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篇1

这是出现在IMO官方网站上的一则消息。消息中所提到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正好把南海围了一圈。而他们所提到的在南海建立特别敏感海区,有了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却没有中国的身影。

PSSA,你知道多少

PSSA,指的是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由于公认的生态学、社会经济或科学的原因,可能容易受到国际航运行为的影响,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一个海域只有满足特定的标准才能被IMO认定为特别敏感海区。

申请特别敏感海区时,该海域的特征必须至少满足下列三类准则中的一个,并应提供信息和支持文件,证实在提议的整个海区中均能得到满足。

这三类准则分别是:生态准则;社会、文化和经济准则;科学和教育准则。

――生态准则:生态的独特性或稀少性;某些鱼类的关键栖息地;具有生态代表性;具有生态多样性;具有很强的生态繁殖能力;生物的关键产卵地;生态结构的依赖性;生态的脆弱性;具有未受人类入侵的自然性;具有生物地理的重要性。

――社会文化和经济准则:具有特别的经济益处;具有娱乐旅游的重要性;对本地居民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和教育准则:具有科学重要性;具有生态和环境的研究意义;能展示特别的生态现象。

南海符合“PSSA三准则”吗

就IMO申请特别敏感海区的三个准则来看,南海,特别是南海诸岛水域完全符合条件。即:生态准则;社会、文化和经济准则;科学和教育准则。

让我们看看南海水域情况――

南海平均深度是1212米,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中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属于我国管辖范围的也就是九段线之内的有210万平方公里左右。

南海与亚洲多国接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敏感性。

为使其申请成为PSSA时更易通过,我们把南海,具体为特定的申请区域,即南海诸岛水域。

所谓“南海诸岛水域”,是指由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曾母暗沙、南沙群岛和黄岩岛诸岛围成的水域。

这片水域为我国的管辖水域。我国作为这片水域的沿岸国,有责任也有义务维护其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和生态平衡,可因地制宜提出特定的保护措施。

在国际上,通过申请建立特别敏感海区而达到保护海洋资源,加强海洋区域合作的例子比比皆是。如Wadden海域、波罗的海等特别敏感海区的建立,就为国际联手开展水域环境保护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核心!南海诸岛水域

由于南海地理位置重要、物产资源丰富,在南海诸岛水域建立特别敏感区域十分有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保护海洋资源的角度看,南海诸岛附近海域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等。

从维护国家航运利益的角度看,其航道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舶经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和香港澳门地区,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南海航道;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控制了南海诸岛水域便意味着控制了亚洲经济、能源的走廊。

从保护国家海洋环境的角度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南海诸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环境压力。海洋捕捞和海岛开发出现的一些恶劣行为,给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污染正从滨海向深海蔓延。我国作为亚洲大国,正积极寻求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保护南海诸岛水域的生态环境。

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看,南海是联系亚洲与世界各地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控制了南海诸岛岛礁,就意味着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从马六甲海峡到日本、从新加坡到香港、从中国广东到菲律宾马尼拉,甚至从东亚到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多数海上通道。

因此,若将该水域看成亚洲各国各自的分割水域,各国享有独立的排他管辖权,则问题的争端必定会影响统一的海上环境保护进程,不利于解决南海诸岛水域的环境生态问题;但若将该水域看成是国际水域,则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沿海各国都有开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运用国际公约联手起来对该水域进行保护就显得更自然、直接和合理。

如果在南海诸岛水域建立特别敏感海区,我国可向国际海事组织申请更多更灵活和更严格的措施,如限制船舶含油污水、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采取强制报告、绕航、避航、强制引航、分道通航及实施VTS等更有利于这片海域环境保护的措施,从而有效防止船舶对南海诸岛水域环境的污染,减轻对这片海域的环境压力。

总而言之,将南海诸岛水域指定为特别敏感海区,对南海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海域生态的恢复和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PSSA!南海还有几道关

在南海诸岛水域建立特别敏感海区的条件已满足,程序也已明确,但仍在多方面具有很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

长期以来的争端使区域合作陷入困境,资源投入不足使水域保护问题缺乏物质支撑,申请环节缺乏经验技术支持。

虽然我国已参加多年的IMO会议,近年来在各种会议上也增加了发言次数和提案次数。但是提出的有质量的关键性提案和发言相对较少。

如何提出一个合理且易被通过的提案?通过符合程序的技术性推进需要更多的专家和技术支持。

我国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仍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的补充。

近年来,南海战略形势持续紧张,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周边各国纷纷通过系列海上活动宣示,究其原因是各国已看到南海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军事价值,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综合实力提高世界话语权。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海洋价值日益凸显的今天,保护南海海洋环境和开发南海资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南海海域日趋频繁的航运活动和日益扩大的航行区域对南海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船舶的活动,尤其是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该水域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这片海域的沿岸国,我国对保护南海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建立特别敏感海区对保护南海海洋环境、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越来越多国家保护领海,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政策之一。

我们看到,在中国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例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已经把设立特别敏感海区列入了日程,并且向IMO提出了相关提案。

中国将在此事上如何发声?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生态南海 亟需保护

南海是一个丰饶的渔场,富有海参、牡蛎、金枪鱼、大龙虾等热带名贵水产。这里的鱼类从不游往外国的海域,似乎恋着自己的家乡,因而有“中国家鱼”的美称。南海的金丝燕用海藻和唾液做巢,这种巢就是珍贵的滋补品燕窝。

在中沙群岛大部分岛屿上,林木茂盛,花草遍地,四时如夏。岛屿周围广阔的海面上有丰富的海洋食料,吸引着大批的鸟类在这里繁衍生长。分布在各个岛屿上的鸟类共计有六十多种,比较常见的有白鲣鸟、军舰鸟、海鸥、蓝翡翠鸟、绣眼鸟等等。

其中,白鲣鸟体形似鸭,成鸟重约二、三斤,周身洁白,当地人称为“鸟白”;两翼较长,颇善飞行,在海上觅食早出晚归,飞行很有规律,渔民们根据其飞行方向可确定航行路线和岛屿位置,故把这种鸟称为“导航鸟”。

由于白鲣鸟大部分聚集在西沙群岛的东岛,东岛也称“鸟岛”,与麻枫桐树相互依存。1981年东岛被划为白鲣鸟自然保护区,使鸟类及其生长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人们可以看到,东岛上空成千上万只白鲣鸟穿梭飞行,白茫茫一片,遮天蔽日,煞是壮观。

篇2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07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07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07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篇3

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及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著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环境污染与海洋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忽视环境保护的过快海洋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这样不仅会大大削弱我国海洋经济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海洋经济增长不应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与约束下进行,即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本文将海洋生态环境因素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立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由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共包含4个因素层和18个指标,具体的指标见表1。

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T由4个因素层组成,分别为:海洋污染程度(E1)、海洋环境治理(E2)、海洋经济损失(E3)、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E4)。海洋污染程度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受到的各种污染和侵蚀,包含8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面积比重I1,考察海洋受污染的面积占整个海洋面积的比重;(2)海洋主要污染的超标程度I2,考察海洋受污染程度的严重性;(3)水质质量指数I3,考察海洋海水的水质情况;(4)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量I4,考察废水这种主要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5)工业污水未达标排放率I5,考察排放的工业废水的污染强度;(6)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量I6,考察固体废弃物这种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7)海洋生物多样性I7,考察海洋中生物的品种多少,是否受到了污染;(8)海岸侵蚀比重I8,即海岸侵蚀的面积占总海岸面积的比重,考察海岸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而遭受的破坏程度。

海洋环境治理因素层描述的是人们在改善海洋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做的努力,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单位海域面积污染治理费I9,考察单位面积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投入;(2)污水处理率I10,考察废水作为主要污染源在排放之前的无害化处理比例;(3)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I11,考察用于海洋污染处理的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4)减灾防灾投入I12,考察为避免和防治海洋灾害而投入的成本。海洋经济损失因素层描述的是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导致的海洋面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成本损失,包含2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直接损失I13,考察海洋污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2)海洋环境灾害损失I14,考察由于海洋生态破坏而导致的海洋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经济在后续发展中可能的能力大小,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人均海洋环保费用I15,考察用于海洋环境保护费用的人均值,反映未来环保发展的经济支持;(2)海洋科研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I16,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研发人员的多少,反映未来在研发上有多少人力资源可以利用;(3)海洋科研支出占GDP比重I17,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支出比重,反映未来科技经费的投入;(4)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I18,考察公众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

评价方法选择

在学者们对于指标体系的研究中,较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包括投入产出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由于本文构建的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多指标综合模型,其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简便性,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icess,AHP)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在经济决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萨第(Saaty)教授提出,它是一种“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对于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具有可行性。本文采取指标处理、指数权重赋值及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数计算三个步骤来完成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过程。1.指标处理。由于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18个具体指标具有量纲不同的特点,所以必须经过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之后,变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再进行计算和加总,即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阈值法作为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2.指标权重赋值。指标权重赋值是层次分析法运用的核心,也是影响一个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最重要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首先需要将每个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比较和赋值,构造模型各层的相对重要度判断矩阵。

篇4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经济;海洋强国

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广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并不十分充分,海洋经济发展依旧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十报告着重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这不但表明了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表明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因此,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尚不统一。其中,基于对其价值导向的考量,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以人海和谐相处为主题,以科学开发为重点,以增强海洋意识为导向,以保护海洋环境为支撑,以科技和管理创新为驱动,全面改善人类海洋开发利用观念、方式的一种文明形态。基于对其内容体系的思考,有学者认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实现人、海和谐共生,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并认为其主要包括意识、行为、道德、制度、产业五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自然观的研究视角,也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来维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自然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所建立的一种保障人、海关系健康发展的文明形态。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涵盖了一套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它既非一味地强调海洋开发,也非单纯地强调海洋保护,它最终寻求的是一种“人与海”协同发展,“经济与环境”双重并重的最佳平衡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它既有利于人类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无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长久稳定,并能使二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在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状态下,对其资源、空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从而推动海洋经济的循环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形态,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则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意识、环境、产业和管理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1、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落后

