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篇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篇2

(一)理念

研究性学习的改革指向是双重的。除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还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某个知识的具体学习,而在于研究探索的过程中,着眼于科学态度的培养,毅力品质的培养,研究方法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革新理念,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1.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的开设,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究的参与者;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从以往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心身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活动中,教师必须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普通一员。

2.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与以往教学中有很大不同。主要变成:(1)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和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2)对学生选题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及有关理论分析中碰到的理论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拔和启发。即“点到为止”,要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问留给学生。(3)组织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不断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研究学习。

3.协调者

由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可能会发生生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这时,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组织协调工作,使其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4.评估者

在结题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体评价,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变化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有利于今后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开展。

二、明确目的,变换方式

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学会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改变:

1.改变中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

2.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体会。

3.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绕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来,切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三、分层推进,教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进程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知识探索型学习,主要在高一阶段完成。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研究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的提高,社会阅历的丰富,再进行综合性课题研究性学习,这主要在高二、高三阶段完成。

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智力、能力双丰富呢?这就需要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下面是我对高一学生第一次研究性学习指导时的一些具体做法,我把整个研究学习过程分成5个阶段向学生介绍:

(1)提出问题――教与学的裁体;

(2)进行猜想――启发、经验,感受、灵感体现;

(3)设计方案――决定研究方向、学习成败的关键步骤;

(4)实施方案――学会学习的主流程;

(5)得出结果――分析、总结成果,补充完善不足。

四、课题研究示例――单摆周期的探索性实验

1.问题的提出:单摆的周期跟哪些因素有关?

2.几点猜想:学生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各种各样猜想,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与单摆的摆长有关;

(2)与摆球的质量有关;

(3)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有关;

(4)与振幅大小有关。

3.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如下几个实验步骤:

(1)研究与摆长的关系。用同一个摆(控制质量恒定),改变摆线的长度重复实验;

(2)研究与摆球质量的关系。用同一摆长,改变摆球质量大小重复实验;

(3)研究与振幅的关系。用同一个摆球,同一摆长,改变。角的大小(保持0

(4)研究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外出宝塔山,利用同一单摆分别在山顶和山脚下重复实验。

4.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

(1)当摆球质量M一定时,摆长越大(小),测得完成相同次数的全振动所需时间更长(短),即周期更大(小);

(2)当摆长L一定时,改变摆球质量(大或小),测得完成相同次数的全振动所需时间均几乎相同;

(3)当摆长L和摆球质量M均一定时,增大角或减少角(均不超度),即增大振幅或减小振幅,测得完成相同次数的全振动所需时间均几乎相同;

(4)当摆长L和摆球质量M均一定时,

在山项和山脚实验,测得完成相同次数的全振动所需时间不同,山项比山脚要长。

理论分析:由于单摆是简运动的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空气阻力,摆线质量及实验中测量误差等次要因素。所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2)(3)中所测得时间可认为均相同。

5.得出研究结果

由上面实验和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结论:

(1)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周期越大,摆长越小,周期越小。

(2)单摆的周期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有关。重力加速度越大,周期越小,重力加速度越小,周期越大。

(3)单摆的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与振幅无关。

篇3

一、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近两年来,中学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热情高涨,已由原先的观望等待的被动开展,转变为现今的积极主动、共同参与.但部分教师现今又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无所不能的新式武器来看待而贪多求全,教学中适合开展研究的内容搞研究性学习,不太适合的内容也搞,似乎谁不开展研究性学习谁就落后于形势.一时间,是校校搞、班班搞、科科搞.处处研究、全面开花,却不问研究效果到底如何,学生能力是否真正提高.如某校高一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后就要求学生研究“多面体欧拉定理”,全不问高一学生在刚刚接触几何体的前提下能否真正研究得了.有时过分热衷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掌握.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当代人的创造,而是对古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并不应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克服数学教学的救世主是错误的.

其实,研究性学习只是适应社会需求,以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6本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样尽管这节课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兴趣盎然.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励的机制、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等特征,以探索性、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培养学习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一种为未来而服务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非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固然正确,但就中学教学而言不能以之替代或影响常规教学,而应服务于中学教学,不应随意夸大它的功能,应结合中学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其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二、研究主体宜多不宜少

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既然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那么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就不应是少数人,而是全部或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群体”.但是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受升学率的牵制,加之常规教学任务重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本身要求也较高,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多在优秀班级及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中进行,中等生和后进生成了陪衬或旁观者,致使研究性学习成了少数同学的专利.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研究性学习出台的初衷,如不纠正,研究性学习就会变成“精英学习”,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会落空.

