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能源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能源的定义

篇1

关键词 新能源;绿色校园;太阳能;地源热泵

中图分类号:X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2-0085-01

我国高校数量2000余所,在校生人数占全国人口的4.4%,校园能耗占社会总能耗量的8%。以夏热冬冷地区的13所高校的能耗调查发现,生均能耗为全国人均能耗的2~4倍左右。可见,由于校园建筑种类多,人员密集,能源消耗大,有着较大的节能潜力;而校园资源使用规律性强,有利于能源的调配使用实现绿色节能。选择高效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是实现绿色校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位于常州市,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年平均气温16.26℃,最高温度28.8℃,最低温度2.8℃,年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太阳能年辐射量约4190~5016MJ/m2,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适宜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技术。

1 新能源与绿色校园的定义

1.1 新能源的定义

1980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

1.2 绿色校园的定义

“绿色校园” 的概念是1996年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编号为CSUS/GBC 04–2013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中将绿色校园定义为: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对学生具有环境教育功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

2 绿色校园的新能源利用

2.1 太阳能的利用

太阳能是一种便捷、清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实用的硅太阳能电池以来,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的制造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三种太阳能电池。人们利用太阳能的途径主要有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学转换三种。

校园建筑应用太阳能可以从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两方面考虑。其中,太阳能光热利用是利用光热转换材料将收集到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产生的热能可以用来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清洁能源。太阳能集热装置可以安装在建筑外墙、窗户、屋顶等适当的地方,和建筑融为一体,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从而节约能源。

例如,我校在行政楼、教育技术中心、学生宿舍、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及教学楼等其它建筑可以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利用再生能源发电可以减少线路输配电损失,节约电费;在教职工宿舍、大学生活动中心可以使用面积较小的集管式太阳能热水器,避免集中供热的管道成本和热能传输损失;在校园公共浴室、开水房可以使用联集管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车棚顶部可以安装太阳能板,做成太阳能充电车棚既可为师生的自行车、电瓶车遮风挡雨,还可给电瓶车充电;校园的公告栏、书报栏也可以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减少线路敷设和安装投资费用的同时,太阳能组件还可以为行人及报栏遮阳挡雨;在草坪等绿化区可以采用太阳能草坪灯,还能采用太阳能喷灌供水系统为绿化浇灌,节水、节电又环保。此外,还可以在校园里使用风光互补路灯,它是将太阳能电池组件与风力发电机有机地组成一个系统来为照明路灯提供能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也可避免因电力中断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2.2 地热的利用

地热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地热资源按温度可分为高温地热、中温地热和低温地热三类。地能包括土壤、地下水、江河湖海等地表水和生产及生活污水等低温能源。地能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土壤与空气温差一般为17℃左右,夏季可提供冷源,冬季可提供热源。

1912年,由瑞士的专家最早提出了地源热泵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欧洲出现了研究地源热泵的第一次。地源热泵就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既可制冷又可供热的高效节能、零污染的新型绿色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通常,地源热泵每消耗1 kW的能量,大约可得到5kW以上的热量或4 kW以上的冷量。

在校园建筑能耗中,空调的耗能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降低空调能耗对创建绿色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位于江苏常州,而常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夏季炎热,冬季潮湿寒冷,属夏热冬冷地区,决定了对夏季制冷和冬季供热的双重需求,地源热泵具有夏季供冷、冬季供暖的双重功能,是该地区建筑空调较为理想的形式,且在空调节能上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运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校园建筑能耗。地源热泵埋设于地下,不用担心受风霜雨雪侵蚀而损坏,也不会影响地上建筑物的美观;不会像传统空调一样排放废气废水,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对师生们身体健康的影响。因此,我校行政楼、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均可以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3 校园节能的意义

在资源紧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校园节能势在必行。新能源的出现和应用在校园节能中起着极大的作用。高效、节能、安全、舒适、健康的“绿色校园”不仅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还可降低能耗从而节约办学成本,更是环境保护教育的新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基地。

基金项目

江苏省建设系统科技项目计划项目《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研究》(批准号:201207250001)。

参考文献

[1]谭洪卫,徐钰琳,胡承益,等.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0,29(1):36-40.

[2]高彪,谭洪卫,宋亚超.高校校园建筑用能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以长三角地区某综合型大学为例[J].建筑节能,2011,39(2):41-44.

[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评价标准[Z].2013.

[4]张国东.促进地源热泵在建筑中应用的经济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5]GB 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2009年版)[S].

[6]谢小勇.地源热泵产业技术发展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8(2):40-43.

作者简介

篇2

一、绿色产品的基本定义

绿色产品或称为环境协调产品(Environmental Conscious Product――ECP),是相对于传统产品而言。由于对产品“绿色程度”的描述和量化特征还不十分明确,因此,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权威定义。不过分析对比现有的不同定义,仍可对绿色产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下即为绿色产品的基本定义方式:

1、在生命周期全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无影响或影响极小。

2、产品结构尽量简单而不降低功能,消耗原材料尽量少而不影响寿命,制造使用过程中消耗能源尽量少而不影响其效率。

3、使用寿命完结时,零部件或者能翻新、回收、重用,或能安全地处理掉。

二、传统产品设计与绿色产品设计的区别

传统产品设计是粗放型的,它仅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寿命,而不考虑使用及产品废弃时对环境的影响,其生产模式是产品生命周期为“摇篮到坟墓”。传统产品设计对能源消耗大,资源浪费、功能少、回收率小,大量浪费了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森林、矿石、石油等),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寿命结束后成为了固体垃圾,目前科技水平难以处理。

绿色设计是集约型的,它和传统设计的:不同点是: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及处理各个阶段,都必须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其生产模式是,产品周期为“生产到再生产”,着重点是再生而不是坟墓。其特点是尽量缩小产品体积,少占空间;考虑产品生产、使用、废弃时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产品零部件,使其易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三、设计师的角色和责任?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在决定产品所选用的主要材料、如何制造、表面处理方式、废弃物处理、材料可回收或再利用等方面都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环境保护问题,要倡导“绿色设计”、“绿色制造”。