我国早在古代就已提出“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但在传统生态意识中却极少强调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虽然,近年来“维护海洋生态稳定”的呼声开始在国内有所增强,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落后的现状。首先,传统海洋意识中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落后观念仍根深蒂固,以“利本位”为主导的对海洋资源的疯狂开发和捕捞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次,海洋环境保护的群体意识并未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上升到应有的水平,“置身事外”的心理依旧使内陆居民对于内陆污染源通过河流污染海洋的现象熟视无睹。最后,公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长久以来对于海洋生态的漠视和无知,使得大多数公民既缺乏与海洋生态破坏者作斗争的勇气,又缺乏参与建设的热情。

2、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尤其是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据《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我国,不仅海水富营养化,海洋生物物种锐减,海洋生态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部分近岸海岛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纵观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史,发展初期也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而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的主导下,这一现象则显得更为严重。对其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内陆地区产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临港工业、海滨旅游业等沿海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水、废物,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化工物品运输所造成的泄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海洋污染的三大主要源头。

3、海洋资源开发不合理

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然而,随着对各项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严重,在我国长达1.84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当中,已有超过一半的海岸线已成为人工岸,已严重威胁到了海岸生态链的稳定,同时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同样致使海洋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填海造陆等海上工程来扩展海洋发展空间的做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特定海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往往造成生态的恶性循环发展。此外,海洋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均衡,也造成特色海域的优势难以发挥,致使海洋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4、海洋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海洋事业起步较晚,管理制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尽管我国部分海洋法律已经对海洋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由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往往致使我国的海洋法令难以维持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管理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由于权责不清,不但降低了部门联合执法的行政效率,同时也使得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次,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惯性思维下的海洋管理,往往更习惯于对传统海洋事务的处理,而一旦发生诸如海上漏油等突发事件时,则往往表现乏力。最后,尚未形成有效的追责机制。由于相关处罚规定并不明确,管理部门在对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进行界定和处理时,往往缺少相应的追责机制作为保障。

三、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不但是自然生态观的现实实践,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属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范畴[8]。因此,在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探究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全面提升生态意识水平

充分发挥“意识先行”的积极作用,面向全社会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宣传力度,争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民海洋生态意识落后的现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积极宣传“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中心思想,使公民从心理上充分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开竞标、广告招商等方式将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外包”给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打破传统地域限制造成的公民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置身事外”的消极局面,使得内陆地区的居民能够在积极参与建设的同时共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2、引入科学有序的环保机制,综合治理海洋环境污染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中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的惯性思维,不断强化海洋生态污染治理。建立河海污染防治一体化机制,在内陆重点流域加强环境监控,严格控制化工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对于不符标准的排污企业应及时予以警告。改变传统“重陆轻海”的思维定式,对陆地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处理,避免陆地污染源对海洋环境造成间接破坏。建设海上生态保护示范区,及时处理海洋突发性污染事件,对特定海域生态环境进行重点保护。始终坚持走“科技兴海”之路,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新式防污治污设备,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

3、增强科学开发能力,统筹规划空间产业布局

改变传统海洋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依据“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对海洋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不断提升综合开发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淘汰原有的污染重,产业效益不高的海洋产业,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矿产开发、绿色能源利用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合理规划沿海地区发展,避免开发项目对同一地区过度与重复的开发,充分利用我国海岸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效能海洋经济产业链条。科学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针对不同海域的资源状况,采取集中与适度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科学开发海岸线资源、海岛旅游资源以及海洋渔业资源,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开发。

4、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创新海洋管理机制

树立“依法治海”的法治意识,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划分部门权限,积极加强海洋管理创新。明确立法主体,加强立法交流,从多个层面入手制定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法律,确保其系统性和连贯性。创新部门管理机制,明确部门权限,加强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多部门、跨区域的海上联合执法。健全海上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工作人员专业训练,完善环境监管配套设施,提升对突发性海洋事件的处理能力。明确海洋生态破坏的追责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恶性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曹英志: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16(1).

[2]杜强:推进福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3]俞树彪:舟山群岛新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2(1).

[4]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4).

[5]马彩华、赵志远、游奎:略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

[6]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

[7]罗新颖: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5(4).

篇5

由《生物多样性公约》第2条可知,外来物种入侵主要包括对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的入侵。海洋是陆地面积的近2.5倍,是环境的重要调节器,因其开放程度相比陆地更高因而更容易发生物种的转移,因此,对自然海域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对陆地系统的物种入侵来说影响范围更大、时间更长久,控制和治理也更加困难。同时,领海是沿海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入侵还可能对沿海国国家主权构成威胁。因此海洋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比陆地生物多样性更为特殊的潜在危险性。但现实是,在海洋生物入侵方面,无论立法还是研究都落后于陆地生物入侵的防治。预防和控制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证沿海国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一、海洋生物入侵的概念及其产生的特殊危害

目前,理论研究领域对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通过分析、研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于外来物种和外来物种入侵所下的经典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海洋外来物种入侵,是指某海洋物种通过自然途径或是人类有意无意的活动,被引入到其他海域生态系统,其建立的族群影响和威胁到了当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对当地海域生态系统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海洋生物入侵的途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入两类。自然因素入侵诸如洋流运动,热带风暴等自然原因导致的物种转移;人为活动引入包括船底携带外来附着生物,压舱水,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等。相较于陆地物种入侵,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具有一定的特殊危害性。

首先,入侵的海洋生物会破坏本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区域生物的独特性,威胁本地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入侵物种可能通过占据当地物种的生态位,建立起自己的种群,逐步消灭当地种族群,打破了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它们还可能与本土物种进行杂交,对本地物种遗传多样性造成破坏。同时,还会破坏当地海底的自然原貌和特有景观,比如珊瑚礁。此外,外来赤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很可能连续爆发赤潮,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其次,入侵的海洋生物可能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当地经济上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包括危害农林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造成景观破坏进而影响旅游业的收入等,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改变生态系统。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被40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的损失是海洋外来入侵物种导致的。

最后,入侵的海洋生物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海洋入侵物种有可能携带着一定的寄生细菌或病原体,这将对本地物种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甚至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特别是海水养殖类的物种,经常会携带各种病毒和病原体,稍有不慎就会在引入地区爆发疾病。例如,从1993年起,我国海水养殖对虾开始流行大规模病毒侵害,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当时从台湾等虾病流行地区引进了带病毒的苗种。

海洋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由于海洋处在地球的最低处,各种废弃、污染物质最终都将进入海洋,海水通过洋流运动进行着不停地流动,污染的来源往往难以确定。同时,海上作业的科学技术要求极高,海洋物种一经破坏便难以修复,损害结果往往是无法挽回的。尽管,目前已有二十余部有关外来物种入侵预防及管理的国际公约,但专门解决海洋和水生环境生物入侵问题的国际法律规制却发展缓慢,落后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对生物入侵防治的国际法律规范,也与海洋物种愈发严峻的形势不相适应。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特殊性探析

源于德国环境法的风险预防原则,最初的核心是社会应当通过认真的提前规划和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来避免破坏环境。以第二次保护北海国际会议为开端,也就是从海洋环境保护开始,风险预防原则逐渐进入国际环境法领域。由于环境保护领域的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伦理、科学等多方面问题,哪怕是在海洋环境领域,目前在国际上都很难对风险预防原则下一个统一或权威的定义。但人们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价值角度是一致的,根据大量的国际条约和会议宣言对于该原则的表述,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该原则的核心要素:

首先,环境风险的潜在危害被怀疑达到了一定严重的程度。环境风险是指公众对环境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的认识,具有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的环境风险几乎是不可控制的,而人为的环境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是人类利用、开发、获取资源的活动,当这些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风险达到一定严重的程度时,应当及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和扩大。当然,风险程度因地区和适用范围而异,各国可以基于自身对环境标准的要求进行衡量。

其次,发生的风险与其将要产生的危害的因果关系中存在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尚未取得支撑该因果关系的确切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在面对从未遇见过的新型海洋环境问题时,必然会存在不确定的认识。但是,这种科学的不确定性不能作为延迟行动或拒绝行动的理由,否则,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或许将遭受更为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这种损害远比提早做好预防措施的人力财力耗费大得多,更何况人类的生命健康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最后,风险预防原则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正确有效的风险预防措施。目前国际公认的风险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禁止与限制、最佳可行技术、最佳环境实践和清洁生产等。各国应当在本国能力范围内,最大化地就现有水平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以之为重要参考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环境风险。但是从上面对于科学不确定性的论述可以得知,这种不确定性会对成本效益分析构成一定的局限,人类只能够按照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科技水平进行分析,在将来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与成本一一效益相违背的。因此,环境风险的成本效益分析只具有参考价值,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决定性依据。

三、风险预防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中的适用

如上所述,海洋生物入侵问题所带来损害结果是灾难性的,但如今,该问题愈演愈烈的现状似乎还没有唤起人类的危机意识。风险预防原则在这一问题上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在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上引入风险预防原则,并配以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强国际协作,必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形成有力的保护。

(一)适用风险预防原则的必要性

1.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海洋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

国际海事组织指出,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对全球海洋健康造成致命威胁的元凶之一。海洋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物种的入侵途径多样,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土著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占据后,就很难再继续繁衍,只有逐渐消亡这一条路。海洋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复存在。风险预防原则正好与这一点相对应,只要出现对本地海洋物种产生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就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2.适用风险预防原则弱化了海洋生物入侵对于科学因素的高要求

