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

篇1

关键词:NCRE,计算机,高等学校,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以下简称NCRE)合格证书的社会认同度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加强。特别是在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要、全面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考试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对于提高考试质量,保证NCRE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NCRE考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NCRE已在全国开展十多年,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等级考试内容及方式的改革不断深入,目前NCRE的考务管理中仍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对考试舞弊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和处理

NCRE和其他考试一样,随着考试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应该说考试纪律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但仍然存在舞弊行为,特别是手机舞弊。目前各考点虽然想了多种办法狠抓考试纪律,但往往由于技术手段跟不上,形成了对考试中手机舞弊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发现考生舞弊后,又由于多种人为因素,使之没能得到及时或应有的处理,从客观上使考生产生NCRE考试舞弊后处理不会太重的错误思想。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部分考点考试管理过程存在薄弱环节

这主要表现为:考试组织工作不得力,没有事先充分考虑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相关预案;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软件的不断升级,部分考点硬件设备不能完全满足考试需要,技术力量不能完全解决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考务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工作配合不够默契

由于NCRE与其他考试的组织方式不同,由考务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承担考试组织管理工作中的不同内容,给考试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考务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工作配合不够默契的现象:有的是考务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分工明确,但缺少配合,给考试(特别是上机考试)组织工作带来不便;有的是考务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职责分工不明,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有的考务管理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许多考务管理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其他人员才能解决,给考试组织工作带来障碍。

﹙四﹚考试组织机构服务意识不强

考试组织机构往往注重管理,弱化服务,较少从考点或考生利益考虑问题;少数考点对考生咨询的问题不重视或往上推,不给考生详尽的解释;少数考点工作人员态度生硬,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为考生服务的意识。

﹙五﹚部分考点领导重视不够

少数考点重视NCRE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效益;少数考点领导以学校工作繁忙为由,只做挂名领导,而对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不闻不问,所有工作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做;或只在口头上强调其重要性,而不实际深入到考试组织领导过程中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给考试组织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二、做好NCRE考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虽然上述问题只是在少数考点部分存在,但其影响却不容忽视。我们必须从维护国家考试的严肃性,维护NCRE生命力的高度对此予以特别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NCRE的考试组织管理工作。

﹙一﹚严格管理,抓好考试各个环节

管理是考试组织工作的第一个任务,主要是考试的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其目的是保证考试的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和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管理是保证考试成功的基础。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的工作。

⒈尽快实行网上报名,确保报名信息准确无误 实践证明,报名信息的准确是保证考试顺利进行、维护考生利益、扩大考试影响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才优势,借鉴其他考试报名的成功经验,由省级考试院尽快组织人员完成NCRE网上报名系统,以确保考生信息准确,同时也可通过网上报名扩大NCRE的影响。

⒉考试安排尽量合理 高校组织全国性考试,经常有可能与正常教学发生冲突,为了避免这一矛盾,每次考试安排时,考点应尽量考虑到教师、教室和实验室等因素,尽善尽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考试任务。做到既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也确保本专业老师安心参加上机考试监考工作,同时还可以减少考试舞弊现象的发生。

⒊认真抓好监考培训 尽管参加监考的都是有着长期从事监考工作经验的专业老师,但为了保证国家考试的严肃性,每次考试前,我们都应对参加监考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在向监考人员介绍考试过程和操作方法等技术问题的同时,注重加强责任心的培训,要求监考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克服麻痹思想,并介绍考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违纪现象、以前出现过的违纪情况、监考人员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应注意的问题及不能做的事情等内容。为使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应制作专供监考老师培训用的幻灯片,使培训内容直观、更有成效。

⒋严格考试操作规程 考试的组织工作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十分精细的过程,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考试组织工作的失败。为此,我们应该分别制定《笔试监考考试指令》和《上机监考人员工作规程》。要求笔试监考教师严格按考试指令行事;上机考试中对机器的准备、考试软件的安装及试运行、考试过程的监控、成绩的回收与合并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同时为了保证各环节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还可将实际工作成效与技术人员及监考人员的劳动报酬挂钩,既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又加强了工作责任心。

⒌努力做好工作预案 为防范考试过程中的非正常情况的出现,考点在工作安排时就要做好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的预案.比如关于用电问题,每次考试前都应和学校后勤部门沟通,保障电力供应。又如考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机器故障,这样就要预留部分计算机,专门用于机器更换和处理其他问题,以保证考试的正常有序进行。

﹙二﹚加强监督,严肃考试考场纪律

所谓监督就是对考试过程和考场纪律的监控,就是要求监考人员和考生在考试中严格遵守考场纪律,防止违纪行为的发生。为此,我们应对监考老师和考生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

⒈ 对监考人员监考行为的督查 为防止监考人员工作不力或参与舞弊,应该在监考教师安排时临时抽签决定监考地点的办法;考试过程中要安排考务人员分别负责一定区域内的督促检查;巡视员应加大巡视密度,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督查。

⒉ 对考生考试过程的监控 监考人员要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监考过程中的所有规程,特别是对考生身份的核查及是否携带或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考试过程中要加强对考场的巡回检查,及时制止各种考试舞弊企图。

﹙三﹚规范服务,创造良好考试环境

考试组织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为考生提供服务的过程。在严格管理、强化考试纪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考点和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考试环境。

作为考试的主办及组织机构,应该为考点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给予考点以充分的信任,多方位为考点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考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考试组织工作做得更好。比如关于正版软件问题,可否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省级承办机构统一订购后下发考点,以减轻考点的经济压力。事实上,如果严格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要求,考点往往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这样反过来又影响考点落实有关考试的各项要求。又如关于考生信息问题,在现有条件下,总会有少数考生信息有误,教育部考试中心应该适用国际通行做法,允许考生在考点监督下更正自己的信息。免费论文参考网。

考点是考试过程的具体组织者,更应该为考生做好服务工作。比如可以通过考前培训等形式,加强对考生参加考试的技术指导;对没经过考前培训的考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考生进行考试方法的讲解,利用模拟考试系统对重点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在考试过程中,对考生提出的凡属考试软件操作方法的问题,也应提供必要的指导;在考试信息、考生成绩查询等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从多渠道为考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服务。

﹙四﹚注重协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

NCRE组织过程中的协调既包括考试组织机构与本单位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也包括组织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协调,特别是考务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之间的协调。考点应结合本考点工作实际,对考务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并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保持密切沟通、配合与协调。

﹙五﹚做好总结,努力提高工作质量

为保证考试的成功与质量,考点应该在每次考试结束后对本次考试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成功的作法与经验予以肯定和巩固,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其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经过不断总结,就可以找到一套适合本考点的工作流程及方法,保证考试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长江大学考点经过几年的组织工作,每次总结出的成功经验都以文字形式确认下来,既减轻了下次考试组织工作的劳动强度,又促进了考试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加强领导,促进事业蓬勃发展

考点的考试组织工作做得好与坏,与考点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考点领导是考试组织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加强对考点各项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工作,统筹安排与协调解决考试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免费论文参考网。长江大学考点的校领导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分管领导在每次考试前都亲自主持召开有计算机科学学院、学校教务处、网络中心、保卫处、纪检监察部门、后勤集团等与考试工作有关的各部门领导的工作协调会,安排考试的组织工作,探讨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考试过程中,学校及相关部门领导亲自参加巡视,检查督促各部门工作,给考试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NCRE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是保证考试成功的关键,涉及考试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形成好的服务经验与管理管理规程,以促进NCRE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2000,11

