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组成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的组成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的组成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计算机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独特之处,搞好这门新学科的课程教学,探索教学、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现就本人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简要地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体会。

一、集体讲授式。这在传统教学中早已习以为常,然而,本课程却已赋于了新的内涵。首先教学环境一般都与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设备相联系,其次演示内容又往往与交互式多媒体课件相关,因此,这里“集体讲授式”实际上早已是计算机数字化了的电化教育课。

优点:操作方便,易于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知识点易被接受,能在规定课时内呈现较多信息量,能同时面对大量学生上课。

缺点: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客观上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所有学生被迫按照老师的讲授速度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弥补此方式不足的办法有:

1、避免“照本宣读”,应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增添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发挥课件的交互处理能力,如穿插些知识问答或抢答竞赛活动,注重与学生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目的。

2、对新应用软件介绍,可结合对比学习法,注重软件界面组成、功能及一些专业俗语含义的讲解,老师不必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需给出一、二个例子后,任由学生去思考、发挥,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能力,最后作个归纳即可。

二、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依照现代教育理论观点,教学方法是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而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每个老师都期望能办到的事。“学生练习――老师答疑式”就是冲着要实现这个希望而来的,以达到充分发掘学生内部积极因素,由学生自己按学习任务来完成。如在讲“文字处理――中文WORD2003”这章时,我一开始就向同学们提出了学完本章后要各自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练习――做一份主题墙报。而老师的工作主要是解答一些疑问,并组织对学生作品的评讲与考核。余下的全由学生自己依照任务要求去学习、构思、收集资料并完成制作。

优点: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程度不同的学生按照各自能力大小,选择相应学习方式、安排相应的学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获得学习效果。

缺点:因学习的灵活性大,对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条件要求较高,不适宜在自习习惯还未初步形成的学生中开展。此外,因学习周期较长,在教学中也不宜过多采用这种方式,以免造成学生感觉疲乏、单调,起到相反的作用。为此,本方式在使用时,应考虑到的地方有:

1、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并为学生们能完成好任务尽可能提供练习所用到的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媒体的资源。

2、仔细安排学习活动(一般与任务驱动式结合),把任务要求分解为一个个较小的独立过程,每个过程原则上只包含单个知识点,每个过程的学习程序均要认真编排,使之能一步步接近目标,使每个同学都能明白任务完成的基本操作过程。

三、小组协作式。本方式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和了解提供了机会。它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尤其适合在计算机课操作实验中采用。

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学生还能取长补短,正确理解老师的课堂要求,而老师有时间作课堂巡视,能及时发现各小组的进程和其中的问题,通过对组长或组员给予鼓励(与欣赏式结合)或动作纠正(与启发式结合),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缺点:学生的学习准备和老师的组织工作至关重要,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到学习效果,要求老师具有较丰富的软、硬件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应注重的问题有:

1、为使学生普遍获得收益,每个分组最多不能超过4人,理想的分组数为10个左右,共分4个大组。

2、在课堂巩固练习中,小组活动应安排在老师向全班讲课或学生个人练习之后进行较为有效。

四、交互自主式。这种方式最先在《电脑家庭教师》软件中应用,主要是在学生放学回家后可借助家庭电脑进行交互学习。近年来,随着Internet技术普及,尤其是宽带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学校开通等等,其内涵已得到延伸。在计算机课上的应用常常与任务驱动式结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由学生依据课程要求自主运行多媒体学习软件或运用校园网络进行交互学习。如在讲授“Internet基本操作”这一节时,我就给出任务:请同学们回答到此时为止,希腊奥运会中国、美国队各获取了多少块奖牌?要得到结果,借助互联网是个好途径,但如何快速、准确的查到所需数据这就有很多的学问了。从而不但达到了使学生对信息属性理解更深入了一步,而且也对网上搜索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有了亲身的体验。

优点: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主动性和目的性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非常有效。

缺点: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对机房的硬、软件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必须配置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并且课件和网络建设的投入也较大。 应注意的问题有:

