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信息化 测绘成果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用户的数量飞速增长,网络技术在测绘成果应用方面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测绘也逐步进入借助地理信息数据的人数每年都在成倍增长,地理空间数据借助浏览器能方便的被用户查询信息化测绘时代。于此同时,地理信息成果的管理问题也逐渐显出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应用需求。如何利用已有资料建立各类数据库,提高数据存储和信息管理水平,是巩固市场优势、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 研究背景

1.1信息化测绘

信息化测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依托从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到输出的数字化测绘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获取与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管理和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和增值服务,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方位、多形式的服务。

1.2测绘成果

测绘成果,是指通过测绘形成的数据、信息、图件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测绘成果分为基础测绘成果和非基础测绘成果。

下列测绘成果为基础测绘成果:

1)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的天文测量、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图件;

2)基础航空摄影所获取的数据、影像资料;

3)遥感卫星和其他航天飞行器对地观测所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遥感资料;

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5)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等。

1.3 信息化测绘阶段研究基础测绘成果管理的意义

随着测绘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我国的测绘体系经历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变,目前正在向信息化测绘过渡。信息化测绘是测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高效的作业模式必然会给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巨大的便利。

在长期的测绘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测量技术提高,积累起来了大量的测绘成果。这些数据成果不仅是人类的财富,也是地球的档案。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这种基础地理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分布在多家单位和不同区域,且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和积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地理空间数据,成为进入信息化测绘阶段后,测绘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如何利用已有资料建立各类数据库,提高数据存储和信息管理水平,是巩固市场优势、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 传统测绘成果管理方法的弊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广先进的测绘技术也不断进步和,与之相对的是传统测绘成果管理方式,在这种形势下显得捉襟见肘,传统文件管理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人们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与传统的测绘成果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显现出来。

2.1 纸质成果难以保存及使用不便

早期的纸质地图和档案,需要占用很大的存放空间,文件和资料的查找也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众多的资料被束之高阁,难以利用。而且长期以来对于纸质成果的防火、防潮、防盗工作也需要花费测绘单位一笔不菲的开支。而在投入使用中也极不方便,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化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地理信息的需求。

2.2介质存储隐患众多

电子成果的管理主要采用硬盘存储、光盘存储。这种硬盘共享的方式在数字测量时代被广泛采用。时至今日,随着测量成果的日积月累,成果的流通利用日趋频繁,硬盘共享方式已不再先进,反而成为数据安全存储的极大隐患:

1) 硬件损耗严重

硬盘共享这种管理方式的核心在于作为存储介质的硬件,而硬盘作为非热拔插性设备,对于计算机主机、电压和人员操作有过强的依赖。一旦由于断电或者操作造成硬盘的损坏,可能给用户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2)查询不方便

传统的存储方式采用的是在存储介质上贴上标签,以便进行区别。但是这种办法在信息化时代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对于成果的查询、统计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成果泄密

采用介质存储,如果存储介质遗失,将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泄密事件。

4)对外提供服务不便

传统的对外提供数据的方式为打印制图或拷贝电子版本的数据,这样容易导致数据的泄密和用户使用不便,更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使用需求。

3信息化时代的测绘成果管理办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成果的管理办法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信息化时代,测绘成果的管理也有了大的发展和进步。

1) 依靠计算机技术管理

将成果资料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将成果资料矢量化,并建立统一的格式和编码,建立成果数据库,存放在数据中心,建立成果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在测绘成果的管理。并建立虚拟档案柜,模拟现实环境,一遍查找一些无法入库或者尚未入库的档案资料。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能对成果数据库进行更行,能进行查询浏览,能进行地图分发和统计等业务,从而大大的减少人工操作,降低工作量。

2) 服务转变

传统的测绘部门对外提供成果服务的方式为提供纸图或者电子光盘数据,容易造成数据的遗失和泄密事件,并且对长远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信息化测绘的情况下,逐步转变服务模式,由提供数据向提供数据服务转变,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技术平台和共享机制,建立成果信息目录,广大的对地理信息需求用户可以访问的信息服务,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服务,根据不同需求,不同用户可以访问的数据服务有权限设置,暨满足了用户需求,也避免了泄密事件的发生。从而使地理信息服务由提供数据向提供服务转变,对政府服务向大众服务的转变,单一的公益向盈利转变。

4 前瞻

国土资源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部门,肩负着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国土资源信息是基本国情的反应,基础地理信息搭建起了国土资源信息的空间框架,地理信息作为一种基础性、战略性的资源将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广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在基础地理数据生产、管理与应用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数据形式多样、标准不一

目前各基础地理数据管理一般拥有不同年代、不同方式获取的部分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格式不同、来源各异,有CAD格式的数据,也有MapInfo格式的数据,有经过编码的也有未经编码的数据等。数据存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采用传统的图纸保存,有的采用文件方式保存,有的以数据库表的方式保存等等。

1.2生产模式并行、成果形式单一

当前数字化生产模式多采用“一体化并行生产模式”,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产品制作在同一个软件内完成。但由于当前数据采集软件大多只是从软件操作的方便性出发,而较少从数据使用的角度去考虑数据组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数据成果形式单一,要么只能满足建库,要么只能满足制图,导致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浪费,限制了数据的应用范围。

1.3数据更新不力、现势性差

数据的现势性是数据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必须采用有效的更新机制。以前所采用的数据更新方式往往比较零散,更新速度慢,难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1.4管理手段落后、数据安全性难以保证

由于多采用传统的文件或图纸方式管理空间图形数据,数据容易丢失、损坏和泄密,数据的安全得不到保证。随着图纸年久损坏,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将难恢复。

1.5分析手段单一、信息利用率低

城市规划部门对大量的基础数据的分析目前所采用的方法、手段较为单一。而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应用,给空间分析带来了新的方法;特别是多种信息相结合,在地理信息的支撑下可采用各种专题图来表达和分析。

1.6难以深层次利用、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

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城市规划部门大量的规划和其它信息资源与基础地理信息还没有统一管理,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原始信息的提供阶段,没有进一步的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就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城市信息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能通过多信息的综合分析,为制定21世纪初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制定社会、经济、科教等各项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1.7目前勘测管理工作与国家要求的“五统一”原则有距离

即: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统一的高程系统,统一城市地形图的图幅分幅和编号,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管理城市勘测基础资料。

2城市数字化的总体目标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统一测绘成果,实现数据共享,采取地形和地籍两图并测的方法,对城市全域航空摄影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实际成图范围为1864平方公里的地形图和地籍图的更新测绘工作(分3种比例尺):132平方公里范围的1:500比例尺现势地形图及完整的地籍图库;560平方公里范围的1:1000比例尺地形图及154平方公里的村庄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1864平方公里范围的1:5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

2.1建立一套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监理、转换、入库有效模式;

2.2建立数据分层、分类编码体系,实现数据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

2.3制定影像图生产、建库方案,满足城市DOM和DEM数据生产、建库和应用分析要求;

