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21
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1 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类似于创造性想象,源于常规思维,但又高于常规思维,即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视域,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知识的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统合,又是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的统一,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从同一来源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新信息及各样方向不同的输出,通过迁徙作用探索未知的东西。
创新思维的特点在于多维性,即由一点向多极辐射,而非囿于一点一面。当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并在已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依靠头脑进行第一步加工,若能超越现有信息,往往就是发散思维所起的作用。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及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结构、多层次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认识“更上一层楼”。
2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创新并非神秘之物,人人皆有,处处可见。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来说,它更多地意味着发现新事物的强烈愿望和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行为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创新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2.1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心理学理论认为,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发现学生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土壤。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还可以激发创新潜能的发挥。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创新离不开怀疑和批判,善于怀疑、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培养勤思、善思创新品质的前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监督者,主体性、民主性荡然无存,这样无疑熄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要鼓励学生不迷信盲从,大胆挑战和否定自己的知识权威,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景是刺激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创造性因素,以思维训练为主题组织教学,基于所教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设计适量新颖别致、灵活多变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将其思维带入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急于寻找答案的氛围之中。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3)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思维的开拓性。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和健美操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融机械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为一体,开拓了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树立创新理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理念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以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是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蕴涵着教师的理性智慧,凝聚着教师的积极情感。不同的教师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而出现不同的教学行为选择。传统型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造,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造精神萎缩。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要结合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学条件等,从最优化原则出发,采取灵活、高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向和创造热情,启发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名创造性思维、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法,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多向性和多维性,即不囿于一点一面,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种目标、多种程式、结果或方案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头脑中涌现出尽可能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发散性思维不是着力寻找旧知识,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新理论、新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两种思维形式的融合,突出发散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交互网络系统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漂亮的界面、妙趣横生的画面、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具有开放性、主动性、互动性及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使计算机从单一处理字符信息的形式发展成能同时对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由无声世界进入有声世界,由静止画面进入动态画面、影视图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与自己生活背景和思维模式相对差异较大的学习环境之中,必然会产生意见、想法、观点的不一致,这样容易克服学生由于两种思维定势造成的想法的单一性,不同的观点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4 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协作性、参与性、系统性、可控性、实证性和自我纠正机制等特征。黄远振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或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高级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以问题为重要载体自主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主动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挖掘学习潜能,主动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对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纵横交叉的状态。而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的多寡密切相关,知识的继承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充足的知识储备为创新夯实了雄厚的基础,离开知识的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造就过程。
新形势下,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性学习,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双新,王苏敏.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04(5).
[2] 折惠兰.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篇2
1创新思维的特点