1、虽然交互自主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学习内容详尽、功能颇多,可因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缺乏师生间面对面交流,这一方式还仅适用于部分学生的自学、预习、复习、练习等学习环节,若与集体讲授式相结合,是可以取得令人较满意效果的。进行交互式自主学习,然后通过集体讲授,穿插些知识抢答竞赛,解答一些疑难问题,最后再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们能达到较全面的把握住所学知识点的目的。

篇2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Moodle

虽然信息时代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但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尽管也或多或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但多是把“黑板+粉笔”嫁接到“PPT+投影仪”上,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内涵没有形成教师固化意识,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在教师和学生思想的交互碰撞中产生。因此,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迫在眉睫。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在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设普遍较早,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意识上,并把这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如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无不例外地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相比计算机操作技能而言,更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体现出的是“教育文化”,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紧密相连。故笔者认为,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浪潮中,需密切关注社会的需要,美国的“实用主义”教学观值得借鉴,将社会需求和现实案例充分体现到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中,为学生创设最直接、最真实的情境。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应用性等特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所指信息化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坚持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的稳定,强调在信息化环境下“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含义界定为 “学教并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师生即时的交互中完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笔者所言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环境设计理论、关系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交互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知识来源于社会意义的建构;知识的习得来源于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下的互动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强调信息技术对学习环境设计的支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设计服务,而不是盲目地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要体现个性化需求。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育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学习活动的创设为中心,教师、学生的互动参与为重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一味地强调协作学习,重视独立学习,二者应当达到一种平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特别注意学习者在独立学习阶段对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的需求情况,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正如孔子云“因材施教”。

总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型教学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具体的研究问题不同。教学设计的中心不能简单的以“教”或以“学”为中心,而要综合考虑教师“教”的传递策略的设计和学生“学”的资源库、知识库的设计;信息时代的教学设计,表现形式不能囿于简单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是非线性的和开放式的;在研究方法上不仅要注重量的研究方法,还要采纳我们一直忽视的质的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应是环境的设计和开发,并注重学习问题的层级式设计。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现

首先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维度对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基于“有效学习”设计思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点:利用STS 教学观,在课程引导问题的设计时,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在这些情境中找寻适合自己社会背景经验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更多的学习者分享学习成果,即展示学生的作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评价的设计等。其次,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流程及模式。流程设计主要由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提供认知工具和协作工具、学习策略设计、管理及帮助设计、总结与强化练习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组成。

过程模式的操作步骤主要有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及问题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知识的授予、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等七个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动态沟通、完善、修改。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平台支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日常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采用相对成熟的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魔灯)教育软件为教学设计首选平台。利用Moodle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致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三个阶段。主要包括课程界面美化(如添加时钟模块等)、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等)、课程活动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课程评价设计

需要指出的是,Moodle 平台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优秀的教学平台,无论是作为课堂上的教学工具,还是课前、课后的辅助平台,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很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Moodle 进行教学设计并不是万能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加涅等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篇3

合作学习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教育家SlauinR.E,JohnsonD.W.,NDavidson等提出的。在70年代中期至∞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等理论为基础,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的异质性为基本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的目标。JohnsonD.IV.johnson,R.f和HolubeeE.于1993年提出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①积极互赖(positiveinterdependence):②个人各小组责任(individualandgroupaccountability);③互相互动fpromotiveinteraction);④人际及小组交际技能(in—terpersonaJandsmallgroupskil『sJi⑤小组自评(groupself-evaluationprocessing)只有在学习环境中系统地构筑这些元素,才能确保有效的、长远的合作学习的成功。

2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2.1高职高专学习者需求分析。从教育改革实践看,人的精神需求、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觉性,已成为当代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需求的满足与学生发展始终是教育实践的主题。以此为背景,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的制定首先考虑的因素即: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有更为迫切的需求。换言之,学生希望在校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能真正对其未来从业有所促进。就医学专业而言,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的掌握,直接应用于从业后病历及病案的管理。而这些教学内容都是操作性极强,便于开展合作教学策略。与普通专科学校相比,高职计算机教学更应立足于应用、实用、管用三个基本点。同时,学生操作技能与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但普遍有一定基础。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上的较明显的差异性,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行性。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背景下,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强烈,学习自主性较强,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思路较开阔,这也为实施合作学习提供了心理基础。

