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的所有知识点

篇1

关键词:过渡 生物教学 补充和递进 反思

初中生物与高中生物看似两个界限分明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层次,实质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知识是高中知识的铺垫与前沿,扎实的初中生物知识为高中的学习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进入高中阶段后,大部分学生表示无法在短时间内调动自身已学的初中生物知识的基础,无法适应和接受高中新的高层次的知识点,这种现象致使学生原本薄弱的初中生物知识在新的复杂的高中知识面前显得更加不堪一击。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初中生物的知识点,不少学生因初中生物基础知识的欠缺或习题熟练度的缺乏使得学生在高中生物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这种现象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无法找到开启学生记忆窗口的切入点,无法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生物知识开展更深层次的高中生物的学习,因此产生了学生厌学的现象和教师厌教的怨言。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老师对症下药,而且需要学生也寻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突破口。做好初中生物知识和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既需要在初中生物的讲解中为高中生物知识更好的理解做铺垫,也要在高中生物知识中贯穿更多的初中生物知识,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不间断的学习系统。

一、初中生物教学向高中生物教学过渡的优化性初探

初中向高中生物教学过渡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知识理解知识的缓冲期,针对知识点,初中课本先初步进行涉及和提及,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概念,等到高中再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和突兀,同时也能自然而然的把其与初中已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初中生物一般着重于生物现象,而高中阶段则会对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做深入浅出的分析。从现象到揭示这种现象的原因就需要这样的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表象到本质的过渡。例如在高中生物中学习达尔文的进化学说时,如果只单纯的向学生解释进化的内容和实质,学生可能短暂性的了解和记忆,但是如果我们把初中课本中提到的克尔格伦岛上的植物为什么都那么矮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生物进化论中亘古不变的真理,这个真理同时也能在其他的很多初中生物所学知识点中举出实例来证明它的科学性,比如说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为什么不同的动物有自己适合的栖息环境。然而,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很好的把初中生物知识向高中生物知识过渡的运用。

高中生物教学与这样的一个过渡过程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这样一个过程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优化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①导入高中生物知识的新课程,用先复习初中旧知识的方法更加的有效。传授新知识如果直接进入知识点,不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不从以往的所学知识中找到切入点,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是不明显的。而通过复习或者向学生提问初中知识的方法则能起到很好的切入作用。②生物教学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如果只照本宣科的介绍知识点,不进行直观演示,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应该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验的方法,让知识点更加的具体化、生动化,教师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枯燥无味的讲解,不仅学生的抵触心理会很强烈,老师也会失去教学的兴趣和激情。而通过有实物的直观演示和实验,则会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洋葱表皮实验中首先教师会让学生了解到显微镜的具体结构和操作方式,然后再介绍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实验的目的,老师先做好实验的示范,侧重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需在过渡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制定合理的过渡教学方案

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学不仅仅对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要求更加严格了,同时对高中生物老师的教学更加苛刻了。初中生物老师需要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阶段必须解决,哪些知识点需要反复强调以便于高中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更加的深刻,高中教师同样也需要做到深入研读生物新课程标准,在了解高中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初中教材有一定的钻研,比较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了解到初高中教材在哪些方面存在知识点的脱节,在初中知识向高中知识的过渡中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初中生物教材一般情况下都通俗易懂,知识点涉及的点和面都不如高中生物广泛,也只要求学生做到基本理解,高中生物则是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知识更加的理论化更加的思维缜密。初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因材施教,制定好合理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对生物教学的素质教育阶段和更高层次的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不同的教学。

(二)引导学生适应教学过渡

初中生物对新知识点的引入往往会更多的举出生活中接触的实例,对于高中人教版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应该算的上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在初高中阶段都有出现,不同的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做到了解这个试验以及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个原理,但是高中对这个试验的要求则更高层次,需要学生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从这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所学的很多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学好初中生物知识是打好基础,学好高中生物是对生物知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法、观察法等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还可以采取回忆初中知识引出高中知识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记忆。这些不仅需要试验感知和观察,还需要学生把抽象思维运用到这一知识内容上来。面对这样的一个过渡转变,学生学习上的不适应肯定还是存在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当中发挥一个积极指导和合理教学的作用,教师既需要关注学生在生物学习心理上的变化也要根据这种变化找到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让学生更好的适应这样的一个过渡过程,从而在学习上达到双赢的局面。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考试要根据新课程下生物改革的具体要求出题,制定合理的考试方案,不仅以卷面考试的形式,更好要把动手实验操作能力纳入学生的考试范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全方位发展,考试内容要立意新颖,杜绝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行为,考试内容也要全方位,涉及到生物所学知识的核心和细节,检验学生对这个过渡过程的适应能力究竟如何。例如:考试可以按照卷面考试成绩和动手实验成绩各占一定百分比的方法进行,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不一味的过分强调考试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生物是高中生物补充和递进的基础

