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竞赛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45-06
Abstract:Sports spectators’ riot behaviors are characteristic of intensity and abruptness, individuality and infectivity, directivity and catharsis, symbiosis and regionalism, instantaneity and delay, aggression and destructiveness. Therefore, an all-round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ombines the humanism management and legalized manage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instructive effects of positive factors sh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education and humanist flexible management and possibilities of riots occurrences should be reduced through the rigi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management and constraints. Besides, a complete system of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rough legislation for the legalized management can exert a warning and threatening effect on the spectators and thus reduce the occurrences of spectator riots.
Key words: sports competitions;audience;deviant behavior;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 management; system
1 前言
观众越轨行为与体育竞赛相伴而生,其对赛场秩序和职业体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伴随着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以及赛事改革的日趋成熟,精彩的比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而随之而来的是观众越轨行为的相应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球场观众暴力(滋事)不仅成为一个日益影响我国体育职业化进程的赛场安全问题,同时,也威胁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发展[1]。
《辞海》中,“越轨”的解释是“超越规范的行为” [2]。《现代汉语词典》对“越轨”的解释是“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 [3]。我国学者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主要有“暴力”、“骚乱”、“冲突”、“闹事”等。从广义看“越轨”行为已经涵盖了“暴力”和“骚乱”、“闹事”等,“越轨”是比较委婉的表述。从狭义看,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是一种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甚至是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
本研究对这些表述进行了统一,统称为“观众越轨行为”,指观众在体育赛场内外,比赛前后或过程中,以破坏性的手段或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在身体、精神或财物上的损害,妨碍体育竞赛的正常进行和组织管理以及影响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行为,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造成了精神或物质上的不良后果。充分认识观众越轨行为的特征,寻找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为有效防范与处置观众越轨行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尽可能的减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进而促进体育竞赛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2 行为特征
2.1 指向性与宣泄性
观众越轨行为往往针对特定的人或事进行,具有指向性特征。早在1983年Mark等研究者就将裁判员的判罚视为可能引发观众暴力行为的情绪“催化剂”[4]。而表1中的起因分析显示,观众越轨行为的指向对象决不单单是裁判员,还包括场上队员、警察、对方观众、公共设施等。有研究表明,裁判员、运动员等抵抗能力较差的少数派群体会被观众视为攻击的“替罪羊”[5]。但从表1的结果来看,观众越轨时并不考虑攻击对象的抵抗能力,这点在与警察的冲突中足以证明。值得关注的是,起因和结果中的指向主体并不一一对应,因对裁判判罚不满而攻击对方球迷和警察、因主场落败而毁坏场地设施、因无法观看比赛而公共设施等行为似乎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宣泄性,而宣泄的对象则体现出随机性、多样性。
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从本质看是观众一种不良情绪的宣泄,是寻求心理平衡的结果。不良情绪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的不断累加,会造成观众心理或情感上理性的弱化甚至丧失,从而造成不良情绪被不断的放大,直至演化成越轨行为。宣泄的产生应更多的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有统计显示,在体育比赛中,当所支持的一方获胜时,91%的人感到快乐,50%的人感到像了却一桩重要的心事那样轻松、愉快,78%的人为此感到骄傲;当所支持的一方失败时,89%的人感到失望,66%的人感到沮丧,38%的人感到像是自己被打败那样难受[6]。而无论是快乐还是失望,都可能导致观众的情绪处于激情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这样的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比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7]。2006年世界杯期间,在法国队以1比0击败葡萄牙队进军决赛后,法国球迷在自己的国土上展开了疯狂的庆祝。有350人被警方拘捕,其中190人是在巴黎滋事时被捕的,另外有45名警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受伤。同时,还有2名球迷丧生车轮,1名球迷在巴黎地铁站被杀。
2.2 个体性与感染性
个体是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相对于体育观众总体而言,具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观众群体、个人就可以被视为个体。个体行为在观众滋事事件的产生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在观看体育比赛过程中或比赛后,由于对体育比赛的过程或结果的不同理解,会出现形式和手段不一的越轨行为,这和观众个体的行为习惯及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例如:英国的足球流氓是各类足球赛事防范的主要对象,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英国足球流氓的名单被一一罗列出来 ,用以限制其进入比赛场地或举办国家。此类通过个体管制来预防越轨行为发生的做法一直被广泛采用。其次,从越轨事件的处理结果看,被警方逮捕并接受处罚的往往都是个体。2007年中超联赛第18轮,长春亚泰对浙江绿城比赛后,300多名亚泰球迷对俱乐部管理层和教练进行了言语攻击,5名球迷因带头闹事被警方拘捕。从少数个体的确立而言,越轨行为的最初状态确实具有个体性特征。
有研究指出,观众越轨行为多是自愿参与的一种群众行为,未经预先安排而发生发展起来,没有明确的指令,而是受他人的影响[8]。此结论恰恰印证了感染性的存在。首先,当个体的宣泄行为得到共鸣后,不同的个体会集合在一起,共同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引发群体性的行为。特别是赛场作为一个阶段性临时封闭的环境,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以及心理趋向的前提下,观众会认同或参与到同一立场的个体越轨行为中来,以满足情绪宣泄的需要。当引发越轨行为的个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如球队最铁杆的球迷,球迷协会的组织者等,其感染的结果更易导致大规模的骚乱或暴力行为。2007年1月12日,CBA联赛义乌赛区球迷围攻客队大巴的事件,就是在义乌球迷会长的组织下引发而来。其次,由个体引发的的群体本身也具有感染性,心理学上称其为“去个体化”,即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人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结果导致人们加入打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9]。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行为的感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并非单向、不可控的。换句话说,从感染性的根源――个体入手,加以抑制和控制,感染特征也将具有正面效应。
2.3 即时性与延时性
即时性是指观众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某些事件即刻产生反应,越轨行为往往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对近五年来的32起观众越轨行为进行统计得出(表2),发生在比赛场地内和比赛场地外的越轨行为比例相差不大。而从时间上看,有高达40%的越轨行为发生在比赛中,切实体现了即时性的存在。
比赛中的越轨行为是由赛场中某一特定因素所导致,如:裁判的不合理判罚、场上球员的不理想发挥、球迷间的敌对情绪等,具有即时性特征。场内成为事件多发地点实属必然,因为体育比赛的过程与结果往往是不成正比的,有好的过程并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这为观众宣泄不满情绪埋下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而赛场内观众获取的直观感受则为这种可能性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许多与观众的期望不符的情况,如果比赛的过程比较顺利,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概率较小,如果不顺利或者出现对自己支持的球队不利的局面,观众心中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很容易直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观众在比赛前或比赛过程中集聚的不良情绪在赛后得以宣泄,并造成进一步的不良影响,则反映了越轨行为的延时性特征。延时性的越轨行为大多发生在比赛后、场地外,此类事件所占的比例高达37%。从发展历史看,我国体育竞赛中观众暴力的行为的多样性表现在由场内向场外,赛中向赛前、赛后蔓延的趋势[10]。其中原因暂且不论,但从结果上看,这种延时性的观众滋事方式更为多样化、集群化、目的化,攻击和破坏的对象也更为宽泛。2008年6月1日,在拉脱维亚尤尔马拉市进行的波罗的海杯足球赛立陶宛队和爱沙尼亚队比赛中,球迷拆毁看台攻击警察,导致部分警察受轻伤。而在警察稳定秩序后,两国球迷又在体育场外的公交车站爆发冲突,警察只得使用声光弹来平息。当晚,欢庆胜利的立陶宛球迷又在一家游乐场的停车场砸坏了三辆汽车玻璃,并再次与赶来的警方发生肢体冲突。赛场外的空间概念确实太大,它不仅单指体育场周围,也包括球迷广场、酒吧、车站等公共场所,给防范带来极大的困难。
2.4 地域性与共生性
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地域、方式、频率来看,不同的地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体育竞赛氛围是导致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世界板块的划分来界定地域的话,南美洲的体育竞赛氛围最为火爆,以足球观众为例,大规模的踩踏和集体斗殴事件层出不穷,且造成的后果令人胆寒。亚洲的体育赛事氛围则较为文明,尽管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但就结果而言,其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我国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也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地域性特征。我国是多民族、地理环境极其复杂的大国,形成了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地域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现象,但地域文化仍有着根深蒂固的特点,地域文化的特征同样会通过观众的行为风格表现出来。从地理区域看,北方人与南方人的文化底蕴、生活习俗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性格特点,总体上讲,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含蓄、灵话[11]。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北方的观众在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时就比较简单、直接,指向性非常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的内容,“京骂”、“陕骂”极其流行,成为北京、陕西等北方球迷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越轨行为,而且由于指向性明确,更容易形成共性,因此,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和破坏性相对南方而言更大。而南方的观众在宣泄自身的不满时多为个体自身行为,缺乏共性,表现在赛场上就是不仅言语攻击的内容杂,而且越轨行为的方式杂,不太容易形成集中的力量,因此,南方观众越轨行为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而且消退的比较快,赛后一般很少发生。
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又具有共生性。虽然各类越轨行为存在着形式、结果的差异,但就各地域的体育竞赛而言,观众越轨行为几乎已经成为其连带产物,普遍存在着。此外,越轨的手段也具有共生性,言语攻击和投掷杂物几乎是各个地域的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主要手段。言语攻击是指通过语言攻击他人,以达到在心理上和精神上伤害他人的行为[12],主要表现在比赛过程中和赛后起哄、喝倒彩、辱骂裁判员和客队教练、球员等。而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等杂物,是近年来我国体育赛场上最流行的观众滋事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最典型的观众“出气”方式[13]。
2.5 突发性与破坏性
观众越轨行为是由不良情绪因素聚集而产生的,集聚因素的多元化又决定了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不可预测性。通过对近三年的观众越轨行为归纳后发现(图1),比赛背景、裁判员判罚、比赛结果、赛场环境以及传统文化情感等都是引发观众越轨行为的构成因素,其中除比赛结果以外,其他各因素的比例较为接近。此外,诸因素在对观众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了共存性和关联性,如:观众在现场观看比赛,既可能受到对方球迷的挑衅,还可能受到裁判员判罚、比赛过程及结果的影响而产生不良情绪。由此可见,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由于个人行为而受到感染的群体行为,在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所做出的即时或延时反映都很难被预见和防范。因此,突发性是观众越轨行为的又一大特征。
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14]。体育竞赛观众宣泄不良情绪的行为往往具有攻击性。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英国球迷无端滋事,攻击正在值勤的法国宪兵尼维尔变成植物人,以及 2008年5月15日发生的英国球迷袭警事件,都是观众攻击的典型案例。从实例统计来看,观众越轨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众在比赛过程中用言语攻击或向场内扔杂物(如饮料瓶、石块等);(2)观众赛后进入球场围堵客队球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造成不能及时退场甚至更大的冲突;(3)观众赛后在场地堵球队大巴,并通过辱骂、扔石块、砸玻璃、焚烧衣物和旗帜等行为来发泄不满;(4)观众与客队球员、教练员、观众甚至是维护秩序的警察发生肢体冲突。以上各类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不同,但行为的攻击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3 应对策略
国内外学者对防范或处理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提出了很多应对方法,包括:成立专门的安全保卫机构;严格赛前安全检查;对足球流氓进行登记备案;净化裁判员队伍 ;以法治赛与以德治赛相结合,消除赛场安全隐患等[15-19]多种对策。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处理应注重预防,并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治能力,同时,注重人性化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
