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7 20:1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管理专业

篇1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8岁(1987年2月23日)

居住地:盐城

电 话:150********(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9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职 位:大客户管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国际企业管理

学 校:盐城师范学院

自我评价

为人诚实、正直、喜欢接受具有挑战性工作;上进心强,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我学习充电,不断提升各项技能;责任心强、工作上努力做到不出错少出错;心态积极乐观向上、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在工作期间,学会与各相关部门同事有效沟通,妥善处理相关工作事宜,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目标地点:盐城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大客户管理

工作经验

2013/8 — 2014/5: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销售部 大客户管理

1.负责所辖区域任务制定及目标完成,带领团队完成区域专卖店的市场开拓,渠道开发

2.制定区域店面业绩提升方案,实施所辖区域店面维护及相关销售策略的工作。建立市场客户资料档案,实施客户拓展及网点开发目标并制定相应开发策略

3.负责所管辖区域开拓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协调、服务、管理工作

4.协调市场部,设计部,生产部等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其他任务

2011/7 — 2013/7:XX有限公司[2年]

所属行业:家具/家电/玩具/礼品

数码事业部 销售代表

1.从事手机、电脑的销售工作,完成公司制定每月的销售目标与利润

2.协助店长制定门店日常排班和盘点工作

3.分析手机电脑类的销售和滞销机数据统计工作

4.参与公司制定的广告宣传工作。解决门店各种售后问题

教育经历

2007/9— 2011/6 盐城师范学院国际企业管理 本科

证 书

2008/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2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篇3

 

一、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用交易费用来分析经济组织问题己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范式,正如威廉姆森所言,任何一个能表述为协约问题的经济——组织问题,都可以在节约交易费用这个意义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康芒斯把交易分为三种,即市场交易、配额交易和管理交易。但在诺思的《制度、制度变迀和经济绩效》中,交易也可以分为人格化交易和非人格化交易。

 

(一)人格化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交易是指在经济领域中所有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交易的目的是人们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微观构成成员比较稳定,个体的迀徙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市场的范围也是比较稳定的。人们通过反复不断的日常接触和反复交易,市场微观主体之间逐渐建立起熟稔的个人关系,这时人们之间的交互活动就构成了人格化交易。人格化交易的核心是彼此之间的信任。信任在这里是一种治理机制。一方对另一方的信任是对对方不利用自己的脆弱性而行使机会主义的信心。这种信任是有前提的,人格化交易是在一个“每个人认识每个人”的社区环境下进行的,交易者之间逐渐建立起一个彼此心照不宣(也很难化为言辞或文字)的共同信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几乎所有共同信息都是“具体的、未编码的、未扩散的”,为每个体系中成员所心领神会;并且个体的具体身份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正是个体的具体身份使他获得被纳入这个信息体系的资格和能力。而由这一共同信息体系出发,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和对彼此的信任。信用的维持也主要通过人格化的方式实现。换言之,并没有有形的契约规定或严格的法律规范对背信行为进行惩罚性制约。但如果交易者一旦背信,事实上的成本将是大得无法估量的。因为在这里,“每个人认识每个人”,因此其背信行为将迅速为所有市场主体获悉,不会再有人愿意与这样的背信者进行交易,于是,他将被视为不可信任的人而被群体共同摒弃,被排除在交易市场之外。在封闭的家族企业或泛家族企业中,企业成员之间以血缘、亲缘、姻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成员之间的交易持久而固定,人们以信任和忠诚来维持彼此的关系。虽然也会有一定的制度规范,但很多情况下是虚设的,人们之间的交易主要是以人格化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家族企业的所有者在请一些亲戚朋友进入企业工作的时候,他们并不需要就待遇、收入等问题进行讨价还价,达成一个正式的协议。

 

