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心理素质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心理素质培养

篇1

关键词: 教师心理素质 现状 原因 培养途径

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以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人们对教师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视,教师的职能价值在理念上已从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传递转向了人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将已有的人格特质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定义及结构

素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赋予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一般认为素质包括三大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在素质层面中处于中心位置,对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关键部分,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心理素质现状

(一)价值观偏移

目前,面对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部分教师从注重精神追求向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价值实现转变,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甚至整天经商炒股,无心从教;有的教师更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借机向学生及其家长索要钱财。这种价值观的偏移,不仅是一种心理障碍,更是教师道德情感水平不高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二)职业行为问题突出

当前,在教育教学上,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能力低下。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至高无上思想的影响,他们难以接受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在生理上,一些教师表现出抑郁、焦虑、长期精神不振或疲乏,有的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如:打骂、体罚学生,对家庭成员发脾气,把家长当出气筒,等等。

(四)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严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成果要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使教师的成就感难以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得到平衡的。这使教师对本职工作和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产生厌倦感,甚至不想从事教育工作。

三、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首先,教师的社会生活条件较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一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虽然近几年国家几次调整了教师的工资,教师的经济待遇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的格局并没有扭转。其次,教师受到的社会压力过大。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他们常常不得不在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下工作。即便如此,还是难以得到公正的认可。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影响教师心理素质发展。

(二)学校的因素

首先,部分学校工作条件较差,教师的身心疲惫难以缓解。其次,部分学校管理中存在严重问题。教师角色模糊、角色冲突严重、工作量负荷过大或不足、时间被占用、缺乏自、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等,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烦燥等。

(三)教师个体的因素

首先,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影响到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孤僻、急躁、焦虑等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甚至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其次,教师个人能力无法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和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能力水平和多方面的才能,这些要求使部分教师力不从心、压力增多,感到痛苦失落。

四、培养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社会方面

1.全社会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教师角色。

教师被美化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这也过于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将教师角色神圣化,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基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这就要求全社会在重视教育的基础上,理解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外,还要通过宣传、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特定职能和规范,不过分夸大教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师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构建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和保障体系。

首先,提高师范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我国教师主要是由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其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心理学等对培养教师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了专业知识就不怕教不好书,对教育类课程敷衍了事;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生活环境,使教师走上岗位之后,无法掌握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由此可见,学校要提高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改革教育类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其次,加强教师岗前和在职培训的力度。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选用教师时应加强对应聘者的心理素质的测试,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坚决不用;在对教师资格的认定时要对教师心理素质进行量表测评,而不能以考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代替。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在职教师要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素质再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并注重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传授处理压力和职业倦怠及人际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关注并保障教师的经济生活水平,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教师减压。其次,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完善竞争机制,使每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2.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素质保健机制。

目前,全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日益重视,而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却很少,这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教师心理咨询中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为教师进行现场咨询和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情绪、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同时向教师传授科学的心理保健方法,使教师学会自我调适,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教师自身方面

1.教师要面对现实,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教师作为一个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才能越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与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在正确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正确评价自我,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教师要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正确对待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要合理及时地宣泄不良情绪,培养多方面的业余爱好,重视身体锻炼与工作休闲,学会一些“放松训练”技术,如“深呼吸”法、“自我按摩”法、自我暗示等心理保健方法。教师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不良嗜好,使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始终轻松自如。

参考文献:

[1]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2]刘勇.教师团队心理辅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3]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

[4]罗小兰.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57-59.

[5]史克学.教师心理素质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4,(8):14-15.

[6]唐会荣.中学教师心理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9):102-103.

[7]王焕斌.教师教育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J].当代教育科学,2003,(9):37-38.

[8]张春英.轮教师心理素质的油画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40-43.

[9]徐鑫.新世纪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3,(1):69-71.

