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识与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知识与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知识与培训

篇1

一、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的现状

受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新状况的出现,像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的员工素质、中小企业的员工技能水平等等。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管理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投资水平严重不足,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忽视了职工教育培训的后期作用,培训也仅仅停留在必要的职工岗位培训层面上。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对于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的理解是职工能够拿到职工培训结业证书或者岗位证书,对于培训的过程和质量不够重视,导致职工教育培训流于形式。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助长了中小企业在职工教育中的不正之风,放松了对培训的质量监督,致使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此外,中小企业职工大多没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意识,不愿意参加培训,甚至认为培训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将培训当做了一种负担。

二、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存在的误区

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或者是个人独资企业,对于职工的教育培训管理没有明确的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只是凭借企业领导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社会上大众流行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和内容进行,导致职工教育培训事倍功半。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误认为对职工教育培训是一种成本负担

很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比较侧重于市场运作和市场效益,对于企业的要求则是尽可能地能够在短期内获取更大的利润,渴望能够取得短期内甚至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把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方面这种投入时间周期长、见效慢的投资行为当作是一种成本负担。

(二)误认为在企业状况良好时不需要进行职工教育培训

许多中小企业认为对职工教育培训只需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时候有必要进行,在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进行职工教育培训。殊不知,现在的市场形势可谓是“变幻莫测”,短期内的良好效益并不一定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在企业运行状况良好的时候同样需要 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之计。

(三)误认为不需要对企业上层人员进行职工教育培训

在中小企业中,大部分的职工教育培训是针对企业的基层职工,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或者是企业领导的培训往往认为是多余的。其实,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管理人员和高层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作用非常巨大,更需要进行知识更新和理念创新。

(四)误认为职工教育培训会导致企业员工流失

这种情况是中小企业面临最头疼的问题,不进行教育培训企业职工能力跟不上,而花费时间金钱对职工进行培训提升职工的素质能力的潜在后果是职工不满足于在中小企业发展而跳槽。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在对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员工,真诚与员工进行交流,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效益,只有效益的提高才能给培训人员更大的施展平台,企业员工流失情况会大大减少,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的教育培训需求

在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管理过程中,在规划和设计职工教育培训之前,要充分考虑对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的目标和方法流程,确定是由哪一个部门或者是哪些企业职工参加培训,结合教育培训的培训老师、培训内容、培训场地、教育培训的过程和管理形式以及在培训结束之后对职工培训教育的质量考核,充分了解职工培训和职工绩效水平是否存在差距,找准差距存在的原因,并且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的途径以及培训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做到对职工教育培训进行提前规划。

(二)完善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的层次培训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对企业的基层员工、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企业的高层领导都需要进行教育培训。企业高层的决策往往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命运,教育培训要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培训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学习其他大型企业或者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要进行管理和技能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先进的管理知识,综合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法律、企业的技能培训、企业的文化理念等,同时做好企业的高层和企业基层间的沟通连接;对企业基层人员的培训教育要做好专业技能培训,对技术掌握、技术理论要及时培训更新,对平常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要关注解答。

(三)创新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理念,构建中小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管理体制

在现代市场中,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创新发展理念,才能推进中小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职工教育培训理念中,也同样如此。要创新职工教育的培训理念,建立培训和待遇一体化的职工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职工教育培训必须要面向市场,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在职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像企业网络、多媒体技术,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让职工对于企业状况、企业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建立跨企业、跨机构的职工教育培训平台

政府可以为企业间特别是为中小企业“牵线搭桥”完善中小企业职工教育的培训服务体系,让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和当地的企业增强交流合作,还可以走出去进行培训学习,搭建共同的职工教育平台。同时,引进或者借用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人才,向大型企业合作学习,吸收其他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培训能力。

篇2

Abstract: As our society steep into the knowledge economic society 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ge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But our country is seriously shor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the proposal of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The stud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 has great importance on realizing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and constructing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关键词:素质模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

Key words: competency mode;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talent;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35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48-03

0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已成为企业争夺产品市场,遏制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和资源。近年来,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多,然而国内能够应对这些难题,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却是凤毛麟角,严重缺乏。据调查,目前在我国设立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数量比较少,每年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足三千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资源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的原因之一。我国在2008年提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其中就明确指出了要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1]。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在企业中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关键力量。鉴于高校培养出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现有的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训作为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挤占一席之地的一项关键工作。

1基于素质模型的人才培训体系

员工培训体系,是指围绕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企业为帮助员工提高素质及工作相关的技能,而对员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及相应的管理活动的体系。[2]关于培训体系,目前理论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基于流程论的培训体系,因为它能够为培训提供一个相对规范的程序和框架。基于流程论的员工培训体系一般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四个部分组成。传统的员工培训体系是基于如图1这样一个流程。

传统的培训体系中的需求分析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分析得出的范围大多局限在知识、技能、行为等一些表象的素质上,而对于那些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潜在素质却无法得到准确的需求评价。尽管员工的潜在素质相对于知识和技能来说比较难以评估和培养,但它们对于界定绩效的高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把一些员工潜在的素质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反映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员工的素质模型,判断并发现导致员工绩效好坏差异的关键因素,从而通过安排相应的培训,提高一般员工的绩效。素质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及知识与技能水平。[3]以素质模型中所要求的素质作为培训员工的依据,与传统的培训往往是在绩效不佳之后才寻求解决的办法相比,更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基于素质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基于图2这样一个流程。

