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的重要性知识点

篇1

1.长期吃素易骨折 研究发现,比起吃肉的人来,素食者的骨头更脆,骨折的风险更大。青少年素食者更容易出现饮食紊乱症,体内铁、锌、钙、维生素B严重匮乏。

2.女性长期吃素月经紊乱 从女性生理角度来看,素食者容易出现月经紊乱、贫血。女性素食者由于脂肪摄入量少,导致雌激素分泌过少,极大地影响和生育能力,并容易长皱纹,促使女性加速衰老。

3.长期吃素容易缺钙 完全性素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缺钙。摄入过多的蔬菜也会对健康有危害,比如菠菜、青菜、芹菜、番茄等含有较多的草酸,与其他食物中的钙结合,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这就是很多吃素的女性易患结石病的原因。 (王涛)

女人心情随体重变化

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女人每15分钟就担心一次自己的腰围和体重,如果她们发现今天重了两磅,她们就会认为这一天就算毁了。

有87%的女人讨厌自己短粗的大腿;79%的女人对腰围很不满意;65%的女人对自己的胸部尺寸和形状感到失望;65%的女人不满意她们的脚;59%的女人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

女人们对自己的身材特别在意,英国城市中的女性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吃过减肥药和尝试过节食,有七成女性一看到盘里的食物,就开始计算自己会摄入多少热量。女人的心情,也会随着体重改变而变化。

(刘彩霞)

女性在三个时期不宜长期吃素

1.育龄期 若常吃素,可致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引发孕育障碍。

2.青春期 长久素食可致雌激素水平不能“达标”而导致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或发育迟缓,有碍女性、性腺发育并影响女性形态美。

3.更年期 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萎缩,雌激素生成及分泌量已减少或缺乏。此时若坚持素食,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会更加突出。雌激素缺乏还极易导致骨质疏松甚至骨折。

(李丽)

糖的危害远在脂肪之上

吃糖太多不利健康,已被大多数人所认知。但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糖,与烟酒一样,被归为“具有潜在危害且会使人上瘾”的东西,这一点大多数人却不知道。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指出:糖是一种纯热能物质,含有高热量,但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即为“空热量”。除了导致发胖外,还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上瘾。“糖上瘾”已是一个新名词。

研究人员指出:一方面,糖分影响人体内荷尔蒙,使大脑无法发出饱腹的讯号,肚子饱了还想继续吃;另一方面,糖会使大脑不间断发出要摄入糖分的讯号,就像烟瘾一样,吃糖的人会越来越爱吃糖。

过去50年,全球糖消费量激增3倍,糖摄入过多造成的慢性疾病在全球高发,糖的危害远在脂肪和卡路里之上。

专家表示,糖能带给人们快乐与满足的情绪,然而,过量摄入糖容易引起如高血压、胰腺炎、营养失调、肝功能损伤等问题,对人体不利。

对于孩子来说,过量的糖分还会抑制其体内生成“饱腹感”的荷尔蒙,即使已经吃过量,他们仍会觉得饿,间接导致吃太多而长胖。

专家称,糖是多数慢性病的“主犯”,却拥有无害的公众形象。

(王光辉)

彩瓷餐具要慎用

绘有五彩缤纷图案的陶瓷餐具,会给就餐者一种美的享受。可是对其潜在的危险,却鲜有人知。

不论是绘在瓷器或陶器上的高温彩釉还是低温彩釉,所使用的原料都是由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和其他化合物制成的。如彩釉中的大红色多数是含镉的化合物,奶油黄色含氧化铅,翠绿色含氧化铬。

用这种瓷釉器皿盛果汁、醋、酒等弱酸性食物时,彩瓷釉花中的有毒重金属就会被溶解,随食物进入人体,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引起慢性中毒。

镉中毒可引起肺、骨损伤。铅中毒会产生贫血、神经衰弱、骨髓增生受抑等症。

因此,对于彩瓷、彩陶等餐具,特别是器皿内壁涂有彩釉图案的餐具绝对不能使用。 (巴宾)

弹簧床垫可导致乳腺癌

过去的30年,乳腺癌和黑素瘤发病率稳步增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增加了这类癌症的发病率呢?

