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系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公众服务
随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加快,网络信息化、智能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陕西省政府近几年来逐步加快推进“数字陕西、数字丝路和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建立完善的基层水利信息化设施系统已成为农业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散采集、远程传输、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以充分挖掘水资源现存潜力,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和交互共享程度,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公益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益水平[1]。
1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一批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农村供水、城市供水、养殖旅游等功能的农村小水电得到建设开发,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电网能源的重要载体。但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建设理念、建设技术水平、综合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应用水利信息技术来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严重影响水资源数据资源效益和资源交互共享社会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些县级水利主管部门仅配备几台计算机,其功能也仅局限于洪水预警预报和局域网络资源共享,许多宝贵的信息仍停留在某些部门内部没有实现社会公开共享,没有得到合理的采集、保存和分析应用[2]。对于一些防汛抗旱水利部门而言,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应用开发系统,其雨量站、水文站缺乏系统规划,布置不合理,甚至有些水库站点没有必要的水文监测设施和水清监控设备,无法实现短期洪水的预测、预报和分析,给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防洪决策提供不了必要的数据资料,不能给防洪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另外,水环境破坏、河道弃渣淤积等,导致河流发生洪灾机会大大增加,加上没有必要的信息化监测和监管系统,河流生态和工程区居民的生命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合理解决有限水资源的供需日益紧张问题,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的安全水平,充分发挥工程的发电和社会服务功能效益,建设基于水利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系统,有效提升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效,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
2加强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
基础数据库是实现有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核心,其应包括:水文水资源基本数据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营基本数据库、水资源调配管理基本数据库和水利行业行政主管基本数据库等。通过系统完善的县级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各行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水利社会服务功能。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是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资源汇集、统一存储和管理、交互共享和服务的核心,它将全县乃至周围县市水利资源信息进行全面、标准的汇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交互共享,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准确性。要充分收集各河流规划信息、水文气象资料、降雨径流数据、历史洪水资料、旱情旱灾、地质灾害、饮用水质、水土保持等信息,实现水利本行业和跨行业等进行全面系统采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资源的交互共享。
2.2完善区域河流洪水预警及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要在前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系统采集的水文气象、水情、水情、工情等信息,结合智能预测专家系统等,合理分析预测区域暴雨、洪水等特性,并结合现有的县级抗旱防汛指挥系统和市级洪水预警中心平台,建立集水利水电工程防汛抗旱管理部门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市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三层级为一体的综合防汛指挥系统,实现汛期防洪数据信息资源的快速采集、远程传输和集中分析管理,及时掌握旱期、汛期可能出现各种地质灾害和险情。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旱期、汛期基础数据采集外,还需要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3S卫星遥感云图信息等建设模拟仿真的综合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防汛抗旱方案的可视化动态模拟仿真,确保防汛抗旱计划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2.3建设完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管理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农村小水电工程特性,借助“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实施契机,做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系统建设。建设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系统,实现有限水资源数据的全面接受、统一归类保存和综合加工分析,实现水环境容量综合评价、水资源调查分析、水资源规划调度及保护监督、取用水许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充分挖掘有限水资源内部开发利用效益,全面提高其社会服务功能。
2.4建设多参数水质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管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充分结合“固定、移动、自动和智能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水资源和水质信息的全面采集。建设集多参数同步采集为一体的水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定期监测水质,快速响应突发性水污染数据信息采集功能,便于为相关管理人员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建立多参数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居民、牲畜的饮用水安全和工业可靠用水。加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为泥石流等灾害预防、预控等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数据资源。
2.5建立水利信息数据共享公众服务平台
