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个人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21 05: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培训个人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培训个人体会

篇1

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1

20__年_月_日—_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体育骨干教师技能培训为期_天的体育教师业务培训活动。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学校体育热点、体能训练方法、业余训练方法、专项技术教学训练方法、观摩学习。通过这次培训给予了我们体育教师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一个个教学资源实例、一个个有效教学的内涵,使我们在感悟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教学技能和运动训练水平。

此次培训我带着一种责任和压力而参加的。我们每一位学员都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能在教学能力、理论水平上上一个新台阶。在培训中,__学院__学院副院长__教授为我们开设了一堂如何上好体育课精彩讲座。丰富了体育课堂展示了体育教师多才多艺的一面,也让技术动作更加的直观,给我们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还聆听了__学院_教授的运动训练体制等、在这些讲座中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当前的体育改革动态和文件精神,而且也理解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怎样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怎样做好每一个技术动作等等。我经常在领导、专家们讲授的一些教育教学的实例中产生一些共鸣,从而让自己能从理论的高度来解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现象。通过领导专家的点拔,困扰了许久的一些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讲座中我们还不时的观看了优秀体育课图片,更直观地认识如何上好体育课,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新自我理念,使我在体育教学中有了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

四天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带给我的思考与学习才刚刚开始。当我来参加这个培训之前,只是抱着学到一些新东西的想法,可培训结束的时候,我们心中都明白,在这里所收获的远超出预计的设想。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如何设计出高水平的教学设计,上出高效率的课?只有我们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把适应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达到我们的追求的"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真正感受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赋有的责任,我们从领导、专家身上不但学到了教学本领,而且学到了如何为人师。我知道培训只是一个引领,一个导航,主要是靠我们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本人”,年轻的老师们,努力吧!新课改给了我们成长的挑战,同样也给我们一个磨砺的平台。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而努力!

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2

这次培训给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带给了一次相当不错的学习机会。透过这次学习,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谈一谈我听课的感受:

在听完如何上好一节英语课的讲座中,我明白教与学这个双边关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把“短时高频率”作为教学的一个注意事项。英语教师要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忙学生预习新知和巩固复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不仅仅要加强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个人魅力。还要不断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不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善。教师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了。

此次培训,更新了我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了我驾驭英语课堂的潜力,为我的英语新课堂教学打开新天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都会铭记这段培训的日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乘风破浪,远航。

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3

20xx年7月16——17日,昌乐县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昌乐二中报告厅举行,根据学校安排我和部分同事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期间有幸聆听了臧秀霞、李玲、赵国防和郭美玲共4位专家、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报告:臧秀霞主任的《魅力课堂是怎样炼成的》、李玲校长的《让数学好玩》、赵国防老师的《走在教学与教研的路上》以及本校同时郭美玲老师的《让学生的个性魅力在数学日记中绽放》四个报告使我受益匪浅;郭美玲老师的《小数乘法》课堂教学展示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懂得计算教学不仅要注重计算方法的总结叙述,更要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总之两天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如同醍醐灌顶,真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培训不仅是对自己知识的扩充、教学理念的提高,更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涤,为我下一步的生活和学习,指引了方向。在感悟的同时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向一个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快速推进,不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教育专家,都深深地感悟到只凭空洞的教育理论,是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共同参与,教育专家提出的新教育理念虽具有普遍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来研究和实施,以此来证实新理念的正确性。因此,要做一名好老师,就一定要学会做课题研究,教师要做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否则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都是一句空话,教师本人也会被教改的潮流冲垮,同时,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使自己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好多的教育奇才,教育专家都是从一般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而一举成名的,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去参与课改,参与课题研究。 滕州生活

二、做一个有计划有远见的教师。

经常听到老师说“我天天的忙忙碌碌,可到底在忙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成绩了,烦死了”,听起来好像很可笑,但这却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真实写照。整天的忙来忙去,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都忙了些什么,虽然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由很多的琐碎小事构成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真的这么忙,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有头绪,没有计划性,也就是所谓的“碌碌但无为”。其实,我们在工作的同时,只要稍稍的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计划,为自己的教育发展做一下规划,就会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成为一个“碌碌有为”“忙碌并快乐着的人”!

三、做一个有危机感的智慧型教师。

近几年来学生生源在日益减少,教师资源却没有减少的迹象,而且还有大量新毕业的师范类准教师找不到工作,他们都在虎视眈眈的盯着我们的工作岗位,以确保教师的各项待遇和吸纳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这样就对教师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我们现任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危机感、压迫感,趁自己还算年轻,及时给自己充电,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才确保我们工作的稳定性!确保我们不会在几年以后,被那些精力充沛、见多识广的年轻人所淘汰。

四、做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教师。

且道出了我们做教师的真谛,做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更担负着一位位学生家长的眷眷之心。教师的职业境界有三种,最低境界“工作仅为养家糊口”,第二境界“为了自己的良心而教学”,最高境界“能享受教学的幸福”,当我们静心反思时,我又属于其中的那种境界呢?一名学生对我们老师而言可能只是几百分之一,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那可是百分之百,甚至是百分之几百阿!我们大部分老师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谁能希望我们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呢?而我们又是否做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的学生呢?是否用真诚、善良、谦逊、宽容、爱心、责任心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呢?

