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领导者创新思维的特征

篇1

第一,企业家没有正确分析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定位不准确,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盲目加大优质资源要素投入,片面注重企业操作执行过程,加大生产力度。结果企业经营日趋艰难,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优势而无趋势”。

第二,企业家能够正确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找准了企业定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却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环节、方面进行整体协调,不善于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最后让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而无优势”。

第三,企业家既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也能够协调企业诸环节、方面的矛盾,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整体优势,但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企业制度惰性,无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能随之变革,企业形成的“趋势及优势”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变成“劣势”,结果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优势而无变革”。

以上三点原因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联系在一起,形成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时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中,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三大核心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战略定位,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缺乏变革创新机制。换言之,正确的战略定位、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机制是构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驾驭企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升以下核心领导力:

・企业战略决策定位能力

・企业系统把握能力

・创业变革创新能力

近年来,培训市场关于领导力提升的培训课程纷繁芜杂,很多所谓的领导力课程实际上讲的是执行力,让参与者不得要领。实际上,领导力与执行力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属于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层面与内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可以说,领导力属于执行层面之上的高屋建瓴,而执行力则属于领导力层面的落地环节或贯彻过程。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其核心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登高望远、看方向,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洞察宏观局面、识大局,把握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如何观察市场风云、知变化,把握企业变革创新机遇。因此,从思维层面来说,企业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战略、系统和创新思维等核心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又总是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具体应用。

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升核心领导力,我在总结多年领导力研究与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了旨在揭示领导力思维本质、提供真正有效的领导力思维原理与方法的“核心领导力思维”高端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从哲学的思维高度,面对企业具体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共同基础、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应用。

具体说来,该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课程:创新思维基本原理与方法

这是任何领域、任何行业的企业家发挥核心领导力的前提基础。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内容,包括领导者对创新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自觉性;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基本原理及其知识根据;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及其实践经验。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一: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战略决策定位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战略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战略决策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战略决策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战略决策思维的含义及特征;战略决策思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战略决策思维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二:系统思维与系统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协调企业经营诸环节、把握企业经营全局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系统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系统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其基本原理;系统思维的基本方法;系统思维在企业系统管理领域中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应用课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也是上述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各类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包括企业问题的构成要素、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问题的功能价值及其基本分类;分析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课程构成提升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逻辑结构,即培训体系(如下图所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训科学有效,培训师还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形成特定的知识背景。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一是哲学知识。对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以哲学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思想高度、深度与视野。企业家是观察社会经济趋势、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人,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培训师具备哲学知识基础,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赋予课程思想深度和高度。

二是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知识。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讲解需要以特定的政治经济宏观政策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趋势把握能力。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市场环境的变化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可以说,特定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社会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根据。因此,不了解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就不可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不可能进行战略决策思维的科学分析与讲解。

篇2

关键词:中学物理 创新思维 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学物理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特点。面对新课改中学物理教师必须要探索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倡导教学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录音机”或者“容器”实行灌、挤、压,要引导学生会思考、会学习、会创新;教师要淡化权威角色,强化指导功能,由管束走向指导,教师不能以“领导者”和“家长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

二、注重启发性教学,调动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方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方法,抓住可比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情景启发方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方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上述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

在教学中通过人物感染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例如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代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等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

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在创造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为人类进步而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五、强调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它比解决具体问题更富有创造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研讨、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足以说明善问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要让学生有开放的思维,就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环境。在压抑的、禁锢的课堂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不要生硬地否定。课堂上我们鼓励学生提问,同时对学生的发问,要给予理解,给予解答、引导。老师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

六.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现行教材中学生实验大多数都属于训练类、测量类和验证类,它对培养学生基本仪器的操作技能,掌握物质特性和物理量的测定方法,验证物理规律起着很好的作用,但有关探索性、设计性能力培养的实验太少,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观测来模仿前辈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训练,使学生从照着教材做实验逐步过渡到实验设计,学会自选仪器,确定实验步骤、获得实验结论。例如,学生电学分组实验中,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实验,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篇3

近年来,我校学生的中考成绩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教师在落实教学改革的行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尊重差异,多元评价,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

1.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美国教育家多尔曾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首席”,是内在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平等不是指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与学生平等,而是指教师在交流和沟通上与学生平等。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放低姿态,走近学生,加强师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和对话交流,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科学引导相得益彰,真正建立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

