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电工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电工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枯燥且抽象,再加上需要认知和应用较多公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习惯较差,久而久之学生畏惧和厌烦课程的学习,整门课懵懵懂懂,有的甚至直接放弃,对后面的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从《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现状来看,实现高效课堂势在必行。
从理论上讲,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它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而对于中等职业教学,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实现学生在认知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在学习能力上从被动接受掌握到自主合作探究,重塑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实现高效课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前提
高效课堂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师生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益,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新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教师要真正理解学生,课上、课下都是学生的朋友,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学生尊重老师,喜欢老师,体谅老师的苦心,即使再怎么惧怕和厌烦这门课,也会因为对老师的尊重,尽力参与课堂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实现与学生“零距离”,朋友般地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和理解,从而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继而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高效发展。
三、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情合理设计、调控教与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合理设计和调控课堂中的教与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学生实际学习和能力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取舍与提炼,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再结合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与学。例如,在支路电流法的学习中,由于基尔霍夫定律已学过且学生掌握情况较好,而且支路电流法是基尔霍夫定律的一个应用,因此笔者采用“导学”的课堂模式,先学后教。首先通过求解支路电流的习题让学生思考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堂内容及学习目标。接着让学生自学内容,分组交流并合作完成习题,然后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当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选择时机及时介入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学法的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而教师在讲解中,也要与学生互动,从而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讲解更有效率。因此,教师对教与学的合理调控,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不断优化督促机制,有效组织和管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
众所周知,除了学习基础差之外,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有着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懒于动手和思考等。要想实现高效课堂,需要每个学生的高效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实施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不断优化督促机制。例如,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活页本和双色笔。活页本方便老师即时检查,方便学生整理收集;从双色笔的使用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利于课后复习。另外,适时提醒学生动脑动手,特别是一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更是要时刻关注;小组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学生每次课至少举手发言一次;课堂中的各项活动必须要完成,完成不好的个人或小组,课后必须让其反思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决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篇2
关键词: 《电工技术》 课程特点 学生状况 教学建议
《电工技术》是面向高职类院校电类、机械类、自动化类、汽车类等理工科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的结合较为紧密[1]。掌握好该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高职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以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本校汽车专业学生在《电工技术》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作者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便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一、《电工技术》课程特点
《电工技术》涉及物理学科中的电学方面知识,包括直流电路中欧姆定律,交流电路中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以及这些元器件在交流电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计算等;此外还涉及数学学科中三角函数、复数、微积分及向量等方面的知识和计算。该课程课时不多,但涉及面比较广、内容比较抽象,公式定理比较多,致使学生普遍感觉抽象和难以理解,学习难度较大。
二、学生状况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有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中职对口学生,另一部分为通过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专业特点,本校三个汽车方面专业招生来源不一致,少数为中职对口升学学生,有部分为普高文科毕业生,还有大部分为普通高中理科毕业生,生源的复杂性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和积极性有所差异。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化课成绩比较差,学习自觉性较差,抽象思维、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并且部分学生只要考试不挂科,不会积极主动学习,这些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甚至有部分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以后将从事汽车销售工作,《电工技术》及其他一些课程的学习对将来的工作毫无价值,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低。
三、对《电工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
1.只记基本公式,推导公式不作记忆。