﹝2﹞李宗明等,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石油教育,1997,1

﹝3﹞吕雅文等,关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工作的探讨,辽宁高等教育,1995,5

侯秀红等,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系,开封医专学报,1998,1

篇2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4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63-02

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实验室管理薄弱,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毫无疑问,上述这种情况与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1]。本文提出了目前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若干普遍性问题,期望这些问题能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中得以解决。同时,针对目前各大高校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对实验室管理进行改革和提升,本文也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梳理。

一、实验室管理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低,建设力度不够。目前,尽管各高等院校在本科教学中强化了实验环节,但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对实验过程的不重视,从而使实验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

2.实验室人员少,管理落后。各高校都在积极的引进教学方面的高水平教师,却忽视了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引进。目前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引进基本上是学历低、人员少、管理经验不足。正是由于此,导致目前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对工作不重视,最终使得实验室管理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3]。

3.经费少,实验设备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对各方面的经费分配都有相应提高。但是高校教育经费增加的同时,实验室的经费投人还是停滞不前[2]。因此,用于学生实验的仪器设备老旧,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得学生实验中用到的设备远落后于公司生产中用到的设备,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4.开放少,设备利用率低。目前各高校对实验室投资相对较低,而同类学校相同学科所需的实验设备基本相同,各高校可以联合起来,有重点的发展实验室设备,学生的实验可以跨学校来开展,增加交流和实验室开放程度[4]。因此,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势。

5.战略少,缺乏长远规划。大到国家有长远规划,中到企业有长远目标,小到个人有长远打算。而作为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思路,对实验室建设目标、发展规模、层次体系、预期效果往往缺乏充分、严谨的论证和规划,导致实验室缺少应有的“灵魂”和“主题”[5]。

二、新理念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1.“4M1E”现场管理理念。现场管理是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各种要素,即对“人、机器、料、方法、环境”等进行合理地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等的生产作业。海南师范大学吴红萍老师[6]结合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成因,引入现场管理五要素进行全面剖析,现场管理的“4M1E”要素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实验室规章制度及实验室环境”相对应。她认为,将现场管理“4M1E”要素引入高校实验室管理,在高校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实验教学标准化和确保科研实验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企业“5S”管理理念。“5S”管理即通过规范现场,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最终达到提升人的品质的一种独特管理办法。在实验室中实施“5S”管理不仅仅可以为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工作场所和实验环境,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实验习惯,以及养成良好的工作素质。吉林农业大学李雨婷老师[7]分析了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个方面阐述了“5S”管理理念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运用。定置管理也是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可移动物进行科学安置以及持续地开展“5S”管理活动,使人、物、场所处于最佳结合状态的科学管理方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莎莎老师[8]以定置管理理论为基础,对其内容、意义以及对实验室管理的作用进行探究,对比出定置管理理念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如何以定置管理为基础,来达到实验室管理人、物、场所一体化的目标。

3.ISO质量体系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就可借鉴IS09000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机制,规范高校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建立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9]。在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中,实验室管理引进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则能以科学化、规范化进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太原理工大学刘玉海老师[10]将IS09000标准的持续改进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实验室管理,阐述了该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我国同济大学等高校已通过了IS09000认证,并取得明显成效。

4.资质认定推动的管理模式。实验室资质认定是国家或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而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11]。它是通过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与环境、人员技能和规范化管理进行全面考核,确认实验室的资质。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体系包含了基础资源和管理系统两部分[12]。首先,一个实验室必须具备相应的检验条件,包括必要的、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实验场地及办公设施,合格的检验人员等资源。其次,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析确定各检验工作的过程,使各项检验工作能有效、协调地进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管理体系由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4个基本要素组成。运用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理念,加强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对于规范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5.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的管理模式。目前,高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重视,如何将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就是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提出的[13]。为了适应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实践中心提出了“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思路[14]。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开放实验室管理相结合,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工作成本,提升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了工程实践中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另外,华侨大学王燕琼老师[15]构建了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室管理和绩效评估系统。系统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将定性因素定量化,提高管理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帮助实验室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同时为教学实验单位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实验室管理的目标是要出效益、出教学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目前,实验室管理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实现实验室的高效管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52-156.

[2]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3]郝云忱.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新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89-194.

[4]何奥平,曾建民,胡治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14-216.

[5]罗联社,周云涛,张原,张双才.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45-147.

[6]吴红萍,傅丽容,汪继超.“4M1E”要素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30-233.

[7]李雨婷,金周雨,姜秀云,宋慧.“5S”管理理念在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0).

[8]丁莎莎.定置理念下如何实现实验室管理人、物、场所一体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40-41.

[9]赵中建.学校管理体系与IS09000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刘玉海,李慧妹,宁剑.ISO质量体系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83-185.

[1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6,(4):12-14.

[12]刘丽葵,贺丽苹.以实验室资质认定理念推动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88-190.

[13]张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1(2):135-138.

篇3

一、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合理

在现今许多高职院校中实验室在设立实验室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方面,盲目的仿照公办院校,脱离自己的现实状况。然而民办院校在资金来源、政策支持等方面相对公办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最终导致民办院校仿照公办院校设立的管理机制形同虚设,无法落到实处,实际管理中产生许多了许多问题。

(二)实验室设备购置不合理

民办高职院校在实验室建设时,盲目仿照公办院校实验室的规模进行设置,购置与公办院校相同的实验设备,并未考虑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自身资金的有限性,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在资金方面相对公立学校有很大的不足。这就导致购买的设备不仅未能得到很好地利用,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得自身在资金方面更加的捉襟见肘。

(三)实验室师资力量缺乏

民办高职院校同公办院校在社会知名度上相比,差距很大,许多有才能的教师都不会选择在民办院校任职;同时,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招收的学生素质方面相对公办院校也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原因造成民办高职院校一方面是招不到有才能的教师,另一方面是留不住好的老师,这就致使民办院校面临师资力量匮乏的局面。

(四)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

在现今的高职民办院校中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低。一方面管理机制不健全,实验室开放性比较差,基本只在学生有课的时候才对学生开放,且是不对外开放,不同的学校之间缺乏互通有无的合作;另一方面专业老师的缺乏,学院对实验室教学时间安排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上课的时间更少,而且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授,学生的上课效果设备的使用情况也不好。同时,实验室设备没有专业的维修团队,在设备出现问题后,无法得到及时的修复,学生实验教学的时间遭到延误。这些都导致实验室设备的使用率较低。

(五)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许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紧追潮流,进行大量投资搞建设,但有点忙从,对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资源被不同部门所分割,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与协调,致使实验室在布局上没有了全局观念,忽略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

二、实验室管理改革建议

(一)完善实验室管理机制

实验室机构的设立和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实施科学的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机制。民办高职院校建立实验室管理机制时,要基于自身的管理机制的灵活性的特征,建立具有层次性、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机构[2];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立方面,要本着以学生为本,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出发点,建立规范化、人性化、明朗化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规范中要明确规定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具体使用规范、设备维护章程、设备的详细信息等内容。

(二)规范实验室设备的购置条例

实验室设备的购置应基于民办院校实验室的实际应用情况,按照有关的规定条例进行购置。在设备购置条例中,要明确规定购买设备的实用性、设备的价位及设备的使用时效、采购设备的流程等,以避免在采购中出现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和重复购买等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设备的采购必须按照一定的采购程序进行办理,以防出现贪污腐化等现象。

