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篇1

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这本书中告诉了我们许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坚持科学洗手,不仅能让我们美观大方,心情舒畅,还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洗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它看似简单,其中的学问大着呢!于是我们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从《洗手的学问》开始,去调查研究身边的洗手现象,了解洗手的学问,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二、学习目标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条理的收集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实和素材;初步学会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和层次;了解科学小实验的一般步骤;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三、实践方式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问卷调查;实验。

四、方法引导

如何分析、表述问题;知道每个观点要有事实或资料作为依据;学习小组如何分工;如何上网查资料。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研究准备

(一)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把一个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和层次;

2、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3、有条理的收集有关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实和素材。

(二)确定主题

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而且也对我们的健康成长不利。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洗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下节课我们就以《洗手的学问》为主题进行研究,去了解洗手的方法和知识,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第2课时 研究实施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洗手也是有学问的,并了解洗手的方法和知识,养成科学洗手的习惯;

2、了解科学小实验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二)制定研究方案

1、在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各种各样的病菌就会趁虚而入。坚持科学洗手是防止病从口入的好方法。

2、接下来,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来做生活中的“小学者”吧!先来制定出“洗手的学问”研究方案。

通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围绕主题制定出《洗手的学问》研究方案。

(三)实施方案

1、搜集资料

(1)大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来了解洗手的方法。

(2)除了以上这些方法,还有一种就是上网搜索。

2、调查小学生洗手现状

(1)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2)学生展开调查活动。

(3)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统计表,并对所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3、宣传正确的洗手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许多同学都成了“洗手问题”的小专家。用不同方式向大家宣传洗手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洗手方法。

宣传的方法:(1)开班会(2)观看视频

时间安排:下课活动课时间

注意事项:(1)在观看视频时要注意安全(2)宣传要做到全面

4、洗手与节约水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可利用的水资源已经越来越少,如果每个人每次洗手都能注意节约用水,那将节约多少水资源呀!

第3课时 总结与反思

(一)汇报与展示

1、汇报研究情况,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2、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小组的成果:①动手写了一份调查报告。②把洗手的方法教给了大家。③坚持科学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二)评价与反思

我们初步完成了《洗手的学问》主题研究,填一填评价表。

学生填写《洗手的学问》活动过程评价表,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接近尾声,学生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1、正确的洗手方法

(1)开水龙头冲洗双手。

(2)加入洗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

(3)小心地双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内外和四周、指尖、虎口位置,最少揉搓10秒钟才冲水。

(4)用流动的水冲洗至少10秒钟。

(5)完全擦干净后,才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6)用干毛巾或手纸彻底抹干双手,或以干手机吹干双手。

(7)双手清洗妥当后,别再直接触摸水龙头,防止再度脏手。应以抹手巾包裹水龙头,或在水龙头上泼水冲洗干净,才把水龙头关上。

2、格言:你洗手了吗?

3、我的收获

我学到的新知识:我学会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我获得的新方法:我会上网查找资料。

我遇到的难题:在小组分工的时候,没有分配好。

我是这样解决的:发挥合作的力量,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我的感受:通过本次活动,我知道了在开展活动之前要有合理的研究计划;在上网查找资料前要有明确的方向;在进行调查前要设计好问卷;在进行正确洗手方法的宣传前,要制订好宣传方案。这节课让我懂得了洗手的重要性,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对学生评价与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虽然刚开设了半年多的时间,但孩子们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这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把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搜集和整理信息,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这次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深入地思考:

(一)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得到学校、家长、社会和同学的支持,才能保证实践活动有序地进行和完成预期的目标,要让家长明白,细节决定成败。

(二)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

一、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2001年,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词出现在了n程结构的设置之中,“研究性学习”也被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项内容之中。“纲要”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项目”是指一件事情、一项独一无二的任务,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引自“百度百科”)本文所述及的项目是指以学校研究性学习中的主题作为研究内容。因此,项目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促进学生在执行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二、成果展示课的教学现状

成果展示课是项目研究性学习长线活动的后期总结性课型,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展示活动成果、开展活动评价的课型。成果展示不仅有助于检验学生项目研究活动开展的真实性,更能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目前许多教师对成果展示课的把握仍存在一些误区。笔者仍时常见到这样的成果展示课:上课伊始,小主持人粉墨登场。紧接着,各小组轮流上台汇报活动成果,而所谓的“成果”只是一些网络资料、一段舞蹈、一个小品、一首歌、几份小报、一份倡议书。学生根本无需亲历调查、采访、实践,便可完成项目汇报。此类活动形式花哨,类似班队活动课,看上去热闹,但课上既无对学生活动的有效评价,又无对研究方法的指导、建议,学生受益不大。如此展示,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体现,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只给人做作造假之感。

三、成果展示课的指导策略

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把握课程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项目研究成果展示呢?

