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艾灸理疗的作用与功效

篇1

医学朋友们!您想提高您的治疗疗效,安全高效又无副作用的技术吗?想您倍受困难煎熬愁眉不展的门诊生意兴隆,享誉一方吗?请抢先加入我们的“四效五行药罐”全国健康连锁经营!你就抢先抓住了财富,疗效一绝!

取代传统的“单一药罐治疗、单一艾灸、单一电疗、单一拔罐”的治疗,在传统治疗时,因疗法分散,疗效就不集中,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四种奇效疗法综合一体,也就是1拔罐;2艾灸;3药罐给药;4电疗一体同时解决了,既能治疗,又能保健,美容美体,比传统单一技术疗效提高50倍以上,是中医史上的技术新革命,内病外调,外部给药,无副作用,安全可靠,给患者带来了健康福音。

一、四效五行药罐特点:

(1)技术价格对比直接给你省了8000元。

传统单一药罐疗法目前学费5000元。单一艾灸学费3800元。拔火罐学费900元。单一电波理疗学费1800元,总学费:11500元。我们学费3700元,直接给你省了8000元。

(2)治疗时间比传统疗法省了一小时。

在单独使用治疗时,单一拔火罐需用15分钟,单一艾灸需用25分钟,单一药罐需用20分钟,单一电波理疗需用25分钟,一共需用1小时25分钟,《四效五行药罐》也就是1拔罐;2艾灸;3药罐给药;4电疗一体同时解决了,治疗就是30分钟左右,直接给你省了一小时。

(3)疗效比传统单一疗法提高50倍以上。

①1拔2灸3药罐给药4电疗综合疗法,多功效,多疗法,疗效快,疗效安全,无毒副作用,省时,省力,省繁锁。②药罐在秘方药液里长期浸泡,四个不同疗法同时治疗,通经络、调正气。③中药药物导入:拔火罐后艾灸在罐内燃烧对病灶汗熏给罐内药液加热产生离子直接导入病灶,活化细胞,在病灶起到综合功效。④拔罐操作简单,对痛点、病灶部位药罐直接给药使血流加快,活血化瘀,驱风散寒,消除病痛。⑤罐内艾灸:A、驱散体内寒湿邪气,提升人体纯阳之气。B、同时多穴位拔罐,多穴位艾灸,多穴位给药,多穴位电疗。⑥电流注入神经时,舒缓因神经过度紧张引起的各类疼痛,同时净化身体,使血液循环加快,快速代谢并排除体内酸性物质,使血液碱性化。

为保证经营者的权利,每县只限一家连锁经营(大县放到两家),跟踪进行技术培训,学费:3700元(含三套四效五行药罐)。

二、推拿正脊班:一个星期即可熟练掌握CT、CR片的诊断(医院CR室每天有上百患者供学生现场诊断学习)及颈椎、胸椎、腰椎、多角度、多方位、定点定向复位手法。对颈椎、肩周炎、腰椎突出、坐骨神经、胸椎错位、胸闷、脊柱侧弯、生理性变直、腰肌劳损、腰痛、足跟痛、关节炎、网球肘、增生、损伤脱臼、急性腰足扭伤、落枕、中暑发痧等手到病除,面授:2380元。

三、二十四气脏腑疗法班:其八锁、二十四气、推中宫开胃脘手法直接作用于腹部和主要穴位,从而治疗头昏、头痛、中暑发痧、腹痛、腹胀、腹泻、恶心、便秘、失眠、自汗、盗汗、痛经、闭经、美容祛斑、疝气、耳鸣、肠炎、胃下垂、胃溃疡、水肿、手脚抖动、抑郁症等脾胃引起各种病症,疗效神奇,一次见效,5天左右可以完全掌握并临床运用,面授:3380元。

四、刺血针灸班:对治疗风湿、偏头痛、肩周炎、增生、坐骨神经、颈椎、腰椎突出、内外伤、筋痛、腰肌劳损等病痛当场见效,治疗时直指病灶,针到痛止,血出病愈,对肩周炎等病引起手不能抬举和脚不能行走等各种疼痛,可当即消除,学费:1880元。

五、膏药制作班:(1)祖传秘方、品质突破,疗效更显著,贴上药力马上渗透骨膜,正常的生理功能立即恢复,疗效立竿见影。(2)使用方便:不流淌,不留残膏,无须火烤加热。(3)对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跌打扭伤、腰肌劳损、网球肘、足跟痛等一个上午见奇效。学费:4800元。

六、熏蒸疗法:是根据人体颈腰椎自然生理曲度设计而成。患者用后立即支撑变形、僵直、后凸、突出、增生的椎体,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弯度,借助“熏蒸疗法”热能,使椎体经络中的风寒湿瘀迅速排出,粘连部位松解,炎症消散,增生骨刺变钝,椎盘突出髓核慢慢萎缩变小,回纳到原来部位,可签疗效协议,学费:3280元。

七、签公证合约调理。1、对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缺血、脑出血、高血压等病造成的半身不遂、语言不清、口眼歪斜、吊斜风、脑萎缩等症状,一次见效,用秘方调理,不用西药,不手术,调理时间短,与患者家属签“公证合约”先免费治疗保证调理康复到一定程度后付调理费。付费方式按照双方协商同意付费,可以安排上门调理。

2、痛风:用内服外敷药来排泄、降低、溶解、控制尿酸的生成,不用西药,不手术,调理时间短,与患者签“公证合约”先免费治疗,待疗效确切后付费。

3、类风湿:不用西药,不手术,调理时间短,能迅速降血沉,消除类风湿因子,使抗O转阴,当天肿痛等症状立即解除,签“公证合约”先免费治疗,待疗效确切后付费。

4、颈椎腰椎突出:不西药,不手术,调理时间短,与患者“签合约公证”先免费调理,可以拍CT、CR片验证。

以上一至七班全部学习22天,无基础可以延长学习时间。收费:10000元(含考健康管理师、针灸科医师证书费),可单项学习,单独考取卫生厅颁发的“康复理疗师”。

地址:江西省万载国学文化交流中心(正脊培训学校)

联系人:吴青 杨勤

篇2

[关键词] 中医整体护理;中风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86-02

中风也可称为脑卒中,随着现代饮食结构的改善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患者常因后遗的肢体、运动、语言障碍而影响正常生活质量,因此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护理日益受到重视[1]。本组研究探讨中医整体护理技术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龄42~85岁,平均 (64.3±2.1)岁。缺血性脑卒中81例,出血性脑卒中3例。均遗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84例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用中医整体护理技术,包括饮食、情志、语言、中医理疗(中频、耳穴埋豆、艾灸 、中医按摩疗法等)和健康教育。

1.2.1 饮食护理 中风患者常年合并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同时此类患者年龄较高,甚至长期卧床,免疫力较弱,脏腑功能已经出现了衰退表现,因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饮食指导,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患者由于长期疾病或卧床,脾胃功能较弱,因此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纤维、低盐、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软烂、易吸收为主;高脂血症者忌食动物内脏,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同时应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进行辨证施膳。肝火旺的患者不可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蒜、姜、辣椒、咖啡等;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者,可食白菜、黄瓜等,如红枣、黑木耳汤;痰多的患者应忌食生冷、油腻、肥甘等生痰之品。阴虚者给予甘凉食物如绿豆、小米、黑鱼等;阳虚者宜食甘温食。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适当运动,多食用高纤维食物,避免便秘。口角歪斜者指导患者由健侧进食,以利下咽、减少残留。

1.2.2 情志护理 中风患者经系统治疗后,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后遗症程度较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由活动而长期卧床。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绝望的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表现为脾气爆燥、悲伤哭泣、情绪低沉,对疾病的治愈不报希望,不肯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对康复失去信心,拒绝治疗及康复护理。素问书中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此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需加强心理开导,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不配合治疗、悲观失望的患者,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与其多沟通,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护理说教时不急躁,倾听患者的烦恼。使患者从主观的角度即能积极进行配合,从而改善后遗患者的生活状态[2,3]。