概念设计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将用户需求转换成产品或服务及其各方面属性的过程。概念是人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产品概念即设计者对设计问题及其求解所产生的思维总结。产品概念中所包含的设计信息,体现了设计师在创意过程中对设计知识的处理与应用,是创意思维活动的结果[3]。任何新想法的产生都是基于已有知识的推理与转化。创新与创意是将先前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建立了偶然的联系[4]。发散性思维,也称“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有效的拓展和建立事物之间关联性的思维方式,被设计界广泛应用。头脑风暴,是基于内部信息(设计师的个人知识与经验)与外部信息(从其他外部环境获取的知识与信息)的一系列搜索、关联、匹配和初步筛选过程。富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将常人无法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进行关联与转化,这种联想与类比的能力是设计创新思维的典型表现(图1是阿莱西公司的设计想象力,将产品的使用情景进行主题关联与比喻)。在创新研究中,对创新的度量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差异性度量(divergentthinking,DT),侧重于考察发散性思维成果的多样性[5];另一种是远距离关联性测试(remoteassociationtest,RAT),侧重考察聚敛性思维(convergentthinking)成果的独特性。创新的度量方式是基于创新性定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独创性(original),有用(useful),以及非显而易见(nonobvious)。独创性,即要求新的产品概念相较于已有的同类产品之间存在差别,也即具有新的特征与属性;有用,即设计能满足某些需求或解决某类问题;非显而易见,从思维的过程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信息资源更丰富,信息的关联结构更复杂,以及信息匹配更充分。
1.1限定性认知环境
正如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理,人对信息的掌握也只有趋于完善,而不可能绝对完备。现实中,由于知识与信息客观获取情况以及思维主体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直接限制了创意活动中参与的个体或组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这些所有可供利用的知识与信息的总和构成了创意思维的认知基础。在现有的限定性认知基础之上,进行以设计问题为中心的信息搜索提取,以及一系列创意思维的知识处理过程。激发创意时经常提到的“thinkoutofthebox”,这里的“box”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相对稳定的认知基础。因此,可调用的信息储备越完善意味着创意思维的认知环境越广阔,从而有利于建立起更充分和广泛的信息关联与匹配。
1.2信息关联结构
信息存储于人脑的记忆空间中,被提取与关联的前提是信息的激活。Gabora[4]指出,记忆在人脑中的分布具有稀疏性,且每次只有部分记忆能够被当前任务或经历所激活,激活强度从激活中心扩撒衰减。也就是说,越靠近激活中心的信息,越容易被人脑所关联和提取。如图2所示,记忆空间的激活范围以红圈为边界,区域内的所有信息将被有效激活。且由于d2<d1,信息标签2的激活强度大于信息标签1。这种机制保障了距激活中心最近的信息,通常也是最具相关性的信息,能获得最高的提取优先权,从而大大节省了信息搜索与处理的时间。由于距激活中心近的知识与信息是普遍能关联到的解决方案,而当那些距离更远通常认为难以被利用的信息一旦得到成功激活和应用,往往出人意料。这也是RAT创新度量方法主要考量的指标。信息关联是以最初的激活点为中心,向扩散中产生新的激活点,并建立起这些激活点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建立的这些信息点之间的关联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线性和网络两种。充分的线性关联有树状结构的特点。而网络关联打破了线性的层级结构和概念边界,将极大地拓展信息之间的可关联性。
1.3信息匹配模式
创意过程主要涉及两种思维模式:关联模式(associativemode)与推理模式(analogicalmode)[4]。关联模式是通过对非近邻或非常规关联的建立来获取潜在的新的解决方案。推理模式,被认为是创意智能的核心环节。在创意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的创意推理包括:跨领域信息转换(类比),概念的整合,以及概念空间的拓展和转变[6]。其中类比推理是根据类比原型和认知对象两者之间的属性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它们的另一个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不同于联想与想象的自发性,类比推理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思维活动,它以原有知识为基础,作进一步知识的扩展,使认知从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通过推理与关联两种思维模式,信息得以进行搜索,匹配,转化与应用,从而获得创新思维成果。设计活动中,根据匹配的信息内容可分为:情境匹配、任务匹配、偏好匹配、形式匹配等。设计师对产品概念的规划与用户对产品概念的解读,都是信息匹配的过程。前者是根据自己的设计认知环境构建产品概念空间,并以设计语言为媒介进行表达;而后者的过程刚好与之相逆,用户以产品的设计语言为线索,对产品概念空间进行重建和认知。设计师通过恰当的设计语言引导用户构建正确的心智模型,从而保障设计概念被顺利理解。因此,设计创新活动主要存在于两个环节:一是对产品概念空间的构建过程,另一是对设计语言的探索与表达。这两个环节都涉及信息的语义认知和匹配过程。准确而丰富的信息匹配能提高产品的可用性水平,拓展产品的概念空间,增强使用体验。
2设计创新模式
篇3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篇4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业精神 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虽然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各国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无不是以培育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创业品质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决定了其能否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创新创业品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所展示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其核心要素体现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三方面。
(一)创新意识(innovative)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的动力。”[1]大学生创新意识就是大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包含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因素。
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等。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只重视大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资格的获取,而忽视职业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2]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思维,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够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二)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
“创业精神”概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20世纪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创业精神看作是一股“创造性的破坏”力量,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将这一理念更推进了一步,称创业者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作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3]我们认为,创业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具有开创性的意志、信心、勇气和个性等情操特征。
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它要求大学生有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奋斗精神、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把握创新机会,养成自己独特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以创业心态和创业精神对待工作,并以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要求自己,形成创业行为模式。
(三)创造能力(creativity)
创造能力就是创新创业能力,也可以简化为创造力,是在知识学习和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和科学加工,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新方法,并应用它们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是战略、计划、实施、财务、项目、时间等管理能力的综合。[5]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隐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特征,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的现实体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知的信息、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6]