《电工技术》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基础公式和推导公式,对这些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因此,在电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和记住主要的定理和公式,而推导公式不需要全部记住,在需要利用推导公式的时候,要用较少的时间推导出来,既减轻学习负担,又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项目二《直流电路的认识》中,串联电路中推导公式分压公式:U■=■R■,U■=■R■,U■=■R■等不需要记忆,只需要知道串联电路中处处电流相等,■=■=■=...=■即可。而并联电路中推导公式并联分流公式:I■=■I,I■=■I等不需要花大量时间记忆,只需知道并联电路中两点之间电压只和两点位置有关,而和路径无关,即U=IR=I■R■=I■R■=...I■R■。在实际电路计算中,应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具体公式或进行相应公式的简单推导。
2.加强《电工技术》和高等数学的联络,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经过两年的教学发现,高等数学某些知识的讲授滞后于《电工技术》对这些知识的应用。例如《电工技术》项目二直流电路的认识,根据KCL、KVL方程列n元一次方程时,按照高中消元法等方法解题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而采用行列式求解方程组,则比消元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本校高等数学行列式计算为数学最后一部分内容,导致高等数学行列式的学习远远滞后于《电工技术》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对电工技术知识的学习。而交流电路中一些公式的推导涉及《高等数学》微积分,但微积分的教学比《电工技术》交流电路授课时间略迟。
以上情况的存在,导致学生在《电工技术》课程学习时,同时面临高等数学和电工技术两个难度较大的学科方面知识的学习,既增加了电工教师授课工作量,又增加了学生《电工技术》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挫伤他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建议两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顺序上进行相应的协商和调整,以保证学生课程学习的衔接性。
另外,《电工技术》课程中,项目三日光灯照明电路的连接,该部分共计安排12个课时,涉及内容和知识点比较多,如直流电路中串并联电路特点,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在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相位之间的关系,交流电正弦解析式、正弦波形图、相量表达式等关系,以及数学学科中三角函数、复数、微积分及向量等方面的知识和计算。从以上可以看出,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涉及较多的常用数学方法,因此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采用数学方法进行交流电路的教学工作,如交流电正弦解析式分析当做中学求正弦函数学习,相量计算看做是中学复数的计算,然后根据电工知识引入常用的、较为简单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等,不仅使学生对中学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顾,更使学生容易理解《电工技术》的计算分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和加强电工知识学习的双重目的[2]。
3.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要有较为过硬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问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深入研究教材和相关知识,精心准备课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其次,要学会因材施教,汽车三个专业由于来源不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职对口的学生基础较差,例如交流电相量计算教学中,由于他们没有学过复数,在学习相量计算之前,要先给他们补习复数计算的相关知识,并且自觉性也不如普高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他们基础知识的学习量,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普高文科的学生大部分高中数学、物理较差,《电工技术》的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具备相当的难度,但他们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因此可以引导他们逐渐适应理工类课程的学习,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普高理科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多引导他们自学,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最后,大学的学习,应该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不能把传授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考出高分作为评定标准,而要通过《电工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及和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相应可以指导初中。实验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工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通过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通过实验,把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起来,通过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巩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3]。
四、结语
《电工技术》属于专业基础课,与数学课程的联系较为紧密,并且与后续专业课的结合也较为紧密,因此教师在《电工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大致了解,并且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设法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并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军辉,黄晓红.电工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篇3
一、目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面的问题
其一、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单调而抽象。这种传统的教法对于文化基础差、电学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正如学生所讲的听天书一般,玄虚而难懂。
其二、由于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几乎没有练习和巩固的时间。
其三、亲自动手,结合生产试验和应用的训练几乎没有。
2、学生认识误区
学生对学习《电工学》的厌学心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电工学》有思想偏见,认为只要学好机械类专业课就行了,《电工学》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二是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点。
学习《电工学》用处不大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对于一个合格的机械设备操作者来说,不仅能正确地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还必须了解掌握机床的构造和原理,并能及时准确的予测和发现设备故障,这些知识的构成与《电工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要做到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同样需要《电工学》方面的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际工作和公共生活提出许多电学方面的问题,《电工学》是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认识基础,是各专业各工种都需要的基础课。教学实践证明,目前机械类学生的电学知识相当贫乏。如,有的学生常把电功率和电功混为一谈,将发电能力用多少亿度来衡量,实际应该是多少千瓦。曾经有人问我某水电站年发电多少度?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若问这个水电站一年能发多少千瓦电才是正确的提问。又有一些学生在生产中由于缺少电学知识,造成设备和人身事故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缺乏或不懂电学知识,是很难适应现代生产、生活和安全的需要。由此可见,机械类学生学习《电工学》十分必要。