四、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

1)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

一方面,不能把含有有害成分与无害成分的材料混放在一起:另一方面,对于达到寿命周期的产品,有用部分要充分回收利用,不可用部分要用一定的工艺方法进行处理,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综合考虑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的处理方法等。

3)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设计师要使所设计的结构易于拆卸,维护方便,并在产品报废后能够重新回收利用。

除此之外,还有绿色产品的成本分析,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等。

五、绿色产品的设计方法:

1 产品的简约设计

产品的简约化设计对于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小量化”又必须是建立在真正减少材料与成本消耗的基础之上,因此,它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轻、薄、短、小”,还体现在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品质的高性能化。

2 减少生产的少量化设计

以减少生产,避免环境的破坏,包含着两层意义:其一,是宏观的,“减小生产规模”就会减小环境破坏程度;其二,是微观的,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能源的消耗。

3 流通过程中的少量化设计

流通过程包含运输过程、宣传过程、销售过程。

4 消费过程中的少量化设计

消费过程中的少量化设计是通过设计引导消费行为保护环境而努力,如丹麦的Knud Holscher工业设计公司设计的省水型抽水马桶,十分便利而且可以节约大量厕所用水,降低生产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篇3

我国经济正处于向绿色低碳经济的转型期,巨大的绿色投资需要绿色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绿色债券具有清洁、绿色、期限长、成本低等显著特点,可以为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提供巨额资金支持,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并为整体金融体系改革提供契机。在借鉴国际债券市场创新的基础上,我国应完善绿色标准的定义并建立审核机制,积极探索绿色债券发行的激励措施,建立信用评级、增级制度,强化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做好绿色债券的公共示范发行和试点发行。

【关键词】

绿色债券;绿色低碳;国际创新;中国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最新的“十三五”规划中一方面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并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同时也指出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包含金融体制改革在内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我国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为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提供巨大资金支持。2014年,国际上13家主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与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以及其他绿色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磋商的基础上,了《绿色债券原则》(GreenBondPrinciples),对绿色债券认定、信息披露、管理和报告流程给予了界定。该原则指出,绿色低碳经济所需的投资规模,需要来自债券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共同行动。2015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15年版)》,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式启动,也将为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信贷投放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

一、绿色债券及其类型

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和对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上认识的差异,国际上并没有一个被广泛采纳的“绿色债券”的定义。发达国家在绿色债券的定义上更关注气候变化,将未来的气候变化和相应的技术调整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因素。而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只要能够节约化石能源的使用量、降低单位能耗,其投资都具有“绿色”属性(例如高铁债券在我国被认为属于绿色债券,但发达国家并不认同)。尽管有定义上的差别,但“债券”和“绿色”是绿色债券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特征:一方面绿色债券应具有普通债券的基本特征,如发行成本相对较低,利息税前列支,具有抵税作用,债券本身具有良好的二级市场,符合流动性和灵活性的投资需求等;另一方面,绿色债券是收益转款专用于绿色项目的债券,募集到的资金,必须投向可再生能源、改善环境状况、能源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以及有关水利、建筑、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因此,“绿色债券”作为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开发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可以简单定义为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或气候减缓和适应项目而开展融资的债券,具有清洁、绿色、期限长、成本低等显著特点。但关于“绿色”属性的界定和绿色债券的具体定义仍需要有关权威机构的进一步明确。和普通债券一样,绿色债券的发行人可以是政府、银行或者企业;债券购买人(投资者)可以是各类投资机构或个人。根据发行人的不同,可以把实践中发行的绿色债券归类为不同的资产类别,表1描述了实践中一些典型的绿色债券类型及其特征。

二、绿色债券的国际创新机制和实践

鉴于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这其中金融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绿色债券得以迅速发展。标记为绿色的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门追踪绿色债券市场动向的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BondsInitiative)的《债券与气候变化:市场现状报告2015》称,自2007年第一支绿色债券发行以来,截至2015年9月底,全球总共发行了497只绿色债券。且发行量逐年递增,在2013年之后出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额达365.9亿美元,是2013年的三倍之多,2015年截至9月发行总额256.3亿美元。这种快速的发展得益于各国政府在绿色债券公开示范发行和政策支持发行等方面的创新机制。

(一)为绿色市政债券提供双重追索权一般专项债券由发行实体担保,绿色抵押债券由相关的绿色资产决定,为弥补专项债券和绿色资产抵押债券的差距,政府实体可以发行双重追索权债券。双重追索权的绿色一般责任债券首先会赋予投资者对发行机构的追索权,当发行机构出现违约预期的时候,投资者对相关绿色资产池也同样具有追索权。通过让投资者深入了解相关绿色资产的绩效,双重追索债券提高了信息披露水平,投资者也就无需承担将投资回报直接建立在这些资产绩效上的风险。同时,如果一份绿色资产能够符合成为双重追索权债券的标的资产,就将成为从公共抵押贷款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转型的一个选择。随着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绩效更加熟悉,就将逐渐不再需要对发行机构的追索权,市场就可以发展为绿色资产担保债券。这种资产抵押债券可以使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摆脱债务,因此具有沉重债务负担的地方政府会大力支持绿色资产抵押债券的发行。德国慕尼黑MunchnerHypo银行发行的“社会”抵押债券就是双重追索权绿色债券的典型案例。

(二)绿色暂持融通和信用增级设计要开发主流绿色债券市场,需要债券发行达到一定的交易规模。而在绿色投资中,许多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投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同时单个银行又往往缺乏对某种特定类型的绿色投资足够的贷款量,从而使绿色投资无法达到债券市场所需的绿色债券规模发行的水平。因此需要跨银行合作集合资产形成暂持融通方案,直至贷款量充足。建立这样的暂持融通机制,还需要通过设定一定的贷款条件,甄别进入暂持融通的资产质量并衡量其汇总规模,进而推动跨银行绿色贷款协议的标准化。除了能够汇总贷款并推进贷款协议标准化,暂持融通机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性地提供信用增级,使评级不够高的绿色债券能够吸引机构投资者,从而适应市场的风险状况。例如来自开发机构的低级和夹层债务具有不同的信用评级水平,通过参与暂持融通的银行机构进行汇总并进行信用增级,促成投资者在恰当的投资级别上发行绿色债券以吸引私人资本。