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4

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学习,令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能够说是我近年来教学生涯中,一次难忘的学习交流。在学校这些勤恳敬业教师的发言中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流露出大光华人的那种朴实真诚、谦虚好学,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让我在这次学习中受益匪浅,百听不厌,百学不倦。

我想,“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学者,她更应当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生活本身,“入乎其内”,根据教学现场当时的“内在真实”,来展示教学的真实面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经过培训,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经过培训学习,我更坚定了自我“教书育人”的思想,要逐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做:

(一)“做一天蜡烛,就要发一天光;做一只春蚕,就要吐一寸丝。”

这是我的教育观和思想观。我不会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逍遥懈怠思想,有的就是一种教师的使命感因为我深深地懂得: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悟、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需要以强烈地使命感为基础的,是要以强烈的职责心做代价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辛劳,甘于付出,甘于无怨,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二)要鼓励自我“学无止境”

我要在新学年里,不断学习他人的新经验,使自我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

(三)要热爱自我的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首先应当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作为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爱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他们给予各方面的关注,从心灵上、思想上、身体上、学习上去关心、热爱、帮忙,把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

经过培训,我懂得了怎样去爱学生。“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今后我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的成果。

篇2

我深知能有此学习机会很不容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遵守纪律,按时签到,认真聆听授课教师的讲解,并就其中关键的地方作好笔记。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师生心理健康、道德修养两块内容,让我明白需要强化心身健康,争做健康师者。通过培训,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以往只要求对学生这样那样,而没对自身行为作认真细致的审视与体察,特别是心理素质,殊不知一个教师的身心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正如培训中揭示的道理:心身健康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健康发展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的心灵有阴影,那他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不仅关系学生的成长,还直接影响着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范老师一再强调修身养性,明心净气,其实就是教导每位教师首先要做人,做一个心性健康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平凡不俗的人,这才能真正达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形象。

其次是为期四天的教育技术培训,在这个培训中所占的时间不少,想必是要求我们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吧。特别是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应该具有更多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教育信息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第一天老师在讲课前,问了大家这么一个问题:“电脑能干什么?”大家众说纷纭,最后老师告诉大家:电脑什么都能做。是啊,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电脑早已走寻常百姓家,不再是什么高科技的神秘物件,那就说明,电脑将成为我们生活、学习、教育中的一位亲密朋友,它会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服务和帮助。所以学好信息技术不光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助手。

再次是参观与交流,学校安排参观的目的,是增进校际了解,借鉴成功经验。通过参观贵阳一中与实验三中后,我的心像被什么猛激了一下,就像一位同行的学友说:“博士与小学生的差别。”现在国家在大谈教育公平,通过这么一参观,就让你感觉到教育也许永远都不会公平。不过这只是一时的强烈感受,但细想之,参观过后才让人看到差距,看到彼此的位置,更给与我们这称之为骨干教师的人们启发:回校后,应该怎样去回报学校,出言献策,以促进自己学校的更好发展。

面对这厚厚的笔记,回想那么多精彩的过程,让我的心沉重起来,这培训意味着什么,培训结束又意味着什么。我想这培训不仅仅是为了“骨干教师”称号而培训的,而是为着每个人的专业发展和不断成长,甚至整个贵州的教育发展而培训的,这些培训的内容将会辐射到全省各地。这样一来,自己身上是否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了呢?

篇3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曾经蒙着神秘面纱的多媒体电脑正以空前的速度“飞”入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初中化学资源网领域。这不,集体备课也要开始实行网络集体备课。

备课的重要性每位教师都知道: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句俗话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集体备课利用网络的优势和平台,集大家之思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所以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必须学会网络备课。

下面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1、网络备课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实施网络备课后,通过网络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师备课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准备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网络大集体备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集体备课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交流,取长补短,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高,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使全体教师能从单元整体上驾驭教材。

3、个人单打独斗只能使自己越来越落后,完全不适应时代及新课程的要求,而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同事们进行教研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篇4

一、培训内容注重实效性。

首先,县教研室张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网络大集体备课的流程”,理论联系实际,面对面交流。一遍又一遍地演示着操作程序,让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对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的态度和决心。全体入会老师在微机室现场操作了在网络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然后加入沂南县小学数学协作组,并结合网络集体备课学习了如何上传自己的备课,撰写共案,如何根据共案编写个案。接着里庄等四个单位就集体备课作了典型发言,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教研室就集体备课的意义、形式、要求等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说明。明确了今后集体备课发展的方向。之后,观摩了徐长青的《退中的数学》和济南市经五路小学都雯的《分数除法》,紧接着展开了评课议课活动。

二、网络大集体备课,为你欢呼。

张老师的精彩报告不但让我明确了集体备课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网络集体备课的操作方法。她的报告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操作的演示,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说句实在话,集体备课以前我们学校也搞过,只不过是有形式,但实效性不大。正如张老师所说:

①只见表格不见人;

②课时备课变了味;

③备课意义知多少。

总之,备课成了形式:书头真“头”;简案真“简”;祥案真“新”。里庄、双堠、大庄和界湖老师的集体备课的经验介绍可以说是张老师报告的延伸。他们毫无保留的把他们多年的宝贵经验传授给了我们,这不正体现了大集体备课的团队精神吗?我们十分感激,要好好的向他们学习。使我对大集体备课的内容、形式、要求(三定五统一),以及三种意识、三个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网络教研,资源共享,真正把老师们从写教案(甚至是抄教案)中解放出来,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编写自己的个案,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我们的教学。我想,老师们会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三、观摩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范。

在这次集中培训中,我有幸观摩了两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深深为两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幽默的教学语言,精湛的教学技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智慧而折服。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抽象的数学思想不经意地融于课堂之中。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精彩不断,迭起,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的思维方法。课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反复强调了三次,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徐大师魔术般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实践探索的殿堂;蜻蜓式的点拨,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这一探索思想的魅力所在。自主性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想的价值。

篇5

关于个人培训心得体会

来公司已三个多月了,记忆犹新的还是上岗前经理对我的培训,虽然讲得时间不是很长,但对于我们这些刚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上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我们过惯了在大学中慵懒散慢的生活,自身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但当我们走上个自的工作岗位上时,这一切都是那么地行不通。

还记得经理带领我们学习公司的经营文化—新新人类,贵在科技。经营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品种求发展。的确,一个单位应该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这个集体靠什么来维系、来支撑呢?那就是精神和理念!这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激励每一位成员为之奋努力。而事实证明我们公司走这条路是正确的,在20xx年7月份,我司NEWMEN品牌被认定为中国著名商标。这一特大喜讯将更加激励我们每一位新贵人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工作中,主管的一席话,让我们深思。好高骛远是我们这代人的通病,总以为大学毕业应该找过好单位,干一份体面的工作。可现实的残酷很快让我们的梦想破灭了。回头看看我所经历的路,才知道脚踏实干才是真。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