2.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其成长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改变学生的发展方向、速度和结果。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时刻秉持平等、尊重、理解、宽容的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3.多元评价学生。

多一种评价方式,就会多一批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淡化横向比较,注重纵向比较,激励学生不断上进。这样,学生就能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勇敢地进行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二、联系实际,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1.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思想品德教师要摒弃空洞说教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巧设问题,加强学生的探究体验,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牢记课本知识,构建思维框架。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基础和教学氛围,而且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探索目标,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对此,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要科学地设置问题,适时、适量、适度地把握问题材料,引导学生进入适宜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聚合发散,学会思考,提高学生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聚合在一起。当然,聚合思维并不仅限于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聚合,还可以对人物、事件、意义等内容进行聚合。由此可见,聚合思维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篇4

关键词:创意产业发展;个人创新行为;团队创新氛围;团队与个人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83-01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代表着人类最为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当今世界中谁掌握了新知识、新信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要着重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立足于当今社会中。中国的创业产业相比较于国外在许多方面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外的现有经验来主动提高自己的水平。

一、创意产业发展

“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1997年大选之后。当时,刚成为首相的布莱尔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亲自担任主席,主旨是:大力推进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倡与鼓励人的原创力在英国经济中的贡献。创意产业又叫文化创意产业、智慧产业、创意经济,指的是将个人创意、才华和专业技术,通过运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新兴行业。通常包括工业设计、影视传媒、出版、广告、计算机软件、动漫游戏、美术设计、艺术表演、音乐、艺术品古董、会展、旅游和咨询策划等十几个行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意产业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构成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资源。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到来,通过创意或知识而非仅靠劳动力或资本来创造财富,创意产业是全世界经济振兴和迅猛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个人创新与团队创新

所有创新的基础都是个人创新,所以团队创新也要给予个人创新。团队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自身因素。只有当团队的积极有利因素被成员所吸收时,团队的创新能力才会被体现出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个体行为是由个体的内在特质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为了使个体的创新行为发挥出最佳水平,通常需要从人格倾向与情景特征两者交互的视角加以分析。例如,团队的领导给予每个成员极大的工作自主性,这是队员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个人创新的潜能,这样才能转化为团队的创新才能。正视基于这些方面的理解,团队创新的氛围被定义为员工对创新工作环境的共同认知和感受,这种认知和感受会因想到员工的创新意愿、行为和绩效。

团队创新的氛围主要包括两大指标:团队创新氛围的水平与团队创新氛围的强度。这是评测团队创新氛围的两个重要研究维度。团队创新氛围水平实质所有团队成员对工作环境共同认识和感知的平均值。平均值越高,氛围水平越高;团队创新氛围强度实质群体中对氛围认知的差异(离散性)。团队的创新氛围一般来自与自我的独立认知,例如对工作目标的理解与执行,或是对团队领导支持或者否定的感受。另一方面源自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例如,成员甲对成员乙讲述对领导创新性的感受,会影响到成员乙对领导的感受。通过这两个方面,团队创新环境得到每一位成员的贡献的一份力量。而且只有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才能在团队成员中形成对创新氛围感知的一致性,能够使每个个体的创新潜力为团队所用。这样也就提高了团队整体的团队创新氛围水平与团队创新氛围强度。还有调查表明团队成员的人数与团队创新氛围成反比关系,因为团队成员人数越多,人员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越弱,一旦成员的互动收到影响,团队的创新氛围就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理,人际关系对团队创新氛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团队创新氛围的影响因素

团队创新氛围在个人与团队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显而易见,在创新氛围高的团队的成员创新行为明显高于创新氛围较低的团队。团队领导者在带领团队进行创新工作时,激发成员的创新氛围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在团队内营造一种支持创新的气氛,这样成员之间就能够在创新的基础上相互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同时还有例如团队规范、凝聚力、成员多样性等因素会影响创新氛围的形成。此外,在不同的文化下,创新氛围的营造也会不用,例如,集体主义文化就要比个人主义文化更适合于对团队成员创新思维,潜能的挖掘;西方文化的直接,坦诚相较于我国文化中崇尚的中庸之道也会更适于创新氛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J].南方经济,2005年第10期.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ANDERSON N.R.& WEST M.A.Measuring climate for workgroup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am climate inventory [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篇5