在无法预知环境对外来物种吸纳能力的情况下,根据法不禁止即允许的理论,现行法律一般默认不能证明对环境有害的即视为环境安全的的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上,无论是在事前预测还是事后治理上都对科学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但在风险与损害的因果关系上一定会存在着科学的不确定性,若是都以无法证明对环境有害而逃避责任,那么必然会放纵外来物种的入侵。采用风险预防原则可以在这点上做到很好的弥补,各个国家都不得以缺乏准确的科学依据为理由,延迟或拒绝采取预防措施使海洋生物入侵带来的损害最小化。

3.对于海洋物种多样性的预防保护符合成本效益理论

在应对海洋物种入侵问题上,成本效益分析法确实比较难以适用。一方面是海洋环境复杂性、变化性的特点使得这种预防成本难以精确估测,另一方面是从历史上来看,对于生物多样性这一问题的保护,一直以来都遭到忽视,人类通常只会看到引入物种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往往不会考虑本地稀有物种所拥有的更为长久的生态利益。海洋物种一旦灭绝就无法修复,其生态价值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贯彻风险预防原则防止海洋生物入侵所带来的效益一定远远大于事后修补所花费的成本。

在防治海洋生物入侵方面,较之损害预防原则,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明显更为合适。下面以船舶压载水这种海洋物种入侵最为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为平衡船舶,保证安全航行,在船舶离岸时底舱都要注入一定的水体,当船舶装载为了空出吨位,就得将水体排除舱外,这样就产生了在不同海洋生态系统间进行的压载水排入和排出活动,同时发生无意的物种引入行为。据估计,船舶每年将约百亿吨压载水带到世界各地,几乎每九个星期就会在世界各地发现一种新的入侵者。这种合法的人类活动所引起外来海洋物种的入侵,比违法活动所带来的危害更大,并且更加难以控制。因此,风险预防原则在海洋生物入侵的防治上更加有效用。压载水所携带的外来物种往往会对本地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土著物种若是遭到排挤直至灭绝,这种后果是无法修复、无法逆转的。若是等到破坏后再进行治理,地球生态利益所遭受到的损失将难以估算。目前,将有害水生物体引入新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被确定为全球海洋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因此,不仅在船舶压载水排放之前必须对排放地以及压载水中的生物进行调查,还应当在本国的能力范围之内采取足够的措施进行预防,比如及时清理压载水中的沉积物等。即便存在尚未确定的科学证明,也应当将预防措施最大化,倘若污染,便再没有进行治理的机会。

(二)风险预防原则的具体适用

1.将风险预防原则确立为制定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

将一项原则能够尽快用于解决现有问题,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以该原则为中心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如前所述,海洋生物入侵问题具有特殊性和不可逆转性,针对这类问题法律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弥补其稳定性和滞后性所带来的空白,以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损害的目的。例如我国1988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在立法宗旨、预防原则的精神,提出的诸多诉求,但遗憾的是该法并未明确设立风险预防原则,制度设计等方面或多或少渗透着风险其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风险社会所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上更是如此。把风险预防原则正式确立为制定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同时在环境立法中将该原则的几个要素一一科学的不确定性、危害结果的不可逆转性、本国范围内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等在海洋生物入侵问题中具体化,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能减轻海洋物种遭到破坏的程度。

2.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方面的先进措施

对于海洋生物入侵问题适用风险预防原则最富有经验的国家是澳大利亚。早在1991年,澳大利亚为预防及控制由压舱水携带引入外来有害水生生物,颁布了《压舱水管理指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执行的关于压舱水方面规定的法律。该法明确要求压舱水排放前要进行交换并去除其中的沉积物。1999年,为保护自然物种,《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全法》第一章第3条中规定了预防灭绝、促进受威胁物种的恢复和为鲸建立保护区等措施。此外,还要求行政机关制定有关生物多样性事务的决策时必须适用风险预防原则。2001年7月起,澳大利亚还加强了对进入其沿海地区船舶的压舱水管制。凡是由管制机构评估后显示含有危险外来海洋物种的高威胁度船舶,必须在公海更换压舱水。这种典型的风险预防方法可以成为我国国内法关于这方面防治的典范。

还有一些国家根据风险预防原则制定具体措施,并且对这类措施给予法律保障。例如,1993年,德国于《遗传工程法》第6条中规定,从事遗传改性生物体的任何人必须进行风险评价,这种评价程度应当根据最佳实践、适用最佳可行技术以避免对人类、自然和环境的潜在危害。而比利时、奥地利等国的相关法律中也存在类似的规定。

3.加强国际协作

由上述海洋的特殊性可以知道,海洋物种的维系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不是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就能做到的。防止海洋物种入侵,必须要加强国际协作,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国际公约对这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1982年《海洋法公约》第196条规定: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减少和控制由于在其管辖或控制下使用技术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或由于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环境某一特定部分引进外来的或新物种致使海洋环境可能发生重大和有害的变化。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更是多处涉及了风险预防原则。其中第8条规定,各成员国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计划或其他管理战略,建立保护区,重建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促进受威胁物种的复原,防止引进、控制或消除那些威胁到生态系统、生境或物种的外来物种。2000年的《卡塔赫纳议定书》第15, 16条中有关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更是充分体现了风险预防精神。

篇6

关键词:海洋经济 发展机遇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0-009-02

海洋作为蓝色国土,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500多个,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随着沿海地区的开发和开放,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沿海开发开放地区,在经济社会和产业优化发展方面均走在全国的前列,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奠定了基础,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我国“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重点,并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重点区域,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试点区域。应该说,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正在步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海洋是缓解国民经济和杜会资源瓶颈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化背景来看,世界已进人海洋经济的大发展时代。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是世界各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随着陆域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日益短缺,世界的触角不断向海洋延伸。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底多金属及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更是巨大。并且,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解决1/5人口供水问题。在陆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海洋经济是全球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说,海洋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我国是海洋大国,在海洋上有广泛的利益和权利。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 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每年围填海面积已达120至150平方公里,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海洋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的战略性基地。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海水利用技术已成为缓解沿海工业和生活用水压力的主要途径。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海洋是维持外向型经济格局和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0%,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海运量的提升,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而我国海区属于半封闭海。与外部大洋相连主要通过大隅海峡、官古水道和马六甲海峡三条海上战略通道。因此,海洋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前沿,对维护我国在周边及世界重要海峡的通航利益至关重要。

3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国民经济体系,涉及20个门类;主要海洋产业在世界举足轻重,海盐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0年海洋油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跨人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的行列;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2010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350万,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每10个人中有一个是涉海就业人员。我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看,这种经济形态将长期保持,并不断深化。

正是由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以及启动海洋战略的重要性,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专门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题,部署海洋工作,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二、海洋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预计今后5到10年,我国海洋经济重点将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经济安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不断使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增长期。

1 海洋是缓解陆域资源短缺的最佳途径,发展潜力巨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将较大范围地缓解陆域资源的短缺,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的瓶颈,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目前,我国陆域资源已经日益枯竭,一时间难以突破。目前,我国已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已达到44个,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海洋经济发展大有作为。因此,围填海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用海。

从海洋水产品来看,目前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相当于当年全国肉类和禽蛋类总产量的1/4,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供给的重要保障之一。近20年来,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50%以上来自海洋,为全国石油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海水淡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未来我国淡化海水产量将大幅增长,将会加大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供给力度。另外,我国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海洋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约在6.3亿千瓦以上,开发潜力巨大。

2 国家政策将快速助推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前不久,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的涉海产业,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预示着海洋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从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出发,从长足发展来看,将带动我国钢铁、机械、有色、造船、石化、轻纺、高档建材等多个工业体系的发展,可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或形成产业技术储备、形成一批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能力的关键性、战略性海洋产业需

求;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海洋领域的技术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实力等连锁反应;并有效缓解国民经济建设短缺的资源瓶颈,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未来海洋等。

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能和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新材料、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提升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国家对地方政策扶持和具体指导将继续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分析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以浙江为例,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方面,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规划。浙江将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同时,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航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围绕这些大平台,浙江省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突出我国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

国家海洋局表示,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贯彻实施方面,将着重在海域使用和海岛开发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第一,要适当考虑增加浙江等地的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并依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涉海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等项目,优先安排围填海计划指标;第二,在海域使用审批上,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审批程序,积极支持浙江省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工作,探索用海项目审批新模式;第三,在海域资源市场化方面,国家海洋局将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为探索建立浙江省海域使用二级市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第四,在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逐步完善海岛保护法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批程序和监管工作,为浙江省加强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与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海岛提供法律与政策依据。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还将在经济监测与评估、规划监督实施、海洋产业指导、海洋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浙江等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1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目前已达1400亿元人民币。

2 保护环境是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近些年来,随着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加之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加剧和对海洋的无序开发,使海洋环境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比如,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缺乏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机制造成用海行业之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不合理;沿海岸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状态,而在经济发达岸段,也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增加使海洋性灾害频率增高,范围扩大,经济损失程度也相应增加,后果更严重。此外,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的形势,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繁重任务;各国都在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增强国际海洋竞争能力。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发展海洋经济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海洋的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开发与保护并举,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1 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开发和保护似乎是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冲突,但是海域资源和土地一样,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果在开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不加以有效保护,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平衡点,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用海方式,实现集中、集约、节约、科学用海。