人格化交易节约了封闭的家族企业管理的交易费用,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家族成员具有利他主义倾向。所谓利他主义是指减少自己的消费以增加他人的消费。利他主义使得家族成员在交互活动过程中节约了讨价还价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了交易执行的监督环节,避免了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利他主义使沟通变得容易,各种矛盾和扯皮现象大大减少。利他主义作为家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其实也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意识形态是种节约的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并被一种“世界观”导引,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单明了。

 

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心理契约对工作满意、离职意向和组织政策有显著影响。雇佣双方心理契约的一致性越高,雇员对组织的满意感越大。以“五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家族企业成员在企业中具有高身份感,高就业稳定性,高情感投入。因此,他们和所有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具有高度一致性,降低了所有者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成本,节约了交易费用。

 

第三,家族企业成员之间的高度信任大大节约了家族企业管理的交易费用。信任来源于对对方不采取机会主义或败德行为的信心。由于人们违背信任成本的高昂,根据“一报还一报”的原则,人们有足够的动力维持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信任往往和忠诚联系在一起,忠诚是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服从和效忠,也是对家族企业目标和利益的认同。在家族企业中,对家长式权威的服从和忠诚将使得组织的激励一治理结构设计变得非常简单和成本低廉。同时,从委托一-角度去看,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产生的成本也是很小的。

 

(二)非人格化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非人格化交易的特点在于交易双方无须有任何的私人关系或相互了解,交易得以实现单纯依靠契约约定(包括一些隐性契约约定,也即双方默认的公共信息)及外在的法律约束,而契约则(原则上必须)由双方自由缔结。在契约缔结之前,首先,必须存在的是社会群体对契约规定有效性和最终仲裁性的普遍默认,作为外部强制性规范的法律,则是对契约规定的一种有效补充,并给交易者提供一种“威慑”机制。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主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另一个是管理的职能分解,企业建立纵向管理层级和横向管理职能部门。在这里,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经营者和企业普通成员之间不需要有任何特殊的私人关系,他们以自己的理性,通过相互博弈,达成一个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协议。因此,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实际上也就是非人格化的交易过程。然而,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大大提高。

 

1.与人格化的交易相比,非人格化交易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差序格局’紧密相关。这个“差序格局”就象把一块石子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圏圏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圏子的中心。离中心越近,关系越近,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离中心越远,关系越远,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越低。封闭的家族或泛家族成员之间以“五缘”关系联结在一起,彼此信任。而随着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非家族成员逐渐增加。但非家族成员远离“差序格局’圏子的中心,因此,人们之间的信任度必然降低。对此,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认识。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中国,一切信任,一切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福山也提出华人文化对外人的极端不信任是阻碍公司制度化的主要原因。信任度的降低增加了人们之间沟通的难度,使得家族企业激励——治理机制的设计变得复杂和成本高昂。

 

2非家族成员具有利己主义倾向,同时,企业成员之间心理契约成本提高。一方面,与家族成员不同,非家族成员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具有利己的动机,这不仅增加了交互活动过程中人们之间讨价还价的时间和精力,增大人们机会主义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交易执行的监督环节;另一方面,非家族成员具有低身份感,低感情投入,低就业稳定感,因此,他们和所有者之间心理契约的一致性很低,这大大提高了企业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成本。

 

3.交易者的有限理性,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了非人格化交易过程的交易费用。一方面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质是一种制度变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和人的理性有限,人们设计的制度可能是不完善的;同时,家族企业内部的某些既得利益者会阻碍制度的变迀,以及制度变迀过程存在着路径依赖的特性,这些都会使得分工过程中交易费用增加。另一方面,所有者(委托人)和职业经理人(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在二者达成契约前,信息不对称使所有者很难对职业经理人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易招聘不合格的经理人.在二者达成契约后,信息不对称又会导致人易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使分工的好处不能被充分利用或使资源配置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歪曲。

 