基于工作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1.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除了对企业整体环境进行评估和把握外,还制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选拔人才,对企业的文化艺术策划、组织与经营等各环节进行规划、统筹与运作,并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审视把握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例如,制定文化企业组织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具体组织、实施、落实文化艺术机构的事业发展安排,实现发展目标;对外代表本文化企业与演出经纪公司、剧场或其他合作伙伴进行业务谈判,签署相关商务合同;采取有效营销手段,完成文化艺术产品的推广,达到销售目标;为文化艺术创作、表演提供一切必要的后勤支持;向社会本组织的重要信息,参与必要的公关工作,协助理事会或董事会筹款等。

2.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性,文化艺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是“文化”,是精神产品。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承担着崇高的精神传承,承担着公民的社会职能;作为商品生产者,文化艺术产业又必须在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遵循产业化运作的一般要求。总之,文化艺术领域发展的基本历史和创作特点要求文化艺术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艺术专业知识;文化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教育培训,以及运作经营的演出策划、营销宣传、对外合作等要求文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具备系统的管理知识,并不断塑造公正无私、谦和、宽容的领导者品性;文化艺术产品的精神属性、公民社会职能要求艺术机构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与艺术的精神品位和社会职能相关的人文知识素养。此外,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把握航向、瞅准机会、适时出击的决断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鉴于上述分析,就完成基本岗位职责工作来看,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岗位特质包括19项,分别为:责任心、敏感性、观众培育、艺术价值开发、专业素养、战略性思维、德行垂范、运作把控、创新意识、沟通能力、授权赋能、引领驾驭、多元文化认知、自我控制、主动性、乐观谦和、捕捉机遇、谈判艺术和适应能力。

基于文献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Patricia Dewey在《从艺术管理到文化管理》一文中提及了关于艺术管理者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的3个原则:对所选的艺术家、艺术形式要有深入了解并积极努力;对所从事艺术可能接触到的受众的文化历史背景、意识认知等社会背景要全方位知晓;具备使用正当的社会、政治和管理技能的能力,洞察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的前瞻力,独特的审美创新能力,并具备能在最适当的环境下把艺术呈现给最多数、最适宜受众的能力。Patricia Dewey还在第29届国际艺术理论政策会议上提出,管理全球体制变革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艺术组织应具备对外文化贸易交流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培育观众能力及多渠道融资能力。台湾中山大学学者Shang-Ying Chen通过历史分析框架和组织情境分析框架归纳总结了当代艺术管理者应具备的计划、决策和战略管理等17项技能。向勇在《创意领导力》一书中提出了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质内容,包括服务意识、组织管理能力等20项基础胜任力,以及文化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7项专业胜任力。谢大京、一丁在所著的《演艺业管理与运作》一书中认为,创新、博学、谦和、果敢是变革时代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王双春在《艺术管理―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中指出,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资本运作、媒介市场运作、战略思维、开拓能力、创新精神、熟悉国际惯例等能力素质。

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文化艺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经分析整理又得到18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岗位特质,具体为审美辨别力、学习态度、执着追求、注重质量、文化营销力、个人影响力、政策运用力、创新思维、分析性思维、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公关能力、风险意识、诚实守信、公平正直、包容豁达、前瞻力和宽广视野。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确定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

本研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0省市22位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进行了正式访谈,又获得3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分别为:勇于实践、想象力和科技运用。

根据上述得到的40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要素,参考相关胜任特征编码词典,本研究课题组编制了《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编码手册》。依照该编码手册对20份有效访谈文本进行胜任特征要素编码,并对编码结果进行频次、信度、效度、相关性、显著性检验等多元统计分析,初步确定了23项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要素,分别为捕捉机遇、多元文化认知、文化传播营销、战略性思维、引领驾驭、审美辨别力、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想象力、观众培育、沟通技巧、预判决策、谈判艺术、协调能力、敏感性、授权赋能、责任心、影响力、开拓精神、科技运用、艺术价值开发、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基于胜任特征的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培养建议

