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现代医学所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规格
1·1现代医学所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规格: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五星级医生”应具备的能力为:卫生保健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2]。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同时应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并能承担包括临床治疗在内的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职责。
1·2在职医生、专家咨询座谈会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
2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既往的改革探索
2·1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预防医学》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防医学教学,使医学生建立起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掌握有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健康危险因素与促进因素、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具备保护、促进人群健康等基本技能。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以所谓“三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卫生学》规划教材,它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3]。二是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其对应的教材为《预防医学》规划教材[4]。
2·2存在的问题:综观国内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群体预防,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习内容均与临床医学相脱节,即使是诸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亦与医疗实践相去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2·3既往国内的改革探索:目前,较有特色的改革如下:(1)以上海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5]: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人群-环境-健康观念,强化预防为主的意识,使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即建立预防医学课程体系;预防医学导论教育;统计学学习;环境医学、流行病学和部分社区医学学习;实践教学。(2)以华西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6]:将流行病和卫生统计从卫生学中剥离开来,分成3门课程,并在卫生学中融入社会医学的内容,将社会医学和卫生学有机结合。(3)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7,8]:预防医学教学与社区实践相结合,重点是建立、完善并巩固社区实践的教学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院校分别采用了以上3种改革方式的部分内容,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9,10]。
篇2
【关键词】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工学结合;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高职护生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成为各类医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预防医学是培养医学生(护生)具备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1]。本文开展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调查,了解高职护生社区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现状,为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我院护理专业社区实践站点以单纯随机抽样的形式,随机抽取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其实践指导教师开展了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调查。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开展,自行设计“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调查表”,其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包括:(1)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性;(2)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需求;(3)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现状的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将计数资料量化,将很重要(很好)、比较重要(较好)、一般、不太重要(较差)、不重要(差)分别赋分5、4、3、2、1,计算均值,进行统计描述。
2 结 果
2.1 调查问卷回收率 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33%,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100.00%。
2.2 调查项目与结果 本次调查项目与结果见表1、表2。表1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需求[(n)%]表2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现状
3 讨 论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服务的重要性和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预防保健服务工作重要性介于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社区卫生服务的迅速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调查显示在社区实践中对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危险因素干预指导的能力需求均介于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之间,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在不涉及用药及其他治疗的情况下,主要内容是向慢性病病人发放各种宣传材料,组织慢性病病人参加预防、保健、自我护理等知识技能讲座;为病人监测血糖、血压、腹围、体重;对饮食、情绪等高危因素进行干预指导等,预防并发症发生,控制慢性病发展,教会病人带病生活。同时,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与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建立已成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2],这就要求社区护理工作人员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录入能力和社区健康调查能力。
3.2 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现状及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在基本素质中社区预防工作服务态度和主动学习能力,趋于一般,反应出学生预防为主的意识不强和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应变沟通技巧也有待加强;在社区预防医学服务能力中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危险因素干预指导能力介于一般和较好之间,进行数据统计录入的能力和社区调查能力,介于较差和一般之间,反映出学院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分析:在传统医学的教育影响下,预防医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护理专业教育着眼点常放在疾病的诊治和护理上,相对轻视预防医学教学,忽视了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迅速发展对预防保健能力的需求。而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依旧未能脱离 “三大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本科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瘦身压缩版[3],与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工作需求差距较大,教学形式重理论轻实践。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高职护生形成了重临床、轻预防的思想,认为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预防医学与其今后工作联系不大,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导致有效开展健康教育能力和家庭、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能力薄弱。
4 对 策
4.1 树立高职护生预防为主的意识,将预防为主的思想贯穿于高职护理教育始终 现代医学模式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1 世纪,卫生服务将属于卫生保健型体制,突出预防为主和群众性的自我保健。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护士的职责扩大为“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理工作范围从个体扩大到社区人群,从临床治疗扩大到预防、康复和保健,护士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社区中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是社区的基层居民,既有病患者也有健康人,以慢性病、常见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工作目的是为了维持群体的最佳健康水平。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加强预防观念的教育,认识到预防在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主动学习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技能,增加学生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从而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为将来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预防医学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预防医学教材主要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瘦身压缩版,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介绍,社区保健服务的实用技能教学薄弱,迄今尚无为高职护理专业教育量身定制的,众口皆碑的预防医学教材。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调研,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入教材和课堂,开发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高职护理预防医学课程配套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高职护理专业预防医学课改的方向。具体而言,教材中应当增强诸如预防接种、妇幼系统保健、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保健服务等立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教学内容;在统计和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方面,适当降低理论要求,加强其与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建立等主要工作任务相结合的内容;适当缩减“三大卫生”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任务无关的教学内容等,从而使预防医学教材及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职护理教学特色,促进学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提高。
