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高职教学;汉语言文学;教学

引言

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应当恰当且合理地择取和安排教学方案及方式,并且需要考虑当前这一学科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类情况,引入全新的教育观点,采用高效手段持续地优化教学方式,强化该学科教学革新,以期给社会输送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精英。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面临的问题

这一节主要讨论的是新课改之下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当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症结所在,解析形成之因,并且于这个根基之上给出优化此专业教学方案的建议。为针对高等学院这一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做出全方位、深入的解析,本节重点讨论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调查样本的结果,采用各类研究方法,针对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科设立目的、课程架构、教材择取等展开全方位调研。

第一,学科设立目的。需要“对该学科只关注知识基础讲授这一传统做出改变,着重于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的心态,促使学生在得到该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历程中树立自主学习的正确观念”。长时间以来,国内在学科目标设立时有着忽视开创性素养的培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存在,目标设立时过于注重一致性,而未重视高校生个性自由方面的发展。面对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新课改着重于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重视达成三维目标,看重高校生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培养其开创性精神和实际动手技能。

第二,课程架构构建。需要“将课程架构只关注学科本位、科目设立太多以及缺少协调的状况予以改善,设定九年一贯的学科种类与课程时长比例,并且设立综合性科目,以此来顺应各个区域和高校生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之需求,表现出课程架构中的平衡特性、综合属性等”。长时间以来,国内科目的设立主要以学科主要课程为主体,架构较为单一,针对活动类型课程、综合型课程等不太关注。这样一种安排设定和知识讲授有关系,其只关注知识的传承,完全忽略了技能、方式、感情心态与价值观念的培育、把握和构成;很多情况下均是运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略了高校生的自主性参与和研究。根据这些特点,新课改着重于平衡、科学地设置不一样属性与价值的科目,而且需要展现综合特性。

第三,学科内容。需要“改善学科内容过于难解、繁杂、偏门与未及时更新旧有知识点的问题,还有授课时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的情况,需要强化科目内容和高校生现有生活与新时展中间的关联,注重高校生的学习热情与体验,精心挑选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实际上,所有学科内容均源自生活本身,其终极目标是为生活服务。所以,内容设置上和高校生实际生活必须关联,这样能够缩小高校生和课本内容间的遥远距离感,使高校生关心学习内容之含义,进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促进高校生主动地研究问题,以此来持续提升高校生的开创能力。对于以往学科内容中的问题,新课改着重于促使高校生多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

第四,学科评价。需要“改善学科评价体系只关注个别方面的问题,需要让评价体系推进高校生自由发展、老师提升自我水平与优化教学内容的功能”。国内以往的学科评价中有以下几方面问题较为突出: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领会,忽略对于开创性技能、学习方式与心态的培养,忽略高校生心理层面与价值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全面观察;评价体系较为注重高校生共同特性方面的观察,忽视了他们个性自由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笔试作为主体,忽视了高校生整个学习历程和他们本身的进步情况;评价者主要是老师,并未加入高校生对自己和同学展开对应的评价。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以往的学习评价无法全方位、深入且正确地评价高校生,无法将评价体系判断、反映及发展的作用全面施展出来。所以,新课程关注改善这类情况,将评价体系的发展作用全面施展,凭借这一体系来推进教学与高校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课程管控。需要“改善课程管控太过集中的现状,施行三级学科管控,促使学科与高校及高校生的发展相符”。长时间以来,国内基础学科教学大致上均由国家制定的课程与教材来统一各个学校的教学,地区与高校缺少课程研发的能力与权力,单纯靠这种方式来展开教学,缺少灵活性。所以,新课改提出,于完成国家课程要求时,地区、高校可依据自身特色,自由开发或是选取地区课程等,以此来顺应各个区域各不相同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

二、关于高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创建的相关研究

正如上面讨论的内容,依据新课改提出的标准与要求,汉语言新课程针对该门学科老师自身素质需求会更严格,对于承担培养适应新课改要求老师的教育专业科目同样提出更严格的规范。

(一)“三维”课程目标需要提高品质

正如众人所知道的,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均有自己独立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这一系统伴随我国针对人才需要的改变而做出改变。汉语言新课改的施行,促使基础性教育针对这一学科师资的要求有了改变,该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也一定会一起改变,这当中包含学科目标。为了与新课改标准下汉语言老师培养要求相符,该专业“三维”学科目标也必须有品质上的提高,从而达到符合更高一层级的新要求。新课改之下的“三维目标”表现出全面发展与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目标不可以有所偏向;如果要将该学科“三维目标”实现,那么全方位提升高校生汉语言基础素质,则需在更高一层级上有符合这一目标要求的专业老师。在更高一层级上构建“三维”学科目标,首先要在更高一层级中提出细化学科知识与技能标准,达到专业性与师范性的高度一致。例如,在这门学科当中,汉语言教材阅读课程所占据的课时较多,在阅读教学之中凸显了累积、体悟与使用,着重于高校生自身领悟,提升其审美欣赏水准,在该专业“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当中需要凸显针对高校生研读品鉴方面水准的具体要求,着重于培养高校生研读品鉴水平。全方位、平衡地施行“三维”学科目标。这一目标应当表现于该专业的各个学科教学当中,仅是各个学科之中“三维目标”表现出的占比与层级各不相同。总之,这一目标实际上为整体目标,于实际教学历程当中应当予以全方位、平衡地把握,促使高校生得到基础性知识和基础能力这一历程也是掌握学习能力与树立正确观念的历程。