2.2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学策略的凝固化。为处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动态信息,教学策略必须具有指导性、灵活性、最优化等特征。但现实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从未对上述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和总体设计,有的教师将计算机教学简单理解成教师仅需把理论讲清楚,剩下的事由学生上机操作熟练即可;有的教师将教学策略仅仅理解成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过程不仅千人一面,而且刻板、机械、程式化。片面化、凝固化的教学策略,既缺乏对教学过程发展变化的动态把握,又缺乏对学生生命成长全程的关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2教学策略的狭隘化。现实的计算机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显然是与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探索合作、自主、互动等核心价值相违背的。

2.3教学活动的当下化。现实高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考证过级”往往是学校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教学追求,这一状态,使得计算机教学放弃了自主确定教学目标的权利,局限了教学策略的选择。在一些教师看来,似乎只要学生顺利地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所有教育教学问题就全部都解决了。至于通过这个考试是否实际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则在所不问。这种盲目追风式的主导思想必然是使计算机教学停留在讲授加练习的表层。

3合作学习策略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

3.1讲授阶段:教师要在一定时间内明确学习要点,指明重点、难点,为小组活动环节提供载体。

3.2布置合作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全班学生布置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任务要求组员分工协作,明确个人和小组的任务。小组接受任务后,要细化为若干部分,必须由每个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后,这项工作才能完成。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人数以3~5人为宜。

3.3合作学习的展开:小组成员根据各自分配的任务,独立搜索材料,完成任务所要求的操作。如课件制作部分,按分工,小组成员有的完成自己擅长的图片制作;有的负责文字材料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擅长技能操作的同学,对所有内容进行汇总和后期制作,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这一阶段要有内容丰富的小组活动。丰富的小组合作互动形式,有利于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各项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己动手参与、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活动形式有:

3.3.1搜集材料:教师在课前将学生按4~5人一组,规定各组同学根据所制作课件的要求和内容收集文字材料、图片。教师最好能提供网址,或给与指导。由于课件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演示完后,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让学生有所启发。实践证明,很多同学在制作课件中不仅拓宽了知识面,学到了不少东西,还引发学生对医学专业许多问题的关注,课上的气氛也活跃了许多。

3.3.2讨论:合作学习不仅需要成员问相互沟通信息和思想,还需要相互合作确定某一个问题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小组讨论这种合作性强的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知识理解和多向性思维。

3.3.3后期制作:由技术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和择优,综合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完成制作任务。

3.3.4小组展示:在规定时间到后,教师要组织展示,由本组负责人利用教学软件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应阐明本小组的制作思路及创新点。

3.3.5教师评价: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大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完成任务后的结果都可以为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为了使评价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完全凭印象,学生做任务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临近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要适当地对学生的表现做一些简单的记录。除了表现以外,还要依据完成任务的结果来进行评价。由于合作学习中,许多活动由小组合作完成。显然,小组成员的贡献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会存在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4在应用合作策略中应注意的问题

4.1教师的角色调整要到位。总体来讲,教学策略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实施该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关键。教师不再是权威,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监督作用,但是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关注课堂活动的进展情况,以便给予指导或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活动时间进行及时调整。教师尽量不要干扰学生的活动,要放手让学生发挥和创造。

4.2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执行合作策略中教师监控者的角色绝不意味着教师的无所作为或无所事事,该策略决定教师行为的典型特征是“功夫在诗外”,即教师课前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要将学生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限度,使他们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观点。要使学生在宽松、融洽的学习气氛中形成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②教学设计应由易到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当前的能力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分配的任务应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考虑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配有一定难度的任务。⑧要充分考虑学生同一阶段其他科目学习和接触的知识,但注意不能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便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现跨学科学习。

4.3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每小组的成员以4~5人为宜,教师在分组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专长,形成信息差,以取长补短。指定的小组负责人应该是能在小组中影响力较强人,以便能较好地协调彼此间的关系。

