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科护理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75-0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对病人带来风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与护理缺陷。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1 新生儿科的相关风险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1.1.1 新生儿科由于工作特殊性,护士面对很大的脑力、体力和心理压力,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护士身心健康,还降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1.1.2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基础护理工作。工作繁琐、工作量大。
1.1.3 岗位技能的竞争性强:随着现代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层出不穷。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各种监护仪的使用都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机器的性能与用途,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如股静脉穿刺、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静脉留置针穿刺等。护理操作技能要求高、难度大。
1.2 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在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
2 干预对策
2.1 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人,职责分明。
2.2 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3 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分批安排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减轻新技术带来的压力。进行定期的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让知识技能在工作中强化。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模拟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抢救及配合,并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2.4 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排班,以免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年资长的护士在理论、技术方面优秀者,负责一对一带教年轻护士,言传身教,促进年轻护士专业水平快速提高。安排护理骨干二线值班,与年轻护士搭配值班,减轻一线值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
2.5 建立危、重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危、重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2.6 加强安全管理 开展普法教育,为了患儿安全和维护自身权益,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科室制定详细的安全防护制度,切实分析不安全因素,研究相应对策,最大限度的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进行交接班和做治疗是严格核对腕带,做到万无一失;严格探视制度,按时交换陪护人员;充分利用门禁系统。
篇2
关键词 新生儿 死亡 病因 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1~2004年儿科住院死亡病人45例中,男36例,女9例。体重<2.5kg 17例,2.5~4.0kg 25例,>4.0kg 3例,体重1.05~5.23kg。孕周:<37周16例,37~42周29例。起病日龄<24小时30例,2~7天9例,>7天6例。死亡日龄:<24小时16例,2~7天18例,>7天11例。死亡人数与住院人次的关系,见表1。
临床表现:尽管原发病不同,但MSOF多为新生儿临终前共有的临床表现。病因与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见表2。
讨 论
新生儿出生缺陷率近年走高,新生儿死因顺位已排第三。造成新生儿缺陷的主要原因,一是高龄产妇生下的缺陷儿的风险大。监测数据显示,20~25岁结婚生子,出生缺陷儿的概率最低。35岁以后生子,出生缺陷儿的概率明显上升。过晚婚育会造成、卵子质量下降,甚至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很容易生出缺陷儿。二是遗传因素,父母亲有携带遗传病或染色体疾病的更容易生下缺陷儿。三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与电脑打交道,过多接触X线、射线的孕妇生下先天缺陷儿的风险更大。从事化工行业的女性生下畸形儿的风险也比一般人大的多。另外,照射太阳时间过长、紫外线剂量过大对孕妇肚中的胎儿也会造成影响。四是孕妇偏食,可造成胎儿营养不良;叶酸缺乏,会导致无脑儿。五是一些事业有成、收入高的家庭,由于工作精神压力过大,出生缺陷儿占了很大比例。综上所述,为防止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应设置孕前预防、孕期检查、产后及时干预等“三道防线”拦截出生缺陷。因此婚前要主动进行身体检查,掌握最佳的婚育年龄。在孕期做好各种优生筛查。防止大气污染,孕妇避免与有毒作业接触,在孕初3个月内防止病毒感染,注意孕期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平衡,以降低发病率。要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对出生缺陷进行早期的功能训练。
新生儿的死亡率可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妇幼保健和医疗水平,探究其死因是提高围产医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十年来儿科住院死亡病例中65.21%的为新生儿,新生儿住院死亡率(Dn/Hn)达6.21%,而新生儿发病乃至死亡又以围产儿尤为突出,本组≤7天起病39例(86.67),死亡34例(75.56%)。Dn/Hn逐年下降,由2003年的10.04%降到2005年的2.24%。原因是:①业务人员抢救水平提高和抢救设备进一步完善。②患儿家庭经济水平普遍提高,加上交通便利,被转送上级医院救治的危重新生儿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新生儿死亡数字与同期儿科死亡总数比值(Dn/D)却逐年增高,2003年为62.07%,2005年提高到70%,说明在总体上控制新生儿死亡率还不如控制婴幼儿得力。
本组病例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在新生儿死亡中占82.22%,可能原因:①住院新生儿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②男性新生儿抗病能力低于女性;③部分农村家庭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部分女性危重新生儿被放弃救治。本组1例早产儿外,都伴有肺炎或硬肿症,肺透明膜病等疾病。
死亡新生儿中,以新生儿肺炎居多(33.33%)其次颅内出血(15.56%)新生儿硬肿症(13.33%)等。MSOF中以呼吸衰竭发病率最高(42/45)。心力衰竭发生率最低(7/45),像肺炎、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疾病一般从呼吸衰竭最先出现。循环衰竭、DIC、肺出血三者则为死亡前全身衰竭的标志。肾功能衰竭虽然发生率低,但在新生儿硬肿症患者中并不少见。国外资料表明,原发病伴发MSOF的死亡率54%,而不伴MSOF的死亡率0.3%。本组病例死亡之前出现两个以上脏器器官衰竭的43例(95.56%)新生儿说明原发病伴发是新疾病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MSOF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故有效地预防早产,促胎肺成熟,推广使用窒息复苏新技术,预防感染,防止和控制呼吸衰竭,加强护理等措施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汉金,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0.
