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的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的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管理;情感管理;工作理念
作者简介:钟小要(1978-),男,河南漯河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团委书记,讲师;方留(1973-),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安徽?合肥?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课题“大学生管理的理念与方法研究”(课题编号:2009sk009)、2010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0007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37-0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激情四射、活力迸发的时代。正如奈斯比特所言:“我们周围的高科技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同时,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由此可见,情感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最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做到坚持人本主义的思想,注重情感关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用爱和责任为青春导航,同时也能凸显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充分施展自我才华,激发内在的发展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1]
一、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分析及情感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新一代,改革开放30年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及行为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对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冲击尤为明显。作为新生代的他们,思想认识标新立异、个人情感自由表达、追求自我实现、追逐时代风尚、体验观念开放。他们虽然知识富有,但情感淡漠,缺乏感动之心、体谅之怀;他们虽然享受着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爱,但缺乏最基本的感恩回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普遍存在情感缺失。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突现的问题和矛盾也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深入触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
在大学生思想多样性和需求多元化的现状下,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很难奏效。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忽视了情感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极易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和动机趋向功利,使原本缺失感恩体验的教育更加肤浅。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情怀流于形式,学生对于教育管理效能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的状态。减弱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掩饰了学生渴望求真的需求,导致了心理世界的荒漠和不和谐。单纯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直接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因情感需求而产生的问题,情感的问题还是需要情感管理这把钥匙予以解决。如何结合教育管理新的实际加以运用,特别是要研究和探索如何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管理”的理念。
二、情感管理的内涵以及情感管理在教育管理运用中的本质特征
情绪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是有着丰富情感生活的高级生命体,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核心成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发展需求中起着动力效能和组织作用,支配和影响着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举止。所谓情感管理,就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现实,管理者以至真至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融,满足被管理者的内在心理需要,形成融洽和谐的工作和学习氛围的一种高层次科学管理理论。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本,以情感为动源,以和谐为基石,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实践精神、以强化组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全新的管理理念。[2]
情感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技术中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方式。情感管理就是要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以情感为特征,以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石,营造出情感管理的和谐环境。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就是要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思想认识的双向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激情,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心甘情愿地服从规范,接受教育管理。教育者要创造出一种环境,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转化为成长发展的能量。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单纯的“说教”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充分尊重人的需求,用情感去引导人、感染人、教育人,引起教育管理双方情感的互动和共鸣,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将情感管理运用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热情,化解教育管理中的消极或对抗情绪,促使学生刻苦努力,健康成长。[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集体的向心力和感染力,实现人性化管理。
三、情感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运用中的路径选择
情感管理运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所依附的个体亲身体验的现实之间去寻找联系,帮助学生重构学习及生活的规则和秩序,实现教育管理的最大价值化。
篇2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念;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观念在各行业中均可以应用,尤其是在教育行业。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模式较为僵化,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小学教育改革实行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就应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在实际落实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此来推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开展,为小学教育的有效落实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管理过程中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生初入校园的时候,其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等都不健全,对于很多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少,其思想还没有受到同化,没有被不利的因素所侵蚀,存在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样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作出一些在教师看来不可取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会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基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扼杀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管理行政化色彩严重
在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现状进行分析中可以看出,管理过程中存在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小学校长严格按照上级指示来传达教育管理要求,上级要求学校怎样做,学校就怎样做。而在小学校园中,校长是最大的领导,校长下达的指令教师需要无条件的执行。这样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在管理过程中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所以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方式并不可取[1]。