3、教学方法单调而呆板
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式授课形式,基本都是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老模式。由于内容多而深,课时又少,课堂教学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违背了精讲多练的原则,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日积月累,消化不良,挫伤了学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状况而言,应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讲,在授课中除了知识性外,要注意运用形象化和趣味性,同时着重注意结合生产实践,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1、尽量采用肢体语言讲述或采用投影仪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具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2、图表类比法
相近的事物可以对照比较记忆,有利于区别各事物的特征,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用图象和表格表示出来形成知识的脉络网。一些概念单一拿出来较难理解,但把其相同特征抽出来,加以列表比较就化难为易了,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比如电场和磁场;在单相交流电路中的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和纯电容电路的特征;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特点等都可以用此方法。
3、数字罗列法
把许多语言叙述的道理用数字形式罗列起来,既便于牢固掌握知识又容易记忆,比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既抽象又复杂的过程,但可以简单归纳成“3、3、2”这样的数字罗列。其含义是:三个形成过程:即旋转磁场的形成过程,感生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转矩的形成过程;三个手的定则:即右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则判定感生电流方向,右手安培定则判定旋转磁场的方向,左手电磁力方向判定定则确定电磁转矩的方向。两个关键方向:即旋转磁场的方向和转子转动的方向,形成了三个过程,三只手、两个方向的周期表,即好记忆又有趣味性。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讲解单相交流电路一节中,当分析完纯电感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时,在给定纯电容电路中,电容量一定,初相位为零的先决条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该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和数量关系以及功率问题,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5、精选和补充习题与例题
以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前导,结合习题精选课堂习题和例题。在选择习题和例题时,应侧重习题和例题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重点选择基本知识应用题和基本概念容易混淆的题目,坚持少讲多练,达到“勤能补拙”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机械类学生在学习《电工学》的过程中理解慢、遗忘快的缺陷。因而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例题的引导作用和习题的慎重选择以及反复多练尤为重要,同时多练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发现“可疑点”,消灭“空白点”,弥补对基本概念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
6、高度重视《电工学》的实践教学
篇4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教学探讨
《电工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机械专业开设本课程目的有两个:⑴使机械专业的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理论基础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⑵了解常用电器元件的性能,熟悉常见机械设备中电拖系统的结构,并能简单维护。这些对于实现中职机械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级技术水平的机械工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是实际和紧迫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目前机械专业《电工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面的问题。⑴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填鸭式”满堂灌,单调而抽象。这种传统的教法对于文化基础差、电学知识贫乏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正如学生所讲的听天书一般,玄虚而难懂;⑵由于安排的课时比较少,几乎没有练习和巩固的时间;⑶亲自动手,结合生产试验和应用的训练几乎没有。
2、学生认识误区。学生对学习《电工学》的厌学心理,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⑴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电工学》有思想偏见,认为只要学好机械类专业课就行了,《电工学》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⑵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他们的特点。
学习《电工学》用处不大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对于一个合格的机械设备操作者来说,不仅能正确地操作机床加工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还必须了解掌握机床的构造和原理,并能及时准确的予测和发现设备故障,这些知识的构成与《电工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要做到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同样需要《电工学》方面的知识。
3、教学方法单调而呆板。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式授课形式,基本都是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老模式。由于内容多而深,课时又少,课堂教学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思考和训练的时间,违背了精讲多练的原则,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日积月累,消化不良,挫伤了学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目前状况而言,应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讲,在授课中除了知识性外,要注意运用形象化和趣味性,同时着重注意结合生产实践,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探讨
1、尽量采用肢体语言讲述或采用投影仪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具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2、图表类比法。相近的事物可以对照比较记忆,有利于区别各事物的特征,也可以把学过的知识用图象和表格表示出来形成知识的脉络网。一些概念单一拿出来较难理解,但把其相同特征抽出来,加以列表比较就化难为易了,采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
3、数字罗列法。把许多语言叙述的道理用数字形式罗列起来,既便于牢固掌握知识又容易记忆,比如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既抽象又复杂的过程,但可以简单归纳成“3、3、2”这样的数字罗列。其含义是:三个形成过程:即旋转磁场的形成过程,感生电流的形成过程,电磁转矩的形成过程;三个手的定则:即右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则判定感生电流方向,右手安培定则判定旋转磁场的方向,左手电磁力方向判定定则确定电磁转矩的方向。两个关键方向:即旋转磁场的方向和转子转动的方向,形成了三个过程,三只手、两个方向的周期表,即好记忆又有趣味性。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
