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发展

篇1

1完善创新制度

制定了公司科技发展纲要、规划,制定并完善了公司科技攻关奖励办法、科技攻关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全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对科技论文、专利、工法等进行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并签定科技攻关合同,按市场化运作,奖优罚劣,让科技创新在全公司成为植根基层的大树,接地气使其枝繁叶茂。

2健全创新体系

加大投入,组建了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公司技术中心并获批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公司创新团队中冶矿山工程技术中心、钢结构技术中心。从公司内部聘任了公司技术专家,并聘请了行业内权威专家为公司技术顾问。各分子公司也相应成立了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形成了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公司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落实,科技创新各项制度的制定,科技项目的结题鉴定、报审等工作。矿山技术中心等负责国内超深井开拓开采技术,强富水条件下矿山开采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经费由公司承担主要部分,并申请上级部门适当资助。矿山技术中心目前运行良好,已取得重大成果5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受上级部门委托编写的技术规程、规范,则临时抽调各领域相关专家组成编写组,编写完成后由行业内专家进行初审修改后发有关公司、项目部征询意见,再定稿报批。由华冶主编的国家行业标准《冶金矿山井巷工程测量规范》、《冶金矿山井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由华冶与中冶天工共同编制的《焊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现已由工信部,均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主编国家规范,提高了公司科技人员的素质、开拓了眼界,也扩大了公司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为今后企业的资质升级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3搭建好创新平台

对各重大项目从投标开始就荟萃全公司各领域专家进行方案论证,以确保重大项目的方案先进、技术合理,使业主放心将项目交我公司组织施工。项开始前由各分子公司、各专业专家做施工组织设计,优先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自行创新技术,通过反复比对、论证,将施工方案精化,然后组织行业内权威专家论证,以确保施工方案能够在技术上有创新、经济上合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科技攻关课题组,公司从人员、设备、经费方面全力支持,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同时安排专人进行科技创新资料的收集、汇总,并及时提炼科技成果,争取早日申请专利保护、申报科技成果,并转化为论文、工法及管理成果,在行业内推广应用,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含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美誉度。大连市体育馆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该工程为2013年全运会体育比赛场馆,建筑外型结构为斜切椭圆球体空间结构,长轴145.4m、短轴116.39m,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工程。该项目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一套“大跨度椭圆形弦支穹顶钢结构技术体系”,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北京市住建委技术成果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4培养创新人才

在公司内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提高全员科技创新水平,并通过各种措施动员、鼓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首先,聘请行业内权威专家、专利机构人员及公司的资深专家对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从如何创新选题、课题科研报告编写、科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到专利申请书的主要内容等各方面进行培训、交流,以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其次,实行技术人员及高水平操作能手协商工资制,提高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贡献人员的工资待遇。协商工资两年评审一次,对一个评审期内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具体的指标约束,以使广大员工有动力进行科技创新。其三,对在施工生产中能够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有功人员专门进行奖励,并做为今后提拔重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如邯钢老区火车受煤坑工程,西临20个高60m的两万t/仓的贮煤仓,东靠正运行的火车道,老煤场因长年渗漏,土壤、地下水污染严重,无场地大规模排土、排水。相关人员采用半逆作法施工技术,解决了施工难题,节约了资金,实施效果非常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对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极大地促进了全体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5存在不足与下步规划

篇2

1.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产品单一

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较大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提供贷款的动力,往往只有那些纳入国家计划以及财政资助的项目才有可能获得银行的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积极性。目前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主要是针对流动资金贷款等短期小额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大企业的长期贷款,缺乏为农业科技中小企业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贷品种,缺乏对种子期和创业期的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其发放规模有限。

2.配套中介服务跟进不及时

即便一些银行有心推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实行贷款支持,缓解其贷款难问题,但因缺乏配套服务中介机构,新的贷款品种难以推广,从而制约信贷投放。例如,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资金投入不足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融资渠道,但由于目前农业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机构普遍缺失,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存在评估难和处置难问题,加之相应的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因此,金融机构对该类农业科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性不高,导致金融机构与企业无法完成信贷投放。

3.保险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所以农业保险一直是保险的一个短板。农业保险本身比较特殊,对政策非常依赖。目前我国农业方面的保险还很不完善,涉农保险产品严重匮乏,没有完整的系统,过分依赖政府补贴等缺陷使得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很多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大都对农村的种养业提供保险,对农业科技创新不曾问津。而且农业保险资金来源单一,商业性保险公司和私营保险公司参与不多,极少筹集农业科技保险资金,很难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支持,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再加上农业保险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4.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未形成整体合力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没有形成整体合力,配套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由于某种信息交流不畅、沟通机会少等原因,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支农共建平台,金融机构与科技农机、农技等部门联系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性质和经营风险缺乏掌握,农业科技部门对金融部门的信贷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认识,导致这些部门与金融机构衔接少、配合少,影响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二、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农业科技企业贷款标准