2 胡亚美,江载芳.褚福堂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表1 死亡人数与住院人次的关系
篇3
【关键词】 安全护理;管理;重症监护室;新生儿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6-02
所谓的护理安全管理就是指利用管理、教育、技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来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以此来规避护理过程中的风险事件,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较为高效、健康、安全的护理环境[1]。新生儿作为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当其在出生后发生危重疾病时,就必须为其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医疗护理环境,以便于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以及生存质量[2]。本研究将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就必须懂法、知法,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开展日常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医院在对此类新生儿危重病房的护理工作以及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就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进行学习。让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风险因素进行积极防范,将法律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确保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日常护理行为合法、合情以及合理。
2 人员的合理配置,强化团队合作
医院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按照动态调整、优化组合、结构合理等原则来对其进行护理人员的配置。一般情况下,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以及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比例应占绝大部分,以此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的质量以及数量,确保她们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在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护士长可以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根据工作量的不同、工作时间段的不同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对排班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动态安排。在医疗高峰时段,可以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以此来避免护理人员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出现。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由于此类工作具有缺乏新意、重复性强、琐碎、繁忙等特点,同时它有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基于此,在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强化护理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她们在繁忙的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以此来降低护理工作中的漏洞以及缺陷,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3 强化护理人员的学习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护理技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透析仪、各类监护仪器、人工呼吸机、新生儿辐射台以及新生儿暖箱的相继出现为危重新生儿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因此,新生儿危重监护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对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应用,以此来改善危重新生儿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例如,在对暖箱中的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如果未对呼吸机螺旋管或有机外罩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就会导致患儿出现医源性感染的情况[4]。此外,在对各类仪器进行使用时,如果出现使用不当的情况或未完全掌握一起的相关性能,那么就有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由此可见,新生儿危重监护室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遵守相关的护理操作规章制度,而且还必须强化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对各类贵重、精密换壳仪器的操作规程、使用方法、性能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都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从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对护理工作中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不断学习,使其知识面得到有效的拓展,以此来达到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工作质量。
4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护理人员在对危重新生儿进行临床护理时,一定要对患儿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从整体方面来看待其所患的疾病。在对此类新生儿进行护理时,最好使其处于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中,使其保持舒适的,对患儿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帮助母婴尽早建立亲子关系。
5 建立护理安全小组
医院在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时,可以通过建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的方式来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进行全权负责,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案进行管理。每月定期召开护理工作会议,对上月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差错进行讨论,并将其登记在册,同时还必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护理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每月必须对辖区内的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潜在的问题就必须立即进行整改,以此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质量。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预防性管理,将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伍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安全防护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2,41(33):3550-3552.
[2] 徐亚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监测及控制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4):52-53.
篇4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重度;高频振荡通气;疗效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指新生儿出生后已有了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多见于早产儿[1]、过低体重儿或过期产儿。患儿肺内形成透明膜为其主要病变,故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指肺泡广泛萎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因此,及早进行机械通气和并积极实施肺复张措施,有效改善肺通气和换气,提高氧合程度是治疗的关键措施。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机械通气方式。高频振荡通气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能够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氧合,进而降低通气时间,降低肺气漏等并发症,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2]。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新生儿科对收治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其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选自我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胎龄25周-36周;体重850g-2600g。母亲并发症:妊娠合并糖尿病6例,妊娠糖尿病合并胎膜早破3例,重度妊高症5例,出生时轻度窒息5例,重度窒息2例,胎粪吸入性肺炎3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①胎龄37周以下。②生后0-48h。③生后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青紫,并逐渐加重。④患儿多为早产儿,但足月儿尤其是剖宫产儿也可以发病。⑤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降低、充气不良,可见细颗粒网状阴影;如病情加重,两肺透亮度更低,心影和膈缘看不清楚,甚至呈白肺,出现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
1.3方法仪器采用SLE5000呼吸机,患儿全部经口插管,气管插管在无菌操作下20s内完成。采用HFOV模式,初调参数:呼吸机氧浓度(FiO2)调节原则与常频呼吸机相同。并同时积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补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心电监护及血氧监测。上机时间1-5天,住院时间15-45天。
2结果
2.1治疗疗效本组27例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经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病变好转20例,治疗好转率74.1%,自动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7例,死亡率25.9%。本组幸存者无一例发生气漏。
2.2患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改善见下表:
3讨论
3.1NRDS发病机理NRDS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引起,因肺泡和空气的交界面具有表面张力,若缺乏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则被压缩,逐渐形成肺不张,其范围逐渐增大。血流通过肺不张区域,气体未经交换又回至心脏,形成肺内短路,因此血PaO2下降,氧合作用降低,体内代谢只能在缺氧情况下进行而产生酸中毒。酸中毒时肺血管痉挛,肺血流阻力增大,使右心压力增高,有时甚至可使动脉导管再度开放,形成右向左分流,严重时80%心脏搏出量成为分流量,以致婴儿青紫明显,进入肺的血流量减少后,肺的灌注量不足,血管壁因缺氧渗透性增加,于是血浆内容物外渗,包括蛋白质,其中纤维蛋白的沉着,使渗液形成肺透明膜。
3.2HFOV机理[3]HFOV是一种高频通气辅助呼吸方法,指通气频率大于正常频率4倍以上的辅助通气,以高频活塞泵或震荡隔膜运动将少量气体送入或抽出气道。改善患者的血氧分压和氧合情况,在国外应用于临床已有10余年[4]。目前HFOV机理尚未完全肯定,但认为是由于增加了肺内气体弥散、气流摆动和对流作用。振荡作用使肺内充气不均匀的状态及由此造成的顺应性、阻力的区域性差异得以改善,并使部分闭合的肺泡得以重新开放,且高频振荡产生的“湍流”方式,有利于气体的运动。高频振荡对气体分子还有搅拌作用。高频振荡产生的“增强弥散”作用是指气体在气道内流动呈纵向对流和放射状弥散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作用不受气道局部组织顺应性及其阻力的影响,因此在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方面优于常频机械通气。
总之,HFOV能迅速改善患儿的氧合,在HFOV治疗过程中,新生儿自主呼吸频率提高,血氧含量得以改善,而且使肺复张于最佳状态,并保持气道、肺泡内压力和肺容量恒定,更有利于气体交换。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2.