2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需求评估

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已经界定,即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要基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素质模型开展培训需求评估首先要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素质模型。我们可以把素质模型分为两个部分来考虑,即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上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以及冰山以下的部分即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等一些潜在素质。数据采集是素质模型构建过程的主要环节。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方法,要求被访谈者列出他们在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事件或负面事件每项事件列举出三例,并且让被访者详尽地描述整个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时间、相关人物、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层面等。同时也要求被访者描述自己当时的想法 [4]。

2.2 问卷调查法将一系列行为书面列出,加以描述,要求被调查者指出哪些行为是相关工作的高绩效者应该拥有的[5]。

2.3 专家数据库法从已有的素质模型中找出专家的意见,在类似的模型中识别出重要的胜任素质信息。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不可能只选择一种方法,一般都会寻求几个方法的组合,保证其效度、信度和广泛性的平衡。我们结合使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数据库法得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核心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运用能力、制定计划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谈判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作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他必须明确哪些项目是还没有别的单位申请了知识产权的,减少盲目开发的无谓成本,这就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划制定能力,告诉研究人员哪些项目是值得开发的。

知识产权申请到之后就要让它发挥功效,究竟是进行知识产权转让还是知识产权许可,许可的话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还是一般性的许可,哪一种能够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此时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谈判能力就发挥了功效。

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来说,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本专业的知识,还有外语知识、法学知识、管理知识以及企业相关研究项目的知识。产品在更新换代,知识也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是仅仅依靠知识产权部门就可以的,很多环节需要和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合作开展。这就需要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主动性、协调能力、灵活性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指标属于内在素质,就如同被封闭在“冰山”之下,很难被观测到和评价,而这些素质往往成为制约员工自身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明确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每一种能力的绩优标准,如计算机能力来说就是要能够建立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数据库,让研发人员少做无用功少走弯路。一般来说,员工潜在素质的胜任力培训目标难以界定,这时可将胜任素质模型中的信息转化为绩效目标[5],以此作为培训目标。如自主学习力,可以转化为每个月能保持有二十到三十个小时的相关工作知识的学习时间。然后以此来安排相应的培训活动教员工如何让统筹安排时间。

下一步就是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的绩效考核结果对照已经建立的胜任力模型,找出员工个体现有状况的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如果胜任力差距属于环境、技术设备或激励机制方面的原因就不是培训可以解决的了。如果差距属于员工个人知识或技能不足我们就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如果属于难以克服的个性特征原因,这需要有的放矢,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

3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方案设计

在运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获得了培训需求分析的资料和信息之后,培训活动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培训方案的设计上来。系统分析培训需求,确立培训的目标,明确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步骤,选则相应的培训方法,分析、评价其结果,使企业培训的效果达到最佳。

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是为了能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企业的知识产权,为企业带来竞争力和持久的进步。要做到这一点,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就需要用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强烈企业归属感,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对于专业能力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胡允银构建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力模型来对比员工现有知识和技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善和提高。按照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实际情况,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企业内部的研发人员转岗或招收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二是招收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这两类人员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他们的知识结构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对于研发人员转岗或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业务理解这一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都具有专业知识背景。他们欠缺的是专业的法律和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加强谈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这类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法学素养和沟通协调力的提升这两方面,可以通过开设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管理等课程来使这类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内容,使他们能够经常、及时地给企业员工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培训,有力地执行各项知识产权保密制度,及时应对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对于沟通协调力,理论层面应放在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学习上,为了让员工处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或模拟谈判,设计一个处理纠纷或知识产权转让谈判的场合,从而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较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对于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的员工来说,平时在课堂中接受大多是相关法学的教育,在撰写专利申请书或者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时候可能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就有所欠缺。因此,针对这一类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企业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上面。可以让该类员工进入生产基地向技术工人或者研发人员了解相应的产品知识。具体的培训可以参照表1的安排。

通过以上方面的培训,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上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使得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上的部分得以完善。对于同样会对绩效产生影响的冰山以下的部分素质同样值得我们的重视。虽然说冰山以下部分的素质包括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这些在员工的后天是比较难以改变的,然而他们却会与技能等素质构成共同要素决定人的行为,最终驱动绩效的产生。

对于这一类素质的培训我们可以从改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和心理入手。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让培训学员暴露价值观,从而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结合素质模型和员工个体情况,制定适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改变行为的最有效方法。其次,培训人员和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积极态度,去启迪和影响该类员工的行为。可通过角色扮演法、考察法等提高受训者正确面对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受训员工开展增强企业归属感的培训,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工作内容从专利申请到专利许可、专利转让、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等方面,工作内容相当繁杂,相应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必须增强该类员工的受挫能力和自我缓解能力。对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给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之中,以便更好地处理员工的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让员工在压力面前可以自我调适,改善心态模式、提升意志品质并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开发。