创业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诸如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和个人品质等。创业资金是创业的物质前提,创业知识为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体系保证,创业能力则使创业资金增值成为可能。[7]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求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开发,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培训模式,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现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创新意识是一种主观认知,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个性,而创造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将创新创业知识与社会物质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创新创业成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导向”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我们认为,由于不同行业或企业对创业者的要求不同,也由于个人能力结构和能力内容的差异性,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也不一样,从实践状况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素质要求也是大同小异的。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其应当存在而且可以存在一个通用模型,否则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我们试图构建这样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型: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精神的激励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当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
(一)强烈的驱动力
强烈的驱动力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最终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寿命的,不是创新创业的现状,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能,即驱动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是激励自己创业的不竭源泉。
篇5
[关键词]构造创新
什么是构造法又怎样去构造?构造法是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的观察,深入的思考,构造出解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构造法的内涵十分丰富,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它是以广泛抽象的普遍性与现实问题的特殊性为基础,针对具体的问题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基本的方法是:借用一类问题的性质,来研究另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若按习惯定势思维去探求解题途径比较困难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自己思维范围,运用构造法来解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通过构造法解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谋求最佳的解题途径,达到思想的创新。
1、构造函数
函数在我们整个中学数学是占有相当的内容,学生对于函数的性质也比较熟悉。选择烂熟于胸的内容来解决棘手问题,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a,b,m∈R+,且a<b求证:(高中代数第二册P91)
分析:由知,若用代替m呢?可以得到是关于的分式,若我们令是一个函数,且∈R+联想到这时,我们可以构造函数而又可以化为而我们又知道在[0,∞]内是增函数,从而便可求解。
证明:构造函数在[0,∞]内是增函数,
即得。有些数学题似乎与函数毫不相干,但是根据题目的特点,巧妙地构造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得到了简捷的证明。解题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让学生的思维使注意到某一点上,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搁浅了。启发学生思维多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例2、设是正数,证明对任意的自然数n,下面不等式成立。
≤
分析:要想证明≤只须证明
≤0即证
≥0也是
≥0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我们发现是不是和熟悉的判别式相同吗?于是我们可以构造这样的二次函数来解题是不是更有创造性。
解:令
只须判别式≤0,=≤0即得
≤
这样以地于解决问题是很简捷的证明通过这样的知识转移,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原来的知识表面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更为牢固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构造方程
有些数学题,经过观察可以构造一个方程,从而得到巧妙简捷的解答。
例3、若(Z-X)2-4(X-Y)(Y-Z)=0求证:X,Y,Z成等差数列。
分析:拿到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思路受阻。但我们细看,题条件酷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里a=x-y,b=z-x,c=y-z,于是可构造方程由已知条件可知方程有两个相等根。即。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有即z–y=y-x,x+z=2y
x,y,z成等差数列。遇到较为复杂的方程组时,要指导学生会把难的先简单化,可以构造出我们很熟悉的方程。
例4、解方程组我们在解这个方程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用常规方法来解题就困难了,我们避开这些困难可把原方程化为:
于是与可认为是方程两根。易求得再进行求解(1)或(2)
由(1)得此时方程无解。
由(2)得解此方程组得:经检验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在解题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大胆去探求解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口头提到的创新思维,又怎样去创新?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是其的基本特征。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知识广泛地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而构造法正从这方面增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角度,显得积极灵活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解题的过程中,主要是把解题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而不是要教会学生会解某一道题,也不是为解题而解题,给他们学会一种解题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我们所强调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追求题目的结果。运用构造方法解题也是这样的,通过讲解一些例题,运用构造法来解题的技巧,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华罗庚:“数离开形少直观,形离开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沟通代数,几何的关系,实现难题巧解。
3.构造复数来解题
由于复数是中学数学与其他内容联系密切最为广泛的一部分,因而对某些问题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从复数的定义性质出发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
例5、求证:≥
分析:本题的特点是左边为几个根式的和,因此可联系到复数的模,构造复数模型就利用复数的性质把问题解决。
证明:设z1=a+biz2=a+(1-b)iz3=(1-a)+(1+b)iz4=(1–a)+bi
则左边=|z1|+|z2|+|z3|+|z4|
≥|z1+z2+z3+z4|
≥|2+2i|=
即≥
例6、实数x,y,z,a,b,c,满足
且xyz≠0求证:
通过入微观察,结合所学的空间解析几何知识,可以构造向量
联想到≤结合题设条件
可知,向量的夹角满足,这两个向量共线,又xyz≠0
所以
利用向量等工具巧妙地构造出所证明的不等式的几何模型,利用向量共线条件,可解决许多用普通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十分有益。
4.构造几何图形
对于一些题目,可借助几何图形的特点来达到解题目的,我们可以构造所需的图形来解题。
例7、解不等式||x-5|-|x+3||<6
分析:对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分区间求解,这是比较繁杂的。观察本题条件可构造双曲线,求解更简捷。
解:设F(-3,0)F(5,0)则|F1F2|=8,F1F2的中点为O`(1,0),又设点P(x,0),当x的值满足不等式条件时,P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1-3<x<1+3即-2<x<4是不等式的解。
运用构造法就可以避免了烦杂的分类讨论是不是方便得多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
又如解不等式:
分析:若是按常规的解法,必须得进行分类讨论而非常麻烦的,观察不等式特点,联想到双曲线的定义,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把原不等式变为
令则得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满足上面不等式的(x,y)在双曲线的两支之间区域内,因此原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同解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利用定义的特点,把问题的难点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在不少的数学竞赛题,运用构造来解题构造法真是可见一斑。