[2]王艳,孔祥永,封志存.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4):1071.
篇5
【关键词】腋静脉;留置针;新生儿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新生儿窒息患儿,由于病情危重、胃肠功能差、开奶时间迟、喂养量少,疾病治疗用药及机体所需的大量热量一般需经静脉通道提供。由于部分所需的静脉营养液为高渗溶液,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发生静脉炎和外渗。而部分抢救用药在静脉输注过程中易出现渗出、局部皮肤组织苍白及坏死等缺血性改变,导致经常更换穿刺部位,并易致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腋静脉输液是我院新生儿科开展的一项护理新技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新生儿科2012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70例,采用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其中男43例,女27例,日龄15min~3d,体重1500~4000g。早产儿20例,新生儿窒息15例,新生儿肺炎15例,新生儿黄疸16例,新生儿梅毒4例;对照组70例,采用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穿刺留置针。其中男39例,女31例,日龄15min~3d,体重1500~4000g,早产儿15例,新生儿窒息20例,新生儿肺炎20例,新生儿黄疸15例。
1.2 材料: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一次性静脉留置针、胶布条、3M 透明敷贴、碘伏。
1.3 方法:实验组需2人配合。将患儿清洁皮肤后,置开放式辐射台上,取仰卧位,头偏向穿刺肢体的对侧,操作者站于患儿头侧,选择好一侧腋静脉,将穿刺侧手臂外展110-130°,屈曲,使腋窝呈水平暴露,腋静脉移至最表浅的位置。取上臂内侧腋中线下距腋窝1~1.5cm处为穿刺点,助手以一手指腹按压腋静脉的近心端,使腋静脉充盈显露,用安尔碘分别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消毒皮肤两次,待干,消毒皮肤范围在10cm×10cm以上,呈10~25°进针,进针后见有暗红色回血表示进入腋静脉,送留置针软管同时撤针芯,留置针软管最好距穿刺点1-2mm为宜,以防止留置针软管尾端与穿刺点相互摩擦,导致穿刺点扩大引起出血及感染,推入0.9%生理盐水2ml,观察有无渗出、堵塞,如通畅再次用安尔碘消毒待干,用透明胶贴覆盖固定,标明日期,患儿手臂恢复自然位置。经X线观察,即使手臂下垂,留置针也不会打折。
1.4 护理 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定时注意观察针眼有无发红,渗血等。敷贴有污染时及时更换,留置针保留时间可长达7-10天,每日输液结束后使用0.9%生理盐水3-5ml脉冲式正压封管。留置中严密观察有无液体渗漏,触及对比两侧胸肌及腋下至腰的范围或以5ml空针抽回血,回血顺利且推注无阻力为通畅,每班做好交接。
2结果
两组从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发生堵管、外渗、使用高渗液后致静脉炎等方面比较如下:
2.1留管>7天:实验组52例,占总数的74.29%。对照组39例,占总数的55.7%。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5.07,P
2.2堵管: 实验组:未堵管62例,占总数的88.57%;堵管8例,占总数的11.43%。对照组:未堵管51例,占总数的72.86%;堵管19例,占总数的27.14%。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5.45,P
2.3液体外渗:实验组:未外渗:66例,占总数的94.2%;外渗4例,占总数的5.71%。对照组:未外渗57例,占总数的81.43%;外渗13例,占总数的18.57% 。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5.67,P
2.4脱管:实验组:未脱管68例,占总数的97.14%;脱管2例,占总数的2.86%。对照组:未脱管60例,占总数的85.71%;脱管10例,占总数的14.29%。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6.08,P
2.5输高渗液时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实验组输高渗液25例,发生静脉炎2例,占总数的8%,未发生23例,占总数的92%。对照组输高渗液20例,发生静脉炎8例,占总数的40%,未发生12例,占总数的60% 。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X2=6.53,P
3 讨论
腋静脉留置针适应于腋下无皮肤感染的所有新生儿,特别是在使用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和予以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儿。腋静脉收集上肢浅深静脉的全部血液,经腋窝跨第1肋外缘、后缘为锁骨下静脉,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与颈内静脉汇为头臂静脉后注入右心房[1]。因其管径比头皮及四肢静脉的管径粗直,血管壁厚,因此留置针软管游离于腋静脉内,对静脉的刺激性相对较小[2]。且腋静脉血流量大,速度快,可减少高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输入高渗液体或进行静脉高营养时减少了静脉炎、堵管、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3]。腋下静脉位置恒定、表浅、隐蔽,腋部的活动度小,腋静脉留置针不易滑出,不易被患儿抓掉,并可免受外界触碰,敷贴固定牢固不易卷边,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而新生儿头皮静脉及四肢静脉血管表浅、细小,静脉回流慢,这些部位放置留置针,长时间刺激血管壁,易发生静脉炎;静脉管壁薄,弹性差,持续输液血管侧压增加,通透性增高,易使液体外渗。上下肢静脉管径小,留置针进入血管后紧贴血管壁,且留置位置大多在关节处,易受活动、屈曲、哭闹、换尿片等动作影响,使套管在血管内移动、弯折、刺激或损伤血管,缩短留置时间[4]。本项研究说明,腋静脉穿刺留置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尤其是病情危重新生儿抢救时,末梢循环差,穿刺困难,药物起效较慢,而采用腋静脉穿刺,能克服四肢静脉穿刺留置针时的不足。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患纠纷,且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献延.手术解剖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 张丽华.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展.临床护理杂志2009.8(6):61-63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61-01