1.2.3 语言护理 语言康复护理对于中风患者恢复有重要意义。对有语言障碍者指导患者练习反复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促进患者舌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后遗症状较轻者,从简单的音节开始,由易至难循序增加语言的复杂性和数量;后遗症状较重者,从简单音节开始训练,患者适应后再增加语言的难度,逐级训练强化大脑皮层对语言的敏感性。语言练习出现音调走音、语句不连贯者,猜测患者想要发的音,并给予纠正,增加患者练习的兴趣,通过逐级训练而逐步建立语言功能。

1.2.4 中医理疗护理 ①电脑中频 采用武汉市康本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HL-Y5A温热中低频治疗仪,选用自动处方,即功能性电刺激处方,采用中号电极,4~6层清洁纱布衬垫,适量温水浸透,以不滴水为度。治疗部位:根据病情或者医嘱选用上肢,下肢局部或者阿是穴,剂量为感觉阈~运动阈,酌情过度。每日1~2次,10~15次1疗程。②耳穴埋豆 取神门、皮质下、心、肝、交感、脑。消毒后将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贴于敏感穴位上,每次选取2~3 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 次,每次约按压5 min,3 d 换贴1 次[4,5]。如并高血压者,取穴降压沟、耳尖、肝,便秘取穴大肠、小肠、交感、皮质下,失眠取穴、心、肾、肝、神门等。③艾灸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到压迫,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褥疮。艾灸通过局部轻微温和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温经络,散寒气,对褥疮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艾灸由专门护理人员操作,保持患者舒适的,以感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为宜。艾灸动作稳定,艾灸过程患者不可任意移动,以免移动烧伤皮肤。④中医按摩疗法护理 按摩是应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疏通经络、活血通络、促进机体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以达到防病保健、促进患者恢复的功效。对于后遗症状较严重者,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或帮助患者做局部运动。应尽早叮嘱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关节运动频率以每日2~3次、关节向各个方向运动、每次30 min为宜,不可频率过快,以免患者劳累,运动要轻柔,以免引起患者疼痛,而拒绝运动。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大小关节的内收、外展、屈伸、旋转等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6]。

1.2.5 中医健康教育 平时注意摄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散步或许打太极拳等。血压高者,定期测量血压,坚持长期服药。慎起居,避风寒,调饮食,适劳逸,畅情志。

1.3 疗效标准[7]

评价方法采用Berthel 指数评分法,评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优良:评分>60 分,患者基本自理;中:41~60 分,患者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差: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比较,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8.4%(38/43),对照组为48.8%(20/41),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5,P < 0.05)。见表1。

3 讨论

中医存在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护理理念为中医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向[2]。中风实施中医整体护理,针对患者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护, 采用饮食、中药热敷,情志、语言、中医按摩疗法等,可以调节患者免疫情况,使患者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疏经通络, 促进肢体、语言康复,减轻后遗症,减少致残率。

本研究在饮食、情志、语言、中医理疗(中频、耳穴埋豆、艾灸 、中医按摩疗法等)和健康教育方面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护理,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护理的理念。与中风恢复期相比,中风后遗症期患者恢复速度和程度相对较慢。中医整体护理的实施,使患者全身心、全过程、全方位受到护理,既加快了患者康复的速度,也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48.8%,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8.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χ2=15.35,P < 0.05),证明了中医整体护理的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中风后遗症患者在康复护理中正确运用中医整体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宁. 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16):68-69.

[2] 李锁芝,陈艳丽. 中医护理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05, 19(2):337-339.

[3] 刘洁,黄霞. 中风康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9):92-94.

[4] 励建安,王彤. 康复医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1.

[5] 秦大平,张晓刚,宋敏,等. 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J]. 西部中医药,2011,24(11):75-77.

[6] 于天源. 推拿按摩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21-122.

篇3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针灸 中药熏洗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80-02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颌面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为颞颌关节局部疼痛、关节弹响及张口受限三大症状,重者进食、语言均受影响。笔者2008年以来,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熏洗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38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38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及口腔科转诊的门诊病例。其中男17例,女2l例;年龄最小者22岁,年龄最大者70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单侧发病33例,双侧发病5例;单纯关节区弹响3例,弹响伴疼痛10例,弹响伴疼痛、张口受限15例,疼痛伴张口受限10例。患者均有下颌关节运动障碍或关节周围肌肉疼痛、开口受限或关节弹响音等临床症状,并经X线平片检查排除关节结构器质性病变。

二治疗方法

1、针灸:患者仰卧位,取患侧听宫、下关、翳风、颊车、合谷(双)、三间(双)。选择0.35×(40~50)mm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先针听宫穴,嘱病人张口喊声时(为了减轻进针疼痛)直刺进针1.3寸,再针下关1.5寸,平补平泻手法。其余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手法。在听宫、下关分别接通G6805-2型电针治疗仪,选连续波,频率60~100次/min,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留针20min。起针后以无烟艾条1支点燃后在患侧颞下颌关节处及周围悬灸15~20min,以患部皮肤红润、患者局部有温热感、无灼痛为宜。每日1次,7次为l疗程。

2、中药熏洗 处方组成:生艾叶、桂枝、桃仁、红花、透骨草、木瓜、伸筋草、川芎、丹参、鸡血藤各25g,熟地、当归各15g,乳香、没药各10g。上药煎汤晚间睡前趁热先熏后洗,可用醮药水的毛巾热敷颞下颌关节及周围,反复多次,以患部皮肤红润、温热感为宜。每晚1次,7次为l疗程。

三治疗结果

1、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颞下颌关节功能运动正常、开口度正常、关节弹响消失、咀嚼功能恢复正常,关节区无压痛;显效:主客观症状基本消失,联下颌关节开口度接近正常,仅余轻微弹响或大张口有不适感;好转:主客观症状均有好转,但未能全部消失;无效:主客观症状与治疗前无改变或加重。

2、治疗结果 本组38例经l~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8例,占73.7%;显效4例,占10.5%;好转5例,占13.2%;无效1例,占2.6%。总有效率97.4%。

四随访情况

治愈28例经1年的电话随访,有4例因局部外伤后复发,经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熏洗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其它24例均未复发;显效4例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好转5例中,3例继续治疗3个疗程后显效,另2例和无效l例失访。

五典型病例

宋某某,女,30岁,2004年9月就诊。右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2个月,药物、理疗激光治疗效果不佳,X线片检查排除骨性疾病及脱位。检查:右颞下颌关节处压痛明显,开口运动过程中有明显的弹响声,张动受限,局部无肿胀。诊断为右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按上述方法治疗5次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六讨论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MD)多属功能性紊乱,器质性改变较少见。在全国第二届TMD专题研讨会上,将TMD分为咀嚼肌紊乱疾病、结构紊乱疾病、炎性疾病及骨关节病4类。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为肌肉、筋膜等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痉挛及关节盘移位,从而出现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中医学认为该病属“痹证”范畴,因风寒湿邪侵袭,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受阻,气血瘀滞脉道,肌肉筋膜骨关节失养或局部外伤,关节劳损,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肌群、关节不协调的运动,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对其针灸治疗,祖国医学早有论述。《针灸甲乙经》:“颊肿,口急,颊车主之;”“失欠,……下关主之。”《针灸大成》亦说:“颊车主牙关不开,口禁不语……牙车疼痛。”主穴下关穴是手三阳经和足少阳经的经筋所过处,又是足阳明经之筋所结之处。〈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针刺下关、颊车有通经活络、开关止痛之功效。所选其他穴位中,合谷、三间二穴与位居颞下颌关节处的听宫、翳风均有通经活络、利关节、活血止痛的作用。辅以电针,可调节周围神经肌肉的张力,缓解痉挛,通络止痛。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且艾灸时发射红外线可明显降低周围神经兴奋而解痉止痛,并且其中近红外线占主要成份,能穿透较深的组织,出现某些活性物质,使组织器官的代谢和产热得到加强,利于组织功能恢复。因此,针刺、电针、艾灸刺激对关节局部有消炎止痛、消除组织水肿、改善血液循环功效。中药熏洗是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取效。热能松弛肌筋,活血通络;药能疏通经络,祛除寒湿,活血止痛。方中伸筋草、透骨草、木瓜祛风除湿,舒筋通络;生艾叶散寒止痛,温经止血;桂枝温通经脉,通痹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川芎、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止痛;当归、熟地补血活血,通调血脉;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诸药相伍,直接熏洗患部,可使局部皮肤毛孔扩张,使药物直接由皮肤、汗腺渗入,保持较高的浓度,保留较长时间,加之热力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使血流速度加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镇痛,促进新陈代谢,平衡人体机能,使病变组织得到恢复,疾病痊愈。