2.4建立开放、稳定、安全、共享、海量、连续无缝的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空间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系统;

2.5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更新机制。转

3城市数字化系统

为实现建设全市范围的准确、动态、高效的共享型基础空间数据库的目标,针对目前基础空间数据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业务流程,分以下六个阶段来完成:

3.1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体设计

数字化地形图、地籍图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的纲领性文件,对工程分项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它涵盖了航空摄影、控制测量、两图测绘、内外业监理质检、两系统开发建设、组织架构等方方面面。

3.2航空摄影、航摄底片扫描及监理阶段

航空摄影及航摄底片扫描由某信息技术研究所中标,项目监理由市测绘院承担,邀请了省内外专家对中标单位提出的“市基础测绘航空摄影技术方案”进行了论证,明确和规范了航空摄影的技术路线与指标,对方案中不足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

3.3数据生产阶段

由专家组按照科学规范的评分规则认真仔细审阅了投标单位标书,确定了12家作业单位。按总体设计提供的数据作业方案、数据整理方案、过程监理方案、质量检查方案和数据提交方案等要求,对地形、地籍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整理,使之成为符合规范的入库数据。

3.4数据建库阶段

数据建库阶段是本项目的核心内容,在这个阶段主要完成基础空间数据库、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数据的监理和入库工作。组织邀请了省内外专家组评审,确定了某城市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和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为数据内外业监理单位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单位。

3.5动态更新阶段

动态更新阶段从数据库的建成就已经开始了,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数据的修测、补测、监理、入库更新形成一整套实时更新管理办法。

3.6系统应用阶段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是基础空间数据建设社会化服务的终极目标,通过管理系统中的基础空间数据为政府提供城市建设、国土资源利用、环保、水利、统计等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整套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持平台。

4数字化的主要特点

4.1数据共享,一次采集数据,地形、地籍共同利用。

4.2两图并测,比分项施测节约经费约30%。

4.3利用先进的测绘技术、严格的质量标准、优化的工作方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4.4一律实行全过程招投标制度,使各投标单位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机制下,同等参与竞争,增加办事的透明度,并请两局纪检部门参加,对整个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督。确保工程优质、高效地完成,对整个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在有效的监理机制下,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促进施工单位、监理、业主三方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确保成果的质量,按时完成任务。

4.5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其它城市建立UGIS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适合城市具体实际情况的数据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技术方案体系,建立一个全市统一数据规范的开放型的基础空间数据库。

篇3

【摘要】房产测绘是一项基础性测绘工作,是不动产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产测绘的工作主要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测绘、房产面积测算、变更测量、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等,在房产测绘中,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是房产测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房产面积的测算主要包括建筑面积、a权面积、房屋用地面积、公摊面积等;房产变更测量是由于房屋产权等信息不断发生变化而需要不断进行的一项经常性测量工作;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是房产测绘的关键一步,是保证房产测量的质量,为日后产权登记、转移以及解决房产纠纷提供准确依据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不动产统一登记;房产测绘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

不动产登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确立的一项物权制度,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权及其变动事项记录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作为物权公示手段,不动产登记本质上为产生司法效果的事实行为而非登记机关的行政管理行为。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不动产登记改革的通知,要求在2014年6月底之前出台并且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不动产登记目前处于分散状态,分为登记机关、登记内容和登记依据三部分。不动产登记这种分散状态也使得不动产测绘难以有效统一。当前不动产测绘主要有房产测绘、地籍测绘、林业测绘等方面,可以预见,随着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的逐步实施,不动产测绘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各部分测绘工作将能得到统一,不同类型的不动产测绘将有机结合,标准更加明确,有效减少重复测量。

二、房产测绘简介

房产测绘较早提出并实现了数字化测绘系统,充分利用了GPS、RS、GIS以及摄影测量等现代测绘技术,为政府以及房产相关行业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房产信息。房产测绘是不动产登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动产统一登记为不动产测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产测绘因其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特别点,更能适应不动产统一登记的需求而变得尤为重要。

房产权利人在申请登记之前,到房产测绘窗口申请房产测绘。经过测绘人员的现场测量勘察,获得房产测量信息,并经过审核人员的审核,获得房产登记。在审核阶段,审核人员无需到实地勘察,直接在房产信息系统中打开GIS图形,观察房屋坐落、权属、位置关系、周边道路等,方便有效的确定房屋楼盘表,进而确定该房屋的现状信息。可见,房产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房产登记结果。房产管理中的房产测绘工作,由主管房地产的行政部门委托具有房产测量资质的测绘单位进行。房产测绘单位与委托人不应有任何利害关系,且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房产测绘的技术标准,在国家层面上主要有《测绘法》、《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房产测绘管理办法》等,在地方上也有房产测绘管理办法的细则,在测量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

三、房产测绘在不动产统一登记中的应用与前景

不动产统一登记是指全国房屋、土地、林地、湖泊、海洋等不动产统一登记在册,基本做到登记机关、登记内容、登记依据、信息管理平台一体化。其中,建立全国统一的不动产信息管理平台,使得不动产的登记、审批、交易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统一共享,提高不动产信息的流通效率,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降低不动产测绘的重复率,是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的重点。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以GNSS、GIS、RS以及摄影测量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其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传输方式,非常好的适应了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为构建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平台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几个不动产测绘细分领域中,房产测绘最早在2002就提出“数字化房产测绘”的概念。数字化房产测绘是以房产为对象,建立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房产数字信息系统。数字化房产测绘是充分利用GPS、RS、GIS、摄影测量等现代测绘技术进行房产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并利用工作流、办公自动化、云技术等实现数据格式统一、快速查询、平台共享等目标。现代中国城市建设速度非常快,房产信息变化频繁,需要房产测绘人员快速、高效、准确的采集房产信息,并实时更新。数字化房产测绘能够保证房产信息的准确、有效,为政府部门的房产办公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因此,在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领域,房产测绘相对于地籍测绘、林地测绘更能满足不动产统一登记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价也在不断攀升。人民群众对于房屋面积等房产信息越来越重视。房产测绘作为房产信息的数据来源,其准确性、及时性变为尤为重要,房产测绘在不动产登记中的作用非常重大。在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大背景下,房产测绘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一)房产测绘为房产以及相关权益提供技术保障,为解决房产纠纷等问题提供数据依据。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通过申请房产测绘获得房产数据信息,为不动产登记提供依据,保障权利人的权益不受损害。

(二)房产测绘能够为房地产管理部门提供详细、专业的信息。房地产测绘根据当前房地产开发的基础图纸绘制房地产控制图,使得房地产信息清楚、详尽的存储在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中,为房产使用者以及登记管理者提供参考信息。

(三)房产测绘能够为房地产市场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房产测绘通过对城市房产建筑的测量和绘制,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该城市的住房面积、位置分布等信息,使其能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决策。同时,房产测绘也为住房购买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住房数据,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房产测绘能够为政府规划部门提供数据参考。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依旧很快,房产信息变更更加频繁,而政府决策部门在制定发展计划,进行拆迁改造、道路扩建、地铁、轻轨开发时则需要准确的数据依据。房产测绘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特点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

四、结论

房产测绘与人房产权益息息相关,在不动产各个领域中经济价值最高,因此,房产测绘在不动产统一登记后将变得更为重要。不动产统一登记也为不动产测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房产测绘作为不动产测绘中重要部分,其市场准入方面发展较为成熟,信息化、现代化的房产测绘系统也较为完善,将能够更加适应不动产统一登记中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要求,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欢乐,姜栋,张鹏.切实推进中国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新思路DD解决分散登记问题的过渡期方案[J].中国土地科学,2013(7)

篇4

关键词: 地下管线;现状;问题

Abstract: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 is the important into urban infrastructure part, is calle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ifelin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underground pipelines, and meanwhile security is increasingly being city leaders at various levels attention.