(三)绿色投资税收减免机制为了促进绿色债券的发行,政府可以建立绿色债券投资利息收入税收减免优惠机制。例如在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债券、直接补贴债券和免税债券三种类型的绿色债券税收优惠来支持绿色债券的发行。美国联邦政府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CREBs)和合格节能债券(QECBs)是税收减免债券,这两种应税债券以清洁能源和节能为目的,其债券息票的70%由联邦政府对债券持有人的税收减免和补贴提供,即投资者获得的是税收减免而不是利息收入,发行人不必支付与之相对应的债券利息。发行人除此之外的30%净利息支付,则通过政府的现金返还获得,因此这两种债券也是直接补贴债券。免税债券意味着投资者不需要支付所持有的绿色债券的利息收入税,从而降低发行人的发行利率。(四)基于绿色绩效的贷款差别价格绿色债券市场中有相当一部分债券来源于基于绿色贷款资产池发行的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因此,绿色信贷的发展对于绿色债券至关重要,绿色信贷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绿色债券的发行成本。对于绿色优惠贷款的确定可以通过不同的政策来实现。通过不同公司获得的环保信用评级,区别“绿色”、“蓝色”、“黄色”和“红色”的企业信贷限制,为“绿色”贷款提供差别价格机制。政策制定者可以直接通过贷款人项目的环境效益制定一套银行的差别定价体系,也可以为绿色贷款产品提供有差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来实现这一机制。各国政府在探索绿色债券的实践中,创新了绿色债券的发行机制,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框架和公共金融工具。

三、我国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的必要性

(一)绿色债券可为经济转型提供巨额资金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具体要求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等。这些都需要巨量的建设资金投入,而债券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债券市场是资本渠道再融资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债券市场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绿色债券的绿色属性取决于债券发行的基础项目或资产,而不是发行实体的绿色资质,中央或地方政府、开发银行、商业银行或工商企业等都有资格发行绿色债券。只要绿色项目融资的基础和需求到位,就有源源不断的再投资可被用于绿色和气候资产,并被设计成收益可预测的债务工具。同时,低碳技术、商业模式和公司金融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的风险,并且更加适合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投资组合。这些都将长期吸引机构投资者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弥补绿色投资缺口。

(二)绿色债券为金融体系改革提供契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和较高水平的短期高成本债务。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需要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由于金融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可用的金融工具也相对有限。相对全球债券市场规模占GDP的平均水平138%,我国债券市场仅占GDP的47%。从银行贷款向债券转型为更大的透明度和流动性提供了机会,并释放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空间,使其回收资本投入新的项目,加速资本周转。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债务比例为居高不下,1年或1年以下到期债务的比例为78%,而美国公司此项比例仅为28%。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一个危险因素。绿色债券的投资者往往都是债务的长期持有者,更青睐较长期的稳定回报债券,而绿色债券恰恰提供了从短期债务资本向长期债务资本转型的机遇。此外,绿色债券为企业实体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经济增长新的主要贡献力量,绿色债券可以解决他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储蓄存款资金,而同样囿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这笔资金投资机会有限,导致大量存款外泄流入未受监管的投资领域,也带来了风险隐患。绿色债券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可以为此类资金提供相对安全的投资渠道。

(三)绿色债券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明确写入“十三五”工作报告,全面建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是实现国家绿色转型的基石。据“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组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绿色融资需求将超过14万亿元。而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还相当单一,业界对绿色金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概念,对于绿色金融的其他产品如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产品的理解甚少,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有待完善。目前的绿色信贷大部分为政策性或开发性信贷,远不能满足未来绿色融资的需求。同时信贷资产缺乏必要的流动性,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绿色债券的组成部分,可以加速资金周转,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并为巨大的绿色资金缺口寻求更多的投资者。私人部门在当前价格信号下,污染外部性无法内生化,导致私营部门对绿色项目投资兴趣不足。通过包括免税在内的政策支持,绿色债券可以在财政无法充分纠正外部性的情况下,动员和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投资中。因此包括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特别是绿色债券在内的系列绿色金融工具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丰富我国的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业务模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发行人参与绿色金融投资,从而健全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

四、绿色债券的中国路径

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已成为促进我国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和金融市场改革的必然选择,但需要注意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债券中国路径。

(一)完善绿色标准的定义和审核发展高效有力的绿色债券市场首先需要对与债券紧密相关的绿色投资有明确的定义标准,一个健全的绿色体系可以为绿色债券发行人的绿色主张提供保障。2012年的《绿色信贷指引》由于缺乏对于“绿色”的清晰、可操作定义,使得银行在遵守该指引时受到了制约。制定我国的“绿色”标准定义,必须考虑我国产业发展的具体阶段,并与相关政策领域的标准和已经推出的十三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关键产业政策保持一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于2015年3月27日联合13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出台的《绿色债券原则》,对绿色项目的界定较为宽泛,指那些可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发行主体和相关机构评估和选择的项目和计划,而我国的绿色债券投资领域需要有别于这些关注点。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制定的2015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所列出的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六大类项目基本涵盖了我国绿色债券的投资领域,但该目录也同时指出将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中国绿色债券的具体定义可以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管理下,通过与银监会和国际上相关标准和认证机构沟通,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或其下属有关绿色债券研究的委员会作出。要很好地实施有关绿色债券的定义和标准,需要同时建立完善的审核和执行系统。绿色债券的审核过程可以结合国家节能计划的结构和社会信用体系采用的结构,作如下设计:首先,此项工作可以由政府许可的第三方验证机构如信用评级机构或者相关审计机构来承担,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独立、非政府非盈利的监管审核机构。但无论哪一种方式,建立严格的专门审核平台,并由监管机构责成其有效运行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工作。其次,审核系统必须确保较低的审核成本,发行者能够通过营销绿色债券获得的额外收益弥补该成本,而不能因此项成本限制市场发展。最后,审核平台要着重审核与绿色债券收益关联的绿色项目或资产,而不是审核债券发行人实体的绿色资质,并确保项目或资产的绿色资质在债券持有期内得到担保。

