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主要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的主要途径

篇1

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是对企业中固有的传统思想、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战略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并注重企业内每个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人这一活跃因素上进行控制,推进创新工作的顺利展开。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宏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日益严峻,加强企业管理,推进管理创新,主动应对挑战,有效化解压力,成为一项重大而又现实的课题。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是应对挑战和压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发展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能增强企本文由收集整理业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有利于企业有效应对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理念创新,增强管理创新动力

理念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和先导。要大力倡导管理理念的转变,积极学习借鉴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为管理和创新提供有效动力。

1、强化服务理念。服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快速传播,产品质量趋同,服务逐渐成为影响客户满意程度的首要因素,优质服务成为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的利器。要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注客户需求和体验,做实做细服务基础工作,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迅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提供优质服务,让服务超越客户期望,努力让服务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客户。

2、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当前,要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管理的全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实现从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转变。要细分岗位职责,细化目标任务,细化制度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要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全面细化业务流程操作规范,提高全员职业素养。

3、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崇尚创新、宽容开放”的创新导向,倡导“持续改进、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按照“突出参与性、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开展管理创新课题研究和qc小组活动、行业对标管理等群众性管理创新活动,交流企业管理经验,推广应用优秀管理成果和管理经验,推动管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突出制度创新,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制度具有鲜明的激励性、导向性。制度创新是加强管理、推动创新的保证。要在完善制度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构建富有激励性、具有导向性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

1、创新管理制度。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把思维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等各类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以体现前瞻性的制度体系引导思维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活动。创新员工职业发展管理制度,建立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打通“行政道、技能道、职称道、模范道”四条职业发展通道,引导干部职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超越自我的舞台。健全科技创新制度,明确创新任务,突出创新重点。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差别”的原则,健全绩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导向明确、覆盖全面、重点突出、操作简便的绩效管理体系,推进全员绩效考核。

2、创新决策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对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上。企业允许员工发展自己的兴趣。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功力,从而形成企业的创新成果。创新管理模式,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标准从“符合性评价”到“成熟度评价”的转变,创造绩效持续改善的环境。

3、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引导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活动。企业内外的约束机制要改变单纯从政治思想、道德或价值观角度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也要改变单纯搞物质刺激的做法;注重员工eq的培养提高,积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潜意识中努力为企业的发展考虑,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鲜明的企业文化,鲜明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注重文化创新,增强发展软实力

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持之以恒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发挥导向、凝聚、激励功能,能为企业管理和创新工作注入生机与活力,能塑造鲜明的管理特色,增强企业发展软实力。

1、加强文化建设。自觉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奉献国家、回报社会,注重效率、严格自律”精神,培育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执行品质,保持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引导全员把心思、力量、智慧向发展愿景聚集,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深入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提炼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建设体现责任、学习、执行、创新内涵的企业文化体系,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推进服务品牌建设,将服务品牌建设与企业管理有机融合,明确服务理念,对内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内容和标准,优化服务流程,促进竞争实力的提升;对外着力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展示服务品牌形象。选准服务理念形象化、符号化的载体,建立服务品牌识别体系,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服务品牌。丰富文化宣贯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企业文化宣贯活动、企业文化演讲比赛,寓教于乐,让企业文化理念入脑入心、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2、推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企业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知识的过程,是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企业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加强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传播、分享,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催生创新成果,提高管理效率。要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搭建知识管理信息平台,收集存储各种管理理论、管理经验、管理案例,以便于全员人员查阅、参考、应用。积极开展知识分享交流活动,引导全员奉献自己知道的知识,随时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促进个体知识和团体知识的转化,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促进分散的知识向智力资本的转化,实现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使知识财富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

3、强化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指根据组织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要发挥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加强党建、团建以及工青妇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人文关怀,提高职工幸福指数,将具有刚性的制度化管理转化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激发职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社会责任,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与职工、社会、社区、服务对象等利益相关者和谐相处,提高社会资源的运营管理效率,为发展营造和谐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四、深化流程管理,提升基础管理效率

深化流程管理,就是要突出运用,突出创新,突出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搭建“管用、好用、实用”的基础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管理的流程化驱动。

1、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以流程管理为核心实施流程再造,打破部门职能界限,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在流程中体现岗位制度、工作目标、工作绩效等内容,打造流程驱动型企业,有效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固化核心业务流程,识别关键节点,突出跨部门、跨职能的流程接口管理,改变职能管理缺位、流程节点多、流程不闭环等问题,让每个流程实现端对端对接,保证管理流程面向企业目标,业务流程面向市场和客户,全面提升流程运行效率。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创新