2 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要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提高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应当是试点工作的重点之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3 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要进一步提高海洋污染监控能力,以污染防治为重点,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为立足点,提高预警和全程监测设备的装备水平,实施重点企业、重要人海口的全天候监控,从上游切断污染的源头。二是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污。尽快在全国推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定期预报制度,依法从严查处重点工业污染,对于陆源污染企业要进一步核查,集中整治或关闭,海上作业企业要坚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符合海洋作业环境要求。三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加大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探索推行建立沿海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按照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的要求,制定实施全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四是加快海洋生态监控,适时做好生态修复。确保海洋生物适时在全国部分重点区域推进海洋生态监控区建设,大力开展水生物资源养护等行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海滩、海岛以及湿地、海上生物等进行必要的投入,提高海洋自我生态修复功能,实现人为修复与自然修复并举。五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其关键要依靠科技,要正确处理好以创新为引导的科技支撑与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的矛盾。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与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70%的贡献率相距甚远。因此,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以减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2003-

2丁德文,海洋生态事关国家安全,2006(3)

3颜文,黄良民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与决策研究,2008(2)

4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1

5浙江海洋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

6《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9年中国海洋年鉴

7《中国海洋鉴》编筹委员会,20lO年中国海洋年鉴

8中国经济年鉴20lO年卷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海岛及周边水域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沿海地区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激增,大江大河携带的陆源污染物最终流入海洋,海上油田开发和船只携带石油等污染物泄漏,使海洋和海岛环境遭到严重污染。20**年,陆源排海污水总量(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约*亿吨,*个排污口设置在海水增养殖区邻近海域,*个排污口设置在风景旅游区邻近海域,多数功能区的水质劣于国家标准,处于极差和差的等级比例分别为36%和22%。邻近排污口的增养殖区环境退化,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减,养殖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及镉、油类等污染物含量普遍超标,海产品的食用安全风险增加;邻近排污口的旅游风景区水体透明度普遍降低,海水浴场环境受到影响;港口航运区环境恶化趋势加重。

2.海岛的传统捕捞业已失去发展空间。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已基本枯竭。传统的优质渔业经济种类基本形不成鱼汛,经济鱼类趋向低质化和低龄化。同时,由于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正式生效,我国渔民目前已无法在邻近韩国、日本的我国传统渔场作业,使得数万艘船只被迫转产转业。

3.海岛生态系统功能丧失。某些海岛珍稀生物资源滥捕和滥采情况十分严重;一些岛屿随意修建连岛大坝,造成水流阻隔,破坏了附近海域的生态;还有一些岛屿放任企业在海岛上倾倒垃圾甚至有毒有害废物。污染物累积和海域污染,使得海岛及周围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功能丧失。

4.开发利用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严重。与陆地相比,海岛地理环境独特,生态系统脆弱,淡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一些地方随意在海岛上开采石料,砍伐植被,破坏了海洋自然景观和海上天然屏障,甚至使一些海岛生态资源不复存在。

5.无序开发海岛损害了国家权益,威胁国防安全。一个时期以来,炸岛、炸礁、采石、砍伐、挖砂等严重改变海岛地貌和地形的事件时有发生,极有可能改变我国一些领海的基点位置,从而损害我国的国家和领海安全。

6.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力度不足。我国在一些海岛上设有各种等级的基线点、重力点、天文点、水准点、全球卫星定位控制点等设施和标志;有的海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有的海岛拥有重要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对这些岛屿的保护和管理事关国家利益,但国家对特殊用途海岛保护方面的投入不够,保护力度不够。

7.海岛经济与沿海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我国海岛都地处海防前线,大部分海岛至今尚未对外开放,导致我国海岛县市区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与隔海相望的我国陆地沿海地区相比,可以说是我国“东部的西部”。海岛与周边陆地县市区在发展环境、区位、政策等方面不在一条起跑线上,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二、对策建议

1.切实做好海岛资源利用和海岛经济发展的规划。建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沿海省市和相关部委参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统一协调。

2.加强科技引领,遵循客观规律。在科技引领下着重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海洋产业类群;调整产业结构,组成以现代渔业和环境友好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依据国际成功的范例,以海岛旅游为主导,适度发展生态、休闲渔业、风力发电、海水淡化及有效利用潮汐能等生态产业。

3.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欧洲70%的岛屿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产业,马尔代夫、泰国的普吉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以及美国的夏威夷等,都为我国寻找成功的海岛发展模式提供了范例。目前,我国十多个海岛县共同参与的全国海岛旅游合作全面启动。在我国海岛经济发展中应明确我国海岛产业发展应该以海岛生态旅游为主。

4.适度发展生态、休闲型的“海洋牧场”式渔业。韩国发展“海洋牧场”式渔业值得我国海岛渔业借鉴。韩国“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海域,为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包括营造适宜鱼类生存与繁殖的自然生态系统,从资源的放流到捕捞,人为地控制和管理渔业生态系统,以达到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使渔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山东省已经在省内各海岛周边开始实施类似海洋牧场的“渔业修复计划”;山东省烟台市现已在豆卵岛、崆峒岛、长山列岛和千里岩岛建立了四大人工鱼礁场;而长岛县则在海底大量种植各类海藻,形成人工“海底森林”,使得近海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海洋生物群落逐步恢复。

篇8

我国海岛开发保护虽取得显著成效,但问题亦十分突出。海岛开发保护对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借鉴国际经验,从战略层面对我国海岛开发保护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研究和思考,尝试提出可行的海岛开发保护战略目标、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海岛保护;海岛开发;海岛管理;海洋强国

我国海岛众多,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依托海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独特生态体系,对于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步入快车道。一批规模较大的群岛行政区(如舟山、长岛、长海等),通过开发利用海岛的区位、渔业、景观、民俗文化等优势,建立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1.1海岛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

渔业是我国海岛传统支柱产业,在整个海岛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目前海岛渔业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由以捕捞为主转为以养殖为主;海岛旅游蓬勃发展,在普陀、南澳、洞头和长岛等地,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和长岛等地海洋化工、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临港工业得到较好发展;海岛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在一些较大的海岛已建立较完善的包括港口、水利、道路、供电、市政、环保等的基础设施体系。

1.2新一轮海岛开发大潮蓬勃兴起

海岛作为第二海洋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随着我国新一轮沿海区域综合开放开发战略布局的完成,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海岛列为开发保护的重点区域,通过制定中长期开发保护规划推进海岛开发与保护加快发展。无居民海岛或具有潜在资源、环境价值,或是天然军事屏障,或是国家领海前沿,成为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海岛管理政策的逐步完善,为无居民海岛开发保护提供了巨大空间,无居民海岛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正在积极推进。

1.3海岛生态修复与保护逐步展开

我国海岛保护工作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建立涉及海岛的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60余个,涵盖800余个海岛。随着海岛开发力度的加大,海岛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国家已启动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在一些海岛开展海岛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促进海岛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2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海岛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约束明显

2.1.1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海岛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近年来,海洋渔业在海岛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呈下降态势,海岛渔业发展可持续性面临威胁。主要体现在:渔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渔民增收困难;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外源性污染带来渔业水域污染和资源衰退[1]。海岛旅游层次偏低。海岛旅游已成为我国海岛地区发展经济、拉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及管理不善,目前海岛旅游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海岛旅游粗放开发,产品雷同;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缺少统筹安排和相互协作;宣传力度不足,品牌意识较差[2]。其他产业发展乏力。对多数海岛而言,由于空间和资源约束,第二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主要是依托海洋渔业的水产品加工业、渔具制造业、渔船修造业以及相关服务业。近年来由于渔业发展缓慢,对海岛仅有的这些较低层次的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整体发展乏力。

2.1.2基础设施较落后

由于投入不足,大部分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淡水供水设施难以保障、交通集疏运条件有待改善、电力设施比较薄弱、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层次低是制约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1.3社会发展水平低

与陆地发达地区相比,海岛地区总体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多个方面。造成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积累薄弱、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单一且总量偏小、交通通信不便及生态环境承载力差等。

2.2海岛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2.2.1基础设施工程引发不良影响

为解决海岛对外交通,我国修建一批海堤式岛陆通道工程,有效缓解岛陆交通束缚。但由于海堤隔断海峡,导致原有海流体系和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当地生态环境的不良变化。厦门集美海堤建成后,造成文昌鱼资源衰退、污染物不能扩散、两侧淤积加剧。有些海岛修建的围海工程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如浙江玉环县漩门港的筑坝工程和围海蓄淡工程,引起乐清海域沉积环境的变化,导致乐清湾纳潮量减少,加剧该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3]。

2.2.2海岛生物多样性降低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近年来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海岛生物资源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的威胁,海岛生物多样性呈下降态势。在海岛上采挖珊瑚礁、砍伐红树林、滥捕海岛珍稀生物等活动,使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恶化;海岛围填海、建港等工程建设活动,使海洋生物最为丰富的潮间带不断萎缩、大量物种丧失。

2.2.3海岛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海岛面临的环境污染威胁首先来自开发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强度的提高,海岛旅游、海岛风能及其他产业活动的发展增加污染源、扩大污染度,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次,海岛周边海域养殖业、油气开采业、海上运输业等产业活动增多,也对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最后,海岛污染处理设施不完善也使得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2.2.4海岛数量趋减

长期以来,炸岛炸礁、填海连岛、采石挖砂、乱围乱垦等严重改变海岛地形地貌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部分海岛灭失、海岛数量减少。海岛消失问题在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海域均不同程度存在。

2.3海岛管理薄弱

2.3.1海岛管理不到位

海岛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给海岛管理带来不便,并且导致管理成本较高;海岛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自然灾害的频发性更增加海岛管理的难度。由于管理仍存在不足,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缺乏统筹规划,开发随意性大,保护意识不强,海岛生态环境污染和损害严重。

2.3.2特殊用途

海岛保护不力特殊用途海岛是指具有特殊用途或重要保护价值的海岛,主要包括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国防用途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岛和有居民海岛的特殊用途区域等。对特殊用途海岛的保护和管理事关国家长远利益,但目前缺乏有力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使一些特殊用途海岛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已遭破坏。

