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早产儿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31-01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足周的新生儿。早产儿体重大多低于2500g,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据统计,围产儿死亡中,早产儿占75%,因此,早产儿护理的好与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我院2011年出生2013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86例,因孕妇妊娠并发症的早产儿有36例,多胎早产儿16例,前置胎盘3例,羊水过多早产8例,严重贫血7例,精神紧张5例,其余11例原因不明。体重1000-1250g的22例,1250-2000g的41例,大于2000g的23例。我院根据早产儿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并经专人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早产儿出生后常规清理呼吸道、皮肤护理外,根据阿氏评分及全身状况,首先进行护理评估,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1 护理诊断

1.1 体温过低 与体温调节功能差有关。

1.2 不能维持自主呼吸 与呼吸中枢和脑发育不成熟有关。

1.3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

1.4 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有关。

2 护理措施

2.1 维持体温恒定

2.1.1 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温度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护士每4小时检查室内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2.2 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指征是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中,动脉氧分压(PaO2)小于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小于85%者,通过吸氧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达到90%-95%,吸入氧浓度及时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一旦症状改善,立即停用,以防氧疗引起的视网膜改变。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拍背、吸氧处理。

2.3 合理喂养 尽早喂养以防低血糖,最好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喂入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及耐受力而定,原则上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宜。吸吮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可以滴管、胃管喂养和静脉高营养,详细记录每一次出入量,准确称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注射维生素K 1,预防出血。

2.4 预防感染 为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需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早产儿室内空气要净化,保持新鲜。工作人员要强化洗手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室内物品每周更换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早产儿的皮肤更加柔嫩,屏障功能更差,因此,更应加强皮肤、脐带的护理,保持皮肤完整性和清洁,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5 密切观察病情 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常出现呼吸暂停等生命体征的改变。除应用监护仪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的温度及大小便的情况。配制液体时,剂量要绝对精确,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定时观察并记录,防止医源性高血糖、低血糖发生。

2.6 发展性照顾 发展性照顾是一种新型的新生儿护理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美国、台湾等地区和国家发展起来的。发展性照顾的特点就在于护理时考虑到了每个新生儿的个别性,将患儿作为生命的个体来区别护理,在护理中注重环境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新生儿在行为上对于个性护理的呼唤[1]。方法:模拟子宫环境:温度:保持患儿肛温在37℃,皮肤温度在36.5℃左右,2-4小时测体温一次;湿度:随着日龄的增长暖箱内室温从80%逐渐过渡到60%;保持相对无菌的住院环境:按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要进行手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通过发展性照顾与支持护理的实践运用,该患儿在院期间体重增长良好,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度过了体温、感染、呼吸、喂养、颅脑损伤等多项大关。经NBNA、CDCC的相关评分,分值均处于中等水平。脑CT、脑干诱发电位、头颅MRI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发展性照顾能减少早产儿的喂养并发症,增强早产儿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早产儿的茁壮成长,同时,缩短了住院天数,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的差异。可见,发展性照顾是一种适合早产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

2.7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Care) 以往早产儿采以只有医护人员参加的封闭式护理,目前提倡母婴同室以满足母婴依恋需求,有利于新生儿精神发育和提倡母乳喂养,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目前一些医院采用袋鼠式护理,即允许父母在短期内护理自己的婴儿和亲密接触。通过经皮测氧、体温、脉搏、呼吸的临时观察,对新生儿的生理状态无不良影响,甚至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暂停,降低氧的需求,以上护理仅限于病情稳定的患儿[3]。

由于我院护理诊断明确,护理措施得当,86例早产儿除了3例放弃治疗外,无1例死亡。

参考文献

[1] 周传鸾.实施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15-216.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62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通过完善护理观察,加强预防感染、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配合母乳喂养以及静脉营养,早产儿全部健康出院,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结论 及时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保证早产儿治疗,降低死亡率,并为提高其日后生存和成长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早产;母婴观察;护理;

胎龄28周以上而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为早产儿[1],早产儿由于出生体重在2500g以下,全身各个器官都未发育成熟,调节中枢以及呼吸消化功能不稳定,抵抗力低等因素,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都较足月儿差,护理难度亦较大,故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支持,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分析早产儿护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旨在为今后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提供依据,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男37例,女25例,胎龄在28~36周,体重在1300~2350g,身长47cm以下,临床表现为吸吮力及适应能力差、自主呼吸困难等,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2]。其中脑损伤29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10例,吸入性肺炎8例,单纯性早产儿15例,排除先天合并症。住院日最短7d,最长39d,平均19d。

1.2 方法

以上62例早产儿均入早产室(室温24°C-26°C,相对湿度55-56%)24h全程护理,置入暖箱,暖箱上使用遮光罩,吸氧或CPAP辅助通气,定时测体温,根据体温变化随时调节箱内温度,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积极预防感染,加强呼吸道管理,鼻饲喂养早产儿配方奶粉,为亲子情感建立提供支持。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营养护理

科学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早产儿由于各种消化酶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导致营养需求比正常足月产婴儿更多,所以应合理安排以满足离开母体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首先要提倡和鼓励母乳喂养是早产儿最合理的喂养方法,一般在出生后4h即可喂少量糖水,待乳汁分泌后应及早抱哺母乳,以后应每2h喂乳一次。为及时提供营养支持,对母乳不足者还需要增加一定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我院采用特殊加工的人奶(按比例配制的三大营养素)来满足母乳喂养的不足,应取侧卧位,注意奶液温度及吞咽反应,以防误入气管而引起呛咳甚至窒息,对完全无吞咽能力者以胃管法喂养。对那些体重过轻,体弱的早产儿或无母乳者,采用静脉补给热量,水分及其他营养成素,静脉内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的特点[2],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营养途径,但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无菌操作[3],配制营养液应认真查对医嘱和相溶稳定性,按顺序混合配置,配制好的营养液应当日24h匀速输完,绝不可隔日使用。输注过程中密切加强病情观察以及内环境的监测。