(二)做好绿色债券公共示范发行与试点发行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前期,需要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以及开发性金融机构进行公共示范发行和试点发行,从而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必要的交易量和流动性,吸引投资者参与。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对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务有所限制,并计划在市政债券中引入更多的结构性融资产品。因此,可以给予绿色市政债券补贴,为市政债券扩大现有的市政债券配额,扩大与可持续发展计划或基础设施明确挂钩的绿色市政债券限额,或者强制要求绿色债券的配额比,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都将提高绿色债券的透明度,并积极促进绿色债券市场的早期发展。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为PPP模式的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提供部分担保,促进政府在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服务水平,改进其债务结构。做好公共示范发行和试点发行,有助于提高相关潜在绿色资产融资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调动绿色投资者热情,吸引潜在投资者,并降低整体市场风险。

(三)探索绿色债券发行激励措施借鉴国际上绿色债券发行中的有效做法,积极探索有益于我国绿色债券发行的政策措施。探索发行双重追索权绿色债券,通过为相关绿色资产关联的债券提供政府担保,在地方政府层面制定双重追索权绿色债券发行支持计划。绿色资产担保债券可以作为桥梁从显性或隐性由政府支持的债券市场,先过渡到引入对相关资产的追索权,并最终脱离政府担保发展为收益抵押债券。改革财税政策,通过为投资者提供税收减免或为绿色债券发行人进行利息补贴,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发行人发行成本。制定绿色差别价格政策,通过对借款人项目绿色属性的严格认定,给予其优惠利率。降低绿色债券交易成本,鼓励公共基金参与绿色债券市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国家社会保障基金设定购买绿色债券的目标。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内绿色债券提供特别窗口,在满足境外投资者对我国长期资本市场的投资需求的同时,弥补国内绿色投资的资金缺口,促进绿色债券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提升投资体系的风险管理和实践治理水平。

(四)建立信用评级、增级机制,加强信息披露试行在现有开发银行中设立绿色资产暂持融通功能或建立独立暂持融通实体,为规模相对较小的绿色资产进行恰当汇总和包装,以达到发行绿色债券所需的必要规模和质量,扩大合格绿色资产总规模。建立并完善绿色债券评级机制,结合债券基础资产的绿色质量,确定评价指标和相关权重。允许通过资产暂持程序为优先领域的绿色债券发行提供信用增级。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出具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的绿色认证,也就是“第二意见(SecondOpinion)”。通过审查债券的项目筛选机制、资金流向等,证明绿色债券确实具有“绿色资质”,并出具相关报告。“第二意见”可由绿色标准审核的第三方机构依据相关标准作出,目前我国应尽快建立此类绿色资质审核、认证机构。信用评级的相关程序应确保债券发行人信息披露齐备。一是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要确保使用在与绿色债券相关的绿色项目或资产上;二是确保相关绿色项目或资产的“绿色资质”。监管部门必须制定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指引,强化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义务。

五、结论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机遇 发展问题

一、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人口持续膨胀,不可再生能源需求增加、环境污染恶化的年代,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可持续的意义是一种平衡的概念,即在满足当今人类的需求下,不减弱自然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可持续定义为:“将这个系统赖以运转的重要资源持续不断地运用至将来的一种社会能力。”

我国能源相对匮乏,能源利用效率又比较低,能源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依照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建筑模式发展,资源和环境将会不堪重负,因此在可持续性发展的主题下,生态、环保、舒适、高效的绿色建筑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第一部有关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将绿色建筑的定义可以解分为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建筑过程从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开始,经过施工建设,运行使用管理直至建筑拆除。其过程并不局限于以上阶段,还包括更深意义上的延伸,比如建筑材料生产及运用,建筑拆除后废弃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处理等问题。因此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就是建筑在时间上的一种可持续性积极表现,其应该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近1/3,且建筑材料和建筑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在日益加重。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体现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这一政策。因此绿色建筑对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满足建筑功能:健康、适用、高效的空间也体现可持续性的原则。传统建筑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绿色建筑则要求建筑具有一定的灵活可变性,能满足人们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需求;并且在不损失人的舒适度的前提下节约能源,提高建筑功能、使用上的效率。

4)、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模式必将被适应现代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绿色建筑模式所代替。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自然、建筑的互融共享、和谐共生。

二、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

回顾世界建筑的发展历程,可归纳如下: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化阶段,以解决人的住房问题为主要目标;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性能和质量的阶段,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丰富建筑的使用性能、提高建筑的工程质量;第三个阶段是关注整个建筑与全人类环境之间的阶段,这一阶段体现了对建筑的节能、生态、环保的要求。

我国目前跨过了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而在发展第二阶段的同时,并入了第三阶段的要求。目前的绿色建筑就是第三阶段的体现,是建筑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绿色建筑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色建筑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①节能建筑的发展为绿色建筑提供了优厚的基础支撑,到2010年设计阶段的节能执行率达到了99.5%,施工阶段达到了95.4%,新建建筑基本上满足节能50%―65%的节能规范标准;②“十二五”计划保障房建造达3600万户,比“十一五”增长2500万户,如此大的建设规模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③可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广和应用研究,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真正体现了绿色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策略;④目前我国近1/5的城市开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建筑发展地位日益凸显;⑤绿色建筑发展开始转向地域性,生态型技术策略,扭转了高技术、新设备投资的发展方向,降低了建造成本。

2)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支持日益完善:①“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要求每年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达300-500个,建议把强制性政策要求转化为自愿性积极投入;②生态城市建设国家政策要求:既有城市的生态城改造工程要求50%―60%的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新建生态城要求80%以上新建建筑为绿色建筑;既有社区改造生态社区要求50%以上建筑需改为绿色建筑,80%以上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③依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与示范城市对绿色建筑进行强制性推广,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要求30%新建建筑应为绿色建筑,20%的既有建筑改造为绿色建筑;④依托绿色小城镇推广农村绿色建筑,鼓励绿色小城镇或者生态小城镇的建设,30%以上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小城镇,国家给予一千万到两千万的补助,并设立乡土绿色建筑创新奖;⑤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例如减半或减少对绿色建筑的物业税征收、容积率返还、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政策。

3)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和评定标准研究进程加快:①近几年设立了20个国家及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构建了产、学、研、政、企联盟,与产业化推广平台;②借助“中美能源合作项目”等国内外科技创新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顺利;③评价标准相继出台,我国学者结合国外评定标准和我国实际国情,于2001年9月编制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建设部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2006年3月7日联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并与2006年6月1日开始全面实行。