4.3 工学结合,院校交融,构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训练是提高学生社区预防服务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开展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引进来”:引入行业专家进课堂,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预防医学校内实践项目,如儿童体格测量、妇女保健、家庭访视、预防接种等;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合作,拍摄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监督等教育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教学,增加了学生“实地”见习的机会;借助社区案例,将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教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具体工作相结合,运用案例引入式教学,采取案例讨论和计算评价方法,使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相对枯燥无味,抽象难懂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走出去”: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同设计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护生课间见习和社区见习的机会,让护生参与到真实的社区服务工作,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识和提高学习兴趣;整合校内资源,将校内医务室改造成校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护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支持学生在校园内参与健康调查,健康体检,开展健康宣教等活动,并将此类活动辐射到周边地区的托幼机构、小学、老人院等进行社会实践,使护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增强护生的维护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场所的扩大,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符合了现代高职护理教育的理念。
总之,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将高职护生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培养出适应和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求,具有群体预防和个体预防知识与技能的社区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由 娟.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8,17(12):955-956.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0;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71-02
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 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 预防医学 》是以人群-环境-健康为模式的、必需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针对非 预 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模式进 行了探索与研究。
1 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育前期工作基础
本教研室从二十世纪70年代起组织学生开展了“现场测定粉尘和噪声”、“两管五改” 、“现场采 集水样和监测”等实践教学。改革开放时期,本教研室更加注重医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 方 法的改革,但仍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不了21世纪的医学科学发展对医学人才 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着重强调实用型医学人才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2,3]。本校先后创 建了14个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具体做法如下:
1.1 领导重视,严格规范化管理
由现任学院副院长出任组长,教务处处长和二级学院副院 长出任副组长,由主管实习的教务处副处长和预防医学教研室主任等具体负责,统一安排和 规范化管理,为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组织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1.2 制定教学基地实纲
从制度上有纲可查、有纲可依,明确各实习基地带教老师的岗位责任制,要 求带教老师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认真阅读实纲,通过教学基地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 固预防医学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初步应用预防医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和 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掌握疾病的预防原则和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技能。
1.3 制定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方案
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保健科、市疾病预防与控 制中心及市卫生监督所作为预防医学教学实习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担任带教,与预 防医学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作为基地实习内容。
2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从树立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群体观念、 环境观念、预防观念”着眼,学生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把书本知识 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强调在临床医疗中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应用原则,提高和强化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医疗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 思维能力,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创新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预防医学实践相结 合,预防医学基础与社区和现场相结合,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成果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 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注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早日接触社 会以适应新的医疗形势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 预防大处方的能力。本着以人为本,树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教学理念:①加强心理训练,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团结合作精神、锻炼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关系处 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②加强创新教育,以社区健康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 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③增加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单位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提高就 业率打下基础。
3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主要内容
3.1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诊断、健康教育和慢性病调查
参加由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社 区问题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专题讲座,参与社区门诊患者的初诊登记、病案登记,了解诊 断方法及治疗情况和健康维护,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和社区慢性病调查。
3.2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加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以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患者的初诊 、病案登记,了解诊断方法及规范的治疗方案。
3.3 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参加由市卫生监督所以社区“卫生法规的实施与卫生监督的作 用” 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与预防性或经常性卫生监督等内容的实习。
3.4 免疫预防和妇幼保健
参加由各医院保健科以社区“免疫预防”为中心的专题讲座,参 与日常性免疫程序工作等内容的实习。
4 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效果评价
4.1 学生学习效果
4.1.1 提高了学生撰写论文水平 学生通过教学基地实践,在带教老师的指 导下,掌握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撰写实习论文有的已刊登于相关 杂志和学院学生论文集。
