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学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景观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目前已形成了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形象与环境文化、校园阵地文化、校园企业文化、校园专业文化五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构架。在此基础上,围绕校企合作的诸多途径,深刻挖掘企业文化的内涵,将之有效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提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五个方面的融合,即精神文化的融合、环境文化的融合、制度文化的融合、专业文化的融合、阵地文化的融合,从而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一、精神文化的融合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包含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办学特色的综合体现,外在表现为“一训三风一歌”,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校歌。在解读“一训三风一歌”时,要借鉴和吸纳企业精神文化,与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立志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则可以结合相关企业的精神文化,结合企业的历史,从创业到现代化管理为学生进行解读。比如,中国的很多大型企业都有着艰难的创业史,有着在改革开放中历经挫折的历程,有些企业的发展历程还被搬上了大银幕,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企业就是他们今后为之服务、为之奋斗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感。
二、环境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中的环境设计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受到熏陶。学院从校园园区文化建设,橱窗、走廊文化建设,教室、实习场地文化建设及生活、活动场所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着手,结合企业特色、行业特色,处处突出“技能立业”的特点。
在校园内树立有关鼓励学生创新的标牌、标语、灯箱,在走廊、门厅悬挂技术能手、优秀企业家照片等。如标语——总书记的“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就能激发学生成为新型技工的雄心。
在教室、实习场地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语论、本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图,用展示柜展示学生生产、设计的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所学专业,树立短期目标,从而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打下基础。在冠名班里,则直接将企业标语、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等张贴在墙上,以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犹如置身于企业环境氛围中。
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学院中德技师学院引进了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专业教室就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了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学院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师生到企业参观,特别是通过参观大型工作场地(如船体焊接)、无尘工作车间等平时无缘一见的企业生产实景,使学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体验更直接,感受更深刻。
三、制度文化的融合
制度文化是一个单位维持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的作用,无论是学校或是企业均是如此。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因此,技师学院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注意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统一的行为规范。
1.军训
通过军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服从意识和过硬的作风,使学生仪态、仪表、精神风貌、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都有所改观。
2.劳动和拓展训练
通过组织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主义的观念、团结协作的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等。在劳动和拓展训练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
3.行为规范
学院建立并完善了系统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制度、行为素养教育体系,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如成立了课题组,针对技师院校学生行为特点和就业要求,编写了《职业素养》一书,涵盖了从个人行为规范到职业道德规范,从法律法规到生活、商务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毕业时“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在实习实训车间,引入企业的5S管理模式,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操作,甚至在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得超越警戒线,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讲话。在课程实习内容上还引入了企业的考核机制,让学生扮演企业中不同岗位的角色,模拟企业的工资测算、中期考评等环节,让学生充分体验企业中的竞争机制。学生被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进行角色塑造,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文化内涵。
四、专业文化的融合
1.课程改革
(1)冠名班。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企业委托学校培养技术人才,企业把培养模式和要求通过协议告知学校,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技术支持、师资培训和实习就业安置。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组织实施教学,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将企业文化渗透给学生。这种订单式合作使校企双方的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2)工学交替。采用与企业互动的培养模式,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专业理论课学习后,到企业完成一定课时量的生产实习。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并派专业人员承担和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到企业或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实习,在企业生活(食宿均在企业),如此交替进行,整个工学交替的实习作为一门课程记入学分。此模式有利于学生深入企业体验生活,了解工作流程,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引智型。聘请相关企业专家参加院系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他们对学院的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培训;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到校为师生作专业报告、专题讲座等。这些都有助于学院吸收最前沿的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
2.专业展示
通过橱窗、展板、壁画、网站等媒介,对优秀毕业生、优秀作品、比赛成果、活动剪影、荣誉奖项等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产生信心,并主动进行职业规划。此外,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让企业也能够全方位地展现自己,招揽自己急需的毕业生,也让学生在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
3.技能竞赛
举办企业冠名的学生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学生设计的作品企业优先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设计活动与企业和市场更为贴近,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五、阵地文化的融合
1.引领进步、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
在学院团委的领导下,学院目前有计算机社、动漫社、博闻社等二十余个学生社团。各类社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式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影视、网络等传媒手段,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时事与动态、东西方文化与人文科技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2.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节
船舶专业的“海”文化艺术节,紧密结合专业、行业特色,使学生大开眼界;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基本上都融入了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相关内容;摄影比赛,让学生从自身的视角了解企业,展示企业文化;举办电影节,播放展示海尔公司发展历程的影片《首席执行官》、反映志愿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影片《志愿者》、反映大学生创业题材的电影《花开》、反映团队精神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等,让学生参与互动、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寓教于乐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团队文化。
3.异彩纷呈的联谊活动
学院将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与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
4.催人奋进的表彰会
学院通过与企业共同召开表彰大会、颁发奖学金、评选优秀员工等活动,使学生深受激励和教育,尤其是企业优秀员工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触动比较大。这种双赢共建的活动模式,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交上了朋友,大大拉近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
5.贯穿始终的人生规划
学院通过开展职业能力测评、模拟面试、编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好自己的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逐步推进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全员化和全程化,从而推进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校园的全方位、立体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层次模型;服务主导;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52―05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各高校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内涵理解各有不同,在建设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应用中缺乏有效的策略,从而导致应用成效不理想,无法对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有效支持。 如何面向高校信息化教学需求,构建能够为信息化教学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支撑环境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应用策略,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 信息化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1 环境结构缺乏优化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良好的内部结构是其高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但是,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既定的设计方案,致使许多高校在环境设计时无章可循,单纯追求易见成效的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了面向教学应用的软件环境开发。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集教学、管理、评价为一体的软件技术平台,学科之间信息资源极度丰富和相对贫乏问题同时存在,优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现有资源表现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落后,不能体现信息化学习的新特性[1]。
2 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仅由学校信息管理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缺乏相应的行政支持和组织保障,具体表现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缺失或职责不明,使教学环境的建设工作缺少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信息化教学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和盲点;缺乏行政与技术相互结合的专职服务团队,无法为师生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3 应用推广策略不当
科学合理的应用方法是推进信息化教学环境深度应用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高校往往只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应用模式和推广策略的研究。许多高校在应用时较少与教学业务紧密结合,往往单靠行政命令强力推动,难以充分调动师生应用教学环境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从而导致信息化教学环境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信息化教学环境有效服务于教学实践,成为信息化教学大规模开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条件,优化环境结构,加强应用研究,以教学需求为牵引,构建一个服务导向的支撑环境。
二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层次模型与构建
我们通过对信息化教学环境涉及要素的分类梳理,建立了由基础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支持服务构成的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信息化教学环境赖以生存的物理支撑。我们通过实施两阶段建设信息化校园计划,搭建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5年,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虚拟实验室和校园网;第二阶段自2006年开始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一期建设,重点对已有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进行整合集成,建设一流的数字化综合服务体现,实现数字化的校园生活空间。
2 应用平台
应用平台是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服务的软件系统。我们引入集成服务的理念,建立了以教学门户为入口,以教学系统为支撑的应用平台。如图2所示,信息化教学门户是综合呈现各类教学信息的窗口,能够通过单点登录和统一认证技术实现系统漫游和用户管理,提供公共信息并支持个性化定制,而教学系统则通过对教学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实现对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支持。
该平台具有对教学、管理、交互和评价四个方面的支持功能。在教学活动方面,面向课程编制了信息化学习指导手册,明确提出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有效解决了信息化环境下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2];提供了多媒体资源制作与管理系统、信息化教学示范教案库和教学设计模板库,辅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并集成了功能强大的军队网络教学系统,支持教师开展在线备课、授课和其他教学活动。在管理方面,该平台不仅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用以开展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等教学业务,还自主研发了功能强大的网络综合运行管理系统,提供网络设备管理、网络用户管控、网络系统监控、网络运行服务等多项管理功能,实现了信息化教学业务管理和底层网络运行管理的统一。在交互方面,自主开发了教学交流系统和虚拟学习社区,实现了教师、学习者、管理人员之间的多边交流,有效解决在线教学的课堂交互、协作学习中的合作交流以及传统课堂的课后答疑问题。在评价方面,不仅具有在线考试和学习轨迹分析等功能,还建立了学生作品库用以收集学生的平时作业,三者共同形成电子档案袋,实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多元评价。
3 信息资源
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建引结合,形成了以原创资源为主,引进资源为辅,精品资源为特色的资源环境。
(1)统筹规划,持续建设校本原创资源
学校自2001年起开始实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程”,现已建成97门网络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医学学科网站129个,多媒体课件1859部,1个含18748条记录的教学素材库,1个国家级案例库和1个基础医学模拟实验库,形成了学校自主开发的原创资源环境。
(2)开拓思路,积极引进校外优质资源