Keywords: underground pipeline; The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大多数城市由于前期对地下管线的管理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系统的可追踪的管理资料,导致在在市政工程施工时屡屡出现事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本文将重点阐述地下管线的智能化探测和管理技术:

一、市场需求现状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发展非常迅猛,但随之而来的地下管线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北京市在2004年、2005年1~6月、2006年1~10月,因为施工造成的燃气管道泄漏事故分别为63起、23起和71起;2 005年1~11月,发牛了77起由于市政施工不当而造成的水管爆裂事故(平均每5天一起)。还曾出现由于未探明地下管线导致桥梁坍塌的事故,类似的问题让人们认识到,原来我们脚下坚实的大地有时其实很脆弱,地下管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将给城市带来巨大影响,地下管线与百姓的生活原来是那么息息相关。

摸清完整、准确和现势的地下管线信息,为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应急等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已在国内各城市管理者中达成共识。而地下管线探测、检测技术为摸清城市已有地下管线的现状,评估地下管线的风险提供了一种快捷、经济和有效的手段,已被国内各城市广泛采用。

为了推进全国各城市的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建设部颁布了建规[1998]69号文《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 未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应该尽快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弄清地下管线的现状。有条件的城市应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以便更好地对地下管线实行动态管理”。为了更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建设部2005年颁布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进程明显提速。2003~2004年全国开展地下管线普查的城市(区)仅为30个,2 005~2006年就已达到了49个城市,增幅达63%。我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完成普查只占58 %,完成所有城市普查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二、存在的问题

(1)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赶不上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对地下管线信息的需求

地下管线种类和材质繁多、地下分布错综复杂,探测难度大。目前对于金属管线常采用地下管线探测仪;对于非金属管线和深埋较大管线常采用地质雷达。但是对于近间距离、埋层深、管线交错时很难探测,往往需要开挖。另外对于管道缝隙、破裂更难探测。

(2)地下管线资料离散存储,格式多样,准确性差,利用困难,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分属不同单位建设和管理,其资料分散在城市不同单位和部门管理。由于各管线权属单位对资料管理重视程度的差异,获取和存储地下管线信息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均衡,致使现状地下管线资料具有多源性、多样性、离散性和时空差异性等特点。造成管道资料完整性、准确性及与现状的一致性都存在问题,有时甚至矛盾重重,地下管线资料利用困难。

(3)地下管线信息资源产权部门化,信息共享程度低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将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权属部门化,有意或无意地形成信息利用的壁垒,造成信息重复采集、重复进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因此,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应将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规划建设,而不应人为地孤立和分割信息,并对已有分布在城市不同单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地下空间资料进行整合,建立分布式的城市地下空问数据库。

(4)地下管线信息动态更新程度低,缺少长效机制保证为了掌握现势、准确和完整的地下管线信息,目前国内各城市通行的运作模式是:通过前期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其后的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对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动态更新。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的支撑,以及没有建立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地下管线普查之后,真正做到对地下管线进行动态管理的城市很少,导致几年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原先建立的系统成为一潭死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造成财政投资的浪费。

三、地下管线应重点研究的内容

地下管线应研究的问题很多,除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外,在技术层面上重点有以下研究内容。

(1)变频式调相地质雷达研究目前国内外地质雷达都是采用单频脉冲式固定天线,只能测浅层、固定深度。采用变频式调相信号可以提高信号质量、抗干扰强,可用于不同深度地下管线的探测。

(2)智能管道机器人将装有裂缝探测功能设备和导航功能的机器人放入管道内,通过图像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图像传到地面,以分析管道裂缝。

(3)加速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进程《城市地下管线条例》 的立法工作已列入建设部、国务院法制办的工作计划。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法规的出台,将促进我国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的进程。近两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政府部门、管线权属单位和建设单位对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共享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应将城市地下空间(包括地下管线)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一规划建设,制定地下管线信息管理技术标准、法规。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分布式地下管线集成应用和共享的框架,一方面使得处于异构环境、分布存放的各种专业地下管线数据库协同工作,满足人们对地下管线信息不断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共享,各部门 不需要再对同一目标重复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建库,极大地降低了数据更新的成本。

四、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具体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present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ing measures.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importance; specific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25文献标识码:A

1、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近年全国测绘工程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重点测绘工程的质量合格率高达93.1%,不可否认,测绘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改革的深化及开放程度的加深,测绘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测绘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测绘行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2、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2.1 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2.2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2.3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①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②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③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④记录和标识: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一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

3、提高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就是有关部门要根据目前的形式要求,制定测绘质量的专项法规,以法律为根本准绳,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保障。其次,行政测绘的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严重违反质量管理法规的单位及项目;第三,加强行政测绘部门的监管工作。设立测绘质监部门,不断增强各级测绘质监部门的地位,做好监管工作。

3.2 加强领导及员工的质量意识

领导重视,是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动力。质量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此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做好测绘产品质量提高的的基础工作。要提高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就要不断加强领导与员工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不断加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经验交流会、业务培训班等方法,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3.3 重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第一,己知数据的检查;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3.4 通过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测绘单位要做好人员的技术质量培训工作,不间断的组织员工系统地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加强优秀技术总结、设计等技术资料的学习,把测绘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还要特别强调测绘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维护测绘持证单位的合法权益,提高测绘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3.5 加大经费与人力的投入力度

基础测绘工作的公益性较强,单靠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势必造成测绘的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背离。虽然,每年国家都加大了基础性测绘事业的经费投入,但是增加的费用仍然不能与生产成本增加的费用持平。按目前投入水平可安排的基础测绘工作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我国还只有为数不多的测绘生产单位具有先进的测绘技术手段。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测绘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让测绘生产单位能够更新设备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测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测绘成果的精准度。测绘单位的经费投入要遵循以下三点进行:一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计划,当列入国家和省一级年度经济计划,在预算中列有专项,安排适当的经费额度,由测绘主管部门按计划实施。二是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改变多年来我国大比例尺基础测绘都由国家测绘局包下来的状况。其三,还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比如通过建立测绘成果的有偿使用制度等方法,建立各种经费补偿机制。

3.6 文件化质量体系要实施动态管理

测绘质量体系文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使其可操作性逐步增强,确保测绘产品实物质量稳步提高,这就要求质量体系文件必须实施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测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在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文件规定不明确、规定与实际不符或文件未规定以及采取纠正措施而引起文件更改的情况,要按照文件规定的修改程序及时修改完善,使文件更加严格,达到质量体系运行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目的。文件修改程序要根据测绘单位的实际情况规定合理,进行有效控制,便于文件的控制和修改的渠道畅通,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测绘工作是一项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的工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3S技术的不断发展,测绘行业的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因此,要提高测绘行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加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景文. 建筑检测试验[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09.