3.1 教育与引领
这属于文化范畴内的人性化柔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前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教育能够提高思想、意识、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而引领的作用可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教育是一个人素质的培养和共同提高的过程,就体育竞赛而言,对观众、球员、裁判员的共同教育的过程,是预防滋事发生的可能性和提高事发后处理效果的积极手段。提高观众体育文化知识素养是教育的着重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Moorhouse 和Giulianotti就认为,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观众闹事的主导因素[20]。观众的文化层次多种多样,有高有低,但对体育比赛都具有感知性,都有抒发自己情感的需求。因此,应加强对观众的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努力提高观众的体育文化素质,帮助观众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强化其以健康文明的方式观看体育比赛,在碰到意料之外的结果时会克制自己,或者通过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激动情绪,自动抵制不利于体育竞赛健康发展的各种越轨行为。但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区分不同的教育主体对不同特征的教育客体进行合理化、目的化的教育。就教育的对象来看,球员和裁判员是比赛的主体,两者的表现直接影响比赛的过程与结果,更主导着观众观看比赛的情感,对两者的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滋事的发生的可能性。那么,球员和裁判员的主管单位理所当然的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而鉴于“观众”这一概念涵括的庞杂性,其教育实施的主体应是更具普遍影响力的媒体和群众组织。
引领的目的是提供方向性,就观众越轨行为特征而言,创建良好的赛场文化氛围是引领的核心。观众越轨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因于比赛水平低、对抗激烈等因素。NBA比赛的激烈程度远胜于CBA,可观众很少有越轨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观众把看比赛当作是一种休闲和娱乐,而不仅仅是一种争夺[21]。因此,主办方也想尽办法为赛场创造一种休闲娱乐的氛围,放松观众的心态,如主动免费提供简单的空心棒等用于给球队加油助威的工具;赛前、赛中和赛后退场时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观众的紧张情绪等都是有效营造赛场氛围的手段。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主动利用各种手段调动观众参与比赛的热情,如“掌声与嘘声”;解说员的鼓动;通过整齐的起哄声,挥舞荧光棒、冲气棒、小喇叭等干扰客队运动员的正常发挥等,都会有助于提高比赛现场的气氛,有效引导观众通过正常、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排除挫折,有的手段可能违背了体育精神,如用充气棒等干扰客队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的罚球等,但相对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宣泄观众的情绪,减少滋事的可能性而言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可借鉴在NBA运用比较多且效果显著的“篮球宝贝”、吉祥物表演、明星秀、特色文艺表演、观众投篮比赛、在主队获胜后赠送汉堡等手段促进比赛现场的气氛,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拉近了观众和比赛的距离,这都有助于观众正常有序的观看比赛,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引领工具,随着媒体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和对体育竞赛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媒体已成为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恶劣的舆论环境阻碍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媒体应加强自身建设,多开展正面的宣传,引导观众文明观赏比赛,拒绝具有赛场暴力色彩的文化影响和舆论宣传,客观公正的评价球队、球员和某一场比赛的表现,引领观众正确认识竞技体育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对广大群众应做好越轨行为的宣传教育工作,教育观众充分认识越轨行为的危害性,不要轻易的滋事或盲目的参与滋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俱乐部包括教练员、运动员都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定期或不定期的就各项体育竞赛、国家队或俱乐部的建设发展情况、有关的重大事件等主动约媒体进行新闻会,取得媒体的支持,听取媒体的意见或建议,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
3.2 管理与约束
这属于规章制度范畴内的制度化硬性管理,主要适用于比赛过程中应对正在发生的观众越轨行为,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执行规定的过程,以约束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并以此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包括软硬件两方面的管理与约束,包括人员的管理与约束、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等,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还可通过特殊规定约束观众的行为,如限制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
过程管理非常复杂,具有显著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要抓好过程管理首先应制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在预计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形式、手段、地点以及影响的严重程度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组织方、管理方以及其它安全防范部门的力量,在应急观众越轨行为的组织机构、职责、人员安排、处理方式、指挥与协调等各方面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安排[22]。制定应急预案是一项常规工作,任何比赛都应该事先有详尽的预案,尤其是重大的国际赛事、焦点赛事、关键战事等,都更应有特别完备的应急预案。而且制定预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应不断吸收、融合以往的经验,丰富预案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同项目的比赛应该区别对待,各有应对的措施。
在比赛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准确把握赛场内观众的行为举动,有条件的应该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控,及时的把握越轨行为发生的苗头,提高控制力度,尤其是对客场观众应该保持特别关注,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同时,适当的布置合理的警力以提高威慑力和控制局面的能力,在执行管理任务时要文明管理,尽量避免与赛场观众的正面冲突,而对于已经发生或明显即将发生的越轨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必要是应该坚决采取“零宽容”的措施,迅速控制相关人员,减少越轨行为的无节制扩散[23]。
应高度重视硬件设施的管理与建设工作。硬件是体育竞赛的基础条件,尤其是职业体育对硬件的要求更加高,中国职业体育要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在硬件建设上下大功夫。硬件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体育竞赛场地的设备设施条件。体育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俱乐部拥有自己的主场,现在已经实行职业化的各俱乐部都拥有自己的主场,但是硬件条件尚需与国际标准接轨。现在国内俱乐部还把主要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满足于眼前利益,比赛场馆的设备设施建设缺乏应有的投入,座位拥挤,卫生、灯光、通风设施差,在室内比赛场地对吸烟管理不严格,更加导致了空气质量差。在赛场环境很差的情况下观看比赛,无论如何都不是享受比赛,也是观众滋事的导火线之一[24]。其次是应对观众越轨行为的设备设施条件。要加强应对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硬件设施的建设,这关系到应急工作的时效性和处理的成效,需要配备大量的高科技器材和其他设施,建立快速反应预警系统,提高报警速度以及事发后及时赶到现场的速度,利用良好的装备和强大的人力尽快控制局面,避免事态的扩大化[25]。
约束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手段。我国有关学者在2005年就指出目前我国对球场观众暴力事件的干预力度还不够,无法真正适应实际工作的客观需要[26]。赛前的安全检查是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对观众的约束性手段。加强赛前的安全检查,尤其是入场的安全检查,可以有效的减少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比如检查球票的真伪和拒绝无票观众进场;禁止观众携带硬包装的饮料、酒水、烟花爆竹等甚至是刀具等危险物品,对矿泉水等被观众直接用于闹事的物品尽量控制数量等,对不听劝阻的观众要坚决加强教育,不得进入比赛现场,如果听从劝告后可以进入体育场,但要重点加强关注,这是源头,都有助于减少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现在,国内的各类体育比赛都进行了赛前的安全检查,但是,有的检查仍然是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得力措施,观众得以轻松的携带各种杂物进入体育场,为观众情绪激动时滋事提供了工具。特别是现在的CBA联赛,篮球比赛场地比较小,观众和球员、教练员、裁判员的距离并不远,观众很容易就能够用矿泉水瓶等杂物干扰比赛,投掷石块、矿泉水瓶等杂物成为观众滋事的主要方式,其实赛前检查力度不够是一个主要原因。
加强赛前检查,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对观众进行约束,明确的告诉观众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样的事情是违反规定的,使观众在赛前接受这样的信息,观看体育比赛必须在有一定的约束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规定是要受到谴责或者惩罚的。
3.3 处罚与惩治
属于法律法规范畴内的法制化刚性管理,主要适用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后的处理,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一般是在行政处罚的范围内进行,而如果是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可上升到刑事处罚。处罚与惩治不仅适用于观众个体,使观众从主观上认识越轨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适用于相关的俱乐部,规定观众滋事处罚当事俱乐部,无形中给俱乐部施加了管理观众的职责,从客观上减少观众闹事的可能性。
我国处罚与惩治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应对。一旦发生了越轨行为主要是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进行处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对观众没有威慑力,使得越轨行为在潜意识中有了产生的动机,大部分观众也没有意识到越轨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在赛场上和赛后因各种原因而没有使自身得到满意的情感体验由于缺乏约束力而爆发。
我国体育竞赛的职业化程度日趋成熟,从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形式、手段、产生的后果、发展趋势等方面以及已经有的研究结果看,在我国进行相关的立法是完全必要的,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国内现有的法律制度是防范观众越轨行为立法的基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为立法奠定了基础,而且,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竞赛观众滋事(暴力、骚乱)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27]。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的已经实行的成熟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有效的防范我国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发生[28]。
当前,职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CBA联赛已经有了许多属于自己专业性的法律法规,如《联赛管理手册》、《联赛管理条例细则》、《CBA联赛裁判员管理规定》、《全国篮球竞赛处罚规定》等,同时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相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违规行为,减少了球场暴力、黑哨、非法交易等行为,进一步规范了联赛的正常进行,促进了联赛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当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漏洞,如对裁判员的管理还比较宽松,制度不严密,导致裁判员的执法还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差错”屡有发生,举措力度不大,难以惩治;外援的管理缺乏专门的管理规定;对观众滋事产生的后果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者的处罚规定等都还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样行为,应该要大力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
4 结 语
观众越轨行为带有显著的攻击性,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其行为特征是指受思想支配而具体表现出的特有的行动征象。它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观众不良情绪积的集聚。观众滋事的起因往往指向特定的外在因素,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其滋事的对象要远大于指向对象的范畴,这种从点到面的扩散式越轨行为具有指向性与宣泄性特征;观众的个体行为由于情感因素会引起共鸣,导致群体性越轨行为的发生,具有个体性与感染性;越轨行为多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并有可能延伸到比赛后和比赛场外,具有即时性与延时性特征。 应正确认识体育竞赛中观众滋事的行为特征,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比赛前,通过教育与引领的人性化柔性管理提高观众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认知水平,激发观众正确的观赛动机和运动员、裁判员正确的参赛动机,同时为比赛积累积极的背景因素和设置良好的场景,提升正面因素的作用,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以减少或降低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管理与约束的制度化硬性手段要求运动员认真比赛,观众文明观赛,裁判员公正执法,以压缩越轨行为发生的空间。在软硬件两方面进行管理与约束,将比赛双方观众分割安置在不同的看台,改善赛场环境,限制观众带入赛场的物品,按照规定进入指定场地等制度化管理手段都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在赛后或越轨行为发生后,可通过处罚与惩治的法制化刚性管理来起到警示与威慑的作用,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对破坏社会秩序,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的重大损失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进行立法,设立针对体育竞赛观众越轨行为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预防和惩治性体系,提升权威性和威慑力。只有建立比赛前、中、后的全面管理体系,推行人性化管理与法制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预防和降低体育竞赛中观众越轨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4-25.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1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1558.
