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媒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传媒研究

篇1

关键词:新闻传媒;企业;经营方式;财务管理;创新

一、新形势下新闻传媒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财务管理既是财务预测实现的条件,又是对过去活动的总结。通过财务管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新闻媒体企业的运营和偿还、盈利等能力,以此来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促进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面对体制革新、机制的变化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的活力,是新形势下新闻传媒企业加强创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的新闻传媒企业领域,它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杂性、综合性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也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复杂性。我国的新闻媒体企业大多属于事业单位,但是走企业化管理道路。由于财务管理的基础较弱,企业在改制之后,需要运用到财务的统计、分析、预测、决策以及控制等手段,以此来帮助企业完成价值链的创造,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产业链主要包括了信息的提供商、运营商以及终端生产商这几个方面,生产经营的方式与以往的传统媒体多有不一,其营销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使得在新形势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

2.投融资管理常态化

投资和融资作为新闻传媒企业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种形态,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实力,以为企业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随着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投融资管理将走向常态化。从投资活动来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已经有诸多新闻媒体企业走向了跨媒体、跨区域以及跨所有制的优化重组。新闻媒体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从融资活动来说,新闻传媒行业的融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融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条件成熟新闻媒体,尤其是跨地区的新闻传媒,将成为上市融资的主要途径。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基础之上,新闻媒体的内部与外部融资的方式也在不断丰富。

3.风险管理日益紧迫

随着企业的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改革以及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新闻传媒行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其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新兴的媒体形态的出现,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竞争更加剧烈。但是,企业长期存在的经营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企业的盈利空间较小,数字媒体的盈利模式仍在不断探索。在市场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来越多。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在壮大,各式各样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财务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为财务人员技能水平低、企业筹资门路的欠缺以及人才运转机制缺乏灵活性等问题。财务设备也没有充足的科技含量,不能对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进而会影响到财务风险的发展态势。总的来说,企业不仅面临着外部的压力,也面临着内部管理的挑战。所以,如何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强化风险控制,这将是新闻传媒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传媒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财务管理的创新对于新闻传媒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集团化运营模式,其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方面是支出功能,另一方面是收益功能。支出功能主要是处理好内部人员的工资待遇,而收益功能主要是处理好企业的资本收益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新闻媒体企业管理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创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契合市场的需求,减少支出与资本增值的方式,实现新闻传媒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1.明确工作人员的权利与职责

在企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及时摒弃以往的财务管理方法,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去规范财务人员的职责、权利,进一步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广泛吸收和听取各项意见,择优录取。与此同时,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出现反财务条例的行为,要确保财务人员的工作做到权责统一,将制度真正地落实到实处。

2.完善考核方式

在企业参与社会活动时,其中员工的行为就决定了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它不仅是企业与社会接触的媒介,同时也是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纽带。所以员工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道路。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责任心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当下我们进行的监督,大多都是事后处理,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做好事前的控制,仍是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问题。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更有助于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助于帮助传媒企业去检查所有遗漏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开程度。企业管理者主要充分地落实这些要求,帮助财务管理工作运行得更加正常、科学、有效,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健全财务预算机制

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对当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做必要的分析和评估,以此来降低财务风险对企业运营的影响。财务工作人员应掌握传媒技术在市场当中的运行情况,根据现实情况,实现对企业资金流向的合理调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媒企业的财务工作应该不断创新,走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企业的先导力量。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新闻媒体企业也应该认识到,企业的运营与财务管理的本质区别,财务工作人员需要遵循企业的财务制度,做到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依据,并不能直接地参与到企业决策当中,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4.树立风险防控意识

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的识别系统,以此作为明确风险的基础,找出主要的风险因素。其次,要建立风险的衡量系统,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程度范围进行评估、衡量,建立风险的控制目标,收集有关的数据,通过数学模型来度量风险的可控点,以此来测定风险的临界点。再次,通过建立风险应急系统,针对不同的模型、规模以及概率的企业实行内部、外部的风险管理,采取对应的措施与方法,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损失,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影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影响。最后,通过提升企业内部的控制能力,避免风险发生,以此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基于此,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完善。第一,要在新闻传媒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实现三权分立,相互监督与制衡,明确内部控制的目标,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第二,要优化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建立上通下达的沟通渠道,实现有效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最新资料,以此提升企业的财务决策效率。通过这些规定,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大有裨益。

结束语

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集团化的新闻传媒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它也成为传媒公司上上下下员工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集团化的传媒行业来说,开创创新的财务管理模式,遵循管理者的规定,改变落后的资本控制方式,优化财务操作方法,这是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具体的运营中,还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创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2]冯君.新媒体时代的期刊财务管理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3)

[3]陈志伟.试论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创新――以新闻媒体为例[J].中国商论,2016(30)

篇2

本文主要从体育新闻媒体的典型案例分析、高校选拔和培养体育新闻媒体所需要人才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本文论点对于高校体育新闻传媒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新闻;人才;选拔;培养

1、问题提出

体育新闻都作为重要的新闻品种置于媒体的重要版面和时段,从体育新闻的活动范围来看,它即从属于新闻事业、又与体育事业密切联系,因此体育新闻的特征必然是在与这两者的交叉与互动中形成,在恪守新闻原则,客观地反映体育事实,遵循大众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区别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的显著的征象与标志。所以体育新闻从业者也必须是一个具有双重专业性的复合型人才。如何选拔和培育体育新闻所需专业人才方法和策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与探索和研究的。本文研究对于体育新闻传媒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体育院校刊物和体育及新闻专业的书籍资料,特别查阅了北体大和上海体院的体育新闻专业的书籍资料及招生简章。

2.2 观察法

对比上海五星体育和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模式及人才特点,寻找可以借鉴之处。观察两个电台格挡节目,找出优劣,及提出改进建议。

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新闻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详细解读,提出每一个模式的进步与不足之处。结合时展的新特点,提出了适合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新闻媒体的典型案例分析

3.1.1 上海五星体育

上海五星体育虽然隶属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但是他的经营模式是属于自立门户型的。在大多数处于自负盈亏的情况下,五星体育无论广播还是电视,都将以收视率、盈利放在其播出的首要位置。虽然这样的形式不免有些许利益化的因素在,但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到不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消息。由于格挡节目的收视率直接影响电视广告的收入,所以无论在转播体育比赛的选择和台内体育类节目的制作上都对五星体育的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目的质量高了,观众喜欢看了,广告的收入增多,从业者的动力也就更大了,这几乎已经是一个“四赢”的局面。

虽然,五星体育新颖的制播模式引领广大的体育电视的潮流,是体育电视生存、经营的一个优秀典范,但在有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在老的一批体育节目主持人和赛事评论员渐渐淡出直播的位置之后,五星体育的年轻一代们显然无法顺利地接过前辈手中的枪。不仅多次在体育新闻的直播中犯下低级的专业性错误(诸如将利物浦著名的安菲尔德球场说成德国城市班菲尔德此类),而且在体育比赛解说方面显得十分青涩,在自己都无法很深刻的理解一项运动的前提下又怎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让欣赏比赛的观众更好的理解赛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呢?想当初五星体育的解说团队是何等的强大,娄一层、唐蒙、汪役男、张讯、李兵这些名字都是专业和权威的代名词,但是如今能与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在同一水平线的人实在屈指可数。这到底是谁的过失,谁的责任,其实是我们在选拔和培养体育新闻人才上留下的巨大空洞所致。如今很多五星体育的工作者都是纯播音与主持专业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对于体育的认知程度显然是不够的,然而与前辈们相比对体育的热爱程度又相差甚远,光光依靠赛前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是解说不好一场比赛的,因为人对自己的语言是没有预知性的,所以只有靠自身平时的积累才可以随心所欲、挥洒自如。

