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感觉统合训练 观察
对象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7年3月在本院门诊确诊且家长不同意药物治疗的ADHD患者168例。按感觉统合失调轻中重3个程度分层随机抽取,分为2组,一组给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并辅以心理辅导,另一组只给予心理辅导作为空白对照。其中,训练组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9岁;对照组84例,其中男42例,女42例,年龄6~12岁,平均9.1岁;两组性别、年龄、家长量表多动因子得分各方面均无差异。
ADHD诊断:根据DSM-Ⅳ的诊断标准,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
训练方法:采用广州医学院提供的感觉统合训练治疗方法,结合台湾陈文德教授的《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包括滑梯、滑板、秋千、插棍、平衡术、独脚椅、跳床、击球和袋鼠跳等),按就诊的顺序随机编组训练。每组5例儿童,每周训练2次,每次训练时间为90分钟,40次为1疗程。训练中,给予心理辅导。对照组不进行感觉统合治疗,只给予心理辅导。
疗效评定:选用Conner's多动父母用量表对患儿进行治疗后评定[1]。量表共有48项目内容,以0~3四级评分:0分为“无”此问题;1分为“稍有”;2分为“相当多”;3分为“很多”。由患儿父母在医生的指导下填写。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使用SPSS11.0统计分析。
结 果
训练组和对照组儿童在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多动-冲动、焦虑及多动指数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而品行问题训
练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讨 论
感统训练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为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从负责身体平衡的方向和速度的内耳前庭功能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输入感觉,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神经功能的发展,并作出适应性反应。感觉统合训练通过针对注意力缺陷的儿童感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和处理不协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进行矫正。特别针对知觉不平衡和知觉上的问题、手眼协调上的障碍、学习上的障碍、反抗性特别强和协调性不佳及行为,对自己评价不高及其他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前庭、本体觉触觉的刺激输入,尤其是前庭的刺激输入,打通额神经系统的通道,从而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与国内外研究显示感觉统合训练能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和注意力集中、身体运动协调性情绪的稳定性和学习成绩,疗效达到83.3%~91.7%一致[2]。但本次研究发现对品行方面问题的改善不明显,可能和家庭的支持配合治疗情况和调整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有关。
参考文献
1 [ZK(#]陈文德.感觉统合积极疗法.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第1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111-115.
篇2
儿童多动症发病率国外报道约3%~10%。患儿智力并不低下,但约有60%左右发生学习困难。如果不治疗的话,30%~50%的儿童多动症会伴随终身,影响其心理发育。
儿童多动症一般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冲动型,患儿表现非常好动,性格暴躁、偏执、倔强,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没有耐心好好和同学游戏,而且随心所欲进行捣乱,甚至破坏东西、偷窃、斗殴、惹是生非。二是注意力缺陷型,这种类型平时并不多动,甚至呆滞,看上去很文静,上课时也没有过多小动作。虽然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但听不进老师讲解的内容,老师提问时,什么都不知道;下课也很少活动。他们性格较内向、胆怯、固执、不合群;做作业时速度很慢,效率很低,且粗心大意,错误百出;经常丢三落四,三天两头丢饭盒、笔盒什么的;自我调节能力差,不管给他安排什么任务,都难以完成。三是混合型,即混合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一般来说,冲动型和混合型的多动症比较容易发现,而注意力缺陷型患儿则常常被家长忽略。
孩子确诊为多动症之后,除了按时服药外,每周还要做干预训练和心理治疗。必须三管齐下,一段时间后才能见到效果。多动症治疗效果如何,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恨不得孩子一治疗马上就变成乖乖仔,这是不现实的。很多患儿父母本身已经非常焦虑,要求他们在治疗中忽略孩子的症状,关注孩子的变化,并适当给予鼓励,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种折磨。这种情况下,孩子治病的同时,父母也应接受心理干预。
有的家长担心药物副作用,坚决不肯让孩子吃药,希望单纯依靠心理治疗;或者吃了一段时间药,觉得有好转,就擅自停药。这对控制病情是不利的。关于多动症的用药,医生会非常谨慎,一开始会用很小的剂量,比如每天半粒,一段时间后逐渐加量;等到病情控制比较好的时候,再慢慢减少剂量。有些医生一开始用比较大的剂量,其实效果反而差。慢慢加量,长期来看治疗效果反而更好。家长不要盲目停药,因为多动症如果复发的话,再次用药效果会差很多,治疗起来更麻烦。
多动症的治疗不能单纯依靠药物和干预训练。如果孩子的父母很暴躁,医生再怎么治疗,也没法改变他冲动易怒的性格。多动症的发病原因极其复杂,患儿所处的家庭环境、老师对他的态度以及父母的个性、耐心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父母在给患儿治疗的时候,对这些都应该很注意。吃药、干预训练加上心理辅导,有效率可达到70%~80%,其中20%~30%能完全治愈。
篇3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72-0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生源素质、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何使这类学困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符合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他们学习的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内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制约学习的内因主要有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或学习态度;外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学困生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归因。
1.来自家庭教育的不良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有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欠缺,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更是知之甚少,主要表现为溺爱、包庇、简单、粗暴、束手无策、放任、体罚等,使学生养成消极的心理;有的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及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甚至夫妻离异,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容易导致孩子发展成学习困难学生。此外,随着近几年劳务输出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隔代教育和只关心儿童温饱的“看护式”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2.来自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在教学中以至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对学困生关注不够、教学水平不高、责任心欠缺、教育方法和措施不当等不利因素,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障碍,甚至会导致严重的损失或后果,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对学生智力、学习问题及帮困的必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求过高;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对学生个人兴趣、能力、感受、观点、家庭缺乏必要的尊重和关心、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教法不当,教师组织管理水平不够高,处理问题缺乏公正或急于求成,过于粗暴,动辄讽刺、挖苦,甚至体罚、以势压人等。
3.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受当今社会上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的缺失、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潮和风气的影响、侵蚀。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教育引导、干预,他们就很可能会偏离成长的道路。社会不良交往也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许多事例还证明,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此外,还有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这都说明了净化社会空气、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4.来自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
学困生在知识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外,自身内在因素出现障碍也是不可否认的。大量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在学习动机上缺乏明确认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学习态度马虎、学习行为懒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的生理及性格等因素的负面影响,造成学困生恐惧、沮丧、防御、畏难等障碍性心理是形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心理的形成又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育对策
1.从激发学习动机入手,认识自我,让学困生想学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加以培养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困生之所以“困“,是因为更多的在于他们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学习努力。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磨练学困生的学习意志,逐步使学困生在学习上处于情绪饱满、敢于思考的主动状态。在帮助学困生时,老师要有责任感,有信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去做。一方面教师要采用期望性的语言和行为去感染学困生。如常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我喜欢你”、“你能学习,一定能学好”、“你进步了”等等。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和任务。
2.从改善环境突破,融洽关系,让学困生爱学
学困生的长处及优点常常被他们的短处所掩盖,别人也不易发现,学习上经常饱受失败的痛苦,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环境,从而排除他们学习上浅尝辄止的心理和畏难心理,对学困生提升学习成绩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一步与学困生确立合作关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要让学困生有成功和发展的机会,使学困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其次,采取分层教学法,进一步建立生生关系,针对学困生与其他学生学习上的差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目标分层教学法的实践,从备课、上课、辅导、练习中,专门为学困生设置较为合适的教学目标。做到课堂发言学困生优先,课间谈话学困生优生,作业面批学困生优先,课外辅导学困生优先。这样做,融洽了师生关系,缩短了后进生与优等生的距离,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学。
3.从培养兴趣着力,授之以渔,让学困生会学
那么怎样让学困生会学呢?