2.2 呼吸道管理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未发育成熟,常会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现象。应采取头偏向一侧卧位,肩下放置软枕以避免颈部弯曲。如果出现呼吸暂停立即给予弹足底、托背处理,或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4]。对有紫绀和呼吸困难的早产儿应给予导管吸出黏液及羊水或气管插管、持续正压通气,并根据其症状采取不同给氧方法。如缺氧不严重最好采取间断给氧,浓度在30-40%,血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为宜,如长时间高浓度给氧可造成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收缩及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的内皮细胞继发增生。

2.3 预防感染

早产儿由于从母体中获得的免疫球蛋白G较少,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比足月儿抗感染力差,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进室护理人员必须是身体健康而无感染者,产妇在每次给新生儿喂乳前须用肥皂及清水清洗双手并用消毒湿纱布擦拭肉头,对有产褥感染、皮肤感染、腹泻、感冒或发热38°C以上的产妇应禁止其喂乳,认真做好奶瓶及奶嘴的消毒,以防发生交叉感染。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每天至少给患儿沐浴1次[3],严格避免大小便等污物引起感染。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比足月产儿少,凝血因子量少,微血管脆性增加而易发生胃肠道、肺及颅内出血。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防误伤局部而引起出血,必要时应在出生后肌注VK3,口服VE和VC。

2.4 情感支持

进行抚触和语言沟通,有利于早产儿大脑发育,可以增进亲子感情,使其获得爱的传递。早产儿待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抚触疗法,以刺激触觉神经、运动神经等的发育,经过一定时间抚触按摩,婴儿的摄入奶量会明显增加,体质量会明显增高,适应环境能力增强。

2.5 健康教育

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加父母对育儿知识的掌握,解除不良因素,要及时护患沟通,增强父母育儿信心,指导母亲正确喂哺姿势和卫生常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做好出院指导,要求患儿家属出院后继续保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不能过冷或过热,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相对湿度在65%~75%,要科学调理按需哺乳,弥补先天不足,防止电解质紊乱,从4个月开始逐渐添加辅食,必要时补钙、补锌,多晒太阳。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定期进行各项生长发育指标监测,按时预防接种。

3 结果

本组62例早产儿均健康出院,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日19d,体重较出生时平均增长45%, 无贫血及其他营养缺乏性疾病。

4 小结

资料显示: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早产儿由于体征复杂、病情变化快,为护理行为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组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密切临床观察,迅速采取治疗措施,实施有计划的整体护理及早期预防并发症,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也进一步提示我们:对早产儿的护理应精心、细致、规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熟练地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人文情怀[5]。

参考文献

[1] 宋君如.早产儿护理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l0(44):85~86.

[2] 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9,10(6):32-33.

[3] 张春梅,吴育萍,郭建青.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10B):263.

篇3

【关键词】音乐疗法;新生儿护理;早产儿;重症监护室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新生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住院时间,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在36孕周或以上时提供氧气、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1]。孕28周或更早出生的婴儿,经历疼痛的操作较多,早期妊娠导致血液中的皮质醇水平和行为应激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2],这些可能改变早产儿的基础应激反应系统。与29-32周出生的婴儿和足月儿相比,孕28周出生或更早的婴儿暴露于阳性异常刺激时的唾液皮质醇水平较高[2]。对相同发育阶段的婴儿进行干预,引发愉快的反应,NICU护理出现的疼痛可改变其觉醒调定点,从而能够更好地自我调节。有研究表明在音乐刺激干预下,利用行为措施可提高早产儿的血氧饱和度,且出院较早,疼痛操作后的内环境稳定较早,体重增加[3]。我们对NICU中的早产儿进行了音乐疗法干预,旨在探讨特定的音乐治疗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

1患者和方法

1.1患者本研究所选患者均来自漯河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11——2012年入院的经临床确诊的早产儿,告知患者监护人书面知情同意书。筛选标准:早期的超声或Dubowitz评分确定的32-36周出生的婴儿,出生时体重

1.2方法将筛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NICU护理,实验组接受音乐治疗直至出院。音乐刺激选取愉悦、轻松的音乐,20min/次,3次/d,音量60dB,播放时尽量控制周围环境噪音。观察患者住院时间、日增体重、出院时体重及睡眠时间。

1.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ANCOVA方差分析,P

2结果

共有142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平均出生胎龄为278.2±28.7d,平均出生体重为1757±367g,男女比例为88:64,两组间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如表1所示,音乐刺激后,实验组出院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3讨论

目前,早产儿的护理模式主要集中于通过降低环境噪音水平减少刺激,集中护理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睡眠时间,并尽量减少婴儿保温箱或婴儿床的移动。一些研究表明,增加辅治疗如音乐疗法对早产儿是必要的[3]。我们研究发现音乐刺激后,实验组出院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且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总之,音乐疗法可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NICU标准护理中添加音乐疗法对促进早产儿的发育是安全和低成本的干预措施。因此,我们建议在NICU的早产儿护理中可适当进行音乐疗法。

参考文献

[1]齐红.早产儿的护理诊断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2):905-907.

[2]蔡璇,赵奕怀,展爱红.早产儿血糖及皮质醇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27-1229.

