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22-02

一、成人学历教育面临的不利发展形势

(一)全日制教育的扩招挤压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加上对高等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为了实施“科教兴国”,自1999年以来,全日制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昔日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大众化,绝大多数愿意进入各层次高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同时,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多考不上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中学毕业生也顺利进入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这两种教育的扩招和壮大使得以弥补文化知识和弥补岗位职业技能的“双补型”成人学历教育生源急剧减少,规模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社会和市场对成人学历教育需求逐渐减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变革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进入了新世纪,成人教育又寻求到了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契机。但是,基于现实的成人教育新增长点主要存在于三个教育领域:一是为提高国民现代化素质和为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的社区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二是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三是提高劳动者职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再就业培训或适应“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的“农民工”培训,还有一些干部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需求。成人学历教育虽然当前还有一些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转型,成人学历教育社会和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减少。

(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调整了成人教育的关注重点

在1998年教育部的机构改革中,原成人教育司与职业教育司“合并”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原成人教育司的大部分职能则被“分解”到发展规划、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等四司当中。成人教育的管理方式由集中而分散,管理力度大减弱,整个成人教育管理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在客观上大幅度削弱。同时,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近些年的工作要点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成人教育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职业教育上,十多个工作要点中绝大多数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内容,仅有一两个要点涉及成人学历教育。

(四)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中自我体系和发展机制构建的缺失

与改革开放共同起始的我国成人学历教育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一直没有形成和组建自身发展体系,一直以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者或弥补者的身份存在,这种没有自我发展体系的依附者其本身的发展就受制于他人。当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时,成人学历教育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必然要大大减弱。同时,成人学历教育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也没有未雨绸缪地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办学职能上受制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前提下,也没有进行功能的转变和发展,完全没有进行自身发展机制的构建,导致在当前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存在大量需求的契机下也无法寻求与它们融通的发展渠道和发展空间。

二、成人学历教育发展问题对其教师职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照搬普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划模式

一直以来,成人学历教育仅作为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者和弥补者,没有形成自身发展体系,更谈不上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拥有自身体系内部的职业发展途径和发展规划模式。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只能照搬普通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划模式。而受制于国家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定位以及人财物投入的不足,再加上成人学历教育被撤并后各级各地成人学历教育机构没有统一的归属和机构体系,造成主管机构各异、管理不统一和定位的边缘化,其教师职业发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职业发展平台都远远不能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状态。

(二)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理念固化陈旧

由于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中地位劣势和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很多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本身缺少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正确认知,一直固化地认为应该和全日制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教师存在一样的职业发展,在实际教学和教育管理中也秉持与全日制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实际情况是,与改革开放初期成人教育真正的“双补型”教育不同,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形式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成人学历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已发生质的变化,应该由以前的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一样的教育标准和教学目的转化为符合自身生源特点的实用型和应用型的教育,而不是原来的文化知识型教育。然而,很多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固守陈旧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理念,与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以及市场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要求不符,教学成绩和教育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信心。

(三)生源减少和生源素质降低造成的悲观情绪

随着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成人学历教育生源减少的同时,其生源素质不断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很多长期从事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来讲,在科研和学习研究发展上不具备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本身从内心来讲就存在一种心理劣势,再加上当前在生源和教学规模受限的前提下生源的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素养又在降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日益难管理和难教育的学生群体,在面对需要不断降低考核评价标准才能勉强通过考试的大多数学生,容易产生越教越降低自身水平和价值的想法,认为在这样不利的教学下不仅不能达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而容易产生越教越易形成师生间的“教学相落”这种悲观情绪。同时,常年把自身视为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多数教师又不肯俯身去从事与自身专业和教学特长相关的职业或岗位培训。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很多教师很难提高进行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积极性。

(四)缺少合适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平台

由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波折性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体系相比,在成人学历教育范围内缺少促进其教师学习进取的激励平台以及学习发展空间,缺少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或各类评比活动。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面对职业发展的狭窄空间,很多教师数十年以自己所教的几门课进行着毫无变化的教学,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

三、促进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一)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坚守教育者自身职责

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成人学历教育也承担着政治、社会和教育责任。作为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面对当前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困难,务必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坚守教师职责。正确认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难,但目前还是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性。作为成人学历教育教师,要树立事业心,端正职业态度,优良的职业成就取决于良好的职业态度。面对文化底子薄、教育素养低的生源要有同情心,以符合实际的工作准绳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实现为人师表的崇高价值。

(二)深入思考工作特点,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舍弃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深入研究成人学历教育学员特点和实际需求,研究适应成人学历教育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手段,相对弱化抽象的理论性内容,适当增加实操性和实践性教学比例,改革考核评价标准,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成人学历教育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育标准。同时,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乐观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水平提高,不倦怠,不随波逐流地想当然地认为成人学历教育会“教学相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

(三)改善心智模式,努力拓展教学领域

面对成人学历教育发展空间逐渐缩小的必然,需要教师居安思危,为了自身职业的持续发展,在做好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改善心智模式,关注成人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学习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探寻在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民工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等成人教育领域的发展空间,有备无患地通过学习培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育能力,扩展职业发展新空间,为成人教育整体事业贡献出应有之力。