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校外优质资源引进计划,确保医学主干课程均有一定数量的校外资源做辅助支撑。按照分类分批的引入原则,已引进医学相关国家精品课程100门,MIT开放课程60门,中外期刊6595种,文献数据库31个,有效拓展了师生的资源选择范畴。
(3)创新机制,大力扶持特色精品资源
学校大力扶持精品资源,自2007年起以微型教学形式开展精新药物、精湛医术、精读名品等近二十项活动。这些活动紧扣医学知识体系,传递医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活动过程被制作成三分屏课件,建立精品工程专题资源网,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示范资源。
4 支持服务
支持服务是信息化教学环境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我们参照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了资源标准、管理制度、服务团队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1)优化资源建设标准,促进资源规范建设
我们以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基础,研制了“医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应用指南”[3],该标准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特点,在标准适用对象分类中增加“五年制医学”、“八年制医学”,体现了医学学制的特殊需求;针对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图像资源,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应用指标,规范医疗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针对案例资源,提出了医学教学案例的入选原则、内容结构和隐理措施。该标准的提出和应用为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2)完善日常管理制度,确保服务有章可循
针对信息化教学环境涉及的要素,从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应用平台、信息资源和支持服务四个方面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操作规范和使用指南,形成了较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使日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表1所示。
(3)组建支持服务团队,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人才队伍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能动因素,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4]。我们在深入调研信息化教学服务需求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由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信息化教学支持小组、信息化教学协作小组构成的三级服务团队,如图3所示。
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由学校信息化领导决策人员和教学专家共同组成,主要负责信息化教学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信息化教学支持小组,由教务管理人员和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前者负责信息化教学环境应用推广的组织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咨询指导,后者负责信息化教学应用系统开发、资源制作和支撑环境的运行维护[5];信息化教学协作小组,主要由院系教学秘书构成,负责各项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与协调。这三支团队相互协作,从决策、管理和实施三个层面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三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与成效
1 应用模式
按照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学习可分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 [6]。这两种学习方式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提供统一服务,必将降低支撑环境的应用成效,为此我们提出了业务导向的分类定制和门户驱动的一站式服务两种应用模式。
(1)业务导向的分类定制应用模式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团队根据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同,将学校主要课程分为 “IT―讲授”、“IT―讲习”、“IT―自学”三类 [7]。我们以三类教学业务为导向,对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灵活配置。如见图4所示,针对“IT-讲授”类型的课程,重点提供教学设计模板、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交流系统,辅助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中授课和课后答疑;针对“IT-讲习”类型的课程,不仅提供上述辅助教的环境,而且还提供虚拟实验室、网络课程、视频点播、案例库等资源辅助学生的模拟实验和操作性练习;针对“IT-自学”类型的课程,除提供上述辅助学的环境,还重点提供教学门户、虚拟学习社区、在线考试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全面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资源支持、交流互动、教学评价、学习管理等问题。
(2)门户驱动的一站式服务应用模式
业务导向的分类定制应用模式有效满足了我校以课程为基础的正式学习需求,然而Jay Cross指出,75%-80%的学习是发生在非正式学习活动中,只有20%的学习发生在正式学习活动中[8]。因此,我们提出了门户驱动的一站式服务应用模式为非正式学习提供支持,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教学门户网站(itais.fmmu.省略)为依托,集中呈现各类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和教学服务,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需求。在这种应用模式下,学习者一旦登录教学门户,便可在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中漫游,享受一站式自助服务。
2 应用策略
在应用策略方面,应充分考虑用户使用愿望、系统服务功能、行政推广力度等影响因素。首先,要用精品资源吸引用户,激发用户使用愿望;其次,要不断提升系统服务功能,达到易用、实用、好用的要求;最后,职能部门强有力的推广是有效降低应用阻力,提高应用成效的重要保障。此外,为了减少用户的使用困难,避免网络迷航,我们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信息素养,依据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设计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使用路线图。如图5所示,该路线图按学习过程设计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使用流程,并配备了详细的使用指导手册。在正式学习中,明确了教师使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网上/传统教学活动,学生使用支撑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详细步骤,在非正式学习中,明确了学生自主开展协作学习或个别化学习的详细步骤。
3 应用成效
在上述应用模式和应用策略的推动下,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不断深入。截止2010年7月,网络教学系统注册师生4220人,开设课程97门,网上答疑24900条,批改作业题119679道,组织考试1181次;教务管理系统录入本科学籍数据66736个,网上选课19411人次;研究生管理系统,上报研究生学籍数据1419条,网上选课1419人次,网上提交学位论文1540篇;教学保障系统设备、场地、物资等信息13431条。此外,自主开发的信息化教学门户为大规模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集成的资源和应用环境,助推学校《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现已在15所医学高校和14所教学医院推广使用。
小结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高校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其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应用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其内涵、构成要素、建设方案、应用模式等开展深入研究,彻底克服重硬轻软、重建轻管、重技术轻设计等顽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应用潜力,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Tom PAGE,Gisli Thorsteinsson,A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9,8(1) :5-14.
[2] 高东怀,沈霞娟,许卫中,等.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5):38-40.
[3] 许卫中,张迎,等.军队医学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研究报告[R].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网络中心,2008.
[4] 李敏,段渭军,陈世进.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2):122-144.
[5] 宁玉文,高岭,高东怀.西部高校教育技术中心职能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2):133-136.
[6]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7] 刘涛,殷进功.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的八年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47-51.
[8] Jay Cross, Informal Learning: Rediscovering the Natural Pathways that Inspir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USA, Pfeiffer Press,2006.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E-Learning Environment Layered Structure Model in Higher Schools
GAO Dong-huai SHEN Xia-juan NING Yu-wen ZHANG Ying
(The Net Center,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Shaanxi 710032,China)
Abstract: Some problems widely exist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higher schools, which stunt E-Teaching improvement as bottle neck, such as un-optimized structures, fragile support services and improper promo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is manuscript analyses the connota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its layered structure model, and discusses applic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MMU).
篇4
十年冈村路
要了解冈村公司在中国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必然要提起上海冈村家具物流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民。从某种角度说,是张国民在中国的经历促成了冈村在中国市场的足迹。张国民无疑是冈村中国的灵魂人物。
冈村公司在日本本土是一家很有名气的大型上市公司。业务不仅包括物流系统及设备的生产销售,更主要的是办公家具、商场家具等设备的生产销售。1996年,冈村进入中国。不过当时进入的是办公家具行业,而非物流领域。
张国民早年留学日本,完成学业后,在1994年进入日本冈村公司,1996年开始负责冈村的海外市场营销,最早开拓的是美国和东南亚市场,中国市场并不在其中。不过故国情节始终深藏于心,在成功打开东南亚市场后,张国民将冈村公司的注意力一步步引向中国市场。1997年,张国民开始到中国出差。1998年频繁来到中国,接触中国客户,了解市场需求。这样看来。冈村物流介入中国市场应从1998年算起。
十几年前的中国对现代物流还相当陌生。再入中国市场,张国民发现自己接触的绝大多数企业连现代物流的概念都不太了解。不得已,他只好奔走于各企业间,先为企业讲解什么是现代物流。也是在那时,他接触了一些知名企业,一部分企业后来成为冈村的客户,如农工商、联华等。
1999年,冈村开始涉入西安利君制药项目。这是冈村在中国的第一个物流项目。
当时,西安利君制药厂厂长的先进理念给张国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西安地处内陆,人工成本低,企业通常都不会选择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然而这位厂长看到了自动化仓储系统对企业管理和经营效率的提升作用,为了让企业再上一个层次。他力排众议坚持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这也使张国民看到了自动化物流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时间证明,西安利君制药的领导层有先见之明,经过10多年的运转,企业取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张国民谈起这段往事看似轻松,事实上当时相当劳累。因为那时冈村公司在中国还没有实质的公司和法人主体,项目的全部工作全部由张国民一人操持。细到设备中的螺丝钉的进口,繁到所有软硬件设备资料的注解翻译,大到联系了300多人次的冈村高层访问项目。所有的辛苦最终换回了巨大的成功,西安利君制药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于2000年底完工,次年3月顺利举行启用仪式。对张国民来说。这个项目使他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历练,在以后的项目中,他对所有细节都能够准确地把握,而且对于物流领域中宏观、微观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心得。
西安利君制药项目成功实施后,冈村在中国市场找到了突破口。陆陆续续承接了很多项目,比较典型的是联华便利店与超市配送中心。直到2002年2月,冈村物流在上海成立事务所,张国民终于不再单打独斗,有了自己的团队,也有更多的力量开拓市场。2004年4月,冈村在上海正式成立了独资公司。至今,张国民全权领导了冈村在中国的物流和办公家具等所有业务。
这些年来,冈村物流在中国拓展的市场领域甚广,总体来看,承接的项目主要分布在制药行业,如三精制药、石家庄制药等;零售行业,如联华超市、永乐电器等;食品行业,如伊利、蒙牛等。其中,永乐电器配送中心是目前冈村在中国最大的项目。
永乐物流配送中心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总占地面积约9万平方米,主体仓库建筑面积为6.5万平方米。这是一座集储存、分拣、流通加工、配送于一体,并可向上游供应商提供高效、优质物流服务的现代化配送中心,于2008年初全线投入使用。该配送中心不仅是中国家电连锁行业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配送中心,更是迄今为止中国零售行业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配送中心。作为上海本地最大的物流项目,据了解,永乐配送中心项目已经被上海档案局记录在册。
成功秘诀
在外资系统集成商中,冈村物流可算是成绩较为出众的。迄今为止,冈村已经成功实施了30多个项目,数量位居外资物流系统集成商之冠,并且项目都运作良好。张国民总结其经验有三条。
一是目标明确。冈村甫入中国市场,就明确了自己针对的主要是中国本地客户,而非来到中国市场的外资客户。而其他外资同行大多把目标锁定为外资企业,相比之下,冈村的客户范围和数量要大得多。
二是坚持本地化。张国民带领的冈村一直倡导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客户着想。国内客户采购进口设备后,最关心的通常是后续的维护问题。对此,冈村花了很大功夫进行设备的本地化实施和维护。首先就是进行大量的人员培训,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中国团队,为客户进行专业化的实施和维护。
渐渐地,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也由冈村的中国团队来完成。规划设计作为物流系统的基点,需要相当精深的专业能力,早期都是由冈村的国外专家来完成。但是国内的情况和国外并不完全相同,为了更切合中国客户的实际情况,冈村着力培养了自己的设计规划队伍。这支队伍不但接受了冈村在日本的先进物流理念,而且了解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他们的原则是为客户提供最适宜的方案,而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方案。这个做法赢得了很多中国企业的欢迎。
进行本地化最关键的一点,也是使冈村处于领先地位的做法是率先成立了自己的软件部。物流系统再先进也要靠信息系统来指挥,如果信息系统全依靠外部的软件厂商提供,难免会与硬件设备衔接不畅。张国民认为这就像提供了手脚却不提供大脑一样,于是冈村组建了自己的软件队伍开发WMS系统。
进入中国市场后,先是实施维护的本地化,再是设计规划本地化,到现在软件本地化,冈村的中国色彩越来越浓,竞争力也随着本地化过程而不断提升。首先是本地化后项目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二是反应迅速,针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能立即进行顺畅沟通、论证修改。因此,冈村在同行中的优势十分突出。本地化也使得冈村中国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仅物流业务就有80多名员工,是同类型的外资企业中最大的公司。
三是适应中国市场的运作方式。张国民深知,不论是哪个国家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在中国做生意,这项认知是所有行动的根本所在。在中国,人们做事一般是情理法,而不像国外是法理情。在此基础上,冈村的做法就显示出独到之处。比如,客户的物流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外资企业通行的做法是先确认这是哪方的责任,需要多少费用,再行解决。冈村通常是先帮客户排除故障,确保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然后再和客户明确责任,讨论如何分担费用。这个做法不但迅速帮助客户解决了问题,更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做事方式让冈村在
客户群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使冈村获得了更多的项目。
横纵延伸
总体看来,这十余年中冈村在中国一路走来还算比较顺利。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开始到现在,同其他企业一样,冈村也受到了影响,国内项目有所萎缩。怎么度过这段非常时期,目前正是张国民积极思考的事情。
张国民认为,公司内部首先要团结,并且要始终保持冈村在客户心中的声誉和品牌形象。面对经济危机,冈村非但不会裁员,还要继续吸纳新鲜血液,因为冈村要把已建项目的维护和实施做得更好,如果因为市场不景气就裁员将会影响后续服务的质量。