篇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未血管化的视网膜由于缺血、纤维增生、血管的新生以及视网膜的脱落等原因引起的增殖性的视网膜病变, 严重时可导致患儿失明[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人们开始关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并采取措施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此次主要针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随访及护理展开分析和研究, 并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7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5例、女93例, 胎龄28~36周, 平均胎龄(33.1±4.3)周, 出生时体质量为1000~2200 g。其中单胎174例、双胎4例。

1. 2 方法

1. 2. 1 筛查方法 出生后2周确定和统计诊断为必须实施眼底检查的患儿, 将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11021793)滴入患儿眼睛以起到散瞳作用, 而后对患儿进行眼部的麻醉, 开睑后检查眼底和视网膜, 并对患儿眼底状况采用儿童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拍照[2, 3]。

1. 2. 2 护理方法 ①疾病宣教:向家属宣教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知识, 同时为家属解释该病进行筛查和护理的必要性, 让家属明白该病对患儿的危害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告知家属该项检查是由本院经验丰富的眼科大夫亲自检查, 操作过程中不会对患儿造成伤害, 以消除家属的疑问[4]。②检查前的护理:检查前护士要详细的将患儿的身份进行核对, 并且注意患儿是否有吸氧史, 在抱出患儿时要充分的做好保暖措施, 护士动作要迅速而且?p柔, 以防对患儿造成伤害。③检查中的护理:护士在医生进行检查操作的同时要做好各项护理措施, 用双手固定患儿的头部, 但不能用力, 采用恰当的技巧以防止患儿颈部和颈椎受伤, 同时采用专用的开睑器进行检查。护士要严格观察患儿面部颜色、呼吸和心率等, 提醒操作者不能捂住患儿的口鼻以发生窒息, 检查结束后可采用具有抗感染的滴眼液以预防发生感染[5]。④检查结束后的护理:待操作完毕后立即将患儿包裹好放入保温箱, 并检测患儿的体温变化, 检查后的3 d内要为患儿滴入抗生素滴眼液, 此外, 还要观察患儿的眼部情况, 包括是否有眼部充血和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如发生感染则要立即处理。⑤出院患儿的护理:如患儿出院要做好出院后的宣教, 嘱家属定期来院检查, a.如未发现病变或者1期病变要2周检查一次, 到视网膜血管发育到周边即可停止。b.对于2期病变患儿需要1周检查一次。c.3期病变患儿需1周检查2~3次。d.对于阈值病变的患儿要立即采取激光治疗, 直到视网膜的血管发育完全[6]。

2 结果

经过早期的筛查, 结果显示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儿有19例、发生率为10.67%, 其中需要激光治疗的阈值病变患儿有4例(8只眼)、发生率为2.11%。见表1。

表1 178例早产儿筛查结果(n, %)

病变 发生率 激光治疗 发生率

19 10.67 4(8眼) 2.11

篇5

[关键词] 喂养不耐受;抚触;非营养性吸吮

[中图分类号] R7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061-03

随着国内围生医学研究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也明显增高,但由于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往往会发生喂养不耐受,导致胃肠道热量及营养的摄取不足,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心理等方面的发育。新生儿抚触是一种新兴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对新生儿的有益刺激,促进胃肠道神经活动,改善胃肠蠕动;非营养性吸吮(non-nuritive sucking,NNS)指对无法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进行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无孔吸吮,可积极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发育。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从2008年1月开始,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早产儿80例,入组早产儿均明确诊断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1],诊断标准为:①每天发生3次以上呕吐者;②吸奶量减少患儿(>3 d);③发生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排除患有胃肠道畸形、坏死性肠炎、未用胃肠动力剂的早产儿。将8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抚触与NNS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各40例,其中,抚触与NNS治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胎龄(33.2±1.4)周,平均出生重量(1.9±0.5)kg;药物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胎龄(33.4±1.3)周,平均出生重量(1.8±0.7)kg。两组早产儿并发症情况比较见表1。两组早产儿在性别比例、出生体重、胎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早产儿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其内容包括维持恒定外界和身体温度,静脉营养支持,支持治疗以及加强口服喂养支持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治疗:

1.2.1 药物治疗组 早产儿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给予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性,每次3 mg/kg,每隔10 h加入10%葡萄糖液中,匀速泵入,持续5 d。

1.2.2 抚触与NNS组 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早产儿抚触与非营养性吸吮相结合的护理措施。抚触方法为:早产儿在喂养后30 min,患儿在处于睡、醒状态都可以进行抚触。将早产儿在暖箱中保持,依次对头部、面部、胸腹部、上肢体、下肢体以及患儿的背部进行抚触,每天2次,一次进行15 min。抚触实施者为监护室护理人员,都经过新生儿抚触的系统学习与训练。NNS方法:患儿从住院开始,在胃管喂奶后半小时,给予空吸吮经消毒的无孔奶,每次10 min,24 h内6~7次,持续5 d。

1.3 评价指标

每天严密巡察并记录下两组患儿的呕吐次数、胃里残余的奶量、体重情况、奶量增加情况等。每星期2次电解质检查,每星期1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1.4 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评价治疗喂养不耐受有效性的标准[2]:治疗3 d后,无呕吐情况发生;治疗3 d后,胃残余量控制在10%或以下;治疗第3天,患儿喂奶量是治疗前一天喂奶量的3倍或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在治疗5 d后,呕吐、胃残余量、体重、奶量增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两组患儿均没有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药物治疗组发生3例轻度腹泻。