无论是发展背景条件、政策的激励还是绿色技术的支撑,都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是建筑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绿色建筑运动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其间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

①部分建设项目为了评定绿色建筑标识而建造,前期投入相对完善,而在后期运行阶段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维护,丧失了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和高效的性能;

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片面化。前期的绿色建筑多数是一些新型设备的堆砌,并且在设备投入阶段不做可行性研究,致使投资成本高,运行维护费用高,利益收回周期长。前期的主动技术策略让人们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昂贵的投资建设。而真正的绿色建筑其实还包括很多被动的、地域性技术策略,其并不是“高造价”的代名词;

③全寿命周期设计过程不够完善。目前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得是注重建筑单体的设计,且多数只涉及到围护结构保温层面,对前期的规划分析不够深入,后期的建筑使用效率及设备运行状况没有完整的跟踪记录。并且建筑设计中各个环节独立作业,相互配合程度较低,不能真正体现建筑系统性的周期性作用;

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能耗;节能;现状;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high-energy, high-pollut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is put forward and popularize the green building.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architecture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China.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building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discusses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s;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status;issues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大于能源生产的速度,导致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目前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目前存量建筑已达400亿㎡,且每年已新建20亿㎡的速度增长,建筑使用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由此可见,我国的建筑行业面临着严重的节能压力。绿色建筑自上世纪90年代由国外引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同时也显露出一系列问题。本文对中国的绿色建筑之路进行探讨分析。

2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理念是建筑绿色化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提出“生态建筑”的概念。伴随着能源危机的发生,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将生态建筑、共生建筑、可持续建筑等一系列新概念统称为绿色建筑。

2.1绿色建筑的定义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定义强调了四大方面:一是全寿命周期,这指出了发展绿色建筑的时间范畴,而不是简单的建设过程,绿色建筑理念必须贯穿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同时也体现了绿色建筑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强调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这一要求主要是针对我国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日益恶化问题,而建筑业作为一个高能耗产业,必须要响应国家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不能忽略建筑的根本功能需求,建筑行业的发展始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在进行绿色建筑的同时不能牺牲建筑的功能;四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绿色建筑的着眼点是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2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开展建筑节能研究。绿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1994年,中国政府回应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动员,通过并出版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国务院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都强调了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提出了建设绿色住区的设想。199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1999 年的《北京》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工作准则。

进入21世纪后,绿色建筑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4年9月建设部 “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继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也会越来越顺利。

3中国绿色建筑的特点

我国建筑存量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要着力发展经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新建建筑提供硬件支持。然而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使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作为少数几个大力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由于本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篇6

[关键词]绿色建材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Q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77-01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问题。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能源供应方面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因此,大力研究和开发绿色建材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绿色建材的概念

绿色建材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或生态环境材料。绿色建材的涵义相当宽,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总的来说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并且有利于健康,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且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材料。1992年国际学术界定义绿色建材为:在原料采取、材料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因此,绿色建材的内涵有两点:其一是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负荷应最小化,即包括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最小化。其二是在其生命周期内应不损害或有利于人类健康。

3、绿色建材的特征

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比较具备如下的特征: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清洁生产技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等有害物质,不使用铅等添加剂;产品设计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如具有抗菌、防霉、阻燃、除臭、消磁、防射线等功能的新材料产品。

4、绿色建材发展的必要性

新的消费观念,推动着全球进入一个新的绿色时代,在全球环境保护、维护生态浪潮的冲击下,21世纪的消费观念更加注重保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加崇尚回归自然。大多数人有90%的时间都在室内度过,老人和儿童在室内度过的时间还要长。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室内空气中可以检测出500多种挥发性有机物,室内有害气体高出室外数十倍。因此,人们对建筑材料及产品的性能和指标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使用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的“绿色建材”。同时,1)绿色建材是实现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2)发展绿色建筑必须从绿色建材做起;3)发展绿色建材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建材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标准、产品的评价、产品的认证、产品的应用,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并在政策上对绿色建材产品体系的建立给予必要的支持。

5、国内外绿色建材的发展

5.1 国外绿色建材的发展

近20年来,欧、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绿色建材发展非常重视。早在1994年联合国就根据推进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增设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专门讨论制定了制造业中环境调和制品的标准,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绿色建材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绿色建材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如研究开发出测定建材中一些有机挥发物散发量的技术方法,先后制定出了一批绿色建材性能标准,确定出一些绿色建材新产品的环境标志认证规范等。绿色建材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目前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建材达到“绿色”标准的产品已超过90%。

此外,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国于1989年实施了统一的北欧环境标志。推出了“健康建材”系列标准和“建材产品住宅室内空气质量指南”,规定所出售的建材产品在使用说明书上除了标出产品质量标准外,还必须标出健康指标。

5.2 国内绿色建材的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建筑材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许多基础建筑材料的产量和消耗均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国水泥生产量已达9.7亿吨,玻璃生产量3.2亿重量箱,建筑陶瓷11.8亿立方米,粘土砖14000多亿块,石灰5.4亿吨。全国建材产品产量约达80亿吨。但材料的质量品种、环境标准等很多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已成为制约我国建材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且必须看到,我国建材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实现的。据测算,目前我国建材工业每年耗用原料50亿吨以上,消耗能源达2.3亿多吨标煤;排出废气1.096亿立方米;废水排放量355亿吨;水泥、石灰和传统墙体材料等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6.6亿吨,占我国工业排放二氧化碳量的40%左右。目前我国建材工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水平,导致污染严重。

虽然我国绿色建材发展起步较晚,但在社会各界与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下发展迅速。1997年我国在北京就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通过认证在6类18种产品中首先实行环境标志,并在水l生涂料产品等31个行业、上百种产品中实施了环境标志计划。1998年,在国际环境标志组织年会上,《中国的环境标志计划》工作报告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建材局等有关单位组织编制的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开发已列入《国家s 863计划纲要》。但大多数企业对绿色建材的发展和应用认识不足,国内至今还未形成绿色建材应用的社会氛围和标准体系,产品缺乏与国际惯例相符的绿色建材认证标准,难于适应国际建材产品贸易的要求。

