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内容

篇1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12-02

1 引言

21世纪成为世界公认的信息时代,各国均高度重视计算机教育,努力提升国民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定义: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是“功能性文盲”,是21世纪的“新文盲”[1]。由此可见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教育是青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强化计算机知识教育是提升青年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国民计算机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特别是基础知识教学水平,成为需要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2 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高校就引入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20世纪90年代初,各校普遍开始对计算机公共课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课,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2]。通过数十年的努力,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取得了丰硕成绩,但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新硬件、新软件、新应用等不断涌现。接受和理解新事物有个过程,编写教材教育学生又有一个过程。当前,高校计算机教材虽然在基础理论方面比较系统完善,但在应用方面往往落后于主流应用。如当前微软已推广Windows 8操作系统,但很多高校教材的内容仍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此外,我国未统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很多高校使用了本校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加之使用范围小,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教材往往不能及时修编,影响了教学效果。

未能因材施教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起跑线。然而,入校新生的构成复杂,在两个方面差异较大。

一方面是计算机基础差异大。一些新生在中小学就接受到计算机教育,应用水平较高,而一些新生未接受系统教育,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异大。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新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甚至拥有自己的电脑,而一些贫困家庭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寥寥无几。

面对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理想的教学状态是因材施材,但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是“齐步走”模式,从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应用教起,虽然可以补足计算机基础薄弱学生的“短板”,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由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转向了计算机加屏幕[3],课堂演示效果较传统模式有了明确进步。但总体上看,还没有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手段,一些即时互动、网络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未能普遍应用。此外,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对而言,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教学手段较为先进,吸引了不少在校大学生前往接受培训教育,值得高校学习。

应试教育倾向较为严重 相对于高中教育而言,大学教育相对宽松。但在计算机教育方面,不少学校制定了一些硬性约束标准。如文科生必须通过计算机一级、理科生必须通过计算机二级方可获得学位。制定这些标准,学生对相关课程特别是考试将更为重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少学校将学生等级考试通过率与学院、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受此影响,教师往往将书本作为教学中心,教学始终围绕考试转,导致了教学手段的机械化和填压式,压制了教学的实用性、兴趣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3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提高教材更新水平 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适应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必须要从教材开始,让教材与发展合拍,与时代接轨,始终让大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着重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资源整合。要学习高考改革的理念,整合优质资源组成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编写组,统一编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同步推进高校使用相对统一的、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避免各高校各自为政,砍掉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

二是做好动态修编。在出版高质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应用的新发展、新应用,每年组织精干力量进行教材修编工作,确保教材始终紧随时展步伐,保持内容新颖、质量一流,让学生始终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及应用技术。

三是做好组织领导。优质资源的整合和教材的动态修编,仅凭一所或几所高校的水平可能不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专业组织,明确工作责任,同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强教材编写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这一好事办成办好。

提高因材施教水平 大学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目标,因材施教必不可少。针对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分类教学方法,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不同起跑线上学习。

一是开展入学调查。在大学新生入学时,向每位学生发放计算机水平调查表,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如实填写。同时,组织开展一次计算机水平入学综合测试,结合学生调查表的填写情况及入学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一般)、B(良好)、C(优秀)类。

二是实施分类教学。对A类新生,可按部就班从基础知识学起;对B类新生,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薄弱环节学起;对C类新生,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直接跳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环节,结合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等,选修编程语言或应用软件,提前开展较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

三是灵活管理手段。结合分类教学的实施情况,对学生的学分等进行灵活管理,如:A类学生,可按常规方式在通过专业课程考核后获得相应学分;B类学生,可在通过提升教学课程考核后获得学分;C类学生,可在入学测试后直接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学分,选修学习在通过课程考核后另获得相应学分。分类教学的实施,可显著提升高校因材施材的水平,但较常规性教学的管理会更复杂、更繁琐,工作量也会相应增加,需要高校管理层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避免知难而退,为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将分类教学坚持并传承下去。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先进的教学管理需要围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展开。

一是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材的编写,积累并形成一整套多媒体教学的方案和手段,通过图文音并茂、教师传授等方式结合,增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积极探索网络教学。建立并充分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丰富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建立课程论坛等载体,实现优秀教学信息的不断积累,真正把课堂从教室搬上互联网,巩固和增强教学的效果。