(三)教育管理过于功利化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考试是决定学生学习生涯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这样的教育现状就造成了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局面。在小学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只看结果,对于学习努力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十分的功利化,缺少了人文关怀。而且在教师以及家长这样错误的管理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小学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想要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就应采用人本管理理念。所谓的人本管理理念,就是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一管理理念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一管理理念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人本管理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基于人本管理理念构建教育管理模式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管理观念,在实际落实管理工作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根本,以此来确保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不以成绩论成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以成绩论成败,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中,应对所有的同学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考试成绩的多少而决定对一个同学的关怀程度,教师应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赞扬,促使学习好的同学能够有更多的动力继续学习,而在对学习不好的同学进行管理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鄙视,教师应肯定学生的付出,对学生所作出的努力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深入地挖掘,从其它方面证明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的教育管理方式,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学生。
(三)将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进行有效结合
在以往的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是以制度为根本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教育管理制度中,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准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分部制度从人性化角度来说过于苛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本管理过程中,应将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结合起来。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对于一些较为苛刻的内容,可以适当的放宽标准。同时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不应采用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教师应多应用怀柔手段,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多给予学生关心来促使学生尊重教师开展的管理工作,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之处,这样学生能够自动的進行改正,而不需要教师严厉的督促学生改正[2]。
(四)构建平等的人文教育文化氛围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不应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俯视学生,而是应该和学生处于同一地位,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文化氛围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教师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平等的人文教育文化氛围。在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在教师与学生进行友好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为人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篇3
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下,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和要求。当代文化学者认为,创新是基于系统整体管理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控制调节模式,主要是针对已有系统的内在联系和物质基础重新调整其组织架构,进而达到目标优化的目的。对于高校教学管理而言,创新性教学理念更是根据其整体系统管理模式进行纵向和横向调节的组织优化手段。主要是根据高校教学组织系统内部组织资源的分配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系统优化调节,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高校的具体教学情况,重新调节资源分配。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情况、学习成绩优化课堂组织模式,通过多元化调节教学组织关系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2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
2.1教育本?|变得更加物质
很多大学教育的本质都在发生转变,变得更加物质化,从育人转变成经济利益。使得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偏向于经济效益,忽视了教育的现状。很多大学教育管理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以收取更多的学生,收益增加,但教学质量没有升高反而降低,所以大学教育变得更加的令人质疑。
2.2教育管理模式不够先进,缺乏创新
当前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对于行政管理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而对于教学环节中一些动态的监控和预警没有做到有效的防护措施。所以大学教育管理的水平较低,学习效率也不够高。
3如何对大学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3.1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手段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变得更加重要,应用也更加广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传播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理念。所以在大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创新革新,多媒体技术,教学光盘,等一些辅助的教学软件要大量运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老师的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学习,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打破了时间地点,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改变。老师不在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了指导者,学生不在被动的学习,而是积极主动来进行学习。学生的个性不再受到限制,而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3.2改变发展观念
在新形势下,互联网不断发展变化,如果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不跟随时展变化,就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淘汰。网络大容量,覆盖面广,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引起了大学教育领域的改革。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还可以建立一个大学教育平台。利用网络技术传播广泛传播知识,使大学教育更加的普及。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必须迅速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全球,拓宽视野,这样才能借用网络,传播知识,也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学习。
3.3要有市场观念