例8、正数x,y,z满足方程组:
试求xy+2yz+3xz的值。
分析:认真观察发现5,4,3可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并就每个方程考虑余弦定理,进而构造图形直角三角形ABC,∠ACB=90°三边长分别为3,4,5,∠COB=90°
∠AOB=150°并设OA=x,OB=,,则x,y,z,满足方程组,由面积公式得:S1+S2+S3=
即得:xy+2yz+3xz=24
又例如:a,b,c为正数求证:≥由是a,b,c为正数及等,联想到直角三角形又由联系到可成为正方形的对角线之长,从而我们可构造图形求解。
通过上述简单的例子说明了,构造法解题有着在你意想不到的功效,问题很快便可解决。可见构造法解题重在“构造”。它可以构造图形、方程、函数甚至其它构造,就会促使学生要熟悉几何、代数、三角等基本知识技能并多方设法加以综合利用,这对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钻研独创精神的发挥十分有利。因此,在解题教学时,若能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广泛的联想则能得到许多构思巧妙,新颖独特,简捷有效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内涵;模式;成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40-03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中国与有关国家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依靠既有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行之有效区域合作平台,借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中国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省属综合性本科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十三五”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全面建设,优选路径,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建设思路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自由全面发展、善于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助推建设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基于大学生创新基础上创业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不同于单纯创新,也不同于单纯创业。大学生创新强调是开拓性与原创性,大学生创业强调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概念中,创新是创业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体现和延伸。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关系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1.大学生创新教育内涵。大学生创新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大学生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迎接“十三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挑战,研究与解决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精神和能力问题。
2.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探索大学生教育活动,为迎接“十三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挑战,培养大学生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为目标,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分阶段、层次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实用教育,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特征。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系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进行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有机互融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系(见下页表1)。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类型及模式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类型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形式按不同类型学校、专业、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类型(见表2)。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三种(见表3)。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问卷调查、材料搜集等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情况问卷调查、材料搜集,针对调查结果详细研究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见表4)。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问卷调查、材料搜集等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情况问卷调查、材料搜集,针对调查结果详细研究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见下页表5)。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因素,是“十三五”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领域中新确证和响应。黑龙江省综合性大学开展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真正担当起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重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商科院校 ;创新型人才 ; 哲学思维 ;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知识与信息高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尤其是商科院校以培养服务市场经济和从事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社会管理复杂多变,商场如战场,只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思维敏锐、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哲学的本性就是创新。哲学与创新思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哲学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为根本宗旨,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哲学源于不断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挑战现有观念,开辟新的思维空间,是哲学特殊的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最根本的创新学。学习哲学能够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促进认识和思维上的深刻性和预见性,提升思想的创造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这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哲学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任务,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那么如何发挥哲学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怎样培养创新人才的哲学思维,就成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哲学思维及其特征
哲学思维即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运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思维,即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哲学思维是人类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理性思维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辩证性。“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1]对任何事物都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批判性。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上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实践性。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超验性。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第五,反思性。即一种事后思维。黑格尔说:“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物后面的反复思考。”[2]哲学反思是对世界是什么,怎样认识世界以及怎样在世界上生活等根本问题的探索。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智慧、生存智慧。其根本特点是实践性,强点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创造生活。总的来说,哲学思维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具有哲学思维素养是21世纪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