3.1.2 中央电视台体育(CCTV5)

如果说上海五星体育的模式代表着一种积极探索的新方式,那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则完全处于另一种生存模式之中。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由于其特殊的政治背景是不需要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但是相对应的他们将更多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作用,所以对于体育比赛的筛选和体育节目的策划及制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这样自主性显然是不足的。这就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新闻或者体育类节目不及地方台好看,精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节目无法吸引很多人的眼球,但是央视却出了一批十分出色的体育赛事主持和解说员,而且他们的选拔方式是值得很多地方台所借鉴的。著名篮球解说员于嘉是通过一档体育比赛解说比赛从而进入央视的,虽然他不是新闻或者体育专科出身,其对篮球的认识程度和语言的掌控能力已经超过了很多专业的学生。杨颖是前中国女乒的主力选手,在退役后担任央视乒乓球的比赛的主持和解说,同样表现得十分出色。据悉,她在退役后特别攻读了新闻与主持的课程,在拿到学位后才正式上岗的。像杨颖这样即拥有体育的专业性又兼具新闻传播知识的双学识人才是今后体育新闻领域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方向。

3.2 高校选拔体育新闻媒体所需要人才的方法

3.2.1 高考成绩重新配比。 当前体育新闻专业在高考中的录取成绩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选拔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各学科之间的差异不够显著,也没有体现出这个特殊行业的要求。改革的方案应从提高语文和英语的录取分和降低其他学科分数开始。由于在体育新闻行业中,对于语言的运用是基本功,所以提高两门语言类学科的门槛是有必要的,这个限制应该定在各科总分的80%,而其他学科可以控制在70%左右。这样的配比更加合理、科学,也起到了区分学生,选拔人才的目的。

3.2.2 增加体育加试或面试环节。 五星体育足球解说评论员刘越,是中国男足的前国脚。他与娄一层搭档解说的比赛得到了一致好评,刘越也以专业的分析和对比赛的解读被誉为从专业运动员走上解说席最成功的一位。除了刘越,像杨颖、徐咏这样的退役运动员也在自己的相关解说领域表现地十分出色,这些例子都进一步告诉我们拥有体育运动背景的人或许更能在体育新闻领域如鱼得水。所以,对于有体育专业技能的学生,体育新闻专业也应给与一个相应的窗口去让他们发挥。

3.3 高校培养体育新闻媒体所需要人才的方法

3.3.1 增加实践课的数量。 在新闻领域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实践出真知。虽然这五个字比较片面,但从一定程度说明了实践能力对于从事新闻行业重要性。所以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的数量,加大实践技术的比重。让学生多策划、多采访、多写作、多排版,成为一个采编播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以后从事各项不同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开设体育技术课程。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创新,但确实有相对现实意义的。体育不是一门普通的学科,有很多东西是光用眼睛看和耳朵听不能完全认知和理解的,只有亲身体现过的人才能看到比分、数字背后的意义。虽然专业运动员出身的背景对于体育新闻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不用苛求每一个从业者都拥有专业体育技术,但是积极的参与其中确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开设体育技术课程也不是要求体育新闻专业的必须要掌握专业的运动技能,而是让这些未来的从业者理解体育运动项目的方方面面,更专业的投入未来的工作之中。

4、结论

4.1 一个主持人和一个嘉宾是被公认是最好的体育比赛解说配置,是新闻和体育两种专业性最完美的组合。

4.2 体育新闻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现今很多报道的专业性受到了质疑,是时候反思问题的关键在那里了。

4.3双学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体育新闻行业的未来,是今后高校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4.4 无论从选拔的角度还是培养的方式上我们都应该以更专业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来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美]布鲁斯.加里森,郝勤译.体育新闻报道[M].华夏出版社,2002。

[2]谭康.羊城晚报与纽约时报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

[3][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郑保卫.新闻学导论[M].新华出版社,1990。

篇3

数字化技术与新媒体传播环境迎来了读图时代和影像时代,无论从摄影的物质形态到摄影的文化形态还是摄影的艺术形态,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普通大众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以高度的热情与参与意识,用数码摄影记录生活,表达自己,目击、见证新闻现场。摄影走出艺术象牙塔,开始大众化的摄影时代。数字化的新传播环境作为存储载体和传播载体,以全新的传播方式构建着时代影像的形态及走向。

一、互联网提供了新闻摄影传播的新语境

新媒体有三个特点:其一,传播载体的综合化。其中包括手机、电视、电脑、纸媒这些传统和移动终端设备等;其二,传播内容的立体化。传播内容多样,声音、静态图片、动态影像、 flash、多媒体影片等形式相互交叉结合;其三,传播受众的全面化。新媒体整合了可以使用的各种传播工具或载体,充分利用了各种形式内容,对社会的全部人群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传播。它们的传播基础是互联网,通过网本文由收集整理络,新媒体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用。可见,互联网是新媒体传播的基础和前提。

新媒体环境,为我们创建了一个以网络通信技术为中心的大众传播社会。无线上网技术的普及又一次改变了互联网传播的限制,解放了信息固定有线传输的时空局限。无线网络接入点和手机供应商提供的无线上网功能,使得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由固定网络、移动网络相互结合的数字网络系统,我们生活的城市都被网络化了。在这每个无限网络空间,只要有一台上网的设备就可以与互联网连接,实现信息交流和传输功能。

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相撞事故”中, 相撞列车上的乘客,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全面真实地记录下了列车相撞、疏散撤离、人员受伤、医疗救助等各个环节。他们上传到微博许多图片,与公众分享了真实的一幕。

新媒体环境弥补传统媒体的滞后及缺位,充当着为公众提供一定的证据和满足公众知晓权等作用。在拍摄和传播过程中,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以及网络“把关人”都把新闻图片作为与公众分享事件现场和体现其价值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和目的。

二、手机成为新闻现场的重要见证和传播媒介

手机作为简单的纯语音通信工具,也逐渐增加了拍摄功能。虽然影像成像像素较低,但它拍摄的简单、快捷及彩信转发和上传微博的良好的传播方式给普通人带来见证、参与、分享、表达的可能。随着手机的拍照功能不断改进,手机像素大幅提高,尤其以苹果iphone、诺基亚、三星等品牌引领风潮。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大爆炸,在现场的普通人用手机拍照,并被刊登在《纽约时报》等世界性大报的头版。新闻现场有人就有手机,有手机就能发挥“见证的力量”。如果“伦敦大爆炸” 手机拍照被专家誉为改写新闻摄影史的话,中国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新闻图片传播就更神速了。

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携奥运圣火登上了地球最高峰。新华社当时特约了数名登山队员使用改装后的诺基亚n82手机拍照片,即拍即发照片,使手机拍照在新闻摄影史登上了另一个重要台阶。它是手机拍摄新闻事件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2010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四张一组由该报专职摄影记者戴蒙·温特发自阿富汗战地的新闻图片,他在随美军的采访中,为取得自然效果,尝试用iphone手机拍摄了战地前线状况,这是专业摄影记者在有专业拍摄器材的条件下,有意识地改选手机拍摄。这四张手机拍摄照片的刊登,在世界新闻摄影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使手机拍摄成为职业摄影记者有意识地参与新闻摄影采访的一种选择。