在新形势下,网络是一个开放平等竞争的空间,这是一个大市场,国内外中西文化的思想和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选择。在网络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创新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就要丰富大学教育的资源。使得教育方式更加多样化,大学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教育的方式,以及受教育的传播者。所以要有市场观念充分地掌握信息技术,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3.4改善教育管理模式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老师要学生民主性,但不是完全的民主,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思想不够成熟。完全靠学生的意见进行管理,可能会使用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就失去了老师的引导性,失去了改革的意义。要让学生有自律性,自主性,二者相结合,加上老师的引导,合理的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合理的民主。除此之外,学校管理的是老师,老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管理着学生,也受学校的管理。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都十分的活跃,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与学生为中心,老师是教育的本体。这些理念相互联系在每一个环节,在不断的改进中发展。学生是管理的对象,还是管理的主体。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着一些僵化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要有目的的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学校要与学生相互信任,这样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管理,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第一,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就要建立一个完善制度,这样才能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下去。可以建立一些学习组织,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吸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做管理的能力就会提高。这个管理机构就能在学生的管理之下正常的运行,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在学校中营造一个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校园环境是很重要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都会影响到每个学生,所以学校的氛围很重要,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讲座演讲活动,或者是举办一些竞赛活动,以自我管理为主题,让学生进行演讲,这样就能加深每个学生对自我管理的认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的自我管理,学校也就有和谐的人文氛围。
篇4
一、在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教育管理的价值
1.更加注重思想引导。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市场经济社会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然而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进入企业进行学习实践,这就使他们进入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导致其思想容易受到复杂的实践环境的影响。此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能有效地引导其思想走向正确的道路。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深化了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认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人才在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岗位的职责所在,并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利用在企业的建设中。在此过程中学校对其进行教育管理,使其锻炼了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方法
1.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高职院校与校企进行合作从而实现双方共赢,需要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人才资源才能使企业产生合作的愿望。培养技能性强的人力资源要从构建良好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入手。首先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理念。现阶段我国处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高职院校可通过毕业生讲座、创办报刊以及利用网络等各种具备影响力的活动,使学生从多角度去了解市场观念和企业竞争情况。例如,教师可邀请往届发展良好的毕业生回校讲座,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并解答在校学生提出的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问题。这种老毕业生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互动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道路产生自信,又可以在了解的前提下明确方向。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正视社会现实,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在明确职业方向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学校也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把其归到必修课的课时计划里。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以及市场动态,理性地分析企业对人才需求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协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第一周开始就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里参观和了解实际的工作内容,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找准未来职业的行业定位。
篇5
【关键词】大学教育 管理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4-01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制不断发生变革,及在社会高速发展及西方文化思潮冲击的影响下,众多大学生出现价值取向错误、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对其健康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全面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1.加强创新型“一体化育人”思政教育机制的构建
创新型“一体化育人”思政教育机制指的是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一种工作机制。其中,“一体化”主要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运作,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及方法统一等多个方面。为构建起“一体化育人”思政教育机制,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建立起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思政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形成党委与行政共同决策、行政部门全权负责组织与管理的一项教育工作体系;
其二,建立党政干部及两课教师为主的思政工作队伍,将其蕴含的思政教育效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三,连接学校与学生家庭,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
2.建立创新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思路
2.1改进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
高等院校应加大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力度,除配备充足的思政教师外,还需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手段与模式的创新,实现考试办法的改进。此外,为顺利建设精品课程,高校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思政教师展开全面培养。
2.2全面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
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与学生教育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才能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就要采取职务聘任、职前培训以及年度绩效考核等方式,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2.3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
在做好学校内部稳定及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还应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积极向上的、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达到充实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此外,学校还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思政教育,加大教育载体的创新力度,同时持续改进当前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使其成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工程。
2.4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具备高水平思政素质的基础便是拥有一个健康且强有力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并成立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工作小组,将大学生的心理普查建档、咨询及辅导等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高校还应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5实行科学的思想品德考评机制
为加强并巩固思政教育成果,学校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思想品德考评机制,通过有机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科学、公正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及表现展开量化评分。加分鼓励表现良好且德行优秀的学生,而对于表现不好且品德低劣的学生,给予减分及纪律处分的惩罚。除此之外,还应倡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管理及评价,通过签订自律等协议,达到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及法纪观念的教育目的。