1.把握展示内容。

项目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亲身实践,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与个人的成长。研究成果展示课也应做到真实,拒绝华而不实的完美展示,力求原汁原味地体现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得失,表达真情实感。

在学生深入开展项目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各项过程性资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不仅是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活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因此成果展示的内容也应包括研究成果、研究过程、研究体验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校园节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课中,笔者不仅指导学生展示了对学校用水浪费情况的统计结果和反思情况,还引导学生对调查、采访、统计、实验、分析的过程,以及在采访调查中遇到的困难等进行展示。这些内容体现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心境体验,充分展现了项目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2.选择呈现形式。

面对丰富的资料,应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呈现,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呢?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研究主题与研究方式,采用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基本的成果展示形式有:调查报告、结题报告、实验展示、观察日记、活动影像资料等。设计类课题可通过作品、模型、设计图等来展示。社区服务类课题可采用倡议书、活动录像、宣传小报等形式汇报。根据课题特点,还可采用辩论会、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展现。

在《环保“袋”言人》这一课题的项目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到社区、超市发放了自制的环保袋,并动员路过的市民在“环保宣言”横幅上签名。课堂上采用了录像的形式,把社会活动的过程进行了展示,并通过“环保袋时装秀”的形式展示了学生自制的各式环保袋,形式新颖,凸显了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3.分析解决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获得不是靠简单的传授,而是通过学生在实践、体验、交流、反思中逐步生成的。由于学生的阅历与课题研究经验有限,研究过程中必定会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质疑、答辩、反思和总结,分析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寻找改进的方式。

在笔者执教的《校园节水我先行》成果展示课中,“学校洗手池用水情况”子课题组的学生阐述了自己所在小组的研究成果后,又提出了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困惑:下课时见到用自来水互泼打闹的同学,便会上前劝阻,但结果往往是无功而返,并且反被讥笑。笔者引导学生对此情况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对策。学生提出可以将“节水宣传”组的《节水宣传手册》作为礼物赠送给浪费水的同学,这样的劝阻方式比较婉转,对方不易产生抵触情绪,并能对其起到教育的作用。此方法在之后的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3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本文以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以工科、理科和文科类专业为划分标准,详细统计整理了学分和学时的分布及其倾向性,以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情况。

1.通识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由于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其设置的各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和学时上存在差异。从表1不难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通识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平均达到35%左右;而文科类专业几乎不存在差异,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所占比重相对合理。在学时的设置上,五所大学工科类专业通识课所占的学时相对较多,平均占总学时的40%左右,多者达到46%,而且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而理科类和文科类专业通识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小一些,且差异较小,平均在35%左右。

2.专业课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分的设置上,五所大学理工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在学分的设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60~100学分之间不等,但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平均在50%左右;而文科类专业的专业课学分在80~90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而且平均占总学分的55%以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偏重,实践课程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弱。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全日制本科生的就业率往往低于一些专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设置课程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高。

2.课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不足。通过表1和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达到45%,而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仅为50%左右。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差不多,甚至更多,这对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十分不利。

3.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忽视学科之间的差异,对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要求。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一致,不太关注不同学科专业间的差异,理工科与文科类专业的课程在学分及学时的设置上趋同。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优化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条件、校园资源等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才能;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其毕业后能较快融入社会。

2.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任何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都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意其整体设计,兼顾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以要从整体上、从内外各方面的联系上去考虑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淡化专业,模糊学科,加强文理渗透,加大基础课程比例,使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

3.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

以“差异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承认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差异的教育对策,并依据学生的差异创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论坛,2010(4):56-58.