在区域水资源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区域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水利科技及政策法规、水质水价信息、气象水文数据等数据资料的信息数据共享公开服务平台,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公众信息服务。并开放群众监管窗口平台,不断修正系统平台功能和技术服务,有效提高县级基层水利部门的综合办公效率和公众服务的社会透明度,推动水利政务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3结束语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数字信息发展,陕西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现有的县级水利信息化系统其功能大多基于业务应用功能需求而开发,主要为满足水利主管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功能,而缺少横向的交互共享和集成统一,数据资源共享公众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十三五”建设期间,作者建议应从基础数据建设、洪水预测预警、防汛抗旱、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测和效益评估、公众服务等方面,加强信息化系统功能建设,有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风.中国水电信息化建设工作“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11(8):10-17.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应用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其质量的要求也十分高。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尤其要注意管理信息化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并积极开展。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发展。进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目的保证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确保其质量达到要求,使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得到提高。下文笔者主要围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展开探究。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概述
1.1 管理对象具有动态性
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投资形式方面是较为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除此以外,时空及自然环境都会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着相对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其具体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近年来,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技术标准要求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动态性不断增强。
1.2 管理目标具有综合性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较有相对较大的工程量,同时其技术工种也较多,易受环境的干扰,因此必须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这就使得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3 管理行为具有专业性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其专业技术性强,同时管理过程必须具有规范性。
2.水利工程建筑管理的重要性
2.1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中的各项壅水、蓄水、输水或者泄水的建筑物,必须具有良好的防渗漏、抗水压、耐冲刷、抗冻融等特殊功能。“安全生产”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管理的重要先进思想,因此实行安全管理,可以满足水利水电建筑设施功能改造的要求,防止由于结构性耗损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2.2调度管理
水利工程向来都是调节与调配天然水资源的基础性设施,而天然水资源来量在时空分布上十分不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会使效益的稳定性及连续性受到影响。而水利工程可以实现调度管理水资源的作用,从多个角度实行科学的调度方案,使水域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满足地方水资源分配及使用的要求。
2.3分级管理
目前我国现代的水利水电工程被看作为服务于区域化建设的配套性施设,水工建筑与区域水资源的调度效率息息相关。在这过程不仅有水电工程公司及电力公司进行管理,还积极构建了工程分级管理模式,使过去传统管理方案的弊端得到有效的解决。
3.强化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工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于工程管理存在松散,使得工程在建成后年久失修,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以至于造成重大损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部门强调内部管理,缺少相关部分的监督,导致水利水电的管理工作缺少外部的约束。除此以外,在水利的管理工作中,只是强调行政手段,使得管理手段十分,因而远远起不到制约的效果。归根结底,这些原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的管理观念所导致的。
3.2 健全网络,使职责明确
(1)聘请水利员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协管员,定期组织相关水利工程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及管理业务培训讲座,对区域范围内水工程运行负有检查监督职责进行明确,必须通过相关的考核取得相关证书才可以上岗。同时,对于管理工作先进的个人年终应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以提高工作者的工作事业心及责任感。
(2)各流域管理所进行水政监察中队牌子的增挂,进行合署办公,同时还必须明确其本管辖区内的水利建筑工程日常的管理职责。
(3)水利管理所作为一个区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工作是进行水工建筑的维护修缮等。县水土保持监督所以及水政监察大队等相关部门是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面执法管理单位,依必须依照相关的规定对生产经营以及开发建设活动中涉水事务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如此一来,才可以保证在各个层次的不同方面进行明确分工,同时又相互协同,从多方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进行管理。
3.3建章立制,落实责任
(1)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规可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因而在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进行合理的规章制度的详细制定,对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必须进行明确的规定,严格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性的奖惩制度,做每一项工作责任都落实到个人,分别对考勤、巡查、受理、立案、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
(2)不断完善水行政主管部门层级监督以及互相监督的规定与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社会举报制度的完善,可采取适当经济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进行举报。各职能单位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落实自身工作职责,做到每周至少两次的巡查,巡查的时候必须进行相应的记录,如果发现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上报,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3)强化科学管理,使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在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时,要注重对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引入,加速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大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投入,主要包括人才与资金投入这两方面,使得信息化建设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使用。除此以外,水利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注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这些人才不仅要懂得水利工程的相关工作,还必须熟悉法律、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水利工程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4大力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经营
