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遗传知识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遗传知识汇总

篇1

关键字:专题学习网站;协助学习;学习资源

一、术语解析

1、专题学习网站:是指针对特定的人群,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教科研主题、学习素材类主题,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与提供、组织与,或者提供互动学习平台的教育网站。①它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探究、协助式的学习系统,运用网络的优势针对某一知识的课件或网上教材,它不用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

2、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探究学习:是指学习者围绕某一主题,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资源、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和步骤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习者的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①

3、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②

二、"DNA是主要的遗产物质"教学设计

要素

内容及要求

活动标题

DNA是主要的遗产物质

学科

生物

活动背景

活动设计意图:

人教版高中新课改《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DNA是主要的遗产物质",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基因的本质,配合学生协助探究学习、动手动脑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了"DNA是主要的遗产物质"的网络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过程,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产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产物质中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使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科知识,能够从生物实验现象中得出实验的结果。并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处理。

活动任务

及目标

活动任务:

教师先给学生通过PPT展示哺乳动物产生子代的染色体变化图,设疑1、亲代与子代之间要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必须经过哪些过程?2、染色体数目是如何的变化,其特点如何?3、染色的化学成分主要有哪些?接着,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从三个实验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进行实验,梯进式设疑遗传物质具备哪些特征,DNA与蛋白质中究竟哪一种具备遗传物质的特征。

活动目标:

(一)知识

1.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了解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概念;

3.理解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

4.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示意图,明确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5.了解RNA也是遗传物质,明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能力训练点

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

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训练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遗传、变异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准备

专题学习网站简介:

这节探究课主要借助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生殖》专题学习网站(http:///)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该专题网站资源丰富、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网站资源有课件资源、图片资源、教学设计、资料文档、考试题库和视频资源。网站模块有知识体系、在线学习、专题知识、资源中心、学习社区等模块。网站的后期维护和更新也不错。

运行环境和必备软件:

1.硬件要求

最低配置:P4以上CPU、512M内存

2.软件环境和必备软件

Windows2000/XP/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以上

WindowsMediaPlayer9.0以上、AdobeFlash播放插件

活动过程

明确探究方向

1. 根据每位同学选择的实验,按兴趣分组,分为四个小组。

2. 每个小组需要选出组长,组内要做出明确的分工,如负责收集资料、负责整理资料、负责设计绘图、负责报告发言等。可以一人身兼多职,也可以每人负责研究任务中的某一项。

3.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本组设计方案,拟订从哪几个方面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4. 明确小组任务和自己的角色任务后就可以开展探究实践了。探究之前请参考以下建议:

* 如果有人发现了可以帮助其他人探究的信息,请与别人共享。

* 每个人应该认真收集信息,这对探究大有帮助。

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项目,而不是一个人单独去完成。

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步:浏览并收集资料

(1)各组主要借助专题学习网站查找资料。

(2)密切联系各组的任务,浏览、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3)把个人找到的资料复制粘贴下来或者记录下来,最好分类整理为文件夹。

第二步:筛选并汇总资料

(1) 筛选有价值的资料。

(2)小组讨论,相互协作,分析、汇总资料。

第三步:设计并绘制规划图

第四步:提交作业

各小组将自己完成的规划图通过网络提交到教师机或专题学习网站的交互区,以便全班师生浏览、点评。

评价探究活动

(1)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向同学们展示小组的实验结论,说明设计理由,同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2)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现场请教,解决自己的疑惑。

(3)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量表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

(4)根据评价的意见,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活动评价

依据

(给出一份科学的评价量规)

通过对该设计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上述的设计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利用专题网站把协作和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开展信息化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数据挖掘 计算机 算法

中图分类号:TV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138-01

正文

数据挖掘功能主要是用于指定数据挖掘任务中要找的模型类型。数据挖掘模式可以是说明数据库中数据一般特性的描述性挖掘,也可以是用于在当前数据上进行预测和推断的预测性挖掘。

一、数据挖掘技术的主要功能

1、描述功能

所谓的类/概念描述就是指将数据与类或概念相关联,对每个类/或概念用精确的、简洁的、汇总的方式进行描述。采用的描述方法主要有:数据特征化、数据分区和数据特征比较。数据特征化就是目标类数据的一般特征或特征的汇总。通过数据库查询收集用户指定类的数据,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数据特征化和汇总,也可以运用多种形式提供数据输出,也可以采用规则形式或者概化关系进行结果描述。

