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业化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业化的内容

篇1

江苏省住建厅副巡视员当前主要建立三个体系,即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市场应用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并定期建筑工业化技术公告。

建筑业是江苏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2014年,据初步统计,江苏建筑业总产值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建筑产值规模居全国前列。但总体上看,江苏建筑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存在建设周期较长、资源能源消耗较高、生产效率、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在新一轮发展中,住建部明确江苏省为建筑工业化试点省,江苏以此为契机,以建筑工业化为引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推动江苏建筑业再上新台阶。

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总体设计。江苏建筑工业化起步较早。2007年制定了《江苏省建筑工业化细则》,成为全国第个在省级层面上进行工业化技术规范指导的省份。2011年《关于城乡发展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建筑工业化为抓手促进建设生产的节约实效。建造过程中低碳环保,将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衡量建筑企业资信的重要因素。2014年10月,江苏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推进建筑工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扶持、保障措施、实施路径作了明确规定,并由省政府成立建筑工业化推进小组对全省进行指导。

分步实施。江苏明确了以绿色建筑为方向、建筑工业化为手段、住宅工业化为重点的实现路径,并根据省情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试点示范期(2015~2017年),主要是推动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养龙头企业,建立建筑工业化标准、技术和质量等体系框架。第二步推广发展期( 2018~2020年),主要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全面构成现代化生产体系,建筑工业化技术、产品和建造方式产业联盟,全面构成现代化生产体系,建筑工业化技术的产品和建造方式,推广至全部省辖市。第三步普及应用期( 2021~2025年),即到2025年来,也就是用10年左右时间,使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成为主要建造方式。

有序推进。在住建部和江苏省政府指导下,各级政府推动建筑工业化的热情很高、力度很大。部分企业也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投资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对全省建筑工业化基地进行了合理布局,防止像光伏企业一样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出台文件,如扬州市政府就明确规定,全市规划投资2~3个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从而确保了建筑工业化基地的健康发展。

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建筑产业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维护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快推广信息领域的最新成果,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智能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信息统筹技术在建筑业中的研发、应用和推广。鼓励建筑企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营销自己的建筑产品,推广金螳螂利用020模式,从工装到家装跨界发展的先进经验。金螳螂在2014年5月收购了家装驿站,建立了电商平台。家庭装饰可以在互联网上订购,然后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目前在50个城市展开,以后将逐步发展到200个城市。这种做法,对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来推动建筑工业化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充分发挥企业在建筑工业化中的主力军作用

企业是建筑工业化的主力军。目前江苏省有10多家大型建筑企业进行建筑工业化的尝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南集团的框架体系、大地集团的世构体系、镇江威信模块的钢混体系、苏州皇家木结构体系等。但江苏建筑企业总体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房建领域的企业较多,处于建筑行业的低端,轨道交通,桥梁,港口等建设能力不足。现在江苏6个城市在建地铁600公里,市场基本被大企业垄断。江苏要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像南京一样,由市政府牵头,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向地铁等高端市场迈进。要组建一批工程研发中心、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对建筑工业化研究,重点开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结构体系的创新研发,尽快形成设计技术、部品生产建造技术、装配施工与集成技术、成品住宅技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强制度创新。建筑企业要改变项目部大包干的旧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总部对项目部的指导。企业总部是决策中心、金融中心、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控制中心,是机械设备和人力资源的调度中心。一个项目用什么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都由总部通过信息化系统加以指导,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这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江苏建筑企业在2000年前后,大部分改为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许多企业成为集团化的大公司,下面有分公司、子公司、项目部,现在是怎么调动各个层次积极性的问题。有些企业已进行了大胆尝试,比如南通二建进行了项目部公司化运营的探索,赋予项目部更多的权力;南通四建进行了股权流转的革新,对企业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加快人才培养。要开展多层次的建筑工业化知识培训。使行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通过培训,更快掌握相关的前沿知识,提高科学管理和技术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工人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当前建筑工人主体仍然是农民工,要以住建部实施新资质标准为契机,努力把建筑工人培育成职业化的产业工人。整合力量、加大扶持建筑工业化发展力度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2014年10月份,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大财政对建筑工业化、工业化基地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税收、土地、科技和人才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各市县政府也纷纷出台文件,加大对建筑工业化的支持。

加大对建筑工业化基地扶持。动员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设计企业以及大投资集团,投资建设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参加建筑工业化联盟。