[2]赵向方.浅谈测绘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3]王丛香. 对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研究[J]. 民营科技.2010.(1)

篇6

规划技术信息是我局宝贵的知识财富,对于提高我局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服务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整合全局技术信息资源,有效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应用,在局领导统一部署下,我局大力推进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有力提高了全局信息化服务水平和应用水平。2011年,我局初步搭建全局信息共建共享整体框架,基本打通了局内信息网络,二级单位接入局内网的比例和数量显著提高,各单位以提供数据或提供软件平台的形式相互开放相关数据查询权限,基本实现局技术信息的“可查、可看”,信息的“可用”也取得显著进展。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推进了信息共建共享工作,在机制建设、数据更新汇交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现将2012年工作情况和2013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2012年信息共建共享工作的主要情况

(一)出台技术信息管理办法,奠定了保障基础

我局于9月底出台《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技术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信息数据的提供、审查、使用、考核等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提出了数据信息有偿使用原则,为我局全面、及时、准确的进行技术信息建设和共享工作奠定了程序基础。各单位正按照《办法》的要求推进相关工作,信息汇交的规模不断增加、种类逐渐完善。同时,我局还制定了《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关于规范规划资料对外提供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相关技术信息的对外提供进行了规定,对《办法》进行了有益补充。

(二)三维数据汇交取得重大突破

在局领导直接指导下,市规划院与局信息中心、测绘院成立工作专班,撰写了《三维数据交换更新使用实施细则》、《三维数据交换技术标准》等文件,结合三维数字地图建设工作的特点对技术信息管理办法进行了补充完善,保障三维数据的及时更新和信息汇交工作的顺利完成,并将三维成果成功运用于规划展示馆之中。2012年,全局完成了武汉市主城区500多平方公里地上地下全要素三维模型的整合与。

(三)技术信息的“可看、可用”程度进一步加深

根据全局信息共建共享工作部署,局相关处室大力督促和推进全局各相关单位开展技术信息“可看”工作建设。通过增加接入局内网端口数、安装软件平台、提供数据文件等方法,已经全面实现了全局技术信息可查、可看的工作目标。今年,局综合“一张图”系统共安装714台(次),累计访问次数达36402次。可用方面,勘测院的地形图、航片图,信息中心的审批数据,规划院、交通院、地空中心的编制成果,编展中心的规划编制一张图,登记发证中心的地籍数据等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共享。编制处组织提供了财政预算规划编制项目所需的技术信息(涉密信息和三维数据由其生产单位提供),各数据生产单位负责提供非财政预算编制项目所需的技术信息。

(四)汇交共享的技术信息不断丰富

2012年局综合一张图平台新增入库了一批数据,目前已形成涵盖现状、规划编制、管理审批等信息共3大类空间信息资源,更有力服务了全局工作。(详见附表1)

二、存在的问题

2012年信息化共建共享工作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存下列问题。

(一)技术信息管理办法执行不够全面,部分工作缺少操作细则

《办法》时间不长,一方面各单位理解吃透并全面执行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办法中的一些框架性的规定还需要结合实践进一步深化细化。如数据更新汇交频率未完全按要求执行,相关责任处室对信息的审查验收工作暂未实质性启动,信息有偿使用机制有待实践检验,评价督办巡查制度还未全面开展等。另外,各生产单位还需结合《办法》各自制定信息更新汇交的内部规定。

(二)新城区规划编制“一张图”有待加强,土地规划编制“一张图”尚未建立

新城区规划编制“一张图”暂未完全建立,目前除红黄线纳入一张图外,新城组群控规导则还未纳入。管理制度有待建立,以便新城区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好地开展。同时服务全局的“一张图”在土地方面的信息还需完善。相比于比较完善的城市规划数据,土地信息显得滞后、数据不全,难以满足土地管理的现实需求。对照《办法》的要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等信息还未实现汇交(详见附表2)。

(三)共享的数据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由于数据生产单位均依据自身工作要求进行数据的建设更新,存在格式、内容、更新频率等方面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数据不能完全满足数据使用单位需求。如各单位反映比较多的是地形图难以用于现状数据统计分析、三维模型数据版本不统一、“一书两证”属性数据命名不直观、GIS格式的地理信息资料不便使用等问题。

(四)市、区信息共建共享仍需要进一步推进

仍存在部分分局、远城区局所需数据无法获取和使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不全、访问不畅等,如:江夏区局查看不到土地方面的信息;远城区局“一书三证”信息的建库率不高;相关技术信息数据的生产、维护责任尚未完全理清,没有全面进行共享和汇交。

(五)二级单位利益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部分单位仍然担心信息汇交会对其自身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削弱了这些单位开展数据共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目前还存在地形图等数据的使用和对外提供不规范的问题,导致部分数据的更新和汇交不够及时。因此,数据权益保障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完善,以便更好推动全局信息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

三、2013年工作安排

为进一步保障我局信息共建共享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服务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编制、管理、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我局技术信息共建共享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围绕全局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深化技术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结合用户需求统一信息汇交标准、提高汇交信息的效率、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技术信息资源服务全局规划编制和管理的作用。

(一)做好信息支撑,服务我局市民之家行政审批窗口、武汉规划展示馆的建设与运营

将我局行政审批、技术服务成果提供纳入到信息汇交范围,实现我局现状信息、规划编制、管理审批、技术服务等信息准确、及时地提供于行政审批窗口,为我局在市民之家的行政审批技术服务做好数据支撑工作,并同步做好规划展示馆的三维展示、规划公示等数据的提供、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在编制处统筹下,重大处、信息中心、编展中心等相关处室、单位配合做好具体工作,切实保障行政审批窗口和规划展示馆的建设、运营、服务等。重大处和编展中心分别就工作落实和实施提出具体方案。

(二)强化执行,保障共建共享工作高效开展

2013年重点做好《办法》的执行落实工作,加强信息审查与验收。各相关处室应切实发挥审查验收职能,明确验收标准,有效确保汇交信息的准确性、现势性和权威性。

进一步做好监督检查工作,明晰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将责任具体到处室。编制处、勘测处、信息中心、编展中心按照《办法》的要求,定期对信息的更新、汇交、提供、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保障信息的及时共享,维护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的权益。

研究数据信息共建共享激励措施。加大信息共建共享的年度经费投入,细化各项具体工作的投入、产出、收益,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奖惩、竞争措施,调动局属各单位数据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组织各单位制定内部管理规定,进一步保障《办法》的实施。