2、分类预测功能

分类就是找出描述并区分数据类或概念的模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使用模型预测类对未知对象类进行标记。基于对训练数据集分析的导出模型可以表示为多种形式,例如:判定树、数学公式、分类规则和神经网络等。其中判定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在这个树结构中,树叶代表类分布或者类,分支代表测试的一个输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属性值上的测试。判定树容易转化为分类规则。数据对象的类标记可以用分类来预测,预测通常指被预测的值是数据数值。

3、聚类分析功能

聚类就是把物理或者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过程。首先就是要把数据对象分组为多个簇或者类,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大,而同在一个类或者簇中的对象相似性较大。就数据挖掘来讲,通过聚类分析用来获取数据分布情况,可以对每个簇进行观察,可以选定一些需要进一步分析的簇。同时,聚类分析还可以作为其他算法的预处理步骤。

4、演变分析功能

数据演变分析描述行为随时间变化的对象或者趋势,并且对此建立模型。演变分析可能包括时间相关数据的类聚、关联、区分以及特征化等,这些分析的不同特点包括序列或者周期模式匹配的数据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以及基于类似性的数据分析。

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方法

1、聚类分析方法

通过数据聚类分析把相似性特点的数据归为若干个簇,这些簇具有最小的组间相似性和最大的组内相似性。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同一聚类中的数据达到最大的相似性,让不同类聚中的数据达到最大的不同。聚类分析与分类是不同的,对目标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是知道存在哪些类,然后标记出来每一条记录属于哪一类。可是聚类是不同的,聚类预先不知道目标数据库中有多少类,以某种度量为标准的相似性,将所有的记录组成的类在不同类聚之间实现最大化,而在同一类聚之间实现最小化。 依据聚类的数据情况,可以把聚类分为属性聚类和对象聚类两类,属性聚类常常根据相似系数来度量相似性,对象聚类则通常用距离或相似系数来度量相似性。

2、关联分析方法

关联是指多个数据项之间联系的规律。关联规则挖掘是数据挖掘中最成熟的技术之一,同时还是数据挖掘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关联规则挖掘可以发现数据库中两个或者多个数据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寻找大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者关联性,进而可以对事物某些属性同时出现的规律和模式进行描述。由于关联规则不收因变量的限制,所以在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关联规则可以进行多维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所以关联规则适用于发现大型数据集中数据之间的关系。

3、分类分析方法

在数据挖掘技术中分类分析技术的使用率非常高。分类分析中首先要确定类别概念,根据类别的特征构造模型,标记好每个类别,该标记代表着各类数据的综合信息。然后对簇中对象的共同点以及各个簇间对象的区别加以描述。

4、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方法是数据挖掘的一个活跃领域。决策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是一种基于实际数据的归纳学习算法,解决以离散型变量作为属性的一种学习方法。决策树的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出,每个内部节点表示属性上的一个测试,而每个树叶节点则是代表着类的分布或者一个类。有代表性的决策树算法主要有C4.5和ID3算法。与其他的挖掘方法相比,决策树模型简单易懂,而且容易获得更好、更详尽的分类准确率,而且决策树方法的处理速度较快。但是决策树方法也有自身的不足,需要对连续型变量进行转换,比较难预测;当类别较多的时候,错误增加也会较快;要做很多的预处理工作才能处理时间顺序的数据等。

5、遗传算法

这种算法是一种全局优化算法,易于和其他模型结合,具有非线性求解和隐含的并行性等特点。遗传算法模拟生物的遗传机制和自然选择,采用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遗传结合等设计方法,通过一组遗传算子把需要求解的问题在求解空间上迭代搜索,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目前来讲,遗传算法在神经网络、工业优化控制、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的研究更侧重于遗传算法与局部优化算法的结合、算法的收敛性证明以及遗传算子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三、结论

随着人们对信息数据量的急速增长从而数据挖掘技术也随之应运而生,这使得人们对知识与信息的渴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对于如何才能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对于信息处理技术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丽珍等编著.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原理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5.