加大建筑工业化产品的宣传、提高群众的认知度。积极宣传建筑工业化、建筑产品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美誉度和知名度。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对建筑工业化的引导

加强技术指导。省住建厅成立由主管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组成的建筑工业化专家专业委员会,进行标准编制、项目评审、技术理论、性能论定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当前主要建立三个体系,即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市场应用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并定期建筑工业化技术公告。

篇2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自动化;产业化;现状;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材工业自动化发展速度较快,除了计算机的应用外,分析检测仪器和装备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工业自动化是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自动化技术就是探索和研究实现自动化过程的方法和技术。它是涉及机械、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1 建筑工业化含义

建筑工业化主要指“新型建筑工业化”或“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手工劳动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等;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建筑。

2 建筑工业自动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几类企业:房地产开发类企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钢结构生产企业、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是做住宅的产业化,而选择住宅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建筑质量,同时通过工业化生产缩短建筑建造周期提高资金周转率。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的优势,但前期研发需要进行标准化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的试验,这并不是房地产企业所擅长的内容。房地产企业在上游供应环节进行部品、材料研发,并应用于自身住宅开发,寻找构配件、部品工业化生产企业,建立畅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从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来看,将成为未来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企业。

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企业多是由施工企业或预制构件生产发展而立,从最初的施工安装或预制构配件生产为优势,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向上游标准设计、现场装配安装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方面延身,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从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来看,是未来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企业。

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涌现一批领先的具有先进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的钢结构企业。钢结构企业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可再生得复利用,是建筑工业化的理想结构材料。建筑工业化成为钢结构企业的得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依然以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结构的使用比重相对要小,而且使用钢结构的工业化建筑成本会更高。

3 我国建筑工业自动化发展

3.1 结构构件装配化

在建筑工业产业化中,结构构件装配化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构件装配化主要是用于高层、中层结构的施工,初始时并不需要对所有构件都实行装配化,可以优先进行外墙保温墙板的预制问题,将外墙装饰层、保温层、结构层合三为一,这样制成的预制板不但能够明显加快工程施工,而且又避免了墙体外脚手架的搭设、外墙保温层的铺设,既消除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又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结构的内承重墙仍可考虑现场浇注,楼板采用预制楼板或者叠合楼板,取消楼板支模的施工;对于隔墙、楼梯、阳台等,可以使用工厂预制构件,以避免抹灰作业。采用以上措施后施工现场现浇混凝土工程量仍很多,但由于商品混凝土站的增多以及泵送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混凝土浇注机械化作业。对于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可以结合标准住宅设计而采用全装配结构;对于钢结构及框架结构,可以采用永久性模板和叠合楼板充当建筑物的楼板。

3.2 加快标准体系与法制建设

建筑业的工业化改革势必带来安全检验的困扰,如工厂预制件的合格标准,构配件搭接节点或截面的检验,以及整体建筑的稳定性。右图是魏尔曼提出的标准化空间的三维示意图,他提出一个专业的标准化内容包括术语符号,规格,采样与检验等,尽管我国已对构配件的生产尺寸及组件设计提供了统一标准,但是对于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以及相关图集的专业术语等没有明确清晰的划分。部件的生产缺乏模数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部品与主体,部品与部品之间的节点粗糙误差大,缺乏相应的市场规范,容易导致搭接错位或留存交界缝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在宣传推广工业化建筑理念的同时,加快完善我国模数统一协调标准,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依靠过硬的指标和可信的监管机制,为工业化进程推广良好市场,逐渐形成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制度。

3.3 运用BIM技术实行信息管理

建筑业拥有庞大的生产链,不仅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其生产模式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如受到当地地形气候影响等等。概括地说,建筑业具有“零星化”和“分离化”的特点,涉及方面多而广,市场结构复杂,协调管理困难,普通的管理模式将无法满足工业化需要。引入信息化模式,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是促进我国建筑业升级的捷径,BIM作为新兴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具有信息共享及可视化模拟等多项功能,在工业化装配化搭接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搭接位置、可视化模拟施工工序和及时反馈构配件生产误差信息,此外利用BIM的4D动态管理系统,对施工进度,资源动态,质量安全和场地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优化组织流程,增强产业链协同能力从而达到增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

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力和困难。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让工业化不只停留于纸上谈兵,不仅需要更多的实践基础来支持理论,而且需要业内业外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应当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吸取国内外经验并源于现实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建筑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宏宇,张春光.住宅的产业化趋势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07):121-122

[2]王正华,刘时海,佘小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未来建筑工程业发展以及应用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372.

