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基础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脑的基础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脑的基础教学

篇1

论文摘要: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是顺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技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相关的专业,电脑美术设计已逐步成熟发展起来。但在课程设置上,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往往是把绘图软件(如Photoshop, Coredraw)作为单独的课程来教学,没有与传统的基础设计课程(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各自为政,不能进行有效的互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时效性,教学效果的潜力还没有被完全得到开发。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结合对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作一些探讨。

关于传统基础设计教学课程

中职学校美术专业一般开设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工艺美术等基础设计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职高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自身艺术修养落差较大。面对一门新的设计课程,存在着很大的思维转换适应性。从一般常态思维转换到设讨一所需要的抽象思维学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有的学生能较快领会适应月、思路正确,有的则反应相对迟钝,跟不上教学进度。加上整个设计课程需要设计平面,色彩,立构三个方向的初步认识作为基础。有些学生直至课程结束,仍然不清楚自己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今后将如何与社会工作接轨。由于这样的心态,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由此学生在学习上多了一些阻碍。

关于电脑美术教学课程

中职学校美术专业一般开设Photoshop, Coreldraw,3Dmax等常有设计软件。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装饰、广告专业、印刷业及各种商业宣传、社会宣传等行业的专业需要。比起传统的手工制作,又节省时间,且能制作制作精良,以及手工根本无法达到的设计效果。

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主要是讲解绘图软件的操作技能,每一个菜单每一样工具的用途和用法。而其中很多都涉及到基础设计知识,如photoshop里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等,而更多的是学生在没有学习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这些基础设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很难想象能设计出像样的作品来。而要等到这些基础设计课程开完,大约要两年的课程安排,再开设电脑美术课程,恐怕为时已晚,那里还有充足的时间来学电脑设计软件课程。这就造成现在的基础设计课程与电脑设计课程排课时同时展开,配有各自的专业教师,你讲你的基础设计,我教我的电脑设计软件,老死不相往来。而两者之间的融会贯通,就要靠学生自己去领会了。

“电脑美术设计”与“基础设计”课程的融汇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电脑辅助设计和基础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讲授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平面设计还应对photoshop. core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应用自如;讲授立体构成、包装等还应掌握3dmax软件。 一、电脑美术辅助平面构成教学模式

在平面构成中,将不同或相同的基木形,在二度空间内构筑丰富的新视觉形象,基本形在画面骨骼框架内方向不同,正负的转换上存在着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是同一个基本形由于不用方式的排列组合,也会出现多个迥然不同的画面效果,这也正是平面构成的魅力所在,学生只能针对某一个画面效果可能性的探求,对活跃学生思维极为不利。Photoshop, Coredraw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学的绘图软件,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不仅快捷准确,而且可以绘制出手工绘制时难以得到的图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机上通过复制、镜像、旋转等命令反复寻求变化和组合方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众中挑一的教学效果。

二、电脑美术辅助色彩构成教学摸式

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直观性价差,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电脑美术辅助立体构成教学摸式

立体构成的原理对形体基本的构成要素;点、线、面、体,即从几何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概念,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人的感觉作用,把科学地认识和感性的印象结合在一起。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试点具有流动性,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试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

电脑美术教学中教师、学生、电脑三者的重新定位

篇2

《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是本科、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多数是以软件教学为主。近年来,随着教学教改的浪潮,很多院校都在探索电脑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也有部分院校在探索软件教学之外的新方法,如加入商业应用案例的讲解,也有针对岗位能力培养的探讨。不管形式与目的如何,《电脑平面设计》这门传统课程一直处在教学教改的风口浪尖。在此,本文针对我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案做了一些探讨。

二、教学改革方案

1、课程性质。《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是本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职业通用能力课,属必修课,学时90课时,共5学分。该课程是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电脑平面设计工作项目设置的,该课程是集“软件操作基础知识”、“平面设计表现技能”“、软件应用及项目设计”于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2、课程理念。本课程自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以来,一直提倡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平面设计原理、制作技巧之余,能够通过实际企业设计项目进行训练,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电脑平面设计软件进行专业设计的目的。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打破以平面设计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具体电脑平面设计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从“软件操作基础知识”、“设计表现技能”、“软件应用及企业项目实践”三大模块突出学生平面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能力的训练。该课程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提供电脑平面设计的软件基础操作知识,使学生掌握电脑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为学生开设平面设计表现技巧训练,使学生获得软件表现技能;为学生开展企业实际项目设计练习,使学生具有软件应用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意识。课程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商业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内容以平面设计职业能力为线索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3、课程建设(1)、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因此教学团队配备了集软件操作基础、专业设计、艺术理论、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专业复合型队伍,安排有艺术理论背景、电脑技术专业背景、设计专业背景和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对应教学。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配备了有理科背景从事计算机网络维护十余年工作经验的专业老师,有教育学背景从事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专业教师;团队成员整体素质较强,团队的学缘结构、“双师”结构合理,团队成员有60%为“国家级———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有50%曾参加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专业知识较扎实、教育教学能力较强,具备了建设国家级《电脑平面设计》资源共享课程条件。(2)、教学资源建设。本课程的教学已具备较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具备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可视与演示同步。如多媒体艺术教室既适用于知识理论讲授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电脑平面设计机房既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体现,又兼具现代声像演示效果;教学资源充足,从《电脑平面设计基础与实例教程》的“十五”教材到“十二五”的《电脑平面设计》规划教材,从省级精品课程《电脑平面设计》到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从《电脑平面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到企业的电脑平面设计流程、企业的平面设计方案策划,从教师的优秀作品到学生的获奖作品,从电脑平面设计作品的获奖到电脑表现的产品设计专利,可谓是类型丰富,资源充足。(3)、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我院教师在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学规律、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珠三角”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实现,在解决“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了从“教软件”到“教技能”的教学目的转变:软件教学不能等同于设计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软件教学既不能是纯粹软件操作知识的教学,也不能仅仅是平面元素的简单排版教学。电脑平面设计教学应该是设计技能的教学。从软件操作教学转向设计技能教学是电脑平面设计的根本出路。设计技能的表现实际上是体现了设计者对设计素质的深度理解,是设计者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有效的传播信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设计技能只有结合设计项目才能不断提高设计者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商业执行能力。软件仅仅是设计的工具,而不再是为了学软件而学软件。设计技能的教学直接导致的结果不但是学习者设计能力的提高,更可以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方式,重组设计理念、塑造设计风格。