银行业监管部门需完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指标体系与考核方式,制定出适应农业科技贷款的监管标准,从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业科技贷款力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要制定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根据市场原则,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具体而言,金融机构需降低贷款的门槛,简化贷款的流程,提高授信的额度,建立适应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从而满足农业科技企业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信贷资金需求。

2.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根据农业科技创新融资需求特点,金融机构需

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及抵押方式的研发与推广。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和稳定物流的农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可考虑对其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而对于处于成熟期、经营模式较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应鼓励金融机构优先对其给予信贷支持,简化审批贷款的程序。同时,金融机构需扩大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业务,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和产品,开展信托、信贷、债券、投资、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提供包括票据融资、委托投资、风险保障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做好农业科技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衔接,满足不同农业科技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也可以充分挖掘供应链的融资价值,根据涉农科技企业的订单设计贷款品种,按照订单量发放贷款。

3.创新金融组织形式,跟进配套中介服务

为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农业科技贷款的积极性,政府等部门可以创新金融组织形式,开展科技部门与银行之间的科技金融合作模式,跟进配套中介服务。政府可依托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型企业聚集的地区,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管、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建立科技贷款公司,通过风险补偿、担保业务补助等增信方式,鼓励和引导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建立适应农业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差异化的考核机制,从而实现银行与农业科技企业的双赢。另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各类创投基金以及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创业投资联盟、技术转移机构等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及投融资载体的作用,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4.扩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发挥保险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

保险公司应探索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将科技育苗、农作物、农业机械及标准化养殖、畜牧品种改良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以产品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等保险品种。政府需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和补贴比例,从而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和保险公司都较为担心的农业大灾,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保险公司亏损有效补偿机制,进而弥补保险公司承保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扩大农业保险的险种与覆盖范围,增加农业保费补贴、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同时,政府应规范农业科技行业的保险市场,严打农业科技保险市场的不法行为,切实保障农业科技的合法权益。

5.整合与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篇3

关键词:县域经济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1、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科技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随着当前县域经济规模越来越大,资源需求和环境承载压力急剧增长,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性约束成为最紧迫最严峻的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丰产的长效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需要科技创新支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需要科技创新支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需要科技创新支撑。

1.3、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

经济增长是靠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推动的。在面临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必须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从粗放型增长转化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集约型增长,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状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当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2.1、县域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根本因素

县域人力资本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行创造的能力的差异。大多数县域劳动力或者说是县域人力资本并不具有创造的能力,那么知识获取能力的差异就是县域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2随着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对县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技术的推广,拥有大批教育背景相对较好,能够先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较快接受新知识人力资本的县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2.2、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是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形成的直接因素。

县域企业是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直接参与者,是县域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者,是提高技术水平和效率的具体承担者。县域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进行技术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原材料、生产工艺、技术流程和管理水平来改善内在的技术关系,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特别是龙头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是促进县域科技进步的主体力量。同时,大多数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都集中在县域企业中。因此,县域企业,尤其是县域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决定着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

2.3、县域大环境的差异,是形成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的外在因素

影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大环境,从广义的角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但作为宏观的制度环境是最重要的。区域科技创新的制度保证体系越完善,就越能营造区域科技发展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比如产产学研合作制度落实得好的地区,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地区,县级政府服务意识强的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发达的地区,其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强,反之则较差。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3.1、坚持特色导向,依靠科技提高县域经济的特色和竞争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坚持市场导向,也要因地制宜。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施重点突破。『3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各县(市)自身具有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一基础,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壮大规模,形成品牌。

3.2、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现代化

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一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培育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加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渗透嫁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对于以农业和传统工业为主导的县(市),因地制宜地引进技术、人才、项目和资金,大力扶持高新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迅速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3、依靠科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农业

要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人为目标,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组织实施科技兴农工程。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要通过农业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使农民能在产前及时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在产中能利用专家系统指导生产,在产后能借助网络加快销售。

3.4、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采用工作的指导协调,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具有地域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做好具有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标准服务平台,引导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标准,支持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4、结语

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头和根基在于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篇4

一、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信息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左右。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它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行业,其增加值在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

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产业门类不平衡。我国信息产业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区,目前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和环渤海京津地区的四大信息产业生产基地,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信息产业极其薄弱。就信息产业门类而言,也呈现不平衡态势,表现在计算机、数据库、通讯等产业发展较快。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对滞后。