[4]石岩,王莹,赵阳,李晓彪,周洁.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9.
[5]杰克•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张宁译.越轨社会学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程利群等.论CBA联赛主场文化[J].体育与科学.2005,26(4):60-63.
[7]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心理学》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75-176.
[8]石岩,周洁.球场观众暴力遏制方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8(2):70-71.
[9]张后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8.
[10]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27.
[11][24]程利群.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问题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9,(4):65-72.
[12]RICHARDL WEAVER.Understan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7.177-183.
[13]程利群.我国体育竞赛观众闹事行为的归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8):31-35.
[14]田雨,论自甘风险在体育侵权案件中的司法适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46-50.
[15][23]石岩.我国球场观众暴力遏制策略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3,24(5):13-16.
[16]宋凯.国内外球迷现象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4):5-10.
[17]符明秋,周喜华.足球暴力形成的原因极其对策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679-681.
[18]王卫荣.试谈中国足球的暴力隐患[J].四川体育科学,2001,(3):5-7.
[19]倪文治.足球骚乱和暴力成因的社会学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6):24-25
[20]TENENBAU G,STTEWART E,SINGER R N,el al.Aggression an violence in sport:an ISSP position stand[J].sport Psychol,1997,11:1-7.
[21]金赛英.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J].体育与科学,2003,24(6):60-61.
[22]黄世席.足球暴力法律规制之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33-36.
[25]石岩,王莹,赵阳等.球场观众暴力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与遏制策略[J].体育科学,2007,27(1):34-37.
[26]石岩.国内外反球场观众暴力的立法[J].体育学刊,2004,11(2):14-17.
篇2
现代竞技体育比赛虽然不以商业营利为目的,但它从开始就与商业活动联系在一起。例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一开始就利用发行邮票、举办博览会等方式解决经费问题,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以后,国际奥委会章程进行了一系列重大修改,最终使奥运会走出困境,成为各国竞争的“香饽饽”。在主办奥运会的商业化运作中,转让电视转播权是一种代表潮流而又逐渐起主导地位的运作方式。自1960年冬季奥运会以5万美元出售了电视转播权,以66万美元出售了夏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以来,电视转播权给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带来了巨额利润,2000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电视转播权收入达到7.98亿美元,而且这一收入还在攀升。其他比赛也是如此。1997年11月11日,NBA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特纳有限电视公司以26亿美元的价格延长了4年期的电视转播协议,2002年日韩世界杯足球赛电视转播权转让价格为3.988亿美元,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甚至认为,将来体育运动会可简单地归纳为两类:一类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前者发展,后者衰亡。总之,当电视与体育竞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体育才得以普及和迅速发展。
体育竞赛进行产业化运营时,其突出特征是其信息经济的特点。以奥运会为例,组委会的收入构成主要包括:电视转播权收入;TOP赞助计划收入;标志特许使用收入;组委会赞助收入等,其中电视转播权的转让收入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70%以上。而组委会收入之外的其他经济收入,也多与信息产业相关。这些收入的基础则是体育竞赛本身,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
然而,对体育竞赛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世界各国各有差异,在我国则更有争议,而且在实践中受到传统体制、传统观念及现实法律本身的制约。中央电视台大约到1997年才开始在转播国内体育赛事时向举办者交纳转播费,而目前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转播权谈判,足协与央视尚未达成协议。此外,体育竞赛的某些项目,如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项目的表演能否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以及如何在转播权的权原及权属上进行明晰的界定,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体育运动本身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从电视转播权这一典型的、颇受争议的问题出发,探讨体育竞赛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分析我国立法及现实法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权原及解决途径
体育赛事由于其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和专业性,一般强调行业自律,并得到各国法律的认可。根据国际惯例,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属于赛事主办者,包括新闻报道权、赛事画面集锦和赛事转播权。我国的体育竞赛转播一般由主办者和当地电视手进行,由当地电视台制作竞赛的节目,转让给其他购买电视转播权的电视台。在转让过程中,全国性的比赛,例如全国足球甲A联赛,是由中国足协牵头签约,然后将出售转播权所得利润分成给各个俱乐部和比赛地的有关单位。在外国,例如美国,由于其发达的电视网络,一般是由几大电视网来集中买断节目,再出售给各个电视台,实现制播分离,既节省了成本,又能提供较优质的服务。尽管这两种方式由于体育运动及电视业发展水平而有不同,但都面临相同的问题:体育竞赛的节目制作者、竞赛运动队以及队员、赛事主办者,谁才是转播权的真正享有者?转播权的性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理清转播权的性质,才能深入的探讨其他问题。在许多著作中,基于我国以前的著作权法,将转播权与播放权作为邻接权的一部分加以论述,其实是不正确的。《保护邻接权罗马公约》专门规定了广播组织权,即广播组织有权:(1)授权或禁止转播他们的广播节目;(2)授权或禁止录制他们的节目;(3)授权或禁止复制未经其同意而制作的他们的广播节目的录音录像;(4)授权或禁止向公民传播其电视节目,如果此类传播是在收门票的公共场所进行的。行使这种权利的条件由被要求保护的缔约国的国内法确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广播组织应享有权利禁止未经其许可而为的下列行为:将其广播以无线方式重播,将其广播固定,将已固定的内容复制,以及通过同样方法将其电视广播向公众传播。如果某些成员不授予广播组织上述权利,则应依照伯尔尼公约1971年文本,使对有关广播之内容享有版权之人,有可能制止上述行为。有人认为我国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42条规定了广播组织权,是不确切的。而真正明确地规定了广播组织权的则是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该法第44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有权禁止未经其许可的下列行为:(一)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转播;(二)将其播放的广播电视录制在音像载体上以及复制音像载体。前款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广播、电视首次播放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这就明确将广播组织的版权(著作权)与邻接权区分开来。事实上,如果电视台自己制作节目进行播放,它首先享有节目(作品)的版权,其次才是广播组织权(邻接权)。体育竞赛的现场直播属广播组织权,而赛事画面集锦及专题节目,如果是电视台加工制作的,只要有独创性,就形成作品,其享有的是著作权而非广播组织权。因为邻接权无论是从权原、保护期限及保护程度方面都比著作权要小。因此,广播组织权是广播电台对非其制作的节目所享有的一种邻接权。转播权正属于这种邻接权,当然,它属于授权转播的权利人,而非转播者。
其次,在将电视转播权界定为邻接权的前提下,需要探讨的是其原始版权何在的问题,因为没有版权就没有邻接权。在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情况下,如果体育竞赛主办者授权电视节目制作者将竞赛场面制作成电视节目,若在剪辑等方面制作者进行了独创性劳动,则作者无疑应属节目制作者,而基于合同关系,可采用委托作品的形式使主办者成为版权主体,以获得法律保护。《著作权法》第17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可见,除表明制作者身份权外,主办者与节目的具体制作者可通过合同解决版权归属问题。