3国际海岛开发与保护发展趋势

3.1可持续发展成为海岛开发与保护的基本主题

海岛及其周边海域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国土空间,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港口、旅游、海洋能等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生态及科研价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鉴于海岛在海洋可持续发展中日益提升的战略地位,在充分尊重海岛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海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实施海岛开发与保护活动的基本主题,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协调发展成为海岛开发与保护决策的核心原则。

3.2海岛自身特定价值是海岛开发保护的根本依据

不同的海岛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现,这种价值差异为海岛开发与保护活动的实施提供根本依据。在可持续理念指导下,依靠科技进步,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海岛得到开发利用,从而在维护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供给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丰富大众娱乐生活等不同方面做出独有的贡献。

3.3特色服务业的兴起是海岛开发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主义的深入发展,海岛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日渐强烈及海岛生态环境与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促使海岛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农牧渔业等传统海岛产业快速弱化,以旅游、仓储、金融为代表的特色海岛服务业的兴起成为世界海岛开发的新态势,同时也带来对海岛生态环境的更多关注,使得海岛保护投入的力度不断提升,保护性开发成为世界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显著特征。

3.4建设海岛保护区网络

以保护区形式对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和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特种景观、遗迹进行保护,防止海岛资源和环境遭受不当影响、有效维护海岛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平衡,是目前世界上推行海岛保护的普遍做法,在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海岛保护需求的增长,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推动下,海岛保护区建设将得到更快速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在全球范围内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特色鲜明的海岛保护区网络,进而形成对世界上海岛生态系统及其传统社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局面。

3.5海岛基础设施高度完善

为促进海岛开发利用,系统完善的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加强,包括:完善岛屿交通基础设施,构架岛屿与大陆及岛际间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改善岛屿陆上交通条件,建设配套的接线公路,构建岛内路网结构;加强电网、水网建设,从而形成现代海岛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网络。

4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定位、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4.1战略定位

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载体。依托一批面积较大、淡水和耕地资源较丰富、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较强以及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海岛,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框架下,完善海岛总体建设布局,依靠科技创新实施一批开发工程建设,提高海岛基础设施水平,合理发展岛陆、岛岛通道工程,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推动海岛经济社会发展,使一批海岛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载体,促进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以这些海岛为基地不断拓展海洋开发空间,加强对深远海资源和空间的开发利用,壮大海洋经济,推动海岛社区发展。海防安全和海洋权益保障基地。突出海岛在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维护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对相关海岛的开发保护规划,建设一批国防军事设施工程,促进领海基点岛的保护和开发,使一批海岛在维护国家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充分利用一些海岛良好的自然条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学研究基地,包括海岛试验场、海岛观测站、海岛测试基地等,使之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从而加强对制约海洋和海岛开发保护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创新。特殊生态和环境保护区。对具有重要生态环境价值的海岛,如拥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态关键区的海岛、拥有极大物种多样性的海岛、拥有珍稀或濒危物种的海岛、拥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或对地方性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的海岛,以及具有自然历史遗迹、人类活动历史遗迹、美丽自然风光等社会文化价值的海岛,要加强建设与管理,有选择地制定和划定一批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保护区进行规划保护,以保留、保存天然海岛自然景观风貌,改善海岛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4.2基本原则

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海岛具有不可估量的国防、军事、经济价值,因此海岛的开发与保护首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任何合作、外交、经济、科研、社会和保护活动都不能牺牲国家利益,都要担负相应的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在内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固有生态系统是维系海岛生存的基础,在进行海岛开发保护时要充分认识海岛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尊重其特殊性和脆弱性,对维持海岛存在的岛体、海岸线、沙滩、植被、淡水和周边海域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实行科学规划和严格保护。因岛制宜原则。不同海岛在资源、环境、生态、开发保护现状与潜力以及今后承载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进行海岛开发保护要综合考虑不同海岛的自身特点,科学定位每个海岛的具体功能,明确每个海岛开发保护的基本方向,从而以每个海岛的合理开发或保护为基础,促进整个国家或地区海岛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原则。应从国家层面对海岛的开发保护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全国海岛开发保护的空间和时序安排,保证海岛开发保护的规范有序推进。在国家宏观管控的基础上,制定和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3个层次的海岛开发保护详细规划,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管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海岛开发保护的顺利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原则。科学技术是海岛开发保护实现最终目标的根本支撑,应积极开展海岛开发保护科技研究,发展海岛开发保护关键技术,引导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在海岛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倡导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理念,探索海岛生态型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和推广,以科技创新促进海岛开发保护的健康发展。

4.3战略目标

到2020年,海洋和海岛综合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海岛开发与保护规划体系有效实施,建立一支高效率海洋与海岛综合管理执法队伍,建成一批涉及海岛经济社会发展、海洋安全和权益维护、海洋科学研究、海岛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重大海岛开发保护工程项目,海岛保护区网络建设与管理卓有成效,海岛开发保护领域的人才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岛开发保护进入科学有序轨道,将一批重点海岛建设成为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带动我国海岛开发保护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推动我国进入海洋强国初级阶段做出重大贡献。到2030年,建立适应海岛开发保护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强有力的海洋与海岛综合管理执法队伍,形成完善、可持续的海岛开发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海岛管理体制与制度完善高效,海岛开发保护有序进行,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海岛生态环境良好,形成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海岛产业体系,海岛在保障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中的作用明显提升,以海岛发展为重要支点,促使我国进入中等海洋强国行列。到2050年,建成国际先进的海岛开发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全国海岛开发保护布局完善、协调、高效,海岛开发、经济发展与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均衡发展,海岛生态环境优良,特殊用途海岛得到合理建设与保护,海岛成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海洋权益、开展科学研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推动区域社会进步的战略空间载体,为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5对策建议

5.1完善海岛开发保护相关法规与规划

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实施细则的制定,提升相关配套制度的法律地位。完善地方海岛开发与保护管理制度的制定,构建完善的海岛开发与保护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和《全国海岛保护规划》为依据,推进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制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海岛保护和开发战略规划体系。制定覆盖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4级海岛功能区划,按照海岛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确定海岛开发保护主导功能,保护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海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权益。

5.2实施海岛综合管理,提高海岛管理水平

本着预防性和适应性管理原则,建立符合海岛生态系统功能的海岛综合管理体制,适应海岛生态系统健康维护需要,将海岛、海岸带和海域管理整合在一起,以海岛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导向,以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海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多目标一体化的动态管理体制。推动执行机制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提升全社会的政策法规意识,推动海岛管理、开发利用、保护进入依法管控的轨道,确保我国海岛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下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开发利用,带动我国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3拓展资金来源,加大海岛开发保护投入

加强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投入海岛保护与建设资金的增速和规模,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海岛人才队伍培养、海岛产业升级等关系海岛开发保护长远发展的工程项目。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多种力量,增加我国海岛的基础设施工程和关联工程的投资建设,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关联工程建设。逐步扩大海岛对外开放步伐,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促进对国内国外市场的开拓利用,推动国内外市场资金和社会资金向海岛流动,借助外部投入满足海岛开发保护对资金的需求。

5.4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制定优惠配套政策,优化机制,积极吸纳岛外人才资源参与海岛开发与建设,促进岛外岛内人才资源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利用。加大投入,强化人才环境建设,大幅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拓展人才进步空间,努力打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吸引、留住和更好地利用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建立一批特色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海岛可再生能源技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海岛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等的研发,建立海岛开发保护科技支撑体系。依托海岛建设一批海洋科技孵化器、海洋科技中试基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海岛企业与涉海科研机构对接,鼓励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带动海岛产业高端化发展。

5.5加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岛资源

实施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严禁炸岛、采挖砂石、建设大型实体连岛坝等严重损害海岛及周围海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活动;建设海岛生态自然保护区,推动以太平岛为中心的南沙群岛国际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西沙群岛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完善海岛保护区网络,加强海岛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海岛生态环境监测,建立海岛定期巡航制度,对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实行全覆盖、高精度的监视监测;完善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海岛基本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监视、监测和统计,基础信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岛宣传教育基地,加强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内海岛的科学研究;继续实施海岛生态综合治理,建立一批生态示范区,带动海岛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全面发展,将我国海岛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海上明珠。

5.6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海岛产业体系

发展高效生态休闲渔业,利用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增殖渔业,发展集约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适合规模化经营等特点的深水网箱、工厂化等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包含运动、娱乐、餐饮、观光等形式的休闲渔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水产加工业,提高加工水平与产品档次,提高水产品竞争力。对不同海岛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旅游发展规划,创新投入机制,促进海岛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海岛旅游品质,扩展旅游业在海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适宜的海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港口物流及仓储业等,建立起与海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推动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7提高特殊海岛开发保护水平

加强对领海基点海岛的保护与管理,除已确定的领海基点海岛,一些海岛也具有成为领海基点海岛的潜在价值,对这些海岛也应加强保护和管理,开展科学研究和勘测方面的准备工作;散落于辽阔海域中的一些海岛在国防和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国防安全的现实需要加强对这些海岛的保护与建设,通过合理的科学规划、布局及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国防岛链。重视开发利用保护特殊用途海岛,通过适度发展旅游业、科普教育及其他产业增强对领海基点海岛、国防用途海岛的管理和保护。推进南海岛礁人工岛建设,加强对岛礁的控制,建设一批大型海上平台、浮岛,配置太阳能、风力发电、海水淡化设备、生活娱乐设施以及建设码头、机场等,逐步形成物资补给基地、油气开采后勤保障服务基地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环境观测预报和科研基地。

参考文献:

[1]孙琛,黄仁聪.海岛渔业发展与新渔村建设[J].渔业经济研究,2008(1):20-21.

