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的保护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的保护措施

篇1

关键词:纸质文物;博物馆;保护;修复;损害

一般把以纸张为载体具有艺术价值或历史意义的古代文物成为纸质文物。纸质文物包括古代文献档案、古代书籍、古代字画等,可以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艺术等信息,保存好这些文物可以给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文物在时间的推移中只会逐渐减少,且无法复制,一旦丢失将无法复原,那么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历史、精神价值也会随之消逝。

1 造成纸质文物受损的原因

1.1 文物本身因素

在博物馆展厅中,大多数纸质文物的材料为手制纸张(如宣纸)、丝绸、绸缎、锦缎等。这些材料制作都很简单,在保存过程中不仅显得脆弱,而且极其不稳定,容易在各种条件下分解。因此,在展览过程中或者发生某些意外例如虫害、霉变、水灾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化学组成上看,纸质文物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因而就容易水解、氧化,从而变黄,硬度和耐折度降低。

1.2 外部环境因素

(1)温湿度。在保存过程中,温湿度控制不好,纸质文物便会受损。一方面,温度过高,空气的湿度便会增加,文物容易受潮发生褪色、潮解现象。另外,空气过于潮湿,会加快微生物的繁殖,进来造成文物的腐烂。另一方面,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汽会大量减少,过于干燥的环境会减小纸张纤维的抗张力强度。

(2)有害气体。在众多外部因素中,有害馓逡舶缪葑挪煌寻常的角色。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溶于水显酸性,严重影响纸张的机械性能,致使纸张变脆甚至酥化成粉末,再如,空气中的氢硫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使文字、绘画颜料褪色。

(3)粉尘。空气中的粉尘也会悄悄损害纸质文物。当粉尘落到纸质文物上时,一部分会牢牢附着在上面,随着文物的整理、使用和翻阅,便会引起对纸张的摩擦,使之起毛甚至穿孔,影响作品的清晰度。另外,某些粉尘中含有大量的霉菌孢子,而文物又为霉菌孢子的传播和繁殖提供了极佳的场所,这都易使纸张发生腐烂。

(4)光照。光的辐射热作用用于纸张时,会引起纸张的理化反应,当温度高于30℃时,就会加速纸张变黄、发脆。在光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加快文物的分解过程。

2 对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

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极富技术含量的工程。在此过程中,专业保管员需要经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周密的方案制定、小心的操作和足够的耐心,否则,非但没有达到保护和修复的目的,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另外,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不能将目光积极局限于文物本身,更要懂得改善其周围的存在环境,时期留存千古。

2.1 纸张脱酸

纸张的酸性有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变质所致,有的是在制造过程中遗留的。现代的机制纸,都是经过强力的化学作用加以清洗和漂白的。因此,在纸中还残留有硫酸、明矾和氯漂白剂等。这些都容易引起纸张腐蚀、朽坏。酸性纸的耐折力低,当纸张的pH值低到4~4.5之间时,就变得相当脆弱。如果发现纸的pH值低于5.6,就应当采取脱酸措施。

脱酸的方法可用石灰水 (氢氧化钙溶液) 饱和溶液(浓度约0.15%)或碳酸氢镁溶液浸渍纸,约20分钟后,纸的酸性即被中和。不用水的脱酸方法可用氢氧化钡甲醇溶液浸渍、甲基化镁作烟雾剂或采用气相二乙基锌除去旧纸张的酸性。

2.2 纸张的防霉菌和防虫

纸张的纤维是有机物质,在制纸过程中大多还要加入动物胶、淀粉等,加之在装订书籍时所用的各种浆糊原料等,都提供了霉菌和虫害生长的食物。一旦环境气候条件适合(如温暖、潮湿),菌、虫害便会很快蔓延,不仅使纸张性能变得脆弱,还会造成颜色污染。所以纸质文物的保存,必须经过消毒处理,以达到防霉、杀菌的目的。纸张的消毒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杀菌、杀虫剂进行熏蒸。常用于纸张消毒的熏蒸剂有麝香草酚、甲醛蒸气和环氧乙烷气体等。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防霉药纸。它的种类和制法较多,如麝香草酚药纸是用白吸墨纸,放在10%麝香草酚酒精溶液中浸透后,让溶剂挥发掉,留下麝香草酚均匀地分布在纸上而成。将这种纸夹入书中,可起到防霉杀菌作用。某些大型的卷轴,可选用毒杀效力较高的消毒剂,如五氯酚钠药纸。制法是拿一卷薄纸在10%五氯酚钠水溶液中浸渍一遍,干燥后即可使用。红丹(即四氧化三铅)制成的防蠹纸亦具有防蠹作用。常用的杀虫药有对位二氯苯、萘、烟草等。

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还要做好密封盒防水,展台关闭严实,通风和通水的装置要有保护网,博物馆周围树木要避免鸟类的栖息和繁衍,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防治虫害。

2.3 纸张的保存环境气候

首先,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纸张易于吸水,过量的水分会使纸张性能减弱。因此,保存纸质文物时,必须注意防潮。库存或陈列时的气候条件应当稳定。温度应保持在15.5℃,湿度保持在60%。否则,纸张纤维的抗张强度会受到很大影响,并可能滋生大量的细菌微生物。

其次,室内要加强通风。闭塞的收藏环境会使有害气体长时间停留,加快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化学反应后会损害纸质文物,因此加强通风。

第三,严格控制好光源的照明强度。陈列纸质文物时,照明水准不宜超过50勒克司 (Lux)。对于特别珍贵的字画,应尽量缩短陈列的时间,珍品最好在暗处保存,以复制品陈列为妥。窗户的玻璃应一律改为毛玻璃或茶色玻璃,阳光中的紫外线和太强的光线环境对纸张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第四,创造低氧环境。为有效控制有害昆虫和微生物的滋生,可以向一些展柜内充入大量惰性气体(稀有气体),使氧气的浓度降到10%以下。

最后,规范操作行为。保管员应在拿取书画时要带手套(白色光滑的手套)和口罩,防止人讲话时唾液和手上的油脂、汗渍等物质损坏文物。甲醛也会损害书画,因此现代橱柜不适宜存放珍贵纸质文物。

2.4 纸张的加固

脆弱的纸张,用“夹衬法”加固。夹衬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纸张的前后两面各罩上一幅丝网,用淀粉浆糊作粘着剂;另一种是把纸张夹在两层醋酸纤维素的薄膜中间,加热压合。夹衬只有在酸性去除后(pH6~9之间)做才有效,否则不能阻止纸张继续变质。

作为祖先文明的受益者与后代的教育者,我们应对保护纸质文物怀有高度的责任感。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更是引导我们日后不断壮大的最好素材。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正在慢慢减少,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保护纸质文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献哲,裴全香.山西省博物馆纸质文物库藏的保护工作[J].中国博物馆, 1990.