4制度环境的不完善提高了家族企业实施管理专业化变革的交易费用。青木昌彦在《比较制度分析》中将制度视为一种均衡结果,它内生于参与人策略互动的经济过程,均衡的多重性说明了不同的制度环境和历史过程在选择特定均衡结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如果把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看作是一种制度变迀的过程,则制度环境对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的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制度环境有很多不相容的地方,比如家族企业上市的困难,缺少一个完善的经理市场等因素都提高了两权分离的门槛,增大了两权分离的交易费用。

 

5.社会信用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的变革。诺斯认为,“在涉及委托人之间和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时,受约束的最大化模型受规则以及规则实施的强制力的制约,这就出现了重大疏漏,这些疏漏的减少只能通过道德和伦理准则的力量,后者决定个人在搭便车时必须承受的额外负担。张维迎也指出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的扩张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职业道德,对所有者缺乏忠诚,就不会有资本家信任他们,那企业只能是一个家族企业。但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一方面是传统的信用规则、特别是泛家族方式连结人际交往的信用规则受到极大破坏,其社会资本的功能大大弱化。另一方面是法制型的信用这种社会资本远未充分建立起来,使得家族企业的成长既受传统信用资本弱化的制约,又受到法制信用资本严重稀缺的制约。

 

6企业内部的组织协调费用增加。随着企业横向职能部门和一些相对独立的事业部的增加,不同的部门由于对组织目标理解的偏差和部门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出现不协调。这种不协调,降低了组织有效运行的功能,提高了管理分工的交易费用。同时,在企业层级化过程中,一方面是上级和下级之间由于委托关系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是层级的增加导致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断被扭曲,信息失真,从而增大了企业决策失误的程度,使得管理分工的交易费用大大增加。另外,职业管理者的加入,使得企业将增加人才招聘、培训、职位安排等人力资源的开发费用,增加为留住职业管理者而支付的费用,而且职业管理者的流失还可能会使企业蒙受各种各样的经济损失。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家族企业由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转变过程中,它所面临的交易费用是不断增加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得出了家族企业采用家族管理方式是有效率的结论,并认为找到了家族企业适应性的有力的论据.

 

二、家族企业管理专业化过程的分工效率

 

从节约交易费用的角度分析,人格化交易应当优于非人格化交易,然而,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却是一个从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转变的过程,诺斯因此提出:从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的转变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杨小凯和黄有光在论述专业化和经济组织时也指出,在专业化分工组织当中,如果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放弃分工,那么就会损失分工蕴涵的经济效率。彭罗斯则从企业成长的角度说明管理能力是制约企业扩张的重要因素。因而,为了推动家族企业的成长,管理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是必要的。

篇4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概念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通过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的模式。为培养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商企业管理专门人才,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双重资源,真正培养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较强实践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学生职业选择标准过高,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脱节

通过对2015级和2016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岗位工作要求与企业的岗位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认为自己是“管理型人才”,不屑做诸如酒店客房接待、顾客接待等工作,而企业则要求学生必须从这些基层的工作做起。

2.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急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约500人,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急需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2.3所学与所用存在差距,就业学生岗位适应慢

通过重庆财经职业学院2015级、2016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在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在专业教学中加大岗位技能训练的力度[1]。

3校企协同育人,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1“学校+企业”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围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主题,邀请了包括北京交换空间永川分公司、重庆智汇人才开发有限公司在内的10余家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最终形成了以质量管理内审员和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为培养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2]。2)校企双方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标准,使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邀请了多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参与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和在线课程建设,丰富了教学资源[3]。3)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在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指导,理论学习任务由学院老师负责,岗位实践任务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双导师”制度的推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岗位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3.2校企协同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1)专任教师完成理论课程的教学。结合各专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特长,《管理学原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大部分由学院的专任教师来完成。2)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现代企业管理实务》等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具有三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3)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实践课程的教学。为了有效缩短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距离,构建了一条“企业认知实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调研—多岗位实践—专业岗位实践—顶岗实训”的实践贯通途径。①专业认知实习: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安排学生到重庆智汇人才市场、北京交换空间永川分公司等企业的行政及人事岗位进行为期2天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对专业岗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②认真做好校内实训工作:第二学期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综合实训室及“HR”实训软件,完成“员工招聘与培训”的校内模拟实训任务。③企业实践调研:第三学期的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绩效与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行了“企业调研”的实践教学方式。④多岗位综合实训:第四学期的学习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安排学生到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智汇人才开发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岗位进行多岗位多角色实训,进而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⑤专业岗位实践及顶岗实习:第五学期的10周以后及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到校园专场招聘会的部分单位进行专业岗位实践及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融入企业的岗位实践工作,实现所学与所用的有效对接[4]。

