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品质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 家庭教育 观念缺失 教育方法
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心愿,而这个心愿的实现不仅要靠学校来完成,更需要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配合。在义务教育条件下,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生活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形成等诸方面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义务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与支持。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逻辑。传统的家庭教育特别强调后天的家庭教育,如《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断机抒”就是家庭教育的先例。《颜氏家训》中提出,在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民国时期的冯玉祥从小受到母亲的深爱和严格教育,使他成长为爱父母、爱祖国,忠孝双全的爱国将领。《伤仲永》一文中的仲永由于未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后“泯然众人矣”。小时候在游泳时惩罚了经常欺负穷孩子的地主老财的少爷,受到母亲的赞扬,养成了明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的良好品质。孔融让梨、傅亮四岁时解衣与人的故事都成为历代儿童教育的生动教材。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再次,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二、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许多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都认为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全在于学校,甚至有些家长因为他们的子女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便否定了子女所在的学校的教学工作。有些学生家长不惜代价,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好学校,可他们却忘却了自己的责任,忽略了子女的学习,忘记了自己为子女的学习应该尽的义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榜样。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从“呱呱”落地就得到了家庭所有成员的宠爱和娇惯,久而久之,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目无他人的不好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的形成与学校却没有多大的关系。当前,社会以金钱为重,人人都觉得赚钱才是硬道理,多数父母在外打拼奔波,导致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家长都是为了让家里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人抱着为孩子的“长远发展”打下经济基础的想法而背井离乡。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导致“楼房起来了,孩子垮下去了”的现象出现。像这样的家长,心愿美好,行动相反,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一对父母都应全面考虑如何去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家长不但要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即使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义务教育条件下家庭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义务教育条件下的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不再完全是家庭行为,而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责任。因此家庭教育已成为完成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必须适应儿童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都应实现转变。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应该以鼓励为主,反对家庭暴力,拒绝打骂孩子。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主动性为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义务教育要求孩子全面发展,应告别“学而优则仕”的中国传统观念和“读书无用论”,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升官,而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适应生存。因此,我们应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关心儿童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必然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在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启迪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心理前提。有了创新思维,才有可能产生创新能力。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改造过程中,表现了人的心理反应的能动性。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人吃饭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头脑中的饥渴感觉之影响而来的;停止吃喝,则是因为饱的感觉反映在他的头脑中。”在对各种知识的研究中,学生打破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法的束缚,对新旧知识进行有目的的重构,完成了创新思维过程。
3.培养良好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义务教育条件下,学生家长要懂得既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如何学习,还要引导孩子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接人待物,学会如何料理自己的住房和小书包,有计划地使用好家长给予他们的财物,逐步学会独立处事的能力。作为家长,我们要懂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交往和独特的个性,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们的人格。而长期压抑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1999年,甘肃省陇南山区一个11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父母反对同学们为其过生日并痛骂了孩子,王某自寻短见吊死在附近的树林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当反而也会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儿童的教育不仅注重言传,更注意身教,家长是儿童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从生活点滴人手,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篇2