(二)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明显

当前,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已经越来越呈现出集群化的趋势。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协调效应、网络效应,可以有效地降低要素的协调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使信息产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目前我国信息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信息传媒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并呈现出产业链短,结构单一,且链条之间缺乏关联性的现状。信息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也很不均衡。集成电路产业、IT服务业、软件产业及其他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十分突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水平落后,直接导致信息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制约。同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与扩大的需要。如果不尽快改变我国软件产业落后的局面,电子信息产业也会变成无源之水,信息化变成无本之木,还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信息产业“空心化”现象明显

我国较多地区以发展信息技术组装型产业为主,但发展这种组装型信息产业容易形成“被动信息技术经济化”倾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占据。信息产业的发展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众多企业在面对跨国公司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壁垒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话语权,知识产权因素导致的成本问题凸显,这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构成很大制约。由于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也不具有自主品牌,结果是企业虽还年轻,但产品已经老化,也就很难谈到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工作对信息产业发展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位列中下。影响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专利缺乏,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与跨国企业相比明显较低。同时,在国际标准的竞争中,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参与的核心标准和建议还达不到全球标准总数的2‰,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中国企业的“短腿”,也是跨国公司压制中国企业的一张“王牌”。

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可以把新的‘知识与科技成果创造、扩散和应用到市场中,进而实现创造新价值的目标。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成功的国家一个首要的特点就是充分结合本国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等特点,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创新体系。如美国采用的是一种“科学―技术一生产”的创新模式,重视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的研发,通过科学创新技术,然后运用到生产;日本采用的是典型的“生产―技术―科学”的创新模式,通过购买、引进技术以后再针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进口-防止裂变-零部件加工-国产化提升的路径,长期遵循这样的发展路线,不可避免地酝酿一种“产业危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核心产品;多数产品位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缺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能力有限,对技术输出国的过度依赖等。因此,大力发展我国信息产业。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担负着重要使命。

三、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

国外企业都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项目并重,以增强企业在技术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我国政府间部门的条块划分以及责权范围的割裂,使得现有体制不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无法适应信息产业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自身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产品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较弱,而国家也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投资较少。在信息产业中,企业往往重引进而轻吸收,不断为核心技术专利费“买单”。

(二)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低,产学研缺乏配合

信息产业领域中的科研机构如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在科技发展链上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科技界过分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大量基础性研究机构忽略或放弃基础性研究工作,纷纷转向工程项目研究,致使我国信息产业中的基础创新能力弱,基础研究滞后于应用研究,产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领域,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较弱,使得科研工作与产业发展脱节,科研机构普遍偏向于知识创新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距离产业化和商品化有很大的差距,成果转化难度大,研究和产业发展协调成本高,协调机制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支撑区域创新的软硬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 缺乏科技创新必要的政策环境。具体体现在: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市场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健全,鼓励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力度不够,税收政策的灵活性体现不足,缺乏专门的科技信贷和风险融资机构等。2 未能依托市场机制,建立起支持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的长效运转机制。很多中介因派生于政府的行政职能而难以摆脱互为依赖的行政干系,使得整体科技中介服务成为瓶颈环节,原有的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呈“线断、网破、人散”状况。3 各区域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资源分割和封闭现象严重,部分资源重复和短缺共存,平台建设中新的资源分割、封闭和重复购置现象新有滋生。4 创新人才缺乏。企业中科技人才数量极少,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同时,科技人才缺乏有序流动,科技普及和顶尖的科技领军人物的培养机

制还有待改进。

四、加强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支持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新阶段的重要建设目标。我国信息产业存在众多核心专利受制于人的局面,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因此,信息产业如何创新,如何处理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成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正确处理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的关系

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市场机制的作用面及作用力程度取决于政府的管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不能替代市场,但能调控市场。政府通过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供符合自主创新体系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对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性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重点支持,充分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竞争力。

(二)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之间的关系

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自主创新包括三方面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也就是说,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决不能排斥引进先进技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能力。

(三)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关系的处理

基础研究是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先导,也是应用开发的源泉。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首先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产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承担起建设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责任和使命,而不只是短期经济利益的受益者。因此,既要重视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又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大力开展应用开发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二者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力;产业结构;创新环境

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和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省委全会精神,都要求江苏要用创新的实践和成果,为全国发展探索路子、多作贡献。科技创新驱动力主要是支撑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以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都是产业革命的起源,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苏北经济发展提速不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目前相较苏南和发达地区而言,主要经济指标值整体水平差距仍然不容小觑。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驱动力不够强,还是跟在别人的后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无法实现突破。下面将通过研究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客观分析苏北五市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一、创新人才比较匮乏