高校是各类高层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的重要场所,针对当前文化艺术企业对高层管理者的迫切需求,可以发挥高校的办学优势,在硕士阶段分别设立相应的专业和学科,如试点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AA,Master Of Arts Administration),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管理人才保障。因此,高校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与设计:

1.明确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而展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学则把课程培养目标转化为确定的胜任特征中的一系列的能力,这使得教学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教学目的和方向更为精准、明确,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更有保证。

2.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是把课程培养目标、需培养的胜任力及教学任务结合起来,使开发的课程体系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又能评估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是围绕胜任特征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确保学习者在获得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能力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传统的教学效果衡量标准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培养是考察学习者是否获得高绩效表现的能力。因此,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表现效果进行调查,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个人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解,以评价课程是否有助于获取相关的胜任力。

总之,在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优秀高层次管理者,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 特征 关系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其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积极性,鼓励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做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难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地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其创新能力碍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我想,如果我们真正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篇7

[关键词]中青年干部;成长;学习;修炼;官德;位置;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10-0039-02

中青年干部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领导力量,而且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还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职责。这种角色和地位,决定了中青年干部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倍加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完善自身,提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一、要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这种理念具有深刻的内涵。我们在谈到中青年干部时,总强调要有潜力、有悟性,这个“潜力”和“悟性”就是以学习为根基的。人的第一能力是学习能力。会不会学习,善于不善于学习,对于一名中青年干部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提高学习意识。学习,是时代赋予中青年干部第一位的任务。起点一样的干部,为什么有的工作成绩突出,有的成绩不明显?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是否有学习意识。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学历高、有文化、不用学习照样可以干好工作,自我感觉良好。这实际上是在吃老本,时间长了思想就会缺少灵气,讲话就会缺少底气,行动就会缺少朝气,工作就会缺少锐气。大家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正确认识、认真对待,要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其次,要知道该学什么。最基本的是要找到调整自己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的科学理论。要学习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学习反映时代进步的现代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成为本职业务精、邻近业务通、相关业务懂的复合型人才。要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包括阅读报刊。读书不能看热闹、凭兴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都要接触,知识面要宽一些。多读书,知识就可以互相渗透,触类旁通。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要提升自己学习经济理论的意识。要真正懂一点经济常识,要了解所在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和整体发展态势。还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在经济工作大背景下来思考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融入经济工作中,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要讲究怎样学。一是要善于“挤”,特别是要利用好业余时间。爱因斯坦说得好: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现在,一些中青年干部将业余时间基本用在了应酬上,赴饭局、打麻将、上网聊天,时间就这样白白溜走了,实在可惜。如果我们从业余时间里每天能挤出1个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二是要肯于“钻”。学习是个苦差事,要克服困难,付出辛勤劳动。有些新的知识,不下一番工夫,就学不会,弄不懂。多动脑,肯钻研,对于知识的积累大有益处。三是要勤于“思”,做有心人,学会积累。不爱动脑,不善总结,遇到问题时就会一片茫然,剪不断,理还乱。学习是靠恒心的,老老实实坚持住,必有所得。

二、要修炼政德

“取士之道,德行为先”。组织上用人,首先是用一个“贤人”,是一个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有同情之心,有德行的人,即政治上靠得住的人。作为领导者,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必须有民众意识、百姓意识和多数人意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对年轻干部来讲,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危险品是不能用的。中青年干部身上都是有这样、那样能力和才干的,在成长过程中,修炼政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修官德。要知荣辱之理,常修为官之德。德者,为官之魂。做官先做人,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人格品质。高尚的政德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而能力却无法填补政德的缺陷,要做一名有人格魅力的干部就必须常修官德。

二是要讲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把胸怀当作政德的重要方面来修炼。讲胸怀就要求境界要高,眼界要广,视野要宽;就是要心胸坦荡,无私无畏;就是要经得起委屈,容得下挫折,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

三是要求慎行。首先是做到慎独。慎独方能立德,不做那些怕公开的事。要常自省,自省是一面镜子,坚持自省,就能够多一点谦虚、少一点自负,多一点沉稳、少一点张扬,多一点和气、少一点傲气。其次要“慎微”。从“小节”做起,“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小处不可随便,小事、小节中有德行、有政治、有方向、有人格。一个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年轻干部,也很难在大事、大节上过得硬。第三要“慎欲”。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能坚守自己一尘不染的思想阵地,都能管住自己。