因此,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

针对经理让我们学习的“个人执行力”让我从中有很多体会。办公室的工作千头万绪,任务杂。不仅要一丝不苟地对待,更要突出重点,扭住关键。从大处着眼,从细处 着力。做好这些更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严格要求,主动适应工作的需要。

“ 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

每项工作都要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更应该随着时代的前沿前进。

最后,诚挚的感谢部门同事和经理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兴,也感谢公司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

个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 “智慧含量”,乃当务之急。在这十分关键时刻,教指站、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是全员研教及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我们教师的建设和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校本培训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学理论的培训和学习,说课、上课、评课一条龙活动的开展,发挥了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等各方面的作用,给教师形成一种对话机制,营造了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发展专业、展示成果提供平台。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将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拓展了教师发展的空间,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追求发展。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受益非浅。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我心

“课程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要变革人,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的教学观念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就是新旧观念的斗争,教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因此,确立新的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前,我的头脑中存在着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求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通过专家讲座,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我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科学课程的学科整合是课程改期的特点之一。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师要具备与科学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诸如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还需要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其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知识。科学教师还应具有思维科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教师还要具有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知识,能以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注意观察、了解、搜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

而现实是,我们科学教师都是由单科的物理、化学、生物或地理教师组成,与专业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教师专业性知识的缺陷交极大地限制科学课程的实施。

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瓶颈。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

校本培训利用教学资源,以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对全县科学教师开展学科的专业培训。开展了学科交流,大家各抒己见,通过观点的交锋,强调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再次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其次促进了我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审视与思考。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惘困惑。孟子亦云:“思则得也”。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思考和反思。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复制粘贴一下就OK了,而要做出科学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优势,为我所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教师需要在反思中成长。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不少的困惑和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平时许多教师只有期末或年终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时,才会系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校本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扭转这种现象。说课、上课、评课活动的开展能促进教师把反思当成常规工作。与同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活动中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烁。通过追踪说课、上课的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从中会产生许多感悟。

如在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说《焦耳定律》的教学设计时,他为了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采用实验探究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演示实验:用相同的导线分别给电灯和大功率电炉供电,让学生触摸导线,建立同一电路电灯和导线发热情况不同和不同电路中导线发热情景。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猜想电流产生的热量Q与哪些因素有关?3、增加自主探究的开放性和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根据学生的猜想结果,分组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4、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汇报实验结果并讨论评析实验结果。阅读教材形成焦耳定律。

如原来为了落实双基,我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给出结论或通过简单的例子得出结论,然后化大量的时间解释结论并加以巩固。通过校本活动的开展,我才了解到先前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理想教学模式应该是: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同时我也体会到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收获?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教学设计中必须要注意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中,必须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的问题首先要有梯度,有易有难,且要从简到难。让所有的学生的思维都有所启发,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切不可设置的问题高深莫测,只有使一小部分的学生打开思维。如果这样,时间长了势必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校本培训为教师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增强凝聚力的同时,努力营造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投身教学、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为优秀教师的脱颖也创造了条件,搭建舞台。但是,教师的自身条件不同,特点不同,教师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后续发展的目标也应该不同。因此,在推进教师培训工程建设过程中,倡导更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个性发展目标,努力激发教师追求发展的内驱力;培训形式多样性和开展活动的有效性,是以后教师培训首要考虑的问题。

个人培训心得体会

新教师培训工作接近了尾声,不知不觉中,我已在教师岗位奋斗了快一学期,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作为一名新老师,担负着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及班主任,不仅教学重,而且面对的学生较多,各种突发状况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的工作能力。通过这一次的新教师培训,我受益匪浅,不仅全面认识了教师的义务和权利,还感受了各个名校教师的风采。快速适应学校环境,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学习和实践。这次培训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培训的内容涉及教师素养、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以及天河区诸多名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的分享,内容充实,而且是我们年轻教师现在最需要的。虽是短暂的培训,但是我的收获非常大。具体讲来,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集体培训中,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谈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师刚入教,首先进入适应期,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都不成熟,这段时间确实得勤奋刻苦。我们还年轻,我们要为教育事业奉献微薄的力量。接着进入发展期,这是一个矛盾不断爆发的时期,我们在教育事业奋斗,一定会碰到许多的困难,只有不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努力不断解决问题,人才会成长起来。然后,会过渡到成熟期。在接着进入高原期,这时人很难再发展,会出现停滞现象,但如果不断努力,就会达到突破。再者,也非常人体能够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让我不再彷徨,因为每一份职业都有它的成长过程。

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明白,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从崔校长的讲话中,我得知: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对于新老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张校长谈到,上好一节课,可以多上网查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应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有的老师把每一单元的词语、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印在四裁的图画纸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尽量丰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具体,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课堂教学,要有一个整体上的设计,不光是在知识讲授方面,在其他的细节方面也应当注意,比如板书、语言的组织。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自己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而不是主体,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不能束缚他们的嘴巴、大脑、双手,应当引导他们动起来。

由于自己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对于教学方面的认识确实很浅薄,其中有一个环节——教学反思,我以前以为只是随便做做样子,通过培训我才认识到,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是我们却常常忽视了它。有反思才有进步,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进行反思呢?我记得有一位培训的老师讲到,首先我们应当多听听学生的反馈,因为他们是教学的对象,他们对我们的教学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其次,多听取周围同事听课后的评价,这里一方面综合了大家的经验、智慧,另一方面,别人也能看出很多自己平时根本注意不到的问题;还有就是通过自己的反思,其实一节课上的好与不好,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那么,好在哪,不好在哪,把它找出来,不就成了我们的经验吗?

