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加强,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更多的被信息化的内容所包围,计算机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现代人类立足于社会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非常快捷省事的技能。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要不断的将新型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吃透弄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转变,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长足发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现状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对于中职教育教学而言,主要是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的模式和教育的理念中也呈现出陈旧的现象。同时,中职计算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而且所教学内容与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很多的教师在利用教学形式的时候,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陈旧教学形式,不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激发出来,学生们想问题、实践内容也会相应的呈现单一化的趋势。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在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众所周知,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是,我们通过对日常的计算机教学的展示,我们发现,目前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在理论知识上占用的课堂时间比较多,直接导致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够,不能更好的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呈现硬件设备不足的现状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也是阻碍中职教育高效开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不断普及,中职教育从各方面都呈现着向上的趋势,同时,在招生方面也不断的扩大,更多的学生能通过中职的学校学习技术,更好的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帮助学生们形成技术的素养,最终有一技之长,但是现阶段,教育教学设备落后缺乏是当前十分严重的问题,对于计算机的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没有硬件的设备,学生们的实践操作就难以开展,更不能将学生的实践性提升,走到社会中学生们也是满腹经纶的理论知识,没有将实践的素养放到教育的环节中,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价值和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一)加强对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的配备硬件能力能跟得上,才能更好的帮助中职的学生在计算机的实践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学校的领导和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的配备,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更新,给今后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学习目的,展示相应的学习基础,只有硬件跟得上,学生们才能进行操作和学习,才能更好的将理论的知识变成现实,将理论的内容变为实际的自己的操作的内容。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以及技能,帮助学生们在走入社会以后能具备一技之长,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发展。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计算基础教育教学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的需求,更好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方向,将通过社会的需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中职专业人才。教师要不断的改变教学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应该遵守实用、够用、实在的原则,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教学目标,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1]。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时,可以将WROD办公软件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方法、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等作为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都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掌握的必需技能,在社会中无论是什么岗位现阶段都需要接触这些简单的办公软件,这是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因此,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要将学生们的基础性知识打牢,更好的凸显学生们的价值和实力,走到工作的岗位上,学生们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可以结合现代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将最新的计算机知识选做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让信息时代的内容更好的融合在中职教育中,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促进中职学生的提升,最终能使中职学生能够紧随时代变化的脚步,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换代,帮助中职学生更好的发展自身、提升自身,形成自身能力的发展进步。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选择教学内容。比如,在对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将制作表格、分析数据的方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为这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们每天都要接触的内容,是工作的基础性门槛;在对学习幼师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将制作动漫的方式、制作幻灯片的方式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们在走入工作岗位以后,能更好的发展自身的能力,促进学生们能在教育岗位中实现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学生所学习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与其专业所挂钩,推动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更好的发展;在土木工程或者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将学生们的作图能力和立体三维看图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培养起来,更好的在教育中凸显学生的价值,帮助学生们能很快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促进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尽快的发展和提升。

(三)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改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中职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们能不仅学会专业的技术知识,也能将个人的素养体现出来,使学生成长为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之中。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可以有效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能帮助学生们形成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现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不断革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2]。这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方向,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中能更好的将学生的学习价值和学习需求更好的展示出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升,最终实现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的体现。在进行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时,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再运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也不能利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对学生们进行灌输,教师们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们形成更好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展示教育的新型力量。同时,教师们要不断的修炼自己的内心和水平,将新型的教育理念更好的融合在当前的教育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们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能自主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并且融合情境演示、探究式教学方式、多媒体现代信息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认知体验,产生更多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效果。而且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技巧,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能通过教师的帮助,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体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创新以及自主探索,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熟练的掌握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将理论的知识充分的变为实践的内容,从而能够进行熟练运用,更好的体现学生们的操作能力。例如,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用案例或者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们能通过这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学习的欲望,被有效激发出来,更好的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中,从而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老师完成教学目标[3]。又如,在进行控制面板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设问“如果任务栏中没有输入法的图标要怎么办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中。除了有效开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以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开展计算机打字比赛、平面设计比赛等与计算机技能相关的比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从而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学习的热情。