三是积极开展无纸化考试。计算机课程的考试应该有别于其他课程,全部实行无纸化考试,充分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在提交试卷后立即获知考试成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体现出计算机应用的快捷效率。

提高实践应用水平 实践应用是计算机教学的灵魂。只有注重实践应用,学生才有收获感,教师才有成就感。高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应在教授学生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始终突出实践应用这一核心,提高学生一专多能、熟能生巧的实际动手能力。具体可把握三种方法。

一是个人意愿法。适时开展调查摸底,让学生自主选择若干感兴趣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在此基础上,高校及时推出相应课程,让学生自主选修最有兴趣的课程进行系统化学习,最大程度地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是倒推引导法。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调查,掌握相关就业岗位对计算机知识的具体要求,将信息第一时间向学生传递,引导学生结合择业需求选修相关计算机课程,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夯实基础。

三是考核导向法。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考核,应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原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操作或任务,促进“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变,不断提高学生以实践应用为重点的计算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汪金友.扫除“新文盲”[J].前线,2005(11):53.

[2]郑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1):101.

篇2

1.1生源不同,采用原有教学模式造成教学效果差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被动听课,不管学生以前是否学过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也不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如何,都要从头讲起.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和城市,计算机教学的普及程度不同,造成有些学生学过计算机基本知识,对计算机比较熟悉,因此再在大学学习这门课就有些重复,且浪费学生时间,也浪费了教师、教室等学校的各种资源.同时,学生对这门课也感到厌烦,没有新意.而对那些以前没有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知道学好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所以想好好学习,但由于老师为了照顾全面,讲授的内容多,讲授速度也比较快,这些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佳.也就是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课时的限制,授课内容无法正常完成

由于课时有限,教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大纲内容,因此就要加快讲授速度,特别是理论教学环节,涉及的内容广、难度大、专业性强、课时少,致使学生无法完全消化理解,教学效果也不好.

1.3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需求脱节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时少而无法将常用软件深入介绍到位,只是从表面简单地应用介绍.而学生到了真正应用软件时,如课程的结业论文的排版、相关软件的高级应用、专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计算、辅助制图等,却不知如何去做,觉得之前也学习了相关软件,到实际应用中却不知从何做起,学习与实际脱节.

2新模式的探索

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分级教学的改革模式.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1)分级结果可由学生入学时,学校发放的问卷调差来决定.在问卷调查中,将分出3个等级,①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软件掌握得都很好,经过严格的考核,对考核成绩合格的学生,可以直接获得第一学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相当学分,并给予该课程的成绩;②具有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但并不够清晰,一些相关软件也只略知一二,操作并不熟练.这类学生需要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学校应该配备一定量的学时,使这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上一个新台阶,以达到第一等级的学生的水平;③基础较差甚至一点基础也没有的学生,他们需要从头学起,这就需要学校配备大量的学时,从计算机基本教起,教师一点一滴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经过大量的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教授,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我们真正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

(2)由于不同等级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这就需要不同等级的学生配备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学课时量,最后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

(3)仅有新的教学模式还不够,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材.由于计算机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更新快、新知识多,跨越大,因此一本教材用几年,将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所以,编写一本以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以精心布局、精选实例、精炼文笔为原则,理论与实用共存,适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教材势在必行;

(4)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计算机本身是一种工具,是一种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辅助设计、娱乐生活的工具,因此学会使用它,并用好它,就可以在很多领域里帮助人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还要帮助学生分析计算机在专业中所起的作用,争取达到计算机应用与相关专业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为今后利用计算机来帮助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5)计算机学科是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教学生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站在知识的最前沿,把计算机领域中最新的知识点、方法和技能相关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发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理论知识.