4

基于素质模型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训有效运行的保障建议

第一,培训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素质模型在培训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培训过程中各个环节,关系到企业各个层次。企业高层必须在观念上认识到该类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在资源安排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现实工作中,部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简单化,大部分仅仅就是开展知识产权法学方面的培训。对于新课程的经费则很少给予支持,这会导致培训跟不上实际情况发展的步伐。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是应用素质模型理论于知识产权管理员工培训全过程,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培训部门应该把管理者应该做的以促进培训转化的有关事项的日程发给他们,提高管理者在培训活动中的参与度。培训完成后,应把培训的成果展示给管理者,比如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以相对高价转让企业的知识产权、妥善地处理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等等,让管理者意识到培训是有实际效用的。

第二,鼓励自学,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具有促进学习、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由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庞杂,包括法学、管理学、科技和外语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光靠企业提供在职培训可能无法很好地完善该类员工的知识结构。因此应当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开放的、愿意学习、愿意交流、愿意指导、愿意分享知识和经验的文化;在公司中培养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公司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 企业可适时调整相应的培训政策,对于一些员工自己参加专业相关的培训给予一定的补助,这在减轻公司培训压力的同时还能降低培训投资的成本风险。

第三,进一步开发素质模型中潜在素质的培训方案。运用素质模型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其难点就再于对素质模型中冰山以下的部分素质开展培训。由于动机、品质、自我认识、角色定位和价值观比较难以评价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培训工作人员在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要能使该类员工的价值观得以体现,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式的方法、图片、录像、动画以及自身经历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受训者,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培训的效果。

胡允银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属于素质模型[6]中冰山以上的部分,我们参考他的模型提出的培训方案能够解决员工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冰山以下的部分还没有针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方案产生,本文提出的一些培训方案也不够深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开发,以期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EB/OL].[2008-06-10].

[2]艾尔文.戈尔兹坦.组织中的培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秦杨勇,杨明广.平衡计分卡与素质模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篇3

1.1培训资源管理不当、难以高效利用

公司培训资源缺乏规范管理,难以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得不到动态、高效的利用,不能很好促进公司培训工作的改善。

1.2内部沟通不畅,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

公司的隐性知识如员工个人工作经验、创意或心得等,由于缺乏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无法被记录保存,容易流失。

1.3平台建设不完善,知识共享困难

公司教育培训体系中缺少知识管理模块,教育培训系统中也缺少支持资源共享的功能,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意识淡薄。近年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得到飞速发展,但相关资源建设未同步发展,资源建设落后于培训工作,阻碍教育培训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不足,对于如何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实现转型,以满足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知识管理思想纳入教育培训工作中,通过加强培训资源开发与管理、拓展员工沟通渠道、完善相关平台建设等工作,助力公司教育培训体系转型。

2.知识管理建体系

公司从2013年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教育培训体系转型需求,搭建“以知识层建设为基础、以流程层建设为核心、以支持环境层建设为支撑”的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提升培训资源建设水平,支持公司建立“四位一体”的标准培训模式,助力公司成为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2.1知识库建设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利用各序列各专业的岗位培训规范,根据分层分类的原则,形成相匹配的知识树。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培训成果资料,以知识树为引导,根据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原则,形成包括课程库、试题库、师资库、培训基地信息及公司文化、制度等的知识库。各类知识库通过知识标签建立联系,形成员工和组织知识共享和应用的基础。

2.2知识运营机制建设

知识有效运营指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及知识动态管理的闭环运作,达到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中流动,并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內,促使知识不断累积的目的。知识获取,外部知识内部化。指将企业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换到企业内部,并能够为企业所用的过程。知识获取包括采集、认证、储存和更新四个阶段,对应设立知识采集机制、知识认证机制、知识存储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以完成获取知识的任务。知识固化,巩固知识防遗忘。通过个性化课程学习、课后及时复习和试题考核等手段,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服务实践、学以致用。知识共享,管理效益最大化。为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公司构建并加强多种知识共享途径,畅通多方沟通的渠道。知识应用,实践提高生产力。知识只有在组织中得到应用时才能增加价值。公司通过搭建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应用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2.3流程及信息功能设计

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企业组织、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良好支持。公司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进行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建设工作。知识管理流程。以业务驱动力为出发点,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最终导向设计管理流程,包括知识抽取流程、知识利用流程、知识评审流程及知识管理考核激励等流程。公司根据员工的知识贡献制定不同级别的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是集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师资库、基地库、文档库等为一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以网络培训实体化运作为手段,构建实现公司知识协作、知识收集、知识传承等功能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还紧密联系公司的生产业务、培训和评价等工作,帮助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公司知识协作共享,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4知识动态管理运行

知识动态管理包括线上及线下知识管理。线上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岗位知识学习包、学习效果验证、建立学习档案、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内容。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为下一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提供参考。线下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及考核、培训服务实践、课程开发和创新等内容。公司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反馈,公司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和创新,进一步丰富知识树和知识库的内容。

3.知识管理显成效

3.1建立公司知识库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公司搭建了层次分明、覆盖率高的知识树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公司几大序列包含课程库、师资库、试题库、案例库等内容的知识库,并定期邀请公司相关专业的专家对知识库内容的正确、合理性进行评审,组织人员对知识库进行更新维护。将公司知识体系内容导入信息系统,设置知识标签链接,实现知识查询和学习等功能。