(四)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改革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想要有效的革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就需要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评价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片面,重结果轻过程,一般以学生的期末理论成绩以及实践操作考试成绩为考核标准,不但不利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这种教学评价方式,要构建一个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关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例如,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应该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进行融合,提高过程性评价在总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可以将学生平时的成绩设置为期末总考核成绩的40%、理论考试成绩设置为期末总考核成绩的30%、时间操作成绩设置为期末总考核成绩的30%,以促进学生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度。中职院校也可以引入外部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软件设计师证书等等与计算机技能相关的证书,一旦学生取得相关证书,可以在期末总考核成绩中加分,从而推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学习[5]。中职计算机老师也应该改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理念,要加强教学评价的反馈性以及激励性。例如,当学生已经学完某个章节的内容之后,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检测,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评价过程中,中职计算机老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以刺激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欲望[6]。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 应用基础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24

高职高专学校在一年级都会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其中份量较重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基本操作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近些年,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很快,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都有了发展和变化,这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其实,很多高职高专已经在改革进行中。

1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在高职高专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无论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此课程。此课程也是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前置课程。学校都会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兴趣。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在生活、工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的技术和新计算机名词,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带来很多新的名词和新的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既然是培养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那么,课程的教学也要贴近实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思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面临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面临改革和更新。

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这是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地方。伴随社会科技的进步,对计算机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对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方向

2.1 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操作技能的培养

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科技型、研究型人才,所以课程的教学突出基础理论的教学。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课程的教学突出操作技能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应以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在基础理论基础上的实际操作为主。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够运用这些技能胜任生活和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需求。

2.2 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改革新技术内容

既然高职高专重点培养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那么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而不能数十年不变。这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学习新的名词和新的操作,这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之一。

3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策略

3.1 结合技术发展,改革基础理论内容

计算机的发展不到百年,计算机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我们看到,近十年来,计算机走下神坛,步入了千家万户。在计算机普及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快,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计算机新技术的出现,带来计算机理论的更新和发展。近年来,互联网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计算机名词,这就是理论更新的现象和要求的表现。在以往计算机教学中的内容,有些已不能适应现时的发展。

所以,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就应推动理论的改革。当然,这些改革不是以前的知识点,而是对理论更新和深化。让计算机基础理论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和实际的需求。

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章节,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IP地址的学习。以往教学的是IPV4,而现在业界在主要运用IPV4的基础上已开始使用IPV6,所以,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既要教学IPV4,同时也要教学IPV6。

再例如,同样在计算机网络章节,以往教学的主要是有线网络,而如今在现实工作中,无线WIFI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份,这部分内容也是需要增加的。

3.2 结合岗位胜任力,改革操作实验内容

高职高专提倡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以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求,现在称之为岗位胜任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突出的是应用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结合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掌握。

既然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那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就要模拟工作中需求的技能操作,让教学内容贴近实际。主要改革策略是,操作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案例为主,通过案例的解决获得操作知识的教学。这是教学内容改革有特色的部分。

例如,POWERPOINT章节的学习,以工作演讲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案例的任务完成融入教学内容。

例如,EXCEL章节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以数据的分析处理案例进行设计,让学生既有兴趣,又学有所获。

3.3 结合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分层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的部分学生也有继续深造的需求。同时,教学内容也分层设计。这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的教学设计,为他们继续学习更高更深的知识打下基础。以区别一般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

3.4 结合专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以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不分系别,不分专业,大家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样。近年来,高职高专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公共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其实这也是学校性质决定的。

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实践,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为专业服务,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结合专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例如,以本校的药物检验专业为例。药物检验专业中对于数据的处理工作是频繁的。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在数据处理工具EXCEL的教学内容中就应突出这个特点,以方便学生通过EXCEL的学习,能够运用这个工具去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杨柏楠.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内江科技,2007,(6).