篇3

一、制定调查计划

1.调查目的

(1)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学生加深理解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和发病原理。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调查原理

(1)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2)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发病情况。

3.创建调查小组

创建调查小组应该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应该根据学生性别的差异,知识储备量的差异,识图能力、绘图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的差异进行分组,将他们优化配置,并且选择同学关系较好、能力较强的成员担任组长。每个小组6人,每个班级平均有9个小组。全校高二年级共16个班级,除4个文科班和1个网络班外,其余11个班级共99个调查小组。每个小组内设记录员1名,联络员1名,问题设计员1名,调查员3名。让每个成员都负一定的责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能够取长补短,便于调查任务的完成。

4.制作调查表格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二、实施调查活动

1.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隐性遗传病具有隔代出现的遗传特点;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隔代出现,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的特点;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世代相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的特点。

2.人类常见的遗传病类型

3.调查过程

(1)调查应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每个小组选择调查周围熟悉的至少5___9个家系中的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调查时最好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作为调查对象,如:红绿色盲、多指、白化、佝偻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查探究,要加强调查方法的指导,如对多指病调查的5例患者家庭发病情况列表如下

1 2 3 4 5

外祖母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外祖父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父亲 正常 正常 多指 正常 正常

母亲 正常 正常 正常 多指 多指

患者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分析得出结论;3号家庭中多指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1、2、4、5号家庭中多指病遗传的特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矛盾。原因可能是:①父母正常却生出病孩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缘故。②此多指病可能不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而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复杂遗传。

(2)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比如:各个小组调查的结果都比权威资料上提供的数据要高。因此有些成员说:可能我们调查的范围太小,我们只是在病例比较集中的区域展开调查活动;有些成员说:我们调查时态度可能不够谦和,直接影响到被调查的人没有说实话导致结果有误;有些成员说:可能我们调查的这个村子近亲结婚的多,发病率自然就高了。这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协调成员间的分歧。

附暑期调查表:

从表中看出;总调查人数为20689,总发病率为0.11;男发病率为0.063女为0.048,数据单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病率一般为1/1000 000~1/10 000;上表的人数只是学生在发病村镇的调查数据,如果加上未发病村子的人数,结果就与教材上提供的数据接近。

(3)及时通报各个小组的调查成果,激励组间相互竞争,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归纳组内观点,指导完成调查报告。

三、整理分析调查资料

(1)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该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调查结果中容易找出规律的遗传病,应计算出发病率。不容易找出规律的遗传病,整理存档作为当地该病发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比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哮喘等的调查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写出年级调查报告,在校刊发表,供全年级以及全校学习。

四、调查评价

假期调查结束,各个小组写出的小组调查报告,应该在年级内进行评优活动,对比较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各个小组及其成员都应该给适当的评价。

五、讨论调查结果

篇4

关键词: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干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县2005-2010年所有接产单位住院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产、死胎。

1.2 方法

根据《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手册》制定的23类出生缺陷的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由接产医生填写“出生缺陷登记卡片”,由妇幼人员填写“围产儿数季报表”,并把所有资料上报到县保健所进行汇总统计。

2 结果

2.1 出生缺陷率

2.2 出生缺陷种类

2.3 缺陷儿母亲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3 讨论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我县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68.09/万,但是统计的153例出生缺陷是发生在孕28周至产后七天之内的围产儿,通过肉眼和B超辅助诊断的,不包括孕28周前通过产前诊断发现的已经引产手术的缺陷儿。另外受基层的诊断、检查技术及设备的影响,出生时不能立即诊断出的出生缺陷多在出生后多年才发病,故很难被准确纳入缺陷监测系统,所以实际出生缺陷发生率远远高于此。统计结果显示,我县的出生缺陷种类位于前六位的分别是唇腭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及肢体短缩,与江苏省前六位顺位略有不同,但总体分布一致,因此应以预防前几位出生缺陷为重点,加强对这几种出生缺陷的干预,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导致出生缺陷的原因很多,大多数出生缺陷是遗传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影响我县人口出生缺陷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主要指育龄妇女在孕前、孕期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而造成的出生缺陷。包括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二是遗传因素。近年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腹腔内脏膨出等的发生存在遗传性。三是社会因素。育龄妇女缺乏优生优育相关知识以及预防出生缺陷的措施。资料分析表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与孕产妇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文化程度低的孕母优生优育的保健意识较薄弱,基本未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孕前检查和孕中期的产前筛查。新的《婚姻管理条例》取消强制婚前医学检查,采取自愿婚检以来,我县的婚检率大幅降低,严重影响了出生缺陷的一级干预效果。另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想方设法生育男孩,高龄孕妇逐年增加,该部分人群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保健知识缺乏,保健意识薄弱,增加了高危妊娠风险,从而进一步,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增加。还有一方面就是由于存在侥幸心理,约有50%的孕妇在孕中期未进行产前筛查,以至一部分出生缺陷儿在孕中期未筛查出,导致出生缺陷儿的增加。