1.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它是建筑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条件的控制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实践途径。这种实践所产生的首创性建筑成果往往能更加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是科学方法论在建筑设计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按不同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思维型、专业型、交叉型三个方面。

1.1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强调人类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这里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分为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和非逻辑思维类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两大类。

1.1.1逻辑思维类创新方法的概念为: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方法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在这里将其具体分为,归纳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归纳-演绎式方法或立假说式方法等三个主要方法。归纳式方法主要是指从个别现象,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归纳式方法,能使人们对不同时间、空间上的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方式上升到一般的统一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演绎式方法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即由某类建筑设计中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中个别建筑设计创新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归纳式方法和演绎式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

1.1.2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各种思维要素、形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思维活动的本质。大体说来,可以把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以下几类:联想式思维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过程。人们在进行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过程中瞬时的顿悟性思维方法使建筑设计创新立即得到解决。

1.2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专业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指以建筑学本专业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环境类、意象类、科技类等基本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1.2.1环境类建筑设计以建筑存在的周边环境为主要方面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其又分为自然环境式方法和建筑环境式方法。

1.2.2意象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以依靠建筑学所研究的形象、空间、功能等方面作为理念基础形成概念或意象,从而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创作想法的来源和基础,将其分为形象式方法、空间式方法和功能式方法。

1.2.3科技类创新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建筑科技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结构技术式的创新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结构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材料技术式方法是指通过建筑科技中对材料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又如短暂、动态而富于变化的树木;再如较新的材料――膨化聚苯乙烯和塑料。这些新型材料的运用都是获得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方面。设备技术方法是指通过运用建筑技术中对设备技术的革新而达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1.3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是以建筑学与其他专业相交叉的学科交叉点作为引发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交叉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将其归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综合类几大方面。

1.3.1自然科学类建筑设计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包括仿生学式和生态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仿生学式的创新方法就是从仿生学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将其分为形式仿生、结构仿生、功能仿生等几个重要方面。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即研究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态学式创新方法针对生态学引入建筑学的方向的特点,将其分为结合生态环境法和引用生态技术法两个方面。

1.3.2社会科学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科学与建筑设计相交叉而产生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有代表性的如心理学式、社会学式和策划学式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2.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1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

2.2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占多数。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2.3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3.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议;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结语: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途径探折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做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二、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

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人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3.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我国企业推行CIMS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CIMS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它带来的典型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模式(JIT)、按类个别生产模式(OKP)、优化生产技术(OPT)、精良生产方式(LP)、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等。

4.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熊彼特意义上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很多,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程计划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笔者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做法。

一、引疑激趣,激活思维,唤起创新意识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儿童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敢想、敢思、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精心呵护学生创新的心灵。一堂创新型课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了真正的呵护和调动。曾有学生在美术课上画出了方苹果,这看似怪异的行为其实却大有文章。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未知的世界有多大,创造的空间就有多大。面对画方苹果的学生,他的美术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他说出画苹果的原因,并鼓励他“早日发明出方形苹果”。这位教师的行为,其实是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我们应该为这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的言行而喝彩。可以说,呵护创新的心灵,培育创新的胚芽,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立足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只有通过其自身积极主动的求知和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习,就能激发内心创新的意识,把创新作为主动的需求。因此,课堂教学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要减少自己的活动时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说话、作业。同时,要重视学生个体有足够的自主支配时间,不要什么都采取全班“齐步走”的方式。

二、放飞学生创新翅膀,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1.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人类的想象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谁的想象力得以开发,谁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然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要凭借教学内容为载体来构建教学体系,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拘一格去遐想、去幻想梦想、联想假想、哪怕是荒谬的设想,也是对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拓宽想象,学生的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创新的翅膀才会高翔天空。

2.从扶到放,让学生大胆创新。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会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创新途径

1.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但是,目前讨论的形式大多是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笔者曾作过一些尝试。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笔者由课文本身的内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从而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了深入。

2.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丁国民.语文课堂应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J].语文学刊. 2009(14).

[2]邹莉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学问.2003(11).

[3]张彦钗.寓创新教育于英语教学中[J].新课程.2010(07).