[10]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1):1-4.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教师 心理素质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治疗心理疾病、开发人的潜能和增进人类幸福。自二战以来,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心理学主要致力于人类问题的解决和补救,过去的近一个世纪心理学过分重视心理健康消极的一面,忽略了心理学的积极一面,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的消极层面。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这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失衡,阻碍心理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面对这种实际情况,美国著名心理学注意到了这点,于1998年首次提出“积极心理世纪学”一词,并在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中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马丁?赛里格曼曾说“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和疗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所以当代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主题,整个人类社会相对说总体缓和和稳定,对人的积极一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是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是真实存在的,这两骨力量谁都可以战胜谁,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实在给那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给那股力量创造适宜的存在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从主观层面上讲,积极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包括愉悦、快乐、成就、感激、活跃、幸福感,其中做主要的是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情绪的体验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认知能力发生变化,比如,注意力的宽度更广了、工作记忆力能力更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流畅了、对知识的感受性更强了;另一方面,积极情绪可以消除消极情绪所导致生理学反应。 其次,从个体层面上讲,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特质,同时重视人格形成过程中内外因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把乐观看成是一个个体特征的解释风格――一个人怎样解释事情的原因。一种是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于外在的、不稳定的、特定的、暂时的,这种情况称为乐观解释风格;一种是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于内在的、稳定的、长期的,这种情况称为悲观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来源于习得性无助模式中的归因。习得性无助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最后,从群体层面上讲,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机构,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组织机构,人是社会性的,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在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受着各种环境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年轻学科,它有一定的发展,但它的应用价值已在一些领域中逐渐显露出来。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心理治疗,成效显著。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用积极的视角解读人的心理现象也包括人的心理问题,重视发掘和利用人们本身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从而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还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积极心理辅导、积极教育,解决人们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使人们走出人生的低谷,重获信心和希望,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就必须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受到幸福和生活的美好。因此,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为教师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借鉴和利用。

二、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各种不良的情绪。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去参加一些业余的娱乐活动,劳动报酬低,使教师的生活很拮据,这就造成教师产生了焦虑、抑郁和自卑的情绪。各种不良情绪的产生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

(二)许多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使教师的情绪不高,对工作热情降低,以消极、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学生,自我成就感降低,甚至认为工作没有意义了。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的教师从当上老师的那一刻起,就教一门学科,当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一直是那一科,学科内容没有什么大变化,对自己的工作热情越来越少,最后甚至对自己从事这项工作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后悔选择了当老师。

(三)人际沟通敏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要求教师能够各方面的素质都要优秀,这对教师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无疑给肩负着多重身份和角色教师又增加了一份负担。尤其现在,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增强,传统教师的地位在当代学生心中已不存在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复杂,这使得人际沟通变的更加敏感。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使用爱心和知识触摸着学生的纯洁的心灵,改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最先要教会他们的就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让觉得人活着是幸福地,是有意义的。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老师就好比那花,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老师是每个学生的榜样,他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以我们要吸取积极心理学思想,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重视培养教师的积极人格,同时善于为教师营造积极的环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不断培养教师的智慧和能力等积极的人格力量和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品质,消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厌烦和枯燥等不良的消极情绪。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积极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了它相应的含义。教师要从自己教学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把一些不愉快的甚至是悲惨的情况一积极的方式重新定义。27年的铁窗生涯囚禁了纳尔逊?曼德拉,也成就了纳尔逊?曼德拉,这一切源于曼德拉把囚禁当成了磨练意志的机会而不是压垮自己的牢笼。教师有的从教几十年,教同一个课程,也许是同一个年级,教材也许是不会有很什么大变化,这种情况渐渐麻痹了教师的热情、创造力他们对工作产生了冷漠、倦怠等不良的消极情绪,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用心去感受自己做着是一项人类伟大的工程,从内心体验到幸福感,看看自己学生的一点点进步的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品味生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放慢脚步并有意识的去关注生活,带着真诚的态度去用心去看、去听和去感受,静下心来感受现在的幸福和对未来的向往,这就像花时间去欣赏准备一顿美餐所包含的各个好的方面。再次,表达感激,感受善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他们都是潜能和优势的主体,教师不仅积极的影响学生,学生也能积极的影响老师。老师要重视每一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到你的善意,这样也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老师也会从中感到幸福。最后,梦想未来。教师为自己构想最好的将来,并且非常详细地将之形象化,使多教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望。