如果说通过合同的约定即可将赛事制作成的节目版权问题明确的话,那么仅仅其直播(发送信号而没有独创性)就可获得版权,其真正的表演者,即参赛运动员能否享有著作权?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如何协调?众所周知,著作权(版权)是作者、其他主体及其合法继受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其关键之处是其权利基础——作品。显然,运动员的竞赛不属文学与科学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将作品的范围概括为:文学、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一切作品,不论其表现方式或形成如何。在其例举中并未提及体育竞赛活动。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规定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类型作品;计算机软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而最后一项中,至今尚未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体育竞赛表演的性质及权属问题。《WIPO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WPPT)第2条规定:表演者指演员、音乐家、舞蹈家和其他表演、演唱文学作品的人。笔者认为,体育竞赛的运动员所能受版权保护的应是其表演,即他们享有表演者权(当然若是独创的作品则享有表演权)。《保护邻接权公约》限定表演者权指表演文学、艺术作品之人,但在该公约第9条中,又采用许可主义,间接地承认那些不表演文学艺术作品之人也是表演者,只不过要由各国国内法予以确定:任何缔约国均可根据国内法律和规章,将本公约提供的保护扩大到不是表演文学或艺术作品的要求。据此,我国著作权法第3条将杂技艺术作品明确列举为表演者可以表演的作品,已将伯尔尼公约的作品范围扩大了。在此情况下,讨论运动员(包括体育竞赛节目的其他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些典型的运动竞赛表演项目,如花样游泳、花样滑冰、艺术体操等,都与杂技表演没有什么差别。它们具有以下特征:技能要求很高、难度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高超的艺术性,是体育群体的智力成果的集中展示;具有极强观赏性;它同舞蹈一样可以有形再现。更何况,我国著作权法并未将可固定性作为作品受保护的条件。因而,这些表演就其本身而言,受著作权法保护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且,编排出来的融音乐、艺术动作于一体的艺术体操,实际上就是可独立使用的作品。但是,像举重、击剑、足球等程式性的竞赛,并没有特定的独特表演特征,而且风险性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可以不作为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表演。国际上之所以不将体育竞赛中运动员的表演列入知识产权法中表演者权的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体育运动的自成一体性、专业性、竞技性,使运动员的表演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等形式得到补偿,而通过电视转播权等形式可将投资一并收回;第2,体育竞赛就其宗旨而言是非商业性的,报酬权仅是其考虑的一项因素;第3,传统的体育道德观念并未认可体育竞赛的表演可以获得商业利益;第4,体育运动重视普及,这在现实中必然涉及重公益而牺牲一些私益的情况。例如,虽然欧洲联合广播公司出价甚低,但国际奥委会还是基于普及体育的宗旨拒绝分拆转让电视转播权而获取高额转播费,以便使广大观众能够支出少量费用即可观赏奥运会实况。最后,传统知识产权法的范畴也在发生变革,在体育竞赛与知识产权法之间除了经营性标记外,尚未有很强的结合。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法体系的相对封闭性,可以设想用单行法的形式将一些竞赛表演者的权利明确规定出来,以切实保护运动员及其他创作协助者的利益。这一构想还基于以下两点理由:第1,是否保护竞赛者的无形财产权是由各国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体育项目的普及性和受欢迎程度与之紧密相连。第2,日益发展的“阳光产业”——体育产业也需要以物质利益(更独立的物质利益而非劳务性的债权利益)来调动竞赛者的积极性。例如巴西法律就规定了对运动员比赛的产权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在现实体制下,可以勾勒出我国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的一般权利框架。这种权利框架,以职业性体育竞赛(如全国足球甲A联赛)与一般性体育竞赛(如奥运会)的划分为基础。首先谈职业性体育竞赛。运动员(包括其他协助者)享有表演者权,在将其表演让渡给俱乐部(或其他组织)的同时还对其可独立使用的表演节目享有著作权。运动员与俱乐部(或其他组织)之间除了合同约定的雇用关系外,其独立的财产权受到保护。体育比赛的主办者享有竞赛电视转播权,然后通过合同关系与各参赛主体约定转播权转让费用的分成,并通过合同关系与电视节目制作者约定委托作品的版权事宜,而电视台则在转播时支付转播费。电视机构在转播时以独占许可使用或其他方式使用,也由合同予以约定。由此,就在合同的体系内划清了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并不会妨碍体育竞赛的转播和各方的收益。同时,基于体育运动的自律性,还可对运动员及其他相关者约定其权利义务,以免妨碍运动的普及。这样,就在自治性与法律性之间将体育竞赛转播权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就一般性体育竞赛而言,虽然参赛队或参赛个人不采用职业俱乐部的形式,但可比照职业联赛来规范各方权利义务。
2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转让的法律问题与对策
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以内容划分,主要有三类:新闻报道权、赛事画面集锦使用权和赛事转播权。从播出范围来看,可分为全国性转播权和地方性转播权。从转播方式来分,可分为无线频道转播权、有线频道转播权、卫视频道转播权以及互联网电视转播权。一般而言,在新闻节目中使用赛事信号不得超过3min,且播出间隔不得少于6h,在节目中使用赛事信号权超过3min就需购买赛事画面集锦权,要转播整场比赛则需购买赛事转播权。只有购买了相应范围和内容的转播权的电视机构,才能获得赛事采访权和公用信号使用权。转让可以单独转让,也可一揽子转让,可采用独占许可转播,也可采用一般许可转播,这需要通过合同明晰,并报有关部门批准。这些并没有什么争议,而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转让?如何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现实操作中,主办单位享有转播权的财产权利,在具体转让中多采取集中转让方式进行。以全国足球甲A联赛为例,它由中国足协统一与各电视台进行转播权转让的谈判,收益与各俱乐部分成。集中转让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2:第1,节省成本,提高谈判地位与讨价还价的能力,而且可以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关系;第2,尽量缩小各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分化”,减少由于财产的差距而影响竞赛水平的因素。但是,足协本身的地位尚未廓清,实际是一种行业自律组织又是管理机构,这种双重身份使其难以在进行电视转播权的收益分配上真正代表俱乐部的利益。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各足球俱乐部的投资者每年大约要在球队上投入2000~3000万元,而收入远未能补偿投资。因此,甲A球队冠名权频频易主。另一方面,中国足协帐面上渐渐积聚起几千万元的赢利,而在对出售电视转播权的收入分配上,并没有与各俱乐部进行平等的协商。因此,尽管体育产业是阳光产业,但在缺乏产业的成熟运营机制、政企不分的前提下,电视转播权难以按其市场价值来转让,同时,甲A联赛质量难以大幅度提高。这种漠视真正的投资者与表演者利益的做法,势必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各俱乐部也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试图组建NBA那样的联合公司,以实现商业运营与体育竞技的良性循环,在电视转播、广告、相关产业的带动方面形成产业链,以便进行企业化的转播权运营机制。这种做法值得提倡,而且在时下人们对足协两块牌了一班人马进行质疑的大环境下,实现以参赛者为主体的产权运营机制,将是中国未来体育竞赛运营的当然选择。这种情况下,若足协集中签约,则是一种信托关系,即各俱乐部通过信托合同委托足协集中与各电视机构签约,足协根据与俱乐部之间的协议来分配收益,并不得违背信托合同。同时,基于体育运动的自治性和独特性,各俱乐部必须委托足协集中签约,而不能私自签约。这样,就将足协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行业自律职能区分开来,足协就可在职权明晰的基础上正确地履行职责。同理,其他各类活动也可比照这种法律关系进行操作,而这种做法,又有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作为依据,显然是一条合理合法的选择。
体育竞赛首先是一项公益事业,但也包含着私人利益、局部利益。因此,要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推动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我国目前体育电视转播权价格普遍较低,而且央视在与各竞赛主办者的谈判中压价现象严重。这除了竞赛本身的水平外,还与整个体育及媒体运作与管理机制有很大关系。一两家电视台形成了强势媒体,占据垄断地位,势必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变相压价。例如,中央电视台转播甲A联赛的各种广告收入及赞助收入上亿元,而受让转播权支出费用仅几百万元,还在2002年甲A联赛转播权上不肯让步,要求压价,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关于加强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赋予央视在国际体育比赛、奥运会、城运会及全国性体育比赛电视转播权购买与谈判上独断地位,更增强了央视在转播权问题上的主动地位,不利于其他电视机构的竞争和体育赛事转播与体育运动的推广。在广播电视机构不准民间资本及外资进入的今天,这势必成为制约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一大制度。因此,在电视业引入商业竞争、制播分离的形势下,引入地方电视台与央视的竞争机制,才能有利于良性竞争环境的实现。在确保央视在新闻及时事宣传中“喉舌”作用的同时,必须将文娱节目引入公平竞争,才能正确协调各个电视机构的关系,更好地普及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在体育竞赛产业运营中,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将转播权、门票收入、赞助、广告收入等各方面结合起来,特别是将广告与赞助及转播权结合起来,打造规模效应,引入外资和民间投资,才能将竞赛的运营做活、做好,也使体育在带动相关产业和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真正起主导性作用。
3结论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产生的价值每年已超过4500亿美元,体育产业成为了“阳光产业”,体育竞赛在保持其非商业目的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同时,在商业的推动下得到了更迅速的普及和发展,而电视则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在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争取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背景下,推进体育竞赛的法制化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从知识产权角度论述了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的一些基本问题,限于篇幅,对行政管理体制、国际交往中的国际私法问题则很少涉及。总结全文,笔者的结论是:
(1)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权是一种广播组织权,属于著作权(广义)中的邻接权,它属于赛事主办者,但并不排斥某些项目运动员及相关人员对其表演所享有的表演者权,即一种著作邻接权;
(2)体育竞赛(特别是俱乐部形式的竞赛)在专业体育组织与参赛主体之间分配电视转播权时是一种信托关系,参赛主体才是委托人,它们之间的权利义务由信托合同约定,但受体育竞技纪律的规制;
(3)发展电视业的竞争与体育产业的多极化参与是普及体育运动的根本大计,行政机关与自治团体分开,创造自由宽松的竞技环境和商业环境是现代体育与传媒优势互补、协调合作的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赵淑萍,王银桩.美国电视纵横.华文出版社,1999:18.