(二)课程架构需要与老师自身专业素质相符

该专业新课改要求在学科内容与架构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性研习内容,还着重提出该专业老师不但应为专业学科的引导者、实践者,还应当为学科的研发者,这样一些新目标对于该学科老师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正如上文所讨论的,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该专业课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实际上是要求他们具备综合性专业知识与技能,而非局限在以往针对学科提出的要求上。所以,如果要培养真正具备以上专业能力齐全的专业老师,学科专业就一定要予以对应的学科架构调整,构建和培养目标相符的学科架构。

(三)学科内容应当与学生实际生活靠近

依据该专业新课改目标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学科教材编撰,或者是学科教学上的择取与安排,此专业学科内容都应当与基础教育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挂钩,不但需要与此专业学生具有的知识经历相符,还需要与此专业学生个人自由发展要求相符。只有如此才可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促使师范生于悄无声息之中设置安排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关心学生学习热情与经历的理念,给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程施行方法需要突出高校生的主体性

针对新课改要求凸显高校生主体性这一准则,该专业学科实施应当和其相对应,凸显高校生学习主体性。由于高校生是拥有主动性与开创性的个体,只有高校生自身的主体特性被予以开发,高校生的充足能量得以全方位体现,高校生的主动性得以全方位发动,他们才可能自觉积极地学习与寻求发展,才可能拼命思索与开创,才可能获得最优的学习成效。突出高校生自身主体特性,促使他们于上课之时真切地感觉到老师和学生地位与教学方法的改变,构建全新的师生观念与教学观念,才可能给未来顺应与引导该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根基。

(五)学科评价体系应当集中于高校生自身发展

学科评价之中心应当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即针对高校生展开的学习评价,实际上是学科评价的关键。学科评价是不是合乎实际情况,重点之处在于学习评价系统是不是合乎实际情况。对于以往的学科评价所有偏向的缺点,新课改提到要关注个体发展作用的学科评价优化目标。因此,该专业中的学科评价也应当将焦点聚集在高校生自身发展上。这是由于该专业学科需要老师具备强调个体发展作用的评价理念,该专业必须将重点放在以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高校生。还需要推动高校生热情自主地全方面寻求发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该专业还必须改变原有的评价观点,构建发展性的学科评价系统。

三、结语

如果要妥善解决目前这一专业学科当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就一定要展开对应的学科革新方案,而相关的革新论点根基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重视生活本身的课程教学观点、构建教学概念和多元智能概念等。对于所出现情况的成因,此专业学科革新优化的方案分别有:加强老师培养,革新教育理念;施行激励制度,激起老师发动课改的热情;提高老师入职要求,强化学科专业化程度;增加教育方面投入,加强教育方面资源;使用合理且有效的学科理论,妥善处理解决新课改中的复杂之处。新课改之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革新实际上为一个整体工程,包含有学科目的、课程架构、学科内容、课程施行、学科评价等众多小的内容在其中。笔者此文的讨论仅仅是浅层的探讨,主要透过实证探索给与革新方案,每个具体的小内容上还需要深度细致化处理。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优化、学科架构的优化还有教学手法上的改变诸如此类,还需进一步予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01-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可谓是历史久远,是真正属于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专业之一,在人们口中它是文科的“万能专业”,因为在人类社会领域的毕业后工作很多,以前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社会慢慢的一直在多元化发展,如何改变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应用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经之路是弥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培训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新的系统和组件的应用缺乏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的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词汇,句法研究语文,古诗文鉴赏,小说和大量的文学作品,熟悉的编辑出版学的基础知识的学科。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将拥有一笔财富――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是不实际的科学专业,不像医药,建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没有针对性的金融专业的那么强,就其自身而言是更具有的是人文性和社会科学性,使其在应用性上并不占优势。汉语言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中国的精神财富可以生存,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所以传承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汉中国语言和文学的作用以及其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这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一项使命。从这个层面上,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容,更是人类文化的理解,这个专业,承担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一个将继承的责任和意识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一是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定位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的原因是由于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必须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需要根据人才规格,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需求,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准确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对专业进行更细的划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口语能力,但也知道如何编辑和制作,以语言通信,图像通信与网络通信的掌握。二是大学自身的特性。全面性、师范院校,他们培养的方向应该是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字性工作更有针对性,拥有专业的编辑与新闻编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依据社会需求的特性对汉语言专业课程合理的划分区域,改变守旧单一的固定模式,从本源开始改变,面向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课程的设置是不是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对象能否达到标准要求,所以在教学内容这方面问题上,必须做到最好。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这个视角,在课程设置之初就应考虑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将来就业相关。

汉语言文学专业让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把握语言文字,原因是它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结合一些调查和统计分析,下面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其宗旨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的科学合理,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情况。

1.基础课程

我们可以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例如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发展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用以及演讲与口才等诸多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

增加语言教育教学课程,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语言方面课件,汉语教学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汉语研究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为了让学生有从事教学和语言教育研究语言的能力。

2.提升课程

主要的促进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可以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功能词的研究,文献学,音韵学,语言学,逻辑,汉语语法史,中国语言学史,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歌,明清小说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影视艺术欣赏散文的艺术,中国,外国文学等课程。

3.专业教学方法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就暴露了多媒体设备缺乏,教学常用的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教师讲课激情无法调动大家等等问题。也导致学生参与没有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一项重要工具。打破陈旧,需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只有,体现较强的实践能力,才可以更好的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岗位就业,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写作和说三个方面,我们也应该尊重说教传授知识,解决疑虑的思路,把在传统文化中推到德育的教学水平上来。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要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做到学习本专业专、精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真正的与时代相适应。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 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要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文先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清晰定位、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从大三开始分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添加实践内容。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落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公务员、教师方向的,其秘书学、行政管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设置三分之一的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