瑞典专家指出:生活在被FM和TV传输塔覆盖地区的人患黑素瘤的可能性明显要高于别的地方。FM和TV传输的电磁辐射波能削弱人的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癌症发病率。

在美国和英国,床架和床垫多是金属材料,床的长度刚好是FM和TV传输波的一半,而一半的传输波刚好与金属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波。人们在弹簧床垫上睡觉时,身体就是暴露在电磁辐射下。

日本妇女的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仅是瑞典的3%,前列腺癌只有美国和英国的10%,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侧现象”。“左侧现象”是指人们身体左侧患癌症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如左侧胸部患乳腺癌的几率高于右侧10%,左侧身体患黑素瘤的几率也高于右侧。

研究发现,日本人的床垫通常是直接铺在地板上,绝大多数的床都不是用金属做成的,且日本的FM和TV的传输波也不是其他国家经常用的87~108赫兹,因此日本的癌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此前有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都更倾向于靠右侧睡觉,当侧右睡觉时,身体的左侧就会暴露在强磁辐射下,并且这种强度会放大两倍。这就是导致我们“左侧现象”在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表现都很明显的原因。

因此,要想保持健康,就要将你的床和床垫换成非金属的,或是让房间里的电视机等最容易接受传输信号的电器或家具彻底远离你。

(周波)

多睡大脑会早衰

人的正常睡眠时间应为6~8小时,睡眠太多或太少都会导致日后大脑衰老提前4~7年,认知能力加速衰退。而大脑衰老会影响到大脑功能,最终会导致体质下降和早亡。

伦敦大学科学家针对5431名参试者展开了为期5年的研究。每晚睡眠7小时者在各项认知测试中成绩都最好,其次是每晚睡眠6小时者。

在男性参试者中,每晚睡眠6小时、7小时、8小时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如果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或超过8小时,那么就会对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篇2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国家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

一、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情感与意识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关注事物的基础,感知问题的前提,打开思维的钥匙,产生意志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实施情感教育,情趣教学。为此,可采用情景激情、故事激情、实践激情、交流激情等方式达到激情教育的目的。例如,我们在引发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新世纪征程中,我们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新世纪需要什么人的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在21世纪中的人,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收集和改造信息能力、合作协助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能力,是四种能力的灵魂和统帅。学生意识到了创新学习的重要性,便会认真自觉地学习、逐步养成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又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事迹成就,新时期的科技发展的形势,以激发学生崇科学、学科学之情和发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学习意识的形成。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探索。而探索的过程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为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创造小生的问题:在呈现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总结性、疑难性、重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考虑,反复复议,比较总结,找出正确答案。如学生在操练句型中就发现一些类似句型。像go to school和go to the school, at school和in the school,其用法就不完全一样。在教学中,教师也不一定要特别强调两者之间的语法知识,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采用实例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即可。在讨论中明白异同点,语气轻重、使用场合等问题。一旦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首先考虑的是需要回答问题,要回答正确,必须在分析、思维、发散中进行,最终解决问题。在“提问―讨论―归纳”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对所解难题有深刻的、牢不可忘的形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三、主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阵地,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抓好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学习的关键。因此,首先教师在上课前,要深钻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知和判断,搞清知识的过渡和联系,确定知识的层次和要求;再将知识点进行定性分析和目标分类,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能力达标的知识点和题型,写出切实能指导教学的教案。其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训练为主线、创新学习为目标的原则,上好每节课。教师在引出新知识点后,要做到精讲多练,启发引导学生大量练习,自我体会,逐步提高。对于一般性知识如:“What colour are they?”“They are…”学生可采用自学自练方式,自我理解,并能很快转化为能力。对于一些难于理解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要新颖有趣得法,使学生明白易学,还加强了训练。一节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巧妙指挥,迅速过渡,由指挥者变为监听者。第三,训练要注意方式多样,富有兴趣。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尽可能的大量训练。可采用双人对话、小组训练、排行对话、朗读表演、背诵默写、提问解难等方式,让学生听说读写紧密配合训练,使他们在活泼中争议、探讨,在复练中发现、学习、创新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