[2]赵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3]_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4]张晓芳.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18-2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过去,人们的学习方式局限于学校、培训机构等,当今时代,信息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网络远程教育方式,这种新颖且方便的学习方法成了当前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常说“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所以,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实现学习目的,才是真正发挥了网络远程教育的积极作用。

1 影响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和效果的因素

1.1 学习者个人基本情况

学习者个人的基本情况决定了网络远程教育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通过调查显示,如果在远程教学中学习一些有深度的知识,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因为男性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可以保持更长时间的注意力,而且男性更喜欢对事物的钻研;而女性在选择网络教育学习中更容易接受协作化学习方式,因为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满足了女性好奇心强、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在选择网络远程教育的人群中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多数都是在职的成人,通常他们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利用闲暇时间来给自己充电;人们之所以选择网络远程教育,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的,因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通常选择网络远程教育的人并不是社会的优势群体。当然,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者有一些共性的同时,每个人也都具有个体的差异性,比如教育背景、年龄、专业等等,因而,要想为学习者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者个人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1.2 学习风格和初始能力

我们所说的学习风格是由个人的性格特点、情感认知和生理行为决定的,因而,每个人都会具备属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在网络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网络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它对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理解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等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习者要想通过网络远程教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此外,网络远程教学的媒介是计算机,所以,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而才可以对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加以利用,同时,网络远程教育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方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进而提高网络学习效果。

1.3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学习者学习的目标。网络学习不同于学校、培训机构的学习,它更具自由性和开放性,学习者只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进而维持长时间的网络学习,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对于学习者意识的考验。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选择网络远程教育的人群大都是在职人员,原因是他们没有固定的时间和条件去选择培训机构,这其中很多人的学习动机就是单纯的想要获得一个证书或者文凭,进而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在职人员选择网络远程教育的内部动机并不强,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进而导致网络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1.4 学习交互因素

传统的学校教学和培训机构教育都是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但是现代的网络远程教育则完全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独立的,虽然也会有教师的视频指导,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个人自主学习,一旦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不能及时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沟通,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极大困扰,直接影响了网络远程教学效果。

1.5 教学机构与教师因素

目前,我国网路远程教学机构通常是由各大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组成的,因而,网络远程教学水平受到教学机构发展情况的限制。当前,网络远程教学的开展都是根据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现状来决定的,在开设网络远程教学课程时会受到教学条件、经费来源、师资力量等的影响,导致不同高校开设的网络远程教学课程内容、科目等都不尽相同。此外,师资力量也是影响网络远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学历背景、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都会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1.6 外界支持

网络远程教学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外界条件有:物理环境、资源环境和网络人文环境。首先,物理环境是指网上的教学平台,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平台界面,它的清晰度、板块分配、播放连贯性、传输速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行为;其次,很多人之所以选择网络远程学习平台,最主要原因就是其资源丰富,可以为自己提供想要的信息资源。但是,学习人群的不同决定了学习者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异,可以说,每个学习者对于资源的需求都不尽相同,网络远程教育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具备大量丰富的可用资源,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最后,网络人文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信息、丰富的资源、完善的配套设施,进而给学习者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在网络上实现自主学习,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完善网络远程教育的措施

2.1 因材施教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影响网络远程教学行为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选择网络远程教学的学习者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年龄、学历、专业等,这些都给远程教学带来很大挑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因材施教。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网络学习者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不同学习者的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明确相似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而根据不同类型学习者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其次,设置专门针对网络学习者的学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相关课程的简单介绍等;最后,创新教学方法,不要将学习形式局限于传统的视频点播,在未来的网络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

2.2 完善网络教学监控

学习者只有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学习,学习效果才能更好。要想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个体需要提高自组织能力,包括自我的激活、自我的定性、自我的规划等。毕竟学习者都是有惰性的,内部动机不够强烈,故在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学习过程的监控,一方面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增加监控功能,对在线学习时长达不到平均水平的应该采取预警制度。另一方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对学习者进行跟踪监督,这样不仅能监督学习者学习,还能体现人文关怀。

2.3 强化交互式教学手段

网络交互对网络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学习者对网络交互的需求也比较大,故在今后开展网络教育时应尽力完善网络交互,强化交互式教学手段。第一,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人文化的网络课程、制作精美的页面、强化教师与学习者的深度交互和建构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等来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监控和评估。第二,应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交互信息要及时地捕捉,并且要及时地给予响应,要指引学生在线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教师要让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互,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3 结束语