其实,学生能力不齐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开展能否成功贵在教师的引导和多数学生的参与的程度,而不在于少数尖子学生写出了几篇论文.研究性学习要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在班级积极创设一个研究意识浓厚的氛围,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励广大学生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次,有的放失,科学安排,以分组研究与发挥个人特长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排除个人的独立研究,但在中学阶段小组合作研究应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一般做法是学生由3-6人组成课题组,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专长由学生自行分工.组织能力强的任组长,能力一般的可做资料员等,强弱搭配、发挥专长、集体研究、各尽其能.笔者曾在所任班级进行了《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此次学习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事实证明,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人人参与的集体意识,研究性学习才能较好开展.

三、研究课题宜浅不宜深

受社会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也有贪多求深之倾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刚刚接触,或课本内容还未掌握,有的老师就带学生仓促上阵,且一开始课题往往就是“证券投资中的数学”、“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等过大过难的题目.这种课题中学生难以操作,材料的占有、梳理、提炼困难都很大.按此思路操作不仅难出成果,而且还会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增添不必要的困难,甚至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这里我们反对研究课题过深过大并不是主张研究性学习简单化、平庸化、走过场,而是说研究性学习方向的确定、问题的产生、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都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求解、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获得有效发展的能力.如果研究课题过大过难往往将学生引入歧途而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实,中学研究课题完全可以做到专而小、浅而易.如高一数学必修五中阅读材料《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测量两岸的距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刚学习的正、余弦定理解决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用这种难度较低的课题来深化拓展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做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课本教学的结合,也更能调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BP(]四. 研究过程宜“导”不宜“散”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努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能否敢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成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但有的老师怕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推广实施中思想不够解放,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而采取了“少问不导”的做法,甚至为一味突出学生的“自主”而完全放手.从选题、求证、研讨全由学生自主实施,教师成了一个旁观者.变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到研究学习的“大放羊”,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研究性学习表面开展得轰轰烈烈实则成盲目进行、放任自流状态.研究过程学生随意散乱,有时呈失控状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研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研究性学习成了花架子.最终会流于一种形式而消失.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给学生学习的自并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和控制;相反,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主导要求反而更高了.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还未形成,知识结构也不够完善,在研究中,一个人甚或一个小组在选题、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等方面还存在这一定得困难,特别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往往有一定局限,容易走极端,轻易肯定或否定、夸大或缩小问题的实质.这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必需.

五、研究操作宜“实”不宜“虚”

多年以来,数学教学的新教法、新学法、新流派层出不穷,但大多流派是昙花一现、不能久长.究其因,大多流派只是一般做法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难以推广外,不少做法脱离学生实际、华而不实也是重要原因.中学研究性学习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也要力戒急功迫利思想,克服华而不实弊端,摒弃花架子,反对形式主义.

篇4

一、适时

研究性学习应该在一定的基础,抓住时机,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那么,怎样把握时机呢?

1、研究性学习应该在一定的知识累的基础上开展。虽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较多使用的是探索性学习,与以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有所不同,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并不能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得知识,如课文中的一些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词语意义,语法等。相反,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在尊重这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因此,研究性学习应该先提倡学生不断地培养背诵、朗读、表达等基本功的训练,对一些基础知识广泛积累,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不会做“无米之炊”。

2、研究性学习应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书,益人的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我们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神。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可以想象,如果你正在夸夸其谈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成果,居然连一首完整的边塞诗都背不出,或者你正在展示你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成果,却连《自题小像》《自嘲》这样的诗都背不出来,这样的研究性学习的初衷,而且是对学风的破坏,长期下去,研究性学习又会流于一种形式而中途夭拆。而广泛阅读可以由老师开列书目,对学生进行适当要求和指导,书目应包括古今中外名文名著、当今优秀报刑杂志等,边阅读研究,或者先阅读再研究,最后结题,这样才能不但丰富了知识,还能提高能力。