三、要摆正位置

摆正位置,包括摆正心理上的位置和摆正职位上的位置。

摆正心理上的位置就是要正确对待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对自己过高估量。不可否认,当看到周围的同事、朋友提升了,不可能无动于衷,不会也不可能认为事不关己,视而不见。但是中青年干部也不能取得点成绩就飘飘然,更不能认为自己学历高,现在职务已经到了一定的位置,到了一定的级别,就觉得自己行了,甚至比领导更高明,这就是位置没摆正。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一味地追逐名利,那么思想就会产生浮躁情绪,这种情绪对中青年干部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中青年干部必须正确地分析和看待自己。

一是要调整心态、脚踏实地。要保持轻松自然、健康向上的心态,工作中要注意培养一颗平常心,让平和知足的心境给浮躁的心一点清凉。保持一种平和知足的心态,要靠一种竟成大事的决心和旷日持久的恒心,靠长久的、艰苦的磨炼。要脚踏实地,务实肯干。工作靠实,事业靠干,只有务实肯干,才能有效地解决好浮躁问题,达到精心谋事、潜心研事、专心做事的境界。

二是要耐住寂寞、矢志不渝。要正确对待职务的升降留转问题,不要把自己到国外培训了、到外地挂职了、到基层锻炼了等等当作资本向组织讲条件、要待遇。要培养自己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品质,面对提拔重用与否这件大事,要做到宁静致远。要知道是否提拔,对人的一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否积累了,后背的行囊是否丰盈了。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处长,为事业做贡献的同时,用他身上诸多的优秀品质熏陶了他的子女,影响了周围的同事,这样的人生是成功的。

三是要甘于奉献,有“吃亏是福”的思想。工作、生活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懂得“吃亏是福”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干活了、思考了是偏得,是隐性的财富。哪个地方肯吃亏的人多,哪个地方环境就和谐,人心就正,风气就好,事业就兴旺,干部进步得也相对快;反之,处处怕吃亏,事事想占先,一心想着快点提拔重用的人,最终会失去“人和”,纵有再多的好事也会难成,是要吃大亏的。多干活,少钻营,知足长乐,“吃亏是福”。当大家这样思考工作,思考人生的时候,其乐融融、其福无穷。

摆正职位上的位置,要正确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对上级服从不盲从,从上不唯上。领导没想到的,你要有建议;领导想到的,你要有方案,要有对上一级领导负责的思想和意识。要维护好领导之间的团结,处理好与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其他领导的关系。还要讲规矩,注意办事程序,说话办事要讲究场合、地点。

其次,要处理好与其他同级干部之间的关系。要学会借力,学会整合资源,学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要有谦虚的作风,多向其他同级干部学习,高调从事,低调做人;要学会尊重人,将尊重当作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心境看待;要有合作意识,补台不拆台,共事先共心,要多揽事而不争功,尽职而不越位。

第三,要处理好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要摆正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与指挥人的关系,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以能统人。说到底,就是领导要有个“领导”样。一是信任。“士为知己者死”。多信任、多压担子,是下属的最大动力。二是要敢于担责任。遇事这个也怕,那个也怕,有了好事是自己的,出了问题都是下属的,这就成不了大气了。三是要容人。一方面要容人之长,见贤思齐而不嫉贤妒能,要敢于说“他比我强”;另一方面要容人之短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要敢于说“我不如他”。

四、要开拓创新

目前,世界各国的理论界和政府政策制定者们都把以经济和社会利益为目标的创新作为关注的主要对象。中青年干部是事业振兴的后备力量,能不能立足本职,抓好创新,无论是对个人的进步还是事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创新,至少要注意两个方面:

篇8

一、要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

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但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越离奇,感觉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数学教学环境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中心命题,是一种理念。“为本”的引深分析,即是对教育主体的真诚和尊重。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主体内化认知结构趋向平衡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认识的主体,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使我们得到数学教育规律的崭新认识,这是扭转“地球中心说”迈向“太阳中心说”的世纪飞跃,以学生为太阳,以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依据,对数学全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协调、监控和评价,以确保学生主体的和谐全面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更进一步说,就是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数学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把学生视为解题的客体或接受“题海”的容器,也不要把教学视为单纯教会学生学会教师所传授的“常识”。