2.6大力开展扶贫励志工作
考虑到学生为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因而在实际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将人文关怀重点体现出现,在引导并教育学生的同时,给予其足够的关心与帮助。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学校就需要帮助其申请国家助学基金,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项奖学金,给予经济困难、成绩优异的学生一定的建立;同时,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使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简单劳动而获得一定的补助,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2.7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近些年来,就业已成为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项难题。因此,学校的就业主管部门就需要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指导,在降低学生就业期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理念,积极鼓励学生接受基层就业机会。
3.加大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力度
在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中,思政教育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高校首先需要定期集中培训新任职的辅导员及教师,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进修机会,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其次,完善思政教师的职务评聘制度,明确各项评聘的条件;其三,根据一定的比例标准,设立其专项思政教育经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其四,学校应当成立思政教育研讨会等研究机构,将其教育科研、工作咨询与指导等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结语
综述,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其教育管理工作更是与国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高校就应当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大力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1.远程教育结合了一般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成人教育。一般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是以函授学习为主,即职业外的学习。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学员大多都是带职学习,学习时间不自由,收到职业的限制,这同时也是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除此之外,远程教育的学员在学习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习时间更加业余。它突破了一般成人教育的学习的时空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时空。它不需要实实在在的学习空间,也不需要与教学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沟通,也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它的学习可以随意选择时空来进行。而且,一般成人教育的面授形式,在它面前没有用武之地,它是通过网络去进行学习。它体现了现代信息多媒体教育的综合特点,通过网上整合教学资源,来实现学习的效果和目的。2.远程教育教学的空间跨度属于世界一流。对于它的教学,有的学者指出,远程教育是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它突破了一般教学的地域性,全国不同区域的学员均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学校去学习,学习不需要到所报名的学校去,只要有办学点的地方,均可以报名学习,并最终由做报名的学校统一组织教学和管理。由于不同的地域的高校资源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于想要学习的学员,他们的学习需求是不一样的,仅限于本地的高校和专业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学员的求学需要。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的发展,培养不同地区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打破原有的办学模式,突破地区封锁,实现教学资源全国共享。
二、远程教育学员的学习特点
1.学习的业余性。学习的业余性是所有成人教育学员共同的学习特点,而在远程教育中,这种特征体现的更为明显。由于时空的跨度较大,远程教育的学员可以突破学期内任何时空的限制,根据自身的工作、家庭和其他的安排需要,灵活的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2.学习的随意性。远程教育的学习相比较其他形式的学习,其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学员可以在某个时间内选择学习,也可以在某个时间内放弃学习;可以在学习中做其他事情,也可以在从事其他工作中进行学习;可以因为某些事情的中断而选择学习,也可以因为学习的中断而继续工作。这是目前职业工作者最理想的学习形式。
三、远程教育学员的科学化管理的方式
篇7
关键词 公安院校 教育管理模式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公安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与挑战
公安院校以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在教育教学方面采取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模式,在日常管理方面实施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在“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强调环境育人、全过程育人。这种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公安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然而,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多元变化,公安高等教育理念向“人本化”发展,在校学生个性特征愈加明显等新情况、新变化,公安院校现有教育管理模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正走在机遇与挑战的交叉口。
首先是来自教育管理理念方面的冲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人本主义”、“全面发展”思想理念逐渐凸显,并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更是高等教育管理的应有之义。它强调重视人的因素,更倾向于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尊重和发展独立的个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反观公安院校现行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仍然沿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工具价值论和制度化模式,上下等级分明导致单向灌输和垂直管理模式僵化而缺少活力,权力比较集中导致人员创造性和发展性降低。在现行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不到专门锻炼和持续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学管干部在管理教育工作起到决定作用,教学与管理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意识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侧重自上而下的统一组织,自下而上的社团活动开展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来自就业社会化等政策变化的挑战。在毕业生不能直接到公安机关上岗就业的情况下,公安院校现行教育管理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弊端更加突出。公安院校在教育教学上过于突出专业技术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不足。公务员考试面向所有高校毕业生,即使考查公安专业基础知识,也能通过短期强化记忆来解决,公安院校学生在专业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又没有去别的行业和领域发展的任何准备,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还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倒逼公安院校改进现行教育管理模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最后是来自教育管理对象和方法等方面的挑战。公安院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学员),包括参加培训的在职民警、接受研究生教育和第二学位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和通过高考接受学历教育的本科生或专科生,存在层次众多、来源复杂、需求多元等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员)在心理发育、生活背景、基础素质、发展需求等方面差异很大,这对追求整齐划一的现行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公安院校本科生或专科生为例,目前的在校学生多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为主。一般来说,他们充满自信与活力,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喜欢按自己的理解行事。这些在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不再愿意被置于非主体地位,不再愿意单方面接受教育管理者的说教约束,而公安院校现的教育管理模式仍然在主体上以教师为中心,在方法上讲究等级与服从,多以单向灌输为主。这样的矛盾长期存在下去的话,学生往往会形成两种极端认识或行为:一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安排,对利益表达冷漠疏远,丧失主动性与创造性;二是基于自身好恶去进行判断,排斥反对学校的各项安排,甚至出现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无视客观现实的认识偏执。
