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4: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集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Internet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社会步入了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在Internet的支持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标志也得以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被认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际上一些著名企业如IBM、Dell、Wal-Mart、HP公司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供应链管理作为对供应链中发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要素,进行统一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战略,需要充分的相关企业和市场信息。但是,要获得供应链较为完备的信息,依靠人工环境其成本是高昂的。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可以为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活动舞台。因此,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
1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必要性分析
1.1实施集成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集成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集成化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等等。这些数据说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企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发展,其中以“订货-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最为明显。因此,集成化管理模式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在集成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形成企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
1.2实施集成管理可有效地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刺激消费需求
现代企业均把消费者奉为上帝,而消费者要求提供消费品的前置时间越短越好。为此,在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下,集成化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大大缩短了产品的流通时间、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并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来,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它还能使物流服务功能系列化。它在传统的储存、运输、流通加工等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调查和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配送、物流咨询、物流解决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的策略建议等增值服务。这种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必然会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群聚增。
1.3实施集成管理可降低社会库存
传统企业中库存积压较为严重,大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究其原因,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供应链缺乏有效管理有关。而实施集成化管理,可以对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以优化,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减少各个环节的信息延迟,消除信息扭曲现象,促进产品需求信息的快速流通,以减少盲目生产和社会库存量,避免库存浪费和减少资金占用。以此,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库存积压。
1.4实施集成化管理可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
集成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供应商的个数且使企业伙伴减少订单流程的成本以及其循环时间。由于供应商能够借由网络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应用于采购管理的人员等都可以从这种低价值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从而用少量的人员增加流程数目。并且,由于可以借助网络对流通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因此,可以在采购过程中去除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精心计划流通路线,从而要有效地降低流通费用。
总之,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能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的、集成的、虚拟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搜索有关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2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企业在企业组织与管理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并初步具备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能力。
2.1信息技术对集成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目前,条码、GIS、GP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逐渐被国内企业所采用,一部分企业应用Internet/Intranet,建设了一些比较先进的企业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根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ANCC)的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经有9万多家企业申请使用了商品条码。在产品包装、自动销售结算和物流运输等领域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采用条码表示的产品超过了100万种,应用条码及时进行自动扫描、结算与管理的各类商业超市、配送中心上万家,为电子商务和各种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还是GPS应用大国,至2000年底全国累计有近300个左右车辆跟踪网络,入网车辆为5~6万辆。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每年能达到10万辆车以上的装车量,每年的相关产值有可能达到7~10亿元。
从目前发展看,虽然我国供应链管理支持信息技术的普及性与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做好了理论与技术上的准备。
2.2集成的思想准备较为充分
在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次调查中,59家企业中有3.4%的企业主管不重视供应链管理模型的战略实施;有23.7%的企业一般性的重视供应链管理;57.6%的主管比较重视;15.3%的主管非常重视。由此可看出,企业主管对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较为重视的。
可见,经过多年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推广,我国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对高新技术的了解和利用高新技术发展企业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集成进行了思想上的准备。
2.3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实施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管理创造了条件
1997年以来,电子商务成了我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数已达940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已达4160万台;.COM下的域名数已达173649个,占总域名数的40.2%。电子商务技术和应用环境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B2B电子商务不仅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以“主导企业”为中心变得更加紧密,而且供应链的整体动作也更为高效。
2.4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国的配送业、连锁业、零售业、仓储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在我国发展势头很快,这将在供应链干线物流与末端物流间起实物与信息的衔接作用。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正日趋成熟,供应链管理思想也逐步被各企业所认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分析,实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集成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3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的体系结构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使得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改变。电子商务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商流进行优化和整合,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改进流程效率,维持低库存零退货。由于有电子商务的介入,供应链的体系结构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图1给出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利用Internet技术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集成和信息协作,利用Internet上国际市场进行信息与资金流的交换。其中企业内部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是利用Intranet实现的,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换是通过Internet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方式实现的。在这些信息技术的全力支持下,要求其供应链上各成员围绕物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和经营协调,实现柔性的和稳定的供需关系。