水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可以在工程建设阶段的管理上得以体现,还可以在工程完工后的经营阶段得到充分的体现。水利管理单位要积极开展综合经营,以工程资源的优势进行业务的开展,使水利工程的效用促进水利水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水利二、三产业,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增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后劲。
3.5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设计的方面较多,因而需要多方协调通力合作,因而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的管理时,必须要进行统一领导,同时又要进行分权的管理,使统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水利水电事业有序地进行。在进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时,要应用多种载体,组织开展管理“执法年”活动,同时建立管理、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会议,分析研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管理、执法的新办法、新措施。
4.总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质量关乎着国计和民生,因而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人员必须对水利水电建筑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根本上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杨文红,周斌飞.提高工程工序质量控制措施[J].施工技术.2014(S2)
篇3
水闸工程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用途是通过闸门的开启、闭合等来对水势进行调节,以此来实现防洪、排涝、引水灌溉等多方面的用途。相较于水利工程中的堤坝等的建设,水闸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其建设质量也要求更为严格。因此要优化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的设计及施工。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设计施工要点,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水利水电;水闸;设计
正文:
1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设计要点
1.1水闸选址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水闸的设计,最好的选址方向是水闸要面朝地质比较好的地基基础,与此同时,要切实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实际做好考虑。与此同时,对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要满足水闸的设置要求,在综合了水闸工程的实际地质以及水文情况的前提下,对于水闸岩石地基的选择要注重一些新鲜完整的的岩石地基。
1.2水闸消能防冲设计
在现在的发展时期,水闸的水文基本规律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方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规律的影响,所以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水闸的最高以及最低蓄水位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好水文气候条件以及河道地形的变化影响。
1.3选择闸孔型式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水闸的孔型选择,主要有敞开式和胸墙式两种,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对泄洪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在泄洪的时候要求水体要保证恢复到自然状态,以此有效避免水闸的前水位出现过高现象。
1.4水闸排水设计
在水利水电工程水闸的设计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其排水设计,首先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防冲槽的设计。当水流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在关卡的作用下可以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水流的实际速度以及能量,但是当其经过到关切的末端的时候,就会恢复到之前的冲击能力,以此导致对河床造成一定的危害。其次,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消力池底板的排水孔设计,要注意做好对水利水电工程消力池底板中水流以及冲击力脉动压力等等力量的影响控制,也要求水利水电工程水闸的池底板设计要保证其抗压性能和耐磨性能,也可以有效的解决水流对水闸池底板的冲击以及抵抗重物的冲击。
1.5设计注意要点
水闸工程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要点也是难点,为确保水闸工程的建设质量,需要从水闸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入手,在水闸工程的设计环节中应当加强与设计人员的沟通协作,以确保水闸工程的设计质量,避免因设计不当而导致水闸工程在建设中存在结构性缺陷,从而影响水闸工程的建设质量。此外,在完成了对于水闸工程的设计后,水闸工程的施工单位需要与设计方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通过进行技术交底使得施工方对于水闸工程设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的得到解答,以使得水闸工程的建设能够满足设计方的设计理念。
2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施工
2.1水闸施工前的技术
水利工程中水闸施工前要严格对各项工作进行审核,要审查水闸技术的施工方案及质量保证管理制度,要加大对水闸施工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的审查。在施工设计图纸的会审中,要对施工中的技术质量指标等问题有所把握。在水闸施工前要对那些不利于施工管理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改,以此来减少安全隐患。
2.2水闸岩基开挖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技术要求标准高,特别是水闸施工时,整体长度跨度大,这就难免会出现断面大的技术难题,只有在开挖工程环节做好控制,才能保证质量提高,满足水闸施工要求。土石方开挖阶段要全面进行规划设计,使开挖断面科学布局、合理选择,只有全面做好断面工作,才能有效掌握断面幅度,避免出现浪费混凝土的现象,也避免断面小水闸强度不够的问题,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中腰线位置,使施工开挖与设计条件相符,确保挖掘进度与质量。
2.3水闸混凝土技术
进行闸墩的施工时,因为闸墩的高度较大、厚度较小,且门槽处的钢筋较密集,所以为了确保闸墩的质量,在进行闸墩施工时需严格谨慎。在进行闸墩模板的选择时一定要严格的选择模板的具体类型,为了确保闸墩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一定要确保模板表面的光滑平整,禁止有褶皱和凹坑。安装好过后要认真仔细浇筑。材料的比例要明确,在材料中禁止出现大粒骨料,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大粒骨料会常出现,大粒骨料的存在会使含水量不达标,所以配比工作要做到认真仔细的。通常混凝土的配比我们都会提前测试好,不过在真正工作的时候,由于不断的运输以及气候的影响,会使得混凝土的配比发生改变,此时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形来进行调整。此外,在实际工作中,通常会加入一些添加剂,这样做为了提高强度和防冻能力。振捣工作也是会影响混凝土品质的关键工作,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如果没有依照相应的规定振捣,就会出现孔洞和麻面等问题,从而会对使得混凝土品质受到一定的影响,最终会干扰水闸品质。总而言之,水利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历来重视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家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我国各地的水利设施进行了翻修和完善,以便构建起完善的水利工程,切实保障了民众对于防洪、人畜供水、灌溉等各方面的需求。在水利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水闸工程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其建设质量的好坏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对其优化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龙旭辉.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的设计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14:60-61.