4.1.2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以学生为主导,以社区为导向 ,以问题为中心 的教学,如讨论式、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学生能积极开展查阅资料、社会调研、独立思维和 科学实践等。
4.1.3 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以社区为 导向的教学基地 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接受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建立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4.2 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改成果
4.2.1 指导教师思想更加活跃 带教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不 断 增加教学内容的新进展;教学改革有创意,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论课、实验 课和教学基地实习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教学体系。本教研室分别荣获校级重点学科和重 点课程、 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等;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素质为宗 旨的教学方法转变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教学改革。
4.2.2 教研室教学研究氛围活跃 目前承担的校级以上教学研究 项目主要有:①面向21世纪 预防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②性道德教育在青年预防艾滋病作用的研究;③预防医 学教学实习基地创建的研究;④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⑤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课 程教学改革探索;⑥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教学实习模式研究。
4.2.3 教研室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发表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主 要有:①《浅论预防医学教 学实习基地的创建与体会》。②《预防医学试题库建设初探》。③《从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地 位和作用谈教学改革》。④《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⑤《面向21世纪预防医学教育综 合改革研究与实践》。⑥《改革统计学实习方式,提高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⑦《提高临 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⑧《卫生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⑨《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等近20篇。
5 以社区为导向的创新性培养
5.1 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 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培养方案的创新
以社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课程体系,使预防医学与临 床医学交叉,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更 加适应防治结合的工作需要。
5.3 运行机制的创新
建立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地实习教学档案;实行教研室、教学秘书 负责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基地实习,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4 教育效果的创新
根据教学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基地实习方案、大纲和教学基地实习鉴定,规范了教学基 地实习论文撰写过程,提高实习论文质量,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 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医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随着形势而发展。然而,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照搬的框架。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应 从 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4]。笔者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体会到: ①以社 区为导向 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巩固课堂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②有利于转变学生观念,是加强医德教育的良好机会。③有利于增强对群体社会的责任感,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④以社区为导向的教学基地创新教育的探索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对以往 的经验、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在实践中转变观念,不断总结、调整 ,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不断优化、完善[5]。⑤要学习和 借鉴兄弟 院校的经验,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有助于培养更多的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589-592.
[2] 张凯,王学春,陈廷.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
[3] 吴建军,吕嘉春,雷毅雄.浅谈顺应时势,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 学与实践[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219-1220.
[4] 张海英,杨莉.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应从思想上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J ].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44-45.
篇4
关键词:应用型医学人才 培养模式 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16-01
根据“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我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建立以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当前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教改是以我院2006至2008级预防医学本科生为实验组,2003至2005级预防医学本科生为对照组开展的。并问卷调查了我院预本2006至2008级学生的用人单位。
1.2 研究方法
我院对2006至2008级预防本科学生实施了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我院从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入手,以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校内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科研与管理并重、检测与监督并重的“一目标、三结合、三并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优化教学手段,增加了“以学生为中心”等教学方法;构建了“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1],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采取校内外、国内外培训进修等多种措施;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加大了实验室投资,鼓励学生及早参加社会实践和教师科研,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建立巩固教学实习基地,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因材施教,注重多元化培养[2]。为了解改革的效果,我们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中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调查问卷包括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和对我校培养毕业生的希望和建议。
1.3 统计分析方法
问卷回收后筛选合格问卷,运用 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预本学生的评价,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分发给用人单位。调查内容与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学生道德修养很好,专业知识扎实,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很好。
2.2 考研率
教学改革前2003级预本考研率为0%,2004级预本为4%,2005级预本为14.7%;而实施教学改革后2006级预本考研率为27.78%,2007级预本为18%,2008级预本为34%。结果显示教改后2006至2008级学生的考研率明显高于2003至2005级学生的考研率(P
3 讨论
我校定位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为基层卫生防疫机构、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此次调查发现,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3]。我院采取的一系列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措施及导师制等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考研率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当前社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需求,直接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从此次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大多数单位希望我们为他们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用人单位的意见来看,主要是希望我们进一步提高我校预防医学毕业生的现场工作能力、写作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
总之,从对教改后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的结果及学生考研情况来看,我们看到了我院教改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体会到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促使我们将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质量地实现我国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若千问题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39-42.