关键词:初中劳技;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一、初中劳技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未能真正具体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尚未能普遍受到重视,所以一些老师不能正确认识劳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在应试教育的旧有体制下,一些教师对劳技课程不够重视,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讲劳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日益趋于形式化。作为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学校在这方面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较少,教学设备及场地不足等问题突出。这些因素都使得劳技课程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只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老师们在介绍电动模型时就不会让学生们动手去做一个小型手电筒之类的东西。一方面是学校可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可能比较急缺;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要让一群孩子学习折纸花,那么给他一张彩纸教他学好一些还是在黑板上画出各种模型好一些呢?毫无疑问,前者更有效果而且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潜能。
3.理论脱离实际
在教学方式上,很多老师重视理论的讲解而轻视具体的实践。例如:老师们或许会详细介绍月季花的种植技术包括花的生长周期,土壤和施肥的要求,对光和水的需求量,但是却不一定让学生自己亲手去养一盆月季。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会这样做的,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缺陷之一。如果一个学生不去具体的经历这种过程那么他所学到的知识只是空洞的,是不会形成能力的,当然也就不会使他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所以联系具体实际,将所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劳技课程的目的,也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策略
1.提高教师相关素质,完善教学设备
教师是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领路人和看护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要明白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其次,要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所以要组织教师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并多多交流经验,当然,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是重要的举措。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要完善教学设施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目前许多学校都已开始实行多媒体教学,这对于劳技课程的教学十分有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配备多媒体设备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添置各种必需的道具并拥有功能齐全的实验室,特别是要建立一些实践的平台,例如实验田之类的。当然,随着教学改 革的推进,各项相关的事宜也将逐渐开展。
2.课堂教学以操作训练为重点
为了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应该以操作训练为重点,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操作中,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直接的指导,特别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电饭煲的工作原理,老师可以带个电饭煲进教室也可以把学生领进学校食堂,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其中的奥秘,实际上,如果老师能将课堂变成一个既娱乐又学习的地方一定能更好的实现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老师想让孩子们学习手工制作,那就可以把一大堆木板带到教室,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去做个自己喜欢的木制品,具体的操作远比空洞的讲解更为有趣也更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与“做”的欲望
外在条件纵然重要,但关键要看孩子如何去学。劳技课程的学习必须要激发学生“想”与“做”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自己从中得到乐趣那么他的好奇心必将引领他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玩四驱赛车,那么他一定会对四驱赛车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特别感兴趣,此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想”,通过思考电动机带动齿轮的运转必定会让他尝试着去动手改装或做一辆四驱车,这就把孩子引到做这个层次上来了。通过这个由“想”到“做”的过程学生就能比较透彻的了解所学的东西,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篇3
一、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地歌唱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可在以往的歌唱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是“老观众”,一部分是“老演员”,而老师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演员们”的身上,于是,造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歌唱教学要面向全体,并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也给每个孩子带来欢乐和愉快。
二、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歌唱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以此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由此来发展学学生创新思维。
二、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作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中积极的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要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形式,使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形式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既要鼓舞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支持他们对教学重点、难点、热点进行讨论、使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表现,个性特长得以张扬。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
三、创建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营造创新环境
“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是以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基础的。小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才会活跃,想象力才会丰富,记忆力也会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新性可言。因此,构建新型的课堂气氛,创设创新的宽松环境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新发现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教学气氛。比如在教学中能借助图片录音、录像、动画等,从而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内容。