在市场开拓方面。冈村要拓宽思路,向横向、纵向延伸,不能局限于以往的固定套路。
首先将目标客户的范围再次扩大。现在业内都乐于关注大项目,这类项目虽然规模大,但竞争也十分激烈。尤其在经济紧缩时期。事实上,除了大项目,很多中小型企业也存在物流需求。因此冈村会逐渐加强对中小型客户的开发,这将是冈村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其次,将物流的链条延长,不要单纯局限于仓库内部,制造企业生产流水线的建设等都是企业物流的组成部分。目前,冈村已经成功实施了一个制药业的生产物流及成品物流的案例。其实除了成品物流和零部件物流外,制造企业的内部物流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并且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流水线的合理安排,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要将业务领域拓宽。一直以来,冈村主要以提供设备为主,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随着设备集成一起做的。不分阶段,不单独收费。现在企业对物流的了解越来越多,可选择的物流设备和厂家也越来越多,客户常常会自己采购设备,那么他们将只需要规划设计的服务。另外,现在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物流中心,他们不需要也买不起很多先进的设备,但是他们一定需要物流信息系统,来完成各部门的链接与业务管理。因此,冈村今后要提供规划设计和软件开发与实施等方面的服务。
篇5
关键词:云计算环境;多元;高校现代教育技术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24-04
中图分类号:G642
云计算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各行各业都已着手开始云计算的应用研究。云计算进人校园,服务于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CCAI(云计算辅助教学)、CCBE(云计算辅助教育)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如何使用云,最大程度地利用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辅助教育是当前各高校普遍研究讨论的问题。
1 云计算环境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独有特点和优势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的发展。它以网络互联为基础,运用分布式特点,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这些计算机组成了“云”。和现有的网络技术相比,云计算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多元。云计算使用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来搜索网络中的数据库资源,并运用各种方法为用户提供详尽、准确的信息和结果,所以云具备高效的计算和存储能力,能够完成单机用户望尘莫及的海量计算和存储等工作。在云计算模式中,所有计算、存储、应用和服务请求的数据资源均存储在云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终端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使用统一的云服务,按自身需求获取信息,并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的共享,为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云的多元恰好适合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多变、数据随时更新的特点。
2)安全的数据存储。云计算可以提供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因为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容错机制,云计算作为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发展,依托数据中心可以实现严格、有效的控制、配置与管理,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连接性能,同时高度集中化的数据管理、严格的权限管理可以让用户避免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只需要把数据存入云即可,具体的存储策略由云来负责。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云的存储特点解决了高校数据存储的难题。
3)软件的交付使用。云计算采用按需分配和按需使用的服务交付模式,建立集资源、业务、人员、流程于一体的IT服务管理系统。人们通过网络获得的服务既可以是互联网相关的软件服务,也可以是其他服务;云中资源的使用者可以是无限扩展的,并且可随时获取、按需试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高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适用于本校的软件项目开发,并将其放入校园云。
4)节约设备成本。在连接云时,用户终端不再需要具有计算、存储等功能,只需标准的I/O设备和浏览器即可。所以用户不用再费心地在软、硬件方面管理自己的计算机,只要开机后能接人云平台,一切工作都可以顺利完成。因为在云上,所有的软件都是最新版本,所有的硬件都力求达到更快更新。一直以来,现代教育技术偏向于重硬件、轻软件,而在云中将会随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软件服务,而且教师和学生只需具备方便简单的移动终端即可,这就解决了高校购买软硬件、维护软硬件的资金困难和技术问题。
基于云计算的固有特点,云计算能够比其他新技术更快地进入高校,尤其是云计算对用户终端的要求很低,这更加决定了云计算将会在拥有成千上万学生的高校大受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要加快对云计算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探讨,为即将到来的校园云作好准备。
2 云计算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中都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来辅助人们的教育活动,此时,云计算环境下的教育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若让云计算更好地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研究:
1)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①元缝学习:云计算能够使学习方便、快捷、高效。由于云终端的要求很低,所以学生只需通过简易在手的云终端设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连接到云进行学习和交流,即开启了无缝学习时代。学生能够根据时间、地点、场景等的变化,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手段去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移动学习也必将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另外,在教师授课期间,也可以将授课过程同步到云端,若学生因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到课堂听课,就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连接到云参加课堂学习。
②个人学习情境构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构建学习情境。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构建学习情境之后,随着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多,逐渐将新知识规划到学习情境之中,每次连接到云后总能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学习点,从而展开学习。
③建立学习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数据挖掘方面、人工智能方面等)建立或加入到相应的学习团队中,不但平时可以进行该方面知识的交流和探讨,也便于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从而加深该方面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④在线协作:这一部分最能体现云的思想,使云的优势得到更大地发挥。在线协作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例如投票、问卷、测验、基于项目的学习、程序教学、互动评价、小组协作和教师团队协作等。
2)学习资源。
随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不断开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电子材料。通过云计算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资源存储在云中,并能随时下载与更新,这将大大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①设计与开发:为使云计算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针对云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科研项目也要随时加强,根据课程的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例如对金融领域的各种交易进行云端现场模拟,方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高度。
②利用与管理: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及学习需求,提供经济、方便的应用软件定制服务,例如针对会计系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用友软件的使用服务,学生不用再各自进行下载或购买软件,直接利用终端设计连接到云,进行用友软件的使用,并对其使用进行相应的付费,这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资金。针对各年级各专业学生使用学习资源的不同,应该定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③资源汇总:将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呈现方式一定要直观,便于学生集中查找,也便于创建者更新。资源的选择尽量不要层次太深,否则容易出现错误。资源要不断更新,突出显示在对应的地方。另外,要重视知识产权,所有非原创资源都要注明出处。
3)教学环境设计。
云计算提供给用户良好、方便的网络服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及方法创建教学环境,这就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式教学环境。
①教学师资环境:教师可以按课程组分别构建课程平台,该课程平台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周历、在线教学等模块,并随时将本组教师的教学资源在云计算平台上进行整合、优化,这样就方便了教师进行课程交流、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研讨、协作备课等,以便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②学生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构建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进一步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点。
新教学平台使教学的时间和地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地点已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课堂和实验室中,教学时间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固定时间段,教学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这个环境的使用者包括:学生、家长、助教等。云计算使技术淡化,使用者即使是新手也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资源。
4)教学策略。
云计算平台能够更大程度地使学生基于问题进行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能更好地发挥云计算优势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①主体参与策略:主体参与策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体验、自主性体验以及成就性体验。通过主体参与,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生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同时在参与中促进主体性发展。主体参与的意识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质疑和探索。
②合作学习策略:在强调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过程等进行总体策划,使学生在团队中参与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地互助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在合作交往中发展主体性。合作学习策略使学生之间学会共处,学会在共处之中求知,在共同探究问题时优势互补,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差异发展策略:针对学生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从3个方面开展个别化教学:基于学业基础不同的异步分层教学;基于方法、技能不同的学习策略指导;基于多元智能类型的多元智能开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3个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就能做到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充满创意,让学生发展更为全面。
④体验成功策略:创设激励性教学情境,以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强化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体验成功策略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内心需要,从而找到有效的激励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科学的奋斗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挫伤,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
云计算为学生提供了高效方便的学习参与平台,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师要好好利用该平台,采取各种有益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3 模拟案例
操作系统课程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2部分。现在,我们以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为例,来模拟该课程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教学过程。
1)教学软件设计。教学软件可以辅助教师授课,达到生动形象、方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的操作系统功能进行分类,采用工作流程设计展现各功能的主要任务及相关策略;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例如进程的状态转换或SPOOLING系统的工作过程,可以采用动画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能够清楚地记忆相关知识点;精心设计各类操作系统具体应用案例,引导学生逐一理解,并举一反三,由浅入深地解决具体问题。
2)教学环境设计。
①教师教学辅助平台:操作系统课程组教师共同建立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辅助平台,包括课程介绍、实验介绍等一系列课程基本信息;同时可以利用云计算平台的特点,实现共同备课,包括课程建设、即时讨论有关操作系统的最新技术等,最终形成统一完整的教学课件、教学讲义以及学习辅助材料,并可以随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更新。
②学习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教学平台实现主动学习,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可以访问课程网站上的课程课件、讲义及学习资源,所有的作业及实验均通过该平台提交,供教师作为学生平时分的参考。按照编程水平,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设立小组长,通过平台讨论作业难点及课程学习情况。
3)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首先要根据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模块设计,每个模块都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以及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例如进程的调度算法、页面置换算法、磁盘调度算法等。另外,云还可以提供操作平台供学生进行创新模拟,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4)教学模式设计。在原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这一整个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里增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设计意图。大体反映出的教学逻辑思路为: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怎么样,从而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周期。
5)评价和管理。在云计算下实现论坛和在线统计功能。可以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和实验项目举办评选活动,评选出最佳作业和最具创意作业等,分别给予表扬和考试适当加分;对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修改和完善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讲义和学习资料,分析当前的教育技术是否能促进学生学习,包括学生主动协作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通过对模拟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在云计算环境下进行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不但在业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在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更有巨大的收获。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