[3]陈建伟,苏幼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及其连接技术.世界地震工程,2013(3):38~48.

篇3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1.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篇4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建筑业如何实现现代化

1、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手段来说,建筑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就是建筑工业化。

2、从建筑的功能要求来说,它要能够满足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和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从建筑的社会性来说,它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围绕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有利于广大人民的环境条件。

4、从建筑的艺术性来说,要能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具有充分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气息的内外空间。

以上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而又是互相制约的。但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筑工业化,因为它是建筑现代化所必需的生产手段和物质条件。而建筑工业化的前提则是设计标准化。那么,设计标准化是否会限制建筑师的创作自由呢?笔者认为建筑创作从来都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的,而且在社会生产力愈低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也愈大;而每当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一步的时候,建筑的创作活动才能得到一次解放而呈现出一个跃进的局面,这已是为历史所证明的事实。所以,建筑工业化的实现,为我们创造出更好的物质条件,从而使我们获得更多,更大的创作自由。同时又以我们的创作成果去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1、我们要研究住宅建筑的各种平面和空间参数,使之系列化、统一化,做到构配件规格少、形式多样;

2、要研究建筑的外部空间组织,使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做到既统一又有变化、富于韵律感;

3、要研究个体建筑或建筑单元的内部空间,使之达到充分的使用效能;

4、要研究在工业化的前提下,吸取我国各地建筑的传统经验和优秀设计手法,创造我国当代的建筑新风格,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建筑与结构统一。

总之,我们要从建筑工业化的大生产、高速度出发,根据现代的建筑功能要求和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条件,努力创作,为加速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贡献力量。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篇5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工厂化制造;专业化施工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 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

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篇6

关键词:分包体系问题

随着建筑工业化程度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基于专业分包系列和劳务分包系列的总分包体系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原有的合同法律制度环境对分包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这是因为,现在许多政策法律的规定尽管适应当时的建筑业发展水平,但是难以满足建筑工业化最新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建筑行业内纷繁复杂的具体情况。、

1.“禁止再分包”的规定与建筑工业化条件下专业进一步细分的要求不一致。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建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型、不同层次的施工队伍,他们从事的工作范围和主营业务逐渐呈现差异化特征,有从事地基基础、钢结构、机电安装、电梯、锅炉、幕墙的生产和安装等专业分包的企业,也有仅仅从事造价预决算中钢筋工程量计算的企业。目前工程项目不允许再分包,只设一级专业分包的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分包市场多元化、体系多样化的现实要求,甚至成为专业分包体系成熟完善的制约因素。

2.“主体结构”定义不明确。

《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建筑企业自行完成。……”其中,“主体结构”的常规理解在当前建筑结构技术不断增加新的涵义的情况下显得定义不明确。例如:某科技大厦除地下室与主体塔楼的电梯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的结构体系。同时具备较强土建和钢结构施工实力的单位较少,要严格按规定又找不到理想的施工单位。目前常规的做法是土建单位总包,钢结构分包。这个例子严格意义上总包单位都没有全部自行施工主体结构,可事实上分包钢结构的企业的实力大多都强于总包单位自己的铜结构施工能力,选择外部铜结构施工企业更有利于提高工程建造的速度和质量。在此,对“主体结构”的概念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

3.“禁止肢解分包”在建设技术水平、专业分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禁止肢解分包的规定针对防止不具备资质承揽工程、挂靠等情况发生是适合于建筑市场实际发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的。然而,随着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施工水平逐步提高,完全可能出现工程项目的全部内容均由多个专业分包单位加上劳务分包单位承担的情况。在工程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某大楼的总承包单位将桩基工程、基坑围护与土方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内装饰工程、外立面的幕墙和石材工程、消防工程、防水工程均分包给专业单位。在剩下的主体结构工程中,模板系统的设计与现场安装分包给专业的模板公司;外脚手架分包给专业的脚手架公司;考虑到施工场地狭小,采用焊接网技术,委托钢筋加工公司定制加工,现场铺装。这样情况下,各专业分包单位均具备相应资质保证承包范围内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进度,但却不符合《建筑法》中“禁止肢解分包”的要求。这些做法实质上是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专业分包市场不断细分后出现的新情况。当然,在不规范分包行为盛行的市场环境中,允许肢解分包而不采用相应的其他控制制度也可能会导致分包系统的混乱,不利于专业分包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有必要对肢解分包的定义进一步加以明确的界定,以保证建筑业市场管理的有效性。