[2]王艳辉,王延涛.对公共计算机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6).

[3]魏素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9).

篇3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忠望,谌新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65-67.

[2]覃思乾,肖志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27):75-77.

[3]姚怡余,余益,莫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讨[J].高教论坛,2005,(1):85-87.

[4]张永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398-400.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践创新;学生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的必修课,计算机为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在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计算机基础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由于网络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使得各类计算机教材出版具有很大的延迟性,没有得到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也随之滞后,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调动。

其次,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偏重理论,轻视实践教学。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很多教师过度依赖于课件,课堂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和演示性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实践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迅猛发展,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关键,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和主要的教学工具,对教学内容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教材建设,在教材的编制和选择上,应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强调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其次,教学内容应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及实用性。教学内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方法要准确清晰,具有系统性。由于当今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内容必须跟得上时展的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2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计算机实践教学。恰恰相反,计算机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更谈不上计算机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转到以实践教学为主模式的轨道上来,强化计算机基础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计算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及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实际应用水平、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的实验、计算机上机操作、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及调查等,培养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应用计算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将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课外练习、网络学习以及机房实际操作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完善教学手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例如,理论课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把课堂讲授与网络资源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已渗透到各专业及各领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针对目前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教材建设,重视计算机基础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相结合,强化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切实提升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相关问题及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姬朝阳,赵纪涛计算C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8):132-135

[2]殷卫莉,宋文斌基于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实验家教学[J]职教论坛,2010(8):41-42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8-02

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作为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与此同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查,当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还是较差。因此,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即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所谓实践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综合性是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通常跨越多个学科,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理性知识传授较少,更多的是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授课对象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从小学到中学基本均开设有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低龄化的进一步深化,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一定计算机常识。但是我国教育在地域上的差异较明显,尤其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这使得高校新生在进入高校之初就存在着对计算机常识的一些认识差别,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有的“零起点”,如此复杂的大学生群体,加大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难度。

(二)教学上不能“因材施教”

现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选用统一的教材,谈不上因材施教,没有针对性。有些专业用到的知识讲解不深或者不讲解,有些专业不需要的知识讲解过多,这就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临专业上需要的操作时一知半解,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教的内容一样。对基础好的学生讲授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学生会心不在焉;对基础差的学生讲授他们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可能使其跟不上教学进度,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网页设计等,这些内容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有些高校部分教学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软件版本上。例如操作系统部分仍然在讲述WindowsXP,办公软件讲的是Office2003,甚至是Office2000,这些内容是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使用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没有保证。

(四)理论和实践脱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目前,教学方式依然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教学所占学时多,对上机实验环节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听教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理论部分的考试成绩理想,但亲自上机操作时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将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类是只具备少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一类别的学生要分到同一个教学班。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全体学生知识水平都能够通过教学得到提高。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验题,使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所突破。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强调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避免内容过于高深,确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水平;其次,教学内容必须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生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际,只有和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学内容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增加一些最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知识。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持续发展,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与其在课程上由教师空洞地讲授,不如让学生坐到实验室里随着教师的讲授“感同身受”。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加大实验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课堂搬到计算机实验室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所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例如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绩表,要求统计及格人数、最高分等,在讲授PPT时,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团日活动制作成PPT,方便交流等。学生能参与到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教学实践中,自然就有了学习兴趣,对相应的操作就能更深入的掌握。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重视得出结果的过程。案例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有些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试仍然采用传统的纸质试卷考核方式,这样只能使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缺失。因此,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考核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目前,这种上机考试有大量的课程题库,考试时通过人工或自动的方式由题库产生试卷考核,比如设定好单选、操作题的数量和分值即可。学生上机操作,最后系统可自动判卷。

四、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些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先导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更新较快等特点,要做好课程的教学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对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希望能对此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真正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不断思考的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赵长伟,孙素环,王爱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的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74-76.