(三)制定信息标准,完善信息共建共享平台

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完善信息共建共享目录和技术标准。在充分调查分析使用者对技术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汇交信息的名称、提供单位、指标、密级、数据格式、更新频率等内容。

按照集中与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将技术信息共建共享的工作进度情况直观反映在信息共建共享平台上。“可看”方面,以统一的软件平台为基础,实现数据的可查可看,同时明确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标准,局综合一张图中的部分数据由其生产单位负责上传和维护。按照《办法》的要求,相关数据的“可用”由其生产单位负责提供,从单纯的数据提供模式向数据加服务模式转变。

(四)建设新城区规划编制一张图和主城区土地一张图,推进市、区信息共建共享

加快推进新城区规划编制“一张图”的建设工作。在编制处、耕保处、市政处等处室的统筹、组织下,加强以用促建,编展中心在2013底完成新城区一张图的初步建设工作,并在全局试用。

同步建设主城区土地一张图。由编制处、耕保处、利用处、编展中心等单位负责统筹,由信息中心、地空中心、规划院、编展中心在2013-2014两年内共同完成土地一张图的建设工作。

建立与市、区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数据交换,积极依托我局已有的信息共享平台,达到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五)继续推进“人口、用地、公共设施”三大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汇交的种类

篇7

关键词:配网GIS应用

中图分类号:N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年9月佛山配网共有0.4-10kV线路4.3万千米,配变4.7万台,加上电房、电缆分支箱、开关等设备,分布在3848km2的土地上,为实现数量庞大的配网设备管理和数量庞大的设备变化管理,佛山供电局运行着一套稳健成熟的GIS系统。这是一个高效的电子台帐,其将地理信息、设备定位、属性记录、设备列表等信息汇于一体,并实时响应实物网络的特点,使负荷管理精细化、营配业务一体化、配网自动化、资产动态管理等成为可能,实现管理层乃至决策层对设备的真正掌握。

1、系统准备

佛山供电局配网GIS系统采用主次级服务器相结合的方式存放基本地理信息数据库,主服务器存放配网专业信息数据库,下级服务器存放配网专业信息数据库的永久内存副本并保持实时同步,企图缓解网络压力。

软件系统基于GE Smallworld建立,集成GPS/GPRS/PDA技术,提供开放的接口技术,与电力营销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等提供电力设备的地理空间及电气连接关系等基础信息,以图最大程度实现配网资源的信息共享,为与配网相关的业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了协同工作的资源。Smallworld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基础,采用了开放式的体系结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组件对象模型等技术,在配网信息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2、数据建立

硬件搭建与软件开发之后,GIS的成败取决于数据建立。数据的录入与维护直接关系到GIS的成败,这类似家庭中房子与成员的关系,前者优劣在于舒适性的差别,而后者的内涵与表现,直接关乎家庭的前途。

2.1地图选择

GIS建立是由于大量设备和密集网络,因此需要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1:500比例尺地理图。足够精细的地理图才能容纳大量的配网设备,从而足够精确地表达密集的网络结构。由于城市地理状态的频繁变化,这个图还必须能依地形地貌的变迁动态维护,理想情况下,每季能更新。

2.2确立流程

制订资料收集明细,梳理资料收集范围,建立适度严谨的资料收集管理办法。做到有任务、有目标、有责任、有办法。

2.3精确测量

配网生产人员并不具备高精度测量的能力,专业管网测绘公司使用全站仪,最终普查成果的精度可以达到电缆沟中心线横向限差0.1m,架空线路中心线横向限差0.1m,地埋中低压电缆进行管线物探后,地埋电缆中心线横向限差0.1H(H为地下管线埋深)。将普查成果集成为dwg格式电子图档,嵌入系统后在1:50显示比例下依迹描图,注意电缆组在绘制时宽度限定在电缆沟或电缆槽内壁宽度范围内,架空线在绘制时宽度限定在架空线两侧宽度范围内。这样可以保护测量精度不因录入原因造成损失,从而得到高精度的GIS设备沿布图。

2.4几个要点

三个统一:即要求普查时现场设备与提交的DWG格式电子图及提交的设备报表三者相统一。

深度覆盖:即普查由变电站10kV出线起,全部涵盖直至低压表计,覆盖供电局全部配网资产。

照片佐证:普查的数据除图形与文字记录外,亦采取拍照手段,制定《照片规范》,确保照片集能全面反映现场情况,有效信息足够,作为空间数据录入、网络连接关系和设备属性正确与否的依据。

3、数据维护

将旧有数据普查录入之后,数据维护是系统能否常用常新,实时响应实物网络动态变化的关键。

3.1建立制度

在竣工报验或部分竣工报验环节因应工程进度收取相应资料,使资料收集与工程管理工作齐头并进,规避工程竣工资料长时间不能收集的不利状况,达到竣工即收资、接火即录入。佛山供电局规定并建立考核办法,确保配网发生变动48小时内,必须在GIS沿布图上作出映射变动,同时鼓励系统维护人员创新工作方法,做到最理想的实时映射效果。

3.2应用促进

维护-信任-维护,及时准确的维护带来使用的信任,全部应用的信任促进维护工作的严谨完成。现在佛山供电局在调度中唯一使用GIS单线图,巡视检修中唯一使用GIS沿布图,停电管理中唯一使用GIS网络信息,配网规划中以GIS作为立项依据,诸此等等,全面应用,使GIS数据成为底层数据权威,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护责任不容有失。

3.3营配协同

营销系统管理营销业务信息,GIS管理配网设备信息,二者互相调用,营配一体化作业,高低压业扩业务的营销送电环节流程触发出电子化移交业务,沟通GIS作出实时更新。

3.4基建协同

基建工程管理系统管理配网工程流程业务信息,其与配网生产管理系统相调用,在工程竣工报验环节触发出电子化移交业务,沟通GIS作出实时更新。

广泛应用

4.1台账查询

系统提供区域分级与设备分类相结合的查询功能,用户可简捷地查找设备并进行属性查询、地图定位、分类统计、报表输出。

4.2网络分析

系统在建立配电网络模型后,用户在绘制配电设备的同时,系统自动建立电气连接关系,并提供一系列的配电网络分析功能。

4.3单线图

根据电网拓扑关系自动生成单线图,提供网格或沿地理走向两种排布方式,可在地理空间和单线图空间之间进行双向的设备定位查询,可在单线图空间中执行设备台账查询、网络或空间分析等功能,所有分析结果源于地理空间的设备数据。GIS约定的统一的图形格式成为单线图的规范,任何新图形标准的执行通过GIS图形规约可以全面施行,完全代替传统手工绘制的CAD图。