[2]陈艳芳.博物馆图书室对纸质文物的保护[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3]张欢,梁义.纸质文物保护技术及环境控制对策[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

[4]王以坤,书画装裱沿革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理论

非物质文化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证明和反映,对研究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处境,在全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大规模的减少,部分甚至处于濒危状态。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在1982年我国有着394种戏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面目前只有100多种,被大众所知晓的只有50种,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全世界范围都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措施来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是一种有效、基础的措施,对此方法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保护现状

(一)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群体的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相互作用使得为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微妙改变和创新,是他们自身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历史感,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传承、创新,才形成了世界上丰富多样的文明和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决定着民族的发展,同时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有着丰富深刻的民族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保护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历史文化对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其的保护措施也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研究讨论的重点。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减少速度加快。各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不同国家之间也成立了国际性的组织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进一步保护,国家也要采取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正确理解档案化保护

(一)档案化保护的必要性

依据联合国科教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一种信息和知识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人们言传身教在群体中进行传播,这也体现了它的非物质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实现这种意识内容的生、传递、发扬光大。由于通过人们之间的言传身教具有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歪曲和流失,所以档案化保护的形式成为了十分必要的保护手段。

(二)档案化保护的可行性

档案是通过文字、图表、音像等方式来实现对知识和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档案是一种载体,就档案本身而言没有意义,其价值体现在记录的信息和知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存在了一定的联系,有着一定的共同点。正是这种对有价值信息和知识的共同指向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成为可能。档案式保护不是指加强档案馆对申遗资料的管理和归档,也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研究。档案保护模式主要作用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环境的改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种人为的保护措施,为其生存传播提供一种更安全、可靠的途径。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可以方便广大民众对一些知识信息的了解、学习,一方面使民众受到文化遗产的熏陶,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积极性

三、实现档案化保护的举措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档案式保护归结为: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研究、宣传普及,同时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固化、研究和宣传,最终实现改善其生存、传播环境的目的,进而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一)保证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建立、整理档案的基础性作用。档案的本身不能发挥非遗的保护的作用,非遗必须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必须通过人们相互之间的传播、认识和应用,所以单纯的记录记载不能保证非遗的生命力。非遗的性质决定了非遗有着无形性、多样性、动态性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在,以至于增加了对非遗深入了解的难度。档案的建立和整理能够实现对这类知识和信息的整理和固化,有利于我们对非遗进行体统的认识。其次,加强档案发掘非遗文化意义的作用。非遗能够有着强大生命力,经过几千年时间的磨砺还能存在的关键的是其文化价值,非遗的文化价值对现代社会的进步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当今,经济发展迅速,快捷、高效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多以现代对文化价值重视程度不够,加强档案管理对非遗文化的发掘有着重要意义。最后,档案资料的公开性。非遗不应归少数人所享有,它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属于世界的文化,通过建档、整理、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要实现共享,使学者和民众能够更加近距离接触认识非遗文化,重新拉近民众和非遗之间的距离,让非遗的文化精髓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增进人民大众对非遗的宣传保护意识。档案公开的方式有多,例如电视媒体、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学术讲座等,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宣传方式。

(二)保护主体的多样性

第一,加强相关公共文化机构的参与。档案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复杂的工作和庞大的工作量还需要图书棺、博物馆、文化馆等相关文化机构的共同参与,弥补档案馆的不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工作的全方位进行。第二,鼓励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非遗档案化。处于精英阶层的专家和学者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他们能够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人文、科学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施行提供技术支持

篇3

【关键词】 博物馆 藏品 保护措施

我国有着较多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人们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1]。伴随着我国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在博物馆藏品保护方面面临的情况呈多元化与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

1 藏品概述

藏品是博物馆从社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目的出发,以自身的性质为基础,所搜集保藏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2]。对于博物馆藏品来说,其不仅仅包含古旧的文物与各类标本,同时还可以包含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先进的工农业产品。从藏品的含义来看,能否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

从藏品本身的层面来看,由于其受到自身材质所具有的缺陷性以及历经埋葬等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出现自然腐蚀等方面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消失,这就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措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情况来说,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博物馆藏品保护基础条件亟待提高

从我国现有博物馆的保护措施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博物馆在藏品保护技术方面较为落后,导致一些藏品存在着自然损坏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的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认为藏品入藏以后,只要不出现被盗的情况,就是藏品保护工作的全部。藏品在博物馆内,虽然从本质上减少了出现人为损害的几率,但是这些藏品由于还处于自然环境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环境下一些条件的影响,进而出现一定的损害,如空气污染或者虫蛀霉变等等。如青铜器类的藏品容易被有害锈侵蚀出现断裂,书画类藏品容易因为潮湿出现霉变或者虫蛀等情况。简而言之,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基础条件对文物藏品保护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3]。

2.2 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藏品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我国存在着专业保护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基层博物馆为例,一些博物馆根本就没有设置过专门从事馆内藏品保护的工作岗位,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博物馆中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或者文物征集的工作人员兼职藏品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藏品保护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就会影响到对藏品的保护,通常只会在藏品入库前做一些简单的清洁或者消毒工作,至于所做的保护措施是否会影响到藏品内部的结构或者藏品寿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验。又如有的博物馆在进行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时,所采用的新材料与新工艺没有经过试验,也没有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鉴定。这些情况的存在,都说明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2.3 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存在问题

从我国现有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来看,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与管理工作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细致的工作,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藏品的保护体系存在问题,就容易对藏品保护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以我国现有的基层博物馆为例,多数都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工作需求为基础确定了包括保管人员岗位职责、藏品入库管理等方面的藏品保护体系,但是体系在作用发挥上,往往会由于体系本身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或者由于缺乏必要规范化管理,或者由于新上岗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等等,都导致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 博物馆藏品保护需要资金的支出