篇5

市场化经济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竞争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应该不断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包括在思想观念、管理手段以及结构组织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本文主要是根据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管理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

【关键词】

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途径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开展所有业务活动的基础,任何项目一旦缺少资金的支持将无法顺利开展。企业经济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审核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管理活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各企业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够推动企业市场竞争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企业相关负责人应该加强对经济管理重视,并逐步落实好经济管理创新体制。

1 新时期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个企业的构成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更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的科学管理是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的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加剧,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指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使企业现行的各种管理模式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也是资金在科学管理模式下的一种有序运转,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在新形势下对企业经济管理实施创新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机构的完善,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满足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需求,因此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完善自身管理的重要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2.1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手段

在传统的管理手段中控制员工、指挥员工是一种最常用的管理模式,这种强制性的管理理念会让很多员工产生逆反的心理,反而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社会的进步正在推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管理手段的一个创新目标,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是更多的考虑员工自身的利益,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制度也是实施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企业要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应该在制度方面也应该有所体现。制度是指导员工合理开展工作的准则,一般制度的颁布会具有强制性,无法落实人性化管理理念。对制度创新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目标一方面形成激励的管理体系,让员工感受到人性化管理的自在;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制定一些约束性的条款,和激励性制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既能够利用制度约束员工还能够体现人性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

管理理念是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经营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思想,通过这种思想开展管理活动。首先作为企业负责人应该落实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并用这种理念指导自身的工作,更多的考虑员工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够让员工更努力的开展各种工作。其次,企业负责人应该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借助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从而采用全新的管理视角、管理模式指导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另外企业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理念创新,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聘用一些在经济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形成一股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管理队伍,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2.3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机构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结构在制定企业发展决策时更多的是借鉴以往的经验,但是现如今市场的发展情况瞬息万变,单靠以往的管理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决策者要结合多方面的参考意见,保证决策制定的科学化。同时对企业决策组织进行创新,应该尽可能的简化传统企业中存在的决策机构,为了保证企业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机构,通过组织结构的创新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

3 结束语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从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手段、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以及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等方面实施,通过制度和理念的创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但是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各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管理创新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华伦.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2,03(09):23-24

篇6

关键词:后金融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各行各业不断前进的核心所在。在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房地产金融创新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和运作模式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美国公司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中国公司警戒。在房地产金融创新中,基于房地产金融的特殊性,其业务、监管不到位,都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造成影响。在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发展中,至今仍以银行信贷为主,融资方式单一,金融产品创新层次低,且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都对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创新造成了影响。在房地产金融创新中,结合着市场发展趋势,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推进房地产金融业务创新的同时,还能稳步推出投资信托基金。在此,本文从我国房地产金融状况分析、金融创新在我国房地产领域势在必行、金融创新在房地产业的总要性、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途径、我国未来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可借鉴的现实模式以及房地产金融创新必须加强防范风险意识等六个方面出发,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完善措施,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我国房地产金融状况分析

随着当前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发展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在开发建设中,其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状况分析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房屋成本的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土地的要求,整个建设成本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其次,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2003年起,所呈现出调而不控,逆势上扬的发展趋势,尤其在2009与2010年,超发货币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理性通胀预期对未来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影响很大。再次,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渠道匮乏,无法满足投资的基本需求,再加上先行入市者高额的回报示范效应,更加认定房地产是“优质投资品”,这种局面导致一系列差别化信贷调控政策失灵,房价扶摇直上。最后,在房地产市场发展在,基于通胀预期及旺盛投资的影响,多数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以此来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限度,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

二、金融创新在我国房地产领域势在必行

在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当前房地产金融创新中存在的超发贷款、低利率以及投资渠道单一等影响因素,需要相关责任人在其创新发展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强房地产金融创新,同时结合着这些影响因素,将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房地产金融创新。

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研究中,普遍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的现象,且我国房地产融资主体的股权仍掌握在股东手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投资风险。再加上我国至今没有形成满足房地产融资的相关模式,要想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持续健康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之所以会出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房地产金融市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至今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结构体制,导致融资渠道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投资需求两旺造成信贷扩张与政府紧缩的调控体制相冲突。其次,在当前住房融资中,二级市场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一级市场又呈现出畸形发展,由此导致信贷资本的固化形态资产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在带来大量市场风险的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效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后,在我国房地产的整体金融体系中,政府住房公积金制度仍无法成为住房融资的主导体系,导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导的结构体系。