4结束语

校企协同育人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所需,只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工作岗位,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东升.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平台的几点考虑[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8.

[2]单作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5

1. CDIO教学模式

CDIO即为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分别为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第一步为构思,主要内容为明确客户需求,考虑企业技术、战略与规定,制定商业计划;第二部为设计,主要内容为进行创作设计,制定计划、创造图纸、描述产品;第三步为实现,完成从设计到实现的过程,其中包括软件设计编程、硬件制造、设备测试;第四步为运行,实现产品的价值,满足用户需求,对系统后期进行维护、改造与回收。CDIO教学模式的理念来自于“做中学”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凸出学生的本能与兴趣,从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获取经验[1]。让学生能够在CDIO教学模式下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组织沟通能力。CDIO教学模式展现了与传统模式不同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其是一种基于问题,主动探索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单单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与交流能力。

2. 基于CDIO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2.1教学内容的组织

CDIO教学模式将能力、社会需求与知识点融为一体。在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单单注重学生拥有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满足社会对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基于CDIO教学模式下“做中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方面更加侧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进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系统讲述理论知识。根据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模块进行系统的知识点传授,在课堂上利用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使用案例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案例后,让学生分为各个小组开展小组讨论与发言,然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最后针对案例进行综合点评,以便让学生可以有对照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以便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

2.2教学实践开展

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更早的接触到企业工作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在基于CDIO教学模式下,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可以按照“识岗―学岗―用岗”。首先,识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主要是要了解企业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并且掌握相关岗位的工作技能。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参观企业产品装配现场、管理岗位模拟部门等,让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同时,学生还需要参与“对抗模拟实训”、“企业经营仿真训练”等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完整真实的将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完成企业经营管理的团队建设、物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广告、销售决策等环节,让学生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工作中熟悉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能力需求[3]。其次,学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在学习企业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并且在课程完成结束后进行所有技能的整合训练,以便让学生掌握岗位的核心能力。最后,用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需要将在识岗、学岗阶段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融汇贯通,将零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转化为专业岗位能力。

3. 结束语

篇6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

通过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此处,专业技能专指从事某一具体岗位工作所必需具备的操作技能。通用能力包括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品行、服务意识、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是否细致认真、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以上三个维度的职业能力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仅靠高校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各方共同努力。

2.1政府与企业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与推进者,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高校能真正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办学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企业的目标与高校的育人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合作形式。但是,这样能够双赢的合作毕竟只是少数企业参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少之又少。要调动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等等。

2.2高校方面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不断跟进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备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调研我们得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品行、责任心等在企业中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形成的基本素养。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人士到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吃苦耐劳、勇于承担、敬业爱岗和百折不挠等精神的注重;通过德育课程强化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推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容易造成理论讲授上的空洞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课程设计及授课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展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把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和技能分解为具体考核项目,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与用人单位形成长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师资上,高校一方面可多渠道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实行创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指导系列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类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训练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念,改变学生的择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2.3学生方面

篇7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创業教育;培养策略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9-0146-01中国图书分类号:F272-4文献标志码:A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指的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创业意识与思维、创业技能等,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该专业的学习为学生实现创业的可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该专业中开展该教育十分必要。

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对创业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

虽然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倡导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但是学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却不是十分准确,一些学校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培训混为一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形式的宣传,辅以就业技能指导培训,学校更是很少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开展创业教育渗透活动,所以学校所倡导的创业教育大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1.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师资力量不够专业