3 讨论

早产儿的胃肠发育欠完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常常表现为吞咽障碍、呕吐、腹胀气等,严重影响日常营养的摄入,出现生长发育的迟缓,由此被迫采取的长期静脉营养治疗,则大幅提高了血管病变,肝脏功能障碍,胆红素代谢障碍等疾病的发生率,故早产儿的营养摄入问题常常成为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关键。临床实践发现,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早已经得到医学界肯定,它是通过与胃黏膜的胃动素受体结合而促进肠胃蠕动,加速胃排空。因为红霉素是由肝脏代谢,对肝脏有可能会产生损害,如果长期使用会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衡。同时,红霉素有一定的刺激性,静脉滴注时容易发生静脉炎,而且不能有效促进患儿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新生儿抚触是通过触摸新生儿的皮肤,刺激皮肤血液循环,并通过皮肤这一感觉器官将治疗信息上传到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迷走神经,进从而增加胃肠道活动,提高了营养的吸收能力。同时对患儿腹部的按摩可以加快胃肠蠕动,有利于大便的排出,不易发生腹胀[3-4]。抚触护理易操作,无副作用,且不会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新生儿抚触与非营养性吸吮相结合,是有效治疗及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有关研究表明,早期抚触能有预防早产儿呼吸暂停情况的发生,以及减轻或减少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一定的疗效[5-6]。非营养性吸吮不仅能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的发育,而且能利用迷走神经提高肝、胆等器官活动,调节胃肠肽水平,GAS分泌增加,促进胃排空[7-9],同时,有利于患儿的胃肠系统发育,为肠道喂养提供重要基础。

此次研究中,药物治疗方法与新生儿抚触结合非营养性吸吮配合的治疗方法,二者在治疗效果、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药物治疗对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没有促进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抚触与非营养性吸吮不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没有不良反应,同时又能促进早产儿自身消化系统的发育,在以后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尽量少用药物治疗,而采用抚触与非营养性吸吮的物理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瑛,邵肖梅,曾纪骅,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4):696-698.

[2] 陈健平,刘义.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1):920-923.

[3] Weber FH Jr,Riehards RD,Mccallum RW. Erythromycin:amoi-lin agonist and gastrointestinal prokinetic agent [J]. Am J Gastroenterol,1993,88(4):485-490.

[4] Von Kiedrowski R,Huijthebaert S,Raedsch R. Mechanisms of isapride affecting gallbladder motility [J]. Diq Dis Sci,2001,46(5):939-944.

[5] 幸娟.婴儿抚触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6):381.

[6] 欧霞.“新生儿游泳+抚触”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2005,5(5):34-35.

[7] 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3.

[8] 侯静,魏琳,杨丽媛,等.抚触对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1):47-48.

篇6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对13例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总结护理措施。

结果:本科13例患儿经过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住院期间患儿体重平均增长100g-500g,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其中1例患儿发生静脉炎,经及时预防和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

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可使早产儿体重增加,从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早产儿静脉高营养治疗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42-02

早产儿是指胎龄大于28周未满37周娩出的新生儿,其发育不成熟,免疫力低下,吸吮及吞咽能力差,自身摄入营养不足,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营养支持是早产儿救治成功与否的关健之一。我科自2012年11月以来,通过对13例早产儿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使早产儿体重增加,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共对13例早产儿输注静脉高营养,其平均胎龄29+3-36周,平均体重1400g-23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的标准,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2例。

1.2静脉高营养的基本成份:小儿复方氨基酸、20%脂肪乳、维生素、小儿电解质、微量元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均通过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入。

2护理

2.1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输入,应选择相对粗大的血管;首选上下肢静脉和腋静脉,其次是头皮静脉,因早产儿头皮下脂肪少,输入渗透性高、刺激性强的营养液时,易发生静脉炎和液体渗漏,引起皮肤浸润,甚至坏死。

2.2配制及输入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根据不同营养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溶器中稀释,保证其各种药物的相溶性,配置时应先将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中混合以后再加入氨基酸,确认没有沉淀然后一边摇匀一边加入脂肪乳、脂溶性维生素;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杂物。静脉营养液应现配现用,如暂未使用,应放置在4℃的冰箱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24小时内用完。

2.3严格控制输入速度。静脉营养液输注时应采用输入量控制准确、速度恒定的输液泵,20-24小时匀速的输入;避免输入过快或过慢导致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发生。

2.4加强巡视,密切观察。静脉高营养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因早产儿在暖箱内活动度大,缺乏约束,再加上血管细小,输入时间长容易导致留置针留置失败、液体渗漏。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应控制在72-96小时,并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出、渗血、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如穿刺部位出现红肿、药物渗出时应及时拔管,更换穿刺部位。

密切观察患儿精神反应、体温、心率、呼吸变化以及皮肤弹性情况,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若患儿出现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及小便增多等症状,提示输入过快,应及时调整输入速度。每日定时测体重、血糖1次,同时每周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等生化指标;若患儿体重增长过快,尿量减少,应察看患儿是否有液体潴留。

2.5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静脉炎是外周静脉高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的皮肤发红、局部肿胀、渗出、皮肤温度升高。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护理措施有:①穿刺局部皮肤严格消毒,输液器应每天更换,留置针敷贴每3天更换一次,更换时使用0.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燥后贴上透明敷贴。②静脉高营养配置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应保证营养液单通道输入,避免在输入静脉高营养通道进行采血或输入其他药物,以免发生细菌污染。③穿刺部位出现红肿、渗出时,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至红肿消退。

3结果

本科13例患儿经过实施静脉高营养治疗,住院期间患儿体重平均增长100g-500g,平均住院天数12天,其中1例患儿发生静脉炎,经及时预防和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