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不断的提高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水平[4]。文物藏品的保护需要包括库房设备等多类条件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资金匮乏必然会导致对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明确的规定了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把文物保护事业的费用纳入到本级的财政预算中,国家用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财政拨款应随着财政收入的提高不断增加。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在一些基层博物馆中,保护经费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县级博物馆为例,普遍存在着业务经费较少的问题,加之博物馆自身创收能力较差,因而使得一些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总之,对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应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四个不足以外,还存在着诸如藏品保护研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5]。这就需要博物馆在藏品保护工作中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以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进而有效的提高藏品保护措施的应用效果。

3 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的应用

结合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这些包括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性的处理。

3.1 提高藏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博物馆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就是对文物进行保护,这就要求藏品的库房建筑以及保管设备应具有安全性、坚固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博物馆应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如加大对恒温恒湿等现代化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中的应用等等。同时,博物馆还应做好藏品保护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伴随着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藏品保护信息化成了藏品保护措施中的必要组成要素,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也是藏品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博物馆应通过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健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进而有效的发挥博物馆藏品所具有的作用。

3.2 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整体素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藏品保护方面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的集合。这就要求博物馆应不断提高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这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的整体素质[6]。一方面,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现有的条件对已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对现有藏品保护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有效的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方面的水平,另外一方面还应加大对外来技术与外来人才的引入,有效的充实文物保护人才队伍。

3.3 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

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的优化,应以良好的藏品日常管理作为基础,通过规章制度的操作来实施科学管理。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以及技术水平等基础确定合理的措施,进而实现藏品保护的目的。藏品保管工作人员应根据博物馆具体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为基础来确定保养计划,进而确保库房能够发挥其在藏品保护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中,还应关注藏品的修复工作以及藏品的日常养护工作[7]。对于藏品保护工作来说,修复作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藏品保护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修复藏品时,应坚持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重要藏品修复应由博物馆的领导、文物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文物修复人员共同制定方案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修复工作。

3.4 采用多元化的资金解决方式

从资金解决方式看,除了要各级财政提高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外,还应确保专项经费专用的实现,避免出现资金挪作他用情况的发生。同时,博物馆应借助各方社会力量,不断的提高自身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在国家确定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取得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在工作中广泛的争取国际组织、团体以及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个人对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支持,提高“藏品保护基金”设置的几率与运作效果。除此以外,我国的博物馆还应积极的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将博物馆推向市场经济的方式,多元化的取得经济收入,进而有效的缓解自身在资金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综上所述,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多种藏品保护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博物馆或者相同博物馆的不同时期,应从自身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合理的藏品保护措施[8]。并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动不断的对藏品保护措施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藏品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发挥博物馆藏品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越.浅议历史类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设计、宣传教育与服务问题——以西安博物院为例[J].西部学刊,2013.(7):49-51.

[2]陈崇志,传承.浅谈博物馆藏品工作——以南宁市博物馆为例[J].传承,2013.(7):120-121.

[3]李文琪.对藏品及藏品保管工作的再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3.(1):49-54.

[4]马丽双.关于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87.

[5]江郁之,梁洁颖.美术馆藏品管理与保护的规范化建设[J].美术,2013.(3):119-121.

[6]谢军.浅谈民族博物馆文物的征集、入藏及保护[J].民族教育研究,2012.(3):124-127.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环境管理;保护措施;浅析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期间,可能对环境与生态产生诸多影响,我们应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轻施工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水利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1 工程业主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工程业主在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及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并着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制定建设期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具体管理办法;编制招标文件和承包项目合同中的环保条款;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环保工程措施的落实;负责协调环保和其他部门的关系,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编写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报告及月、季、年报表;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环保项目未按要求实施完成的,不能通过验收。

2 施工监理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2.1 施工准备阶段 应审查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是否满足环保要求,如有问题,应协助做好设计优化工作;

2.2 具体施工阶段 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确定监理的主要内容,检查环保工程设计是否得以实施、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环保工程资金的使用是否落到实处、配合环保职能部门做好施工期间的环保检测和监督工作。

2.3 施工验收阶段 提交环境监理报告,参与业主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和环保主管部门组织的环保监测验收。环境监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地下水资源保护;施工区生活供水灭菌消毒的监测与检查;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处理,排污口及水质监测;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控制和大气监测;噪声污染控制和监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水土流失的防治与植被恢复;人群健康保护;文物保护;环保设施的建设。

3 施工单位的环境管理与保护措施

3.1 加强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中环保条款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环保工作,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与工程同步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及时检查环保设施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保问题,对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尽量维持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

3.2 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3.2.1 防治水源污染 根据国家水资源保护有关标准,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废水浓度,对砂石骨料加工清洗、混凝土养护、化学灌浆、机械废油、施工企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采取处理措施,防止直接排放污染水体,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施与农田,施工机械检修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用于喷洒道路及施工场地。

3.2.2 防治大气污染 根据有关排放标准,采取措施消烟除尘,控制污染源,减少排放量;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扬尘和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取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施工机械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3.2.3 防治噪声污染

3.2.4 防治废物乱排 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3.2.5 防治疾病流行 防治疾病流行,保护人群健康。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做好疾病调查和防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免流行性传染病、地方病、自然性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千方百计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3.2.6 防治水土流失 按工程设计和合同要求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多余的土方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当不得不外运时,应该运至无自然保护价值的规定场所,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当堆弃高度较高时不应进行护面设计并应设挡土构造物以免将来发生坍塌;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在工程施工期间不乱砍、滥伐林木,尽量不破坏草灌等植被,并选择适宜本地区栽植的植物,进行生态护岸、草皮护坡,保持工程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免工程施工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2.7 防治文物破坏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破坏,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业主和文物主管部门,保护好文物。

篇5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下文物的义务。

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下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建设、水务、交通、财政、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地下文物保护工作。

第四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进行地下文物保护宣传,营造保护地下文物的良好氛围。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对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及其相关人员的地下文物保护教育和宣传工作。

第五条 市和区、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在地下文物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 本市依法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史料、普查资料等对地下文物埋藏区之外可能埋藏文物的地区划定重点监测区域。符合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地下文物埋藏区进行管理。

第七条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实际考古调查、勘探情况建立本市地下文物埋藏情况数据库,标明地下文物埋藏区、重点监测区域等内容,并对实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结果进行记录。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地下文物埋藏情况数据库,并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共享。

第八条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积极探索有效方式,鼓励有资质的考古发掘单位参与本市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对于已经做过考古调查、勘探的,进行建设工程时,不再重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第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一)位于地下文物埋藏区;