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写作能力

一、摒弃陈旧观念 ,改革教学课程

我们国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是写作类课程,基本都是按照“一体两翼”的运作规程,鲜有改动。所谓的“一体两翼”,其中的“一体”就是指写作基础理论;“两翼”则是针对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而言。

传统的写作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一般性文章的写作过程的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而来的,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我们所遵循的“一体两翼”写作教育模式与社会现实需要严重脱节,表现在“一体”完全不能和“两翼”合拍。譬如,基础理论中关于“想象与联想”部分,与当前的应用文章的写作就不合拍;再如“构思”部分,创意型写作与规范型写作要求截然不同, 前者必须“奇思妙想”、打破常规、脱离旧思维 ;而后者则要求“循规蹈矩”、“不逾规矩”;往往出现了基础理论这“一体” 根本无法同时与文体写作的“两翼”齐飞的现象出现。

而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首先从写作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 厘清各类文体写作的性质 、特点和要求;同时根据文体写作的标准、角度和方法的不同 ,大体可分为创意型写作和规范型写作两大类型。所谓创意型写作,其特点就是想象大胆新奇, 立意出人意料;其目标就是让受众对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春晚每年都要发掘新潮的“流行语”,其意义就在增加节目的关注度。规范型写作 就是对法定 的规范文章的写作,属于应用文写作的范畴;规范型写作的教学重点在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文体的掌握没有要求, 因为任何规范体式的形成 ,都源自严谨的逻辑思维。

二、树立“大视野观” ,开辟多样化课堂

传统观念中的写作课,被限定在课堂教学的范畴中,只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这是有失偏颇的。

“大视野观”认为,应当将写作教学上升到独立的课程,放在课堂 、校园 、社会这个大范围中进行,达到拓展写作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因为课堂、校园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舞台”,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都和写作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必要的历练和提升。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将写作意识贯穿于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写作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在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时也要将写作因素渗透其中,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古人所谓“学而时习之”,此之谓也。另外,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

三、依托网络媒体平台,创新写作训练模式

作为最基础性的写作类课程,其本身就极具很强的实践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即便是传统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写作实践与训练也是特别重视的。

但我们知道,写作,特别是汉语言专学生业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循序渐进,是不可能一撮而就的,特别是现在学生们的古典文学知识的先天“缺乏”,要靠课堂理论的听讲及课后的有限练习就要达到熟练运用古汉语则无异于痴人说梦,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但是,在新环境下成长的一代学生,虽然对传统教学模式有着难以弥补的先天缺陷,但对互联网的运用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的优势,这样后者就可以弥补前者的缺陷。因此,在硬件设施具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写作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手段;同时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网络写作平台的有效利用,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学生尝试写作的新型平台。

首先,网络较之传统媒体,具有的独特的先天优势;一方面,网络传播的优越性与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而且网络平台作为一个自由而无限制的虚拟空间,它在信息传递途径上,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容量上都是自由的,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学生的写作能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 网络传播以及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模糊了信息者和受众的关系,也就是说网上写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转变,地位都是平等的,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业只能由老师批改,学生自己则很少获得相互间的评判 、交流的状况;网络平台无疑与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相吻合,这对于有着强烈个性化色彩和互动性要求的青年学生而言,这种互动平台就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四、制定“四学年制”教学计划 ,完善长效机制

针对写作类课程的基础性地位的重要性,并结合到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传播性质,特别是现在学生对于接受互联网络知识的先天性优势这几个特点综合来看,传统的写作教学课程的革新势在必行:即通过写作类课程力度的加大, 采取“课堂写作教学和课外写作实践”双管齐下的方针,达到快速、有效提升汉语言专业人才写作质量的目的;具体办法就是将写作教学训练与课外实践贯穿于“四年制”教学的始终。

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写作理论并夯实学生文字功底,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第二学年为写作技能掌握阶段,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体写作要求及不同文体的特征、风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文体学习与写作训练; 第三学年为提高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写作技巧以及文字驾驭综合能力,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第四学年为写作应用检验阶段,主要 是通过学生应用文体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其写作综合能力进行检测。

五、结语

篇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终身学习特别是远程成人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突破教育过程的时空限制,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与利用是保障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2001年开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精神的指导下,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大网络设施为基础,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北京电大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网上交互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对于电视大学系统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专家指出,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应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了“电大在线”公司,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1]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资源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是学生尤其是自主学习的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源泉,所以网络资源的设计非常关键,而不应是传统课程的电子版本。[2]在“电大在线”平台上,中央电大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设计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央电大制作了计算机IP课件,网络直播课堂,并在网上定期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和期末复习指导。通过中央电大的在线平台,学生还可以陆续看到一些配套的动态教学信息。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同时自身也精心设计和建设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并与中央电大的资源加以整合应用。针对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制作了解析重点难点的网页,又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网上作业讲评和例题解析。同时,还把责任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录像片,制作成IP课件挂在网上。这样,就使不同地区、不同分校的学生共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2008年以来的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建设了四门网络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讲”、“北京文化专题讲座”、“美学专题”和“信息检索”,为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为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教学特点,方便学生学习和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对三门补修课程“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基础”、“外国文学基础”进行了流媒体课件和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整合了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而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这一途径有助于及时把亲自受到最佳教育的机会传到甚至是不能有幸进入最好学校或没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学生那里。”[3]当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利用Internet(因特网)和Intranet(局域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网上图书馆以及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个性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络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精心设计整合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了丰富充实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学习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在空间上,使在授课教师面前学习的学生与距离教师百里之外的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时间上,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网络使用上的极大自由度,也使学生不受文化水准、专业知识、年龄大小的限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二、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力量