[2] 周海森,孟玉芹.计算机基础课程新教学方法的实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103-105.

[3] 闫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134-135.

[4] 刘颖.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3):202-205.

篇6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在教与学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其一,由于生源情况复杂,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各地计算机硬件设备条件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差异,因此,学生在中学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深度及应用能力也有所不同。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已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要求,也有一部分仍处于零起点,所以,教学方式需要作出调整。其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而职校由于配套使用教材、硬件环境等因素限制,使教学内容更新步伐迟缓,从而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相差甚远。此外,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局限于WORD、EXCEL和WINDOWS,根本达不到就业单位的期望值。还有,学生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学以致用。类似问题在内地职校更为突出。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试行分级教学方案

1.实行分级教学。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在入学初,首先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自愿申请办理免修免考或免修不免考手续,再对其他学生进行分级教学。根据学生水平按专业的相似性拆分成二个模块,其中第一模块分为A级(快班)、B级(中班)、C级(慢班),第二个模块分A级(快班),B级(中班),C级(慢班)。同一模块安排相同时间上课(不同模块上课时间可根据学校的机房情况错开安排),不同教学班上课地点、任课教师不同,不同等级教学内容不同。

2.教学内容模块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使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地将知识点连贯,使学生全面撑握知识的运用。采用模块化教学,即教师把基本目标分解成为包括几个相关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然后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教学、安排作业,教授学生的独立操作技能。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大致分成三类:计算机文化基础(初级的理论知识),这个模块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计算机技术基础(强化动手能力),这个模块以学生掌握常规的计算机操作为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模块要求学生能较深人地掌握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Offiee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汉字输入、网络基础、 Internet应用、计算机安全、病毒预防及常用工具软件几大模块,教学版本也从Win 2000发展到Win 2003及更高级的Win XP。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根据分级教学采用“一纲多本”模式,即在统一大纲的基本要求下,允许A级班教学内容高于大纲,中级班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而C级考试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大纲。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提高了,知识点一一攻破,起到了循序渐进的作用。

3.开发新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教材品种繁多,各职校应根据本校的学生实际水平选择定位准确、内容先进、取舍合理、体系优化、风格优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材。

为了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相适应,要选择合适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教材。教材的选择中既要注重传统内容的介绍,也注意新知识的补充,突出实用,兼顾考级。配套的练习册要与教材紧密结合,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教学的效率。配套实验教材以重基础、重综合、重系统为指导思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发展精心编写。配书与课程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学习,并逐步加深与扩展,直到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这种方法让学生的上机练习有针对性、目的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和拓宽知识体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同时,它也体现了学校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反映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篇7

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微课的主要特点

时间短,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微课的核心是需要教师制作一个完整而短小的教学视频,目的在于让高职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或网络功能,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根据他们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微课时间为十分钟左右,在观看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内容精简,微课与传统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相比,有别于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内容设计,而是针对某一具体教学难度或重点进行精心设计微课内容,虽然知识点较少,但是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在演示或讲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更加精简。第三,资源容量较小,微课一般采用媒体传输方式让高职学生观看和学习,微课视频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料文件较小,一般为几十兆左右,而且视频格式支持多种媒体播放,像flv、rmvb、mp4和rm等,方便学生下载到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上进行灵活或移动观看与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微课的具体运用

(一)微课教学内容需要科学合理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在选择和制作微课教学内容时,应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并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细分。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为:综合性内容和验证性内容,其中综合性教学内容根据高职计算机教学大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知识点:网络应用;Excel数据搜集与整理;PPT幻灯片的制作,图片插入、背景设计、动画效果和音乐添加等;Word排版,页眉与页码的使用、图片和表格插入、间距与段落设置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系统安装、控制面板和任务管理器等。验证性教学内容则主要包括各个单元章节中,详细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步骤,内容相对简单。