3.1要关注外因――教师的教,为解决学困生学习上的困难起保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理论统统都会落空。”因此,对学困生的学习,教师要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设计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逐步排除学困生的焦虑畏难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和手势、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和游戏、现代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设计“新、奇、悬、趣”的小实验、小制作,列举一些有意义的事物和现象,使学困生乐学、会学。让学困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满足他们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逐步拓宽他们学习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把他们从厌学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3.2要重视内因――学生的学,让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堂上坚持做到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等。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是因为他们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智力水平低下或智能没有得到挖掘,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方法欠佳,教师要让他们学会用“笨鸟先飞”的方式学习新知识,以勤学好问的态度解决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古人云:“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困生发展性辅导的关键。教师应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和学困生一起分析学业状态的进度,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让他们既感到教师的关怀,又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教育,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4.从心理需求出发,提供成功体验,让学困生树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和自信心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学困生大多数都很敏感,又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非常在乎他人的看法。有时表面上表现为无所谓,但内心希望得到好评。所以说学困生要比一般学生更需要获取成功。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发现其潜在的能量。尽可能给他们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譬如教师可以用分层递进的教学理念,对他们采用学习要求低起点,学习进度小步子,教学活动分层次,点滴进步多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针对他们学习上的浅尝辄止心理,老师对学困生的要求要宽松,对完成的作业要求不搞一刀切,对考试的得分不要计较,使学困生多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从根本上消除学困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和焦虑感,树立自信心。
5.热心指导家长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毫无疑问,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位老师。家长的心理状态、言谈举止、教养态度与方式,都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不少家长由于过高的期望和频繁的唠叨、训斥,对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甚至造成孩子轻生。所以帮助家长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配合学校做好学困生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除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开放日、心理咨询室等途径与家长沟通以外,还可举办一些家长心理辅导讲座,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家长更加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自觉改善亲子关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主动配合学校,家校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四、结束语
总之,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要真正让他们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教师首先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更要有爱心,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学困生帮助,让他们经常获得成功体验,才能让他们重拾自信,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刘宣文.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习指导,2005年5月
篇4
注意力缺失/多动症(ADHD)是儿童行为问题中最常出现的一种问题,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发展、教育、课业学习及社会行为,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也承受了许多痛苦。本个案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辅导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一、个案情况
东东(化名)不满7岁,刚刚入学两三周,已经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上课乱动,随意讲话,性情暴躁,易怒,经常招惹同学,推推打打是常事,曾用茶水浇男同学,捉虫子吓女同学,损坏教室物品等,同学、家长纷纷告状。上英语课时的表现严重影响教学秩序:见到英语老师进教室,他就躺倒在地;上课时除大声讲话,还吹口哨、扔橡皮等,毫不在乎老师的批评。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的印象:壮实,个头高,在楼梯上跳上跳下,有爆发力,运动协调;语言表达能力强,但话语随意,有成人化倾向,缺少礼貌,对老师怀戒备心理。
东东的情况比较符合ADHD的表现,为了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疾病,我们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家长带孩子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看了专科门诊,专家的诊断为:注意力缺失/多动症,轻度,攻击性突出,智力正常。
二、多种辅导方法的运用
我于东东入学后第4周对他进行了辅导,持续了两个学期,期间综合使用了多种辅导方法,有的阶段性使用,有的持续使用,有的交叉使用,基本上发挥了各种辅导方法的优势,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1.人偶游戏法
所谓人偶游戏法,就是准备各色的人偶,让来访者自由选择,派给人偶一个身份,然后辅导者和来访者借助人偶进行谈话。这也是许多心理辅导者常用的小技能,小学生因为语言表达的限制或心理上的防御,在摄入性会谈时,辅导老师可能得到的信息量很少,而借助人偶能起到桥梁和道具的作用。
第一次接触东东时我就遇到了抵触,他用不礼貌的语言和我讲话,露出不屑、戒备的神情,最后在一名女生的陪伴下才走进了心理辅导室。为了打破语言交流不畅的尴尬,也为了让他安静下来,我让他们每人画一张画(相当于自画像),女生照做了,但他偏要照墙上一幅画的局部来画,而且不想写上自己的名字。于是,我拿出一套人偶,招呼他来玩游戏,让他挑选人偶,用这些小人偶来扮演自己和家里的人。在摆放人偶的过程中,东东逐渐放松了戒备,介绍了自己和家庭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我通过提问、引导交谈,了解到其家庭成员的一般情况,发现了其家庭关系存在一定问题,其中父子关系问题比较突出。游戏中,他将“父亲”放到了桌子的边缘,并在语言中暴露出对父亲的不太认同、排斥、评价低。
2.绘画法
绘画是儿童天然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反映儿童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
我了解到东东非常喜欢画画,美术课是他最喜欢的课,表现得也比较安静,美术老师是惟一对他没有负性评价的老师,对他的美术作业和美术课上的表现也经常表扬。因此我决定将绘画法作为主要的辅导手段。
一次课间,东东来到我的办公室聊天,我随手给了他一张白纸,在第一次自画像遭其“抵抗”后,我还是让他完成一幅,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收集信息,另一方面也考察他的服从程度。很快,他就用铅笔画了一幅(见图1),我问他画面的内容,他答是细菌和注射器,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了,对话没能继续下去。
这次是自由绘画,正因为是自由绘画,可以考察出作者最主要的情结、被压抑最深的情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这幅画呈现给我的信息是:我是个坏小孩,我身上有许多“细菌”,注射器正和它在战斗。
图1
第二次绘画是在东东又惹了许多事之后。他进了辅导室并不说话,我说你画一幅画吧,画一个自己。他挑出一个男性人偶放在桌上,照着画,画完后他却说:“这不是我,是爸爸。”我顺着他的“画题”,请他讲讲爸爸。他说:“爸爸是个坏脾气的人,动不动就发火,打我。”我及时抓住他的评价,就近日他招惹同学、发火、损坏公物等事情,引导他对坏脾气进行认识,通过他对爸爸的评价,让他明白在集体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他的“自画像”是在一次宽松氛围中完成的。一次自习课,他被老师“请”出教室,自动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因为有其他工作在做,随意给了他一张白纸和几支彩色铅笔。他先画了一个小小的人在游泳,,有明显的男性体征,后又改成女性。当我对这幅画进一步询问时,他马上把画撕碎了。接着,他另外要了一张纸,画了一名肌肉发达的举重运动员,正举起杠铃(见图2),他说这个人就是他自己,至此,他的“自画像”出炉。
图2
在谈这幅画的时候,他说最崇拜表哥,表哥又胖又高,上四年级,打人很厉害。这幅画强调了两足和肌肉发达的上肢,表明他在力量上非常自信,也许这汹涌的力量就是他攻击性的“源泉”。
他在绘画和交谈中透露出来的信息:相信用拳头能解决问题,强壮的身体就是横行的本钱,不能为别的同学着想,不能意识到伤害的后果。
在和他讨论完图画后,我和他做了个游戏:掰手腕比赛(他用双手,我用单手)。他不能容忍自己输了,暴躁得呲牙咧嘴,我用约定的规则制止了他,让他学习服从权威。实际上,东东的自画像不仅仅是一幅,那围成环状的细菌和注射器、那个游泳的小男孩和这个举着杠铃的强壮男子,都是东东的写照。一个ADHD儿童的内心是冲突的,他有一种婴儿样的无辜的心态: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待事物,似乎没有错,却经受了外界施加给他的众多负面的评价与处罚、排斥,于是挣扎、抗争。
后来,他常到我办公室画画,我也不时用欣赏的语言表扬他。至第一学期末,他的画中慢慢少了象征攻击性的东西(见图3),画面平衡了,左上角还出现了太阳;一些画面开始变得平和、温情(见图4)――一只鹅看着岸上的警告牌“小心落水”,表达了内心自愈的愿望和努力。
图3
图4
3.沙盘游戏法
沙盘游戏“来源于儿童的自发性游戏,与心理治疗理论的结合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儿童心理干预的手段,并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
在对东东实施绘画疗法的同时,我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尝试将沙盘游戏运用到辅导中。
【第一次沙盘】
我让东东先摸一摸沙子,然后给予指导语,并强调:不能把玩具弄坏,不能拿走玩具,不能将沙子撒到沙盘外面。他立即领会了,马上一排排玩具看过去,动手取出喜欢的摆上沙盘。