5、精选和补充习题和例题。以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前导,结合习题精选课堂习题和例题。在选择习题和例题时,应侧重习题和例题的启发和引导作用,重点选择基本知识应用题和基本概念容易混淆的题目,坚持少讲多练,达到“勤能补拙”的目的,这样可以弥补机械类学生在学习《电工学》的过程中理解慢、遗忘快的缺陷。因而对于机械类的学生来说,例题的引导作用和习题的慎重选择以及反复多练尤为重要,同时多练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发现“可疑点”,消灭“空白点”,弥补对基本概念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
篇5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效性;基础知识
电子技术作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中职学校培养电子电气类人才的重点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拓展课程。电子技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逐渐成为学生就业的主要优势,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一、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概念抽象、公式较多,与电工电子的实际工作结合紧密。电子技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从小型电子元器件到大型机电设备,都属于电工电子的范畴。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实践课程占了较大的比重,随着新课程改革,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学生自身也必须深刻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2.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电子技术教材中的公式较多,内容较复杂,教材内容前后紧密相连,各章节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各公式的推导虽然简单明了,但依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需要学生自己钻研体会。
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后,现代中职学校的教师已深刻认识到课程教学中课程效率的重要性,并逐渐将课程的实效性纳入课程研究的重点内容。为了提高课堂的实效性,现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不可好高骛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职高机电专业中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各项素质,适当对课程进行优化,做到学生的能力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二极管的课程”时,教师只对二极管的结构和作用进行了讲解,没有对其进行高效的拓展,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续内容时力不从心。二极管的教学内容是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看似简单,实则是庞大的知识网络。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必须以点成面,具体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二极管的主要结构是PN结,PN结的称呼来源于PN结中的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PN结的制作工艺一般是将两种半导体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在熟悉了PN结的组成后,重要的是弄清PN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移动特点,这对以后的课程有极大的帮助。学生一般只是将二极管归属于发光二极管的范畴,其实不然,发光二极管只是二极管的一种,二极管还有很多种,比如光电二极管、电磁二极管等。对二极管的基本知识了解后,必须重点讲解二极管的击穿原理,当反向电压高于额定电压时,导致二极管报废,一般情况下,二极管的反向电阻较大,在电流较大时,必定会击穿,且这种击穿不能恢复。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课程,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必须通过实践课程将知识进一步强化巩固。
据笔者了解,中职学校的电子实践课程,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一般将实践课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直接以书面的方式告知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直接将电子器件进行简单的连接后,进行数据测量,然后通过数据的对比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即学生潜能的开发,实践课应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要方式,以实验结果的验证和分析为主要目的,在实践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自行制订实验方案,自己完成对所需实验数据的采集。
(2)重视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图像的绘制、对波形的观测等都必须严格地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例如示波器的使用过程中,先从示波器调试开始,对电子电路中的震荡原件进行波形观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3)重视实验结果和实验误差的讨论,对实验结果中出现的误差及时分析讨论,分析误差的原因。例如在由晶闸管组成的整流滤波电路的观测实验中,分析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实验波形中的干扰因素,可能的原因有电缆及其他元器件老化损坏、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实验操作不当等。
随着大众化教育在国内的推行,中职学校成为国家技术领域发展的强大后盾,在中职教育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电子技术来说,其在未来的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力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微课;电工实验;教学设计
1微课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4G网络的普及、通信设备的人工智能化,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许多实时通讯软件和新媒体,如微信、微电影、微博等。这些新媒介的产生,标志着微时代的来临。在微时代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关键。[1]微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从另一角度看,微课可看作是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过渡的典型代表,它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提供了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3]。
2电工实验在电力专业中的地位与意义
电工学是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的一门核心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整个电力专业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而电工实验是电工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实验过程来看,它是培养学生实验方法与实践动手操作的统一;从实验内容上看,它是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与技能训练的统一,在培养电力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工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开始,通过电工实验的学习不仅仅是巩固和加深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移,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电工实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掌握基本的电工测试技术,了解测量误差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将电工学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综合设计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实验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电工实验教学结合微课教学可行性分析