3、研究性学习应该因不同年级而确定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高一阶段,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有一个转变和适应期,也对新的学习充满了渴望与新奇感,教师必须抓住时间,设法使学生改变原先对语文学习的不良看法,唤起并留住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与作者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呜,大胆质疑,自觉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高二阶段则要求学生能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并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体验、去思考、去学习,老师只提供相关资料,作适当的指导,创设冲突,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去接近作品,探究作品,见仁见智,提出自己独到而有价值的意见。高三阶段要帮助学生善于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热点。对种种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现象进行搜寻,思索和分析,得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论文。

总之,研究性学习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时机来开展,否则只能脱离正常的教学秩序,或摘取一些酸涩的青果子。

二、适量

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崭新的学习方式,它的目标,它的价值追求,它所要渗透的新教育理念与传统学习方式上都是一样的。有些语文老师可能是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时贪大求全,追求轰动效应,但往往事与愿违。太大的课题,研究来研究去,无从下手,兴趣全无,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一定要注意适量,我们要做的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而不是最有价值的。所谓适量,既要把握好课题研究的写作量。有专家认为,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的课外阅读量一般在5000-10000字,每天的写作量按照魏书生的说法,可安排在500字左右,考虑到其他作业。用于课题研究的写作可限在300字左右。当然,这些量还要根据学校实际及工作实际来安排,一般来说,重点高中比普通高中可大些,假期比平时学习时间可大些,考试期间可比平时适当减少。否则学生无法完成,或疲于奔命,或草草收场,无自由研究可说,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更不要说能力培养了。

三、因人而异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挑战性并充满了乐趣的课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广泛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也承担了五个课题近二百名学生参加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通过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课题选择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兴趣、爱好和客观条件,选择和确立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应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学校指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兴趣,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课题,并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3~6人不等,从选题、制订计划到分解目标、找准课题研究的方向,上述工作都由学生自己确定,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学生更加感受到作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而且,这种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每个学生的研究学习对象都适合自己的口味,因而,容易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性高。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一经确定,小组研究人员组织好后,接下来就是填好开题报告书,全面思考论证所选课题,简要说明课题确定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然后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各自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在整个活动中,要求人人动手动脑,甚至动腿动嘴,有的课题要到相关部门调查访问,有的要在不同层次的人员中调查,既分工又要协作,群策群力,共同拟订,然后打印,共同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这些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完成了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研究方法的实践性,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教师选择的研究课题,都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社会调查、走访、问卷、访谈、网上查找下载资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每个课题都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式收集资料,表现出较强的综合性,而且都是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就摆脱了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听取的封闭的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有不少学生感慨到:这是我第一次走向社会,开始胆子小,讲话就红脸,同别人交谈也很胆小,次数多了,也就自在了,效果明显提高了,真的锻炼了自己。学生通过这种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提高了他们接触社会、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民主性,更增强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信心和勇气,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是对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法,更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并不是教师可以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而是要以平等的姿态、民主的作风和学生共同构建课题内容、指导方法,在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和共同研究中实现学习目标。

1.教师仍然要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走出校门、走入社会的活动中,要遵守纪律,任务目标要具体明确。我们采取出校签发外出证,回来时交验收集的资料,并评定登记。

2.加强个别指导,活动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回头看,进行小结。对照课题和收集的资料,进一步修改活动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到资料整理阶段,指导每一个小组写出本组活动计划,让学生有成就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师生的默契配合,民主的、平等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3.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对课题的研究和思考程度,这样才能提出富有建设性启、发性的意见。从学生所写的论文和参加学校课题答辩活动来看,所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不可小视的,也是教师所未预料到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对我们教师也是极大的启迪和鼓舞。

篇6

关键词:课改;研究性学习;实践

现在全区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改。新课改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背景下,各校普遍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Ⅰ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普遍反映出对充斥于各种媒体的微量元素保健品的兴趣与疑问。据此笔者在高一年级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

一、课题名称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是黄金搭档。

二、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保健品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搭档的保健品广告层出不穷。铺天盖地的广告与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怎样搭配的不同说法,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三、研究目的

深入了解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如它们在人体中扮演的角色,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有哪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是否应该搭配以及如何搭配等问题。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2.网络资料查找法;3.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过程

1.确定研究专题,小组成立;2.组员分工;3.研究;4.结果

六、研究成果

(一)调查问卷

⒈你平时是否服用过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保健品?