图1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体系结构
4集成化电子供应链的特征
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而引发的商业运作模式的革命,传统经济活动的生存基础、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自然地,电子商务对供应链这一新的管理思想也将产生很大影响,使供应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4.1企业价值链的虚拟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生存空间由物理的市场地域转变为虚拟市场空间。虚拟市场空间的出现改变了消费者必须通过市场地域使用或享受产品和服务的状况,同时弱化了生产者必须通过市场地域获得资源、进行生产的限制。通过信息交互,各种生产、交易活动从依赖物理地域转变成为依靠市场虚拟空间进行。伴随这种转变,供应链中任何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物理价值链也虚拟化、信息化。企业可以凭借聚合、组织、选择、综合、等信息处理手段寻求新的价值创造点。这样一方面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与供应链中其他它成员发生合作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强企业对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依赖性。
4.2市场的趋同性
在电子商务时代,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趋同性,即不同产品在功能方面联合统一的趋势。市场趋同性与电子商务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推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独立的行业中,不同工业之间的界限逐渐强化;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在市场空间中的交互,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趋同性促使生存于不同生产领域、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在各自的微战略环节上努力保持个体与企业群体的一致,这种努力使企业之间信息流与物流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4.3产销关系的变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彻底变化。在超越传统物理时空的电子时空下,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满足,进而发展出更加复杂多变的需求;同时由于各种生产资源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虚拟化,生产者在更大程度上具备了满足这种日益多变的需求的生产能力。结果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由生产者将产品“推”(Push)给消费者,逐步转变为消费者“拉动”(Pull)式。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伴随生产资源虚拟化程度的提高和消费者拉动力的增强,供应链上物流和信息流的“动力源”从生产者转变到了消费者。
5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两大“利器”,在实践过程中有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趋势。电子商务使得企业间供应链的整合可以更有效的达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关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与其他它企业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子商务模式的引用对供应链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应找到适合的系统结构和模式,而不能沿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总之,我国企业引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对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应对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篇2
1.注重物资供应商的选择在供应链条上,任何环节上的双方都可以成为供应商与客户,与供应商的合作对于实现供应链的集约化管理,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物资供应商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选择供应商主要看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物资价格,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能够保障物资的生产以及做好售后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否有为铁路提供物资的资质。此外,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考虑供应商的生产规模、层次是否与铁路部门相配,并且一个供应商的采购数量也有限定,同类型和级别的供应商不能过多。同时,供应商的选择主要依靠招标的方式产生,通过对供应商的投标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供应合作伙伴。
2.加强铁路物资的采购管理采购是供应链企业之间物资沟通的重要环节,采购应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地点购买数量合适的物资。当前铁路物物资采购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是招标采购,主要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大宗、涉及安全运营的物资进行采购的方式。其次是集中采购,这种采购方法是为多个企业进行物资采购,了解企业所需物资,然后进行统一的大规模采购,有利于价格的商议,从而降低采购的成本。最后是对一些零星的、小批量的物资进行比质比价的采购。[2]铁路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应根据采购物资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采用采购方式,以便最大程度的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降低成本消耗。
3.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沟通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完善的供应链沟通平台,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分享,提供切实可靠供应链物资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办理供应链物流的手续,实现网上的供求衔接,签订物流协议,并进行网络送货,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调配送货车辆,以及流程和路线,实现网络交易、网上支付,实现网络化的供应链管理流程。[3]供应链管理都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的的,因此铁路物资的采购应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彼此独立的,但却又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到彼此信任,彼此依赖,共同进步。此外,供应链网络平台的发展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成员应为彼此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从而促进管理上的进步,实现企业双方的共赢。
4.加强供应链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供应链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方式,它涉及到多个行业、多种现代化技术,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所需要管理人员也应试具备多方面的管理知识和理论,掌握多种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例如数据的采集、交换,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物流、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技术。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与发展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众多懂知识、懂技术的人共同努力。因此,铁路物资管理部门应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懂管理的年轻人才,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管理的方式和技术,建立一支综合性的人才队伍,为铁路物资采购供应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贡献。
二、结束语
篇3
1.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目前在生活领域网上购物已很普遍,但市场规模是消费品两倍多的大宗生产资料交易电子商务的普及却远低于消费品电子商务。从总体上看,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启蒙阶段。近年来,以大宗生产资料为主的重化工业产品流通与配送的货运量巨大,对中国货运业的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由于大宗生产资料的特性,做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的企业少之甚少,受关注也不多,因此,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市场巨大。