二、哲学思维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精力充沛、信念坚定、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特质:
一是有可贵的创新品质。即有理想、有抱负,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二是有坚韧的创新意志。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既定目标始终不懈地进行奋斗,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三是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有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和顿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真谛,四是有超前的思维。即思维的前瞻性、独创性、灵活性,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五是有开阔的视野。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又精通自己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拥有的信息量大,文化素养高,思路开阔。六是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遵循科学,具有严谨而求实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实践。
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中国,需要一批有理想信念、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有深刻理论思维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创造力呢?作者认为,创造力来源于深刻的理论思维,来源于哲学思维的培养,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没有别的手段[4]。可见,哲学对于提升高素质人才的创造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一)哲学思维的 “本原”性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
创新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独立人格。学习哲学,有助于确立人的“理想”与“信仰”。人们常说,哲学是智慧之学,是因为哲学思考的不是特殊问题,而是探求自然、思考社会、追问人生乃至求索宇宙的真谛,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的生活与实践提供指导。从本质上看,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系统地、反思性的批判性思维活动。马克思认为,自己思想的优点恰恰在于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正是基于这种本质特征,哲学要求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知识进行新的概括,对整个世界的图景形成新的总体理解;哲学要求以理性的眼光审视现实,以范畴的形式对世界或社会中遇到的纷纭复杂的事物进行新的归纳和总结,从而发现一个事物甚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人们有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在这个基础上,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确定自己的现世信念。选择一种哲学,就是选择了一种现世信仰。哲学作为根本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为人类寻找发展的方向,也为人的生存、生活、发展提供安身立命的根本,促使人们憧憬理想。哲学的精华在进入人的头脑之后,也同样会融入人的心灵世界之中,滋润和丰富人的心田。作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敢想敢干,而且必须具备道德力量和坚定信念,是做人、做事的模范。学习哲学能够帮助人们通晓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有了规律性的认识,人们就往往具备科学而坚定的信仰、理性而坚毅的品格,具备道德的感召力和规范力。
(二)哲学思维的“整体性”帮助人树立“全局”观念
创新离不开对问题的全局性和系统性思考。哲学作为一种整体世界观的学问,更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战略思考能力。哲学能够促进认识和理解上的整体性,哲学思维的全局性和系统性让人具备某种宏大的视野,能够在思考任何具体问题时也关照全局及整体。每个成功的领导者,都不会忽视自己的管辖领域的战略规划,正确而清晰的战略规划,是事业长盛不衰的前提。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把部分置于整体框架中加以考虑,把局部放在全局的视野中来估量,把当下与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思考。在整体问题上,哲学有独特的优势,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学习哲学有助于人们的战略思考,从多样性和繁杂性事物中,发现本质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使人们能够找准主要矛盾、抓住关键问题。
(三)哲学思维的“辩证性”使人能“灵活”地看问题
创新离不开辩证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它从联系与发展中、矛盾转化中,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中去看待和认识事物,拒绝片面性与绝对化,因而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避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提倡辩证性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深化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创造性、预见性、灵活性,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辩证思维方法还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产生的方法论前提。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包括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当然也就谈不上改造世界。因此,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对于人们全面和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创新思维的根基。
三、如何培养哲学思维
哲学教育要能成功,方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成功的哲学家未必是成功的哲学教育家。但力求做一个成功的哲学教育家应当是每位真正热爱哲学事业的人们的自觉追求。哲学教育的方法同哲学学习的目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向学生转授系统的哲学知识,使学生成为饱学之士,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因此一个成功的哲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哲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外用好哲学。
(一)哲学教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创新的必备前提是独立思考。那种随大流,人云亦云,前人没有做过和本本上没说过就不敢想也不会想的人,是决不可能创新的。只有敢于“离经叛道”,不满足现成的东西,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思想方法上无保守性,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结论敢于大胆怀疑,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人,才能找到创新之路。哲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不仅要为学生解疑、释疑,而且要善于启疑、置疑。“哲学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种启示和引导,他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让学生思考。”“哲学教师应关心那些愿意独立思考,而且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这些人中或许会出大哲学家。”[5]一般来说,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哲学教学要给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探索兴趣与求实精神
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地点和条件影响,使教学双边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应结合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哲学沙龙、讨论会、辩论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实现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在更加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开展集体讨论或辩论会,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使学生掌握深刻而常用的知识,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重视课外阅读和课外科技活动。他认为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会发现许多不懂的东西,从而产生求知欲,主张为学生提供足够自由支配的时间。[6]课堂教学要注意“留白”,还学生思维的时间,而且课余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创新乐趣,欣赏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218页