三、金融创新在房地产业的重要性

在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其金融创新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规范房地产的发展秩序,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其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房地产金融创新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张房地产的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其次,房地产融资创新在跟上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时,提高房地产的融资收益,在降低融资风险的同时,还能完善资产的整体管理,确保资产的顺利运行。再次,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市场的发展需求,在弥补当前市场缺口的同时,还为投资者与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途径,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最后,房地产行业金融创新在丰富金融市场内容的同时,还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弥补金融市场上的不足,并为其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途径

在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途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房地产金融制度,完善房地产的金融结构及组织形式,使其健康、完善的发展。其次,在推动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其基本前提在于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创新。只有其业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才能实现融资对象的多元化,进一步扩大房地产金融行业的融资途径。除此之外,在融资对象多元化的同时,投资主体也在现有的基础上面对多元化发展,其股权及股东意识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强化。再次,创新金融工具,使其打破传统的单调、匮乏局面,朝着创新、丰富的方向发展。最后,建立房地产二级低压市场,实现低压资金的再次分配,以此来增强低压贷款资金的流动性。

五、我国未来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可借鉴的现实模式

在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中,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至今仍处于薄弱环节,这就要我国在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并结合着我国的实际国情,将其运用到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的发展中来,以此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纵观当前发达国家房地产的发展形势,我国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借鉴的模式为REITs,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REITs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其起源于美国,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公众熟知的房地产投资工具。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对民间资金的投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流,以此来减少房地产商品市场投资性的需求。其次,在REITs模式具体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提供房租租赁市场中的资金来源,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以此来降低居民购买住房的刚性要求。再次,REITs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银行金融风险,在发展民间投资新途径的同时,还能减少工程项目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最后,该模式的有效运行,还能有效的环节国外资本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压力,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争取可靠的空间与时间。

六、房地产金融创新必须加强防范风险意识

在整个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中,除了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外,还应加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此来确保创新模式的顺利运行。在整个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其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借鉴国外先进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结合着我国的社会体制,不断推进、创新,以此来达到创新的目的与效果。其次,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制化建设进程,积极培育二级市场,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大违法成本惩处。再次,相关工作人员应密切注意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发展状况,尤其是房产价格的浮动,并对其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以便及时的预测价格浮动带来的经济风险,并对其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以便风险来临时能够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在整个风险考虑中,除了考虑社会风险外,还应将个人风险考虑在内,以此来保证风险防范的全面化。最后,明确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政府在干预贷款的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在于政策工具来干预经济市场,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市场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市场发展,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及制度建设。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房地产金融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创新模式,在推动房地产金融行业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还应加强自身风险的防范意识,真正体现出创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束庆年.对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8 (09).

[2]张长全,罗莉.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基于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09(01).

[3]刘扬,张肖.次贷危机后现代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国城市经济,2011(04).

[4]张长全,罗莉.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基于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09(01).

[5]杨宇,张二毛,李丙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篇7

1.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 “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的作用,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法是解答本题最快捷的方法。答案为D。

2.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

解析: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特质(包括精神追求、精神文明等)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城市环境属于物质范畴,故③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可排除B、D。雕塑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作为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城市环境)的反映和产物,故雕塑风格依赖城市环境,①错误,A可排除。答案为C。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快捷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学会并熟练运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解析:材料中的“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及“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体现的是中医药创新(文化创新)问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体现的是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体现的是现代传媒的作用。

根据材料的上述信息,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有: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把《文化生活》的知识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就可组织出答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答案的方式上,北京卷、全国卷多要求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有机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因此,答案不是知识的简单复述和再现。这是与地方卷特别是山东卷的重大区别,这一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切记并做好针对性训练!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4.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解析:“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这种类型的试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是:①提出正确态度是什么,②阐明持这样态度的理由。

设问的有效信息包括:“《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正确态度”。

材料中给出的“上述挑战”是“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问题,所以,“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这样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文化不是要将某种文化“束之高阁”,而是要“兼收并蓄”,实现文化的融合。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挑战,实质上是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这是解释应有的正确态度的原因的思维角度。据此可以组织起这样的答案:“文化对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尊重,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吸收、借鉴、融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无法在东道国顺利地开展经济活动”。因为试题分数的限制,参考答案对这一点没有作出要求。

参考答案: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解析:首先,解读设问信息:“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这是调动知识的范围),“谈谈对……的认识”(这种试题的解答思路一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是对外文化交流),更应‘走进去’(是对对外文化交流的要求,即融合当地文化,能够为其他文化接纳和欣赏)”。