2.发展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诚信体系不健全,交易风险大。由于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和大宗生产资料本身具有重量大、产量多、运距长、附加值低等特性使买卖双方都担心在线交割存在金融风险和资金安全,这已成为制约大宗生产资料网上交易发展的桎梧。贸易伙伴间信任程度低,合作方式相对落后,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还没有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2企业观念问题。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核心业务和信息效率是企业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仅靠大宗生产资料企业电子商务的实现就可以解决,最根本的是观念上的改变。尽管企业也在努力地朝“横向一体化”的新型思维方式转变,但总体而言,大多数企业还未形成独具特色的强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占据主要地位。
2.3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偏低。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基础上,而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准确性、及时性和流动速度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
二、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1.建立健全诚信体系,规避风险。针对大宗生产资料重量大、产量多、运距长、附加值低等特性,使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双方容易产生对产品线上交易金融风险和资金安全的担忧。因此,第一,要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健全诚信制度,严厉打击和惩罚失信行为,形成良好的生产资料消费环境;第二,实施静态和动态全方位一体化的监管模式,通过静态的仓储管理和动态的联运管理,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实现全流程监管。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于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在完善供其流通运营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上,要加强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利用二维码、GPS、GIS、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技术来提高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化、可视化和高效率的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
3.整合内部供应链,实现供应链协同。供应链内部整合程度低,贸易伙伴间存在协作问题。随着电子商务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为了达到供应链内各个环节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各功能的最佳配合,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整合和集成就非常重要了。因此,实现供应链的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够实现快速响应、更具有前向的预见性,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优产品和服务。
三、皖江“平台+基地”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1.皖江物流及其SWOT分析。
1.1皖江物流简介。安徽皖江物流公司是一家集煤炭物流、大宗生产资料电商物流和集装箱物流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
1.2皖江物流的SWOT分析。优势:第一,拥有雄厚资金。是省内规模最大的现代综合物流企业之一,资金实力雄厚;第二,区位和能源优势。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结合部,是长江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主枢纽港;第三:品牌优势。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信用度高。劣势:第一,以皖江物流强大的实力,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一直在摸索,但始终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第二,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物流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物流信息技术水平滞后,企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应用积极性低。机会:皖江物流逐步增长的内部需求量带来了强大的需求市场,并促使物流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丰富的供应商人脉资源、供应渠道及完善的仓储配送基础设施。威胁:当前国内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才刚开始,基础设施条件和信息技术水平都不成熟,而且大额资金的流动存在一定风险,因此,皖江物流提出的“平台+基地”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皖江“平台+基地”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模式。2010年,皖江物流基于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经验和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提出了基于“平台+基地”全流程监管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是创新,也是皖江物流对全国物流行业及大宗生产资料制造企业的贡献,代表了中国大宗生产资料流通的方向。
篇4
1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现状
1.1源头环节
通常,农产品种植是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源头环节,其种植质量对整体供应链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产品种植仍存在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工业污染严重等问题,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埋下祸根,引发社会潜在食源性疾病,威胁公众身心健康[1]。
1.2生产环节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食品生产市场存在大量的小规模作坊,食品加工缺乏安全保障,生产质量与生产环境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规定。小规模、技术水平低、管理混乱等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生产环节主要面临的问题。
1.3流通环节
当前,我国食品流通体系较为标准、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要求,国家投入力度较大,市场回报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国食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落后,食品流通受阻,主要表现为食品运输机械设备专业水平低,大多为干线运输,湿度、温度、运输时长等问题严重影响食品质量;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采用非专业运输方式,运输操作不符合标准流程,缺乏专业的运输设备[2]。
2加强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立法、执法力度
中央政府应集中监管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执法环节,以法律威严约束食品安全。首先,应统一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立法,有效规范质量安全供应链。鉴于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有218项[3],涉及食品安全生产、运输等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统一化管理,有效管理分段立法。其次,相关部门应统一管理食品安全执法监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再次,我国立法、执法部门应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也在相应变化,在此基础上,相关人部门应统一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提高安全质量检验标准,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标准。从行业角度出发,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解决同一食品监管标准多重化问题,引导食品企业尽早适应国家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与检测标准。
2.2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力度
我国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备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加强行业协会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组织协调力度。食品行业协会是一种处于食品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自律组织,有效沟通政府、市场与企业,协调食品供应链多方利益。中央政府应联合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为食品行业协会合理监控食品安全供应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应不断提高食品行业协会的自律意识,提高其服务意识,指导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为有关政府部门发展食品产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再次,食品行业协会应自觉提升协会综合价值,引导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中的领头、示范作用。当前食品行业协会仍存在规模小、数目少、现代化水平低[4]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规划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全面覆盖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借力,以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
