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篇1

1 贯彻落实体育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4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这些理念的含义有:

1)“健康第一”放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第1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价值对任何人以及做任何事都十分关键。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其重要性,而且,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健康第一”和“健康成长”。二者是“前提”和“保障”的关系,即只有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什么是“健康第一”?一线教师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兴趣”是前提。

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无论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其结果,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有无运动兴趣,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但有差别,而且体育学习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运动兴趣”和“意识和习惯”。二者都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同时还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但问题在于,哪些方式可以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以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就能够形成,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单纯靠体育游戏激发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运动兴趣有了之后,还需要在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上下工夫。

3)“学会学习”成关键。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4]。学生是怎么学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但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学会学习”成了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但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呢?需要教师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进教法做起。

4)“关注差异”为保障。

课程基本理念第4条:“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是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关注差异”和“全体受益”。唯有关注到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差异如何关注,关注到差异以后,该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是进一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行”

2.1 “健康第一”的分层行动措施

“健康第一”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即有效的“行”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过去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大都会提到“健康第一”,但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分层行动措施:其一,理论层面,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充分解读“健康”的内涵,既要有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更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果对体质健康的含义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其二,实践层面,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把“健康第一”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是关键。需要充分考虑3个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场地器材布置。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锻炼价值,充分挖掘教材的锻炼价值将有助于对健康有效促进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素质基础和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关键。场地器材的类型、质量等都隐含着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器材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类型的器材危险程度不同。在教学设计环节从“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实施设计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健康,实现“健康 第一”理念。

体育课堂“健康第一”的落实,健康教育不可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找准健康教育时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健康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健康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乐学”,减少说教式,增加实践性,即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2.2 “激发兴趣”技巧的多元方式

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做过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工作,而且,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即跳出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单一因素激发的形式,从影响兴趣的多元视角考虑兴趣激发的实效性。

1)教师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最不容忽视,教师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要想到发挥其正能量。总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教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教学主教材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无论是规定的还是选择的都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兴趣点,如篮球的投篮、韵律操的音乐等,都是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学习的兴趣点所在。辅助教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其趣味性,但趣味性并非唯一选择因素,还有其健身性、实操性等诸多因素需要关注到。

3)器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大多数体育课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器材,不同的项目,器材差异很大,器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有无器材,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差异;其次,有什么样的器材,影响性也会有一定程度区分;第三,同样类型的器材,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兴趣的多寡。因此,既要考虑器材的选择,更要关注器材的使用,有时,为了激发兴趣,可以采取增加对器材的使用频率的方式,或对器材进行美化处理等。

4)练习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课学习运动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实现。不同的练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在选择和确定练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考虑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趣味性。如从竞争意识激发着手,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如从挑战心理出发,运用增加难度或复杂性的方式;又如从独立与好奇心理激发兴趣等出发,运用创新性自主练习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改变环境法、激励表扬法等激发兴趣的具体方略,教学中应依据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调整。

2.3 “学法指导”时机的把握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但就学法指导而言,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了对教法的重视,忽略学法现象较为明显,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许有的教师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本研究就学法指导的时机以及有效指导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进行的引导工作,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5]。对于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而言,有效的学法指导主要源于学法,目前,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理论上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6]。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把握指导时机,即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内容。

首先,就何时指导而言,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的也包含练的,因此,对学生在学与练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讲解之前告诉学生如何听讲;当教师在示范的时候,需要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讨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之前”与“如何”正是要把握的时机,而且,学、练前的指导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次,就指导内容而言,由于学法指导涉及面很广,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方式+顺序”,其中,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如篮球投篮示范的时候,学生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全神贯注只看不模仿地观察,可以全神贯注边看边模仿地观察等;顺序是指学习活动的先后,如观察篮球投篮示范,假如不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很有可能大多数学生都只观察投篮结果,这样的观察效果是不明显的,对整个投篮动作的掌握也是甚微的,因此,就需要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同样,练习活动也是如此,如让学生分组练习篮球投篮技术,如何练,从方式上来看,是边观察别人的动作边练,还是边反思自己的动作边练,或者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简单重复性练;从顺序上来看,是先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有球有篮练习,还是先有球有篮体验动作,再徒手模仿强化性练习等。假如能够从方式和顺序两大要素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会变得容易些。

2.4 “区别对待”手段的具体落实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因为有的素质和技能基础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兴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态度端正些,有的不够端正;有的已经有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还尚未养成。因此,面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或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如何才能把握?下面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

首先,备课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而且,关键之处是要能够使目标分层,这是实现区别对待的第一步。在分组教学方面,还要考虑组别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哪些学生应分为一组,是同一水平和基础相当的学生分一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分为一组?甚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非等齐划一。还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由于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在实施批评和表扬时把握好度,有的学生 受批评了能促其进步,有的学生受批评了却会后退。总之,课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该如何做到区别对待。

其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课堂上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法,灵活把握课堂。因此,区别对待是很有必要的,区别对待又是十分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 “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4条基本理念,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者——一线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基本理念的知晓层面,更需要付诸于行动。假如只是停留在前者,新课改就难以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但若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的话,改革很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偏离课改方向,一旦发现错误,再返回头来纠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要将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是关键。一方面,对“知”的程度有要求,不但要知道有多少基本理念,具体内容是什么,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求教师做什么,明确方向和要求之后,贯彻落实基本理念才能有望实现。另一方面,“行”的方式有策略。“知行合一”中的“行”不是盲目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改目标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叔新. 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 台州学院学报,2013(2):52-5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尤传豹. 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70-73.