(二)制定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时,需要严格制定教学目标,同时做好教学设计,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虑,只有明确高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所设计的微课内容,应该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熟练掌握,并可以熟练运用常见的基础软件,PPT、Excel和Word等。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技术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加强实践操作,把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三)微课内容包含全部教学过程

当高职计算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好目标与做好技术设计之后,就需要动手录制微课教学内容,虽然微课教学模式的时间较短,但是应该包括全部教学过程,不能忽视教学细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全部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录制微课视频之前,教师需要与录制者共同配合与协调,并设置好录像设备、麦克风、音箱等硬件教学设施,教师应该熟悉掌握教学步骤与教学内容,然后确定和设计镜头。同时,在整个微课录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时间,确定在合理范围之内,遵循十分钟原则,每个计算机基础知识点的微课讲解应该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这也是微课的基本特点与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充足,保证所有教学内容全部在微课视频中。

(四)微课的后期编辑与具体传输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在录制完微课视频之后,并不可能没有任何瑕疵,十全十美,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此时后期编辑就显的特别重要。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做好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工作,把视频中的一些瑕疵和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善或纠正,可以增强整个视频画面的光线度,提升画面的协调感,美化视频画面,也可以在微课视频中搭配适当的音乐,使微课内容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内容的传输工作也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保证这些微课视频可以正常传输给学生,让学生使用手机、电脑或MP4等终端设备进行正常观看。所以,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微课视频资源共享库,让高职学生能够及时、顺利的观看微课视频,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篇8

一、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当前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武警部队建设信息化和武器装备智能化,对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力提高学员的信息技术意识和应用技能以适应武警部队人才培养需要。另一方面,由大学作为计算机起点教育过渡到以中小学为普及信息技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同时,武警院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有部队和青年考生,有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各个地区计算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学员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1.“零起点”,即认为学员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下移至中学或小学,越来越多的学员在入学前就已了解或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农村的学员,大学以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计算机,计算机基础差,学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授课教员为照顾“零起点”的学员而放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

2.教学按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1:1的比例进行,即讲解一次课(2个学时),学员上机操作一次课。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学员如果是刚开始接触计算机,那么他们很难在教员的快速演示下领悟操作的要点与顺序,以至于自己独立操作时不知所措,效率特差;而基础好的学员对基础知识已有充分了解,会觉得太简单没劲。教员在授课时,如何把握难度与速度是一个非常难的事。同时,课堂讲解与上机实践相隔时间过长,对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学员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当前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二、结合武警部队实际,实施层次教学,合理选用教材和参考书,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针对武警院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学院可借助学员入学复试的机会,对学员计算机基础进行摸底,根据计算机摸底成绩对学员进行教学编班,一类是计算机基础差的“基础班”,教员根据武警部队教学大纲,全面讲授教学内容;另一类是有一定基础的“精讲班”,教员只讲授难点和学员以前没接触过的内容。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日趋广泛,这要求《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发展,与时俱进,否则,难以使学员学以致用,势必影响学员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分为两个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目前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地方高校的计算机教材,由于教材更新的滞后性,致使部分内容过时或无用。这就要求武警院校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补充计算机新技术、新理论及计算机维护知识,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部分的内容注重与中学的内容相衔接,其目标是提升学员获取、处理、管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员对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和深入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部分,根据武警院校本科学员计算机要求达到国家计算机二级水平的要求,部分院校选择相对较难的C语言为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过级率不高,因此教员应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学员比较容易掌握的Visual Basic语言,学员在可视化操作界面下进行学习,教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学员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积极性。

三、 精心备课,依据武警部队教学大纲,突出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领域多、内容广、概念多,缺少必要的规范就容易显得课程知识零乱,难以形成整体概念,学员感觉学习困难。教员在备课时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每名教员在备课时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员备课时要做到胸中有书,即具有博、专、新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教育理论;能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不带疑点上课堂。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我认为必须首先帮助学员建立计算机系统的总体结构,然后再介绍各组成部分的内容,以“突出总体、深入讲解”为教学原则。教员在撰写教案时首先介绍计算机的运算基础及计算机系统的总体结构知识,然后根据计算机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划分章节内容,在介绍各组成部分的概念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计算机系统的总体结构。