2.3提升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我国食品企业应从自身做起,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提升自身食品质量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发展战略。食品企业应认识到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均对企业食品安全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当加快完善供应链管理制度。食品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严格筛查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问题,保证从原料采集到成品运输销售,每一环节均符合国家食品生产安全标准,创新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采取符合企业发展的方法及时解决生产、流通环节中的问题。同时食品企业应重视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员工对食品生产安全的责任意识,加强企业自身检验能力,健全食品生产管理体系。
3结束语
食品质量安全与消费者安全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影响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政府、食品企业以及食品行业协会应协同合作,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加大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的管理力度,共同努力为人民打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高品质的食品消费环境,推动我国食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罗丽纯.食品安全保障:从质量标准体系到供应链综合管理[J].食品安全导刊,2017(36):8-9.
[2]黄彩霞.食品供应链环节的企业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J].现代食品,2017(17):43-45.
[3]热比亚?吐尔逊,宋华,于亢亢.供应链安全管理、食品认证和绩效的关系[J].管理科学,2016,29(4):59-69.
篇5
1EPC/RFID技术EPC技术
与传统的条形码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增添了域名管理者、分类对象和序列号三段数据。该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表示每一件商品,并将每一件商品都采用唯一的编码进行标示,具体的信息中包含了产地、生产日期、有效日期和具体的流通环节,并在流通过程中不断更新,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查询到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RFID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技术达成双向通信识别法,在商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可以方便快速的进行更深更广的商品识别。由于其特有的优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逐渐成为了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之一,达成了全自动识别的目标。通过EPC/RFID技术构建起物联网以后,物流供应链管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首先,通过EPC技术将各个商品进行实体编码,从而每一个商品都有了唯一的标识。商品从生产到销售所有的环节都有这个标识,进而在物联网上便可以查询到产品的信息,并通过该标识查询商品的具体物流信息进行全球定位跟踪。然后,当商品进入到配备了RFID技术天线工作区域时,可以产生对应的感应电流,电子便签便可以将自身的编码通过内置的标签发射出去。随后,物联网系统接收到信息以后,会通过调节器传到阅读器中解调解码,发送到后台的主系统处进行进一步处理。主系统判断出得到信息的合法性以后,可以进一步处理控制。
2物联网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往往都会选择生产畅销的产品,但是畅销产品并不能实现永久畅销,企业生产了过多的产品,库存大量增加,但是无法销售出去,只能降价销售以收回一定的成本。但是,企业并不一定要降低产品价格,也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与市场上的畅销品抗衡,抢占份额,这就是长尾效应。那么,要有效利用长尾效应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商品供应链中时刻监控商品的流通,将物联网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保证各个环节都是透明的。
2.1采购环节
在采购环节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原料、不同生产日期的产品有效识别出来,进而科学合理的安排采购数量和次数,并保证商品的质量,提升采购效率。原料和配件都经过统一标识登记以后,后期的管理和识别也会更加方便,方便日后进行后续的售后服务。另外,物联网还能将供应商的实时信息监控起来,并根据其具体表现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供应商要采用相对应的策略,保证企业的采购质量,提升供应商的信誉度和忠诚度。
2.2生产环节
采用EPC/RFID技术以后,在商品生产中便可以保证自动化的实时生产,并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准确的找到生产用的原料和配件,减少人工识别造成的错误,同时还能帮助安排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保证生产进度,并根据实际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添补货物。另外,采用物联网还可以帮助调度生产用的设备,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而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应用效率,实现稳定均衡的生产,控制产品质量。
2.3仓储环节
通过物联网我们可以在仓库中的货架上安装阅读器,当商品送入库中时,便能自动识别盘点,将实时数据传递到数据库中,控制产品的进出时间,实时监控仓库中商品的数量和位置,帮助企业快速了解自身的仓储水平。采用物联网技术以后,仓库中的库存量可以有效降低,商品出入库的准确性得到了保证,配送出现错误的几率有效降低。仓库储存管理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人工操作的重复性和错误率有效降低,库存管理成本也可以适当减少。
2.4配送环节
在配送环节应用物联网可以提升配送效率,减少错误。EPC技术的应用可以辨别出货物的真假,实现自动通关,保证商品在配送环节中是安全而且可视的,能够追踪货物流通的全过程。货物在配送过程中,需要进行分拣、包装、运输、堆码,这些操作都需要强大的高科技技术作为支持,保证其准确率,并有效降低成本。应用物联网以后,配送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成本,保证货物的准确度,减少运输中可能造成的损耗。
2.5销售环节
顾客取走货架上贴有EPC电子标签的商品以后,便可以自动生成系统报告,告知物联网系统及时补充货物,并提升结算速度。企业通过物联网可以将商品的销售状况统计出来,提升商场的利用空间,帮助生产企业了解商品的销售状况,细分客户市场,找出针对性的销售策略。
2.6售后环节
顾客将商品购买回家以后,可以通过商品上的标签查询商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详细信息,放心产品质量。另外,企业也可以跟踪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及时改正不足之处,提升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将报废的商品回收实现循环再利用。
3结语
篇6
物资采购合同可能由物资供应商与施工分包商签订,也可能是物资供应商与施工总包商签订,或者物资供应商与业主签订。即施工分包商是物料的最终使用者,但却不一定是物资的直接采购者。例如我国工程建设中采用较多的“业主招标施工方承包供材物流模式”,供应商与物料价格由业主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物资采购与运输等活动则由施工方承担,在这种模式下,工程供应链中的原材料由业主监控,施工分包商采购。综上所述,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具有相关利益主体众多、物资管理类型多样、物流运作场地较为分散、需要对物流需求进行快速响应以及物流运作管理的不连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提出了挑战。
2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2.1物资管理类型多样导致物流合同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业主和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达成多种物资采购与供应模式。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有甲供、乙供、甲控乙供等多种物资设备管理类型,不同物资设备管理类型下的原材料采购、交付、进场流程均有较大差异,因而相应采购模式下的物流合同关系与库第4期李真,等: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033.存管理也有所不同。工程实践中的物资采购与物流合同关系复杂多样,即使是“甲控乙供”这一种采购类型,在不同的工程实践中其物流合同关系也是不同的。如图2所示,工程物流可以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承担,也可以由供应商承担,也可以由施工单位承担。不仅如此,“甲供”、“甲控乙供”、“乙供”三种物资供应类型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大型工程中,比如水泥、钢筋、大型钢材、粉煤灰、沥青等对工程质量、安全、造价有直接影响的大宗通用物资等,往往采用“甲控乙供”的物资设备管理模式;而部分通讯设备、信号设备、信息管理软件等物资则往往采用“甲供”的管理模式。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物流合同关系的复杂性将直接导致工程管理的复杂性。一方面物流合同数量较多,难以实现物流供应系统的统一规划,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合同关系发生风险,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系统绩效。
2.2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沟通困难