持续气道正压给氧(CPAP)系对有自主呼吸的新生儿经鼻塞或气管插管,于呼吸的回路中在呼气的终末时提供正压,这样使新生儿肺泡在异常情况下保持扩张而不至于萎陷,从而改善通气,减少肺的功能分流,使氧分压升高[1]。主要适用于低氧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胎粪吸入综合症、肺水肿、早产儿呼吸暂停等,也可作为应用或撤离呼吸机前的一种过渡通气方式。低氧血症、RDS和频发呼吸暂停多主张先应用经鼻塞CPAP。现从我科2008年8月-2010年4月采用鼻塞CPAP治疗的病例中选取12例新生儿疾病,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疾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胎龄30+2-32周4例,33-40周8例;出生体重<1500g2例,<2000g5例,<2500g3例,2500g以上2例;轻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3例,新生儿重症肺炎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6例,胎粪吸入综合症1例。经使用鼻塞CPAP辅助呼吸并配合其他治疗后,10例治愈,1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
2 CPAP装置与患儿的连接方法 连接好CPAP装置,调整患儿的,合适的固定是保证CPAP治疗成功的关键。
2.1 应选择大小适合的鼻塞和婴儿帽,松紧适当。
2.2 检查患儿前额上前置鼻管的高度,前置鼻管应与患儿的脸平行,将鼻塞连接到前置鼻管,再将CPAP装置管路连接到前置鼻管,确保连接到患儿前开启气流已被输送。
2.3 插人鼻塞前先清洁患儿口鼻腔中的分泌物,将鼻塞患儿的鼻中。
2.4 将前置鼻管固定在婴儿帽上,CPAP装置管路位置应低于前置鼻管水平面从而减少冷凝水进入患儿鼻腔。
3 护理体会
3.1 使用鼻塞CPAP时,必须保证患儿安静,因患儿哭闹时难以保持气道正压,可给予安抚奶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2 按时巡视,调整患儿,定时检查鼻塞位置是否正常,以防鼻塞固定过紧压迫鼻黏膜引起局部黏膜和皮肤损伤,甚至鼻中隔组织坏死,过松导致鼻塞脱出或漏气达不到治疗目的。每4h观察鼻部皮肤黏膜一次。
3.3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体温,特别是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严密观察其口唇、颜面及四肢末梢有无发绀,准确记录出入量,并给予24h心电监护,30-60min记录1次,并予比较,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同时保持全身各管道通畅,防止外漏和外渗。
3.4 根据患儿病情需要,每1-2h翻身叩背一次,进行1次吸痰,如痰多时可随时吸痰。及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倾倒管道内的冷凝水,保证良好的气道湿化和呼吸通畅,吸痰时应尽可能地避免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动作要轻柔,负压不宜过大,时间10-15s,以免气道粘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
3.5 疾病初期禁食及进食少患儿需静脉营养,保证热卡供给。按医嘱静脉营养治疗时,选择较粗的颈外、肘部、手足背等处静脉进行留置针留置,使用输液泵控制补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及时巡视,防止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皮肤坏死。能吸吮者可用小孔,避免奶液流出过急而呛咳,采用少量多次喂奶。不能吸吮者可用口饲或鼻饲。同时应密切监测血糖情况,维持血糖在2.2-7.0mmol/L范围内。
3.6 进行CPAP治疗的新生儿容易吞入空气而引起腹胀。腹胀患儿,应插胃管进行排气,一般可采取每2h开放胃管排气一次,腹胀明显者可持续开放胃管排气。1d-2d不能自行排便者,可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通便。
3.7 加强CPAP治疗患儿的日常护理,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4次,定时开窗通风。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并用免洗消毒液擦手。每日行口腔护理两次,同时注意观察患儿全身皮肤状况。新生儿皮肤娇嫩,应加强皮肤及皮肤皱褶处的护理,勤换尿裤,防止红臀发生。奶瓶奶嘴清洗干净后需高压灭菌。
3.8 CPAP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及时发现和纠正CPAP装置的故障,做好呼吸回路管道和接头的消毒。
3.9 当FiO2<0.4,CPAP为2-3cmH20,临床一般情况良好,血气分析结果正常,应做好撤离CPAP准备,遵医嘱撤机。撤机后早期观察心电、血压、呼吸情况和氧饱和度,并于半小时后做血气分析[2]。
4 小结 鼻塞CPAP呼吸模式有可调氧浓度,压力设置,加温湿化及专用管道等,操作简便,应用时间短,并且避免了气管插管,保持了气道防御机制,降低了呼吸道感染,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损伤的发生,减少了院内感染,是近年来大力推祟的新生儿最基本的呼吸支持技术。在使用CPAP时,呼吸机的管理和护理是呼吸机治疗的重点,掌握了呼吸机治疗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就会减少呼吸机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呼吸机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目的 总结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的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提高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的护理质量。方法 对33例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结果 33例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所出现的并发应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结论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均属高危儿,并发症多,病情重,及时有效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护理质量的关健。
【关键词】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护理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由于在宫内长期处于代谢紊乱的环境,所以在出生时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低血糖、巨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钙、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先天畸形、喂养困难等,故属于高危新生儿[1]。因此,及时有效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科自2009年11月以来共收治糖尿病母亲的婴儿3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33例,男21例,女12例,足月儿25例,早产儿8例,大于胎龄儿28例,适于胎龄儿5例,体重最大4.9Kg,平均体重3.3Kg,孕周最小34周。出生后30min-2d收入我科。