从业余人士的自发到专业人士有意识地自觉使用,仅仅用了5年时间。在这个互联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已不需要只通过笨重的台式电脑。手机等信息接收端口,通过便捷的3g、wifi无线上网方式,就能够实现图片信息的上传和分享。用手机拍摄身边的生活,用照片见证新闻事件,未来将有更多人参与到这种摄影传播行为中。

三、新闻摄影专业疆界被打破

随着数码成像技术和互联网通信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开始拿起手机或数码照相机进行拍摄。摄影逐步从专业走向普通大众,发展成为“公民摄影”。 有时公民摄影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专业摄影照片,为人们提供第一手突发事件现场的真实佐证,这也证实了新媒体时代手机摄影的传播优势。尤其对突发事件的即时记录,如2011年7月23日晚20点34分,甬温线发生特别重大铁路事故。该事故发生之初的照片,都是事件现场网友用手机拍摄的。随着相机的普及和手机等数码拍摄工具的不断提升,微博、sns网站等交互式新媒体形态的兴起,照片有了更高效、便捷的上传渠道,拍摄并上传照片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会拍些巧遇的社会问题或突发新闻现场,并将照片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他们在新闻现场的关键地点和关键时机,能够还原事实,提供有力的证据。

作为新传播环境下诞生的一个摄影人群,改变颠覆着传统摄影,对专业摄影组织、专业摄影创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摄影人队伍以摄影专家、学者为领军核心人物,以摄影记者、摄影爱好者为骨干主体。而在新媒体摄影群体中,喜欢、热情是第一位,技术不是问题。态度决定一切在这里也得到了验证。

“公民摄影”打破了由专业新闻工作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真正把公众推到前台,对传统新闻规范提出了挑战。新媒体带来的最大便捷是公民的高度参与性。图片渠道已突破原有的传统渠道,摄影师可以方便地把以往可能被传统媒体把关人阻拦的照片到互联网中。如果这些照片恰好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又能反映某方面的社会问题,就能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最终引起政府关注。“在web2.0时代,公民新闻的日益兴盛,维护公民的权益将是公民新闻运动的最终目标,或许在新媒体时代,这也可以成为公民摄影的目标所在”。[

四、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话语规则的改变

1. 信源多元化。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当代电子影像新传媒科技,主要包括影像处理数字化和影像传播网络化两大部分。它不仅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信息称: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手机网民3.18亿。另外,博客、qq空间的广泛运用使互联网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从2004年网民在博客上《中国第一街王府井惊现杀人一幕》的多幅照片,到具有震撼力的重庆最牛钉子户照片,再到华南虎照片风波等一系列事件,网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公民新闻聚合而成的强大力量得以充分的体现。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人们不再仅接受 “统一的声音”,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获得资讯,并对事物做出判断。

篇4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融合

一、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梳理

(一)传统媒体

目前的旧媒体指的是传统媒体,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不过近些年这一大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正在悄悄发生改变,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种各样新的媒介开始涌现出来。

(二)新媒体

我们目前所说的新媒体,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它们都基于电脑以及网络技术拓展的新的传播方式,因此可以这样界定: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①新媒体是相对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而言的。

二、新旧媒体融合已成必然趋势

(一)新的媒介环境出现

1、全球化语境下人类生存方式正在改变

(1)“固态”人向“移动”人的转化。交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因为交通允许,他们可以生活在A城,工作在A城毗邻的B城;或者在各大城市间穿梭。人们较以往更具有流动性,由过去的相对固定在某一个活动范围内的“固态”人变为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移动”人。

(2)人的“移动”时间逐渐延长。城市已经没有了夜晚和白天的区别,甚至夜晚比白天更有魅力。人们晚上回家看电视的习惯正在改变,很多人已不再是下班就回到家中,他们会在晚上出门购物、聚会、健身、娱乐等等。“移动”人的大量涌现,以及人的“移动”时间的延伸,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削弱,于是“移动”媒体的诞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

(3)相对“固态人”的大量产生。雷格斯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每天平均为42分钟。②对于每天上班要坐很长时间公交才能到单位的人来说,这段时间无疑是个空闲时段。他们在行驶的车中无所事事,成为相对“固态”的人。

基于3G技术可以上网、浏览信息、看电视的移动媒体――手机、笔记本电脑满足了这些“移动”人和“固态人”对于信息的获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继而带来的需求也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环境,所以媒介的格局在逐渐变化。

2、全球文化的融合

传播全球化使得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得以实现,媒介化的可视性和互动性,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同代人”。③他们会在传媒的影响下产生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在这种全球化的语境下,传播已经较少的与地理学意义的地点相联系,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也能够认同。

全球文化的认同和融合带来的是文化的多元性,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文化范围内,对于其他文化的需求也会增加,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互联网文化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无疑使其成为全球化传播中最强大的媒介。

(二)新旧媒体各有长短使其融合成为必然

1、传统媒体的优势及缺陷

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信息的权威性,而且传统媒体拥有专业的工作团队、成熟的运作单位,这些都是网络媒体无法企及的,但它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其传播的单向性、不可逆性的、强制性,远没有互联网的互动性、非线性受到受众喜爱,而且传统媒体的信息远不如网络媒体快捷、迅速。

2、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及缺点

网络媒体信息量非常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的,而且这种信息的获取非常快捷、及时,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随心所欲地在网上搜索,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传播方式。除此之外,互联网互动性强,受众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手机媒体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便携式和移动化,手机浏览信息基本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除网络覆盖以外)。而手机的普及率,更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无法企及。截至2011年二季度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2亿户,3G网络用户突破8000万户,④可见手机媒体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然而新媒体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在于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因为缺乏把关人的信息筛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让受众分不清真伪;其次新媒体信息量虽然大,但是缺乏针对性,很多有用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最后,网络媒体缺乏自己的专业队伍,信息来源依赖传统媒体,在深度、广度上较为欠缺。

3、融合的必然性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虽然是巨大的,但对于新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体来说更为致命的是它的盈利模式有缺陷。网络媒介靠广告盈利,但是它的影响力远不如传统媒体,对于广告商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可信度和覆盖面相对更广的传统媒体。付费模式的实行对于网络媒体来说也是举步维艰,人们已经习惯免费的网络信息,所以要在现有的运营模式下继续保持网络信息量巨大丰富的优势,网络媒体及其他的新媒体也只能是依托传统媒体进行融合。⑤

在另一个层面,传统媒体虽然具有强大的优势,但是它缺乏互动性、个性化的传播,在信息更新速度如此快的时代,如何打破其原有发展的瓶颈,拓展新的发展领域,融合新媒体的优势,这也是传统媒体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新旧媒介如何融合及发展

(一)新旧媒介如何融合

首先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应该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融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将广泛地被包容到网络化的大潮中,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方便人们检索或者搜索信息,还便于储存和携带。比如报纸杂志如果建立网络电子版,人们出门只需要带一个笔记本或者支持电子杂志书本的播放器就可以了,这样既省去了携带书本的麻烦还可以节约纸张成本。

其次是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分享平台,共享资源。网络媒体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反馈,传统媒介可以借助新媒介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站,把播过的节目传到网上或者在线实时播放,这样网络媒体获得了信息资源,传统媒体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可谓一举两得。

(二)新旧媒体融合的趋势

1、媒体的数字化

现在新旧媒体之所以能够分享平台,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们都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这样它们的资源才能够整合起来。在数字电视中,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不仅电子媒体,现在的纸质媒介也在出版之前处理为数字形态。对于手机媒体来说,短信也是基于数字技术,以数字形式出现的信息产品。所以基于数字技术的形态是新旧媒体融合的关键技术支持。未来,各媒介的数字化进程还将继续推进。