由于受到学科定位不精准的影响,学校很难设置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所以学生没有办法从学校那里接受到完备的创业理论知识。另外创业教育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知识都非常丰富的教师来指导教学,但是实际上学校给该专业配备的师资力量的专业程度并不是很高,根本无法满足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这也影响了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渗透效果。

1.3学校教育中缺乏实践性

任何专业的教育都需要实践环节来验证理论学习成果,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如此,但是学校往往不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实践机会,即使有实践的活动课程也是以观察案例和重复模拟为主,最后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无法衔接,也就出现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成功的比率并不是很高这一问题。

2改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2.1对创业教育的性质进行科学定位

首先高校要明确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区别,二者受教育的过程不一样,创业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是一点一滴逐渐进行教育渗透的过程。就业指导一般是在学生临近毕业以前,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短期的就业培训,不具有长期性。其次创业是学生自主创办企业单位,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学生有明显的自主性,是行为的主体。就业则是学生积极的调整自身向用人单位或者劳动市场的用人需求靠拢,自主性明显不同。

2.2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了解某一领域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创业定位指导。学校方面也应该给教师更多专业化发展的机会,例如参加专业化的培训会议或者到各大公司实地学习考察。

2.3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采取实例教学、场景模拟和试营创业项目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案例给学生提供创业方向启发,获得影响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可能因素,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虚拟创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后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或者自己选择的创业项目进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在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的同时为毕业以后实际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在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从各个角度继续努力,让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2-105. 

篇8

【关键词】高职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49-03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三个方面,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对此,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欠缺灵活。现代教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现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取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整齐划一的课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成绩较差的学生感觉 “跟不上”,学生不能根据意愿选择专业和课程,在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出现的人才需求向高层次、复合型发展的方向。另外,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种类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及个体差异,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规范、轻实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设置课程多以规范性知识为主,侧重于定性分析的内容,缺乏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而在市场经济中更多的是以定量分析为主,需要的是实证性知识。传统工商管理类教材大都是从理论出发,由于调校的限制,实践环节只能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这是全世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都面临的一个局限。

(三)缺少突出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体现当前倡导的新教育理念的示范性载体,是突出本专业办学特色的标志,建设精品课程是提高专业师资素质的有力途径,是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的加速器。各专业教师在授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都有了系统和全面的认识,积累了不少专业知识相关资料和信息,但由于缺少激励奖励机制,各专业教师已习惯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较难凝聚起各方面力量,有资源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和引导职业教育意识的养成。为将高职教育新观念、新体制、新方法贯彻到底,高职院校和其专业团队教师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放在第一位。在专业设置、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高职教育要瞄准市场、面向行业、服务基层第一线,围绕行业办学,围绕市场教育。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才观,克服片面强调业务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培养教育;克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专业技术好能力的教育培养,既不能像本科、研究生教育那样培养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像中职学校、技校、岗位培训那样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提高对教学质量的认识,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科技进步、行业发展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教学质量观,既不是“压缩的本科教育”,也不是岗前培训,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点,培养企业一线管理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从社会舆论、政府引导等多各方面加强整个社会职业教育意识的养成,促进社会各界人士为职业教育群策群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引进,构建理实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市场的需求,而实施培养过程的重担落实在每位教师的肩上。为此,应从师资建设上下硬功夫,树立“两手抓”观,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教师理论知识要过硬,但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改变过去重学历、重职称的做法,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一线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对于实践型人才,不应该过度强调职称和学历,优先看重实践技能和技术。同时,理论教师队伍也应该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学习或者兼职。通过多种渠道,构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队伍,为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充分挖掘本专业团队的人力资源,集中优势,团结一致发挥最大力量,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三)设计和完善“通用型与复合型”兼顾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管理的知识架构包括的内容范围广,既涉及某一领域的专门技能,也需要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通晓,所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要有“专才”的观念,也要有“通才”的理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主要定位在基层一线管理岗位,各岗位的需求情况按企业的类型和工作需要可以分为三类:内贸企业多需要营销人员;制造企业多需要仓管员、采购员、质量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助理、会计;服务业多需要会计、文员助力等岗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工作领域比较广泛,没有完全“对口”的岗位。但不管从事什么管理岗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在支配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共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将管理学原理、人际沟通、基础会计、经济学基础、办公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与管理、应用统计、中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然后以职业群、岗位群为导向,根据学生个人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设计专业选修课程。