3.1教学现状分析
电工实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电路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难度较大。但在高职电力类教学培养计划中所分配的课时在不断减少,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限的课时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争取让每位学生亲手操作、掌握实训技能。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成果的反馈和调查,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1)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不足在实验教学实践环节中,一般是一、二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同学,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实践技能均不相同,针对同一个实验项目,每个学生的疑问各不相同。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老师无法一一回答并解决学生的疑惑,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不足,对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2)演示实验操作难以重现实验的整体过程是一个复杂、抽象的过程。[4]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力求让整个实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每位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及强调实验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教学过程结束,学生只记得老师的只言片语和部分实验片段,而整个实验过程无法在大部分学生的脑海中再现,直接影响到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环节。既浪费并不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也增加教师大量的重复工作。3)教学时间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电工实验的理论基础知识涉及范围广,而教学时间有限,使得教师难以面面俱到讲授全部内容,只能有所侧重讲授重点、难点,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了解该学科知识,长此以往会形成知识漏洞,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3.2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差甚大近几年,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集体授课过程,很难定位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无法兼顾到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更不能体现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高职高专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集中授课方式的不足。既无法满足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高专业水平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和引导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完成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从这几年的教学经历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中发现,我院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对自己的学习要求过低。而且学生的情绪化较强,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洁、有趣的教学内容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3微课在电工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1)微课内容精炼,时间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有效划分各知识点,经过精心设计,录制成时间短但结构紧凑、逻辑性强的微课。每个微课都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主题突出,学生更能抓住知识的重点,而且微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之内[5],学生注意力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容易集中。2)资源丰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微课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制作一系列微课来满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扩展的需求,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进行学习。而且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化、碎片化的学习模式更加符合90后学生个性,微课的出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3)观看方便,一对一教学成为可能微课录制成功后,学生可在移动终端上观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重复或暂停播放。一对一的教学,让学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仔细地观看操作步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势。但是微课也不是万能的,微课的有些优势在一些理论性较强、逻辑推导要求较多的课程中就变成了短板。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相对于本科教学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搞学术研究。特别是对重视操作过程、培养实验技能的电工实验课程来说,微课的优势显而易见。
4电工实验的微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只有准确的定位学习者、针对知识点合理的选题、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微课。而合理划分知识点是制作微课的开始,也是微课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我院电工实验为20学时,按照实验项目分成:认识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实验三大类。表1列出实验项目和对应的课时。根据微课的特点,将“电工实验”课程进行梳理,合理的划分与整合,重构出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下面以“电工实验”认识实验课程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单相功率表的使用为例,介绍一节微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4.1选题