3.2营造知识创造氛围

通过制定知识更新、创新、认证、共享等流程以及相关考核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维护、修改,让员工角色由知识使用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从被动到主动,激发员工知识创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定期的班组内部分享会,实行轮讲机制,锻炼每位员工的讲授技能,促进了知识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积累公司知识资产,预防人才流失的潜在风险。

3.3优化公司培训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中的岗位学习包推送、学习与测试关联、员工学习档案建立及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员工学习、测评、档案记录、需求分析的全自动化管理,极大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公司教育培训的优化。同时,知识资本的积累和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巩固,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重要基础。

4.结语

篇4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员工培训

一、引言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一个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先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培训作为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开展的人才培养、储备工作,可以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它以其内部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保证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21世纪企业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的最优方式。同时,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依赖于“人”,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如何以企业培训为依托,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达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繁荣的双赢局面,是企业留住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企业培训。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投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员工提高职业能力、促进潜能的开发。在企业培训的实践中,一些员工在培训中成长成熟后,或跳槽另觅高就,或要求加薪提职。企业因此认为,与其这样,不如凑合不搞培训。然而,因噎废食显然是不可取的。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舒斯特对1284家公司的专门调查:接受企业内训、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率平均比没有做这些事的企业高11%左右。

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因为大部分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大多数员工在选择是否进入一个企业时,都会注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因而培训也是大多数人重点考虑的筹码。如果一个企业始终只想着如何利用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热情,是很难取得长足发展的。

良好的企业培训体系可以为改进员工的态度、提高知识与技能管理提供服务、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培训后即使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只要不是群体行为,员工所带走的只是个人学到的技能,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结构是带不走的。

2.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指企业帮助员工确定个人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增长职业素质的培训机会,从而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建立企业与员工间的双赢关系,进而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它包含如下两重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职业生涯管理,应是一个满足员工、管理者和企业三者需要的动态过程,它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希望从职业中得到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局限、价值观以及他们与组织正在考虑的备选职业是否匹配。同时,企业还必须提供自身发展的目标、政策、计划和制度等,帮助员工做好自我评价,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良好的竞争机制。管理者则要鼓励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让员工对某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以便在进行个人工作反馈时提供更好的帮助,并提供员工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机会等信息。

企业的培训需要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致,重要的在于使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同步,或培训略超前于职业发展。通过分析、评价员工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和丰富工作经验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因此,许多公司把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使企业和员工在培训上获得双赢的“金钥匙”。

二、企业培训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方略

1.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提高培训有效性,改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战略目标为企业培训提供了方向,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许多企业缺乏将“个人奋斗”整合为“共同愿景”的过程,而一个缺少战略目标的组织必定人心涣散,互相制约,难以发展。同时,企业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奋斗”之上的,是在“个人奋斗”基础上的整合。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组织的系统设计,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企业培训体系同组织的发展目标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在个人阶段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也不断地向组织的战略目标靠拢,既激励了员工们持续的努力和奉献,又使得组织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指导思想,实现了组织和个人“双赢”的管理模式。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技能的提高,而企业培训则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开发。在企业组织的发展中,强调员工培训、植入职业生涯规划,由个人职业规划、个人知识积累、个人技能提高推动组织整体绩效的改善,进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同样,组织的整体发展也可以带动个人发展,两者互相促进。比如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员工个人独自的职业生涯设计方式,由组织引入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个人性格测试、素质测试、技能评估等,帮助员工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结合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现状、人力需求态势等,向员工科学地提供员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参考,与员工共同制定符合组织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调动组织内部的岗位资源,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受到组织发展目标的影响,规避企业培训后人才流失对组织的战略发展产生的分险。

2.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和培训需求。职业生涯管理作为组织的一种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和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而具体到每一个组织成员,由于其处于个人发展及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又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因此,企业必须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关键点,实施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比如在职业选择阶段,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是帮助员工选择一个满意的职业。因此,必须充分了解新员工的学识、态度、兴趣和爱好、职业价值观等特征,并指导其正确选择所提供的职业,做到职业与人的能力、特长相配,也与求职者的从业愿望相符。而在职业稳定阶段,员工的职业愿望已基本停

留在某一固定的职业上,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也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此时,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趋向于以员工的职业锚特征为依据,根据每个员工特定的需求,引导员工自我发展并吸引员工稳定地“抛锚”。如果对有管理能力型职业锚、想走管理型职业发展通道的员工,应根据其发展,不断考评其在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商务能力、金融财会能力、交际能力方面等的进步和潜质。