四、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学员进入“乐学”状态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员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以人为本,尊重学员,了解和关心学员,真诚地为学员服务,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教学相长,教书育人)和“手中有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特点,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科学、艺术地实施教学)。

1.根据学科特点,紧扣“四求”,提高讲课吸引力,使学员逐渐进入“乐学”状态

(1)求新,即所讲内容给人以新鲜感,信息量大。在科持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员听课学习,总希望能获取新的知识,接受最大量的信息,使未知者知,已知者深,少知者多,熟知者新。这就要求教员应具有精、博、新的知识结构。武警院校新入学学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即使采用层次教学,同一教学班对计算机知识的认知、掌握能力各不相同,教员授课时,要根据学科特点,以研究的姿态去讲授教学内容,给学员以新鲜感。学员感到“新”,就会产生“欲知”的心理,收到“以新引学”的效能。

(2)求精,即突出重点,在“精”字上下功夫。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有主次之分,突出重点,在“精”字上做文章,做到提取精华,分析精辟,讲得精练。计算机基础内容多,覆盖面广,如果教员上课时面面俱到,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教员应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知识点作为教学授课的重点。例如,在讲授“下载软件”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目前常用的“下载软件”有FLASHGET、迅雷、网络蚂蚁、BT、电骡五个,教员应重点设计一个软件的讲解,可选择最常用的迅雷软件进行重点讲解,其它软件让学员自学或上机实践。

(3)求美,即教学过程能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审美享受。目前,武警院校计算机基础均利用多媒体投影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教员在制作课件时,追求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处理好课件画面,将声音、动画、图片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学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时,可先让学员浏览优美的艺术图片,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然后再结合实例,给学员讲授其制作过程,进而讲解Photoshop使用方法。

(4)求实,即所教内容实在、实用,收到实效。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武警部队实际,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增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基础的教学,使学员掌握组装计算机的技巧和基本的维护方法,让学员学有所用,激发学员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员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员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在教员的帮助下,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强烈的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员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是关键,要求教员熟悉教学大纲要求,吃透精神,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使大纲的精神深深印在脑子里,作为设计任务的依据,同时,任务里包括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例如,教员在进行计算机维护的任务设计时,课前可将机房的计算机内存条松动,授课时,教员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员启动计算机,学员发现问题(计算机报警),学员利用自己所学计算机维护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办法,教员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尔后在教员指导下,学员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教员对学员的操作过程做出评价,总结计算机维护的相关知识让学员掌握。

篇9

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大学生不单单要拥有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在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逻辑能力。这种必备逻辑能力就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将使用计算思维联合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变为习惯,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2.1课程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

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对象一般都是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毫无基本认识。并且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繁杂,章节之间没有联系性,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有没有掌握好计算机的操作,根本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致使计算思维没有起到引导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作用,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成为了简单的工具学习。

2.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中课堂讲解传授的模式枯燥单一;在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实验任务,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毫不关心。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只会被动消极的学习,从而导致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计算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3.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秉持着计算机思维的原则,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与思维扩散的能力,在处理计算机问题时使用科学的思维、表述与行为方式。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得学生获得计算机的认知与实践运用能力,并且能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与计算思维的主要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单单要帮助学生认知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着重注意提高学生计算机认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以及实践应用培训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仅仅只作为工具培训的现状,更加完善的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

4.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4.1计算思维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展开,而不是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放在首位。将教学内容的重点转移至计算环境与应用计算机解决抽象问题的手段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秉持着计算思维,在讲解操作系统部分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实用功能例如处理器管理、文件管理等。在学生掌握计算机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以总体教学目标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进修教学内容分类设置,合理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

4.2计算思维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4.2.1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