2014年苏北人均GDP仅有49101元,而江苏省人均GDP已实现136730元。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悬殊差距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匮乏是有着紧密关系的,毕竟科研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决定着区域创新活动的质量。据江苏省统计局最新的《201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分析》信息,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R&D)活动人员55.3万人,比上年增长8.2%,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7%;其中,按地区看,企业的研发人力投入仍然以苏南地区为主,苏南五市工业企业有R&D人员36.2万人,占全省比重为65.5%;苏中三市工业企业有R&D人员10.5万人,占全省比重为19.1%;苏北五市工业企业有R&D人员只有8.6万人,仅占全省比重为15.5%。[1]同时,苏北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低,甚至许多行业、企业的员工还是文盲,这直接导致科技创新驱动力匮乏,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发展受阻。

除了科研人员之外,科技创新人才还包括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 B. say)在1800年前后就曾经说过,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企业家的必备品质,也是引领一个企业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经济学家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的职能之一,并认为企业家尤其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家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总值和经济增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而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区位优势不明显,苏北虽然实施了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为导向,打造科技型企业家队伍,着力培养造就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但需要正视的是,高端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对仍然不足。

二、技术创新欠缺主动

知识产权的授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活力与效率,2014年江苏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全年授权专利达20万件,而苏北全年授权专利共计30327件,仅占全省的15.16%。可以看出苏北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2014年苏北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1.2%,而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0%,可以看出苏北的科技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对经济升级的引擎作用,今后依靠其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同时,技术创新为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扩大生存发展空间,如果不创新,企业就难以获得持续发展。但是现实存在一个不得不承认的残酷现实,就是苏北很多企业,包括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现一定品牌价值的企业基本上近些年一直躺在原先的成就上睡大觉,没有什么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动力,缺乏发展的长远眼光。只是基于原有的企业资源,借用已有的品牌效应扩大经营领域来增加收益,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长时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地区分工地位。而培养技术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正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甚至工业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因此,企业如何利用发展需求和政策导向,主动积极的进行科技创新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资本创新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是提高创新驱动力的必备硬件,一定数量及比重的资金投入是进行科技创新的保障。2014年苏北的科研投入方面,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258.89亿元,占 GDP 比重平均为1.65%。而江苏省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4]苏北对创新驱动的资金投入数量、比重在江苏省内都没有彰显其优势,所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去吸引人才和技术、甚至创新型企业的安家落户。这肯定会影响区域科技创新动动力的发展空间,影响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

四、结构创新期待调整

苏北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共计10154.62亿元,平均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29.6%,增速较高,但是相较江苏省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5%,还仍有不小的距离,这里尤其是苏北的宿迁市的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仅仅只有19.9%,的确需要加快赶超的步伐。总体上,苏北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有些缓慢。传统产业近期内仍处于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但面对传统产业普遍处于较低层次的现实,唯一出路就是整合与创新。所以,苏北一方面需要提升传统产业层次,调整投资结构,提高科技创新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和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值,调整地区整体产业结构,逐步实现持续优化。

五、创新环境有待完善

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环境。创新环境就是创新管理方式,突破瓶颈,为区域实现创新驱动开拓新的发展氛围,为创新型区域建设塑造良好的环境,从体制机制上提高创新驱动力,强调推动环境支撑要素。

首先,苏北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有待完善,项目、资金、人才、平台四位一体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全面推进。苏北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实现集聚效应,创新载体和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构建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体制。孵化器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建设,在产业选择、内部服务等方面还有待探索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使孵化器成为培育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形成产业集群、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其次,苏北还没有成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没有产学研活动品牌,产学研合作模式还有待创新和完善,合作网络平台应该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和校企联盟还没有足够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叠加”以及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融合”,就各开发区、园区布局,重点建设产业还没有相关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对口支撑。

最后,融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除了政府支持和自有资金以外,还需要利用资本市场,懂得从外部进行融资。而现有金融机构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服务不足以支撑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所以还需要政府一方面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或上二板市场,扩大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和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以构建良好的融资环境达到实现对科技创新的实际支持。

以上所述就是苏北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主动性,进而会影响整个地区的创新驱动力,最后会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升速度。(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SJD805)“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实现苏北经济行稳致远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江苏省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分析[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9-10.http:///dzyx/dzyx_jlyhz/201509/t20150910_2193054_2.shtml.

[2] [法]萨伊(J.B.say)(著);陈福生 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篇6

【关键词】科技,体育,创新,发展

1我国科技体育的创新和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的改善,当今社会的人们已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紧接着,物质上的需求已得到满足,人们更加关心的就是身体的健康。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开始注重体育锻炼。而体育科技更是为体育锻炼深入群众提供了科技支撑。除此之外,科学的健身理念和运动处方都是体育科技的结果。因此,体育科技需要全面深刻的创新和研究。如果要从科技创新的过程讲,我们不应响应先有科技成果再将再将创造出来的成果转型。而是应该注重实践,掌握需求,这需要我们注重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将成果的价值和有益于我们的部分展现出来。主要讲来,运动队和科研人员都是起很大作用的部分但前者是整个的主体。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科技创新的含义,体会运动队和与科研院所的有机内容结合起来将给与创新的力量。