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新方式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加以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项交流过程。设计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任务学习”为“研究性学习”。在练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他们必然要全力以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条件,从而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五、开发学生想像空间,诱导学生主动创新
篇5
关键词:虎妈狼爸;儿童社会化;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85-02
在大众媒体传播渲染下,华裔蔡美儿携其作品《虎妈战歌》从天而降。尔后媒体又将“狼爸”萧百佑及其撰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所以,北大兄妹》带入百姓视野。在当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念大行其道之时,媒体热议的虎妈狼爸式管制教育,在育儿书市场上再度流行并催生出众多耀眼的“成功范本”。强悍管制教育理念催生出一个个成功育儿的案例,是纯属偶然巧合还是其具有普世的价值?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这种教育理念能否代替快乐赏识教育使青少年走向成功,其可行度几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对“虎妈”“狼爸”的评析
“虎妈”蔡美儿在其作品《虎妈战歌》中列出了她对女儿的十项要求,如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留在学校玩,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每门功课至少得到A,必须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等。她还详述如何把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并让女儿们成功登上卡内基音乐大厅。
“狼爸”萧百佑是位商人,他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自由上网,不准孩子随意开空调。他在其书《所以,北大兄妹》中大赞:“藤条是个好东西,打了不伤筋骨,但非常疼。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他表示:“孩子是民,家长是主。打是一种文化。”在他的棍棒教育下,他的三个孩子先后被北京大学录取。
在媒体的渲染下,被冠以“虎妈”“狼爸”标签的蔡美儿、萧百佑是凶神恶煞的,除了打骂之外,不会干别的,实则不然。他们的打骂是较为理性的打骂,是讲规矩的打骂,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乱打乱骂。打骂之外,他们也讲柔情[1]。
《华尔街日报》在《虎妈战歌》的书摘《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中,将该书定位为“父母如何管教孩子”的育儿手册,在蔡美儿看来这本书实则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一部回忆录、一种带自嘲的反思。书中的部分并不是母亲看到女儿钢琴技术进步的成就感,而是和小女儿的激烈争吵让她认识到自己的管教过于严厉,转而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蔡美儿认为,她这种在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孩子掌握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因为孩子年幼,不了解社会,不可能理性思考,更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帮助孩子,肩负起这个责任。闲暇时间蔡美儿会和女儿们趴在床上读书,一起做中国菜,和孩子们一起去旅行,教孩子们游泳、打牌。
萧百佑也并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他从三岁起,就和子女沟通好家规,一旦犯规子女们就清楚地知道,爸爸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用什么方式打哪个部位、打多少下、打的力量有多重。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点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在他的孩子12岁之前,他都是以打为主,但孩子到了12岁后,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2]。
诚然,蔡美儿、萧百佑对子女管教严厉,但是绝非媒体片面渲染下的野蛮、不近人情的形象。子女的相继“成功”有其严厉管教的原因,但绝不可泯灭他们为人父母的通达一面。
二、从社会学视角分析“虎妈”、“狼爸”事件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人的社会化发展贯穿每个人一生,大致经过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儿童期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4]。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基本单位是家庭,它对一个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行为方式的调节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个人和家庭的交互作用,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
(一)“虎妈”“狼爸”教养方式分析
父母通常采用的教养方式大抵分为:民主型、权威型和放任型。民主式的父母关爱性强,注重理性,以就事论事的态度与子女进行双向的沟通,乐于和子女讨论并解释管教的理由;权威式父母以绝对的标准控制子女,对子女较少接纳,强调服从,常以体罚的方式达成让子女服从的目的;放任式的父母容易接纳子女的各种要求,并给予子女许多自由而少加控制[5]。
1.权威型教养方式分析。“虎妈”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对女儿们的生活及学习做出严厉的要求,一旦女儿们表现欠佳,将会受到严厉地斥责。“狼爸”与其子女沟通家规,约束子女的行为,一旦他们违背家规,将会受到约定好的处罚。可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孩子严格要求并施之斥责和体罚。
从教养方式分析,“虎妈”“狼爸”具有一定的权威型教养方式表现。他们以绝对的标准要求子女,以体罚的方式达到让子女服从的目的,通常表现为棍棒式教育。“虎妈”、“狼爸”正是通过严厉的斥责或者体罚对其子女的“不当”表现进行管教的。正如萧百佑所说:“12岁之前的儿童动物性表现为多,依靠理性的说教难以产生明显效果。”严厉的棍棒教育能使这一阶段的儿童较为顺利地接受父母的引导,有助于减少克服“父令子不从”的现象。
然而,过度的权威型教养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只能适得其反。对孩子动不动就打骂,成天板着面孔,还自认为是一种好心,殊不知这种严厉打骂对孩子的心理容易造成心理创伤,并且造成孩子缺乏蓬勃朝气与自我判断力,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2.民主型教养方式解读。民主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子女不是压迫而是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够平等积极地与子女进行心灵沟通;家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大家是友好协商而不是父母独断独行、专横跋扈。在较多公众眼中“虎妈”、“狼爸”是一副凶神恶煞、专横跋扈的形象,用成套的家规禁锢孩子的天性,动辄就对子女表现欠佳的行为进行斥责。然则,深究会发现“虎妈”“狼爸”民主、通达的一面。“虎妈”在与小女儿激烈争吵之后,反思到自己对女儿管教过于严厉,放弃了让小女儿学习小提琴的打算而允许她学习颇感兴趣的网球。“狼爸”直言到:“在其子女12岁之后就不会采用‘打’的教养方式,而是依靠与孩子沟通进行说教。”同时,“虎妈”“狼爸”都会在闲暇时光与其子女一同旅游、休闲、唱歌、做家务等,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虎妈”、“狼爸”的家长作风中带有民主的风格,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训责与体罚。父母不考察自己子女的特殊情况,一味严加管教容易激化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造成他们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在儿童时期,过多依赖民主式教养方式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思维较简单,不能准确把握父母的意图,只是凭借天性去做事。从这一角度来看,儿童社会化阶段父母为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灵契合,诸事与子女进行协商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实施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同时要辅之以权威型教养方式,才能事半功倍,起到良好效果。