东东的沙具摆放过程及解释:
(1)取了四个房子分别放置在四个地方。
(2)摆放机器人。
(3)选恐龙(我最喜欢恐龙,它是史前动物)。
(4)摆石头。
(5)挑选汽车(有3辆大粪车在吸粪,有打洞的工程车在施工)。
(6)摆昆虫、鸡、牛等(很喜欢昆虫)。
(7)最后,他抓起沙子在盘中撒(沙尘暴来了),房子倒了。
本次游戏在他想用沙尘暴毁掉沙盘时被制止,他将沙盘取名为“史前游乐场”。(见图5)
图5
本次初始沙盘分析:大粪车、打洞的工程车、沙尘暴吹倒的房屋,反映出东东有一种攻击、破坏的欲望,显示出一些与年龄不符的混乱的意象;多处房屋,以及房子旁被移走的鸡等也反映出内心缺少温暖和安全感;通过昆虫、恐龙、树等,可以看到他童心中积极的一面。
本次沙盘的意义,在于宣泄了累积的愤怒和压抑的情感,在绘画中没有能够表达出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第二次沙盘】
第二次接触沙盘,东东老练地先抚平了沙子,然后挑玩具摆放到沙盘上,未经我提醒,即在结束时为沙盘取名为“公园”。(见图6)
图6
以下是他对沙盘的解释:
这是一个公园,小熊们在做游戏,有花、有树,机器猫在和好朋友玩,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开。这边是飞机场,石头是围墙,工程车在打洞,大吊车在公园里工作。
分析:用了许多同类的物品,排列整齐、对称,中间是花和树木,特别强调了机器猫的眼睛,调成了不同的形状,看来东东心情不错,在尽力塑造一个有规则的、美丽的场景。打洞的工程车再次出现,还有工作的大吊车等,表明他仍在宣泄内心的能量。
本次沙盘反映东东正在极力构建平衡的自我。
【第三次沙盘】
这次东东叫了两名要好的同学一起来做沙盘,他主动向同学介绍规距。我指导他们3人按顺序每人摆一个沙具,可以相互协商。东东在开始时表现出控制欲,把同学拿来的玩具放回,自己重拿,我立即提醒他要和同学协商,他即让同学自己摆放,只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
通过这次沙盘游戏,让东东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遵守团体规则,学习对他人的宽容。后来又做过两次类似的团体沙盘。
【第四次沙盘】
临近第一学期结束,东东单独做了本次沙盘,命名为“恐龙公园”。(见图7)
图7
本次沙盘特点:摆放过程专注,沙具放置有序,看出他在极力创造心中的场景。威武、强大的恐龙仍是他的崇拜对象,而飞机、汽车代表力量的东西也是反复出现。草地、花、树、蝉、蝉蜕等有嬗变象征的东西在盘中占了不少的比重,透露出内心变化的欲望。在游戏开始时,他先放置了乌龟、鱼等在湖中,后又想建造恐龙园,将这些在“3亿年前还没有”的动物放回架上,这反映他在自身塑造中遇到了抵抗。
第五、第六次沙盘分别在第二学期开学4周和8周后进行,选用的玩具有鹰、恐龙、冰河时期的猛犸、怪兽等,东东沙盘创作的欲望不强。当时在进行“自我训练法”训练,自己与科任老师均反映课堂纪律好转,学习成绩有提高。
【第七次沙盘】
近日,东东的父母之间产生了一些问题,东东情绪不稳定,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已结束,我约他到校做了本次沙盘,他很高兴。
本次沙盘特点:先是营造了沙漠,两条蜥蜴趴在沙上,一条蛇藏在沙子里,露出眼睛向外看。后来渐渐在沙漠边上摆了草、树、花,放上蝴蝶、蜻蜓等昆虫,挖了条河,将蛇移到河里(变成了蟒蛇),河边撒了草的种子,还架了桥,沙漠变成了充满生机的草原。
他给沙盘取名“美丽的沙漠草原”。(见图8)
图8
从这次沙盘,我看到了东东内心的成长,虽然仍有沙漠,但有了流动的小河,有了桥,有了一大片绿色,河边还撒了种子。蝉、蝴蝶、蛇等嬗变象征物的出现,预示着东东正极力向着积极的方向改变自己。
通过7次沙盘游戏,东东的情绪、情感达到了进一步的宣泄和表达,用生动的物品构建了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和向往。
4.自我训练法
第二学期开学第1周,为了让东东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为了让他能顺利坐进英语课堂(第一学期有8周时间拒绝上英语课),我为东东设计了“自我训练法”。此法我借鉴了美国学者唐纳德・H・舒斯特的“乔治观念法”的原理,舒斯特举了乔治想象下班后去剧院买票的情景,结果下班后自动去买了票。他认为,“乔治观念法”可以使人们的潜意识按照本人的意识进行工作,而不是强迫性地或任意地工作,也就是在放松状态下,接通潜意识,将意识的东西渗透到潜意识中去,再变成程序性的知识自动运行,从而改变某人的行为。
针对其乱动、乱讲话的行为,我设计了一套自我训练口令。开始训练时,我对他说,“我们来学习表演,我先扮演你,然后你再学我的样子。”于是,我模仿他坐在椅子上,刚要扭动身体就立即停止,然后大声说出设计的口令:“等等,我就要乱动了,我必须安静,否则有麻烦。”然后说,“很好,我还安静!”接着,他坐到我的位置上进行模仿,我给予鼓励。后又让他回到教室真实位置上(同学们出操去了),小声练习直到默声,同时与科任老师沟通,让她们继续采取“漠视无厘头举动”和“表现好时及时表扬”相结合的方法,并针对东东上课自由发言情况进行约定:正确举手才能发言,如果边举手边大声叫,即使会的问题也不让他发言。
“自我训练法”在一周后进行了强化,东东仍能记住大部分口令。结合科任老师的正确管理,东东上课乱动、乱插话的行为有所减少,基本能做到举手发言。第二学期的英语课没有一次缺席,坚持坐在座位上,对英语老师也表现出一定的礼貌。
三、辅导体会
ADHD在学龄儿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一个班级中有一个这样的儿童,老师往往要在他身上花费大量的精力,也不一定收到明显的效果。没有得到矫治的孩子一年年升级,错过了最佳矫治时期,荒费了学业,影响个人发展,甚至给班集体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最初发现ADHD的时候,应立即进行综合干预。目前干预手段主要有家庭训练、医学治疗、学校辅导等,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不良表现也主要发生在学校,学校的干预显得尤其重要。怎样进行干预?采取哪些辅导方法效果更好?这是学校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等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该个案虽属ADHD轻度,但对班级教学秩序的干扰非常大,所以在最初建立辅导关系时,我非常谨慎,基本上是投其所好,顺应他,然后再慢慢带着他,绝不勉强。在最初遇到阻抗时,用人偶游戏法悄悄打开了他“警惕”的大门。发现他非常喜爱画画后,向美术老师了解他在美术课上的表现,以此激励他,让绘画引导他排遣灰色的情绪,表达向往和谐、安宁的情感,一笔笔、一幅幅都在告别旧的他,描绘新的自己。后来加进了沙盘游戏,直接生动的玩具,提供了他无法用绘画、用语言表达的道具,情绪、情感释放得更彻底。纵观他沙盘游戏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曾经遭遇“沙尘暴”的心灵花园,他在小心翼翼地进行修复;曾经布满远古生物的公园、埋蛇的沙漠,他将它营造成美丽的草原。
进入第二学期,东东的情绪变得比较平稳,暴躁、易怒情况减少,不再攻击同学,辅导的重点也就转移到课堂上注意力缺乏、多动的问题,由此我针对性设计了“自我训练法”。虽然他的意志力难以做到时时按照此法对自己进行控制,但一部分训练进入潜意识后,经常以自动化程序的形式发挥着作用,所以东东能够坐到英语课堂听课(第一学期拒上英语课约八周),能够举手发言,虽然仍会插话,但频率明显下降。
该个案在运用人偶游戏法、绘画法、沙盘游戏法、自我训练法辅导的同时,认知疗法也一直穿插其中。小学低年级ADHD儿童,运用认知疗法往往是辅助的,需要借助于游戏为载体的多种疗法,所以我们不妨将对他们的辅导看成为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修复、成长。
在学校辅导的同时,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布置给家长注意力训练的作业,说服家长带孩子到专科门诊就诊并定时复诊。
ADHD的辅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偏差行为可能很难根除,有时可能会有反复,我们必须带着一颗爱心真诚地、耐心地去帮助他们。经过两个学期的辅导,东东即将升入二年级,新学期即将开学,我们将继续对他保持关注。(稿件编号:090820001)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学习障碍;类型;干预
往往有这样一些儿童,他们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也较为聪明,招人喜欢,可是,他们学习不认真,阅读技能低下,作业拖拉,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学习“似乎不努力”,但并非态度不端正;他们不笨,但智力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这些儿童可能患有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学习障碍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且各种类型的学习障碍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阅读障碍的发生率在5~10%之间,儿童注意缺陷发生率在3~5%之间,书写障碍的发生率在9.7%左右,写作障碍、数学学习障碍等发生率也不低。本文将分析各种类型学习障碍儿童的特点,并为针对性的诊断干预提供支持。
一、学习障碍的界定
学习障碍的定义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在英国,学习障碍儿童是指智力缺陷儿童,国内也有研究者将所有学习困难、成绩落后儿童统称为学习障碍儿童,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主流的观点认为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并不存在明显缺陷,但是在一些听、说、读、写、算等基本认知加工过程上存在缺陷。kirk在1968年美国“个体障碍教育法”(idea)中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特殊性的学习障碍这一概念是指在下列一种或多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出现障碍:语言的理解或应用、表述和书写。这一缺陷也可表现为听、说、读、写、拼和数学计算及思维等方面。这一概念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失读症和发展性的失语症。但不包括主要由视、听或运动能力障碍、智力落后及情绪障碍,环境的、文化的或经济不利导致的学习问题。”这一定义区分了学习障碍与一般意义上的成绩落后,规定了学习障碍本质是基本心理过程的缺陷造成的成绩落后,以区别于因为不利的社会环境、家庭和其他身体残疾导致的成绩落后。但如何评估心理过程的落后?心理过程表现为哪些具体的评估指标?心理过程落后到什么程度即可被诊断为学习障碍?这些更为细致的问题,要求对学习障碍下一个精确的和可操作的定义。1976年,全美教育办公室(usoe)给出的定义是:“如果儿童在下列之一或多个领域存在成绩和智力的显著的差异,如口语表达、书写表达、听理解或阅读理解、基本阅读技能、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或拼写,就可认为其存在特异性的学习障碍。差异显著是指在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成绩低于参考其智力预期的成绩的50%以下,前提是充分考虑了年龄和先前的教育经验”。这是学习障碍差异诊断模型的基础。1989年,美国国家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对学习障碍的界定进一步具体明确:“学习障碍是一项专业术语,障碍者表现出在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的能力的使用和获得上的明显困难,是个体内在性的,与中央神经系统失调有关,并且可能持续一生,学习障碍儿童也可能表现出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及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并不构成学习障碍。尽管学习障碍可能与其他情况伴随发生,例如感觉缺陷、智力缺陷、严重的情感障碍,但学习障碍并非由此导致。”
可以说,尽管各种定义几经演变,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学习障碍儿童必须表现出智力与特定的行为及学业成就的不匹配;固有的内在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障碍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适应学校学习,需要特殊的辅导;学习障碍主要不是由严重的智力落后、感官缺陷、情感或缺乏学习机会导致的,与环境没有明显的相关。
二、几种主要的学习障碍类型
1.阅读障碍(dyslexia)
阅读障碍儿童常常读完文章后不知所云,阅读时常常出现跳字、串字和串行,阅读速度极慢,逐字阅读,不能正确地断字断句,经常把形近字、同音字搞混,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刚学过的字就忘记,听写成绩很差,朗读时增字或减字,经常写错别字,多一笔,少一画,同音、形近字混淆,学习拼音困难,常常把字母混淆,颠倒偏旁部首等。阅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几乎涉及了所有的心理功能。在阅读过程中,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阅读的成绩,包括视觉记忆、视觉辨别、听觉辨别、听觉、记忆、视觉整合的过程,阅读的内容、儿童的背景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都会影响到其阅读理解成绩。一般而言,阅读障碍可以分为深层阅读障碍和表层阅读障碍,前者主要与语音意识、命名速度有关,而后者则主要涉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深层阅读障碍也可以根据其在语音辨别、语音意识、语素意识、快速命名、正字法、字词解码、阅读理解等不同类型的缺陷上分为多种亚类型,内在机制非常复杂。