2体育科技创新具有的特点

2.1体育科技创新具有实效性

虽说竞技体育主要是以竞赛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竞技体育的水平高低能够影响体育科技的发展。随着各种高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在竞技体育上的广泛应用,竞技体育比的是技术支撑的强弱。以及一流的训练方法和后勤保障。自从冬奥会的新时速滑道开始启用后,越来越显示出老式的用站立的形式起跑的技术的不完善之处,自身的重心开始向前移动,导致起跑的时候身体的稳定性不好,向前跑的冲力不够,而且易引起犯规行为。而通过专业的科技人员的改正和创新,一种新的起跑方式新鲜出炉了,那就是——蛙式起跑。蛙式起跑能够使身体向前弯曲的幅度缩小,降低身体的重心,从而增大了支撑的面积,与起跑时的水平分力和向前的速度,起到了增强稳定性和缩短起跑时间的效果。起跑的前五米、前十米和一百米的成绩也明显优于旧式的起跑方式。足疾跑的最开始应该使用蹬冰支点牢固的方法,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效果。如今的实践告诉我们,刻苦的训练是不能满足运动员的,充分的体育科技支持和保障是不可避免的。另外,成功的举办现代化的高水平竞技也需要体育科技的支持。北京奥运会把“科技奥运”定为奥运会三大理念之一,也是科学技术与体育竞技结合的先河,足可体现科技是多么的重要。

2.2体育科技创新具有间歇性

在以前,运动的训练中往往会用持续时间长,强度非常高的训练为主体,得到的结果非常的不好,常常使受训练的人员受到很大的伤害,运动员需要很长时间的休息来修复受过的损伤,甚至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不适合于对训练成绩的提高。而用间歇性低氧训练的方法能够让全身经常存在于缺少氧气的环境,从而提高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增强肌体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氧气代谢的能力还有呼吸、循环系统适应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乳酸阈强度,运动员作力竭运动时也会明显轻松很多,经过时间的推移,经常经受这种特殊训练能感受到自身的代谢水平会有明显的变化,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高有较大益处,使得运动员在对付各式各样的艰苦训练时游刃有余。

2.3体育科技创新具有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竞技变成了无硝烟的战场,激烈的竞争开始对运动员的身体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身体素质必须好,所以选材变成了很重要的一环。好的身体素质能在今后的训练中做到更好。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体育竞技所需要的能力。以往会依据教练选材的经验以及运动员的体型能力。但是这些开始是优势的特点往往会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而成为限制他们成绩的绊脚石,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最普遍的问题,通常造成许多人才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些原因,科研人员也研制出了应对方法。譬如除开教练选材的经验,还可以通过仪器来选材,仪器可以帮助分析运动员的骨骼和血液的生化反应,从而判断哪些人更能在做运动员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帮助一些有体育梦想却不自信的人认清自己的潜能,还可以减少人员的浪费和损耗。

3现代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

体育科技的涉及范围广泛,但是存在许多争议,但是可以为体育事业提供保障和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延续,现在的体坛已经成为了集民族、科技和商机一体化的新发展领域。体育对于现代人来说已不仅仅只是展现各国和地区的自身形象,还是运动员的一场展现力和美的视觉盛宴,又是各国展现自己最新的体育科技的T台。一个国家的实力都可以由体育科技展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着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3.1高端科技和运动训练

凭着每日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各个国家的运动员才能为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所以,相对于注重于改进体育用品和运动器械,人们更加倾向于开发出人们最大的运动潜能。现今,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训练,在不少的运动项目中将体能和精神的激发都达到了极限,胜负通常只是由微小的差距来评分,这充分地展现了体育科技的魅力。运动员现今更多地是依靠体育科技和科学家的智慧来代替以前靠强健肌肉和竞技状态来获得胜利。现在,运动员的潜力能够更好地展现和发掘。

3.2高端科技与教练员

随着科学化训练的日益深入,教练员是将体育科技成果介入运动训练的主要人物。教练员和科技人员都需要积极性和长期的合作与配合。通过长期的互相锻炼和默契培养,从而缓解以前不能解决的体育科研课题和运动训练实际不相融合的情况,使科技创新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4促进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的方法分析