6、绿色建材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我国建材行业健康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是新世纪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保证绿色建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材观,即要求在建筑材料的设计、制造中首先要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次必须广泛开展研制绿色建材产品,并将取得的成果大力推广应用。

对我国发展绿色建材的几点建议:(1)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绿色建材的标准,规范市场;(2)加快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3)加强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4)加快建材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5)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篇7

界定“绿领”就业岗位

所谓绿色就业岗位,是指从事与有助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经济活动的工作岗位。具体界定的方法有两种:产出法和过程法。所谓产出法,是从产出角度来鉴定生产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单位。所谓过程法,是从生产过程角度来鉴定应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过程和做法的机构单位。在产出法中,只统计与生产绿色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工作岗位,而不考虑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有些产品和服务本身是绿色的,其生产过程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过程法中,只统计与环境友好生产过程有关的工作岗位,而不考虑具体生产什么产品和服务。过程法统计的工作岗位可能涉及到许多行业,两种方法在确定统计绿色工作岗位时存在交叉和重叠。

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产品

劳工统计局遵循客观、实际可操作的原则,在北美产业标准分类和职业标准分类的基础上,界定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产品和服务,便于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按行业分组和职业分组的就业数据。绿色经济活动通常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可再生能源行业、提高能源效率的行业、减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行业、污染预防和治理的行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行业、农业和自然资源保护的行业、相关教育宣传和培训的行业。所谓绿色产品和服务,是指那些对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有明显积极影响的产品和服务。

劳工统计局把七类绿色经济活动生产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直接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专门以保护或恢复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目的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如控制污染的设备、节能型建筑物。

间接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为其他目的而生产的一些产品和服务,在生产、消费和报废处理过程中,相对于其他同类产品而言,对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明显效果,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无污染干洗服务、清洁能源汽车、无汞电池。

专门指定的投入。用于生产上述直接的或间接的绿色产品和服务而专门投入的产品或服务。如美国农业部批准的用于生产有机作物的化肥、风力涡轮叶片、有轨公共交通工具等。

绿色产品的分发。专门为上述三类绿色产品提供的相关服务,包括:交通和仓储服务、批发和零售服务、租赁服务、餐馆和饮食服务。

从产出角度统计绿色就业人数

为了实施产出法,劳工统计局以北美产业标准分类为基础,对鉴定为生产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收集绿色就业岗位数据。调查的目的:一是鉴定机构单位是否生产绿色产品和服务;二是如果是,则调查该单位绿色就业岗位数量。如果企业单位只生产单一产品和服务,并且符合劳工统计局关于绿色产品的定义标准,该单位的所有生产、管理和行政人员都统计为绿色就业人数;如果企业单位生产多种产品和服务,首先计算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收入占单位总产出或总收入的比例,然后以这一比例为基准,从单位总就业人数中区分出绿色就业人数。研究表明,机构单位不太可能报告绿色就业人数的数据,只能用产出或收入的比重来推算。

劳工统计局以北美产业标准分类中的6位码为基础来划分生产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目录,大约包括400个机构单位,作为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调查范围,以此为抽样框进行抽样调查,来估算这些行业的绿色就业人数。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统计方法是通过汇总行业内部各个机构单位中被鉴定为绿色工作岗位的岗位数来估算,而不是简单地将某一行业整个作为绿色行业,也不是把该行业的所有就业者作为绿色就业人数。一个行业中机构单位可能生产非绿色产品和服务,需要加以区分。

除了按行业统计绿色就业人数以外,劳工统计局还在现有的职业就业统计项目基础上,对调查样本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收集相应的绿色就业人数和工资数据。

从过程出发收集绿色岗位数据

对于过程法,劳工统计局进行专门的业主调查试验,收集与环境友好生产过程和做法相关的绿色就业岗位数据。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和做法来减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利影响的活动包括:机构单位内部应用绿色产品和服务,在生产绿色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用有利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技术方法、程序或做法。例如,在机构单位内部使用太阳能发电,利用清洁能源汽车接送雇员,重新设计产品包装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回收利用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等。

劳工统计局在专门的业主调查试验中,需要确定机构单位是否应用环境友好的生产过程,如果是的话,则进一步明确主要从事这些过程的人员。他们可能从事的活动具体包括:一是从事能源或自然资源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二是从事这些过程的计划、执行和监测,如可再生能源生产设备的操作;三是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安装,如工厂内部减少污水排放系统的控制阀门安装员;四是对这些过程的结果进行测量和控制,如测试污染物排放水平、空气质量情况的技术人员。

篇8

【关键词】低碳生活; 绿色住宅; 建筑设计

【 abstract 】 the green house concept was born since, standard understand undergoes several changes, nowadays the rise of low carbon life can also affect the definition of green building, this asked how to through the building design method of the green house become a real low carb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keywords 】 low carbon life; green hous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低碳生活时代已然来临。“低碳生活”通俗理解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是低能量、低消耗、低支出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绿色住宅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绿色住宅提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极好的响应了低碳生活的理念。

1.绿色住宅设计理念

根据国内绿色建筑定义,其设计理念体现在:

一“节”,包含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外加环保和减少环境污染。二“减”,强调减少排放的固体、气体、液体等环境污染;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绿色住宅就是要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平衡是绿色设计的核心,既要实现纵向平衡又要横向平衡。

纵向平衡针对于具有全寿命周期的项目,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建设至拆除的全过程,而不是仅停留在将房子建成的那个阶段。

横向平衡中,绿色住宅建筑设计关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与环保实际上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经济、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设想都可以做到最好,尽可能实现各因素的平衡,以尽量使综合成本、环境、功能等方面达到整体效果。

2建筑设计原则

由于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要实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目标,这使绿色住宅带有多目标、多层次综合集成的性质,设计中采用的技术和策略也非常众多。 住宅建筑设计适宜技术是绿色建筑的共识 绿色住宅建筑设计首先应该是好的建筑,它应该负担得起、维持得起,而并不一定是高科技和高成本的,绿色建筑的理念正越来越向“采用被动技术和适宜技术”回归,绿色建筑不一定是昂贵的高端建筑。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并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结合国情特别是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是重要原则。