2、媒体的移动化

首先,基于科技的发展,新型媒体已经越来越趋于便携化。现在的高端手机就像一个小型电脑,可支持信息处理以及网络浏览,除此之外数字压缩技术使手机有相当大的存储容量,像一个小型的多媒体存储器。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未来的媒体移动化会得到加强。

其次,受众的移动化影响着媒介走向移动化。作为信息接收主体的受众的活动空间扩大,较以往移动状态加剧,这种新的变化也要求信息接收的移动化。

最后,在媒体移动化的趋势下媒介的形态开始出现相应的变化。在平面媒体中,许多报纸已经转为瘦窄化、分众化、小型化、版块化,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阅读;汽车广播、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都是广播、电视移动化的具体形式。

在全球化语境下,新旧媒体的融合是媒介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优化媒介资源、服务受众是融合的原则。在信息时代,如何让有用信息不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继续引导受众的信息获取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是2011年度西北师大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人文社科类)骨干项目(项目编号:SKQNGG10032)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新媒体[EB].

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②《中国人上班路上花费时间领先全球平均42分钟》,《法制晚报》,2009-

12-15.news.省略/a/20091215

/002325.htm.

③[美]詹姆斯・罗尔 著,董洪川 译:《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商务印书馆,2005:268-304

④《中国手机用户达到9.2亿 手机应用超过10万项》,《中新网》[EB].(2011-7-25)省略/it/2011/07-25/3207685.shtml.

⑤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3:394

篇5

一、自媒体对传统新闻写作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新闻写作是依靠单位的记者团队进行的,通过少数媒体人的搜索以及市民提供的线索进行新闻写作。在媒体机构中,人的职责是不同的,新闻生产者有需要负责的对象,进而形成整条的新闻链条。新闻写作要素需要时空集聚,传统媒体写作报道的数量要小于自媒体,其内容也比较严谨,新闻的可信度高,并且主要是以文字内容进行报道。自媒体时代这种传统方式被颠覆,自媒体的写作对象、方式等审查其实并不是很严格,新闻报道的门槛比较低。成熟的自媒体不依赖自身的新闻采写,多为转载的新闻内容。这种情况下,自媒体能否获得转载资格就成为新闻采写效率的基本标准。这种情况会对新闻生产者的采写态度产生影响,也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内容。

二、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传统新闻传播是直线型的,信息反馈不足,但是传统新闻的权威性、专业性强,这是自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自媒体化程度高的媒体,其内容分发逐步靠近算法推荐制,通过推算判断用户的喜好,进而对新闻内容进行分发。虽然看起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定制的内容,但是算法是会有一定误差,并且定制的内容也会受到平台整体内容的影响,自媒体平台的新闻内容呈现出严重的媚俗化倾向。

传统媒体是依靠良好的新闻内容维持自身的形象,收取一定的广告费用促进自身发展。自媒体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及社会影响力,但是成熟的自媒体用户量大,众口难调,因此只能通过分发大量内容、创造充盈流量保证自身的生存,并获取利益,这是一种流量变现,会对传统媒体的内容变现产生冲击,对优质的新闻内容激励不足,劣质新闻容忍度高。

三、自媒体时代新闻行业应对影响的方法

1.从UGC到PGC。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积极提高对UGC的重视,并发现利用其长处和优势。自媒体原创的内容比较新奇、快速,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是事件发生之后再采访报道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自媒体优于传统媒体的地方就是能够积极地吸收UGC。传统媒体可以积极发展电子化的媒介载体,转变传统的实体印刷方法,积极吸收民众生产出的内容,并进行复核,将其中具有新闻性的内容进行转载。

相比于传统媒体,作为自媒体需要对自身的内容进行转型发展,减少对UGC的依赖,严格地对新闻的信息来源进行把关,使其新闻内容更加专业,权威性更强,减少新闻内容的绝对数量,并逐步加以推行。UGC是自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当UGC丰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减少流量上自媒体获得的边际效益,使得自媒体给人们带来新闻内容媚俗的不利印象,这对于自媒体的长久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从UGC中选择专业的用户内容,也就是通过PGC进行强调。自媒体单位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媒体人以及资深的读者对PGC进行发掘,如果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就与作者寻求其后的新闻内容进行合作,对于一些有吸引力但是内容低俗的新闻,需要考虑到媒体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果断摒弃。

2.明确核心优化,注重发挥自身特长。在区分媒介时,传播学家麦克卢汉通过“冷”“热”进行区别。热媒介对参与程度要求不高,而冷媒介要求参与性高,要求接受者完成更多的信息。现如今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感官的刺激,媒体融合时代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因此新闻内容也会逐渐变“热”。

而互联网时代下,任何使用形式都是“冷”的,网页、微信、新闻APP,媒介形态逐渐变“冷”,要求人更多地进行智能参与,受众的选择也会增加。

用户要求媒体内容更加丰富、多样,阅读方法更加自由,媒体生产的内容需要对其呈现方式进行无限的调整,相应的成本就会无限地增多,为使这一矛盾问题得到解决,就不能单纯地更新形式,必须要明确媒体的核心优势,能够将有效的资源集中起来,将自己的特长优势发挥出来。作为传统媒体,其优势在于新闻写作,那就需要继续保持下去,依据专业新闻生产的流程进行报道,提高优质新闻内容的“热”度。自媒体要积极变革媒介形式,对新闻终端的亲和度、可视性等进行优化与调整,积极研究受众感兴趣的形式,内容分发更加满足受众需要,在多样性层面上增加“冷”度。

但是在实际中,媒体属性是比较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明确的划分,很多媒体是处于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中间状态,兼具二者的特点。对这些媒体而言,要对“冷热矛盾”问题进行处理就需要将其变为媒体机构内部保持传统新闻专业与实现自媒体之间的问题。总之,“热”问题是要提高专业化的新闻品质,而“冷”需要通过自媒体化来实现。

3.健全法律法规,优化自媒体人社会组织建立。为使新闻媒体行业中恶性竞争得到有效的遏制,在短时间内需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实现外部约束,对于长期而言,需要自媒体用户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对于新闻传播活动已经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在自媒体时代下,传统法律法规有时会出现解释力度不足的情况。而且当前移动端的新闻领域的大部分流量被少数几家自媒体平台控制,这种情况下,政府怎样进行监管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自媒体用户数量巨大,无法实现统一管理,这就需要建立自媒体人社会组织,对于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应该联合起来,逐步带动自媒体领域公约以及规范的建立。通过自媒体人的相互监督、交流等,使自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 媒体融合 电视媒体 网络媒体 资源增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媒体的发展,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新旧媒体在现有媒介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细分媒介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却并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效应。从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存情况看,各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形成打造市场的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本文将以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取长补短进行融合,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取长补短之融合――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

从广义角度看,媒体融合是平面、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之间二维或者多维融合,从狭义角度看,媒体融合主要体现在新旧媒体之间的整合。

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具有以下特征:(1)迅捷性。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捷,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简便。因此,网络媒体可以随时新闻,尤其是在报道突发性事件和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网络媒体的刷新、更换功能是电视媒体无法企及的,同时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2)个体性。即指网络媒体是一种以个性化为指向的分众媒体而非大众媒体,其传播模式是“窄播”而非“广播”。(3)多媒体化。网络媒体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和手段的有机结合。(4)交互性。交互性是指网络媒体带来了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传播。自从国际互联网出现后,公众与媒介的传受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尼葛洛庞帝对这种变化有详细而形象的描述:“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a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由“推”到“拉”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把网上信息变成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超级市场”,网民在其中可按自己意愿各取所需。