4讨论

新生儿静脉营养主要用于儿科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因患儿不能或不耐受肠道喂养,而需要肠道外营养即静脉营养[1]。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肠管运动弱,常出现喂养困难。而致热量不足而造成营养不良和多种并发症。故适时、适量补充营养物质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预防并发症是十分重要。

4.1科学正确配制,严格无菌操作。配制仔细核对医嘱,按照无菌技术在超净台内配制,并根据不同营养素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容器中稀释,保证各药物的相容性。静脉营养现用现配,保证24h内输完。为保证其他治疗药物的应用,应另开一条静脉通道,以免影响静脉营养液的输入。

4.2观察体温变化。维持患儿中性温度是护理的重要措施。因早产低体重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皮下脂肪少,汗腺发育不完善,而产热不足,因此,在应用静脉营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体温不稳引起产热、散热失衡,应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55%~65%,空气新鲜。必要时置暖箱内护理,箱温32~34℃,湿度60%~70%。

4.3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减少并发症。静脉营养液恒速输注,可减少并发症,有利于营养成份的吸收和利用。输注时,必须采用输液泵控制滴速4~6ml/h,并根据输液计划按时、按量均匀输入体内,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及小便量增加等症状。一旦发现类似情况,提示输液过快,应立即调整速度。过慢则完不成一日的输液量,过快或过慢都可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能量利用受到影响。

4.4预防感染,保护静脉。早产儿皮下脂肪少,皮肤皱褶,长期卧床,活动少,局部皮肤抵抗力差,若护理不当会增加感染机会。由于静脉营养输注时间长,对血管和周围组织刺激较大,故选择较粗直、弹性好、血液回流好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确认穿刺针头在血管内才能输注。

篇7

关键词:早产儿 黄疸 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0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71-02

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5%-10%[1],为新生儿中危重人群。近20年来,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2],高胆红素血症是神经系统损害的高危因素之一,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约60%的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而早产儿黄疸的发生率可达到80%[3]。因此,预防和降低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目前,临床有许多学者对早产儿黄疸的护理干预进行研究,现将早产儿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 概念

早产儿是指在37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其出生体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

早产儿黄疸的诊断标准:血清胆红素(STB)水平的生理范围随日龄而异,早产儿STB>256.50umol/L[5]。

2 原因

胆红素生成增多:早产儿常有宫内缺氧,致胎儿期造血过旺;肠肝循环相对活跃;早产儿喂养常常延迟,肠道菌群不能及时建立,肠肝循环增加。

肝脏对胆红素清除能力差:早产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与活性低;早产儿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不足,可致低蛋白血症,又易发生低氧血症和低血糖,二者都会降低白蛋白的结合能力,影响胆红素转运。

应急增加:早产儿易产生应急反应,生后缺氧、低血糖、低体温等情况,可诱导肝内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使STB水平升高。[6]

3 胆红素的毒性

胆红素毒性的产生:胆红素在体内共有4种不同形式:未结合胆红素;未与白蛋白联结的未结合胆红素即游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共价联结的胆红素又称delta胆红素。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神经毒性,在体内绝大多数是以与白蛋白联结的形式存在,白蛋白可以保护脑细胞免受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当血脑屏障完整时,入脑的主要是游离胆红素,它是胆红素毒性最直接且敏感的指标。当白蛋白胆红素联结力降低、联结数减少,均可导致游离胆红素增高。但当血脑屏障开放时(如高碳酸血症),部分与白蛋白连结的胆红素也可入脑。胆红素在游离状态时有神经毒性,但其结合状态是否有毒性仍有争议[2]。胆红素对早产儿的影响:早产儿各器官功能不成熟存在许多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如缺氧、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高碳酸血症、败血症、低蛋白血症、溶血,这些因素可促使未成熟的血脑屏障开放,导致神经系统损伤。

4 护理干预方法

4.1 非营养性吸吮。方法:早产儿口中仅放置无孔橡胶奶嘴,吸吮5-10分钟,7-8次/24h。通过刺激兴奋口腔内迷走神经,促进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及胃肠动力改变,刺激肠管蠕动,促进胎粪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了因喂养不耐受及胎粪排出延迟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缩短黄疸持续时间[7]。

4.2 早期微量喂养。早产儿于出生后12~24h予1∶1早产儿配方奶(半张奶)进行喂哺或管饲喂养开始每次2~3ml/kg,喂奶间隔时间为2~4h,以后喂奶量按需逐渐递增。因饥饿情况下胆汁流动缓慢,毛细血管所形成的胆汁也相应减少,造成胆汁酸和胆红素排泄减少[8]。早期喂养可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胃泌素不仅能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和胰酶的分泌,还可促进胃蠕动和胃黏膜的生长。促进胎粪排出,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9]。

4.3 清洁灌肠。方法[10]:将早产儿取仰卧位,取一根一次性导尿管,用液态石蜡油导尿管前端后插入直肠内约7cm,接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每次注入10ml/kg温生理盐水,进行反复抽吸,直到抽出的液体无胎粪为止。新生儿胎粪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约含80-100g/dl。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11]。早产儿小肠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成熟的过程[12]。而且早产儿胰腺功能差,分泌少,胎粪中胰蛋白酶活力低下,导致胎粪粘稠,不易排出[13]。胎粪排出时间和变黄时间延迟是引起早产儿生后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范围的因素之一[14]。清洁灌肠[10]可以使胎粪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大大缩短,还可以促进早产儿胃肠蠕动,增加早产儿排便次数,减少胆红素的吸收,促进胆红素排泄,有效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4 腹部抚触。抚触方法[15]: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在“I、L、u”型腹部抚触法,即右手在腹部由上向下“I”形抚触,由右下腹向左做“L”形抚触,由右下腹向左做“u”形抚触,抚触手法、力度要适宜、均匀、柔和,避开未脱落的脐痂和膀胱区,同时注意保暖,观察婴儿反应。每日抚触2次,每次15-20分钟,在暖箱内或辐射台上进行操作。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沿给脊髓传至大脑反射性的引起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胃泌素、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16]。腹部抚触对胃肠道产生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加快胎粪的排出,使胆红素的重吸收减少[17],预防和减少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是一个成本低、效益好、易于掌握和运用的实用技术,值得推广[15]。