参考文献

[1] 田开宇,李炎阳.赵喜新.穴位中药离子导入负压罐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J].中国针灸,200l,2l(5):3ll~312

篇4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玻璃酸钠 艾灸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6-0028-02

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odium hyaluronat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26 cas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WANG Xiaoxi, DING Yiyuan, GU Xiaoqing

(1.Xid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01, China;

2.Southern Branch of 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14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odium hyaluronat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 From Oct. 2012 to Sept. 2013, 52 cases (78 knees) of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ed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one with 26 cases (39 knees) each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odium hyaluronate, which was injected into the knee articular cavity,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nly sodium hyaluronate which was injected into the knee articular cavity, once a week, five times for a course. After 1 and 6 months treatment, th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knee joint function and pain improvement were evaluated with Lysholm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clinic effective rates were 94.8% (37/39)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9.4% (31/39) in the control on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osteoarthritis; sodium hyaluronate; moxibustion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慢性、渐进性、退行性关节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KOA以膝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为典型病理特征,临床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减少为特点[ 1]。KOA引起的功能障碍是影响老年人运动及慢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理疗、口服止痛药、局部封闭镇痛及膝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3]。本文报道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艾灸治疗KOA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9月奉贤区南桥镇西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门诊KOA患者52例(78膝),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39膝),治疗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53~76岁,平均(58. 2±5. 1)岁,病程3个月~12年;对照组男8例,女18例,年龄52~79岁,平均(56. 6±4. 3)岁,病程2个月~11年;两组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2010年制定的骨性关节炎标准[ 4]:①年龄50岁以上;②晨僵≤30 min;③关节活动时有响声;④膝部检查示骨性肥大;⑤有骨压痛;⑥滑膜无明显升温;⑦放射学检查有骨赘形成或唇样增生。具备上述7项中的任3项即可诊断为KOA。排除近期接受过治疗者、严重心脑疾病及精神疾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其他关节疾患者。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放松、自然分开,患肢靠近床沿,并于患肢膝关节下垫一软垫,高度以患者舒适及保持生理曲度为度,治疗前左右推动髌骨(不能滑动者不可强行推动髌骨),准确定位髌骨位置,选髌骨最宽处外侧缘为进针点定位,并用拇指压一“十”字定位标记。

治疗组用2%普鲁卡因2 ml在进针点行浸润麻醉,针头进入关节腔后如有积液应尽量抽净,然后保留针头,接上针管注入玻璃酸钠液2 ml(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然后暴露膝部用灸盒绑住膝部行艾灸20 min。治疗期间不必服用非甾体类或激素类药物。对照组注射玻璃酸钠,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

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5],主要从疼痛、关节活动度、跋行、关节囊肿积液、负重、步行能力、上下楼梯、下蹲、跑步等临床症状进行评价,并针对各项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6]。患者在游动标尺上标出疼痛位置,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39膝中,显效12膝(30. 7%),有效25膝(64. 1%),无效2膝(5. 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4. 8%。对照组39膝中,显效9膝(23. 0%),有效22膝(56. 4%),无效8膝(20. 5%),总有效率79. 4%,两组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后1、6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均有降低,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1)。

3 讨论

目前,对退行性KOA的治疗有三种方法,对早期和病程短的KOA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玻璃酸钠注射;对中期尤其是关节软骨面开始破坏或骨赘较多者,采用关节镜磨削或玻璃酸钠注射;对上述治疗无效和晚期KOA,则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玻璃酸钠是关节滑液的主要成分,也是软骨基质的成分之一,在关节腔内起和屏障作用,可减少组织间的磨擦,同时发挥弹性作用,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的作用。当膝关节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后,关节滑液中的玻璃酸钠浓度明显减少,导致滑液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关节腔内注入高浓度、高黏弹性玻璃酸钠后,一方面起到了补充作用,另一方面可刺激自身滑膜玻璃酸钠的分泌,迅速使关节液中的玻璃酸钠含量达到正常甚至更高,从而有效保护软骨或使破坏的软骨修复,并能抑制炎症反应,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祖国医学认为,KOA属“痹证”范畴,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痕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张氏医通》云“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古人认为肝肾亏虚是KOA的病变根本,风寒湿邪是致痹外因,攘血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邢、痕日久致虚相互为患亦成为其致病因素[ 7]。故肝肾两亏、气血双虚、筋骨不坚乃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则应以补肝肾、益气血及壮筋骨为根本[ 8- 9]。艾灸热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因其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一直为中医临床所重视。本研究采用局部施灸法,利用艾绒燃烧时的温热效应产生能量,通过灸盒传到关节深处。加之艾灸具有温补肾阳、温经通络、温散寒邪、活血逐痹、消瘀散结之功效,能有效消除无菌性炎症,促进水肿吸收,对缓解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有较好疗效。

本研究显示,艾灸结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具有很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明显升高,总有效率达94. 8%,优于单一选用注射玻璃酸钠组的79. 4%,提示两者联用,既发挥了艾灸的止痛作用,同时玻璃酸钠亦起到关节面、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哲, 冯浩, 梁佳慧.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 2011, 6( 8) : 970- 971.

[2] Zhang Y, Jordan JM. Epidemiology of osteoarthritis[J]. Clin Geriatr Med, 2010, 26( 3) : 355- 369.

[3] 熊南山, 逄健飞, 胡岳军, 等. 中药薰药配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 31( 5) : 395- 397.

[4]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骨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0, 14( 6) : 416- 419.

[5] Tegner Y, Lysholm J. Rating syst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injuries[J]. Clin Orthop, 1985( 198) : 43- 49.

[6] 南登昆. 康复医学[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79- 280.

[7] 王磊, 谢林. 近10年中医对原发性膝关节炎的认识及治疗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11, 28( 3) : 141- 143.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72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例,年龄28~54岁,男43例,女29例,均有椎间盘突出或(和)膨出,其中L4/L5和L5/S1突出(左或右)或膨出者32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20例;L4/L5突出或膨出者14例;L3/L4突出者6例。中医辨证分型属寒湿腰痛型39例,属肾虚腰痛型33例。

2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缓解疼痛、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是治疗的当务之急,笔者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单种治疗方法如针刺、艾灸、水针、拔罐、牵引、推拿、理疗等进行有机的组合,针对不同的个体、病症的寒热虚实属性有选择地综合2~3种治疗方法,旨在解除患者病痛。

患者腰痛重着,痛连臀腘,遇冷痛加,得温则痛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缓,此属寒湿腰痛。因寒湿之邪留着腰府,使经络气血不畅故疼痛。寒、湿为阴邪,性重着粘滞,故腰部重着不爽。阴雨天气、腰部受凉,则寒湿之邪愈盛,故腰痛再发,舌苔白腻,脉沉而缓,系寒湿内盛之象。治以祛寒利湿,舒通经络。取穴以足太阳、督脉经为主,针法为捻转泻法。

患者腰痛酸软,双膝无力,遇劳则甚,反复发作,手足欠温、少腹拘急,或五心烦热、健忘耳鸣,舌淡或嫩红,脉沉细无力。此属肾虚劳损型。因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肾充则轻劲多力,虚则腰膝酸软而无力,遇劳则重伤肾气,故腰痛有加,阳气不足,则经气不行,故手足不温、少腹拘急、腰背亦有冷感,阳虚则舌淡,脉沉而无力;久病阴亏则津液不足,虚火上炎,故五心烦热,口干舌燥,髓海不足,则健忘耳鸣,阴虚不足,故舌嫩红而脉沉细。治以调理肾气,舒通经络。穴取足少阴、太阳、督脉经为主,针用捻转 补法,疼痛部位用平补平泻手法。

针灸取穴原则为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局部选取病变椎间盘和其上下一椎的华佗夹脊穴,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由CT提示。