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教学的,教师理清知识点在本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明晰知识点与课程整体逻辑关系,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的整体,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清晰知识点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顺利完成微课教学。功率表使用是学生学习电工实验课程第一个实验———认识实验中的项目,它是课程中基础的、常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难点的问题。在后续的实验中,例如:线圈参数的测量实验、日光灯电路和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三相负载功率的测量实验、变压器空载实验和短路实验中都需要使用单相功率表测量数据。在学生学习功率表之前,已经学习了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会有一部分学生误认为功率表的使用方法和电压表、电流表类似,在教师讲授的时候不仔细听讲,而在操作的时候不得要领。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功率表使用的实验中,能熟练使用功率表进行测量,但是实验过后,没有进行归纳和整理,以至于在后续实验中需要使用功率表时束手无策。综合考虑到单相功率表在电工实验中的使用频率、难度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所以选择制作功率表使用的微课。它既可以缩短教师上课讲解的时间,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又降低教师的重复教学工作,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4.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将教学各要素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6],因此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制作的核心环节。好的微课设计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逻辑周密、条例清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2.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在设计“单相功率表使用”的微课前,首先要明确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单相功率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单相功率表量程选择;3)熟练掌握单相功率表的正确接线方法;4)能准确地读出单相功率表的示数。其中单相功率表正确接线和正确读数是本节微课的重点,正确读数是本节的难点。4.2.2微课教学教案1)微课导入(5s)在微课开始的时候,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进入课题:介绍单相功率表的使用。因为微课时间短,切入主题要迅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明白学习的主题。2)介绍单相功率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min55s)向学生展示单相功率表的实物,介绍单相功率表面板上各端钮的名称及作用。接着进一步介绍各端钮内部所连接的元件,最后展示出单相功率表原理结构图,简要地介绍一下单相功率表的工作原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在培训学生的实验技能。所以在微课设计中,弱化对单相功率表工作原理的分析。而对于电力类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后续课程“电能计量”中,有重点分析单相功率表的工作原理,故在本次微课中不过多的深入。3)讲解单相功率表量程的选择方法(1min)从单相功率的公式出发,讲解功率表量程选择,需要正确选择电压、电流的量程之外,还需要注意功率因数。学生对功率的计算还停留在初高中的层面上,而且在学习单相功率表使用之前,已学过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其中没有涉及功率因数,学生对此知识产生负迁移,在学习单相功率表时,学生容易先入为主,遗忘功率因数这个物理量。所以在介绍量程的选择时,从公式出发,让学生先明确功率计算所涉及的物理量有U、I以及,唤起学生注意。4)单相功率表正确的接线方法(重点:3min)从前面介绍的单相功率表面板上各端钮所接元件出发,借助电压表并联接入、电流表串联接入的前导知识,介绍单相功率表的接线方式。特别强调电流量程变换铜片接法。在学习单相功率表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方法,这对学习单相功率表中电压线圈、电流线圈接线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单相功率表正确的接线方法。5)单相功率表的读数(重点、难点:4min)先简要回顾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方法,接着介绍单相功率表的读数方法,特别强调功率因数。最后列举几个实例,演示正确的读数方法。学生已熟悉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很容易掌握单相功率表的读数方法,但先前所学知识也容易影响学生对本知识的掌握,忽略功率因数的影响。所以需要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单相功率表读数方法。
4.3实施方法
教师根据微课教案,采用两种形式的制作方法:录屏和录像。先利用手机录制单相功率表正确接线方法的影像内容,然后将这部分影像内容与单相功率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单相功率表量程的选择方法和单相功率表的读数内容相结合,制作成PPT,利用录屏软件,完成教学视频的录制。制作完成后,再由专业人员进行后期的制作。
4.4设计时注意的问题
电工实验是以电工学为理论依托,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强。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理论知识同时,适时的列举工程实际的案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束
微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要从自我封闭的“象牙塔”中走出,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自己对微课的独特理解,踏踏实实地落实到具体学科的微课教学中,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徐苑.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50-15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刘名卓.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1):89-96.
[4]吴铁飞.微课与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30):142-153.
[5]吴泳.微课在电路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20-123.
篇7
具体如下:1.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整理2670份有效问卷,对“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从调查样本的各项目的构成要素来看,占比分配较为合理,贴合6所高校的实际情况,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信度较高。2.就业意向和选择原因。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方面,主要针对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的选择进行调查。设置了4个选项,分别是继续深造、进入企业单位工作、自主创业、其他。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继续深造”的有738人,占27.64%;选择“进入企业单位工作”的有1685人,占63.11%;选择“自主创业”的有62人,占2.32%;选择“其他”有185人,占6.93%。对毕业生就业方向选择的原因进行考察,发现1579名学生(占59.14%)是出于个人意愿,501名学生(占18.76%)是出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考虑,而分别有366名学生(占13.71%)、224名学生(占8.39%)认为继续深造会有更好的前途或存在其他原因。上述结果显示,在当前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进入企事业单位、报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还是大部分学生的首选。而超过1/4的学生认为继续深造对于他们更有好处,这部分学生中理工类学生占了较大比例。3.创业意向和对相关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在问及学生的创业意向时,1435人(占53.75%)选择“如果条件许可,会考虑自主创业”,552人(占20.67%)“有强烈的创业意向”,683人(占25.58%)暂不准备创业。政府不间断地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扶持创业的效果。然而,从调查数据来看,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样本中,仅73人(占2.73%)非常了解政策,157人(占5.88%)对相关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1890人(占70.79%)有“扶持政策”的概念,但不了解具体内容,而550名(占20.60%)调查对象则对政府的优惠政策一无所知。由上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出台和宣传存在“错位”。一方面是74.42%的学生有创业意向,另一方面却是超过90%的人对政府出台的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的具体内容完全不了解或了解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降低了扶持政策的效果。