从初中向高中过渡,本身就是学习能力、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补充和递进的过程,生物的教学亦是如此。生物教学既具有所有学科教学的这点共性,同时也具有知识点这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高初中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叶的结构;根尖的结构;茎的结构;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成;神经元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人体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态系统等。以上知识点都需要在初中初步接触高中逐步巩固,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需要掌握十大主题,首先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在初中阶段就会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在高中知识板块中也不会着重讲述和涉及,而像细胞、物质与能量、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则需要初高中都全面了解和运用,贯穿生物教育的初级和高级过程。生物学的十大主题在学生学习生物的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初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补充和递进的基础这样的一个局面。每个主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要性,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对于高中人教版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应该算的上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在初高中阶段都有出现,不同的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做到了解这个试验以及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个原理,但是高中对这个试验的要求则更高层次,需要学生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从这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所学的很多知识有很大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学好初中生物知识是打好基础,学好高中生物是对生物知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法、观察法等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还可以采取回忆初中知识引出高中知识的方法,增加学生的记忆。

四、生物教学过渡对其他学科的示范作用

生物教学过渡在现实的教育中运用的相当成功,在这个过渡过程的运用中同样也存在过抛开初中教材教高中、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补充和递进的关系、忽视对原有初中有偏差的知识的纠正。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正,这样就给其他学科的过渡起到了一个积极的示范作用,具体的策略方法就是重点抓好知识的衔接、注重知识的补充和递进、做到教学有方指导有法。生物教学的过渡在学科的过渡中具有很典型的意义,生物是一门亦文亦理的学科,既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阶段生物学习和高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生物教学的过渡过程,总结出其中切实可行的方法,用于更好的指导其他学科的过渡。

五、结语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衔接性,需要老师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结论,同时也要指出这些结论的内在规律和别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到这些才能避免在生物教学的过渡过程中出现更多的矛盾。学习是一个老师授之以渔的过程,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只有双方面都作出努力,才能克服初中生物教学向高中生物教学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学习是一个老师授之以渔的过程,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只有双方面都作出努力,才能克服初中生物教学向高中生物教学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方红峰,郑春和.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刘恩山.高校生物教学改革与教师观念的转变.[J].生物学通报.2006年第4期.

[3].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第10期.

[4].李锦.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侯喜瑰.浅议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第10期.

[6].赵贵玲.生物教学中兴趣的诱发和培养.[J].青海教育.2000年第8期.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课程;趣味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76-02

生物学科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涉及内容广泛,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生物学知识,尤其是新兴的生物学技术已渗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生物学的兴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时代的需求。初中生物课程是学生真正接触生物学科的伊始,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初中生物课程课时设置少,内容涉及广泛,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地掌握繁杂的知识是所有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难题。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自然的愿望――近似于好奇心,即希望扩大他们对人和物的认识范围[1]。初中生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有比较全面的观察能力,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全面发展的时期[2]。如何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为出发点,以生物学科知识为依托,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实验,强调实践

生物学科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因此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教学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实验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实验课上,教师应预设实验目的、创造实验环境、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对实验涉及的基本实验仪器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通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这两个实验的开设,引导学生重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要领,学习并熟悉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及流程,掌握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差别,并联系记忆细胞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如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书本知识,兴趣得到极大提高,能达到记忆的最优化。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担任好指导者的角色,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探究,指导设计有效试验方案[4]。例如,在测定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试验中,教师给出题目,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设计,动手操作,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基本条件。上述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联系生活,循序渐进

生物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入手,使教学从浅入深、由简到难、自近至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逐渐熟悉生物学知识,克服畏难情绪,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由“新疆的葡萄为什么格外甜”导入新课学习,引导学生回忆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而呼吸作用又要消耗糖类。新疆白天温度高、光照强,光合作用旺盛,积累大量有机物,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较少的有机物,导致糖类大量积累,由此学生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昼夜温差大是糖分积累的关键;学习细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分析细菌对人类的利与弊,有利:如利用细菌(乳酸菌)制作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酸奶;有弊: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病原体(如破伤风杆菌、大肠杆菌);学习真菌时,从馒头、面包、米酒等常见食品入手,酵母菌有氧时将糖类分解,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馒头、面包松软,口感好,而在无氧时使糖类转换为酒精,酿成米酒。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了才有兴趣,教师对新知识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5]。如果学生对已学知识理解不透彻,积累的疑难问题较多,新知识的学习将进一步使学生缺乏自信,从而丧失对该课程的兴趣。从知识构建的角度来说,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有利于掌握新内容和理清新思路,最终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自信,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三、聚焦专题,紧扣环节