导致物流供应柔性降低在工程物流管理过程中,业主、施工承包商、物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都可能成为工程物流的主要管理者。由于工程中存在不只一条供应链,每条供应链中关于物流管理的合同条款不同,处于核心地位的主体也相应不同。例如,某工程项目中某些供材与物流管理由业主全权负责,业主成为工程物流的主要管理者,业主通过计划、采购、检验、仓储、配送和运输过程的监控等方式将工程建设物资供应给施工承包商。业主同时提供了物流相关的设施,如仓库、运输车辆、加工设备等,并成立相应的物资供应管理部门作为物流运作的实施机构等。而某些材料与机械却需要由施工承包商负主要责任,甚至承担主要的物流工作,此时施工承包商根据业主确定的供应厂家和价格组织进货并承担物流作业,施工方是材料消耗量与物流费用的风险承担者。此外,工程物流的承担者还可能是原材料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等。当工程进度、施工工艺与流程进行调整时,工程物流的配送也往往需要调整,但由于工程物流服务的核心单位复杂多样,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在物流管理者之间协调一致,以致货物积压导致库存成本增长,不能及时供货导致工程进度拖后等。
2.3施工场地分散导致物流运作统一协调
困难大型复杂工程的施工场地往往较为分散,例如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被分为4个建设部分,各部分施工场地间距离较远;此外如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同样被分为多个施工场地并行施工。由于施工场地的分散性,不同施工场地的物流服务商可能不同,因而导致物流运作的分散性。JtL~'t-,当工程建设被分为多个并行施工的标段时,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多个施工分包商同时作业、多个物料供应商同时供应的情况,物流服务可能由多个不同类型的主体提供,同样导致物流服务与运作过程的分散性。例如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拌合站建设与混凝土配送过程,由于施工标段的划分,不同施工标段承包商往往建立自己的混凝土拌合站,不与其他施工标段共享拌合站的运输与建设资源,导致施工成本增加、运输能力浪费等。
2.4物料交付计划运作弹性小导致物流快速响应能力差
订单的响应速度是判断物流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工程供应链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工程物料需求计划的定制特性以及施工场地的存储区域和存储能力极其有限,施工现场对物料的快速响应需求增加了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复杂性和物流管理的难度。工程建设的施工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物资需求的确定性,而原材料供应商则往往采用以周为单位的交付计划,这种物料交付计划的运作弹性小,严重影响了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快速响应能力,使得物料供应商或物流运营商的物流运作能力直接影响施工方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例如在工程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方面,当施工工序中存在对工期、质量而言较为重要的关键资源或稀缺资源时,有可能需要采用运输成本较高的汽车运输和空运的方式,还可能发生部分资源到货后长期不能领用,传统的物料管理方式容易造成物流的运输、管理费用等资源浪费。如何保证工程供应链物流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降低物流的运作成本是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内容之一。
2.5工程短期性与独特性导致物流运作管理不连续
工程物流活动的展开伴随着工程的实施过程,工程完成后工程物流也随之结束,具有短期性特征。此外,工程的独特性也影响到工程物流的独特性,任何工程建设的目标、条件、环境、组织关系与管理过程等诸多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工程物流方案的制定也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工程物流的合同关系、物流的起止时间和地点、物流的运输路线、运输工具等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一次性与独特性工程实践基础上,物流运作的规划与管理难以形成连续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商、制造商之间难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3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对策
工程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似,均是通过成员间协同合作达到价值增值的价值链。在工程物流运作过程中,应遵循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协调优化思想,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3.1构建集成、协调与共享的物流运作机制
在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横向与纵向的集成、协调与共享,横向层面主要是指施工单位之间、物流服务商之间、物资供应商之间、原材料供应商之间,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以由横向主体所构成的联合体的总成本、订单响应时间等为优化目标,统一规划物资的采购、运输与再加工等物流运作过程。纵向层面主要是指业主、施工承包商、物流供应商、物资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形成较为有效的供应链联盟,及时共享物资需求信息与施工进度计划等,一方面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流运作达到快速响应,另一方面使物流服务商、物资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的运输与仓储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和优化,实现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相关主体的“多赢”。
3.2统一规划物流运作系统,构建可靠的物流运作网络
我国工程物流管理过程中的运输、仓储系统极其分散、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工程组织架构中没有独立的物流运作单位,多个物流单位以及多个工程组织单位间各自为政,导致项目成本增加、信息传递滞缓、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不能发挥工程物资采购的整体规模效应。此外,大部分工程物流任务承担主体多,没有形成第三方物流运营体系,因而物流活动的管理环节协调成本较高,不利于物流成本、运输配送效率、信息传递速度等多方面的改善。而且对于整个工程系统而言,缺少对物流管理的全过程监控体系和物流风险应急体系等。因此,构建可靠的物流运作网络,对工程施工成本、工期控制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统一规划物流运作系统,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纳入统一的物流运作部门,将工程物流上升到工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层高度。(2)推广“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水平,同时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工程物流真正成为“第三方利润的源泉”。(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物流管理的电子化,全面、准确、动态地把握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为JIT物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3与供应商构建战略伙伴关系,整合物流运营商的运输能力
物资供应往往面临多渠道选择的问题,物资供应渠道选择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渠道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对于工程建设的大宗物资采购、大型设备采购而言,供应渠道的选择尤为重要,这也是工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工程施工承包商是工程供应链的运作核心,可以在长期、多项目、连续施工与物流供应商、物资供应商之间形成长期有效合作,同他们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联盟,提高工程供应链运营团队在工程招投标中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而且战略联盟有利于统一目标,有利于合作团队之间的沟通协调,可以有效降低工程物流的运作成本,同时降低物资供应商、物资中转站、施工现场的库存成本。此外,由于工程本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工程物流运输设备的购买、租赁成本较高,加之工程物资需求的变化和波动较大,在物流运营商之间的运输能力不能进行整合时,运输车辆和运输能力难以实现有效优化。如在业主招标施工方承包供材物流模式下,多个施工承包商所对应的物流运营商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容易造成运输设备的闲置、运输能力的浪费。因此,当工程中存在多个物流运营商时,统筹安排物料需求与供应计划,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整合多家物流运营商的运输能力,减少二次运输,保证及时供应的同时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3.4构建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不论对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还是工程供应链管理都至关重要,是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有利条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物料供应商接收施工承包商的物料需求计划,根据物料需求计划为施丁承包商供应资源。由于施工承包商在施工场地的库存只能充当一个材料存储的临时缓冲器,在施工承包商与供应商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施工承包商为了避免物料短缺常常采用安全库存的仓储策略,这大大增加了现场库存的管理成本。施工方库存成本的增加可能会使其他施工环节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施工承包商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共享物料信息,可以有效降低施工场地库存,降低施工现场物料管理的难度。对于原材料供应商而言,他们所面临的工程物资需求往往波动幅度较大,对于某种特殊的材料,常常集中在特定的时间内需求量大增。此外,当工程复杂性较高时,常常出现具有创新特色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材料。这些情况加剧了工程物资供应商的库存管理难度,在相关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往往难以优化库存。因此,针对施工承包商的需求计划和市场原材料供应状况,物料供应商如想在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发生缺货风险的同时保持最优库存,需要施工承包商共享其资源需求信息。