网络远程教育为人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人们享受到了更加快捷和方便的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在未来,网络远程教育会不断完善和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给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当然,学习者也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篇5

关键词:教学效率;课堂参与度;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赵占香(1971-),女,河北柏乡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北京?10017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人才强教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37-03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教育行业更是突飞猛进。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普及,大学和普通高中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职业院校的招生生源急剧减少且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困生的数量急剧上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世界工厂”不能缺少技术工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技术工人的重担。但是,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越来越举步维艰,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讲课越来越没有激情,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上课认真听讲的人数越来越少,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恶性反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循环,造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都处于尴尬的境地。难道职业院校的教学真的走进死胡同了吗?下面来看一组对我校(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数据。

通过图1和图2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不同的反应,这也许与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英语作为基础课,笔者更重视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在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现在上课是一种痛苦的情况下,认为“学习是件有趣的事”的人占8.2%;“能认真听课,并跟得上”的人占18.6%;这两部分学生(占总人数的26.8%)应该是班里学习纪律各方面都很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很好的互动;另外两类学生,反映“有的课程跟不上”(25.7%)和“想好好学,但学习真让我头疼”(26.2%)各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班级中有一半多的学生有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没有转化为外在的学习行为。还有17.9%的学生反映上课“常常犯困,打盹儿”,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但不排除学生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不感兴趣。假设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有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这部分学生也是课堂中的可调动因素。

通过分析,教师、学生普遍反映现在学生厌学、课堂教学难组织的情况下,班级中仍然存在96.6%的积极因素和可调动因素。因此,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如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引导转化消极因素。

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参与度

1.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是一节课)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指导、组织学生通过该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效率的提高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质量的提高。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的学习质量较差(25.7%的学生感到有的课程跟不上),即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因此单纯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只能导致目前的学习状态继续恶化。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方面入手。

2.任务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个简单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明白,都理解。认真分析班级中学生的思想表现,为什么有些学生内心里想学但行为上又厌学呢?深层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或很少)获得和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失去了学习动力。按照行为认知主义的理论,人在做出某一行为后,只有得到正向的刺激才会产生正面的强化,激发他再次做出这种行为。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在学生付出学习这种劳动后,非常需要一种正向的刺激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老师要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积极的评价,要认可学生的付出,肯定学生的成绩,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中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呢?虽然我们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坚持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但如果老是不切实际的表扬,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为所有学生(尤其是有学习动机,但有没有学习行动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才是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根本。老师应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跳一跳,摘到桃”。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正是为此设计,对症下药,特别是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分析与对策

我国的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德育工作极其重要,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德育,就是以人为主体,进行品行、信念等品德教育的活动。学校德育则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自觉的法律意识、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差距,即实际效果。因此德育过程实效性是指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其中包括:德育是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效果、是否促进了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效益,以及对德育的投入是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的实际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并不理想。

1.德育目标定位不明

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从适应中职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德育目标也应与普通中学有所区别。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中职学校照搬普通中学的定位,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中职生是经过普通高中选拔后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自觉性不够、学习目的性不强等厌学问题,拿普通中学的德育目标来要求中职学生,使得中职的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致使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比较严重。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很多中职学校过分重视招生和就业压力,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进行教学时,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视为中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德育方面,不注重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依然沿用老教材和老教案,使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难以产生共鸣。同时,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其教育标准和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上经常出现口号空说教多、内容虚实践少的问题,严重脱离实际生活,不能达到德育的渗透性和持续性,更谈不上对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前瞻性改革了。

3.德育方法粗暴简单

因为长期对德育的忽视,中职学校的德育队伍普遍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与途径过于简单。在面对学生时,主要采取“约束、压抑、控制”等粗暴的方法,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教育是否能被接受,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抵触情绪。

4.德育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中职学校在对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依然实行的是传统的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方法限制了德育评价的主体范围,导致评价结果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情况。因此,也不能正确评估学校的德育质量。

二、中职学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学校管理者对德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仅仅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的保障和辅助”,口头上虽然表示重视,实际行动上却缺乏诚意。有些领导甚至认为开展德育工作是浪费教育资源,是放松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的“不务正业”的行为。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校方面忽视了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生源因素影响

