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8 18:0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压电气试验;安全;对策;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M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9-0135-01
电气试验由破坏性试验和非破坏性试验两个方面组成。破坏性试验主要是模拟高电压模拟设备在运行时的实际状况,这种试验对设备的绝缘程度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集中性绝缘状况,但是顾名思义,这种实验对设备的破坏力比较大。非破坏性试验对低压设备进行的绝缘试验。这两种试验形式都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以下就对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安全性展开讨论。
1 高压电气试验中安全的重要性
高压电气试验不同于其他的试验形式,其形式更加的危险,稍有不慎就是生命危险。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防患于未然。
1.1 有利于状态检修的科学实施
就如今的电器设备检修工作来讲,其检修的目的就在于合理有效的使得电力设备长时间处于科学、有效的运行状态,在实施的过程中高压电气试验是不可避免的环节,也就需要对其绝缘性做出高标准高效率的检测。所以在工作中,假若高压电气试验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但凡出现了任何的安全问题,那么整个设备极有可能出现损毁甚至是其他程度的高危安全事故。
1.2 有利于增加电力企业的收入
保证电气试验的安全工作其实是为了保证整个电力系统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转,近期目标也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也是为了保障国家的财产安全即设备的安全。如果在电气试验中不注重安全问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安全问题就会频频发生,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这样会导致电力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同时该电力企业也会蒙受损失。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一个频发安全事故的公司怎么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客户,怎样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呢?失去了这些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收入自然就会减少。可见,高压电气试验的安全工作是增加电力企业收入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原因。
1.3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
在进行一项高压电气试验工作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互相联系,同时分的也非常精细,只有细致的分清每个部门的职责才能保障好这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员工作为这项工作的直接接触者,将工作做好既是职责也是挑战,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的提高,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增强施工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所以说高压电气试验中安全性的工作对于员工本身的工作水平以及员工的综合实力来讲有着一定程度的裨益作用。
2 高压电器试验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2.1 从员工入手,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正是因为员工是工作中的施工者,所以从员工的安全意识入手是解决高压电气试验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施工者更加仔细小心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1.1 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要定期的对员工的安全管理知识进行培训,可以通过讲座或者是座谈会、视频会的形式时常警醒员工工作中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同奖惩制度挂钩,将安全制度纳入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中。通过时常的警醒让员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从而尽量减少和避免因为疏忽大意或者安全意识薄弱产生的事故。
2.1.2 要注重试验工作开始之前的检查工作
对设备的检查和开始条件的检查都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每次试验开始前,应该多派几个人对设备以及环境进行考察,员工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才能够达到万无一失的效果。之后在试验进行时应该让大家远离工作现场再开始运作,整个流程都应该注重人员的安全性。
2.1.3 还要加强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
一个员工能够发现安全问题,或者说能否及时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都需要其较高的职业素养,知识水平和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应该定期培训员工的职业技能,或者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竞赛模式提高员工增强技能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每次的数据、过程、问题都进行严格的记录,以便于之后的调查了解和进一步的分析和学习。
2.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制度
规章制度是规范一个集体行为的关键,例如国家的法律或者集体的制度。因此针对于安全问题企业更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从上层管理人员到下层技术人员的行为。根据国家《电业安全规程》的规定,建立一系列的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比如工作票制度、安全工作监护制度、工作许可证制度以及工作转移、交接、间断制度。在制度建立后,要不断的进行完善,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研究,要有及时修正的态度。每一次实验工作实施之前,都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检查,由技术人员或者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检查,还要同时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工作人员在旁边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对于试验中的不安全因素和不得当行为要及时的制止。只有互相之间相互监督才能够做到严格执行安全制度,能够通过多重的努力保证设备甚至于更多人的安全。在现场,彼此之间都要严格的遵守即成的纪律,对于工作票、证要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并且要有专门的把关机构。
3 结论
关于高压电器试验中的安全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企业做到的只能是从各个环节入手,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就要求由本文所述,上级和下级都由规定约束,并且严格的实施规章制度,同时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提高安全意识并且及时的进行检查和维修,让设备时刻处于最好的工作状态之中。通过以上的努力相信高压电气试验虽然危险,但是能在尽可能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参考文献
[1]程锐.探讨高压电气试验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l(O2).