(四)坚持终身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

知识技术更新日益加快,任何人不学习都跟不上时展步伐。为了职业更好发展,教师更需要在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基础上,进行包括专业业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通信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探寻实践教学新方法,逐步成为研究型和学习型的教师。这样,不但能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促进职业发展,更能提高自身进行多类型教学的适应性,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涛,成人教育:一波五折的历程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

[2]张明明,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3]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我国也正处于各项发展的重要时期,如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与国际化等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也是新时期我国实施信息化战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跨越式与现代化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可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保证教育的均衡、公平,而且还对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服务作用[1]。虽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予以解决,以利于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1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

在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够让师生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趋势发展,并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比较薄弱,无法与当今社会发展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观念滞后,而且有些地方的领导歧视职业教育,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教育工作中职业教育是否信息化并不重要,而且也不会促进国家发展,以致地方职业教育出现各种问题,如资源流失、资金投入低、教学基础建设与配套设备落后等[2]。(2)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认识不足,普遍存在现代信息教育方式落后的情况,而且应用信息化的水平也不高,导致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难以全面实施。

1.2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信息素质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素质已难以适应该建设发展需求。现在我国虽然有几十万职业教育教师,但有很多教师缺乏信息方面的能力,如信息辨别、获取、处理、加工等能力,而且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和设计教学课件,有些教师甚至不会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授知识。由于教师没有渠道可以顺畅的获取新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以致其综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而且也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的来说,在职业教育教师中,能够熟练掌握并操作信息技术的并不多,也就很少教师具备信息素质。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教师出现“技术麻痹”现象,难以跟上其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的神秘感,给教师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有些教师由于知识与思维的限制,难以有效掌握信息技术,严重影响教师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1.3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1)职业教育在不同地区、学校间的发展具有很大差距,而且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这些地方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完全比不上发达地区。就算是同一地区也存在城乡差异,大多数农村地区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非常落后,而且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以致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发挥该教育应有的作用,其发展步伐也相当缓慢。(2)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投入基础设施,基础设备也严重缺乏,导致职业教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教育效率和质量也达不到目的,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 提高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

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提高认识并予以高度重视。因此,相关领导必须从科教兴国角度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提高其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进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不断转变观念,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认真的组织规划,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目的[3]。此外,职业教育教师应改变教育观念与方式,在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作用的基础上,树立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2 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素质

目前,信息化社会需要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这类人才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高技能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而且能在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搜索、加工整合以及创新。为了培养这类人才,必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素质。所以,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掌握高水平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不断改进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学时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运用能力,从而实现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为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信息素质,必须不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3 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提高,有助于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高度重视并加大建设投入,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开发并充分利用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资源,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4]。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措施主要有:(1)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使职业教育软件硬建设得到加强,并投入一定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实教学设备。(2)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投资,有效培养与企业就业对口的人才。(3)监督和控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率。

3 小结

总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而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教育方式,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信息化建设观念薄弱、师资队伍缺乏信息素质、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的采取措施以予解决,具体对策主要为: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提高师资队伍信息素质,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有效保证职业教育质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辉.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J].魅力中国,2012(10):110.

[2]马金强,蓝欣.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10-11.

[3]李爱娟.浅议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J].才智,2011(22):125.

[4]孙震.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03):4-7.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51-03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飞快,已经慢慢融入到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信息技术慢慢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教育行列也不例外。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得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从而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步伐,慢慢满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信息化不仅促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带动着我国经济、生产、文化素质的转变和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的一个重要教育分支,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而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和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进入中国已有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的发展中,信息技术也慢慢地渗透到教育的行列中,产生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结果。在教育的领域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地开发与创新新的教育方法,使得教育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创新。信息化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新的教育活动的教育形态。

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开放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和教育过程的个性化。教育信息化可以满足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信息化

教育的一个分支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促进了再就业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国际化、多元化使得信息的资源共享。职业教育的信息化不仅可以多方位的对教育信息进行交流、沟通、共享,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促进开发新的教育领域,完善个性化和自主性的学习结构。职业教育信息化注重实践,使得教学活动实践化。职业教育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特点让实践活动更有效的进行。

二、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职业技术人才。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地位不突出,推进措施不完善

1.意义认识不充足。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与创新,在现代教育的进行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但是,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充足,使其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基础教育和初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中,几乎不能有效的突出与现代教育的紧密联系,不能更好的在教育的行列中应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掌握都有待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管理方式不到位。我国各地教育部门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立了相关的机构,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当做大事、重事来办。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水平各不相同,文化差异效果明显,所以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也不能达到统一水平。管理中出现协调能力差、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等现象。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方面也缺乏经验,使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不明显。

3.措施不够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新型的教育体系,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各方面还不够完善。在实施的教育建设项目中,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在硬件配备的同时,没能及时的对软件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普及,从而使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停滞不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

1.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对教育的重视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大都将重点放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方向,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与公共经费并没有得到扩充。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不足,导致基础设备、设施不够完善,资源结构短缺,人才匮乏。

2.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主要靠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但是难以满足建设的再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些投入便需要第三方来支持。基金、企业捐赠和国际合作等渠道的开拓能力还有待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府主导,第三方协助型模式的建立还有待完善,相应的措施还有待完善。