篇5
【关键词】 社区教学基地;全科医学;师资培训
随着当前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的医学院校为医学生开设了社区实践活动,以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服务环境。为了解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的教师的培训需求和探讨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建设策略,我们对正在建设的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10名医生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了专题小组访谈、知情人物访谈等定性研究技术进行调查。访谈对象为正在建设的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的10名医生,这些医生在接受本访谈之前经过了广东省卫生厅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考试。知情人物访谈对象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包括:目前医生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对诊疗知识有何培训需求、与个人发展相关的培训需求有哪些、对培训形式时间的建议、带教意愿以及对工作待遇的满意程度等。
2 结果
以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为线索,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2.1 服务内容存在局限 经过访谈,90%的医生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医生对患者服务有一定的连续性,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慢性病长期管理、计划生育指导、心理咨询、常见病诊治、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服务工作等方面。由于他们缺乏救治危重患者的临床经验和设备,所以比较担心心脑血管病等危重症的救治,在遇到该情况时,被访谈医生一般都采取呼叫救护车转诊的方式,转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此外,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进一步的规范培训,所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不是特别高。
2.2 专业技能培训需求较强
参与访谈的医生100%的认为每月安排3 d左右的专业技能培训十分有必要,并且他们普遍认为对内科的鉴别诊断、常见慢性病和老年病管理规范、急诊急救技术、外科常见病的诊治和包扎缝合技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脑卒中的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等专业技能培训有着强烈的需求;70%左右的访谈对象认为应给予健康教育知识和技术、社区常见病并发症的筛检和转诊标准、社区诊断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儿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40%左右的访谈对象认为应加强预防医学、妇幼保健、老年保健、传染病处理等方面的培训。
2.3 医生个人发展培训需求强烈 参与调查的医生都希望在工作中探寻个人发展机会,认为应给予更多的科研设计、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尤其希望通过适当的培训教会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选择科研课题,在日常诊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资料的方法;他们普遍认为缺乏统计学的方法和技能,但75%的人认为学会统计分析方法对他们来说很困难,希望结合具体的课题资料分析给予讲解。
2.4 培训途径比较有限 各机构人员的工作负荷大、经费、家庭负担等因素制约他们外出进修学习。在既往的培训中,他们认为大多数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他们改进服务的培训需求,或者认为对工作没有帮助;杂志中的部分内容如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案例分析等对他们较有帮助,但具体的临床操作技术需求仍不能满足。
2.5 带教意愿 经统计,75%的被访谈医生认为可以从教学的压力中成长和学习,愿意接受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但同时认为应该加强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不愿意带教的医生,我们了解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自身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日常工作负荷较大、自身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工作存在的诸多困惑等。
2.6 工作满意度 参与访谈的医生认为他们的收入较工作负荷和因工作内容不断扩展所带来的压力来说,是非常不满意的。他们均比较喜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为政府在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建设和投入,对未来个人的待遇的改善抱有希望,认为将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跟学生抱怨这些问题。
3 讨论
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不仅承担着医学生的教学,还主要承担着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这一更高层次学员的培训,对教学基地的基本条件要求较高,必须有一定的患者群体和疾病种类,对教师的条件要求也较高,不仅临床知识和技能要宽广扎实,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法律道德的知识也要全面,而且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涵要求,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要足够。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教学基地师资的选拔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掌握一定教学技巧的医生才能把自身经历和实践经验升华并讲给学生,使学生在社区实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卫生化学实验;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085-03
引言
卫生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讲授公共卫生实践中所必需的分析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是一门讲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相关化学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课程。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卫生化学实验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问题的不断凸显,卫生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际运用功能与作用日益突出。然而,随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改革,该专业各门必修课均减少了课时数(本校卫生化学实验课学时数仅有32学时),可卫生化学实验具有实验数量多、大型分析仪器多等特点,现有学时数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此外,目前常用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模仿”的实验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注重知识灌输,强调实验结果,但忽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笔者所在团队从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价值
网络教学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弥补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交流不足的缺点,既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又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已成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大型仪器设备受到实验室空间的限制,实验课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做到让每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如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典型环境污染物”这一实验中,由于本校卫生化学实验室里仅有两台气相色谱仪,而每届预防专业学生有40人,即使分组也难以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主上机操作,实验课几乎成了实验观摩课。不少学生反映因为缺乏动手机会,所以难以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公共卫生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卫生化学时感觉吃力,甚至失去学习兴趣。