3结语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25-02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可以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并能够通过计算机的学习更好的融入社会、贡献社会。早在1992年,国家就提出了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二大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二大要求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从文化理论到技术操作再到实际应用的过程,正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标。到现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经过了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其对于学生的运用与实践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等职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已经得到普遍改善,一些计算机教育培训课程和等级考试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提升,然而,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仍然忽视了实际应用的重要性,使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实际上违背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初衷。

(一)教材编制与时代要求不统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一些计算机教材中的技术教育已经与时代脱轨,甚至在当代已经被淘汰,实践中并没有运用的空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为实践性与应用性,中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原理,并且在其工作与生活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落后的教材使学生缺失了一部分重要的计算机基础,从而阻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今,一些老旧的教材在现实中很难得到应用,基本设施也被淘汰,这样的教材使得学生对如今的计算机系统仍旧缺乏深刻的理解,也造成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现象,这样一来,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当今的计算机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摆脱陈旧的教材大纲。

(二)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够重视

计算机在我们工作与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在就业招聘中,计算机基础的实践与应用是考核的重点之一,也是衡量人们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其课时设置却没有达到教学标准,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够严格,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没有较大的兴趣,逃课、迟到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另外,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态度不认真,理论与文化知识不扎实,应用能力也就较弱。

(三)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当前,计算机上机试验设备已经大大改进,从原先传统的286设备更新为内存较大的设备,校园内的计算机大都进行了联网设置,并成为了一个网络整体。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但是,计算机实验教程对于他们依然很重要,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他们今后就职的重要技能。可即便如此,计算机教学的方法仍需进一步改进。以计算机的软件应用教学为例,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机软件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少运用,而学校依然以此软件作为教学示范,这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状况有偏差,学生不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从而导致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脱离日常生活,再加上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自学能力不足,这样一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率很低,实现教学目标则是难上加难。

(四)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较低

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能清楚的了解白己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考试合格,则可以得到计算机证书的认可,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应用能力,一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从而以作弊或速成的手段取得合格的成绩,另一方而,等级考试也是教学水平的体现,而一些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要求的考试通过率,仅仅以习题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辅导,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

三、中等职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不是能够涵盖所有的计算机理论和文化知识,而是提升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学习当下的计算机知识,做到与学生共“进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思考与创新,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引导式的上机操作教学,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获得知识、取得进步。

(二)做好教师培训工作

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受到教师水平的影响较大,教师水平可以从两个方而衡量,一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传递的重要环节,循序渐进、思路清晰、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可以大大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并快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知识不断更新,使得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需要时时补充新的计算机知识,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纠正的作用,学生在困惑与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并传授正确的知识,一些较为难理解的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和分析,所以,教师的素质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师培训工作是为了使教师能够与时代接轨,不断扩充白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率,如果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到教学进度,甚至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是上机实验课程的组织人员,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和见识可以与学生分享,并使学生从中收益,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实际经验。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课程知识是否枯燥,学生的兴趣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信息化时代的推进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动态视频,依据科学调查,人们对于动态的彩色图片、视频等具有一定的兴趣,也可以提升人脑的注意力,这使得枯燥的知识体系转化为动态有趣的图片,不仅活跃了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

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单是利用书本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再现平常课堂中无法模拟的实际情况,通过模型演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点,并能够将其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实践与应用能力。

(四)重视实验课程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脱离上机操作,上机操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就职提供重要的技能保障。所以,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应该上机进行试验操作才能够巩固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技能,并在工作和学习中实践运用。

1.上机内容符合实际。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讲解和演练之前,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对上课的内容进行主次划分,一些应用型不强的技能让学生了解即可,一些重要的应用技术应该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分清主次,学到更加实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上机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是督促学生白主总结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储备体系,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填补知识漏洞。

3提供足够的上机时间。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差,上机操作的机会也比较少,所以,提供充足的上机时间使学生能有更多的上机经验,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操作问题,这时,上机经验可以有效防止问题的发生或扩大,及时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效率。

篇4

1 前言

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与培养学生基础操作能力是中学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根据实际课程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初步了解,同时能够掌握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把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操作能力结合运用到实际操控中,为将来在计算机学习方面做好铺垫。实施中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不仅能够提高中学学生的信息文化知识与创新实践精神,而且还可以提升整体的中学教学水平,因此对中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 中学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Dos命令、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基础知识。但是在信息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了大致的认识与操作能力,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教材的内容传统、陈旧,缺少趣味性,无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跟不上时代信息化的潮流;计算机教学内容理论知识繁多,并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加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难度,从而无法使计算机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2.2 学生计算机能力存在差异性