4.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过于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因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实际表现来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当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尤其要使形成性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客观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同时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及小组评价结合起,形成评价机制多元化。

4.5教师应加强对合作技巧的指导和培养。合作学习涉及大量的合作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是实施该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一体化,“任务”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3;TP393-4

如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飞速发展,已经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面对这纷繁复杂的计算机世界怎样让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呢?如何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传授给学生呢?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可见,计算机应用一体化课程中教学“任务”设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1 “任务”设计要有的放矢、明确目标,保证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在总体目标的范围内,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一个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实现和掌握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达到掌握总学习目标的目的。例如,在网页制作章节中,涉及到网页素材的制作、网页链接和修饰、框架编排、图文布局、主页和素材文件存储等教学“任务”。教师首先展示一个符合教学目标的现有的网页,作为要实现的总“任务”。然后将总“任务”分解为几个部分,引导学生完成。可见,“任务”分解、编排成功的关键是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找准突破点,合理分散重点和难点。要求每个“任务”设计要考虑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步骤顺序、如何突出重点等因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后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 “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任务”设计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空间,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式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梯度的基本任务和创新任务,以便于教师、学生都有发挥联想的余地。这样,既保证了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任务,又保证了能力较高的同学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

例如,在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任务”设计中,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对话框、艺术字,并设置各种对象的格式。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插入和设置对象大小、版式的操作方法,完成任务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插入对象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的创新任务是要求自学完成插入音频和视频剪辑、flas、电子图表、超级链接等任务。这样设计既完成了基本的学习目标,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任务”设计要趣味化,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任务”设计的重要环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能够使其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可见,“任务”设计的趣味化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剂“良药”。

“任务”设计是与一定的教学情境相联系的。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是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设计,就是让学生在情境化的真实的学习活动中参与真实的问题解答和教学任务的延展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直接的、有效的、有趣味的学习。因此,“任务”设计的趣味化与情景教学设计是否得当是息息相关的。

例如,在编程语言随机函数的教学“任务”设计时,首先引导学生模拟中国体育彩票29选7的操作流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顺理成章的实现了模拟情景和问题情境的创设。然后,引导学生利用随机函数产生1-29之间随机的29个整数,进而利用循环解决29选7的程序设计,就顺利完成了基本任务。然而,此时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敏捷、联想丰富的积极状态,个个求知欲望高涨,这时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导入创新“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探寻解决产生20个100以内的两位整数的程序设计;然后继续深化“任务”设计,要求编制程序将20个随机整数中的素数打印输出;再次深化“任务”设计,要求编制程序将若干素数由大到小排序。经过三个梯度“任务”的训练,学生不仅吃透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巩固了数据筛选和排序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学生成为“任务”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由学生独立的或协作起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任务”设计中必须注重个别学习“任务”和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对于个别“任务”,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协作学习“任务”,则由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达到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相互对等交流的目的,引导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学会合作和竞争,从而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协作克服困难的能力。

例如,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设计的“任务”是完成以“自我推介”为主题的作品。在课堂上学生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创意,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智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的欲望,顺利完成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任务”。此时,教师要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分组,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分工协作完成以“环境保护”或“中国梦”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最后将创意和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任务”设计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出合格人才

当今,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目前网上聊天污言秽语、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制造散播病毒、网络敲诈、网上银行盗号等计算机应用犯罪时有发生。可见,计算机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教学“任务”设计中,要针对计算机应用的种种正负两面的影响,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遵守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法律法规,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人,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合格人才。

总之,要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仔细推敲每个章节的难点和重点,做到统筹兼顾、勇于创新,为学生设计、构建出一系列的“任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网络科技时代,2002(01).

[2]殷琳.浅议高中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中国基础教育,2005(01).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8(08).