[2]梁坤,丁大龙,胡晓萌.关于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的设计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6,06:360.
[3]陈阿勇.分析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闸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26:285-286.
篇4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利水电施工;应用探析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类型之一,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的广泛关注,我党和相关政府部门也对其进行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混凝土施工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会严重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因此需要不断对其技术进行更新和完善。
1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重要性分析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总体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考察,同时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相关信息,将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重要性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1.有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在其整体的运行和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关相关部门人员制定科学、合理施工作业计划,混凝土施工管理在这一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有效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为施工计划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保障,同时也能对整个施工作业的过程进行强有力的辅助作用,促进整个施工顺利进行。
2.有效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计划制定完成之后,相关部门会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的安排以及施工材料的购买、施工机械的租赁等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工作人员开始进入到正式的施工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混凝土的施工管理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其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在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很重要的保障,因此在整个工程的施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各行各业中科技元素的逐渐渗透,混凝土施工技g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其在水利水电行业整体的发展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整体施工进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在施工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不断加强混凝土材料购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中可供选择的商品和种类逐渐增多,对于混凝土材料来说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越来越多的混凝土材料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这激烈的竞争中,有许多不良商家为了获取更高额的利润,不惜向购买人员出售价格低廉、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这些产品的购买对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施工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对其混凝土材料进行选购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对于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标准,同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去进行购买,坚决杜绝浪费现象。
2.不断加强混凝土搅拌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在我国应用相对比较广泛的混凝土搅拌方法是搅拌机搅拌法,这种搅拌方法在时间上和质量上相对较好,同时也能够有效的节省人力资的投入,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一般来说,首先,在应用搅拌机进行搅拌之前,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检查,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情况下将其投放到搅拌机中;其次,搅拌结束之后或者是搅拌过程中需要停止搅拌的时候,切记不可以将剩余的混凝土材料留在搅拌机当中,应当将其全部清理干净,防止其对搅拌机产生腐蚀现象;最后,对于搅拌机的位置安排来说,最好将其安置在距离工程相对较近或者运输相对较为方便的区域,尽量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3.不断加强混凝土的浇筑和运输工作。混凝土再搅拌完成之后,需要将其运输到需要浇筑的区域,一般来说在对运输设备进行选择的时候,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的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同时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尽量保证整个混凝土的均匀性,防止其出现离析现象。
4.不断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完成之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混凝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养护,一般来说,在混凝土形成固体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为了达到最佳的养护效果,一般浇筑工作都会放在夜间进行,在其凝固之后,对其进行压砂和平整工作。除此之外,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时候,在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中还需增加对于混凝土的加厚和保温处理,运用相关材料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加强混凝土的强度,同时有效提升混凝土的质量。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的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并针对其具体的施工特点和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观点,希望能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石学军.关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探讨[A].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1).
[2]李肖,伊长周.浅析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6(12).
[3]石军.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相互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示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充分利用“3S”(GIS,GPS,RS)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效能和效益和规范化程度的信息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个性”较强,不同的工程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工期较长,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一般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且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如何通过推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电开发投资企业和有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作为整个工程的责任主体,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构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已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展露其无限的生机,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传统的方式已被信息技术所代替。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常用的文档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功能外,一般应集成项目管理模块。
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 共享资源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 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3大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2.3 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以建设公司现有工作流程为依据,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实时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手段。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3.1 项目管理方式
3.1.1 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有些工程不使用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只针对迫切需要的文档管理购买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文档管理系统。同时,借助于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Microsoft Project和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简称P3),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使用Microsoft Excel绘制横道图,使用AutoCAD绘制网络图。