(三)设施与资源结构有待加强

1.设施设备配备不足。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明显,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都不相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完善硬件设施的配备。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设备设施的配备情况普遍不高。

2.信息资源结构匮乏。我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普遍匮乏,课件、文档等网络资源偏少,并且都有所重复,创新较少。现有的信息资源已经不能或仅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外探索需求。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大多模仿基础教育与初高等教育的信息资源,没有按照自身的职业教育特点和需要进行相关的开发及探索创新。

3.专业人才短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短缺,专业准备不够,应用水平不高。在职业教育院校中,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信息化专业人员的配备。一些院校未能把职业教育信息化实施到教学活动中,也未能培训和普及职业教育的信息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在标准的制定、应用的推广及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专业准备还不充足,使得在应用上,有所困难。

三、关于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正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的领导应该重新认识职业教育信息化,并大力支持和提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中的地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应提高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应重新摆正自己的认识和地位,纠正自己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与现代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拆分的作用,认识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体制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应完善相关的教育政策和体制,使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得到有利的保障。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与初高等教育受国家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并且有专门的政策和体制来约束和完善教育的体系。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应与基础教育、初高等教育平等对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体制,来约束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其能长期稳定的在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基础设施的完善

面对职业教育建设中的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现象,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来完善基础的职业教育的设施。并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有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支持和改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将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的院校发展、设备的完善和职业培训等方面,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此同时,也应该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从而使一些企业或基金协会等第三方组织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协助。

(四)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在政府大力支持和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准备工作的同时,也应同时提高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职业教育工作者是传播和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媒介。通过对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掌握和应用水平。职业教育工作者熟练掌握和应用专业信息和计算机信息,能更好的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信息化结合起来,使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脚步稳定而快速。

(五)注重发展的平衡,教育的公平

职业教育信息化正在慢慢的融入到我国的教育行列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一些落后的地区。为了更好的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平稳而有效的发展,应加大对一些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的投入,将一些信息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在落后的地区得以体现与应用。从而缩短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和改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的信息化正在一步步的改变着教育的发展,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脚步。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但是,在慢慢的摸索发展中,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应继续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大力支持其发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教育发展现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来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金朋,程诚,杨国强.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光盘技术,2009,(07).

[2].浅谈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6).

[3]王洪涛.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0,(3).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对事物的定义,反应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人们按照自己的认识展开实践,所以,对事物的定义不仅是认识的,而且是规范的;不仅是理论性的,而且是实践性的。

一、职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专业的,内容复杂,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直接联系;就其系统而言,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鉴于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的独特性,专门研究职业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理论,是必要的,必须要像“学前教育学”那样,逐步建立一门称为“职业教育”的教育科学。

职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它的教育对象是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将“专业教育”当作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反映。

“专业教育”思想与计划经济思想密切相关,按照计划经济思想,各种社会事业和各个生产部门,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教育培养的人,也应该在品质和数量上与各种社会事业各个生产部门的需求相一致。专业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优越性,体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历史发展规律。依据社会生产生活的不同领域,设置专业学校的专业;依据社会生产生活不同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业技能,制定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是当时我国举办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

二、实践与认识的新进展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无论实践还是认识,都有长足进展,为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概念提供了基础,也提出了要求。

1.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性质,是我国专业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作出的选择,这个选择在当时有合理性,不过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以细分的专业教育把人培养成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也不人道。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这也是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优秀公民,为各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职业知识和训练。

全面实现职业教育目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可缺少,为学生职业做准备不仅是学校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直接途径,也是学校和家长对学校的要求,而通识教育对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2.职业教育的任务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机构都要承担不同的任务,在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育一般都会受到特别重视,任务比较多样,并不断变化。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准备,专业教育显得比较重要,职业学生的文理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划分比较清楚: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进行文理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攻读高一级专业学位打基础;专业教育主要由专业学院承担,这些学院招收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在欧洲,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主要是由中等教育完成,只有少数大学生将本科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绝大多数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更关注为职业做准备。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我国职业学校中的专业是与一定的社会职业相对应的,其实职业教育不应该忽视文理基础教育,学生在中学接受了较为广泛的基础教育,职业学校的文理基础教育除了知识内容更加高深之外,还可以通过在某一知识领域的集中学习来实现。在一个知识领域集中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社会职业都很有帮助。

这启发我们思考我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专业教育具有通识的作用,通识教育也是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将两者割裂。我们在强调专业教育在训练学生从事特定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的同时,经常忽视专业教育对学生一般发展的意义。专业教育在一个知识领域或一个社会职业领域,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训练,在获取知识、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训练方面,可以发挥比一般通识教育课程更大的作用,正如职业教育中的主修发挥的作用一样。当然,这需要改善科学方法,使教学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变为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一些一般品质和素质,比如,敬业和合作精神,有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对于从事各种职业都很重要,专业教育应对学生的这些品质和素养充分重视。为了回应用人单位对商科学生缺乏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道德敏感度低,人际交往和领导能力差,分析和批评能力不强,不具备全球意识的职责,商学院应该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多元化意识以及道德敏感性的培养。这个要求与其说与其专业教育有关,不如说与自由教育直接挂钩。