篇5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教学;比较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经过全世界范围的实践与发展,各种研究和经验都表明,它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传统教学已沿用2000多年,也有它的优势。现在如何来对待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功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借以实现的手段就是多媒体CAI课件。多媒体CAI课件就是运用各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软件。就一般而言,把文字、图形、图象、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并实现有机组合,就可以形成多媒体CAI课件。

(1)CAI课件的特点。 ①教学性。多媒体CAI课件必须符合学科的教学规律,反映学科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②科学性。多媒体CAI课件必须正确表达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多媒体CAI课件系统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了。 ③交互性。多媒体CAI课件必须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交互界面是学生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学生就是通过交互界面进行人机交互作用的。④集成性。多媒体CAI课件必须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经过加工和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

(2)CAI课件的教学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CAI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CAI课件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这样,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③扩大学生知识面。多媒体CAI课件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而且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传统教学的模式和特点

长期以来,教学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形成了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双基”教学;②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强调教师为中心;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强调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④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一切教学方法均应为教师的传授知识服务。

特点在于:①有助于知识系统的形成。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则具有步骤明确、清晰、环环紧扣等特点,有利于教师传授系统的知识。同时;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具有学科逻辑顺序,这样的学习比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更易形成知识的系统性。②有利于学生较快较准确地形成数学概念、理解有关知识。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精细的讲解,扫清了学生认识上的障碍,使学习少走弯路;另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反映了教师本人的情感、作风、素养,学生在听课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再则,学生在听讲时,听觉、视觉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这比独自看书更易形成知识表象。所以,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比其它教学形式更有利于进行接受式学习。③当堂课的模仿练习,一小节后的综合练习,单元结束后的系统复习,这样的螺旋式循环的训练,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虽然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它只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有力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无法代替教育领域内人的活动。

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①重教材,轻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②重结论,轻过程。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的科学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我们不用多说,它可以存储丰富的教学信息,大大方便了教师与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灵活多样的交互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能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规律是唯一的,是规范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准则,而CAI软件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的,虽然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方法与技巧有选择的控制演示,但使用的CAI软件是同一个,内容也只能是一个,这就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可以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可为教师和学生建立更为丰富的教与学的环境,师生可以应用各种教学模式,使用各种资源去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产生更为理想的教学应用效果。

与教师授课相比,CAI又具有执行速度高,并能非常准确的工作;能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和促进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知识;重复执行某项任务时,不会厌烦,能较好的实现各别化教学;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特点。但是我们制作的课件却不能够回答一些学生自发的问题,没有适应变化的能力;也不具备计划与开发的能力;更不具备与学生之间的必要的感情交流,而这些又恰恰是教师所具备的优点。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较好的处理教师与计算机的关系,即传统教学与新兴的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莫春柳;CAI的实践和再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9期

篇6

1.呆板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手段、压抑的课堂气氛,抑制了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要尽量保持安静的学习环境,不能破坏课堂的纪律,平时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比较少。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东部与西部的教育水平、教育条件差距比较大,在一些发达地区,中小学生都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所以,他们选择开放教育,比较容易入门,对于网络教育也不陌生。而一些教育水平欠发达地区或者一些农村的小孩,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他们对开放教育的学习就有点困难,这些都阻碍了开放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信息意识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开放教育是将函授教育、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在开放教育的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中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方位地调动信息资源,让学生真正理解信息技术。而教师应该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从原来教学的传授、解惑、授业,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咨询者.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开放教育的学习,这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接受这种教育形式。在信息化腾达的时代,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获取知识能力的养成,这些都需要一个比较突出的教学模式和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而目前,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应用教学软件大多数仍多采用呈现——应答反应、呈现——选择反应的模式,是一种产品化的东西,缺少个性。在教学方案设计上,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到了自己教的设计,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片面的追求如何使用这些应用软件,不注重研究为什么设计这样的软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仍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因而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削弱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尤其开放教育的学生以成人为主,这些学习对象,平时需要处理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学习时间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工作之余,所以,老师在进行备课时,要把重点放在教学设计上,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自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创新,不束缚他们的思路,更不能以我们的思维去决定学生的思维。对于成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这样的优势,让学生平时的学习组成小组或团体。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由于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机会相对于中小学来说比较少,但是他们独立学习的意识比较强,学习同伴的影响要更大,小组协作学习,这些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在小组学习中,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实践分成独立的模块,让小组独立完成,然后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这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学院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会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参与意识。