4.5 微生态制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口服。1g/袋,0.5g/次,3次/日。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结合胆红素不能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妈咪爱活菌制剂为肠道内非定植正常菌群,能补充和调整正常菌群。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后,可促进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18],从而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

4.6 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形成水溶性而溶于体液,通过血液循环可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经肾从尿中排出。帅向华等[19]报道用冷光源蓝光光疗能起到比普通单面蓝光更好的退黄效果:红外线的辐射量少,避免了体温波动,降低了早产儿不显性失水,而且也降低了早产儿皮肤的伤害。间断光疗(每天光疗8h,停16h)可以代替连续光疗,减少副作用[20]。护理中保护好早产儿眼睛和男婴的阴囊。定时翻身确保蓝光均匀照射身体皮肤,并及时补充水分丢失,以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总之,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发育未成熟和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以及黄疸的治疗方法受限等因素,早产儿易受胆红素毒性的危害,在临床中运用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且方法安全、操作简单,能有效消减胆红素峰值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率,是防治早产儿黄疸很好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

[2] 刘颖,朴梅花.早产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09,12(2):153-155

[3] 李云珠,夏振炜.早产儿黄疸特点与管理.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20-723

[4] 崔淼.儿科护理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

[5]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270

[6] 罗凤珍.生理性黄疸//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6-268

[7] 沈秋燕.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139-140

[8] 袁丽珊.早期喂养和腹部按摩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2006.5(2):7

[9] 周吕.胃肠生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

[10] 艾美莲.灌肠配合抚触对早产儿黄疸的早期干预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15-16

[1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2-304

[12] 凌艳萍,李芳,汤超美.护理干预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肠内喂养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02-404

[13] 钟山.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40例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6.10(7):583-584

[14]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5(7):408-410

[15] 叶雪波,罗雯.腹部抚触对早产儿黄疸的影响观察.安徽医学.2009.30(3):237

[16] 孙锦晓.腹部抚触对早产儿黄疸消退的影响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6):722-723

[17] 张小平.腹部抚触对早产儿黄疸的作用.当代护士.2011.1:55-56

[18] 胡锦英.抚触联合微生态制剂协同治疗早产儿黄疸疗效观察.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4):465-466

篇8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 医院感染 控制和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71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课题,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国内新生儿医院感染爆发流行事件时有报道,反应目前我国医院内新生儿感染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现对2010年1~12月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发生医院感染患儿1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对2010年1~12月部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据病史诊断结果,结合临床医师报告的医院感染进行综合汇总。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结 果

医院感染率:2010年收治新生儿620例,早产儿102例,发生医院感染率16例次,感染率2.6%,其中早产儿4例次,占医院感染总数的0.25%,占早产儿总数的3.9%。

医院感染部位: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10例(62%),呼吸道4例(25%),皮肤感染及口腔各1例。

讨 论

新生儿是一类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易发生医院内感染[2]。2010年新生儿感染率2.6%,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因素较多,除患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与抗菌素的应用及护理因素密切相关:①抗菌素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广谱抗菌素应用广泛,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如机械通气、引流管、吸痰等由于护理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吸痰管道、氧气湿化瓶不及时更换,不能达到彻底消毒,导致细菌的感染率极高,而且医生对细菌的特性及药物特性不太了解,也是导致抗菌素滥用,所以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抗菌素的耐药分析,合理应用抗菌素。②护理方面: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士,应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的儿科护理经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消毒灭菌观念,重视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应该相对固定,医护人数与病床患儿人数比例应适度,人员不足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③空气污染:由于资金不足,医疗设备简陋,如病室少,床间距过窄,不同病种患儿不能分室居住,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但没有可视系统等设备,家属担心患儿病情,需要探视,造成外来人员流动,医生查房与治疗护理集中在上午进行,也造成内部人员的集中流动,以上因素使空气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医院感染。④手及物品:每位进入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用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每检查、护理完一个患儿都要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再检查、护理下一个患儿,护理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儿接触频繁,而且涉及喂奶、注射、沐浴以及大小便护理和各项污染操作,如果不规范洗手,也会造成病原传播,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与新生儿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手部的清洁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⑤静脉注射或抽血:新生儿头皮嫩薄,穿刺时间长,头皮针、注射针头暴漏,长时间黏贴胶布,反复去脂,都可以引起患儿局部皮肤过敏或皮肤感染。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监测,护理干预

Monitoring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remature with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at the early stage