3.制定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计划。

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旨在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相结合,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案,通过培训进一步发现员工的潜在能力与特长,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企业内各个职务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职务升迁路线及职位空缺、工作轮换和培训等信息;通过基本素质测评,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通过对话及公开的职业生涯研讨会等形式,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分析自己目前能做好哪些工作,如果加以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将来能做好哪些工作,并将这些工作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生涯目标。企业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既要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也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使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对其具有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4.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完善培训管理工作。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必须与培训需求、培训目标相适应。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管理工作的完善要注意受训者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知识层次和岗位类型等。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培训方法面前,可视需要选择一系列培训方法,可采取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为重点,多种方法变换组合的方式,使培训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比如在职业维持阶段,职业培训一般在业绩、能力考评的基础上进行,以帮助员工达到职业发展目标为目的。培训方法可选择:(1)知识补充培训,及时给员工补充新产品、新设备的知识和其它一些必备知识的更新等;(2)提高业务能力的培训,对基层员工来说,主要是技能培训;对管理人员来说,还必须有思维、观念方面的培训;(3)专业人才的培训,即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有关专业技术或管理技能的素质培训;(4)人员晋升的培训,即在员工晋升之前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训,以满足其即将就任的更高职位的要求。

在探索、立业阶段,员工相对比较缺乏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对企业的习俗、价值观和相关理念等文化方面的认同,还没有形成在特定集体中进行协作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基础的职业培训。在这方面,海尔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名牌企业,较好地运用培训方式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企业,进而留住他们的心。其新员工培训“四步曲”:第一步。使员工把心态端平放稳;第二步,使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第三步,使员工把归属感“养”起来;第四步,使员工把职业心树起来。海尔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管理值得企业鉴借。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06―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加强教师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教育部为更好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已成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之所以流于形式,不仅是因为培训观念滞后、课程内容陈旧和培训方式单一,而且是因为培训机构管理不到位。如何建立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本研究的初衷。笔者在此试图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的有效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案例,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实现的方式、方法。在本研究中,机制是指通过一套理性、科学和合理的制度来反映主体与客体或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功能。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是指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对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和方式、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经过培训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式、方法。第二,制度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含有制度的因素。单纯的培训管理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种形式和思路,而不是机制。第三,操作性,即培训管理机制是经过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的特征。第四,多元性,即培训管理机制一般需要多种方式、方法的相互作用,因而表现出多元的特征。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是一个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诸管理要素,即人力管理、课程管理、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宜进行整体研究,以探索各管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并从多角度、多方面形成立体的培训管理机制开放系统。在培训管理机制系统中,人力管理机制是核心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服务管理机制和质量管理机制是基础,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

1 人力管理机制。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培训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应该建立有效的人力管理机制,包括团队管理机制、学员管理机制等。(1)团队管理机制。培训团队是培训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培训人力资源,它包括培训专家、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只有拥有优秀的培训团队,才能保证高水平的培训质量,才能保证培训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在组建和使用培训团队时,要形成良好的团队管理机制,如任课教师准入制度、专家(学员)资源库、教师评价机制等。(2)学员管理机制。这是针对学员而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考勤机制、请假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成果机制等。

2 课程管理机制。课程管理机制是在课程设计、运行和开发等方面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课程的设计机制、运行机制和开发机制等。(1)集中管理机制。在集中培训阶段,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要建立有关的管理机制,如对话机制、反思机制、效率机制、效果机制、时间机制、制约机制等。(2)分散管理机制。培训过程往往涉及学员的分散实践活动,如影子研修、考察学习、跟岗实践等,对此要注意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比如,指导教师的示范机制和指导机制等;学员的任务机制、说教机制、体验机制和跟岗机制等。

3 服务管理机制。在做好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非教学管理,即培训服务管理,并形成良好的培训服务管理机制,如后勤管理机制、经费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等等。(1)后勤管理机制。这是培训机构在后勤服务(吃、住、行)方面建立的有关管理机制,如学员住宿管理办法、学员交通管理规定、学员安全管理办法等。(2)经费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培训机构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培训经费,并形成对培训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有关机制。比如,学员生活费用管理办法、培训经费使用办法等。

4 质量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机制是指培训机构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而形成的管理机制,如评价管理机制和跟踪管理机制等。(1)评价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教师评价、学员评价、课程评价等机制。(2)跟踪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监控培训质量,需要在培训后对培训学员进行质量跟踪,同样要建立有关的机制,如跟踪机制、交流机制等。

四、实证检验与相关启示

1 实践。根据培训的整体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在重庆市选择三类培训基地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机制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探索了各种培训管理机制的应用,包括选择性、适切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等四项研究指标。在同一培训机构中,探索不同管理机制在同一学科培训中的应用;探索同一管理机制在不同学科培训中的应用;探索不同管理机制在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课程模块、培训环节的应用。此外,还对培训管理机制进行了比较,探索综合性大学、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在培训管理机制的选择性、适切性、有效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表现出的共性、个性和差异。

篇6

一、健全高效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道路运输主管部门建立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可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和效率,形成管理制度并加以实施,以确保道路运输主管部门或企业可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职业人才的专业水平、提升职业人才的综合素养。

1.构建“培训激励”管理制度。为使各道路运输企业对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可制定具有激励作用的相关措施和规定。比如,道路运输主管部门可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与各企业签订责任书,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部分;也可将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情况作为提拔任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参考内容;还可依据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对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调动管理者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2.构建“培训参与”管理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采取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培训单位派出一名参与者跟班培训,近距离熟悉职业人才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满意度,完成培训调查和服务。培训结束后,参与者要及时对培训班开展情况和职业人才培训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并形成总结报告。

二、探索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完善科学的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客观地评价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