篇6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VLC);元认知;自主学习活动;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107-04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基于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VLC)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其主要学习活动形式。由于VLC具有跨时空性、社会性、开放性和学习资源的丰富与共享性等特点,基于VLC的学习方式灵活而富有个性化,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我计划、监控与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网络学习研究的影响,一直以来,对VLC中的协作学习活动研究较多,而对自主学习活动研究较少。由于VLC中的学习者在现实地理空间中是分离的,容易导致教师角色淡化和教学管理弱化,网络环境下良莠不分的海量信息以及信息组织的无序性和随机性也容易导致学习者信息超载和迷航,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和调节存在不足。因此,为了有效实现VLC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基于VLC的学习活动设计中需要研究元认知因素,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元认知支持,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VLC、元认知与VLC中的自主学习
1.VLC(虚拟学习社区)
VLC是一种在线学习与虚拟社区结合的网络学习环境,是一种基于网络而形成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由计算机、Internet网络和人所组成的人一机复杂系统。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和共享,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是满足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一种强有力工具,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的产物。VLC具有社会性、学习性和技术性三重属性。VLC是网络学习组织形式,是利用恰当的智慧活动将教师和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使人与人在社区中构成交流和互动的团体。为了有效地开展VLC中的学习活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缺一不可。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监控、评价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2.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者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概念的产生与四个研究领域有关:意识研究中的口语报告法、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执行控制、皮亚杰(J.Piaget)和比奈(A.Binet)所强调的自我调节以及维果斯基(L.Vygotsky)内化理论中的由他人调节向自我调节的转化。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及调节三大主要成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个体、任务和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及调节是指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是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监控过程和调节过程。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及调节是相互作用的。
3.自主学习和基于VLC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的学习,它与被动、机械、接受式的学习相对应。自主学习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界定。从纵向看,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与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学习。从横向看,如果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学习者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分为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提取的一般认知过程和对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的元认知过程。这是两个并行的过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既取决于自我效能感等具有动机作用的结构成分的性质,又取决于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元认知成分的发展水平。自主学习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强调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运用效果,能够根据反馈调整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知道何时、何地和怎样使用学习策略,做出合适的反应。因此,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活动在学习者个体、环境和总体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具体就VLC中的学习而言,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过程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那么可以认为VLC中的这种学习是自主学习。基于VLC的自主学习是VLC环境中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另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协作学习),学习者自行运用VLC中的各种学习资源,主动地运用和调控自己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使VLC中学习活动朝着学习目标确定方向迈进。
4.元认知与基于VLC的自主学习
由于VLC中的学习活动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自我监控与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是实现VLC中学习活动目标的关键因素,元认知过程是基于VLC自主学习过程的重要成分,VLC中的自主学习是元认知监控下的学习。在VLC中,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也是其元认知水平的发展过程。通过基于VLC自主学习,学习者的元认知知识得到积累和强化,元认知监控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自我效能感及信心得到提高,学习者获得良性的学习情感体验,并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三、元认知视角TVLC中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1.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
自主学习心理机制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过程。自我观察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行为的各个维度的关注,是自我调节的基础,为确定行为标准和进行行为评价提供信息。然而自我观察若要引起自我反应还需要经过自我判断的过程。自我判断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行为质量的评判。基于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观察和评判,学习者会做出自我反应,并且会延续那些产生积极自我反应的行为过程,限制那些产生消极自我反应的行为方式。因此,自主学习包含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和过程。自主学习至少包含内在动机性因素、认知策略应用和元认知过程等要素。同时元认知过程又包括学习计划、学习自我监控和调节、自我评价、意志控制等环节。
2.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过程必然会受到学习者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比较复杂,其中最受关注的内部因素有自我效能感、归因、目标设置、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性别和意志水平等等。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和家庭等因素。由于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对能力和努力的看法、家庭和同伴对学业追求所给予的社会性支持等方面存在文化层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学校教育的各种因素(如学校中的教师、教学模式、学习同伴等)也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外部调节的整合和内化的结果。
3.VLC中的学习活动在元认知支持方面存在的不足
据前述可知,元认知应该是VLC中自主学习活动的一个内在过程。元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VLC中自主学习活动的关键内部因素之一。基于VLC的自主学习活动需要学习者具备相应的元认知能力。然而,由于许多学习者缺乏基本的元认知技能和认知技能,很难保证基于VLC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因此,为实现有效的基于VLC的自主学习,在VLC学习活动过程模式构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元认知因素的作用,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元认知支持。
4.VLC中自主学习活动元认知调控的内部循环过程设计
(1)VLC中自主学习活动的元认知监控与调节设计。VLC中自主学习活动的元认知监控与调节过程主要分为学习的计划和准备(如目标设置、策略计划、时间规划等)、学习策略的执行与监控(如执行、观察、控制和调节等)、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反馈(如总结、评估、归因等)三个环节。在计划与准备环节,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现有学习水平和当前学习任务,设置具体、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该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规划好学习时间,做好学习准备。在执行与监控环节,学习者将指导自己执行所选择的学习策略,观察学习策略运用和学习进展情况,纠正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偏差,使学习保持与学习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一致。在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环节,学习者需要把学习结果与已设置的学习目标进行比较,判断学习策略的运用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并对学习评价结果做出反思,为后续学习提供参考。同时通过自我激励来强化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增强积极的(positive)学习情感体验。
在调节过程中,元认知知识潜在地影响着元认知调节过程,并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得到丰富和完善。随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者会获得更多的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更愿意在学习中自觉地进行元认知调节。而元认知知识的丰富和完善反过来又促进元认知调节过程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形成一个良性的自我调节的循环过程。在调节过程中,VLC为自主学习过程提供了元认知知识、具体任务范例和交流工具等外部支持。如图1是VLC中自主学习活动的元认知调控的内部循环过程模型。
(2)VLC中基于元认知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设计。VLC环境中基于元认知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内容有:在学习前,包括选择学习任务、设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等;学习中,包括寻求系统帮助、自主探究(浏览学习资源、探究与合作、交流等)、自我指导、做学习笔记(自我记录)等;学习后,包括展示学习成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学习等。VLC中基于元认知的自主学习活动模式如图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VLC中,学习者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并不完全按照这些步骤进行,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调整。开始时学习者可能要求按照设置好的自主学习流程来开展学习,但随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者可以自主设置学习的流程,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同样,VLC中自主学习活动的元认知监控与调节过程和基于元认知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为了方便而将其分开设计。
5.基于元认知和自主学习的VLC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条件。设计基于元认知且支持自主学习的VLC环境需要从如下方面考虑:
(1)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由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转变。虽然自主学习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要求学习者能够完全自主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却是一种理想追求。因此,需要在VLC学习环境中设置相应的监控机制和管理机制,将VLC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外在控制和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在控制相结合。
(2)提供更多机会,使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学知识,丰富认知结构,增强学习动力。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完全独立或孤立的学习,学习者需要得到情感支持和协作学习。支持自主学习的VLC环境需要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提供组织良好的外部反馈系统以及促进交流与合作的手段和机制。
(3)基于元认知的VLC中自主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但由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观察、模仿、自我控制和自主四个发展水平。因此,要实现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就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观察、模仿和应用元认知策略的情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而学习环境的设计也应依据这一发展规律进行设计。
(4)加强协作学习、利用互联网络克服时空障碍、弥补协作交流和学习情感交互的不足、营造学习的社会性环境等是创建VLC学习环境的初衷。协作学习可以加强对学习的监控和调节。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加深对自己的认识,通过与学习内容交互,与学习同伴和导师交流,学习者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所学习知识,丰富认知结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消除学习中的孤独感。通过帮助他人可以促进对自己的反思,向他人求助可以增加观察同伴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并反思自己运用学习策略的效果。在VLC环境中,常用的学习交流工具有BBS、Net-meeting、MSN、QQ和E-mail等等。
因此在设计支持元认知的自主学习活动的VLC学习环境时,可以采用提供元认知知识支持、创设应用元认知策略情景、提供范例及脚手架和加强对协作学习的支持等设计方法和策略。
基于元认知的VLC自主学习环境功能模型设计主要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对自主学习过程支持两个维度考虑。根据自主学习活动过程,VLC学习环境可划分为计划与准备、执行与监控以及评价与反馈三个以元认知自我调节为动力的循环过程。在计划与准备阶段,VLC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呈现学习任务信息和范例,让学习者选择学内容或学习任务,学习者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并以学习契约的形式提交给VLC学习环境。在进入执行与监控阶段后,VLC学习环境根据学习计划为学习者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学习者开始自主探究和学习,VLC学习环境将记录其学习进程。VLC学习环境还为学习者元认知自主学习提供元认知知识帮助(如学习资源、与任务有关的资源链接、完成任务或者实施学习策略的范例等)。同时为学习者提供探究、合作和交流的工具,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评价与反馈阶段,学习者以自我评价表和学习契约为工具反思和监控学习进程。VLC环境将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各种学习信息,做出必要提示。学习者能够自主选择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形式,并进行自评和互评,对学习结果做出归因和反思,并对学习及时做出调整。基于元认知和自主学习的VLC学习环境功能模型设计如图3所示。
四、结语
VLC学习环境以其资源的丰富与共享性、交互多样性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等优势为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同时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从元认知视角研究VLC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以自主学习活动过程内部心理机制为依据,结合VLC学习环境的特点,分析元认知和VLC自主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VLC学习环境应如何为自主学习活动过程提供支持。构建了VLC环境中自主学习活动的元认知监控与调节过程模型、VLC环境中基于元认知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模型和基于元认知自主学习活动的VLC学习环境功能模型。然而本研究所构建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模型、学习环境功能模型和所涉及的元认知策略只是适用于一般的基于VLC的学习活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以满足不同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需求。此外,如何将具体课程的学习与元认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来设计开发VLC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个性化支持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构建与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CA100207)。