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已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网络媒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原有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教师正面临与网络媒体分享权威的境地,教师的“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着网络权威的挑战。在今天,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者———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因此,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和网络学习中学生的协作学习伙伴,所以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北京电大要求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兼职教师们积极地应对网络权威的挑战,主动地参与网络教学,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和技术素质。北京电大和分校的任课教师,不仅加强了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等,还通过观念适应、知识适应、技术适应乃至文化适应,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网络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网络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在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建设和整合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网络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突出网络教学媒体的辅助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已被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对网络教学媒体给以了足够的重视。在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挥北京电大系统优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网络教育的发展,通过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活动,加强电大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课程教师的相互沟通与协作。这样,一方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断提高网上教学能力搭建更好的专业与课程平台;另一方面,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教师队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资源建设提供了电大系统内专兼职教师的集体合力,一些分校教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中的网络资源建设做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整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双向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交互特性,学生利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可方便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探索路径。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艺术欣赏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等多向交流。汉语言文学专业责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过程,而学生也随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视野中,他们不仅可以从学校教师处接受到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网络上接受到新的知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而且具有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学习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利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因特网(Internet)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万维网(Web)是借助因特网这个网络媒体构建的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转化为一个超链接的信息网络,变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的虚拟信息资源库即超文本(Hypertex)t。“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尼葛洛?庞帝教授叫做“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多媒体”。[4]超文本的特征是学习的非线性和多结局。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因此,即使学习同一文本,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超文本对于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尼葛洛?庞帝教授说:“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5]因而这种非线性学习特别适合于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创造条件。在对艺术作品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学习如何自行获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学者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取代教学活动;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在北京电大各分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班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些课程的责任教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组织了围绕各门课程的有关专题展开的讨论课。教师要求学生们利用因特网去搜集信息,在不同的层面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同学们通过在“没有页码的书”中的遨游,各自获取了丰富的信息,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学生的讨论发言各具特色并收获颇丰。总之,通过这种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学生们对于各门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大大拓展了知识面,信息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丰富补充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育资源。

篇7

关键词:高校;普通话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

2011年,在美国的教育中兴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称作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的兴起,迅速得到各国教育界的关注,逐步发展成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我国也深受翻转课堂模式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

翻转课堂模式,在西方又被称为颠倒课堂。传统的教学结构是,教师白天在课堂上传授新知识,晚上学生在家里完成作业,对知识进行消化与巩固[1]。翻转课堂模式是白天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回家后再自主学习新知识。翻转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结构,同时还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主体以及任务[2]。以下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

1.1教学结构方面

教学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将之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完全翻转。白天,组织学生在教室集中起来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完成作业、复习已学知识等,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知识难点进行讲解与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晚上,学生借助网络,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进行独立学习。

1.2教师角色方面

教师角色的特点主要是由之前的主导转变成了指导者与督促者,在指导与督促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学生的情况,再根据其个体的差异性,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1.3学生角色方面

学生角色的特点主要是由原先的接收者,变成了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来有效调整学习的场所、时间、学习量以及内容。学习的过程其实并不是独立完成的过程,而是在利用学习工具的基础上,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帮助与讨论相互协作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增强了团队意识,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巩固。

1.4课堂时间方面

翻转课堂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应增多,使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与时间也开始增多。

2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对于普通话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地使用与引进网络技术、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构建出适合学生自主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在充分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们的协作学习能力[3]。许多教师也在朝着新要求的方向努力,但是理论与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自身原因。由于生源差异,有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他们的方言较重,平时普通话练习也较少,普通话基础差导致了他们对普通话的学习没有多大兴趣,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也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普通话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控制往往非常紧张,主要以讲解知识为主,完全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所以听不到学生的想法与观点,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非常被动,没有参与感。如何使目前枯燥的课堂氛围以及内容得以改善,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使得教学效率有所提升,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课程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与挑战。

3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应用

为了确保翻转课堂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把普通话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效运用,具体如下:

3.1信息传递阶段

信息传递阶段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就普通话教学来说,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制作教学视频,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3.1.1教学视频应做到短小精悍,作品的选择应贴近生活教学视频在课堂中的使用被称作微课,即微型课堂,是把简短的教学视频作为载体,教师再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来设计的一种情景教学,其中知识点可以是重点、难点与考点。教学环节一般是学习的主体、任务以及活动等。微课相比传统的课件与教材自带的光盘[4],内容更加丰富,并且短小精悍,深受学生的欢迎。以往普通话教学中教师选择的视频存在着数量多、内容长的缺点,导致学生刚开始观看时很有兴趣,但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8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视频时,时长最好也控制在8分钟之内。除此之外,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培养语感相当重要,现在很多普通话教材都是选取优秀作品,这固然有很好的语言示范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这些作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应该更多地选择一些时下关注度很高,并且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话题来作为教材内容。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视频的素材时,在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搜集相关的直接交流的普通话语境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来培养自己的语感,进一步锻炼语言的发音准确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1.2教学视频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注意力往往容易被视频中的背景所分散,因此,教师在设计视频时,要注意视频的背景不要过于花哨[5],可以隐去视频,采用画外音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以语言、音调为主。3.1.3教学视频的定位要准确,并且难易适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存在着较强的自主学生能力,部分学生存在着知识基础与自学能力比较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视频教学内容的定位要以教学大纲为标准,难易也要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练习题的难度与数量。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最好循序渐进,教师在讲解难题时,也要重新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时刻跟上教学进度。