(三)增强实验室的师资团队

民办高职院校要付出切实的行动,提高社会的知名度,改善教师福利待遇。不但要留住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的教师,而且能吸引更多的有能力的人士走进民办高职院校进行教书育人[3]。在提高社会知名度方面,民办高职院校首先是加强学校管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包括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严抓教学质量,制定严格的实验室教学管理机制,对教师实施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在改善教师福利待遇方面,民办高职院校,要不惜余力对于高素质人才进行重金聘任,为他们提高优越的科研教学和生活条件。

(四)增强实验室的开放性,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

实验室对外界开放使用,一是可以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穿凿更多的社会效益;二是对外界开放,能从中获取一定的补偿收入,以补充设备的使用维护费用;三是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互通有无的合作,达到资源的合理运用,共享资源,同时可以减少设备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制定相关的制度,确保学生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在保证实验设备安全的条件下,实验室在课余时间也应对学生开放,切实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

(五)实施现代化的实验室规划布局管理

在对实验室规划布局进行管理时,要采用现代化的软件系统对实验室的规模进行精确定位,避免以后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对实验室建设所需资源进行科学的调配管理,使得物尽其用。成立专门负责实验室建设的部门,对实验室建设资源进行全面统管,部门内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并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血液质量;   管理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后,特别是《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实施后,对血液质量的安全与血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知识的增加强,由输血后引起的传染病法律诉讼越来越多。因此,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保证采供血安全,保障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所在,血站该如何确保血液质量,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保障血液质量。

        1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强化员工质量意识

从思想上让员工了解血液质量的重要性,组织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邀请输血专家现身说法,来站讲课,并对学习的有效性进行考核,强化质量教育,增强员工对血液质量的责任感。

        2建立质量体系,保证血液质量

        2.1血站从本组织实际出发,根据《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立覆盖本组织采供血和相关服务的所有过程的质量体系体系文件,在各相关部门分别建立质量目标[1],确保体系所有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备过程都能符合所需的受控制条件,及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并对质量体系及其执行效果实施监控、测量、分析和改进。

        2.2为保证体系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坚持实行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以达到实现质量方针的目的和手段[2]。由质量管理部门召集相关工作人员对本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质量监督、定期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交质量管理部门进行修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和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岗位。

        3加强质量信息的管理,注重信息的分析

质量信息是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决策的重要依据。工作中原始数据、试验原始记录、各科数据应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收集、汇总、上报和存档。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并以《血液质量管理内部审核通报》形式反馈全站质量信息。血站应建立健全“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血站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对各项业务工作实行网络化管理,用机器管理人。工作中注重对信息数据分析,合理的数据分析可有效提高对血站管理工作效率,提高血液质量。 

        4控制环节质量,确保血液质量

加强对采供血环节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血液质量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

        4.1献血前健康教育: 普及无偿献血、无损健康和血液各种基本知识;向公民告知献血前注意事项如献血前一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把手臂特别是肘部采血部位清洗干净;献血当日早餐,吃清淡饮食不吃药、不饮酒,以免alt增高。alt是非特异性指标,它的增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献血者服用药物、饮酒、运动、疲劳等因素有关

4.1在血液的采集方面: 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认真做好体检工作。采血环境要温馨、舒适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如按规定进行消毒,每月至少做一次空气细菌培养,进行采血环境监测等。采血时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采血所用物品及器械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且采血前必须对与血液直接接触的物品进行质控制,如血袋包括热源、无菌培养和肉眼澄明度的检查。采血前再次对采血所用物品进行核对检查,确保万无一失。血液采集完毕,准确留取试管标本,将热合好的血袋及时放于2 ℃~6 ℃的冰箱内存放,以保证血液质量。

4.2血液质量检验方面: 血液的检验过程是确保血液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检验室建设、人员、操作等须符合《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如血液的检验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有足够空间和充足照明;室温恒定;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检验仪器应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操作检验仪器;检验结束,及时维护仪器,并填写仪器使用和维护记录;用于血液检测的试剂,须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按照规定条件运输和储存,在有效期内使用;对于血液检验人员需要具有以下资格:经国家正规检验专业教育,获得相应学历证明;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人员二类岗位培训,经考核成绩合格;血液检验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工作中要做到相互监督。

        4.3在成分制备方面: 要求机采室及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符合《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相关要求。为提高成分血的制备质量,装备先进的成分分离设备,如血细胞分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小板震荡仪等。相关无菌物品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工作人员工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各项无菌操作,确保成分制品符合质量要求[3]。

4.4 在储血、供血方面: 血供科要根据临床对血液的需求,及时将采血计划下达到相关科室,科学、合理控制血液库存数量;指导临床科学用血。对于库存血液,也要进行严格的操作与控制以确保血液质量。严格交接班制度,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发血前做好血液质量检查,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做好必要的防护,如温度监视系统和报警系统,达到血液制品运输所需的要求,确保血液质量。

总之,影响血液质量的因素很多,这就需要血站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不断加强血站的各项建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影响血液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最终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参考文献

[1]  甄书麟.输血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药出版社,1994:126149. 

[2]杜晓明,严振有.血站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6):460461.

篇5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 分析仪器 仪器确认 4Q 性能确认

Study on Qualification of Analytical Instrument in Testing Laboratories Based on Pharmaceutical Quality Control

Gong Shanshan Niu Yujuan Wang Dong Jiang Bohai Han Chunhui Luan Shuang

Dalian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Abstract:Objective:To briefly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analytical instruments validation for data reliability in analytical testing laboratories, and guide the testing laboratory to perform 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Methods:The requirements of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issued by various organiz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related norms and guidelines were reviewed. The 4Q confirmation of the instrument was described in detail.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in 4Q verification was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and conventional HPLC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calibration. Some problems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rument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instrument performance are the basic guarantee of data reliability, and are significant in the data 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instruments qualification in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sure the performance of instruments.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could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instrument performance and reduce the deviation of the test result caused by the instrument. The laboratory should formulate the instrument confirmation procedures and carry out the instrument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instrument is working properly and suitable for its intended use and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obtained.

Keyword:testing laboratory; analytical instrument;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 4Q; 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检测实验室仪器性能的稳定可靠是分析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保证,是数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室内的仪器实施确认是确保仪器性能的重要手段。

1 仪器确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通过法规和质量管理标准的形式,要求进行分析仪器确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straton,FDA)、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ICH)、药品检查协定和药品监察检查合作计划(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nvention Scheme,PIC/S)、ISO/IEC 17025实验室管理体系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一般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ies)等分别对仪器和计算机化系统确认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所有重要的法规和标准中均有一章以上内容涉及仪器和计算机化系统管理[1-5]。尽管它们的用词和篇幅详略不同,例如确认、验证、认证交替使用,名词术语不同等,但其传达的信息是相同的,即仪器和计算机化系统性能应与其预期用途相适应。