我们太过强调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对职业学校的课程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真的需要这么多专业课程吗?适当减少专业课程在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应该是基本趋势。

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评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社会生产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应用于生产过程,旧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职业教育中专业的变化,根本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过去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学校和学生的目标了,“专业不对口”成为常态。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化了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增加对学生进行一般训练的课程,而且需要重新评估专业教育课程的作用,使它们发挥一般训练的功能。职业教育不应过分专业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重新定义为职业学生通识教育,要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做准备。

实践与认识的新进展至少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除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第二,本科教育不仅要直接为社会输送劳动者,还要为一些学生接受深层教育打下基础;第三,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专业教育应该同时承担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任务,基于此,应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概念。

三、重新审视职业教育概念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学生要取得职业教育证书,都要在某个领域(集中学习的领域)完成规定的课程或学分。划分学习领域有不同的依据,可以以学科划分,也可以依据社会职业要求组织课程,甚至可以以学生发展为依据组织课程。职业教育中的学习是分成不同领域的,不像基础教育,学生要同时学习所有重要知识,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相同。

其实,尽管被广泛接受,“专业教育”也并非职业教育的唯一定义,多数职业学校提供专业教育,也有少量职业教育机构提供一般教育。

以前的职业教育,是指学术性的职业学院和学校,职业教育同质化程度很高,类型和层次单一。随着入学人数快速增加,职业教育规模急剧扩大,职业教育同质化程度急剧降低,类型和层次变得多样,其中有层次很高的,很学术化的项目,有为更高级别的学习打基础的项目,也有层次较低的,仅在一技一能上对受教育者进行培训的项目。概念外延扩大意味着内涵减少,由于职业教育包含了很多不相同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适合所有职业教育机构和项目的共同特征就很少了。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目的;完美的就业

作者简介:李兴洲(1965-),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07-03

职业教育以其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直接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适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彰显其自身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地位。“为了就业”的目的追求,从职业教育产生的那一刻起,便鲜明地内在于职业教育的生命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热切期望,“为了就业”的教育目的显然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最高追求,而“为了完美的就业”更适合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和愿望,也只有更好的促成人们“完美的就业”,才能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就业――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

职业教育从其产生的历史来讲,一开始便是因从业需求而产生的,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完全为了适应和从事某种职业而自发进行的,也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就是为了就业。它最早是在工场、作坊中自发进行的,后来是在工厂、企业的车间中进行的,而不是从教育系统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或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工业革命以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主客观需求的结果,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新和变革的结果。

强烈的就业取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驱动,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传统手工作坊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后的职业教育便具有了鲜明的教育特征,逐渐成为教育系统和教育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职业教育兼具强烈的就业取向和明显的教育特征,不同研究领域的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便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尤其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更是存在较大的分歧。

在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早期,职业教育主要是一种生存取向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和生计,为了满足受教育者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计需要。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学徒制就是这样。学徒制的产生,主要不是以技术和技艺的传递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技术和技艺的授受,训练徒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谋生和就业做准备。随着产业革命的出现,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但这种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主要是规模化了的学徒制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结合,其目的仍然是基于生计和就业的需要。例如,18世纪初期,西方工业国家大量出现的慈善学校,均以贫苦儿童为对象,开展有现实效益的技术教育,其目的就是通过技术与技能的授受,养成学生必要的职业素质,找到一份适当的职业,自食其力,并进而服务社会。

以后,一向鄙夷西洋工业文明为奇技巧的大清臣民,不得不转变传统的观念,“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西方的职业学校模式,开办实业教育。一时间,机械、轮船、矿务、电报、铁路等专业技术学堂纷纷涌现,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对振兴我国的实业、推动我国最早的产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后我国勃兴的职业教育热潮,从国家的层面讲,是为了振兴民族的实业,富国强民,抵御外侮;从个体的层面讲,是为了摈弃读书人只能“之乎者也”、重文轻技的流弊,促使读书人走出禁锢的书斋,学习有用的技术,形成有用的技能,从事富国强国的实业,不仅为了国家的富强,更是为了个人的就业,使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近代,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如陶行之的工学团教育行动、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实践、黄炎培开办的职业学校和补习学校等,其直接目的也主要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他们开办的学校主要是面向那些不能升学的儿童或失业者,授之以职业上的技能,使他们有一技之长以维持生计。

职业教育产生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谋生和生计问题,可以说,为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原始起点。即使在今天,人们赋予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可见,就业取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就业本身是有层次和品质的差别的,不同的就业层次和就业品质决定了不同的就业质量,使无业者有业与使无业或有业者乐业,是两种不同层次与品质的就业,其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早在1917年,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三大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后来又提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终极的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914年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指定成立的“全国帮助职业教育委员会”在建议立法支持职业教育的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消灭“不自愿的闲散”、“不适当的就业”和“不完美的就业”三种人力资源浪费的最好途径。可见,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应当是为了完美的就业,使就业成为人们生活与生命过程中的完美环节与惬意体验。