(1)Microsoft Project.Microsoft Project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您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Microsoft Project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上有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项目计划、资源的定义和分配、实时的项目跟踪、多种直观易懂的了表及图形、用Web页面方式发丰项目信息、通过Excel、Access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
(2)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简称P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产品,国际上流行的高档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
P3软件适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软件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P3还支持ODBC,可以与Windows程序交换数据,通过与其他系列产品的结合支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风险分析。
3.1.2 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购买利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得到并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系统中也可集成第3方项目管理软件或是系统本身自带的项目管理模块。缺点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个性差异大,现有有软件往往满足不了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3.1.3 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优点是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容易满足实际需要;缺点是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有时编制出来的软件通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3.2 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
3.2.1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溪落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跨行业应用于北京城远市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据了解,该系统前后耗资1亿多元开发,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3.2.2 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包括:施工管理、概算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机电安装管理、监理日志、移民搬迁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该系统数据事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
3.2.3 梦龙管理系统梦龙开发有LinkWorks协同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减模块,功能比较全面,尤其是进度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项目管理方面,PERT项目管理软件经过在三峡工程一期围堰、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等重点施工项目中结合生产深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它先进、科学、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优势,为三峡一期工程加快施工进度,提前10个月浇筑混凝土和安全、正点实现大江截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系统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4、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我络沿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
4.2 信息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住处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用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
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需进一步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他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
(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很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3 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5、结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比一在的2~3个小地缩短3/4~5/6倍,将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高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将大大提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4)信息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加密技术,确保信息的保密与安全。联合攻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应用软件,努力避免系统开发中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努力提高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重视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6)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确保系统及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武山。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年4月第4卷第2期。
[2] 王建武, 陈永华等。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3] 李友国。 大型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方法探讨。中国三峡建设,2004年9月。
篇6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与地理环境因素自然密不可分,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科学、高效的施工,对周围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和考量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自动化技术能够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需求,因此,加大对信息自动化技术数据库的建设,发挥其功能性作用,增强其技术研发的力度,将二者能够完美的融合,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
1.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1.1自动化技术功能性优势
信息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壮大驱使着水利水电工程朝向自动化发展,其自动化技术功能作用不断的被水资源调配系统所采用,不仅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而且也能够缩减人工施工操作过程中的难度,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顺利的实施,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增强其自动化作业,提高整体的建设效率。网络信息平台的技术,能够给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心及时并且准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能够给水量数据的自动化控制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增强水资源的分配,使水利水电工程逐渐实现自动化管理的模式,从而扩大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的应用前景。
1.2智能性能够满足水资源调度需求
智能更新与智能调配等等技术已经逐渐被各行各业所吸引和接纳,水利资源监控系统引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调度模式,其功能发挥主要是通过向数据中心传输水资源的数据信息,从而能够宏观的反映出输水作业的整体状况,并且向管理部门潜在水利风险信息,让技术工作者能够根据数据信息及时的调整输水控制策略,此技术能够实现在水资源信息中的智能调配功能,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信息化网络的应用使其水利水电具有储存水利项目有关信息数据的大容量功能,对于整个水资源调度的综合管理以及设备操作的运行具有极大的便捷性特征,十分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水资源调度的需求。
1.3顺应时展的需求
社会正朝向信息化以及一体化方向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从而来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为水利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综合信息分享以及支撑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随着人们的社会活动不断朝向高效率的发展,对于水利水电供应以及支配要求也不断的加大,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的重要,能够顺利的实现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的管理分配方式,从而提升整个水利水电的服务水平,顺应时展的需求。
2.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应用程度低,资金支持薄弱
基于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需求,针对其技术应用进行变革是必然趋势,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就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发展以及推广的速度。而在水利水电工程真正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于技术的引用依旧处于一种表面现象,由于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会导致沿用以前的技术支持成分依旧比较浓厚,技术的应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先进技术没有应用到实际生产。