3.低碳生活时代下的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3.1朝向设计与日照控制

建筑朝向布局应有利于获得自然通风和日照,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最优朝向,建筑朝向应控制在南偏东15°或南偏西15°的范围内。

绿色建筑要保证室内外日照、采光、通风符合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即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3.2通风控制

自然通风是具有节能、改善室温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优点,是人类长期用来调节室内环境的手段。绿色建筑博客 G/U V9y c自然通风在实现原理上有利用风压、热压、风压与热压相结合以及机械辅助通风等几种形式,是综合利用室内外条件来实现的。如根据建筑周围环境、建筑布局、建筑构造、太阳辐射、气候、室内热源等,来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在建筑构造上,通过中庭、双层幕墙、风塔、门窗、屋顶等构件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3.3窗墙比优化

控制“窗墙比”,在满足通风、采光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由窗而流失的热量,降低窗对围护结构热性能带来的影响;如住宅设计形成了高大、阴暗的内庭,可利用反光板将室外光线引入到内庭底部以降低由人工照明所带来的能耗。

3.4建筑面宽与进深:

住宅保持合适的面宽与进深有助于自然采光以充分享受日照,有助于降低空调等工具的使用,达到降耗的目的。每户住宅的建筑面宽直接关系到其迎风面的大小,建筑面宽越大其迎风面就会越宽,越有利于自然换气。而建筑进深则关系到建筑的自然采光及气流在室内的流通。一般来说,建筑进深越窄,则空气在建筑内部流通的的距离就会越短,空气受到的阻碍就会越少,建筑内部可受到日照的面积就会越大。建筑的面宽和进深也同时受到用地形状,内部空间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在满足使用及法规要求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加大建筑面宽,缩短建筑进深。

3.5体形系数

体形系数:在建筑物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窗墙面积比不变条件下,热量指标随体形系数成直线上升。低层和少单元住宅对节能不利。设置供热的建筑物的体形应减少表面积,对于大多数多层板式住宅建筑,当层数达到6层,单元数达到4个以上,体型系数控制在0.30以下不难做到,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更能做到。对于超过0.30的采限加强屋顶和外墙保温做法,以便将建筑物耗量指标控制在规定的水平。

3.6保温与隔热

为改善墙体保温性能,可采取的措施有:用导热系数小的轻质保温材料来砌筑墙体,如加气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等预制板或砌块墙体;对于承重墙体在外部复合保温层,保温层常用到聚苯板、再生聚苯板、珍珠岩等。隔热性能可通过在墙体外表面粘贴或涂抹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率低的材料,如石灰粉刷、浅色面砖等来实现。屋面保温隔热使用干铺焦渣、水泥蛭石、膨胀珍珠岩、聚苯板等效果较好。

3.7太阳能系统应用

太阳能是不需要耗费成本的清洁能源,它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有重大意义,使用方式有三种:利用太阳光作为照明,太阳能加热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白天应尽量利用太阳能作为室内照明能源。根据建筑结构,可利用阳光天井来实现建筑内部的照明。满足家庭热水需要的太阳能加热装置。

4.结语

总体来看,低碳生活的主张与我国目前对绿色住宅的定义是吻合的,建筑设计中就是要结合这些要求综合考虑较多的使用“被动技术”,尽可能的减少各类消耗,努力实现零排放,才能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刘勇.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运用.绿色建筑,2011年04

2. 王若竹;钱永梅;王雪飞.绿色住宅建筑中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设计技术研究建筑技术开发,2010年第12期

篇9

[关键词] 绿色消费 认知 行为

在国际社会中,各国为保障国内生态,不仅提高了环境保护的规范标准,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改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产业界所面临的环境议题已日趋国际化,其中环境保护运动这一趋势,对我国而言便是一项新的挑战。基于国际化的趋势,我国已与美国、加拿大、泰国以及韩国等四个国家签署环保标志相互认证;更与美国、欧盟、日本、澳洲与新西兰等国进行能源之星合作计划,故“绿色消费”的需求与重要性应运而生。

一、绿色消费的定义

绿色消费运动始于1977年德国政府推动的蓝天使环保标章计划,旨在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并改变民众的环保形态。但是此活动并没有受到各国的广泛接受,直到1987年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善。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报告中,首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各国才开始重视并推行各种相关的绿色消费运动。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和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在消费与回收处理过程中对环境与消费者的负面影响最小。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绿色消费的定义各不相同,现将文献整理如下:在1993年Ken Peattie将绿色消费定义为:如果绿色行销提供消费者可持续性和更为社会接受的商品,那么绿色消费就是以可持续性和更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消费。在1996年,张隆盛认为消费时考虑选用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对环境伤害较小的产品达到兼顾消费与环保的目的,这种消费可称为绿色消费。1999年董德波将其定义为在可维持基本需求的条件下,降低天然资源与毒性物质的使用及污染排放,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品质。2001年陈曼丽和法制日报各自提出了消费者遵循五R准则,即Refuse(拒绝)、Reduse(减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Regenerate(再生)及绿色消费是一种权益,它保障后代人的生存与当代人的安全与健康;它还是一种义务,提醒我们,环保是每个消费者的责任的说法。

绿色消费是在对人类消费活动进行理性反省与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总结与归纳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把绿色消费归纳定义为: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即可称为绿色消费。

二、绿色消费的起源与发展

绿色消费的思潮起源于1970年末期的欧洲,由德国内政部与联邦环境署提出讨论,德国首先于1977年推出蓝天使计划。1979年即开始实施“蓝天使”(Blue Angle Mark),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动全国性环保标章制度的国家,其目标为引导消费者购置对环境不利影响较小的产品,鼓励制造开发及生产对环境友善的产品,以环保标章做为一种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期盼着能通过消费行为导向改善生产产品的品质,以有效提升环境质量。自1980年以,各先进国家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会到地球的资源有限,环境的脆弱和维护生存空间迫在眉梢,因此纷纷采取各种行为以响应绿色消费。