创立了从“专业———基础———专业”的教学思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目标定位,通过对广告设计行业、包装设计行业及其相关的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能力分析,从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范围、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具有商业艺术设计特色的电脑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一方面强化学生的艺术设计表现手段和设计制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设计思维、设计风格、艺术审美方面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以专业统帅基础,以项目承载教学,以任务驱动学习。用致以学,为用而去“补”基础,为用而去学知识,为用而去练技能。把原来游离于专业之外的“纯基础”、“纯知识”、“纯技能”的孤立训练课程融入到项目中,回归到职业能力培养这个点上来。实现了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职业的高度融合。实践了“专业基础专业”教学新思路,创立了的“先专业”的课程体系,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强化了职业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创建了“技能+项目”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以项目贯穿课程的整个教学,用项目把过去静态的单体课程“激活”,让原来的孤立的课程知识与技能在项目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课程知识与技能学习系统化,形成一个为完成项目任务而教,为完成项目中的工作而学习的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遵循设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获得设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把企业项目带到课堂、带给学生,既是实践教学,又能完成方案,既是培养学生,又能培养员工,既是教室,又是公司,真正体现企业融入学校,使设计师成为教师、企业项目成为教学内容、学生成为成员工,弥补了中小型设计公司资金、人员紧张的关键性问题,提升了中小型设计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校企双赢。创立了“学生工作室”对外服务机制:工作室模式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在现代日益繁荣的商业社会中,这种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紧跟市场脚步,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社会适应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力。成立“学生工作室”,用相对传统教学更开放的教学方式,围绕课程基础知识,以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达到基础教学、技能训练、项目执行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的效果。“学生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任设计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对外承接设计项目,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责任心、社会道德心,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素养和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有效途径。

建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社会项目的机制:作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是能够提高教师真实的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只有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当前专业市场行情,掌握当前的先进生产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才能在专业教学中结合市场行情与最新的技术进行教学。高职的专业课开发也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适应职业资格规范要求,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本课程的专业教师一年两次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对学校的具体专业要求,了解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作流程,生产场景的布置,所需的相应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思想素质等,然后在教学中将工作项目按照企业流程进行分析,并对专业课程的进行重组与开发,将课程项目进行实施和完善。形成了高职特色的“电脑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全部采用真实项目作为课程的教学项目,采用“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专业教师利用自身在设计行业的影响力,承担商业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素材,同时按照设计师的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学习到了电脑软件的基础知识,又学习到了在企业项目设计过程中该如何使用软件为企业服务。如为企业做标志设计、宣传画册、户外招贴、杂志封面、报纸广告、展板设计、包装设计等项目,学生直接与市场、公司的设计要求对接,使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直接体现了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成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一体、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融合、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训练相联系、课程内容与项目任务相一致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三、课程建设作用

篇3

由于电脑音乐是音乐领域的新发现元素,虽然其在音乐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带动了音乐的创作步伐。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电脑音乐技术的使用还并不纯熟,能够进行相互间交流的平台也并不算广阔,使资源共享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电脑音乐的运用,建立在一个健全的电脑系统运用的基础上,使资源能够及时的传达与共享,尤其是在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都不怎么完善的院校,要想紧随时展的步伐,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这些相关的设备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电脑音乐的创作技术,和对计算机系统的基础性了解。虽然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电脑音乐创作技术还处在萌芽阶段,但其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新课标改革也加强了对计算机运用的重视。除了我国各个重点音乐院校开设了电脑音乐课程外,其他地方院校也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完善了电脑音乐课程设备设施,开设电脑音乐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最新的音乐技术做好了硬件设施的准备工作。

二、电脑音乐技术在配器法教学中的运用

(一)将电脑音乐应用于课堂教学

电脑音乐的应用解决了很多传统配器法教学中无法攻破的难题,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音乐制作与编辑时,选用什么样的编辑软件,是能否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的前提,一款好的软件,能够方便创作者开展音乐创作,并有效及时地搜集到各种需要的音乐元素和音乐承载的载体。所以,找到一个集音乐创作、音乐元素采集、音乐试音、音乐录音和音乐效果检测的软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音乐制作的质量和形式的创新。例如,MAX、CSOUND以及MIDI等软件的运用,为以往配器法教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音乐得到了更好的普及与流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艺术形式的生活方式。