2 病情观察和护理
2.1 一般观察及护理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属高危新生儿,无论其体重大小,均按早产儿护理。入院后立即入暖箱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检查空腹血糖,监测氧饱和度,建立静脉通道,并检查有无先天崎形。
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2.1 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多于生后1-12小时内发生。目前多主张采用不论胎龄和日龄,低于2.2mmo1/L,诊断低血糖症[1]。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为嗜睡、震颤、呼吸暂停、气促或惊厥等。然而,部分新生儿血糖即使很低,也可以毫无症状。因此,我科对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入院即开始监测血糖,本组患儿中有5例血糖低于以上标准,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干予,给予静脉输液泵输注葡萄糖,根据监测血糖的值调整输液量和速度。
2.2.2 巨大儿 巨大儿虽然体重大于其他婴儿,但机体抵抗力低下,且由于皮下脂肪多,出汗多,穿刺困难,如治疗护理不当,可致皮肤感染、败血症的发生。本组患儿中10例巨大儿,入院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血糖的变化,全面检查有无产伤及发育异常,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2.2.3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在生后6小时内发生,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紫绀,一般的给氧方法不能缓解。患儿入院后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次数和节律,有无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生,如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予以床边摄片确诊,并给予对症处理。本组患儿中无一例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2.2.4 低血钙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的低血钙发生率可达50%~60%[1],于生后24-72小时最严重。病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有无惊跳和抽搐等低钙表现,遵医嘱及时补钙。静脉注射钙剂时,如心率低于80次/min应停止注射,同时避免药液外渗,以免引起组织坏死。本组患儿中有2例发生无症状性低血钙。
2.2.5 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于生后48-72小时内,与非糖尿病母亲的婴儿比较,糖尿病母亲的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患儿入室后,每天监测经皮胆红素值,对出现黄疸的病人及时监测血清总胆红素,并观察有无拒奶、嗜睡、哭声改变、惊厥、角弓反张等核黄疸症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积极治疗。本组病例中20例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均得到有效治疗,无核黄疸发生。
2.2.6 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为:多血貌、嗜睡、呼吸窘迫、紫绀及肌张力低下。所以对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在出生12小时后采集静脉血作红细胞压积测定以积极防治该病。本组患儿中1例发生红细胞增多症,得到有效治疗。
2.2.7 喂养困难 喂养困难主要发生在旱产儿中。表现为觅食反射弱,不能协调有效的吸吮和吞咽,食奶后有吐奶,溢奶现象,有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本组有1例喂养困难,对喂养困难的患儿我科采用鼻饲喂养,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训练患儿建立协调有效的吸吮,在我们的精心喂养下本组患儿均安全渡过喂养困难关。
3 小结
在胎儿时期,葡萄糖是由母亲通过胎盘主动转运的,而胰岛素则是由胎儿独立分泌,母亲患糖尿病时,由于胎儿血糖升高刺激了胎儿肠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新生儿出生时脐带结扎,终止了葡萄糖的供给,新生儿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而致低血糖[2]。糖尿病母亲的婴儿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直接与母亲孕期糖尿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故除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外,还要作好患儿母亲孕期糖尿病的宣教,并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此类患儿家长要定期来院检查生化及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如出现先天发育畸形的患儿,根据崎形的类型进行专科诊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喉罩复苏抢救 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职称论文
1 喉罩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
1.1喉罩的构造 发展至今喉罩分类可分为第一代经典型、第二代插管型、第三代双管型、第四代加强型,后三种是在经典型基础上改进而成,在新生儿复苏中多选用经典型1号喉罩,适用于2000至5000g的新生儿,笔者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用经典型1号喉罩体验用于3例体重1200g,2例-1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使用成功。经典型喉罩由近似椭圆形的罩体、气道(导管)、冲气囊和充气管四部分组成。气道管与通气罩相连,并开口于罩体的孔栅处,另一端可与复苏囊等通气装置相连,罩体的外沿是冲气囊并带有充气管,充气后在下咽部形成低压充盈的气囊,少量充气后在下咽部形成低压充盈的气囊将喉罩覆盖在喉头上方,并密切贴紧喉室的四周,形成相对密封的人工气道与病人气管的对接,其气道管的开口恰好正对声门,以利于有效通气。
1.2 新生儿喉罩的置入方法 盲探法是新生儿临床上最常用的喉罩置入方法。插入前常规检查气囊有无漏气,用5ml注射器将气囊内的气体完全抽净,患儿处于仰卧位,头部轻度后仰呈鼻吸气位;操作者左手拇指牵引患儿下颌以扩展其口腔,右手以持笔势握住喉罩;可用拇指、食指夹住罩体和气道管的连接处,从口正中或一侧放入喉罩,罩口方向朝向下颌,在食指的指引下将喉罩沿舌正中线紧贴硬腭、软腭、咽后壁向下置入,直至不能再推进为止,撤出食指前需要另一手固定喉罩位置避免跟着食指牵出,最后用注射器对气囊进行充气,充气量一般为3ml,充气时不要握持喉罩,通常会稍滑出一点。笔者体验对体重在1000-1500g低出生体重儿不用注射器对气囊进行充气。通气后根据评价胸廓运动、听诊双肺呼吸音及心率有无增快来确定喉罩放置是否成功。