(二)旧城之内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

(三)旧城之外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二万平方米以上;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况。

第十条 本办法第九条规定之外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可以在施工前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建设单位的报请后,应当予以及时安排。

未做考古调查、勘探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制定地下文物保护预案,位于重点监测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的地下文物保护预案应当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备案的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对于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土地储备开发项目,承担土地储备任务的单位(以下简称土储单位)应当按照本市规定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完成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当出具是否具备入市交易条件的意见,相关意见作为土地入市交易的依据之一。

第十二条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向建设单位提出规划条件或者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书面提示建设单位在施工前按照本办法规定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或者制定文物保护预案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告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书面提示的情况同时告知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专业建设工程的监管部门。

第十三条 对于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交通、水利等专业建设工程的监管部门在建设工程施工前,应当书面提示建设单位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并告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四条 对于符合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督促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对考古调查、勘探事项进行安排,相关安排应当与施工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相衔接。

第十五条 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土储单位或者建设单位申请后,在施工现场具备考古调查、勘探条件下,应当按照规定组织考古调查、勘探工作。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结束后,考古发掘单位应当将相关意见书面通知土储单位和建设单位。

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时限按照每一万平方米七个工作日计算,除雨雪、冰冻等特殊情况外,最长不得超过两个月。

第十六条 考古调查、勘探中发现文物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土储单位或者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考古发掘单位确定文物保护方案,采取保护措施。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应当实施原址保护。实施原址保护的,由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研究调整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或者另行选址。

第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采取地下文物保护措施或者配合政府进行地下文物保护的,政府对其损失予以合理补偿,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规划、市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的,应当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发现施工单位未依法保护地下文物继续施工的,应当及时制止并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组织考古发掘单位到达现场。

第十九条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配合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地下文物埋藏区和重点监测区域的日常巡查,并对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建设工程及重点监测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进行其他生产生活活动时发现地下文物的,应当立即对地下文物实施有效保护并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通知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在组织实施本村的建设规划,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指导村民进行自建住宅、挖渠、掘井等活动时,应当注重对地下文物的保护;发现地下文物的,应当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破坏地下文物的,应当立即向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市和区、县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举报属实,为查处破坏地下文物行为提供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具体办法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财政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建设单位未将位于重点监测区域内的建设工程的地下文物保护预案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一万元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建设单位未在施工前报请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的,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安排考古调查、勘探事项的,由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发现地下文物不采取保护措施,不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监理单位未通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违反本办法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应当依法记入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未采取保护措施,造成文物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负有地下文物保护职责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文物保护的现状文物资源调查积极推进。自20xx年以来,经过全国近5万名普查人员的艰辛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共调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型文化遗产在普查中得到充分重视。全国长城资源调野工作全部完成,初步建成长城资源信息系统。

重大文物抢救保护和考古工程取得突破。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主体修缮工程竣工,并启动西藏xx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开展山西南部早期建筑、涉台文物、鸡鸣驿城、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有序开展。文物保护被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积极开展藏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茂县羌族博物馆新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竣工。

考古和大遗址保护扎实推进。三峡文物保护工程规划内项目已基本完成并通过验收。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第一、二批控制性项目顺利实施。以西安片区、洛阳片区和长城、丝绸之路、大运河等两片三线为代表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初步确立。良渚、大明宫、隋唐洛阳城等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建成。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山西五台山、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西湖文化景观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世界遗产41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9项,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8项。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有序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山东省博物馆等新建、扩建项目竣工开放。在博物馆数量和类型持续增长的同时,博物馆质量也有显著提升,现有国家一级博物馆83座,二级博物馆171座、三级博物馆288座。

免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804个。除基本陈列外,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超过10000个。20xx至20xx年,接待观众共17亿人次。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

国家投入珍贵文物征集经费,征集商代子龙鼎等重要文物1万余件。成功开展多次影响较大的文物追索行动,追回流失境外中国文物3千余件。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1)空气尘土污染。一是在土方开挖时,恰逢干旱时节,天干物燥,再加上初期运输道路为简易的泥结石路面,导致运输时尘土飞扬;二是尾气排放。各种车辆和施工机械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

三是水泥灰尘污染。在水泥运输特别是砼拌制过程中,水泥粉尘容易漂浮在空中,造成空气污染。

(2)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的破坏。在施工现场乱砍乱伐树木、破坏植被。

(3)水土流失。开挖过程中,的土层遇水容易饱和,造成水土流失,污染周边施工场地及河流。

(4)噪声污染。施工过程中车辆、砼及砂浆搅拌机产生噪声污染。

(5)废弃物处理。生活垃圾及生活废料、建筑垃圾等。

(6)现场文物的保护。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首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保体系。首先是确立岗位责任制,建立环保体系流程,责任到位,分工明确,措施得力。岗位责任和体系流程:实行逐层落实,一级抓一级。具体分工和责任:由项目经理,各职能部门组成环境保护体系领导小组。具体分工和措施:由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环保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质量安全部门监督施工全过程的环保工作,纠正不符合规定行为,检查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其它各部门按其责任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严格执行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的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

2、制定详细环保计划,确定部门保护责任

工程开工前,项目部要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措施即(健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保部门审批后认真落实,作好施工区和生活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首先是防止扰民与污染。施工作业应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扰民,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地方施工要考虑减少夜间施工、大声喧哗等问题,以防止公害的产生。其次是保护空气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将工作面适当加水,减少粉尘,降低产尘率。混凝土拌和楼正确安装使用除尘器,使用时运转正常,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三是注重物料运输过程中的泄漏措施和机械车辆使用过程的管理。在物料包括水泥、粉煤灰运输装卸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所有出口配置袋式过滤器,定期对其密封陛能进行检查和维修。四是加强机械车辆维修和保养,使用优质燃料,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五是不在施工区内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气体的物质,因工作需要时,报请当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实施。

(2)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或砍伐树木,严禁在工地以外砍伐树木。二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员工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注意保护动植物资源,尽量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个新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三是在施工场地内外发现正在使用的鸟巢或动物巢穴及受保护动物,妥善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四是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树木和野生动物生活,设置必要的围栏并加以保护。五是在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拆除有必要保留的设施外的施工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废弃物,完成环境恢复。