(四)以素质教育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多方向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课程内容是实现“培养经济管理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构建新型教学课程体系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课程的整合,突出应用性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形成基础宽厚、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针对以往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大学的六个学期的前两个学期学习基础课程,涉及经济、政治、管理、数学、英语、计算机、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旨在奠定学生广泛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专业兴趣。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根据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选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市场营销方向、连锁经营管理方向、财务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并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的设计、实习、技能实践完成专业学习。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在对专业掌握充分信息后再选择方向,有效避免择业时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

(五)以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目标,深化实施“四阶段式”实训模式。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课程讲授获得的,而艺术层面的管理技能则需要实战、实验、经历的积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在实践中培养业务操作和管理艺术的方式,但是,受企业规模、商业机密、学生安全、薪酬管理、纪律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很少愿意有组织地接受大批学生到企业进行管理业务上的实习。而即使学生自主找到企业实习,由于实习生的身份,并非正式雇员的身份,能够接触到的业务工作都是最基本的事情,花了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却在管理技能上得不到提高。鉴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内的实践环节应利用模拟的手段,进行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训练,实施“四阶段式”实训模式,即“感知实训―理性深化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阶段实训。

1.感知实训阶段。由专业教师组织新生到企业进行“感性认知”,了解企业的组织基本构架、生产运营流程、员工岗位职责等,对企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借助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软件,让学生扮演企业经营的各种角色,承担岗位职责,在“玩”中知道企业要“做什么”,初步体验、感知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经过这两种方式的感性认知实训,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课程和应用理论知识时,学习的兴趣可以大大提升,并且会主动地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以学生做过的沙盘、看过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背景、素材和案例,进行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模拟体验的经验基础,有了对所学内容的感性印象,他们就会将老师讲授的知识与感性印象联系起来,带着问题来学习,从而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解企业“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更好”等问题。

2.理性深化实训阶段。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后,掌握了具体的业务工作方法,学会了怎么做后,再次让学生运用各类沙盘、教学工具、模拟软件等实训资源,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理性深化实训”。在实训环节中,教师的身份从知识“讲授者”向完成工作任务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如在第二学期学完基础会计,用一周时间进行手工会计实训,一周时间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在第一学期做过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期末再做一次物理沙盘;在第三学期学完市场营销课程后,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打寒暑假工。

3.专业综合实训阶段。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项目)为核心,将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完整性、综合性的实训课程。通过仿真企业工作情境,模拟职业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经验管理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熟悉企业经营运作的过程、了解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在业务关系,掌握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的细节与规范,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感悟管理精髓。

4.顶岗实习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以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企业见习员工,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业务工作,到对口岗位顶岗实习,最终完成从学生向正式员工身份的转换。

(六)建立集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职业能力是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的联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指南针。知识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接受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训练,找到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下转第60页)(上接第50页)的联系,明确实践性问题与工作任务的连接点。传统考试和考核办法已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考核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这种考核方式会引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越走越远,只看重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忽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应大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应用型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良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3]邹波.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宋彦军.高职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5]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6]杨东进.从高职就业情况反思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4)

[7]黄金火,冯建军.高职教育“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探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2)

[8]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

[9]黄娟.浅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项目(2009B127);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96);2013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3)JG014)]

篇9

【关键词】创业;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弹性学分制;“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另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 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这表明,创业已然成为大学生的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意愿更加强烈。作为与职业院校同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技工类院校,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各式各样的创业教育。笔者就目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一、目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困境分析