2 仪器确认相关规范与指南

由于其重要性,仪器的确认问题受到了许多组织的重视,多个组织发行了帮助行业更好地理解法规要求的指南性文件:英国药物分析学组制定了关于分析仪器确认意见书[6]。该意见书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它推出了分析仪器确认的4Q模型,即设计确认(Design Qualification,DQ)、安装确认(Installation Qualification,IQ)、运行确认(Operational Qualification,OQ)和性能确认(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PQ);英国政府化学家实验室和欧洲分析化学中心制定了指导性文件,包含仪器验证的定义以及每一步的操作说明[7];美国FDA制定了软件认证的原则[8];药品自动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论坛出版了实验室系统认证质量管理规范指南,推荐了几种不同的仪器类别的认证活动和程序[9-10];PIC/S制定了GxP环境下计算机使用质量管理规范指南,用于指导检查员对计算机化系统的检查[2];欧盟为了保证在官方药品控制实验室网络内对ISO/IEC 17025要求进行统一解释和应用,制订了《仪器确认》指南,用于计划、实施和记录仪器确认过程,同时制定了10种仪器的性能确认指南[11];美国药典的分析仪器验证通则带来了重大突破。该通则正式确立了4Q模型的地位[12];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确认与验证》和《计算机化系统》,适用于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确认与验证活动,及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化系统[13];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制定了仪器验证实施指南,对仪器验证各阶段具体实施提供了指南,注重仪器对预期用途的适用性,可用于常规检测实验室对各类仪器的管理[1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目前还未对仪器验证方面进行规定。

3 仪器确认

3.1 4Q确认

仪器确认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从产品或项目的立项以及确定用户对于性能参数的需求开始,贯穿供应商的选择、仪器安装、初始运行、持续应用以及变更控制的全过程。它们从确定产品或项目开始,直到系统退役为止。所有的出版物都提到某种类型的生命周期模型,并将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作为完整程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药品行业对仪器的质量管理普遍实行的是“4Q确认”。DQ在仪器设备购买前完成,实验室根据使用要求,提出需求说明(User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URS),DQ一般包含在URS中,无论定制仪器还是商用成品仪器,URS均应由使用实验室提出,不能完全依赖供应商。IQ、OQ一般由实验室与供应商共同完成。IQ和OQ完成之后,通过PQ来证实仪器对其预期用途的持续适用性,PQ一般包括性能检查-预防性维护和修理-建立运行/校准/维护/变更控制的操作规范。通常情况下,确认活动一般按上述顺序实施,但有的活动可能在多个确认阶段都会发生,一些确认活动可能在其他阶段实施或联合开展,例如安装和验收有时会同时进行。如果确认活动已在某个阶段实施,则其他阶段不需要再重复进行[12,14]。

3.2 性能确认(PQ)

在仪器的各个确认阶段中,占主导地位、需要实验室花费大量精力完成的是PQ部分。国内实验室对仪器的PQ主要依赖于检定校准,但实际上检定校准与仪器4Q确认并不完全相同,参数和接受指标都可能有差异。本文以目前检测实验室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液相色谱仪PQ部分为例,对比二者的差异。二者需要检查的参数有重叠,但不尽相同,可接受限度值也有差异[15-16]。见表1。

4 性能确认发现的问题

2019年,为了满足WHO质控实验室预认证的要求,我院参照欧盟官方药品控制实验室仪器确认指南及相关检定规程,对院内10种仪器(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天平、溶出仪、自动电位滴定仪、酸度计)进行了性能确认,并起草了相关的仪器性能确认规程,其中对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了全部的4Q确认。在进行仪器性能确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4.1 仪器确认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

在进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性能确认时发现,实验室的部分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个别参数难以达到性能确认要求的指标,原因是仪器购买时间早,购买时实验室提出的需求低,供应商按用户需求进行仪器配置。这体现了URS及DQ的重要性,实验室应充分了解仪器的预期用途,使用者应确保商用成品仪器适用于其预期用途,并且制造商已经采纳了能提供可靠仪器的质量系统。

4.2 仪器日常维护对性能确认结果影响较大

例如,液相色谱仪的滤头、单向阀的超声清洗,泵和注射器的灌注清洗,流动相的超声脱气等等预防性维护操作对液相的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多通道仪器的流动相梯度准确性,滤头如有污染堵塞,在进行梯度洗脱时对小比例成分比例准确性影响较大,导致实际梯度曲线与设置的理想曲线差异较大,甚至导致该项参数性能确认不能通过。而这些方面对仪器通过检定校准并无影响。

4.3 工具选用影响性能确认结果

溶出仪性能确认包括机械部分和化学部分。机械确认部分主要是工具的适用性要强,目前主要采用的有单功能和集成度高的工具,单功能工具对不同品牌仪器适用性窄,建议采用集成度高的模块化工具。

鉴于目前我国对仪器确认并无强制要求,国内实验室开展仪器确认工作的并不多,我院在性能确认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也是检测实验室仪器性能确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能够对仪器管理者及使用者在今后的仪器确认过程中有一定的借鉴帮助。

5 结论

总体来说,性能确认对仪器各部件性能及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满足检定校准要求的仪器不一定能通过性能确认的要求,从我院实验室的实践看,仪器通过性能确认后,明显降低了实验室检验结果偏差(Out of Specification,OOS)的次数,说明了仪器性能对实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性。

对于检测实验室,良好的仪器性能是保证数据准确可靠的前提,而性能确认是仪器确认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性能确认可以确保仪器性能稳定可靠,减少因仪器原因导致的检验结果偏差。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仪器确认规程并进行仪器性能确认,以证明其仪器正常工作并适合其预期用途,确保所获得数据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ICH. Q7A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uidance for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S]. 2001.

[2] 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 Convention Scheme(PIC/S). Good Practices for Computerised Systems in Regulated‘GxP’Environments[S]. 2003.

[3] ISO/CASCO. ISO/IEC 17025 General Q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ies[S].2017.

[4] FDA. Title 21 of the U.S.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21CFR 11"Electronic Records;Electronic Signatures[S].1997.

[5] WHO. Good Practices for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Control Laboratories(GPCL)[S]. 2010.

[6] Freeman M,Leng M,Morrison D,et al. Position Paper on the Qualification of Analytical Equipment[J]. Pharm Techn Europe,1995(11):40-46.

[7] Bedson P,Sargent M.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uidance on Equipment Qualification of Analytical Instruments[J]. Accredit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1996,1(6):265-274.

[8] FDA. General Principal of Software Validation:Final 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DA Staff[S]. 2002.

[9] GAMP. Guide for Validationof Automated Systems[S].2001.

[10] GAMP. A Risk-based Approach for Compliant GxP Computerized Systems[S]. 2008.

[11] General European OMCL Network(GEON). PA/PH/OMCL(08)73 R5 Qualification of Equipment[S]. 2000.

[12] Unites States Pharmacopeia Convention. Unites States Pharmacopeia Chapter <1058> Analytical Instrument Qualification[S]. 2008.

[1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GMP附录《确认与验证》和《计算机化系统》[S]. 2010.

[14]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GL040仪器验证实施指南[S]. 2019.