(3)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一是施工活动中采取设置给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不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二是合理砍伐树术,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物,不破坏草灌等植被;三是进行土石方明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四是敝好弃渣场的治理措施,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4)噪音是人类生活的一大杀手,也是影响周围居民与施工部门关系的一大问题。因此必须严格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施工机具,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合理安排车辆运输时间,限制车速,禁鸣高音喇叭,合理布置混凝土及砂浆搅拌机等机械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建立隔声屏障或隔声间,以降低施工噪声;对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振机座,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降低声源噪声。对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运输车辆以及打桩机、混凝土振捣棒等施工机械提前进行噪声监测,对噪声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进行修理或调换。

(5)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是影响施工环境的一大因素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环境。因此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按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将弃渣和生活垃圾送至指定弃渣场。首先是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避免渣场边坡失稳和弃渣流失。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堆渣前进行表土剥离,并将剥离表土合理堆存,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影响其他承包人的施工和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二是舡后期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治。使场地平顺,利于复耕或覆土绿化。三是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在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设置足够数量的临时垃圾贮存设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将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场,按要求进行覆土填埋。四是遇有含铅、铬、砷、汞、氰、硫、铜、病原体等有害成份的废渣,经报请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在环保人员指导下进行处理。

(6)施工前对全体员工进行文物保护教育。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和初步识别文物的能力。认识到地上、地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据为己有。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疑为文物)时,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防止移动或破坏,同时将情况立即通知业主和文物主管部门,执行文物管理部门关于处理文物的指示。

篇7

关键词:铜质文物;修复;保护

铜质文物在各类文博机构保存,但是受到保存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灰尘、紫外线、有害气体、霉菌等对文物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铜质文物受损问题严重,必须加强对其的修复,做好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基于此,加强对铜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铜质文物的修复

(一)对铜质文物表面的修复

第一,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除锈法、超声波洁牙机除锈法、去离子水法以及激光除锈法。每一种方式各不相同,适用的情况也不一样,还需要根据铜质文物表面锈蚀的程度、具置等进行合理选择。其中机械除锈法依靠手工机械,操作十分简单,但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激光除锈法主要运用在小面积除锈领域;去离子水法能够在不破坏文物表面绿绣的基础上,将锈蚀原去除。

第二,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倍半碳酸钠法、氧化银封存法、苯丙三氮唑法等,原理是利用化学药剂,将铜质文物表面的锈蚀发生反应,然后将有害的锈蚀去除干净。

第三,电化还原法。以锌粉或铝粉为还原材料,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为电解质,先将还原材料与电解质溶液混调成糊状,敷在青铜器锈蚀的部位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后,用蒸馏水反复擦洗干净即可。此法适用于青铜器表面局部有害绣的处理,特别是有复杂纹饰及精美铭文的部位,除锈彻底又不伤铜胎。

(二)矫形

铜质文物的矫形是修复工作中关键的环节,是后期做旧、焊接以及粘连工艺的基础。在铜质文物矫形过程中,需要选用合适的工具,采用最佳的矫形方法。现阶段,我国对铜质文物矫形的方法共有五种:第一,捶打法,对于同胎延展性较好,且具有高强度的韧性的铜质文物;第二,模压法,利用液压机、台钳等对其进行加压整形;第三,工具整形法,使用不同种类的工具,采用扭、扳、定压、撬等方式对文物进行整形;第四,加热整形法。采用烘干箱,将温度控制在200~250度范围内,对文物进行加热并整形;第五,锯解法,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弹性差、延展性弱,且发生严重变形的铜质文物。

(三)补配修复

在经过上述的过程后,还需要采用粘合、焊接等技术,将破损的碎块进行拼接,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同时通过做旧手段,保持文物原有的历史风貌。这是青铜文物修复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工作程序,大致上分为焊料及焊锡的选择、锉焊口、焊接、粘连、补配和做旧等几个步骤。可以说铜质文物修复的各个步骤与环节都十分关键,对保证文物的历史传承性、价值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铜质文物的保护建议

近百年来,中外文物保护专家,加强了对铜质文物保护问题的研究,同时也做了大量的试验性工作,逐渐摸索出一套关于铜质文物保护的方法体系。根据笔者多年相关工作的经验,现提出几点关于铜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铜质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

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低湿度控制对青铜器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的抑制锈蚀部位的发展。同时,通过对有害锈蚀部位的测定,在干燥恒温条件下,不同湿度环境中,腐蚀残片在湿度低于35%的环境下较为稳定,锈蚀部位发展性也不够大。因此,一般来说,在铜质文物保存环境控制中,需要保证其湿度低于35%,如果没有条件对大环境进行控制,可以采用小环境封闭保存。

(二)加强对铜质文物腐蚀原理的研究

随着我国铜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铜器腐蚀层进行有效的检测分析,对腐蚀机理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包括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作工艺的铜器,其腐蚀机理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其差异具体体现在哪里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铜器的腐蚀进行更加全面的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与方案。

(三)加强对铜质文物的抢救工作

现阶段,在发现的众多铜质文物中,存在大量已经损坏的铜质文物,加强对这些文物的技术处理和抢救十分必要。但是,在具体的抢救过程中,配方以及工艺的选择,必须事先进行有关的试验,确保文物的安全性后,再在具体的文物上实施。严禁采用对铜器具有损害的配方和方法。当今社会中,绿色环保、经济等都是常见的词汇,对于铜质文物的保护也应该体现绿色思想,为其提供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保护。尤其是采用化学方式进行保护中,应该保证化学原料的绿色化、配方的绿色化等。在绿色化保护原则下,研究出更多保护铜质文物的方式与技术。

(四)建立健全的铜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避免铜质文物受到人为的损害,在文物出土后就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在铜质文物进行修复工艺处理过程中,也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制定有效的铜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等,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对铜质文物的保护质量,及时的消除安全隐患等,避免铜质文物遭到更加严重的伤害。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用智慧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瑰宝,现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文物。铜质文物是我国文物系统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易腐蚀、容易破坏等特点,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修复和保护。关于铜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包括了除锈、矫形以及修补等过程,同时必须从发现文物以及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保护,为我国铜质文物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叶奇.用电铸法进行铜质文物的补配和修复[J].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学术年.2012,14(2):74-75.