[2]杨洁,李悦铮.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38-45.

篇9

关键词:生态收益;生态责任;生态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2-0099-05

一、导论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人们经历了由末端治理到预防为主的观念转变,逐渐认识到企业本身即是一个生态单元,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性。吴玉屏(2001)认为,人类在社会领域的经济活动需要遵从自然的相关生态规律,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需要适应食物链以求生存,企业也需要确定自己在产业生态链中的位置以从产业生态系统中获利(Dunn和Steinemann,1998)。这是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友好生产模式的内在基础。与此同时,研究表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存在、公众的压力(Henriques和Sadorsky,1993)以及来自生态消费市场的激励,构成企业生态友好行为的外在动因。因此,生态因素逐渐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业绩指标(Searcy,2009)

为促成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公众(尤其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的压力是否发挥了作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生态生产行为规范是否构成压力?压力是否足够?……综合起来,生态因素是否成为了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

2010年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BP公司漏油事件以及2011年发生在中国渤海的中海油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既为我们分析生态事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提供了可供比较的案例,同时,通过其行为差异背后影响因素的对比,也为我们激励企业行为生态化指出了方向。

二、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及其与BP公司的对比:利益相关者视角

对于传统产业尤其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而言,产业生态化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Niutanen和Korhonen,2003)。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大企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尤其大(Hart,1997)。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公司都是知名的资源开采型大企业,亦属于污染密集型企业。应对越来越强烈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它们需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进行生产和经营,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企业是利益相关方的企业。研究表明,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企业行为(Ilinitch,1998)。而外部性的存在,会使利益相关者增加其对企业的影响,以促使企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增加积极的影响。

(一)两事件处理过程描述

表1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的回放及其与BP公司的对比来自百度搜索,经过作者整理。

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的经过及其处理1213BP公司漏油事件的经过及其处理2011年

6月4日1213发生事故的B平台开始少量溢油1213未停止生产作业12132010年

4月20日1213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伤、至少11人失踪1213迅速为人们所知6月17日1213C平台发生小型井底事故1213未停止生产作业12134月20日1213事发当天,奥巴马命令内政部长对此事故展开详尽调查,在30天内提交报告1213“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的处理6月21日1213微博最早披露漏油消息1213漏油信息开始流传,但未停止生产作业12134月22日1213平台沉入墨西哥湾,有疑似漏油迹象1213白宫称“寻常事故”6月30日1213国家海洋局介入调查1213国家海洋局的介入调查,仍继续生产作业12134月24日1213海岸警卫队证实油井漏油,每天泄漏大约1000桶原油1213调查结果出炉7月5日1213中海油否认隐瞒,称媒体哗众取宠1213媒体初次曝光,康菲否认实情12134月29日1213浮油当晚抵达路易斯安那州海岸,事态进一部扩大1213美政府全面介入救灾7月6日1213事件致840平方千米海水变劣四类1213漏油事件继续升级12135月3日1213BP承诺为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负责1213表明态度7月14日1213国家海洋局叫停,康菲称已停止1213海洋局叫停康菲作业,但遭隐瞒,还在继续作业12135月13日1213BP水下录像,漏油成本预期升至4.5亿美元,CEO承认可能因漏油事件辞职1213公布事态进展7月30日1213海洋局令康菲8月31日前堵油源1213海洋局给出堵漏限令12135月20日1213BP宣称已可收回60%的泄漏原油1213着手进行善后处理8月24日1213康菲开会称愿意承担责任1213做出空口承诺,却无行动12135月24日1213美国成立总统委员会调查原油泄漏事件,BP为清理油污已花费7.6亿美元1213为善后买单8月30日1213海洋局成立渤海溢油索赔小组1213拒绝索赔,归咎自然因素12135月29日1213BP或1年前便知泄油井存在隐患,同时,BP宣布“灭顶法”封堵漏油失败1213采取实际措施进行善后,但未成功9月1日1213康菲石油公司称已封堵渤海溢油源1213实际未封堵成功12136月3日1213BP堵油首传捷报,有望控制漏油1213事态得到控制9月2日1213仍有溢油点,海洋局责令康菲停产1213缓慢实施,无视法令12136月6日1213BP承诺将墨西哥湾环境恢复原样1213进一步表明态度9月5日1213康菲称蓬莱19-3油田231口井停产。中海油股票上涨9.39美元1213迫于压力,宣布停产,但漏油还在继续12136月8日1213BP表示其采集已泄漏原油的速度有所加快1213以实际行动进行补救9月6日1213溢油累计污染5500多平方千米海水,严重影响海洋生态和海洋渔业1213漏油造成污染进一步加剧9月15日1213渤海溢油现场仍有油花油带1213污染进一步扩大9月18日1213蓬莱油井仍有油花溢出1213污染仍在进一步扩大1213公司股价自4月20日开始持续下跌,三个月内,BP公司股价暴跌三分之一,市值蒸发800亿美元,二季度BP公司净利润为-175亿美元,年度累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7.2亿美元(二)管理层态度对比

高层领导的支持对环境事项的理解和承诺至关重要(Tilley,1999),尤其重要的是管理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理解和态度(Cordano和Frieze,2000)。而管理层的行为除了管理层的内生动机,还需要来自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激励(Stefan Schaltegger,1997)。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发生之后,管理层开始是拒不承认,并且对媒体的报道加以批评,隐瞒实情;其次是拒绝各种合理赔偿,拒绝设立事故基金。反观BP公司,在事发后第一是及时将实际情况公布于众,向广大民众道歉;第二是设立200亿的专项基金。用于污染处理的研究及赔偿,积极进行资产处置,用于支付各种善后费用;第三是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三)政府相关部门反应的对比

在企业的利益相关方中,政府是有能力规制企业行为的利益相关方(Fineman和Clarke,1996)。对于康菲漏油事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却反应迟钝,6月30日国家海洋局才开始进行调查,7月14日叫停康菲石油公司采油行为,从事发到行动,不仅时间漫长,且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上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导致长达一个月时间内漏油情形不断加剧,也给康菲石油公司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而2010年4月20日发生的“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处理则不同,在事发当天奥巴马就命令内政部长对此事故展开详尽调查,要求在30天内提交报告。政府相关部门做出及时反应,及时施加压力,及时推动其修复行为。

(四)媒体报道的对比

媒体在引导公众的生态消费意识以及维护企业或公众的生态产权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然而,在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中,我国媒体报道第一缺乏及时性,第二缺乏报道热情。由于没有将实际情况公布于众,引导舆论,客观上助长了康菲石油公司态度的嚣张。而在BP漏油事件中,美国媒体抨击BP石油公司的言论比比皆是,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由于及时公开漏油事件的进展情况,加之绿色和平组织和民众的大力声讨,严重影响了BP公司的股价和企业价值,从而推动了BP公司的善后行为。

三、利益相关者行为差异分析:制度建设的视角

Khanna和Zilberman(1997),Altman(2001)的研究表明,环境保护法规可以诱导利润最大化企业(尤其是污染密集型企业)采用生态友好的生产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好转。当然,这种诱导作用体现在规定了企业产权行为的底线,指出了企业生态行为的基本方向。自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相关法律、制度安排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一)美国的制度建设及其特点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美国国会在1973年颁布的《清洁水法案》,1973年12月签署生效的《濒危物种法》,1980年通过并于1986年、1996 年分别作了重要修订的《超级基金法》,1990年颁布的《石油污染法》等,均成为美国各界以及BP公司处理漏油事件的行动指南。

清洁水法最早于1972年通过立法,其后在1977年和1987年经过了一系列的修改,该法案主要是监管美国境内排放到水里的有毒物质。该法案明确表示水体的生态目标应被放在第一位,同时制定了一个强制执行的配套计划,即“国家污染排放消除系统(MPDES)计划“,该计划授权环保署(EPA)或执行计划的各州政府给点源污染者颁发许可证,许可证规定了每日的最高排放量,违法行为则将受到严惩。同时随着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深入,排污标准由基于技术的标准向基于水质的标准进化(USEPA,1999),制定了包含52个因素的具体水质指标,可操作性较强。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对企业的监督。

而《超级基金法》则以其严格责任、无限连带责任和责任追溯制度而闻名。根据该法规,如果在任何设施(Facility)发现危险物质的排放或可能的排放,有关责任方即应当对清除该污染承担连带责任(虞磊珉,王 刚,2004)。在生态事故发生时,如果不能找到相关责任体,则由政府运用超级基金对环境及时进行恢复,待确定相关责任方时再进行处理。按照美国《超级基金法》的要求,所有污染密集型企业都有可能是潜在的责任体(PRP),有责任和义务定期公布其生态预防和环境控制措施。

1990年《石油污染法》则针对海洋石油污染建立了专门的国内海洋溢油损害补偿机制,规定了油污责任者的无限责任。而重大的过失或故意的不当行为,企业不仅承担的民事责任要大大增加,还可能面临严厉的刑事责任很明显,中海油康菲公司的行为既是重大的过失,更是故意的不当行为。。由于海洋漏油造成的生态损失很难进行量化,美国商业部的国家海洋与空间署曾专门制定了量化环境损失的准则,详细说明在评估环境损失、确定环境损害的赔偿范围时,包括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的综合。而对这些价值的估算可以包括条件评估法在内的任何方法,来确定企业应该承担的损失。因此,违规行为的生态成本高昂,违规而不治理,企业损失将会更大。