3.2课堂互动阶段

高校大学生的重点学习任务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6]。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话课程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信息传递阶段反馈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再把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甄选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辩论等[7]。课堂互动阶段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把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消化。在此阶段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2.1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课堂的互动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校学生大都来自不同地区,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来自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的讨论内容时,不可以整齐划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课堂互动的内容。3.2.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讨论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探究与独立解决,即时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普通话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互动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去尝试学习;学生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以后,教师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点的消化与知识体系的巩固。3.2.3灵活运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在分组探讨时,教师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开放课堂;学生不必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而是每一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围成圈,根据本组的题目各抒己见,一起讨论研究,在每个小组成员的协助下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上成果展示的环节,即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名义对思考与探讨的结果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辩论以及小型比赛等。展示结束后,教师再对每一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肯定成绩并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3.3评价反馈阶段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评价与反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前提,对传统教学中的评价反馈机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呈现多样化。只有合理的评价,才会激发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具体主要表现在考核标准的完善以及考评人员的多样化两方面。就目前而言,多数高校普通话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仍然只是一个简单测试,并未深入考察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认知。把翻转课堂运用在教学中,也应该灵活运用在评价反馈上。对学生的评价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性质,评价的结果要结合学生在信息传递阶段与课堂互动阶段的表现。比如,学生在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能指出某些词语发音的重要性,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并能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纠正和帮助。评价模式不再是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而是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组成的多元评价模式。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普通话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备课与上课,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大促进学生的普通话交际能力;同时,翻转课堂模式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与教育。尽管翻转课堂模式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它极有可能是普通话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49.

[2]谭群瑛.翻转教学模式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5,31(2):128—129.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8).

[4]仇慧.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4.

[5]罗敏捷.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陈李艾伦.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1).

篇8

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关系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复兴中国汉语文化的伟大使命。虽然高师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尤其教育理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由于这些高师承担着比重点大学更加突出的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任务,所以高师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充分体现学生就业制度的变化,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以及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承担着全球化时代抵制文化殖民主义,实现中国汉语言文化伟大复兴的特殊历史使命。所以加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公共课课程体系改革:教育目标的专业教育向和谐教育转型

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和谐人格的人。爱因斯坦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1]37马克思将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知觉、情绪,看成人类成为和谐的完美的圆满的人的基本特征,但是由于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类活动只是为了获取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甚至私有财产,而这种导致私有财产的劳动常常存在强迫性,甚至是以摧残人类的肉体和精神为代价的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不但不能使人类获得解放,反而使其愈加严重地受到物质利益的压迫,日益成为片面发展的单面人或者单向度的人,甚至成为占有私有财产的机器和商品消费的奴隶。虽然人的解放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设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误读甚至曲解。首先,在马克思看来,存在私有财产的时代,人类是不可能真正获得自由解放的,所以许多社会主义革命在理论上只是完成了人类解放的初步工作,并没有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至多是获得了初步解放;其次,人的自由和解放并不仅仅体现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层面,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仅仅是人类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基本条件,而不是人类真正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成为具有和谐人格的完美的人的标志。所以教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仅仅是有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因而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标,而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许多人将其理解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其实是对的误读和曲解。因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人类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乃至成为“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人”,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等个体的一切器官获得全面发展的人。[2]19而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仅仅是人类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基本条件,并不是人类真正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成为具有和谐人格的人的标志。

实现由专业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转型,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调整现有繁杂、臃肿、僵化、刻板、低效的公共课体系。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和谐教育,而不是愈来愈专业化、学科化的专业教育,但是在长期以来高师教育之中,专业教育却愈来愈受到强化。有些高师仍然坚守专业教育的观念,甚至将任何压缩专业课程,增加公共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看成是舍本逐末;虽然也有些高师开始仿效重点高师的做法,增加一些公共课程,但是限于师资尤其认识的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类公共课程在和谐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明显存在随意、凌乱、缺乏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缺憾,甚至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教育损失,虽然实现了淡化专业,削弱专业的效果,却并没有真正实现由专业教育向和谐教育转型的更加神圣的教育使命。一些高师虽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了一定关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培养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但是并不具有跨学科、超学科的性质,常常是专业选修课的变种和移位,不仅没有突破狭隘的专业学科疆域和界限,反而加强了学科堡垒;有些则只是诸如果树栽培、围棋技巧之类更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够真正起到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打破专业学科疆域,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乃至培养和谐人格的目的。

公共课的设计和建设,既要高屋建瓴,充分展示学科研究的进展和前沿问题,又要体现一定的学科交叉性、互涉性、兼容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趣味性、创造性,力求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尤其要选拔真正有丰富教育经验和学术造诣的资深教授开设。公共课设计应该以具有学科专业的前沿性、集成性、方法性,甚至跨学科专业和超学科专业性的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不能将专业学科性质十分明显,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格和谐发展的专题研究课程作为公共课。公共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此,素质类公共课可以包括自然科学素质类、社会科学素质类、人文科学素质类三类,其中每一类涉及学科概论、学科方法论、学科名著导读三个系列。无论学科概论系列,学科方法论系列,还是名著导读系列都不可偏废。如果偏重学科概论系列,忽视名著导读系列,就可能导致诸多先入为主的既成观念和认识,这些观念和认识如果是以不庸置疑的所谓科学原理、法则和规律的姿态出现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就可能严重束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创新的精神;反之,如果仅仅重视名著导读,也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观念;而且学科方法论系列,涉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更不可忽视。