如何回应教育管理对象上的新变化,进而构建适应新要求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公安院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这些现实呼唤公安院校应随机应变顺势而上,不能再抱着传统理念和模式不松手,而要在教育管理模式上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2 加强自我教育管理是完善公安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突破口
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和全面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与高校的教育管理紧密相连,而且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难以分割。一方面,学生能力素质的形成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思考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内容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强调社会化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更多的是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来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
公安院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政治忠诚度和公安业务技能,更要重视自我教育管理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满足学生探索新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使学生达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境界,自我教育管理能力是警察大学生毕业后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岗位的必备素质。而公安院校现行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育人功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自我教育管理是公安院校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进一步优化公安高等教育效能的重要途径。基于自我教育管理理论,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系统中来,构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拓宽了学校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渠道,为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可以成为破解现行模式弊端进而改良完善现行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论研究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提高,在价值作用、内在机制、路径模型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这些成果对公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存在规模专业、培养目标、传统习惯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公安院校不能照搬普通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理论和模式,而应该构建适应时展潮流、符合公安事业需要、切合院校和学生实际的自我教育管理模式。
3 构建公安院校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的路径
以国内外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基础,以促进警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大胆突破和纠正当前管理教育模式的局限和缺陷,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的路径方法,是推动公安院校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核心任务。结合公安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自我教育管理的良好氛围,使自我教育管理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教职员工正确认识自我教育管理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了解自己在学校和教育中的主置,明确自己担负的使命、责任与义务,激发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自觉地按照公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塑造自我、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二要健全完善自我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教育管理工作忌讳相互掣肘和“一盘散沙”。公安院校要在统一领导、教师、职工和学生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全盘考量,建立健全保障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配套规定,用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人、引导人、激励人。例如在教学、服务、管理、课外活动等方面,明确规定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理念原则和实施措施、考核表彰办法等,以求加强和改进公安类院校大学生管理教育模式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要完善“五位一体”学生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凝聚和引导作用。建设一个衔接紧密、协调高效的学生组织体系,不仅能够为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为了改变“等靠要”思想和被动开展工作的局面,为了进行高水平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公安院校不仅要优化目前的团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能,还应建立完善负责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包括负责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和负责专项工作的学生组织(例如学生督察队、记者团、图管会、后勤保障工作学生委员会、教学联络员协调会、同乡联谊总会等),构成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组织、自我管理委员会、专项工作组织“五位一体”的学生组织体系。由于各类型学生组织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对象不同,“五位一体”学生组织体系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建设,不能搞上下对口,例如在学校层次不设自我管理委员会,在大队层次不设专项工作组织,可设社团组织,做好自我管理委员会与各中队队委会的衔接配合。
四要推行“学长制”,积极发挥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打破同乡的地域限制和社团的组织界限,实现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帮助指导、二学位学生与本科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为自我教育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抓手。在学生大队内推行“学长制”,优秀的高年级同学用自己的经历感悟和热忱的关心指导来帮助引导低年级同学,不仅挖掘、宣传了典型人物和事迹,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有效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在具体措施上,以本科生为例,新生入校后的一年内,选拔优秀的大三年级学生担任新生区队的区队长,负责区队内所有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选拔优秀的大二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班长,负责两个宿舍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协助配合区队长做好工作;区队长和班长从新生到校即与所负责的学生共同住宿,方便他们了解掌握相关情况有效开展工作;通过轮流安排新生担任副区队长和副班长来考察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为进入大二年级顺利实现交接做好人才准备。推行“学长制”的难点有二:一是要建立规范的选拔、培训和使用、考核制度,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二是学管干部要对开展工作的“学长”认真指导全面考核,切忌“大撒把”“一推干净”。
五要建立“学生助理”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实行“学生助理”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不仅增加了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减轻了工作人员的事务性工作压力,拓宽了学校与学生相互联系的渠道,还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途径。公安院校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办公室日常工作、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等工作岗位聘任学生助理,负责协助一线工作人员完成一些事务性工作;在行政部门领导岗位聘任学生助理,搭建学院、部门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负责信息收集与沟通工作;在教学系部聘任学生助理,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当然,明确各类型、各岗位学生助理的选拔要求、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补贴待遇是这项工作的基础保障,组建学生助理团是对学生助理进行培训和管理的必要形式。