1.创业意识落后,仅仅把创业教育作为消化就业压力的途径

目前技工院校创业教育走入一个误区,认为创业仅仅为就业服务,就业困难的学生才会走向创业这条路。这种思想造成学生在创业时过多考虑热门行业而不是真正从自身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上考虑,也造成技工院校学生创业项目创新度不够。但是我们看看全世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则是把创业教育当做一种素质教育,它不是单纯以就业为目的教育。它旨在将创业教育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从而实现一种类似于终身教育的创业教育。以做到掌握创业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各种创业,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学习创业。

2.教学模式单一落后

很多技工院校都将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课混为一谈,只是简简单单用几个课时的时间来组织学生来进行培训,或者找几个企业专家或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个讲座就认为已经在进行创业教育了。在专业设置上没有真正思考将现有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相融合,将创业需要的技能转变为课程学习的内容。比如企业管理专业本身就要求学生具备对企业各个部门职能有基本认识,掌握相关知识。创业教育中涉及创业公司运行的全过程,包括市场分析、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和客户管理,这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购买行为分析、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客户服务技能等课程本身就是相吻合的。但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是专业课只上专业知识,创业课又将这些内容再上一遍,严重脱节和内容重复。课程评价体系也单一落后,还是以考试卷面分数为评价的单一标准。

3.创业教育师资不够,教材不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

目前技工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大部分是德育老师,不仅缺乏创业所需基本专业知识,而且缺乏创业经验,对学生的教学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所用教材大部分是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创办你的企业》系列或是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编写的《创办你的企业(大学生版)创业培训手册》。但是这两套教材是社会培训机构的创业教育教材或本科的创业教育教材,教材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实际的教育背景,降低的职业教育的效果。有的教材

还是把知识教育放在首位,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和操作性的特征。

4.专业研发优势不够,难以形成技术壁垒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但是在技术研发上存在不足。通过笔者多次带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比赛的经验,在和大学生团队竞赛时,我们学生的创业项目明显存在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弱点。特别是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低,多集中在服务行业。

5.创业团队组建随意,专业同质化高

技工院校学生在组建创业团队时随意度很高,多数是从平时同学间的感情出发,选择和关系好的同学创业,完全没有考虑经验、人脉、资金这些关键因素。这样就造成团队成员的年龄、专业、背景、资源很难形成互补,同质化严重。正是这种随意性和同质化,造成在创业过程中团队问题频频出现,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运行。笔者曾经带过一只学生队伍参加比赛,整个团队中没有一个财务专业的学生,在制作创业计划书时连最基本的成本核算和财务报表都没有人会做。

6.创业比赛仅限于比赛,项目最终落地的很少

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参加比赛取得名次后,就将创业项目搁置一边,没有将项目转化为创业行动的想法。究其原因,一方面还是我们的创业意识培训不够到位,学生没有真的想创业,只是将项目作为参加比赛的工具,另一方面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如果真的想启动创业项目还面临资金、经验、人脉等难题。而他们的年龄相对大学生来说较小,社会经验欠缺,如果学校不去推动,最终再好的创意和项目只能不了了之。

要打破技工院校W生创业困境,就要打破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剥离掉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评价,深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视角出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具备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所以我们要从创业意识、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二、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技工院校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不再把创业当做解决就业的唯一目的。要引导学生要清楚的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理智的选择创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创业动机,并不是要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或者是一步成为大企业家,要脚踏实地,合理的分析风险,先从基础做起,努力成为小型的企业经营者。对于暂时没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要告诉他们作为一名企业的合格员工,也应该了解企业创办的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创业并不是马上必须做的事情,而是在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当中也许某个机遇会触发创业这件事,所以创业这个技能是终身需要的。

2.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推行创业教育弹性学分制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技工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融到专业教育当中,建立以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型课程。将创业课程与企业管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重建,形成了创业教育与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两者兼顾、互相渗透、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比如商业计划与营销策划融合、创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商业机会识别与市场分析融合、创业融资与营销成本控制融合、创业风险控制与营销风险防范融合等。