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是:①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②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特别是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这个案例。从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的角度上说,这两个案例给我们两点启示: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创新必须借鉴、融合当地文化(这是“走进去”的真正内涵,也是“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两点启示),中国的文化产品就不能被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这里也在告诉我们“走出去”“走进去”的意义: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在这样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整合这些有效信息,用《文化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比较准确的答案。参考答案中的①②属于“为什么”(其中②中包含“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③④是解决“怎么样”或“怎么办”的问题。

参考答案: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所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考情分析】

1.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整体情况看,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有遍地开花的特点,近三年高考试卷涉及了本专题的每一个考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甚至“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这些一向被认为“偏冷”的考点,出现在2012年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非选择题中(第39题)。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考点复习时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全面、系统。

2.本专题的考点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就这四大考点而言,近三年的高考考查还是有所侧重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这些考点上。山东省教学内容的调整中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框题删除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个考点在山东卷中没有出现过。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知识点的复习可以根据各地命题的特点有所侧重,不必平均用力。

3.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考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知识点的考查综合化,换句话说,就是考生解答高考试题往往需要使用知识体系而不是单一的考点知识。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第1问。二是对单一知识点考查的深化。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8题第4问,参考答案中“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对尊重文化多样性内涵,特别是对“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这一内容的深化理解。因此,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要深化理解。

【考点精讲】

基于对近三年高考考情的分析和对考点的理解,我们把本专题考点整合为如下四个:

1.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载体):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①正确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因:第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第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含义:文化是民族的,是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是说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②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

考点拓展:

(1)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国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3)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讲的。所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而文化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多元化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区别。

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指的是文化传播中的具体方式、行为,如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些传播媒介就是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例如电视和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手段,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②联系。

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和文化传播手段也有密切联系,人的精神活动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所以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文化传播手段的运用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阅读报纸、杂志、书籍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电视、互联网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利用电视、互联网信息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手机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手机传递短信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文化的继承。

①文化继承的对象: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的继承、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继承的正确方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辩证分析(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批判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古为今用。

(2)文化的发展。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第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特别说明:山东省的教学内容调整中删除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部分内容,山东的考生可根据实际加以取舍。

考点拓展: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个理论的根本意义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次,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思想解放,促进教育发展。

4.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新题速递】

1.2012年6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新闻会上表示,十七大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单个的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假如请你为文化遗产保护制订宣传标语,你觉得可以做出的选择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③依法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④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已经有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散布谣言的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传播的速度就越快,谣言的危害也就越大,“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因此,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

①大众应避免盲从,要有理性判断②传媒应承担社会责任,防止消息扩散③个人应尽快传播,自由行使权利④政府应及时信息,使谣言止于公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香港人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的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2008年就开始出现,2011年随香港一档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倡议: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爱文化;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文化做这样的“减加法”,有助于

①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②改造腐朽文化③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改变我国文化的多元化状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①承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②认为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任何差异都不能改变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认同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6.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现代媒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④文化通过创新能更好地掌握群众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7.2012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熊建的文章《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阅读文章节选,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节选一: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

牛女传说浓缩了中国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全部理想,因而备受欢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有四大因素:责任、忠贞、含蓄、隽永。

由牛郎织女组成的家庭,相信一定是稳固的。因为他们二人都不会把爱情和婚姻当儿戏,这跟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是一致的,在当前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与世界主流价值观也是一致的。西方社会经过一度的“去家庭化”,拨乱反正之后也在向“重责任、固家庭”的主流意识形态靠拢。

(1)结合节选一,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节选二: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但却一直处于“自悲”之中。

即便外国文学大师,也看不明白我们的爱情。虽然七夕节提供了破译中国人爱情密码的绝佳蓝本,但是很少有西方人愿意花费心思和精力来搞清楚。如果说牛郎织女故事缺乏足够的情节,那么,中国爱情最经典的表述——《红楼梦》则提供了更多、更充实的爱情故事,但这对西方人来说更加难以理解。

第一位发表红学论文的西方人——德国人郭实腊(1803年~1851年)更不靠谱,他甚至以为贾宝玉是女孩,说书中的小姐们“喜鹊般谈论着无聊之事……毫无顾忌地发表对奢侈品的个人看法”。