(二)培养积极品质

“学博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话鞭策着每一位老师。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人格形成过程中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但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对外因起决定作用,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在内因的作用下发挥作用。人格的形成遗传因素为其基础,但并不是完全有先天遗传决定,外在行为和外在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外在行为和环境来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由于拥有积极行为的人,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方式有目的的加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而积极的、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人拥有积极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教师要有个一个积极的自我认知,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去接受这样的自己,不因优点而骄傲,不因缺点而自卑,能够正视自己所具备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积极、乐观地人格品质。有了积极、正确的认知就要正确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积极心理学引导个体把失败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因素,从而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因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只是让个体形成一个观念,不过成功与否,要学会用乐观的方式去理解,从而为成功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形成一种科学的归因,从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好结果,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从而提升自身的自我效能、幸福感程度、情绪状态,减低抑郁、焦虑、自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培养积极的机构

教师作为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就必须把教师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去发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对于每个社会和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对人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一个好的工作场所对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的是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工作和生活是一个整体,工作的满意程度与生活的幸福度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得到家人、朋友、同事认同和支持时,会觉得工作是有意义的,生活是美好的。因此,要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可以减低抑郁和自卑,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要运用正确的理论、文化等对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使教师成成健康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徐红.积极心理学[M].群言出版社,2010.

[2]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万卷出版公司,2010.

[3]曾丹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2013.

[4]石兴国,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5]田守花,试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2006.

篇3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人们常说:“健康是1,其它的财富、地位、事业等均是它后面的0,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越好;如果没了健康,其它一切均等于0”。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大家对健康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充分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学校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心理健康教育”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等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它学科。各科文化课侧重于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技能,教材安排自成体系,教学内容之间有过渡、有衔接,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通过自身的阅历实现感悟,促进心理的反思与构建,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历程。教学内容很宽泛,内容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只要有利于学生情绪的合理调控、抗挫折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等,这样的内容就能称其为内容。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成人成才服务,使其能够满足学习、生活对心理品质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教材载体,发挥课堂教学功效

我们使用的长春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编写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为依托,每课内容都按“七彩镜——童心广场——直通车——资料卡”四个部分组织设计,四部分围绕一个主题,从感性经验、理性思考、活动体验等多个维度展开,以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画面、灵活的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能在老师的组织和启发下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学习和环境,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 七彩镜——创设情境,直观感受。这部分教材常常通过讲故事、举实例等编写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惑以及问题,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教师在这一环节要认真准备,倾情投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讲述;也可以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如临其境的影像;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表演等氛围营造,提高学生情绪,营造乐学的良好心理气氛,让学生有话可说,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辅导效果水到渠成。

2. 童心广场——交流互动,理性思考。通过前面提供、创设的一些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激发其内驱力。这一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宣泄自己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互动中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体会课堂互动带来的情感满足。

3. 直通车——注重感悟,指导践行。这一环节要通过师生互动,分析评议不同的建议与做法,互相启发共同受益,达到导心效果。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载体,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纳正弃误。只有借助于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感悟,重视学生个体内在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4. 资料卡——阅读理解,延伸课外。这部分教材主要提供一些与本节课主题相契合的一些课外资料。通过阅读理解,继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强化学生认知,引导学生鉴赏和培养健康心理,健全学生人格。