( )是 ( )否

2.你认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重要吗?

( )重要 ( )一般重要 ( )不知道

3.你认为下列哪种水果含维生素最多?

( )苹果 ( )橘子 ( )猕猴桃

4.如果体内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以下哪种病症?

( )坏血病 ( )地方性甲状腺肿 ( )夜盲症

( )佝偻病 ( )缺铁性贫血

5.补钙时同时补下列哪种维生素更好?

( )维生素A ( )维生素B ( )维生素C

( )维生素D

6.下列哪种方式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效果更好?

( )单独补充 ( )维生素微量元素搭配补充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人数为118人,第一至第十题答对者所占百分比依次为:69.15%、89.8%、61.9%、76.3%、53.4%、99.2%。

经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60%的人平时就在服用维生素,80%的人都认为补充维生素非常重要。

(2)大多数人只知道补维生素却不知道要与微量元素搭配。

(3)有50%的人了解什么水果维生素含量高。

(4)只有部分人知道缺乏维生素与微量元素会导致哪些疾病。

(三)论文

通过这次对高一年级“关于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是黄金搭档的了解情况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来看,了解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及它们之间的合理搭配的同学只有极少数。由此,我们联想到了现今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如许多少年儿童发育不良,一部分是不长个儿,身体却横向发展。而另一类,则是只长个儿,却很瘦。大部分是因为零食而放弃了正餐,有挑食的毛病。但归根结底,是因为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的摄取没有掌握好。对此,许多家长煞费苦心,给孩子买了大量钙片、维生素补品、微量元素口服液之类的保健品。这是很不科学的、盲目的作法。

(四)学生体会

《在探索中收获》

――参与生物研究性学习有感

在进行研究工作时,由组长明确分工,强调了团队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幻灯片的制作、团队答辩,使组员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增强了整个团队的实力。这就像在社会中一个企业的运作。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能利用每一个人的优势来获得更大的利润。

而在之后的调查问卷环节中,更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准则。在制作问卷时,要充分考虑到答题人的水平,不可过难或过易。并且在准备时便要考虑如何设计会使整理统计工作更加便利。即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在统计时务必要求高效率,同时注重如何更准确地得出结论。

就在这一步步的探索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几个步骤却为我们提供了类似社会实践的机会。我通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补充,更有做人的道理和社会生活的实践。

篇7

【关键词】 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整合

1 引言

1.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研究性学习注重提供有益于个人成长的环境和自我发展的经验,力图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功能,使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

(2)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注重学习内容的开放、过程的开放、注重学习过程的交流。使理科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相统一。过去理科课程是与实用性课程、人文社会课程相互分离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打破了理科课程与人文社会课程之间的界限,使科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相统一,使学生真正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1.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有以下三个层次:(1)获取知识和技能。任何学习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通过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2)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研究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3)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是研究性学习的终级目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但可能得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人格和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探求、勇于发现的创新精神。

1. 4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发展特长、培养兴趣、丰富学校生活;(2)自愿参加;(3)不受大纲限制,灵活多样,有一定的随意性;(4)学习某种学科知识、掌握某种技能技巧。

1.5“整合”的内涵

由于中学物理课外活动与研究性学习都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都强调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如何使教育高效达成目的,中学物理课外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自然地成为教育者需要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问题,这个“整合”应具有以下几个含义:(1)整合的对象是中学物理课外活动,以顺利达成和提高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作用为最根本的出发点;(2)整合的方式是有机的,中学物理课外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同时,研究性学习又为中学物理课外活动提供了一种开展方式,这种方式更具有探究性;(3)整合的目标是统一的;那就是通过中学物理课外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开展具有探究性的物理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整合案例