篇4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文章以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理论依据,以“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为实践课程,从教师和学生视角对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建设异质性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共同分+差异分”的评价模式,并对未来教学改革进行反思。

关键词: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模式;心理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58-02

研究方法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类课程,而且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一直以来,对于教师而言,这类课程比较难教;对于学生而言,研究方法类课程又比较难学。因此,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不仅能够指导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降低教师教学中的为难情绪,打破教学困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研究方法类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理论从教师的视角提供了研究方法类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则从学生的视角为研究方法类课程改革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

(一)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理论

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是指当个体拥有该知识点的结果知识后,就会不自觉地高估自己和他人能够正确反应的能力,继而影响后继行为,也就是事后诸葛亮[1]。庞爱莲和李晓东的研究表明个体在听觉和视觉领域均存在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2]。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早在1976年,Goranson就指出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对师生交流有重要的影响。教师拥有所授知识点的正确答案,这使教师低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3]。为了避免教师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对教学的影响。庞爱莲等人认为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策略降低教学中出现的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第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第二,分析学生在理解知识点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适当地降低难度。第三,增加讨论环节。心理学家指出,解题体验可以降低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因此,将教师置于解题情境中,增加教师的解题体验,继而使教师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授课质量。基于此,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同时面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降低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造成的影响,有效地进行教学。

(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

一般而言,各高校研究方法类课程设置的学习期限为一学期,大概只有18次课程的学习时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具体的研究,并且保障学生能够参与到研究的每个环节,这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操作能力、可用于研究的时间和研究的参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影响下,教育者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抽象知识的习得应源于直接经验,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首要观点是实践,强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共同参与,强调抽象知识的习得应源于直接经验。其基本原理是,从做中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于上述思想的后现代课程观,以开放性、过程性为其显著特征。首先,它将课程视为一种开放体系,关注课程在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方面的价值。允许和鼓励教师、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会进入教育和课程之中,并将这些经验和体会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次,它从过程的角度来界定课程,强调师生对话和探究的教育价值。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念允许并鼓励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批判性对话,鼓励学生进行真正的实验、探究、反思和批判,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使学生成长为有能力的交流者和对已获知识的质疑者[4]。

在建设性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推动下,课程改革有三个核心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和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后现代教育改革最核心的原则是在共同体中学。当学生在共同体中学的时候,他们将竞争放在次要于合作的位置。他们也将发展出对和谐社会很关键的社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一原因,建设学习共同体在后现代教育改革中是关键性的步骤之一。这些团体将在课堂内外碰面。作为一个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和目标。他们共同安排他们的任务;他们探究和讨论结果以便决定他们的结论;他们共同作报告[5]。

二、研究方法类课程改革的举措

(一)构建异质性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

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18次课。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一项研究,对于学生而言时间比较紧张,而且每个学生前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也参差不齐,很难独自完成一项研究,基于以上条件的限制,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方法类课程可以采用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各类研究方法课程应该在学科性质和具体特点基础上,确定共同体的规模。在学生组建共同体过程中,针对组建的原则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如,心理学研究方法课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从理论角度掌握心理学研究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即选题、资料的搜集、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数据采集、结果统计分析和撰写研究论文,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的研究操作技能。基于此,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共同体由3—4名学生组成。学生自愿组合,以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教师要求成员中要有一个能够组织、调动其他成员积极性的核心人物;组员之间要有异质性,具有不同的学科能力,有擅长资料搜集的,有擅长研究设计的,有擅长统计分析的等。这能够保证共同体对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把握,能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顺利、有效地完成研究。