篇7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儿童:行为:活动场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70-03
1 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概述
1.1 概述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Gardner)教授指出,运动技能、空间感和创造力是儿童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而户外环境为培养这些能力提供了最佳条件。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户外环境所提供的大型游具与更多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身体协调性、创新能力及社交能力。适度的户外活动能使大多数的人健康受益,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最有力途径之一。
1.2 欧洲国家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计划
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案是在联合国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二次会议决议之后提出来的:把城市建设为适合所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会议提出少年儿童的健康程度是衡量人类生活环境的健康程度和政府管理水平的最终标准。
从1996年,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在为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而努力,他们把少年儿童的需要和权利放入政策中,特别是城市规划政策的中心地位。少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包括伦敦、布宜诺斯艾利斯、慕尼黑、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城市。
作为该计划成员之一的伦敦,他的战略是:市长提倡建设包罗万象、公平健康的城市,建设一个能为少年儿童提供安全、幸福、可靠的成长环境的伦敦,让他们能从这个充满活力的、有凝聚力的社会中获益,能享受城市中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建筑以及自然环境,在这个城市中关注少年儿童的呼声,尊重少年儿童的权益,培养、认同并实现少年儿童独特的贡献和潜力。这样的城市发展战略也不失为中国城市提供借鉴。
1.3 我国儿童活动空间的现状
当代的城市儿童,由于城市缺乏开敞安全的活动环境,限制他们不得不把拥挤的街道、居住区和街道空地作为玩耍的场地。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缺乏在活动中结识新的伙伴。
同时,在社会关系弱化和来自学业更大压力的情况下,儿童无法通过到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游憩活动来找到平衡,城市环境越来越无法为少年儿童提供足够的开放绿地以满足体育活动和放松的需要。这导致了少年儿的生理疾病、社交障碍以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儿童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开敞空间是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4 研究意义
少年儿童通过玩耍逐渐认识空间和社会环境,通过在多样化的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玩耍,可以让少年儿童有完整的认识。通过分析儿童活动的行为和环境特点来探讨城市街道、广场、绿地等开放性空间的设计与利用要求。使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能满足儿童的室外活动要求,同时也能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心理需求还能促使空间中更多人的活动产生,增强儿童活动场所活力,进而展现出独具魅力的城市公共环境并宫含诸多积极的社会意义。
2 儿童活动环境的基础研究
2.1 儿童的行为心理与行为模式。
儿童的行为心理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这个阶段共同的特征。按年龄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①婴幼儿期,小于3岁。尚不能独立活动须有成人的帮助和照看进行简单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注意力和初步记忆力,能初步的理解周围的事物。
②学龄前儿童,3―6岁。具有独立活司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喜欢到户外进行游戏活动对探索周边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有参加社会活动实践的愿望,常常模仿成人的各种实践活动。此时期的儿童心理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
③学龄儿童,7―12岁。运动技巧和自拄能力增强,有能力使用交通工具,游戏活动的范围扩大。心理特征上无意性和重视具体形象占主要地位,易受社会道德的影响,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2.2 儿童活动的内容
根据儿童各项活动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
①角色游戏是幼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角色扮演来反映生活的游戏。如:过家家。
②表演游戏是儿童通过了解的人物形象,模仿和表演特定角色,表演偏重文学性和才艺性。
③结构游戏是利用积木、沙、土等材料建筑游戏。结构游戏对于发展运动技能、培养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积极作用。
2.3 儿童活动的特征
①同龄聚集性,年龄相近的儿童多在一起游戏。游戏的内容与组织也常因年龄的不同分出各自的小集体。
②季节性,季节性的气候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或外活动的时间和频率。春季和秋季比较适宜儿童的户外活动,而在寒冷的冬季,儿童户外活动明显减少。
③时间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同。白天户外活动主要以学龄前的儿童为主,在放学后至晚饭前是各年龄儿童活动的主要时间。假日里儿童活动的人数也明显增多。
④自我中心性,由于儿童是直觉思维方式,在活动中注意力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集中在一点,表现出不注意周边环境的“自我中心”思维状态。
3 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的设计的要素
少年儿童开放空间设计的衡量主要标准包括可达性、安全性、游憩质量以及多功能性。
3.1 可达性
绿地。特别是作为小孩玩耍的场地的绿地,一定要临近居住区布置。随少年儿童年龄的不同,距离逐渐增大。德国的城市规划明确指出,学龄少年儿童适合的距离应为300~400m,而12岁以上的少年儿童,由于能骑自行车,该距离可延伸到Ikm,婴幼儿的活动场地应该设在父母的住宅周围。
该标准旨在建造合适的公共开放空间网络。通过建造并联通满足不同年龄层儿童的场地需要,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更多机会到家以外的地方。如果可能,这些公共开放空间的连接通道也应该有较高的游憩质量。
3.2 安全性
这项标准更多的要求建造安全的人行通道和自行车道,甚至认为这比建造活动场地本身更为重要。无论距离远近,有了安全标准,家长才能放心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家附近的地区。并且这些场地最好能避开马路。
具体公共开放空间设计要避免特定使用群体间的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公众的可见度,这样就有一定的社会控制。同时不同特质的环境景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也有着不同的安全度。
3.3 游憩质量
让人觉得舒服的场所具有更高的游憩质量,少年儿童心目中的高质量游憩场所要能进行体育活动。游戏和休息能结合,空间的开敞和
围合能适度,同时能离开成人的控制。这些地方应有适当未经人为修饰布置的自然物件,这样平日被忽略的草木、枯枝远比精心修护的园林在儿童眼里要更有趣味得多。
3.4 多功能性
开放空间应被设计成多种用途,特别是少年儿童玩得比较多的地方,功能更要随着使用者的改变而改变。在季节和天气变换的因素中考虑到活动场地能适合儿童多种活动的交替开展。这样在城市开敞空间的设计中遵循的多元交混原则以达到空间环境高效率使用。
4 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的设计
4.1 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 由于马路越来越被机动车占用,它们不再是少年儿童能玩耍的地方,有时,行人很难穿过危险的马路,更不用说儿童对于在这样的地段停留。人行道上,安全维护设施也缺乏对儿童的考虑设置,这些都应在城市设计中作出调整和规定。
儿童需要联通的安全道路网络以能独自城市中活动穿梭。把经常活动的地点变成连接着的活动场地,让少年儿童能够独立地安全到达,家附近的商店、学校、朋友家和绿地。关键是建造安全的连接网络。
首先,城市道路系统的信号灯被认为是保证安全通过大马路的唯一途径,需考虑设计对老人和少年儿童安全的道路及标识系统。人行道是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宽度应保证两位手推婴儿车的成年人并排通过,在少年儿童较多的地区如学校附近的人行道应保证最低3m。
其次,公共汽车站应该注意,因为它们的设计影响了少年儿童在等车时的行为。特别要注意的是学校附近的公车站,它们应与主要道路隔开,如用绿化带、港湾式停车,来尽量避免玩耍着的儿童被车撞到。
再者,连通网路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自行车道。自行车道组成一个能够保护骑车人免遭与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网络。自行车道起码要1.6m宽,要求更高的地区需要更大的空间,大于2m,两辆车并行时的距离是1.6m。
设计儿童友好型街道联通网络,意味着将城市设计为儿童活动场地的背景,使整个城市的每一个部分都适合少年儿童玩耍,这样少年儿童使用公共场地是不受到明确限制的。城市设计时用安全、友好的街道联通儿童活动的各个场地,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城市就是一个大的活动场地。将城市设为活动场地的背景旨在建设合适的公共开放绿地空间网络,这个网络须由交错着的安全路线组成。
4.2 儿童友好型社区环境设计
社区是人居环境中的重要层次,也是人们家庭生活、居住最密切的社会单元。社区内儿童的活动包括,活动场地、活动设施这些客观物质条件和这些条件之间的相互关联。
儿童友好型住宅环境,整体上场地应尽量结合小区的景观部分在居住区各级绿地中合理选择,同时设置的活动区域不仅要避免和小区内车行道路距离过近,还要注意到有一定良好的视域开敞性,便于成人照看,达到安全防范的目的。场地既要能满足日照、通风、方便、安全的要求,同时也能减少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嘈杂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根据儿童阶段性的行为特征,场地内要能提供多种活动的可能方式,如在居住区内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使不同年龄的儿童能自在玩耍,相互之间不冲突、不干扰。还可以保留或创建一些原生的自然区域,像以沙子、水、泥和小石头形成玩沙区、戏水区等,这样每个阶段的孩子都能在这找到各自的乐趣。
社区内活动场地的活动空间尺度大小、地面的高低起伏及材质变化、灯光、标识等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并且要根据儿童的活动轨迹和活动特点来布置各项活动器械和设施,这些区域的地面应采用沙地、泥土地或橡胶地面,降低儿童从器械上掉下来造成的伤害。同时景观植物配置要保证夏季能遮阴避暑,冬季能接受到充足的日照。选择姿态优美的阔叶树木和灌木组合成多层次、多色彩的活动空间。
4.3 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设计
城市中的公园在城市工业化和城市人口增加的环境下,主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居民生理、心理状态。自然是最美的,与自然的接触可以使儿童心情愉悦。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可以培养他们爱心,自觉的保护环境,这对他们的身心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公园别与其它活动场地最大特点在于其自然性,野趣黯然,有着大量丰富的植物适合多变的儿童活动。把游具、休息座椅等安置在公园内的落叶大树下,或设计林荫吊床休闲区,夏天里树叶枝叶茂密,可以避免过于强烈的阳光:在阳光稀少的冬天,则可以保证有益的日照。在植物的混合搭配时,矮小的灌木可以减少大树给儿童带来的压迫感,孩子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植物的生长、触摸树叶、闻闻花香,培养对环境的热爱。公园内大片的草坪区柔软质地,适合儿童的游戏、坐卧和奔跑,它也是儿童活动区游具下的最好铺垫,避免了硬质地面潜在的危险。在创造这些植被和绿荫时,树种的选择应在选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四季景异、四季有花、四季有香来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
公园内的水景、小池、湖面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元素。对儿童来说,与水的接触的机会是很宝贵的,公园丰富的水体带来的巨大欢乐和积极意义是其他元素不能取代的。同时,亲水也蕴藏着许多危险,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为确保安全,要控制水深以及水面与地面的落差,湖岸要有防儿童落水的护住设施。水岸的边缘可以不规则,也可以结合草地、卵石铺底、大块的石头、木质小码头,做出一些有利于儿童近水并吸引他们近水的空间。
篇8
关键词:三元一体 高职学生 教育机制 特点 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16-03
Construction of Three-in-one Education Mechanism in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Xu Tian Si Binbin Fan Meijun
(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Quzhou Zhejiang,324000 China)
Abstract:Whil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higher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become a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ld construct the Three-in-one education mechanism by the cultures of college,class as well as dormitory which occupy most of their daily life. With a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al force, vitality and cohesion, the Three-in-one education mechanism would equip students with culture in all directions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so as to make new progr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Three-in-one;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Education Mechanism;Characteristic;Culture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已成为反应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特点的重要维度之一。党的十报告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而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作为高职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其特点养成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从三大载体的文化育人功能入手,探索“三元一体”教育机制,做好高职学生教育工作。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与普通本科生一样,高职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爱党爱国、敢打敢拼、朝气蓬勃,是一个荣辱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兼备的青年群体。但同时,这个群体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
1.1 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1.1.1 文化课基础差,学习困难大
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普遍偏低,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反映知识储备漏洞较大,上课听不懂,课后不愿意学,如此恶性循环,以致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1.1.2 学习自律性薄弱,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
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开放的课堂,由于不再有家长、班主任的全程管束,不少高职学生容易出现学习懈怠的现象,学习积极性差,上课无组织纪律,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相反,他们对人际关系,谈恋爱,打网络游戏等具有浓厚的兴趣,进而导致学习自律性更为薄弱。
1.2 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2.1 责任义务意识弱,缺乏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精神
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许多高职学生缺少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认为付出是建立在绝对的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功利性过强,忽视了责任义务意识的培养,不利于自身身心发展以及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养成。
1.2.2 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现阶段的高职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小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以及家人的过度宠爱容易使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不愿意接受集体的约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缺乏热情,缺少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与此同时,进入大学后,不少同学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过度膨胀,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管,但是由于分辨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缺乏良性引导等原因,容易出现生活行为失调等现象。