过去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大多只是课堂教学的种补充。即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大多是对书本定律的验证,也不太注重对学生进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另外,辅导老师也没有很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熟悉的事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问题不给予引导回答,或者辅导老师对学生限制过多,如:不允许乱动仪器,使用仪器要通过教师,损坏仪器要负责赔偿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必要的,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适合培养有特色、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提出中学物理课外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主张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去指导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主张活动的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自由去选择活动内容;主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是作为媒体从旁引导、咨询和帮助的作用。让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 “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主张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避免成人化;主张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案例:请你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亲自做一做,比较一下结果,并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这种物理课外活动是由老师给出活动题目,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确定方案,各学生确定的实验方案,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看看各自的方案相不相同,有几种实验方案确定的方案该如何去实现?能不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励学生,激励学生想办法、互相交流、讨论,综合运用刚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出了多种方案,并一一去实现。这个课外活动中,学生可能可以设计出的实验方案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根据G=mg,只要测出给定物体的重力G和质量m,便可由g=G/m求出。这种方法从原理到实际操作都十分简单,而由于中学条件下无法十分精确地测量力,导致误差较大,但这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朴素的方法。方法二: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出下落高度h和下落时间t,根据公式h= gt2 /2 ,即得:g=2h/t2 。经一些教师开展这项物理课外活动,学生们实际实验时,登上四层高的教学大楼,用卷尺测出楼高(下落高度);而测下落时间时,大家又设计了多种方法:有的同学在地面放一块铁板,从楼上释放重物的同时开始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重物落地撞击铁板发出响声时结束计时,有的同学则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电磁继电器装置用来自动控制计时等等。这一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实验十分起劲,同时他们还模仿了比萨斜塔实验,验证了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落地,但是,由于该实验中空气阻力的不可避免、计时的误差、测量高度的误差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方法三:利用高一物理学生实验四《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仿照实验三《测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原理,测出自由下落的铁锤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ΔS,然后由公式g=ΔS/T2,即可得出g。这个实验综合运用了两个学生实验,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灵活应用能力,此实验由于摩擦的存在也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方法四: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测。这种方法教材中已有一个学生实验,但同学们并没满足于此,他们积极开动脑子,对实验做出了许多改进,进一步减小了误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个物理课外活动其实是在不改变实验目的——测重力加速度g的情况下,让学生应用不同的实验原理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创造出不同的物理场景和操作程序,选择不同的实验仪器、方法、时间上不加限制,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实践、思考、探索;在这种课外活动实验中,教师在学生困难时(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场景的引导等)要进行点拨。可以为他们在实验仪器、实验室方面提供条件。可以每隔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评议,表扬一些有创造性、有特色的实验设计。这种课外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显示了学生的才能,使他们的思维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在中学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得开展的物理课外活动形式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时代的要求,必然会使物理课外活动这种方式更具有探究性。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际能力。

3 关于课外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一种倾向是: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把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划等号。这种简单的划等号是错误的。

3.1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多以扩展、加深学生的某些学科知识或培养学生的体育、文艺特长为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它面向的是一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则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目标。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3.2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选择范围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可选性大。首先,学生参加与否,选择权在于学生;其次,课外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兴趣小组。而研究性学习的可选性是有限的,每组活动的小主题是根据本组的情况,由小组成员共同来制定的。

3.3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

研究性学习强调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强调活动内容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上述内容以外,它还包括某些学科课程的内容,如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它们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学科课程的内容来进行的。

3.4两者的实施规范有显著差别。课外活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活动都有很大的随意性。

当然,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也有联系,二者都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都强调活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它们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结合、融合。

参考文献

[1] 朱海英.STS教育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J],苏州:物理教师

2003年12期第5页

[2] 李远楷 .初中物理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苏州:物理教师2003年12期第17页

[3] 郑青岳 .论探究式学习的四条原则[J], 苏州: 物理教师2003年12期第27页

[4] 周昌鲜 .开展物理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保定:物理通报 2003年2期第29页

[5] 徐再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J] 保定:物理通报 20003年3期第15页

[6] 池先荣 .人文主义物理教育与研究性学习[J] 保定:物理通报2003年8期第38页

篇8

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两种含义。即广义和狭义。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归宿的学习活动,它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极大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它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它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标

1.内容:

挖掘化学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

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与化学教材相对应的各阶段研究性课题等。

2.研究目标:

学生目标:

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教师目标: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务,即建立问题的初始状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进行研究。

学科目标:

化学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调查、通过观察实验和奇趣事例、通过原有知识储备、通过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获得较为牢固的知识。

究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

1.基本原则:

(1)全员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2)综合性原则:由于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很自然地就在已学过的知识间建立一定联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系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从学科的学习带向综合的学习,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期有所收获。

(3)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探索性原则: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2.研究方法:实验法

3.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由教科室组织举行系列讲座,学习理论,设计方案。使教师和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引导师生及学生家长提高认识,作好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准备。