篇2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1前言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国家科技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基地。相比于普通实验室,具有平台高、开放性强、仪器设备精密昂贵、地位相对独立、管理模式独特等特征。新时期下,城市化、信息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往往面临着科研负荷重、人员流动快、废弃物处理难度大、风险系数高等诸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点以及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2.1安全意识淡薄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面向的是硕、博士等高端技术人才,人员流动频繁,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断层严重,工作人员通常只关注科研和教学成果,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当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处于“亡羊补牢”的补救阶段,离“未雨绸缪”的预防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2.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安全意识淡薄,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发展落后,面对着众多学科领域和大量的先进的实验设备,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更加复杂,尤其是近年来科研任务加重、信息化进程加快,使得信息(如商业机密、科技成果等)安全管理成为实验室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然而,大部分现存的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信息安全管理松散、安全管理制度落后、安全操作流程混乱、安全监督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
2.3安全责任不明确
大部分高校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第一安全责任人和专职安全责任人的安全职责,也鲜有对安全责任人进行岗前培训,明确安全责任人的责、权、义等问题。此外,很多高校实验室存在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没有统一的负责单位,导致安全管理制度不能落实,也不利于监管和考核。
2.4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主观认识不到位以及客观资金的限制等多方面原因,目前高校实验室在安全设施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安全设施存在着老化以及配备不足等问题,例如:烟雾报警、消防喷淋、辐射防护等设施,实验室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品以及高温高压设备等,使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风险程度较普通实验室高很多。
3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3.1营造安全意识氛围
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意识氛围淡薄,安全管理制度松散等原因,使得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坚持科学发展、长足发展、绿色发展,真正意识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强化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切实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
3.2完善精简组织机构
3.2.1实验室专属安全管理机构
建议高校设立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同时设立技术安全部门,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系统性的管理。避免管理部门过多、体质松散、互相推诿的现象出现。很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由学校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交叉管理的,因共同管理的部门过多,使得管理的效率大大降低。
3.2.2实验室专属信息管理中心
信息安全(如商业机密、科技成果等)已经继人、物、环境之后,成为实验室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然而以往对于实验室信息安全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建立实验室专门的信息管理中心,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实验室的信息安全管理。该中心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筛查并签订相应保密协议,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3.2.3实验室配备专业人员
高校实验室应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如大学环境卫生与安全办公室,主要工作人员由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生物学家、化学家、卫生专家、工业卫生学者以及安全工程师组成,以便各院系有需要时,可以进行审查把关或者定期进行专项安全培训以及演习等,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3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3.3.1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制度
完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管理人员责任制度。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全面管理,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到岗。由各学院配合管理,共同承担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明确第一安全责任人的安全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部门、岗位的安全工作内容和标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工作指导方针,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将安全管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实验室和每一台仪器,强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3.3.2推行操作人员准入制度
实行操作人员准入制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管理,推行身份识别系统。实验室安装门禁系统,对实验室进行权限管理。实验操作人员需在网上平台进行预约,办理专门的智能卡,通过刷卡进入实验室,预约前需完成预约实验室相应的安全培训课程。实验室准入制度将根据实验操作人员的职能进行类型的划分,并将人员信息录入数据库,从技术上保证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同时也协助管理人员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3.3.3仪器、设备和管理制度
建立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制度,规范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程,防止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仪器的管理使用规章制度包括:仪器购买、仪器维护、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等制度。保障仪器正常运转、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安全隐患。
3.3.4药品、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规范药品和危险品的管理,由专人负责并建立保管品的名录清单。对药品和危险品的使用进行登记,使用过后的进行会收,统一保管统一处理。例如,在装有废液的容器上粘贴明显的标识,并注明废液的名称、类型、组成以及使用日期和使用人,使用完成后将废液倾倒在指定回收地点并清理容器。对于高压钢瓶,要注意管路检漏和钢瓶的使用规范,及时将使用完成和有问题的钢瓶返厂检查和维修。
3.3.5数据、资料的归档和保密管理制度
完善资料和数据的保管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数据的安全和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资料的管理主要是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文件,以及实验室每年的消耗品采购、设备维护、仪器说明、图片报道等资料进行收集和归档,便于实验室的管理和评估。此外,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大型仪器都开始配套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涉及知识产权和数据的稳定和安全问题,使用正版软件可以保证仪器和数据处理运行稳定,同时可以防止他人非法盗用或删除数据。
3.3.6安全考评和奖惩制度
由管理部门、学生导师、行业专家共同对实验室的安全做出风险评估,并制定安全管理考评和奖惩制度。确保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大检查,根据考评和奖惩制度对检查结果进行奖惩、通报,并以书面形式报送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3.4加大安全投入力度
3.4.1保证充足的安全资金
高校应重视起实验室安全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管理的投入,包括力、物力和财力等。未雨绸缪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体系,保证实验室配套设施的齐全,减少资金浪费。同时,高校应给予实验室一笔专项安全经费,专门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设施的购买、更新,安全培训、演习等。
3.4.2精细化配备安全设施
高校实验室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不同学科对实验室的仪器的要求也不同,相应的基础设施也会有不同规格的需求。因此,实验室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在使用后期不断进行改造和调整。对于专业特殊的实验室,如化学、生物、医药等学科,要树立“生命第一”的安全理念,配备必要的防护和急救设施。
4结语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开展科研和教学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需求,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重要组成,是实现我国绿色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建立长效机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当下做起,改变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往后靠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被动局面,切实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庄越,叶一军.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2):21~24.
[2]莫寅斌.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09(6):175~176.
[3]魏钟波,沈萱,裴大平.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246~248.
[4]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15~217.
[5]李阳春,阙斐.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4):236~238.
[6]钟少颖,梁尚鹏,聂晓伟.美国国防部资助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1261~1270.
[7]龚竞,徐水,侯勇,等.高校研究型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137~140.
[8]周岱,刘红玉,赵加强,等.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析与建构[J].科研管理,2008,29(2):154~165.
[9]冯芝媛.高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2):103~104.
[10]曹蓓.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3):30~31.
[11]任雪艳,孔庆军,陈芳.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08(3):174~176.
[12]朱娟蓉.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442~445.