患者疼痛剧烈、俯卧、仰卧均有困难,可暂缓牵引,先行针灸、推拿或理疗等;如压痛点明显,可“阿是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1~2ml,隔日1次注射,同时结合其他疗法,一般治疗2~3次,药物的持久作用及良性调节作用,可明显见效。如有急性闪挫伤史,有腘窝青紫色静脉可见,即行三棱针委中放血疗法,每收奇效。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所有病例都经X线和CT检查而确诊。在部分病例有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退行性改变、生理弧度的改变。全部病例均有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再结合中医望闻问切辨证分析而确定治法。治疗7次为1个疗 程,疗程间隔休息2天,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没全程治疗者不作统计。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无阳性体征,半年以上未复发)62例,占86.11%;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但劳累等偶感不适)8例,占11.11%;无效(症状稍减或无改变)2例,占2.78%;总有效率为97.22%。

转贴于 4 讨论

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其病因病机,较为认可的学说有三种:(1)机械压迫学说,即椎间盘的纤维环或(和)髓核突出或膨出,对神经根产生机械性的压迫作用,继而发生神经根炎症和水肿,组胺、缓激肽、5-HT等致痛物质渗出,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出现腰腿痛等神经功能障碍。(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突出椎间盘髓核的蛋白多糖和β蛋白质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同时,大量的“H”物质的释放,神经根又无束膜化学屏障,故致化学性神经根炎。(3)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组织,当椎间盘病变时,髓核突出,在修复过程中新生的血管长入髓核组织,髓核与机体免疫机制发生接触,髓核中的多糖蛋白和β蛋白质成为抗原,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所以,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1]。

临床表现以单侧或双侧腰痛或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患者腰椎间隙棘突旁有深在压痛,按压痛点可引起或加剧下肢放射性疼痛,故压痛点的位置有定位意义。随着CT、MRI技术的发展可以应证临床诊断。

造成腰臀部劳损的原因是腰臀部是支持整个躯干并使之运动的结构,承担人体重2/3的重量,脊柱倾斜、侧弯、前凸、后倾的运动,为使之稳定,则腰肌发挥代偿性改变,一旦原有的生理结构(尤其指椎间盘)被破坏,继而引起机械性、化学性或自身免疫反应,腰肌劳损、棘间韧带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早期为创伤性炎症反应,后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炎症反应期因致痛物质对伤害感受器的致痛性刺激引起疼痛。瘢痕期则刺激、压迫神经末梢和小血管,造成组织缺血致各种疼痛症状发生。疼痛可产生持续的肌紧张,肌肉痉挛可以牵拉筋膜而发生病变;感觉神经由浅入深,必须通过筋膜,肌肉痉挛时,筋膜肌肉间发生相对位移,而软组织劳损后期又并发瘢痕与粘连,故这种位移可刺激压迫感觉神经而引起疼痛和放射痛,并形成压痛点。压痛点多位于肌肉牵拉的压力集中区,与肌肉牵拉密切相关。腰背筋膜遮于诸肌肉表面,在腰部分为后、中、前叶三层。后叶内侧附于腰骶各棘间韧带;中叶内侧面起于腰椎横突尖,上附于腰筋膜后韧带,下附于骶腰韧带;前叶在腰方肌前面,上附于并加强外侧腰肋韧带,并与横膈点的纤维融合。

由于直立行走和脊柱“S”型弯曲,使得颈腰椎受力较大,受力较大部位是形成骨质增生的主要原因;胸腔和盆腔形成“圆腔”型较稳定的结构,所以在临床上以颈腰椎病变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一般指25~30岁以后),骨质和椎间盘的有机质成分和水分会逐渐减少、无机质成分逐渐增多,椎间盘“水垫样”作用功能减弱,更加增加了脊椎骨的负担。

形态上的改变在影像学检查时就能反应,而内部结构上的改变是不能完全反应的。这正是影像学检查只能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原因,临床症状的诊断意义是尤其重要的。人体骨量的多少、骨能承受负荷的多少以及骨的有机质成分与无机质成分的比例是决定颈腰椎承受力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肌肉力量的强弱、肌腱及韧带的韧性强度亦是影响颈腰椎骨承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骨性的改变是没有办法阻止的,适当的负重有助于防止骨性的退变,而增加肌肉的力量和韧带的强度通过锻炼就能达到,这从很大程度上能抵消骨性的变化。

寒湿腰痛的特点是腰部重痛,酸麻,舌苔白腻,脉沉紧;而肾虚腰痛起病较缓,隐隐作痛,绵绵不已,常伴有肾阳虚证或肾阴虚证。现代检查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生理弧度改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或左右前后不等宽,腰部肌肉、筋膜、韧带、骨膜的劳损与“腰突症”往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腰椎间盘正常的“水垫样”生理功能被打破,髓核随纤维环的突出而突出,如纤维环受到较强外力而破损,则髓核中胶质样物质将流出,从而引起“神经根炎症”而致疼痛。治疗并非能改变骨质增生及骨关节,而是使局部达到了新的平衡。综合几种疗法在功效上互为补充,能更有效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增加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改善循环,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配合适量运动也是必需的,从少负重的床上活动到双手撑于桌面锻炼下肢和腰部,逐渐增加运动量。必要时可使用腰围和支具。平时注意锻炼,锻炼要持之以恒,锻炼能增加肌肉的累受性,同时又可控制和减轻体重,对本病的发生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篇6

方法:

穴取手背第三掌骨尺侧缘压痛点、后溪。操作:(1)患者正坐,双手半握拳,手心向下,放于同侧大腿上,于一侧手背第三掌骨尺侧缘寻找压痛点1~2处,及同侧后溪穴,常规消毒后取30号1寸毫针,速刺进针,缓缓刺入0.5寸,行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1分钟,同时嘱患者缓缓活动颈项,然后留针。(2)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嘱患者缓缓转动头颈,至颈部疼痛明显时,保持此,医者以拇指按于患者颈部最痛点,将患者头部作后仰或前俯动作,当活动到一定时,会出现痛点消失或减轻现象,此时以拇指指纹紧按已转化为"不痛点"的原"痛点",用轻揉均匀指力,作向外、向下方向为主的平行推动3~5次。(3)嘱患者头转回原处,重复上法3~5次。(4)留针20~3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双手交替针刺,5次为一疗程,休息2天,进行下一疗程。

结果:本组31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9例;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10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2例。有效率93.6%。

体会:运用第三掌骨侧压痛点治疗颈椎病,方法来源于江苏省常州市陈子俊老中医。经临床反复验证,其方法确有其独特而显著疗效。笔者在其基础上加刺后溪穴及进行颈部指拔推拿手法,一般均能当场缓解症状。本法对落枕等颈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等病症,也有非常满意的疗效。

湖北 443002 葛洲坝集团中心医院针灸科 高山山(收稿日期:19991117,齐淑兰发稿)

阿是穴为主输刺法治疗颈椎病

方法:

以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即阿是穴为主穴,若无压痛点及反应点则根据X线片或CT片提示的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颈部夹脊穴。配穴:大椎、后溪、外关。操作:主穴采用输刺法,用2.0寸毫针,针刺过皮后,针尖向椎体方向深刺至骨,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配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即可。治疗期间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治疗颈椎病98例,经两疗程治疗后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48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工作劳累时仍有轻微不适,但不影响工作)30例,好转(症状、体征减轻,仍需治疗)18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2例,总有效率98.0%。

体会:取椎旁压痛点---阿是穴,用输刺法直接针刺到病位,使经脉疏通,气血运行正常,通则不痛。配合大椎祛风通阳,后溪、外关通督脉调理三焦,使气行则血行。同时使用电针,可提高针刺的镇痛效应,进一步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以加强疗效。

广西 541002 桂林市中医院针灸科 王希琳(收稿日期:19990731,齐淑兰发稿)

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

治疗方法:

主穴取大椎,配穴:头痛头晕者配双侧风池穴,肩胛痛甚者配肩井穴、肩胛脊柱缘的中点,上肢麻木甚者配手三里。取丹参注射液4ml,地塞米松针5mg,用5ml注射器抽取药液,常规消毒刺入穴位,调整方向刺入所需的深度,回抽无血且有较好针感时快速注入,每穴注药量为0.5ml,隔日治疗1次,治疗7次为一疗程,休息5天再行下一疗程。

疗效观察:症状消失,能正常工作者为治愈;诸症均减轻或主要症状消失者为好转;治疗3个疗程而症状无变化者为无效。本组30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24年。经3个疗程治疗,痊愈187例,占61.9%;好转111例,占36.8%;无效4例,占1.3%。总有效率达98.7%体会: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但近年来发病有低龄化趋势,最小的病人只有12岁。穴位注射治疗本病痛苦小,疗效高,病人易于接受。