笔者认为,“虎妈”“狼爸”的教养方式是以权威性教养为主、民主式教养为辅,这两种教养方式都能从他们与子女的交互中找到原形。对“虎妈”“狼爸”简单定位为不称职父母、只重体罚父母是有失偏颇的。
(二)基于“虎妈”“狼爸”现象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家庭是一种具有婚姻或者血缘关系的日常生活的最小社会细胞。家庭和儿童密不可分,两者既有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又有教育关系。家庭是人社会化的开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比任何其他社会元素的影响都要早,并对他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正规,是以无意识的自然的隐形教育为主。“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6]。
在“虎妈”的要求下,女儿们学习音乐、网球、游泳等技能,这些基本生活技能能够让女儿们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同时“虎妈”规定女儿们不准抱怨,这其实是在培育女儿们的耐挫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与精神,让她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狼爸”在子女的智力、学业、行为习惯等方面付诸较大心血,子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在学业、智力上取得建树,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虎妈”“狼爸”为子女倾注心血,是在培养子女掌握基本生活的技能,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完成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虎妈”“狼爸”从小就与孩子订立“家规”,让孩子们遵从,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培育子女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培育儿童的契约意识和法纪观念同样是儿童社会化重要的内容。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家庭生活是真正的教育中心。家庭教育总是把情感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对儿童的个性、情感、思维、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发挥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孩子一生下来,最先感知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虎妈”“狼爸”在对其子女进行社会化教育中,努力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潜在力量,让他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促进自我观念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奠基人生发展的根基,从而实现子女的不断发展。
三、“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虎妈”“狼爸”教育下的子女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功”,尤以学业为著。对于他们的社会舆论形成鲜明的两极:趋之若鹜的热捧与深恶痛绝的批评。他们以打骂管制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应该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从教育方式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在我国,有些父母依然受残余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对子女过多干预、过多保护。这些父母一直秉持着“为了孩子明天”的信念刺促不休,为子女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精心为子女下一步发展做出安排。一旦子女表现欠佳,轻则一顿说教,重则一次体罚。殊不知,这种严厉的“家长”做派在一步步吞噬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把孩子一步步培养成完成计划、目标的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过分权威的家长做派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朝气,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父母严厉惩罚式教养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虎妈”“狼爸”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权威教养型的父母,但是他们懂得在适当的情况下,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子女最真实的想法,增进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对孩子强烈地抵制做出自我反思,权衡子女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强制地要求子女服从。因此,对于那些一直高擎自上而下管束教育的家长应适当给孩子“松绑”,不能过多干预和保护。
(二)从教育目标差异看“虎妈”“狼爸”事件的启示
《论语》有云:“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我国对学业尤为重视。伴随文化的传承,现代社会的很多父母依然把子女成绩上的优劣作为子女发展的成败。在很多父母眼中,“虎妈”“狼爸”的子女在学业上建树斐然,这就代表着成功。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考上名牌大学,谋取稳定工作。而国外父母却一直秉持自由教育风格,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
从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可以看出,很多人眼中的“虎妈”“狼爸”的成功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成功,是狭隘片面的。人生的丰富多彩怎能仅仅用学业上的建树来描绘?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说:“哈佛两个退学的学生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改变了世界。”对于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言,重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操作力和创新思维,能够让其更适应社会生活。而学业上的成就不一定能够代表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斐然。从高等学府走出的莘莘学子若只是一个个“纸上谈兵”的说客,在实践中不懂得变通、老气横秋、缺乏活力,社会何以发展与进步?
“虎妈”“狼爸”的子女能否在其他方面做出辉煌成就我们尚无法考证,笔者仅对那些视考上名牌大学为教育终极目的的想法做出否定。教育目标不能仅仅局限到上名校方面,更大的层面应该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上。因此,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养过程中,要培养子女的兴趣,给他们适当自由空间,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赏识与肯定,让他们自己在与家庭、社会的交互中自然发展、学会生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是说。
四、结语
“虎妈”、“狼爸”的强制管束教育短期来看是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而言。但是这种教育能否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将却值得商榷。毕竟每个孩子天性和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不同的,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位父母不能将所谓媒体热炒的“成功模式”信手拈来,成功不能模仿,更不能复制。笔者依旧倡导:父母应立足子女自身情况,以赏识教育为主,辅之以管束理念,因材施教,才能在当下培养出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怀谦.虎妈·狼爸·犬子[J].啄木鸟,2012,(2).