4 结语

针对我县出生缺陷的现状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建议:充分认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三级预防。目前我县已开展免费婚检工作,我们要不断强化妇幼保健网络,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的适婚人群提高保健意识,主动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做好孕前检查工作,进行科学指导。做好免费叶酸的发放与宣教指导工作,使该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得以有效地进行。加强孕产期保健,进行优生优育咨询,大力开展孕妇学校,使广大孕产妇接受科学先进的保健知识,做好自我预防及监测。积极与计生沟通联系,告知高龄孕妇及时去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只有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工作,同时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才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婴幼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篇5

    [ 关键词 ] : 引发、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传道“为导航”,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课,在课本的实践活动中却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兰的嫁接为例)的方案,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蟹爪兰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样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错了?又如: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上课伊始,学生汇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养成动脑的习惯。

    二、指导性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1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不能把实验变成“一讲、二看、三示范,按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冲徒式实验而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呼吸》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研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 1 )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要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没有这两种气体,该怎样做?然后启发学生用化学上的知识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 2 )启发学生回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性,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 3 )汇报实验方法:

    A 、向两瓶气体中倒入同样多的石灰水,然后摇晃,观察两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B 、向两瓶气体中各放入点燃的蜡烛一只。观察哪支蜡烛熄灭。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下有一较大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但在图像上有一污点,影响了观察。

    ( 1 )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判断的操作步骤。

    ( 2 )如果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

    ( 3 )在显微镜不易找到细胞膜,要想看到细胞膜该怎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篇6

1 实验内容介绍

Miller和Levine编著的美国《生物学》教材实验手册中设置了一个关于变异的调查实验:“种群的变异”。

1.1 实验前讨论

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不可能完全相同,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会发生变异,有些变异可以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许多可遗传变异是中性的,不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一些可遗传变异是有利的,有利的可遗传变异就是对环境的适应;有害的可遗传变异会削弱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环境的生物会获得更多繁殖机会将有利性状遗传给后代;具有有害性状的生物将会相继淘汰;这个过程被称为适者生存。调查中,你将观察两种不同类型植物及教室里不同人的变异。

1.2 实验问题

整个调查实验围绕着一个主题:植物和动物种群中变异是如何测定的?

1.3 实验材料

10颗白色的菜豆、10片枫叶、公制尺、3支彩色铅笔。

1.4 测量过程

植物的变异的测量:

(1) 给每个小组分发10颗菜豆和10片枫叶。

(2)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每枚菜豆、每片枫叶叶片和叶柄的长度。根据图1所示确定叶片和叶柄,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1中。

(3) 汇总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并全班共享、利用这些数据统计菜豆、枫叶叶片及叶柄的长度,将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统计每一长度值的数据个数,填入表2。

(4) 利用表2的数据,绘制以长度为横坐标,个数为纵坐标的曲线图。枫叶叶片和叶柄长度的曲线图可以绘制在同一坐标中,注意使用不同颜色的铅笔绘制每一组数据,并确保包含每个图的关键部分。

教室里不同人的变异的测量:

(1) 测量自己的手跨度时,应该从拇指顶端到小指的前端,如图2所示。对测量结果四舍五入精确到厘米,将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共享。

(2) 将所有学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将统计结果填写在表格3中,根据表格3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和绘制曲线图以后,对数据进行观察。

1.5 分析和总结

(1) 变异是指什么?

(2) 菜豆、枫叶叶片和叶柄长度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3) 菜豆、枫叶叶片和叶柄长度在什么范围内集中最少?

(4) 每一条曲线的一般形态是什么?