(二)实施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

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做中学”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做中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共同体的研究始终贯穿于教学中。学生的任务应该是在自己的研究中学会和掌握各个研究环节;教师的任务是将知识点融于学生的研究中。教师以共同体的研究为基点和素材,敏锐地发现学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全体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最后,给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因此,这类课程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研究任务为导向,教师讲到哪个研究环节,学生的研究也随之进行到相应的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确定和掌握研究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要将共性知识点和差异性知识点区别开来,考虑如何将这两类知识点巧妙地融于学生的研究中。如,心理学研究包括选题、资料搜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和撰写研究论文这些环节,而选题、资料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和撰写研究论文是共性知识点,每一项研究都会体现出这些知识点;而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是差异性知识点,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研究等具体方法。为了保障这些具体方法在学生的研究中都有所涉猎,从选题时,教师就要考虑这些具体方法是不是体现在学生所选的研究课题中,如果有些具体研究方法没有体现出来,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体进行沟通,将采用相同研究方法的选题撤下,补充采用新研究方法的选题。这种引导能够保证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共性知识点和差异性知识点都能够得以体现。

(三)推行“共同分+差异分”的评价模式

学生期末的学业考核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分,即每个共同体提交一份研究论文,论文成绩作为共同体成员共同享有的共同分,这部分分值为40%;第二部分是差异分,为了避免“吃大锅饭”的效应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差异分由两部分构成:学生课堂表现和小组成员对本组研究内容的把握程度。第一部分学生课堂表现,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思考其他共同体的研究,并能够提出一定的问题,以及能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解答,这部分的目的是避免学生只关注自我共同体的研究,对教师讲授和其他组的研究漠不关心。这部分分值为30%。第二部分小组成员对本组研究内容的把握,这部分主要考查的是小组成员是否全部有效地参与该组的研究任务,从而避免只是一部分学生真正地参与研究,其他人坐享其成的现象。这方面的考核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是课堂提问,教师或其他组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定小组的任何一位学生回答该问题,并据此给学生一定的成绩。这部分分值为15%。第二是论文答辩,学期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就研究论文进行答辩,对共同体内的每一个学生,教师从选题、资料搜集、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和撰写研究论文各个环节提出问题,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做成评价,这部分分值为15%。

三、教学效果反思

课程教学结束之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团队合作、团队成员之间情感亲密度和学习积极性。96%的学生表示这种学习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团队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92%的学生认为这种合作方式给同学创造了进一步交流的机会,使得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提高了同学之间的亲密度,91%的学生体验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总是一环套一环地相继进行,学生具有紧迫感,时间利用率高,并且积极主动地从多途径思考、探讨和解决研究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前期的专业课学习具有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完成研究方法课。然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前期知识,在完成研究方法课程的任务过程中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未来的教学可以考虑从这方面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庞爱莲.教师事后聪明式知识偏差研究及其教学建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

[2]庞爱莲,李晓东.听觉后见之明偏差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0,(1).

[3]Harry L.Hom.JR.,Maria Ciaramitaro.GTIDHNIHS:Iknew it all along[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01,(15).

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中仍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教师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滞后的教学观念、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化学教学的实用性,且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了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因此,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客观分析教学现状,找出问题原因,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纵观中学化学实验,一般都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如氯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在学习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性质的时候,势必要进行相关实验,导致环境污染,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改变制取上述有毒有害物质的方式,巧妙地设计实验,在不影响化学实验效果和目的的同时,促进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如进行CO还原氧化铁实验的时候,教学前教师要自行制备一氧化碳,课堂上用整套设备进行演示,为教学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现进行如下调整。