三、开展家长辅导活动,家校整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与智育、德育、美育以及体育紧密联系的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素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可以全面开展素质健康教育。虽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途径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但是作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学校来说,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在完成课程需要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也是推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而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的时候也需要教师注意进行全员性策略的结合。历史作为高中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承担一定的培养重任。历史学习作为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识活动本身有很大的关系。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科所讲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师要能够运用心理学技术和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穿插,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学科教学主要是接收、加工和处理教学内容,是认识活动的内容。心理健康因素以调节和动力的作用不参与智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主要有三种关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习科学发展;学习教学有时候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作用、相互配合。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实际教学中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漠。虽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提出三四十年了,但是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真正应用此观念的却并不多,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教师在升学率等因素的压力下,很少在课程紧张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暇在实际教学中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思想上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师辛辛苦苦地在讲台上教授知识,但学生却因为教学模式的呆板和枯燥而昏昏欲睡。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很多高中教师甚至会将教材本身中所含有的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删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到的只是文字后所总结的题型、解题技巧和规律,使得课堂了无生机,这就是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普遍现状。

2.学生缺乏心理健康因素。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负担最重的一个阶段,学习内容多、难,而历史一直都被看作为高中阶段的小科,不被学生所重视,随着学生进入高中时间的增加,学生会更轻视历史学科。

学生觉得历史是小学科,远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也不大;有很多学生将历史课堂当作了休息课,在课上呼呼大睡;还有的学生做别的学科的题目,很少有学生和教师相互呼应。

三、从理论上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多元智能。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将人类的智能分为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以及自我认识智能,表示着人所具有的多种智能。还有很多的潜能能够被开发出来,历史潜能就是学生潜在所具有的能力,通过获得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历史潜能。

2.建构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以存在的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来进行主动构建,从而不断建构外部世界的知识,来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观点对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影响很大,同时学习的动机、价值观和情感也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略。

四、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途径

了解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现状、作用等内容后,我们来研究如何在实际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从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角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储备。是否能做好高中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言谈举止,通过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学生,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修炼自己的学识、人格、形象、理论储备和情感来培养自己的心理健康,让自己变得更为完美、出色,从而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篇5

一、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生的自信心是用心参与学习、参加集体活动、提高学业成绩的先导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师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名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千万不要根据学业成绩、个体差异,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而区别对待,这样做只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心着自己。教师的期待、关怀、鼓舞和鞭策,会激发学生的动力,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二、着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当今竞争力日益增强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育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参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教师在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同时,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自尊心,培养进取心,以及遇到复杂困难时的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和抗挫折能力。

三、着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崇高的师德、博大的爱心、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精心设计教育情境,创新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激发他们的求知心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在学校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参与活动,心理健康向上。比如,在朗读教学时,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增强情感体验。要通过自己的范读,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引导他们用心领会作品的艺术境界,在情感上产生对作品的共鸣。

四、着力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篇6

关键词:试论;地理教学;创新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41-01

初中教育知识量大,难度加深。因此,如何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一直是一个难题,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并在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逐步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并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提高,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笔者认为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从理论上了解当今的教育理论,并认

清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此一名教学工作者在地理课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注重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共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潜力。

地理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而且前地理教材更注重于实际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同时地理课教学中会渗透一些市场经济的意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把所学知识合理分析,活学活用,培养新型人才。

二、在理论基础上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

思考,在教案中有所体现

目前的地理知识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但在理解时可以分为抽象知识和形象知识两类,这两类知识各有特点,因此在教案编写中要注重分类讲授,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析。

抽象知识,很多内容不能通过身边实例进行讲解,因此在讲授时要注重教具的应用,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动手,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地球运动知识讲授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自己尝试演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通过教师提示,总结、归纳其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理解空间事物的能力。

形象知识易于理解,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某个知识点。例如,学习八年级地理教材中,可以引入环境保护,可以让学生例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例子,进行分析,分析其利弊,并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引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要性的有亲身体会。还有些知识,虽然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但学生很少接触,不完全清楚其内容,可以在教学环节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让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让学生活学活用。

三、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去,把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在实际教

学当中,在课堂上普及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地理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地理课“活”起来,让学生接受起来不枯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入多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培养创新素质的目的。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中得以展示,因此,课堂的教学环节一定要紧紧相扣,随时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劳逸结合,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课堂环节的设计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精彩引导,吸引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导入一定要精彩,最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时带给学生惊喜,让其提高学习的热情。例如,常规的教学是教师说教引入,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例子,但多媒体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引入方式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整堂课的学习热情更高,也增加了一些现代气息。