(5) 从菜豆、枫叶叶片和叶柄长度曲线图的形态得出什么结论?

(6) 从菜豆、枫叶叶片和叶柄上能够观察到的另外两种变异吗?

(7) 班级所有学生的手跨度相同吗?

(8) 最常见的手跨度是多少?最少见的是多少?

(9) 曲线,大致呈现什么形态?从班级学生的手跨度呈现的曲线形态,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 同一物种在外观上显示出来的微小差异;

(2) 大部分样品的长度都集中的在中间范围;

(3) 样品最少集中在整个长度范围的极值;

(4) 每个曲线图应该是倒置U型;

(5) 由曲线图形态表明,尽管长度在发生变化,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平均值附近,两端的极端值很少;

(6) 这个问题答案不唯一,可以是宽度、厚度、叶柄直径和颜色等;

(7) 不同,有各种长度;

(8) 根据不同人群测量结果会有差异,一般也是集中在平均值附近,最少见的也是两端的极值;

(9) 曲线大致形态也是呈现倒置U型,根据具体曲线图可以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变化程度等。

1.6 批判性思维和应用

(1) 为什么豆荚里种子多比种子少的更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

(2) 为什么对沙漠仙人掌植物来说短根系是一种不利的适应?

(3) 为什么北极地区的动物白色的皮毛对其在冬天里的适应是有利的?

(4) 举出两例手跨度大的有利之处。

答案:(1) 豆荚里种子多,能发芽并长成新的植株的概率就高,这体现出对环境的适应就更有利;(2) 仙人掌如果具有短根系就会很难获得水分,这样在沙漠里很难生存。(3) 白色皮毛与周围的环境比较相似,这有利于其躲避天敌;(4) 答案是多样的,包括乐器演奏、增强运动能力、承载更大负荷及提升生存能力等。

1.7 拓展

调查其他植物的变异,模仿这个实验中的测量,并对结果和图表数据分析。你认为所有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在所有性状上都存在变异吗?为什么?

2 对实验的几点探讨

(1) 该实验的模式是生物学实验发展的重要趋势,值得借鉴。该实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总结”和“数据应用与延伸”。“数据采集及处理”主要包含了“实验前讨论”“实验问题”“实验材料”“操作过程”和“观察”等内容,目的是获得实验数据。“数据分析与总结”主要是设置一系列问题,问题可以包括概念性问题、描述性问题、总结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数据的应用与延伸”主要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联系和解释。借鉴这种实验,对国内教材进行实验化转变,将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容易操作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并获得实验数据;有些数据获取过程比较复杂,可以侧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这种转变对学生在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上都会有促进作用,值得在教学中去尝试。

(2) 该实验侧重于测量和对数据的处理,整个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测量、统计、绘图、观察、阐述、总结、比较、解释和联系等。学生通过测量、统计、绘图和观察等方式参与到整个实验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验中解决一系列具有一定关联性或者围绕某一主题的问题,锻炼学生的阐述、总结、比较、解释和联系等能力。从实验操作性和学生思维培养的角度,值得借鉴。当然,该实验在问题设置方面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实验中设置的问题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分析和总结模块”设置的问题之间没有太大逻辑,“批判性思维和应用”模块设置的问题与该实验本身关系不强。这个实验是一个侧重测量和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实验,是否可以多设置一些关于测量或者数据统计、绘图等方面的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如何设置具有关联性的问题层层递进?如何将实验教学与知识内容有效结合,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又体现知识和现实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篇7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教学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演示实验就是教师通过亲身演示给学生看,并且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教师在实验时可以方便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包括实验过程的讲解和实验中应该注意到的事项,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最广泛的实验教学调节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亲身实际观察到实验的现象。教师应该注意到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方便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存在的缺陷,方便学生查漏补缺。应该注意到,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必须从实验的仪器开始讲起,方便学生进行辨识。例如,在演示洋葱表皮细胞的染色观察实验中,教师应该从载玻片的使用方式开始讲解,接着讲解表皮细胞的染色过程和在染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师可以提出,为何在染色时要从载玻片的一侧进行浸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的时候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正确答案,并且教师通过演示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实验中包含知识点的印象。