甚至可以开设诸如大学人文精神导论、人文科学导论、国学经典导论之类的课程。这些素质类课程可以集中在第一、二学年设置,也可以循序渐进,分散设置在四个学年之中。另外,高师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有些甚至为了突出所谓教师教育的特点,而将本来综合的课程细化为诸如新课标解读、案例教学法、考试命题与作业批改、多媒体课件制作之类的专门课程,所有这些内容实际上在语文教学论课程都均有涉猎。至于开设诸如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班级管理、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生认知与学习等概论类课程,实际上并不比开设诸如中外教育理论名著选读、语文教育名著选读、教育研究方法、中小学语文名师名课之类综合性课程能更为直观便捷、切实有效地达到和谐教育的目标。#p#分页标题#e#

二、专业必修课课程体系改革:教育重心的知识教育向思维方法教育的转型

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确定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7门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其中语言学类课程主要阐发抽象的语言规律,缺乏感性语言经验的积累和语言学名著的原典精读,尤其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常常忽视了最为基本的语感培养,而堕落成为烦琐、枯燥的抽象概念和知识体系,文学类课程则重文学史论,轻文本鉴赏,同样也缺乏文学名著和文学理论名著的原典精读。至于文学史论,基本上是以历史顺序为线索,穿插一定作家及其文本的介绍,常常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注入学生一定结论,使学生受到先入之见的顽固影响,严重丧失了独立感受和鉴赏文学文本的实践机会和权力,使本来充满审美趣味和审美的专业必修课教学沦为简单、枯燥、乏味的概念乃至理性知识填充活动;而且许多教材有意追求所谓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使本来错综复杂、莫衷一是,极具探索和创造空间的诸多问题在旁征博引的知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建构的四平八稳、貌似科学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之中被严重隐藏,乃至使学生在思维和感受日益钝化的被动接受之中很大程度丧失了创造的信心和活力,以及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有些高师将采用国家规划的权威教材,按部就班地执行所谓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必修课建设的重点,甚至在中小学教育已经明显意识到教学大纲的缺陷而改革为宏观指导性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仍然作茧自缚地自己制定所谓教学大纲。且不说对权威教材的顶礼膜拜本身潜伏着忽视学生阅读原典,以及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而对所谓教学大纲的迷信甚至是以束缚和扼杀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为代价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从阅读和创造的实践中直接获取知识的条件和探究问题的机会。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失误,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的退化堕落和犯罪。爱因斯坦明确指出:“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1]37实际上学生阅读任何一部语言学和文学名著原典所能获得的教益都会远远超过任何一部拙劣教材。为此可以开设中外文学作品选讲之类的原典阅读课程,因为阅读原典可以使学生直接地感受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研究方法,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超越知识学的生命智慧。而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企及的最理想境界。事实上对平庸甚至拙劣教材的迷信只能制造机械记忆的机器,培养简单应付考试的能力,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类似,诸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之类的课程,理所当然应该是文学作品原典选讲至少占三分之二课时,文学史讲述最多占三分之一课程,在当下许多学生只是满足于文学史教材的死记硬背,而较为普遍地忽视文学作品原典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原典阅读的课时与比例。但许多教师只是满足于四平八稳的文学史教材的知识讲解,而并不关注原典赏析。这一方面暴露了原典赏析本身存在的难度,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束缚乃至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感受能力乃至创新能力。

虽然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虽然新课标将培养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但由于许多高师对新课标的置若罔闻,常常并不重视文学作品选讲,而且一些教师甚至存在着轻视诸如文学概论、美学原理之类课程的现象,以为诸如此类的课程只是讲述一些空洞的理论,似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其实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任何时候,满足于琐碎知识细节,而忽视了学科精神的教育都必然有害无益,充其量只能以琐碎而僵死的知识填充学生的头脑,致使其成为知识的杂货铺,并不能够成为运用一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其实从大学到中学乃至小学普遍存在的用庸俗社会学阐释课文,只是满足于所谓思想性、艺术性分析模式,这恰恰是理论贫乏,而不是理论过剩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师生除了知道社会历史批评,还知道诸如审美批评、生态批评乃至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精神分析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艺阐释学批评、现象学批评之类的方法,就不可能使语文课程教学显得那么单调乏味了。也许真正导致语文教学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理论的贫乏和方法的单调。还有一些教师也许认为,未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只需将现有知识原封不动传授给学生,自然无需开设诸如人文科学方法论、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等能够真正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课程。其实没有一定方法论指导的课程教学,只能导致学生的平庸化、浅表化、模式化。正是由于许多学生没有系统接受理论课程和方法论课程,所以一走向中小学语文讲台,除了照本宣科讲授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似乎没有其他任何特长。正是由于中小学教师没有相应理论基础乃至方法论基础件,对课文缺乏独特研究方法和独立感受能力,必然导致考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独特审美感受乃至审美修养。这就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感受能力,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质量整体下降的根本原因。

三、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模式的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型