篇6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314-01

解剖学是一门在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解剖学实验教学所需要使用的人体标本其来源相当匮乏,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甚至存在无标本来源或来源相当不足的问题。而高职高专可能由于疏忽了对于学生在遗体标本使用和尊重方面教育的缺失可能存在对遗体标本操作不当常常导致遗体标本过度损坏,这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加剧了标本收集和有效利用的难度[1]。故此,在解剖实验教学中除了规范标本的操作与使用更有必要引入医学伦理学教育。

1 解剖实验教学标本使用的规范管理

人体解剖实验课的教学需要使用人体标本,而人体标本的管理规定以及相关法律的制订尚处于一个不统一或者缺失的状况。各大医学院校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但仍不完善。而尸体标本主要来源于遗体捐献和收集无人认领的尸体。由于受到各方面思想制约,捐献遗体人员较少,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制订规范科学的教学标本使用制度应以最少的标本使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核心理念。

1.1 实验室制度的规范:

良好的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必须以完善的制度为依托,这样就能做到管理的规范、细致、有序[2]。我校制定了一套完善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规范细致有序。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评估要求,分为实验室主任管理职责,实验室管理职责,实验室物品及仪器管理职责,实验室物品、仪器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火措施等,做到了实验室分工管理物品仪器专人专管等。实验室人员自身建设,包括解剖标本制作技术的培养,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仪器及设备维护能力的培养,提高学历、个人专业技术、科研能力等。

1.2 标本使用的规范:

人体标本陈列室共有各类标本1000余件,严禁参观者打开柜门搬弄标本。实验技术人员经常检查,若有标本瓶渗漏、保存液浑浊、沉淀等,即时更换保存液。有的标本可能因年限过长而变质,应即时撤换。每件标本都贴有标签,标明标本名称。

2 解剖实验教学准备中的伦理教育

2.1 解剖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准则:

解剖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对人体形态科学认识的第一步,使用人体标本进行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对人体形态结构充分熟悉,才能更好学习其它医学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由于人体标本具有特殊性, 非同于一般实验材料,解剖实验教学中,人体标本的使用量应该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最少数量为准则。

2.2 人体解剖标本收集过程的伦理教育:

应坚持无偿原则,通过社会大力宣传无偿捐献遗体的意义,对同意捐献遗体的人士,征得本人和家属同意,适当进行临终关怀。在美国、英国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与咨商、哀伤咨商已愈见繁荣[3]。讲解捐献遗体意义,使临终人员和家属在心理上顺利接受,给家属颁发荣誉证书,或采取其他方式给予表彰,便于家人进行纪念活动。坚持无偿捐献遗体,可有效地减少社会问题。

2.3 解剖实验教学用人体标本目前的状况:

医学解剖课教学必须使用人体标本,而人体标本的管理尚未在全国立法。各地、各医学院校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但不尽完善。遗体来源主要通过遗体捐献和收集无主名尸体来解决,由于受到各方面思想制约,捐献遗体人员较少,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3 解剖实验教学的伦理教育

3.1 实验课前对教学人员进行伦理培训:

每学期开课前应坚持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伦理培训,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学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的办学目的是教书育人,医学院校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重视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与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医学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伦理教育是形成良好医德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医学生的各个方面应起表帅作用。

3.2 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伦理教育:

教师应教育学生要保持对死者的尊重态度,对死者的隐私保密,维护死者尊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严格按操作规程学习,严禁对死者进行取笑或在实验室中打闹。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待标本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到学生身上。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也是医学生医德实践的第一个环节,从教师做起培养学生爱惜标本和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严格谨慎的科学作风。教师在解剖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同时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因为医学伦理教育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让学生从进入医学院校开始就提高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才能发挥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成为社会的劳动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白衣天使[4]。

3.3 解剖实验结束后的标本收集处理:

解剖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学废弃物应集中收集、妥善保管,并上报有关部门统一处理,不得随意丢弃,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要对死者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解剖实验教学伦理教育与医学伦理教育

4.1 解剖实验伦理教育应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伦理教育课程相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医学伦理课程,但大部分都安排在高年级讲授。建议在课程安排上与解剖实验教学相衔接,在医学伦理课程中增加解剖教学实验伦理内容,或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安排部分医学伦理课程,应将解剖、伦理与生、死教育相结合。

4.2 解剖实验过程中伦理教育形式:

伦理教育课程除教师讲授外,解剖实验台、器械应干净、整洁,实验室环境应卫生、布置优雅,也可布置部分展板,介绍优良的医德范例,提出明日医生,今日做起,即以多种形式进行解剖实验教学的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一170.

[2] 傅晓燕.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之浅见.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40-141.

篇7

关键词:语言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语音设备

中图分类号:O41;G642.423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赵涛涛(1982-),男,河南渑池人,硕士,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工程

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实验室(languagelaboratory)简称LL,是一种装有录音系统和其他电化教育手段并供语言教学使用的教室。语言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听力、口语训练,以提高语音独立学习的能力。语言实验室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外国语口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在其系统设计中的运用,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具备了强大的管理和高效运用教学媒体资源并处理数据的性能以及强大的交互性能,因而其使用范围从过去单纯的听力、口语教学延伸至阅读、翻译、写作等更多课程,其功能也从单纯讲授拓展到了提问、两人对话、小组讨论、考试等多个方面。在运用现代语言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音实验室的迅速发展,语言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已经成为高校电化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

1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验室及其全部活动的实践,使实验室的职能以及实现职能所需要实施的各种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充分发挥作用,以最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实验室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化[2]。具体而言,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就是对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规程制度及语言实验室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2高校语言实验室管理现状

2.1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不对口,没有统一的学历和业务能力要求,真正懂专业、懂技术的有工科学历背景的人员相对较少[3]。其次,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梯队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年龄、职称存在断层。第三,很多高校对语言实验室等文科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了解不够,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进修、培训、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方面给予的关注不够。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进修培训、业务交流,定期组织、参加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也是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2.2管理规程和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现在高校中关于实验室的管理规程和制度很多,但涉及语言实验室方面的内容很少。语言实验室的相关管理规定多是管理人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持。同时,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的参差不齐,由他们制定的管理规程难免存在各种不足,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随着语言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层次和种类不断增多,也造成了实验室管理规程制定的难度,随着语言实验室设备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种难度还在不断加大。

2.3使用目的和应用范围需进一步规范

改善教学条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语言实验室作为语言学习的工具,服务对象是广大师生。但设置课程的行政教学人员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对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和应用范围认识不足,限制了语言实验室巨大教学潜能的充分发挥。而授课的专业教师对语言实验室的使用也基本停留在听、说这两个最基础的功能上,无法使语言实验室得到最优化的使用,更忽视了语言实验室在科研上的重大作用。

3建立语言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体系

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对语言实验室的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以提高对实验室的管理效果,提高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效能。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以及对教学质量的管理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技术性和复杂性,是一项比较庞大而复杂的工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语言实验室规程制度的规范化管理,语言实验室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3.1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3.1.1建立科学的管理人员引进制度

根据语言实验室工作特点和性质,在人员选择上要更加突出技术性和专业性。从学历层次、工作经验、专业素质等方面通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挑选出优秀人才充实到语言实验室队伍中[4]。结合本单位语音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员,做到人员结构在职称、专业背景、学历层次以及年龄等方面的合理化,保证人尽其才,避免人才浪费。

3.1.2管理人员自身管理的规范化

一方面通过统一的年度业务考核来评价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进修或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给每个管理人员建立业务档案,收录个人历次考核结果、培训成绩、业务方面的奖惩等信息。

3.1.3管理人员梯队建设的规范化

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是语言实验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5]。语言实验室管理部门要确立本部门人员层次的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和目标对人员引进和人员培养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可以制定1~5年的短期规划、10年的中期规划和20年的长期规划,这样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既保证了人员梯队的延续性,也避免了由于骨干人员的离开而造成的人员断档。

3.1.4管理人员保障体系的规范化

根据高校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学校从职称评定、人员奖惩等一系列方面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使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认同感,激发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6]。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发展方向,使管理人员能摆脱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3.2规程制度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当前高校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情况,相当一部分的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认为,语言实验室的管理就是对语言实验室房间钥匙的管理,这一方面反映了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对语言实验室管理内容和体系的规范认识不足。语言实验室规程制度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基本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任何管理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使管理活动的主体职责分明,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7]。语言实验室基本管理制度是根据实验室的一般性特点制定的通用的、最基础的管理制度。是所有实验室管理普遍适用的基本标准。如我校制定的《河南大学实验室管理规程》、《河南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从总体上规范实验室的管理。