二、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的最终追求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令世人瞩目,其自身也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这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某些不和谐的成分,比如,人们常常感觉到今天的职业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谋生和乐业彼此分离,在许多人的思想和言行中,职业教育仅仅是一种谋生教育、生存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仅仅掌握未来从业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就足够了,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成为时下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必须传授学生未来谋生的基本技能,但谋生和找到工作绝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如果仅仅把谋生和找到工作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追求,那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肤浅认识。职业教育原本就有更高的追求――完美的就业,也只有充分实现职业学校学生完美的就业,才能尽显职业教育的本质,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所谓完美的就业,就是学生经历过职业教育以后,能够顺利地从事某一职业,并乐意从事这一职业,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完美的就业就是一种“乐业”的境界,是一种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从而实现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有人可能会辩驳说完美的就业也是就业。但是,就业与完美的就业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仅仅是为了就业与追求完美的就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教育目的。仅仅为了就业的职业教育,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日后寻找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学校的日常管理与课程设置等都围绕这种办学理念进行,很少会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这种为谋生而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完全丧失了自主和自我,成为一种工作的机器。以完美的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则不同,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就业,而且是一种更加美好的就业状态――完美的就业。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的就业状态,要求学校不仅要有更高的办学目标和追求,而且要有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和课程设置;不仅要为学生的就业着想,而且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

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嬗变,大致经历了生存目的观――实业目的观――人的全面发展目的观几种形态。早期和近代时期的职业教育,大都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或者振兴实业的目的。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复兴和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现代教育更强调人的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日益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目的的认识也受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巨大影响,不少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这无疑是积极的和正确的。但是,对职业教育而言,“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显得太笼统,不能具体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

对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对职校生的要求。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落实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完美的就业。

三、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的实践思考

要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具备必要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和养成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是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例如,联合利华公司对员工素养的考评标准,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两个方而,共10项要求:职业精神方面要求职工要有目的清晰性、团队合作精神、自信诚实、企业家精神(包括是否能承担责任和勇于冒险等);职业能力方面要求职工要有客观分析能力、实际创造能力、影响他人的能力、发展他人的能力、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市场向导的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实现完美的就业,需要习得必要的职业素养。

(一)基本能力素养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基本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也是未来职业对职业学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资本的准备和积累,职业学校的学生将很难谋得合适的职业,更遑论完美的就业。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曾提出“关键能力”理论。他认为职业教育应瞄准四种关键能力:①基本能力,包括逻辑性、计划性和连贯性思维等;②水平迁移能力,即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③共同的知识原理,如测量技术、机器维护、劳动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计划安排、合作等;④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如社会和法律知识、经济常识、计算机知识、外语、自然科学、历史知识等。对职校生而言,这些“关键能力”确实关键,是实现完美就业的必要基础。

(二)身心素养

强健的身体是完美就业的保障,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对于完美的就业而言,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心理素养是指个体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等影响人的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正确认知,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情感,持续的职业意志,是从业并且乐业的关键心理素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才能乐意从事某项职业,并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体验到职业的快乐,享受职业,享受人生。

(三)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是讲道德的,任何职业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如果一个人仅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他充其量只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操作手。如果一个人不仅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一名完美的职业者。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四)职业适应性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最终要从事一定的职业。因此,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必须充分了解未来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未来职业的准从业人员。

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职业,大都希望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精于技术,又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既能扮演宏观决策的执行者,又能扮演微观执行中的现场决策者和组织者。显然,单一的技能训练远远无法满足这种高度综合的工作需要。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具有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准劳动者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能力。

(五)现代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体系,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从职业文化、社会人文要求和时代精神层面来寻找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为此,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文化的教育,寻找职业素养教育与未来职业要求的结合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加强对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杜威曾经指出:“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在现代社会,职业是现代人的栖息之所,也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应当是基本的也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只有如此,职业学校学生才能愉快地就业、完美地就业,才能体验到就业的乐趣,享受职业,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黄炎培.年会词.载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第68页.

[2]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三年发现的新生命.黄炎培教育文选.第320页.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市建设;经济功能;发展

黄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SSK02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是让世界瞩目的。同时,中国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速度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工业化的浪潮造就了中国一座又一座的新兴城市。正如马克思曾说过的那样,究其根本,维系经济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必然是市民的素质和企业员工的素质。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素质高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是怎么来的呢?显然不可能是来自于天生的,而只能是靠后天的教育。所以可见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教育对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黄石市,一个拥有着一百多万人口的老牌工业城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毗邻武汉,隶属于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当前,借着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东风和中部崛起的机遇,黄石市提出了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那么,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奋力发展呢?作为一个者,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恪守的行动准则,当然,这也是历史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所以我认为,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时刻把握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鄂东特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有大职教发展的战略构想,就要不断提升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识,就要让政府、企业、市民认识到进行职业教育是一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自觉。为此,要调整我市职教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重点解决建设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养土生土长的高素质员工;要进行大职教的系统化建设,使职业教育职前职后系统化,高中低级培养系统化,终身职教系统化,形成黄石市独有的网络化、系统化的大职教体系,从而促进鄂东特大城市的发展。

1 建设鄂东特大城市 需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识

鄂东特大城市的建设愿景: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繁荣昌盛;信息畅通快捷;社会文明友爱;环境协调宜人;教育公平科学;风俗典雅多趣;市民乐观向上;生活幸福安康。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政府、企业、市民正确的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