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主动探索,这需要教师挖掘素材、丰富内容。生物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新观点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该内容的有趣讲解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生物科学前沿是指生物科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6]。科学前沿知识如克隆、干细胞、太空育种、转基因等讲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容讲解、作业设置、教学评价和复结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认真对待,仔细准备,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图表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讲授生物圈中的动物时,由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等现实生活不易观察,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些动物的感官认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癌症时,将不同人群(不吸烟、五年烟龄、十年烟龄、二十年烟龄)的肺部照片展示出来,使学生直观了解吸烟对肺的伤害,由此产生警示作用,远离香烟的诱惑,降低患肺癌的风险。作业设置是学生巩固新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业设置中力求做到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生动活泼,时间上灵活机动,充分体现结合教材重难点,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学习的目的。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评价方式上要遵循多元方法评价原则,善用评价结果[7]。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容易边学边忘,为了强化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解,需适时地进行复结。复结上可引导学生设计概念图,通过概念图将所学主要概念、次要概念及其他相关概念建立相关联系,而将零碎、独立的知识点形象化、条理化,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8],通过系统知识框架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提炼语言,注重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便是语言的交流。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时,将“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的由来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记忆。此外,在关注语言生动形象的同时,必须做到概念术语的专业化,决不能因追求生动而忽视科学性。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的调节剂。例如在讲解日本血吸虫生活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血吸虫的成虫在人体内、产卵,随粪便排放到水里并在水里孵化成幼虫,幼虫在水中又钻到钉螺的体内进一步发育,然后从钉螺体内跑出来,在水里到处游走,寻找寄主,如果遇到你,血吸虫便成功的钻入你的皮肤,从此与你相伴。因此,我们要预防血吸虫,就必须消灭钉螺这个血吸虫成长的摇篮!”这样的语言,远离枯燥式的说教,有效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巧用谚语诗词,提高生物知识的趣味性。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动物的繁殖行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写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了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9]等。

初中生未形成独自的个人特性,具有极强的模仿欲望。教师,是学生首选的模仿对象。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学生信任、热爱老师,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有活跃的、高效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个人的行为素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学生“爱屋及乌”的心理特点,用自身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喜爱与兴趣。

课堂,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是学生吸收营养的土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才能拥有成就感,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对事业的热爱会促使教师更加潜心研究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56.

[2]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杜英英.基于生物科学前沿进行探究学习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

篇3

一、初中生物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从自身引伸到他人,涉及到生死、人生、哲学、情绪等多种问题。而狭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生观念的教育,教会人类如何认识生命、尊重且热爱珍惜生命。初中阶段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教师帮助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和生存环境进而尊重珍惜现有生活,回报社会和他人,树立正确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良好的储备,利于学生与其他人的和谐相处。

(二)初中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自尊心和好奇感比成年人要强,他们不再轻易相信教材和教师,产生了怀疑的心理,许多的事物只有经过他们自己的实践以后才会得到肯定的答案,朋友关系和社会关系在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产生途径就变得复杂,生物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初中生物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看清自己,把自己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上,明白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可以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部分。现在的初中生的叛逆意识比较强烈,学习生物教学课程,了解生命的意义更有利于教师掌控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为以后的其他方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初中生开展生命教育的特点

(一)客观方面

1.教材中渗透生命教育意识

教材使学生直接接触材料,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通过教材的学习让学生更直接接触现实生活中触摸不到的知识和内容,获得崭新的情感体验,丰富了知识含量。初中教材介绍了大量关于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构造、物种起源、生命的发育消逝和演变过程。教材介绍了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以及发育特点,认识人体遗传和变异的过程,还包括一些卫生健康知识,了解病毒及其危害。通过“食物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和自然是统一促进的整体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进而很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认识自然。初中生物教材的构建过程就是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教学的特点的组合过程,让学生从小处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建立起合理的生物保护意识,进而自觉地去热爱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2.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生物课程的生命教育意识