篇8

前一段报刊和网络上风传关于故宫被盗及损坏文物的事件甚嚣尘上,一时故宫对文物的保护给人们留下了负面形象。笔者认为极其重视文物保护本来就是故宫的优秀传统,而现在对故宫的优秀传统继承不力,或许是发生这些问题的因素之一。在我的印象里,故宫的文物保护工作确有不少事迹是值得赞扬的。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许多民房倒塌,家中什物严重受损,而有着悠久历史的故宫,古建筑巍然屹立,文物秋毫无损。除了古建筑结构好,抗震能力强之外,故宫对文物保护的未雨绸缪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76年春,我在故宫业务部工作,一次与国务院老友相聚时,得知京津冀地区有可能发生强烈地震的中期预报信息,回来立即向院领导汇报,后经核实确认,院领导决定专门研究文物的防震问题,并请地震研究所派人来院指导。

随后地震研究所的几位专家来到了故宫,我全程陪同他们到处查看, 故宫中建筑体量最大,屋顶最重的当属太和殿。但当时太和殿属开放区,游人可以自由进入、停留,不可能查看屋顶结构,便选在稍次于太和殿的太和门。太和门从台基到天花板距离相当高,门内矗立一个20米左右的高梯,一位专家竟然想缘梯而上,进入屋顶检查。我当时劝阻他,登高梯太危险。同来的研究人员说:让他上去吧!他不看不放心。这位专家进入屋顶后很久才出来说,樑榫整体连接很好,不会出现大问题。他们对故宫古建筑抗震能力赞不绝口。我因为曾参与过邢台地震的抗震工作,对地震多少有些了解,所以我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记得在储秀宫我指着用一根长长的铁钩垂吊着的宫灯问一位专家,如果发生地震,宫灯摇动幅度会很大,有无危险?专家笑着说:没关系,这铁勾上接屋顶上的铁环,下勾着宫灯铁环。屋顶摇晃,铁钩由于反作用力会向相反方向摇晃,宫灯又会向铁钩反方向摇晃,左晃右晃,力量相互抵消,不会有大的摇摆。可见我们的祖先为了防风而设置的方法,在抗震中也会有巨大作用。

当时故宫的文物库房大都是未开放的宫殿和清宫旧有的库房,均是古建筑,后来只是稍加改善,如将纸顶棚改为灰顶,窗纸改为玻璃等,建筑结构整体未动。我陪同他们查看了陶瓷库房,库房中以木架码放瓷噐,木架很宽大厚重,可以防震,不致倾倒。但满架瓷器则令人担忧。专家们认为应重点采取保护措施。后来我们研究,确定了将珍贵文物装箱,架上瓷器能下架的下架,不能下架的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棉垫、囊匣等遮挡围垫等等。他们还提出要防止顶灰脱落砸坏文物。我们便采取在库房内四周搭设脚手架,架上满铺木板,用以遮挡顶棚,保护瓷器不被砸伤。对其它易碎文物库房也采取了同样措施。

最令人担心的是各陈列馆中公开展出的文物。这些文物全部在玻璃展柜中陈列。如何保护这些文物在地震中不受损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后经与地震研究所商定,在地震模拟台上先作一次试验。我记得那天由陶瓷组准备了一个玻璃陈列柜和一些不属于文物的瓷器,运到了地震研究所。陈列柜有上下两层,由木榫嵌入连接,柜体高大厚重。各种瓷器大小、形状各异。我们把陈列柜放在模拟台上,把瓷器依次摆入柜内,开始了地震模拟试验。试验震级由小到大,到了六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时,陈列柜前后晃动,并未倾倒,上下两截未脱离,但柜内瓷器有些已倾倒破碎。通过这次模拟实验,使我们心中有数,证明陈列柜抗震性能较好,而瓷器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当时我们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应当把陶瓷器黏合在陈列柜内,使之与柜形成整体,如遇地震,只要陈列柜不倒,陶瓷器也不会倒。当时最适合的黏合剂只有乳胶,于是相关工作人员动员起来,小心翼翼地用乳胶把陶瓷器粘在陈列柜的玻璃隔板上。对其他陈列室中易碎文物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篇9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法律制度;鉴别认定;公众参与

一、工业遗产的定义及其价值

1.工业遗产的定义

我国国家文物局在2006年4月18日(即“世界工业遗产日”)在无锡组织召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其中对“工业遗产”下的定义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2.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审美启智价值、独特性价值和稀缺性价值等等。工业遗产是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时展水平和社会风貌特征。工业遗产往往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保护工业遗产,不仅可以强化市民的乡土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当地文化创新,还能够增添城市色彩和魅力,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后工业化时代悄然来临、城市新陈代谢加速的背景下,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保护工业遗产刻不容缓。

二、我国工业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并没有为工业遗产单独分类。我国1985年加入该《公约》,至今尚未建立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相关工作欠缺而滞后,具体体现在:

1.保护法规空缺

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直接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在业已颁布施行的相关法规或文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等,与工业遗产保护关系比较密切的,只有2006年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但其仅是一个通知,没有权威的法律效力。全文仅5条,只是对工业遗产保护做了原则性规定,对保护主体、保护措施、各地方政府的责任等没有说明,对违反行为也没有惩戒性规定。也就是说,即使工业遗产被蓄意破坏,司法机关在追究其责任时也无据可依。

2.保护主体缺失

从时间上看,工业遗产主要是指以来的有价值的工业遗存。工业遗产一方面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并不与之完全等同。此外,工业遗产与文物的关系也存在着交叉性,有些工业遗产属于文物保护对象,但更多的工业遗产,并不属于文物保护对象。所以,文物保护部门并不想当然就一定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主体。那么,工业遗产的保护主体该如何界定?是以文物部门为主,还是以建设部门为主?或是再行设立新的职能部门?抑或是以原产权单位为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评估标准待明确

显然,并非所有的工业遗存都是工业遗产,哪些是该保护的工业遗产,如何辨别?辨别的主要标志是其科技价值还是建筑价值或是艺术价值?工业遗产应保留遗存中的“优秀”部分,还是有“代表”性的部分?是否那些曾经带来巨大污染或能耗巨大的工业遗存就没有价值?这些问题必须明确回答,为此须要尽快建立工业遗产的评估标准。

4.政府职能缺位

各地政府考虑自身利益,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工业遗产的申报并不积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指出:“一些地方政府过去不愿多申报,认为被列入‘国保’单位,不仅在其利用方面会受到制约,而且对其周边环境的开发也会受到约束” 。所幸的是有一些地方政府,比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陕西、大庆等省市,已经认识到工业遗产对城市风貌与创意经济建设的特殊作用,出台了一些保护政策,并积极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三、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构建