一、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究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的内容,如果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则学生的参与感不强,缺乏对实验学习的直观感受。如果学生能动手操作、自主设计喜欢的实验,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更利于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激发求知欲望。学生在自己操作实验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从实验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点,既可巩固已学化学知识,也可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实验,获得全新的知识内容;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知识。另外,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要注意筛选,并非所有演示实验都适合转为探究实验,应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规律性知识等,学生只有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扩展知识结构,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高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知识点设计实验,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设计家庭小实验,可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例如,针对“如何去除饮用水中的沉淀物”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学生结合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这样不仅能锻炼思维探究能力,也能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激发学生对实验学习的兴趣;其次,实验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范围内,应适当拓展到课堂外,如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参观学习,现场观察自来水的实验过程等,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学习该门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前提是规范性操作,以此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高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相对复杂,个别实验内容具有风险性,操作不当可能会引发毒气污染甚至爆炸等不良后果,因此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课堂教学中无法开展这一类实验,可以改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实验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另外,高中化学的一些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实验,也可以强化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例如,利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认知微观世界,进而对高中化学知识产生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四、引入绿色环保实验模式

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会产生很多废气、废渣或废液,可能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实验教学改革,除了改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还应重视环保问题,通过实验教学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节约环保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绿色化学实验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其一,尽量选择成本低、污染少的实验形式,优化药剂种类与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减少浪费和污染;其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充分考虑废气处理问题,注意严格操作实验过程,如检查密封装置,减少废气、废液排出;废液经处理后再排放等;其三,合理选择实验内容,对于成本高、耗时长、污染严重的化学实验,应采取多媒体演示实验代替。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改变教学观念,实现实验教学方法创新,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阐述中,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即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发生变化,并通过学习可以习得的数学事实;而且还包括“主观性知识”,即只有通过培养与经历方能获取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而言,这类“主观性知识”更为有用,对其“客观性知识”的习得具有指导作用,可以终身受用。

对应于这两类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一方面设立了知识领域目标――为“客观性知识”而设,另一方面还设立了发展领域目标――为“主观性知识”的获取而制定,应该说这是一个突破。发展领域目标包括四个方面:⑴对数学的认识――涉及到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数学探索过程、数学文化价值及数学知识特征的认识;⑵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及演绎论证等方面得到发展;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⑷情感体验(又称“数学观念”)――引导学生在兴趣、动机、自信、意志、态度、习惯及数学美欣赏与感受等方面获得发展。发展性目标的设立使“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实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实现、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撑点。

在数学教学的四个层次中,我们追求的不能只是低层次,而应是所有层次。因此,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观念。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时,教师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运动员总会对自己的运动量进行适当的调节。勉强的熬夜训练,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不管多好的药,如果服用过量都会成为毒药。高中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的时候总有一个效果最佳的适当的量,如果超过了这个量,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如此一来,无论怎么学习实力也几乎不会有什么提高了。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此时教师胸中有数,也就点拨及时,效果远远超过课外批改。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可是,课堂上,部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不论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只要学生发了言,不是说“好极了”,就是说“棒极了,很聪明,你真行......”这样下去,表扬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在这种一味表扬的怂恿下,有些学生会产生思想的惰性,觉得自己“想一点,说一句”就可获得“超值”的嘉奖。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篇7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美术;初中课堂

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又要注重学生对美术意义和内涵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认知,培养学生多维角度去看待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学习上发现独特的美,让学生在平凡事务当中体验艺术。美术课程启迪学生智慧,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内涵气质,同时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其他课程学习,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课程。

一、美术创造性教育意义

1.提高学生美术技能和审美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美术人才,不仅要将目光注重在学生绘画技能方面,更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打牢绘画基础同时提高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生活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美术学科具有自身独特魅力,容易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在古今优秀绘画作品熏陶下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内在气质,有利于帮助学生明辨真假善恶,学生在优秀作品熏陶之下,深入理解作品核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鉴赏能力。2.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美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的舞台展现自身能力,学生在这个广阔舞台上发挥主观能动力,形成自身完善人格,也有利于学生精准定位自身,帮助学生寻找到生活价值新方向。美术不仅注重学生绘画技能培养,更注重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格局面,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美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上都具有深远影响,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在日后遇到问题上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进行解决。