篇6

关键词:医学高专;诊断学;思考

教会医学生怎样与病人接触,通过问诊方式采集病人病史,掌握症状;通过正确运用视、触、叩、听、嗅等方法了解患者体征,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提出可能诊断的学科,被称为物理诊断学。本学科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大部分,课时分配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各有侧重。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思考,现分享如下: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不仅指会使用到的实验器材的准备,比如说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叩诊锤、多媒体课件等,除了这些,更加重要的是对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的规范化精确化的准备。

1.1教研室有计划的加强青年教师规范化培养

教学过程得以顺利实施,拥有较为完备的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各高校通过实际操作能够证明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我校通过新进教师培训、新老教师一对一指导、新进教师每期形成书面总结等形式,达到此项目的。通过以上各项培训,将有利于教育理念形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具备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教研室具体采用的形式有:在授课前集体备课、说课、定期组织优秀教师示范教学、教研室共享典型案例和教学图片、教研室内部组织授课比赛并推荐优秀同志参加校级比赛、组织教师参加相关讲座等。

1.2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其中集体备课应是重点,带教教师来自不同科室,工作中接触的疾病和体征特点不会完全一致,通过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教学态度端正,使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大纲的重点和难点,统一规范体格检查的基本手法,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整体统一,避免教师因个人水平的差异影响教学质量,可以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参与集中备课的青年教师还能够直接获得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获得较快提升。但是青年教师应注意不能在集体备课中迷失自我,完全套用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是应该在其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经验,吸收、采纳、提升自己。

1.3多媒体课件制作,提高教师备课效率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教学中会用到的文字、图形、声音和影像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多方面刺激,使教学过程不再枯燥,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繁复,而且要求掌握较高的计算机使用技术和教学相关水平,这就使得课件的制作将占用教师备课时间和精力的相当大一部分。如果教研室能够统一制作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而让教师在基础的课件上拓展教学内容,能够使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活动的统一性得到保证,还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2.多样的教学方式

2.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上文提到,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故目前高校多媒体运用已经基本普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描述、板书再加上挂图等,按照教材的编排讲授具体章节内容。信息量较小,而且比较浪费时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结合临床病例,也只能通过口头描述,由于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故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克服以上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减少板书时间,又可以将临床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扩展信息量,还可以通过视、听等多感官刺激,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兴奋状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和理解得到加深。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强化了理论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基本诊疗技能。

2.2板书的运用

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板书的重要性,如在讲授肝功能检查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前,通过板书手绘简图的形式,带领同学回忆胆红素正常代谢过程。

2.3仿真人的运用

物理诊断教学里常常使用到仿真人,形式多样,有可以使用听诊器在仿真人的不同听诊部位练习心肺部正常和异常听诊练习的胸部半身仿真人,也有腹部检查常用到的腹部半身仿真人,还有穿刺常用到的仿真人体,这就是计算机交互式模拟训练系统。

3.注重实践联系

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物理诊断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将大班分为4个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至8人,将进行全班集体实验教学前培养好的体格检查骨干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去担任小组长,带领小组同学进行实践操作,对同学错误的手法进行纠正,并调动同学积极性。这样两次分组优势明显,将大班学生60人左右分为4个大组,由带习教师分别示教,学生观看时人数并不太多,利于看清动作;分为小组,每组6至8人同学间可以相互练习,在掌握本节课全部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能对不同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也有便于更好掌握学生情况,按不同任务和要求去指导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并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结束后由教师随机抽取部分同学考核,通过对考核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再次强调,从而达到联系实践的目的。

4.物理诊断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内容

在物理诊断实践过程中,还有些细节问题,希望能引起各位读者的注意,学生的爱伤观念不足,如在完成胸部检查后,在进行腹部检查时,有的同学未将患者上衣拉下,或未及时遮盖患者腹部以上身体,导致在腹部检查时,患者胸部持续暴露,这将大大增加患者院感的风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强调救死扶伤是医学基本行为规范,强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其次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检查顺序未按照要求,导致重要内容遗漏;基本手法技巧不正确,手法不规范,动作不连续、不熟练,这就要求规范教师的检查顺序和手法。结合学校全身体检录像师体格检查手法和顺序。同时加强带教教师培训,规范带教教师体格检查手法,上课前进行试讲,并定期对带教教师进行教学督导,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而言之,提高物理诊断学教学质量,可以通过教研室有计划的加强青年教师规范化培养、通过集体备课、统一多媒体基础课件制作等课前准备,多媒体技术、板书、仿真人运用等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联系实践和对细节的把握几个方面得以提高。(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捧英,王红芳.“提问教学法”在中专药剂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3):355-357.

[2]高东雁,吕莉,姚继红,等.青年教师提高药理学教学能力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31-132.

篇7

摘要: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对旧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取向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识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科本位等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弊端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改革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音乐教育价值观教学模式基础知识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观念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更是搞好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观念根本转变,又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深入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再反思,这样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推进课程改革。

一、中外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长期以来,我国和一些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并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如德国、匈牙利、前苏联、日本等国家在音乐教育价值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首先关注的是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教育理念突出的一点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音乐将伴随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他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在对音乐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不仅反映了一个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是揭示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阐明了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义的色彩。他表达这样的理念:“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

上述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都不尽相同,但对音乐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却比较一致,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然而,长期以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国家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笔者有幸参加国家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转变观念,吸收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学习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同时,再来重新审视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体会更深,对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也有了以下新的认识。

1.教学模式。

多年来,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一些音乐课只能与极少数音乐尖子产生共鸣,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越来越感到恐惧。唱歌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练声——节奏训练——视唱(识谱)——唱歌。这样安排,没有给学生持久的审美体验,没有给他们带来愉悦感,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些目标要通过精心设计,把孩子们对音乐的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发展起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能再放在技术操作上,而要放在艺术表现上,要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性。

奥尔夫讲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普通公民,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与中国在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要求孩子能当众自信地歌唱”,着眼人的发展,其音乐的作用远远大于音乐知识传授的本身。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人的健康心理。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