会计是计量和反映企业责任的重要工具。在强调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会计将直接为反映企业的受托生态责任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规范企业生态环境相关的会计行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AICPA、SEC以及EPA均作了不懈的努力。FASB要求美国企业根据1975年制定的第5号会计准则“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其配套的指南FIN14《损失金额的合理预计》处理相关环境事项。由于这两个文件在确认和计量环境负债上存在缺陷,FASB下属的紧急问题特别委员会(EITF)专门研究针对环境事项的处理,先后出台了《EITF90-8 环境污染费用的资本化》,《EITF93-5 环境负债会计的公告》,以规范发生相关环境支出时企业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之后,FASB在2001年出台了《FAS143-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在2005年出台了《FIN47-有条件资产义务会计处理》等一系列公告,对因环境问题引起的资产减值以及资产的退出进行规范。AICPA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在1996年10月颁布了《SOP96-环境修复负债》准则,为环境修复支出的审计提供具体的指导;SEC则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规范,如按照管制条例S-K第101条款、第103条款,披露企业遵守生态环境法规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及披露第92号专门会计公告规定的企业环境负债成本和环境监控成本等。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美国EPA的作用不可或缺。为规范企业涉及生态环境事项的行为,美国环保局组织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管理的工具》,为企业环境事务的管理提供指南。1995年,美国环保局又了《鼓励自我监督:发现、披露、改正和防止违法》的政策,规定对自愿披露、发现、改正其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给予减免法律处罚的优待,以鼓励企业在发生相关环境事故时,第一及时公开事故,第二及时采取措施。

由于相关立法的严格规定和可操作性强,使得生态事项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绩效、进而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墨西哥湾BP 污染案为例,美国政府要求BP的赔偿名目有:堵漏措施、拯救野生动物、保护海岸线以及补偿生计受到影响的墨西哥湾居民对BP公司而言,此次环境事项成本至少等于:堵漏支出+生态恢复支出+渔民补偿。。而如果BP公司的事后行为、努力不被美国公众接受,BP公司将遭遇刑事指控,一旦获罪,按照美国《清洁水法案》、《石油污染法案》和《濒危物种法案》,BP需要进行的支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企业市值的巨额损失即是这方面的初步反映。所有这些,企业都必须做出正确的记录和反映,以利于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决策。这也是BP公司事后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并积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的制度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日渐重视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环境保护、水体生态系统保护有关的法律主要有1984年、1988年分别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1996年和2002年经修订后分别公布了新的《水污染防治法》、《水法》,使水管理法规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还颁布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性水环境保护法规,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水环境质量的地方和国家两级标准以及污染排放标准等。与美国的环保法规相比,具有综合性强,内容不够具体,覆盖面广但可操作性差等特点。如《海洋环境保护法》第85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2 万元以上20 万元以下的罚款。”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40条第1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然而该条款是一条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同时,《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1款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可见,与美国立法的严格和无限连带责任以及超级基金法对PRP潜在责任的追究相比,我国法律对海洋污染责任的追究操作性不强。

以此次康菲石油公司的漏油为例,按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其责任追究的上限居然只有20万元。而实际的生态损失远远不止于此。根据Costanza(1997)的估算,平均每平方千米的海洋每年给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约为57,700美元。联系渤海海域此次油污事件生态受灾面积5500平方千米,按照这一标准可以估算出此次漏油事件渤海海域生态服务损失一项(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为5500*57700=317,350,000美元。考虑到渤海海域环境的封闭性,其生态恢复和治理的难度远远大于BP公司的墨西哥湾。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此次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的赔偿金额应该为:堵漏的费用+生态环境恢复的费用+附近区域渔民损失+期间损失相应的生态服务价值。按照前述,仅仅是生态服务的价值,按1997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就达3.2亿美元,不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客观上纵容了康菲公司的行为。

为促进企业生态友好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我国2002年9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为推进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布,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以期在全国开展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促进公众对企业相关环境行为的监督。同时,以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契机,2008年5月1日我国颁布施行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虽然该试行办法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作了一些相应规定,但是对于企业何时公开、准确性如何把握等问题却没有相关的规定。

会计在反映企业的生态受托责任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等虽然也涉及了一些企业生态环境事项信息的披露,但是对于企业行为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的影响认识还不充分,规定还不够具体,直接影响了企业生态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企业进行生态预防的积极性。康菲石油公司“作业者回注增压作业不正确,注采比失调,破坏了地层和断层的稳定性,形成窜流通道,因此发生海底溢油源自国家海事局的调查报告。”后,其反应淡然,既反映其胆大妄为,也是由于国内相关制度的可操作性差,更是由于严格责任的缺失。同时,也是由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不到位、会计缺乏具体反映的体现,企业的利益相关方无从了解企业生态受托责任。

四、企业承担生态责任的前提条件:博弈分析

BP公司的经历表明,公司不处理好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公司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所以BP公司在遭受巨额损失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和赔偿,以减轻损失。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利益相关方。而康菲石油公司的表现则不同,原因何在?

企业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天然具有逐利的趋向,对经济利益的考量仍然是企业是否采取措施实施生态友好行为的重要因素。假设有甲乙两个企业,分别可以选择生态友好行为或不选择生态友好行为,如果没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强制性规定,企业会怎样选择(选择支付矩阵见表2)?

五、几点基本结论

从康菲石油公司的行为动机出发,不难发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机会成本与机会收益的不对称,既是其违规作业的原因,也是对其事后生态不作为的注解。从生态认证和国民生态教育的角度入手,加快生态市场的建设,以规范企业生态行为,具有现实意义。

(一)提高企业利益相关方的认识

从认识层面入手,加深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方充分了解清洁生产、生态友好技术与企业生产过程以及企业产品相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与此同时,在制定新的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生态化法规的基础上,对现行法规进行完善,落实相关政府管制机关对生态环境、生态区域保护的权力和责任。如果利益相关方能及时了解和把握企业相关生态友好行为的信息,就会充分影响企业行为模式。

(二)完善法律法规

康菲石油公司行为的乖张很大程度上与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机会成本太低有关,同时也与现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差密切相关。黄德春、陈洁(2010)就曾认为,生态环境的法规越严格,清洁生产厂商的产品利润越高,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就越高。本文的博弈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证据的基础上,引入国外的严格责任制度和无限连带责任制度,增加违反生态法规的机会成本。同时,在促进企业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命令控制与经济激励方式相结合,政府监管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质量(如水质)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降低公众的诉讼平台,消除公众进行公益诉讼时难举证、难的弊端,清除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的障碍。随着能源在国家安全中地位的上升,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开采量增加,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污染法》很有必要。

(三)理顺监管机制

BP公司漏油期间,美国“四龙治水”的模式深受民众的批评,由于四龙治水,互相之间的推诿影响了对治理过程的有效监管。与美国相比,我国是“九龙治水涉及海洋、渔业、交通、环保、海事、海关、边防等九个部门。”,联系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中我国相关部门反应的滞后,更充分说明了九龙治水的缺陷。因此,对相关政府机关的权责进行明确的区分,细化相关部门的权力与义务,落实责任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以杜绝监督过程中的推诿现象刻不容缓。

(四)进一步完善反映企业生态受托责任的会计规范

建立一整套能够区别传统生产与生态化生产的会计核算体系,反映企业生态友好生产行为。现行会计(包括环境会计现行环境会计以人类利益为核心,对生态功能、生态关系所能产生的收益不能进行计量、反映、确认、报告。)并不能担当此项职能。对此,政府必需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建立相关生态会计核算准则,就企业生态收益的核算、生态成本的范围以及其他相关的生态资产、生态负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进行规范,反映企业此类行为对企业价值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影响。此外,还应该引入生态审计制度,组织会计工作者、生态经济学家、生态工程学家、经济学家对企业的设备、生产流程、产品以及产品在消费使用过程中是否具有生态友好特征进行审计,对产品和服务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和计算。在评估企业行为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计量企业生态友好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既反映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企业的受托生态责任直接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玉萍.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J].林业经济,2001,(10):16-18

[2]Dunn B C, Steinemann A. Industrial Ecology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998, 41(6), 661-672.

[3]Henriques I, Orsky P. 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that Formulate Environmental Plans[J].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1995,(6):67-94.

[4]Searcy C,McCartney D, Karapetrovic S. Identifying Priorities for Action in Corpo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 Program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8(17): 137-148.

[5]Niutanen V, Korhonen J. Towards a Regional Management System Waste Management Scenarios in the Satakunta Region Finlan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 3 (2):131-156.

[6]Tilley F. Small-firm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he UK Experience[J].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1999,25:1-14.

[7]Cordano M, Frieze I H. Pollution Reduction Preferences of US Environmental Managers: Applying Ajze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43: 627-641.

[8]Stefan Schaltegger. Information Cost, Quality of Information and Stakeholder Involvement: The Necessity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Ecological Accounting[J]. Ecomanagement and Auditing, 1997,7: 81-97.

[9]Fineman S, Clarke K. Green Stakeholders: Industry Interpretations and Respons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6, 33: 715-730.

[10]Altman M. When Green isn't Mean: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Heuristics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Competiveness and Opportunity Cost[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 36:31-44.

[11]USEPA. Guidance for Water Quality Based Decision: The TMDL Process[M]. EPA, 1999.