(2) 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明确如何发现问题,怎样归类分析问题以及选择课题的一些原则。

(3) 做一些课题研究的示范工作学科教师结合所教学科,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描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论证——解释结果——评价结果——问题解决的学科上展示,对学生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

(4) 培养课题研究的骨干。通过学习,有的学生已着手开展研究,我们在各班培养一些课题研究的骨干,以带动全体学生。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具体任务是:

(1) 指导学生定课题。从身边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课题。学校在课题选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选题比较有特色。一是围绕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如食品中防腐剂的含量及对人体的作用,购买小食品的消费情况的调查;二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课题,如房屋装修的材料与污染情况调查、人体所需元素的调查,通过调查、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该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

(2) 指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教师对学生所选课题就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指导、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具体实施的步骤等制定研究方案。(3) 以班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选聘指导教师,高一年级共确立了82个化学课题,化学子课题组对课题进行归类和整理。

(4) 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确定课题后,我们整合各方面力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集中活动和分散步活动相结合,重点从两个方面让学生实践、体验。一是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通过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结论。二是调查研究。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得调查结果,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

(5) 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估。对课题研究进行陈述并展示所取得的效果,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班级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评估内容。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研究性学习的参与程序。

(6)课题组成员分工挖掘研究性学习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将设计研究性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7)开展研究性学习公开课,

四、研究成果

我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其中上研究性公开课有:

付晓艳:《氯气》一课获辽宁省重点协作校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张玉洁先后上了两节研究性公开课。课题分别是《卤族元素》和《环境保护》。

效果显著。

顾绣红:《家庭装饰与污染》一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潜能。

陶萍和王恩成:《食品安全》别具一格。

候跃平:《环境保护》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课堂生动活泼。

我组有关研究性学习论文有:

候跃平:《研究性学习教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恩成:《机遇与挑战》获第十七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

《角色转换》获辽宁省高中化学新教材研讨会一等奖

《新课程与自学能力》获东北地区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一等奖

付晓艳:《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获东北地区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霞写出了《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

经过近一年的实验和探索,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一个课题组的学生认为: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研究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而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理论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有科学的决策,我们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学生非常赞同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观察、交往、研究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子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美君

篇9

一、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组从高一年级产生,原则上自愿报名,由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十五名学生组成,并选出一名组长作为负责人,组长一般由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来承担。因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方面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题。教师在该环节中最主要的工作:一要当好“记录员”,尽可能把学生提出的各种课题记录在案;二要当好“裁判员”,在认真听取学生对各课题充分论证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挑选其中有研究价值和可行的课题;三要当好“规划员”,根据学生观点的相似性,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阶段,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多种方式获得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通过思考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问题或观点,为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奠定了基础。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中学生消费面面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从“五一”、“十一”黄金周看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从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等等。在选题问题上,我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因为只有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基础,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和评估的正确选题,才能保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和希望。所以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讨,凭着易操作、感兴趣、信息流量大的原则,最后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本次研究的课题。

1.课题的由来

芝英街道位于美丽的华溪江畔,离永康市区14公里,在330国道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芝英街道管辖范围53.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2人,有78个行政村,三个工业园区,大小厂家1500多家,流动人口约为2万。近几年,随着芝英民营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和产业效应有力地增强了客商的投资信心,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给芝英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而各厂家、商家要抢占市场,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就使出浑身解数,在芝英街道的一些重要地带兴办了大大小小的17家超市。我们课题组认为这些超市的兴起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对芝英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体验和感受人生,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成员走遍了芝英的大街小巷,对芝英超市作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同探讨了芝英超市兴起的原因、超市的经营理念及管理体制、超市面临的竞争压力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超市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规范超市的管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这对芝英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小康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开题、研究、成果展示四个阶段。选题是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课题后,首先,我将课题组分成四个小组,如芝英超市的“概况组”、“管理组”、“弊端组”、“建议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必须明确,如对资料的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有专人负责,才能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然后,我召集研究小组成员集中讨论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举办各类研究方案的辅导讲座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对其了解不深、知之甚浅。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我特地给学生开设“科研方法专题讲座”,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信息”、“如何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常识。此外,。我还聘请了政府、工商所或税务局的有关人员到学校举办“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办法与途径”、“超市的兴起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地方政府对超市的管理”等讲座。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激活了已有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开展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课题选定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具体办法。而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灵活选用,综合运用,扬长避短,生动活泼地开展课题研究。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