思潮起伏,环环相扣。如何做到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紧跟、理解呢?一定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多方联系,建立思维线索,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目的是使思路顺畅,易于理解。同时好的知识也要通过各种启发、引导手段让学生吸收理解。因此,让学生思潮起伏是一个维持其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知识中,可以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脱离书本,归纳总结,课件中注重色彩的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的图象、颜色要有明确的区别,以便于学生认真观察。采用直感直观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该知识点,并留下深刻印象。

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启发法、直观法、逻辑法、复习法、考核法等,重要的是如何灵活、准确地加以运用,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如此学到的知识在其创新素质培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 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 教育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地说,高职院校的各项育人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职业素质的丰富内涵中,除了专业技能主要依靠专业教学完成外,其他的内容则更多依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完成。因此,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摆在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和理论思考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里,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人不经过学习,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不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很难谋生,更谈不上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就业,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有两个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职业导向性不明显。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仍是按照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忽略了企业和职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实际需要,减弱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学生教育管理面太宽,重点不突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每天忙碌辛苦,收效甚微,没有把握住中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在全面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把握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抓住学生教育管理中那些与学生就业和职业密切相关,符合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的内容,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教育,切实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针对性。

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论纲

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点是,在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职业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简单地讲,就是把职业素质中可以通过教育管理工作完成的部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素质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实施以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图全面,却又顾此失彼、重点不明的状况。因此,我们在构建模式时,必须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着眼于学生职业发展,把握住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与职业素质有关的关键点,从而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规范、职业心理、创新和创业素质等,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块化,有的放矢地开展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着力加强与学生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理想教育。

对于职业理想教育,我们可以分阶段、按年级实施,贯穿于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每个年级进行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阶段(一年级):适应与定向期;第二阶段(二年级):职业认知期;第三阶段(三年级):职业抉择期与目标实现期。一年级,抓住新生入学这一契机,高职院校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就业定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方向。二年级,在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学校还应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三年级,结合毕业设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顶岗实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并通过定向指导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明确职业选择方向,逐步形成顺应社会发展和时展的职业理念。

2.着力加强以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内容较广,但敬业是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最基础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是敬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敬业精神就是要珍视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地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在具体教育途径上,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以教师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主要载体,将其融汇于教学和实践中,即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和实践现场、职业现场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树立敬业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3.着力加强与员工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相关的职业情感教育。

职业情感是员工面对职业所表现到的态度、兴趣和行为表现等,是职业意志、职业行为的集中表现。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情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感恩意识、公共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等。就学校而言,职业情感教育的起点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情感教育和专业情感教育,要通过经常性开展专业和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4.着力加强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相关的职业规范教育。

职业规范素质是员工纪律意识、组织意识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员工应遵守行业职业规范,严守工作机密,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行业管理规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重点加强学生法制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严格加强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学生事物处理程序,严格处理学生各类违纪行为,让学生明白制度规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在学校内部强化相关教育,比如企业员工点名制度、佩带胸牌制度等,都可以在学校实施。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到企业实践、调研和邀请企业家或员工到学校讲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内容,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和规范个人行为,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

5.着力加强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人格相关的职业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调适不良的就业心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克服自卑、焦躁等不良心理,积极态度、自信地面对社会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和挫折,特别是培养自信心、承受力、意志力、适应力、耐挫力等心理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6.着力加强与未来职业发展有关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教育等。

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学生成才和未来发展出发,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格塑造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创业素质是创业者开始创业实践前所经历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的聚集,它对创业起着决定作用,创业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创业心理教育和创业素质的训练,认识到创业的艰难,形成谦虚、豁达、宽容、坚韧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加强创业意识教育,由创业需要、动机、意向、志愿、抱负、信念等组成,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三是创业能力教育,学校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7.着力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改进培养办法,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企业参与和职业导向,不仅要根据企业和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在教育效果评价上也要注重企业评价,注重企业参与。总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益探索,需要全体学生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正义,赵学玮.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VOL24,(10).