二、积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列举法。教师在挑选优秀学生作品展示过程当中,不能忽略了一些问题颇多弊端明显的作品,让学生在正面教材与反面教材激励之下寻找自身存在不足。情景创设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寻找自身以及同学之间的漏洞所在,有利于在班集体当中形成互利共赢良好学习氛围。集众人智慧发现优秀作品当中存在的瑕疵,有利于精英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质的飞跃。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列举一些绘画作品通病,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绘画误区,及时避免,例如绘画作品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构变形度不足、图案形状与排列对比存在差距等等,那句话有利于学生避免大众误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励法。教师要注重美术课堂气氛培养,积极与学生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并且进行科学指引解决。在美术课程《桥梁设计》学习过程中,带动学生想象力展开联想,在学生想象定型之后进行制作桥梁,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制作过程指着学生存在的一些明显错误。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将学生作品与教材范本内容进行鲜明对比,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认识到自身不足,并且学习优秀成果,留给学生思维创造新空间,学生在借鉴基础上融入自身想象,有利于丰富创新设计空间。激励法教学模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在学生学习道路上是一个良性循环。3.竞赛法。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竞争合作氛围培养,建立起一定的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例如在学生学习“基本形体切挖”课程时,要注重用生动语言将抽象性知识点转化为具体性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提高学生对几何与机械图学习效果与质量,竞争机制从专业教学心理出发,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催使学生获取一个新成绩。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抽取每一组的一个成员进行黑板演示,教师通过小组成员演示,泛泛知道小组水平,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案,让学生在黑板演示过程中集众人智慧寻找自身绘画方面的缺陷。4.创新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美术课程培养美术素养高的综合性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光教师要全面,不能单一注视学生基本绘画技能层次,要注重升华学生能力和思想。围绕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通过情景式教学方式展开美术课堂,让学生在美术课堂提高自身抽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自身去认识生活周围的一些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界存在的美以及人文社会存在的美。创新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界注入新活力,带领学生走出被动学习的泥潭,走向主动学习的阳光地带,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习惯,发现生活艺术当中内在规律。让课本成为学生走进美术世界的导师,又让学生引导教材去发现美术世界新大陆,培养出真正具有美术素养人才丰富美术世界,为世界美术做出新的贡献,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李敏.论初中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培养[J].西部皮革,2016(16).

篇8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学生 研究能力

创新是当下的主题思想,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创新的基础是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加以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地养成爱探究的好习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人们深刻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简单的建议。

1.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

探究氛围的营造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础,环境对于学生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探索环境,使学生喜欢探索、善于探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探索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加高效、准确的获取信息,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学校的教育本质不是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拥有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这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教会学生深化课本的知识点,逐渐学会对知识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不懂的知识善于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后,就有欲望去研究和探索它,这是人的本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增加课堂趣味性

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所限,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容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没有乐趣,只是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应为学生创造趣味性的情景,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便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3.2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了很多学校,老师要积极运用科技成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刺激到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利用视频演示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演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3 建立奖励机制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知,他们对于老师的奖励还很重视,即使是得到老师的一句夸奖也会觉得很开心。老师适当的奖励对学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受到老师表扬后,他们的学习热情会大大的提升,不论是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在完成作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对学生的奖励次数要适当增加,奖励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机制应适当的调整,不能单单的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进步大的学生更应该给予奖励,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积极向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解释,解释就是提出新的见解,这就会对学生现有的理解进行更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相同,即便是同样的问题,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每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直接的讨论或者同桌之间的讨论,使学生之间进行想法的交流,对各自的想法进行探究,在通过学习他人的探究经验后,进行相互的比较,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结论。这样的合作探究能够弥补自我探究的片面性,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5.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基础差的学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思想,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大胆猜想是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更贴近真实答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猜想和假设的确定就决定了探究的方向,只有通过多次的失败和验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猜想。每当学生探究一个新问题时,就会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通过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排除,直到找到最可能适用的知识点,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并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的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不局限于课堂之上。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指导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要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弥补自主探究的局限性,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是数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篇9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着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首先,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次,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另外,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3 培养创新思维的数学教学方法