1.探索教育培训的立体化考核方法。要采取多种手段,着力拉大对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考察的时空跨度。要运用多种渠道、通过不同的视角,积极拓展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发放征求意见表,多方面采集道路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职业人才的意见,形成立体化、多效性的考核方法。

2.健全教育培训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责任制,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要求的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在工作业绩、职业素养上的提升。

三、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直以来,道路运输企业举办的教育培训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职业人才的情况和知识层次参差不齐,针对性较差,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各企业参与培训人数太少,造成培训成本升高。如果道路运输企业能利用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行业职业人才培训体系,联合起来构造一个培训目的明确、人才层次基本相同的教育培训阵地,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提升培训效果,并能为更多的道路运输企业服务,真正建立起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教育培训的管理运行机制。

1.发挥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抓好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质量是建立依托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道路运输行业要重点抓好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道路运输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职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各类交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承担道路运输类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任务。

篇7

关键词:实训室管理 实训教学 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长期较快的发展,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都无法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另外从小在家的娇生惯养和学校的呵护照应下导致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历练很少,最终毕业时难过严峻就业形势所带来的求职关。即使工作之后,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难以承受、难以经受挫折和失败、难以独立开展工作,最终不得失业或者无工作成绩。针对学生就业时的这些问题在学校时就需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形成和职业岗位能力认证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大都是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在实训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

一、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广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其中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等主要来自校内实践教学环节,而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实训条件这些硬指标之外,完善的实训室教学管理制度、高素质的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等也很重要。那么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校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制定出一系列较强的针对性的实训室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环节。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学改革,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形成的同时,重视素质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校内实训室的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日常的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中存在许多容易忽视的问题,而这些忽视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下面就探讨一下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问题。

1.忽视实训室管理教师的积极性和错误观念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鼓励实训室管理教师除了管理好实训室的资产和实训室教学的正常运行之外,还要帮助上实训课的专业教师管理和指导学生。但由于各种原因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差,不能实质性的参与实训教学的管理和指导。一般实训室管理教师都认为专业课教师来实训室上课,自己只负责准时开关门、准备和整理实训所需的物品等就行了,其他与己无关。[2]

2.专业课教师实训课上重视技能培养,忽视综合素质,观念错误

部分专业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深厚,实训课上验证性实验偏多,综合训练和创新设计实训较少,没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也单一。或者在实训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形成,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另外部分专业课教师到实训室来上课,只是为了简单的完成其所承担课程的实训教学部分,认为只要带好自己的实训课程,实训室的其他与自己无关。其实除了带好实训课程之外,实训室许多事情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好素材。

3.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模范作用不到位、误导学生

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对实训室上课的学生管理要求不严格、规章制度不讲清楚、学生在实训室一些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予理睬纠正等导致给学生产生误导。学生做实验时不知道保持卫生清洁、不知道维护实训仪器设备、工具用完之后顺手乱丢不知道规整、做完实验之后直接走人不知道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摆放是否整齐、实验室卫生打扫是否干净,学生觉得这些事情应该都是教师做的。导致实训室管理教师工作量加大,专业教师课上管理更难,学生长时间养成不良好的实训习惯。

4.实训室使用率低,各系之间互相交流融合少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一般都是以系部为单元进行归类管理和使用,由于各系之间交流和合作少,基本上不了解彼此实训室设备情况,各系实训室的场地、设备、人员基本上只为本系服务,导致服务对象少、服务面窄,实训室的场地设备使用效益低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极为不利。

三、实训室管理与实训教学始终贯彻于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

实训室管理和实训教学始终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实训建设条件完善的情况下要发挥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最大潜力,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的所有资源,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1.以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为表率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教师在实训课上不要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要以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和人格魅力为表率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启迪和影响。让学生在教师身上看到的是正能量,使学生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习,最终也是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2.教师应有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彼此协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团队协作意识。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在实训课上要有意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明白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或经验少而失去信心、要鼓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能胜任工作作为其优势。三是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承受压力与挫折的能力,要刻意在技能训练中磨练学生的意志,让他们体会到一件事情只要认真做了、坚持下去就比别人做的好。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训课上要培养学生能够自觉帮助教师、帮助同学,实训过程中养成善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素质和技巧。五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多岗位,并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总之,在实训教学中不要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3.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做足自己分内工作

实训室管理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自己所管辖的实训室工作。比如熟悉每个实训室的主要功能、熟悉每个实训室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整理好每个实训室的卫生及物品、熟悉每个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在每次实训课程开设之前做好一切准备。除此之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简单仪器设备的保养方法和简单故障维修方法,熟悉各仪器公司维修程序及相关法律知识。专业教师实训室课程开设之前,做好一切实验前的准备,比如提前进行实训练习,研究实训室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锻炼学生的地方。每次实训结束后与学生一起总结经验教训。

4.转变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第一、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不再重视单一的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形成,而转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二、不再以分数高低论人,而是以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来考核和培养学生。第三、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仅想着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负责,还要为学生毕业后负责。第四、专业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实训授课方式,而是启发学生,让学生根据实训要求自己动脑子选实训仪器设备完成实训项目,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质量。总之实训课上教师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实训教学中的一点一滴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教书育人。