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的现象,可以反映出水利水电工程对信息自动化管理投入资金比例与工程信息自动化发展速度和水平成一种反比的关系,资金越多信息自动化水平越高,而资金投资低其自动化水平自然也会降低。在水利水电工程时间的建设过程中,一般都会忽视信息自动化技术层面的资金投入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建设初期对于资金的使用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划,大部门资金投入到其他建设环节,导致没有购买到技术较高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和设备,从而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效率。
2.2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支持力度小
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只拥有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软件和设备,而缺乏专业的技术操作人员也是一种较为病态的现象,二者必须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才能够更有利于整体的发展。拥有较强能力的信息操控者以及管理者才能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变动情况进行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解决,使其从根本上杜绝能够避免的各种隐患问题,从而增强治理水利水电的技能水平。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理论教学而言,比较偏向于一种冷门学科专业,对于此方面学习的学生极少,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知识,必然也会导致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
3.增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对策
3.1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合理资金配置
针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成本控制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自然也不会例外。从水利资金配置的性质可以看出水利水电资金属性的确立绝大程度是依赖于资金本身就有的特性,而水利水电资金配置属性又是依靠水利物品的特殊性以及资金投资种类的多元化所决定的。
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管理者能够在工程建设初期就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分配每一个建设环节所需的资金,并且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引进信息自动化技术来增强技术水平,合理的配置在后期技术实践中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实现水利水电管理的自动化。
3.2培养技能人才,发展人才战略
水利水电企业要想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根本上就要注重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吸纳市场上优秀的技术人才,对现有的职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技能知识培训,从整体上来提升水利水电企业的技能水平。
水利水电企业需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引进技能型人才,以创新和专业技术团队来发挥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作用,要从本质上建立自己独有的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中人才的技能作用发挥到最大。注重自身职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制定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和效率,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信息自动化的水平随之也得到提高,水利水电企业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水利水电逐渐实现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从而推动水利水电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仙桃汉江管理分局)
作者简介
王清华,1976,2,女,汉,湖北省仙桃市,大专,助理工程师,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应用水平;共享程度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4-02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工程项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建设工程。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几十年的发展,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方面还存在包括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共享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形势下水利工程项目的进度和发展。因此,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从而带动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
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的水利现代化过程。具体地说,它主要包括工程项目评标、项目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等等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工程建设管理信息数据库,进而提高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效能。
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作为水资源管理、项目推广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能够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效能。一方面,工程建设信息的收集处理是进行工程建设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将已完工程情况整理登录,便于系统管理;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规范项目管理行为,保证项目信息渠道畅通,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动态综合信息管理,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工程建设信息的收集处理是进行工程建设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确定的目标为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管理行为规范化、建设管理网络化。
二、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发展历史悠久,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期间,当时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后来逐步引入全方位现代信息技术。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大规模开展,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在信息研究和信息大量基础性资料的积累。水利部门在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大量水利专题研究报告资料的整编,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水利管理制度和技术;建立全国水利文献信息交流网络,建立信息研究检索中心,以各省水利科技信息机构为基础,以各专业信息网为依托的全国水利文献信息交流网络体系;开发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国家水文信息数据库》,80%以上的水文数据整编成果已经入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
三、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我们国家的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从整体的情形来看,我国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现代化水平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缺乏
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缺乏表现在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缺乏时效性、内容不全、种类不丰富、时空搭配不同、基准不合理。涉及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利建设管理等等重要的国民经济命脉方面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上还是缺乏一定的数据。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缺乏还表现在信息规范化、数字化程度过低。由于常年造成的信息积累方面的不规范,相关的原始观测记录、规划等资料保护不尽妥善或者损毁,从而造成了大量珍贵信息的损失。
第二,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很完善的条件下,难构成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效率不高,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三,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部门低水平开发系统性差、标准化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
四、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举措
第一,科学规划。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必须根据实际,统一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采用新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要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构筑能满足信息传输,储存需求,可扩充升级的,支持多种协议的网络平台,为信息的充分共享奠定基础。各部门要协同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及时更新信息,此外,还要加强上网信息的政策把关及网络安全建设。
第二,推广新技术。运用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弥补了地面观测信息的不足,提高信息可靠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运用计算机网络提高资料的利用率。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作为水资源管理、项目推广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能够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效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水利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信息化从而带动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晏新春,杨平祥.景洪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水力发电,2005年7月.