2.书写障碍(dysgraphia)
书写障碍儿童具备正常的阅读技能,但是在书写环节,即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符号表征进行输出时,产生了困难。表现在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书写速度慢,能认字但是不会写,抄写错误,偏旁部首位置颠倒,缺笔少画,不能对齐方格,大小不一等。deuel把书写障碍分为三类:动作型书写障碍,即由于动作缺陷导致的书写障碍;阅读困难型书写障碍,即由于语言缺陷引起的书写障碍; 空间型书写障碍,即由于视空间知觉缺陷导致的书写障碍。国内研究者曾报告了一例空间书写障碍的个案qy,qy的语言发展正常,识字量发展正常,没有智力缺陷和脑伤历史,没有注意力和抽动症状。肌肉协调的发展正常,写字时握笔和身体姿势正常,但其自发书写质量极其落后,并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业,主要表现为部件大小不均衡、部件散开或挤迫、部件位置不当,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不当等问题。qy的书写问题在可辨性( legibility)和空间( spacing)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存在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问题和连贯问题,然而,qy抄写完全正常。经过组合测试发现qy仅在视觉整体加工水平的镶嵌图形和复合图形测验上与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qy在视觉整体特征的知觉加工上存在缺陷,在单纯的视觉客体与视觉空间知觉与记忆上正常, 能够有效完成细节和局部的汉字特征,但不能有效完成汉字整体结构上的特征。由此个案可看出书写障碍的认知加工缺陷的复杂性。视觉辨别、视空间加工、正字法转换、视动统合等多项能力都可能影响书写的质量。
3.写作障碍(writing difficulty)
写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需要在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进行周详的计划,写作完成后审订修改,将头脑中的意念输出为书面语言,搜索记忆中有价值的资源并加以组织利用。hayes 和flowert 认为写作过程包括计划、转译、检查和修改三个紧密联系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成绩的不匹配是写作障碍儿童的典型特征。这些儿童往往能说作文,但是不会写,写作时没有计划,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记流水账;写作速度极慢,写写停停,篇幅极短;没有内容,空洞无物;词汇运用贫乏,枯燥无味;不会修改,尤其不能对文章的整体性进行修改;不能监控自己的写作过程,没有条理,无目标和主题;写作过程中容易遗忘等。国内的研究发现,通过目标设置能够提高写作障碍儿童的写作监控能力以及其议论文写作水平。自我监控、持续性注意、工作记忆等认知加工对写作的影响很大。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早在1902年,george still发现有些儿童存在行为控制方面的障碍,认为这些孩子任性、不遵守规矩、没有礼貌、缺乏道德,而这些都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后来这种障碍被定义为“轻微脑功能失调”。但是却没有发现adhd的器质性缺陷。后来人们的研究焦点慢慢从活动的程度转到注意力的本质以及不同的亚类型,这种症状才被正式命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叫做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该障碍的核心缺陷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典型的行为表现是被动注意能力低下,多动冲动,角色管理失调,组织混乱,唤醒不足。
现在研究者一般都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看作是一个与反应抑制相关的自我调解的发展性疾病。barkely等人认为,adhd根本原因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缺损,主要是反应抑制的缺陷。sergeant将adhd的核心问题归结于认知能量的不足。castellanos等人认为,诱发adhd主要有4个原因:反应抑制、厌恶延迟、时间知觉和工作记忆的缺陷,而工作记忆尤为重要。实际上,反应抑制、持续性注意、厌恶延迟、时间知觉、工作记忆、注意转换、计划、加工速度等大量的执行功能缺陷在国内外有关adhd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由此可见该障碍的复杂性。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分为三种亚类型,它们是:注意力缺损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注意力缺损为主型的儿童并没有明显的多动和冲动行为,他们上课从不捣乱,从不违反纪律,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做作业,因为他们总是控制不住地做白日梦,胡思乱想。这类儿童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为主型注意力障碍儿童在adhd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这类与前一类的不同是,他们仿佛精力十分旺盛,总是不分场合不停地动,做事缺乏耐心,不能够等待与忍耐,而且常常伴有情绪上的不稳定,容易生气发脾气,这类儿童经常在课堂中做小动作、捣乱,打扰周围的同学,经常不经允许就脱口回答问题,不能在团体游戏中遵守规则,因此这类儿童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很差,还极为容易被不了解adhd的老师看作是品性障碍、缺乏教养。混合型儿童同时具有多动冲动和注意力缺损两种症状,二者在他们身上是兼而有之的,他们可能有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安静,有时又会显得特别兴奋,总是动个不停。他们在特殊的场合可能并不显得十分多动和冲动。
三、对学习障碍的矫正干预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习障碍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上,而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障碍儿童的一些内在的认知加工的缺陷,但是,由于学习障碍儿童往往由于其糟糕的学习表现导致了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社会功能等,另外,也由于学习障碍儿童遭受了更多的挫折,其心理功能明显受到影响,自尊低下、自信不足、无价值感增强等,因此,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干预往往是多角度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干预。即由心理辅导工作者通过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如家庭治疗、认知疗法、艺术治疗、宣泄疗法等,改善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促进儿童的人格成长。但并非所有学习障碍儿童都需要心理干预,这要视其是否表现出了相应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定。
2.行为训练。这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强化惩罚基本原理,采用各种行为矫正的技术,如行为评估技术、代币制、行为契约法、行为自我管理法、隔离法等,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塑造良性行为。
3.认知训练。这是根据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加工能力的缺陷,设计相应的认知学习任务,进行长期循序渐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其认知功能,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认知训练在近些年受到了重视。例如das等人根据基于智力的pass模型,设计了prep的阅读训练增强方案,用于训练和矫正阅读障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klingberg采用计算机化的工作记忆训练adhd儿童也有效果。由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其认知功能缺陷的表现迥异,因此应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选择性地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计算训练、注意缺陷、知觉组织训练以及动作协调训练。
4.个别化教育辅导(iep)。由于学习障碍儿童难以适应大班教学,每次课堂的知识学习的完整性都不能同其他儿童相比,长此以往,其知识学习经验将减少,知识基础不牢固,从而又影响了对新知识的同化学习,因此,长期的个别化教育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常规辅导的目的是要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及时掌握每天所学的知识,跟上班级教学进度,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培养学习兴趣。
除以上训练矫正的方法需要考虑外,在矫正学习障碍的过程还需要充分认识到:
1.学习障碍儿童各项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既有先天的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它与学习障碍本身是交互性发展的。有可能是先天的一些缺陷,如基础性视听加工技能落后导致了阅读能力的落后,而后者又影响了个体知识经验的获得,进一步影响了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
篇6
[关键词]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心理问题;矫治方法;情感渗透;自我反思;英语教学
在中国创建文化大国的大环境中,现代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类面临各种挑战。特殊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特殊教育要适应这个变革的时代,英语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来说,是一种艰难而耐心的教育,因此必须致力于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性。面对这种需要,教师如果不具备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自我超越的精神,不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不进行重新定位,将无法创造性地进行现代特殊教育,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公民。
弱智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精神发育障碍,如遗传、先天或后天种种有害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以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的损伤,同时可伴有某种精神或躯体疾病。而我面临的是由于疾病而引起的智力障碍的学生,对从事弱智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弱智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新课程提倡的是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对学生有偏见,即使是对于随班就读的重度智力障碍学生进行教学时,也不能让其知道是弱智,又不能让其他学生知道其是智力障碍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在所有学生面前,首先要把智力障碍学生当做智力正常学生来进行教学,在作业要求方面,又要进行适当的转换成能完成的任务。
一、了解对智力障碍学生常伴有的心理问题和矫治的方法