1.2.3 眼高手低,盲目攀比,不良习气时有发生
不少学生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沉溺于网络游戏、跳舞、影视、聊天之中,不仅忽视了个人素质的培养,还耽误了学业。此外,许多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择业过程中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基层实习工作不足以“干大事、赚大钱”,更有甚者,一味追求外表装饰的华丽虚荣,相互攀比,及时行乐,却忽略了自身技术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1.3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3.1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高职学生往往因成绩不理想等原因存在挫败感,高考失利的阴影使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发生冲突,从而引发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同时,“高职教育等同于最低层次教育”的社会刻板印象和思维误区都无形中给高职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1.3.2 内心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
高职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内心情感体验丰富。然而,诸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以及家人朋友期望等带来的压力,容易使身处“象牙塔”里的高职学生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一旦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失控,其敏感脆弱的心理特征便会呈现、放大,不少学生会选择逃课或沉迷网络等消极懈怠的方式逃避现实。
1.3.3 自我认知容易出现偏差
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悦纳自己,作为心理健康公认的标准之一,对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不明确以及不适当的相互比较,有可能导致自我认知上的偏差。
2 “三元一体”教育机制的组织构架
“三元一体”教育机制的组织构架如图1所示。高职院校党委统揽学校文化发展脉搏,由党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二级学院(系)党总支牵头负责班级文化建设,公寓党工委牵头负责寝室文化建设。牵头部门各司其职,其余部门有效联动,多方位构建层次完整、结构协调、组织明确、运行高效的育人机制。
3 “三元一体”教育机制的单元分工
“三元一体”教育机制的单元分工如图2所示。“三元一体”教育机制根据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从贯穿高职学生日常活动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入手,通过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内在品质;通过打造班级文化特色,激发学习积极性,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通过推进寝室文化建设,培养健康行为习惯,塑造健全人格。“三元一体”教育机制有效整合高职学生教育内力、活力与合力,多角度、全方位促进高职学生特点养成以及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最终实现高职学生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转。
4 “三元一体”教育机制的“三力”整合路径
“三元一体”教育机制实现了高职学生内在品质、职业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高职教育聚能增效的目的。该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整合三方面的力量,形成高职学生教育工作的内力、活力与合力。
4.1 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增强高职学生教育内力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情感、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是高职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4.1.1 注重校本文化传承创新
大学的根基在于校本文化,每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追求无不积淀着其专属的学术传统与文化精神[2]。校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学生价值认知与思想行为内化的重要基石。高职院校可立足自身办学理念与办学追求,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开展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评审会,遴选出一批能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凝聚学校人文精神、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性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并赋予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将校本文化铭记于心、内化于行,将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和育人理念转化为自身思想、情感、意志、能力等内在品质,同时在学习、生活和实践当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1.2 提高社团育人实效
高职院校应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的影响作用。如:成立校舞蹈队、健美操队、合唱队、读书协会、书法协会等人文艺术类社团,通过校园读书沙龙、高雅艺术进校园、外宾来访接待演出、艺术展演等活动载体,提升高职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创建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与专业单位、社区结对共建,组织开展义务献血、反宣讲、社区服务、公益捐献、扶老助残等志愿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责任义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学校可根据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积极探索社团学分制、导师制、重点活动立项制、年度注册制、区校共建制等新制度、新方法,积极推动社团活动的项目化、基地化、规范化、社会化进程,培育更多具有时代创新意识、浓厚文化底蕴、良好理论修养的学生社团,助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4.2 打造班级文化特色,激发高职学生教育活力
面对新一代的高职学生群体,如何激发学习热情,施展专业魅力,提升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高职院校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4.2.1 发挥专业优势,打造“一院一品”
基于专业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有效外延。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由二级学院(系)党总支牵头,通过长期的、有计划的建设与管理,打造“一院系一品牌”(简称“一院一品”),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高职人文精神和校本文化特质、具备一定稳定性和较高公认度的班级文化体系。如,医学院(系)的护士节、艺术设计学院(系)的创意文化节、信息工程学院(系)的数字科技节等,这些专业特色鲜明、富有个性魅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将相对枯燥繁琐的专业知识学习转变为青年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技能盛宴,赋予了高职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与专业熏陶,极大地激活了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4.2.2 挖掘班级内涵,培育“一班一特”
二级学院(系)党总支应鼓励发动辅导员、班主任、班级成员深入挖掘班级内涵特色,培育“一班级一特色”(简称“一班一特”),提升班级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如:学校可以开展班级学习园地评比、班级文化墙设计、班服设计、班歌比赛、班级团队拓展、班级团日活动,搭建青春时尚、活力四射、特色鲜明、团结共进的育人平台,帮助高职学生在青春洋溢、寓教于乐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学知识、长才干,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4.2.3 强化职业理念,鼓励创业创新
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创业创新工作体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职业能力与创业创新活动,激发创业热情,助推创新活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与爱好特长探索创业创新之道,增强专业技术及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学校还需通过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培训、职场达人训练营、企业交流实践等形式,帮助高职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增强职业素养,最终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4.3 推进寝室文化建设,培育高职学生教育合力
当代高职学生的成长,需要一种打动内心的力量。修身齐家、温馨和谐、内涵丰富的寝室文化不仅便于寝室成员之间实现性格的互补、经验的共享和认知的升华,同时还便于寝室成员在交叉融合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4.3.1 注重寝室环境育人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由公寓党工委牵头,负责寝室文化阵地建设。学校可以本着“寝室无空地,处处启发人”的环境设计理念,在每幢公寓、每层楼、每间寝室门口、过道进行走廊文化建设,包含文化长廊、寝室门牌信息栏、宣传栏等。同时,通过完善公寓党团活动室、建立学生公寓教育图书书库、建设公寓学习园地,塑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味高雅的公寓文化、寝室文化,使学生在修身齐家的环境中提升自我修养,发挥自律性,增强凝聚力。
4.3.2 完善寝室联系制度
学校应制定并完善全面的、全方位立体的寝室联系制度,如开展“党员联系寝室制度”“教职工联系寝室制度”,引导全校党员、教职工关心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关爱学生的健康,形成“师生同乐”的有效局面,促进高职学生生活指导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4.3.3 强化寝室活动阵地
学校应按照“公寓搭台,学生唱戏”的思路,积极开展公寓文化节、寝室开放日、文明寝室评比等贴近寝室生活,教育性、趣味性兼具的主题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寝室文化活动,促进寝室成员之间实现性格的互补、经验的共享和优势的放大,同时在交叉融合中升华认知、合作共赢,帮助高职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5 结语
“三元一体”教育机制根据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从贯穿高职学生日常活动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入手,发挥教育内力、活力与合力,多角度、全方位促进高职学生特点养成以及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高职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参考文献
篇9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出一所家长信任、学生喜欢、社会欢迎的好学校,肩负“建示” 的历史重任,姜鸣院长和学院新的管理团队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院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理念进一步更新,办学特色进一步突显。职业教育的“奇葩”不断绽放,工学结合的“新质”随处可见,“传统、时尚、科技”为一体的成果逐步呈现。2010年6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学院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最深刻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
理念是行动的方向。
基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现状背景,在全面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基础上,面对学院发展的现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办学者们提出了如下理念:
学生的成才是办学的逻辑起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学的原则;
毕业生的就业率、起薪点、专业对口率是评价办学质量的标准;
学生作业的总体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尺;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这些新理念、新思路的提出,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廓清了前行的方向,使全体教职员工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和学院建设的任务、目标、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
最宝贵的变化:教学改革取得多方面突破
理念创新是事业成功的前提。然而,理念只有得到模式、方法、路径的有力支撑,才能与实践有效对接。
短短两年时间,学院七个重点建设专业全部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项目包为引领、工作室化教学、职业岗位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在实现“学习内容项目化、学习环境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目标方面,走在了全国同类高职院校的前列。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精髓在于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学院业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涵盖“国外设计师”、“国内工艺师”、“校内教师”、“民间特艺”四大类60余个工作室;
“上海市数码艺术公共实训基地”具备全国同类院校中领先的专业教学条件,形成一支全国同类院校中获得国际专业认证资质最多的教学团队,建立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与苹果、水晶石等知名公司合作建立教学工作室,全面参与项目进程,提升技术能力,成果喜人;
“中国黄金创意产业中心”利用中国黄金集团给予的黄金原材料,设计及制作出300余件黄金饰品,获得市场认可;
“云丽莎艺术设计中心”采取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校中厂”,使“做中学,学中做”得到有效贯彻。
“产品造型工作室”按照完整的设计流程展开教学,课程之间采用项目引领,形成相互链接的整体,每个项目都是设计思考、2D沟通、3D执行、模型塑造四大核心能力的整合,学生学业以作品为基础采用项目发表的形式进行考核。
学院与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晶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个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学基地,形成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最大程度地实现融合。
学院建立了一批民间特艺工作室,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工艺水平。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交流、虚拟实训、企业信息、就业资讯、作品展示,能够满足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继续教育、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放式高职教育资源平台。
最明显的变化: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改善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大师不是散兵游勇似的单独个体,而是对学校办学理念高度认同的组织团队。
学院打破人才引进的坚冰,制定了符合艺术类高职教育的人才管理办法,外引内送,从制度层面积极突破发展瓶颈――
引进美国强森首饰公司首席设计师沈成、美国爵凡尼首饰公司首席设计师卢蕙卿,作为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带头人,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专业”的建设目标。
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有丰富艺术设计经验的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尤羚浩任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引进美国梅西百货公司洛杉矶分部艺术总监徐侃任展示设计专业主任,引进台湾油泥造型设计师王谷天任产品造型专业首席教师。这些专家的引进,改善了学院的人才结构,为设计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鲜的理念。
学院从教学团队的国际化视野目标出发,选送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德国、瑞典、日本等国家进行培训,学习了解国际先进职业教育和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65名教师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目标,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名师(专家)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最可喜的变化: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作为教学成果重要标准的毕业生就业率、岗位对口率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各大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2.3%。
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学院获得国家规划项目6项,市级科研项目21项,获省市级以上的课件、艺术作品、课题论文、各种技能大赛奖57项,开发并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79项。数码艺术学院师生获2009大中华区VR盟主挑战赛“佳作奖”和“最佳技术奖”,成为本次大赛中唯一一所入围并获得殊荣的高职院校;在“第六届上海国际图形图像大赛”上,由该系教师指导的学生习作获“最佳交互媒体奖”、“最佳创意奖”、“二维动画二等奖”。在2010年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指委第四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暨“优秀毕业设计奖”、“优秀指导教师奖”、青年教师“金教鞭奖”、“精品教材奖”评选中,师生共获得13个奖项。服务世博获得好评。