4.4停电统计

系统通过向电力营销系统提供写入接口,从而获取电力营销系统的中压线路停电信息,分析在某时间段内停电的中压线路、台区与用户的列表,分析停电地理范围分布。

4.5转电分析

用户选定需要停电的设备,系统可给出所有可能的环网供电方案供选择,并计算持续停电/瞬间停电的地理范围、台区、用户等数据,以辅助决策。

4.6抢修调度

综合运用GIS/GPS/GPRS/PDA技术,利用GIS技术分析用户的供电配变,利用GPS/GPRS技术进行抢修车辆的最佳路径分析、指挥和调度,利用PDA/GPRS技术实现抢修工作任务派单、记录现场抢修情况并即时反馈至客户呼叫系统中心,使电力企业能够实现配网事故抢修的快速调度处理。

4.7辅助业扩

通过输入报装地址或在地图上指定报装地理位置,系统分析可接入设备的额定容量和已经连接用户列表等,辅助业务人员进行业扩报装。

4.8范围着色

用户可配置线路的颜色、线形、线宽等,进行线路供电范围的着色显示,配置好的着色方案可以保存并再次调用。

4.9配变分布

系统可根据行政区域的面积以及区域范围内的配变进行统计,生成行政区域的配变容量密度分布图。

4.10条图和相序图

系统可根据杆塔沿布情况及杆塔台账信息自动生成线路条图和相序图,按杆塔沿布顺序绘制出包括相色排列、杆塔类型、档距、角度、跨越道路等信息。

4.11座标轨迹

系统可根据经纬度座标集合生成轨迹,通过对杆塔、电缆沟和配电设备的经纬度测量,将结果输入到系统中,从而生成出相应的延续走向,完成线路的沿布录入或配电设备的精确定位。

篇8

【内容提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暴露了我国物流系统的滞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摘要题】电子商务

【英文摘要】Therepaiddevelopmentofelectroniccommerce

revealsthatourdomesticlogisticpracticeisstillina

backwardstate.Logisticshasbeenaproblemthatneeds

toresolveassoonaspossible.Thisarticletriesto

analyzethelogisticsmanagementwithelectroniccommerce

anddiscusshowtochooseafittmodeloflogistics.

【关键词】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经济管理

logisticsmodel/electroniccommerce/elecnomicsmanagement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于1991年5月12日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采购供应网络化、展销服务网络化、电子信息网络化、交通运输网络化,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通了连接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建立了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了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和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建设。保税区内现有9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2000多种进出口货物在保税区得到分拨配送,保税区1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货物总值292亿美元。天津保税区吸引了日本住友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德纳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保税区作为国际商品集散、分拨、配送中心的功能。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约占本市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的一半,年利润6亿美元,占该全球公司利润的45%,这是该公司成功实现“物流”管理的必然。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实施“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21项信息系统工程。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以天津保税区为基地,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物流配置基地,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天津电子信息产业10年来实现利润8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利润的16.4%,居全国第二位),建立起以港口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天津物流配送新模式。在实施推广EDI技术的同时,建立起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施条码技术和GIS技术的同时,建立起天津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在实施GPS技术同时,实施天津加入WTO后国际化物流管理模式。

4.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天津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在天津市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4级以上外语水平和3级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天津市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5.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天津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天津市物流控制中心的领导,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与此同时,天津地区物流管理政策与措施,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1994年,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权威性定义:EDI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EDI具有快速、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尤其是条码技术的实施和采用,为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物流条码技术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识别的一种特殊代码,它可以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运用物流条码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到2000年,中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到3万多家。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GIS在物流领域应用便于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GIS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从原理上讲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功能范围,但把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后的应用功能大大增强了,应用范围也扩展了。GI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流程是一系列跨越时间、占有空间的连续有规律的活动,各个基本活动应紧密衔接,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通过,每项活动的衔接都应强调对价值的增殖作用。流程可分为核心作业流程和支持作业流程。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支持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设施、人员培训、后勤资金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的正常运作。要实现整体业务流程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模式将使企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使企业更贴近市场,这种物流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提高物流管理的宏观社会效益是保证企业微观“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正常运作的重要外部条件。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因而也代表着一国的物流管理水平,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水平。我国目前在“综合物流”领域仍是一个空白,因此是低成本高扩张发展宏观物流产业的大好时机。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四、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9

【摘 要 题】电子商务

【英文摘要】The repa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veals that our domestic logisticpractice is still in a backward state. Logistics has been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resolve as soon aspossible.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with electronic commerce anddiscuss how to choose a fitt model of logistics.

【关 键 词】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经济管理

logistics model/electronic commerce/elecnomics management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统、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国务院于1991年5月12日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 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使其成为中国北方国际物流的最佳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实现了采购供应网络化、展销服务网络化、电子信息网络化、交通运输网络化,同世界上100 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天津港保税区按照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立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开通了连接全国干线的铁路转运站,建立了国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启动了国际物流示范基地和空港国际物流区的建设。保税区内现有9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2000多种进出口货物在保税区得到分拨配送,保税区10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货物总值292亿美元。天津保税区吸引了日本住友公司、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德纳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保税区作为国际商品集散、分拨、配送中心的功能。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约占本市电子信息业销售收入的一半,年利润6亿美元,占该全球公司利润的45%, 这是该公司成功实现“物流”管理的必然。

随着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据了解,四大外资国际快递价格均低于中国邮政EMS的10%~15%。 这四家国际物流企业先后在上海的APEC通关系统工程采用的高科技快递工具DIAD(速递资料收集器),是业内第一个可将货件签收人的签名数字化的便捷式高科技设备,收货公司只要用它扫描包裹上的条码,便完成快递记录。高科技成为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 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 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利用信息网络化发展三大规律:(1 )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2)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 Law);(3)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实施“1221”工程,即一个宽带网,两个平台(市级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企业级电子商务平台);21项信息系统工程。逐渐改变企业商贸运行模式,促进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 )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 (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以天津保税区为基地,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物流配置基地,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天津电子信息产业10年来实现利润80亿元,占全国信息产业利润的16.4%,居全国第二位),建立起以港口集装箱运输为特色的天津物流配送新模式。在实施推广EDI技术的同时, 建立起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施条码技术和GIS技术的同时, 建立起天津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在实施GPS技术同时, 实施天津加入WTO后国际化物流管理模式。

转贴于 4.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在天津高等院校要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长期有计划的培养专业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在天津市物流管理中心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4级以上外语水平和3级以上计算机水平,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只有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才能保证天津市物流信息管理专业化、现代化、高科技化发展。