[2]黑格尔.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467、465页.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中学化学实验
多媒体教学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摄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把文本、图形、图片、图像、影像、模型、装置图等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加以生动地再现,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不仅有利于化学实验的开展、学习环境的改善、实验效果的提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大胆尝试选择、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能重现实验过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规律或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是有些化学实验需要特定的反应条件,或者是因污染严重而无法在课堂上当场演示,如果只凭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挂图)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此时,多媒体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难以观察的实验现象,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如硫酸的工业制法、海水的综合开发利用的过程、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等实验,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能使微观问题宏观化
抽象问题直观化化学的发展正在从宏观研究向微观领域纵深,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却显得无能为力。比如,原子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排布就比较困难,单凭教师讲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以研究物质变化为基本内容,很多都是抽象的知识。如以离子为研究对象的离子反应等问题,离子在溶液中的反应观测不到,目前教学中通常采用一些手工绘制的教学挂图辅助讲解,其真实性较差且不能移动。在多媒体教学中采用flash 动画,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问题如电解质的电离问题直观化,借此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人的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媒体的出现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学校往往都是人满为患,学生无法一一动手做实验。因此,模拟实验变得很实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电脑上展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钢铁的腐蚀原理与防护方法等,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不但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多媒体技术使实验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明显提高
重视实验的考查,特别是重视实验原理的分析、科学实验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的考查是近几年理科综合试卷的一大特点。
化学网络实验室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化学网络实验室实现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的结合。中学化学实验室实现由远程虚拟仪器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也赋予化学网络实验室智能化特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不但为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技术支持,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通过化学网络实验室的计算机在网络中模拟一些实验现象,学生操作时能按照网络给出的步骤和现象在实验室的仪器上做出相应的结果。这样教学不仅仅能够提高效率,更加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甚至还可以指导异地的学生进行实验。
化学网络实验室使得处于不同位置的学习者可以同时对一个实验项目开展实验工作。教师可下载实验指导的网络课件,通过反复播放、中断、定点反复、定时反复、慢动作等不同的方式指导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讨论可以在小组中进行,也可以进行远程讨论。
五、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教材中实验内容,补充具体典型的例证实验,且例证实验的排列要具有探索意义,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有关各种新型陶瓷的网址可以链接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课件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思想,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必修2和选修4中“原电池原理”中电子的转移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可以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能够很清楚地说明电子的转移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教学便于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联系,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接受信息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篇9
长期以来,“通才”与“专才”一直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基本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受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所制约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从单纯的专才教育的模式向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
高等教育主要是依靠大学来实现的,大学是知识传承、创造以及人才造就和科技创新的基地。大学不仅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的重任,而且要在知识传播、创造和全社会科技进步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门教育,即“专才”教育,大学生应该通过大学学习接受专门教育,成为专门人才,但他们同时应该承担起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的重任,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成为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的推动者。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一直是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反映最为活跃的学科,是许多新兴学科生长的温床,它必然密切关注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培养和造就符合时展要求的优秀人才尤为重要。就目前在我国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而论,我们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应有如下一些特点和要求:
1)由于我国正面临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是:(1)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呈加速发展、急剧变革的态势;(2)学科仍在继续分化,但更多地是趋于高度综合,在分化和综合中不断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向学科;(3)是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就需要不同类学科的协同发展,在互相整合的过程中相互推进。在科学技术在发展和整合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职业和行业,需要大量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且又具有较强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就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熟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高素质人才。