MEI Li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NeiJiang,SiChuan. 641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ntribution of monitoring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the premature with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at the early stage ,to increase of success rate of rescu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for it.Methods:60 premature with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random in the same routine pediatric health care mode.The routine nursing was given to the control group,while additional monitoring at the early stage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was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Results:The curative premature were more in the observation t010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Premature;Hyaline membrane disease;Monitoring;Nursing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多发生于早产儿,随着近年来国内外早产儿出生率的明显上升,新生儿HMD亦随之增加。本课题对我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HMD患儿采取积极的临床治疗的同时,随机抽取30例行早期检测和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新生儿科20051月-2009年12月确诊的新生儿HMD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胎龄27-37周,其中胎龄≤30周的17例;体重1350-2700g,其中≥2500g的10例。Apgar评分,1 min评分≥8分40例,4~7分16例,≤3分4例。就诊时间0.08-26 h。诊断依据:按《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1]。将此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儿胎龄、体重、疾病情况及孕妇的一般情况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注:各项指标比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接受同一儿科模式的常规医疗护理服务的情况下,对照组只接受医护人员根据情况和行医经验而进行的必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同期还接受早期病情监测和护理干预的处理,以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愈率。①一般的氧气吸入与早期采用简易持续呼吸道正压(CPAP)给氧治疗,氧流量为2-4L/min,压力为0.49kPa-0.99kPa。当吸入氧浓度为60%~100%而Pa028.0kPa时,无自主呼吸、肺水肿或频发呼吸暂停时,用呼气末正压呼吸处理。②一般的吊瓶式手动调速液体输入与应用电子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将全天液量24h均匀滴入。并严格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每日多次监测体重,及时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预防肺水肿发生。③严格按体重与体温等级入保暖箱与凡体重

1.3 早期检测和护理干预措施

1.3.1 严密观察病情,注重患儿基本情况的评估 在护理中着重注意HMD的高危因素。正确纤细地评估患儿的一般情况、分娩情况、出生时体重、出生1min内Apgar评分及产后处理、哭声情况、吃奶情况等,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护理查体。只要患儿有各种严重疾病或出现低氧血症、低体温、呼吸频数、听诊肺部呼吸音减低等,应尽早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2]。HMD的患儿病情变化十分迅速,特别应注意在出生后的6-12小时内,此期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加剧、烦躁不安、、三凹征阳性,进而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全身青紫,最终导致呼吸衰竭[3]。此外,HMD患儿胎龄越小,其各种神经反射功能越差,易发生呕吐、肝功能低下、胆汁排泄障碍等,因此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会延长,这时应注意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1.3.2 加强重症监护 新生儿HMD为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如能度过3天,患儿肺可逐渐发育成熟,能产生足够肺表面活性物质维持正常的呼吸。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治疗、护理是HMD是否治愈的关键。那么对有可能发生HMD的高危儿均应进行严密的监护,应该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心电监护仪监测其生命体征,经脐动脉、脐静脉或外周中心静脉插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和血气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①监测心率、节律和心电波形变化。新生儿平均心率为120-130次/分,出生时160次/分,第1周125次/分,第2周135次/分,节律规整,波形平稳。心率过快或过慢,节律紊乱,出现早搏、期前收缩、阵发性房颤等,应注意心力衰竭的发生。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呼吸的监测管理。患儿取头肩太高30度,头偏向一侧,稍后仰呈轻微伸展的,4-6小时进行一次胸部物理护理,翻身叩背,用手腕的力量由下至上有外及内叩击背部,使分泌易于排出。早期采用简易CPAP给氧治疗,可减少使用高浓度氧的时间,减少使用机械通气的机会,可防止肺泡萎缩,改善肺的氧合作用,促使肺泡产生表面活性物质,在短时间内获得肺的稳定扩张。在病情严重期,对使用机械通气的患儿,应掌握患儿机械通气的气体流速、气道压力改变,以作为调节通气参数的依据。同时注意呼吸机的运转、节律和声音,及时调整,以免发生异常情况。③血压监护。采用无创血压仪自动测量,按新生儿体重选择合适宽度的袖带,定时自动显示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④体温监测。以体温监测仪(传感器)同时监测皮温和核心温度(温度)或环境温度。患儿体温不升时立即置暖箱,调节箱温至患儿中性温度。体重≤1500g者,箱温控制在34-35℃;体重1550-2000g者,箱温控制在33-34℃;体重2050一2500g或以上者,箱温控制在32-33℃,同时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保持患儿体温在36.5~37.5℃。⑤做微量血液生化测定,定时测血糖、电解质、血钙、肌酐、胆红素等,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血糖和其他各项指标的稳定。

1.3.3 及时撤机,预防肺水肿 临床实践证实,患儿通气和换气功能好转,心血管功能稳定后应尽快撤机,以便最大限度减少机械通气引起的损伤和不良合并症发生。拔管前了给予激素,拔管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相应应急措施。

1.3.4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 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区前先洗手、戴口罩、帽子、换室内专用鞋,患感冒、传染病的人员禁止人室。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及用物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的原则,做好口腔、皮肤、肺部的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皮肤清洁完整,耐心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取得家长配合。保暖箱及室内空气和地板每天消毒,每周进行一次消毒前后的细菌培养,及时了解保暖箱及室内带菌情况。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开奶,以母乳为佳。

2统计学处理数据

采用SA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两组比较结果观察组对提高治愈率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组生儿HMD患儿的治愈情况及死亡数的对比分析,见表2。