4结语
篇7
V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全球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伙伴。V集团总部位于法国,现已成为全球最成功、最具创新能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之一,并于2013年庆祝了90周年庆典。2013年集团的销售达121亿欧元,其主机厂配套市场销售的10%用于研发。集团在全球29个国家拥有124家工厂,16个研究中心,35个开发中心,及12个分销平台,拥有74800名员工。1994年,V集团首次进入中国,在温岭和沙市分别建立了两家合资企业。此后,V公司开启了在中国持续发展和不断增长的序幕。目前,在中国拥有26家生产基地、10个开发中心和3个研究中心,在职员工达13000人。公司由四大事业部(动力总成系统、热系统、舒适及驾驶辅助系统和视觉系统)及售后市场业务部组成。自从进入中国后,公司利用中国逐渐开放的政策迅速扩张。营运资金的管理需要不断满足公司扩张发展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公司实行紧缩的营运资金投资政策。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低,企业将更多资金投资到获利水平较高的长期资产上,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同时公司推行适中的营运资金筹资政策,是指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占总资产比例相当,既节约了筹资成本,也保证了一定的流动性。使公司在保证政策经营的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的盈利能力。
二、V公司营运资金分析
基于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希望使经营性营运资金保持在适中偏紧的水平。作为汽车零部件公司,下游整车制造厂商相对集中并且强势,上游供应商相对分散,要想通过营运资金管理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就需要尽可能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增加应付账款周转期。
三、V公司供应链融资介绍
供应链融资是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配套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或金融机构信用融入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起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一)供应链融资可能带来的好处
1.从V公司的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是重新确认供应商应付账期的机会。公司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参与到供应链融资,可以获得更长的应付账期。同时优化了公司内部的应付账款流程。应付账款完成发票等付款条件审核后便可以通过系统对接将发票信息发送给银行。大大减少了处理应付账款的人力和时间。而且供应链融资对比开据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了准备合同的环节,减少了人工成本和票据传递的风险。
2.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为供应商提供了灵活的短期融资额度。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提款期。鉴于核心公司的信用,供应商可以获得更合理的融资条件。对于中小型供应商不仅盘活了应收账款而且保证了供应商的收款期。
3.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利用信用良好的公司的担保,开拓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获得贴现收益的同时风险可控。供应链融资也可能带来潜在的结算等其他银行业务。
(二)供应链融资的要求
1.从V公司角度来看,公司的采购部门需要分析目前的采购条款,选择合适供应商进行谈判,增加应付账期同时吸引供应商进入供应链融资的项目。供应链融资将原本和供应商之间的应付账款转移给银行,发票到期后公司必须按时支付给银行,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
2.从供应商角度来看,供应商提前得到应收账款需要支付相应的贴现成本。因为供应商的应收账期延长,相应的贴现成本会增加。供应商需要提升自身的应收账款流程,才能保证按时获得账款,例如需要及时准确开具发票给V公司,才能保证发票信息尽快通过审核发送给银行。
3.从银行角度来看,需要提供给V公司及其供应商稳定安全的信息平台,从发票的上传到放款再到发票到期日收款整个过程都在电子信息平台上完成,既要保证及时性也要保证安全性。银行提供的服务是否完善关系到是否有更多的供应商愿意加入到供应链融资的项目中。
四、总结
篇8
(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供应商在销售环节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融资企业将在真实贸易背景下产生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并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供应商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确定应收账款的金额和真实性后,核定质押率,向供应商发放款项,应收到款到期后,核心企业将应付金额支付到金融机构指定的账号。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经销商在采购环节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该种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预付货款给上游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发货到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由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并将既定仓单质押给金融机构,并一次或分次支付货款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释放相应的货物,若融资企业违约,核心企业将剩余货物回购,或者金融机构向核心企业索取赔偿额。
(三)存货融资模式
存货融资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这里也可以用在汽车经销商在运营环节的融资需求。存货融资是指金融机构接受存货作为抵押或质押,借助物流企业的监管,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在存货融资模式下,融资企业将所持有的存货质押给金融机构,并将货物存放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监管仓库,金融机构给融资企业授信,融资企业通过销售货物获取收入后,一次或分批向金融机构偿还款项,金融机构释放相应的货物。
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
(一)融资企业资信风险
应收账款下的融资主体是上游零部件制造商,融资企业是否会发生违约对应收账款模式下汽车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融资企业的资信风险与融资企业的规模、发展前景,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二)核心企业的资信风险
预付账款融资要求核心企业作出回购的承诺,所以核心企业是否能够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回购,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供应链的资信风险
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水平能够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和保证核心企业进行回购,金融机构应考察供应链的运行时间,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往是否存在违约情况来考察供应链的资信风险。
(四)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
在预付账款汽车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融资企业将车辆质押在金融机构指定的物流企业的仓库里,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是影响金融机构风险的要素。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可以通过物流企业规模、专业化程度、资金规模、历史信用记录、监管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
(五)质押车辆监管风险
质押车辆的风险主要在于质押车辆的价值、车辆是否投保和车辆的易损程度。
三、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
(一)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
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金融机构为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服务项目,要准确的对融资企业信用风险作出评价,建立企业数据库是提高准确度的措施之一。建立企业数据库,需要对汽车企业的数据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等工作,系统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我国汽车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数据积累量不足,目前金融机构对汽贸企业数据不够完善,不能反映真实的企业信用情况,为此,建立汽贸企业信用数据库,丰富汽贸企业数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建立汽车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应急系统非常重要,应急系统中,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信用风险预警,二是突发事件事后处理。建立信用风险应急部门,部门要做到整体由供应链金融风险经理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好部员工作,做好融资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各部员职能明确,权责清晰。能够做好银行、融资、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有效沟通与相关信息共享;在突发事件出现后,参考制定的应急方案,能够做到快速反应,与依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做出调整,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
(三)完善金融机构授信管理模式和融资业务流程
篇9