[2]韩艳,陈力华.虎妈狼爸:教育只需棍棒?[J].神州,2012,(4).
[3]郑杭生.社会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张加勇.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2).
篇6
学龄前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在整个幼儿期里最需要发展的不是音乐上技巧和掌握,而是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热爱。奥尔夫教学法恰能满足这一需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质,建立起合理、科学、有效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正是采用这种最自然、最随性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初步运用简单的表达方式来表现音乐,在音乐中培养良好熏的情操。
一、在开心快乐的音乐活动中建立自信心,培养坚强品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活动的愉快带动下,老师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自觉主动地接受事物和处理问题,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的一面。
中班的《库企企》教学活动,目标是要求孩子掌握乐曲中的节奏:XXXXX,进而感受乐曲的欢快和愉悦,让孩子能更主动地投入到音乐的表现活动中去。在这个活动中,首先是通过学习说唱的形式来认识XXXXX(你 好 李老 师,我 是 梁芮 乔)、(你 好 张炜 钟,我 是 李老 师)。孩子们在这个环节说唱中没有枯燥的练习,而是在愉快、开心的氛围中复习巩固学过的节奏。随后,当孩子中出现两个字的名字时,在节奏上应该怎样去表现的时候,聪明的孩子们马上能提出把XXX更换为XX。创新后的节奏就变成了XXXX。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孩子们也给自己树立了自信心,满怀信心地投入到随后的活动中。
当孩子们在倾听音乐《库企企》的时候,很快就能在整首音乐中找到XXXXX。故事的讲述引导孩子该如何在乐曲中表现这个节奏(魔语),也鼓励孩子能积极地、不懈地寻找和发现乐曲的重点,体验自己成功带来的快乐感。
二、通过音乐活动中的相互交流、碰撞,培养孩子爱心互助的优良品质
奥尔夫音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并在活动中引导和建立相应的人性本质,例如爱心互助,在音乐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在音乐活动中,把孩子分成若干组,让他们通过团结协助来完成活动内容。
大班的音乐游戏活动《London bridge》,在活动中需要孩子分组来扮演伦敦桥和轮船。当伦敦桥(由两个两个孩子面对面拉手表示桥面合并放行,两人的手向上举的时候表示给桥下的轮船通行)的桥梁拉起来的时候,桥下的轮船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两组的孩子相互配合,才能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个音乐游戏需要孩子间唱停到某一个乐句的时候才能让轮船通行,这不仅仅是需要桥梁和轮船间的默契配合,桥梁和桥梁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该活动中,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进行动作创编动作,在创编的过程中,幼儿学着伦敦桥倒塌和工人造桥的样子,一会扭扭身体,一会摇摇手臂,一会捶打钢铁,一会扛木头等。最后的游戏中,幼儿与同伴积极地参加里游戏中,体验到了合作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以音乐带动孩子的思维多层面发展,培养孩子开创性思维模式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组织小班音乐活动《母鸭带小鸭》中,当听到“嘎嘎嘎,嘎嘎嘎。”这个声音的时候,孩子们都知道这是小鸭的声音。当母鸡来带小鸡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叽叽叽,叽叽叽”。当孩子对我的提问做出想象回答的时候,我让孩子自己尝试去提出问题:“每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宝贝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还会有哪些妈妈带着他们的小宝贝一起出去玩呢?”这时,孩子们都很兴奋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狗妈妈也会带着小狗出去玩、牛妈妈、羊妈妈、猫妈妈……当老师的提问发生转变的时候,这也需要孩子们不断的去开动自己的想象力去对歌曲进行改编,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孩子们通过音乐去体验成功带来的更多快乐。
在音乐欣赏活动《士兵进行曲》中,通过了绘本讲述了狮子国王阅兵的情景,通过各种不同的动物来表示该音乐的强弱,让孩子更容易理解音乐的节奏,感受乐曲的独特之处。看,当小兔子军队经过阅台时,孩子们想象着自己是一个兔子士兵,一蹦一跳的步伐显得精神抖擞;
篇7
“鼓”舞斗志
在附小,无论是消防栓上还是楼梯间,不管是班级牌的飘带还是文化角的红色小鼓,每到一处都能发现鼓元素。沿着台阶上行,就像是在鼓文化的长河中行走,从鼓之源到鼓之乐、鼓之舞、到鼓之魂,从木鼓、铜鼓到安塞腰鼓,这就是附小倾力打造的“书鼓长廊”。
腰鼓文化历史悠久,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孩子们通过了解腰鼓的历史渊源和传说故事,欣赏腰鼓表演的独特魅力,感受祖先坚忍不拔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粗犷豪放的性格。腰鼓可以鼓舞人心、鼓舞斗志,它以粗犷、洒脱的动作和强劲的鼓点,震撼着孩子的心灵。学习腰鼓体能消耗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需要反复地观摩、练习,在不断地琢磨中领会其神韵,这对孩子来说,是体力和意志的严峻考验。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是德育重要的生长点,因为它可以迁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用鼓文化的精神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我们看到孩子们挥洒的汗水,更看到了孩子们挂上腰鼓时脸上的灿烂笑容。“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我背上腰鼓,和着音乐,就全身激动,一切都忘了,什么困难都不怕了。”一个参加重庆市第三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孩子这样说道。这种不畏困难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总有一天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鼓”舞成长
腰鼓发展至今,形成了与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和民歌等艺术有机结合的多维开放的表现形式,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身就蕴含着广阔的德育空间。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动作,学生之间互教互学;集体展演中,舞伴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学校与社区、兄弟学校牵手,指导学习,让腰鼓文化发扬光大;以鼓为媒,飞渡重洋,与英国塞夫顿白鹭小学缔结国际友好学校,让腰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播撒和平友好的种子……这一系列的活动,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契机。
在腰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老师对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的要求和规范,锻炼孩子不怕吃苦、坚持到底的品质;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切磋中,培养孩子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每次集体表演,都是对孩子们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考验;外出活动,更是教育学生的大好时机,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文明礼貌、守时守纪……附小的孩子们慢慢学会自觉地以一个优秀“鼓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树立鼓手的良好形象,展现中国“鼓娃”的精气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进步,正如一个毕业班的孩子所说的那样:“在公共场合该如何做,如何与人交流合作,这些我在学习腰鼓的过程中都学到了。”