要经常给学生表演和表现的机会,唱得好、唱得不好是一回事,敢不敢唱是另外一回事,培养孩子敢于当众歌唱,是培养他的一种自信心,一种做人的勇气,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人格教育,这样的音乐教育可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单纯掌握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

2.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一些传统的音乐教学法违背了音乐的本质。比如,学音程,教师让学生把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但在琴上却并不能听出和声、旋律音程,这说明学生形成的音程概念只是数学概念不是音乐概念,这也说明只记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价值的。再如,学习3/4拍的含义,学生从概念上会回答,但仅是简单记忆,与音乐没有关系,这在认知过程中属最低的简单记忆。按新课程的理念,如果换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听音响来判断曲子中哪一首是三拍子(通过强弱来判断),同样,还可以放几段音乐,让学生来思考哪一首曲子不能作为队列行进的音乐,学生一定会通过身体感觉来正确地指出哪些是三拍子乐曲。这样把音响与概念结合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教学符合音乐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因此,必须强调,概念必须与音响结合,离开了音响就没有意义

了。

3.识谱教学。

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一直以识谱作为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识谱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从事中学音乐教学10年,在识谱教学中可说用尽了脑筋。记得1980年,无锡市首次五线谱教学试点就是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进行的。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识谱能力也有所体现,但实际真正的价值却不大。在笔者执教的锡师“弘毅”

艺校手风琴班,一些小学员的家长曾是笔者当时的得意学生,后来他们又进入了大学,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层次。多年过去了,他们中的一些人连最简单的乐谱也认不得了。据他们讲,平时他们喜欢唱歌,但没有一首是通过识谱(认谱)学会的,而是听会的。笔者所在师范学校每年都举行音乐面试,这些考生都是来自无锡地区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但真正识谱的廖廖无几,有的学生连《国歌》都唱不完整。这说明九年的识谱教学非但没有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而是让大多数学生离音乐越来越远了。笔者曾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如下提问和测试:①问:除了初中教材上的歌曲,你是否还能唱出另外10首歌曲?在这10首歌曲中,有多少是你通过识谱来学会的?回答:全是通过听而学会的,不是通过识谱学会的。②在两个平行班中,选择同一首歌曲,甲班通过识谱来学习、熟悉,乙班是反复播放音响,通过听来熟悉,30分钟后两个班学生全学会了。但两周后,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通过识谱学会的甲班已基本全忘,而通过听唱学会的乙班却还能唱出而且较熟悉。上述两点说明:音响的记忆比识谱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那么,识谱教学还需不需要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第一,必须给识谱教学重新定位。长期以来,大家都以识谱能力来衡量音乐教育的质量,这是错误的。

识谱不是中小学学生学习音乐的唯一标准,只是技能领域中的一种能力(如乐器学习中掌握乐谱是必须的)。第二,如何进行识谱教学。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认为:识谱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学会的,就如刚出生的小孩先会喊“妈妈”,到后来再来认识“妈妈”二字一样。先说后认,先唱后认,道理是一样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阐述识谱教学时明确指出:“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识谱教学可分五个过程:①唱名模唱;②唱名背唱(条件反射);③认识唱名;④按节奏因素读谱;⑤识谱视唱。在识谱教学中强调趣味性,要激发学生兴趣,切忌走入技术操练的误区。

4.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

欣赏课的一言堂,一定程度上抹煞了学生创造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抒发感情的艺术。音乐的欣赏过程就是感情的投入与体验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内涵的感情进行体验的过程,也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

“奥尔夫教学法”把学生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学,学生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演奏者去参与“元素性”

音乐教育。从视听演奏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及演奏简单易学的乐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的表现使音乐要素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这些音乐要素的作用就先后或轮流地显现出来了。这样人体就变成一个能理解音乐的要求、解释音乐的部分和整体的一种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和动觉的反馈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质。“元素性”

音乐教育,即把动作、舞蹈、演奏、语言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十分自然,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能使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嗓音条件差,音乐基础差或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亲身实践音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达到健全和发展全体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

5.学科综合。

传统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科本位”,与横向学科联系甚少。新的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新的音乐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十分强调这一点,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听乐、吟诗、赏画等)。

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学科综合,能有效地让学生处于多元、综合的思维中,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结语。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实施以来,学习新课程,推动新课改,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已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几十年来传统的音乐教育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篇8

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的科学,医学知识本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医学各科课程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不过长期以来为了教与学的需要而将其分为若干学科,各学科教学基于其目标的同质性、内容的交叉性及方法的相似性等,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但是在现实医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方面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横向联系,存在着许多交叉点;另一方面许多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只注意如何讲好本门学科的知识,很少注意研究与这些相关的其它学科是怎样讲授这些知识的,怎样把本学科知识与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的,结果只能站在本学科角度,比较孤立地去强调一个个问题,不时出现学科之间交叉点互相脱节、简单重复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不能有效地优化学生和知识结构,医学教学的协同效应随之下降,直接影响到本学科乃至到整个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2]。因而,人们不断地审视教育的本质,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为我国培养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的医学人才,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BL)正在为国内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探索并实践着。

2PBL教学的实施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部分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表了不少介绍性和实践探索性的研究成果,但尚属起步,远未成型完善[3]。因为在医学课程里全面实施PBL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阻碍:(1)缺少跨学科教学团队。我们尚不具备跨学科突破性教材,也没有跨学科、跨基础与临床的教师培训,一个教师对于所有基础医学的课程都能自如讲解,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恐怕不太可能,因此,建立包含各学科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是实施PBL教学较实用的做法。(2)课程内容和学时限制。多数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较多,学时不够,比如,人体解剖学,结构名称繁多,识记枯燥无味,但限于学时不能全面实施PBL教学模式。鉴于这种情况,要实施实施PBL教学模式,必须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学生对PBL教学的需求