特殊教育是指对那些需要的教育的学生而言的,广义的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视力障碍的学生、听力障碍的学生、智力障碍的学生和肢体障碍的学生的教育。而我面对的特殊教育学生是属于智力障碍学生这一类的。有智力障碍的英语特殊教育的学生后,教师首先应了解一般智力障碍学生常伴有的心理问题和矫治方法。
智力障碍学生心理问题:
1、情绪问题:
(1)抑郁情绪: 由于弱智儿童社会适应困难、学习能力低下,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挫败,特别是自尊心较强的轻度智力低下及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因为经常处于失败的处境中,长而久之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常表现为敏感、合作性差、不安、闷闷不乐、自卑、孤独感,还有些产生厌倦情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想上学;有的则会影响饮食、睡眠,产生头疼、疲劳、乏力等生理异常表现。抑郁情绪在性格内向的弱智女孩中常见,弱智儿童不善于、不愿意向他人表达内心的想法与烦恼,也是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
(2)害怕情绪: 正常的害怕情绪在个体成长和经历中起着重要作用,能使个体避开可能存在的危险而保护自己。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也有害怕情绪,但智力低下儿童对事物害怕的程度与广度要比正常儿童高得多。弱智儿童往往对那些超自然的现象或者动物表现更为害怕,比如蜜蜂、壁虎、危险、鬼或是一些怪异的东西,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惊恐及回避反应;重者则产生恐怖情绪,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与社会功能。
(3)发脾气 发脾气是指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自我受挫时出现又哭又闹的表现,这在正常儿童中也可出现,但主要常见于正常幼儿,而在弱智儿童中较多见。弱智儿童由于身心发育迟缓,当自我愿望遭受限制时,常常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来发泄,不管时间与地点允许否,出现大声哭闹、喊叫,坐在地上不起来、违拗,甚至打滚、自伤等过火行为,常常无法劝止,一定要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肯罢休。
2、行为问题:
(1)多动、注意力缺陷: 弱智儿童大脑发育迟滞,自控能力差,大部分都表现有注意力缺陷,也有部分伴有多动,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指向某一事物,特别是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做事不能坚持始终,有的弱智儿童甚至连3、5分钟的不开小差也难以做到。伴有多动行为者,则上课时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不能静坐,喜欢多嘴,常常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2)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在学龄前期正常儿童中也较为常见,但随年龄的增长而好转。而较大年龄弱智儿童特别是程度较重学生也常表现有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低头、说话声音小、不敢与人交往、害怕见陌生人、害怕去生疏的地方、过分依恋亲人等,有的则采取面墙独处、躲避等方式。
智力障碍学生心理矫治方法:
特殊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而正常人也常常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使得特殊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作为特殊学校的老师,在完成各科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有义务走进这些孩子们中间,帮助他们疏通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
1、老师应尽量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特殊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人格特征及优点特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走进这些特殊孩子中间,了解每个孩子的优点,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真正尊重每个孩子独立的人格,并在不同场合认可、赞扬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及对集体的作用,让他们感受“自己是集体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促进特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对其教育方式的特殊性,既不能像普通学校那样开展课堂式的讲座来进行心理辅导,也不能开设心理咨询室等待学生主动来咨询。我们只能针对学生自身出现的问题或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感知、目睹具体事实后,在产生具体的经验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讲清问题利弊,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灵活地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引导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心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转瞬即逝的教育时机,及时搜索有针对性的事例,有教育意义的案例,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活教材,而避免宽泛空洞的说教,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采取学科渗透,融会贯通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身边已出现的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学科互相渗透的方式,抓住一切时机,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一项首要任务。在英语课堂上,通过课文中的人物事件、学生的表现以及他们在课堂上取得的点滴进步来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自我心理、学习心理、人际心理、合作心理、生活心理、认识心理、创造心理、成功心理、品德心理等九种心理,并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都能获得不同的心理健康发展。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人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音,不健康的心理则是家庭、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对于特殊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则显得格外重要。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探索研究,采取有效的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4、心理辅导 家长、教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平时对待弱智学生都可采纳“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进行多方位辅导即多支持、鼓励、接纳、安抚,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加强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稳定的情绪,促进发展健全的人格。在教学中应把生活自理、适应环境,交往合作都渗透到了英语教学中来。
二、观察与分析对所教特殊教育学生的言行
现代认知心理学在批判继承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的基础上,对人类认识活动及其教育作出了新的解释:人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主动实体。这一系列的观点使我深受启发,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怎样教,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师必须将教学看作是一种“环境的创造”,而不是“组织起学生的特殊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创造相应的条件,从而得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动、激化、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可见,优化弱智学生英语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弱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且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实施“问、读、说”等一系列心理重建过程,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学习英语。
面对有这种学生的班级,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其是智力障碍而对其放松要求,又不能要求其完成其他学生同等的作业任务,同时,又不能让其他同学知道其是智力障碍,给他造成更多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每个担任特殊教育的教师的深思。柯克和加拉赫认为:中重度弱智儿童的教育目标主要是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邻近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在家庭中或有保护性工作环境中从事经济活动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依据(纲要),以生活为中心,关注有智力障碍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应花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
三、进行个别辅导并在课堂中渗透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核心人物,学生被动等待着启迪,这种师生关系是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学生处于被告诉、被教导、被管理的地位,被迫参与教育活动,主体的地位得不到落实,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面前,首先要把智力障碍学生当做智力正常学生来进行教学,在作业要求方面,又要进行适当的转换成能完成的任务。在课堂上,我总是让积极举手的特殊学生第一个回答问题,而当其愿意回答课堂提问时,总是选择较易的题目,而且得到其他同学同等的鼓励,并没有让其或是其他同学觉得其智力存在问题。在作业辅导方面,我也总是在辅导过其他几个学生以后,花更多的时间单独辅导,而且对不能完成的任务进行适当的转换。对连26个英文字母的书写也是歪歪扭扭的特殊学生,只要学习态度还算端正,就充分肯定。面对这样特殊的学生必须给予他特殊的关爱,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成长的关注。有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学期的总结性评价中,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使我增加了对他们的英语特殊教育的信心。