二、利用分组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分组进行实验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能让学生检验自身的理论知识。在分组实验环境下,教师首先应该进行实验注意事项讲解,意识到分组实验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进行有关的生物实验后能够得到有关生物的学习体验,有机会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加学习体验。教师在实验之前应该制定相关的规划,制定相应的实验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步步把控。同时,教师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实验项目进行创新,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对生物实验的过程进行优化、创新,提高学生自我实践能力。例如,在观察人体口腔上表皮细胞的实验时,教师对于口腔细胞的染色的观察应提出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同时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实验现象可以进行积极引导,诸如显微镜显示口腔表皮细胞较暗,如何调节显微镜,让视野能够扩大,光亮能够提高,通过这样实际操作的形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此外,教师应该让学生预习,首先对整个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实验之前还可以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口腔表皮细胞观察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如何操作显微镜这个实验中最大的实验仪器,并且对于口腔表皮细胞的染色剂进行提问,让学生知道大概的实验要点,通过这些过程让学生清晰把握实验流程,推进实验过程教学。

三、利用课外实验,巩固生物学知识

生物实验中有些实验不太复杂,但是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例如人体的血浆沉淀分层实验中,这个需要较长的时间段进行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准备实验的前期过程,例如,在这个血浆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实验。再如,进行植物的枝干上层是输送营养的地方这个实验时,这个实验从实验开始到结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教师在前期实验准备阶段可以通过检验学生的知识过滤掉中间无用的时间,并且教师在较长的实验过程中结合其他实验同时进行,这样可以有效节约实验时间。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督促学生完成有关实验材料的工作,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生物理论知识。

四、利用生物实验,丰富假期生活实践

篇8

关键词:数据挖掘;神经元;方法;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引言

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库规模与应用的不断扩大,大量数据随之产生。新增的数据包含了重要的信息,人们希望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并通过进行更高层次的数据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更宽广的视野。

现今,很多领域已建立了相应的数据仓库。但人们无法辨别隐藏在海量数据中有价信息,传统的查询方式无法满足信息挖掘的需求。因此,伴随着数据仓库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完善的一种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潜在信息的崭新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应运而生。

二、数据挖掘概念

数据挖掘技术从1990年左右开始,发展速度很快,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得人们对当今世界的海量数据中隐藏着人们所需要的商业和科学信息等重要信息进行挖掘。数据挖掘运用到交叉学科,涉及到,包括Database、AI、Machine Learning、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统计学(statistics)、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和数据库可视化等,因此数据库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普遍认可的数据挖掘定义是:从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模型或规则等有用知识的复杂过程,是一类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数据挖掘方法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融合了不同学科技术,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多样性。从统计学角度上划分,数据挖掘技术模型有:线形/非线形分析、回归/逻辑回归分析、单/多变量分析、时间序列/最近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通过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检索出异常形式数据,最后,利用多种统计和数学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解释,发掘出隐藏在海量数据后的规律和知识。

(一)数据挖掘统计

统计学为数据挖掘技术提供了判别方法与分析方法,经常会用到的有贝叶斯推理(Bayesian reasoning; Bayesian inference)、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等分析技术、贝叶斯推理是在估计与假设统计归纳基础上发展的全新推理方法。贝叶斯推理在与传统统计归纳推理方法相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不仅根据当前观察得到的样本信息,还将根据推理者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来处理数据挖掘中遇到的分类问题;回归分析是通过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根据实测数据求解模型的各参数,若能很好的拟合,则可根据自变量进一步预测。统计方法中的方差分析是通过分析研究中估计回归直线的性能和自变量对最终回归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可控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力的大小。

(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将一组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clusters)的统计分析技术。 同组内的样本具有较高相似度,常用技术有分裂/凝聚算法,划分/增量聚类。聚类方法适用于研究群组内的关系,并对群组结构做出相应评价。同时,聚类分析为了更容易地使某个对象从其他对象中分离出来的方法用于检测孤立点。聚类分析已被应用于经济分析(Economic analysis)、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图像处理(image processing)等多种领域。

(三)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机器学习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相对完善,通过建立人类的认识模型、模仿人类的学习方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信息与知识,在很多领域已取得了一些较满意的成果。因此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提供数据挖掘效率。

(四)数据汇总

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对象经常包含原始概念层上的详细信息,将数据集通过数据立方体和面向对象的归纳方法由低概念层抽象到高概念层,并对数据归纳为更高概念层次信息的数据挖掘技术。