5.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天津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天津市物流控制中心的领导,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与此同时,天津地区物流管理政策与措施,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管理中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 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模型)、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EDI技术即电子数据技术交换,1994年, 联合国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四十届会议上通过的权威性定义:EDI 是使用一种商定的标准来处理所涉及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商业或行政交易事项,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递。EDI具有快速、 精确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降低成本,高效、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尤其是条码技术的实施和采用,为电子商务推动物流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物流条码技术是物流过程中用于识别的一种特殊代码,它可以自动识别、自动完成数据的采集,运用物流条码可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为在我国开展条码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从1998年12月1日起实施《商品条码管理办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商品条码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到2000年,中国商品编码系统的成员数量已增加到3万多家。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遥感学、城市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实现了各种信息的数字化处理,为系统地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GIS 在物流领域应用便于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GIS 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数据以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空间要素和相应的属性信息组合起来就可以制作出各种类型的信息地图。专题地图的制作从原理上讲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的功能范围,但把空间要素和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后的应用功能大大增强了,应用范围也扩展了。GIS 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GIS 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提高物流业的效率。目前,已开发出了专门的物流分析软件用于物流分析。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合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GPS 技术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空间卫星系统均匀分布在6个平面上的24颗高轨道工作卫星所构成, 可在地球的任意地点、任一时间向使用者提供4颗以上可视卫星。地面监控系统是由5个监测站构成的。其作用是对空间卫星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并向每颗卫星注入更新的导航电文。信号接收系统是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所构成的。GPS技术可以提高铁路、公路等物流路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目前,国内已逐步采用GPS技术建立高精度控制网,如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上海段就是利用GPS建立了首级控制网, 然后用常规方法布设导线加密。实践证明,在几十公里范围内的点位误差只有2cm左右,达到了常规方法难以实现的精度,同时也大大提前了工期。GPS 技术可以实现货物跟踪,实现有效物流配送方式,建立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1.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注:“业务流程再造”是指通过企业对现有流程的重新分析,改进和设计组织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非增值内容最小化,从而有效地改善组织的绩效,以相对更低的成本实现或增加产品对顾客的价值。流程是一系列跨越时间、占有空间的连续有规律的活动,各个基本活动应紧密衔接,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通过,每项活动的衔接都应强调对价值的增殖作用。流程可分为核心作业流程和支持作业流程。核心作业流程包括企业的各项设计和生产的作业活动,以确保企业作业流程以最小成本及时、准确运行的管理活动,以及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以确保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完成。支持作业流程主要包括设施、人员培训、后勤资金等,以支持和保证核心流程的正常运作。要实现整体业务流程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再造”的观点即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程序,实现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经过综合评价筛选出最基本的、关键的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形成企业新的运行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模式将使企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将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使企业更贴近市场,这种物流管理模式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模式,适合于在大中型企业集团内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我国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是指物流管理社会化的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创造了条件。提高物流管理的宏观社会效益是保证企业微观“业务流程再造”模式正常运作的重要外部条件。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可以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完成,实现了物流管理的高级化和社会化管理的目标。这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以企业物流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模式是物流管理高级化发展的标志。它将促使企业实现以“物流战略”为纽带的“企业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从企业专业化管理中获得宏观规模经济效益。因而也代表着一国的物流管理水平,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水平。我国目前在“综合物流”领域仍是一个空白,因此是低成本高扩张发展宏观物流产业的大好时机。国内“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为中国入世后进入国际物流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四、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10

规划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今年以来,XX市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任务,紧扣“五个牢牢把握”工作导向,按照“大城市”定位,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在完善规划体系中强化发展导控

以总规修编为契机,加快完善《XX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级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努力实现全市空间管控“一张蓝图”。

1.初步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多规融合、存量盘活”为导向,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互动为要求,划定了统一的城镇开发边界,确定了建设用地总量,形成市域范围内功能结构完备、要素配置合理、通勤就业均衡、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特色小镇等发展理念。目前正在优化调整用地布局方案,预计6月份完成最终成果论证工作。

2.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一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全市单元规划确定的边界逐步开展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已完成F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C12、E05单元控规初步成果,B11单元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二是落实水乡古镇发展要求,基本完成千灯、锦溪、周庄老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对重点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设计。三是协助相关区镇按照法定程序推进控规编制、调整、报批工作。报批完成张浦镇城东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花桥国际商务城南部生活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完成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家镇、锦溪镇等相关区域控规调整方案。

3.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是组织开展杜克科创小镇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工作,以“XX智谷”为总定位,征选国内外6家设计机构开展方案设计,现已全部提交最终成果。二是组织开展前进路、长江路道路沿线景观提升设计。根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以前进路、长江路为试点进行深化研究,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现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进行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最终成果。三是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XX段)沿线城市设计,以交通引导理念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已基本形成成果。

4.不断优化镇村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编制完成《XX市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由省住建厅组织论证通过,报省政府批准实施。会同市文物部门开展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经省住建厅、文物局组织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巴城镇成功入选“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根据《XX市镇村布局规划》,我市所有31个特色村、189个重点村和218一般村(除高新区22个一般村无编制计划外)已全部形成规划成果,今年上半年,按计划继续推进村庄规划成果的公示、论证及审批,完成千灯镇歇马桥村村庄规划公示、锦溪镇计家墩新乡村生活项目规划报批工作,以及周市镇26个自然村、淀山湖镇6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

(二)在狠抓专项规划中增强城市功能

1.增强城市民生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设施规划》,确定中心城区核心区范围内社区、街道的行政边界。并以亭林片区为试点,完成深化设计方案,构建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模型,正在开展青阳片区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详细方案。

2.优化城市生态功能。继续推进《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现已完成草案,基本形成市域各片区海绵设施建设管控原则及技术指引。加强区镇对接,进一步深化《XX市城市“六线”控制规划》,涉及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绿化绿线、重大市政设施黄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轨道交通橙线,并将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录入规划综合信息平台,便于日常审批管控。

3.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继续积极推进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规划建设,完成《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沿线交通一体化交通详细规划设计》、《苏州市域轨道S1线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中期成果。及时启动XX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停车系统规划等。

4.升级城市市政功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完善《XX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为规范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建设步伐,配套起草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草案)》。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综合管廊建设可行性,向市轨道办呈报了《关于与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的请示》。目前,XX市中心湖二号路地下综合管廊已开工建设。为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有效指导我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XX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

5.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为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高质量完成市博物馆、美术馆方案设计。根据《XX市城市雕塑规划》和《XX市雕塑规划管理意见》,开展了第一批雕塑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第一批公开招标的2个点位已经完成方案招标相关工作;另外7个点位海选工作也已完成专家评审。

(三)在推进改革创新中优化审批管理

1.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报城建例会讨论。完善规划编制制度建设,拟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通知》,从协调机制、成果入库、动态维护、调整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范工业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加强对方案的审查指导,结合XX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了《XX市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审查导则》。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市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在工程项目中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审批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并在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运用。

2.努力推进审批服务创新。为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办事,打破传统审批的固化模式,创新推出“容缺受理”弹性审批流程。对主要条件具备,次要条件或手续欠缺的审批事项,放宽受理门槛,提前进入审查,予以“容缺受理”。并通过跟踪服务,主动沟通,确保缺项及时补正,实现依法服务、特色服务、高效服务的同步到位。为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基层办事,在“表单整合、项目申报、网上审批”三个环节创新推出“嵌入式”服务。通过“三表合一”建立嵌入式申请、标准格式落实嵌入式管理、共享数据实行嵌入式审批,非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6项缩减为9项;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0项缩减为6项,切实方便了项目报建,提升了服务效能。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审查59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张,用地面积75.34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08张,建筑面积177.86万平方米;核发验线证明68张;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核实证73张,建筑面积189.24万平方米;受理及审查店招店牌、户外广告21件。