篇2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 现状;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03-02

1前言

2001年7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适用本)》及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相继出台,标志着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名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及课程目标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高等师范院校是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但事实上许多毕业生形成了只有接受“再教育”(专业培训)才能转换新角色的观念,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在思想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密切联系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着力体现新时期对体育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教学组织及实际操作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学科知识储备提供帮助,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作准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遵义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情况以及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近些年CNKI中的相关期刊20余篇文献,以及2本相关著作,为文章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针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的评价、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向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2.2.3 访谈法。向贵州省部分分管学校体育的负责人、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负责人及相应教师了解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现状、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访谈交流。

2.2.4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研究提供量化参考。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

3.1教学理念的合理化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转变为“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主导。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观的整体健康作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动作,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技术动作运用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教学内容及方式丰富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单一的、传统的以竞技运动教学内容为主的现状。教学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现状,使教学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由原本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向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3.3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淡化了以往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强调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和健康行为的评价;而新课程标准采用的教学评价更加全面,评价的内容体现在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五个方面,评价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既重视教师评价,也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整个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更加多样化,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客观、更全面。

4 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4.1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

目前遵义师范学院体教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很低,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熟悉情况显示:仅有4.3%的人非常了解;13%的人比较了解;28.3%的人基本了解;46.7%的人不太了解,所占比例最高;7.7%的人完全不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在学习阶段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不了解目前的新课程标准,是导致在担任中学体育教师阶段之前的学生较难适应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4.2与新课程标准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

与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有关联的是学校是否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的课程。对遵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占63%,没有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占37%。满意其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占35.9%;比较满意 50%;而14.1%不满意;综合满意度高达85.9%。

遵义师范学院体教专业在大三之前基本没有开设与新课程标准内容有关的课程,学生在大三、大四时才会对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有所接触。四年级的学生要进行一学期的实习,新课程标准是中学体育教师招聘必考的内容,然而只有在最后一学期面临毕业找工作,才开始了解和学习有关新课程标准的知识。

4.3师院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程改革对接实况

高校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程改革的对接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满足社会需要以及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的情况。通过对体教专业实习生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关于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接情况的调查,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吻合的无人、基本吻合的占31.6%、一般的占30.4%、基本不吻合的占30.4%、不吻合的占7.6%。这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与中小学体育学习联系。

实习生既是学生又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是受调查者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教育实习中能深切感受到自身在大学课程里所学的知识是否够用或者能用于教学中。通过对教育实习后2013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及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是否能与中小学体育课的对接情况,结果统计显示:有13.3%的人选择可以对接上;33.3%的人选择基本对接上;选择一般的最多占总数的43.4%;选择基本对接不上和对接不上的都各占5%。这表明大多数的体教专业实习学生认为自身在大学里所学的体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不能很好的对接。

5 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5.1转变观念,更新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了解不深的现状,应及时转变因陈守旧的教育观念,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设置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课程目标,突出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的体育教师人才。通过新的教学目标转变学生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成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同时应及时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更新和改变教育理念。

5.2调整结构,丰富课程内容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重视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养,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合理划分,把相邻或同一类能合并的课程进行简化和整合,减少类似课程之间的重复现象,为新课程内容的学习引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应使必修课程成为知识面广,内容精简的课程,同时又要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选修课程。

5.3改变教法,倡导多样化教学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变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的活动,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灌”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入引导式、开放式教学,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施教之功在于诱导;作为学生,要学习中要注意领悟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萍.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2] 袁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8.

[3] 马艳红.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 袁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J].体育学刊,2002,1.

[5] 李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3.

篇3

摘 要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是学校当代体育教育的重要方向与目标,而在高中体育的课程教学中,技术动作教学又成为学生学习掌握高中体育基本技能,增强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技能教学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技术教学 重要性

技术教学是高中生在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的必要基本手段之一,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是学生参加运动以及实现终身运动的必须前提。新课程中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轻技术、重娱乐的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推迟了课程改革的实现,所以我们应该对传统的高中体育技术教学进行分析,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大胆改革,使新理念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传统的高中体育技术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但是技术教学是实现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贯彻实施高中体育课技术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对技术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以及考核评定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们的运动参与,加快课程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传统技术教学中的缺点

传统的技术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繁、难、偏、旧”,教学形式模式化、单一化,教学目标定得过高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缺乏灵活性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更不用提保持和延续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以及有体育潜能的学生的特长发展,阻碍了新课程理念的完成[1]。