近几年来绿色消费主义开始受到国际的重视,为配合这股世界的潮流,我国行政院于1992年12月起正式委托化工院污染防治中心推动环境标志制度,颁发“环保标章”,引导产业界生产绿色产品,并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选用印有环保标章的产品,希望藉由此类商品的推广,提升人民对于绿色消费的意识及大家动手做环保的习惯。

2002年起,全国开始限用购物塑料袋与塑料类免洗餐具等工作,希望藉此改善民众生活及消费习惯,以减缓环境资源消耗的速度、减少污染、降低废弃物带给环境的负荷。以这样地区性、全国性制订环保法规,甚至以国际性联合抵制的方式来推动环保、执行绿色消费,似乎颇具效力,但以美国的绿色消费运动来看,其实这样的工作并没有持续太久,各界开始对现行的绿色消费运动提出深刻的批判。

三、在购物时如何做到绿色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生产着一对新的矛盾。一方面,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文明、科学的需要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对人们的消费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绿色消费这一新的消费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了出来,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21世纪是一个绿色经济的世纪、绿色消费的世纪。发展绿色消费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今后的长期的艰巨任务。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消费迅速成为各国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望;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环保问题;在瑞典,85%的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加拿大80%的消费者宁愿多付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这说明购物的时候能够考虑到环保,这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健康和安全,这不过是举手之劳对保护环境却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购物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购物时要考虑到环保将直接影响你将来的生活质量。这里有几条建议,它能让购物更加的环保。

1.购买(大量)散装的物品――量的多少问题。当你购买大量的你能用到的商品,可以减少在包装上面的浪费。美国大约三分之一的垃圾来自这些包装,在我们每消费1美元中就有10美分是花在这些我们要扔掉的包装上的。而这些包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建立环保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污染浪费。相关研究表明:环保意识能够激励人们改变自身的行为,以达到缓解所关注的问题的目的。

2.少购买一次性产品――可任意使用的剃须刀、照相机、塑料杯和塑料碟子都是我们贪图方便而破坏环境的例子。这些东西出厂后,在你手上稍作停留,然后就直接变成垃圾。买那些可以长久使用的物品。用布做的毛巾和餐巾代替各种各样的纸巾。无论什么时候可能或者不得不用纸巾,也必须确定这些纸是由百分百可循环的材料制造的。

3.用可充电的电池――常规的电池含有镉和汞,必须以危险的垃圾标准来处理掉它。可充电电池寿命更加长久,花费更少且不会给河流带来毒物的污染。

4.购买水流小的淋浴喷头――在龙头中安装通风发散装置和安装低流量的淋浴喷头可以减少50%家庭水费的支出,同时也促进了水资源的保存。

5.购买简洁的日光灯――这使你所能做的节约能源和节省钱的最简单的事之一。简洁的日光灯寿命是白炽灯的10倍以上。用简洁的日光灯每替换三个白炽灯,一年内可以节省60美元和300磅的二氧化碳排放。

6.用天然的、无公害的物品代替化学制品家具和杀虫剂――按照美国环保局的说法,美国家庭中拥有的污染物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家庭的2至5倍,究其原因是家庭清洁剂和杀虫剂用的比较多,且留有很多残余物。当前美国一年要用8千万磅的杀虫剂,大部分都会被排入河流以及渗入到地下水中。购买那些无毒害的清洁产品和利用那些天然的害处可控的方法来消灭害虫。

还有上百种方法可以帮助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和抵抗全球气候变化,即便只有一半的人来这样做,它的好处还是无穷的――无论是对当代还是将来的子孙后代。

但总地说来,与国外相比,我国绿色消费还有很大差距,现实中,绿色消费只是作为一种时尚,广大公众主动选择绿色消费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绿色消费在我国存在障碍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够,绿色消费观念尚未得到推广和普及,更未深入人心。很多人对绿色消费、绿色产品并不很了解,对它的作用也不清楚。为此,我们必须以绿色消费的正确认知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以确立人们的绿色消费观为根本,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进我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全球环保标章网络组织研讨会暨年会在我国顺利举行”.环境标章简讯,2002.30.

[2]Chan,R.Y.K.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consumers in China: Surve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1999,11(4):25-52.

[3]易必武.绿色消费问题及其绿色营销促进.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4):64-68.

[4]Ken Peattie著.梁锦琳,陈雅玲译.绿色行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Green marketing,1993,(5):236-254.

篇10

关键词: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可再生能源;能量回收期;内含能量

作者简介:杨云虎(1973-),男,安徽蚌埠人,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学院,讲师;费湘(1979-),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中图分类号:TM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204-02

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稳步增长以及化石能源储备逐渐的减少,人们逐渐意识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变换效率的重要性。[1]目前,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已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课题。绿色能源具有无污染性、可再生性等特点,因此,可再生能源发电单元的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作为电力网的主要接口装置,电力电子变流器是一种电能处理和利用的变换装置,其在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变换效率上扮演着重要角色。[3]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能量回收期是评价和量化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对可再生能源系统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试对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能量回收期作详细的阐述。

一、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回收期

1.能量回收期(Energy Payback Time,EPT)

一个最重要且易理解的评价能源系统的品质因数是能量回收期。其定义如下:一个能源生产系统或设备在几年内能产出与建造、安装系统时所消耗的等同能量。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对此概念理解透彻,笔者用一个类似的术语作比较,即经济学中的经济回收期概念,其定义就是一个经济体多久能收回投资成本。对照来说,EPT可理解为能源生产系统或设备需要多久才能产出与能源系统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等同价值。

2.内含能量或固化能量(Embodied Energy)

其定义是一个能源系统在制造、安装、以及工作中所消耗的能量之和。

3.能源系统的输出能量(Energy Deliver)

其定义是能源系统在寿命周期内输出的能量总和,通常以年输出能量作为评价指标。

4.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回收期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回收期的定义为需要多久能收回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内含能量。数学表示为:

由于系统能耗大为减少,节约的能量则远大于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内含能量。因此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平衡周期将会缩短,并且在能源系统中节约的能量还能用于满足其他电气负载设备运行。

四、结论

通过与经济回收期的对比,本文讲解了能量回收期的概念;与生物系统能量平衡的对比,讲解了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能量平衡;以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回收期为铺垫,透彻讲解了电力电子变流装置的能量回收期。教学实践表明,笔者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N].新华网,200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