2)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用人体制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逐步向自主择业制度过渡,用人单位要选拔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强工作能力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近年来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学有所长,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这说明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亟需加以改变,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专业性,在过去的用人体制、经济和科技发展较为缓慢的年代,他们能在某一专业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单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是能满足当时的工作需要的。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快速増长,当前的行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技术界限出现了综合、交叉和相融的趋势,任何人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是难以胜任现实工作需要的。此外,随着全球通讯和交通的日益便利使得世界经济活动日益活跃这就需要具有很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获得人们的普遍尊重与认可,促进经济活动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很强专业知识,而且是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3)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自然科学的不断革命,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大大高于以往的水平。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和科技趋于全球化,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科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宽厚的知识基础,全面扎实的基本技能,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构成知识经济时代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素质。知识经济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应当得到充分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也日趋人性化。最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将实现同生共荣、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这就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优良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和不断开发智力潜能推动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智能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仅仅依靠专才教育是无法实现的。
4)电气工程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涉及到的技术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电气工程领域所涉及到的行业管理向高效益、市场化发展,这一切都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开阔的视野,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熟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具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
2.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被时代赋予新的意义。素质教育既没有否定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它是在传统通才教育的基础上的新发展,不仅要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有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从事社会工作,适应当代不断变化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变革;同时,强调高等教育要塑造完整人格特征和丰富个性特征的人才,突出人的各种能力和协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培养百科全书式的通才,那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事实上也不可能。素质教育认为:高等教育不应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终结,而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特征是:
1)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精通一门学科专业知识,而且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知识面相当广博;其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涉猎各类学科,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2)具有开拓性的创造型人才 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培养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有学习、储备新知识的能力,而且具有不断开拓前进、对创造知识的能力,能不断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这种需要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种类的。应用型人才应有善于学习的能力,相当扎实的专业能力,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前进的创新能力。
这种三位一体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当代社会的中坚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主流。同时,当代通才教育要求克服专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导向上的几个典型的缺陷:(1)克服其过重的知识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克服过窄的专业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3)克服其过弱的文化陶冶,提倡发展学生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4)克服过重的功利导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5)克服其过强的共性制约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统一和整合。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知识体系框架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我们认为:本科生的培养范围应更加拓宽,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要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系统深入的强电知识和较系统全面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微电子方面的知识。此外,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方面,要全面更新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为此,我们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基本、最完整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框架。所谓“最基础”,就是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把握电气工程的技术脉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打下扎实基础;所谓“完整、可持续发展”。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些课程之后,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更加系统地、深入地开展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要求出发,其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中除了具备与其他工科类专业相同的自然、社科、外语,管理等基础课之外,还须具备下述的三大知识系列课程:
1)电工电子系列课程
包括“电路基础”、“电子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电磁场”、“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5门课程。
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
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微机系统”、“信息通讯网络概论”、“软件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现代检测技术”7门课程。
3)电机与电能系统系列课程
包括“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基础”、“电能系统基础”等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理解专业构建的体系以及对今后的专项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上述三大知识系列课程外,再加上适当的专业选修课、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电气知识体系,适应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