表2两组患而治疗结果对比

注:结果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4讨论

HMD发病主要因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和失活而导致的肺不张、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和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因此如何预防肺泡萎陷,保证良好的通气是早产儿娩出后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观察组全部患儿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监护,进行了持续的动态心电、血气、电解质、微量血液生化、呼吸系统等的监测,同期还给予了特定护理干预处理,做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合理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观察组取得良好效果,除早期病情监测外,亦不能忽略及时、合理的护理干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即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科知识;熟练掌握的各种仪器操作和实践操作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监测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分析,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1.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  将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8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3例)。采用俯卧位头侧位疗法,头部提高15°,每天俯卧位时间≥16h,其它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均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设置呼吸暂停报警。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结果:  经Ridit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呼吸暂停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俯卧位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肯定,可以在NICU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俯卧位;早产儿;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的一种严重临床症状,起病急,可反复发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对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俯卧位是治疗呼吸暂停的常用辅助措施,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连续入选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因呼吸暂停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诊断符合新生儿原发呼吸暂停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1)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2) 肺部疾病;(3) 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4) 败血症;(5) 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6) 低血糖、低血钙等电解质紊乱。入选患儿入院时间均在生后24h内,生后1~3d 均出现呼吸暂停,共入选8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3例,行常规治疗;治疗组41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俯卧位辅助治疗。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行常规性治疗。在暖箱内保暖,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静脉营养,抗生素控制感染,应用维生素K1、止血敏、鲁米那预防颅内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均给予氨茶碱治疗,首次5mg·kg-1,12h后给予维持量,每次2mg·kg-1,2次·d-1,均用输液泵静脉泵入,连用3~5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俯卧位辅助疗法,头部提高15°,除喂奶、治疗、皮肤护理等时间外,每天俯卧位时间≥16h。疗程3~5d。

1.3 观察方法及项目

观察方法:应用麦瑞多参数监护仪进行心电、呼吸、SPO2监测,设置呼吸暂停报警,当呼吸监护报警参数超过20s,心率<100次·min-1,SPO2<80%即为呼吸暂停发作,各数据均储存,据此记录呼吸暂停发作持续时间及次数。

观察项目:监护体温、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设置呼吸暂停报警,每天测血气1次;观察呼吸暂停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消失时间。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24h后未出现呼吸暂停;有效:治疗72h后未再出现呼吸暂停;无效:治疗72h后仍有呼吸暂停发作或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平均Ridit分析;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2.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

治疗组:男22例,女19例,发病日龄0.5~7d,平均(2.4±1.0)d;胎龄<32周16例,~34周16例,~37周9例;出生体质量<1500g15例,~2000g20例,~2500g6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发病日龄0.4~7d,平均(2.4±1.1)d;胎龄<32周15例,~34周18例,~37周10例;出生体质量<1500g14例,~2000g22例,~2500g7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效果采用平均Ridit分析,u=7.41,P=0.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后呼吸暂停发作情况

2.4 其他监测项目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电解质和血红蛋白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治疗后24、48和72h测血气,其pH值、PCO2、PO2和乳酸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早产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20s以上且伴心动过缓(心率<100次·min-1)及发绀。其发病率较高,若不及时处理可引起缺氧性脑损伤,甚至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23]。据资料统计,出生体质量小于1800g(妊娠周龄<34周)者有25%发生呼吸暂停,50%~70%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后1周内发生呼吸暂停[4]。小于1000g的早产儿几乎100%有呼吸暂停发作,胎龄<34周、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4周及体质量>1500g者[5]。体质量越低胎龄越小其发生率越高。临床上应对早产儿呼吸暂停引起足够的重视。

早产儿呼吸暂停分为中枢性呼吸暂停、梗阻性呼吸暂停和混合性呼吸暂停。按病因又可分原发性呼吸暂停和继发性呼吸暂停。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脑干神经元功能不成熟有关,也与胎儿对CO2敏感性高和呼吸肌张力低等因素有关。早产儿呼吸暂停时血浆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浓度明显升高,呼吸暂停发生者尿中PGEM浓度也明显升高,且呼吸暂停发生次数与尿中PGEM浓度显著相关,提示β内啡肽和内源性前列腺素样物质可能参与了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病理生理过程[1]。

除了常规治疗方法外,近年来一些学者观察了不同对减少呼吸暂停和低氧血症的作用[5],通过合理的医疗、护理干预,可使呼吸暂停症状减轻,甚至缓解。本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早产儿采用俯卧位,抬高头部15°,对呼吸暂停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与国内外报道[67]一致。俯卧位较仰卧位有多种益处,其优点是:(1) 俯卧位15°时肺下段通气更佳,肺通气/血流值合适,有利于早产儿呼吸系统发育,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2) 早产儿处于俯卧位时胸廓和腹部运动的协调性较好,肺的通气分布较仰卧位更趋均衡,改善了动脉氧合,因而呼吸效率增加;(3) 俯卧头抬高倾斜位能减少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的发作;(4) 俯卧位时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胃的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从而减少了呼吸暂停的发生[8];(5) 俯卧位早产儿安静睡眠时间多于仰卧位者,安静睡眠可稳定呼吸,改善肺活量。

综上所述,舒适的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潮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9],对辅助治疗呼吸暂停安全有效,操作方法简便,适宜在NICU 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管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0231.

[2]SAWAGUCHI T,FRANCO P,KATO I,et al.Interaction between apnea,prone sleep position and gliosis in the brainstems of victims of SIDS[J].Forensic Sci Int,2002,14 (130 Suppl):S44S52.

[3]殷佩玲,于红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产科原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0(2):108110.

[4]辛颖,魏克伦.有关极低体重儿的几个问题[J].小儿急救医学,2002,9(1):6364.

[5]杨莲芳,吴丽娟.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1):4749.

[6]夏传雄,孟浦,王琳.不同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184185.

[7]BHAT R Y,HANNAM S,PRESSLER R,et al.Effect of prone and supine position on sleep,apneas,and arousal in preterm infants[J].Pediatrics,2006,118(1):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