(二)将电脑音乐技术应用于习题训练

在传统的配器法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让学生进行习题的训练,一般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大都觉得没什么难的,都能够听得明白,但当进行实践操作时,就会发现原来简单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细节性的难题,所以,进行习题训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并且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可加强对软件运用的熟练度,使传统的配器法教学与新兴的电脑音乐教学相结合,为古典音乐教学增添新的元素。学生运用软件技术进行习题训练,再利用配器法教学的基础元素,使二者摩擦出新的火花,从而达到音乐制作的创新与发展。好的音乐都是在音乐制作人无数的尝试与失败后产生的,需要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并且在不断地探索中对原有音乐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鼓励学生在习题训练时,要学习音乐制作者的创作精神,把每一次的习题训练都看作是真正的音乐创作,并对音乐进行多次的聆听与感受,增强对音乐的敏感性,以便及时发觉不协调之处,然后加以改正,最终编辑出最完美的音乐作品。使电脑音乐在传统配器法课程中获得有效的提高与应用。

三、结束语

篇4

我校现有教师6人,54岁以上的有4人,平均年龄在50岁上下,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观念滞后,要求教师主动学习已不现实,为提高教师学习热情,我集中对教师开展电脑信息化应用培训。为此,我专门召开电脑信息化应用培训动员会。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认识,将信息技术意识灌输到教师的头脑中,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利用课余时间,对老教师进行开机、关机、阅览网页、汉字输入方法、文档的基本编辑、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等基本操作进行培训。我校现只有一台办公电脑,为方便教师上网学习,我校安排了《上网轮流学习时间表》,让教师熟悉网络环境下查找、下载、上传教育教学资料的方法,能在网络上利用论坛,聊天室,电子信箱等工具进行交流。

今年4月22日,我参加了由襄阳市教育局组织的《襄阳市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班》的学习。学习结束后,我立即组织教师开展襄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师应用培训工作,让全体教师了解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点为“三通两平台”,“三通”为: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加快内容建设与共享;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两平台”为: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能够登录使用襄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我的带领下,全校教师都已经熟练掌握了电脑的使用,都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与教学了。

虽然我校没有多媒体教室,但为了让我校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我将办公室当教室,把办公电脑当黑板,用教参上的视频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电脑前和老师一起学习。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教参上的视频资源,都是全国优秀教师准备的优质课堂,孩子们在这些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聆听,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合作交流,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提高了很多。虽然条件简陋,但孩子们也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师生共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电脑教学的优越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他们今后的腾飞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明白了要想走出山沟沟,必须发奋学习。同时,我积极采取多种方式,让电脑服务于教学中。

1、师生共学。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学习《第三套广播体操――七彩阳光》。由于学生没有基础,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通过师生共同学习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全体师生在电脑前共同观看广播操的分解动作,了解节奏变化;让学生多看视频的完整和分解动作,并边学边做;一节一节的学,教师学会后,进行领做操;让学生多看电脑和教师的标准示范,尽力模仿跟着做。先学方位,基础动作,再学合节奏(让学生跟着电脑自己喊节拍)。通过几天的学习,教师已经学会了,但学生还不能记住动作。我便利用每天大课间30分钟的时间,组织师生观看电脑跟着练习,对做的好的学生给于表扬、鼓励,使学生更有信心学好,做好。一个月下来,所有的学生都能跟着节奏做好广播体操了。

2、师生共唱。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音乐理论知识,不知道节奏旋律,所以学习起来非常难。我便利用电脑为学生反复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让学生先欣赏歌的节奏,然后在电脑上教会学生识别简谱中的高低音、停顿、节拍等音乐小知识,学生具备这些知识后才让学生跟着电脑学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利用电脑可以暂停的特点,一拍一拍,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教,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这样学习效率非常高,半天下来全体师生都学会了。之后,我要求全体师生在每节课前都必须唱一遍,使得校园里飘荡着欢快的歌声。

3、师生比武。农村孩子根本没有接触过绘画,也没有专职教师教,如果让他们画一样东西,都不知道如何下手。为了让孩子们会画,我在电脑上下载了基础绘画教学视频。每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全体师生共同观看,跟着教学视频一起学习。每节课后,我都把师生的绘画作品放在一起比一比,对优秀作品提出表扬,对较差作品提出改进意见。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的方式,师生的绘画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更浓了。

篇5

笔者通过对河南高校视觉艺术专业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抽样调查、对本校上课过程的记录以及采访视觉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关于学习效果的问题,发现了三类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模糊不清的教学目的