[2]温源.奥运大商机——2008奥运会全接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4~46.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4.
[4]张杰.运动竞赛表演中的著作权保护.体育学刊,2001(4):14.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个性 发展探索
根据体育新课程的要求,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应根据学生兴趣、性格、体质等自身因素的不同,注重学生个性的激发。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
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授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合理的手段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根据课程安排,引导学生进行上肢力量练习时,要求所有学生根据统一的口令进行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练习,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但是这样的练习方式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不同体质的需求,导致有些同学出现力量不足或之后肌肉出现酸痛的现象。如果教师将这种练习方式改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引体向上、斜身引体向上、水平悬垂屈伸等多种练习方式,并允许他们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自主调节俯卧撑练习时手与脚的抬起高度,则不仅可以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调动起他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支配他们完成身体运动的同时,也渗透着来自于政治、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同时运用积极的社会因素引导学生增强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驱力,从而为他们个性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还应充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以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根据学生性格进行分组练习。性格偏外向的学生大都活泼开朗,且比较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运动力也相对较强;而性格相对较孤僻的学生则往往不太喜欢参与体育锻炼,运动能力相对较弱,体育素质也相对较差。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了个性差异的存在,就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降低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此,在室外体育运动练习时,教师应按照学生性格的不同,结合他们自身运动技能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就可以对课程密度与运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可以考虑到更多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二、在体育竞赛中发展学生个性
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篮球、羽毛球、足球、踢毽子等活动,因为每个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爱好不同,可以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运动领域中尽情游戏、活动、竞赛,其中竞赛是充分显示和发展个性的最好途径。
1.体育竞赛的感召力。体育竞赛对学生心理刺激和精神感召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体育竞赛既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效应,用得好对学生是一种磨炼、激励的正效应行为;用得不好对学生则是一种打击、摧残的负效应行为。例如,竞赛有胜利者必然就有失败者,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抓住“赛后讲评”的时机,对胜利者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勇于挑战,自我超越,促进自身发展;对失败者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其寻找成功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赛后讲评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新的胜利。如果教师在赛后讲评中只是简单地宣布谁是胜利者或者要失败者受罚,这样的讲评对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会引起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的会因不服气或嫉妒而扰乱秩序,有的或对体育竞赛乃至体育课产生厌倦。
2.体育竞赛中个性的发展。在体育竞赛中,如何对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对待个人与集体,如何对待规则和裁判,如何对待自己与对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等等,都会在竞赛中表现得非常具体和真实,其应答度的效应又表现得非常鲜明和及时。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及时反馈正是体育竞赛发展学生个性的优势所在。
在组织体育竞赛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裁判甚至是参与者。作为“导演”,必须精心创设体育竞赛的情境,不但要向学生讲清楚比赛方法和规则,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计竞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技术上、纪律上和心理上应注意的事项。作为裁判,不但要用规则衡量学生的比赛行为、评判比赛结果,还要通过体育竞赛了解学生,学生可能因比赛胜利而感到喜悦和自豪,可能因比赛的挫折或失败而急躁、烦恼或泄气,也可能因裁判的不公而动怒不服,还可能为取得比赛胜利而投机取巧,故意违反规则或侵犯他人等等,这都是学生个性的表现。教师应仔细观察,分析学生在比赛中的行为表现,以便耐心地疏导。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鉴赏;构建;途径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011〕315号“创新教育视野中的高等院校表演专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周 平(1965―),女,苗族,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
一、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构建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都相信“美”是憧憬未来的动力,于是承认美的价值,并怀着无限的向往去追求和创造美的意境。而体育竞赛和表演中的美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正如皮埃尔•德•顾拜旦所言:“竞技的核心不是斗争,而是光明磊落的比赛。正是铭记了这个精神,才能更加强盛、更加雄壮、更加有勇气,从而陶冶人性。”由于体育竞赛与表演本身特有的竞争性、娱乐性和艺术表现力,以及多种形式美的交织,吸引着广大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运动场上的一切产生共鸣,进而引起各种平日难以体验的奇特感觉,使心灵产生震撼、精神得到慰藉、生命有所感悟,最终在美的感受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欣赏能力,既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1]。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是他们参与体育欣赏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活动商业化运作对欣赏者的基本要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体育素质的体育欣赏人群,实现“全民奥运”,实现“终身体育”,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
1.缓解压力,增添生活乐趣
鉴赏体育竞赛或表演,不仅使人心旷神怡,还会被那绚丽多姿的文化氛围和社交环境感染。事实表明,因视听效应的作用能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运动场上发生的一切同步律动,让他们从运动中的追逐、腾飞、旋转、冲撞、配合等精湛优美的技艺中,感受转瞬即逝的但只要随时留意,到处都是可以捕捉到的优雅的人体造型,例如田径运动中,运动员起跑前的瞬间,身体如满弦之箭,千钧之力聚之一弦,虽然身体静如雕塑,但体内却如即将爆发的火山,这种动与静的共存,外在美与力的协调,使体育艺术的内在美更具魅力;赏阅斑斓的色彩,耳闻优美的旋律,例如艺术体操运动员那优美修长的体型、服饰、轻器械,以及动听悦耳、富于激情的音乐与精湛的技艺等美的形式,凝集在一起呈现在观赏者目前,使其赏心悦目;感受各个项目内在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美,例如个人项目中的竞赛,每个运动员的步频、步幅以及对每一程速度的把握都不会雷同,集体项目中的球赛,有的队全攻全守,有的队稳扎稳打,有的队则刚柔相济,从静态看,它们都呈现出不同的基调、不同的风格,从动态看,则就是不同的节奏;享受运动交往中内涵的和谐、举止、风度等多种形式美的交织,使情感与运动场上的一切产生共鸣,体验平日难以体验的奇特感觉,产生心灵震撼、慰藉精神、感悟生命,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在学习之余通过组织学生鉴赏体育竞赛和表演,体验在日常的生活中难以涉及的既复杂又多变的时空感受,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
2.了解人文景观,品尝体育文化
体育竞赛发展至今,有极其深远的文化背景。就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来说,反映在围绕体育竞赛而进行的诸多文化艺术活动,它包含着图标的设计、音乐的创作以及竞赛期间的文艺演出、绘画展览、火炬接力、新闻报道、电视转播、邮票发行及纪念币等内容。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色彩各异的体育文化形式得以在全世界传播。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俗民情和意识观念。极富内向、务实和封闭性色彩的东方体育竞赛与表现外向、竞争和开放性特征的西方体育竞赛,就属于两种风格迥异的体育文化形式。而由它们各自提倡的文化理念,虽然反映的运动价值观不尽相同,但通过取长补短与相互交融,在身心兼顾、内外统一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了完美的结合。鉴赏体育竞赛,除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各种人文景观,丰富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还能品尝人们独具风采的体育文化艺术表现。
3.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人的心灵提升与情操的形成,受内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外部影响因素的体育带给人类的是健康、友谊、和平。竞赛场上向人们展示的是激烈、勇敢、精彩、刺激、紧张,标志着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挑战,向自身的极限挑战,给旁观者以较强的感染,它不仅反映出民族体质的增强,还表现出了人们昂扬、振奋、活跃、激动甚至狂热的情感体验。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是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健康、进取、意志、信念等方面,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并为协调人际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有利条件[3]。体育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它的每一分潇洒、每一丝魅力都是血与汗的凝结,都是苦痛与光荣的聚集。因此,构建体育鉴赏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体育精神,懂得持何种态度与方式去为比赛优胜者喝彩,给比赛落后者加油,以及遵守比赛场区的要求与规定,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保持一致性;而且还能从运动员遵循竞赛法则、恪守运动道德、服从裁判、公平竞争等行为表现中,接受道德情操的教育,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奠定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构建途径与方法
1.增设体育鉴赏课程
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各种知识的基地,也是接受体育鉴赏教育的理想场所。在体育教育中增设体育鉴赏课程,实施鉴赏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鉴赏观,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鉴赏能力。体育鉴赏课一方面应教会学生怎样鉴赏蕴涵在体育比赛中的那种崇高的“体育精神”,它包括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自我超越精神。另一方面,应教会学生鉴赏不同类型比赛的方法与角度,如:鉴赏对抗性竞技球类项目,以及拳击、摔跤、柔道、击剑等个人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个人技术的运用和整体战术的配合,以及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那种视野开阔、豁达合群和大智大勇的精神状态。鉴赏体操、艺术体操、跳水等对比性竞赛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那种富于艺术的美感,即运动员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把身体控制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使力与美得到高度的统一,再加上和谐韵律和鲜明节奏的微妙配合,犹如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鉴赏田径、游泳、举重等记录性竞赛项目时,应注意欣赏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那种你追我赶的拼搏精神及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鉴赏比赛结果时,要让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一场比赛,宏观地看待胜负的价值,注重比赛过程而不是只看比赛结果。
2.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比重
构建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丰富体育理论知识,扩大学生体育知识面,明确体育比赛的宗旨,树立正确的胜负观,了解体育比赛与表演的特点、规则及其演变,了解各项目技术和战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让学生能从体育的内涵中去认识体育蕴涵的无穷无尽的美,用身心去感受体育美,领悟体育真正的魅力,从中获得或达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身心健康的最高境界。具体途径是: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力度;精炼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最优秀的体育赛事;同时进行详尽的讲评引导,让学生从古今中外体育事件和经典的体育赛事中学习、思考、掌握体育鉴赏的方法,积累鉴赏知识,建立体育鉴赏的理论概念,并根据所学内容开展体育竞赛、宣传与知识问答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体育鉴赏知识,增强体育鉴赏能力。
3.加强体育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体育鉴赏能力构建的重要途径。要达到鉴赏这样的级别,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还需要做到“三多”,即多看,多听,多做。多看是指要经常观看体育活动和阅读介绍体育知识的书籍;多听是指听别人的见解和看法;多做则是要自己多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魅力。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和提高体育技能的课堂,不断优化体育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体会比赛的紧张、刺激、公平和公正的氛围,体会体育竞争的精神和自我超越的精神,体会体育比赛胜利的喜悦与失败后的辛酸。其次,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场所,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创建一个以体育俱乐部为主体形式,自我锻炼、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相结合的课外体育锻炼体系,在课外体育锻炼体系中实施体育鉴赏教育,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鉴赏实践的兴趣。此外,通过网络、宣传栏、多种体育活动等途径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构建评价体系
鉴赏评价是鉴赏主体对客体鉴赏价值的评估,是人在鉴赏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鉴赏态度的体现。鉴赏评价有鲜明的主观性,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会做出不同的评价。鉴赏评价又有一定的客观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特定对象的制约,它是特定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主观评判活动。主体判断是否符合对象的鉴赏特质,是鉴赏评价的客观标准。对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评价的重点是考查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构建大学生体育鉴赏评价体系,对大学生体育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依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在体育鉴赏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时,应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结果与鉴赏过程中的进步幅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看到自身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自身体育鉴赏能力的状况,而且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建立体育鉴赏的自信。
三、结论
雕塑大师罗丹有一句关于美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体育运动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美,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体育美的眼睛,体育美就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体育鉴赏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与体验。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鉴赏知识,例如体育项目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现状,竞赛方法和竞赛规则,参加比赛队员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等等,培养美的观念,提高审美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才能够感受到体育美的力量,欣赏到体育美的光彩,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肖 英.谈当代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4(2):154.