学院设计了三大类20余种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被授予“上海市迎世博优秀创意贡献奖”。其中,尤羚浩创意设计的“世博•中国馆同道印”获“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特等奖,学院与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未来馆、城市实验区、虚拟展馆(汽车馆环保绿色汽车)、中国国家馆(青海馆)、电力馆开展项目合作,承担芬兰国家馆内装饰绘画和亚美欧尼亚国家馆多媒体演示内容制作项目,完成世博会志愿者电子交互读本的制作任务,充分体现了项目引领、工学融合的成果。学院教师万芾、韩松参与创作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景画卷》,在中国馆显著位置陈列。
最具挑战性的变化: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高职教育改革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者当属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2010年,在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之后,学院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投入到创建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的宏伟工程之中,以此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重要实践。这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具有巨大现实与历史意义的创举。
通过试验区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将努力突破高职教育的常规思维定势和办学模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和设计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集聚一批国内外设计大师、优秀设计公司,在推动学院发展的同时,促进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
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纪发展。
五十年中,学院经历了上世纪60至80年代传统工艺美术的大发展,体验了80至90年代现代艺术设计的辉煌,又积极融入21世纪数码艺术的异军突起,逐渐形成了“继承传统、创造当代、拓展未来”的发展思路和专业布局结构。
民族工艺美术精华要传承,现代艺术设计的特质要恪守。唯有两者在基于全球化背景本土化经济文化底色上的互渗互融,才能演绎出更加美好的春光;而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否深刻周到,则直接关乎明天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走向。
这是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宽度的交响。
篇10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网络课程设计 资源建设
一、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概述
(一)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和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传统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就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按照一定教学要求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都比较丰富灵活,适合于学生使用网页浏览器,进行交互式的自主学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二)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的特点
1. 开放性
Internet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具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上登陆教育网站,并方便地链接到任何有效的资源网站(页),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讨论,自主掌握学习过程。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随时随地都可以查到最新技术及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更方便地获取、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2. 自主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3. 交互性
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于是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从别的同学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建构和转换自己知识的目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自主学习。
4. 个性化
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页、专题新闻、专业学术组织的网页、专业化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
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
90年代以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理论,它对现代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协作”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①网络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收知识转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在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网络教学是非常适宜的。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三、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是教师在网上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把课程编写成网页的形式并进行一系列的备课。在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的前提与条件,二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要通过自主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三则是为学生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由于网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考虑放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与授课课程内容的整合上。
设计网络课程教学时,要遵循以下教学设计原则: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要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
网络课程的具体开发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网络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类相链接;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
泰勒(R.W.Tyler)在1942年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系统总结了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提出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的课程开发模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模型可参照泰勒原理,并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选定的网络环境条件和多媒体资源支持下进行设计。力争体现出网络教学的特征,突破泰勒原理的局限。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教学环境设计;课程的评价。各个设计过程阶段包含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然后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需要定义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环境所覆盖的领域知识有哪些。课程目标重视突出发展性课程目标。根据不同的内容区分预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以便在下一步设计策略时确定不同的学习路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
1.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原则)
(1)内容表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
网络课程的内容既要体现出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还要按照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学科体系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内在联系的反映,课程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在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程内容的组织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认知特点,学生就难以接受,那么网络课程的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培养解决问题、敢于质疑的能力,激发自己的首创精神。因此,网络课程的行为目标不是把重点放在事先规定的结果上,而是放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灵活性、理智探索、人格品质和创造性的反映上。
(2)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化学习相结合
网络课程应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进入网络教学系统后,可根据课程信息库中的课程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可获得个人的笔记本、电子信箱、课程信息和资源库、网上练习。其中学生笔记本和网上作业与测验充分体现了个别化自主学习情境:学生笔记本――是辅助学习工具,具有随时在线存储、提交信息的强大功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课程内容上加注,记录下学习的心得、疑难问题和重点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源。另外,通过网络笔记本可以设定标签以标记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资源搜索,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探索式学习。网上作业与测验――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验,及时知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又应提供协作化学习的环境。对于某些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和群体的协商与对话(如: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进入虚拟教室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不是纯粹在向计算机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其他学生在共同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交流,弥补单独学习的缺憾。协作化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问题解决、专题研究、个案设什),对知识的建构是在与同伴间竞争、沟通、协调和合作下逐渐形成的。
(3)连贯性与整合性相结合
加涅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除了基本的生长因素之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累积过程。①因此,网络课程在组织时要连惯性,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关系,另外,要提供系统信息的框架,增强导航功能,以避免学习者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中迷失方向。
整合性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包容相关知识点,体现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甚至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界限。整合性有助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并把所学的课程内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更多地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2.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
(1)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组织方式
布鲁纳强调说:“任何概念或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以认识的形式来理解它。”②在他看来,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和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他看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应该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这样,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在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由布鲁纳的知识结构思想的指导,可以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核心内容,围绕基本概念和原理再列举一些事例、例证、解释和说明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适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应用原理去解决问题。
(2)布鲁姆的螺旋式组织方式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几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③在设计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内容时,可以按照布鲁姆的螺旋式组织方式,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设计组织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主题式组织方式
主题式组织方式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这种组织方式具有主题集中、组织良构、利于探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学习的效果,进而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到。一方面,在这种组织方式下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是按照“主题”的方式进行的,同时主题又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集中、有序,同时由于整个学习内容的组织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利于资源的拓展和扩充,在学习内容的“质”和“量”上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网络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的属性,体现教学同“社会,自然,生活”的联系,选择一些同自然、社会、生活相接近,学生又很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来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按照主题式组织方式安排的课程内容具有整合性、活动性、生活化的特点。
3. 课程内容的呈现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内容呈现主要是多媒体呈现,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通常有如下方式:
文字可用于表达概念、原理等内容,通过使用不同色彩、字体及排版方式使文字材料阅读起来更加赏心悦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比传统教科书上的文字易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要注意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中文字体尽量用宋体和黑体,字号不宜太小和变化太多,背景颜色应与字体前景颜色协调,以便减少在屏幕上阅读的疲劳。
图片可使内容图文并茂,好的图片处理可以呈现许多特效:如用鼠标点击图中某部分即可弹出该部分的放大或更详细的图示,或对该部分加以标注和解释,或演示该部分工作原理的动画,并配以音频解说等。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图形图象应有足够的清晰度。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网页色调要与内容相适应,背景颜色应与前景颜色协调,各页间也不宜变化太大。
动画是网络课程制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难点。课程实验在实验室的操作过程用动画去体现,并尽量用真实图片替代绘制模型,真实地体现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动画的造型要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喻和夸张要合理,动作应尽量逼真,动画要尽可能接近事实。
视频主要用来展现一些复杂现象或过程,特别是用图片、动画等媒体形式难以展现的实验和现场实际效果。由于动态视频影像的信息量大,受网络带宽的限制,播放可能会出现停顿现象,这时应适当减小影像的播放窗口,要尽可能采用流媒体技术。