“鼓”舞创新
学校在传承安塞腰鼓的基础上,创新学校少儿腰鼓,对腰鼓特色进行挖掘、整理、提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融入巴渝文化元素,自主开发出“长生欢乐鼓”,取“长长久久、生生不息、欢乐幸福”之意,指向鼓文化的深层意蕴和学生终身发展之关系的融合。学校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腰鼓动作和队形,创编作品,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鼓文化节,校内腰鼓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自主学习,集体合作,不断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总结和提炼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思维和方法,他们也会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其他的问题。在学习鼓艺的过程中,孩子们变得自立自强,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这也无形中带动了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篇8
笔者组织区“双新”教师就该课题做了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收获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就如何坚持“四个相结合”,着力从四个方面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坚持正面激励与侧面引导相结合,着力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
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也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困难和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在研究实验中,我们针对每个幼儿区域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充分发挥正面激励与侧面引导的配合增益效应,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有意帮助幼儿摒弃意志品质不好的一面、强化意志品质优良的一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帮助建立自信意识。幼儿是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的。有了这份自信,他们才能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和解决碰到的问题。孩子的自信心与承受力,特别需要教师正面激励的呵护与滋养。在碰到困难时,孩子经常显得迷茫、手足无措。我们需要及时用正面激励的办法,用他们过往的成功经历或者优势特点,给他们添点油、加把劲。
2.帮助培养创新思维。由于技能所限、思维所固、兴趣所好等原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常满足于简单重复已经学会的技巧动作,不敢或不愿去尝试改变或者探索新活动。我们往往及时采用侧面引导的办法,旁敲侧击、灵活提示,帮助他们走出固化的活动模式,轻松快乐地尝试新活动。
3.帮助锤炼坚定毅力。坚定的毅力,坚持到底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观察到一些孩子愿意坚持,而一些孩子却缺乏耐心。为此,我们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或提出一定要求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
二、坚持规则限定与妥协谦让相结合,着力增强幼儿团结协作精神
古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协作精神,对于解决困难问题至关重要。在开展区域游戏的时候,由于游戏材料、场地、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幼儿之间容易出现争抢、退避、报复、告状等人际交往冲突事件,这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世习惯的绝佳时机。在研究实验中,我们既注重硬性的规则限定,保障区域活动有序进行,又强调必要的妥协谦让,营造幼儿团队的和谐氛围,使得广大幼儿在活动中既学会了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又养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懂得了与同伴相处的基本道理和方法。
1.自主协商定规则。当孩子间发生争执时,教师不妨将问题、矛盾交给幼儿,利用他们的智慧,让孩子自己来参与决策,他们会很乐意、很配合地按照“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形成规则。
2.妥协谦让促和谐。妥协是一门交流艺术,谦让是一种精神境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一些必要的交流合作技巧,懂得妥协、谦让,学会协商、分工,对于幼儿解决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当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他们谈判妥协、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会解决问题。
3.公道评价树正气。教师的公道评价,是幼儿思想成长的绝佳先导。我们在研究实验中,特别重视利用游戏评价环节中的公道点评来帮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相处之道,充分肯定他们正确的做法,适当批评错误的做法,形成人人懂规则、人人守规则、人人愿妥协、人人会谦让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摸索试错与点拨提示相结合,着力提高幼儿学习求知能力
帮助幼儿提高学习求知能力,使之扎实有效地逐步解决好区域活动中面对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正是我们开展此次实践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所在。我们在研究实验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幼儿,因材施教,因情施策。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摸索,在试错中慢慢探寻真知,又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关键时刻及时予以点拨提示,为他们指点迷津。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教育;融合