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能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前、课外完成大部分书本知识的学习,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上学生自主操作时间。此外,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实现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或难以达到的教学目的,将卫生化学实验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动态化,充分提高自学效果。例如,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典型环境污染物”这一实验中,学生显然无法仅从实验讲义就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师不得不占用大量课堂时间用于仪器操作演示。但网络教学平台建成后,上传至平台上的仪器操作视频及动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自习阶段掌握仪器操作方法,再辅以课堂实际操作,这样能明显提高教学效率。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为师生提供在线教学与学习平台。由于该平台拥有大量视频、图片、动画、例题等资源,再加上与课堂教学的紧密配合,所以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课学时、设备和空间的局限给实验教学所带来的实际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笔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卫生化学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首都医科大学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它利用网络教学跨时空、共享性、交互性、大容量等特征,集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于一体,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创建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推动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我们参照兄弟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经验,结合本校实验教学特点,在本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了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信息、学习导航、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实验报告及作业、在线测试、师生互动和资源共享8个模块。现一一介绍如下:①信息:该模块用于与课程相关的通知。②学习导航:包括教师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表、考核方式说明等。学生可以通过该模块在开课之前对卫生化学实验课程有初步的了解。③课程内容:该模块用于理论课教学,理论课教案、课件以及理论课全程授课视频均上传至该模块,用于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④实验教学:该模块是该教学平台的重点建设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须知、电子教案与网络课件、实验视频、网络虚拟实验室、综合性设计实验等,卫生化学实验课所有实验的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及实验课视频均上传至该模块,供学生自主学习。卫生化学实验课的难点,即大型现代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以及操作方法也以视频及多媒体动画的方式上传至该模块,以便学生课前、课后自习。该模块的设立,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开展课前预习。由于学生在课前便可以通过观摩视频的方式熟悉大型仪器操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仪器操作演示的时间就大大缩短,这样学生自主操作仪器的时间明显增加,有效地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率。⑤实验报告及作业:该模块主要用于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每次实验课后,学生都需要及时完成实验报告并在此模块中提交,然后教师在线批改并打分。此外,在实验课后,教师会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与实验相关的一些案例分析讨论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两个命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并以小论文形式在线提交作业。实验报告和作业成绩计入期末考核成绩。⑥在线测试:该模块主要用于课后自测。笔者利用该模块创建了卫生化学实验习题库,包括原题及答案,供学生自我测试,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⑦师生互动:该模块更像一个小型论坛,具备在线答疑、留言板、论坛等功能。教师会事先在信息栏公布在线答疑时间,在此时间内学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板块与教师互动答疑。教师不在线时,学生若在自学时有疑问,可以在留言板中留言,教师上线后便可答复。论坛板块用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通过该板块可以一些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供学生讨论,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畅所欲言,也可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互相交流。⑧资源共享:该模块用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包括卫生化学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素材库(图片、影像、动画等)、相关网站等。供对卫生化学实验有浓厚兴趣,并有志于在卫生化学专业继续深造的部分学生深入学习。
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践效果
笔者所在团队建立的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于2012年开始运行。经过几年的实践,该平台较好地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对提高卫生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是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均起到了重大作用。对某年级40名预防医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该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尤其是之前由于实验课仪器设备及空间有限,在某些实验课上只能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方式授课,学生对此颇有意见,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让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在线视频及电子课件学习仪器操作,避免了教师课堂上占用宝贵时间用来演示实验,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仪器的时间,实现了类似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在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征求教师与学生的使用意见,如:部分学生反映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以反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具有抵触心理;等等。根据师生们反映的问题,我们还在不断改进并完善。经过几年的实践,师生们普遍认为,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角色转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和指导者。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设备和实验室)有限的现实问题,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和拓展知识途径的作用。卫生化学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为信息化条件下探索新型的卫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孔玲,袁若,杨睿.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分析化学”的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5:
184-187.
[2]王任.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8):241-242.
[3]王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2):97-99.
[4]汪普林.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教学的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3-14):194-196.
[5]杨胜韬,李汪.信息化背景下的化学教育[J].广州化工,2012,40(8):193-195.