[2]施锡栋.围绕素质教育构建高职生教育管理系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VOL1,(1).

[3]侯济民,冯静.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VOL17,(3).

[4]刘东风,钱群雷.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理论及其实现途径研究,2009,(30).2009.10.21.

[5]周月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0,(1).

篇8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学生干部 素质 能力

[作者简介]杨敏(1970- ),女,四川长宁人,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95-02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高校的学生干部又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干部是联系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的带头人,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力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不断深化,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教育管理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有利于高校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帮助管理者做好学生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当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与功利思想影响严重。我国的封建社会铸就了人们牢固的“官本位思想”,很多人追求“当官”,只要有一官半职,就拥有了某种权力。而大学生无形中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有的学生干部认为只要当了干部就相当于“当官”,就认为高人一等,处处摆架子,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意做;有的学生担任干部的动机是为今后入党、就业增加筹码;有的学生干部是为了个人利益,认为借此可以提高操行分、获得奖学金或“三好”“优干”的评比;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讲条件、讲报酬、生怕自己吃“亏”;还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开展中避重就轻,从简就便。所有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反映了高校学生干部价值取向多元化、实效化和功利化的特点。

2.团队精神不足,协作力差。目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社会不良环境与家庭的宠溺让很多学生干部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个人的利益和前途,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个人名利,淡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缺乏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工作中只想做主角,不愿意当配角,协调能力较差。

3.抗挫力弱,心理问题不断。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一般比其他学生要高。但是,很多时候“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一方面作为学生干部,要兼顾好学习和工作,但往往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存在冲突,有的把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却冷落了学习,导致学习与工作没有协调好,学习成绩不理想;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在学生工作中,有许多问题要反复向同学们说明情况、讲明原因,却得不到大家的理解,甚至发生误会,感到委屈或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则是工作中遇到困难挫折,觉得工作压力大,自己能力低,表现出自卑、不自信。因此,一些学生干部抗挫力较差,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4.原则是非观念淡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很多学生干部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是非观念淡薄,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不文明行为持漠然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使命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有些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搞“大团结”,工作中做“老好人”,缺乏对党、学校和同学的责任感;有些学生干部则拉帮结派,结兄拜弟,对不良作风不予制止,却代之以义气,原则性不强,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有个别的带头打群架或参加违法乱纪活动等,在学生中失去威信、信任和拥戴,失去榜样的作用。

二、提升干部素质与能力的策略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让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因为它要求管理者必须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思维。而团体辅导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它作为全新的一种教育方法,立足于“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心理品质、提高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1.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受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多功能性。可针对不同团体开展不同目标的辅导活动,操作简单,形式多样,效果却显著。二是感染力强。团体活动主要是通过交互作用的方式进行,团体成员间可以真诚地互动交流、沟通,在各种情境中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感情的真实坦露,彼此间相互感染。三是成本低,效率高。团体辅导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在整个团体活动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注或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节时省力。

2.开展不同目标的心理训练。为了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品质与素质,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可以从自信心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建立辅导目标开展心理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干部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自信心训练。自信是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马斯洛(MaSlow)认为健康的个体能接受自己和自己的本性,也能够接受与理想自我的不符之处。一个人能做到真正悦纳自己,是自尊的表现,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成熟的体现。自信心欠缺的人,解决问题缺乏内动力,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的可能出现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或导致心理障碍。因此,可以开展自信心心理训练,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善学生干部自信的认知及个人评价,提高其个人评价水平,培养自信、提高自尊,最终实现心理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第二,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人际交往技能是社会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交往技能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干部理解、宽容、谦虚、真诚的待人态度和文明、大方、热情友好的行为举止,从而提高他们对人际关系的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能力。训练内容分为六个单元。(1)人际认知、沟通无极限。通过暖身活动,让团员相互认识、融洽气氛、增强团体凝聚力。(2)团体形成与接纳。通过“按摩阵线”等增进情感,建立相互信任与接纳的团体氛围,让每个人体会被人关注的感觉,提高自信心。(3)自我探索。通过“上下求索”等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参与活动中逐步了解与认识自己。(4)信任之旅。通过“盲人旅行”让团员感受和理解自助与他助同等重要,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5)团体协助,引入人际交往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得到行为锻炼,辨别能力的提高。(6)解决问题。通过“头脑风暴”等增强思维的批判性,队员间集思广益互助解难,增强成员的自信心。