音频媒体可作为网页的背景音乐,也可作为动画、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的同步解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进入有声世界。在声音质量上,应要求解说准确无误、通俗生动、流畅清晰;音响时机恰当、效果逼真、配乐紧扣主题,有利于激发感情、增强记忆。在声音的处理上要慎重考虑,要考虑网络带宽的制约,应与影像结合起来综合平衡。
在内容结构上: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网页长度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屏,在800*600屏幕分辨率下不应横向滚屏。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尽量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疑难的知识点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展现其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者对课程中的有关图片、资料、动画可选择浏览或不浏览,也可选择背景音乐开或关,以及配音阐述的开或关。网络课程每个知识点都应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链接,以拓广学生知识面。
(三)教学环境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实施网上教学的根本,但绝对不是网上课程内容设计的全部。在网上进行学习,强调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设计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一个典型的网络教学系统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有协作讨论、课程答疑、在线交谈、课程资源、测验试题等,这些资源都应该在统一的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与使用。教学环境设计主要指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的自主学习资源设计,而不是网络教学软件的设计,教师只需关注如何在网络平台设计具体的学习支持资源,而无需关注具体的程序设计,比如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课程大纲、练习题、常见问题、讨论论题等,所有内容直接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界面中录入,或通过标准的TXT或RTF文件提供。
1. 协作讨论论题及内容设计
网络教学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网络可以有效地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课堂讨论的体验,但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参与人数等讨论发言都很简要,一般都是几段话,这种时间有限的讨论往往浮于表面层次,感性成分居多而很难进行非常理性的思考,因为课堂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难以深入。而基于Web的BBS(电子布告牌)系统,它是以发表文章为基本的讨论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参与讨论的学习者可以对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不同观点和立场的碰撞与交流,学习者可以对一个复杂事物达到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刻的理解。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驾御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异步讨论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对某些复杂事物的认识深度以及自主思维的深度,但前提是被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讨论空间,也就是问题要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歧义性,要能够诱发不同的观点,要能够诱发不同层次的思维。这样讨论才能有效地展开,才会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参与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有争鸣空间的问题,教师还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考虑,准备一些讨论发言文章,以便在讨论过程中诱导讨论展开的方向,促进讨论展开的深度与广度。
2. 设计课程答疑
对于网上学习,学习者必须进行自主学习,没有了教师面对面的解释和演绎,它要求学习者从听众变成索求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但到了百思不得其解时,及时的答疑和帮助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对课程内容理解得较为深刻,他应该知道初学者容易遇到那些问题,学习过程中有那些常见的疑问,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将这些问题及其答案罗列出来,放在答疑系统中。这样,当学习者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从答疑系统中获得迅速的解答,消除学习过程的许多障碍,也可以减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答疑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
在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中应注重利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习者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因为问题在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使学习者对重要信息保持高度警觉和提高学习者心理上的参与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注意策略。在学习新材料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仅有助于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忽略无关的或不重要的信息,而且问题还能提供一种“推敲”的功能,通过推敲使信息的含义更为明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问题的类型也影响到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注意,若问题涉及材料的基本结构,学习者将注意材料的主要内容;若问题涉及材料的细节,则学习者注意材料中的细节。鉴于问题在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位置和问题的类型。一般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可通过前置问题的设计,激发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前置问题的设计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来达到;为了促使学习者回忆已学过的学习材料,强化记忆,可通过后置问题的设计来达到目的。
3. 计划在线交谈话题
同步讨论类似于面对面讨论方式,学习者之间可以跨越地理位置进行实时的交流,实时讨论比较适合用于激发碰撞新观念、新想法,教师进行实时答疑和辅导、实时答疑的活动等,也可以进行一些情感交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注意设计一些实时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设计应具有情感交流的情形。讨论话题应能启发新思路、新观点,讨论话题应有一定的密集性,不能过于分散。
4. 设计课程资源
教师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若没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支持,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不利于促进多面性思考,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网络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资源型的课程设计,它有两个并列的主体,一是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二是丰富的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全球化为资源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网络课程资源设计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① 教学资源要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避免与课程教学目标无关的资源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参与度。
② 要以良好结构的方式来组织课程资源,以便学生能快速地定位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
③ 课程资源应有丰富的消息量,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探索发现的空间。
④ 课程资源应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它应涵盖媒体素材(音频、视频、动画、文本、图形)、案例素材、文献资料、课件素材等多种形式,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
⑤ 课程资源内容应具有良好的多样性。不同的资源应有不同的阐述角度以及不同的阐述观点,在内容的深度上也应有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认知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⑥ 教学资源应有比较合理的“颗粒度”,资源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可重用性较强。
⑦ 课程资源应有一定的涵盖面,对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知识点都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支持。
5. 设计测验试题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测量与评价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测评系统具有自动组卷、联机考试、自动(联机)阅卷、试题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它可以对网上教学中的考试与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测评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网络题库,它将试题按照经典测量理论进行严密的组织存储。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设计一定量的测验试题,并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方式对试题进行属性标记,最后纳入试题库中。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测量与评价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测评系统具有自动组卷、联机考试、自动(联机)阅卷、试题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它可以对网上教学中的考试与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测评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网络题库,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设计一定量的测验试题,并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方式对试题进行属性标记,最后纳入试题库中。试题的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建设题库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学科的知识点结构,在按学科知识点结构组织试题时,还需注意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例如语文、英语等学科,整个学科知识点之间逻辑性不强,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包括很多的知识点,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则不同,知识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一个知识点往往代表某章或某节的内容,不会被包含在其它章节之中。在组织试题时,尤其是在设计题库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并适应这种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试题数量要足够多,在各指标属性区间内均衡分布,核心属性有知识点、难度与认知分类,以这三个属性为核心,形成三维立体交叉网络,网络上的每个交叉结点上都有合理的试题量,在保证这个核心结构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试题在题型和区分度上的合理分布,要处于基本的均衡状态。试题内容要科学,不能有任何错误;无歧义性,表述简单明确;无关联性,试题之间不能有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试题参数标注要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要注意试题与课程相关,主要是针对课程的难点和疑点。
在设计测试和作业试题时,常用的问题类型有是非题、选择题、填充题、配对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它们中有些问题类型侧重于材料的细节,如填充题、配对题等;有些侧重于材料的基本结构,如简答题、论述题等,以上这些问题类型较适宜于后置问题的设计。
(四)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者可以是学习者、学科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评价的内容包括:测试调查学习者的使用效果和授课教师的使用体会;根据课程设计要求目标,检查课程实施中的每一具体环节的运行状态;检查各教学模块内容间的衔接情况;检查网络课程框架结构与网络课程操作的应用性能等。根据反馈信息对网络课程不断修改更新,使之不断完善。
四、 资源建设
网络课程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学生只有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形成意义建构。丰富的资源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网络课程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或者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网站,便于学生获得学习信息。
1. 资源库建设内容
① 建立CAI软件库,库中的CAI软件应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以适应各级各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网络教学需要和自主学习。
② 建立资料库,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参考资料(包括各种史料、教案、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课件的分析等)。
③ 建立电子图书馆,在某些校园网上建立CD服务器,采用光盘陈列储存与教育有关的视听材料及重要的图书资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将一些电子图书馆联入网络,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实现一种全新的图书资料检索模式。
④ 建立模拟学校,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优秀教师和教学设计专家组成教研组,负责课程规划与课件脚本的设计。再由软件编程专家负责把脚本制作成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课件,然后实施网上教学,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组成虚拟班级,这样就可以形成一所或多所虚拟学校,从而实现某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远程教学。
从认知内容不同角度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应遵循细化原则。所谓细化原则就是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时根据认知内容的不同分类安排其结构,就像图书馆的目录一样,各自归类,一目了然,这样方便查找。同样在教育资源的建设时也应归类,如按学科分,将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分开来,这样在查找相关资源时就可以不必花太多时间;还可以根据年级将语文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可以根据知识点来分。因此,细化可以让学习者或教师各知其去向,目标很明确。当然最好用快捷菜单对导航内容作简单介绍,让浏览者知道所链接页是否有其所查内容或所要认知的内容。
2. 资源库建设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开放性。从认知的发展性来讲,任何认知工具、认知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将会不断地出现新的内容、新的思想,这些新的东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资源建设时应注意内容的可更改性和兼容性。
② 共享性。开发建设资源是为了共享,在建设时应尽可能使内容具有共享性。
③ 无限交互性。交互是为了互动,互动作用的关键是优化远距离教学过程,提供远距离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有效性,弥补非面对面远距离教学的不足(如情感交流少等)。
④ 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因材施教,在网络CAI中利用其优势,从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出发,设计个性化教学。
⑤ 动态性。动态教育网页设计最有利于测评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征,通过反馈,研究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方式等。
⑥ 协作性。协作精神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协作能力也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达到协作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应从其内容建设着手。
注释:
①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 余文森.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2.
③ 布鲁姆.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J].1999年第1期.
[3]何克抗.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M].北京师大.
[6]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
- 上一篇:计算机学科导论
- 下一篇: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