高校、高中的扩招行为,导致了中职学校的生源紧张,为了完成招生和教学任务,中职学校普遍降低了招生标准,导致了招生对象成分复杂,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又形成了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低分数群体”、“弱势群体”成为中职生的代名词,加上本身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使得中职生产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影响到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以及多元价值取向对传统观念造成了极大挑战。受市场经济追求利润、强调物质利益的影响,以及社会不良思潮和网络文化的渗透,学生在树立价值观的过程中变得非常迷茫,使得中职学校在德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变得更大。

三、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明确德育层次,构建德育目标

在教学工作中,中职学校领导应正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德育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合乎学生需求的德育项目,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整合德育资源,更新德育内容

要实现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必需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推进德育课程的改革,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德育内容,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职业教育进程以及学生自我成长需要的密切配合。

3.注重德育主体,探索德育方法

学生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体,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落实工作时,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应选择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4.完善德育制度,创新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调节、优化德育过程,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有良性的推动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完善德育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指标。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应实现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的有机结合,融入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使德育评价的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果,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1.中职德育应与职业培训相结合,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比如利用比较有影响的真实事件,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讲解“产品质量法”时,教师可以将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的资料进行整理使用,让学生认识到保证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

2.中职的德育要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

如在讲解“通过职业活动反哺父母,回报社会”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帮助收集各自父母工作、劳动时的照片,然后使用这些素材制作视频短片,配上如《感恩的心》《春泥》等表达对父母恩情的感动和回报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观看父母劳动时的照片,体会父母的辛苦,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五、结语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职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教学任务来抓,不断思考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对策,才能更好地完成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春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v.4;No.2412:29-30.

篇7

Abstract: Since the nineteen eightie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concept,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carried out a lot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s on the autonomou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cluding the research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a correlative analysis for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Self-learning has become the ho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but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differ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re investigated. English majors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utonomous learning proces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关键词: 英语自主学习;性别差异;高职院校

Key words: autonomous English learning;gender differenc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76-02

0 引言

在众多对影响自主学习因素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本科院校的学生展开的,从性别个体因素的角度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现状的却不多。为此,本文试图弥补这个缺口,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性别差异。

1 英语自主学习及性别差异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不依赖于教师和他人的个人学习活动。学习者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且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学习效果作出合理的评估。

自主学习过程本身是由学习者自我控制的内部心理活动,它受到许多个人因素的影响。在英语学习上,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外语学习领域中,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维度,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性别差异被定义为男性与女性之间影响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差异。本文从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意志控制力、学习策略五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存在的性别差异性。

2 研究方法

为了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英语专业学生自学英语学习情况,笔者同时采用了定量、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本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孙宏安设计的关于“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情况”问卷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出了24个项目,其内容主要包括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受试对象为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一至大三的120名学生。定性研究采用访谈的形式,随机选取了15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是指学习者相信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个人努力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目标选择、付出的努力、意志控制,还会影响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策略。这方面的差异主要源于性别文化强化了社会性别差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形成一种观点,女孩天生语言表达能力强,适合学习语言,这种言语优势也刺激了女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而男孩从小就被认为不具有言语优势,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缺乏自信心,缺少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英语专业的学生中男生寥寥无几,使得他们就更缺少一种竞争的氛围。

3.2 意志控制力 意志控制力在自主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因为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意志有助于学习者控制自己的情感,克服畏难情绪,让学习继续下去。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英语专业的男女生在意志控制力方面同样存在差异,男生的意志控制力较女生强。这种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受传统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影响,在人们印象中,男孩被认为是独立的、竞争性的,具有创造性,能经受更多的挫折。而女孩则学习认真、听话、被动、服从、依赖。这种社会刻板印象塑造了男孩特有的个性,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

工作。

3.3 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男女生在英语学习目标设置和学习计划的制定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生在确立学习目标和制定学习计划方面比男生更自主,只有少数的男生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3.4 学习动机 语言学习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动机是决定外语学习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它不仅提供最初的学习愿望而且推动长期枯燥的学习过程。虽然调查数据反映出女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比例比男生稍高,但根据对调查数据的检验分析,男女生在英语学习动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5 学习策略的运用 学习策略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本次调查中,81%的女生和73%的男生都能有效运用学习策略,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愿意在英语学习中使用。但具体到不同的学习策略,男女生就有一些差异。如:男生和女生“有效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最高,两者都不能很好的“使用写作策略”,但女生比男生能更好地“使用听力和交际策略”。导致此问题的原因是我国目前的测试体系,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主要用来应付考试,偏重于语言知识,忽略了交际能力。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写作策略”。而女生天生的语言优势也再次反映在学习策略的运用中。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男女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自我效能感、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意志控制力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前二者方面女生比男生自主,而后者男生优于女生;而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运用方面上差异微乎其微。男女生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针对以上问题,正确认识性别因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注重性别差异,应性施教,增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珊,李春华.学生性别与外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关系[J].交通高教研究,2002.