现今我国体育科技改革的阻碍是影响我国体育综合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的体育科技改革存在着许多问题。没有真正形成将体育科技人才作为主体创新技术的一元体制;不能确立在体育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不能平衡体育市场科技、经济和体育科技进步三者之间完美的互动关系。针对这些症状,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对于体育科技改革的发展而出的对策与措施:(1)根据市场的动向,加强体育科技的法律力度,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善。(2)将体育科技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将体育科技创新坚持到底,要将建立的进程加快,确定体育科研竞争的公平性。(3)要加大对体育科技经费的投入,使具有“造血功能”的某些机构初步形成。飞速发展的科技,快速进步的体育,都使当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科技变成了进步体育的发动机,科技逐渐在体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现在的状况,专家们通过研究和分析,也提出了三点意见:(1)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掀起创新的风潮。(2)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点,讲好结合的问题先进一步解决。(3)加大体育科技的进步,更加全面地推进体育科技的步伐。(4)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创建创新型团队,吸纳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体育科技创新中去。将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好,创造积极的条件将国内外的人才都参加进去。(5)投入经费,建立更多的渠道,使投入体系更多元化。

我国的经济体系多种多样,但是体育产业俨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中流砥柱,因其发展特别的快速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用品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很低且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低。在当今的体育用品企业中,由国外品牌垄断高端体育用品,而我国的主要在中低档竞争,而其他方面也面临此问题。科技的落后成为了体育创新和体育产业的闭塞期,我国的体育产业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企业更加完善,抓住最好的市场。

篇7

目前,我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将日益显示出其活力,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对于提高我省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其深远的意义,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建筑业的创新能与其它“信息、机械、电子”等行业相比,其创新能力远低于它们,最明显不过的如“手机”,其升级换代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笨重的“大哥大”,“二哥大”等模拟机,向GSM、CDMA数字手机发展,目前已升级换代到集语言通信与多媒体相结合的3G手机,苹果第4代产品智能化手机也在推出。短短的数年,完成了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而我们的建筑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展缓慢,科技创新的能力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存在相对滞后的状况。我们必需认真加以思考,有必要思想更加解放,观念转变的步伐迈得更大步些,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建筑业发展更加繁荣。本文试图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在建筑业企业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大中型建筑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一些小型企业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这与低价中标及企业领导重视不够有密切关系。

2、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员短缺

建筑业企业里面,大量的是一线生产员工,占95%以上,有工程师、高级职称的人员不足3%,大量的都是技术水平不高的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项目的实施依靠项目部,许多企业项目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于企业,许多技术难题,“四新技术”应用等需攻关的难题,企业不能很好地加以指导,将管理的责任推给项目部。项目部往往借助社会力量加以解决。这说明项目部人才短缺,企业高资质管理人员更加短缺,许多企业负责技术的总工室(办),只有总师一人或者二、三人而已,处理工程现场技术问题都来不及,更加没有时间考虑科技创新问题。据我们调查许多一、二级企业,高素质人才仅数人而已,无法成立技术中心。

3、缺少科研场所

在行业普遍微利甚至无利的前提下,忙于为生存而竞争,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许多企业没有考虑科研场所,更没有能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4、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大型建筑企业,点多面广,同一个企业往往有多个项目部从事同一类别的工程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彼此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导致在不同的项目部都进行类似的科技创新工作,使得企业的科技资源在同一水平上面重复投入,停滞不前。项目部相互之间缺乏集成联动的机制,没有形成相互援助,相互依存的网络和集群。

5、科技创新关联意义益不显著

建筑企业的特点是实行项目管理制,为了项目建设而集聚一批人,项目一结束,人马又散开,新项目的开始又得重新招兵买马。由于建筑项目的单一性的特点,前后项目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对科技成影响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不足的现象,科技创新级别难以提高。

6、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的影响

许多建筑企业高层领导认为,施工企业按图施工,满足合同要求就行,科研工作应科研机构完成,研发轮不到施工企业,建筑行业没有什么新东西,科技含量不高等,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研究新科题,客观认识上存在不足。

三、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必要采取对策措施:

1、解放思想,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①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激情,系统地对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提升认识水平与创新技能。

②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解决“安全文明措施费”一样,专项划出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③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陆续在企业资质,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有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管理规定,引领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架构

①进一步完善以企业总工为第一责任人的科技创新班子,充分发挥企业总工的优势,带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组织选题,落实组织机构,指导科技科题的研究,定期向公司汇报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并有计划地提交科技成果报告。

②将科技创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当中。

对基层单位来讲,科技创新是软指标,科技进步的关注和投入不足,开展科技活动不广泛,科技成果中推广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改变这一局面,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创新方面加以明确并量化,督促企业重视这一工作,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建筑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①建筑企业认真组织研究科技创新激励方案,使企业、项目部和个人都能够受益。