网络媒体依仗着信息内容具有一次后,用户可以任意时间、任意次获取信息的特点,以及多媒体性、交互性、实时性、普遍性共存等优势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电视媒体在及时性、互动性、娱乐性、全球性上受到网络媒体极大的挑战,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瓜分了电视媒体很大一部分受众,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彼此融合,才能突破当前发展的困境。以实现更好发展。

二、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意识到网络媒体的优势,电视媒体主动融合了网络中的许多元素,以实现多维发展。在这种融合过程中,电视媒体特别注重对自身网络媒介的建设。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从中央电视台到全国省级电视台乃至计划单列市电视台都陆续申请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营,网络电视操作模式已日渐成熟。

在美国,CNN首先行动,于1995年8月30日建立网站,开办“CNN交互电视”(CNN INTERACTIVE)它的网页上兼有文字、图片、声音和视像,有重要新闻站点、快速新闻站点、全政治新闻网页和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种语言站点。继CNN之后,美国另外三大广播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福克斯广播公司(FOX)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也不甘示弱,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1996年7月,微软公司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联盟,以MSNBC的网站名上网。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凤凰卫视资讯台走在了媒体融合的前端。凤凰卫视在《直播大中华》中的“激情互动”环节通过使用最新的“凤凰网会客厅”视讯系统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也扩大了受众群体,开创了媒体融合的新时代。

由于电视媒体所具有的直播互动效应,所以在二维媒体之间的互动中电视媒体获得了最大的延伸空间,许多电视台开始尝试网络与电视节目组合或者融合的实践。

篇7

关键词 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8-0066-01

网络的盛行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媒体相比,立足于网络的新媒体具备明显的优势,这也就使得传统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_击。虽然现阶段传统媒介的境况十分的“尴尬”,但受制于客观条件,传统媒介不会消亡更不会被取代。在全新的媒介融合背景之下,新闻编辑者应正视新环境给自身工作带来的冲击,并以此为激励,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提升自身能力,为媒体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1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分析

新媒体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改变了人们的习惯,新媒体在诸多方面都要优于传统媒体,这就使得原本属于传统媒体下的一部分受众转投各类迅速崛起的新媒体“门下”,传统媒体丧失了自己的观众,市场竞争力大幅度下降。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如果传统媒体不懂得及时的整合,仍旧固步自封的维持着原先单一的媒体层面,媒体形态无法发生变革,也就很难融洽、科学的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落实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从报纸新闻编辑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下,诸如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先进器械被应用进了新闻编辑的整个过程,这使得新闻编辑的内涵得到了丰富。网络的便捷性使得新闻编辑不再受到地域、空间的制约,新闻编辑的质量以及新闻编辑的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次,从广播新闻编辑角度分析。广播新闻经历了播报报纸新闻、独立的新闻发展阶段、现场报导、专业化报导这4个阶段,新闻编辑者的工作量变得更大,为了节省工作时间,主持人与新闻编辑这两个身份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然而这对编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从电视新闻编辑角度分析。电视新闻的最开始是复制广播,随后变成了“文字+视频”编辑,直到现在的现场直播时代,可提供给新闻编辑者的编辑时间逐渐缩短,编辑们需要具备在事件发生现场即时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并落实直播的能力。

传统的新闻编辑流程主要指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新闻相关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媒介融合时代,报纸与网络有机结合,素材获取的渠道变得更加的宽泛,这就给信息的表达形式提供了可选择的余地,新闻编辑工作可以落实分类加工(图片、视频、音频)。总的来说,广播编辑与电视编辑工作流程较为相似,两者都重视现场的声像,因为依赖线索说理,因此对于线索有着强的依赖性。在媒介融合后,从多个渠道反映出的人民心声也成为了编辑人员说理的“证据”,因此新闻编辑的过程也还应对网友的评论进行筛选和控制。

2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转型策略分析

随着媒介融合的加深,“报纸即将消亡”“电视没有未来”的言论不绝于耳。为了生存,各个新闻媒体都在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于是全媒体发展战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传播观念受到网络化的传播环境和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影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新闻编辑必须进行调整与改革。首先,调整信息观念。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混合共存,在信息的接收方面,受众更具备选择权利,这在某种意义上就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想要保证受众不流失,新闻编辑者不仅要保障快速供给新闻,更要及时的对信息进行梳理分类,从对信息把关的角度向着信息全方位管理的方向不断地发展。现阶段,新闻的信息量越来越巨大,要保证新闻的质量,编辑必须严把质量关。与此同时,相关者也应该加强交流,配合工作。其次,调整受众观念。传统的新闻媒体缺乏及时的反馈机制,但是新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数字化的反馈方式。新时代下,编辑者应该改变思维模式,调整受众的观念,从媒体人决定新闻形态的模式向着市场导向新闻产品形态的角度发展。新闻编辑应树立大编辑理念,跟广告、发行、经营等部门协同配合,全面展示“受众为本”的受众观念,为电视新闻争取增值点,添加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调整品牌观念。品牌竞争指新闻编辑应该具备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的思路和意识,改变过去的“只注意打造某一个名牌栏目、某一个名牌版面”的朴素的品牌观念,提升媒体的品牌形象。

采取有效的措施让编辑主动适应现阶段的市场模式,符合现阶段的社会特点,优化编辑的传播方式和行为。在具体的落实上,新闻编辑首先要从宏观层面出发,主动的做好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中介,加强受众反馈意见的收集或建议编辑部调整栏目设置、媒体定位等。例如,题目是新闻节目给人的第一印象,编辑人员要注重电视新闻标题的加工,善于从新媒体中吸收经典的词汇,赋予电视新闻时代的活力。再例如,在落实编辑工作的时候,突破传统思维,另辟蹊径,用新的形象吸引观众,将媒体报道的“档次”下调,在关注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多关注基层,关注那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其次,从中观层面出发考虑,做好总编、编辑部主任和记者之间的中介。加强新闻策划和编辑选题策划,搞好预测性新闻和解释性新闻等深度报道,落实以人为本的编辑思想,用敏锐的眼光挖掘独家新闻,增加新闻编辑的竞争能力。

培养编辑的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其胜任编辑角色的能力,使编辑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具体的落实可以包括如下5个方面:第一,普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熟悉网络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第三,掌握网络阅读方法。第四,掌握新型的网络写作手法。第五,培养良好的判断力,能对新闻信息进行甄别、挑选。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更为先进的思想,更丰富的知识以及更熟练的技能。而想要保证人才具备上述这些特征,就必须从教育角度出发,完善学校的教师队伍,优化学校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复合型人才。因为教育者的能力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因此高校方面应该有意识的对师资队伍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科学的融合媒介技术,完善教师团队。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落实科学教育,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篇8

关键词:传媒法;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合作教学科研;培养模式

一、发达国家的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法治国家,新闻人与法律人被并称为“社会的良心”,两者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社会功能,因此,新闻与法律两个学科和职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如中国人民大学这样,新闻与法学院系合作培养通晓两门学科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已很常见。