二、现代高中体育教育观念下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当代体育教育强调“健康第一”,提倡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观,希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勇于实践、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经验,注重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培养。新教学理念反对把技能、技术教学作为唯一教学目标,但是实施新课标教学,又不能将技术教学抛弃[2]。

第一,高中体育这门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不能缺少技术教学。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融于各种活动性的游戏和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是由一些专门的体育基本技术构成的,不掌握相应的基本技术,学生很难完成运动要求。第二,技术教学是实现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没有必要的技术,学生就无法运动并参与活动,课程中要求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学习就无法进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3]。第三,学生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运动体验,可以使学生保持和提高对高中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高中体育技术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特长的形成和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建立。第四,学生可以通过对体育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提高对生活技能以及成年后的工作技能的学习掌握能力。

三、新理念下的技术教学改进

技术教学在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中不能缺少,传统的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又与当代教学理念不相符合,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技术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4]。

(一)适当降低技术掌握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健康发展观点出发,注重学生对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和应用,但是并不强求运动技能所教授的系统和完整,也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是否完整,所以是降低了对技术掌握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学生对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要求。要完成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保证学生的参与是其根本,学生技术是否标准已不是决定学生运动参与的关键因素,不符合学生现实情况的技术要求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对其锻炼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制定技术教学目标时研究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兴趣,合理降低技术掌握要求。

(二)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为师生们加大了可选空间,内容选择强调教育性与健康性相结合,新颖性与适用性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传统高中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教师备考在选择内容前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兴趣喜好,结合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场地设施与运动发展等现实情况进行选择判断。选择教材时,既可以让学生提供多项参考,教师根据情况而定,也可以教师提供一些想法由学生进行选择,充分体现学生在内容安排时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5]。

(三)改进技术教学形式和方法

对于改进技术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逐步分析: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2.保持良好稳定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正确的引导和激励。这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对高中体育学习的兴趣,树立信心。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改进技术学习考评方式

传统的技术考评方式只是对学生阶段学习做出最后的总结,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轻视过程的考评方式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考评结果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参考学生基础和学习课程的过程,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减轻考试对学生的压力。

四、结语

总之,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我们的教师及研究人员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提高技术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新理念课程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 姜秀兰.山东省菏泽市普通高中健美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 郑丽坤.白城市高中健美操课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郜亮.浅谈高中体育课中跳远起跳技术的教学[J].吉林教育.2010.26:28.

篇4

一、实现教师角色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劳动。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师要成为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指导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首先,教师要有炽热的“爱”。富有爱心的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善于忍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其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体育运动能促使学生取得成功,获得承认,但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负心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要注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亮点,并及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使运动技术教学成为体育课程关注的中心。忽视除运动以外的其他学习内容,体育课程目标和任务就难以全部实现。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全局性,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其次,要领会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体育经验,建设体育课程。教师要成为独立设计、施工的工程师。最后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的情意性。

二、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体育教师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应善于运用策略,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体育教师应注重塑造自我形象,从上课开始,就必须保持积极的情绪,以真诚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其次,在教学中,多用描述性语言,以生动、形象、简洁、有趣、幽默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良好状态下接受学习。最后,要讲求民主,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些热情,积极发展平等的、友善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无论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式,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1.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创设体验情境。

好奇心是学生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使学生感到陌生、新鲜、好奇。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体验,进而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如根据课的内容,在课前精心布局场地,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2.抓住学生好表现的心理,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高中生在生理上出现质的转变,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当学生反映出表现欲望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或者用“你不行”等话给学生泼冷水,打击学生的热情。

四、以生为本,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是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教育和爱为核心,是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思想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情操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篇5

关键词:课程标准;健康第一;激发兴趣;促进发展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标准修订版提出的最新理念,上好小学体育课,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的结构,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年龄特征,选择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如将安全、环保知识设计到游戏活动中,既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完成对枯燥性知识内容的学习。

二、激发运动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锻炼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的培养与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如教师上课时的衣着打扮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经常穿着运动服、运动鞋的体育教师一定会受学生欢迎,这小小的着装习惯看似简单,可恰恰会给学生一辈子的影响,很有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人生。

三、以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理念中,强调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十分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出发,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及组织教学过程中,始终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动作要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参与意识,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只强调地区与个体差异,而置课程标准于不顾。所以,教师既要关注有特长的学生,在保证他们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引导他们帮助其他同学得到应有的发展,如推选有特殊运动技能的学生担任运动小组“小教练”,口令洪亮、节奏感强的学生担任体育委员等;还要了解不喜欢活动的学生,通过谈话(必要时可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生活习惯,分析他们不喜欢运动的原因,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更应照顾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学生,给他们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帮助他们积极完成。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练习超市”“快乐训练营”“挑战自我”等练习环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学习体育。如在学习蹲踞式跳远时,我们根据学生的体能将学生分成三到四组,对于体质相对较差的学生,缩短助跑距离,在沙坑前跳起就行,无需强调腾空高度。对于体质中等的学生,则适当拉长助跑距离,突出起跳有力。而对于体质较好的学生,则提出较高的要求。

总之,一名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学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要学习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教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上好小学体育课,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

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肖川.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武