5.提高实训室管理人员的资产管理和教学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管理主要包括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和实训室教学管理。实训室资产管理作为实训室仪器设备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应该加强管理。由于其工作量大,管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协助来进行资产的登记、核定和管理。学校也应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实训室资产管理办法及考核指标,定期考核,并适时总结经验,来约束和激励实训室管理教师。

实训室教学管理作为学生良好素质培养的一种主要手段之一,必须得到重视。实训室教学管理中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机会很多,比如实训课程开设之前实训室管理教师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编号并贴上仪器设备清单及简单功能,学生上课时对仪器设备实行专管专用,每节课学生首先对本节课所使用的仪器编号和实训台号进行登记,并对仪器设备名称、规格等进行认识,然后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之后才能开始实训。实训结束后由学生本人核对、检查和整理后进行签字确认。若实训过程中有仪器损坏及时上报实训室管理教师进行维修处理,若仪器设备损坏程度小,可以考考学生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动脑和学习的兴趣。每次实训结束后教师会轮流从班级里面找三四个学生帮助其检查每一组的仪器设备摆放是否规范、是否完好,对没有过关的组耐心指导让他们养成好的实训习惯。这样做既解决了共用实训仪器设备实训时责任不清,不注意爱护仪器设备,也减少了实训室管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效率。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综合实训素质、取得了好的实训效果。

6.鼓励实训室管理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再学习,增加配合密切度

除了注意实训室管理教师的素质培养之外,当然也要调动实训室管理教师再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面,与时俱进。也可以让其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工作,这样学生在实训室上课期间他们也会用心去关心学生的素质培养,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自身的实训室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祥林.实训教学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探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1,2(22)

篇8

    根据建设部《关于实行物业管理企业经理、部门经理、管理员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的通知》(建教培〔1996〕41号)的精神,北京市定于1997年10月开始对物业管理单位的经理、部门经理、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一、培训目标物业管理单位经理、部门经理、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达到岗位要求,基本胜任本岗位工作。

    二、培训对象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的物业管理单位经理;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直接从事物业管理或相关管理业务的部门经理和管理人员。

    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理论、实务、法律法规等知识,各设8门课程,其中3门为统考课,具体课程设置见附件。

    四、培训方式分期分批集中面授。

    五、培训报名登记时间物业管理单位经理、部门经理、管理人员在1997年9月15日前,到北京市居住小区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填写登记表。依登记时间,安排培训班次。开课时间、地点等事项另行通知。

    六、考试

    (一)培训后,学员均须参加考试。统考课由北京市房地产行业专业管理人员岗位考评办公室负责考试,非统考课由培训学校负责考试。

    (二)取得房管员岗位合格证书的物业管理单位经理,可免修免试以下课程:

    1.房屋结构构造与识图;

    2.房屋设备基本知识;

    3.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取得房管员岗位合格证书的物业管理单位部门经理、管理人员,可免修免试以下课程:

    1.房屋结构构造与识图;

    2.房屋设备基本知识;

    3.公文知识。

    免修免试人员须持房管员岗位合格证书及复印件,于报名登记时办理免试手续。

    七、证书领取经岗位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由建设部印刷、市市政管委岗位培训考核办公室验印的岗位合格证书。

    附件:

    一、物业管理单位经理岗位规范

    二、物业管理单位经理培训教学计划

    三、物业管理单位部门经理、管理人员岗位规范

    四、物业管理单位部门经理、管理人员培训教学计划

    附件一:物业管理单位经理岗位规范

    一、岗位必备知识

    1.了解房屋结构、设备、设施、园林、绿化等修缮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房地产有关理论和开发、经营、管理、估价等基本知识;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知识;

    4.熟悉计算机应用的知识;

    5.熟悉房屋完损等级标准和安全管理基本知识;

    6.熟悉国家和本市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掌握物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务;

    二、岗位必备能力

    1.具有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的能力;

    2.掌握本单位各部门业务及运作状况,熟悉企业财务、税收状况和市场变化情况,具有经营决策能力;

    3.具有综合组织及协调能力,具有公关、谈判及建立业务关系的能力;

    4.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5.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

    附件二:物业管理单位经理培训教学计划

    序  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备注

    1         职业道德                  10

    2         物业管理概论              80      统考课

    3         物业管理法规              30      统考课

    4         房屋结构构造与识图        30

    5         房屋设备基本知识          30

    6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30      统考课

    7         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      30

    8         计算机应用                30

    合计                                270

    附件三:物业管理单位部门经理、管理人员岗位规范

    一、岗位必备知识

    1.了解房地产有关理论和开发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等;

    2.熟悉物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有关政策法规,掌握本市有关物业管理要求,计费规定等;

    3.掌握房屋完损标准、质量检测方法和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

    4.掌握物业管理的有关技术标准、修缮标准和管理标准;

    5.掌握房屋结构、设备、设施等修缮(维护)的基本知识;

    6.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

    二、岗位必备能力

    1.具有建立健全部门岗位责任制和部门管理规章制度的能力;

    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

    3.具有及时处理房屋、设备、设施的抢修排险和火警匪警救护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4.具有宣传教育、组织各类活动及处理一般矛盾的能力;