4.结束语
篇10
学校图书馆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现着文化的价值观,它体现包括学校的校风、学校精神、管理者、教育者的思想理念等。一个学校的好坏,与图书馆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和发展校园图书馆建设,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探讨和认识职业学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进一步建设好图书馆,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职业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良好的传统,都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一、职业学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以师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文化现象。就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而言,它是指发生在职业学校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有其自身特征:一是文化的社会性。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性质决定了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社会基层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需要行业拉动、社会参与,其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校园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社会文化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二是职业学校本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于高院校来说差一些,因此不但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教育。
1.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职业情感
学校教育从本质上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作用,而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不在于死板、现成的知识,而更多地在于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氛围正是实现这一教育作用的最好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情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对自已所从事的职业有强烈的责任性。高职学校的学校特点决定了图书馆的理念和资源的结构。
2.社会化作用,创造准就业环境
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缩影,它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使受教育个体实现生活目标社会化、价值取向社会化,道德规范社会化、知识和技能社会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化目标,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准就业环境。
二、学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职业学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行业科技的前沿窗口,传递着各种先进的知识信息,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学生通过阅读馆藏的各种文献资料,既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还能深化课堂教育,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存纽带开展的。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先进的设备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S富,是校园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资源,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校园文化,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水平。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馆藏建设中不仅针对学校的职业设置和学科发展组织藏书,同时也要面向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建设馆藏,建立一个适合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
3.提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有全面性、生动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使其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使其智力因素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开展各项读书实践活动,自己通过读、讲、写、编等实践,使智力得到开发,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提供了优良的活动环境
图书馆有着安静、整洁、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到处充满着文化气息;同时,信息检索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又充满着现代科技气息。内容丰富,品位不凡,良好的环境必将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动力,给人以创新思维的灵感。学生置身其间认真读书学习、开展一系列活动,必定有助于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情操,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职业学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探索
图书馆不仅要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同时要更有效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为学生服务是我们图书馆的天职。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图书馆也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延伸,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基地,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充实和丰富自已。
1.发挥信息资源优势
信息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网络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认识到网络资源对学生的心灵、价值观、和各种行为的影响,建立适合职业学校发展和教学、科研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并能够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提供一个健康、丰富的网络信息
2.创造优雅的环境
图书馆明亮的阅览室、书库和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报告厅等等,这些设施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支持。藏书丰富的书库可以激发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优雅、安静的场所可以增强自律意识、开展自我教育,现代化的网络环境和设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学习动机。图书馆可以利用环境来感染人、塑造人,还可以用动态的活动教育人。图书馆既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充分体现文化的内涵,又要不断发挥环境和设备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各种保障。
3.教育引导作用
图书馆在学校中的教育地位举足轻重,图书馆的教育作用必不可少,在职业学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的教育地位更加突出,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校园中的教育地位,认识到图书馆的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紧跟是时展,开展适应时展的教育主题。
4.提高馆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
如果说图书馆是开展校园文化的一个载体,馆员则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馆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不断地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锻炼馆员的各种能力,尤其是策划、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力和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能力,发挥馆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5.读者服务工作多元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