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篇6

摘 要 在高等教育的课程组织体系当中,体育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强化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观念,本文对日本以及欧美、新加坡等国的体育教育进行了分析,并且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借鉴国外的先进体育教学观念,弥补自身不足的目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体育教育 观念 对比

我国教育部门目前已明确提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要本着国家和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专业知识与身体素质协调的发展。这是对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体育教育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寻找既得到学生认同,又能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体育教育主要是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太过于依赖理论,课堂教育时缺乏生动性,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加强对外国先进的体育教育观念的研究,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体育教育观念具体对比

(一)健身教育与终身体育观念

人类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健康的身体是人类开展活动,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获得最终成功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人们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从未改变过,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人的意志有所改变。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人们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结局,但却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延缓它的到来,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打好一定的基础非常重要,而加强体育锻炼则是其中有效的延缓死亡的方法之一。所以,目前应该让学生们从小养成健身的好习惯,培养终身锻炼的观念,养成锻炼意识,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

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健康与终身体育的教育观念存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以德国大学的体育课程为例,它的体育教育观念足以代表整个欧洲国家开展体育教育活动的理念与想法。德国大学所设置的体育课程最明显的特点便是从开始制定出教学的计划到付诸实际,全程均有明确的定位且整个项目运动丰富多彩,是集运动专业实践教育、社会需求以及身体锻炼为一体的课程。每学期开学时大学的体育研究部门将会把学校该学期的体育课程设置计划公开,让学生能够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以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包括兴趣爱好、时间、身体需要等选择合适自己的体育课程。这样的做法建立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体育课堂上,体育老师可要求学生们做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充分的让学生拥有主动性,去思考,去想,去运动,从而培养他们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也会适当的花时间去研究,从而爱上体育,明白体育运动队自身的意义。西方体育教学中的参与与自主选择,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和产生积极性。而也就是因为其具有丰富的项目种类,因此,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

欧洲的大学体育课程开展理念较为统一,即生活、运动、健康都离不开体育。以德国一所大学对于体育所划分的类型作为例子最能说明体育与生活、运动、健康的密切关系。该校把体育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竞技型体育、休闲型体育、健身型体育、格斗型体育,其中设置了几十种运动项目。根据这种划分类别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所有参与课程的学生拥有选择空间,还能使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充满多样性和趣味性。欧洲大学所坚持的这一理念产生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不仅使学生了解到健康的内在含义,也掌握了健身的基本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同样的,在美国,为了使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美国的教育部门专门出台了增强健康,抵御疾病的规划方案。而在美国由于地域原因,各州的体育教学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都遵循一个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全程贯穿健康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思想理念。当地高校的学生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首先体育课是选修课程,其次体育课程的开展便是创设多个体育的俱乐部,学生可随机按照自身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美国开设体育课程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为了达到健身的需要。在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上非常丰富,包括健身项目、户外项目、集体项目、体育舞蹈项目、水上项目等,能够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体育锻炼。这种自由自主的开放性锻炼,不仅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而且也培养了其兴趣爱好,把体育教学转化成学生的爱好,这不得不说是体育教育中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也是我国体育教育中要努力达到的效果。

而我国的体育教育观念较为陈旧,主要是受到前苏联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所开展的体育课程大多是以教授学生体育运动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等为主,完全忽视了体育对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也忽视了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的教育理念。对于课程学习的优劣评价完全是依据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考核,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个性的发展都不在考虑的范畴之内。这也就让学生从意识上形成了,体育学科的学习也是为了考试的意识。学生门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顺利毕业而已,这完全脱离了体育课最开始开课的初衷,不仅没有让学生锻炼身体,更不用说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但是,从高层面来讲,体育其实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是建立在人们身心愉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实施改革,最首要的任务便是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身心愉悦身体才能得到更好的放松。要加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能让其掌握到体育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拥有自身突出的终身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锻炼的意识,自己制定锻炼的方案,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

(二)快乐体育与人文体育观念

日本的体育教育观念便是强调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满足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体育观念,即“快乐体育”。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日本高校开展体育教育所设定需要达到的目标便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认识和热爱体育事业。日本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一个完美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获得愉快的体验,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加坡的大学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同美国的形式略微相似,采取俱乐部的形式。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运动方式,自觉的参与到健身的行列中去,这一做法充分的体现出其以人文本的人文体育教育观念。当地的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可以申请成为俱乐部的会员,而且俱乐部的所有的基础设施、健身器材对学生都是免费的开放。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俱乐部的各项运动项目还配备了专业的教练予以指导。

而我国几十年前的教育理念依然影响着现今的教学活动,排斥自然主义的教学思想,也否定了体育的娱乐性。国内所有大学体育教育的普遍现象是以教师为课堂教育的中心,约束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其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我国的体育课程是模仿军队锻炼形式,要求集中、统一,尽管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但未免过于呆板和僵化,未能够从人文主义出发。所以,以笔者看来,要想我国的体育教育得到根本性的发展,就需要对体育观念进行一个改变,树立快乐体育与人文体育观念,借鉴希望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出一个合理的中西结合教学模式。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体育教育过程的比较