1.3研究对象及结果 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g需正压通气的新生儿(出生后经第一个30秒初步复苏处理后有呼吸暂停、心率<100次/分、常压给氧后仍持续紫绀者).排除标准:(1)产前有严重胎儿窘迫,出生极重度窒息儿Apgar评分0-1分儿;(2)羊水胎粪污染需要气管内吸引者;(3)严重的先天畸形如隔疝等。笔者于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学习期间用1号经典型喉罩现场抢救18例剖宫产窒息新生儿,成功率100%。,其中足月儿15例,出生体重2450-3500g13例,20002例;出生评分2-3分10例、评分为4-5分5例,其中一例小颌畸形儿,经气管插管困难改喉罩复苏,1分钟Apgar评分≥7分,5分钟Apgar评分≥8分,转新生儿科治疗。孕32周3例,均因母亲凶险型前置胎盘在全麻下剖宫产,出生体重1200g-1300 g,出生评分为3分2例、评分为5分1例;2例重度窒息全麻患儿喉罩复苏8.9秒后,心率>100次/分,面色转红,但瞬间又出现呼吸抑制,经脐静脉注射纳洛酮后,两例患儿1分钟Apgar评分≥5分,5分钟Apgar评分≥9分1例,≥7分1例转入新生儿科治疗。3例全麻患儿在复苏过程中均脐静脉注射纳洛酮,孕32周出生体重在1200g-1300 g3例窒息患儿放置喉罩后即接通复苏囊进行正压通气,无需用注射器对气囊充气。10例重度窒息患儿应用喉罩开通气道复苏7.9-11.2秒后,心率>100次/分,面色转红,1分钟Apgar评分≥5-7分,5分钟Apgar评分≥9分,全转产科病房常规护理。5例Apgar评分在4-5分(包括1例孕32周,出生体重1300g),喉罩通气6.6-7.5秒后,肤色转红,1分钟Apgar评分≥9分。喉罩操作简易,一次放置成功率高,笔者为儿科医师,此前对喉罩使用均无经验,但经规范培训后很快掌握喉罩使用方法。喉罩操作简易性明显优于气管插管。
1.4 国内的有关研究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于2007年-2009年按出生日期的奇偶性随机分为喉罩和面罩两组进行正压人工通气,共纳入369例新生儿,两组性别、体重及胎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喉罩组复苏205例新生儿,成功203例(99.02%),面罩组复苏164例,成功复苏138例(84.15%)。通气时间喉罩组36.4秒,面罩组66.2秒,明显短于面罩组,其中重度窒息儿喉罩组复苏成功率为88.78%,面罩组均未能成功复苏而需改气管插管复苏,在5分钟Apgar评分中喉罩组≥9分的例数为200例,≤8分的仅5例;而面罩组≥9分的例数为144例,≤8分的20例.
1.4.1与面罩通气比较:由于新生儿咽喉部组织柔软易变形,面罩通气时易出现舌后坠造成上呼吸道梗阻影响通气效果,而且面罩气道密封性不足,重度窒息儿复苏效果不好,而需改气管插管。而喉罩直接覆盖在喉头上方,充气囊密封声门四周,通气口正对声门,消除了上呼吸道阻塞可能,在通气效率明显改善的同时避免对面部组织压迫,因此复苏效果优于面罩。
1.4.2与气管插管通气比较:气管插管要求操作者技术娴熟、插管迅速(20秒内必须完成)、位置准确,否则反而延误复苏,加重新生儿缺氧,故常需要资深医师完成。气管插管时还需要使用喉镜和气管导管,可能造成新生儿局部损伤与感染。喉罩能很快解决这些问题,喉罩使用方便、迅速,无需喉镜可直接盲插,与气管插管比较,初学人员放置喉罩难度小,经培训后一次放置成功率高,即使位置不很理想,也多能维持气道通畅,避免了气管内粘膜损伤且复苏效果不逊于气管插管,在紧急时任何一位在场人员人员都能完成而无需一定要(等待)资深医师,赢得宝贵时间。
1.4.3用于困难气道的复苏:因出生解剖异常形成的困难气道,气管插管往往不易,上呼吸道畸形新生儿常常出现舌后坠、喉痉挛易致缺氧窒息,气管插管通常是很困难的。由于喉罩无需暴露声门,成为这类困难气道复苏的首选通气装备。 2 讨论 对中重度窒息儿(生后1分钟Apgar2-5分)喉罩复苏效果明显优于面罩,复苏成功率更高,疗效更显著,预后更理想。由于喉罩直接覆盖在声门上方,通气口正对声门,消除上呼吸道阻塞的可能且气道密闭性较面罩好,保证一定的气道压有利于肺部扩张,因此复苏成功率更高,同时喉罩复苏通气时间明显短于面罩(根据深圳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至2009年分析数据),虽然通气前需进行放置而耗时,但平均7.8秒即可开放气道。喉罩组生后5分钟Apgar评分明显优于面罩组,可见喉罩复苏比面罩复苏更适合于中重度窒息儿,尤其对气管插管尚不熟练的医务人员是极好的选择。
虽然喉罩操作简便易学,但在紧急复苏现场中使用喉罩需注意以下操作要点:
2.1喉罩放置前要用大号(12-14号)吸痰管快速吸清口咽部羊水,包括上呼吸道及胃内粘液,避免粘液反流引起误吸。
2.2 喉罩放置时在食指的指引下将喉罩沿咽后曲线紧贴硬腭、软腭、咽后壁顺势向下滑入,而非垂直于口腔进入,在刚开始插入及滑至舌后根时应尽量将通气管与抢救台保持平行而非垂直,避免喉罩前端折叠或受阻。
2.3 喉罩放置到位,食指退出前应用另一手固定喉罩位置,避免喉罩随食指撤出。同时充气后注射器需从充气阀上卸下,不卸下易发生少量气体回流而影响冲气囊饱满贴封,甚至可位置滑动。
2.5 尽管喉罩复苏有不少优点,但它在新生儿复苏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经典型喉罩不能用于气管内吸引亦难于气管内给药。
篇9
1.1书写病历及查体并要求实习生在儿科实习期间完成15份不同病种的大病历,严格要求质量,而且要独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儿科检查由于小儿不合作,难度大,系统地、正确地和灵活地掌握体格检查方法需要多次演练,因此作为带教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并从点滴人手,点点滴滴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时要求带教老师必须在现场进行指导,结束后带教老师给予总结。带教老师应对难掌握的操作,做到耐心指导,实习生反复训练、准确掌握。对实习生书写的每一份病历,开出的每一张处方,下的每一条医嘱都应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并认真进行批改,直到修改至合格为止。
1.2儿科工作繁重,临床带教老师的时间少,因此,要注重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动手能力,使实习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将临床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儿科常见疾病为为主要内容,围绕病例提出问题,让实习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再根据个体的不同制定诊疗计划和处理原则,围绕具体病例展开讨论,让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经验与患儿的需求相结合运用于诊疗实践过程中。同时也注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儿科常见操作,如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心肺复苏及心肺腹查体等操作。而带教老师努力给实习生提供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责任感,提高实习生与患者的交流能力。
2.坚持教学查房