电脑艺术设计在中国大学中的艺术系或学院作为必修课程仅仅20年的时间,由于普及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短,这门学科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设置标准仍处于空白阶段。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大省,以科技为导向的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在其高校的发展也就相对滞后。这种滞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教学目标不清晰。多数课程在为期四到五周,每周1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段中,把教会学生技能作为课程目标。一般来讲,教师会把介绍“像素”概念作为学习设计软件的开头,例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接下来,一系列设计工具的功能被逐个展示及讲解,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做没有任何艺术理论支撑的练习。“这种授课的方式被中国大多数高校运用,是由于几乎所有电脑艺术设计教科书籍只强调电脑相关技能和手法而忽略了艺术或设计理论”[2]。因此,教学方法经常被当作课程目标。虽然一些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讲述艺术理论及历史,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从掌握电脑设计技术为出发点讲解设计工具。这样做的结果是,为了具体展示说明他们的观点,教师有时不得不拼凑从网络上找来的图片,最终借助设计工具完成特殊效果制作。课程结束经常以一张到两张二维设计项目为评判标准,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或者书籍装帧设计。非常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案例当中,由于对技术以及特殊电脑效果的过度聚焦,学生所完成的设计作品经常出现过度使用电脑特效的情况,而没有反映他们的个人艺术表达,这样制作的艺术作品仅停留在应用电脑技术的表层,失去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本质。

(二)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数字艺术在当今社会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河南省,已经有超过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视觉艺术专业。虽然本科学生扩招不断增长,学校由于扩招带来的收益也不断加大,但视觉艺术的课程设置十年来却未有大幅变化。根据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视觉设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五个阶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具体来讲,公共基础课也可以称作通识教育课,主要教授政治、思想、计算机等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课时当中。专业基础课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教授中外艺术及历史理论,训练基础绘画及造型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包含电脑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课程,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等,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进行学习。实习课程主要由外出实地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组成。据调查,视觉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均占到毕业总学分的约30%,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共占到总学分的约50%,剩余学分由实践和选修课程组成。这就表明,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时间的短缺会极大影响学生掌握电脑设计技能及方法的能力,至于将个人艺术表达融入其中的较深层面更无从谈起。此外,今天的电脑艺术设计并不仅局限于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设计,动态平面设计早已成为图形设计的另一种趋势。这意味着表现视觉艺术的媒介在不断更新,叙述手法在不断完善。同时,这种现象提示了传统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所强调的知识点已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今的动态平面设计更强调图形与观众动作产生互动效果,而非传统平面设计只处理图像视觉信息,多媒体的综合技术运用使动态图形不仅有形态,更有声音与动态”[3]。正因为动态平面设计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传统封闭的独立课程单元需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相关课程进行有逻辑的交叉衔接。

(三)先进教学设备的短缺

“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与教育投入的比率失调具有相当长的历史。”[4]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短缺首先体现在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拨款方面,教学设备的定期更新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尽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核心,但是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有效使三者结合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护航使者。尤其在视觉艺术专业领域里,电脑的硬件及软件更新对于其课程的有效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南许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仍存在着此类问题,低级别配置的电脑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设计软件的速度要求。此外,一些艺术学院无法保证电脑总数匹配学生总数,这就造成了教师有时候不得不要求学生上课带自己电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情况下,教师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电脑设计课程的方法建议

改革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提条件是明确新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曾经提出一条经典的课程目标设置基准:“既制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5]相关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第二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领域中能有光明的前景。除此之外,课程设置应具备可持续性的特质,意味着各门课程直接的逻辑交叉关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才能从中积累知识并且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五点整合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办法。

(一)专业基础课程

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仍旧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来强调艺术及设计理论与历史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创造一个了解艺术及设计背景的途径。这些课程可以同时以传统及现代艺术理论为重心,并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理论,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作为怎样把美学概念融入数字艺术的手段,并充分理解电脑艺术设计在他们作品中的重要地位[6]。这样,便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不会将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手法相结合的难题。

(二)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概念和不同的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应该在大学一年级开始。但在河南省,此类课程经常到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在此状况下,学生可能并不能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如果多媒体相关课程可以较早开设,学生就可能更熟练掌握此项技能并更容易把自己的艺术观点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去,而不会由于技能的生疏限制了他们创作灵感的发挥。同时,“电脑艺术设计课程需要紧跟当今科技与数字艺术的趋势”[7]。现今的美学观念和动态平面设计课程应该纳入视觉艺术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类课程,例如让学生接触现实实践设计项目,是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有效方案。

(三)与设计产业联系的工作室制度

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可以从视觉艺术专业的第三年级开始建立并持续到毕业年。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这种模式更能够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字媒体相关产业中去。工作室模式教学和以“项目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运作得较为成熟,它具备很强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到设计课题当中而绝非完成单独不相关的作业。高校可以经常请设计企业代表或专家来到课堂与学生分享设计趋势,或举办一些与电脑艺术设计行业相关的研讨会,并提供真实的设计项目。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作为“促进者”,能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设计问题,并在没有固定方式和局限条件下共同研究设计方案。这样,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市场需求,以便培养相关能力,为其毕业找工作做好准备。

(四)毕业设计项目

鼓励临近毕业的视觉艺术专业学生在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并寻求工作岗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是开放的,允许他们根据喜好挑选感兴趣的命题或者根据未来工作需求拟定相关题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辅助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设计。

三、课程设置改革之相关问题

除了需要对电脑艺术设计相关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整合外,也不能忽视教育资金的短缺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省,政府资金的投放与分配,不能够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依赖先进并昂贵的硬件及软件设备支持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将会因为资金的欠缺受到影响。此外,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比例应该削减,要增加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整体比重。思想教育及通识教育课程的过度填充可能会对此专业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相比之下,与电脑艺术设计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因为此类课程可以拓宽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能并培养其设计技能。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此类课程设置所占比例也会影响未来课程设置的改革。