(一)教育大纲的比较

当期,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大纲采用的是教委制定的具有指导性的大纲和工人的课程标准,而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其并为大学体育教学制定类似的大纲,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就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来说,其基本的授课形式大都采用的是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提高课和体育保健课等,反观国外发达国家其在大学体育授课的形式上并未有统一的标准和相关的限制,学校可以完全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有些发达国家并未开设体育课,这是因为其学生大多会自行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而体育俱乐部也成为了大学体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当然也有的国外大学采取的是体育必修课或体育选修课与体育俱乐部相结合的形式,如日本、英国等国就只针对体育教育制定了基本的标准,而尚未对高校体育制定国家标准;美国、德国无论是基础体育,亦或是高校体育都未制定国家标准。不难看出,由于国外发达国家根本没有学大纲、课程目标、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课时的分配,因此学校对体育教学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二)体育教育评价的比较

在我国大学的体育教育中,有着最为严格的考核与评定的方式,即规定的考试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几乎囊括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运动技术、学习态度、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在学期考试中合格的学生便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且只有在达到了规定的学分后才能准予毕业。而国外的大学在进行体育课的考核与评定时,注重的是学生课堂考勤及理论知识的答卷情况,相反运动技术成绩和身体素质成绩都容易过。如日本的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便没有明确的要求,只需保证在每一堂体育课都出勤,便能通过考试。

三、我国目前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由于自身文化制度、发展历史、物质基础等方面同其他国家的差异很大,但是在某些教育观念以及现代体育课程的研究之上也存在部分相似之处。即体育课程开展的目的仍旧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学活动的开展仍旧是以学生为重心。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出现了一些创新之举,大一、大二、大三阶段的体育课程也出现了必修与选修的概念。尽管我国体育教育观念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现阶段的观念与课程的开展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互适应的。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部门和大学科研机构也在不断探索体育教学课程的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下来,还需要做的便是使体育课程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化,在充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国情,从实际出发,扩大原有的项目类型,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

四、结束语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便要较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将终身体育与健康体育的教育观念引入教学活动当中,以人为本,快乐教学。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相互协调发展,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这将会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治平.当代大学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J].人大研究.2012(5).

[2] 朱大攀,何明祥.外国高校体育教育观念探析[J].教育家.2008(5).

篇7

摘要:“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就该倾向的成因及利弊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3-03

目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场声势浩大的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类学校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体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改革过程中,新的改革思潮不断涌现,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探讨和尝试,力图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就是诸多改革思路中的一种。

1 “健康教育化”一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流行倾向

近年来,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诸如“健康教育一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2]、“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3]之类的观点非常流行,这类论调事实上反映了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倾向,我们称之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观点主要是:过去的体育课程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健康,忽视了健康教育。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应该是在课程中突出健康教育的目标,增加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课程朝着健康教育的方向发展或走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之路才是改革的希望所在。持这种倾向的人主张对现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在实践中其具体做法因程度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1)主张在现有的体育课中更多地融合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这种做法的“健康教育化”程度相对较低;2)主张将现有的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合并成一门新的综合课程;3)主张体育课程归属于健康教育[4],并力图将体育课改造成新的健康教育课,彻底改变体育课程的性质,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做法。尽管做法各不相同,但此倾向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或附和,已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流行倾向之一,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2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的原因

2.1 “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应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课程受学科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增强体质”和“传授技能”一直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结果造成严重忽视学生身心健康,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种种弊端。为此,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希望能够逾越“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观的樊篱。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人们最终选择了“健康”这一概念作为突破口。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健康”这一主题被引人体育课程当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成为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促进健康的重要功能和目标被突出,“健康”这一概念成了体育课程的核心主旨。体育课程的这一变革被认为是对我国传统的“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观的历史性突破,“体育为健康”这一新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很快得到诸多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认可和响应。体育课程作为一项教育过程,既然它的价值倾向和课程目标都已指向“健康”,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体育课程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是一项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教育过程了,更有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课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健康教育。于是对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举措了。

2.2 “体育卫生模式”惯性思维的结果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就有着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传统,人们习惯于将体育与(卫生)健康教育放在同一层面或内容中考虑,这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经验,同时也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5],人们称之为健康教育的“体育卫生模式”。这种模式反映出人们的一种朴素的体育健康观,突出了体育课程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有着“体卫”并称、“体卫”工作一起抓的习惯。“体育卫生模式”体现了人们对体育课程的一种普遍心理定势:人们习惯于将学生的健康问题归因于体育课程,每当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下降时总会去指责体育课程。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体育课程中实际上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健康教育化”萌芽,只是在“体质论”和“竞技论”体育课程思想的束缚下,显露得并不明显而已,但这种传统至今一直体现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许多学校的健康教育课常由体育教师担任,体育教研组与医务室也常被设置在一起。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就是基于青少年健康下滑问题,在此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被得以强化,而“体质论”与“竞技论”体育课程的解构以及“健康第一”课程指导思想的树立,更是为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于是“健康教育化”倾向开始在体育课程改革中逐渐被张扬。可以说,“健康教育化”倾向与“体育卫生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是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延续,更是一种强化。