第三,团队协作力的训练。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学生干部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训练内容分为五个单元。第一,人际认知。第二,认识团队协作的力量。第三,体会团队凝聚力的力量。第四,认识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五,感受团队精神。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团员感受团队的温暖与力量,并积极投身其中。

第四,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所谓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满足当今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大学生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和要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一系列活动。训练内容分为五个单元。(1)客观自我评价。通过“自画像”“生命线”学会客观评价,懂得自我探索。(2)关注自我体验。通过“人生之旅”学习情绪的管理。(3)增强自我控制,通过“脑力风暴”等学会对时间管理,对压力管理的理解和体会。(4)完善自我意识,通过“假如明天来临”了解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5)成功的人生。通过“启航”了解个体差异,分析差异形成原因和差异管理要素,并树立信心,展望美好明天。

三、心理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项目目标设计注意科学性。在设计训练目标时是要考虑有针对性、科学性,体现团员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在进行设计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认真把握他们的思想、人格类型、智能、家庭状况、在校表现、老师评语、过去记录、是否志愿参加团体和心理动态等。了解成员背景资料,有助于活动的设计与过程的掌握,有助于辅导目标的科学性。

2.项目实施注意实效性。在项目实施之前后,都要进行谨慎的分析、精心的准备。实施前,特别要对团体成员进行认真筛选,尽管团体辅导有很多优越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辅导团体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这样才有利于针对团员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作为指导师,要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和团体基调,良好的辅导关系能够促使团体滋生凝聚力,使团员在指导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因此,指导师不仅要积极与团员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更要对整个精心设计的活动全盘掌控,特别是掌握团体气氛的变化,了解团员的情绪变化,从而达到辅导活动的实效性。

3.项目效果注重辩证性。团体辅导虽然在很多方面效果显著,但也要正确对待团体辅导效果的有效性与有限性的辩证关系。任何心理咨询或辅导都有它的基本目标和对象,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最后团体辅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应该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活动的开展本身就有很多因素在里面,除了与设计者和指导本身的水平有关以外,和团体辅导本身的特点也有关,比如场地、领导的支持力度、外界的干扰等。

4.团体辅导注重专业性。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独特方式,可贯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指导者可以针对不同对象与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相应团体辅导方案。另外,高校应着手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水平,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科研能力,尤其在组织管理、人员定编与设备建设问题的落实上要加大力度。总之 ,团体辅导是一种全新教育方式和育人方法,它比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华.团体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大学生;金工实习;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一、金工实习的重要性

金工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金工实习始终为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而服务的,金工实习的指导思想是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而发展得到的,促使学生工程意识得以强化和发展,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能够将现代知识以及传统知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全面素质,能够增强学生应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金工实习是为大学生构建工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训练以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平台,学生亲自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制造相关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且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充分解决,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2]。为培养能够新世纪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金工实习需要具备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在实习之后,能够在业务素质方面得以提升,受到工程实践系统化的教育。在金工实习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传统的金工实习存在着较为单一的现象,在金工实习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加强,才能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为专业培养的目标服务。

二、大学生金工实习中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大学生金工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和时展的特点充分综合在一起,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以及教学资源等在设计和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得以优化和发展。在教师的讲解以及示范等基础上,使得多媒体课件得以增加,增大课堂信息量。多媒体课件色彩背景以及字体变化的形态等方面能够有效体现出教学的相关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并且为教学提供便捷[3]。将相关的视频和动画等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使得课程教学的时候,能够将静态的物体变成动态进行讲解,在这一基础上,促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是实施书本和图片教学,而利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构建开放性教学场所