1.1 政府应正确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政府应认识到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样,都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为了现代化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性发展,职业教育就不能被忽视。在未来社会里,高技能人才作为基础人力资源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政府应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功能与建设鄂东特大城市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就越来越离不开职业教育,马克思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这个道理。职业教育的功能通常有利于提高城市待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也有利于促进湖北省的城镇化建设,职业教育使人们具备必要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黄石市努力发展,逐渐实现了老牌工业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城市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企业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石市出现了,企业下岗职工、城市待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待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关系到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发展进程。为此,要努力提高城市包括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对市民进行文化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人口的综合素质,努力将我市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1.2 职业教育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其实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用人要有预测、有计划,依托职业教育,重视订单培养的价值,降低培训成本,争取最大的用工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职业教育是市民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保障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也越来越成为市民的需要。所以这就需要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成为完善自我、发扬个性、丰富生活的手段。

2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职业教育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再生产劳动力。

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除了有培养人才的功能以外,还具有选拔、分配人才的功能。促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将不同能力、不同职业倾向的人导向合适的职业岗位,使其个人能力、个性特征、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从而达到促使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从而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益。

有利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优化。所有的教育都具有再生产劳动力的功能,但职业教育相比其他各种教育方式而言,更直接,更有效,目的性更强。当今的职业教育可以说已经成为社会生产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职业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向受教育者有目的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并且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经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能力、意识以及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事实证明,经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能力较强,而且在生产劳动中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安全意识。

3 借力职业教育 助力鄂东特大城市飞速发展

黄石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令人惊喜的,它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它与黄石市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相比仍不相称.因此,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

3.1 合理布局,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努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黄石市有必要优化中职的区域布局,分片办好地方职业中学,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2)扩大高职规模。黄石市正在走一条新工业化转型的道路,拥有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瓶颈,目前黄石市高等职业学院较少,且学科有限,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我市整个职业教育体系。(3)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还需要本科以上的技术型人才。鄂东特大城市的建设过程在这一点上将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要建设成现代化的特大城市,必须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离不开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所以黄石市应该整合全市的高教资源,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

3.2 加大职教投入,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

目前黄石市的经济实力与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是不相称的。近年来黄石市的GDP呈现上升趋势,财政收入明显增长。但就我市的职业教育而言,政府对其的投入还十分有限。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向重视普通高中一样,同等的来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其二,制订相关的保障措施,努力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在实处。其三,进一步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联合办学的力度,促进城乡职教一体化,努力提高本地人口的职业素质。

3.3 多元化发展,全面构建职业教育终身体系

(1)职校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工程。加强企业和职校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训,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在校学生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2)职校与企业合作的半工半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导向,以岗位为导向。强调的是企业与职校的互动。预先营造企业的氛围,利用企业精神与文化来影响在校学生,预先熏陶和培养了企业需要的人。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在校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企业的需要 。(3)企业内训需求与职校培训相结合。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设配、技术以及管理要求都会发生新的变化。这就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从而使其具备新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新的环境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职业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委托职业学校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类培训,使得企业员工的素质得以提升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并且最终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3.4 优化管理模式,减少行政干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通常不同类别的职业学校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在管理,但因为各分管部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同,所以指导思想和经费渠道也不同。这就难免会导致各个职业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从而导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散和浪费。 总之,黄石市的现代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支点作用,提高职工和市民的职业素质,为黄石市的腾飞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 罗海丰,陈泽龙. 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

[3] 马树超. WTO与高职高专的终身教育功能. 新职教[J].2001,(12)

篇7

关键词:无锡经济转型 职业教育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59

无锡自古以来以文化昌明、人杰地灵、教育发达而饮誉华夏。改革开放后,无锡又是最早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目前从经济总量指标看,无锡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九位,达到工业化后期发展水平。

1 无锡经济转型的现状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加快发展经济转型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与此同时,无锡也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阻碍,如投资率居高不下、外贸出口依存度偏高,“蓝藻事件”更是把无锡推到风口浪尖。为此,无锡首先在借鉴苏州、深圳等地的优势和经验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尝试,决定以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四大战略举措作为突破口,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型。其次,将促进产业升级作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手段,加强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和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两大关键。另外,提出了以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称”为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质量与知识产权立市”的主战略。

2 无锡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近年来,无锡的职业教育虽然为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无论是从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看,还是从适应社会发展对市民素养提出的新任务出发,其职业教育还存在若干需要大力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关系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式”教育,职业教育都是学习成绩、习惯等不太好的学生的选择,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必然存在的一种教育类型,有助于区域经济的繁荣,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的重任。

2.2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市场结合不紧密

一方面每年从职业学校走出数以万计的技工人才,另一方面技工人才却严重短缺。显然,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出现了问题,不能培养出劳动力市场相对应质量要求的人才。

2.3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时效性特点与课程设置的滞后性相矛盾

从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看,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会体现职业性,请行业、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参与专业的设置与开发,但仅是停留于表面,简单的收集、参考别人的课程设置,这种做法不仅会使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3 无锡经济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质量掌握着其未来经济繁荣的命脉,这一观点在世界经济界和职业教育界已成为共识。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让人们在现实层面上深刻的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魅力。