六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锻炼能力的平台。公安院校各部门和各学生组织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努力搭建拓展素质、提升能力的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要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警民共建、青年志愿者等服务性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服务性社会实践和警务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公安工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忠诚意识和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本文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1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公安院校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10175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观权.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新挑战、新理念、新手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215.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 教育管理 和谐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学校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学校的培养与教导,这就要求学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学者应积极调节校园气氛,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创建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构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使师生在教与学中有着美好的文化氛围,形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构建“和谐校园,人人有责”的有效局面。
二、怎样营造和谐的教育管理氛围
和谐教育的主线是通过教育等方式使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具有共通点的。教育的和谐发展能够保证学生作为主体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教育需要和谐教育贯穿其中,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校教育顺利展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育者,教师应提倡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确立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也应提倡其它校园文化的建立,比如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加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利于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应鼓励各种高雅和内容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倡导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有效完成社团的各项活动。学生社团通过各种活动参于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民主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丰富了课外生活。学生社团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和谐的校园建设使教育效果得到提高,有利于师生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更好地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方面。
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对于遇到的教学管理问题应与学生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学习反馈,提供学习表现机会,培养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学校对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和谐发展。在这种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良性发展,得到展现自我的平台,为教育管理者和被教育管理者和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保证。
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应由各方面综合而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传递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主动产生学习愿望,以积极主动并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应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归纳总结适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有序和谐,师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三、推进和谐校园文化是关键一步
在构建和谐校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创新各种方式,比如校园网站、校园简报、校园宣传栏等各种校园媒体形式,经常沟通校园信息,传播校园文化和校园热点,充分利用有效途径;还可以进行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发扬各自的长处,采纳其它学校的有利信息。对于学生的各种教育教学管理的反馈应及时回应,使教学次序有效进行。
建设和谐的校园不只是局限于校园里,还要促进和学校教育有关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包括学校与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相互衔接和有效发展,及时沟通,促进三方教育的和谐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使学校的功能性得到有效发挥。学校在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有序进行。
要倡导和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成为学生生活的主要文化;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保证教育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管理的现状
1.教育滞后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脚步的加快,传统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无论是从理念,还是管理模式上看,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模式,仅仅只是让学生去学理论上的知识,并且学生长期是在一种受压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变差,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这种传统意义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致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加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稳定度不高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出了问题,首先应当找的,绝对是高职院校中的管理层面的人员。这些人应当肩负着管理学生的重任。在高等院校中,管理工作的量还是很大的,并且,对学生的责任也非常的重大。然而,这个管理层面的人员,如今选择的,不是跳槽就是换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究其根本,就是这些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面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收入微薄,而且学校对这些老师的忠实度也不是很高,并且这些人员基本上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不久的年轻队伍,没有足够的经验使得在高职院校进行工作非常的吃力。
3.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不均衡
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呈现出一种下滑的态势。人数急剧上涨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状况。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员,在追求自身需求的目的上,纷纷选择考入高职院校,使得高职院校内部聚集着多种多样的人。这些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阅历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遭遇。而这样的一部分学生,也成为了老师管理上的一个瓶颈。老师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对于有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肯定是没有办法顾及到的。一旦相处的人中,有带有恶习的人员,就会不自然的影响到身边的学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就会进入到校园中,会导致整个学校的校风下降。再加之,在高职院校中,贫困生的数量是相当大的,这些学生自卑心理很强,一旦受到来自外界的某些刺激,很有可能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那么,在这样一种发展状况下,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模式显得非常的重要,并且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二、创新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
1.加强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
学生,是学校需要管理的一个大群体,当然,也是学校最最重要的一个主体。那么,如果学生的个体素质能够得以提高,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是相当有帮助的。那么,如何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呢?