建立开放型学籍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创业教育弹性学分制,允许创业学生“创业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卷面分数考核方式,考核主体改变单一的教师为主,应该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市场调研报告、创业计划书、创业实战成果以及创业大赛成绩等指标综合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3.建立“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根据企业管理专业特点撰写校本教材

建立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型”创业导师团队,企业导师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制定,参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育,参与创业团队的培训、咨询和辅导等工作。由于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本身具备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这些教师应该是学校创业教育的主体师资,应该鼓励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下企业实践以及教师参与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另外针对企业管理专业特点,在社会培训教材和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校本教材。

4.创业团队组建立足学校所有专业以及资源

企业管理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不仅应包含本专业的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发挥学校工科专业的优势,吸纳电子、机械、电气等学生加入,增加项目技术含量,并且也欢迎其他专业老师加入创业团队,增强团队技术力量。除了学校资源,还应联动校企合作单位,将技术项目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利用企业资源,合作展开创业。

5.做好创业大赛项目落地的后续工作

从学校层面做好项目落地的后续扶持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可设立学生创业基金、融资和孵化园房租优惠,并且帮助学生联系企业投资,针对创业阶段的各种问题,利用学校师资的力量进行诊断和解决。引导学生创业者形成创业者联盟,定期进行交流考察等。

综上所述,技工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不应再拘泥于以往的模式,而该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企业管理和创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翰雄.创业类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影响力分析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2):9-10;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 装饰工程技术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26-01

中国在装饰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一直是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所以装饰工程技术是各地院校比较重视的一项专业。由于目前中国基本形式的发展,装饰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模式的结合运用成为各地院校教学探索的目标,但是目前基于企业管理模式下的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并不成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专业教学探索。

一 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

据目前统计而言,中国的装饰工程企业在市场上占据比重非常大,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达20多万家,从事装饰技术的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部分院校已增设相应的装饰工程专业课程,但由于学校中学生仅学习了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实际工程技术应用中缺乏相关的经验,导致学生在就业渠道上受到限制,形成了装饰工程技术市场缺乏综合性人才,而多数此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正常输送到就业行业的两极分化的缺点,所以,目前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需要企业管理模式的参与,促进装饰工程技术市场与专业的有机融合,以此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二 企业模式管理下的教学探索

1.依照企业模式构建教学环境

各大院校是企业装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基地,对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而言,企业管理模式的参与是重点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训是提高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2.专业实训基地的创建

装饰工程就专业单纯的教学理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没有任何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所以,教学过程中需要创建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为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针对校企合作企业的运行模式,在校园中模拟创建小型的企业基地,充分向学生展示企业管理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在加强学生对专业技术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3.教学与实习相结合

在企业模式下的装施工程技术的教学中,“教学与实习”的结合是全方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装饰工程专业教学中可安排好学生的在校学习进程,以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为实习期,依照学生在装饰工程技术中不同分区的能力输送到合作企业的岗位上,签订实习合同,在实习合同期满后可根据企业与学生的意愿双方进行选择,如部分学生擅长空间设计,可将其输送到校企合作的设计部门,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可学习设计知识以及积累实训经验,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生活。

4.企业参与教学的课程改革

根据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单位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学校可以邀请校企合作的老师参与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上的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内容向实际化方向发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三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企业管理模式下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对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方向,依据学生在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擅长学科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教学,可使学生的能力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技术专业学习方向要依靠于岗位职业的发展方向。

基于社会、企业、学校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要对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中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满意度为目标,实行装饰工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下进入社会和企业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学习考核以及实训考核成绩记录到评价机制,以便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能力。

四 结束语

在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进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是为社会装饰行业输入人才的重要保障,而且课堂与企业的相结合,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对装饰工程技术的理解,同时,可提高学生实际设计和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电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