篇7
教学改革方法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篇8
【关键词】 麻疹; 免疫率; 阳性率; 保护率; 几何平均滴度
Analysis on the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Status and IgG Antibody Level of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FAN Zi-fan, LI Ding-liang, WU Qi-t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61-064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mmune status of measles vaccine and IgG antibody level in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trolling and eliminating measles.Method:More than or equal to 48 healthy people were investigated in each township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in a total 20 townships,measles IgG antibody were detected by 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test.Result:The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rate was 87.11%,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body was 80.28%, the antibody protection rate was 39.72%, and the geometric mean titer (GMT) of antibody was 1∶570.72.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e positive rate of measles antibody, protective rate and GM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rate and the protection rate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 of GM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among the population with immune history, but the difference of protection rate and GM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measles antibody in the population with no immunity history and the 3 doses vaccination.Conclusion:The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 of measles antibodies failed to form an effective immune barrier and should be strengthen the multiple cropping, advocating vaccination with measles containing vaccine.
【Key words】 Measles; Vaccine rate; Positive rate; Protection rate; Geometric mean titer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jiang Center fo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Yangjiang 529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2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特异性免疫预防问世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种疾病。实践证明,通过免疫和监测的手段,人类是能够控制麻疹的[1]。阳江市一直坚持对14岁以下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接种,2009年后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中2010年零病例报告,但近几年疫情反弹,呈现1岁内和成人发病逐年增多的趋势。为了解阳江市健康人群中麻疹疫苗免疫状况和IgG抗体水平,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9月-2014年3月笔者对8个月龄以上的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样本量 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的“人群免疫水平监测”要求:对象分9个年龄组,分别为:
1.2 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统一项目相关信息采集,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麻疹疫苗接种史、麻疹患病史、麻疹病例接触史等。麻疹疫苗接种完成情况判定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14岁以下儿童以接种登记底册为准,无证、无登记者视为未种;15岁以上对象接种完成情况以本人回忆作记录。采集调查对象的外周静脉血4~5 mL,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
1.3 检测与判断标准 标本由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德国赛润试剂进行统一检测,试剂批号为:SED.AZ,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滴度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用频数分析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用 字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的差异;用方差分析比较GMT的差异。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市共抽样调查1055人,实际检测1055人,男553人,占52.42%,女502人,占47.58%。最小年龄为8个月龄,最大68岁,平均(9.56±9.06)岁;民族均为汉族,无患过麻疹和接触过麻疹患者的对象。共有919人接种过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率为87.11%。所有调查对象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0.28%,抗体保护率为39.72%,几何平均滴度(GMT,下同)为1∶570.72。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麻疹疫苗免疫率以15~19岁和≥20岁的人群较低,分别为75.51%和1.19%,各年龄组免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33.24,P=0.00)。麻疹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岁内儿童(61.22%),最高为20岁以上人群(96.43%),其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4.54,P=0.00)。保护率最低的是11~14岁组人群(22.54%),最高的是≥20岁人群(73.8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0.77,P=0.00)。GMT最高的是≥20岁组人群(1∶1273.16),最低的是
922人,≥15岁共有133人,两者中,免疫率分别为95.55%和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4.40,P=0.00);阳性率分别为79.07%和8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85,P=0.01);保护率分别为36.98%和5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78,P=0.00);GMT分别为1∶535.14和1∶88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5,P=0.00)。见表1。
2.3 不同性别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麻疹疫苗免疫率男性(90.24%)高于女性(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11,P=0.00)。保护率女性(44.22%)高于男性(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13,P=0.00)。GMT女性(1∶613.77)高于男性(1∶53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3,P=0.07)。见表1。