四、结语

篇6

1.电脑音乐

电脑音乐是指利用多媒体电脑及与音乐相关的软件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来的音乐,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又是一种表现音乐的技术工具。电脑音乐文件有多种格式,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aac文件、wma文件、ra文件等。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是用音高和节奏来展示艺术的魅力;电脑还是一种科技工具,把复杂的运算集中在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中,用高速的衍变解脱现实的束缚。音乐和电脑结合起来就是电脑音乐,它是数码时代的听觉新艺术,是音乐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2.制作技术:midi、合成器、音频技术

通过midi数据可以记录各种音乐信息,选择适当的音色得到真实的回放效果。用实用的midi编辑技巧、快捷、简便地实现音符的修改、乐谱的打印、音轨的编配等操作,可以将丰富的midi效果器运用其中得到自然的音乐感觉。所有与音乐特性有关的操作都将以midi方式实现。

录音是获取音频数据的最直接方式。录制的数据通过各种效果器的处理,在音频编辑软件中进行加工,得到理想的效果,最终合成音乐成品。

从midi到音频的电脑音乐制作方式是成熟和完善的音乐制作思路。两者基于不同的原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二、我国电脑音乐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1.早期教育观念滞后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电脑音乐属于文化市场的产物,纯属娱乐或被用作获取商业价值,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学校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微薄,因此电脑音乐始终徘徊在艺术院校之外,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反,电脑音乐在此期间应社会需求在民间蓬勃发展,逐渐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电脑音乐制作者,逐步影响和改变了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目前迫于市场的需求和电脑技术的发展,高等艺术院校逐步认识到,电脑音乐技术是培养现代音乐人才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

2.教师电脑应用技术无法满足音乐教学

我国教育部一贯强调“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囿于观念的落后,加上初期电脑价格昂贵和外文软件语言的限制,电脑技术仅仅掌握在少数专业人员手中。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艺术院校的音乐老师懂得电脑音乐教学的只占20%,远远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由此可见,现代音乐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道路漫长而曲折。虽然国家强调过教师应参加计算机过级考试,但多流于形式,远离于实际应用。

3.电脑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国外电脑音乐教育在国外起步比较早,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规模和体系,而在国内,虽说电脑音乐领域不是空白,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数量规模、教学体系与成果效益上相差甚多。除此之外,我国电脑音乐教育出的人才数量与质量目前仍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对音乐教育、创作、制作、表演和传播领域日益重大的影响,重视和繁荣电脑音乐这一新兴学科已成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共识。

三、电脑音乐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1.基础效果

电脑音乐技术可以用现念的“听视觉”艺术代替“听觉艺术”。电脑音乐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上述状况。电脑音乐的智能化简化了传统音乐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习兴趣。

2.在基本乐理课程中的应用

基本乐理课程,由其名称可知,是学习其他相关音乐课程的基础,也是理论性最强的内容,因此也是最让学生感到乏味的课程,但是它也具有基础性、必要性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长期以来,按照“粉笔、黑板、钢琴”的教学模式,老师累学生烦,收效甚微。但是当我们将电脑教学引入到课程中时,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电脑音乐技术在视唱课中的应用

视唱课是音乐专业的重要技能课,也是音乐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的全面训练,学习者能深入掌握音乐语言的诸多要素,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视唱课程中加入电脑音乐,将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能强化教学内容。基本过程如下:

课前教师将视唱课上要教授的曲目输入到音乐制作软件中,方便在课堂上播放。然后还可以伴以不同风格的或是不同的和声,既可以是传统的钢琴音色,也可以是现代的、时尚的各具特色的乐器。同时在播放过程中老师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近距离的辅导,学习效果也能因此得到很好的保证。

电脑技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在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丰富了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赋予抽象深奥的音乐理论以可感知性与生命力,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了音乐学习的效率,有效促进音乐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7

论文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面向我国信息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一线专业,是艺术设计理论、技艺与电脑操作技术有机结合,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是传媒学院的重点专业。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学校与行业、企业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接与合作的办学机制,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区域特色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一、正确定位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最终决定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按照产业职业岗位对员工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要将“就业岗位需要什么,专业就教授什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纲领。高职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系统掌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利用各类图形图像编辑、室内设计软件工具实现不同的设计创作,能在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形象设计等行业领域从事电脑设计、制作和管理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高职电脑艺术设计的人才,除具有必需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外,学生通过学习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知识面宽广、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即具有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专业设计实际能力,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公关管理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人才。

二、制定适应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教学计划来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方案的制定与调整,主要受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其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首先要做到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变化的深入了解。根据新疆及巴州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特色,我们感到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是自然和科学,民族性和地方性是该专业突出主题。在制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增加部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相应调整了课时分配;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则增设新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充实,突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实用性;科学论证,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开设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目前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程四大部分,实现了课程模块化,综合考虑了对学生的必须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具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特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更准确,能顺应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合理构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电脑艺术设计是一个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大专业概念。电脑艺术设计涉及了商业平面设计、商品包装设计、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网络设计、CI设计等专业方面。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办学方向上可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学校自身的优势,有所侧重的构建课程体系,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几年来的工作实际以及市场调研的反馈,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调整,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电脑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确定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增强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应用的新内容,开发了新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完成了从旧的教学体系向新的专业模块式教学体系的转变。变从前的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为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核心技术课和考试课五大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及课程的设置都根据需要进行了调整。比如,将原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门课程按照现代教学要求,合为一门“设计构成”课程,克服了原有教学过程中,重点不突出,教学风格不一等不足,加强了课程在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就必须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现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产学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生产单位、社会合作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获得市场意识和商业化设计信息,及时把握社会和企业所认同的设计潮流与动态,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扩展他们的专业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根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特点,以市场为依托,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的平台放在企业,放在生产第一线。克服了传统美术或工艺美术教学模式下,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