三、启发式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电大的开放教育采用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多种媒体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个实验,使其成为启发性实验。对于每个实验要具体地提出问题及其实际应用背景,提出实验具体要求以及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思考并进行总结,进而得出解决方案。通过此种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教学设施的最先进不能代表教学水平的最领先。对于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开放教育的学习。要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必须改革计算机学科考试、考核方法,使考试不仅仅为检验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序的手段,而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实际问题,编制计算机阶段性作业,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创新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

篇7

1.1 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了教师备课。

多媒体技术是能够把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集成加工处理,并结合通信技术形成的综合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所需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通过计算机及时地传送到课堂,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如今,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上资源极度丰富,其中有关教学的资源也是取之不尽。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一线的广大教师备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方便地从网络中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并将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媒体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相应的操作平台将相关的多媒体信息精心设计整合,制作出更加有针对性和交互性,更加适合课堂教学的属于自己的课件。

1.2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大了教学密度和容量。

素质教育以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学校在必须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现代多媒体系统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大量的信息,它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1.3 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不仅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教学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而且由于多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其他设备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以及极强的交互性,使得课堂教学形式、方法更加多样灵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灵活地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还可通过动态展示将复杂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以声音、图像、视频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得到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密度、加速学习进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也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已不再是讲台上的说教者,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1.4 能够提高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具体、形象、生动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当讲述某一理论时,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相应的图像及变化过程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使理论的语言与具体的表象有机结合,必将加强形象思维和促进思维力的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并且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加强想象的丰富性,提供直观的信息量大、范围面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角度提供声像图文,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知手段获得表象,从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习效率。

2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缺点

2.1 过多、不当地利用多媒体。

即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常常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过多运用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制作一些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虽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却忽视了教学内容,从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2 易形成重机器,轻教师的弊端。

现代媒体用于教学,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不良现象。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我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2.3 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片面理解,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的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现代媒体教学。没有把媒体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认真分析哪些内容用什么方式表现为好,利于学生学习。

2.4 课件的制作费时费力。

目前,在农村许多学校,对于不少老师而言,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有困难,但是为了制作课件,他们有的发动全教研组成员找素材,请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帮助操作,并且为了让课件更漂亮,从网上找图片等,制作仅仅一节课的课件,老师们要花上一两周的时间,但是等讲完这一节课,以后这个课件也几乎没有任何用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

3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需要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指导。

如果用原来的一套,即使设备再先进,教师准备得再好,也不能算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是让学生弄懂和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媒体的应用目的自然是促进“教”。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很好地创设情景,人机间的交互和教师的参与组织,让学生根据现有问题主动联系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思想束缚,围绕学生如何学做文章,在写教案前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

3.2 多媒体教学离不开计算机。

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意识和应用水平已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应当让计算机像我们上课用的粉笔、课本一样,融会于教学之中。

3.3 多媒体教学不能在教学中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79—0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中职学校是一门公共课。由于学生来源不同,计算机水平程度不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分组教学法是我在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实施分组教学法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认真钻研,有机整合,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在学生分组上可按照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经验,将人数定在每组4~6人。分组采用:1.学生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这种分组形式凝聚力强,学生相互之间信任度高,学习过程中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合力。2.教师指定人员的学习小组。教师通过平时观察和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将学生按优中差比例分层进行均衡搭配。即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相结合。这种分组,让上机操作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辅导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3.确定组长职责。每组组长都是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应要求他们明确职责,引导小组成员合作学习,鼓励组员大胆发言,做到人人参与,同时要帮助本组操作上有困难的同学,并负责好本组的纪律。

二、教师演示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任务设计进行适时讲解和演示时,把演示操作通过投影机显示出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视觉和听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记忆,更好地完成教学训练。教师讲解要抓住重点,特别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应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例如,在讲“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的制作时,只演示简单环节:旗杆的画法,大小调整、旋转、叠放层次、填充颜色、复制等步骤。然后给出比较粗糙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样图和较为精美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样图让学生对照练习,以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操作。