1. 英美知名高校培养传媒与法律复合型人才情况

在英美等国,各知名高校都很重视传媒法的教育和传媒与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些大学多开设了专门的传媒法项目及课程,分别设在新闻学院或法学院,教授内容十分丰富,目标就是培养懂媒体的法律职业者和懂法律的媒体从业人员。其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美国大学中设立最早的新闻系,采取与法学院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其联合培养已达到硕士和博士层次,包括新闻硕士学位与法律博士双学位项目(MA Journalism/ JD Law);法律与冲突解决方向的新闻学硕士培养模式项目(Master’s Model in Law and Conflict Resolution);新闻学博士“法律与冲突解决”辅修项目(The PhD Minor in Law and Conflict Resolution)兼获法律博士学位的新闻学博士项目(JD/PhD)。其中新闻硕士与法律博士双学位项目,是为了使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有更大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教育,他们同时兼具合格的新闻人才和法律人才双重属性。法律与冲突解决方向的新闻学硕士项目的培养目

标是,对那些今后想从事法律报道的记者和编辑提供专门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为那些今后从事媒体管理或战略通讯方面职业的学生提供对于媒体法律环境的更多了解。新闻学博士“法律与冲突解决”辅修项目是专门为那些在新闻学院或传播系有兴趣从事新闻、法律和冲突解决教学和研究的新闻学博士提供专门的课程。联合培养的两类学生的课程设置如下:(1)历史、法律和伦理方向博士生课程,主要课程有:伦理和媒介批评、新闻哲学、新闻文学、媒介伦理、新闻阅读、伦理学概论、历史和法律、传播法的讨论、大众传媒的批评分析、博士生研讨会、博士生研究讨论、新闻学中的定量研究方法。(2)“法律和冲突解决”硕士课程,主要课程有:核心计划、新闻实践或者传播战略原则或者新闻广播、大众媒介讨论、新闻学中的定量研究方法、传播法讨论、法律和冲突解决。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院是美国最年轻的顶尖法学院,成立于1950年,特点是着重研究文化娱乐产业的法律问题,研究内容前沿,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该学院设有“娱乐与媒体法律及政策法律硕士”项目。有高年级的法律博士和法律硕士两种。该校认为,这一项目为在美国学习娱乐和媒体法律提供了系统、先进、具有创新性的平台。修业完成的学生将具备从事电影、电视、音乐和其他关涉创意和艺术事项行业所需的法律、惯例、理论和政策方面坚实的基础。主要课程有:版权法或知识产权法、娱乐法、电信法及政策、宪法第一修正案、音乐产业法、艺术及文化财产法、国际知识产权法、体育与法律、电影发行、电影商务交易、高级版权法、娱乐媒体及知识产权法学术研讨、娱乐法研究与写作、法与好莱坞的实践。

耶鲁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法律、媒体和新闻的交叉领域问题。法学院设立的授予法律博士学位的“法律与媒体”项目就是这一关注的体现。该项目被用来培养那些想成为新闻记者、记者的诉讼人、媒体行业的政策制定者或领导者的学生,也为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媒体和政策的职业记者,研究法律与媒体的前沿问题的学者提供帮助。这一项目向所有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开放,无需特别的程序去申请。主要课程有:宪法第一修正案、传播法、知识产权简介、网络法、电子商务法、实践环节、信息隐私法、网络隐私、媒介自由与信息获取诊所教学、媒介法。

纽约大学法学院在1977年就成立了媒体中心(Media Centre),专门研究电讯、新媒体和媒体法律及政策。该院还是美国最早开展媒体律师培训的学院。设有“法律与新闻”项目。该项目设计的课程便是为了适应通晓媒体的法律从业者和娴熟的法律记者两方面人才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该中心为传媒法学生共开设了三类课程:传媒规制法类课程、知识产权法类课程、媒体及娱乐法类课程。

英国东英格兰大学法学院设有传媒法法律硕士项目。该项目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传媒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有系统了解。主要内容包括:英国传媒行业结构的介绍;传媒管制的不同模式。主要的社会、技术和管制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等。该项目还考虑包括诽谤和隐私保护在内的相关问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法律问题。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专题:媒体与社会、网络法与互联网治理、媒体市场与规制、隐私权及名誉权的保护及管理。

牛津大学社会法研究中心的比较传媒法规与政策项目, 设立于1996年。该项目组织专家、政策制定者和媒体从业者一起来研究全球媒介法和政策问题。实现该目标有三种途径:进行学术和政策性研究;支持和发展网络;提供学术训练和支持。该项目主持门罗· E·布莱斯国际媒体法模拟法庭控辩、安南堡—牛津全球媒介政策暑期学校等年度项目。国际媒体律师协会的秘书处也设在该项目。该项目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全球传播研究中心、中欧大学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等紧密合作。2012年6月,该项目与这两个研究机构分别在牛津、布达佩斯举办暑期学校,研讨媒体法与政策,特别是与网络表达自由、互联网治理等相关的问题。

2. 英美高校传媒法教育分析

从英美国家高校传媒法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情况看,其培养目标的设定清晰、明确,针对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实务导向。从具体课程设置来看,耶鲁大学专门开设了传媒法的实习课,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方式来促进知识吸收和技能提高。哈佛大学开设了专门的互联网律师实务课程。每所大学都开设法律诊所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自案件,提高实务能力。

在媒体与法律项目的各种培养和训练环节设计上,丰富多样。上述大学的课程大多采取了专题讨论会或研讨会的方式,并非教师的单向讲授,而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许多大学还利用网络技术,开设了在线授课和讨论的课程。

二、我国高校传媒法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强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于复合型传媒与法律人才的需求在扩大,传媒法的研究领域也随之不断拓展。但是,尚处在起步期的我国传媒法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

一是培养规模小。在培养规模和数量上,远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要。我国已是传媒大国,现有较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与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大格局极不相称。

二是培养理念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从美国、英国经验看,对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体目标虽然明确,但并不仅仅局限于记者和律师的培养,对于一个民主法治国家,需要的是兼具这两种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教学人才等,这些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兼顾的。在培养模式上,国外对本科、硕士、博士层面的教育,都有针对不同背景来源学生的不同课程模块设计,对于同一项目下,不同培养目标也有不同的课程种类和学分要求。相比而言,我们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还不够具体,针对全日制的学生的培养,灵活性、针对性不够,没有实现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和层次化。

三是教学科研跟不上。目前,传媒法的教育除了少数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开设的以外,总体数量较少。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对传媒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本课程开设的不多,有关版权的问题、媒体管制问题、媒体产业中的法律问题、广告问题等广义传媒法课程,开设的数量更是不够。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加欠缺。现实情形是,我国传媒产业在原有新闻事业的格局下演变和发展,大量从事新闻实务、传媒管理、传媒业务人员,特别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业界后备力量,没有任何相关法律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难以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

四是课程体系、教育方法需要改进和提升。英美国家的高校中传媒与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丰富,学科门类众多,并能结合传媒运营的实际和法律制度问题展开学习探讨。但由于我国传媒法研究刚刚起步,同时此类研究还有诸多学术束缚,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教学资源、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都显不足。

五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存在问题。在新闻法规的课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以意识形态的政治标准和话语方式替代法律专业标准和专业表达的情形。这样的僵化教条式的教育,不能体现新闻传播和法学领域最新成果,难以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法治理念、独立精神、新闻职业品格,对推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走向民主法治发挥不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

在对国内外高校做法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法学实验班一学年来的教学情况作为具体分析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科研实践等进行剖析,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模式与路径。

1. 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法学实验班教学情况的考察

该实验班从新闻学院、法学院的2011级本科生中选拔招收了23名本科生,实验班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同时学习新闻学与法学专业的相关课程,通过四年的学习、修满相应学分、考核合格后将授予新闻学院学生文学主修学位、法学副修学位,授予法学院学生法学主修学位、文学副修学位。