篇3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 安全隐患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56-01
引言
如今教育为了让学生自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让其从思想根源上树立起课堂主人翁意识,各大条件达标,教学设施相对完善的学校都形成了实验室全开放的教学模式,虽然这比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并且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然而,其中弊端和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
1.众多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1.1实验室内电器设备保养维护的问题
我国电子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规范不够科学合理,不具备可行性。依据电子仪器设备更新以及使用寿命的相关规定,电子设备的年更新率约为20%,但是这个规定对我国大多数高校而言是一个较大的经济负担。笔者认为高校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的更新,应该具体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并且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设备的高效利用。不但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实验室管理体系,而且应该形成一个地区性的实验管理体系,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1.2试验时间不统一,加大安全隐患
实验室全开放旨在让学生自由做实验,但由于时间上统一,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的人数不集中等特点。甚至在周末,晚自习的时间段,学生都有自由出入实验室的权利,然而,学生缺乏组织性纪律性是加大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况且,学生在不常规的时间做实验由于人数较少,实验效果好坏暂且不论,起码是无法起到互相提醒、互相监督的作用。
1.3管理制度不严谨
由于学生的放任自流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单薄,缺乏责任心,从而管理制度不严谨,无法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或学校已经出台实验安全条例等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滞后,未曾落到实处。
2.对以上问题采取解决措施
2.1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
首先,强化安全教育是实验室全开放的安全保证,也是实现实验教学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上段提及,除了小部分学校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原因,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是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实验室内会发生事故的恐怖性和破坏性。针对这一点,老师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可在每个实验开始之前抽出三到五分钟时间,给学生讲述或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为了避免语言的空洞,保证其强调的效果,老师可通过在网上查资料或者翻阅书籍等方式,去找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电工电子实验室发生事故的案例来提醒学生,甚至可以从网上找来一些化学事故发生后满目狼藉、众人受伤严重的图片来展示给学生,使其感到印象深刻甚至触目惊心。让其从思想根源上树立安全意识。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可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发现学生手法错误等情况,及时劝导纠正。若老师不能守在学生身边,则可以以任命组长或实验带头人的形式,让一些基础牢固、成绩优越、安全意识较强的同学来充当老师的小助手,不仅对此同学形成鼓励作用,并且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对其他同学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可以有效减少高校电子电工实验室中的常见事故,例如因未关电源造成的火灾等事故。[1]
再次,站在学校的角度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其措施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以校园宣传栏的形式让学生耳濡目染,或可以在校庆活动或校园文化节、元旦晚会等活动中把实验事故和实验安全的题材通过夸张的手法呈现在小品和话剧的表演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树立安全意识。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以公开课、广播的形式来加大宣传力度,也可以定期邀请此方面专家来校讲座或演讲。在实验室里,也可以张贴醒目的“请注意安全”等标语,手法多样,在此不作赘述。[2]
2.2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
高校电子电工实验室一旦向学生、教师开放,相应的要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否则将对实验室的正常开放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高校中的各类试验室必须统一进行规划,考虑实验室要开放的试验项目以及实验用房等方面,并对所需的仪器设备进行配置,对开放的实验室还必须安排一名专业、负责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对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场地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全校人员。对于要承担实验课程的实验室,必须制定相应的实施管理政策,实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对实验室的操作程序以及安全责任制进行明确的规定。
其次,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进行实名制登记制度,实验室的值班技术人员将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所使用的器材、实验项目等内容记录下来,实验结束之后,值班技术人员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检查。
对各个开放的实验室实行轮班制,学校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或是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室在开放使用期间进行管理,确保在实验室开放期间至少有一名值班老师,值班老师必须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对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进行精心的维护,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认定,并尽心做好实验室开放情况的记录。
结论:
实验室全开放模式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其好坏大多取决于安全工作是否到位。各大具备开放式实验室的学校都应以学生为本,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善于总结问题并且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策略,让学习与安全同行,为学子们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宋玉.浅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45-49
篇4
【关键词】中学实验室 安全制度 安全教育 应急预案
中学实验室是中学生在学习研究理、化、生理论知识中而进行操作和实验活动,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是素质教育的基地。
实验室的建设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好坏,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把实验室建设成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和实践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的规律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农村实验室的安全现状及问题
1.实验教师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意识不足,宣传教育不到位,应急处理能力差,部分实验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未按规定处理“三废”等方面,给实验室的安全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2.实验室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陈旧落后。消防设备配备不足,且有的过了使用期。因环保设施不完善而给实验室的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
3.化学实验室的未安装通风排气系统,往往整个楼内弥漫着浓重的气味,有毒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必将影响楼内工作和学习的师生的身体健康。
4.实验室用房紧张,有的实验装备室、办公室和仪器室没有分开,需要分开存放的危险物品,也不能完全做到分开存放;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室还在危险的环境中运行。
二、农村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讨
1.健全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制度
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包括:设备安全用电的要求,实验室防火防盗的要求,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案及急救措施等。要求各类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必须上墙,把实验安全操作规程制作成宣传板悬挂在各实验室。要求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个学生和实验人员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制度。
2.搞好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验室最基本的条件,对于保障实验室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至关重要。在房屋完好、结构合理、面积与空间满足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的情况下,其它方面应达到如下要求:
①配电系统、供水系统、照明系统等符合实验室使用要求;②防盗设施和报警系统安全有效;③消防器材满足要求,放置位置合理,使用方便;④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室要安装通风设施。
3.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制度实施。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工作,应该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考核制度。实验员对所管理的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全面负责,教务处分管实验室的主任检查督促工作。实验员为第一责任人,分管主任为直接领导责任人。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分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每学期检查两次,每次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纠正;每次安全检查认真做好记录,参加检查人员签字并存档。安全工作的考核是为了促进安全工作的开展,保障各项安全制度的实施,确保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
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预防性工作,学校应把安全培训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实验教师要备好第一课,上好第一课即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实验教师就应该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对要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上至国家的安全法规,下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实验室的有关安全制度、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流程,熟悉灭火器、急救箱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药物等均可是安全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要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能自觉地保护环境。
5.加强实验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建立一支思想过硬、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安全实验教师队伍。这是创造安全、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应通过安全知识讲座、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器材使用、基本技能训练等,尽快提高实验教师业务素质。完善实验师资队伍的管理结构,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技术化管理能力,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培训方案,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6.制定实验室应急预案
为了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实验室应急预案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必不可少。实验室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制定“实验室应急预案”,要把事故的隐患消除在实验进行之前。应急预案需对各实验室可能面临的具体危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比如针对触电事故的急救,针对创伤,烧伤,烫伤,等预防和处理。有毒气体、化学灼伤等一般化学品事故处理等等。
制定出安全急救措施,对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实验员教学急救训练,以便在学生或教师不小心受伤或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进行合理的急救处理。此外,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用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
总之,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关系到教学能否正常开展、实验课程能否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要常抓不懈、不断完善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做好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细节工作,才能为全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琦. 加强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我见[J]. 中国科技博览,2011(14):202.