(五)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范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近年来在解决数据挖掘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源于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自适应性、并行处理、分布式存储和高容错等特性,并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六)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是一种受生物进化启发的学习方法,通过变异和重组当前己知的最好假设来生成后续的假设。遗传算法可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不存在求导和函数连续性的限定,能自动获取和指导优化的搜索空间,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遗传算法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学科领域。

(七)粗糙集

粗糙集是一种刻划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工具,能有效地分析不精确,不一致(inconsistent)、不完整(incomplete) 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粗糙集理论应用于数据挖掘中的分类、发现不准确数据或噪声数据内在的结构联系。

四、数据挖掘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数据挖掘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开发研究人员、系统应用人员所面对的主要问题:高效、有效的数据挖掘方法和相应系统的开发;交互和集成的数据挖掘环境的建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解决大型问题。

五、小结

数据挖掘技术涉及到多种学科技术,如: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数据可视化、信息检索及空间数据分析等。因此,数据挖掘是非常有前景的研究领域,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会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可,蔡碧野.数据挖掘及其发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

[2]赵丹群.数据挖掘:原理、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

[3]刘毅勇.情报分析智能辅助决策方法及其军事应用[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4]唐晓萍.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指挥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2

[5]Alex Berson,Stephen J.Smith,Data Warehousing,Data Mining,&OLAP[M], McCraw-Hill Book Co,1997

[6]吴修霆.SAS数据挖掘技术的实现[J].微电脑世界,2000, Vol.14:pp44-45

[7] INDERPAL BHANDARI, EDWARD COLET, JENNIFER PARKER, ZACHARYPINES, RAJIV PRATAP, KRISHNAKMAR RAMANUJAM. Advanced Scout: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NBA Data.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1997,1:121~125

篇9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在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利用各学科教学这种途径,通过各类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和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形式上、目标上互相补充、有机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生疏知识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可以联系实际地学“活”。有利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是针对不同专题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立足于全面素质提高,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特点,给学生自行发挥的机会,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特长生脱颖而出。因此选题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根据学生特点和新教材内容,研究性学习选题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探究型、准学术型、创新研究型。

知识探究型是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式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是发展学生学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如这样一些选题:生物科的《如何判断生物遗传病的系谱图》和《达尔文理论和科学性和局限性分析》等,就属于知识探究型学习专题。其专题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的,是教材内容中的一些拓展。这类选题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或以课后作业形式进行实施。也可在先修课上进行讨论、分析。

准学术型是指学生在文理科学习中或课外学习中,对某一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专题,给予指点,花上数周、数月甚至年余时间研究探索,写出“再发现式”学术论文。如学生的选题:生物科的《各色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和《关于白化病遗传筶的调查》等专题。这些专题的研究虽对学术界并无太大价值,甚至有些观点在科学界早有定论,但对学生来说却是经过独立探索获得的全新的“再发现”的知识,这种专题能有效解决“为什么”的准学术研究性问题,是发展学生拓展性学习较为有效的方法。这类选题由于活动时间较长,故一般放在活动课、选修课上或安排在节假日进行研究。

创新研究型在研究性学习中属于最高层次。它能有效解决“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是发展研究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手段。这类研究课题所需时间很长,如《磁场对茧的增产增质实验》需一年多时间,故只能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教师只能定期监控,掌握其进展情况。

二、学科内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1、小探究性实验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义的课题,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讨论下,进行一系列科技研究活动,然后撰写科技论文。如前述的《书本中菌落情况的研究》、《鹌鹑高产品种的培养》、《薄头茧形成的发现》、《打孔注射-防治行道树虫害的好方法》等。

2、讲座

以学科课程内容为主线,聘请专家或老师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等,如生物科的克隆技术与人类未来、生物与能源等。

3、参观考察

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工厂、研究所、展览会,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影和录像片等,参观过程中,采用教师或技术人员讲解,参观后学生要谈收获,教师要做总结。

三、学科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案例

研究性学习一般要经过:准备、选题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评价阶段。下面就以在生物学科中《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知识探究型)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举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在这一节教学内容过程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型的教学探索: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归纳、验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授课前一星期培养一些燕麦幼苗(一半遮光,一半单侧光照射)、准备植物向光生长的录相带、投影片等。