因为每个中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所以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互不相同,从而造成中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一些学生基本能够进行独立的计算机操作,一些学生完全不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一些学生还未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硬件与软件,一些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软件处理与系统运用等。这些差异性对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许多中学校仍然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也没有进行更改,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计算机授课毫无重点、枯燥乏味,使计算机教学质量下降,从而阻碍了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2.3 教学模式单一

中学计算机理论知识内容比较广泛,但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因此学生无法全面地学到充足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尽管计算机课程普遍出现在大多数学校之中,但教学形式依然沿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一直是计算机教学常用的模式之一,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操作技巧方面受到限制,学生的思路只能按照教师讲解的套路进行延伸,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计算机逻辑思维与操作能力,从而降低了计算机整体教学质量。

2.4 师资力量薄弱

一般情况下,部分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只是进行短期培训就开始上岗教学,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文化水平,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与计划。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一些计算机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难以跟上时代的变化;另外,部分中学会聘请大专、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进行教学,虽然这些教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是他们缺乏教学经验,而且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处理,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来积累教学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

3 实施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策略

3.1 改变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一些计算机教室不仅身兼教师一职,而且还要分管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相较于其它科目教师而言,工作量与待遇呈反比,从而使计算机教师对工作缺少热情与积极性。所以,计算机教师要提升自我的思想观念,了解素质教育与计算机教育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第二,教育理念。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解教育不只用于传递文化知识,而且是发展认知的必要方式。所以,中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育学习之中,从而发挥了其主体作用。

3.2 课程结构的改革

因为中学生学习任务量大,学习科目繁多,所以无法编排更多的计算机课程。针对有限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应该制定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来实施教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发挥出全面性和实用性,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内容,又可以对目前市场发展的最新状态有所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材料或者成立学校的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3.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材应该选择与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相符合的理论内容。教材内容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做到有重点、有规范、层次分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且,计算机教材也要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更新进行升级调整,使计算机教材内容涵盖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4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在中学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中,教师的品格素质是决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之一。所以,中学教师要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自我提升来充实计算机教学能力,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吸取成功的教学案例来积累经验,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信息

从20世纪末开始,人类世界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作为支持信息化社会基础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更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应用,学习、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技能,已经成为新世纪对现代青年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的教学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专业特点不明晰,专业区分度不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等内容。但我认为中职业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制定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图省事,所有专业使用一种教材,按照一个教学计划执行,但实际上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有极大区别的。比如,美术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的应侧重于多媒体技术知识的学习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重点掌握汉字录入方法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等。一样的教学计划造成学生“学”与“用”相脱节,导致学生工作时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从而造成了职业教育与用工单位需求之间的鸿沟。

2.中职生的文化素质不高且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

随着高考扩招的逐步推进,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而家长又多数有能力负担孩子的大学读书费用,所以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宁愿进高中,也不会来到中职学校读书,这样就使得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由于初中时的教育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1.转变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远距离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教学主体正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自主化、个别化学习为主,辅以一种或多种媒体完成学习内容的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学的内容应该从简单入手,再逐步加大自学的难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自学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带着自学的习惯,就会在平常的自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答疑及自己的练习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以“任务驱动” 为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教学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例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上机实践可设如下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软件来完成一期黑板报,选择老师给的主题(欢庆十一或者欢庆元旦等)或者自己定主题,要求在创作时含有艺术字、文本框、边框、底纹、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和表格等完成任务,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提供互联网教学环境,以便学生找到创作作品的合适素材,同时老师在上机实践中作科学的指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任务完成后,作业的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同学互评,最后由老师点评,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资源能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3.加强上机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入门课程,其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课程内容不公要是考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注意实用技术的应用,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强调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它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社会实效,减少理论课程,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比如:计算机工具软件应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表格处理软件的熟练应用,都要求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技能。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应强调上机实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性质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不上机就无法掌握课程内容,也不可能达到学习目的。

三、加强计算机专业老师的培养与培训

想要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支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湛的、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才能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有些中职学校计算机老师不是专业老师,由其它科教师改行,半路出家,自学而成,专业水平总的来说不高;而部分对口专业的年青教师,由于没有工作实践经验,从事教学也有些力不从心。加之,计算机知识更新特别快,知识的专业性要求更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老师们应多走出去深造,听专家讲座,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多接触新软件,从而更自如的胜任教学。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性教学,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巴哈尔古力·吾吉.浅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索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01期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任务驱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相比大学本科注重基础理论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1]。计算机的普及对中职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教育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 中职计算机教育现状