②加强工法的研究,开展 QC小组等活动,抓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工作,开展多层次颁奖活动,激励相关人员。获奖成果与个人收入、荣誉等方面挂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5、合理选择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有三种模式,一是率先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三是模仿创新。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学习首创者的思路,掌握其技术要领,并在工艺、功能、结构等方面加以改进和革新,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场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定制的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便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拟定了路线。马克思也认为,把握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快速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总量发展到了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生产水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直接证明了科技创新对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有促进作用。浅谈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一)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指的是运用创新方式创造新的知识、技术,改革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产品。当前人们所接受的科技创新指的是熊彼特的科技创新理论,包括:使用新产品或者新的产品特性,推动科技创新;运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还有推动新的经济发展市场的开发,引导新的原材料来源和新的材料供应方式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的是国家为解决社会矛盾而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可以是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也可以是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以人为本”基本理念之上,坚持以民优先的民主发展方式。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政治、文化、生态等相结合。

(二)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1、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理念。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出现了先进行经济建设而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建设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是不可逆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科学发展道路,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2、落实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逐渐解决我国基本社会矛盾。但是经济建设出现了自然资源和资本建设过于急躁的现象,而科技创新便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变为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低开发、再利用以及再循环。

3、落实科技创新是经济建设的动力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键工作,当前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特别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可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

二、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

(一)重视技术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作为国家战略来实现的。这要求把国家战略目标保持在科学技术进步上,提出科学促进经济发展观,高效落实国家战略。与此同时,牢牢把握住科学技术的投入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保持科研经费在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以上。提高国家的自主科研能力,提出二次创新模式,即以自主科研能力为主要的创新模式,又要发展政产学研究的多元模式。加大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的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落实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只有普及了素质教育,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把握好了人才竞争,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浪中稳步前行。人口素质建设是人才竞争的核心,人口素质建设包括体力、智力、文化以及科学、政治素质教育。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现,加大素质教育投入能够直接提升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质量,对经济发展的效益远远大于增加劳动力数量带来的效益。可见,要落实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落实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前提。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人口结构

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率的高效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加快我国农村发展,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人口结构是走新型城市化到道路,创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这要求我们完善城市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就业几率,提高城市的人口容量,实现城市的结构优化。

(四)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把握住人民生活就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又能够反馈于人民生活。可见两者相互协调,引导创新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重大。它是我国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工作。这要求我们明确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理念,把握两者的重要关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国人的基本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篇9

一、依靠高素质人才开发高科技产品

优秀人才的集聚使森源电气获得了新产品开发的基础。20多年来,依靠高素质人才,森源电气与全国高压电器的权威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中国电科院及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校联姻,不断开发出代表我国输变电行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品。KYN系列高压成套开关设备、XGN系列高压成套开关设备、VSV系列高压断路器、SYF系列离网型风光互补独立供电系统、SAPF有源滤波产品、电气化铁路专用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RUPQC)、智能有载快速调压无功补偿滤波装置(TWLB)……一系列优秀的产品被载入史册,但发展之路上森源电气永不止步。2010年,随着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森源电气在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智能开关设备的全面二次升级,研究具有“四遥”功能(遥信、遥测、遥控和遥调),并具备电动进退手车、电动分合接地刀开关、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检测、断路器真空度在线检测和触头温度在线检测等功能的新型智能开关设备,并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实现规模效益,也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连年来森源电气从设备、信息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有效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更新生产装备,提高生产能力。随着产品的高科技化和结构的多样化,市场对产品的制作精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加大中压开关成套设备的生产装备水平,森源电气从国外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数控转塔式多工位冲床、数控折弯机、数控激光切割机、数控焊接机器人和数控综合加工中心等多台套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形成钣金柔性加工系统、物流仓储系统和机器人系统,并进行集成创新,与其他16条智能装备线一起形成了集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数字化工厂,被列入2013年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目前,森源电气中压开关设备的产销量均居国内同行前列。积极实施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公司的ERP和PDM网络优势,以及现在的制造执行系统,利用Pro/e等先进设计软件,搭建服务平台,为公司有关人员及时提供专利信息服务。实施了以PDM技术信息系统为核心的CAD/CAE/CAPP/PDM集成,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全部采用光纤、速度达到千兆的局域网,使公司的技术资源得以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

森源电气拥有中试基地10万m2,检测中心及培训场地1.2万m2,先后配置了工频耐压和雷电冲击试验设备、1万A的大电流温升试验设备、高低温试验箱、盐雾试验箱、局部放电测试仪、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高分子材料试验室(设备)、大电流发生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容性电流老炼设备等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仪器和设备,可以完全满足耐压试验、高电压试验、机械试验、温升试验、高低温试验、表面处理验证试验、高分子材料分析试验、计量保护检测、容性老炼实验、绝缘件以及互感器和固封极柱的内部探伤试验等的要求,具备了完善的科研、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的检测条件和手段。