4.实际操作中总承包单位权力与责任不相称,直接影响了总承包商的管理效果。

工程项目实施中,经常可见业主直接与分包单位签订合同,建立经济关系,却要求纳入总包商的项目管理范围,甚至还要求总承包商不得收取总包的照管、服务费。总包单位与专业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却没有相应的报酬。由于无法采用合同和经济手段对专业分包单位进行制约,就会直接影响总包商对专业分包商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效果。

5.买方市场条件下,专业分包商分担总包商资金压力将导致工程款拖欠分布面扩大和债务关系复杂化。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业主经常对承揽工程的承包商附加一定的资金条件,如投标、履约保证金、工程垫资等。如果总承包商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有可能将来自业主的资金压力传递到分包商。在专业分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承揽专业工程的分包商可能接受为总包商分担资金压力的附加条件。这祥就使得工程款拖欠情况牵涉到建筑行业分包多个层次的企业,如果其中某个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就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清理工程款拖欠问题的难度。

某些专业分包商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尚不能满足高技术含量工程的需要。

目前国内市场上专业分包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承担的专业工程技术含量不高,没有独占性和创新专利技术,如常规装饰单位、机电安装企业等;二是自身仅仅是作为国外专业厂商的“”,仅作“转手”生意,对承担的专业工程没有技术支持能力,如膜结构分包单位、国外锅炉、空调机组、电梯的国内商等。

以上这类情况反映了某些专业分包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体现不了专业特色,无法成为所处领域的“专家顾问”。前一类情况造成行业门槛过低,大量资质低、技术力量薄弱的单位涌入,加剧了竞争,形成了恶性循环;后一类情况中的专业分包单位根本不掌握经销产品的技术内容,在工程实践中碰到有些国外电梯的国内经销和安装分包商根本无法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问题,连预埋件位置微调之类的技术变更也要请示国外厂商。这些情况都不利于专业分包单位和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专业分包商如果不具备技术或管理上的比较优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市场基础。在市场经济中,没有技术特色或管理优势的专业分包商不能适应专业化分工需要和提高建筑市场经济效率,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建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为工程项目专业分包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相信随着政策和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筑行业分包体系将愈趋成熟。

【参考文献】:

篇7

铁腕造绿 全国绿色建筑1/4在江苏

江苏建筑节能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以来,江苏以新建建筑强制执行节能标准作为关键举措,将相关要求落实至城乡规划许可、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建筑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等基本建设程序各环节,通过多年的努力,江苏节能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推进新建建筑强制节能的同时,江苏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可再生能源的一体化运用,要求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至少应用一种以上可再生能源技术;新建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要的公共建筑以及12层以下住宅,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方式由零散、无序向规模化、一体化转变。

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都得到较好发展的基础上,江苏转向大力推进绿色建筑。2013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自2015年起,全省所有民用建筑均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2014年,《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绿色建筑要求作为地方标准纳入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2015年3月,江苏省人大颁布了《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绿色建筑地方法规,对绿色建筑的节能要求上升到法定层面。

目前,江苏绿色建筑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总量的1/4。无锡太湖新城、常州武进区分别获得国家首批认定的“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江苏节约型城乡建设实践”分别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百佳范例奖”、“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全国唯一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和生态智慧城区展示教育基地”也在江苏落户,全省上下形成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氛围。

集成示范 打造绿色新常态

在绿色建筑技术单项示范、单体建筑示范的基础上,江苏意识到发展绿色建筑必须强调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建筑单体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发展。2009年,江苏省政府了《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的工作意见》,明确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理念和做法,从建筑单体拓展到城乡建设管理全行业、全领域。

对此,江苏率先设立了绿色生态城区省级示范区,推动绿色发展从单体到区域、从单项到集成发展。2010―2014年期间,共创建54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区内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近1亿平方米。目前,共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38个,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区4个,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县、区)12个。

在此过程中,江苏按照规划引领、跟踪指导、特色打造、支撑体系、国际合作、评估反馈的工作模式,对绿色示范区工作进行全面推动。截至2014年底,全省54家绿色生态城区开展了160多项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系列专项规划的编制,涉及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建筑能源利用、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内容,为示范区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指导示范区积极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及落地实施的同时,以太仓科教新城、常州新北区、苏州太湖新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示范区,已将专项规划指标体系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将专项规划指标及技术方案落地实施上升至法定层面,确保示范区绿色生态的建设实施。