文献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报章杂志,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比较、鉴别、判断、取舍,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开阔视野,探求新境。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所确定的研究性课题,帮助学生查找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当然,在网络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网络工具,查阅参考文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本课题“概况”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利用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课题论证,使其更具说服力。他们查找了各村老年会里珍藏的村谱、永康志、乡土教材记载等,来论证芝英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近几年民营经济的日益壮大,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正由于拥有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各厂家、商家把投资目光锁定芝英,兴办了像“金都”、“华联分店”等一些大型超市,超市的繁荣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而芝英经济的发展,对永康经济乃至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明确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为课题的学习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

调查法。实施社会调查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社会调查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有三: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方案要实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应包括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区域、调查人员的组织分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调查方案,其调查目标是通过调查把所学的商品、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经营者的素质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在应用中提高能力,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富强;调查对象是居民、超市老板、销售人员、芝英税务所、工商所等;调查内容是超市销售商品的品种、质量、超市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等。调查方法是上集市与他人交谈,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各超市老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统计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利于研究问题的有效信息。二是教师要做好社会调查路线和地域的查看和协调工作,并与社会调查对象取得联系,使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同时要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注重安全与效率。如本课题的“管理”内容,小组成员到“金都”超市调查时,受到超市老板的热情欢迎,有问必答,向他们介绍了超市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营销手段等,叫学生到学校、社会上多宣传,还给了他们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们十分高兴,也增强了调查的信心。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丰富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深加工,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实际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如本课题“建议”小组成员通过对芝英超市的全面调查,认为超市要发展,要有更好的效益,就必须:一要创新管理,引导超市管理者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二要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创精品,创名店,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提倡诚信。“诚信”不仅仅是一个商家的生存理念,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家创市场难,保市场更难。因此,商家应树立并保护“诚信”意识,时时刻刻都不可以放弃“诚信”;四要扩大规模。经营者要加强连锁经营,向大中型超市发展。这些合理化的建议得到了各超市老板的充分肯定和重视。

三、撰写小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小论文,是体现和反映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学生撰写小论文是一项综合素质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撰写小论文,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对在社会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材料、结论,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鉴别、取舍,然后按其内在逻辑整合成文。由于许多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不知道该怎样撰写小论文,所以教师首先要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写作内容等,同时,要召集课题组会议,由各研究小组对自己所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交流,再由课题组的组长综合各小组成员的意见,确定一个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执笔完成论文。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小组相互协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课题研究与总结的机会。小论文写成后,要邀请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课题组历经半年的时间,在完成论文后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和丰富,体会到了做一件事的艰辛与快乐,也认识到了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次尝试,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而捉高了我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有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所以要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性课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要求救师要加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要博学多才,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对其他邻近学科关注和了解;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3] 刘焕林.研究在社会调查中进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

篇10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 新课程教学改革 探究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

目前,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给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深刻而广泛。高中地理课程也不例外,面对挑战和困惑,很多地理教师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尝试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课堂质量,构建优质课堂,把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我多年来从事高中地理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施新课改近两年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渗透、运用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对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和做法。

一、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当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探究式学习是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在地理教学中,课堂活动停留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接纳知识的“接收器”,被动接受。即使应用了多媒体,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种较为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教学思路没有变,仍是一种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过程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成为地理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我们进行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向标。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扬弃陈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省实施新课程已近两年,我认为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强烈的认知驱动力,而不是迫于社会、家庭、教师的压力,把学习当做一种额外的负担;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过去人们往往把“探究”一词同科学家画等号,为它罩上神秘的光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表述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性、区域性的特征恰恰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强调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重视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研究成果;核心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研究过程中的体验,通过亲自实践,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案例。

探究式学习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及组织形式的扬弃。一方面,学生将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另一方面,教师将转变为导师,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地理学科而言,课程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多样化了,既包括课内学生的探究、讨论、交流、质疑等活动,又包括课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我经过近两年的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整理总结出以下案例,仅供参考。

案例:地球运动——地球的公转(一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地球的公转”。

课程教学简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地理现象的发生。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特别是对天文知识,但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于天置、运动等天文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教具,学具,遵循了感知一表象一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逐步归纳出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四季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学具。通过完成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