如果说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承担着引导学生建构扎实、合理和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培养专业实践素质的使命,那么专业选修课则更加集中地担负着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均衡和合理发展的使命。但是一些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与按部就班的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相比存在更加严重的问题:一是专业选修课必须很好地考虑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和尊重学生专业特长的自由和均衡发展,应该具有与学生个性和特长自由和均衡发展相适应的序列性、系列性和系统性,但是大多数地方性高师在选修课的开设上,仅仅考虑了教师的专业兴趣、研究方向,甚至经济利益,但是对学生个性的自由、均衡和合理发展缺乏充分考虑和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存在因人设课、随意设课,甚至重复设课、交叉设课的现象。二是专业选修课既然涉及学生专业兴趣和个性特长的自由、均衡和合理发展,必须根据具体选修课的学科性质、任务,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前沿性、尖端性和创新性,确定一定数量的必选课和任选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选修课的特征和优势,不能把所有选修课变成必选课甚至必修课,但是由于涉及科任教师的既得利益,担心可能造成的教师之间因为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或者选修课本身数量不足等原因,许多地方性高师总是不能发挥本来相对有限的选修课优势。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均衡和合理的发展,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机制,最终严重制约着选修课质量的的整体提高。三是选修课应该具有非常鲜明的前沿性、尖端性和创造性,常常以教师大胆求异、严谨求证的治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研究提供的良好的榜样示范,但是由于地方性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多选修课仅仅是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必修课的简单重复和细化,并不具有新颖的思想观点、研究方法和理论视域,许多选修课教师也仅仅是知识仓库的机械搬运工或者知识贩卖所的伙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反而由于简单重复和照搬照抄的恶劣影响,导致了学生学术规范意识的淡化和严重缺失。这是一些高师选修课体系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甚至致命弱点,同时也是这类院校选修课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即使有个别教师具有某种优势,能够由于大胆求异和锐意创新,创立了具有一定前沿性、尖端性和创新性的优势学科,但是由于陈腐、僵化的思想观念经常占据这些高师的统治地位,常常并不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甚至遭到排挤和压抑。#p#分页标题#e#

虽然有些高师以各种激励措施倡导教师开设新型的选修课,但是这种新型选修课仅限于高师内部以前没有开设过的选修课,对于真正具有前沿性、尖端性和原创性的新型课程仍然缺乏更大力度的鼓励和支持措施。高师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本着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自由、均衡发展、创造潜力合理开发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开设具有真正原创性、前沿性和尖端性的选修课,编著或者使用具有前沿性、尖端性和创新性的选修课教材和专著,真正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型,并且严格考虑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全面、协调和科学建构。这是高师选修课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高师专业选修课建设可设语言学研究类、文学研究类、跨学科与文化研究类系列专业选修课。甚至可以在某些类别中设立专业方向课程,如文学研究类可开设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等方向课程。这样可以形成如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之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文艺学方向之马克思与现代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艺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方向之中国古代诗歌史论、中国古代散文史论、中国古代小说史论、中国古代戏曲史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戏曲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之比较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专题、欧美作家作品专题、亚非作家作品专题之类专业方向系列选修课体系,使得每一方向特别限定4门课程。这些系列选修课常常是专业主干课的专题化、深入化和细致化,是专业主干课的必要延伸,同时也是以独特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和方法进行知识创新的必要方式。为了切实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均衡和合理发展,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相应选修课时,必须以某一专业方向的系列选修课为主,并建议学生原则上必须选择一定的其它系列相关选修课作为补充。如建议选择语言学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选修课;选择文艺学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系列选修课;选择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文艺学和语言学系列选修课;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文艺学和古代文学系列选修课;选择外国文学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文艺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系列选修课。而且提倡每一专业方向的学生最好至少选修一门跨学科与文化研究类系列选修课。这些专业选修课,可与专业必修课相协调,分散在第三、四学年度完成,也可集中安排在第四学年度,而将专业必修课集中安排在第二、三学年度。

篇9

一概念界定

1.开放大学的概述

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兼顾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教育模式,是开办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式高校。这一办学模式,在我国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应,为我国办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启发。说到开放大学,我们不得不说一些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是通过对多个校园、区域的资源整合以实现共享,以远程教育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混合学习模式的教育形式。开放教育具有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和发展、丰富教与学的表现方式、限制少、门槛低等特征。这种办学模式较为自由,且对学习者的要求没有过多的限制,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来自主地选择教学媒体、课程、学习方式方法、课程进度、时间和地点等,通常这种教育形式会通过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

2.微课教学的概述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网络视频为媒介,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知识点或者某些教学环节所开展的教学互动行为的课程。微课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课堂教学视频,另外还包括当前教学课题的教学设计、课程总结、课后练习讲解、互动教学、点评考核等视频内容,通过对这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拼接,实现对相关课题的教与学,完成教学任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精炼、主题突出简单易懂、教学资源丰富、趣味性强、反馈方便等优点,对于创新教学模式、降低教学门槛、扩大受众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微课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创新

微课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多媒体或者网络教学为媒介,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对教学创新的探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通过对微课的教学,首先,可以熟练地对多媒体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和理解,使其能够在教学形式上能有更多创新的可能。其次,微课强调资源的整合和梳理,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能够积极地做好资源的开发和整理工作,有助于其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再次,微课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这种非面对面的互动,能够使教师获得异于传统教学的亲切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研究,无形中促进了其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发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实现了个人能力的提高。

2.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构建

首先,微课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学生通过对网络课堂视频的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选择课程的进度、学习的时间等,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微课强调以学生及其课程学习为中心,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微课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的角色,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这种主动的去挖掘知识掌握盲点,积极地研究和讨论学习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率。再次,微课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和对资源的设计,能够使课程的趣味性十足,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使课堂不再枯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不但学习效率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微课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学生扮演的只是知识的接收者,缺乏对知识选择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降低了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无形当中影响了教学效果。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中,应用都是较为广泛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了。比如其不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对个性差异的重视,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微课教育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先学后教,即高度地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的教授反而成为了一个辅助和引导工具。在网络和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微课能够更加突出“微”的特点。在时间上,微课通常在20分钟左右,教学时间短;在教学内容上,微课的内容较少,往往每节课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资源容量较小。这种“微”的特点,恰恰符合了教育心理学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当中,能够充分地集中注意力。相关研究指出,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20分钟以内,这就要求开放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尽量把握好每节课程的时间,即便有大的课程需要,也要将其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切割和组合,确保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能达到最佳,进而保证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应该转变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地位这种理念,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到学习组织者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课堂学习,督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的问题做好答疑工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讨论和总结,使其自主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