(一)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专业教学与设计开发的一体化传媒学院通过个人出资一部分,学院出资一部分,建起了校办产业“大博士”设计制作中心,购置电脑及教学必备设施设备,并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随时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对内为实训工作室,承担专业课教学实践及培训任务;对外为设计工作室,采用公司运作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并将有关设计与教学紧密结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走向社会的练兵场,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了岗位,而且搭建了电脑美术专业教研室对内、对外开展教学研究与技术合作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订单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按照工作流程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实际广告图像制作设计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通过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学习了新的知识技能,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与社会实践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学院尚不具备的、必需的现场设备、师资或其它设备,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的全方位预演。为此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关键点,寻找联系行业企业的纽带,将“产”与“学”联系起来,并充分发挥这条纽带的作用。比如利用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企业等部门与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展深度合作,如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共同承接设计项目等工作,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为企业和社会输送适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五、以“改革每一次课”为突破口,突出实践教学主体地位

电脑艺术设计教学必须遵循一般性学科的教学方式和规律,但又必须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方式和规律。因为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利用电脑这个媒介工具将电脑软件技术以及现代数字科技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中讲课和上机都呈现有实际的设计案例,着重强调设计理念的思维创新,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做到实际操作与理念思维的有机结合,并以此提高设计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驱动,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实践动手技能。从上好每一次课入手,每一次课以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实践教学训练项目,营造教学情境,编制实训大纲,让学生每一次课都能进行真实的或仿真的生产性实践训练,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的结合,教学方式与生产流程的融合。在每一次课的内容中都融入了职业资格内容,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操作技能融入至每一次课中,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结合,教学方式与操作技能的融合。

六、注重电脑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教育与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不同人才,培养不同的人才就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从各类职业院校相同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来看,在设计中照搬模仿现象很明显,设计缺乏创新,作品比较单一、平淡,在别人的设计理念里跳来跳去,真正具有创新的设计作品不多。因此,要提倡教师对不同艺术风格的吸收,加强对创造性思维教学理论的研究,并把其他学科一些专门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运用到电脑艺术设计教学中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设立创新学分,将课内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有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认定学分并给予奖励。创新学分主要由设计竞赛、行业证书和社会实践三部分构成。

篇8

电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电脑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使电脑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成为广大学生知识、能力及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三大部分:

⑴基础知识 :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电脑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知识等。

⑵相关软件的应用: 包括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

⑶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语言。由此而及的电脑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⑴观察能力: 能正确认知电脑设备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特点的能力。

⑵记忆能力: 准确记住并再现电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等 的能力。

⑶操作能力: 十分熟练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电脑上机实践能力。

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在创造活动中或者在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它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不及程序设计所体现的有别于常规思维的创造性和成就感,之所以说程序设计有别于常规思维,是由于在程序设计中大量摒弃了以往数学教学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比如在累加程序和大量的赋值语句中使用了 S=S + 1 这一数学中无法成立的式子,以及经常使用的分治策略、最优策略和穷举策略都打破了以往的数学常规,极具新鲜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就是抽象思维。电脑教学中的程序设计就是以抽象为基础的,要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首先要考虑适当的算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再用电脑语言描述出来,将这个一般性的规律描述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在程序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猜测、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比如在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中往往是从 1 、 2 、 3 、……等简单情况入手,归纳出解题的途径,总结抽象出规律,最后为电脑语言编程解决。不难想象,一个习惯于程序的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定远优于不会编程的人。

3 、有助于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电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上机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将所学知识高效内化。在电脑语言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指令的功能、分析程序运行过程、及时验证与反馈运行结果,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地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通过程序模块化的思维方式,习惯于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来逐个解决,久而久之,从根本上形成了良好的结构思维的品质。另外,由于电脑运行高度自动化和程序化,因此在编程或操作中,需要有极为严谨的态度,稍有疏漏便出错停机,只有等检查更正后再重新开始。这个反复调试程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锻炼思维、磨练意志的技能形成过程,其中既含心智技能因素又含动作技能因素。因此,完全可以认为,电脑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电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刚教会学生的技术也许明天就已是落后的了。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自己更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阅读电脑专业书籍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立于不败之地。