篇10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北部湾

【作者简介】官秀成,广西钦州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广西中国一东盟文化研究会理事;马友乐,钦州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广西 钦州 53500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074-05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强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持久发展。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开放开发区,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如火如荼,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享誉我国最后一片“洁海”的北部湾却面临被污染、被破坏的生态危机,致使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我们在开放开发过程中,应对广西海洋自然生态进行伦理关怀,重视海洋自然生态对开放开发的支撑价值,尊重海洋生态环境的存在价值,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生态伦理的内涵及其基本原则

(一)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在与自然交互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日益强大。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人类面临诸多自然生态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的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每一个成果又取消了。”进入21世纪,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必须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必将涉及到生态伦理问题,而生态伦理必须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合理界定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二是人类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促使人与自然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如何公平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

(二)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1.感恩自然

人类每天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沐浴着阳光,呼吸着空气,吸收着水分。但人类往往只知道贪图享受和无度索取,却不懂得如何去回报、珍爱大自然:树木过度砍伐,土地沙漠化日益扩大,污水随意排放,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原本丰富的自然资源正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长期以来,人类在观念上与实践上,总是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样一来,人类就任意妄为,就理所当然地向大自然无度索取,致使大自然伤痕累累,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其实,我们作为大自然的受益者,就应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带着感恩的心去善待大自然。同时也给我们自已留下一方净土与生存发展的依靠。

2.适度消费

在西方消费主义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把消费满足看作是人生最高目标与最大幸福的消费观。在这种消费观支配下,消费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追求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不顾个人、社会或国家的经济状况。消费主义给自然资源带来严重压力。为此,我们应该对这种消费观和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倡导并践行适度消费,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以及自然资源有限性有着深刻认识,在消费活动中积极合理关照自然。适度消费原则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需求与自然状况,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消费数量增长与消费质量提高相互协调,力求改变消费过度和消费不足矛盾状态。促使人与自然均能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3.公平公正

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如何公平公正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问题是生态伦理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方面应该实现权利均等、权利公平。这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公平原则既倡导消除在当代人之间出现消费过度与消费不足的矛盾,又倡导每一代人应该为后代人保存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避免限制、阻碍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促使人类能可持续生存、发展,自然生态能良性健康运行。

4.集约发展

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依然践行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能源消耗量较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浪费、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导致自然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此,我们应践行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行绿色生产与低碳经济。从而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广西海洋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一)广西海洋文化的内涵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海洋文化包罗万象,由海洋而生成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如海洋经济、海洋旅游、海洋民俗、海洋信仰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西海洋文化就是缘于广西领域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从广义上说,一般包括广西海洋精神文化、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从狭义上说,特指广西海洋精神文化。本文中的“广西海洋文化”是指广义上的广西海洋文化。广西海洋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海洋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广西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

1.国际性

广西海洋文化主要缘于北部湾,而广西北部湾地区于2008年1月,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开放开发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一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地区。近年来,广西沿海地区不断加快与东盟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与东盟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旅游业、农业等,因此,广西海洋文化具有较鲜明的国际性。

2.风险性

广西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光热充足、雨量充沛、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的重要区域。北部湾是我国优良的渔场之一,盛产鲷鱼、金线鱼、沙丁鱼、竹英鱼、蓝圆鲹、金枪鱼、比目鱼、鲳鱼、鲭鱼等5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及虾、蟹、贝类等。广西北部湾沿岸浅海和滩涂广阔,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这里有驰名中外的合浦珍珠(又称南珠)。沿岸河口地区有珍贵的红树林。南流江、红河等淡水河流注入北部湾。这些有利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北部湾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支撑。但是,随着开放开发推进,享有我国最后一片“洁海”之美誉的北部湾,由于不合理的填海造田、人为破坏红树林、无序的水产养殖,近岸海域污染呈逐年加剧的态势,导致广西领域海洋生态环境面临被破坏、被污染的威胁与风险。

3.民族性

壮、苗、侗、瑶、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广西沿海地区,因此广西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味,如缘于海洋的传统建筑、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滨海旅游等。这些体现了真实的少数民族海洋文化生态。在开发利用海洋自然资源之时,我们应正确引导广西沿海少数民族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兼顾地方政府、开发公司和当地人民的利益,使海洋文化与海洋生态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辐射性

广西海洋文化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和影响力。广西沿海地区处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区域合作交汇点,东连珠三角,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区位优越,战略地位突出,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三、生态伦理视角下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工具理性强化

工具理性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对运用手段、途径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们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出现了人们不断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的趋势。人们开始过度强调个体价值,弱化社会价值,出现了贫富两级分化;追寻消费主义,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出现生态环境恶化;淡化诚信理念,欺诈、投机行为叠出;过度追求个人或团体利益,出现行为;过度强调升学率、科技的传承,出现学生的精神失落、创新能力下降。在工具理性强化的背景下,广西沿海地区在开放开发中同样存在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的倾向与趋势:一些人追赶消费主义浪潮,强调物质消费,淡化精神追求,出现精神荒漠化,漠视保护自然生态的担当;一些单位与个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和实现自身目标,弱化社会责任承担,淡化或推卸保护自然生态责任;一些地方行政部门和官员强调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出现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相脱节现象,甚至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徇私枉法,为危害自然生态者打开方便之门。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们过分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理性,是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思想因素。

(二)消费主义蔓延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进行有选择性、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而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已传入我国,并深刻影响我国民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现在也正在广西沿海地区日益蔓延。“消费主义是一种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它把物质消费看得高于一切,并在相互的消费攀比中追逐着一种无限的物质欲求。物质消费成了人们享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消费主义主张大生产、大消费、大丢弃,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与消遣。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消费品的生产。而同时也是消费欲望的生产。消费主义给经济发展注入无限动力,却忽视了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其结果必然使人类社会陷入深深的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困境之中。这种消费方式的不断蔓延,给广西沿海自然生态带来极大压力,深刻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三)突击开发推行

北部湾是我国海岸线上至今仍保留大面积清洁海水的海湾。是一个拥有丰富生物资源的海洋地区。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鱼类众多,有许多科学、药用价值很高的海洋生物,沿海有大片的原生态红树林,有“中国第一滩”的北海银滩等。但是广西沿海地区的大开放、大开发。给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挑战。广西沿海地区工矿企业和海上交通所产生大量污染物不断排入北部湾,同时,在广西沿海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人口增长较快,自然资源消耗加快,城市排污量也随之剧增,一些污水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河流、海湾。而北部湾大部分区域是20米至50米的浅海,海流较弱,海洋“自净”能力较差,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排污数量,这片洁净的海湾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垃圾桶”。由此可见,这种突击式开发给北部湾自然生态带来严重威胁与压力,直接影响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知行不一呈现

在广西沿海突击式的开放开发过程中,人们的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出现脱节现象。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开放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相关开放开发规划、制度中都考虑到对海洋自然生态的关注。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例如北部湾新闻网2010年6月10日报道,根据北海市海域海洋环境的监测结果显示:北海市“8个人海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污现象,超标率达72.7%,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COD(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磷及粪大肠菌群等。污水排放人海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的持续增加将导致该市近岸海域受到的污染逐步增大。由于部分排污口设置在养殖区和风景旅游区邻近海域,排污口大量向邻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海域的环境质量退化、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减,养殖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及镉、石油类等污染物含量较高,甚至造成部分超标,海产品的食用安全风险增加;由于多数陆源排污口的长期超标排放,导致部分生态区域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已对该市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红树林系统构成了威胁。”这说明广西近海域部分自然环境已经被污染被破坏。由于广西沿海地区仍处于经济不发达阶段,环保机制不够健全,环保行为不够规范,环保监管不够得力,从而致使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实践出现不一致现象,以致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四、以生态伦理为导向,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它主要指向‘应然’状态的价值关系。从内容取向上看。价值理性致力于为行为主体提供一套行动的理念、原则、信仰、目标、理想、目的等应然设定,是主体活动的价值主旨和价值基础。工具理性主要指向‘实然’状态的现存事实。工具理性着重考虑的则是手段对达到特定目的的可能性和实效性。从内容取向上来说。工具理性把手段的有效性置于首位,它追求工具的效率和各种行动方案的正确性,致力于提供一套达致目的的技术、工具、手段、程序、制度和机制。”由此可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相互关联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实现的物质基础,没有工县理性的价值理性是空谈的理性,如空想社会主义;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导向。没有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是危险的理性,如科学技术的滥用。在广西沿海地区开放开发过程中应强化价值理性,促使人们在追求合理而适度的工具理性基础上,对海洋自然生态进行终极关怀和意义追求。因此,在教育、新闻媒体宣传、文学艺术作品传播中应该强化价值理性宣传,促使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倡导适度消费

消费主义蔓延,加剧了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在广西沿海快速开放开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大力倡导、践行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指基于自然生态、国情国力、个人状况的一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人类的消费活动应考虑自然界承载能力,考虑自然生态生成与更新能力。我们要在实践中真正践行适度消费,必须合理地界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其实并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与统治者,自然也不是人类的奴仆;人类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大自然中其他物种都具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支撑。适度消费要求人类的消费活动对自然产生最小的干扰。最大可能地维持自然“原生态”面目。因此。适度消费既能满足人类的必要消费需要。同时又能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以,应对该地区公民加强适度消费观教育,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积极引导人们践行适度消费,减轻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三)坚持渐进开发

在广西沿海,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广西沿海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等港口是以“北部湾速度”,通过“填海造田”建造而成的,快速海洋开发给尚属一片“洁海”的北部湾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部分海域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功能有所减弱。突击式开发往往是“破”字当头、短时间内打破原有格局和面貌。力求高速,却很难兼顾质量,这样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过大压力。而渐进式开发往往“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在开发过程中强调先规划、论证,后践行,“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又不断纠正不足、偏差与失误。只有践行渐进式开发方式。才能防止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在较短时间内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使开放开发速度与海洋自然生态自我更新能力相适应。

(四)加快法治建设

广西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较快,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环境容量较小,人口数量剧增,导致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及时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北部湾生态环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法治轨道。第一。完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逐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第二,加大执法力度。有了法律法规,如果不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那么法律法规就形同虚设,因此,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执法,树立法律的威严。对于生态环境违法主体,不管涉及到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单位。坚决给予打击、追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完善环境监测制度。为了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发展动态,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设立专门检测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统一检测标准。第四,完善监督制度。应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公民个人监督的作用,并使这些监督方式形成强大的合力,以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得以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