[2] 莫剑云. 中学实验室安全管理[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7):120.
[3] 李景深.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做法[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11):48.
[4] 吴建华. 浅谈怎样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9):48-49.
篇5
【关键词】 检验技术;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理论及技术措施的新兴边缘学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safety containment for laboratories)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毒素时, 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感染,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1]。针对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现状, 为此,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探讨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现状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教育的现状是由于医学检验系列规划教材中存在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 但对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及较少, 多只言片语, 直接导致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时暴露出对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标准预防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等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缺乏, 体现在临床实习中存在不懂自我防护、不按检验科操作规程和制度办事, 例如:不戴防护口罩、帽子、手套, 发生标本洒漏、皮肤破损、锐器损伤、标本污染等意外事故, 穿工作服进入休息间等。有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标准预防”概念正确的只有10.6%[2]。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工作性质特殊, 日常工作中要直接、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随着HBV、HCV、HIV、肺结核等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危害检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也日益增加[3]。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紧迫性
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之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已将增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 国务院和卫生部分别颁布和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 如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卫生部制定了《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卫生部令第50号), 湖南省卫生厅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湘卫科教发2010年8号), 这些都充分说明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3 解决的办法及措施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申子瑜教授曾经撰文指出:目前, 实验室安全防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及软件建设, 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 是能否搞好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 只有认识到位,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并付诸实施[4]。针对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紧迫性及现状,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强化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认知,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是医学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职责。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加强了在专业课程中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 强调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着重讲解了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等。通过学习我们必须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安全教育 带教老师在掌握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标本的来源、微生物致病力、传染途径、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检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实验室的废物处理、实验室微生物菌种及免疫学阳性标本的保存以及使用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学生进入临床检验实验室, 首先老师要讲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规章制度及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并讲解本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尤其是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试验项目时, 可能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情况, 对此老师一定要告诫学生, 使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2)在实验的过程中带教老师注意巡视, 认真指导、监督, 要经常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 规范操作。
(三)对实习前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安全防护知识的考试、考核 2002年12月, 经卫生部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开创了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新篇章。我国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我国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781-2005/ISO15190: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GB50346-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第32号)等[5]。
本校对于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以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系统学习, 在此基础上进行医院感染的慨念、六步洗手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哪些操作应穿防护衣、临床实验室的废物正确处理、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检验科安全防护级别、哪些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预防的慨念、哪些操作可产生气溶胶、生物安全图标的识别、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等生物安全知识考试, 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单位的随访, 对本校医学检验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掌握很满意。
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在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学, 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期间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增强其自我安全意识, 将促进检验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有效减少实验工作中生物危害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1.
[2] 贺志安,张晨光,赵庆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44.
[3] 邓云清,罗碧茹,李艳华.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现代预防医学,2005,32(6):670-672.