[2] 王建武,陈永华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篇8
关键词:GIS;农田;水利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1 GIS技术概述
现代农业的构建离不开水利,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兴建农田水利。可想而知,没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就没有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要依赖客观农田水利建设的增强而实现,作为发展农业生产之根本,水利事业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水利设施硬件建设,结合软件管理体系来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通过兴建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修建田间灌排渠系等),优化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区域水利条件,为建设旱涝稳收、高产持久的标准化农田做贡献。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能够对整体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关于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可参照各种地理资料的空间及时间分布特性,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提供用户评估及决策参考,可作为农田水利管理方面最具潜力的应用系统[1]。
2 GIS技术在水利工作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特殊、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GIS可将水利相关属性数据及空间位置直观而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属性数据及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为水利信息的数字化表达和高效处理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水利工作具体应用过程中,GIS技术不能脱离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而单独存在,三者往往相辅相成、互相依存。GIS可为RS提供遥感信息分析和利用的精确服务,另外,还可对平面图、柱状图、剖面图和等值线图等工程地质图件自如制作、自动调配、加载,还能对图形、图像、空间数据及相应属性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及空间分析[2]。众所周知,水利工作离不开空间,而空间的数字信息化可使水利工作更加便捷、精准。GIS技术赋予了我们对更广阔、更危险区域空间信息掌握的主动权。
3 GIS技术在农田水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1农情灾害预测及评估
GIS、RS和GPS三者统称“3S”技术,该技术可对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和评估,这对减灾、防灾及救灾等措施提供更为充分的科学论据,为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稳定提供保障。经过对特定区域灾情历史数据的汇总、分析进而形成GIS数据库,在其灾情预测、监测和评估等信息的支持下,结合当地地理及水文信息,能实现汛前预测、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这对农业生产中的抗灾自救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GIS所固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建立流域地面数字模型,结合预测或实测的水文信息及地表渗透情况,经计算可模拟不同级别洪涝灾害所引发的农业损失。对于灾害频发区域,可根据GIS空间信息计算出大致受灾面积,进而估算该区域的经济损失。
3.2农田水土流失调查及预测
“3S”技术可对水蚀、风蚀等多类型的土壤侵蚀区面积、数量和强度变化进行监测。结合多年RS的影像数据和GIS中水土流失数据库可大致推断各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根据水土流失数据库可分析其所引发的因素,考虑到地球整体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在RS和GIS组合配套技术支持下,能做出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农田区域水土保持规划以利于农田区域水土流失的高效防治。
3.3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水利信息化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实时动态掌握水资源的瞬时变化,这样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水资源的调配。掌握瞬时变化的水质信息有助于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监督,就当前环境质量而言,由于污染源的区域性、污染物的流动性以及区域梯度变化,以GIS为支持系统可使得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直观、科学[3]。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RS进行地表及地下水资源量的估算,结合所估算的灌溉水资源分布及供求情况,采用水流演进和调度系统模型直观演示水流演进过程,充分模拟不同水量调配方案,为农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调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4农田水利现代化及精准农业
利用RS技术对农田土壤墒情、作物类型及产量进行适时监测,制定相应的灌溉、排水标准,结合流域水资源信息有效指导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挖掘渠道、管道布设与河道整治等)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精准农业的提出就是利用高新技术(GIS等)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有益尝试。GIS是精准农业整个系统的承载动作平台和基础,其作为精准农业的核心组件,将RS和GPS等技术组装配套进而起到承载的作用。GIS在农田水利事业中可用于各类农田土地数据的管理与查询,也可用于采编、统计和分析不同的空间数据。此外,作物产量分布等农业专题地图的绘制也都由GIS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刘少君.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农田水利上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2(08):21-22.
[2]艾尔肯·哈斯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分析[J].民营科技,2011(02):217.
篇9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规划;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103-01
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立从无到有,从局部应用到协同应用、从单机到网络等建设的发展过程。由于受区域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水利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
1 科学合理配置水利信息化资源
特定的区域信息化应用,存在开发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硬、软件和相关部门和单位绑定,形成了第一、部门、专业、系统应用的割据状态,加上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不健全,没有共享形成机制,社会公益化服务和水利信息化管理直接界限不清,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壁垒。
1.1科学合理规划水利信息化资源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由于前期规划设计不足,很多业务部门为了满足自身具备的应用目标,水利信息化的硬件、软件、系统具有技术复杂性,大部分业务处理紧密绑定,硬件、基础软件与具体单位、部门绑定。信息化建设在各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差异,形成了资源割据的局面。因此各级水利部门和各单位要统筹规划,从全局和长期利益出发,加强领导,协调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在宏观上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有序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1.2加强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整合
目前,很多地区都开发不少应用软件和数据库,有的单位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但对于水利全行业来说,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有待加强。应该以提高水利信息化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大力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涉及水利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和公共信息资源方面要统筹规划,各地各单位要协调合作,共同作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并实践应用过程中补充和完善。如在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建设方面,水利部已经完成了覆盖全国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和内网,这些网络的构建有效的实现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强化利用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自成体系。
2 积极创新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
水利信息化设计硬件、系统、软件等技术,管理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电子技术技术的简单叠加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水利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水利信息化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了,要从“管理创新是信息化之本”的高度充分认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合理的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和明晰管理流程,促进管理制度的创新。