当今的教育体系仍存在着一切为应试教育服务的现象,在该体制下进行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自主性以及创新意识的特点,并且与社会脱节,对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市场以及行业前景缺乏一定的认知。因此,职业院校应注重这方面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思考的思维习惯,树立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多种思维灵感的迸发,普及就业相关理念知识,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从业领域能有清晰认知和改进方向。这样有助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一、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从国家目前出台的多项政策不难看出职业教育改革已是民情所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生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劳动力供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存在需求差异,而职业教育正是这些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应届生求职普遍存在“进厂再培训”现象,在校辛辛苦苦学习那么多知识,却仅仅对考试有效,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毫无用武之地,企业还需要对学生能力进行再培养,中间浪费太多的教育资源与时间。因此,职业教育应紧随时展,对教育模式、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与更新,保持与时俱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在课堂开展过程中,可以应用多种方式,从多方面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输送就业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2.培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由于目前的定位出现偏差,导致人才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当今的职业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实践的真知皆是空谈,院校方面缺乏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符合社会需要人才青黄不接,学生质量良莠不齐,无法满足时代要求。所以,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保证职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促进人才市场的顺利运作。3.能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随着学生毕业,踏入社会的那一刻,学生的个人能力就是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应宣扬就业形势,使学生明确未来目标,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学习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便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毕业时不打无准备之仗。学生如果想找到一份自己热爱并且适合的工作,在校期间就需要加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踏上社会后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易获得社会认同感。因此,就业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同感。
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为了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并存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应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一方面,应根据学生自身实际状况,制订专属学习培养计划,进行因材施教。结合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课程安排,培养学生对口专业素养。在引导就业创业动机形成时,应强调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主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切勿复制粘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在社会工作中一个好的“三观”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人要坐得正、行得端。其间也要灌输创新思维理念,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能力,争取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2.加快改革创新,全面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专业化的创业型师资力量,一个好的教师将会受益一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就业创业意识。可以引入创业经验丰富的人才,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创业知识。其次,建立创业实践课程,实践出真知。根据就业形势,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最后,可以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就业情形,面对就业压力,加强就业创业意识的感悟,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3.优化培养环境,营造支持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氛围。首先,国家可以大力宣扬就业创业的益处,营造创业为荣的氛围,出台相关政策为创业人员保驾护航,鼓励人们敢于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氛围。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该摒弃追求“铁饭碗”一心只图安稳的固有思维,从小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应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鼓励孩子从事创业活动,为孩子创业过程提供一定支持。此外,职业院校应该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大学校园正是学生们思维放飞的时期,院方应给予鼓励支持,营造支持就业创业的氛围,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更好地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
1.统一全社会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根据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已不是职业院校一家之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社会方面应保持宽容的态度,对创业失败的人也应持有鼓励的态度,企业与学校应加强联合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经历,营造宽松友好的创业环境。
2.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健全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在建设创新创业环境时期,政府应承担起主导作用,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优惠,加大资金投入,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经历的风险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健全创新创业体制,才能顺利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快速发展。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利与弊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强调,幼儿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利。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教育,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幼儿教育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张把学习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孩子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