3.1 提高认识,经济转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两年来,无锡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增长迅速。当然,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无锡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需要引进高端人才,如“530”计划引进高科技产业人才。另一方面,急需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新兴产业对熟练技工的需求。如果一个地区拥有比较发达的职业教育系统,能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就可以与区位的其他优势因素相配套,形成“软”、“硬”兼备的区位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有效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这样职业教育也就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区域经济面向未来的潜力和后劲。

3.2 重视学校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与企业的交流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敏锐观察,予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的重视,其职责是统一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利益和行动,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提供适宜、宽松的社会环境。行业与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尤其要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建设,为职校学生实习、工作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创造机会,培养合格的企业职业教师。

3.3 优化专业设置,顺应地方经济转型的需求

无锡职业教育应针对无锡服务外包、太阳能光伏产业、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要求,深入调研与论证,按照教育与产业对接的原则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加强软件、创意设计、动漫影视、电子技术、轨道交通等相关专业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无锡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要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这一大好的发展契机,对于职业学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4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提升特色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校内实训,是教育与生成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以社会发展水平和行业为标准,不断提升设备、设施的先进程度,使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增强实际应用本领。当然,更应提倡校企共建,减少重复投资,促进效益提升。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的主题,这对该地区的职业教育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展望未来,无锡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会以前瞻的认识、深入的学习、充分的准备,把职业教育事业带入新的阶段,我们共同期待着无锡职业教育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韦永恒.高专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17).

[2]张开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为区域经济服务[J].当代经济,2005,(4).

[3]奚岩.2000年以来无锡地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无锡经济,2007,(11).

篇8

为了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友忠带领教科文卫委员会成员于近日对市直及兰山、河东、费县、临沭4县区的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深化改革,职业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发展势头良好。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建立了专业基本配套、结构大体合理、面向市场办学并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多元化投资兴办职业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出以公办学校为龙头、民办学校为主体、企事业单位办学为补充的市场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格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就;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成效明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就业安置形势良好,收入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调研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视不够高,认识不到位,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个别地方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贯彻落实不够好,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体制不够健全;有的地方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模式单一,规模较小,实验实习设施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去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大宣传教育和引导力度,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学校在校生的比例,推动全市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灵活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要按照“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市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职责,建立健全评估考核体系,搞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大力实施“订单式”办学、“菜单式”教学的模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办职业教育的路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按照“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的方针,制定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学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扶持龙头职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和实验设施,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四要突出重点,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初高中后落榜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步伐。要进一步增强为“三农”工作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服务意识,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培训工作;继续做好技能扶贫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注重加强对初、高中后落榜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力和智力的保障。

篇9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55-02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村劳动力或农村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实施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1]。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提升,而农村职业教育就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一种农村服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增强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力技能的途径,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必要环节,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关键要从广大青年学生和农民开始,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农村职业教育是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技术知识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而大力开展的技术教育革新。

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1)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农民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当前农民的素质普遍低下,因此成了建设新型农村的绊脚石,而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让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农民培训主要是针对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农民进一步学习提高其专业基础知识,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教育形式,包括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和土壤改进技术,以及销售渠道联系等技术。(2)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但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又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中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 [2],而接受教育的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进城务工或成为了个体户,农村中仍然留下了素质较差的农民。因此要建立现代农业,还必将大力发展和普及农村职业教育。(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劳动力是比较富裕的,但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术匮乏,造成农村劳动力很廉价,不能很好地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运用于新型农村的建设,使得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特别是二三产业,必须对劳动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成为现代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而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育下,进成投入二三产业的建设当中,不仅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合理分配,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储备。

二、金昌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地位普遍低下。全市大多数人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人们普遍认为除了考大学就无法就业。特别是农村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受几千年来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的影响,直到现在,“鄙薄” 职业教育。认为毕业出来跟打工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全市的职校,职中的报名人数很少,2011年永昌职中有学生487人,农中450人,金川集团公司技校有学生540人,八冶公司技校有学生237人,私人办培训学校在校生也只有100~300人左右,远远低于省上要求在校生1 600人的标准,职业教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与国家规定的1∶1和省上规定的4∶6的比例标准相差较大[3]。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金昌市的职业教育还处于弱势和次要地位,还没有形成好的职业教育的教育氛围。家长、学生和社会对对职业教育很轻视。不愿为这样的教育花钱,优秀学生不愿报职业院校,使职业院校生源匮乏。

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对职业培训的认识不足。 随着金昌市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农村技术人才,但是根据统计,全市总人口46万,其中农村人口24万,占总人口的53%,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12%,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到3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2%,高中以上的占11.85% [4]。由此数据可见,农村人口多,并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职业教育发展不景气。农民对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仍然保留着“一亩地一头牛”的传统思想,对自己受教育缺乏合理的认识,都认为自己受教育为时已晚,让孩子成就自己的梦想,轻视自己接受教育,即使政府大力投资,让农民接受各种培训,但接受者仍然寥寥无几。