以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避免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应把教材上的公式、定理等知识点融入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上给出了一个例题:求证斜棱柱的侧面积等于它的直截面的周长与侧棱长的乘积,这道例题并不难解答。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侧面积?鉴于学生已经学过了直棱柱侧面积的计算,还可以提出类似问题:能否用求直棱柱侧面积的方法(侧面展开)研究斜棱柱的侧面积?有的学生马上想到也利用割补的方法,所得展开图形的一边长恰好是原图形复原成棱柱后的直截面的周长,另一边等于原棱柱的侧棱长,矩形面积等于斜棱柱侧面积,即侧棱长与直截面周长的积。在领悟的同时,这样的探索性质的方法也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构筑民主的交流平台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要营造平等、融洽、宽松、合作的民主平台,以达到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学生头脑中没有框框,思维活跃,当他成功地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会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学生不仅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而且会在参与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只有敢想,才能有想法,只有想法多了,才能有好想法、新想法,创新才成为可能。

4 培养创新思维的数学教学活动.

篇10

1 改变构建的地点 我们注意到,很多老师都了解知识构建理论,都知道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实践中,也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不过,老师的帮助行为一般都在黑板上进行.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构建知识结构的起点移到具体知识学习之前正好符合这种下位学习法.先构建知识结构的大框,然后再逐渐的丰满结构中的细节部分.这好比让我们去游玩一座山,要求在脑中勾勒出整座山的结构.实现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下位学习法,如图3甲所示,先让游客在游山之前,远处感知整座山的轮廓,了解整体结构,然后再登入山中游玩,细细欣赏山中的每个风景点,在到达山顶时,对整座山的构建也就完成了.另一种是上位学习法,如图3乙所示,客车直接将游客载入山中景点,然后再慢慢欣赏沿路风景,到达山顶后,再进行整座山的构建.显然,后一种会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结果.相对于后一种,下位学习方法更容易完成对整个山景的准确构建.

第二、构建过程清晰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心理学家雇佣一名伐木工人,要求用斧头的背面来砍圆木,相同的工作量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多的报酬.然而,伐木工人在用斧头背面砍木头砍了半天之后,他不干了.心理学家问其原因,他回答:“我要看到木片飞出来,否则就感觉自己是在做一件愚蠢而没有成效的事”.其实,每个人在做每一件工作的时候,都有一种想看到“木片飞出来”的愿望.知识结构中每个部分的完成,就像“飞出来的木片”,让学生体会到,每分钟,每节课都产生了价值,体验到了成功,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会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老师也会感觉到教学的愉悦.

其实,构建知识结构本身也需要做两件事情:①吸收具体知识内容;②将具体知识内容构建成某种组织方式,这两件事情其实是同步进行的,而不是先完成第一件事情,然后在做第二件事情,所以,将知识结构的构建起点放在具体知识学习过程的开始也是应该的.

值得指出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之前就开始构建知识结构,并能让这个过程能顺利进行下去,得到收获,也需要教师心中有结构,要知道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 创新构建活动形式

物理教学中发现,善于自我归纳梳理认知结构的学生人数很少,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这种主动意识,即使老师要求,也有不少学生不愿意去做归纳梳理工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这种归纳梳理本身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学生的兴趣不高,归纳梳理后的结果难以评价,成功的感觉难以培养.

为了促成学生对物理知识结构的构建,在教学中,尝试创新构建活动的形式-制作折叠卡.

案例3 为了让学生对必修1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各运动学规律公式能系统理解、掌握和应用,组建这块内容的知识结构.笔者从学生做过的的练习中选定了一些典型的题目,以这些选定的题目为资料,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折叠卡(如图4所示),折叠卡的上层画出运动草图,标上已知和求解的运动量,分成几个类别(剪成几个小条)需要学生归纳出来,在折叠卡的下层标上求解所需要的最恰当的规律公式.