山东256200 邹平县中国银行门诊部 殷风新(收稿日期:19991021,齐淑兰发稿)

挑治拔罐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方法:

器具选用挑治锥针一把(笔者用废旧手术器械改制成锥型针)、玻璃拔罐瓶大小不等数个。先用75%酒精浸泡备用。取穴:在项部寻找病变椎旁压痛点,或患侧肩臂麻痛、索条、硬结激发点为挑治部位。若无明显压痛点,则可据X线片椎间后缘骨质增生部位,于相应椎体棘突间旁开1~2cm处为挑治部位。一般每次选2~3点挑治。方法:病人反坐于椅上暴露项后肩部。常规皮肤消毒,以0.5%利多卡因皮内皮下做浸润麻醉后,将皮肤挑破长约0.3~0.5cm横口,挑断皮下纤维索条,锥针尖在肌内做上下左右剥离,患者感觉有酸麻胀较重时退出针体,然后迅速在术口处拔火罐,见火罐内积血5~10ml左右时起罐,用无菌纱布擦净血污,敷上消毒纱布包扎即可。每7~10日挑治1次,每次更换挑治部位,2次为一疗程。

结果:用本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6例,治愈(症状消失,颈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145例;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有颈部不适感)6例;好转(症状体征减轻)3例;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症状体征无变化)2例。其中1次治愈95例,占60.9%。

体会:本疗法通过对颈部压痛点、索条、硬结进行挑剥松解,辅以拔罐放血能使病灶部位的瘀血排除,使气血调和,经络畅通,解除肌痉挛,促进软组织炎性水肿消退,椎间孔及椎间隙扩大,缓解对神经根血管的刺激,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增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

山东 266043 青岛市第四人民医院 王德亭(收稿日期:19991121,齐淑兰发稿)

牵引状态下温针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

治疗方法:

采用吊式牵引,在牵引状态下,依据临床体征及X线片,选取病变颈椎棘突旁开0.5~1cm处为针刺部位,消毒后,针尖向内下方倾斜15度角刺入1~1.5寸,有中电麻木感最佳,但不强调一定有该针感,得气后,在针柄上套2cm艾段,进行温针灸,灸2段后出针,出针时按压针孔1~2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两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观察:治疗颈椎病54例,经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任何不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46例(85.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8例(14.8%),有效率100.0%。

体会:颈椎牵引、针刺、艾灸及颈椎夹脊穴是临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和穴位,临床单独使用均有一定疗效,笔者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机理如下:在牵引增宽椎间隙的状态下,立即加以局部夹脊穴针刺,穴位受刺激产生的肌束强烈收缩所带来的力量更易积累性地改变挤压与被挤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颈椎小关节紊乱得以纠正。形成粘连的病例,在椎间隙增宽时,也易于使粘连的神经根松解。同时艾灸的热力,通过针、穴直达病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挤压所致的无菌性炎性水肿,纠正受刺激而致的痉挛状态,使艾的温通经络功效得到极大发挥,从而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河南456300 内黄县中医院针灸科 张勇张翠平(收稿日期:19991206,齐淑兰发稿)

隔姜药灸治疗颈椎病

方法:

穴取风府、天柱、大椎、陶道及痛点。操作:白胡椒100g,栀子200g,川芎50g,草乌25g,元胡200g,红花10g,研成细末,用1000ml山西陈醋浸泡2周,滤去药渣,用上清液适量。另将生姜洗净切成0.2~0.3cm厚的姜片,每隔0.3cm扎一个小孔,此姜片放入上清液中浸泡一周就可使用。灸时一次选穴2~3个,找准穴位,放好药物浸泡的姜片,点燃艾条,对准姜片,采用无瘢痕隔姜雀啄式灸法,以有疼痛感为度。每次灸30分钟。以泻法为主(将艾条点燃后,不断地吹其火,以助艾火尽快燃烧,灸后不要按压施灸的穴位)。每日治疗1次,交替使用穴位,连续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观察:治疗58例,临床治愈(疼痛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42例;好转(疼痛缓解,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14例,无效(疼痛缓解不明显)2例。总有效率96.5%,治疗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

篇7

关键词:齐刺重灸配合中药熏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是因为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症,尤其以青壮年更易发生。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明显,而且治疗时间长。笔者从2014年5月~2015年8月采用齐刺重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以下简称腰突症),收到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56例均为本院理疗科患者,经X线、CT、MRI等检查都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8例。治疗组78例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16~65岁,病程3 d~10年,本次发病时间1~30 d。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症状,单纯腰痛18例,伴有下肢放射痛2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8例,其相应部位呈浅感觉改变者7例,相应肌肉肌力改变5例。对照组78例,男43例,女35例;年龄17~70岁,病程2 d~8年。本次发病时间2~30 d。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症状,单纯腰痛15例,伴有下肢放射痛24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7例,其相应部位呈浅感觉改变者6例,相应肌肉肌力改变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1]拟定:①有扭伤腰病史,或有慢性腰部劳损、受寒病史;②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③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④直腿抬高试验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抬高试验阳性,N窝区域指压胫神经引起肢体远近两端的放射痛;⑤出现4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⑥与临床检查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如MRI、CT等。

1.3排除标准 ①有手术指征患者;②有黄韧带肥厚、骨性椎管狭窄、神经根广泛粘连等严重的合并症或因结核、肿瘤转移所引起的腰腿痛。

1.4方法

1.4.1对照组 常规针刺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取穴:腰阳关、十七椎、双侧肾俞、患侧环跳、阳陵泉、委中、昆仑。患者取俯卧位,医者采用28号毫针,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腰阳关、十七椎、肾俞、委中、昆仑均直刺1.5~2寸,阳陵泉与水平面平行直刺1.5~2寸。使患者有酸、麻、胀的针感后留针。环跳穴用提插捻转法,使患者有触电感至脚尖,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治疗一般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1.4.2治疗组

1.4.2.1患者取俯卧位,按压腰椎各棘突下及两旁,寻找压痛点。如有几处压痛点,以最明显者为准。穴位即在压痛处的腰椎棘突下及左右两旁的夹脊穴(棘突下旁边0.5寸)。用28号2.5寸毫针,先针刺腰椎棘突下穴位,直刺1.2~1.5寸;再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左右两旁夹脊穴,针尖向脊柱方向进针0.8~1.0寸,快速捻转并缓慢上下提插,针刺得气后,将2 cm长的艾条置于直刺针的针柄上点燃,进行温针灸,燃尽一段为1壮,每穴各灸3壮;针刺左右两旁夹脊穴的留针时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以得气为准。1次/d,30 min/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3 d。

1.4.2.2中药熏洗 制川乌15 g,制草乌15 g,川芎15 g,羌活20 g,独活20 g,红花20 g,桃仁20 g,归尾15 g,赤芍15 g,威灵仙20 g,黑老虎20 g,细辛7 g,鸡血藤15 g,牛膝20 g,伸筋草10 g,桑寄生20 g,苏木20 g,乳香15 g,没药15 g,续断片15 g。用纱布包着所有的中药煮水,大火水开,小火再煮20 min。然后再把煮好的中药水倒入型号XJZD-H3的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中,开动机器,熏蒸仪的喷头对着疼痛的部位,距离20 cm,进行中药熏洗治疗,20 min/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1.5疗效观察 参照《实用颈腰背痛学》[2]拟定。痊愈: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腰肌痉挛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腰肌痉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恢复工作。有效:有轻度腰腿痛,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恢复部分正常工作。无效:经治2个疗程无明显好转。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两组疗效比较,采用有序变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腰痛”、“痹症”范畴。病因多为外伤或腰部感受风寒湿邪,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并与肾虚经脉失养相关。如《证治准绳・腰痛》云:“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西医认为患者由于外伤及腰椎间盘的变性退化,从而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压迫神经根,髓核流出的蛋白质和糖蛋白以及组织胺对无神经束膜化学屏障的神经根产生烈刺激,因而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导致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影响了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故引起剧烈神经痛。所以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主要有机械受压学说、化学性神经根学说、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3]。

以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刺治疗,重视循经与局部取穴结合,而单纯在腰部取穴治疗的报道甚少。