四、对英语特殊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品质,它指向自己的内心,有盼于修正自身的行为,创设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从教育的功能育活动在人类的生存和延续、知识的传递与发展、创造力的挖掘与憋:挥中承担着重大使命。作为教育活动重要角色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反省、剖析、调整教育观念和方法,反省自己思维方式,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检验自我的心态和行为,使教育效果不断提高、教育境界得以升华。 从教师劳动的特点来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与其它劳动相比,它的对象具有主动性特点。我们不能忽视残疾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更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特殊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上,使学生个性和主体性得到发展并成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角色应变为他们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
1、改变教育观念,积极自我反省。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英语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重要的一半,是学生主动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只能在学生身心愉快、精力集中的时候,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成果的最终体现是学生吸收、运用、创新了多少,而不是教师教了多少。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互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这使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不能主动规划自身的发展,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在理解学生和反思调整中,才会以学生为主体来考虑英语教学方案,以使师生都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和工作。
2、倡导相互合作,实施教学民主。
英语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实验证明,不同师生关系的模式,对教育过程及效果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关于专制、民主、放任三种类型领导的研究。其结果是,在民主型领导作用下,成员之间的友好性和集体参与的程度、组织程度及效率都为最高。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勇敢地放弃权威态度,营造民主、合作的学术氛围,以培养他们对自身努力的肯定和信心。教师放弃操纵者、主宰者的地位,恰恰是教师自信、勇敢的表现,它一方面体现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恰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形成民主、接纳、友善、合作的健康人格。自助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即倡导这种教学民主,注重发展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现代意识,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努力达到彼此尊重、情感融洽、心理认同、相互信任、彼此期望的理想的健康的境界。
3、注重激发潜能,赏识学生优点。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教师不能以刻板的印象和经验性的认识为依据,来判断学生将来的行为。
我发现即使在弱智学生中,老师喜欢的学生敢于接触教师、愿意和老师交谈,而相对智商低的学生则不敢。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就有意创造成功的机会,让那些智商低、成绩差,适应能力明显落后的学生也感到老师的关怀,特别实干受到自己的成功,于是,很多学生都乐于与我交谈了,从他们的神态中,我读到的是被重视后的欣喜、是对自身潜力的发现、是受到赏识后的愉悦和再创造的渴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方面的需要和心理方面的需要两大层次,而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级的心理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潜能是人所具有的极其宝贵的内在价值,我相信,我们弱智学生也有自己的潜能,也有这样的需要。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潜能,这些潜能是学生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它是相对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言的,教育在使学生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只要有信心,不断创造各种条件,为特殊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各种机会。我们的这些学生总有一天也要走上社会,对自我的发现水平、对英语潜力的挖掘程度、对英语能力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将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我们不能让学生垂头丧气地、带着对自我的否定、带着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走上社会,不能遏制了他们今后的进步愿望和信心,不能扼杀了他们英语的潜力和创造力。赏识生命、赏识个性、赏识进步,将使人人心灵舒展、潜力迸发,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心灵课程。
时代在发展,教育要改革;学生在变化,教师要反省,这是现实的需要和不争的事实。自助教育是立足特殊学生怎样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的教育,无论从心理角度,还是从劳动特点、时代要求来讲,要构建自助教育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反省精神。只有反省自己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只有具备剖析自我的勇气,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创新的需要,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才能便教育改革得以实施、便教学民主得以实现、便尊重学生成为可能。
篇7
关键词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 健脾平肝汤治疗 电疗治疗 耳穴治疗 捏脊治疗
抽动-秽语综合征(偈)是以眼部、面部、四肢、躯干等肌肉不自主抽动,或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群,多见于儿童和少年期,其中约半数患儿伴有多动症。病情持续时间长,可自行缓解和加重。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如能及早发现,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预后较好,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加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有的会导致多种心理行为异常,我院中医科依据祖国医学“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热瞀,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及万全“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理论,结合我们常年的临床实践及现代文献的研究,提出脾虚肝旺,肝风内动,痰火内扰,心神不宁为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基本病机,肝风、痰火为主要病理因素,据此我们确立了健脾平肝息风,开郁化痰,清心安神的治疗方法,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与疗效筛选出生白芍、麦冬、龙骨、茯神、菖蒲、蒺藜、钩藤、柴胡、女贞子、太子参、白术、淮山等组合成方。配合电疗、耳穴、捏脊,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80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患儿均符合DSM-Ⅲ诊断标准,其中男68例,女12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2岁,平均7.5岁。
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以平肝熄风、健脾化痰为治则。健脾平肝汤组成:白芍、麦冬、龙骨、茯神、菖蒲、蒺藜、钩藤、柴胡、女贞子、太子参、白术、淮山,以上中药剂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调理。每日1剂,分3次服。
电疗法:选穴:大椎、神道。针刺得气后,用6805G型电针仪通电,疏密波,频率80-100赫兹,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
接受治疗1月为1个疗程。
耳穴:神门、心、脾、胃、肝、肾、面颊、缘中,方法:先用酒精脱去耳廓皮脂,将药(王不留行子)用胶布贴于耳穴上,并按压穴位,使耳穴局部有痛,胀,热等感觉,每日按压至少3次,每次贴一只耳,隔日或隔两日换贴另一只耳,5次为1个疗程。
捏脊是在患者背部的督脉两侧,使用捏法进行推拿,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10次为1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捏脊: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此外,嘱家长对孩子要宽松,不要呵斥、打骂、强迫学习;不要看惊险刺激的书籍、电视、电影等,清淡饮食,忌食蟹、虾、羊肉等滋腻及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度兴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为治疗3个疗程症状消失,追踪1年无复发;有效为治疗3个疗程症状消失或减轻,停药后1年内复发者;无效为治疗3个疗程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痊愈:服药3疗程,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服药3疗程,症状消失50%以上;无效:服药3疗程,症状无明显好转。
3.2 结果痊愈29例,有效4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1.25%。
4 病案举例
郭某,男,8岁。于2007年6月就诊,表现为挤眼、摇头、撅嘴,有时放声大笑,患儿性格内向,耸肩歪颈,喉中痰声作响,时有叹息,心烦易怒,时而神呆。纳食欠佳,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象细滑。就诊后给予健脾平肝汤结合电疗大椎、神道、耳穴、捏脊,两日1次,3个月后,除时有挤眼动作外,其余症状消失,继服10余天痊愈,巩固1个疗程后未再复发。
5 讨论
抽动秽语综合征可由精神因素引起,或由脑基底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靶细胞受体功能异常所致。西医多用精神类药物、如泰必利、安坦等药治疗,由于不良反应较多,常见的如嗜睡、头晕、目眩、不仅影响孩子学习,对小儿生长发育不利,而且停药后易复发。其病与中医的慢惊、抽搐、瘛疚、筋惕、肉等病证有类似症状。清・陈治《幼科近编》云:“搐频者,风在表也,易治,宜发之;搐稀者,风在脏也,难治,宜补脾。”其病为肝强脾弱,本虚标实。“脾为生痰之源”。水湿潴留,聚液为痰,痰气互结,上扰咽喉,而发出喉中异常响声;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虚不能养四肢,故肌肉挛缩而颤,无力而缓;实则肝旺夹风,肝主筋,主疏泄,肝气失调则肢体筋脉;风胜则肌肉抽动,风善行而数变,故抽搐部位多变。综上可知其病乃肝旺脾虚,治当扶土抑木。方中太子参、茯神、白术、淮山健脾;钩藤、蒺藜、柴胡、白芍平肝、柔肝;麦冬、白芍滋阴养血;熄风止痉龙骨平肝潜阳;共奏扶土抑木之功。女贞子滋补肝肾,滋阴血。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平肝熄风之功。