篇6
随着当前高校农学类专业的门类和研究领域的增加和扩大,农学类实验室的数量和类别不断增加,仪器和设施也不断增加、实验室使用频率逐步增强,使用人次及开放时间均有所增加,涉及水、电、气的安全使用、贵重仪器的规范性操作、化学试剂的存取程序、放射源的安全使用、“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等,不仅涉及到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还关系到其他人员的生命安危和周边环境保护等问题[1]。结合前人的研究,按照事故发生原因,可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分为以下几类:(1)线路老化或用电不当引起的火灾;(2)违规操作引起的爆炸;(3)辐照或危险化学品造成的毒害;(4)回收不当引起的污染;(5)机械操作引起的机电伤人;(6)设备损坏事故等[2]。
2存在问题
农学类实验室安全事故屡抓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3],有研究者认为:约98%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人为原因造成的[5]。此外,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防范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2.1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近些年,随着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制定了相关工作规章制度,开展了安全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抓安全等于开会念文件的现象,安全教育形式单一刻板、内容贫乏,导致安全责任认识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甚至逆反心理,致使上级的安全教育不能贯彻落实。
2.2安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无专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责任不明确,监督工作不到位,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致使安全管理工作很难推进。
2.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老化、不齐全;消防设施配备不足;实验室房间拥挤,室外安全通道被挤占;部分实验室未配备各类安全应急设施和用品。
3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对策建议
根据当前农学类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当前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用制度来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是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工作的重要保障。农学类高校要成立由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专门机构来实现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逐步形成学院、院系、教研室、实验室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且制定严格、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让管理者有章可循,让操作者有据可依[4];并积极借鉴国外农学类实验室的成功经验,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2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用思想来武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不断强化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提高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同时,严把考核关,做到未经安全培训、未通过安全考核者一律不得进入实验室;制定安全预案,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安全演练,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素质。
3.3持续改善安全条件,用硬件作支撑实验室硬件条件是保障安全的首要条件。实验室在新建、扩建、维护过程中,要在防火、防爆、防毒、防污染等安全设施上加大投资力度,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配备充分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以及安装检测、监控设备,便于发现隐患,排查事故,杜绝事故发生。并充分考虑实验室的水电气等管道的布设,在实验室建设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工程不予验收。
4结语
篇7
关键词:分子生理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梁宏伟(1976-),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讲师;王玉兵(1977-),男,湖北恩施人,三峡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讲师。(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地方综合性高校生物类专业实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09192)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92-02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设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它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实验基地。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验技术和技能的学科,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涉及的贵重仪器设备和有毒有害生化试剂种类繁多。目前,大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都缺乏专职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加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安全管理以及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其中的作用对整个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作为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和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其安全正常运转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公共财产安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教育培训是分子生物学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及生命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实验室的使用、人员流动和内部管理都产生了许多新情况,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形势,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多年前就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生物安全制度和相应的管理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3年第一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及生化试剂、水电安全进行详细阐述,随后在新版本中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更新。为加强我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该标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等硬件和安全管理体系、组织、文件等软件管理做出通用性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法规性文件的实施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可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将发挥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尽管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人们的环保和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如有些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规章制度未能获得有效执行、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将食物带进实验室等。再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很多高校尚未对分子生物学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甚至对于产生的废弃物不知该如何处理而丢入普通垃圾桶或倾倒入下水道。就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措施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使其能够安全、高效地为生命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服务。
二、分子生物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1.有毒有害生化试剂的使用及废弃处理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所用到的生化试剂大多具有挥发性、强毒性、腐蚀性、致癌性等,如氯仿(CHCl3)、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溴化乙锭(EB)、丙烯酰胺、NN-亚甲双丙烯酰胺、焦碳酸二乙酯(DEPC)、IPTG、Trizol、二甲基亚砜(DMSO)、二硫苏糖醇(DTT)、四甲基乙二胺(TEMED)、苯甲基磺酰氟(PMSF)、过硫酸铵等。这类物品不仅对实验操作人员毒性大、危险性高,而且对环境的危害和影响也极大。在取用这类生化试剂时应佩戴合适的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在化学通风橱内完成相关操作,防止试剂溢洒并接触皮肤,防止挥发性、粉末试剂吸入呼吸道及对眼睛黏膜造成毒害。对用完和废弃的有毒有害试剂要及时进行无害化或净化处理,然后使用专用容器盛放并做醒目标识,防止对他人造成毒害和环境污染。如溴化乙锭(EB)是强诱变剂,具有高致癌性,实验结束后应对含EB的溶液进行净化处理再行弃置。对于EB含量大于0.5mg/ml的溶液,先用水稀释至浓度低于0.5mg/ml,加入一倍体积的0.5mol/L KMnO4,小心混匀后再加入等量的2.5mol/L HCl,混匀后置室温数小时,再加入一倍体积的2.5mol/L NaOH,小心混匀后可丢弃。[1]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使用时要避免其挥发,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1%~5%稀氨水洗涤。丙烯酰胺和NN-亚甲双丙烯酰胺具神经毒性,操作时戴手套在通风橱内进行,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没有毒性,可随普通垃圾一起扔掉。
2.生物安全及其防护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到有毒有害生化药品、防火及水电安全,往往忽视生物安全的管理。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实验室不太可能发生感染,即使感染也没有很严重的后果。虽然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不多,但实验室感染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从事致病性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和研究人员,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如200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实验室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实验人员的感染;近期报道的2010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因活体动物实验而被布鲁氏杆菌感染等。从事致病性或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人员应经专项培训,建立健康监测制度,配备适当水平的个人防护装备;对此类实验室建立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配备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柜等专用设备,并按照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普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常用的菌株往往具有抗生素抗性,在药物存在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在微生物相关试验中首先要做好个人的安全防护,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对菌体进行灭活处理,防止对人身造成感染及环境污染。试验中用到的动植物材料也可能携带致病源,在实验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否则可能会造成病菌和疾病的传播。对于转基因动植物材料应严格控制其栽培或养殖环境,防止基因飘移扩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3.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及水火电的安全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到高速离心机、高温高压灭菌容器、紫外光源、烘箱、微波炉、超声波处理器等仪器设备。首先要保证不同规格型号仪器的用电安全性、线路荷载承受能力;其次要经常检查各种仪器的自动控制装置是否运转正常。如对高速离心机的使用一定要确保转子上离心管的配平,否则会导致设备损坏甚至转子飞出伤人;对高温高压灭菌容器应定期检查其压力和温度控制、定时装置是否正常,对非全自动压力灭菌容器在运转时应全程看护;对烘箱除确认自动控温装置是否可靠,同时还需要人工检测温度,以免温度过高,在使用时严禁把易燃易爆溶剂及物品送入烘箱或微波炉中。紫外光或紫外线可损伤眼视网膜,皮肤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导致损伤及诱发皮肤癌,切勿用裸眼观察和使用没有防护装置的紫外光源,在紫外光下操作时要戴合适的防护性手套。对经常接触有毒有害生化试剂的仪器设备(如凝胶电泳系统)应划定专用操作区,同时还要防止在操作观察中与其他设备的交叉污染。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在设立之初应进行严格的规划设计,遵照国际通用及国家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通用要求进行合理的布局安排。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实验室内严禁乱接电线、电源,动力电源和普通照明电源分开使用。要经常检修、维护线路以及通风、防火设备等;在实验结束时,要及时切断电源、火源、水源等。