2.1 中职学生入校时计算机水平不平衡

由于计算机教育发展不平衡,以及生源问题,造成中职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机知识处于不同水平。普遍来看,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但是,他们的计算机知识也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特别是网络‍聊天、网页浏览以及网络游戏的操作。而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则知之甚少,一些学生甚至连Word的基本操作都没有掌握。

2.2教师硬件条件与教学方法的局限

目前,大多中职学校并没有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由于学校条件所限,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很少。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很容易出现教师知识老化的现象。这种老化现象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老师没有讲授,讲授的只是一些脱离专业方向、与就业要求不匹配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感受到“计算机的巨大用处”,因此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的状况。

3.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探讨

针对以上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通过组织计算机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校及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了计算机兴趣业余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扩大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如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广告设计、组织参加各种比赛等,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3.2 专业老师应随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是兼职,因此他们可能将重心更多集中在专业课程中,从而忽视了计算机教育。因此,其计算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不能抱着几年之前的心态与方式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讲授。例如,Windows系统现在已经升级到第8版本,如果在课堂上还一味地讲解Windows XP系统,这显然脱离了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另外,Office软件也随着版本的更新,在界面操作上有了很大改变,这也需要教师更新自己的操作习惯。因此, 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要思想敏锐、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要注意计算机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也要注意‍组织对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促使他们很‍快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应用软件[2]。

3.3教师应及时了解就业需求,明确计算机教育的方向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前,教师应该思考:我们培养的学生以‍后出去可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而我在课堂上应该从什么方‍面去教育学生?以前,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就是文‍员,然而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普及计算机,能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录入、图文排版的大有人在,那么我们的学生还‍有什么竞争力?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出‍现一种新动向:许多企业都要求招收计算机方面的管理人员,要求应聘者能架设并管理企业内部网络,同时熟悉Internet的‍使用,而这类专业人才的市场缺额也较大,因为这类专业人才‍不但要熟悉计算机的诸多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处理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中有关因数据交换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个机会,毕竟这类的专业人才我们能够培养。因此,‍职校教师应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从而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4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3]。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先创‍设情境,进而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去讨论、分析(如制作一张幻‍灯片),并着力去解决。毕竟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课堂教学除了明确教学目标,处理好教学信息,考虑好教学‍的结构与程序外,选择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作用甚大。而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从互相学习中获得自己不会的技术,扩宽知识面,使之从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

3.5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

目前中职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将不再是主要的授课内容,而要着眼‍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开设1—3‍门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教学重点应转移到专业软件操作应用‍这一方面。我们要强化这方面的教学,调整并加大课时量,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专业之中。这是新时期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秋红. (2009). 浅谈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基础教育[J]. 科技信息(4), 566.

篇7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教学目标

高中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教学是针对当前计算机、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发展、生活、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则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现状,积极开展创新型计算机教学,提高高中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高中计算机课程也不例外。明确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明确如何开展课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

高中计算机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储备。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的构成以及计算机的使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顺利使用计算机完成各项学习、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2.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实操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来开展学习、生活方面的辅助活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融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增强学生的时代适应度,这是高中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提高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提高高中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首先需要计算机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水平的提高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率提升的前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提升教师的知识输出水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主要指教师在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前沿等方面的了解以及认识等方面的提升;教师知识输出能力水平主要指教师将自身知识高效传输给学生的能力。

例如,教师通过再培训、再学习来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还可以通过自我学习,研读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前沿文献或者研究现状来进行教师的自我充电,提高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教师知识输出能力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计算机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相关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将理论教学与计算机操作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的主要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操能力,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又离不开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性知识,因此,教师在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的过程中,需要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教学与计算机实操实践方面的教学相结合,从两个方面促进学生计算机课程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因特网的具体应用操作实践时,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实操内容与因特网、物联网的起源、发现现状、发现前沿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完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全部学生计算机素养水平的提升