多元化教学资源可以包括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计划进行课程教授,让学生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计算思维。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技能训练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4.2.2案例教学渗透计算思维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联系实例,通过分析案例进行教学,并对所教知识进行强化训练,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通过案例导入来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3创立灵活考核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方式满足不了当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审查。因此可以在考核中适当增加“大作业”。“大作业”主要是指教师针对关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的综合任务。

5.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

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3-0073-02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困惑着很多高校和任课教师,该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教育部已经制订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考察已列入中学毕业考试项目。但由于中学教育长期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使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并未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高,而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低,也有学生‘对计算机知之甚少。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高校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对新入学的同学进行分级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按层次分班级有区别地组织教学。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曾尝试该种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操作存在一些不便和弊端。

首先是摸底考试的组织,一般的本科院校,新生数目通常在5000人以上,对他们集中组织考试无疑是一次规模较庞大的活动,要耗费不少的人力和财力。

其次是考试的内容上,在前期组织的摸底考试中,采用的是上机考试,理论内容占45%,操作占55%,多数成绩合格的同学,主要是操作能力较强,对Windows和office的操作掌握较好,而理论知识则不全面,得分较少。如果根据该成绩评测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意其免修该门课程难免会存在片面性,将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狭隘地理解为对计算机工具软件的使用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信息基本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拓展视野,不利于学生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

即使是通过摸底考试将学生按能力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分别实施教学,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将不同系部、不同班级的同学组班上课,在上课时间的调配、成绩的管理上都有一些难度。

2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以下的改革方案:

(1)改变课程内容体系。将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包含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独立分开。理论知识仍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命名,实践部分以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命名。

理论课以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独立开设的实训课中完成。

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程的内容包括:①计算机发展与社会。②计算机系统。③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含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是所有新生的必修内容,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授课要求和考试要求,并将教学内容和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的相关内容关联。

实训课程将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适应于多层次分级教学,以满足不同学时的教学和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基础实验要求全部完成,拓展实验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进行安排。

(2)提供多种平台。丰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涵盖的知识面广。课堂上可以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示计算机的最新技术发展、通俗讲解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同时结合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频和自主学习的资料。

(3)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引入CDIO的教学理念。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训环节中,以具体的任务或项目为驱动,教师利用实验室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边学边练,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4)进一步加强考试环节。考试是检验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将采用上机考试。同时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3实训课程内容的设置

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差别大多体现计算机操作能力上,由于汇聚在同一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较大的差别。学生计算机能力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计算机的初级使用者。这类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简单的文字输入。应用程序的启动,简单的文件操作等,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浏览器软件的基本使用。

第二类,计算机的中级使用者,这类学生能较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对Word和浏览器软件较熟悉,但对Excel、PowerPoint接触较少,即使有所了解也仅限于皮毛。

第三类,计算机的熟练使用者。这类学生接受过较系统的计算机技能训练,能熟练使用Word、PowerPoint等软件。

对这三类不同的学生,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分层次的教学内容设置,不仅使基础较差后的同学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提升,也要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新的知识。对实训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安排:

(1)基本教学要求。要求所有同学在完成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后能熟练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m的基本操作。学生能熟练使用Word完成长文档的编排,为后继的论文撰写和排版打下扎实的基础;熟练使用Excel完成数据的统计和处理,熟练使用PowerPoint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掌握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和信息查找的能力。

(2)拓展教学内容。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为其设计了Dream Weaver、Visio、Flash的实验内容,使其通过实训课程能熟练掌握这些常用工具软件,在计算机应用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4实训的组织和实施

实训时间为两周,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基本操作训练和综合练习。为了能在同一个教学课堂完成两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措施是:修改实验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基本操作训练设计为一个个的案例和任务。用图解的方式给出较详细的操作步骤,同时对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做适当的注释,这样学生参照图例基本上能完成实验任务,同时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相应的实验。教师随堂指导,答疑解惑,对问题较多的地方,可通过机房配置的投影仪集中讲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