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意识。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发展。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生命教育课程是一门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在一堂具体的课程中就可以完成的内容,它是在大量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处于内容深处的知识内容。教师只有自身拥有健康的教育观念意识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整合作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教师不要从简单的生物课程开始,更应该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去发现与生物课程相关的内容,把它采取灵活的教育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

3.教学形式影响生物课程的生命教育意识

不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接收效果不同。生物教学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促使学生均衡和基础性的发展。教师还应当保证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专注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生命实践体验,做好理论同实践的联系,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及生命主题辩论等学习研究方式,达到对生命虚拟场景的模拟再现,必要时可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促使生命教育的具象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促进自我发展和情感体验。生物教学的环境是多样的,不比简单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内依靠简单的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内容与老师讲授的内容,可以把课堂教学的环境带到户外生活中去,采取情境感受的方式使学生自觉地去发现生物中的奥秘,理解生物的本质和自然环境的美好。

4.教师态度影响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对事物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是能够把热爱事业和关心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前提下。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对事物学习的认真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生命教育课程,要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性格特征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从更深一层次的内容入手,教学内容力求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接受学习的知识方法,提高认识态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在热爱学生的前提下讲授新知识,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完成的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引导开发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有很大影响。

(二)客观方面

1.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面临太多的诱惑,学生在接触书本、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不良知识内容的影响,因而,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正确的辨别意识,在大量的实践生活中树立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努力去思考人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接触生活中和教科书中有关生命意识的内容,更多知识含量还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才能把习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间来。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后可以把学生习得的知识内容与价值观融于一体,演化出对生命的探讨意识,学生只有树立争取的价值观才能领悟到生命的重要性,把自己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去。

2.学生自觉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初中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每一次课程讲解的过程都是自己的感受的体验,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每一堂课的时间也是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教师不能把所有的感悟和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点都完全地讲解给学生们去感悟,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能够把课堂的内容与感悟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生物教学中的进化论现象阐述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且使每一个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更好地完善自己做准备。作为学生应该有危机意识,把适者生存的道理推广到自然的社会生活中去,明白世界万物的生命平等的道理,更好地去爱护生命。

3.学生的尊重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生命的发展过程,可以深切地领悟到自然万物生命的平等性,不会把自己放置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例如,在生物课堂上,学生可以理解到人的发育和动物一样都是经由受精卵产生的个体,生物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展示把受精卵的发育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了印象深刻的作用。如在教学《植物的开花结果》时,让学生不但懂得被子植物通常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最后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将不会产生种子,学生就会更加地珍惜生命。漫长的生命过程中,人不仅在影响着生物的发展变化,自然万物的一切也在默默地影响着人类,人是自然万物的产物。

4.学生的和谐相处的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提出和谐相处的口号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初中生物课程的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大自然,在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深切地认识到拥有和谐的自然环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主动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意识。初中生物中的生物链的学习让学生发现自然的奥妙之处,发现人不仅仅生活在自然之中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自然之中。自然是人的母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变化大都是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之间开始的,同时,人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自然的某些特点方式。

5.安全保健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生命对自然万物来说只有一次,每一个物种的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唯一品,在万物的一生中只有生命是最宝贵的部分,没有了生命一切的东西都是虚的,人的生命经由受精卵开始,经过胚胎的发育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健康的身体是实施各项事业的基石,生物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是必然的部分。生物课程中提到了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可以明确意识到青春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白青春期是一个特别又重要的时期,为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做准备,解开青春期的困惑,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特征,预防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产生。生物教学中含有的健康知识让学生远离危害物,保障自我的人身安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珍爱环境,保护环境,把人与自然当成和谐的统一体,在保护自我的同时保护环境,为美化爱护自然贡献自己的力量。

6.创新探究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要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力求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再发展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变成独立而又有思想的个体。新时代要求人的发展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掌握新知识和巩固已有知识;二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发展能力,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时间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时间的真理。例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观察青蛙的变化过程,自觉地去试探豆芽的生产条件等实践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课程中讲解到的问题,学生的生命创造力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变化。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感悟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美妙之处,这是最有效也是最好的接触自然、接触生命的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也更容易产生印象深刻的记忆。

篇4

1. 课前认真钻研教材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都要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对教材的透彻理解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条件,而且要设想好每个环节,就好比在脑中演练一遍授课过程。要明晰每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以及以何种方式讲解学生才能有兴趣去接受,只有自己做好十足的准备,才能给学生全面的讲解。