[2]傅安球.男女心理差异与教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3]李树清.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4]刘婷,付曼.男女性别差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表现与研究[J].学术研究,2006.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

一、 背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向分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

截止至2013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学生人数达50%以上。以独立学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试点,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应用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六年行动计划”》 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获得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契机,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红钻也结构等,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件是实现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的关键,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出发,以建构我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把握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耐用”的原则,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我校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持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应占总学分5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形成以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三是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使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实际案例教学达到100%。四是评价体系多样化,依据课程类型与特点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习评价由“分数高低”向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强弱”的转变。

二、 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依据,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思路,应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我校转型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我校建筑学专业形成了“系+学科+模块化”的三级教学体系,以及“工作室教学”的“项目化”应用教学实践体系,两个体系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负责制、工作室设计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等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一)以“项目化”建筑设计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设计课程都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选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教学,但我们的学生实际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将大学期间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尽量将实际工程引入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参观场地、在建项目、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学生不再觉得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触得到设计的每一个深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给学生实现了一个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良好平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结合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筑学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交叉,通过“模块化”课程建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筑艺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建构。如图2为建筑学专业各个模块及相关课程的体系建构。其中以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重点和主线,衔接相关模块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A1-A2,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5以及课程设计等,主要的教学流程为“项目化”教学方式,如图1。建筑艺术课程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表达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实践动手为主,使学生能够达到空间感知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技术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测量学等,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一定工程技术问题与表达的能力。软件应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贴合区域经济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建筑技术课程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建构是为了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而进行设计的,通过各模块与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联系和融合,逐步让学生掌握空间感知和表达能力、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学”为主,“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以及建筑实例进行功能、形态、技术等各方面的讲解和不断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能力,进而达到能够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同时联合多专业教师(建筑、园林景观、结构、构造等)参与指导建筑设计课程,加强“应用技术型”相关知识的应用训练,并从政府、开发商、使用者、设计师等多角度来评价设计成果。

(三)评价体系更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成果评价都是通过评图进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学生往往不清楚成绩的取得依据,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展评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全部公开进行展示,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监督作用。讲评结合评价方式,即进行课堂挂图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构思及特色,同学相互提问,教师或学生现场点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联合评价方式,即通过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建筑、结构、园林景观、构造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偏袒现象,体现了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三、 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中,首先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应用与实践又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贴合我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建构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主体意识和思维的改变。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离不开主体,即使用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实践成功。因此教学双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保障。第二,时间。建构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集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适应和完善。第三,场所。学生的应用实践环境是理论与实践链接的支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场所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四、 结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筑学专业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能够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建筑学专业有良好的应用背景,此次教学改革能够立足应用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以及创新人才。但从整体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还需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07)下

[2] 陈晓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 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06)

[5] 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7] 冯雪萍.基于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4(06)

篇9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高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4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这是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课程标准促进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是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改革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从重知识轻能力,到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从封闭办学观的影响,课程忽视社会性实践,到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对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需求的能力的培养。这些变化表明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已日益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动实施。

1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既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初步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性课程。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征:第一,经验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积累实践的经验,并在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种经验性和体验性显示出研究性学习与记忆书本知识的不同。第二,过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学习是学生掌握即定的知识,但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建构知识、生成知识。第三,开放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只要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学生便会自觉地认识到,这是一项认识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第四,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研究活动是自主进行的,他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计划是自已设计的,学习活动是自已亲身经历的,其中的困难又是在个体的努力和同伴的协作下一起克服的。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