分层次教学法,主要指教师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等因素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特点展开区别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计算机成绩、知识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开展Word部分的教学时,可以对计算机能力较好的学生讲解如何使用Word软件进行表格、图表方面的处理,对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开展如何使用Word处理文艺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学生未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基础,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发展,计算机知识的高低、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展开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时,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能力水平开展计算机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实操教学相结合,教师还可以丰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使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全部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普遍提升,从而优化高中阶段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为社会、为国家提供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临床护理 职业教育 计算机应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02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ar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follow the care and discipline of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different levels of nursing staff to meet the needs of computer teaching methods. Metho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aching systems of care, emphasis on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education, teaching the use of book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capabilities, focused on training and on-site to explain the combination to rais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Goal: a comprehensive computer integrated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ursing skills to meet clinical needs and carry out research and teaching needs.

【Key words】clinical car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computer applications

引言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的不断深入,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医学护理的方方面面,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应用技术成为当代护理人员必备技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我国临床护理人员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相对滞后,各医院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现状与临床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给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如何与时俱进,加强临床护理技能培训中的计算机教学,使临床护理人员掌握更多、更有用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以适应当前医学护理学的发展需求,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1 计算机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

1.1 护理信息管理系统

将计算机作为先进的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是现代护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集中体现,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1]。目前,我国已有较多医院应用计算机来开展与护理有关的行政和事务上的管理,他们主要包括护理质量综合评价[2]、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管理[3],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管理[4]和护理部综合信息管理[5]等。

1.2 护理病历辅助管理系统

护理病历辅助管理系统是一个能收集、储存、处理、接收和及时交流患者情况的标准化的护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通过它,能规范化地完成护理计划的制订、书写,既能真实地反映病人的病情,还能实时记录和直观的反应规范化的整体护理实施过程[6]。

1.3 病房护士工作站

病房护士工作站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7]。该系统以护士的日常工作为目标,将病人住院期间的个人信息、诊治活动、药品使用、经费管理等都集中体现在护士站系统的应用中。

1.4 医疗仪器信息技术含量的增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均由计算机自动监控,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监护仪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医疗仪器的使用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分析与检索,使危重病人得到严密的监护与及时的救治,为医疗、科研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

1.5 远程护理

远程护理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传输医学信息以进行诊断、治疗、护理和教学的一门应用型学科,这将是未来医疗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6 护理教育与在职培训

互联网提供大量内容新、知识面广、成本低廉的护理资讯。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网络教育更经济、及时、丰富,将成为未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医护人员可以利用E-mail、视频、语音、远程控制与远程操作等提供在职技术服务,跨越时间、地域、人员限制,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 临床护理人员计算机教学现状

2.1 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计算机信息学课程在我国护理院校开设较晚,导致医院的大部分临床护理人员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观念都跟不上现代医院信息学发展的步伐,甚至有部分护理人员将计算机应用能力排斥在自己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外,对信息技术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2.2 计算机基础知识匮乏

许多临床护理人员特别是高年资护理人员,由于从未接受过任何计算机基础教育,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他们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常常因电脑主机电源松脱、显示器未开、网线接触不良、数字键盘关闭,大小写键转换等应用问题作为电脑故障要求计算机专业人员处理,影响日常工作。

2.3 人员素质两极分化严重

医院的护理人员来至不同地区和不同院校,计算机水平参差不平,很多的护理人员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基础很差,甚至有些护理人员在工作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不要说运用计算机了。护理人员之间的两极分化,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2.4 未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受体制、观念等因素影响,各级医院投入到临床护理计算机教学的力量也远远不足,医院对医学护理人员的计算机再教育也未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护理人员只是在工作需要时被动的学习,学习内容也大都限于一些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缺乏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系统教学,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均简单、枯燥、机械,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故而学习的效果也不好。

3 对临床护理人员计算机培训教学方式探讨

3.1 制订系统的护理计算机教材

医院的相关部门应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制订护理计算机教材与教学大纲,例如:加大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力度,强调护理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拓展网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医学护理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知识和护理信息系统远程应用能力的培训等,制订出一套能满足护理人员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教材。