3.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不规范,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金昌市现有4家培训中心、3所职业高中、5家技工学校,还有十多家私立技校 [5],总体来说规模较小。另外,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虽有教材,却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得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市场所需,只能在职业学校的探索中艰难的进行,既耗费了学校老师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但却收不到很好的效益,虽然输送了一些学员但都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一般情况职业教育的培训时间较短,学习时间有限,并且是实践技能很强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6],再加上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学员很难学到真正意义上的硬技术。

三、金昌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

1.走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误区”。受到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增加收益的思想影响,不少农民家庭多抱着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家长苦供,学生苦学,只是为了进入高中考入大学,认为这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导致了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差。他们没有看到农村职业教育的潜在力量,忽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金昌市的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岗就业能力。而农村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实用技术的专业人才,能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一样可以学到实用的专业技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因此要结合自己的专长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走出思想偏差的误区,把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使群众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树立“大农业、大教育、大服务”的观念,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6]。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队伍,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由于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实用的应用技术,更加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渠道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建立一支文化理论与专业技能结合的强大的师资队伍。现如今,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匮乏,因此要加强企业与职业教师培训的联系,将企业中的特殊技能的人才聘为兼职教师,形成一套灵活多样的师资培训模式。加大“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和考评制度。

3.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农村职业教育还未进入正规化,只是空有其名,由于农村贫困,无法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以至办学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把农村职业教育列入经济发展的纲要,以便农村职业教育在规模和专业设置上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鼓励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农村职业教育,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信贷业务的政策 [7],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切实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4.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就是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要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采用在田间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的模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传播和指导作用。农村技术培训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建立专家和农民的“桥梁”。农民培训要整合市场资源,大力推行“教学培训+就业安置+跟踪服务”一体化运作,建设一批能够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8]。在培训中,要符合农民的愿望,加强农技人员和他们的沟通,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采用各种渠道,突出培训的实践性,切实为农民谋福利。

参考文献:

[1] 邓燕勤.重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2-3.

[2] 赵振有.欠发达地区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J].成人教育,2010,(5).

[3] 金昌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

[4] 刘万泰.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J].金昌发展研究,2007,(4).

[5] 张燕.发展金昌市职业教育的思考[J].科技教育,2007,(9):124.

[6] 王正飞.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及趋势[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11).

篇10

一、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再认识,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出现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职业教育不仅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提高产业和产品质量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深刻地体现着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改善民生、满足人的自由充分发展和主体性需要的人本主义精神。因此,应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审视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树立“大职业教育”的观念,而不是将职业教育简单认作为单一目标服务,简单归口于某一行政管理部门。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在认识层面,仍未突破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仍是“剃头的挑子一头冷一头热”。社会视觉中,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等同于体力和低层次劳动者,往往将接受普通教育学生视为脑力和高层次劳动者,职业教育仍是公众意识和社会评价体系中较受轻视的一个板块。因此,老百姓普遍不认可、不愿意送孩子上职校,除非是无法接受普通教育而情非得已。职业教育遭遇的尴尬境地和“不公正待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和社会参与的主动性。

基于此,就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布局、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和未来发展规划;就需要加强整合和统筹,加强有关行政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形成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就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舆论引导,使“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由技入道,技道平等”等理念深入人心,大力弘扬“劳动可贵,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风尚和职业规范,使职业教育的参与者(教师、学生、社会力量)在骨子里感到“受尊重,有奔头”。

二、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再认识,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要规范并保障这种“跨界”教育,就必须同时遵循职业和教育的双重规律,在为职业教育制定的法律框架内,整合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双重需要。由此,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中,必须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相互衔接、系统集成、“跨界”联动的管理体制机制。

现行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既有政策缺位、指导不力的情况,也有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情况。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上存在交叉之处,分别肩负着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用人的劳动制度与育人的教育制度分离,劳动市场的用人信息与职业教育的育人供给脱节,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分离。行业企业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科学有效途径,难以对职业教育人才予以客观评价和认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鉴于此,需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的衔接与统筹。尤其是需要加快探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互融、学籍互联、学生互转、证书互通的新机制,打通职业教育发展和各类技能人才开发的“断头路”,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构建外部开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有门,升学有路”。

三、对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再认识,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不力、投入不足、发展不够;职业教育城乡差距很大,不少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条件简陋,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部分职业学校办学机制僵硬,教学模式陈旧,校企合作办学开展不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制度尚未得到全面推行;一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较弱,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等等。因此,有必要通过修订《职业教育法》,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

职业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制约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劳动市场和人才市场正在逐步完善。但目前还很不健全,企业用人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尚未完全建立职业(就业)准入制度,劳动市场没有对就业者普遍提出必须具有职业资格的限制要求,出现劳动者接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的非合理就业现状,一部分企业在用人方面“尽量用低”,影响了员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大职业准入制度推行的力度,扩大“准入”的范围,使应该实施准入政策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尽快建立劳动准入制度,以此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并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政策保障。同时,还要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确定不同学历劳动者工资的低限标准,不断增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意识。

四、对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和办学初衷进行再认识,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尽管我国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很大投入,但与职业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相比仍明显不足,甚至在教育经费总比例中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以中职教育为例,从1997年到2009年,我国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了3.13倍,但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不增反降,从13.26%下降到7.24%,目前已不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