4.个人防护装备及求助对象
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是指用于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有害因子伤害的器材和用品。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这些器材和用品主要是保护实验人员免于暴露于生物危害物质(气溶胶、喷溅物以及意外接种等),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2]有毒有害试剂及感染性材料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难免溢洒,从而可能发生身体接触,此时个人防护就是保证安全的关键所在。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物理防护设备的保护功能都有一定限度,都不是绝对的。
需要防护的身体部位主要包括眼睛、头面部、呼吸道、手、躯体、耳(听力)等。对于眼睛的防护采用护目镜,实验室配备的洗眼装置应安装在明显和易取的地方,并保持洗眼水管的通畅,便于工作人员紧急时使用。对头面部及呼吸道保护主要是口罩、防毒面罩及帽子,装有过滤器的防毒面具可以保护佩戴者免受气体、蒸汽、颗粒和微生物以及气溶胶损害的影响。[3]对躯体的保护采用实验服、防护服,对手部的保护需要配备手套等,如取用有毒试剂的一次性手套、高温高压灭菌器及焚烧炉上卸载物品的隔热手套等。对耳的保护主要采用听力保护器,如对超声波处理时产生的分频谐波对听力的伤害。
此外,实验室内应配备国际通用的急救箱和急救手册,在醒目的位置标明就近的急救中心位置及联系方式。
三、研究生在实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验操作人员上,而研究生作为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在实验室完成,日常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生化试剂和仪器设备,其对实验室的了解程度和待在实验室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教师。如果他们缺乏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与生化药品,这些仪器设备与药品的潜在危险性将会被诱发出来,并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制订合理的研究生安全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转。
1.安全组织和培训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应定期举办安全知识和生物防护培训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包括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仪器设备操作手册的学习、实验室安全紧急状况的处理和应急程序的演练,如洗眼装置的正确使用、紧急逃生能力等,创建实验室的安全文化。只有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有效地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要确保每一名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学生受到良好的安全意识培训。实验室中还应定期组织实验技能的培训、仪器设备的安全正确的操作及有毒有害试剂的取用等方面的培训。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也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2.建立制度约束、利益基础的安全管理制度
研究生可以协助导师对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生化试剂及水电暖等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和隐患排查。针对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安全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侧重点和不同的工作阶段,可以指定一名研究生对特定仪器设备等进行具体的管理和维护,这样将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有毒有害试剂以及水火电的安全管理分别委派到具体的研究生。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具体的负责人应熟悉该仪器设备或试剂的操作方法及销售维修人员的联系方式,其他研究生在进行相关实验前都必须找该负责人进行登记和咨询。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高年级研究生对低年级研究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导师指导、监督师弟师妹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研究生参与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为使研究生的管理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激励措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院系可以在实验室设立研究生助管岗位,提供一定的经费作为其劳动报酬,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付出。[4]导师也应对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补助,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还应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对工作出色的研究生在评优过程中予以加分,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要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特点和现状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谨认真地遵照执行,就一定能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辉.生物实验室常见有害物质处理的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9,
(5):140-141.
[2]李勇,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教学
引言
实验室是中职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管理是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使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加强中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中职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管好、用好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也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总结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人员管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树立服务意识
要管理好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没有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的实验人员队伍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已成为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切切实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的教学理念的逐步形成,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基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服务的质量、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另外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一切辅助工作,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一切为教学着想,一切从教学出发,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任务。
二、完善管理,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服务实验教学
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法规和依据,是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一方面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而且也为实验教学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就是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实验人员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又对实验室的实验器材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服务于实验教学,确保实验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三、加强仪器设备等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学校的贵重财产,做好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责任也很重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各种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修管理,提高仪器的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使教学仪器设备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对实验器材分类摆放并经常进行清点,以便于管理和防止重复购买。实验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目前教学技术和教育科研在不断发展,学校的规模在扩大,教学内容在更新,教学方法在变化发展,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仪器设备管理的任务,就是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能尽量为教学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四、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实验室环境建设和安全管理关系到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安全等重要问题,在很多国家行业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室环境建设包括实验室面积、房间安排、照明、用电、温度、湿度、洁净度、通风、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处理等诸多方面问题,要使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需要不断改善实验条件,使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相适应。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涉及许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实验室安全管理还应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大实验室防火、防爆、防毒、防盗等安全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挤时间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加强实验室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实验室育人环境,为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顺利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督导和评估
实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管理好学校实验室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抓好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年度的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内容之一,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六、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中职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切方便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方便、实效的服务。同时制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建立实验人员岗位责任制;开放实验室实行登记制,各开放实验室实行轮班制,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指导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室开放工作,解答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仪器设备的准备、调整与维护,并认真做好开放情况记录。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而中职学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因此中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实验室管理工作任务重,问题多,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引进先进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学习借鉴国内知名中职学校及发达国家中职学校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使中职学校实验室成为创造性教学的场所,充分发挥它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泽明.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2006.05.