3.2 集中培训与动态教学相结合

医院护理人员人数众多,工作繁忙,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院护士的集中培训很不现实,可考虑对全院护士进行计算机知识水平测试,抽调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然后让他们回到各自的部门科室对本科人员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分别帮教培训。同时,医院的计算机人员在处理科室的计算机应用故障时,还要尽可能将一些相关的计算机的应用常识通俗地讲解给现场的护士。这样以点带面,因材施教,尽量做到教学难度与量度符合不同护理人员的需求。

3.3 改变观念,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拓宽教学内容,除了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让他们掌握临床信息系统的日常操作外,还应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高护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比如,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性能,操作系统的应用常规和功能特点,网络系统的架构、传输功能,应用范围等,使其能认识和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计算机应用小疑难;开展医学统计学教学,提高护理人员处理护理信息的能力和医学护理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加深护理人员对互联网相关知识的认识,为护理人员参加远程护理,远程在职培训打好基础。

3.4 重视师资历素质的提高

参与护理人员计算机教学的计算人员除了加强本专业学习外,还应该学习一些医学护理知识,了解计算机在医学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程度和存在的不足,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并要注重语言艺术的学习,在教学中,应考虑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计算机专业术语的认知理解程度,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我院至1998年始,首先在病区护士站开展计算机应用,经过了三次升级改造,目前,计算机信息网络已涵盖医院的所有部门和工作流程,实现了以医疗信息、经济信息、物流信息、人力资源信息为主线的全过程、全方位医院数字化管理,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在长达十多年的信息化实施工作中,对全院1000多职工进行了分批的计算机轮训,其中,仅对全院700多护理人员(包括助理护士),培训人次就在2000人次以上。在对护理人员的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我深深认识到,在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中,应顺应护理学科对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需要和学科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医学护理人员的视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菁 计算机机在我国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03,16(2) 156.

[2]吴妙玲,陈秀强,何伟民,等.护理质量综合评价软件的开发.护理研究,2001,15(3):175.

[3]王晋.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护理学杂志,2002,17(4):301.

[4] 郭天健,张晓静,宋忠良,等.应用计算机技术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的研究.中国医院管理,1999,19(5):12.

[5] 张玲莉,付云霞,范德兰.护理部信息管理系统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山西护理杂志,1999,13(5):204.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微课;实验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46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1 微课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是美国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创的,他认为制作微课目标就是为了突出某个要点,它以短小精悍的视频设计,将教学设计、知识关键点、视频素材、学生学习等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学生环境。

微课作为一种耗时短、知识点集中、不受时空限制的授课方式,使得教学都变得轻松与便捷,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将计算机基础课分成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以短视频形式出现,很容易就将学生由一个要点吸引到另一个要点,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难点。

2 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实验

2.1 研究目的与对象

为了对微课教学实践结果有个明确的认识,通过教学实验,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经过实验是否有了显著的改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有了显著的改变。

研究对象为本校临床1501班和1502班的学生,由作者对两班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进行控制。临床1501班为实验班,人数50人,临床1502班为对照班,人数50人。

设定学生的综合成绩为因变量,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为自变量,实验前后的试卷都由学校教研组出题,考卷采用百分制,两班学生采用同样试卷。

2.2 研究方法

实验从2015年9月21日开始,到2016年1月15日结束,历时一个学期,除去假期约为4个月时间。实验班1501的教学实验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为时2个月,在教学中采用先串讲再用微课的方法,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系统了解知识体系之后,利用微课重点了解一些关键知识点,从而巩固学生对难点和要点的掌握。

第二阶段,为时1个月,采用教师讲解微课制作方法,让学生自学,选择难点和要点利用易企秀等网络工具自我制作微课,教会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阶段,为时1个月,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再次回顾与复习,利用微课整理,对难点与要点进行再次学习,巩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掌握。

对照班1502整个实验期间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按照课时安排采用PPT方式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有关知识点在PPT中进行回放和多次播放,让学生能够容易记住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点和难点,从而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

2.3 过程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两班学生实验前后的计算机基础课成绩和总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对两套计算机试卷统一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经过检验,实验前后试卷的设计都非常合理,可信度较高。试卷与学生计算机基础课考核之间的相关性比较显著,也就说明试卷能够显著地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