3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3.1 指导学生选题

学生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通常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等,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景,向学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认知、理解、应用的实际能力及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为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题。学生的选题宜小不宜大,应尽量适合自身能力的课题。围绕学生的学习、身边生活的事物,切入口小的课题去引导学生选题。例如“中学生体能素质的现状调查”、“肥胖学生的体质状况及折因研究”、“ 高中学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 耐力跑对增强体质效果的调查”、“学生学习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等进行研究。广东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广州娱乐性体育场所举隅”就是由余乃明老师指导,由何聪、陈翰波、张津冬等7位同学组成的课题组研究完成的。专家评价是学生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是一项较好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经验的课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取得研究成果。

3.2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制定研究计划以引导研究过程,学生初步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缺乏科学研究的知识,难以把握研究的全过程,因此,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调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预期结果、课题组成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的形式进行)和研究分工,研究进度,研究措施等。

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过程。收集资料、调查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统计等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也适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围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内容,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指导学生去选择研究方法。资料研究、调查访问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是否要进行实验、是否要测量,是否采用问卷调查,就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来确定了。问卷调查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为课题研究获取很多研究资料和信息,学生学习编制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作一次问卷调查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3.3指导学生实施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实施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中规定的具体安排,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资料研究主要是指导学生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阅读有关理论知识,或邀请老师作专题讲座,开拓理论视野,以理论去指导研究,并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支撑。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的文献信息和资料,收集相关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从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中对研究象进行分析。调查访问、问卷调查、实验、测试等,都是观察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问题和与相关因素的联系,收集研究资料。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典型资料收集,典型引路路最明,典型说话话最灵,典型资料对研究问题的阐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调查访问、问卷调查都要根据研究的需要,事前拟好调查问访提纲,选择好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学生初次做问卷调查,问卷设题不宜太多,以封闭式问卷调查为主,目的在于学习编制问卷的方法,体验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如“ 耐力跑对增强体质效果的实验研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任务、实验时间、实验形式(单组对照或双组对照)、实验施加因素、实验测试指标、实验分工、实验步骤安排等,实验法要与文献资料研究、访问调查、观察等方法结起来,列入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资料,一步一步逼近研究目标。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分析资料,认识研究对象内部和外部各因素的关系,形成观点,逐步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3.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在撰写论文之前,要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学生结合亲身实践,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认识研究对象的状态、本质和问题,形成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撰写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是科学研究的一次总结,对学生逻辑思维、写作能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体育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一般以调查报告、实验总结(实验研究报告)、小论文、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

不管什么形式,结构都要严谨,全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指导学生提出的立论观点鲜明,论证有据、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如访谈材料、观察材料、文献资料、实验或测量的材料、典型材料等,作为论据去论证和支持自己研究提出的论点。

3.5指导学生总结交流和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交流和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最后环节,研究成果的处理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是组织研究成果报告会,宣读论文,交流心得体会,让更多同学分享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征求同学们对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师生对研究成果做出评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推荐到出版单位发表,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

4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和学会发展的学习理念, 高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让中学生提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接受科学研究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科研素养。促进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以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科研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社会调查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仍是一个比较簿弱的环节,我们有责任推进这项活动的开展,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

[2] 钟启泉,崔允潡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美]斯特弗、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16.

[5] 许镇辉等.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62.

[6] 刘赞英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难点和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2008:(13),(14).

[7] 刘久成.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1):68-70.

篇10

覆盖面;交流与合作;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A)―0038―01

一、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1.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强。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它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按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方法进行的,所以,大多数同学和部分教师都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像会考那样有明确的分数指标,便对研究性学习敷衍了事,企图蒙混过关,从而导致广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看,尽管研究性学习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展开,但却很少有学校能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制度。对于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怎样进行评价和计算工作量,也没有依据,以致大多数教师对于指导研究性学习没有足够的热情。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2. 研究性学习的覆盖面不够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还只是少数“精英”学生参与,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其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与各类竞赛等同起来,将获得竞赛名次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这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

3.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不够多。在实际工作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往往成为项目负责人的单打独斗,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很少得到锻炼与提高,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业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做好协调、指导、鼓励等工作,他们往往会“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

4.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研究性学习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过分重视它的成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和研究方法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往往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

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改进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措施

1. 通过教师的全程介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并不

是要教师撒手不管,相反的,它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怎样解决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2. 因材施教,扩大研究性学习的覆盖面。既然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兴趣爱好各异,对社会的观察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研究性课题的方向、水平就一定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满腔热诚地帮助所有学生分析、选题,促使他们在研究其所热心的问题过程中增强自信、挖掘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感受到研究性学习对他们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