该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被描述为:通过系统学习新闻学与法学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解决新闻传播活动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新闻学、法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法治新闻传播工作”,培养具有新闻传播学与法学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发展潜质的高端复合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新闻媒体从事法治新闻报道,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传播与宣传管理工作,还可以从事立法、司法与法律服务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对实验班学生设置了统一的课程,未根据学生来源的不同作出区分。23名实验班学生除了学习全校共同课和全校选修课外,学科基础课有:新闻实务基础(一)、新闻实务基础(二)、数字传播技术应用、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新闻摄影、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与传播理论、公共关系与广告、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民法总论、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专业必修课有: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采访写作、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

专业选修课有:信息图表编辑、杂志编辑、摄影采访与图片编辑、网络新闻编辑、广播新闻报道、电视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技术基础、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媒介经营与管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传媒经济理论与实务、传播研究方法、专业英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双语)、危机传播管理、记者形象管理、传媒就业指导、论文写作指导、传播与社会、公司法、竞争法、银行法、国际商法、产业法、消费者法、婚姻继承法、律师学、证据调查学、法律英语、诊所法律教育、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除了考察实验班课程设置,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部分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大家对实验班第一学年的教学情况满意程度不高,其中反映最集中的一条意见竟然是:希望开设传媒法一课!

目前,实验班的课程基本是新闻学院、法学院本科课程的“简单堆积”,并未体现传媒法学科的交叉性与特殊性。从目前所设课程看,实验班对传媒法的学科特性还缺乏基本认识。尽管办学目标是培养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但并未做到新闻、法学两个学科的真正融合,还是“两张皮”,两学科的界限和藩篱犹在。应该看到,传媒法有自身特点,并不是新闻学、传播学与法学捏合在一起,就自然成了传媒法学,就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传媒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要探讨所有与传媒有关的法律问题,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公法领域和私法领域的诸多问题,而且在这一领域相对于其他法域有其特殊的价值冲突问题。发达国家不仅在立法上有专门针对传媒的立法,而且传媒法学也是一个专门的法学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同时,通过传媒法的教育所培养的兼具法律与新闻传媒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民主法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就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充分认识传媒法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教育和研究,并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大有用处的。

反观国内其他高校,限于学科建设不齐全、学术实力达不到等种种因素,不少学校只是着眼于形成办学特色和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以新闻传播院系设立“法制新闻”或法学院系设立“传媒法”专业,依然在本院系、专业内运行,形式大于内容,概念大于实质,难以体现传媒法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也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应现实需要的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少学校的传媒法教育起点偏低,只着眼于局部,没有看到全局,更没有根据国家需要、未来学科走向,来筹划学科建设,规划教学科研,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2. 对推进新闻—法学合作教学科研的思考与建议

本文认为,国内高校应着眼建设法治国家、传媒强国、文化强国的大局,高起点、大手笔地筹划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和教学培养办法,在教学科研方面强强联手,找准定位,把传媒法当做一片教学科研的“蓝海”, 把“传媒法”培育成新的教学科研强势品牌,在教学、科研和服务国家社会方面结出丰硕成果。

培养理念与目标定位方面,应综合、全盘考虑,确立长远的发展理念和可行的目标。具体而言,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可细分为:培养懂法(具备法治理念、法律思维和法律知识)的新闻人;懂新闻(熟悉新闻传媒功能及相关实务)的法律人;熟悉新闻传媒、具备法律知识的文化产业人才。因具体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有所区别。

新闻—法学本科实验班应突出联合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特点,能适应新闻传媒、法律及政府、企业管理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本科层次注重实务,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生和社会进行调研,逐步探索扩大联合培养规模,以更好满足社会需要。适时把合作办学层次提高到硕士层面,该层次培养实行科学研究、实务并重。

培养模式方面,传媒法专业人才有其特殊的专业要求,新闻操作和法律思维是两回事,新闻人才与法律人才的培养不可等量齐观。

从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尝试设立的“新闻-法学”实验班看,新闻学院15名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懂法律的新闻人”,法学院8名学生的目标则是成为“懂新闻的法律人”。在新闻传媒与法学交叉的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兼以培养具有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的新闻人和具有一定新闻媒体知识和能力的法律职业人为目标,就不能忽视两个目标的差异性,就要从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上来通盘考虑,有所侧重,既要保证法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以及相应的法律职业思维训练的系统性,也要考虑新闻传媒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课程设计上,不能简单地将新闻传媒课程与法学课程各占一半,而是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不断改进,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以实现培养新闻—法学、法学—新闻两种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培养层次,明确并不断细化相应的培养模式,设立不同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合作培养新闻—法学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中,应改变课程简单叠加的做法,借鉴国外高校做法,创造条件开设如下课程:传媒法基本理论、传媒伦理、传媒产业法与政策、传媒与版权法、各国传媒制度比较、媒介政策、中外传媒政策史与比较、传媒管理、传媒与宪法学专题、传媒与司法、法理学、人权法、传媒行政法学专题、行政法学、传媒与侵权法、传媒侵权法实务、国际传播与国际法、影视法理论与实务、传媒模拟法庭、新闻业务、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中外新闻传播史、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政策专题、传媒法研讨、文化产业促进研讨、社会科学方法。

教师授课时,要改变教师单向讲授的做法,更多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主要的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论文、课程作业、实践环节,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交的论文质量、实践情况为主要评价依据。

篇9

[关键词] 高校新闻 传播学 教育研究

新闻传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重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为新闻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直接与明显。新闻传播事业在中国,已成为联接新闻信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不仅有其经济效益,而且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给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契机。

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特点

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有较强的实用性质,但理论色彩较弱。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已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报,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各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以及广告、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的研究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等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新传媒的研究发展迅速。

2.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各媒体不再仅仅是党的机关报或国家的广播电视台,也是经济实体和利益单元,报业和广电业的集团化,传媒之间的竞争内地传媒与境外传媒的竞争,都要求各媒体的负责人懂得传媒经营。把受众接受传媒作为消费行为的研究,将传媒娱乐视为经营策略考察也纳入了传播经营的理念之中。

随着中国传播业近几年的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该研究扎实而有成效,涉及新闻官司的各个方面,从各种新闻侵权现象到著作权问题,从隐性采访到隐匿权、更正与答辩,就论证的范围而言已经相当全面而完善。

3.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变迁。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包括卫星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有的学者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指出中国电视产业的三人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目前,舆论监督成为与新闻理论、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并涉及到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公民权利的研究等等。中国的新闻学从传统的党报理论转向一般新闻学理论,其背景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了变迁。

二、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特色的研究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与条件,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看问题,坚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办实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局面一定能够开创。

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研究当中,关于教育特色的研究最为重要。怎样形成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特色呢?首先,要充分依托自己学校的特色,根据自己学校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来办专业。这样才能把专业和学校紧紧融合在一起,充分集中和整合学校的所有学科的优势,扬长避短,突出自己专业的特色。比如一所体育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就正好从体育上做文章,努力探索体育新闻办学的途径,着重在培养优秀的体育新闻从业人员上突出特色。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学校所处地区、城市的特点,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点,在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上做文章,紧密与当地党政部门和新闻传媒单位结合,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一些地方民族大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就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优势,在民族新闻的教学与研究中独树一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特色的突出贡献。第三,要充分调动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现与培育教师们有特点的教学与科研新经验、新成果,不断努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某一方面、某一项目、某一课题上,做出新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培育出特色。第四,突出特色,还要善于和勤于在办学中不断总结与积累经验,每学期、每学年都要认真回顾一下在办学中哪些事情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师生们的反映如何,新闻传媒界和社会的反响如何,从而去发扬和推广好的办学方法、模式与经验,克服与改进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事业,其前景十分广阔、光明。但同时,也面临着十分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常有一句话叫“不进则退”,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是,进步慢了,也是后退。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精神,努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闻传媒人才,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10