2.3 国外体育课程理论迁徙的产物 我国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借签了大量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对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和“体育为健康“口号的提出,各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中都突出了增进健康的目标。将体育课程改造成有明确的健康目标,并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融人体育之中成为当今世界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主流趋势“,。新西兰、日本等国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合设为一门课程的模式更是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直接的参考。在国外体育课程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也开始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尝试,基础教育中的体育课程(初中阶段)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而大学体育课程中也开始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教育化”倾向在改革中逐渐生成发展,成为国外体育课程理论借签和引进的产物之一。

3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的理性审视

3.1 “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的长处 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无疑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倾向的优点在于它直观地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理念,突显了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拉近了体育与健康的距离,从健康的角度提高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这种改革倾向还较充分地体现了体育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不但纠正了以往的体育课程只注重运动技能的学习,甚至将运动技能的学习当成惟一的内容与目的的不足,强调了健康促进及健康知识的学习同样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同时也克服了以往体育课程仅偏狭于

促进身体健康方面,使体育促进健康的功能朝着三维健康拓展。这对改变几十年来在“体质论”和“竞技论”指导思想影响下的体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倾向也比较贴近传统的“体育卫生模式”,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同时又紧扣新世纪人类呼唤健康的时代主题。此外,这种倾向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增加体育课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和比例等都是容易做到的。因此,此倾向不失为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个富有创意的切人点,对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提高人们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着促进作用。

3.2 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存在的问题

3.2.1 “健康教育化”倾向所存在的前提有待商榷 体育课程“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是以“健康”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着眼点的,它所存在的前提假设是:“健康”是体育的根本或终极价值取向。尽管“健康”概念的引入,使得人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有豁然开朗之感,当前的课程改革也大打“健康”牌,寄希望于体育课程通过“健康”这一主题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然而,一方面健康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体育对于学生健康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全部。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多种价值内涵,“健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体育课程的根本或终极价值取向是否必然就是“健康”,至少在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实际上“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仅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它对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普适性,而惟独体育课程将其直接作为自己的课程理念,并将自身的根本价值取向定位于“健康”,这种定位是否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论证。

3.2.2 “健康第一”只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理念 而“健康教育化”倾向则将理念直接演绎成体育课程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反映出人们对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简单化理解和机械套用。体育课程提倡“健康第一”的理念与体育课程的“健康教育化”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健康第一”是一种时代的教育思想,一种体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包治万能的“药”[7]。“健康第一”的理念虽然揭示了传统体育课程的片面性,但并不能解释造成传统体育课程与教学诸多弊端的所有原因。“我们对‘健康第一’的研究,应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不能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主观随意性。”[7]因为推祟“健康第一”的理念,要突出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所以就必须对体育课程进行“健康教育化”改造,使体育课程走健康教育之路,这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这种倾向有可能导致体育课程改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整体上把握课程改革的诸多要素。有了新的改革理念,但却缺乏新的手段和途径,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和推动,也暴露出体育课程自身理论研究上的贫乏。

3.2.3 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面临动摇 体育课程是一门技艺性的学科,这是当前人们对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征所持的基本共识。体育课程的“技艺性”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认知过程,是一种身体认知,它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技艺性”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本质[8]。体育课之所以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丰富多彩的技艺性学习有关。但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却有可能使体育课程原有的学科性质发生削弱或改变。持这种倾向的人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既然已经发生改变,那么相应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内容就应当改变,体育课程的学习就不能再集中在身体认知上,而应当以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或至少要加强健康知识技能的学习。尽管不同人的“健康教育化”倾向程度有差别,但一致的做法就是在体育课中增加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或比例。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减少,这对于受“应试教育”的挤压,课时已很紧张的体育课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将体育课看成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会严重削弱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而将体育课改造成健康教育课,使之成为一门文化课,则完全丧失了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也就意味着体育课程的消亡。实际上,学科性质与课程理念及目标是不同的概念,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实现教育目的载体或手段,其学科性质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理念及目标的不同而随意发生改变。“健康教育化”倾向将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与学科性质和特征混淆起来,不但会使体育课的“技艺性”特性丢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更加不感兴趣,同时也抹杀了体育对于健康促进的独特贡献。

3.2.4 健康教育课面临困境 在我国学校课程体系中,健康教育课是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是其现实写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明确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而是将原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分散、渗透到以新更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的各门课程当中。尽管新课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6],没有明确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在实践中,体育与健康课实质上已经替代,更确切地讲是挤掉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程的更名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健康教育课已经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当中,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已经在学校中消亡。由于新课程的误导,更由于人们对于“健康第一”理念的误解,一些持“健康教育化”改革倾向的人则更是明确主张体育课应成为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导致在学校教育中本来就非常薄弱的健康教育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健康教育化”倾向使得体育课程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被空前夸大,这不仅可能使体育课程自身的改革误人歧途,还可能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消亡,实际上反而弱化了学校健康教育,结果造成与增进健康的改革初衷相悖。

参考文献:

[1]王爱萍.健康教育一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J].安徽体育科技,2002(4):68-70.