篇9
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室使用情况及食品分析实验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无论是在食品分析上还是实验室维护上安全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食品分析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这不利于保障师生及实验室的安全。
食品分析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确保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保障师生及实验室的安全性,制定健全的、与时俱进的食品分析实验室管理体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诸多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室管理体制比较落后,或没有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科学合理的制定食品分析实验室管理体制;或直接照搬其他高校的食品分析实验室管理体制等,致使食品分析实验室管理体制并不适用于高校之中,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相应的食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将难以有依有据的实施,进而降低其有效性。
食品分析实验室基本操作不规范。食品分析实验室内,无论是进行化学实验还是微生物实验,亦或是其他实验,都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如此才能保C食品分析有效,同时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性。但是,目前某些高校的食品分析实验室内存在基本操作不规范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食品分析的相关实验活动中并没有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操作或者一些学生安全意识不强,未规范操作实验,如天平秤称量未带上手套拿去化学品;烧瓶加热中离电炉上的火过近等,均可能引发安全隐患,给自身、他人及实验室带来危险。
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强化的措施
基于上文分析,确定当前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食品分析实验室的安全性不高。针对此种情况,应当注意强化食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安全工作有效落实。为了避免因为食品分析实验而引发安全事故的情况的发生,在强化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制定健全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和约束食品分析实验各个方面,保证食品分析、材料使用、废物处理、仪器应用、环境维护等方面都要做到位,避免安全隐患遗留,提高食品分析实验室的危险性。基于此,根据国家相关安全管理法规及政策,同时详细了解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适用的、合理的、有效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室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三废”处理制度》等,以此来约束、规范食品分析实验室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要合理规划与有效落实安全工作,也就是制定岗位责任制,将各项责任落实到教师身上,以便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食品分析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检查实验室环境;标准使用化学品及仪器;处理好废弃物;检查水、电、门、窗是否上锁等,从而保证食品分析实验室的安全性。
加强安全和急救方面的培训,保障实验室及人员的安全。强化高校食品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除了要制定健全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之外,还要加强安全培训和急救措施培训,以便师生能够在进行食品分析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并且根据自身掌握的安全知识或急救措施,处理危险物品,提高食品分析实验的安全性。
(1)加强安全培训。为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掌握丰富的安全知识,结合食品分析实验室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安全培训很是必要。也就是在安全培训的过程中组织学习化学实验的特点,即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菌的特点,说明标准操作程序,要是师生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注意自身的安全及实验室的安全。例如在进行六大营养成分测定的实验分析中,利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来进行粗脂肪测定,其实验的过程中会产生易燃液体,在28℃以上遇到明火易燃;在利用强酸混合至凯氏烧瓶中,对粗蛋白质进行测定结果,需要将烧瓶放置在电炉上,如若不能与粗脂肪测定实验操作分开来,那么无水乙醚或石油醚将会遇到明火,引发燃烧爆炸现象,这将给师生及整个实验室带来严重的危险。
(2)急救措施培训。为了使师生能够在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好急救措施,保障人身安全,开展急救措施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急救措施培训的展开,需要的了解食品分析实验室会进行的实验操作,进而明确实验室内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师生可能受到的损伤,合理规划急救措施培训,以便在具体进行急救措施的过程中通过练习和演练,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及应对策略,如在化学实验中灼伤眼睛,选用水清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清洗,并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在烧伤或烫伤时,利用75%浓度的酒精清洁伤处,再涂抹蓝油烃等烫伤药;在创伤时,则使用3%双氧水将伤口及周围清洁干净,再涂上碘酒、红药水,之后包扎即可。
积极进行安全专业知识的传授,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在食品分析实验室内除了进行食品分析实验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之外,实验室本身的安全防护不到位,也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所以,还要对食品分析实验室维护人员进行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以便其能够做好实验室防火、防电等方面,从而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
(1)防火。火灾是实验室最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参考相关资料及相关案例的分析,确定引起食品分析实验室火灾的原因较多,即1)电火。电气设备及电源电路年久失修或超负荷用电,那么在进行电炉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引发电路线着火现象;2)易燃易爆物品。为了良好的展开食品分析,实验室内势必会存放食品分析所需的化学品,其中就包括一些易燃液体,如乙酸乙酯、乙醇、乙醚、石油醚等,如若未能妥善保管,引发火灾事故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应当对相关维护人员进行物品存放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电力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
篇10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12-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实验室的设备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其种设备在理工科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工作、国防军工项目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高校实验室中经常使用的特种设备主要有承压类的储气罐、气瓶、压力管道,承重类的起重机械、场内专用机动车辆叉车等。这些设备危险性都比较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威胁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强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十分必要。
二、特种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宣传不到位,安全意识淡薄。在高校,部分工科类实验室的压力储罐、起重机、气瓶等特种设备的使用十分普遍,部分场所使用到叉车,化学实验室中经常使用各种气体的气瓶。这类实验室使用特种设备较为普遍,且使用历史较长,因此实验室师生普遍存在麻痹思想,对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操作特种设备的学生没有接受正规的安全教育,为特种设备的使用留下安全隐患。长期以来,高校都存在重视教学科研、轻视安全管理的思想,因此实验室对特种设备的管理往往被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需在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工作;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培训,保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目前,高校对特种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没有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因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对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不能积极履行各项规章制度。