关键词:媒介体制;比较研究;传媒技术;新闻自由;政治平行性;新闻专业主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050-02

一、传媒制度与媒介体制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是:制度会影响效率,经济增长的核心机密是制度变迁。对于传媒制度(media institution)同样如此,制度转型在传媒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传媒形态的发展和传播语境的变迁,传媒制度也一直处于动态的变迁过程当中。创新的、进步的制度体系促进传媒业的发展,落后的、闭塞的给传媒业带来阻碍。在全球化和新媒体的语境下,正确平衡传媒业发展的现实冲突与矛盾,同时提高传媒竞争力的前提是对于传媒制度转型的总结和研究。

丹尼斯・麦奎尔认为传媒制度是一切与传媒领域相关的制度[1]。具体而言,指的是嵌入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中的媒介组织及媒介运行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程序和规则[2]。在传媒制度的研究当中,学术界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媒介体制(media system)问题,这也是本文选取的研究文本的主要研究范围。那么,首先界定一下传媒制度和媒介体制的区别:首先,制度是很具体化、很稳定的权威,而体制偏向于系统之间、系统与成分之间是如何组织、互动和影响的。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和实施的方式;其次,制度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就是制度环境,按照制度学派诺思的说法就是体制,比如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在传媒领域就是传媒体制。这里的宏观就是传媒所在的系统和社会其他宏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从四种理论的修正到经验型的比较研究

在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和新闻,同时新闻行业垄断化和商业趋势愈加严重的背景下,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完成了《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长篇报告,第一次对传媒的功能、地位、社会责任和新闻自由做了系统性的反思。

在此报告基础上,1956年施拉姆、希伯特和彼得森三位教授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开始对传媒体制进行思考。三位作者认为传媒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态和色彩,同时,它反映出社会控制系统的特征[3]。他们发展并归纳出四种传媒体制类型: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和极权主义模式。四种理论的提出开创了媒介体制研究的源头,成为此后媒介体制研究的基本范本,但同时由于时代语境和视野范围的局限性,也成为后续研究的批判中心。

在2004年出版的《比较媒介体制》(Comparing Media Systems)当中,哈林和曼奇尼认为《报刊的四种理论》过分关注美国和苏联模式的二元对立,用到的案例也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同时过于媒介“哲学”,就是所谓的媒介的意识形态。两位学者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西欧18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比,按照媒介市场的发展、政治平行、新闻专业主义和国家干预四个维度作比较,然后归纳出三种模式:大西洋与自由主义模式、地中海与极化多元主义模式、北欧中欧与民主法团主义模式。

文章的主要研究框架如下:

可以看出两位作者在提出整个框架的时候,着重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梳理,认为无论是政治制度和文化,乃至媒介工作与实践,都深入这一动态的变迁之中。在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动态变迁当中,每个个体的媒介规范在不断更迭,但是在模糊的、复杂的更迭背后,有着规范性的价值。

三、技术――可能性的框架维度

哈林和曼奇尼按照历史和文化的溯源角度,提出了媒介市场的发展、政治平行性、新闻专业主义和国家干预四个维度。媒介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经济的层面,政治平行性主要是政治的层面,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是组织内的讨论,国家干预主要是组织外的讨论。其比较研究的框架中缺少了丹尼斯・麦奎尔认为的决定媒介制度形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技术。麦奎尔认为大众媒介同时具有商品属性和公共属性,受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较大,同时非常依赖技术的变化[1]。

大众传媒的出现至今,先后经历了“纸路”、“电路”和“网路”。每一种媒介的更迭,都能衍生新的媒介形态,从而改变原有的媒介格局,在采编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上都要做相应的调整。而新的媒介形态会带来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功能,在传播效果、传播成本甚至传播主体都有很大调整,相应联动的规则体系也要有所变迁。比如最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是有限的公共资源,政府利用这一公共资源的稀缺性普遍实行监管。但当这一资源的稀缺性大大降低的时候,西方国家对于广播电视的管制就有了不同的态度。

在比较媒介体制的框架中,加入技术的维度,并非试图概念化技术更迭和制度变迁的关系。只是在文本中的18个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传媒技术发展的程度(技术基础设施)和时间(技术更迭的断代史)也存在差别,并且这种差别会对宏观层面的媒介体制产生影响。

四、新闻自由与新闻权力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媒介组织内的讨论,其存在与否、程度高低同样会作为合力的一部分作用于媒介体制。哈林和曼奇尼认为自治、独特的专业范围和公共服务取向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形式。其中在公共服务取向中,作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对自主性和权威性的主张在特别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服务公共利益的主张。对于这种说法,要辩证地思考新闻自主性(新闻自由)和新闻权威性(新闻权力)的来源。

新闻自由的基本意义是表达自由,这是新闻专业主义基本价值的基石。表达自由的价值理念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就是传播自由。传统的表达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在媒介体制的研究范围中,指的是媒介组织整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组成元素,是不受外界干扰,工作流程也不受更强大的权力所控制。

而对于新闻权力来说,因为传播自由属于表达自由范畴,是西方民主的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结构之一,所以新闻出版有了宪法特权,有了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之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其社会职能是“监法”,即所谓的“第四权力”。

所以,关于新闻自主性(新闻自由)、新闻权威性(新闻权力)和公共服务取向(新闻的社会责任)的关系的正确表达应该为:表达自由赋予了新闻自由的宪法合理性,公共服务的取向是新闻自由的社会责任的要求,而新闻权威的获得来源于由媒介组织的公共领域中新闻作为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

五、新闻专业主义与政治平行性

作为媒介比较研究的两大主要维度:新闻专业主义和政治平行性具有各自作用于媒介体制的影响力,而这二者本身也具有可比较的相关性。

利用差异化理论(differentiation theory),作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程度高的话意味着新闻业作为一种制度和实践的形式和社会其他的制度和实践形式有所差异,包括政治。同时根据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作者还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只存在于独立自主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新闻业当中,包括政治场域。

而另一方面,作者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参考概念,论述其对于政治平行性的反作用时,认为:新闻事业专业化的发展在若干重要方面销蚀了政治平行性,削弱了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对媒介的控制,创造了模糊媒介组织政治分野的共同实践。

二战以后,西方的平面传媒基本处于非管制的传媒模式,获得了法律的保护,即使有些存在政府补贴,也是要最大程度的保持公平竞争,平面传媒的市场体制比较健全。因而政治平行性较低。而西方的广播电视体制政治平行度较高,分为商业、公共和混合模式,其中公共模式政治平行度最高。

而新闻专业主义能够做到的是帮助催生健康和积极的大众媒体,从而组织好更有力的公共领域,使得民众意志和政治平行的意志能够更好的协商,甚至会对政治体制产生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传媒体制。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自媒体时代,在具有高度政治平行的媒介组织内的记者们,拥有了对外单独发声的权利和平台。在这样的媒介语境中,新闻专业主义是得到强化?还是消解?其对于组织的政治平行性能否产生影响?这个有趣的话题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