三、加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归类鉴别。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应由原来的指挥者、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配合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并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在教学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一节时,我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设计:我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要同学们数一下各有多少钱,结果出现: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报出共83元)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的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二分钟后报出共83元)学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后报出共83元),至此,教师点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的道理是一样的。”不错,数学的知识内容就是如此而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经常性的让学生参与经历(感受)、体验(体会)的过程,那学生就会愿学、乐学,就会自觉、主动去探索数学中的真知。

五、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篇9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育教学创新有何特征?应处理好那些关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

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

篇10

关键词:统计信息 创新 策略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经历劳力经济阶段、资本经济阶段之后,我们逐渐进入一个以数码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阶段。新经济是知识的经济,建立在知识产生、传播和运用的基础上;新经济是信息的经济,是提高信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规模的重要前提;新经济也是网络的经济,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杜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方式,形成了与时俱进、蓬勃发展的网络经济;新经济还是创新的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它包括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在知识、信息的新经济时代,我们要以信息促发展,以创新增经济,在全面了解各种所需信息的同时,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那么,如何创新统计信息,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呢?

一、要创新思路,提高统计质量

统计工作人员要完成大量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等工作,只是完成了统计工作“量”的部分,而非完成所有的统计工作。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我们可以从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统计数据质量在公布时间上要具有一定的及时性。统计人员要养成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减少调查与数据的间隔时间,以最快速度明确的统计数据,建立和完善统计信息的制度,进而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二是在统计信息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这就要求领导者对基层得出的各类报表进行严格审查。三是统计信息的内容含量、采集范围上具有完整性。因此,统计人员不仅要进行全面收集内容、调查数据,还要确保被调查的对象所填写报表内容的完整性。

二、要创新思维,优化统计设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下,统计信息逐渐趋向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现代化的信息统计,所需要的高端科技设备不仅仅只体现在设备数量上,还体现在设备性能上。虽然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但是由于技术并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对复杂数据做出明确分析和监测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创新思维,引用和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信息设备,学习他们的统计思维,完成统计信息现代化的建设计划,促使更多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工作中来。

三、要创新理念,完善统计系统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逐步进入数字化社会。所谓数字化是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把电话、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演变成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传输信息的综合性技术。运用数字化统计各类信息,使统计体系更标准、更规范,有利于统计数据的收集、传播和处理。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的核心技术,这就要求信息数字统计部门把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我们要创新统计理念,加快实现统计表格和编码的标准化,促使统计指标和分类,以及编码朝着唯一性和集中性的发展步伐,建立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传输和处理的统计数据库,来发挥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

四、要创新制度,优化统计人才

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我国多数统计工作人员知识面比较狭隘,大多数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结构也比较单一,只对统计知识业务熟悉,这些根本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需求,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发展。现代统计理论体系的调查方式有很大的进步、信息处理技术上的突破,使统计信息具有传播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泛的特征,这就对统计工作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目标任务的考核制度,将统计信息、数据分析落实到每个部门或个人身上,规定部门或个人每年数据分析和统计报告的数量,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定期公布统计人员的完成进度,给予适当地奖励以示鼓励。以创新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培训机构,培训更多专业性人才。

五、要创新服务,满足信息需求

我国现代化的统计信息服务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计信息服务相比,信息产业、信息市场有着明显的差距。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我们首先要加快信息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逐渐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来完成统计信息的商品化。在创新服务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地扩大服务范围,以多元化服务满足百姓所关注的信息;适当地提升服务水平,在满足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注重对服务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发展与需求。

六、要创新交流,拓宽信息渠道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可以让人们在最少时间内了解到最多的信息,它也将成为传输信息的主要载体。数字通信、互联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在与国外信息机构进行联网的过程中,让更多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人通过网络世界,进行沟通与共享,从而获取更多的统计信息。

总之,统计部门担负着向全社会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的重任,为符合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统计信息部门要不断进行统计信息设备的创新,促使更多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工作当中;进行统计信息人才的创新,建立完善科学的统计机构;进行统计信息服务的创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进行统计信息交流的创新,使人类获取更多的信息,促使统计信息工作跟上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岳希明.我国现行劳动统计的问题[J].经济研究.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