2.4 不同地区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不同地区的麻疹疫苗免疫率最高的是江城区(90.87%),最低的是阳东县(8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90,P=0.03);保护率和GMT最高的是江城区,分别为46.77%和1∶668.28,最低的是阳春市,分别为31.84%和1∶456.48,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5.79,P=0.00),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P=0.00),见表1。
2.5 接种不同剂次人群抗体水平情况 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T均最高,分别为85.29%、57.35%、1∶800.01。有免疫史的人群中,接种剂次越多,抗体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76,P=0.03);保护率以接种2剂次的人群最高(38.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00,P=0.37);接种剂次越多则GMT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P=0.48)。无免疫史的人群与接种3剂次以上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03,P=0.88),两类人群的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2.53,P=0.00)、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6,P=0.00),见表2。
2.6 接种不同种类疫苗抗体水平情况 接种不同种类疫苗是指接种麻疹疫苗和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包括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两类疫苗中,麻疹联合疫苗的阳性率(82.59%)、保护率(42.81%)、GMT(1∶612.00)均高于麻疹疫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8.31,P=0.00; 字2=20.24,P=0.00;F=16.47,P=0.00),见表2。
3 讨论
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受到麻疹发病率和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影响[2]。本调查结果显示,8个月龄~1岁婴儿的麻疹疫苗接种率(79.59%)明显低于国家规定,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也低于其年龄段的人群,11~14岁的人群接种率也未达到要求,提示存在一定数量的免疫空白人群。除成人麻疹抗体阳性率>95%外,其余年龄段的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均
麻疹疫苗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初免后90%以上的受种者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持久性也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HI阴转者,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10]。表1结果显示,20岁以下的人群免疫率虽然较高,但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都不高,并且有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与早期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成年人虽然免疫率极低,但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最高,与孙迎春等[11]的调查结果相反,可能与阳江市早年麻疹高发病率从而致其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调查结果还显示,19岁以下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低于20岁以上人群,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人类麻疹免疫力除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外,也可通过自然感染、母传抗体等获得,但母传抗体持久性差,很快消失[12-16];同时,目前麻疹流行处于较低水平,14岁以下人群社会活动范围局限,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的几率很小。因此,今后应重点开展14岁以下人群的免疫,确保免疫成功。在不同性别中,男性免疫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男性,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在本调查中,免疫0剂次的人群绝大部分为成年人,其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有麻疹疫苗免疫的人群,说明自然感染获得的麻疹免疫力比人工自动免疫高。有麻疹疫苗免疫的人群中,接种剂次越多,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越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一致[17-19],证明了复种对提高麻疹免疫力是十分必要的。从表2看到,接种1剂次的比例占15.67%,复种比例未能达到95%以上,因此,今后仍然需要加强复种工作。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人群的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接种单纯麻疹疫苗,今后应倡导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
参考文献
[1]迮文远,刁连东,徐爱强,等.计划免疫学 [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359-382.
[2]敖睿,张菊英,付清培,等. 2010年四川省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12):969-972.
[3]韩轲, 郑慧贞,吴承刚,等.广东省户籍人群2010年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 18(5):432-470.
[4]许建雄,傅传喜,张伟,等.广州市2008年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血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36(2):45-47.
[5]云雪霞,谭慧峰,许建雄.广州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对麻疹疫情状况影响的相关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6):557-561.
[6]曾志灵,曾丽萍. 东莞市东城区区2010 年自然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3,40(10):1967-1975.
[7]须凡帆,王旭雯,许祝平,等.江苏省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与发病率关系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41-43.
[8]王凤双,吴殚,肖雷,等. 2012年北京市顺义区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4,27(5):671-675.
[9]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办事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M].Geneva:Avenme Appia,2004:1211.
[10]王隆德,齐小秋,于竞进,等.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0-186.
[11]孙迎春,朱丽君,张智,等.2010年沈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 2012,18(2):84-88.
[12]王延田,韩建广,杜兰香,等.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13(5):357-360.
[13]王旭雯,修仕信,蒋静凤,等.无锡市婴儿母传麻疹抗体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41(23):4282-4287.
[14]马瑞,许国章,徐宏杰,等.小月龄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消长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3) :226-228.
[15]王联君,赵世华,杨杰,等.麻疹胎传抗体的跟踪观察及初免月龄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1) :992.
[16]马玉杰,苏华,金宏,等.黑龙江省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 :184-185.
[17]丁亚兴,孙静,田宏,等.天津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和易感性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19(4):301-344.
[18]刘小平,李娜,任先云,等.呼和浩特市2008-2011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29(6):616-618.