    5.具有处理专项业务并能与相关机构协调的能力;

    6.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能力。

    附件四:物业管理单位部门经理、管理人员培训教学计划

    序  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备注

       1            职业道德           10

       2       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    20

       3       物业管理概论            70      统考课

       4       物业管理法规            30      统考课

       5       房屋结构构造与识图      40      统考课

       6       房屋设备基本知识        30

       7       计算机应用              30

篇9

关键词:科研试验;质量管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防科研试验特点的需要

科研试验部队承担着航天试验、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任务,事关国家战略、国防安全,责任重大。航天与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系统庞大、技术度高、投资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具有高科技、高集成、高风险的特点。针对国防科研试验的特点,建立和运行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按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和方法抓好质量工作,是科研试验任务质量管理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将使科研试验任务质量管理工作减少经验色彩,从经验走向制度、从制度走向文化,使每一项科研试验任务真正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是全面提高科研试验部队管理水平的时代要求。

(二)国防科研试验高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试验任务规模越来越大,投资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风险越来越高,涉及专业越来越广泛,内部协调关系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科研试验领域的社会环境条件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与试验相关的资源保障和协作单位已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机制全面转变,科研试验不仅要追求成功率,而且要追求综合效益。因此,科研试验为确保成功率和综合效益,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国防科研试验标准化管理的需要

国防科研试验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风险大、准备周期长、技术度大、单位时间物耗大,而且参加的人员多、单位多、岗位多、装备多、学科多、领域广,是其他任何项目以比拟的。特别是在高频任务并行或交叉的情况下,更需要有强有力的统一管理和灵活的快速协调机制,这就对质量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四)与国防工业部门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需要

参与航天试验及武器装备科研试验的各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工程施工单位目前都已经普遍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采用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提出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因此在与参试单位的合作过程中,必须采用一致的管理思路、术语和标准,才能够相互适应,协调一致。

(五)国防科研试验与国际合作的需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科研试验技术和手段的发展,载人航天及其各种军事装备科研试验的圆满成功,航天试验从提供发射服务向参与国际航天试验项目发展,各种国际间的军事合作与交流也日益频繁,这对国防科研试验领域实施世界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方法,提出了极为迫切的要求。

二、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人才培训的需求

(一)技术人才需求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武器装备科研试验技术,还要懂得质量控制技术。然而科研试验部队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对质量控制技术尚不精通,对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掌握得很少,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对于促进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管理人才需求

目前在科研试验部队范围内,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和人员,对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还不了解或知之较少,甚至还有些人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存有种种疑惑。不少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认识不足,没有认清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原有质量工作的关系不是另搞一套而是提升和发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是增添多余的工作,而是使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基础性工作,是部队管理工作一次质的跃升,因此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

三、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人才培训的作用

(一)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通过培训,可以使更多的人员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意识到质量管理不仅是某些人员、某些机构的重要工作,而且是所有人员都需要予以关注的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必须“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各级管理者、骨干、文件编制人员以及内审员,如果不参加认证标准的培训活动,对认证标准的要求不明白、不理解、不掌握,体系建设和运行就会走弯路。

(二)掌握标准,熟悉程序

通过培训合格的审核员,将对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起到监督作用,对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到参谋作用,在质量管理者与所属人员之间的沟通方面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第二、三方审核中起到内外接口的作用,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三)学到技术,提升能力

通过不同班次的教学,使学员除了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质量策划工具、质量控制工具外,还可学到一些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如零缺陷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有助于提升在单位科研试验的质量。

(四)发挥作用,推动建设

参训学员学成回到单位后,有助于促进部队质量文化建设,使全体成员逐步接受先进的质量理念,形成共同的质量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质量道德和质量行为习惯,以此实现由强制性质量管理向自主式质量管理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执行力,进而提高质量管理的成效。

四、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人才培训体系构建

(一)构建组训体系

1 建立院校、部队两级组训体系

院校作为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重点进行领导干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骨干培训。部队要建设一支质量管理人才队伍,根据需要开展普及性培训。

2 区分培训层次

为提高总装部队质量管理体系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议分为领导干部、质量审核人员和质量管理技术人员三个层次。

3 建立常态机制

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全员培训,建立质量管理培训的常态机制,使部队始终保持一批能够充分理解标准内涵、明确体系要求的管理人才。

(二)改进方法体系

1 短期培训,突出专题

现代高技术武器装备科研试验伴随的是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参与人员越来越多,时间要求越来越紧,任务种类多、间隔时间短、多项目并行、高密度试验将是科研试验部队今后一段时间内任务的主要特点。工学矛盾一直是培训中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骨干,脱产培训就更为困。因此建议将培训内容分散为若干个专题,按专题设置培训班,时间设置为1~2周,学员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工作情况进行选择,既可解决工学矛盾,又可提高培训效益。

2 类型多样,针对性强

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可围绕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举办高级研讨班;围绕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举办审核员班;围绕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举办质量管理专题技术班。高级研讨班主要针对科研试验部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交流、研究及学习,是一种研究型的培训方式。审核员班目的是让学员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审核知识;培养审核员应有的素质、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资格认证班。质量管理专题技术班主要是学习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结合型的培训方式。

篇10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