为了顺利的实施PBL教学,我们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困惑、渴望及要求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以下四点:(1)对医学基础课的授课目的不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不到方向和动力,觉得基础课与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相距甚远,联系不上;(2)形态学授课方式过死,照本宣科的多,上课效果差(想睡觉),课后复习难(无兴趣);(3)听到许多高年级(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学生的放映和体会感触很深,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基础知识的记忆已所剩无几;(4)对教学提出种种可观设想,使教师感到震惊的是,学生所提出的设想恰是PBL课程模式的有机内涵所在。学生在自觉(少数)、不自觉(多数)呼唤着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PBL的应用[4]。因此,我们认为尝试基础医学PBL教学模式改革可以树立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灵魂),实现自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会学习,从而跟上科技一日百年的速率,跟上世界教改大潮。

4PBL教学的实施流程及关键问题

在PBL教学实践中我们选用分组学习的方法,首先知道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并鼓励学习小组中吸收不同年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参加,每组设负责人、主持人、记录人。然后由教师给出病例,学生根据病例提出问题交各小组负责人汇总。负责人负责将问题分配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查找资料。然后由主持人负责召开讨论会,汇总问题答案。同时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并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根据讨论情况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或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像学生推荐书目、参考资料或查找资料的方法,并暂缓评价。负责人再次将问题分配给小组成员,重复以后步骤,直至问题解决。最后,召开集体讨论会,会上精选讨论中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报告相关的知识点,教师集体参与学生讨论并做出评价,使教学成果惠及更多的学生。在PBL教学中有三个要素,问题、学生及教师。其中,问题是学习的焦点。PBL教学法是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学习相关的知识。这里问题既是学习的焦点,也是相关学科的集合体。这种教学模式将复杂的螺旋式网络样结构的医学知识以“问题”连接起来,将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中的问题既包括学生不能理解的名词、学生认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或补充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PBL教学法中解决问题的主体。PBL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都是由学生来解决,解决的方式包括查阅文献、阅读图书资料、小组讨论、听报告讲座等形式,其中小组讨论是重要的方式,要求每个小组每次讨论有负责人、主持人、记录人。主持人负责主持讨论;记录人记录讨论时间、地点、讨论内容、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及遗留问题;负责人负责将问题分配下去由小组成员分别查找资料并最后汇总答案。讨论中当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但不是寻求答案。教师是有目的的提问者,注意不是问题的解答者[5]。为了引导同学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解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应担负起下列责任:(1)向学生提出讨论中被忽略的问题;(2)向学生提出问题相关和相鉴别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总结;(3)对学生的学习程序做出指导并把握讨论进度;(4)向学生推荐参考书或向学生介绍查阅资料的方法;(5)对学生的讨论和学生得出的答案暂缓做出评价,留给学生认知、讨论和自我评价的空间。

5PBL教学的实施效果

篇9

并行式发展:传统与现代阅读的发展趋势

1. 现代阅读蔚然成风

学生需要电子阅读吗?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电脑、手机等电子阅读设备正在迅速走入学校和家庭,也走进了学生的生活。随着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已结成一个信息的网络,学生也被“网罗”其中,电子阅读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 传统阅读无法取代

书本,作为一种物质的实际存在,所具有的某些方面的优点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电子阅读不可能消弱带有“笔墨书香”的纸质阅读对阅读者在人品、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巨大而又难以言传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有着上千年悠久传承的纸质阅读,谁也无法断言它会消逝。

互补性特质:传统与现代阅读的利弊探讨

当前,国内外大部分专家对现代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各自利弊的探讨。

1. 现代阅读比传统阅读具有更高的吸引指数

美国阿克伦大学读写能力中心开展了一项研究项目,评测电子阅读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及父母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调查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把电子阅读看作一种很好的“助推手段”,他们认为电子阅读有利于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对那些不爱读传统图书的孩子,效果更为显著。现代阅读的优势已在“可汗学院”中得到旁证:电子阅读(学习)比纸质阅读(学习)更具有吸引指数,并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晓芜则提出,利用信息化的科技成果,逐步改变应试教育的困境,建立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电子书就成了解决阅读条件受限等诸多困难的手段和途径[1]。

2. 传统阅读比现代阅读具有更高的绿色指数

在国内,沈阳师范大学秦旭芳教授认为,学生如果大量地使用电脑进行阅读,长期地接触电脑,会造成严重的电脑辐射、视力下降并形成鼠标手,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学生的睡眠时间,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和行为[2]。而纸质阅读则相对“绿色”,对人体的影响较少。当然,从科技发展角度来讲,不断进步的技术可以逐渐减弱电子产品对儿童视力等身体机能的伤害。同时,国外一些教育学者也注意到,电子阅读器里的卡通人物和游戏形象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他们认为,保持对故事本身的注意力在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方面非常重要[3]。

最优化原则:传统与现代阅读的兼容策略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在阅读中养成一种习惯,生成一种情调。电子阅读是辅助孩子学习和认知的一种手段,应和传统纸质阅读有效结合,相互补充,以期取得最优的效果。电脑等阅读设备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其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同时学生更需要直接的感知和真实的交往,需要能慰藉精神的纸质阅读效果。因此,发挥两种阅读方式各自的优势,才能达到阅读应有的深度并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悸动。笔者认为,从学校教育教学角度来说,不管是教育学生如何阅读,还是教会学生掌握现代阅读工具,信息技术教师与语文教师应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并行发展的交融中,实现“互助互长”的兼容性阅读。

1. 应对条件限制,走向双会式的“兼容阅读”

案例呈现:在学校里,六年级学生张××比较喜欢使用家里带来的平板电脑上网看书,还经常利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间从学校电脑下载电子书到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同桌李×很羡慕,也非常渴望能拥有这样的读书方式,但李×受家庭条件影响,并不能进行电子阅读。