[2]李小英.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宗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84―88.

[3)毕研洁.健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70-172.

[4)杨忠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内涵分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6.

[5]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程;一般问题;对策探讨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同时对健康的追求逐渐提高。而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支柱,其是否具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主要问题。正因为此,对于注重体育教育的加强成为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为了强健体魄,彻底完善全面发展,各个学校都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体育工作者采取切实行动加强体育教育。那么体育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其现状、不足是什么呢?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1、初中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

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体育课程开始被重视。首先,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就在理论上要求体育工作者,体育是关乎于学生健康、立足于学生健康的。初中教学,体育课时学生身体能够得到锻炼的主要课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升学率,要求学生只关注读书,体育课被文化课所取代。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学校和体育工作者从根本上扭转观念,把学生们的健康作为第一位,彻底贯彻全面发展理论。

2、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和不足

2.1 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

新的世纪,对健康的要求已经使初中体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体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而新课改的实施,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方向。

改革内容从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体育课程基于此也有了一些改变。首先,体育课程不再成为摆设,学校不再取消体育课或者用文化课代替体育课。这是对体育课程本身最基本的重视。学校重新开设体育课,体育教学工作者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内容教授完就算结束的理念,而是对教学内容实施发散,学生们能够更加自由,更加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为了更学生们乐于上体育课,教学工作者也积极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比如采取比赛的形式,是学生们在锻炼身体同时得到学习的乐趣,这正好在根本上实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虽然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取得了部分的胜利,但是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我们也有失败所带来的困惑,那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什么不足呢?

2.2 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处于传统的重视文化教学的理念,很多学校很难把观念彻底扭转,无法把体育教学和文化教学放在一个平等重要的地位上对待。

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学历和资质明显低于普通文化课的工作者。师资力量上的分配不均衡虽然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至少体现了学校对于体育课的重视度依旧不够。而且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同时带多个班级的同时,还担任学校的职务。这在无形中就减少了教师在体育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吃力的时间和教学任务势必会使教学课堂的质量有所下降。

其次,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工资待遇明显低于普通文化课的教师。虽然工资不代表教学质量,但是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教师的热情减低就会对教学一辆有所影响。

最后,通过调查,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明显不足。体育场地是体育课堂开设的基本条件,如果体育场地不足,那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就起到了不利作用。体育器材的缺乏,使学生们失去了对体育的兴趣,学生们作为学习的主题,如果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无疑是会降低教学质量的。

3、体育课程实施对策

3.1 解决师资力量的对策

关于学校师资力量少的问题,学校可以面向社会招收专业人员,争取达到一个班一个老师的要求。在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过大的工作量,才能使教师的精力更加集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并且在授课的同时,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机构,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使其也教学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教学技巧和经验。体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准是课堂能够开设的基本条件,一个合格的教师才会有过关的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提高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热情的基本方法。一个平等的待遇才能激发教师的最大潜力,才能给体育课程一个更好的教授平台。

3.2 改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不足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虽然促进了大部分院校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也有不少学校为了响应此标准而增加了体育场地和器材。但是总体来说,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还处于缺乏的状态。

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设施和必备工具,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缺少不可避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这不仅仅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施展,而且单调的体育工具也影响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不能全面参与体育锻炼。这从基本上就失去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篇9

摘 要 高职体育课程相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课程性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更有各自的特色。高职体育课程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体育教育,是衔接社会体育的桥梁,它应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一样,体现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特征,同时也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性,突出对职业运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体育 教学体系 健康理念 改革

一、高职体育的现状与分析

对高职生的调查结果却表明,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兴趣广泛,有较强烈的体育需求,希望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来娱乐自己的身心。高职生体育的客观现状与其主观愿望的落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大纲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不强,教学内容竞技化、方法单一化、组织形式一体化、考核达标化等,导致学生产生了“喜欢体育而不愿上体育课”的心理和行为,使体育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其二,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为追求升学率而“重智轻体”,体育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其三,高职体育在学校领导的心目中总是处在“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位置,体育教学部门也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使高职体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二、健康理念指导下的高职体育体系建设

(一)唱响健康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诠释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一定义突破了传统医学的健康模式,拓展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空间,更加注重个体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状态的整体性评价。据此,我们可把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理解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的三者高度统一、和谐发展。因此,要从育人的角度全面理解健康的显性意义和潜在意义,走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道路,使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从而更新学校的体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二)唱响健康理念,确立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教学目标必须通过体育课程来实现。高职体育要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教学指导思想,就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结合培养目标和体育的多功能特性,将体育的健身、教育、娱乐以及培养提高职业能力等功能融于其中,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建构“健康课程体系”。在教学上,要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些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检测方法测试和评价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以指导自己进行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练就强健的体魄;培养积极参与、竞争合作和勇敢顽强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唱响健康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积极促进课程开设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俱乐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合作学习式等教学模式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体育实践主体的角色认同。高职体育可借鉴其经验,并结合本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探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方面,学校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建立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愉快体育”和“成功体育”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较多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机会,发展学生个性。职业运动能力训练课也可同相关体育项目结合进行,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练习相辅相成,职业运动技能同体育技术技能互相渗透。