三、学生小组讨论

给学生布置任务后,就可以让学生很快地以分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操作技能。如,讲了平行四边形、五角星后,给出比较粗糙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样图让学生对照练习,学生很快能制作出来。然后,再给出较为精美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样图,这时学生会发现精美样图没边线、分布合理、填充的颜色富有吸引力。那如何去除边线呢?这就促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很快掌握了知识要点及操作过程。此外,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时,老师再根据组长反馈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人人进步、整体提高的学习效果。

四、科学评价,激励引导

分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解决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要进行综合评价,引入奖励机制,这是激发学生很好地进行分组学习的一种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教师对小组评价、组间互评、组内互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评价。具体做法是:

1.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组成员的操作结果,让组长组织组员对本组的个人作品进行互评,选出最好的作品。

2.组织小组间对各自选出的代表作品进行互评。

3.教师对各组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微课程模式;构建

1微课程概况

1.1微课程的概念:

本文中的微课程指的是一门内容相对完整的课程,是由反映各相关知识点的大批微视频按知识点关联规律和要求组织起来的,是微视频的集合体,在这里被解释为微课的集合体。微课程虽然叫微课程,但是却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展现一个完善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程不但包括了一般教学模式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模式,也具备了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以及学习场所,并且方便携带,随处可学。

1.2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是一个集合体,有许多微视频组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微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在5-10分钟。虽然微课程中的视频简单短小,但是丰富的知识内容包含在其中,并且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就一个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容易,教师教起来也避免了很多麻烦,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由于微课程时间较短,学习内容较集中,学生的反馈也会相对较快,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互动较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学习反馈,对教学及时做出反思与评价,便于快速的改变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微课程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一般课程模式现状

2.1学生学习状态消极:

由于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授课方式、陈旧的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极其不重视,不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忽视计算机相关知识对于以后发展的作用。此外,学生课业重、压力大或信心不足等原因,对计算机的学习感到厌恶或恐惧,从而降低自我学习目标,影响学习质量。所以,一般的课程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应用,降低学习积极性。

2.2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个学校进行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加,但是教师数量没有相应增加。因此,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也没有空余时间进行自我技术提升,很少有机会参加相关学习培训或科研活动,使得教师自身储备不足,跟不上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这一因素,局限了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生的发展。

2.3教学内容难以被学生接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表达抽象,显得比较乏味枯燥。而其他计算机专业知识,如编码、域名、IP地址、数制转化等,都需要学生认真学习记忆,但是这一类的知识很抽象,一般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感觉学习起来吃力,对此类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微课程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具有短小精悍、制作简单、评价及时等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必须遵循以上特别,并要对学生、教师及教材进行分析,找出每一个微课程教学主题或板块的主体,以此来确定该主题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定教学内容,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兴趣,从而确定这一方面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更加生动,内容实操性强,学生可以对其进行应用。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强、应用多的学科,那么对于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的分析,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最终学生要能解决什么问题,应用什么技能,从而确定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设定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可以灵活运用或其他相关预期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关系着整个课程教学方向,也影响着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始终贯穿与整个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才能使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3.2教学内容:

微课程是较短小的集合课程,每一个知识点之间关联性较强,是有规律的集合在一起的,所以微课程教学内容是较完整的。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遵循完整教学、目标相关、有效实操、难易相当四个原则。将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划分组织,分成不同主体大模块,再对主体大模块进行细化,分成多个不同的小主题。这些主题一定要与主体相联系,并且遵循上述四个原则。这样,微课程的每一个主题课程内容也就确定了下来。对于教学资源的处理,必须遵循教学内容的关联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素材的针对性等原则,不要过于死板局限,充分考虑学生积极活跃的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3.3教学活动:

微课程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多了灵活性、多变性。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先教后练”的状态,让学生先预习微课程教学内容,然后进行课前练习,从课前练习中,找到各自的问题,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节约了教学成本,而且还将知识进行了多次巩固,深化学生学习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微课程还能运用于自主学习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根据便利有利的条件。这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填鸭式的吸收,更是追寻式的探索,这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主动性。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微课程进行反复思考学习,最大可能的利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3.4教学评价:

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时间较短,学生的反馈就会较快,因此教师对学生教学成果的评价也会较及时。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考试和测验,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工程中,把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不再是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唯一人,而是将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得出学生最终学习成果。

4结语

计算机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自身知识储备应该足够,课前准备应该充分,利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发展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丽红.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Word文档制作”为例[J].电子制作,2014(24):92.