2. 大量收集整理课堂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投影机、显微投影机、多媒体电脑等等作为新的教学仪器陆续进入了课堂,同样我们还可以在Internet网上找到多种资料充实到课堂中去。声、色俱全的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大自然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这比讲上一百遍说“大自然如何丰富多彩”来得真实、印象深刻。而且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了,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植物的生根发芽过程,展示生物的生理过程,模拟解剖动物、人体……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

3.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3.1 课前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我国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最积极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3.2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已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问很重要,但也有艺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3.3 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观察是生物实验的重要内容,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

3.4 引导学生团结合作。

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最终建立起与人在道义上的有效合作。在生物课上,前后四个同学为一个实验小组,每位学生都负责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所有的观察、探究实验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3.5 运用比较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3.6 不可忽略的总结。

常言道:“善始善终”才算一堂优质课。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每节课的最后5-8分钟,都要把本节的知识要点小结,并通过提问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如讲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思考“吃梅止渴、谈梅止渴、望梅止渴”这三种反射活动有什么区别,学生就能根据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差别分辨出来后两者都是条件反射。

4. 重视课后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小调查等实践活动,可以使中学生物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各式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验和掌握了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分析、概括、简单推理、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

篇5

关键词 创新实验;习题课;科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38-03

1 习题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习题课是重要的常见课型,习题课教学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起到巩固、深化和矫正的作用,又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梳理、整合、运用、纠正和创新的过程。但在传统的习题课教学中还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主要有以下表现。

学生忽视自主学习,缺乏思维养成意识 在传统的习题课中缺乏创新实验的设计,即使教师设计了自主学习的环节,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主动参与的精神,往往坐等答案。这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思维能力也就难以得到提高,最后不得不由教师来讲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师忽视学生体验,缺乏思维建构意识 学生对科学实验是非常感兴趣的,但要在习题课中增设创新实验,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去准备、去实践。因此,教师在主观上会觉得增设实验“麻烦”“浪费时间”,认为在教室里“说实验”“看实验”和“背实验”更“高效”、更“实在”。所以魍车南疤饪沃屑负蹩床坏绞笛椋忽视学生体验对思维建构的重要性。

因此,在习题课中增设创新实验,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变得乐于参与、乐于实践、乐于反思,是每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2 习题课中增设创新实验的策略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

旨,建立了三维目标体系,倡导学生以探究发现为主、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的落实都离不开科学实验。在习题课中增设创新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建高效课堂。对此提出以下策略。

抓住认知“冲突点”,突破思维定式 大多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些题学生已经做过乃至考过,可仍会一错再错。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形成知识的盲点,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式。积极的思维定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功能,而消极的思维定式却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一大枷锁。在习题讲评课中,笔者从学生的认知“冲突点”出发,设计“异常”的实验,突破思维定式。

实验1: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烧掉,为什么?

这是八下考核“燃烧条件”知识点的一道习题,看到这道解答题,学生觉得迷糊:纸明明是很容易燃烧的,这里为什么能烧豆腐?笔者从学生认知“冲突点”出发,设计这样一个创新实验――烧不着的手帕:

首先,在烧杯中放入50毫升的水,加入半勺食盐搅拌均匀,再将50毫升的酒精倒入烧杯中搅拌,最后将溶液倒入水槽。将手帕在溶液中充分浸透,然后拿出来稍微拧干。用镊子将手帕悬空夹住,点火,观察点火后的手帕变化,结果手帕安然无恙!

这个实验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手帕最终“安然无恙”的奥秘就在于手帕浸透了酒精和水:酒精极易挥发,形成的酒精蒸汽一接触火源,立即在手帕表面燃烧起来;但水和酒精的蒸发带走大量热量,手帕的温度无法达到着火点,所以不会燃烧起来。解释完这个实验现象后,“纸锅烧豆腐”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异常”实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突破思维定式。

设计“直观”实验,解构思维障碍 科学习题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在习题讲评时,单凭教师口述或画图,学生很难理解,形成思维障碍、知识盲点。这时,教师从解题的“障碍点”出发,设计“直观”实验就很有必要。

实验2:重100牛的水可以产生的最大浮力为( )

A.一定小于100牛 B.一定大于100牛

C.一定等于100牛 D.可以大于100牛

这个题目正确的答案是B,但大部分学生都选C,那么学生解题的障碍点在哪里呢?笔者找了几个答错的学生了解做错的原因:

学生甲:我选A,因为浮力等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物体不可能将所有水排干,所以浮力一定小于100牛。