----------

从广度上看,电脑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电脑教学、电脑辅助教学、电脑辅助管理和电脑辅助学习四项。电脑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电脑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操作电脑,以帮助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一些优秀的辅助学习课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解题策略、开发学生心智,专家学者对此早已达成共识,在实践运用中也有上佳的效果。另外,面对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落后局面,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启迪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在职业学校中普及电脑教育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让每位职校学生掌握“电脑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将影响到职校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生存。没有掌握“电脑能力”,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面对电脑手足无措;不会用电脑报税、定货、签合同,无法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在电话费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前无从下手;在浩如烟海的因特网信息中找不到亟需的信息等等。这就是省教委今年要求所有职教学生必须取得电脑等级证书,才能发给中专毕业证书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一些从事未来教育模式的专家学者均指出:进入 90 年 代,“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美国信息学家尼葛洛庞帝和信息业巨子比尔·盖茨分别在《数字化生存》和《未来之路》中指出电脑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可见放弃电脑将不能很好地衣、食、住、行。

篇9

[关键词]电脑音乐;高校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

1 高校电脑音乐技术课程

1.1 电脑音乐

电脑音乐就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的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操作过程。由于它主要依靠电脑为中心进行操作处理,以数字模式进行合成运算,所以也称它为“数字音乐”。

1.2 高校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高校音乐系开设“电脑音乐技术”课程是一项近年来兴起的、很有意义的音乐教育事业,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符合“教育创新”的精神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电脑音乐技术课程的开设也是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拓展。如在和声课的教学中,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在作品分析课程中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总谱的同时听到乐谱的实际演奏效果,可以通过乐谱仔细的分析乐曲的结构等。

电脑音乐技术运用于传统音乐学课程的教学之中也十分有效。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电脑音乐教学软件进行各种层次、各种方式的音乐分析:如《西方音乐史》、《世界民族音乐》、《世界各民族的乐器》等教学,都涉及到电脑音乐技术。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对于演奏专业的教学来说同样十分有效。如在电钢琴集体课教学和声乐表演课程中都可以得到应用。

2 高校双语电脑音乐技术课程

2.1 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的母语或学生已懂得的其他语言来讲授第二种语言表述的教学内容,本文所指的是用英语或汉语讲授英语原版教学内容。

2.2 高校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利大于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精通专业的双语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资源。培养出高效优质的双语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这样一来,我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双语”课程,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艺术类课程实行双语课程也是大势所趋,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因为根据其学科特点,往往被列为艺术类进行双语试点的课程之一。

2.2.1 电脑音乐技术课程采取双语教学,可以有力地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电脑音乐的教材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的中文教材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有的电脑音乐教材甚至只是软、硬件的说明书,缺乏系统性、合理性,许多方面跟不上当今科技文化的发展步伐,引进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内容体系等,都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2.2 通过实行双语教学,有助于改善英语学习的同时也使学生在电脑音乐技术方面尽快掌握本学科相应的外语词汇和了解先进国家的技术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除了英语课本身采用英语教学外,几乎全部采用汉语上课,因此,学生学英语而不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这样的现象尤其严重。电脑音乐技术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已学英语的基础上,利用英语获取电脑音乐知识,既能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也能学到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将通过计算机软件掌握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英语词汇和缩写短语,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音乐专业用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实行双语教学,使教师能够了解先进国家的语言文化,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有帮助,对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在不适宜的时候,在不适合的环境下,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实行双语教学,不但不能够提高英语学习,促进电脑音乐学科的发展,反而会导致影响电脑音乐技术的学习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专业课和英语学习都会受到影响。

2.3 高校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高校新生事物的双语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作为艺术类的电脑音乐技术课程更是困难重重,希望能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3.1 电脑音乐双语师资严重不足。双语教学师资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等院校艺术类的教师很多都是学士、硕士,个别重点高校有少量的博士学位,虽然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但其中绝大多数因为是艺术类毕业,所以英语水平非常有限,并且大都没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而且口语差、听力差,而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很高。尤其是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在课程中大量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都是英文。所以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制约双语教学普及推广的关键因素。

2.3.2 电脑音乐双语教材奇缺。教材是实施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元素或媒介,它与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双语教学必须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但实际上,艺术类双语电脑音乐技术教材奇缺,国内有的大多数是中、英文结合的教材或是软硬件的外文原版使用说明。

2.3.3 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面临实际困难。我国艺术类的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较差。一般艺术类学生要求英语达到三级,所以学生对自身的要求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低,况且有些艺术类院校还没有开设专业外语,所以掌握的公共外语的词汇与专业外语词汇之间差距较大,对于双语教学难以适应。这是影响电脑音乐课程双语教学推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4 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虽然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必须开设“双语”课程,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因为根据其学科特点,往往首先被定为艺术类第一批进行双语试点的课程之一。在电脑音乐学科中,我们是通过一些硬件、软件对音乐进行创作,目前我国使用的电脑音乐的硬件和软件都是国外生产的,标有英文标识,几乎没有国产的设备和中文标识。软件程序里的乐器列表都使用的是英文,虽然有个别软件进行了汉化,但是都不准确,在制作音乐过程中容易误导。所以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实行双语教 学是有它的可行性的。

再者,从2000年8月至今,教育部高教司和高教出版社为了做好引进教材工作,有关专家针对国内外一些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确定的24个课程类别和9门主干课程,对于艺术类的双语教材的引进我们也充满了希望。2001年,很多高校都制定了有关双语教学的有关内部政策,旨在有力地推广双语教学,其体系已日益完善,在有关双语教学的认定、课程的开设、考试以及课时酬金等方面都有了很具体的规定。对于学生,根据教育部有关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大学二年级学生要求掌握4000-5000个英语词汇,能阅读一般英语文体并能够进行必要的对话。因此学生已具备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虽然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生的生源越来越好,学生的素质也不断提高,学校对艺术类的学生的要求和管理也不断加强,相信电脑音乐实行双语教学的困难会越来越小。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来说,教师的国际间交流的增加为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应有的条件,我们并不否认在高校艺术类电脑音乐专业进行双语教学,在师资、教材以及学生水平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加深,双语教学必将在不断深化。