3.着力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建立在建项目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对管辖范围内181项在建项目进行全覆盖监管。通过区域联动,开展拉网式违法建设排查认定工作。积极参与“263”专项行动,联合各区镇规建部门对全市538家重点监管工业企业的规划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已完成排查372家。对《2017年苏州市列入省第十三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名单》中我市涉及企业(46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排查,完成排查35家。对《XX市化工企业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中涉及企业(143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排查,完成120家。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立案处罚违法建设案件6起,做出违法建设认定移交291件,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

(四)在现代技术运用中夯实规划基础

1.启动全市用地信息普查(重点单元)。拟在测绘XX市大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基础上,通过对用地信息和建筑信息的普查,生成带有多种属性信息的标准化地形图,并引入三维实景技术,构建具有实景可视信息和丰富用地、建筑信息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XX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投标。

2.完善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继续根据实际需要扩充平台功能,完成了规划监察系统建设工作,开发了在建项目“双随机”监察系统,实现了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监管及违建入图入库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完成了全市城镇未治理D级危房档案信息化入库工作。配合经信委核对了全市工业企业信息。下一步,还将完成网上报建系统建设及应用拓展项目建设。

3.推进2017年XX电子地图更新、地下管线数据更新测绘。

(五)在“六个一”大走访中密切联系群众

制定了《XX市规划局常态化推进“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时间召开“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局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目标、任务、要求、组织工作作了全面部署。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紧扣“两聚一高”,强化政治责任,突出问题导向,全局19个走访调研小组对所挂钩的周庄镇高勇村、双庙村村民家庭已全部走访一遍以上,仔细了解家庭情况,深入收集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作了详细记录。对能当场能解决的给予反馈解决,对不能解决或需转办的,做好解释工作或给予转办。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积极延续、加快推进、全面完成上半年正在开展的工作的同时,下半年,我局还将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总规落实

在完成总规成果论证、报批的基础上,加快总规的实施步伐。根据总规要求,及时指导各镇开展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根据《关于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及《XX市单元规划》,逐步对城市核心区所涉及的单元及跨区镇行政界线的单元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下半年重点完成B11、C12、E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市域其它发展单元,指导各区镇根据单元定位,明确编制要点和内容,力争于年底前完成控规编制。

2.抓城市设计

适时开展城市总体设计,强化地域特色、建筑风貌、城市文化的“基因”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积极推行全市拟出让地块必须预先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3.抓存量更新

结合危房治理,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计划完成老城区及城北地区6个片区的更新规划研究工作。突出民生改善,推进被撤并乡镇更新研究,重点完成张浦镇大市地区和千灯镇石浦地区更新研究。立足产业特色,围绕打造全市10个特色小镇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引导和方案设计工作。

4.抓空间拓展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空间延伸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予积极利用。按照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求,大力开展XX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修编,结合轨道交通S1线沿线站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地下人防规划等,推进轨道、管廊、人防等多规合一,重点研究地下空间的横向连通开发及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5.抓生态控制

结合规划工作实际,继续全力配合及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完成海绵城市、六线控制、绿道网等专项规划,切实在引导和保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方面贡献规划力量。

6.抓交通引导

结合新一轮总规及控规编制,根据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及方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新一轮《XX市综合交通规划(2017-2030)》修编,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轨交S1线配套规划的同时,适时开展XX轨道K1线预可行性研究,为XX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开展“自愿停驶,绿色出行”实施方案及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引导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6.抓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继续推进“容缺受理”流程,将服务固化为制度。由规划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增设“容缺受理弹性流程(试运行)”,同步进行电子审批,实质性提速增效。促进全市统一运作规划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筹规划智慧政务建设,强化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撑作用。

7.抓执法监察

继续完善、实质运用规划移动监察系统,推进违法建设认定情况入图入库,提升执法监察效率效能。运用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在建项目定期检查、抽查工作,力争早发现、早制止,减少未报先建、批建不一现象发生,切实履行好事中事后监管职能。

8.抓调研走访

扎实开展、圆满完成“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倾听搜集基层、百姓心声,切实解决基层、百姓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档案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上半年,我县档案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大”发展理念,紧扣项目落地年,聚焦“一路二水三项目”中心工作,以面向社会,服务民生为重点,以拓宽档案发展领域、深挖档案文化资源、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为抓手,树立“科技强档、依法治档、服务活档”的新理念,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做到时间过半,目标任务完成过半。

一、强化项目建设

一是启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今年县上安排我局爱教基地建设专项资金x万元,主要用于多媒体报告厅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基础装修工程、视频器材、桌椅采购,项目将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是开展门禁系统项目建设。安排落实项目资金x万元,通过招标,配备馆内24小时温湿度监控设施和档案馆(库)门禁系统。项目正在施工中,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了各项设施的安装工作,届时将使我县档案馆库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大步向前迈进。

三是启动数字化项目建设。落实数字化项目资金50万元。近段时间以来,我局对多家档案数字化机构进行了调研,参观学习了遂宁市、市中区等档案局数字化工作先进经验,对比了我县档案工作和项目经费情况,研究确定了我县今年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正开展需求论证,拟于6月份完成项目招标,年内完成今年的数字化目标任务。

二、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三大”体系建设之本,是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之本,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围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半年,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我县档案工作纲领性文件。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通过积极主动向县领导汇报,与县委办、县政府办等相关部门协调,由县委、县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委办发﹝2017﹞x号),对我县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工作目标。

二是加大我县档案移交力度。根据我县新馆建设的情况,由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到期档案移交工作的通知》,对全县近二十年应移交的到期档案制定了接收计划,明确了应移交进馆档案的范围、质量要求、移交程序、组织领导作出明确规定。今年底前,我局将对全县56个单位2006年前整理规范后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

三是创新档案工作,引入中介服务档案工作。自今年以来,县档案局大胆探索,立足单位工作实际和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服务的要求,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在确保档案保密的前提下,推广政府购买档案事务服务。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有关专业机构提供档案管理技术、设施、劳务等服务,激活社会资源、节约成本、规范服务、统一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选出了两家质量可靠、服务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供各单位选择,作为我县各单位专业档案服务机构,促进了我县档案整理规范化上档升级。

四是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根据我县档案移交工作实际和档案整理新规则的出台,今年4月11日,我局和县行政学校联合举办了全县档案工作人业务培训班,专门聘请乐山市档案局业务专家实地授课,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服务中介机构等10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我县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是规范整理遗留档案。对十年前移交到我馆的转制破产企业共22个单位未整理的档案约x卷,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规范性整理,于6月中旬整理完成进馆。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数字化项目将是我局今后几年持续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数字化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于2020年我县馆藏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

二是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和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力度。对列入今年移交进馆的56个单位,加强档案规范化整理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增添新措施,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