金工实习训练基地在设置的时候,需要明确其职能需要促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加全面的工程训练。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教学资源需要面向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充分做到自主实践和不断提升。从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而言,进行实训基地的设备和资源优化和发展,能够辅助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和自主学习等提供开放的实验室,促使这些场所成为公共教育资源。同时,也使得金工实习训练场所能够有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的重要平台,促使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工程素养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4]。这也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体质和责任心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实习基地的场所以及仪器和材料等方面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确立。

(三)创新训练项目

在金工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设置的时候,将其分为基本单元和综合训练单元以及创新设计单元等。通过实践性教学项目,完成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综合训练单元对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教育,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实施包含有产品装配和生产流程以及工艺方式等在内的全面工程实践教育,营造现代化的工程背景,促使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技术能力等都得到必要提升,为学生提供创新设计制作平台,学生能够在这一平台中进行创新产品制作。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结束语

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以及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应用型人才,金工实习的教学思想和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应实施综合工程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以及创新意识等有效综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得到长远发展,为社会输送质量更高达额人才[5]。

参考文献:

[1]刘倩宏.浅谈金工实习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创业家,2013,(12):162-162.

[2]李春俊,王忠树.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J].科技展望,2017,27(3):324-325.

篇10

关键词:教师 业务素质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13-02

时代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这是每一位医学教育教师必须秉持的基本教学理念。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实用型人才,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所以,应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提高医学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1 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均具有的一种潜能,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依靠创新教育来实现。要将素质教育具体化和深入化,必须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贯彻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创新教育是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1.1 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要学习并转变教育观念,开拓和创新教学改革,勇于进取,善于创新,采取多种措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创新教育。

1.2 以人的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现代教师评价学生往往还以知识的掌握数量和质量作为标准,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评价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客观真实地评价人才质量。

1.3 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

教师独创能力的高低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息息相关。教师创新能力和检测创新水平应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合理性、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能力和探索创新教育的积极性,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

2 调整知识结构,增强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是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前瞻性知识的学习有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前瞻性知识融入知识系统之中,更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兼有纵向深度的专和横向广度的博是合格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具体体现。专是指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做到全面、扎实、精深;博是指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科学知识和道德修养。教师所教学科有其具体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影响不限于某一学科知识,还有赖于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广阔的知识领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知识视野要宽广,要有勤奋好学的习惯和学而不厌的精神,这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得到尽量满足,学生能够勤学进取好学上进,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尽可能将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得的知识掌握。

教师不能硬性灌输并将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化为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要切实掌握并将教师教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按照认知过程亲自参加教学及其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赞许和惩罚。因此,教师应根据师生特点和教学资源的不同,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系统性和前瞻性。

3 具有捕捉、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通过不同途径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1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来完成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不同表现,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动脑思考和解决问题。再次,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相互启发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和活跃思想,思路开阔,集思广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最后,要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避免思维定势所致的思维单一化模式化。

3.2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要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合理运用激励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精神。其次,教师应点拨和指导学生的具体创造性活动,转变学生的创造热情为创造行为,进而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3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实际生活,观察并发现其中需要改变的现象或问题,培养学生强烈和迫切的创新意识,进而查阅相关知识亲自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找寻变革的途径,创新性地解决问题,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问题或现象得以解决的归属感。

4 为人师表,做出创新表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时是比较深远的。

4.1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独特而又合理的重新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根据教学资源的不同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4.2 教师要尝试教改

身体力行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在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大胆进行教改尝试,以适应素质教育和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需求。教改尝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学生亲眼目睹亲自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和掌握操作全过程可以奠定坚实的创新技能,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

4.3 教师要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可提高教师威信,不断提高创新教育效果。教师通过教改摸索出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应在校内外介绍自己的经验,通过相互交流为同行所接纳和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教师要与学生共享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学生在创新中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要注重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教学实践积极撰写并在专业期刊中,来研究和分析教育和专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同行交流,让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教师更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或者实用性新型专利,使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敏,鞠春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9):105-106.

[2] 陈于.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