篇5
当前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方面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明显增加,体质娇弱,耐力不足,身体抵抗力差,部分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表明学校体育工作还肩负着很大的压力和责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还任重道远。
2006年1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动员令并宣布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这充分反映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教育价值和作用。因此,切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始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
通过“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在男生群体中,所有影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时间紧”;其次是“没有毅力不能坚持”,且随着年级呈递增态势;在各个年级中,排在第三位的情况有所变化,一、二年级 “缺少运动场地器材”,三年级选择 “缺少运动氛围”,。男性所受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习时间紧”、“没有毅力不能坚持”、“缺少运动场地器材”、“缺少运动氛围”和“体质差怕出丑”。
在女生群体中同样“学习时间紧”排在第一位 ; 排在第二位的情况变化不大,一、二、三年级是“缺少运动氛围”, ;排在第三位的情况变化较大,一、二年级是 “没有毅力不能坚持”,三年级是“体质差怕出丑”,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女生群体中,其所受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学习时间紧”、“没有毅力不能坚持”、“缺少运动氛围”和“体质差怕出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男生群体和女生群体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男生和女生的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了改善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我们从体育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健身意识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参与锻炼。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竞争,既是智力的竞争,也是体力的竞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不能精力充沛高效地学习工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磨刀不误砍柴功。另外好的身体也是他们今后争取事业成功的需要。
2、抓住心理、生理特点,加大健身意识宣传。对高年级女生出现的心理、生理变化特点,应从体育运动美,形体美,矫健美等美学角度出发,鼓励其自觉参与锻炼。男生怕出丑爱面子,可尝试男女分班教学。男生多安排对抗性强的教学内容,女生可依据其生理、心理特点多安排柔韧性、协调性的教学内容。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三个课堂;广东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67-04
Dissection of featur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WANG Kai-y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Guangzhou 51032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features of the school, by basing the center on health first, the guidance on the concep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lecturing, capacity cultivation and making enhancement”, and the objective on lifetime sport, and by utilizing means such as networks, student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sports competitions and fitness monitoring,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Business School has gradually formed a new mode for diversified an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integrated three classrooms, enhance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first classroom, strengthened the student cultivation function of the first classroom, fully exerted the function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classrooms on talent cultivation, greatly enhanced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ctively, and boos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taking of the school.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three classroom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我校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的学生已经超过万人[1],学生人数的急速增长,造成学院公共体育课体育场地、器材及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为此,学院体育部多年来以“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展望未来,稳步发展”为工作思路,以教育部制定和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广东商学院体育部教学大纲》的要求为目标,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学院的办学特点,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现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优势力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学院特色的多元化综合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了三个课堂的整合,即:第一课堂为在课堂内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灌输;第二课堂为在校内课外活动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第三课堂为在校外课外活动的知识技能的实践能力的培养[2],促进了学院公共体育的发展。
1多元化综合教学模式
1.1课内课外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要求开设普通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同时,又要广泛地开展课外有组织的体育活动[3]。目前,学生一学期只有36个学时的体育实践课,而所教授的内容,多为田径或是排球、篮球,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为此体育部采用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课堂开设基础课、选项课和专业课,在课外成立了包括定向越野、网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各种体育协会,协会由学生联合社团统一管理,体育部派出专业老师进行技术和理论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参与不同协会,体育协会为教学与自学建起了一座桥梁,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在专业老师的针对性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技术和知识在学生参与体育协会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得以放大、增值,另一方面,提高了有限的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利用率,解决了扩招所带来的学生人数增加与体育设施、器材等不足的矛盾。
1.2网络与实践优势互补
网络教学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制作适宜在网上使用的,并主要通过网络传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4-5]。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三者的有机结合,基于网络环境的体育教学将成为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以其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对象广泛、内容丰富、传输快捷等特点,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是构筑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的主要手段。体育部在完成基础体育课教学的同时,为满足不同能力、不同兴趣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通过开辟体育场地和鼓励老师兼项等形式开设学生喜爱的羽毛球、网球、形体、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武术、健美操等12门选修课的同时,体育教学部建设了篮球、网球、足球、健美操、太极拳选项课及基础体育课等6门网络辅助课程,各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结合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进行系统的建设,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思想,围绕所开设的运动项目的健身原理进行内容体系编排,提供运动处方、身体自我测评等内容,并利用视频、音频、图像和动画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全面而真实的信息,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网络辅助课程的启用,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开展自主学习与交流,不但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网络课程内容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延续,提高了教学效率。
1.3以赛带练
毋庸置疑,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不仅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在短暂的教学课中也无法真正掌握基木的技术和战术,必须进行课外练习。以赛带练,顾名思义是指通过比赛来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6],在比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大纲中规定体育项目的技术与战术、竞赛规则等理论知识,在胜负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与失败,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要的体、智、心、技、战等各种竞技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课堂教学比赛的促进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都是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学生只是枯燥地练习,根本不能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而广东商学院属于文科类财经院校,最大特点是男女生比例接近或小于11,即女生占多数,她们受其中学时学习习惯的影响,不仅身体素质差,而且对体育课也无兴趣,单纯枯燥的体育技术教学更让她们不想参与体育锻炼。而根据年青人好胜的心理特征,利用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体会技术动作,通过成功或失败加深其对所学技术动作的理解,教师在旁及时辅以适当的技术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以女生素质练习教学课为例,我们知道,单纯的速度练习是很枯燥乏味,达到一定练习量之后会让学生,特别是女生产生疲乏的感觉,如果再达不到练习的标准,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所以,体育教师在上速度素质练习课时,应该结合练习的内容和层次,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分组追逐跑,加强学生在直道上跑的速度练习,分组竞赛不仅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得到了锻炼,而且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运动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参与运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融洽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分组的追逐,使学生在竞赛的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对抗挫折的能力,也了解了竞赛规则。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融洽、合作的氛围中身心得到了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成功”的快乐。
而教师在竞赛的过程中,应结合速度素质练习的要点,及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也可参与到竞赛当中,给予学生的技术示范,如在跑动中如何呼吸,腿和臂如何配合协调,才能达到放松跑的目的等,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院际交流赛的辐射作用。目前,学院每周90 min的体育课堂教学,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技术和体育理论的求知欲望,体育部除利用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外,还以学生社团体育文化节为平台,以其属下各种体育协会为媒介,在专项体育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举办院际间的各种体育竞赛,最为成功的是联合校团委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持续时间长(一个多月),涉及范围广(全学院各院系),比赛内容多(体育赛事、体育摄影、体育研讨等),在比赛过程中,专项体育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与比赛项目相关的体育技术特点和体育竞赛规则的指导教学,并以他们为中心,影响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比赛及了解体育知识,据统计,每次体育文化节,直接参与协会组织比赛的人数达上千人。
3)高水平体育竞赛的示范作用。体育竞赛是学院展现活力、展现校园体育文化底蕴的一个主要窗口,是展示体育工作成绩的一个舞台,而体育精英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一个榜样可以带动众多的学生参与或关注该体育项目,主动去了解更多的该项目知识,对课堂的体育教学内容无疑起到了巩固作用,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助动力。为此,在加快教学改革的同时,重视在学生中选拔优秀运动员,组建了包括田径、健美操及游泳三支高水平运动队,并在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一直积极参加省及国家级的田径运动会、篮、排、足球联赛及健美操等项目的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7](见表1)。体育精英的成功,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使他们产生了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在学生中掀起了参与体育运动及了解体育项目的热潮,而且为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争得了应有的荣誉,提高了我校体育工作的知名度及与兄弟院校比较的层次,为促进我们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1.4考核以体质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系统为主体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学习、健身、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调整、巩固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动态过程[8],即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课后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并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锻炼身体,之后学生通过参加学院的体质监测获得反馈信息,对自己的体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调整运动处方,开始新的健身计划,使课堂所学的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但长期以来,学院的体育教学只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即单纯地将体育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后运用效果如何缺少跟踪和评价,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和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造成了整个教学系统的脱节,从而使体育教学失去了其真正的教学意义。体育部为克服教学上的这一不足,以体质监测为平台,构建以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系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即通过一年一度的学生体质监测,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教师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运动处方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关注自己的体质状况,而且学会了合理安排自己锻炼身体的计划,通过体质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使体育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增值。
2多元化综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体育部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三个课堂(“课内校内”、“课外校内”、“课外校外”)整合,增强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放大了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良好。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2004年至今,我院学生体质测试的合格率2004-2005年度为97.09%,2005-2006年度为97.09%,2006-2007年度为97.16%,2007-2008年度为97.20%,均达到优秀标准。
2)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高涨。体育教学部在院体委的指导下每年举办校田径运动会、游泳比赛、排球联赛、足球联赛、三人乒乓球团体赛、院际杯篮球赛等。据粗略统计,体育部在过去的3年内共组织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活动1 000余场次,参加竞赛的学生2 000余人,所涉及的教练员、工作人员、组织人员近1 000人次。
3)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网络课程,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竞赛规则和相关的体育赛事等,并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其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每年举办的院际体育竞赛,都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及组织编排等工作,体育部只派出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4)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实施多元化综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2006年以来,体育教学部有1名教师被评为学院授课“十佳青年教师”,6人次获得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共182篇,其中核心刊物60篇,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篮球选项课被评为广东商学院2009年校级精品课程。
多元化综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使三个课堂有机地融为一体,一方面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扩大了学生关注体育的视野,使学生对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巩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而且为教师与学生超越时空进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促进体育部教师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开拓教学视野,结合学院实际,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院公共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广东商学院. [EB/OL]. gdcc.省略/
xxgk.