每周进行1-2次的教学大查房,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指定的高级职称人员对病区患者进行教学查房,同时各个带教小组长坚持日常教学查房。当遇见特殊及典型病例时随时进行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前向实习生布置讨论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以此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还起到了督促学生预习的效果。通过教学查房,使学生了解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及内在联系,克服简单的思维方法阻碍学生在短期内不能全面认识常见病及多发病,通过鉴别诊断对各种疾病之间建立横向联系、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及发病季节对疾病的辩证的影响。进行教学查房时启发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对疾病的认识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通过教学查房,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让实习生了解国内外的新技术及新动向。
3.基本理论的学习
儿科病区对每一批毕业实习生开展每周一次的基本理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设课目有儿科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规则、儿科常用药物特点、儿科液体疗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理、小儿惊厥的诊治、新生儿疾病的特点及护理等。实习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后,要求书写大病历,儿科病历有其特殊性,体格查体因患儿缺乏配合,要灵活掌握,小儿查体需要耐心和技巧,因此实习生入科后应尽早进行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的培训。另外儿科用药需谨慎对待,特别是使用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的药物更应谨慎。小儿腹泻患病率较高,严重者可危及婴幼儿生命,所以掌握液体疗法是抢救腹泻脱水患儿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新生儿疾病病情变化快,仅靠理论学习远远是不够的,通过基本理论教学实践课能使学生提高对儿科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儿科知识。
4.出科考试
儿科病区对入科实习的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以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知识为主,考核合格者准予出科,不合格者进行补考,从而调动了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科实习生进入科室后要求每位学生认真记录查房时病人病情变化、医嘱执行及改医嘱理由、辅助检查情况、疑难病例讨论情况、参加教学查房的内容及体会,最后将其作为出科考核的依据之一。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将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在儿科实习结束的最后几天,给每位实习生各安排1名住患者,独立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要求监考老师按照评分要求打分,查体结束后书写一份大病历、下医嘱、作出临床初步诊断及制定治疗原则,最后进行儿科理论考试,同时进行评判总结。
5.结语
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52-01
护理临床带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走向独立工作的重要环节,而儿科护理实习具有专业性强、操作要求高、护生一时难以入门和接受的特点,使儿科这个特殊岗位的护理临床带教工作中常常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影响了带教质量的提高,因此借我院迎接三级医院评审的契机,自2013年6月至今对儿科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措施持续改进,不断规范和完善,使儿科的护理带教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 影响儿科护生带教的不利因素
1.1儿科护理专业的特点:我院儿科分为普通儿科和新生儿室两部分,收治患儿多,病情复杂,变化快,又因患儿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所以护士的观察任务较重;各种基础技术操作要求精准耐心细致,配置药物药物必须正确计算药量,准确抽取药液,尤其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专业性强,技术操作难度大。
1.2带教老师方面:带教老师工作繁忙,相对教学时间与精力不足,带教工作态度不积极,责任心不强,个别老师把护生当帮手、跑腿等;理论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授课能力差,不能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
1.3护生方面:当前护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在儿科护理实习中主要存在紧张、胆怯、急躁、自卑、虚荣、依赖等多种不良心理〔1〕,对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儿科护理工作心理压力大,欠缺与患儿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面对哭闹的患儿和挑剔的家长时不知所措,紧张逃避,同时护士在校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缺乏与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导致在实行过程中易产生不安全隐患。
1.4患者方面:患儿是家庭的中心和重心,家长的溺爱和对护理质量的高要求,导致对护生的不信任,因此常常拒绝护士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使护生在儿科实行期间动手机会较少,实践能力较差。
2 对策:
2.1成立科室教学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设带教负责人1名,建立健全科室入科教育制度,完善入科教育内容,制定儿科教学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购置模拟教具娃娃,建立出科理论考试题库等,规范了带教工作。
2.2带教老师准入制度:从思想素质到业务技术进行考核,选拔医德高尚,责任心强,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为带教老师,定期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和外出参加培训班,学习新技术、新项目,提高业务素质和带教质量。
2.3人性化带教〔2〕,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带教的过程中,人性化模式就集中体现在尊重和爱护护生。关心护生的生活和心理,实习中出现错误时,切不可当患者的面训斥,避免伤害她们的自尊心,尊重护生的思维方式和劳动价值,肯定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对于优点及时表扬,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赋予护生真实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使其自身价值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从而提高护理带教质量。