现代中药研究显示:白芍的药效成分单体,主要为一组糖苷类物质,包括芍药苷、芍药花苷等,统称为白芍总苷TGP。TGP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镇静作用,对大鼠睡眠节律也有明显影响。芍药苷1mg静脉注射给大鼠,可见到轻度镇静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表明,TGP对东莨菪碱引起小鼠学习和记忆获得不良有改善,可增强正常小鼠学习和短时记忆,但不影响其长时记忆。而对硝和乙醇分别造成的小鼠记忆巩固不良及记忆再现缺失无明显影响。白芍对戊四氮、士的宁诱发的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另外,通过研究芍药甘草汤解痉止痛作用机理时发现,白芍抑制副交感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游离,具有突触前抑制作用。白芍水煎剂及TGP均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也可拮抗环磷酰胺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TGP可以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调节细胞的诱导,对B细胞也具有一定调节作用。钩藤含有多种吲哚类生物碱。口服给予钩藤碱(Rhy)提取物或其所含吲哚类生物碱能显著抑制小鼠运动反应,nay也可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并能加强戊巴比妥的镇静催眠作用。
配合电疗治疗,主选督脉穴,督脉入络脑,主治神志,精神系统疾病。《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上额交巅,入络脑。”脑为主神之府,故选取督脉之大椎,神道穴,以调神宁心,治疗抽动症。大椎为诸阳之会,治疗抽动属阳之症,神道则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穴。
耳穴:能调节脑干、脑垂体、心血管的功能,具有宁心安神,清心熄风,益脑健神之效。
篇8
[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 青少年儿童 理解关爱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与援助之手,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一、我国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现状分析
人类疾病经历了传染病时代、普通病时代之后,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精神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的增大,有精神疾患的人也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青少年儿童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达到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些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据江苏省盐城市近期公布的一份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14%的中小学生心理反应有异常现象。其中,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长春市精神障碍患者比率临近最高值,平均每十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就有三个是青少年,略高于15%~2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风气在内的诸多因素引发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嘈杂声音、居房拥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青少年儿童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身心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美国每四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三百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教育策略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营造快乐学习、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的学校氛围,引导教育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青少年儿童学会调整心态。社会的快速发展,升学、择校等让很多中小学生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青少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便由此产生,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者都不在少数。青少年儿童因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精防医生走上街头,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义诊活动。学校教育应突出教育学生学会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灵援救网,积极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师平时要多给予学生爱和尊重,用情感去关爱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美好。
2.营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儿童的心理障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的准备时期,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终生受益。但家庭的变故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行为发生偏差。单亲儿童会因失落感和痛苦的情感体验,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
鉴于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困惑,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努力营造理解关爱、快乐生活、和谐的家庭气氛。学校教育应侧重于教师用爱心软化,用积极演练法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用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辅导心理自卑的青少年儿童;用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青少年儿童。经常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做到: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关心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将痛苦带给孩子;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予疏导。通过心理辅导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少年儿童如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时间、每天户外玩耍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应全程跟踪干预,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对待学习、娱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科普文化活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少年之家共同合作举办心理精神疾患的科普讲座和培训等,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讲座。学校或教育局等组织一支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走进校园,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文艺宣传活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减少生活贫困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下岗职工子女、偏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
对此,应采取措施,进行联动宣传,营造声势,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弱势群体,减少歧视。可采取募捐及其他形式的助学方式使其走出贫困阴影,助其顺利地学习及生活,组织心理专家、疏导人员进入社区,举行“理解关爱,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进行扶贫帮困活动。
5.营造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学习目标、期望值加以正确的引导。有些青少年儿童对学习的追求有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较高的倾向,当学习结果长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时,难免会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时间的流逝,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些学生由于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学习现状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由此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甚至于有的青少年儿童因此而轻生。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明了,有的孩子则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关键,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不苛求自己,发扬长处。学校可开展心理危机研讨会,邀请心理专家常来讲课,交流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工作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生命,降低自杀率,引导家庭开展的生命教育,以便形成家校联教机制,更好地开展自杀预防工作。
6.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预防机制。现今溺爱独生子女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小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因此,培养独生子女学会理解支持他人的习惯,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尤其重要。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让独生子女学会倾听和表达。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社区居民以教育宣传、预防为主,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加强家、校、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共同良好的预防环境。
7.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趋发复杂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学校班级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能力与优秀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青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习为人之道,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篇9