[2] 杨立明. 重视“课堂之外”发力“素质教育”[N]. 羊城晚报,2007-09-07.
[3] 易春燕. 构建与扩招相适应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J]. 辽宁体育科技,2002,24(6):42-44.
[4] 陈孝平,贾君.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网络教学若干思考[J]. 体育学院学报,2001,20(4):82-85.
[5] 王安平.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8(4):72-74.
[6] 李飞. 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以赛代练”的应用探讨[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7):80-81.
[7] 广东商学院体育部. [EB/OL]. tyb.gdcc.省略/
篇7
关键词:宗教仪式;体育竞赛;本源;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86-05
“每一个人类活动都在进行建造世界的活动,宗教在这种活动中占有一个位置”[1]。无论是从发生学、人类学还是考古学中都可知宗教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原始人对“超自然力”缺乏科学认知下的一种集体认同。它对早期非理性的原始人类的社会秩序维护和传统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宗教仪式又是宗教行为乃至整个宗教的本质内容。宗教正是在膜拜和制度化的仪式中得到体现和保持。在古希腊神话传说和现有考古发掘的文物图案中就把宗教仪式与竞技体育混杂在一起。无论是代表最高竞技体育的古代奥运会还是现代奥运会,宗教仪式在竞技体育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特别是在古希腊,竞技会是为宗教仪式服务的,也是宗教仪式的。在现代竞技体育中,如奥运会开幕式中运动员的宣誓、颁奖,部分运动项目如日本的相扑比赛需在比赛场地上撒盐驱邪、祈祷神明保护,泰拳选手在赛前的祈祷仪式以及剑道等,都存在一整套向神致意的礼节。从以上可知,现代竞技体育中仍隐伏着浓厚的宗教仪式,或是祈祷神灵的保佑,或是祈祷大自然的恩赐。本文旨在从人类活动历史的源头上探寻宗教仪式和竞技体育错综复杂的关系,厘清宗教仪式在竞技体育诞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变迁以及提出宗教仪式和竞技体育的终极功能诉求是如何整合的这一命题。
1 文化的源点——宗教及其体育起源缘于人类的文化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宗教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2]。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宗教活动和宗教现象的发生原点。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一切和崇拜的对象,都是人幻想出来的,各种神灵不过是对这些力量的反映[3]。既然宗教的发展是由人导演的,那么宗教及其宗教礼仪就是随时代变迁而变迁,随人类认识自我和认识自然科学的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体育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4]。 竞技运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正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使人类自身的身体活动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竞技运动的活动形式”[5]。从竞技体育源头分析,尽管人类学家和体育界对竞技体育起源假说存在分歧,但是无论是唯物主义的劳动起源学说、游戏学说、军事学说还是宗教仪式学说,无一例外的均表明竞技体育是人类强烈的情绪体验下人体的一种特殊身体活动,也是人的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方式。因此,无论是宗教及其宗教仪式还是竞技体育都是伴随着原始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尽管二者起源扑朔迷离,但都是源于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源于原始人对自己、对自己生存发展和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实践认知解读方式。
1.1 宗教及其宗教仪式
由于宗教是随着人类的诞生和原始人对各种恐惧导致的安全需要而产生的,并且宗教现象层出不穷,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就必然导致有关宗教的定义难产。但是广义讲,宗教是一种神秘而又实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宗教是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6]。宗教是源于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或失衡缺乏理智和科学的归因解读。人类社会初期即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掌控不遂人意,例如自然灾害等,由此产生了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最早宗教——原始部落宗教。此后图腾崇拜构成了由自然崇拜向人格诸神崇拜的中间环节。仪式指的是人们在不运用技术程序,而求助于对神秘物质或神秘力量的信仰的场合时的规定性正式行为[7]。而宗教仪式是行为的重要表现,世界上尽管宗教派别多样,宗教仪式繁缛复杂,但对任何宗教而言,人对神及它“超自然力”的所有崇拜表达几乎都在宗教仪式中得以体现、巩固和升华。因此宗教仪式在本质上具有沟通人与诸神关系的意义,是联结信仰主体——人和信仰客体——“超自然力”以及各主体部落信徒的中介和联结。宗教仪式是对宗教信徒行为的正面的、积极的和肯定性的一系列规定,也是对宗教禁忌和宗教戒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宗教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和英国宗教人类学家罗伯特森?史密斯提出了礼仪先行论,把宗教礼仪看成是古代宗教的全部内容[8]。其实人类最早出现的宗教及其全部内容和根本目标就是同神建立交往关系。在“行动在先”的原始时代,宗教就是一套固定的传统行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把它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来遵从[9]。
篇8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改善学生生理素质等方面,还体现在调适学生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等方面。基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重生理、轻心理的现状,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有效改善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更好地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环境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只有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运动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减轻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尤其是肥胖学生和平时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他们本身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就不高,如果体育教师再采用传统单向演示及机械模仿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觉压抑、枯燥和无趣,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
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营造课堂教学环境时,一定要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龄特征,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排遣和舒缓其内心的不良情绪。实践证明,在体育课堂上导入一些体育游戏,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体育课堂上收获多种快乐、成功体验,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加积极的心理情感。
二、科学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耐力、对抗力、抗挫折力,增强其对真、善、美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就应科学地组织竞赛活动。竞赛采用公开、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协调能力的比较进行挑战,所以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而且要遵守规则、不断超越自我。对此,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时,一定要遵循真、善、美的合理尺度,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相互对抗与合作中体验生命存在、延续及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其在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此外,在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是其中不可回避的两个环节,体育教师在竞赛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经历体育竞赛的成功与失败之后,有效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增强战胜困难与不屈不挠的自信力,促使其心理品质不断改善。此外,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有规则约束和竞争关系的存在,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竞赛活动的科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科学开展体育群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活动课;
模式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新型的课程即体育活动课开始受到重视,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活动课仅仅是体育课的简单延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固有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本文将对体育活动课的具体内涵和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有效的活动课模式做出探索。
一、初中体育活动课简要介绍
根据学术界对活动课的研究,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兴趣和动机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张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活动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各自的学习内容,从而将学习内容发展为专长或者技能。具体到体育教学中,活动课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的体育意识[1],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其次,体育活动课程并不与普通体育课相排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与普通的体育课不同,体育活动课虽然也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但是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起到的只是协调作用。也就是说,体育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将活动的自主空间完全交给学生[2],调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让其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
二、初中体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自主性,这是由活动课的基础决定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参与自主性是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开放性。体育活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项目。另外,活动课并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只要条件允许,学生和教师便可共同参与。比如说,我所在的中学体育活动课开设有球类项目、体操、田径等十几项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选择,另外,上课时间和地点可由学生决定,可以在室内运动场,也可以在校外,这充分体现出体育活动课开放性的特点。创造性。体育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对原有的技能经验进行加工组合,新设想、新方式可能将层出不穷[3]。体育活动的规则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一种情境、一种可能和一种参考而已,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思维,开发和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成果。趣味性。这一点是极好理解的,活动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其目的本身就是锻炼学生体质,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课中没有紧张气氛,可以随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以及学习方式,在自由的空间内,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然趣味无穷。
三、初中体育活动课的模式探析
根据观察,目前许多体育活动课还未能完全践行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设计课程模式之前必须对体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要谨记体育活动课的几个基本特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考虑之后,我认为,体育活动课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各种体育竞赛、专业体育训练带动学生参与热情
体育活动课程给予所有学生完全的自主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外力强制和压力,但是毕竟还存在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在自主决定之下,他们很有可能完全放弃体育活动,这是与活动课理念相悖的。而事实上,初中生毕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很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是真的缺乏兴趣。因此,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运动竞赛,或者组织学生观看专业体育训练,让他们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4]。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世界性的盛事,数不胜数的观众在观看中发现各项体育活动的魅力,从而投入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中。同样的,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体育竞赛或者专业体育训练,学生很容易被吸引。我所教的班级有几个同学就通过观看奥运会的乒乓球比赛,从而喜欢上了“国球”,有了兴趣之后,他们学习热情特别高,学习效果也更好。
(二)、采取分组式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的兴趣分散,因此体育活动课不宜采取大班教学模式,而是要让学生以共同兴趣为基础,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教师再以小组为单位教学,采取点拨等方式,进行示范性讲解,然后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互相学习,一起练习。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简单的示范和讲解应该起到启发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创造性的特征。
(三)、成立体育俱乐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鼓励学生根据各自兴趣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定期地举行竞赛,组织学生观看各类体育竞赛。比如爱好篮球的同学可成立篮球俱乐部,平时可在一起进行探讨、研究、练习,有兴趣的话可以由教师或者学生自己组织与其他班级或兄弟院校的篮球队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进步。一遇到大型的篮球盛事,比如NBA、CBA的比赛,可组织学生进行统一观看,并开展各种讨论。体育俱乐部就像一个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以各种形式参与体育运动,进一步提高其兴趣和体育技能。这也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形式,有利于构筑良好的体育参与氛围[5],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将体育活动课看成趣事。
(四)、力求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
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等教学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已经略显过时,而一些以前并不流行的项目(体操、击剑、武术等)却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我认为体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新课程下的体育活动课应力求突破传统教学内容,学校可根据学校条件不断增设新的教学内容。据我所知,武汉某中学的体育活动课开设的跆拳道就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其跆拳道俱乐部办得如火如荼,还有学生勤学苦练,最后赢得了跆拳道竞赛的金奖。
篇10
关键词 美国 大学生运动员 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03
Study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de of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CHE Xiaohui
(P. E. Sec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Abstract The study starts from education,training manag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college athletes, based on American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and training competition mechanism, the paper analyses the growth and cultivation process of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transition and other important issues. The research provide referential basis for university high level athletes training mechanism reform and improve.