篇9
构建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加强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使全国同类学校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借鉴并能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同级学校的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不仅要求少得病不得病,而且要求健康长寿活得有滋味。但是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医疗资源,社区不仅缺技术缺人才,更缺社区护理人才。社区护理人才不仅是护理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管理者、沟通者、教育者、研究者,甚至是决策者。但是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还是按照传帮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以构建精品课程为契机,让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学到更多适用的知识,解决护理人才匮乏的问题。
《社区护理》是将预防医学与护理学理论知识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学科。该课程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现在中职护生基础较差,很难把多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构建中职卫校《社区护理》精品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背景,有必要研究分析社区护理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学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反映学科前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课题的主要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3)有利于培养中职高素质师资队伍。(4)调动中职护生学习积极性,让中职护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5)改善中职学校实验实习条件。(6)转变中职教育理念。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正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倡院士、教授等名师上讲台,以促进教学梯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求建立内容新颖、方法和手段先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我国中职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简陋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就给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高校教学中,精品课程已试行多年并推广使用。但目前精品课程还没有很好地运用到中职教学中,特别是在医学类的精品课程较少,制作《社区护理》精品课程的中职学校目前也很少,制作的水平也只停留在课件、视频制作的层次上。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社区护理》课程为主线,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建立一套以培养中职护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2)修订《社区护理》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之满足教学的需要。
(3)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开发出一部分适合于开放、创新的实习项目,并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加大开放实验项目的个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制作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知识更新、更全、更有吸引力。同时拟采用网络教学,实现网上课堂、网上题库、网上讨论和网上答疑,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中职护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合理课堂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提高中职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式、开放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3)组织专人精心编选教学用书,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材料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立体化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进行网络授课、网络答疑,增强网站互动性,与学生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试题库,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对比法、互联网络自主交流活动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落实团队人员分工;收集相关精品课程资源;写好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以及电子教案,开发课件;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完善网上资源。
第三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对实施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完成结题各种材料;提交结题材料。
8 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拥有30间多媒体教学平台,120多台教学用电脑,1间计算机网络中心,教学设备能得到保障;在课程建设经费的保证上,学校给予启动费及配套建设费。
(2)为保证课件的制作质量,学校专门成立了精品课程课件制作室,举办教师课件制作和网络课程建设培训班;
(3)学校将精品课程作为同级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认定,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科室的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改革等均给予经费投入及政策支持。
9 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负责人:周轩。负责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写好开题报告,书写各种结题材料。
(2)主要研究成员:
张红兵:负责课题研究设计,撰写各种研究报告。
何春秀:负责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材。
卢小春:负责设计问卷调查,制作电子教案,开发课件。
莫苗:负责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习题库
韦凤利:负责查阅、收集资料,完善网上资源。
1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篇10
关键词:门诊;预防接种;整体护理
整体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一种护理方式,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强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身心、社会、文华需要,提供优质护理,注重护理质量和护理的连续性。它是责任制护理的深化与发展,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预防接种门诊整体护理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与预防接种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护理工作模式。预防接种人员(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除了对服务对象预防接种的关注外,还需要注意周围环境、心理状态、社会因素等对服务对象产生影响的因素。其工作内容、服务对象、预期目的与临床医学护理有着截然不同,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入。
1 预防接种门诊整体护理内容[1]
1.1工作日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1.2本地户口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证。
1.3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访问落实。
1.4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及拖地面,使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对室内进行消毒,2次/d。每次消毒应做好消毒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1.5做好"三查八对",接种前检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有无牛奶鸡蛋过敏史,查对免疫卡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及批号有效期;核对受种者姓名、年龄、性别、疫苗名称、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1.6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及有效的皮肤消毒剂;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应用瓶口贴封闭并冷藏,活疫苗超过0.5h、灭活疫苗超过1h未用完应废去,保证接种过程按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安全有效。
1.7凡符合接种条件的接种对象应与监护人签定疫苗接种告知书。
1.8接种结束后,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录入儿童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并作好数据备份。每月按时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
1.9做好疫苗管理,每日上班后及下班前查看冰箱温度,保证疫苗冷链。
1.10协助医生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1.11开展健康教育及有关咨询服务。
2 预防接种门诊整体护理的工作流程
预防接种门诊整体护理就是坚持以创新服务流程、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强化"窗口"服务能力和意识,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其工作流程从监护人带儿童进入预防接种门诊到接种完成观察30min后离开门诊的全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见图1。
图1 预防接种门诊整体护理的工作流程图
3 效果评价指标
具体评价指标:①监护人满意度;②知情同意书使用率;③设备规范使用率;④卡、证、信息录入符合率;⑤疑似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率;⑥疫苗接种率(合格接种率、加强接种率、及时接种率);⑦疫苗对疾病的发病率。
4 结论
总之,整体护理在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模式在预防医学领域中已引起国际国内护理界的广泛关注,其护理内容的延伸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具体和全面的要求;预防接种门诊整体护理是目前国家推行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与家庭、社会和环境融为一体,大幅提高了接种门诊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疫苗的有效接种率和监护人满意度得到了提高,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控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我院在五华区疾控的指导下探索性推行的这项工作虽刚起步,但此项工作是值得推广的。
- 上一篇: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
- 下一篇: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