应对策略:电子阅读因其便利、快捷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青睐。但是,学生要能进行电子阅读,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比如身边要有电脑、电子书等数字化设备,甚至还需借助网络或无线设备。因此,对学生来说,电子阅读并不是随时随地就能进行的,受到电子设备、电力供应等因素的影响。纸质阅读则完全不受条件限制,只要学生对一本书拥有阅读权,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因此,从当前学校组织教学的便利性层面来说,信息技术教师与语文教师可以跨课程配合:语文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更多地在传统阅读中品味“一纸书香”;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则可面向广大学生提供电子阅读平台,让学生遨游网络书籍的“海洋”。这样,就能根据当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不同硬件条件灵活调整学生的阅读方式,具备数字阅读条件的可进行数字阅读;不具备条件,纸质阅读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只有让学生切实掌握两种阅读方式,才能让学生有切实的体会,才能顺应时代的呼唤,面对两种阅读方式都不“羞涩”。

2. 突破个性倾向,走向效能型的“兼容阅读”

案例呈现:学生陈×在家里阅读时,喜欢一个人躲在书房里,一待就是半天。为了让她能及时看到一些新书,父亲给她买了iPad以便上网下载书籍,但她并不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就把iPad送给表弟李××。李××对iPad爱不释手,在iPad上一边阅读一边与他人通过聊天工具分享阅读心得。

应对策略: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体现为各自较稳定的阅读个性。这种“个性”是指个人相对较稳定的阅读心理品质,它包括阅读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如有学生喜欢在较为安静、悠闲的环境和心境下进行阅读,独自一人阅读书籍,细细品味书本内容所带来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会选择以自我封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阅读方式;而有学生偏重于与其他阅读者的互动交流,那么,则可能选择电子阅读形式,同时通过网络即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想和收获。从教师教育教学角度来说,更应关注学生阅读的品质和效果。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工具以后,对于偏爱纸质阅读的学生,语文教师不妨引导他们将读书心得在班级网络论坛上,在与同学网络交流中逐步体会到“读书与人分享”的快乐,并在互动中不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要教会学生能够在泥沙俱下的网络资源中,辨析错综复杂的信息知识,引导学生甄别并吸收健康有用的信息,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去伪存真”的能力。

3. 实施模式切换,实现双卡式的“兼容阅读”

案例呈现:五年级的丁×喜欢看一些名著,时常看到他拿着本厚书在教室里阅读。当遇到一些生僻的字词时,他就向教师借用办公室电脑在线查询字词含义。学生萧×则喜欢在同伴面前卖弄一下“周边新鲜事”而受到同学们的“崇拜”。据他透露,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机房,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阅一些时事新闻,甚至还经常把一些有趣的事情记录在书本上。

应对策略:当代社会,社会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当学生阅读一些时事讯息时,可以借助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快餐式”阅读。而中外名著底蕴深厚,适合细嚼慢咽地品读,因此对这些书籍的阅读适合以传统纸质阅读为主,阅读中遇到生僻字词时,通过上网查询即可迎刃而解。当在网上阅读一些信息,捕捉到自己喜欢的文段,也可以记在书本上,以便以后翻阅。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线上与线下密切配合的阅读方式正逐步走向大众、趋于成熟。对学生来说,不管是纸质还是电子阅读,发挥两者的优势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与语文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纸质书与电子阅读器都是知识承载的工具,关键是要合理地使用它们,让它们对于自己的阅读产生正向的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的互动整合,帮助学生应对条件限制、突破个性倾向、实施模式切换,最终能深入“阅读”、品味“阅读”。

篇10

【关键词】 跨栏教学;学生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跨栏是在快速跑动中要连续越过有固定高度、距离和数量障碍的运动项目。它的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感强,锻炼价值比较高。通过跨栏练习,不仅可以发展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跨栏初学者往往会产生好奇、新鲜和恐惧等心理,而且易发生碰伤、扭伤等事故,形成心理障碍,因此,在跨栏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心理也要有特殊的要求。对有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训练,也会影响跨栏技术的掌握。为了提高跨栏教学质量,现对跨栏跑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及其克服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害怕是心理障碍最突出的表现,当感到害怕时就会出现心率加快、血流加快、头脑紧张面色苍白、肌肉僵硬、四肢不协调等状态,学生在跨栏中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畏惧栏杆高度;

2、害怕受伤、神情严肃,不敢上栏或勉强上栏;

3、肌肉僵硬不放松、四肢不协调;

4、注意力分散,不集中;

5、练习消极,尽量减少练习次数,不求动作质量,敷衍了事;

6、直接跳栏。

二、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跨栏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受各种因素影响,成因较为复杂,总的来讲可归纳为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两种。

1、外在原因

(1)跨栏跑技术特性。技术复杂:跨栏跑要求人体在快速奔跑中连续跨越一定的高度、一定数量的栏架,所以要求对短跑技术、过栏技术和跑跨结合的技术都要较好掌握。

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身体素质要求全面,对平跑速度、髋关节灵活性、腿部力量和柔韧性、上下肢躯干的协调配合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有一定的危险性:栏架有一定的高度,且技术动作是在快速跑的过程完成,如果技术动作掌握不好或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那么就容易产生倒栏、摔栏的现象。

(2)练习环境的影响。在教学中,场地器材准备等条件不完善,比如栏架过旧,让学生感觉怎么摆都不正或不稳,或是场地的不平整,使学生在跑的过程中有颠簸,感觉自己重心不稳,不敢往前伸腿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恐惧。

(3)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要求过高:跨栏跑技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能从学生身体技能的实际出发,要求过高,致使他们体会不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影响了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的示范能力差:示范是体育教学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师示范动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该项目的锻炼兴趣,有些体育教师在做示范时比较勉强,过栏跳起高,下栏身体东倒西歪,好像要摔倒的样子,而原本跨栏跑就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学生看了会引起恐惧心理。

教学方法简单:练习的手段单调、重复、雷同,运动负荷波动大,也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内在原因