4.创业动机与风险认识。对于创业动机,1973人(占73.89%)选择的是“获取经济利益”,429人(占16.07%)的创业动机为挑战自我,而268人(占10.04%)则认为创业很自由,不必像上班族一样每天准时上下班。创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存在较大的风险。在我们的调查中,仅有154人(占5.77%)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能够承受所有结果,828人(占31.01%)能够接受较小程度的经济损失,而1688人(占63.22%)则表示受自身经济或其他条件所约束,无法承受创业失败的风险。上述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创业的内在驱动力更偏向于经济收益驱动,对自身价值、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甚少涉及;而创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大学生创业前必须多加思量的重要维度,并要创业大学生做好充分的风险承担准备。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创业风险都能做出初步的评估和判断,抗风险条件和能力较差,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动机的进一步增强和向创业行为转化的进一步加快。5.对成功创业影响因素的认识和创业行业选择。在面对“自主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不定项选择)调查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政策、初期经济基础以及经验最为重要,而有核心技术、合伙人、畅通的成熟渠道则相对其次。在学生希望从事的创业行业选择上,45.25%的学生选择了服装、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剩余54.75%的学生选择了科技、制造、咨询、电子商务等行业,其中电子商务的选择人数是最多的,达27.53%。以上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创业成功本质的把握还处于感性阶段,对于创业成功背后的因素有所领悟,但是缺乏对创业者自身创业品质、创业精神的认知和肯定,这跟大学生创业行业的选择和创业实践的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倾向于小投入、劳动力密集型的基础行业,而对电子科技等高技术行业、需要丰富经验的咨询行业热情不高,这与大学生自身的资本(包括资金和技术)有很大关系。
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上,主要依靠政府与学校。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部分资金支持、注册支持、税费优惠等项目,而各地高校也陆续加大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成立创业支持机构,开设独立课程。各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扶持,但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优惠的自主创业政策扶持下,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逐渐增加。然而,自主创业人数增加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现状。
(一)较低的自主创业比例与成功率。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2012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已由2008届的1%上升至2%,受个人经验能力、资金、社会环境等约束,我国研究生自主创业成功率仅为10%[3]。相比之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30%,成功率约为30%,远远超过我国。
(二)低技术含量的创业行业。受启动资金、技术储备、社会经验等限制,目前我国大学生主要选择低技术含量、低资金要求、竞争激烈度和准入门槛较低的行业进行创业。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创业比例最高的为“中小学教育机构”,占5.7%;其次为“教育辅助行业”,占3.3%;“其他个人业务”、“其他娱乐和休闲产业”、“服装零售业”分居三至五位,比例均在3.2%左右。而作为高技术产业代表的“互联网”与“软件开发”,仅占到2%,大大低于前者。
(三)政策扶持的力度不够。目前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最大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社保等费用的减免与支持;二是提供资金支持。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在费用减免方面主要有:企业首次注册登记,3年内免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两年的档案挂靠费;符合小微利企业的,减20%的企业所得税,招用本省户籍人员给予社保补贴等等。相比于欧美等国家或地区,上述政策所涉及的行业少、范围小,优惠幅度小,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四)扶持政策分散,缺乏系统性。关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在国家层面仅有方向性的指导,而到了各省、市、县,规定却各有不同,政策零散,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纲领性的指导政策。政策的和传播以通知、决定等文件形式为主,没有通过立法的程序使政策得以制度化、法律化,难以保证创业扶持政策的系统性、持续性[4]。
(五)扶持政策执行力度弱,难以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缺乏执行力,主要体现在:一是政策本身分散、零散,缺乏省、市级政府层面的专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监督执行。二是各地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大多基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对于创业者自身,或是录用的员工,大都有“本地户籍”的要求,导致大量外地优秀学生创业者享受不到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优惠。三是申请扶持优惠的程序繁杂,扶持力度较弱。从企业注册到正式营业,在加拿大需要的时间是两天,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证件资料即可,而在中国至少需要100天,需要提交各类凭证,办理国地税、社保公积金开户、劳动用工备案等手续,纷繁复杂的程序让诸多大学生创业者望而生畏。
(六)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低。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省真正的创业教育尚未起步。各大高校担负创业教育职能的机构基本集中在团委、就业中心下属办公室或其他机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专职专任的教师。通过对广州6所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分析,发现仅2.73%的学生非常了解创业政策。根据共青团广东省委的调查数据,在针对3900名2009、2010届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仅8.6%的学生很清楚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这都说明了目前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严重缺位。
三、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均远超过我国大学生同类指标,通过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自主创业方面的政府政策优惠、金融机构扶持等举措进行分析,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创业机构支持、相对健全的创业法规,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1989年在北京举行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是未来劳动者应该掌握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这一口号,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创业教育”的热潮[5]。瑞典将创业教育纳入初中、高中、大学教育,贯穿了整个教育体系;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建立了50多个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近500家大学院校设立了毕业生自主创业课程;英国近一半的大学专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或研究中心的设立,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创业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家庭或学校都极为重视孩子的独立性,提倡张扬个性,鼓励个人创业。