1. 定一部专门保护工业遗产的全国性法律法规

制定这样一部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使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达到理想效果,另一方面,应力图在工业遗产评价、保护及利用措施上与国际标准具有可比性,以便将来进入国际清单和数据库。为达上述目的,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与规范以下内容:

(1) 评估标准:以辨别确认需要得到保护的工业遗产,理顺工业遗产与文物、世界遗产的关系。

(2) 保护原则与目的:并不必要将所有的工业遗产实行完整性的保护,那么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 主要及相关职责主体:解决以哪个行政部门为主,职权如何分配的问题。

(4) 保护性规划与专家介入机制:保护工作中,规划一定要先行,注重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

(5) 切实可行的保护模式与手段:明确是否采用分级分类保护标准,工业遗产保护区如何划定等问题。

(6) 处罚规定与应急机制:确定处罚的标准,发挥其威慑、教育作用。

2. 建立对工业遗产的鉴别认定制度

(1) 建立对工业遗产的鉴别认定标准

首先,鉴别认定哪些工业遗产应得到保护。其次,区分各处工业遗产的不同保护程度。第三,明确每处工业遗产应保护的重点部分,比如对外观的保护一般重于对室内的保护。

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不能过大,否则将失去重点,实施保护时受到人员、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保护范围也不能过小,否则将会使某些珍贵的工业遗产被损毁。在参照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准则的前提下,对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遗迹,可考虑将其确定为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

①旧有工业建筑或布局具有较鲜明的时代或地域特征之一的,或在相应时期内具有唯一性或稀有性,或具有全国影响性等特点的;②工业设施、设备在规模、造型、结构等方面在相应时期内具有唯一性或稀有性,或具有全国影响性的;③曾在全国、全省同行业排序靠前或产量多、质量高、开办早、品牌影响大、工艺先进、商标或商号全国著名的;④和当地历史上著名工商实业家有关的企业、厂房、生活设施或公益建筑等。

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工业遗迹应是挑选的重点。

(2) 建立对工业遗产的鉴别认定程序

要想真正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凸现出来,其鉴别认定程序相比鉴别标准而言,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工业遗产鉴别流程设计中,下列步骤的理性设置是必需的:

①各地、各有关部门、企业根据普查情况,汇编整理登记资料;②设定公众(包括非利益相关群众)申报的时间与采信空间及奖励程序;③建立专家咨询体系,由文化、规划、建设、历史、档案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评估委员会,根据工业遗产认定的标准,提出评估意见;④文化、规划、建设、档案等行政部门建立会商制度,根据专家意见,研究确定工业遗产目录;⑤确定的工业遗产目录报同级政府审核公布;确定进行保护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的管理办法实施管理,并考虑在国家层面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制订保护条例;⑥列入目录的工业遗产按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分别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建立对工业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

可考虑按以下标准对各类工业遗产进行分级分类保护标准设定:

(1) 分级分类标准

可考虑将工业遗产分为省级、县(市)级两个保护层次(不设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层次,是因为具有此类“潜质”的工业遗产会被认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相应层次的文物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分级认定;同时,可设立准工业遗产保护单位这一类别,以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其潜在文物与经济价值,以作“后备干部”式的留意与预备性保护。

(2) 分级分类后的保护措施

对工业遗产进行分级分类,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提出和落实保护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工业遗产,拟提出以下保护措施:

4. 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是指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与行为的立项、起草、审查、实施等环节并提出意见,行政机关决定是否采纳并及时反馈的活动。公众参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公约》第15条明确规定:“缔约国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承传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事实上,公众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必要与必经途径,因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与原创力在民间,工业遗产同样是如此。要利用各种媒体,普及工业遗产保护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帮助民众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最终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乃至社会个体都关心、爱护并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局面。具体的制度设计可以参照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5. 建立工业遗产保护中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威慑、惩罚与教育,是法律的主要功能之一,工业遗产要想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相关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与程序必不可少。如今我国各类遗产屡遭破坏,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破坏者的法律责任没有被追究,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又在于立法、执法不到位。

从程序法上来讲,要明确法律责任追究的法定主体和职责,这是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前提。要进一步明确行为规范,严密工作流程,增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要着重落实、分解执法依据,理顺执法关系、落实执法主体;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合理履行职责;要严格时限,不容拖拉,提高执法的效率和准确性。

从实体法上来讲,要明确规定法律责任的实体内容,包括规定破坏工业遗产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

参考文献:

[1] 张林.国务院发力文化遗产保护,不申报者文物局就指定[J].望新闻周刊.2006

[2] 陕西省工业交通办公室、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方案[E].2008.

篇10

关键词:文物建筑 保护历史街区 可持续利用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reaffirming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s to protect the inevitable wa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historic distric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1.必要性与迫切性

1.1必要性

历史街区是指在某一地区(主要是指城市)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这一地区发展脉络和集中反映地区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或许每一幢建筑都不是文物保护建筑,但整体上具有非常完整而浓郁的传统风貌,是这一地区历史的见证[7]。

由上述定义可知:历史街区是城市乃至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及人类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6]。其保护的本质就是保护城市及人类的历史信息,保护城市及人类的文化资源。

1.2迫切性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城市建设得以空前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旧城改造热潮,也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提到重要的日程.进入90年代,旧城改造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使之既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又能更好地保持和延续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成为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首要问题[6]。

我国具有多民族性、多地域性、文化多元性,但是,现在所有这些正经受“国际化模式”的冲击,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面临衰竭。所以,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有利于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时下已迫在眉睫。

2.现行保护评述

2.1现行保护措施

(1)国外经验[5]

保护范围。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很广,从开始的宫殿、教堂、官邸等发展到住宅、作坊等及其周围的历史环境,甚至整个历史街区。

法律保障。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国外大都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如法国,1962年颁布《马儿罗法》,规定将有价值的历史街区规划为“历史保护区”,并且成立了“国家规划师”制度。

保护规划任务。规划工作主要是修整住房与改善交通。修整住房的目的是能够使人们继续居住使用;改善交通主要是在修建环路,截流外来交通,只有居住在老城的人才可以开车入城,当然还要辅以改善城内公共交通,改善交通管理等措施。

(2)国内措施[1]

保护范围。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我国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指定了3批历史文化名城[9]。可以说保护范围从建筑到城市,面面俱到。

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文物保护法的角度,如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二是从城市规划法的角度,对文物建筑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保护。在1991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从宏观(总体规划)、微观(区域规划)上规定了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保护措施。