齐刺者,最先见于《灵枢・宫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即在病变部位正中先刺一针,再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主要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笔者运用齐刺腰椎棘突下压痛点及两旁夹脊穴,采用的是“以痛为腧”原理的治法,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内可以应于外,外可以应于内。所以棘突下的压痛点是病症的反射部位。直接齐刺痛点,加上本法取穴少,直达病所,疗效好,容易被患者接受。《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条点燃后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作用,通过针传导到穴位,不断透达到深部病所,以此达到温补气血、扶正祛邪、活血逐痹的治疗目的,重用艾灸,弥补了常规艾条热力及药效不足的缺点,加强了温经活血、消炎止痛的作用。齐刺与重灸的协同作用,可达温通经脉、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的目的,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根的水肿,加快突出髓核的吸收,从而使症状改善。

再佐以中药熏洗,方中中药制川乌、制草乌有祛风除湿之效;川芎、归尾、桃仁、红花、赤芍、没药、均为活血化瘀之品,方中川芎温通血脉,辛香行气,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以止痛;当归、桃仁兼有润肠通便之功,可预防该病卧床导致的便秘;没药活血兼有止痛之功;羌活、独活宣痹止痛;牛膝引血下行;威灵仙通经活络;鸡血藤养血补血;伸筋草舒筋活络;桑寄生滋补肝肾,强腰肌;乳香、续断片、黑老虎加强活血祛瘀之功效;诸药合用,使药达病所,最大限度地发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壮腰健肾、止痛消肿之功效。再加上通过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的高温加热,使药物离子更容易被吸收,疗效快而且效果明显。齐刺重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重Y患者尤为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6.

篇8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020-0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本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全世界每年患本病者近千万例,我国年患病率也在百万例以上,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本病病史长,复发率高,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积极开展对本病治法的深入研究,探讨一种安全、行之有效而又能减少患者治疗痛苦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腰椎间盘突出从病理学分为破碎型和完整型两型,破碎型可能是在损伤基础上的自免疫炎症反应过程,完整型以髓核退变、软骨基质及纤维增生为主要表现[2],髓核纤维化、弹性形变能力降低,容易对纤维环产生不正常应力,纤维环局部应力的不平衡更容易引起自身胶原的变性,导致整个椎间盘退变[3]。因脊椎退变和腰部外伤,致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或突出,压迫激惹腰骶神经根,从而造成神经根水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椎间盘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可产生大量炎性递质,炎性递质刺激椎间盘内神经末梢[4],可产生腰痛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多见于30~50岁体力劳动者,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劳动强度大,且椎间盘开始退变。左侧发病多于右侧,因为大多数人习惯右侧用力,右侧腰肌韧带发达,左侧相对薄弱的缘故。该症的主要症状是腰腿痛,大约40% 患者先发腰背痛,后有腿痛;33% 的患者腰背及腿痛同时发生;17% 的患者先腿痛,后发现腰背痛;9.6% 的患者只有腿痛;还有1.4% 的患者仅有腰痛。一般活动时疼痛加重,50% 患者咳嗽、排便时疼痛加重,大多不能长距离行走,而且有间隙性跛行,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但是也有少数夜间卧床休息加重。90% 以上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在L4~5或L5~S1,故大多数在第四、五腰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用力按时可致下肢放射痛加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月国 绳肌压迫试验阳性。L3~4椎间盘突出常出现L4神经受压,表现为大腿前侧痛及小腿外侧痛,相当于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及皮部分布;L4~5椎间盘突出常出现大腿及小腿外侧面痛、麻木,相当于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及皮部分布;L5~S1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大腿及小腿的后外侧痛,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及皮部相吻合[5]。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高(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部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大趾背伸力减弱。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部位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CT检查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1]。LDH的治法很多,现综合叙述如下:

1 保守疗法

1.1 中药疗法

1.1.1内服中药汤剂急性期应治标,以活血行瘀,理气止痛为主,处方:当归、生地、桃仁、狗脊、赤芍、地鳖虫、延胡索、红花、川芎等。内服中成药有:三七伤药胶囊、跟痛平颗粒、舒筋活血片、小活络丸等。慢性期应固本,以调补肝肾、强壮筋骨为主,处方:鸡血藤、熟地、杜仲、狗脊、桑寄生、续断、当归、白芍、山茱萸、肉桂等。也可内服金刚丸、独活寄生丸、滋补大力丸、丹鹿通督片等。

1.1.2外用中药有突痛一贴灵、百舒宁磁药贴、田七跌打风湿软膏、复方南星止痛膏等。也可用海桐皮方药作中药薰蒸疗法,或将此方药共研细末布包煎煮后直接熨敷患处(藤疗),能散风寒、祛风湿、强筋骨、温经通络、舒筋活血,对LDH具有理想的效果。

1.2 物理疗法

1.2.1针灸①体针: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辅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取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秩边 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每次酌情选5~7穴,均取患侧,毫针刺,一般用泻法。现大多用电针,以连续波,调至耐受量,以加强针感,提高疗效。风热者加刺血,风寒者加艾灸,夹湿者加拔火罐。②耳针选穴:腰椎、骶椎、臀、坐骨、腿、肾上腺、神门等。方法:中、强刺激,留针20~30 min,隔5 min捻转1次,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埋针法,每次埋3~5 d。③皮内针取穴:局部阿是穴,患侧肾俞、腰阳关、秩边、风市、阳陵泉。操作: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0.38 mm×25 mm毫针皮内埋针,针尖朝向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痛方向,胶布固定,肾俞、腰阳关、秩边留针3 h,其余穴位留针24 h,白天每隔3~5 h刺激1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有着十分好的疗效。针灸治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除局部症状,而且可以调节关节与肌肉的功能,是一种标本兼治的疗法[6]。

1.2.2推拿先用滚法和掌按法,施于腰部,接着用拇指重按腰部压痛点及居骨缪、环跳,然后提拿月国 绳肌、腓肠肌和跟腱,然后作腰部后伸扳法、斜扳法、屈髋外展法,最后作直腿抬高、内收、外展及踝关节背伸动作数次,下肢酸痛麻木者,加揉委中法,小腿按法,摇大趾法。推拿能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消除软组织内无菌性炎症,使腰部肌肉恢复政常的功能活动,促使椎间组织突出复位[7]。若伴有椎体、椎弓根骨折,或椎体滑脱、脊柱有器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等,都不能盲目推拿手法治疗。

1.2.3牵引目前临床上有机械、电动、电脑、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等多种牵引方法。现介绍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实用牵引方法:用腰椎上下牵引带分别紧束于胸腹部和骨盆部,上方固定于床头,下方两端连接牵引绳和重量,一般每侧负重10 kg,通过滑轮进行牵引。此法代替了以前抬高足跟床头作对抗牵引的方法。可持续牵引,也可间歇牵引,牵引间歇必须扎好弹力腰围固定带后才能起床。牵引疗法可使椎间隙逐渐被牵开,椎间隙增宽,椎间盘内压下降,即负压增加,便于突出髓核组织的还纳[8]。

1.2.4理疗红外线、电磁波、电脑中频、离子导入、超短波[8]、微波等,使局部血流加速、代谢加强,从而降低了感觉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肌肉张力,使局部组织放松[9],缓解瘢痕粘连以及促进钙盐吸收等作用。

1.2.5体疗垫字功对腰背部督脉、膀胱经穴位进行刺激,可改善经络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器官功能。扳脚趾具有强腰固肾的的功效。还有桥式、燕式等,通过肌肉活动,加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营养供给,促进渗液吸收,有利于肿胀消退,使症状尽快减轻或消失。

1.3 化学疗法

运用激素、类激素和维生素等化学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消炎痛、英太青、维生素B1、B12等口服、肌肉注射、局部注射、穴位注射[10]、静脉滴注[11]、骶管滴注等。以骶疗效果最好,故有液体刀之美称。具有解痉、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等作用。但伴有青光眼、肿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严重内脏疾病、细菌感染等,忌用化学疗法。

2 手术疗法

2.1 开刀手术

髓核摘除术、椎间盘切除加椎板成形术、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经过不断发展与完善,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有时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手术对腰椎结构的完整性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对腰椎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也有人主张作腰腿肌肉和软组织剥离切断松解术,因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甚至有些后遗症等,现已大多不用。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 PDN 假体自1996年进入临床,单枚PDN置换术治疗LDH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地保持腰椎功能[12]。人工椎间盘置换(total disk replacement,TDR)技术:用于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3]。