学校可以加大开展人文方面的教育力度。人文的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这方面的教育,不再仅仅只是注重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人文方面的学习中,一个问题通常都没有固定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加强思考,来找寻问题的答案,在这样一种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就能积极的开动脑筋,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也能培养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在班上成立学习的兴趣小组,给出一个具有实际研究意义的问题来供学生思考,同时在一旁予以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在无形中被培养出来。
2.建立利用学分进行学生考核的制度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规模一旦加大,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管理,而且导致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素质不高的学生。那么,对于已成一定规模的学校,如何能够有效的加强学校的管理呢?我们可以通过学分考核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以发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在学校一定要修够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另外,这也能使学生在学校里过的更加充实,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打游戏、上网。这种考核制度,将学习的内容量化为学分,不仅仅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对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的发展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只要学校加强学生的管理,以学生为核心,在强化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并且,学校内部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如:学分管理制,内外结合,使高职教育和管理工作得以有效的结合,得以相互促进,不仅可以建立新形势下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综合性人才也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学;自主管理与教育;管理模式
很多农村地区中学因受地理位置所限,在校生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在学校,因而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知识面窄、见识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加之受家庭教育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在家庭、学校中处于被动盲从状态,缺少自主意识和远大志向,成长动力不足。学校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发展缺乏科学的引领,教师潜能的激发与自我价值的提升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班主任虽然能够开展活动,但班级管理比较单一、片面,缺乏自主和积极品质的培养,限制了学生自主发展和身心素质的提高。
班级自主管理就是班主任把握大方向,学生自主管理,互相监督,共同促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它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班级价值、发掘班级潜力、确立班级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一、石滩镇农村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地区中学教育已经能普遍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掌握着班级管理的绝对话语权,学生的思想、愿望往往得不到尊重。并且大多数班主任还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调皮了,既不能打,又不能骂,不好管啊!”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的性格也越来越怪异。(2)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存在着误区:要么管得太多,统得过死;要么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应该采用一种怎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呢?无疑,需要运用现代的班级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班级自主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现今的班级管理已不需要高度集中的思想控制了,班主任要适当放权,要解放自己,放开学生,不应限制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也就是说,班级管理追求的不是他治,而是自治;不是他律,而是自律。所以,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农村中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班级自主管理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理上来看,中学生的行为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思维水平也更加完善,心理上也逐渐变得成熟起来。这个阶段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来管,这正是我们提倡和奉行自主化管理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概率最高,根据我的观察发现――初中生往往很在意同伴的意见。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初中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推进班级自主化管理有利于形成自信的个性品质,因为自我管理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地展示和发展学生个性特征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2.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推进班级自主管理,可以提高初中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青少年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初中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行班级自主管理的措施
1.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宽中抓细
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放权,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应该具有在必要时能组织班级的能力。
班主任要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班主任要善于接近,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他们的要求本着工作上严格要求,品质第一,生活上关心照顾,安全第一。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尊敬与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这样能使你的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2.让学生在班级中有存在感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班级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老师的乖孩子,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因此,要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首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确“这是我的班级”,应该“我做主”。
3.让学生自主管理及班规的制定
在实践管理中,很多班主任为图省事,将所有事务都包揽过来,形成了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即使班团干部,其定位也只是老师的助手。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必须建设一个学生自主管理型模式。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集体参与,让学生自己定班规,在制定班规时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和意愿,全班表决通过,在此基础上建立班级制度。增加班团干部的编制,建立班团干部轮换制。班级应建立内部例会制度,初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并不强,需要有目的地培养。班团干部上任后,应立即建立班干部例会制度,一般每周一次,参与者为全体班团干部,内容包括:班团干部工作理论学习、工作情况讨论、困难的解决、相互经验交流等等。力使班干部例会制度化,迅速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自主管理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班级自主管理是一种最优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推进班级自主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实行班级管理自主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一批思想端正、工作负责、学习优良、能力较强的班队干部队伍,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同时也是自己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我们要坚持推进自主管理,不断地探索、改进自主管理办法,师生相互配合,进而达到“‘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超声诊断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