Key words American; college athletes; education; training
1 美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分析
美国在竞技体育历史上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从参加第1届奥运会开始美国所获奖牌总数始终保持在前三名。在奥运会历史上,美国共举办过4届奥运会,是举办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国家。美国的竞技体育管理采用的是社会主导型模式,美国政府对竞技体育事务的直接管理和介入都很少。在美国,奥委会、各单项体育联合会、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和职业体育联盟等社会组织承担着美国竞技体育管理职能。美国《业余体育法》明确规定,奥委会是美国体育运动的国家级管理机构,在竞技体育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各单项体育联合会为下一级的体育事务管理者,美国的社会体育组织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自主开展各种竞赛体育活动。美国奥委会主要负责协调处理国内的各种竞技体育事务,并负责组织运动队参加奥运会和其它世界性大赛。美国充分利用并发挥市场在体育事务中的功效,促进美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动因就在于市场机制的充分调节。①
在美国高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系统中,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是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最主要的管理机构,英语缩写为NCAA。美国高校另外一个主要的管理机构是全美校际运动联合会,英语缩写为NAIA),该协会和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协调组织和管理美国高校的体育竞赛等活动。②由于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非常高,美国的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主要在高校培养成长,长期以来高校就形成了美国竞技体育人才的摇篮,可以说美国高等学校是优秀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③由1200多所美国大学、联盟和单项协会组成的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目前是美国规模最大,会员最多的体育管理机构。美国奥运代表团的主要骨干力量均来自各高校,从大学中直接选的学生运动员占到美国奥运代表团的90%以上。
2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成才机制与培养模式
在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校内外的体育俱乐部、企业体育俱乐部训练等训练形式共同承担了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由于美国的教育比较发达,学校有良好的体育场地设备。教育系统是美国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主阵地,美国依托完备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形成了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训一体化”紧密衔接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是美国数以万计的大学生运动员成长的摇篮。美国50个州都有自己的中学校际体育协会,简称州中学体协,它对本州各运动项目的校际竞赛实行全面的负责与管理,每年都进行分层次和分项目级别的各州中学间校级体育竞赛。④美国的运动员培养机制把教育和体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体育成绩突出的高中生往往都能被包括常春藤联盟的大学破格录取,美国的许多大学也会为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减免学费或提供较高额度的奖学金。
大学时期是美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在美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美国的高校可以通过提供优厚奖学金的方式,将那些运动成绩优异的高中生招收到大学。在美国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从事专业训练的时间、学籍管理与学习要求、赛季训练与参赛等事宜都规定得非常严格和详细,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负责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在校学习的大学生运动员每天参加训练的时间最多4个小时,每周的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若违反了这些规定,该校的运动员就会被取消赛季的参赛资格。⑤在这样的规定下,美国大学的学生运动员和其他的学生一样,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其运动员身份而降低学习的要求和标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美国学生运动员在校学习的时间会高于普通学生完成学业所需要的年限,一般为5~6年,有的甚至长达8年之久。为了能够确保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业不受影响,美国高校一般都会为这些优秀的学生运动员配备专门的文化课教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学业指导老师会依据学生运动员专业特点、所选修的课程、入学时的文化水平以及训练比赛的时间,协助指导学生运动员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量身制定培养计划,保证这些大学生运动员能够不受运动训练的影响而顺利完成学业,获得相应的学位。大学毕业后这些特别优秀的学生运动员还可以参加选拔赛,获得机会进入国家代表队,或者加入职业体育俱乐部成为职业运动员,也有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大型比赛前进行赛前的短期集训,然后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美国完全可以被认为是“竞技体育走学院化之路”的典范。⑥整体上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呈现出法制化、专业化、个性化和商业化的基本特征。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行为受到严厉的法律约束,训练竞赛上具有专业的培养方案,管理上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大学生运动员按照个体目标追求和自我需要满足参与训练和竞赛,运动队采用商业化运作实现学校和竞技体育在功能上的优势互补。
3 以大学生运动员为核心的美国竞技体育竞赛机制
美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联赛体制的关键作用。美国的职业联赛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持续发展的同时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各方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联赛的基础作用。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所主导的校际间的各类竞赛组织体系,为美国竞技体育培养了大批的优秀运动员专业人才,保障了美国美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美国竞技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美国在派队参加重大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前,都会采用客观的相对固定和公开公正的选拔模式,即各级各类的选拔赛,依据比赛成绩挑选出优秀运动员组成奥运代表团参加世界比赛。
美国共有45个单项体育协会(National Gorerning Body,简称NGB),其会员身份由美国奥委会确认。各单项协会负责美国各个运动项目在美国的开展,与美国奥委会一起组织参加奥运会、泛美运动会以及各类国际体育竞赛,在整个美国竞技体育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为鼓励大学生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美国采取奖励手段来激发参赛者的斗志。美国政府奖励优秀运动员的范围比较广泛,有奖励为本国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运动员的“沙利文体育奖”、⑦1968年设立的体育精神奖、1974年实施的评选最佳男女运动员奖、1996年开始实施的团队奖、最佳教练员奖等各种形式的奖项。1979年,美国又设立了“杰出贡献奖”,表彰为体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除此之外,为了对更多的优秀运动员进行资助和奖励,美国奥委会开始实施了五种形式的奖励计划。对符合美国奥委会代表队条件的高水平运动员和泛美运动会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等实施一级补助金计划;对具有特殊需要的优秀运动员给予二级补助金;对参加国际比赛进入前6名,或在淘汰赛中进入1/4决赛的个人或集体实施金牌奖励计划;对那些没有获得大学体育奖学金的学生运动员额外给予奖学金资助;对那些在队或已经退役的优秀运动员实行奥林匹克就业机会计划。⑧美国奥委会针对优秀运动员的奖励和资助行动,有力地解决了各类优秀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保障了美国优秀运动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美国竞技体育称霸全世界的重要力量之源。
4 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职业发展与职业转型
美国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是学院化和职业化培养相结合,国家宏观指导、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训练和竞赛的运作模式。美国优秀运动员培养过程中依托的培养机构是大学和俱乐部,以体育市场、体育产业保持其生存的活力,根据非常完善和健全的体育法律进行指导和监督。美国非常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适用人才。美国学生运动员虽然在训练时间和精力上不具有优势,但其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在其它各方面的巨大优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美国的运动员保障法规,不仅使竞技体育训练体制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也使运动员较少受到退役后职业角色转换的困扰。
分析美国大学生运动员职业转换顺畅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首先,职业体育发展比较成熟。美国的竞技体育体系分为中学、大学体育和职业体育,优秀运动员通过大学阶段的培养,毕业后可以成为职业运动员,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赚取高额的报酬,完全足以维持其后职业生涯期间的生活。其次,美国依托教育体系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运动员的全部不是竞技体育,而是个人的兴趣或爱好。运动员有着各自的专业,运动训练过程始终贯彻执行学习为主、训练为辅的原则,毕业后完全可以选择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最后,大学对优秀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学习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学位教育的规定。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对优秀运动员各项具体事务的管理都有相应的明确条款,为确保优秀运动员学习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法律依据。
5 结束语
美国的竞技体育体制是把体育和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并依法进行管理和运作。这种体育和教育的高度融合,保证了大学生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可见,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人力资本积累不仅仅是在专项能力和竞技水平的积累,而是综合素质方面的全面积累,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转型与发展良好。借鉴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我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育人理念。我们要借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良好契机,紧密结合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特点,全面梳理和重新制定包括招生机制、训练竞赛机制、文化教育机制、监督管理以及激励机制等在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现代大学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只有这样,目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模式下所存在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职业转型困难、就业率低、培养规模萎缩以及选材面过窄等一系列问题才能有效得以解决。
注释
① 张晓琳.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44-45.
② 凌平.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J].体育与科学,2001.5:6.
③ 王波.中美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外部领导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7:26.
④ 潘前.美国奥运优势项目青少年竞赛体制主要特点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9.10:40-41.
⑤ 张晓琳.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86-87.
⑥ 贾佩丰.世界体育强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文,2009.5:1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运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