(四)唱响健康理念,丰富课余体育生活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教学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注重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师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中,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以作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满足不了学生的体育需求,也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完全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最好的延续。学校有关部门应增加经费投入,不断优化校园环境,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体育教师要自觉承担起这项工作,通过经常性地、有组织和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学生的闲暇时间,满足他们的体育爱好和情感活动需要,增进相互间的交流,培养协作精神,从而使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三、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人们对体育的追求也不断发生变化。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要唱响健康理念的主旋律,突出高职特色,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专职特点,进行运动能力培养,使高职体育进一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1.1大学体育课程研究现状

1.1.1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争议:部分体育课程目标明确,难以操作和量化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全国体育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里面的核心部分,即“五个领域目标”。五个领域目标就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有三个是很难通过测量与评价。那么,目标不确定就难以操作,操作性不强如何体现科学性指导?

1.1.2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实践:课程模式多样化,但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伴随体育课程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主要有:“大一统模式”、“二段式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选项模式”。这些模式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它们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2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趋势[2-7]

1.2.1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化

大学体育课程应在体质健康、个性完善、社会适应、社会公德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1.2.2研究型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在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实现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3大学体育课程的人文性

大学体育课程承担着传承及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使命,传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文化,还兼顾传承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的领悟。在课程实施中要重视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体育的精神内涵,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1.2.4大学体育课程的过渡性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折的衔接点,是进行终身教育的关键时期,课内获得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课外体育参与是形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此,大学体育课程应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教学,还应包括课外体育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和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1.3对大学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是以传承和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为主要方式,以科学的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高校体育课内课外锻炼为主要实践平台,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文化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2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体育课程是我校311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从目前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实践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落后于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

2.1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大学体育教学理念严重偏离了学校的价值导向,忽视了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的调适作用和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仍以竞技体育为教材,以技术教学为核心;教学方法以“传习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体育选修课开设以竞技项目为主,缺乏体育文化和体育健身知识类的选修课程,如:奥林匹克文化、健康促进等此类课程,很难形成对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

2.2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是打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平台。我校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和各项球类比赛,2010年把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欢乐节,开始集中举办各项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不明确,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脱离了育人这个核心;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较为松散,没有形成固定的结构,缺乏连贯性;课外体育竞赛项目举办时间较为集中,在同年12月,一个月内要举办十多项竞赛,而全年的其它月份没有任何大型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普及型和参与性不强,学生受益面很小;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得比较少。

2.3体育场馆保障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虽然我校每年对体育场馆设施都有较大的投入,但跟不上学校招生规模的速度,现有的场地要满足两万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些捉肘见襟,另外在体育场馆的调配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学校一些的大型活动经常占用体育场馆,使得本来就不足场馆设施又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3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框架体系设计

3.1三亚学院育人理念和价值导向

(1)引导学生践行“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2)搭建和营造各种平台、机制、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3)引导学生学会上岗、上梯阶的竞争策略,培养学生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综合竞争能力。(4)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融理论、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着眼于行动力(解决问题)的形成。在课程教学中,以“311”的课程模式突出人才培养规格,在课堂内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具有五个基本素养(工具、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3.2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设计

在突出“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以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核心,注重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最终实现“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使命。

3.3三亚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框架设计

在三亚学院体育课程理念指导下,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能力协调发展,这需要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校园体育文化熏陶和体育人文通识教育等环节来实现。第一,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在充分调查学生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运动水平层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兴趣,使学生主动认识和参与该项运动,并不断体会该项目的人文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逐步从中获得成功感和愉悦感,达到自觉坚持锻炼,最终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第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竞赛和运动队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给体育骨干和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各项目的文化内涵。以体育欢乐节赛事为核心、以传统的“中国体育节”为基础打造“月月精品赛事”,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人人爱锻炼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年年奥运、天天健身、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体育文化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主动参与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让生命更加强大、更加活力,让生活更加多彩、更加幸福。”第三,实施体育人文通识教育。大学体育课程承担着传承及创造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使命,传承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争文化,还兼顾传承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精神的领悟。开发体育人文通识课程资源,实施体育人文通识教育,将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生存技能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人文)教育对培养人格品行、精神素养的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第四,促进大学体育特色教材体系的开发。在这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适合我们这次教学改革理念的教材体系目前还处于空白,创建体育俱乐部教学体系的初级、中级、高级教材和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教材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化水平。第五,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合理调配。体育俱乐部教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体育欢乐节、中国体育节、课外锻炼体系、课外竞赛体系、体育社团、运动队训练等)、场馆对外开放等对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利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实现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合理调配,它是保证这次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

3.4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与实践、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特色教材建设、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合理调配。

3.5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拟重点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确立三亚学院体育课程观和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理念、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体系构建、三亚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及支撑体系、体育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体育俱乐部教学特色教材体系设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保障与调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