目前,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有以下模式。1、文物保护型开发。2、文史博物馆型开发。3、旅游景观型开发。4、转换功能型开发。5、纠偏复原型开发。6、生态园林型开发。但是,所有这些模式都没有考虑使用适度性原则,导致一些历史街区每天的外来客流量及交通量太大,因此,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相反却遭到某些破坏,如敦煌石窟等。

2.2差距及评述

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从体制及范围上已经系统化、体系化,日趋完善。但是,实际实施却有一些偏差[10]。

保护观念的误区

包括几种常见的现象:对重点保护单位予以保留,相邻建筑全部拆除,变历史街区保护为历史建筑保护;拆除历史建筑,代之以历史风格建筑,即所谓的“假古董”等。

保护方式不当

比如新加的建筑尺度控制不当,及交通规划不当,对街区景观、肌理和路网结构造成破坏等。

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标进行保护

常见到一些保护,为增加商业面积以追求经济利益,变居住和文化等功能为商业功能,对原有生活形态造成破坏。还有为追求建筑面积,扩大建筑体量,对街区景观造成破坏。更为严重的干脆进行房地产开发,将历史街区保护演变成旧城改造。

生活网络破坏遭破坏

出于保护要求,降低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和居住人口是必然的要求。但是,常见到一些保护动辄把街区里的大量居民迁往其他小区,甚至迁到几个小区。丝毫不会顾及到居民潜在的各种生活危机。

公众参与不够

对历史街区的任何保护措施,都会对居民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在房地产公司、政府和设计部门的合力作用下形成。居民只有接受的义务而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侵犯居民利益的做法有意无意间随时发生。如果说其它规划中尚可做到消极的公众参与,那历史街区里的居民就没那么幸运了。

保护资金来源单一

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都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大多是作为旧城改造的一部分,以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主体进行的,政府出政策和场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出钱进行“保护”。

保护实施效果不佳

近几年,由于国家行政决策的引导,财政资金的资助,极大地推动了各地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各地纷纷制定以保护为名的各种总体、详细规划,然而实施结果却差强人意。例如有些城市对于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只注重单体文物建筑的散点保护,忽视了其生成和存在的环境,割裂了文物建筑、历史古迹与城市历史脉络的密切关系;有些城市将历史街区视为危房、棚户地区,对其进行早已被西方国家否定了的推土机式危房改造,代之以“现代建筑”的板式公房,或者借助于对墙头、檐口等部位的处理而加以美化,虽然从房屋、材料、质量等配件等方面有了提高,但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市场行为,抛弃了对居民社会、心理及其传统生活形态选择的权利的考虑,破坏了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将居民迁居的各种利益损失转嫁给城市社会,还有些城市在产业调整重一味地注重以旅游业、商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任意杜撰历史兴建仿古一条街,破坏了真正的历史遗存,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些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8]。

3.我国保护措施之我见

(1)单纯为保护的保护不利于调动保护的积极性

一提到保护,人们自然就会联系到投入。在当今百业待兴的前提下,资金到处都急需,因此,要对历史街区投入相当多的资金是会叫人舍不得。何况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投入,是无直接经济效益可言的,因此,单纯为保护的保护不利于调动保护的积极性。

(2)为利用的保护不利于长期的保护

像开发房地产那样,进行大投入、大改造,开店面、搞集市,走商业化道路的保护,这对“保护者”来说,积极性肯定高,既进行了“保护”,又能迅速得到回报。但是,过度的改造势必会偏离保护的正确轨道,形式上得到了“保护”,实质上是换了一种方式的破坏。

(3)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之路是唯一正确的保护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共同追求的发展之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什么说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是唯一正确的保护之路呢?因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当以保护为重,保护是历史街区能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保护是本,因此,必须认真保护;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单纯为保护的保护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必须要在保护中进行合理的利用。如平遥南大街、屯溪老街、临海紫阳街、绍兴仓桥直街等就是可持续利用保护的典范。归纳它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走了可持续利用的保护之路:

保留了历史的特色。即历史街区历史上是什么样,现在还是要保留什么样。简而言之,一是历史上是商业街还是保留商业街,历史上是居民区还是保留居民区,历史上是居民与商业夹杂的还是保留居民与商业夹杂;二是原来建筑是什么年代特色现在仍保存原来的特色,以明清建筑风貌特色的街区,还是保存明清建筑风貌特色,清末民初建筑风貌特色的街区,还是保存清末民初建筑风貌特色;三是保留了当地民俗特色的建筑风貌,平遥南大街就是晋派,屯溪老街就是皖派,绍兴仓桥直街那就是典型的浙派了。

合理进行了利用。即一是吸取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经验,在建筑外貌保存的前提下,对居民居住的建筑内部进行现代装修,例如绍兴仓桥直街居民家家都有了抽水马桶,都能安装空调,好的条件居民也乐意居住,合理的利用也促进了保护;二是能开设店铺的尽量开设与居民、游客相关的店铺,例如屯溪老街、绍兴仓桥直街,合理利用店铺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广大居民与游客的需要,也收到了较好的回报;三是出卖部分空置住房;四是用部分空置住房给现在还在外地的当代名人居住,使之成为今后的名人故居;五是严格保护富有特色的楼堂馆所、名人故居、富有民俗特色的民居、店铺、作坊等,这类建筑是历史街区中的精华所在,这是历史街区最具投资价值的部分,保护得好与不好,关系到整个街区的文化品位,是历史街区能否合理利用的关键,保护好,这些建筑都能合理利用为旅游业的宝贵财富,将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平遥南大街、屯溪老街就是实例[1]。

4.结语

新的开发要从街区的现状与特点出发,在总的城市设计原则与整体构思下,运用城市设计的观点,注重历史街区中的建筑形态、城市环境、建筑文化三者间的有机联系,做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6]。

【参考文献】

顾鉴明. 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认识.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王景惠. 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和方法.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学报,2001(6).

李和平. 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 城市规划,2003(4).

刘敏,李先逵. 历史街区探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4).

王景惠. 国外是如何保护历史街区的. 建筑创作,2003(12).

阮宇翔,彭旭. 传统历史街区的环境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武汉大学学报,2002(5).

吴良镛. 关于北京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意见[J].城市规划,1998(2).

高伟,顾晓伟. 对历史街区保护的一些思考. 城市规划,1999(1).

王川. 近百年来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