3.2.2专业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根据语言实验设备的具体特点制定的专业化管理规范,这是语言实验室区别于其他实验室的专门化的、细节化的管理规范。

3.2.3操作规程的规范化

由于语言实验室使用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同,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各有不同。为了便于规范化管理,需要给每套语言实验室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不是产品说明书的简单复制,它是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的要求,结合语言设备的各项具体功能而制定的。操作规程要体现出课程的针对性,同时也必须做到步骤清晰、简单明了,便于授课教师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对语音设备使用中容易引起系统异常的错误操作应明确标示在规程中,以避免授课教师对设备操作不当引发设备故障。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对新安装设备的语言实验室先由厂家的技术人员对我院的管理人员进行设备操作技术培训,在管理人员理解、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后,将具体课程的需要各项功能总结在一起制定出一份简明操作规程,发给每一个使用语言实验室的教师,并根据操作规程的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我院授课教师都反映效果很好。

3.2.4设备维护保障制度的规范化

要求给每个语言实验室配备专门的有相关业务能力的管理人员,对设备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要求上课教师认真、及时地填写实验室管理日志、故障记录表,为管理人员维护检修设备提供信息。管理人员要给语言实验室建立综合档案,汇总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实时掌握语言实验室的第一手情况。应同语言实验室使用设备的生产商保持长期有效的联系,及时反馈语音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要求对方第一时间予以解决。我院给每一个语言实验室都建有详细的综合档案,包括设备购置合同、各种设备使用说明、光盘、每学期的使用管理日志、故障维修日志、卫生评比表、消防安全检查日志等各项内容,不但准确反映设备的使用状况还为学院领导设计学科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3.2.5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语言实验室对使用环境有特殊的要求,如隔音、防尘、防静电等,在建设语言实验室时就要遵循特定的标准,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管理人员要制定语言实验室卫生和安全管理办法或制度,在学期开始时依据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对使用语言实验室的师生进行课前培训,并在课前课后进行监督检查。如在卫生管理方面,我院规定在语音室上课的师生必须穿鞋套方可进教室上课并由管理员进行监督,要求每个在语音室上课的班下课后立即组织同学打扫教室卫生以保持教室的整洁。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院组织在语音室上课的班级对各班课后的卫生打扫状况相互打分并张榜公布,在学期末进行总评,对于表现突出的班级给予表扬并进行奖励。在安全管理方面,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8]。我院要求语音室管理人员在学期开始时就对全体上课师生进行安全培训,讲解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指明疏散通道,强调用电安全,特别指定安全的饮水区域,还要求管理人员每次上课期间都要不定时巡视、检查以确保师生的安全。以上内容通过给每个语音室建立管理使用、故障维修、卫生安全档案、指定具体的管理人员的方法来保障语音室管理规范的具体实施。以我院的201语言实验室为例,我院制定了《201语言室操作规程》、《201语音室管理办法》、《201语音室管理实施细则》、《201语音室安全管理制度》、《201语音室卫生管理制度》等多项具体实施标准,并制作成展示牌悬挂于教室的醒目位置,对上课的师生和管理人员进行督促。

3.3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语言实验室设备功能的不断更新,使得语言实验室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听说的基本功能,在笔译、口译、写作等各个方面均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使语言实验室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需要在使用上加强规范化管理。

3.3.1明确语言实验室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向

教学行政部门要在语音室管理人员的配合下充分了解语言实验室的具体性能、各项指标数据,据此结合本专业的具体课程内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科研计划,要做到学术和技术的有效结合。3.3.2授课教师使用语言实验室的管理对使用语言实验室的专业教师在课前进行设备使用的业务培训,要求授课教师熟练掌握语言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并对其进行考核,使其对语音设备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对设备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对系统的各种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开发性设计,对设备常见问题能具体应对。我院每个学期课前都要对本学期使用语言实验室的教师进行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模拟课堂情况对每个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教师方可在语言实验室授课。

3.3.3语言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人员的互动

实验室管理是一个管理人员与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9]。加强上课专业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沟通,一方面上课师生要及时反馈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设备使用的想法意见,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在每次上课时与上课的师生进行简短的交流以便第一时间掌握语言实验室的具体状况,并对突发的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的处理,对师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加以改进。我院在每个语音室内都留有管理人员的联系方式,方便师生求助,要求管理员做到随叫随到,有利的保障了教学的顺利进行。3.3.4语言实验室使用的总结评估在学期结束时,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均应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对本学期语言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教学行政部门为新学期的课程安排提供参考依据。

4结语

语言实验室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资金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上百万元,只有加强对语言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才能使其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使语言实验室现代化教学的优越性能和特点在外语教学效果中充分显示出来,使语音室在辅助外语教学中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更好地优化外语学习平台,使高校外语教学水平不断登上新台阶[10]。

参考文献

[1]陈建锐,何增颖.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88-191.

[2]赵丽,赵宇.浅谈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3,33(6):252-254.

[3]江建国.高校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9):25-26.

[4]郑宏.高校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466-467.

[5]陆海燕.关于语言实验室管理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2(10):217.

[6]许书烟.浅议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1):200-201.

[7]王春生.高校多媒体语音室的管理与维护[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14-116.

[8]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1):173-175.

[9]陈宪明.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21-23.

篇8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血站,吉林白山 134300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在血站检验这一块,未来检验质量的提升将更多的依赖于规范和标准化操作和自身的管理。在进行血液检验时,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提高检验的标准程度和科学性,从而保障质量,本文就血站检验的质量管理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 血站检验;质量管理;规范标准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045-02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客户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随着血站检验科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实验室工作人员,但也对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核心,也是实现检验科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关键。本文就血站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检验科来说,主要工作就是为临床用血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诸如标本质量、仪器设备、实验试剂、人员素质等。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保证血液的质量,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根本内容。我们要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质量保证的各要素之间互相协调配合,互相促进,及时分析解决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使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1血站检验质量体系构成

1.1组织结构

在对于血站工作人员的管理上,要明确职权范围,对于不同岗位的职责划分要清楚,使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层次性。在科室内,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使得质量管理具有稳定和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对于质量管理流程的掌握,要实现检测试验的三环节的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2程序文件

在血站检验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就被称为程序文件,它包含了规定工作人员职责、检验科室制度、岗位要求的质量体系文件;规定试剂使用、操作规范和流程、器械使用和维护的技术性文件。在程序文件的制定上,要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保证文件的约束性和可操作性。

2质量管理

2.1保证检验仪器设备达到标准

血站在进行血液检验时需要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检验仪器,而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对整个检验工作的质量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因此对于前期的工作来说,做好仪器设备的引入和管理很关键。首先是要对于仪器设备的引进要严格把关,要在各供应商之间进行详细的比对,择优采购,并和具有良好信誉的厂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障合格仪器设备的供应;其次是要做好相关仪器设备的筛选和检验工作,对于一些质量不达标,过期或者受损的仪器设备要及时的发现并淘汰;最后要严格按照规范对仪器设备进行摆放和储存。在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国家早已颁布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有明确的要求,应当严格遵守。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计算机在血站检验中被广泛运用,因此在检验软件的选择上要谨慎严格,并要求通过风险评估。

2.2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血站检验人员是进行血液检验工作,保障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构成,检验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检验质量的关键,所以要想做好血站检验质量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打造可靠的检验队伍。首先要强化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对于新设备和新技术要让其及时了解和掌握,其次要加强检验人员的检验质量知识的教育,让其树立良好的意识,在实际操作中自觉遵守规范;最后要提高其职业素养,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更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