(一)生产物流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的思想也应得到重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确定合理的存货水平。无论是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及产成品尽量做到最低限度的库存,消除因多余库存造成的物流效率的浪费。2.改善生产作业布局。应该在生产车间中以物流总行程最短为条件来布局车间和生产设备。3.合理组织生产车间内的装卸搬运工作。装卸搬运工作积极使用自动化设备,避免出现货损,合理规划物料摆放位置,避免冗余生产物流。
(二)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指生产企业或者流通企业出售产成品的物流过程。其中循环经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使用ECR战略优化销售物流。合理选择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和包装方法,在实现包装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包装费用;积极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加快物流信息的传递,改进效率,同时要注重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欧洲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的调查显示:生产企业实施ECR战略,可以让制造成本减少2.3%,销售费用减少1.1%,仓储费用减少1.3%,盈利增加5.5%;销售商实施ECR战略之后可以让库存减少13.1%,仓储费用减少5.9%,毛利增加3.4%。2011年中国ECR大会指出通过ECR战略的实施可以普及精细化供应链管理,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订单满足率。2.使用QR战略优化销售物流。进行合理的订货流程设计,建立计算机管理的订货系统,使得订货信息能够迅速的转变为采购信息和产品的生产信息。尽可能缩短物流中转环节,如通过电商订货、直接配送顾客等方式减少物流中转环节,节约资源。
(三)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组织对来源于客户手中的物资的管理,物资包括包装品、产品等。逆向物流中循环经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1.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2.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3.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产品。
(四)物流六要素体现循环经济1.运输。通过设计合理的运输网络、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提高装载以及开展联合运输等方式实现运输效率的提高,在运输中循环使用周转箱、托盘等物流设备,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循环和再使用的思想。2.存货管理。通过控制合理的存货水平、减少货损、避免变价损失和缺货损失等关键点来实现存货管理的合理化,体现循环经济中减量化的思想。3.装卸搬运。通过减少无效的装卸搬运、装卸搬运路线的合理化和文明化以及提高装卸搬运的活性来实现装卸搬运的合理化,实现装卸搬运中的循环经济。4.配送。通过合理调配车辆、合理安排配送路线来实现配送作业的高效率和高效力,实现配送中的循环经济。5.包装加工。包装加工作业既要有效地实现各项基本功能,也要符合经济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如控制包装容量,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以及使用可回收包装,合理选择流通加工地点等方式,体现了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使用的思想。6.信息管理。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只有及时的收集、传递和处理信息才能使物流货送畅通化、高效化。信息管理的高效传递是供应链物流管理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再利用的实际效果较差由于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人心,同时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循环经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效果不好。[3]以固体废物利用率为例,表1中列举出了2012年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情况。根据该图,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2012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1.53%,危险废物利用率为57.85%,该数值较之前已经有明显提高,但距发达国家80%~90%的利用率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循环经济在我国个省市的发展情况不一,固废利用率作为考查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表1数据,可以计算出各省市的固废利用率,如图1所示,北京、上海等城市利用率较高,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西及四川等城市的固废利用率较低,而虽然固废利用率低,其固废排产生量本身就远远低于其他城市,不列入数据考虑。从图示可以看出,固废利用率在不同省市表现参差不齐,这与不同省市的工业、商业布局和循环经济政策都有很大关系。
(三)供应链环节中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循环经济需要供应链各环节的通力支持才能实现效益和效率,所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是推动供应链环境下循环经济有序运行的基础。然而,因为利益矛盾的存在,目前供应链上上下游企业间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因此对于由资源再利用产生的成本不能够顺利的被分摊。如商品在进入逆向物流之后,是由生产商回收再生产再利用,而由回收产生的各项成本是由生产商一力承担,还是由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包括批发商和销售商共同承担,这是一个需要协商解决的问题,甚至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才能够解决。
三、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对策
(一)普及循环经济理念,提倡供应链物流管理在当前政策背景下,应该让企业深刻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发展和人类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性,对各项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对资源环境的有力保护,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选之路,因此,应普及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应设法构建一种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和流程。企业是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实施的主题,因此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企业达到营运的绿色化目标,要在企业的管理理念中渗入绿色管理理念。[4]如物流企业应改造现有的仓储设施,制定科学存储规划及保管程序,节能减耗,抑制商品品质变化和有害废弃物的排放或泄露,采用适度、可循环包装,并开发新型包装材料,致力于循环利用。同时供应链物流管理思想对产品生产、资源利用的上下游企业都提出要求,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是生产企业发展的最终选择。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现代物流科学技术的应用,从技术手段上实现物料资源的节约化和消除浪费,使得物料资源在生产、加工、流转环节损失最小。同时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保障,现代企业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络信息系统、货物跟踪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和存货管理系统的部门管理系统,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数字化,实现资源共享,并强化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形成注重物流、尊重科学的管理氛围。所以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实现最大限度的循环经济。
篇10
供应链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此向前直到最初的供应商,以及与其销售商、销售商的销售商,按此向后直到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网链。供应链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能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因此,供应链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市场渠道各层之间的一个联接,是控制供应链中从原材料通过各制造和分销层,直到最终用户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技术。供应链管理也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强调供应链上各参与成员及其活动的整体集成。它把不同企业的目标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在于采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除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运输问题和实物分销以外,还包括以下问题: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战略供应商和用户伙伴关系管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物料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管理、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企业间资金管理、内部与交互信息流管理等。
2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重点
供应链中的财务问题,应该说是以物流为载体的资金流问题。财务供应链与物流供应链是同时发生的,不过前者表现为资金流,后者表现为物料流动。财务应该涉及在公司控制下的有关资本投资、借款、利润等方面的决策。人们研究了公司财务计划优化模型、资产负债优化模型、跨国公司财务规划模型、金融流量模型等等。基于供应链的竞争财务管理是一种与环境变迁相适应的、动态的、战略的财务管理,它要求企业结合网络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IT为基础选择适合本企业创新发展的财务竞争战略,从供应链发展的趋势中把握方向,确立其持久的竞争优势。