在支撑体系及评估反馈方面,江苏建立了覆盖全面的管理体系,指导示范区制定200多项管理、激励政策,涵盖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推动住宅产业化、支持绿色建筑相关产业发展等,形成了上至政府管理、下至行业推动,覆盖全面的管理体系。

转变方式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进建筑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方式,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风向标”。2014年11月出台的《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将会成为主要的建造方式,全省新建建筑装配化率、新建成品住房比例均达到50%以上,装饰装修装配化率达到60%以上,对全社会降低施工扬尘的贡献率增加一倍。

据了解,江苏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开展较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江苏即制定了《江苏省建筑工业化发展导则》,是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层面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规范指导的省份。同时,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各项政策措施,完善配套措施,积极培育产业基地,大力推动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绿色建筑等各类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和成品住房发展,推动江苏住宅产业现代化健康发展。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进程”,并确定了具体要求。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江苏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地区之一,引导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目前,全省10多家大型建筑企业已探索开展建筑工业化。全省共有7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占全国总量的1/7;省级以上康居示范工程、优秀住宅示范工程、成品住宅装修示范工程等住宅产业现代化各类试点示范项目约700个,覆盖住宅建筑总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

资金引导 成就“绿色成绩单”

200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专门用于鼓励支持省内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示范推广。7年来,专项引导资金持续引领着江苏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示范项目类型也逐年调整、丰富完善。

2010年前,专项引导资金主要设立了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低能耗建筑、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和建筑节能科技支撑等5种类型项目。随着“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对建筑节能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建筑进一步实现了规模化应用,绿色建筑也呈现普及化态势。

2010年,专项引导资金从单个项目示范向区域集中示范拓展,创新开展了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并对建成使用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给予配套奖励、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给予资金支持。2013年,江苏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专项引导资金率先支持了绿色建筑示范市(区、县)创建及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2014年,在新建建筑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既有建筑改造示范区(市、县)等新内容。

篇8

关键词:玻璃幕墙 优缺点 节能

1、建筑工程采用玻璃幕墙的技术优点

1.1建筑物自重轻

某机场航站楼工程玻璃幕墙的自重75吨/m2,比普通混凝土单位体积重量为2 600 kg/m3、轻质混凝土、普通黏土砖单位体重量为1 700 kg/ m3、花岗石材板,加气混凝土为600 kg/ m3~800 kg/ m3 等制成的外墙都轻。折算至单位面积外墙体自重约为520kg/m2,408 kg/ m2,160吨/ m2一120 kg/ m2,是玻璃幕墙的2—8倍。该机场航站楼工程高度35 m、四周1 500多米长特大建筑的护系统,采用玻璃幕墙取代传统混凝土、砖等材料,则可减轻建筑物外墙自重约5倍多。如取外墙均值为320 kg/ m2,建筑物传统外墙自重可达2 x 320 X 35 x 1 500= 15 360 t,而玻璃幕墙自重为2 x 75 x l 500 x 30 = 2 880 t,采用其他材料的外墙是玻璃幕墙的4.3倍左右。因外墙自重减轻带来建筑物总体自重减轻。因而可节约水平运输、垂直吊装次数,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节约10 t/ m2左右。

1.2建筑物杭震性能好

玻璃幕墙钢结构之间全部采用焊接,整体性能好,玻璃与铝框之间为胶粘,柔性好,而且比混凝土、砖砌体等重质外墙轻,由于轻再加上悬挂结构、浮动节点、层间变位适应性好等,使建筑护系统抵抗地震的性能十分优越,这是大型建筑非常重要的安全性能,是城市防灾的一个重要视点。仅就水平地震荷载计算,两者相差5倍多。例如,按:度抗震设防估算,水平地震力Qe =5.0×0.08×0.06=0.24kPa, Qe=5.0×0.08×3.20=1.28 kPa。