2.2 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微创的手术操作方式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入路和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医原性(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损伤,从而获取更佳的手术效果[14]。显微椎间盘切除术:通常作为标准椎间盘切除术的修正技术。可通过很小的切口(15~20 mm)达到传统手术相同的或更好的结果,减少长切口带来的不良结果。2002年有学者综述了2 500例显微椎间盘切除术的有效率在88%~98.5%,手术效果相当稳定。平均手术时间为30~60 min,患者满意率在90%以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5%,只有不到5%的患者需要二次手术。目前这个技术已成为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15]。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切除术(PELD):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效果与传统开放经椎管显微椎间盘切除术一致,椎管内和椎管外椎间盘突出及伴发侧隐窝狭窄的患者均可获得有效治疗,属于内窥镜艺术极品。其优点:①微创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勿须全身麻醉和切除椎板,不会破坏椎旁肌和韧带;②降低了术中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极小的神经周围和硬膜外瘢痕形成,发生术后不稳、椎间盘炎等到并发症的可能性极小,患者术后疼痛非常轻;③手术时间短,可以门诊手术;④可即刻缓解症状,康复时间短;⑤皮肤切口仅6~8 mm长[16]。

2.3 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ED)

是脊柱微创化的重要标志,其将直视手术变为监视器上手术,切口缩小至2 cm左右,将脊突旁肌肉剥离限制在脊突一侧。据报道优良率在90%以上,可与传统的椎间盘摘除术相媲美。虽然很有前景,但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术。

2.4 侧后路内镜技术

适应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极外侧或椎间孔处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或椎间孔狭窄的患者,但对医师的技术要求很高。Yeung内窥镜系统(YESS)专门用于经皮脊柱内窥镜检查和间椎盘切除术。这个系统也用于其他脊柱技术,如关节镜显微椎间盘切除术、射频消融术、术中激素注射等。对于椎管内移位或脱出的椎间盘突出症类型,以往认为是侧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的禁忌症。在我国,已有人在YESS内窥镜系统的基础上,研制出经皮椎间孔成型的手术器械,该器械可用于经皮椎间孔成型,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成功治疗了脱出及移位型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症。

2.5 小针刀疗法

将针灸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的小针刀,用于治疗LDH,也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2.6 激光针刀

用现代高科技激光技术,精确地直达病灶,而不伤及周围任何组织,满足了患者不切开皮肤,没有痛苦,甚至不留瘢痕就能治好病的愿望。

3 介入疗法

3.1 经皮髓核溶解术

1964年,Smith等首先报道木瓜蛋白酶进行椎间盘髓核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法是在X线透视监视下,将特制的注射针穿刺进入椎间盘内或突出物周围,用少量造影剂精确定位后,注射木瓜蛋白酶,通过化学反应, 使椎间盘变成糊状或渣状,再将其溶解吸收,并达到分离神经根粘连, 揭开了介入脊柱外科治疗椎间盘疾病的序幕。

3.2 经皮髓核切吸溶解术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有人用特制穿刺针先行椎间盘穿刺切吸,再行化学酶注射,比单纯化学溶解术疗效要好些,作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一个过度措施,经过不断完善,现可使70% 的患者避免手术治疗,但一般也要约2个月才能见效。

3.3 经皮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LD)

PLD治疗原理是通过减少髓核的容量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缺点是手术在透视下而非直视下进行,术中无法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因此仅适用于单纯性和急性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目前该技术在国外已趋于淘汰。

3.4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运用激光能量将椎间盘气化,达到减少椎间盘压力使髓核回纳,从而减轻对神经根压迫的目的。PLDD的特点是激光的能量比较容易控制,因而较完全“切除”髓核;可将200~600 U可屈光纤传递到深部组织;穿刺针较细,损伤小;没有严重并发症。现PLDD被认为是一个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定位准确、操作时间短的新治疗方法。

3.5椎间盘射频技术

21世纪初的椎间盘射频成形术,其原理是用射频能量在椎间盘髓核内部,通过高温下分子分解,在椎间盘上切开多个槽道,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和减轻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的刺激。该手术对邻近组织的损伤极小,无热损伤顾虑,椎间盘髓核成形术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腰痛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早期一般可采用保守治疗,目前被公认理想的保守治疗方法是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患者乐于接受。笔者认为患者治疗期间应卧硬板床休息,有助于提高疗效。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疗效评定根据患者的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日常生活,改善率为75%~100%;显效:腰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50°~70°,改善率为50%~74%;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改善率为25%~49%;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改善率

[参考文献]

[1]吕朝晖,张兵,董敏,等.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24(12):2-4.

[2]李晖,马信龙,王沛,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病理学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 27(5):359-362.

[3]倪才方,赵辉,陈珑,等.两种骨水泥渗漏对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4):263-267.

[4]郭均,陈仲强,郭昭庆,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3):167-171.

[5]周友龙,刘宜军,付杰娜.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大鼠中枢镇痛递质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12):923-926.

[6]黄龙祥.腧穴主治标准化研究的关键问题[J].中国针灸,2007,27(12):931-934.

[7]郭翠萍.推拿和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0:19-20.

[8]黄晓莹,张盛强,杨平.超短波牵引及手法复位综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120例[J].按摩与导引,2008,24(12):35-36.

[9]高武科,杜研,李建奎.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体会[J].按摩与导引,2008,24(12):37.

[10]唐佃平.太汲神综合辨证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J].中医杂志,2008,49 (12):1092.

[11]马跃敏.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7例[J].按摩与导引,2008, 24(12):38.

[12]金大地,赵亮,翟建庭,等.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5):326-330.

[13]张宇坤,杨述华.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生物力学及中期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2007,27(5):374-377.

[14]周跃,王健,初同伟,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外科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4):241-247.

[15]侯树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N].健康报,2008-11-17.

[16]杨波,金大地, LEE Sangho,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皮内窥镜激光椎间盘切除术[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4):254-258.

[17]彭志科,向开,维崔瑾.皮内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8(12):294-295.

[18]阮狄克.椎间盘源性腰痛[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3):161.

[19]夏群,Steffen Sola,胡永成,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初步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3):162-166.

篇9

“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冬病”为何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冰水果,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会内外交困了。

冬病夏治方法多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冬病夏治适用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无论内服还是外治,均起到鼓舞正气,祛除宿邪、痰饮、淤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针对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扶助人体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达到治本的目的。冬病夏治特别适宜于以下病症:

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种关节炎;

儿科疾病:14岁以下儿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

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咽异感症(梅核气)、体虚鼻炎发作者;

其它:肢体麻木痹痛、寒湿腰腿痛、肩周炎、冻疮、面瘫、中风偏瘫、各种关节炎。

冬病夏治有5个常用方法:

穴位贴敷

这一疗法是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达到治疗目的。中医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生姜等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的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艾灸

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和艾条,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相比穴位贴敷、刮痧和拔火罐,艾条是用实火祛除身体里的湿寒之气,属于劲道比较足的疗法,所以容易上火的人不建议用艾条,否则内火加外火就会虚耗人体的津液。

刮痧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按一个方向刮动,刮痧能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青紫色出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痧”,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的作用,使人体的神经、循环、免疫、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加快新陈代谢。

割治

割治方法是把手指的末节正中割开一个小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施行刺激。该方法对于哮喘和消化道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拔火罐

拔火罐也是冬病夏治的常用中医方。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都是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

常见冬病的夏治法

哮 喘

洋洋从小就患上了支气管哮喘,每年冬天都犯病,犯病时让人感觉他气喘不上来,并伴有严重咳嗽,而且食欲不振,寻医问药五六年,治疗效果都不好。在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后,原先很频繁的咳喘发作明显减少了,呼吸也变顺畅。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变异性炎症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约有1.5亿人患有此病,其中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不少家长都误以为只要小孩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治疗,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其实,成人哮喘患者大多是幼年患病。由于小孩大多病情较为单纯,加上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正是治疗哮喘的最好时机,只要坚持治疗,不少患儿到青春期后都可以痊愈,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诱发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