由于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特征,规定了它在各种供应链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基于供应链思想的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它将呈现出诸多方面的缺陷和不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形成的重心前移,如制造企业产品的75%的成本因素已在产品研发阶段确定,这样,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就难以达到优化控制整体供应链系统的目的。
(2)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难以满足多目标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再造(BPR)、增值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现金流量管理(CashflowManagement)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3)现行财务管理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1~12个月)。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这种将固定成本简单作短期化处理,淹没了大量企业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4)现行财务管理系统与现代管理观念相抵触,比如与“零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等。
(5)供应链各节点的财务信息不准确。
(6)供应链诊断和改进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使现行财务管理系统面临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即借助于信息技术(IT)、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PDI)、Internet、Intranet的应用发展,创建以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财务管理体系。
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财务管理系统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循环虽然是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物流循环和资金流循环相互配比,信息流的前期形成基础来源于物流和资金流,这“三流”保持者互动促进和互动修正的关系。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三流”循环的成分,以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企业要把这样复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及时准确地集成起来,光靠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是很难做到的。资金占用不明,成本构成不清,消耗定额不准,考核、决策无依据等问题,使原有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面向供应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以基于Web平台的文本信息处理手段为依托,从企业的日常业务入手,面向未来,面向控制,从而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
供应链架构下的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企业控制系统和信息决策系统。
3.1财务会计系统
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科学、快捷的处理技术和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会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系统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并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形成无缝集成。从而使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加强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包括总账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管理系统、应付款管理系统、报表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其中,现金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分别用以处理企业的现金、存款、票据管理、薪资管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折旧等业务,并生成凭证,这些凭证与总账管理系统相集成,可以直接在总账中进行查询。应付/收款管理系统对业务、结算、坏账、合同、分析等业务进行管理。
报表系统对总账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调整、汇总,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编制会计报表,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有关方面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系统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解释,揭示报表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它们的变动趋势与金额,从而提高报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管理会计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针对企业性质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它主要有决策和控制两部分组成,其中决策包括销售预测、销售定价、产品生产、成本和投资决策,控制包括全面预算、存货控制和成本控制。管理会计系统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根据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确立预算方案,制订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此系统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延伸到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其他方面的预算,最后编制预计财务报表。在此系统中,预算的每一部分都紧密围绕企业的目标利润来制定,从而保证目标利润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企业在预算期内经营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中的销售预算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生产预算则为材料供应、人力支出、制造费用和现金收支预算及各种财务预计报表提供依据。最后,各项预算的数据经过处理编制成各种财务预计报表,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3.2企业控制系统
企业控制系统是指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相结合的措施,保护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资料的准确可靠和系统的正常运行。此系统把管理软件和Internet有机地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快速传递,是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及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为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同时,它采取网络安全保护性措施,防止传输数据外漏。控制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整个数据库,也可以明细到具体的业务凭证,这样,总部可以很方便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并实现各部门往来业务的自动抵消和分类管理。
3.3企业信息决策系统
供应链中信息的作用和价值,直接对于供应链绩效产生作用。信息作用和价值主要问题是成本和效益优化分析。信息决策系统是一种建立在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之上的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它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辅助中高层决策者决定活动的,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人机交互系统。近年来,微机的普及和应用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信息存储、查询、数据处理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的发展更是以极低的消耗,完成了以往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完成的工作。企业的领导阶层在做出短期计划和长远规划时,必须对现有的及以往的企业发展状况做一番全面的了解。企业信息决策系统的作用就是对各种报表和那些看似整齐但却不能及时反映实际状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对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决策系统还要满足领导阶层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现阶段企业的信息决策系统大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内层的核心信息系统,一是围绕在其外部的数据库。内层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记录企业中所有与资源流动有关的信息资料,提供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会计信息资料。外层数据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中各层管理人员,它可以由这些管理者根据需求自行安排信息种类,其范围可以随着各层管理人员的不同需求而扩大或缩小,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JamesC.VanHorne,JohnM.WachowiczJr.财务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