二、依靠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

森源电气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三个依靠”的发展战略,其核心就是科技创新,这也是森源电气保持20多年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为森源电气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凭借质量和技术优势,自1998年以来,森源电气抓住全国城乡电网改造这个机遇,研制了GZS1中置式开关柜,该产品技术超前、性能优越、价格合理,在河南省20多个地市的110kV、220kV变电站工程招标中,多次击败国内外竞争强手,使公司名振中原。全国农网改造的第一批典范无人值守变电站——河北无极县变电站所用的柱上真空断路器,全部由森源电气提供,大大提高了森源电气的知名度,同时也使森源电气的产品走向了全国。2001~2003年是我国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期,森源电气又抓住这个机遇研制了VSV断路器产品,凭借质量和技术优势,迅速进入高端市场,装备了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50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并成为国家电力系统高压开关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另外还装备了轨道交通、煤炭、冶金和市政等高端领域。特别是2013年,郑州地铁1号线所需开关设备全部由森源电气提供,为森源电气全面进入轨道交通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森源电气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KYN系列成套开关设备、VSV系列真空断路器、SAPF有源滤波成套装置和隔离开关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随着国家新能源的发展,特别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围绕充电桩的建设,将为森源电气电能质量产品有源滤波装置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森源电气于2013年成功兼并郑州森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公司成功进军新能源领域,以及建设“大电气”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成果转化;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Guo Yu Peng

(China Railway No.10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Jinan,250101,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y guidelines, based on its own development needs of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 from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support the leading role was put forward,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to support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rom aspect of the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impro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mechanisms,ens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a detailed exposition were made.Then we got the Final conclusion which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key of the evolving enterprise.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 Project ; Achievements ; Corporate Culture;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铁路、公路、市政等基础工程建设迅猛发展。建筑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成本的竞争,而逐渐转化为企业整体实力、技术水平、品牌形象的竞争。建设优质的工程项目,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的根本。而淘汰落后设备与工艺,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施工装备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兴企”战略,将有效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有力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赢得社会各界认可。

1.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主要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无论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还是党的“十”,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要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也就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而企业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企业的发展这方面来说,主要涉及科技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层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对科技成果的吸纳、应用能力。科技创新通过企业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得到落实,而科技开发项目是科技开发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企业的

科技开发项目是企业围绕战略目标,根据其自身优势和条件进行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开发项目,或现有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些活动以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与企业的产业发展相结合。

另外,有效的科技创新工作,是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个项目能否平稳有效的发展,硬件是外在因素,软件是支撑项目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工作如同工程项目的软件,是优质项目的集中体现。 而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的应用,是降低项目返工出现频次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安全与质量的重要保障。

从人才建设、企业文化方面来说,科技创新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才是根本,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企业立足并发展强盛的根本,科技创新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指引,面对基层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众多企业--特别是工程施工企业--都在尝试以科研项目的有效运作全面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开展,为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创新、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团队的建设,工程创优的实施,创新文化的积累,进而通过企业文化的科技创新元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现实众多实例证明,在项目经理部里积极参与过课题研究的技术人员,通过这一学习、创新、展示自我的平台,其成才的几率要大得多,对企业的认知感和归属感会更强。

2.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的实施措施

首先,领导层的认识和重视。这一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上层建筑(决策层)的首肯,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无疑难于开展。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首当其冲。

其次,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如何立足企业实际提升创新能力,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诸多部门、多个层面的协同配合,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意识,突出科技创新工作的地位,切实加强科技投入,研究解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再次,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简言之就是科技创新的机构和制度建设,这是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配置科学合理的机构和人员,健全科技创新各项制度,才能起到指导、监督、服务的职能,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另外,确保科技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投入制度,保证人财物的正常投入,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企业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读国家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以及国税发〔2008〕116号文、国税函〔2009〕98号文、财税〔2013〕70号文等均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即在实际发生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以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另外,政策对于通过国家级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技术中心等认定的企业,其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作出了明确规定,目的旨在确保科技投入的有效实施。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核心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联合攻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企业往往受其自身研发力量不足的限制,难于深入开展高端技术成果的研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业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可以起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效果,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除此之外,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健全考核体系等措施,将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能很好的提高企业领导层以及广大员工的创新意识,逐步引导全员将科技创新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创新风气,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能力。

开展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是依托,创优增效是亮点,重在规划,贵在实施。具体一些:立项,要结合工程特点,选好科研课题;树立高难项目搞科研,一般项目搞创新的思想;课题的计划推进,项目立项后要结合工程进展,课题组必须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抓好工法编写、专利申请工作管理;研发过程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依托工程创新,搭建创优创效平台,开拓思路,寻找切入点,贯彻绿色施工理念,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化技术。

3.结束语

要想最大发挥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一定要将科技管理工作落脚于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工作是关键,一个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才是具有竞争力的、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只有技术和管理进步了,企业的总体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才能凸显,企业才能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

[3] 代红延.《科技创新》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