1.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技术保证

建筑施工、现场安装,要求简约化、快速化、文明化。因此建造过程做到设计标准化、构件预制化、安装机械化是一个前提条件;玻璃幕墙全单元体系工艺可以做到这一点。单元板片的标准化程度可达80%—90%;现场人工操作工作量很低,90%以上的工作量在工作内(榆次高新区)完成;预制品加工质量高、精度高;工厂内和施工现场工人劳动生产率高;施工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小;施工安装不用脚手架,工地文明清洁简约;建造用工少,工期短等。全单元幕墙体系较规范的安装速度可达到130个/班标准单元板片(3×1.8=5.4 m2/片),约合700 m2。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归结为节省社会人力资源、节省实会时间的一个重要标志。

1.4便于建筑物长效管理、有利维护维护

在建筑物管理中,玻璃幕墙单元之间互不影响,在日后的使用或维修中都不存在牵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玻璃幕墙系工业化的全单元体系,板片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简约清晰,拆装方便,使用清洗体系吊篮可与检查、维修相结合。一个小组,一个班可以维修,拆换约20—30个板片100 m2—150 m2。因此,对于幕墙工程竣工后进入使用阶段的长效管理、维护维修、拆换板片都较简便。

1.5玻璃幕墙的主要材料重复利用

钢结构、铝合金、玻璃等建筑材料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是建筑时代性的标志之一。钢、铝合金框架和玻璃板片均属于可回炉再生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每平方米幕墙使用玻璃约40kg、铝合金型材约10kg, 一个大型建筑玻璃幕墙以10万m2计算,就使用近4 000 t玻璃,1 000 t铝合金材料。这一大宗建筑材料的回收、再生、利用、循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绿色建材的发展间题。

1.6自然采光可满足人性的建筑材料

建筑护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是满足使用者通透、采光、视野的要求,而只有玻璃材料才能达到这一人性化要求。

1.7节约能源

使用LOE8十16+8中空玻璃,充分利用太阳能,保护室内外温度不交换,达到室内热环境舒适,比护结构耗能低,夏凉冬暖。玻璃幕墙轻质性隔声性能较好。

2、玻璃幕墙的缺点

2.1环保方面

太阳光照射玻璃幕墙引起的反射光,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2.2安全方面

全钢化玻璃板片有可能自爆和高处散落的危险性。

2.3健康方面

篇9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其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2012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地说,在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我国的城镇化步入了正式的提速和发展轨道。

1.1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机遇

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建设必将有效的拉动市场需求,随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相关的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带给了建筑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

1)城镇化意味着现有的城乡居住格局的改变。农村原有的独门独户的独立的居住格局将向系统的社区居住格局的转变,不同的社区,通过共享水电、管道、供暖、清洁等市政建设工程等纽带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城镇化意味着相关设施的全面升级,由原来独户格局向系统格局的发展。

2)城镇化意味着居住需求的提升。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将提出新的住房需求,其市场总额将十分可观。

3)城镇化对商业、服务、产业等居住配套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农村拼凑,而是类似于城市的系统发展,需要商业、服务、产业等配套设施协调发展。

1.2城镇化带给建筑业的挑战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这其中困难重重、情势严峻。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相对不足,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变中,遇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在我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国外的城市化建设很少有与我国类似的情况,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是建筑行业面对的最大挑战。同时,还存在着整体基础建设低,规划布局相对薄弱,城镇资源环境承受压力大,开发建设管理手段落后的缺陷。针对每个建筑个体而言,规模小,内容多,这些都是以前很少遇到的。面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业需要分析城镇化建筑市场的特征,把握机遇,克服存在的困难,着眼于事关建筑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确保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2城镇化建设对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项目工程管理就是建立一个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工程资源的管理机制体系,使人、机、料、法和环等五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协调统一的最佳状态。总体来说,我国的项目工程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在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对工程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城镇化建设对传统的项目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城镇化建设带给我国建筑行业的挑战来看:

1)长远规划要求更高。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就有可能出现边拆边建,造成极大的浪费。

2)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农村地区建设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信息化水平低、技术工人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都是项目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

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包向打包的转变。传统的项目管理是将工程进一步细化,由不同的专业公司分别负责,但是城镇化建设项目规模小,内容多,分包显然不适合城镇化项目管理,最好的是整体打包,一个承包商综合负责一个城镇建设的模式。

4)宜居环境要求更高。重视建筑的文化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这是对建筑行业最高的要求。建筑师不仅是盖房子,更是建设城市,塑造未来的城乡宜居环境。建筑行业应将新建筑的设计、历史环境的保护、一般建筑的改建、古旧建筑的合理使用、城市和地区的整治、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都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中,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3创新工程项目管理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可是,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同时,传统的生产方式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这些都影响着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项目管理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风险的合理分散,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1)通过项目管理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的一体化项目管理模式。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在我国,由于工程总承包市场并不成熟,可以通过重视BT,BOT,PPP等工程发包和融资建设模式的应用,实现发挥承包商在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作用。