1)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工程,在水利项目建设中,要根据水利各项工程出现的各类新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优化信息化应用流程。以水利信息数据库建设为例,除了以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对重点水利数据进行整合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新的业务应用,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根据各层次的水利数据中心的需要,实现更新维护,促进基础数据库为各类水利业务应用和社会公众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积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另一方面,对于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要充分加以利用,设立专业数据库,通过托管等方式进行优化整合,根据需要具体应用大片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电子政务项目上,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使得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
2)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以项目建设带动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不仅仅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要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管理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加强对水利项目建设的管理。在一些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项目管理,对水利信息化需求分析、概要设计、硬件集成、软件测试和系统上线等阶段和环节等注意风险控制,确定项目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工程师,突出水利项目建设带动水利信息化战略,通过抓好一个个项目,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如某省为了对传统水文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彻底解决统水文测报传输速度慢问题,开发了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各测站可用GPRS、短信和PSTN自动报汛,在15min内完成测站逐级到分局、省局和中央的自动报汛,实现了水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记录、存储信息的数字化,不但解决了水情和测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而且还带动了该地区水文情报信息化的建设。
3 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水利信息技术既要与水利专业紧密结合,又是一项技术性复杂的高新技术,从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人员对技术掌握不够深,水利信息化队伍建设还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特别复合型人才,因此应该:
1)重视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通过讲座、培训、考察、带岗实习等形式提供信息化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一批高素质精通信息化技术和现代水利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库。可以组织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3S技术、通信网络\数字模拟,系统集成等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现代水利信息化要求、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2)在引进信息化新技术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创新。目前,很多信息化技术都是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刚刚建立的信息化应用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这就要求信息化技术人员要善于对信息化产品进行开发和设计更新,保障水利信息的采集、通信、网络、和业务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建设时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刻苦钻研,迅速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了解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新产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依靠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加强对本地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水利事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64-1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特别是大中型水利工程设施,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的问题日显凸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管理好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好水利工程设施,使其更好的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大力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
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设施十分薄弱,这不仅表现在水利工程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操作手段的相对落后,水量调度、水量分配、水量计算仍以人工为主,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对全流域的自然环境、水文地质、水利工程、防洪设施、经济现状、耕地面积、人口分布等信息方面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数据库,因而不能对水资源做到科学合理的分配。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洪水、水情、雨情进行自动化监测,水库放水、调水实行自动化调度,地表水、地下水自动监测;更好的决策调水、用水计划,提高水的利用率,真正做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率,实现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流域用水管理水平和决策指挥能力。
2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做到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其次,水利单位要建立水利工程维修专用资金,确保工程维修及时,资金来源稳定。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水运行困难,新建的水利工程设施超负荷运行;建立稳定的维修资金,对新、旧水利工程进行随时维理,对配套工程及时建设。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一样,是水利单位的一大优势,借助这一优势,在水资源上做大文章,进行城乡生活供水、水电开发、污水处理、水利旅游、水利养殖等与水资源有关并能产生效益的项目,集中资金、技术力量,增加经营收入,增强水利经济实力。
3 转变观念,深化水利单位用人机制改革
在水资源越来越紧缺的今天,我们仍有部分职工思想观念陈旧,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因此,通过加强学习,教育职工转变观念,认识到水利不只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水资源作为商品,讲究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市场化运作,市场化管理。另外,在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水利队伍实行优胜劣汰,把德才兼备,年轻有为、有创新能力的同志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实行“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真正把水利职工队伍建设成有竞争、有活力的一流队伍。
4 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运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水资源管理体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导致水资源利用和管理长期存在诸多矛盾。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建立科学的供水管理机制,大力推广“阳光水务”,实行水票制。一是理顺关系,水管单位直接给乡镇水管站供水,水管站直接给农户配水的管理机制;各级水管人员与配水人员对接水、退水的时间,水量大小,水量变化等情况做详细记录,并层层签字认可;配水人员与农户同样如此,每一轮水过后,必须及时向农户公布水情、水费,做到水过账清,让农民用明白水,交放心钱。二是核定统一的水价,对农户实行一价到户。使用专用发票,开票到户,防止搭车收费。
5 加快节水技术的应用推广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节水工作尤为重要。首先,通过技术、资金的投入,在全国大力开展节水工程。为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长距离、大流量的渠道进行砼衬砌处理。推广应用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新技术,减少田间用水损失;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要求,进行科学、适时、适量的配水、灌水。其次,根据各地区特点、气候、土壤、温度、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结构,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第三,推行计划用水。通过优化配置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使流域生态恢复到自然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忠恩.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途径.水利经济,1992年03期.
[2] 渠雪梅.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山西水利科技,2012年03期.
[3] 李湍,李溥,佟涛.抓住水利工程施工特点 提高经济效益.水利科技与经济,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