篇10

关键词:说课;Linux操作系统;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575-03

说课,是指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系统地说明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释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达自己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和组织教学等。课程说课主要围绕课程所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在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与训练,说课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整体和局部的设计。下面作者以《Linux操作系统》课程为例,谈谈本课程的说课设计。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Linux操作系统》在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是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Linux操作系统应用的能力。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重在操作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结构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1.2 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Linux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是Linux系统管理与Linux办公人员“工学结合”课程。其作用是使学生具备信息技术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能够全面掌握Linux系统应用、管理、维护能力、适应行业发展与职业变化的能力、求新务实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通过对3个学习情境梯式的训练,不仅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对学生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协作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1.3 课程目标

通过海软学生Linux学习平台实现、海软教辅Linux办公平台构建、海软Linux移动教学平台设计的学习与实践,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初步具备Linux操作系统桌面系统的使用、管理与维护方法。培养企业网络系统维护员、桌面系统维护员管理、维护、定制企业终端系统的能力。

2 课程设计

2.1 设计理念与思路

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突出项目案例教学,融入系统管理员职业资格标准。利用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现实工作环境,开发、实施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图1),将国内外知名IT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按照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完成《Linux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课程内容

学习情境一:海软学生Linux学习平台实现—作为海软pc301组中Linux系统维护小组成员,需要帮助新加入小组的同学安装Linux操作系统,实现一个集娱乐、学习一体的操作系统平台。目前,学生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完全适合系统要求,同时新同学目前不是很清楚系统的运行和使用,需要给您出说明。

学习情境二:海软教辅Linux办公平台构建—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存在大量的工作平台,特别是学院需要推进无纸化办公,需要给教辅人员安装操作系统,实现全院统一免费的、以管理操作系统平台。目前,学院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完全适合系统要求,请您照要求安装Linux系统平台。

学习情境三:海软Linux移动教学平台设计—为更好地在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推广Linux操作系统,您决定向教师提供LiveCD光盘系统,使得:教师不用在硬盘上安装红旗Linux操作系统就能够体验它;教师能够使用制作好的LiveCD光盘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 现在,要求你针对这一需求完成LiveCD光盘的设计与制作,并正确使用它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

2.3 课时安排

2.4 课程重难点

本课程设置了三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项目,每个的项目中都包含课程的重点,通过不断的教-学-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重点。 教学重点有Linux操作系统安装、Linux系统定制、shell脚本设计;教学难点,Livecd的设计与实现。

3 教学条件

3.1 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教材应按照教学要求的内容和思路重新进行选择,以具有代表性的Linux桌面系统安装、Linux桌面系统管理、Linux桌面系统定制以及Linux桌面系统排障等项目为载体,并突出“定制”的技术特征来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教材还应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需要,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原则,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帮助和指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需要。

3.2 教学场地

学院有专门的Linux操作系统实验室,为Linux实验教学提供场所,实验室是我院与北京中科红旗共建的重点实验室。

实训室改变传统的实验室布局,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建立,为实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硬件保证。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宏观教学方法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在不同的学习单元,则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应分别采用引导文法、案例法、项目法、小组讨论法、协同工作法等教学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尽量以指导者、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以此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培养素质,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应遵从“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与独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整体设计,课堂教学应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独立实践环节应尽可能的与Linux企业生产实际项目相结合。

5 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

《Linux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考核要以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重在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进行自学的能力。建议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评价标准如下:将学生3~4人分成项目小组,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

6 课程特色与不足

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步法完成教学,教学内容以项目为载体,无标准答案,充分给学生施展的空间。

不足:目前网络课程资源较少。

改进:建设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实现教学时间与空间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杨银平.职院校教师说课[J].教育与职业,2012(1).

[2] 谢蓝清.高职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式教材的开发[J].职教论坛,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