文化是软实力,伴随硬实力的盈缩而变化。18世纪,西方社会还对中国充满敬意,在后来的交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伴随国家地位跌入谷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中也赢得了尊重。1000年前,中国俯视世界;100年前,中国仰视世界;今天,中国平视世界。

但中国崛起之快,许多人还不适应,往往用老黄历看待中国,也因此对中国的进步抱有偏见。我们坚信,那种陈旧过时的中国观迟早会改变,那种随意误读、解构中国爱情悲剧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2)结合节选二,说明怎样才能破解“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这一难题。

8.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作为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重点活动之一,第27届德国石荷州音乐节中国主题系列活动7月14日晚在德国北部城市基尔拉开帷幕。石荷州音乐节,是德国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音乐盛会之一。并非音乐节“传统项目”的京剧,今年首次进入音乐节的舞台就光芒四射,“东方戏剧”《野猪林》在德国著名的塔利亚剧场演出,征服了这里口味挑剔的观众,并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分析指出:这些年,京剧一直在“走出去”,但大多动静寥寥。综观国家京剧院《野猪林》在国外演出的巨大反响,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迪:京剧“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剧目,张扬传统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剧目必须融合人类情感,讲述现代视野的动人故事,适合国外观众理解和欣赏习惯;同时,要有优秀的演员,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以及良好的演出平台和专业的市场运作。

结合《野猪林》演出成功给我们的“启迪”,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京剧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答案:

1.A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只是“已初步形成”,故④错。

2.B重要事件不一定是负面的事件,故②“防止消息扩散”的观点不正确。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个人对事件的了解不一定正确、完整,况且事件的性质也不确定,故③“个人应尽快传播”的观点不科学。

3.B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①错。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④错。

4.A对待腐朽文化应该是剔除而不是改造,故②错误。文化的多元化不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参考本文“考点拓展”部分),也不是我国文化的现状,故④错。

5.D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文化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显然①不符合题意。从整体上说,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这不等于任何具体的差异都不可改变,因为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故②错误。

6.C现代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③错误。大众传媒的宣传只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还是自身经营的改善,故①错。

7.(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从七夕节的世代流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牛女传说浓缩的“全部理想”“备受欢迎”,及其现实意义说明了这一点。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世界“重责任、固家庭”的回归,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一致,说明东西方文化有一致性。④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篇8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创新,已成为一个时代潮流,金融创新自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以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它的积极 意义。金融创新已溶入到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科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会更加活跃。金融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着银行竞争力的大小,决定着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兴衰成败。基于这样的背景,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因、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加以分析研究。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一)规避风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经济金融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一国所发生的经济金融动荡和危机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要求开发新业务,创新金融工具,使金融创新更加活跃。

(二)金融竞争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提高创新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始终是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了突破利率管制需要和吸收日益增加的民间储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增加,且其业务在金融机构中所占份额逐渐上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使之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二者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金融创新成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筹码。

(三)市场经济机制的日臻完善,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准备了广阔舞台。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特征的经济,这种竞争在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市场里,它成为了创新的原动力。从目前国内创新的现状看,不论是创新产品的垄断,还是核心竞争力的保持,都有其阶段性,随着市场的开放,这些优势都会由强转弱而成为相对的概念。惟有创新能力,才是市场机制里最为闪光的亮点。对商业银行而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其在竞争市场中的寿命,因此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程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是金融创新的时代特征。

(四)科技手段日益丰富,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载体。金融技术在金融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居于突出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变革,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科技发展引发的。商业银行科技实力的强弱决定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经济效能的高低,这是金融创新发展史上的又一显著特征。

(五)市场主体多元化存在,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设定了细分化的目标市场。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使得由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市场,转变为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这一市场表现为金融供求关系的买方特征。金融创新之所以成为商业金融一个活跃的特征,有着十分深刻的成因,它是我国金融与世界金融接轨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品种、工具上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由于受体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创新动机存在偏差。

(二)金融创新环境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我国仍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如利率水平、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分业经营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创新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二是整个社会的金融意识、消费习惯还处在一个“开发阶段”。

(三)金融创新效率不高。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金融创新效率不高,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使创新成果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二是金融创新缺乏科学性,使金融创新产品的优势无法发挥。三是金融创新缺乏规范性,不按国际惯例办事。

(四)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产品达70多种,范围涉及金融业和各个层次,但85%左右是通过“拿来”方式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属吸纳性创新。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创性创新较少。