2.5 电脑音乐技术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2.5.1 教材的引进,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所以希望教育部对于艺术类的双语教学教材也同样重视起来。组织专家小组,专门论证引进艺术类电脑音乐教材的优劣,向全国高校推荐。

2.5.2 针对电脑音乐学科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专业英语或者是计算机双语课程来作为电脑音乐课程的辅助课程。

2.5.3 实施双语教学的形式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以对于电脑音乐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学校要定期进行培训或对外交流,加强教师的双语教学基本功。

篇10

关键词:信息;教学;电脑

中图分类号:TP3-4

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围绕课程改革,我不断更新教与学的观念,在课堂中转变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和教学目标,分解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但实际课堂中,还是碰到一些需要灵活处理的现象。

现象一:平台搭建好,任务布置好之后,少数几个同学做的很快,趁着老师不注意就打游戏。

现象二:一些同学,老师不监督就不做,总是觉得题目太容易。

现象三:少数同学很努力,但每次都不能完成任务。

现象四:课堂解答时间有限,学生探索时间不够。

我归结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1 职高生特点

(1)思想上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随着电脑的普及,一些学生认为中职信息课与专业技术无关;教学内容不实用;知识点已掌握或凭自己能力便可学好,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本身素质存在着差异。由于家庭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基础有明显差异;

(3)缺少阶段性的自我总结。大多数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走,缺乏对自己的评价和总结。

2 家用电脑普及后,我在中职信息课教学中的思考与做法

家用电脑的普及,使学习的方式变得多样,如视频教学,知识点没搞清楚,还可以回放重看,比课堂教学更有优势。在课堂上,也可以做为教学辅助手段。

着重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提高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

案例一:让学生“知己”,对信息技术课程有正确的认识

为更好的掌握学生基础情况,便于开展有效课堂,同时也想让学生对自身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了解。我对学生做了一个开放式测试,其中测试包括打字、设置桌面背景和屏幕保护等简单操作。

在进行开放测试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互相协作并与同学共同总结,思考课堂教学应如何进行。

开放测试反映出的问题:

(1)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做完后无所事事;

(2)不善沟通,只有个别同学能够主动请教或与他人交流;

(3)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的基本没有;

(4)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过高或过低,不敢尝试。

案例二:分层教学的实施及调整

对课程的知识点分层,按学生基础分组,通过《导学卡》、《升级卡》、《帮助卡》等在课堂上实施教学任务。通过分层教学,让绝大多数同学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委派基础较好、操作较快的学生作为课堂中的“助理”,负责帮助老师进行组内检查指导。

除此外,布置课外任务,通过微博与学生沟通、答疑。在课堂中给予肯定的同时,适时地给与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表现自己。

宁波市教研员陈建军老师的一条微博让我感触很深,原文如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如果说我有什么教育梦的话,那就是让我们的中职课堂堂堂光盘。初中段教育的每一堂课在畸形的应试压力下不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成长,抹杀许多所谓学困生的潜力。老师们能否一起前行借助#信息化教学设计#尝试差异化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成长。虽然我在课堂中的“地位”降低了,但课堂中多了很多“老师”,我也乐得自在。

案例三:注重课堂引导让学生清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Office 2007)》第二版第三章任务3.3系统管理与优化,教学大纲要求两课时完成。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练习的时间非常少,而且由于学校机房环境的限制,学生在对多账户切换和操作的时候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即使会操作,但没有时间思考,达不到我学为我用的教学理念。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任务书,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后由教师辅助学生总结操作方法和操作结果,体会操作目的。

学生通过练习,能够体会到不同的用户可以拥有独立的帐号和密码,甚至每个账户都可以由自己的桌面和主题等。在做课堂总结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多个账户的真正意义在哪里?除了“我的文档”是相对独立的磁盘空间外,磁盘其他的存储空间(如E盘)的文件是否每个账户都可见、可用?布置课余时间的探索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家里的电脑进行查看。并把自己的答案,及时通过腾讯微博,交流经验和心得。

3 对中职信息课程的教学反思

3.1 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前,过于自信,认为老师在课堂中讲解的知识稍微听听即可掌握。针对此情况,教师适当给与学生“打击”,能让学生在上课时更加虚心听讲;

3.2 课堂中分层能够促进有效课堂,激发学生潜力。通过课外的探索任务,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分层,适时地对学生给与帮助和评价,正面引导学生,通过家用电脑让学生进行课后探索,给学生创造学习和讨论的环境,也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探索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能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

3.3 合理的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家用电脑进行探索,能有效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并且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有利课堂教学及延伸。另外,学生的学习天赋也能够展露出来,便于选拔“尖子学生”,为兴趣小组选拔后备人才。

目前,家用电脑基本普及,正面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课外学习环境,按照学生层次,合理的布置任务、及时地给学生帮助和指导,对计算机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美)乔伊斯著,荆建华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