哮喘的“冬病夏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拔罐、理疗等多种中医方法。

中药内服法

哮喘的冬病夏治以补肺健脾、健脾益肾、温肾壮阳、化痰活血、温经通络为治则,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如补肺汤、生脉散、二陈汤、六君子汤等,也可选用中成药,如玉屏风散、生脉饮、金匮肾气丸、冬虫夏草制剂等。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咳喘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是选择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

因为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口服用药,与口服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临床上应用穴位敷贴来治疗儿童哮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据报道,有效率约为80%~90%。

敷贴的穴位一般取定喘、肺俞、脾俞等背部穴位。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敷贴时间依患者的耐受度为限,一般每次2~3小时,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时间。

非药物疗法

冬病夏治哮喘除了内服和药物外敷治疗外,还有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1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和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次捏脊10遍,每日1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选用。

冻 疮

小美是个爱漂亮的姑娘,可是每到冬季就有个烦恼困扰她:手上的冻疮。尽管她的保护工作已做得够好,比如带手套,比如及时地抹上护手霜,可是手上的冻疮却还是年复一年。在医生的建议下,她采用了冬病夏治疗法,今年冬天第一次手上冻疮没有复发。

冻疮是冬季的常见病之一,在气温10℃以下的湿冷环境中易发生。初起损害为局部性红斑或暗红带紫色肿块,触之冰凉,有痒感,受热后痒感加剧。重者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或白色浆液,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自觉疼痛。冻疮如果在夏天就积极防治,当年冬天即可见效。

治疗方式:

1、选用成熟的紫皮独头蒜,剥去外皮,捣碎成泥,在阳光下曝晒至温热,将蒜泥薄薄地涂在冬天易冻伤的部位。每日涂3~5次,连续5~7天。

2、取干红辣椒5~7只,加水煮沸成辣椒汤,待水不烫时泡洗易患冻疮的部位,每日1次,连用5天。

3、取鲜芝麻叶在生过冻疮的皮肤上搓擦20分钟,让叶汁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用水洗净。每日数次,连擦1周。

4、生姜切片磨擦常患冻疮处,每日1~2次,连擦1周。

5、红花10克、桂枝15克,煎汁擦洗易冻伤部位,每日1次,连用5天。

6、鲜茄根50克,水煎浓汁后待不烫时洗擦患处,每日1次。

过敏性鼻炎

阳女士患有过敏性鼻炎10余年了,每到冬季就喷嚏连连、清涕如水,常常因为鼻塞难以入眠,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在多家大医院诊治过,当时症状好转,过段时间还是照样复发。后来阳女士听说中医有冬病夏治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方法,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某中医院进行了敷贴治疗和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一年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也减少了。治疗第三年,阳女士的过敏性鼻炎大为好转。

过敏性鼻炎多发于春秋季节,而不是最寒冷的冬季,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这就要从过敏性鼻炎的本身说起,第一,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多属于阳虚寒盛体质,他们怕冷,遇寒就容易发病,冬天常会感觉到四肢尤其是手脚冰凉,冬天不愿意活动等。第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如流清鼻涕、鼻痒、喷嚏、鼻粘膜苍白,遇寒多发或加重等都是寒证的体现。虽然冬季不是过敏性鼻炎的最高发季节,但过敏性鼻炎却是典型的冬病。

敷贴疗法是过敏性鼻炎使用最多的冬病夏治方法,常选用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中药,比如白芥子、竹沥、地鳖虫、生姜汁等中药,结合现代远红外技术和透皮给药技术制成膏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天突、膻中、肺俞、心俞、膏肓、大椎、百劳、大杼、定喘等穴位作贴敷治疗。

为了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在日常饮食中,可多食清淡之品,少食鱼、肉滋腻之品,避免辛辣烟酒刺激之物,以防止痰热内生而诱发外感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此外,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食疗药膳服用,对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改善症状也将会起积极作用。

颈肩腰腿痛

冯先生从事广告设计工作,整天操作电脑,工作十分紧张,下班后,又迷上“打网游”,每日在电脑前长达十几个小时。

去年冬天冯先生感觉整个颈椎部位酸胀僵硬,疼痛难忍,甚至出现肩背手指麻木症状。因气候寒冷,虽多次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冯先生听说冬病可以夏治后,于今年夏天到中医院治疗。

颈肩腰腿病痛是中老年最常见的疾病,常出现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其原因主要由于身体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近年来该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职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电脑职业病,缺少一定的体育锻炼和休闲活动空间;最关键的一点,颈肩腰腿痛大多为夏天贪凉,冬天挨冻,风寒入骨所至。

颈肩腰腿病痛最适宜“冬病夏治”。夏季阳气旺盛,医生通过有针对性地给病人内服中药,实施推拿疗法,配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小针刀、刮痧、火罐、浮针等方法,皆可帮助病人解除疾病痛苦。下面是几种常风的颈肩腰腿痛的冬病夏治方法。

肩周炎:该病又叫“五十肩”、“冻结肩”,其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肩周疼痛,且伴有肩关节外展及其外旋功能受限。中医认为,该病多因人体的肾气不足、气血渐亏,加之长期劳累或受凉而形成。在夏天,一般对该病患者可采取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可将独活寄生汤加减后用水煎服。其主要方药有: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同时,患者还可采取外治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取葱汁、姜汁、蒜汁各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然后将药膏分别贴敷于患者患侧的肩髃、肩髎及曲池穴上,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膝骨性关节炎:该病是人体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其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该病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时期较重,而在夏季较轻。在临床上,患者可在每年的夏季用中药热敷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是:取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苏木、海桐皮各20克,嫩桑枝、威灵仙各15克,红花、鸡血藤、白芷各12克,乳香、没药、川乌、草乌、秦艽、全当归各9克。先将上药用布包裹后放入锅中,加入1000克的清水煎煮40~50分钟后取出药包,然后将两条毛巾浸于药液中,待药液温度晾至38~42℃时,取出毛巾将其敷于患处。每次敷30~40分钟(要保证药液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8~42℃)。患者每日可敷1~2次,每治疗一周后,要间隔2天时间,21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每剂药可连用2~3天。

风湿性筋骨痛:该病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颈肩、腰背、肘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等处。患者主要有关节酸痛的症状。治疗该病应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可在夏天采取如下方法进行治疗:取生首乌、生川乌、山奈各2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后置于棉垫上,再将棉垫敷于患处并用胶布固定,然后用热水袋在棉垫外热敷。

总之,夏季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最好时机,不但有治疗作用,还有预防意义。

“冬病夏治”禁忌需知晓

冬病夏治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中医疗法,随着人们对冬病夏治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医院治疗,甚至出现治疗扎堆的现象,但以下人群不宜冬病夏治。

湿热体质者。简易判断有内火、湿热体质的人的方法是,观察分泌物和舌苔。如果痰或鼻涕为黄颜色,且比较黏稠;舌质发红且舌苔干燥,或舌苔黄腻(舌面上有一层像黄油般黏腻的苔),这种人就不适合来做贴敷。相反,如果分泌物为白色且比较稀,舌淡红,舌苔薄白者则属于虚寒体质,适合做冬病夏治。

瘢痕体质、虚弱怕痛、支气管扩张、正在感冒发烧者及血糖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虽然贴敷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有点微热感,但本疗法可能有10%左右的起泡率,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起泡、痛痒难忍的状况,所以不适合瘢痕体质的患者。对那些长期咳嗽,甚至有咳血病史的人,建议最好先去拍肺部CT,如果确认是支气管扩张患者,最好不做贴敷,因为这类病人多是湿热体质,不适合做冬病夏治。至于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敷贴后则会加重病情。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未能控制良好,则皮肤一旦破损很难愈合。

特殊人群。如果患有非虚寒性的疾病如痔疮、湿疹、咳血、发烧、痰黄等或体质阳热,敷贴效果就不明显。另外,孕妇、肺结核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过敏体质者是敷贴的禁忌人群。

同时,治疗期间,还要注意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综合调养: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津精,所以应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贴敷的要避免电扇直吹,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洗澡,尤其不能在局部用力搓擦。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不要吃海鲜等“发物”。

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虚。

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小儿2~4小时。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

若皮肤起泡,泡内的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有个别患者可能局部有黑褐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十余天后色素可自行消退。所以,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治疗时,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