(五)创新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租赁、个人理财业务等只是少量开办,仍处于探索阶段;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方面,尚有可观的发展空间,还处在待发展阶段。近年来,各行推出的创新品种,大都只着眼于高收入阶层,如住房贷款等,而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创新品种却很少,这样,就使大量中低收入者无法踏入消费信贷的大门。

(六)创新规模小,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质量较低。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途径

(一)继续加强政府引导。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建立不久,内部经营机制不成熟、金融工具简单、竞争并不激烈,追求利润和规避管制的内部创新需求并不强烈,单靠市场引导自发地进行大规模、深层次金融创新是不现实的。这就必须加强政府引导,用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措施,形成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二)以体制创新为主线,发展和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金融体制的创新包括金融市场体制的创新、金融机构体制的创新以及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几个方面。

(三)衍生工具的引进和开发,要以市场规范化为前提。金融创新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任何事物都难免有其负面影响,金融创新也不例外。

(四)不但要注重数量的扩张,更要加强质量的提高。

篇9

一、现代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

美国“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渠道定义为“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将营销渠道理解为“商品或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具体途径”。由此可以判断,营销渠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生产者是营销渠道的起点,消费者和用户是营销渠道的终点;(2)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商是营销渠道的参与者;(3)转移商品所有权是营销渠道的前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企业营销渠道也开始呈现出多样性。由于传统营销渠道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价格不透明、利润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导致传统营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营销渠道开始逐渐取代传统营销渠道,并不断探索新的营销模式,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综观我国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零售商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伴随着现代零售商业的蓬勃发展,企业营销渠道中的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市场供求关系正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阶段,消费者变成市场中的稀缺资源,而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最为密切,成为直接影响消费购买行为的重要角色;(2)利用兼并、扩展、连锁经营等方式,零售商的企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3)零售商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大,已经从本地逐渐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形成以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为主要形式的跨国集团。经济全球化带动零售商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也促使生产商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二者相互促进和依赖。

第二,结构模式向扁平化转变。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呈金字塔形,即制造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种销售渠道结构存在很多弊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纷纷将渠道结构从多层次、长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通过缩短营销渠道、增设销售网点等办法来减少中间环节,使营销渠道变得更顺畅,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大。零售商绕过批发商,实现与生产商的直接沟通与合作,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自己在营销渠道中的地位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扁平化的营销渠道结构不是简单地将某一销售环节剔除,而是优化传统供应链,实现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扁平化结构逐渐成为现代企业更加青睐的营销渠道结构模式。

第三,渠道冲突向渠道合作转变。营销渠道系统内各个成员间的关系由冲突转为合作,共同为经济目标实行联合经营。通常情况下,如果市场竞争不激烈,各成员间的利益不会发生摩擦,相互间的关系也较为平稳;如果市场竞争激烈,各成员间会因争夺市场份额而发生冲突。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调和渠道冲突,实现渠道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促使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实现联合,将利益关系变为合作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共赢。

第四,网络营销逐渐兴起。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企业开发营销渠道的又一新方式。网络营销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市场广阔、环境开放等优势,比传统营销渠道更加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得到了推广。企业利用网络营销能够更加快捷地获取市场信息,是开发新市场的重要渠道。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方式和服务方式,跨越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成为网络时代最重要的营销渠道模式。

二、现代企业营销渠道体系的整合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现代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抵御市场的风险。因此,加强对营销渠道内部各要素的整合,探索企业营销渠道体系整合的新途径,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营销渠道体系的整合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从营销渠道结构出发进行整合

营销渠道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整合营销渠道的内部结构,重点是调整销售任务的分配情况,通过科学的分析,将销售任务合理地分配给营销渠道成员,确保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投资成本完成最大量的销售任务。整合营销渠道的外部结构,重点在于整合外部资源,具体方式有三种:集中型、选择型、混合型。集中型是指企业将多种营销渠道进行整合,综合利用营销渠道的功能以实现进入某个细分市场的目的。选择型是指企业只利用某一种营销渠道以实现进入某个目标细分市场的目的。混合型是指企业将集中型和混合型渠道策略进行整合,以提高商品销量为基础,利用其中一种独立的营销渠道向目标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