2.4完善入科教育
2.4.1环境与区域划分介绍 带领护生现场讲解儿科环境,分为普通儿内科和新生儿室两部分,尤其新生儿室是一个特殊单元,普通人员限制进入,需更衣、换鞋、洗手、戴口罩后才能入内。设生活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域分清洁区、污染区、隔离区等,注意标识和要求。
2.4.2带教老师和班次的讲解 向护生介绍儿科的师资,介绍各位带教老师与护生互相认识,消除陌生感,同时介绍各班次工作时间和工作职责,使护生了解不同工作内容,按时到岗。
2.4.3护理安全教育,重点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等法律知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规程,树立违反规章制度就是违法的意识[3],加强责任心,倡导慎独精神,讲解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和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生应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各项操作,确保护理带教工作的安全。同时加强职业暴露防护教育,如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等,保证自身安全。
2.5改进带教方法
2.5.1明确本科实习任务,按实纲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带教计划,合理安排基础护理操作与技术性操作。计划一式两份,让护生做到心中有数。制定规范统一的带教记录表格,老师及时详细记录带教记录和讲课记录,学生确认并手签字,出科前必须进行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并记录,并将每份学生的带教资料装订齐全。
2.5.2专业理论教学讲课必须准备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能力,寓教于乐,灵活机动的互动式教学,实行“每日一题”和“随身笔记”,提高护士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2.5.3在带教技术操作时,各项非侵入性操作如脐部护理、臀部护理等,带教老师先做示教,学生掌握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而对于易给患儿带来痛苦的侵入性操作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首先应用模拟器具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此技术的操作步骤,为以后实际操作打好基础。
2.5.4在带教工作中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提倡“责任制护生”,让护生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沟通,注意与病人交谈时必须使用文明用语,并通过为病人倒一杯热水、盖盖被子、一个微笑等非语言方面行为开始与病人进行交谈,注重感情投资,为自己赢得更多实践机会,在遇到拒绝时,及时引导学生避免消极情绪。可以让护生在工作中适当转变角色,以患者的角度体验护理的全过程,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患者的心理,从而更加主动地了解患者需求,满足患者的护理需要,做好护理工作。
2.5.5注重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护理大查房,护理晨会交班时,提问护生相关病情,指导护生观察病情的重点,通过一看、二问、三观察。一看:看病人一般情况,如表情、面容、姿势等。二问:问病人有什么不舒服。三观察:观察病人各种生命体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不仅使课堂上学到的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使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得到训练和强化,这为护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6出科带教
2.6.1护生出科前进行理论、操作考核,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进行理论考核,技术操作从三项儿科基础技术操作中抽1项现场考核。
2.6.2护生出科时进行带教质量评价,考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护生考评,包括组织纪律、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考试,另一方面是对带教老师的考评,并将评价结果和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作为带教分值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中,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性。
2.6.3护士长与护生进行出科座谈,了解护生对儿科带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带教组长和带教老师,改进带教工作。
3 结果: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考核)明显提高,护生对儿科带教工作满意度及病人对护生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儿科的护理实习带教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4 体会
在当前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需求日益增高,护理理念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针对儿科这个特殊岗位的护理临床带教工作中常常存在的不利因素改进带教方法,注重护生礼仪、道德、素质、理论、操作、沟通、护理安全、法律法规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动态的对我科护理带教工作不断规范,持续改进创新,激发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培养护生能力,提高了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质量,不仅为新时代的护理工作培养高、精、尖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是适应目前医疗卫生改革形势下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颜建娣,刘贤珍.实习护生角色转变心理矛盾分析及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1):113-114.
- 上一篇:钾对农作物的作用及功能
- 下一篇: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