一、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关系到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关系到人的发展,而儿童期是人生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从性质上说,各种身心发展障碍,都会涉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教育的根本宗旨上说,维护智障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智障儿童人格健全发展,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共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发展迟滞,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正常儿童。如我班学生路静、孔令苗重度智障,典型的疑似唐氏综合症,语言发育存在很大障碍,口吃含糊不清,并有口吃,声音低哑,语音节律不正常,行为方面也存在障碍,常傻笑,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任性,多动,甚至有时候有攻击,尤其孔令苗在平时显示有畏缩倾向,路静伴有紧张症的姿势。在运动方面的障碍,我给他们上体育,劳技课时,他们的动作非常简单,常对一些简单动作做重复运动,在劳动技能方面,如穿衣服,扫地动作笨拙,不协调,步态不稳。马苏若萱、董恩甜、丁斌,重度智障,有言语障碍。因身体原因,经常流口水,个人卫生习惯又差,身上总有异味,同学不喜欢和她接近,导致她们自卑,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自信心,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他。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对于李宇轩、韦栋元、张博?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情绪教育入手,注重环境引导,多方配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培养和控制积极健康的情绪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通过教育活动使智障儿童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健康的情绪,预防和转化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情绪宣泄和释放。如通过游戏、谈话、情境表演等形式,学会表达情绪,克制和宣泄不良的情绪。也可以帮助智障儿童疏导负性情绪,如愤怒时可以听音乐、作画、进行运动等;悲伤时找朋友倾诉;焦虑时,可以进行自我放松等。我班学生李宇轩为中重度智力生,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冲动、爱笑、爱哭。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采用认知心理辅导的方法。辅导的主要任务:争取他的信任;采用谈心法,倾听他的心事;让他讲讲自己的心事与同学相互不和的心情;让他自己分析当时的想法与采用哭闹这种行为的错误,帮助他能够正确认识到采用哭闹、冲动行为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更加看不起他,同时认识到易冲动、爱笑、爱哭。不讲理的坏处。计划每周约谈 1-2 次,每次5分钟左右。经过一个月的约谈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加上安老师的监督与配合,他慢慢改掉了不讲理的习惯,能努力做好个人的卫生。每周到校后情绪逐渐稳定,不再哭闹。
2、优化生活的教育环境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通常指在生活和教育场所,必要的物质设备,适度的空间条件,能够为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物质保证。作为教师,我尽量给学生营造多种潜能发展的班级环境,在教室的布置中,推行“一块语言板、一个玩具柜、一个生态窗、一个休闲角”,有利于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精神环境指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精神环境近似无形,但能从多种角度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长期处于不良氛围下智障儿童容易形成冲动、愤怒、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表现,甚至导致生理机能的失调。我班学生孔令苗、路静尤为突出。人际结构稳定,气氛轻松愉快,关系密切、和谐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在心理健康上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精神环境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3、家庭、学校和社区相互配合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的协调配合。班主任应该加强对家长进行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可以定期为家长举办讲座,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支持学校和社区开展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双方共同研究和学习相关的教育技术和方法,采用适宜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参与融合活动。如我们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体育文艺艺术周活动、合唱比赛活动、融合运动会活动,爱心手拉手活动等。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措施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活动中进行。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各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教育活动,如心理教育故事会、合作性和益智性游戏活动、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等,将“我洗小手绢”、“小小值日生”、“今天我当班长”、“他是我的朋友”、“我最喜欢……”等系列活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教育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如利用义务劳动日使他们在关心他人、服务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同时提升其自我价值感。也可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歌舞比赛、联谊会等,使智障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愉悦身心,同时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定期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围绕一个主题或智障儿童最关心、最困惑的具体问题,让学生表达想法和意愿,提出建议,教师充当倾听者和服务者,为智障儿童创设轻松、快乐的环境氛围,目的是让学生缓解压力、寻找快乐,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三、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参与
对智障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教育环境,没有真情投入的感受,一堂心理健康课可能对他们毫无意义。为此,在课堂上要有多重感觉的恰当刺激,引起他们的兴奋。如在教学《妈妈的生日》时,我从询问学生的生日开始,引发谈话的兴趣,接着转而又问,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出来,于是我采用调查、采访、讨论、写生日卡、送妈妈生日卡、为妈妈过生日等多种形式,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调动、升华,达到了增进学生与母亲之间感情的目的。
2、分层
教学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于智障学生尤其如此。在心理健康课中要做到设计的环节包容性广,应突出不同层面学生都有所感触或领悟;参与面广,每类学生都有表达的要求;选择性大,每一类学生都可能选择到自我展示或参与形式;开放性强,要淡出课堂的境界,形成教育的开放性的“环境”。
3、体验
篇10
我校地处豫南山区农村,学校为六年一贯制小学,学校师生共600多人,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小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是复杂多样的,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统计我们找到了四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不良现象。它们是:厌学、多动、任性、说谎。
一、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尊心的增强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时虽然也知道应该学习,却又忍不住想对抗父母和教师,表现出来的就是没有坚持学习的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客观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1)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农村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学生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
(2)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3)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农村“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赌博,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二、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通力协作,共同来完成。
1.厌学现象的训练。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份慈爱,少一份严厉;多一些关心,少一点冷漠。多留心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特长、爱好,关注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和最不感兴趣的学科。
2.多动现象的训练。小学生多动现象大多是由于注意力差造成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整志向水平。明确目的和任务,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并进而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这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越强,越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反之,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动机,势必造成他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稳定愉快的情绪和优秀的意志品质,这对完成学习任务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利用小故事,认识注意的重要性。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多给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任性现象的训练,①教师要有坚定的态度。凡是学校规定的或者是经班集体讨论通过了的规章制度,要坚决执行,这种严格要求是对付任性的小学生的最好办法。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改变任性。在活动中由于任性不肯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导致失败。这样用活动事实的成败教训来教育他,使他改变任性。③用转移注意的办法使学生收敛其任性活动。有的刚入学的低年级的小学生,当受到教师批语教育时,就仿效在家中任性的做法,躺倒地上大哭大闹不肯起来。你越去搀扶他,他就越不起来,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有趣的活动去,不再去理会他。由于受到活动的吸引,他转移了注意力,他就会收敛任性活动,自己停止哭闹站起来,想参加到有趣的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