2.3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在血站的血液检验方面,行业内有许多规范性的标准,比如国家2006年颁布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更早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等,都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指导。所以在检验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2.4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检验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保障血液检验质量。在设备的引进上,大型设备,比如全自动酶联免疫检测系统、洗板机和酶标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之间要有很好的衔接,新的设备配套设施要完善,要做好人员的使用培训工作。在技术的运用上,比如,血液采集技术,索引和查取技术,这些比较核心的环节,最好使用较为先进和可靠的技术,多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人才引入力度。

2.5规范血液检验的流程

血液检验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检验前的准备阶段,检验阶段,和检验后的核查阶段,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只有做好每个阶段的操作规范化,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把控流程,才能保障质量。具体来讲,首先是要在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上,要保障其规范化,使检验使用的血液标本安全可靠,因为血液标本对于检验具有重要影响,比如溶血标本可造成酶免实验假阳性和 ALT 结果升高; 加入不完全凝集的标本洗板时易堵塞洗板机,造成吐板甚至实验中断。其次,在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是要严格遵循“一法两规”当中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检测设备的运行、检测条件的满足程度、结果的判读是否准确以及数据传输是否稳定等关键环节要特别注意,在检验过程中实行全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最后,在检验结束后,对获得的结果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在控,可发出报告; 失控后要仔细分析原因并做纠正,将情况详细记录在失控处理登记表上。除了上面提到的对三个阶段的流程要进行规范化外,血站要在月末评价当月累计的数据和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假在控和假失控发生的可能性。

2.6保障血站内设施、建筑和生物的安全性

由于血站检验工作的特殊性,血站检验需要具有严密的防污染措施,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对于污染和半污染区的设置,照明、温度、湿度等指标是遵从二级生物实验室要求的。同时,血液样本在接收和处理、储存和检验,都要进行独立操作,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交叉性的感染,提高检验的安全性。在医疗废水和废物的处理上,要严格按照处理规范和程序进行,防止对外污染。不仅如此,还要对一些安全设备和器械进行引进,保障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达到安全标准。

2.7 做好质量记录

在血站检验的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记录既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又具有监督性质,所以十分重要,在实践中,质量记录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关于系统的记录,呈现的是宏观性的控制,比如血站关于工作人员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记录,血站对于检验人员的业务考核等;另一种是关于实验流程的记录,呈现具体控制性,其中包括了实验室、检验项目、血液标本的基本行式、使用的主要检验方法、检验人员和核查人员、仪器和设备信息、比色波长等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记录,都要做到认真细致,与实际吻合,保持记录的清晰和逻辑关系清楚,同时要做好备案和存档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规范化操作和严格的管理对于血液检验的质量,血站工作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检验的质量管理不仅是国家新医改的要求,也是质量意识在医疗事业中渗透的表现,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血站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好节点的控制,工作人员在实际检验工作中要树立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保障检验质量。

[

参考文献]

[1] 魏增慧,杨春晴,董国良,李雪梅.血站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10):2508-2509.

[2] 张悦,刘艳,韩素英,李丹,潘书贺.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3):275-277.

[3] 施欣,孙莉,高波,刘志远,王鸿捷.从新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看我国血站管理的发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2(5):508-512.

[4] 血站管理[A].《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国际输血协会第十一届西太地区大会论文专辑[C].《中国输血杂志》编辑部,2001:7.

[5] 贾桂芳,邱练芬,孙启凤,甘德明,郑鹏,周琼秀,刘福荣,杨明清,季阳.四川省30个血站2000年度HIV抗体检验室间质评[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3):257-259.

篇9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管理 科技创新

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是相对独立的科研教学实体,同时又与依托单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运行中既要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机制,同时也要和依托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得到依托单位的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实验室在管理上下功夫,协调各方通力合作。高水平的管理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重点实验室健康发展、促进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下面就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作个总结。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室管理达到“国家队”水平。目前我国的实验室由于研究领域千差万别,相互间缺乏沟通,管理制度还未能作到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实验室是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体,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专业实验室,因而管理上也应具有“国家队”水平,应建立健全的、适合实验室发展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现阶段可借鉴国际上一些优秀实验室、企业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为科研、教书育人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条件成熟时通过相关认证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管理制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同时做到责任到人,职责分明,保证有效执行,不要使规章制度成为挂在墙上的摆设。规章制度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则:“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人员管理:“固定人员管理条例”、“流动人员管理条例”“学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研究生管理条例”、“人才队伍建设办法”等;

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开放运行办法”、“研究生机房管理制度”、“安全卫生制度”等;

科研管理:“专项研究经费管理办法”、“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课题管理制度”、“成果管理制度”等;

日常管理:“报告厅、会议室管理办法”、“公车使用办法”等。

(二)建立一支稳定有力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形成核心管理团队。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由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研究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很高,一般都是博士毕业。这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一方面主管部门和实验室应提供机会和条件,让管理人员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定期进行学习、充电,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更新观念,逐步达到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接轨;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应制定完备的政策和措施保证管理人员的待遇,使他们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安心工作,从而促进实验室的管理步上新的台阶。目前一些实验室配有专职行政副主任和办公室主任,及相应的科研秘书、人事秘书,教学秘书及外事秘书,专门处理实验室日常行政事务,使实验室主任能够摆脱繁琐的日常行政事务,专心从事科研和教学,这对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好办法。

二、实验室研究课题管理

实验室申请课题渠道主要有纵向和横向。纵向课题主要包括: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973”项目、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委项目等国家各级部门提出的重大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横向课题主要是与国内企事业单位或国外及港、澳、台等地区合作,研究贴近国际前沿或产业化迫切的技术难点。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室“国家队”的科研优势,充分体现其自身的竞争力,课题申请是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实验室申请纵向课题还很困难。中科院院士、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曾在纪念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年的文章《大胆的尝试光辉的十年》中说:“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初衷是使这些实验室增强竞争能力,去争取国家项目:如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攀登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实践证明:这种机会太少,攻关项目多归部门所有,即使有实力,也轮不到不属于部门的实验室的头上;其它项目经费也因僧多粥少,即使能拿到手也难以维持。因此有的实验室不得不做些脱离原定方向的工作,这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将近20年,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实验室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课题一个接一个地做出来,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很有限,甚至很多课题最后的产品就是一堆“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更要加强内部课题管理,如建立实验室科研项目登记统计信息平台,在信息平台上利用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整合资源,促进成果的产业化,同时集中优势力量争取大的项目。

三、实验室研究成果管理

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发明专利、成果鉴定、获奖等几种形式。教技司[2004]25号文5关于做好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的通知6明确要求:“以原始性创新、重大应用和基础性工作的实际贡献(署名为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评价实验室工作”。原则上,未署实验室名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论文)在评估中将不能被计入实验室工作成绩。

成果署名不仅是评估的要求,也是提高重点实验室人员的团队意识,增强凝聚力的体现。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成果未能署名。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固定人员强化意识,在审阅成果时注意提醒合作者署上重点实验室的名称。固定人员(包括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应及时收集汇总,进入管理系统数据库,有关科研成果材料应交实验室存档。

文章署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固定人员为独立作者,可单独署实验室名称,也可同时署依托单位名称。