2.注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与普通高校相比,开放大学同样是高等教育,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要具有与之相匹配的深度和高度。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优化教学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的选取,实现对学生差异性的、优质的教学。第一,优化文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在对阅读类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像作品的主题、风格、人物塑造、情节构建等角度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而教师在对内容的整合和设计时,也可以综合利用多种表现形式,使教学更具吸引力,降低知识掌握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微课的设计上,某开放大学的教师通过对《诗经》中人物形象的扮演惟妙惟肖的将整个诗词中人物的特点、整体意境、内容含义、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这种表演式教学更是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微课中,还可以将一些授课方法融入到其中,比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加入讨论和研究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从而理解作品人物的思想和境界。另外,在对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添加对人物特点和言行的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微课虽然强调精炼,但是对于必要的学习步骤,却不能随便地忽视。比如教师在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讲授时,尽管课时较短,但是对于作者、人物的背景和特点却不能轻易地跳过,对作品作者和人物的介绍,对学生的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做好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把握好提问技巧,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做好课程的设计和评价工作。网络视频是微课核心的媒介,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做好课程视频,使其科学合理。一些学者认为,课前教师应当做好教学大纲的设计,然后根据这一设计,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来制定差异性辅导计划;在讲课过程中,应当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做好疑难解答工作,强化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根据整个授课的效果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可以适当借鉴一些较为著名的网络课程授课特点,通过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来了解课程中的不足和亮点,从而及时地调节微课的内容和侧重点,而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微课教学的设计,应当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广告学 现代汉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28-02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教育部拟定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现代汉语课的主要任务也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制定的。但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广告学专业也将现代汉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这就使得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均不能很好地适应广告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存在任务目标不明确、实用性不强,无法与专业相结合等问题。根据教授广告学专业学生现代汉语的经验,本人认为,面向广告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调整。

一 调整目标定位,重构教学内容。

广告学是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分析工作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针对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应从学生的技能需要出发来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语言文字是学生今后从事传播、设计工作的重要工具,学科性质决定了广告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该把汉语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此外,绝大多数的现代汉语教材都将现代汉语课程的知识体系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个部分。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一般都安排了96个学时进行讲授,而广告学只有32学时。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调整。

1.压缩理论知识的讲授

语言理论大多抽象、枯燥、难懂。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会觉得“学不懂、学了也没用”,教师会感到自己是在“唱独角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幅削减理论知识的讲授转而进行实践练习。如在语音一章中,大胆砍掉发音原理的讲解,利用更多时间让学生朗读、演讲。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纠正方言、推广普通话的作用。文字、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也应采取同样的方法,重点讲解文字、词汇的规范化,错句病句的修改,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不规范的用字、生造词及报刊、新闻中的错句、歧义句等。这样可以真正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

2.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增加趣味性

现代汉语中大多数的引例都缺乏时代性,有的甚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学生看到例句像是看到了政治书,因此大多数学生是不喜欢看课本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语言理论确实枯燥乏味,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却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对生活中那些活生生的、极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语料有强烈的敏感性,通过对语料的分析解释深层的语言规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普通话正确发音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增添一些与此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条件下对普通话与方言加深认识。在汉字讲解中,突出“象形”这一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基本理论知识。在词汇、语法、修辞中,引用网络语言、字母词、“××体”作为例句,既可以让学生感到现代汉语并不是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也可以引导学生规范化地使用语言文字。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大多是教师采用“粉笔+黑板”的“一言堂”授课模式。但事实证明,教师“怎么教”,是由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共同决定的。广告学专业决定了学生并不是要掌握高深的语言理论知识,而是怎样提高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广告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调整。

1.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会给课堂带来新的挑战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解汉字一章时,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带领学生观看《汉字五千年》,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所使用的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文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课堂增加师生互动,课外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广告专业的学生大都活泼富有创意,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现代汉语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可以选取学生都喜欢看的某电视节目,分析其语言特色,教会学生如何判断“通俗语言”与“低俗、媚俗、庸俗的语言”之间的差别;通过分析某位新锐作家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需要走向社会解决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比如,要求学生有计划地练习小篆和隶书,不但能帮助他们体会汉字形体的发展规律,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为今后学习设计类的专业课打下基础,与后续的专业学习自然衔接;再如,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的短信、网络用语、流行语,细心观察语言的新变化,组织学生调查闹市区的店名、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在锻炼了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 与专业相结合,提高技能训练比重

广告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被设置在第一学期,这不仅说明了它是一门学科基础课,同时也说明了它与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是有联系的,必须要有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的一面,还应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这样学生会觉得所开设的课程是一脉相承的。本人曾在教学中,在讲汉字的印刷体和手写体时,硬性要求学生识记十种以上的字体,因为作为广告专业的学生,他们应对形体、线条要更加敏感。在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上,本人要求学生通过本学期所学到的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分析下列经典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集团);“海尔冰箱,天下无霜”(海尔集团);“美的不只是商品,廉的绝对是价格”(美廉超市);“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英特尔);“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国联通);“立即下班,禁止痘留”(××美容院);“你好,色彩”(Canon相机)。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发言很踊跃,在检验了本学期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广告语的选用对一则广告所起的巨大作用。这样学生在今后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美学、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学习中,就能借鉴现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创作出优秀的广告作品。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广告学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从广告学的培养目标出发去调整教学内容,不但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而且要从学生的特点和本专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只有这样,现代汉语课才能在培养广告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关彦庆.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3]李宏伟.非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4]宣恒大、卢伟.多方面结合,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