而社会竞争、开放的风气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作为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经济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个人创业的准备门槛(资金、场地、设备等)在不断降低。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三)高效的创业机构支持。对于创业者来说,政府或社会组织的支持必不可少。如美国的SBDC(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与SBA(中小企业管理局)、英国的UK-SEC(科学创业中心)、法国的CEPAC(创业计划培训中心)、日本的创业研究中心等。这些机构的职能是开展基础调查、推进国际间合作,为创业提供信息支持,等等。可以说,这些高效的创业机构提供的支持,在本国或本地区大学生创业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健全的创业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自主创业的保障和依托,而在这一方面各国、各地区也都是不遗余力。例如,美国制定了《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英国有《公司创业投资法规》《创业投资信托法规》,德国有《劳动促进法》《就业支持法》等。又如,韩国经过将近30年发展形成的中小企业相关的系列法规体系,以《中小企业振兴法》《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为代表,配以中小企业出口、金融、税收等相关法规,从完备的立法角度系统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6]。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相对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和依托。
四、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国内现实构建
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然需求,也是缓解不断加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政府、高校、大学生群体三位一体的自主创业扶持体系,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是推动产业转型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一)政府角度: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政府是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从政策支持、宣传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着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1.政策支持。政府应该从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多方联动协作机制[7]。构建完善的、具备较大支持力度和较强可操作性的创业法规体系。顶层设计是指以国家就业促进法律为基础,成立国家层面的创业指导机构,并相应在各省、市及其下级政府成立创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答和帮助协调。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工商、税务、社保等方面。在工商注册方面,优化工商注册流程,缩短大学生自主创业工商注册周期,减免相关费用。目前自主创业工商注册流程上并没有实现特别的优化,仅仅针对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收费实行优惠,且优惠条件苛刻。因此,应尽量缩减非必要的注册流程节点,扩大优惠范围和幅度,切实让大学生创业者享受到实惠。在税收政策方面,建立多层级的税收减免政策体系。目前国家对于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受益面逐渐加大,但限制性条款依然较多。以2010年财政部与国税总局联合的《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大学生创业3年内,每年能享受8000元的税收减免,然而该减免却有着明确的限制,即“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除外”。因此,非常有必要扩大税收优惠范围,针对不同的经营行业,制定不同级别的税收减免政策,而不是盲目实行“一刀切”。在社保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整体来说,目前社会保险相关政策对于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较强。各地对于创办企业的大学生,对于被招录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校毕业生,五险(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的单位部分全免。以广州市为例,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期间社保基数为2529元/月•人,单位部分为689.54元/月•人,每年能够节省至少8274.48元/人。因此,社保优惠政策应该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持续加大优惠幅度,将减免范围逐步扩大到个人部分,大幅减轻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社保负担。2.宣传支持。这里的宣传包括对于自主创业的正面积极宣传,以及相关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自主创业成功案例的典型宣传,以此激励更多大学生投身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宣传、推送平台,对现行的创业相关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政府在工商、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同时,及时向大学生传递创业项目信息或其他有助于创业的辅助信息,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3.资金支持。在对广州6所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展开的调查分析中,2670名大学生谈到了“对成功创业影响因素的认识”,93.63%的受访者认为资金支持对于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贷款、融资要求高、细、杂、严,这跟金融机构的盈利宗旨有关,更体现了创业大学生的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创业实践的举步维艰。政府对于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支持有所作为,但是支持的额度相对较小,未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支持机制。以广州为例,可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而以5人的微型企业来说,月均房租、水电、办公用品等运营成本以及人工成本,至少不少于3万元,也就是说,10万元的贷款仅仅能够维持企业不到4个月的正常运营。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协调作用,发挥经济杠杆的撬动作用,切实为大学生创业扫除资金障碍,“砍低”高设的资金“门槛”,帮助创业者度过最为艰辛的初期创业阶段。
(二)高校角度:提供科学的创业教育培训,建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标,要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一方面,建立创业培训基地或者创业学院,接纳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实习,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把关,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增加学生的创业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创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开发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政府政策研究等课程,将大学生创业培养纳入学科建设、专业培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轨道中来,坚决摒弃创业的“偶发论”和“无师论”,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专业水平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