(二)从顾客体验出发进行整合

关注顾客体验,加强对营销渠道终端即消费者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巩固客户关系,扩大顾客群。企业应及时搜集产品信息,了解顾客的行为,通过对产品信息的科学分析,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在关注顾客体验方面,做得最出色的算是网络营销。网上商店通常对产品的信息介绍得非常详细,消费者通过研究对比,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实施购买。通过整合顾客体验,企业将顾客的体验传递给渠道中的其他成员,并与顾客进行实时互动,将顾客体验传播到营销渠道的各个环节,建立有效的客户联系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现代企业营销渠道体系的创新途径

(一)现代企业营销渠道创新中的问题

现代企业营销渠道的创新是指企业在营销渠道系统内外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建立新的营销渠道或者调整原有的营销渠道,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营销渠道创新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营销渠道管理状况不佳,限制了创新的发展。营销市场管理混乱,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变窄,想创新却无从下手。很多企业不能根据市场形势判断投资方向,或者无法对自身的营销管理状况进行改革,像无头苍蝇乱撞,导致渠道创新的步伐放缓。

第二,受相关法律制约,渠道创新步履维艰。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是每个企业必须遵守的原则,触犯法律的规定无异于将企业陷入囹圄。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维护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而宏观调控是确保市场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在看到法律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法律同时也限制了企业营销渠道的创新,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第三,渠道创新人才缺乏,造成创新方向出现偏差。渠道创新需要注入新的理念,进而指导企业开创新的营销渠道。但是,目前我国缺少高端渠道管控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因理念落后,使渠道创新走入歧路。因此,企业进行渠道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选择正确的人才,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理念,创造新的营销渠道。

第四,消费者的传统消费习惯阻碍了渠道的创新。营销渠道的终端是消费者,他们是决定企业能否赚取更大利润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渠道创新的重要因素。但是,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看,他们更倾向于传统的消费方式,这也是消费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习惯。因此,企业要想创新营销渠道,首先必须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去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的消费行为,进而实现渠道的创新。

(二)现代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的途径

针对营销渠道体系创新存在的问题,笔者特提出几点渠道创新的建议,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步伐,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电子商务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1)利用电子信息网络建立企业与海关的联网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处理减少通关流程;(2)利用网络技术改进物流系统;(3)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支付,拓宽企业的营销渠道。

第二,减少渠道流通环节,降低投资成本。企业应不断探索新方法,有效减少渠道流通环节,通过与渠道终端建立直接的沟通,增强企业对终端的掌控能力,实现降低投资成本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

第三,分解渠道职能,重新组合营销渠道。根据企业在营销渠道中的不同职能,将其再次分解并重新组合,实现营销渠道功能的最大化。营销渠道中的各个成员之间都有着各种利益关系,相互间的依存度非常大,将各分销商的职能重新分解并整合,能够增强企业的营销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四,建立市场信息更新系统。市场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建立市场信息更新系统,有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动态和产品信息,有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有利于企业及时监控竞争对手的战略调整,从而帮助企业根据竞争对手及市场运行状况及时制订营销计划调整营销渠道,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不断完善商品和服务质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营销渠道,运用现代营销理论指导对落后的营销渠道加以创新和整合。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通过整合营销渠道资源,创新营销渠道模式,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为渠道终端的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嫒嫒,李敬银.企业营销渠道冲突管理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9

[2]刘江虹.试论企业营销渠道及模式[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1.21

[3]龚雪慧.企业营销渠道策略分析及实践启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8

[4]王贵臣.试谈当今我国企业营销渠道的变化和管理[J].现代营销,2011.6

[5]钱慧敏,葛文雷.企业营销渠道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3

[6]邓德胜,尉明霞.企业营销渠道生态管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3

[7]王军红.浅析企业营销渠道中的窜货问题及应对措施[J].内江科技,2011.2

[8]沈月明.探讨新时期企业营销渠道的设计与改进策略[J].科技智囊,2011.1

篇10

论文关键词:“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实景演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前言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扩展和复制,旅游者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乃至厌倦,尤其在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工作的压力,其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类产品的增加,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他们急切寻找、选择和创新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力争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在“推”和“拉”的双重动力作用下,必须实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发展或为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而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和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旅游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游客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是旅游产业化的新路径,其创新对于突破原有旅游资源的限制,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原有的传统营销渠道,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市场营销论文,打造旅游产品精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以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越来越多,主要有文化产业、农业、创意产业中演艺业及网络游戏业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中,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整个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主流。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提炼其产业融合模式,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同时为相关旅游业提供借鉴。

二.“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