2.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特种设备整体的制度设计,未能建立完备的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缺乏对管理网络中各个节点职责的规定,学校使用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难以形成全校特种设备全面的管理体制,容易形成工作责任缺位、工作责任不清的状况。高校实验室在采购特种设备过程中容易出现没有及时到管理部门备案以及没有及时注册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易遗忘年检、特种设备人员培训等事项。在管理过程中,易出现台账更新不及时、没有操作规程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产生安全隐患,可能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因此,完善特种设备管理的制度设计十分必要。
3.特种设备涉及面广、数量种类多,管理难度高。高校实验室中的特种设备分布广泛:起重机械、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场内车辆主要分布在机械工程类实验室,气瓶普遍分布在化学化工类实验室中,其中不乏氢气、氧气等易燃易爆的气体。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理工科实验室大量购买、安装、使用机械类或承压类设备,特种设备的使用量增长十分迅速。不同类型的特种设备检验周期和保养要求差别很大,一般情况下,场内车辆每年需检验一次,起重机械每两年需检验一次,安全附件中安全压力表每半年需检验一次,压力阀每年需检验一次,压力容器根据投用时间的长短以及使用的情况不同,检验的周期会有所变化。高校实验室类型复杂,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对特种设备的管理投入大相径庭。等级比较高的重点实验室,投入的设备安全管理的经费较多,对特种设备的管理较为规范;反之,一些级别低的实验室难以配备充足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经费,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安全隐患更大,这也为高校特种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三、解决路径与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特种设备管理事关重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安危,因此加强针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和规范管理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特种设备应当进行定期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都需要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高校相应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档案,在设备购买时告知设备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操作、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及时提醒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操作证过期后及时复训。高校应该设置系统的特种设备管理安全教育模式,除了日常工作中的安全宣传教育之外,高校应定期进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培训,邀请相关的专家到校,组织各个学院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学习特种设备的相关安全知识,交流经验,提高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认识。通过定期分发安全手册、装贴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挂图、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等活动,可以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宣传力度。
2.完善特种设备管理制度,规范特种设备日常管理。高校应加强特种设备制度设计,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首先,应落实特种设备管理责任制。应明确校、院、系、实验室、具体设备每一层的安全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其次,应建立完备的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购买、使用、报废,以及特种设备事故的应急预案。高校管理部门应对特种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及时更新台帐并且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安全管理部门与设备管理部门应密切联系,在设备进行采购审批或固定资产登记时,如果其中包含特种设备,及时与安全管理部门联系并进行备案,由安全管理部门提醒设备负责人进行操作证的培训以及特种设备注册等相关事宜。再次,应针对每一台特种设备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并且张贴上墙。最后,学校的特种设备管理人员应对特种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和抽查,监督操作人员对特种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于不同类型的特种设备,学校职能部门应分类管理,针对不同实验室对特种设备管理重视程度不同的情况,学校管理人员应形成管理细则,积极予以监督指导。
3.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特种设备技术档案是特种设备从购入、安装、使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的技术资料。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是特种设备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有助于规范特种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它可以使学校安全管理人员、设备负责人、操作人员等全面掌握设备的基本参数、使用历史和当前的安全技术状况,规范设备管理和操作,并且可以作为设备年检、维修、改造的重要依据。高校应为每一台特种设备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并确保设备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4.推进特种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高端科学技术应用于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对高校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特种设备总体情况进行把握和掌控,可以通过建立特种设备台帐以及统计系统实现;二是对于每一台设备进行标码,可以用仪器或者二维码的方式进行特异性识别。在每一个设备上设置独特的标签,通过特异性识别可以调出该设备包括年检日期、危险性因素、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信息,以实现对特种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因为日常工作疏忽造成管理上的不到位,有助于提高特种设备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结语
高校的特种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广大师生提高安全意识、完善管理制度,积极采用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严格规范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使用,保证特种设备安全、有效地运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龚群辉.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4):224-225.
[2]程国倩,汪红.加强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建设和谐平安校园[J].价值工程,2011,22(205):234-235.
[3]刘春宁,范辉.高校实验室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及管理[J].广州化工,2015,43(6):229-230.
[4]李淑春.对高校特种设备管理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87-189.
[5]周利刚,丁珍菊.新时期高校特种设备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76-277.
[6]汪锡鑫.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13(1):162-164.
[7]卢杨,杨博.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思考[J].成功(教育),2008,10:229-230.
[8]朱育红,周健,叶肇敏,蓝闽波.高校化工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6-8.
[9]何钧.浅谈高校机械设备的系统化开放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8,(3):115-116.
[10]冯志林,赵庆双,管志远,闻星火.高校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171-174.
- 上一篇:关于美术的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