分析 当笔者还在忐忑,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时,却发现学生已经在相互比较,谁做的折叠卡最精致了.总结这次活动,有以下几点益处:

第一、变枯燥为有趣,化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也应该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源,学生通过这种小活动的形式,折叠卡的制作,增加了知识构建的兴趣点,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参与的时候更有热情,将本来比较枯燥的构建活动变得趣味丛生.

第二、形似字典,用着方便,符合知识特点,利于掌握

制成一份小小的折叠卡,当做小书签,在需要的时候还方 便使用,在学生完成折叠卡后,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做题时拿出来使用.另一方面,在学生熟练这些方法和策略之前,载有相关知识的折叠卡还可以被当作字典来使用,最重要的是其使用查找的过程就具有一定的程序性,草图是检索部分,需要先确定,规律公式是具体要查找的,后确定.

在设计构建活动形式时,要考虑到,这样做是否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构建知识结构,设计出的构建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符合学习规律,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兴趣参加,有热情参与,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方法和策略也是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属于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不容易掌握,不易将其构建到知识结构体系中去的.例如,在案例中,当求解运动量这类问题时,所需要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就是:首先读题,画运动草图,确定运动量,然后以这些运动量为线索,寻找合适运动学规律方程,最后解方程求出结果.通过折叠卡,将上述的几个过程分别呈现在折叠卡的上层和下层,立体的感知了程序性知识的分布特点,在制作时和使用时都能体会程序性知识的过程性,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

4 调整知识结构形态

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在形态上看,应该是内容丰富,组织有序,层次分明的,是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在需要时,学生能从知识结构体系中迅速找到合适的知识内容,解决问题.在构建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有关知识结构形态的问题,力求在形态上符合良好的要求.

4.1 让知识结构形态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案例4 我们比较以下两个知识结构:

分析 左边是我们能常见到的知识结构形式,该结构中知识内容仅仅是相关的概念、规律等知识类型.与左边的比较,右边的知识结构中,知识内容除了概念、规律等类型之外,还有用概念、规律所能解决的问题名称,以下称其为问题种类指示标签.增加了指示标签后的知识结构有以下好处:

第一、利于知识结构的“稳中求变”

一方面,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还可以继续的往下丰富,比如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等知识,就可以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继续添加,不会改变原来的结构方式或重新建立一个新结构.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总结出更加概况性的上层知识结构,如图6所示.

第二、利于从知识结构中顺利提取

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知道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但不知道该知识点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用?

问题种类指示标签项目增加后,相当于增加了该条知识点的使用说明书,指示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当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时,也能够依据这一问题种类指示标签迅速的找到相应的知识点,顺利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标签的功能就像大型超市里,在过道上方,在相应货架旁边悬挂的标有物品种类的物品指示牌(如图5所示),有了这个物品种类标签,顾客就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结构,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具体知识内容,还要需要更便捷的利用,以顺利成功的解决问题.就像一个好的超市一样,不仅需要丰富的物品,还要有一个更合理的物品陈列方式和指向标示,以便顾客更好更便捷的选购物品.

4.2 让知识结构形态更人情化、趣味化

知识结构需要有科学性、合理性,也要符合学生的情感特点,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知识结构形式还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

案例5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结束后,老师将学生对各章节的知识内容组织成一个机器人(如图7所示).在教学时,一边绘制,一边解释:学习了必修1,我们已经能够解决如何求解力学量和运动量的两大问题(画头和眼睛),知道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心中要有牛二(画心),肚里要明白运动类型和合力特性有一一对应关系(身体),并且要以力和运动的相关概念规律为基础(画两只脚),还要动手分析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结合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才能顺利解决(画两只手).

分析 有了生动有趣的形态,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提醒语:“缺心瞎眼,断手少脚加上肚里没有货,是很难顺利解决问题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对已建成的知识结构印象更深刻,在需要时,更利于学生顺利提取.另外,也将问题、概念、规律、方法和策略等各类知识融合成一体,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更容易鼓动学生自己画一遍,以帮助学生获得稳定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