2.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即身教胜于言教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孩子的思维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一句口号,而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
二、网络、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网络、动画盛行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化,人们获取信息和生活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更多人带来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只好借助于网络、动画等手段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腾出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多样化的生活。结果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沉溺于其中,或者上了瘾不能自拔等。
2.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1)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利好之处
①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
网络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扩大知识面。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单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将多个学科的各种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各种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孩子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使孩子能接触到一个多元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②提高孩子的求知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
孩子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要获取的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和促进其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和能力,使孩子的智育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③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孩子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使其想象力有了源头,而多种类的网络环境又为孩子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其想象力有了腾飞的舞台。网络是信息化的重要产物,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增长知识,积累信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使身在局部的孩子可以放眼大千世界和无穷的宇宙空间,激发孩子的开拓创新精神,追求科学精神。
(2)网络对素质教育的不利之处
①过度上网容易产生上网综合症、网络孤独症
由于网络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孩子们产生对网络的迷恋,在他们的心目中,网络是至高无上的。有些孩子一到电脑前就废寝忘食,“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现象应运而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摧残了好多孩子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警告,青少年上网学习知识值得鼓励,但如果过度沉迷其中,将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加之长期与家庭缺乏沟通,势必导致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乃至日趋淡漠。
②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使孩子们对自己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质疑
众所周知,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泛滥,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易受这些不良内容的诱惑和影响。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带来了种种困惑,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如果缺乏有效和正确的引导,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可能难以协调和统一,进而对他们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1)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利好之处
①改变暴躁情绪
由于幼儿对于卡通动画片拥有高度的专注力,收看时所受到的教育效果会比其他工具好很多,比如书本、录音带等,可说是相当适合用于调整幼儿性格的教养工具。平时父母可先多了解动画内容,筛选出适合幼儿观赏的精品节目。再说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忙,下班后也可能要加班或忙于家务,无法长时间陪伴幼儿,因此幼儿可能会闹情绪,此时便可挑选适合的动画给孩子看,帮助他稳定情绪。
②帮助学习规矩
由于现在的动画片很多都加入了一些生活常识、交通规则、日常礼貌等学习内容,并融入到动画故事中,其实这就是很好的教养契机。父母想要幼儿学习良好的习惯,如保持环境清洁,都可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习惯来达到目的。
③加速语言学习
说到卡通动画片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很多家长可能感到难以置信。其实,只要婴幼儿能够多接受语言刺激,就可以达到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如果父母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话,不妨多让幼儿收看卡通片,可间接增加其语言刺激。
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卡通动画片,可能令许多父母感到头大,因为总是担心卡通片里存在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因子。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父母陪同收看。凡是卡通片中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如《巧虎》中包含了教导小孩如何学习生活细节,家长可借机将卡通片中的内容转化成日常生活,教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卡通片中的负面信息,如《哆啦A梦》中的胖虎,总是仗着自己身强体壮就欺负弱小,家长也可趁机告知幼儿“不可仗势欺人,应当帮助别人”。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更好地去思考卡通片的情节、逻辑,并且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
(2)动画对素质教育的不利之处
①身体素质比较差
有些孩子如果太热衷于动画片的话,往往缺少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而宁愿选择在家待着看动画片。久而久之,身体方面的锻炼就会越来越少。
②不愿与人过多交往,比较孤独
孩子看动画片养成习惯之后,往往会更愿意选择独自在家,而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和小朋友一起玩,还必须学会谦让、有先后顺序等规则,而自己在家看动画片则会随心所欲。
③视力下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