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计算机基础课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见表1的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参照班的计算机基础成绩差异性不大,两班平均成绩相差0.42分,这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不大,基本保持一致水平。在显著性水平а=0.05,即置信区间为95%时,实验班与对照班计算机基础课成绩的Sig值大于0.05。这充分可以说明,有95%的把握认定试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计算机基础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在显著性水平а=0.05,即置信区间为95%时,实验班与对照班计算机基础课成绩比较后所对应的Sig值小于0.01,这充分验证了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计算机基础课成绩有了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的计算机基础课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了16.2分,这充分验证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计算机基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采用微课教学加学生自学制作微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证明该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有着较高的适用性。

对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综合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见表2的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参照班的综合成绩差异性不大,两班的综合成绩相差1.02分,总标准差相差只有0.009,这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综合成绩比较一致。在显著性水平а=0.05,即置信区间为95%时,实验班与对照班的Sig值大于0.05。这说明有95%的把握认定试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综合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后,在显著性水平а=0.05,即置信区间为95%时,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后所对应的Sig值小于0.01,这充分验证了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综合成绩有了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的综合成绩比对照班高了14.33分,这充分验证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综合应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运用微课加学生自我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明显的兴趣,显然各科学习成绩就可以有所提高。

3 结 语

高职学生基础差,在学习中由于遇到难点而容易放弃对整个课程的兴趣,而传统PPT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教师只是对于难点要点进行回放来加学生的认知,学生只能凭借记忆对难点进行回顾。而微课的便捷性,可以使得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对照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阻碍,让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开展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Z].2013.

[2]D Shieh.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7).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姜威. 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9).

[5]周丽娜. 中职会计教学中“问”与“诊”的应用[J]. 科学中国人. 2015(33).

篇10

当今职业学校学生基本素质起点现实的情况下下,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处于不败之地,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育现状

1、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业学校的学生给社会上的印象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违纪现象不是偶有发生,而是司空见惯。这些特殊的群体,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对于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来说,在工作上有很大的难度。

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无法真正投入精力去钻研计算机课程。学生没有动力学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于计算机教师所讲的内容既没有预习,课后也不会主动练习,日积月累,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内容无异于天方夜谭,形成恶性循环。

2、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模式过于陈旧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还停止于旧的时代,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课堂上计算机老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下课后练习课堂内容,依次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解完毕,计算机课程结束。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工场模式,没有注重学生差异,忽视教学规律,造成教育的一刀切,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很大,甚至无法弥补,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就业压力很大,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3、计算机课程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现实应用

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许多计算机课程只能涉及到比较浅显的、初步了解,学有余力,希望能够进一步自学的学生无从下手,因为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创造性的部分没有涉及,学生无法自主的完成。许多计算机领域已经不再使用属于淘汰的或者将要淘汰的软件、方法,在职业学校这样的课程依然存在,无法跟进社会的需求。

二、解决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育现状的对策

1、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足于简单的要求,即毕业生技能达标,而是要求全方位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能力。

职业学校开辟第二课堂作为计算机教育的新渠道。职业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各种实用的、有趣的课外计算机课程,例如动画制作小组,网页制作小组,程序制作小左,等等。

职业学校还应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相配套。不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开设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采用真实发生的社会思想道德修养案例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体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明白先成人后成才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定位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因此在职业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划分为多个应用方向,这样既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选择,同时也利于各个专业中课程设置的更新与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第一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应用程序设计的学习,它的培养体系是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和初级程序员。第二注重计算机网络课程。课程的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培养体系是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网页设计人员。第三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培养体系是初中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第四注重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在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当然也应让学生适当掌握美工知识,它的培养体系是设计人才以及图像处理专家。

职业学校应该分析计算机专业分配和单位的用人需求,必须把某一行业的行业知识,比如,金融、会计、广告等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才会有出路。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和相关专业、行业的紧密结合。

3、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素质的提高

因为在职业技术学校,其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都相对不高,导致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不断提升计算机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时计算机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学科,因此,加强青年计算机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计算机教师应多参加各种各样实用的培训。计算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更新计算机知识,也就跟上追赶上现金高速发展社会。学校应组织计算机教师定期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鼓励青年计算机教师参加微软、思科等一系列专业认证考试,对获取证书的计算机教师提供鼓励性的奖励,提高计算机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