2)通过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实现建筑业企业现代化建造水平的提升。采用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工业化是一种科学的大工业化生产方式,是通过建筑设计体系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机械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来实现的,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研究表明,与传统建筑业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施工周期缩短约2/3,节约钢筋水泥20%~30%,节约木材80%,可降低水消耗60%,人工费50%,施工现场粉尘、噪声、污水等大大减少,建筑垃圾就可减少80%,总体造价降低10%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注重工程风险管理,不断提高识别并抵御工程风险的能力。在工程管理中,掌握风险识别技术,重视发挥合同在项目管理创新中的作用,警示和规避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合同执行中,要重视加强工程项目内在的管理风险的抵御,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同时,还要重视工程项目的承发包风险的规避,量力而行的承接EPC工程项目,加强BT项目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规避。

4)重视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两个关键。建筑企业必须站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高度上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BIM技术,加强工法的开发与创新,重视形成企业自有的知识产权项目,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形成管理层面横向到边,项目管理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

5)注重现场文明施工,提升和创新项目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是提高项目管理的重要资源,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6)重视绿色建筑理念,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绿色建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

4结语

篇10

 

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筑行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自2010年以后,虽然建筑行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增长的状态,但是与以往相比而言,增长的速度已经开始变慢,尤其是在近两年来,增长的幅度呈现出明显地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如何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其面临的最大挑战。

 

1 新常态视域下建筑行业的特点

 

新常态视域下建筑企行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增长速度上。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建筑行业的总产值从平均每年增长 23%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3%左右,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建筑行业的总产值就下降了10%左右,这说明了在新常态视域下,建筑行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究其原因在于建筑行业在前期投资拉动政策的过程中,实现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而现在到了消化前期刺激政策的阶段,从而使得建筑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次,体现在产业结构上。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使得建筑行业不得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转型和调整,生产方式正处于变革的阶段,新型的建筑工业化越来越得到我国社会的认可。而伴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新型建筑工业化正在建筑市场中兴起,从而促进了建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次,体现在劳动力上。随着建筑行业中劳动力、材料、管理、资源、环境等成本的不断提高,依赖低要素成本促进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新常态对建筑行业的创新要求,而创新将是建筑行业长期发展的原动力,建筑行业必须要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因此,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因正确认识到新常态的特征,主动积极的适应市场变化,从而使得建筑行业的质量与规模、增长与专业性、速度与效益等实现协调发展,形成一种新的平衡局面。

 

2 新常态视域下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办法

 

2.1 创新经营管理

 

首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加强建筑企业的资金管理,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加强财务管理,引入现代先进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促进财务管理向现代化的转变。将建筑企业的财务资金和资金统筹管理有效的集中起来实行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其次,重视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对企业的利润和工程进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措施用以降低建筑企业的成本,尽力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根据预算方案将预算有效地落实到实际之中,并全面监督执行过程;再次,加强建筑企业的投资管理。将公司的组织模式和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充分保证施工质量和建筑企业的效益;最后,促进建筑企业的资源整合。改善企业资源的布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节约企业的成本费用。

 

2.2 创新战略性人力资源的管理

 

第一,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加强招聘工作,重视培训、薪酬、绩效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工作内容的建设,将人力资源的管理重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同时,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建筑企业应该提高对管理人员的吸引和培训的重视程度,建立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利用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从整体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从管理、技术、法律等方面出发,提高项目经理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3 管理制度的创新

 

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人才的选拔,给所有的管理人才一个公平选择和平等竞争的机会与平台。只有通过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才能使得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并将其聪明才智完全挖掘出来,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软实力。同时,建筑企业还应该完善各个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例如,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为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

 

2.4 加强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和科技创新

 

建筑企业的转型发展创新主要是指建筑企业向行业上、下游领域进行转型,这是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要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在当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只有坚持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才能促进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而科技创新主要是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建设,在新常态视域下,只有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建筑企业可以加强同行之间的联系,实施多方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工作,加强与各个高等学校合作,引入大量的新鲜血液,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自身的创新研发实力,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在新常态下,建筑企业想要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建筑行业在新常态背景下的特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将质量与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实现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保障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