(二)固定人员与依托单位人员合作,可同时署依托单位和实验室名称,在固定人员姓名和实验室名称上加标“*”号,以示强调。

(三)固定人员与非依托单位的人合作,可同时署重点实验室名称和其他单位名称,并在固定人员姓名和重点实验室名称前加标“*”或用序号分别表示。

(四)作者为参加开放课题的非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应在文章中注明课题为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四、实验室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重点实验室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也是实验室评估的要求。目前科技部建立了年度报告、年度工作计划和信息统计制度,要求重点实验室按年度填写汇报。年报要求的数据包括几个主要方面:基本信息、人员情况、学科及研究生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经费使用和开放情况。这些数据只有在日管理过程中及时进行收集和整理,才能在年终的汇报统计中快速、准确地填报。

五、实验室宣传

实验室的对外宣传非常重要。一方面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扩大实验室的影响力,同时吸引人才,加强交流。开展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建设中英文网站,主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印制宣传图册,印制年度报告,参加各类展览、展示等。

实验室的网站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网站的维护是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

实验室网站应该及时更新,传递最新的信息,同时还应在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相关网站上发表动态信息。

定期举办和召开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也是实验室进行宣传的重要途径。如测绘遥感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下半年都会举办一场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每次会议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在会上展开广泛交流、探讨相互合作,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专业大型会议之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验室管理要在健全的规章制度下,打造一支稳定有力的管理队伍,加强日常管理,扩大宣传,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出成果、出人才,使实验室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篇10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 信息化视域 数据库建设 内网与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Universit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Informatization Perspective

ZHOU Jieyu, ZHU Ling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from informatization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challenges and impacts whil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are facing in informatization time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four aspects including laboratory resource database, laboratory achievement database, laboratory network and server as well as laboratory website to discover and summarize real experience and valuable suggestion for the better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Key words university laboratory; informatization; database; network and server

高校实验室的建成依托于高等学校,她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信息化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指实验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目标建设与日常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的管理已成为高校,特别是高校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行业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现代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汲取知识、并扩大实践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去实现自己的想法。①随着国家高等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作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由传统的单一教学功能,逐渐向集教学、科研、开发多功能转化。其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结构和体系的不断复杂、成果和产出的专业性提升无一不在对管理工作提出严峻的考验。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应对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更是优化实验室人员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管理效能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逐一阐述其中面临的问题与工作重点。

实验室资源数据库建设: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庞大的师资队伍让即使是同在一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无法直接获取与了解其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内容、教育背景和现有资源。建立实验室人员信息数据库,收录科研开发人员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教学内容、科研方向等信息,方便校内外其他领域工作人员、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查询与联系,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实验室设备资源数据库建设是指从设备购置、使用到管理的一系列信息建库与公示。首先应做到设备采购过程的透明化,避免重复购置与盲目购置;对已购置设备的固定资产则需将设备按全国资产编号的要求进行分类编号,将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厂家、单价、性能技术指标、附件、存放地点及环境、操作规范等信息入库,做到固定资产与入库信息一一对应,在设备资源数据库完善的前提下再进一步链接与补充设备日常使用、预约与维护信息,从而不仅对现有设备资源做到了全面直观的了解,也为充分发挥设备使用效能提供了信息化辅助查询手段。

实验室数据资源的数据库建设不仅囊括实验室日常管理规范、条例、日志等信息的建库,也包括各类科研数据的入库与共享。作者所在实验室在承接科研开发项目中购置的专业地图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如一经采购使用后,无人管理、无法共享会使得数据资源出现浪费甚至安全问题。所以,针对此类信息化资源,在充分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应以实验室资源平台为统管单位,有效开放、合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直观地了解所在科研单位拥有的数据属性、数量与规模,数据的获取渠道与管理规范、数据出借历史等信息,有助于加强研究工作之间的联合性、有助于推动研究成果完整性与权威性。

实验室成果数据库建设:科技发展顺应而来的是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如今高校实验室已发展成为规模大型化、结构综合化、系统复杂化、设备高档化的实验群体。②国家在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全面推进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从现状乃至将来的发展趋势分析,同一个实验室下辖的科研工作者及学生,往往同时参与到多个司、部、厅级建设平台和不同企事业开发项目中。在信息化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应摒弃闭门造车的保守观念,不断完善实验室研究成果数据库,提升数据库的完整性、全面性、透明性与可查性。强调协同、共同创新才是响应国家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必然举措。

结合日常工作所建设的成果数据库分为6个子数据库,包括科研项目、开发项目、论文成果、专著教材、奖项成果、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对高校实验室成果数据库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全面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的重要契机。所以,作为实验室信息化全面建设的一个缩影,只有先做到对这个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与科研工作、建设好各级重点实验室、完成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实验室局域网与服务器建设: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实验室局域网成为是保障整个科研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加强实验室局域网的设计、优化与维护工作,对提高各种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保证科研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实验室部署了一个结构清晰,可靠实用,扩展灵活的网络,主要包括:核心交换区、数据计算区、边界互联区、DMZ隔离区四个安全区域。每个安全区域的具体功能如下:(1)核心交换区主要部署了三层核心交换机,利用VLAN技术解决局域网的冲突域、广播域及带宽等问题,实现了数据计算区、边界互联区、DMZ隔离区的划分、隔离和不同系统之间有条件的信息交互。(2)数据计算区主要部署了高性能计算服务器与大容量存储,用于满足地理信息大数据的管理、分析、处理、存储与共享的需求。(3)边界互联区内部署了防火墙与VPN,防火墙可以增加需要限制网络上用户或程序的访问权限,防止非法用户或恶意代码的入侵,VPN保证了在网络上传输的信息私有性,防止被非法窃取、篡改与伪造。(4)DMZ隔离区主要部署了一些可供局域网内部、外部用户访问的各种应用服务器,如实验室门户网站、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

实验室网站建设:网站是实验室的窗口,是展示实验室建设概况、发展历程、科研成果的门户,亦是信息、供交互交流的开放式平台。③(1)实验室基本介绍。实验室建成的历史沿革、依托的学科背景与所属部门、建设及培养目标、科研优势与特色等信息应充分展示在实验室网站显著位置,便于查询。(2)实验室人员介绍。做好了对实验室人员情况的介绍,即实现了对实验室现有教学科研团队的介绍与梳理;提升了人之于科研院所的重要位置即等于打开了广纳贤才的方便之门;对人员信息及其工作的信息化与更新,不仅便于科室、校级等人员之间横向信息的交流与流通,也有助于外单位交流与合作意向的开展与落实。(3)教学与实验板块的建设与管理。在实验室网站上公布教学与实验课程的开设、预约等管理流程,方便教学、学生到管理人员自觉、有意识地在网站进行操作,避免了人工查询、预约及管理的低效率与误差性。同时开辟的学习与交流园地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实验室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方法与内容。(4)实验室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主动、开放地展示实验室近年来科研成果转化成效、社会服务能力与范围,能够拓展并使实验室服务于社会的更多领域,更好地实现源自社会,回归社会的目标。(5)日常信息动态。各科研单位、国际间合作组织、学术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信息及时在网站上。全面、丰富和活跃的日常信息平台是良好的学术氛围、宽松的科研环境的重要指征。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对其信息化管理的内涵、管理模式创新及管理平台构建都有借鉴意义,它是实验室满足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性需要所进行的一次深入探索与实践,为开拓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④信息化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应不断加深管理模式转变与体制创新,全面推进平台构建和资源共享,完善实验室信息化服务的层次与水平,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实现了实验资源效益最优、培养了创新型人才,终将事半功倍,达到预期建设与培养目标。

注释

① 滕利荣.高校教学实验室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② 雷鸣.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效率的手段[J].科技管理研究,2002(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