篇10

关键词:联系 对比 总结 高效

高三主要是复习课,复习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复习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同时高三的学习生活又很紧张,学生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中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利用有限的时间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和分析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对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高温会对蛋白质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学生比较清楚影响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碱性环境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Cu2+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上述两个知识点学生基本上能记住,但在习题中就不会运用了,例如,“高温处理过的唾液淀粉酶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这一句话,学生往往认为是错误的。学生认为高温导致唾液淀粉酶空间结构被破坏,酶的活性消失,肽键也断裂了,从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学生作出这样的判断说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并不牢固,不透彻底。对此知识点可采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法来解决,学生非常熟悉生鸡蛋高温蒸煮之后变成了熟鸡蛋,熟鸡蛋的成分仍然主要是蛋白质,并不是就变成了一堆氨基酸,否则就可以将熟鸡蛋当做氨基酸粉来买了,氨基酸粉的价格是鸡蛋的很多倍。(可以简要给学生介绍有一种儿童型的蛋白质过敏症,可通过服用氨基酸粉来代替蛋白质满足儿童发育对蛋白质的需求,但价格非常昂贵)这样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即可达到对知识牢固掌握的程度。

二、同类问题总结到一起

生物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比较零散的,将有类似特点知识总结到一起可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课堂效益最优化。

例如,生物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涉及很多实验材料,将课本中涉及的实验材料优点总结到一起对照可便于记忆。总结如下:1.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为自花、闭花传粉植物。(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2.玉米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玉米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3.果蝇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易饲养。(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快。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细菌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结构简单。(2)繁殖快。5.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结构简单。(2)只含有核酸和蛋白质.6.基因工程中原核生物作受体细胞的优点:(1)繁殖快。(2)多为单细胞。(3)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再如:课本中涉及“骨架”一词的包括:细胞的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在进行类似以上总结时,可采用教师引导并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汇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横向联系,重新整合,强化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三、对实验进行对比,实现能力的提升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现象的发现及结论的产生是离不开实验的。有关实验的习题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很大,并且在高考中有一部分是考查实验基础的掌握,要在高考中取胜,学生必须对实验掌握的很牢固。在复习中对实验的学习,可采用先记忆后理解再记忆的方法,最终达到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对课本上实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实验有关的知识网络,实现对实验材料、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记忆。例如,课本中涉及的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有:1.观察DNA和RNA分布(30度水浴保温)。2.还原糖鉴定(55―65度水浴1―2分钟)。3.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90℃水浴保温)。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水浴保温)。5.DNA鉴定(沸水浴加热5分钟)。需要用到酒精的实验包括:1.脂肪鉴定(50%酒精洗浮色)。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95%酒精配制解离液和洗去卡诺氏液)。3.提取色素(无水乙醇)。4.叶片脱色处理(热无水乙醇)。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70%酒精存放小动物)。需要用到显微镜的实验包括:1.脂肪鉴定。2.观察DNA和RNA分布。3.体验细胞膜的制备方法。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5.质壁分离与复原。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7.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对于没有条件将所有实验都进行操作的学校来说,学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对实验进行记忆,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及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搜集易错字

生物高考中解答非选择题时,若出现错别字则不能得分,所以考试中最忌讳出现错别字,很多学生专业术语记得很准确,却因一字之差而丢分,实在可惜。只要平时作业和考试中注意整理和总结易写错的一些名字词,能有效地解决此情况。整理错别字要让学生自己完成,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易错字,小组内整理,再将各小组整理好的总结到一起。学生可在平时多看看记记,考试前再多看几遍,避免无谓的失分。学生整理如下。

斐(菲)林试剂、双缩脲(尿)试剂、镶嵌(不会写)健(建)那绿、吡(比)罗红、类囊(不会写)体、嵴(脊)、脊髓(不会写)、佝偻(不会写)磷酸二酯(脂)键、液(叶)泡、肽键(健)、必需(须)氨基酸、纺锤(缍)体、睾(G)丸、三体综合征(症)、腺嘌呤(票令)、吲哚(引朵)乙酸、雌(不会写)性、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溴、麝、酚三字不会写)重铬(各)酸钾、黏(粘)性末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