(1)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厚。在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跨栏跑不太感兴趣,不明确教学的目的,没有充分认识学习的需要。因此,就没有学习的动机,缺乏了动机,课堂上就不会认真投入,而是应付了事,这就造成了学习效果的差异。

(2)自信心不足。跨栏教学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经常遭受挫折,在心理上,形成失败的记忆,因而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树立不起自信心,尤其是胆量较小、素质较差的学生,多数是想跨而不敢跨,能跨而不会跨。他们害怕失败,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应付,缺乏自信心。

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1、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思想教育,强化体育意识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动力源泉,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并自觉地克服不良学习习惯,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宣传诱导,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刘翔获得110米栏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的兴趣。组织学生观看技术图片和刘翔的比赛录象,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反射,进而跃跃欲试和积极参与学习。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克服困难与挫折的保证。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影响学生,并充分利用运动技术中的动作特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一直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勇敢性、顽强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果断性等,它们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意志品质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时逐渐体现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鼓励,指导帮助学生战胜困难。例如,在做跨栏跑动作时,学生不敢跨栏或跳栏,教师首先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重点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动作,为克服困难做好各种准备,以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

3、采用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凡是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在素质、技术、心理诸多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从而造成在课堂中出现不良反应。教师应该用正确优美的规范动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突出跨栏特有的节奏感,形成学生正确的表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心理愉快的感觉,消除畏惧心理,使教学活动不仅具有科学型,而且有艺术性,同时,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心理训练和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加以克服。如进行心理训练、念动训练、放松训练、暗示训练、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对克服恐惧心理可以收到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再如通过语言的刺激、分析引导、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都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消除恐惧心理。

4、降低练习动作的难度和强度,加强安全措施

在不改变技术动作要求的前提下,暂时降低练习标准。可先原地做徒手过栏再逐步过渡到慢跑跨过皮筋,再跨过低栏,直至跨过标准栏架,让学生在较轻松的条件下完成以系列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从简单的过栏动作感知到复杂的空间,时间感觉,从建立分解动作到形成完整技术的表象,直至建立“栏感”,消除恐惧。

加强安全措施是克服恐惧心理的重要手段,检查跑道是否平坦、栏架是否标准、器材的摆放是否合理、栏间距是否一致,准备活动要充分,使学生没有任何的顾虑,从而进一步消除恐惧心理。

5、提高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的前提。这是要让学生明白发展身体素质与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身体素质的特点,安排一些身体素质的练习,特别是力量、速度、爆发力、柔韧、灵敏、协调等素质,把加强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动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跨栏跑技术动作教学中,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对学生完成动作来说,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是一般认为心理素质是主要的,若不消除恐惧心理,身体素质就发挥不出来,运动技术就难以掌握。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跨栏跑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琳.任平.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J].科教文汇,2008(1)96.

[3] 马平坪,杨晓兰.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及其克服[J].四川成都大学学报,2008.27(4)360-365.

[4] 腾青.跨栏跑教学中大学生恐惧心理的克服[J].浙江体育科学,1999.

[5] 刘琳.任平.跨栏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J].科教文汇,2008(1)96.

[6] 马平坪,杨晓兰.跨栏跑教学中心理障碍及其克服[J].四川成都大学学报,2008.27(4)360-365.

【作者简介】

吴新峰(1991-)男,山东省滕州市人,单位:山东省德州学院体育学院.

(上接第127页)

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性格气质、风度、谈吐、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特长才艺比较欠缺,这已成为制约贫困生成才和发展的“瓶颈”,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单纯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生是治标不治本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才是对贫困生真正意义上的关怀。[3]

4、学业指导――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贫困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环境、教育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相对较差,在学习方面普遍表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接受新信息慢,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学习上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对贫困生成才构成了巨大的障碍,他们需要并期待学业关怀,使他们能够跟得上学习进度,扎实掌握基本技能。[4]

5、职业规划――实现贫困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是贫困大学生的最终落脚点,是他们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做好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合格人才上,增强服务意识,因势利导,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贫困生顺利就业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教育贫困毕业生树立感恩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反哺社会、服务他人。

【注 释】

[1] 王立颖.我国贫困大学生援助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2] 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7.9(137)155~157.

[3] 陈晓飞,谭红生.人文关怀:治理大学校园贫困的新理念[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6)94~96.

[4] 李洋.中国农业大学:三种资助一个都不能少[N].人民日报,2005-02-17.

【作者简介】

魏 颖,西安科技大学理学院教师.

(上接第132页)

【参考文献】

[1] 李惠娟.我国高校竞技健美操运动队的现状调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117-119.

[2] 张玉霞,鲁志文.竞技健美操在高等院校开展的优势[J].四川体育科学,2007(4)147-149.

[3] 黄璐,韩富清.中国竞技健美操国际成绩跃迁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13-15.

[4] 国际体操联合会.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成绩公告[EB/OL].htp://省略/index2.jsp?menu=EVENT2006-07-26.

[5] 孙国庆等.高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新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4)77-79.

【作者简介】

王 鑫(1992-)女,山东省费县人,德州学院体育学院.

(上接第135页)

训的传统格局,打造专家团队,优势互补,以学习为导航,积极开展“实践一种先进教育理念”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为研究,大力开展“解决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活动,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以课例为载体,深入开展“提供一个研究课例”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应灵活多样,注意调动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积极性,使教师在职培训朝着能够随时随地在每个教师所需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迈进。要破旧立新,从观念到行为、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扬弃和创新,适应网络时代和新课改的要求。把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发展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能力,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培训模式要做到“三突出”,即突出学员的主体性,突出内容的针对性,突出方式的灵活性;“四模块”,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教师基本功的修炼,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学员管理疑难问题的诊治;“五平台”,即专家引领,自修反思,问题会诊,交流分享,行动跟踪。

【参考文献】

[1] 刘大春,熊生贵,刘益明主编.评好课、新理念、新方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网,2010.7.29.

[3] 覃川著.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 罗嘉福,李云芳主编.新世纪怎样当教师.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