学生乙:我选C,因为物体放入水中,即便将水全部排出,也只有100牛,所以浮力最多等于100牛。

学生做错的障碍点已经很清楚了,按照他们的思维:浮力等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瓶子里只有100牛水假设100牛的水全部排开,浮力也只能等于100牛,不可能多于100牛。

他们显然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混淆了“液体的重力”和“排开液体的重力”两个概念。于是增设一个创新实验:

在两个一次性水杯中加入质量不等的水,如图1所示,然后将水较多的杯子放入较少的杯中,能够漂浮,说明了液体能产生比自身重更大的浮力。

这个实验取材容易,操作简单,现象直观,用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水可以产生比它本身重力大得多的浮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障碍点,设计“直观”实验,就可以扫除知识盲点,化简思维障碍。

设计“创新”实验,培养灵活思维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以体现科学在现实中的价值。”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局限性会给科学思维造成迷惑点,笔者在习题讲评中发现,如果能从学生思维的“迷惑点”出发,设计创新实验,可以拨开迷雾,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实验3:为什么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的大小只和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力无关?

在液体压强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固体因为受到重力,会对接触面产生压强,固体压强大小与重力有关。从而产生思维迷惑点,认为液体压强也是由液体重力产生的,所以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重力有关。这时就可以设计创新实验来突破:

如2图所示,①为压强计,②为溢水杯,③④为小烧杯。

1)用手向下压烧杯③,现象:水的重力不变,水位上

升,压强计液面差增大。

2)继续下压烧杯③,至杯中水溢出,缓缓下压保持水位不变,现象:杯中水的重力减小,水位不变,压强计液面差不变。

实验结论:液体的压强跟重力无关,是由深度决定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实验,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不单单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设计“生活化”实验,拓展创造思维 当下,各种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习题中碰到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常常不能理解掌握,导致忘了记、记了又忘,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从生活经验的缺失点设计“生活化”实验,使习题讲评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活泼,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实验4:关于“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正_的是( )

A.重心很低 B.重心很高

C.重心不在物体上 D.里面有特殊装置

现在玩不倒翁的学生很少了,即使玩过的人,也很少有人能思考它背后的原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一个不倒翁,那么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就清楚了。实验的设计

是:选用一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使其居于蛋壳大头端为底

部;扶好蛋壳,点燃一支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蛋壳底部,烛油大约封存至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这样玩具“不倒翁”就做好了。通过自己的亲身制作,学生自然而然知道了不倒翁的原理。

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围绕知识点自己设计生活化的实验。例如:在学习了大气压强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自制“简单气压计”;在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利用碘提取自己的指纹;等等。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拓展。

设计“课外”实验,拓宽思维宽度 有些科学习题中的易错点,用实验的方法能让学生很快接受和理解,学生也非常感兴趣;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当堂完成,教师可作为课外拓展实验,让学生分组在课后完成,拓宽思维宽度。

实验5:当小红将水从猪心的主动脉注入时,会发现水从 流出。

这题学生往往会答“水从肺静脉中流出”,原因在于学生对瓣膜的结构缺乏感性认识,无法真正从物质的结构出发去理解瓣膜的功能,只是机械式地去记忆知识,无法灵活运用知识。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外”实验,将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对心脏的探索中感受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这是课堂上无法体验到的。

笔者将全部学生按照住家的远近与自愿原则分成4~5人一小组,发给学生自编实验单。利用周末,各小组分别在某一组员家进行解剖,要求找到心脏中四腔、血管、瓣膜,并拍出解剖后的照片,在照片上标出各个结构名称;将水分别从上腔静脉、肺静脉、主动脉中灌入,观察水的流出情况。

这次课外实验学生体会到实验的快乐,使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在亲身实践中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拓宽了思维的宽度。

3 反馈与成效

激发了学生上习题课的热情 自从在习题课上增加创新实验后,沉默的习题课堂焕发了生机,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实现了真正的绿色课堂。

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习题中增设创新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引导,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明显提升。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习题课中增设创新实验,笔者改变了对科学实验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更新了教学观念,开始关注课外的知识延伸,并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4 结束语

科学实验是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在习题课中,只要教师依据习题内容,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设创新实验,努力挖掘实验教学的潜能,做到平常中出新、平淡中出奇,就能做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习题课中能巩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达成科学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伟,郭玉英.论“非常规”物理实验的教学地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51-56.

[3]蔡铁权,姜旭英.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