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护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老年护理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老年护理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

引言

人到了老年,就进入了一个脆弱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不同的慢性疾病出现得更加频繁,随之而来的是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不断衰落,显现了许多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地危害了他们心理的健康,社会各界也因此更为关注这一弱势群体。有权威证据显示:身心调节失衡等因素占了老年疾病发病原因的半壁江山,这对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社会各界必须要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干预,使老年生活得到保障,老有所养。

一、 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原因分析

老年人产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年人由于岁数较大,因此体内各个内脏器官以及整体在免疫力上不断衰老和下降,直接为不同疾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许多老年人由于年龄大行动不方便等,以及生活自理负担较大等原因,没有充足的信心来面对生活。另外,许多老年人由于鳏寡、或者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独自居住,同时也已经离退休,平时没有丰富的交际活动,造成郁郁寡欢,或者由于家庭、邻居等因素产生诸如焦躁、压抑等负面情绪。

二、 老年人的主要心理健康疾病分析

(一)孤独与寂寞

很多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同时已经退休,甚至有不部分已经鳏寡,生活交际的圈子越来越小,另外,由于上了年纪而导致的身体行动不便,导致老年人有了过于空闲的时间。在心理上通常会容易产生一种孤独与寂寞,甚至可能发展成暴躁性人格缺陷。

(二)焦躁与失落

人进入老年时期之后,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而社会职能也被轮空,因此心理上通常会有明显的落差,从而导致失落感。通常会分化成两种极端情绪:焦虑暴躁,容易发怒,通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发雷霆,对身边的几乎一切都十分不满;低落沉闷,表情木讷,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起伏,几乎对所有一切都无动于衷。

(三)依赖与无助

老年人在身体机能上的衰落决定了其许多依靠身体力行的行为都无法独立完成,必要时要依赖他人。尤其是当自身患上疾病,心理上往往非常渴望得到关怀和同情,以此来作为精神寄托。主要表现在十分希望自己子女能够经常陪伴自己,同时自己以弱者自居。

(四)抑郁与悲观

据相关统计,抑郁这一负面情绪是老年人发生频率最高的心理状况。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不断衰落,他们的情绪也在悄然影响着他们自身的行为。比如许多慢性疾病的折磨、生活的一成不变、内心的寂寞以及生活方式被迫的改变等,都使老年人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少数老年人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

(五)恐惧与自闭

一方面,因为老年人身体方面的原因,他们会在心理上有害怕患病的负担,从而表现出许多忧虑和恐惧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有一定数量的老年人因为经济能力或者思维观念使然,舍不得花钱,最终耽误了身体治疗,反而给心理上造成了负担。

三、 老年人的心理疾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分析

(一)心理上进行疏导

身体上的不断衰老和心理上的不断落寞都可能造成老年人的环境适应能力降低,意志力和情绪等不断地走向负面,随之而来的还有生理上的影响,从而导致部分疾病的产生。因此,心理疏导的目的是让老年人建立起安全感,减少恐惧等负面因素,同时使老年人与疏导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保证心理状态的峰值。另外,对于部分缺乏足够信心的群体,更应仔细观察其情绪波动,及时地给予相关信息与帮助,并耐心解释,尽量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二)饮食上进行调节

对老年人的饮食进行指导,使其对于营养的摄入更加全面、科学。主要指导内容有对于食物种类的介绍、数量上的规划以、质量上的指标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排等。此外,还要针对老年人经常出现的不良习惯进行指正,同时指导其对由于饮食不当而产生的危害有初步了解。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的饮食主要应该:营养充足、利于吸收、温度合适、干净卫生以及定时定量。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在老年人日常饮食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保证其营养的健康摄入。只有当饮食方面保证了充足的营养,免疫力才能更符合年龄段的要求,保证老年人的健康。

(三)身体上进行运动

对于老年人而言,运动的目的主要是维持身体机能。因此,不宜选择过于激烈或者运动消耗量太大的项目,而是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太极以及气功等,保证其运动量不对自身造成负担。另外,在心理护理干预的层面上,老年人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舒展,同时加强与其他人的交流沟通,减少因缺乏交流而导致的自闭情绪。

(四)生理上进行护理

老年人出于对自身的保护心理,会经常使用相关的保健药品等。而心理护理干预人员应该根据其心理特点,用视频、图片等,对其用药进行实质性的指导,让老年人对所服用药物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有效地摆脱掉老年人原本对药物不必要的依赖心理。

(五)习惯上进行改良

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有吸烟和酗酒的不良习惯,而这些不良习惯会在长远上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心理护理上,有必要让老年人了解自己不良习惯的危害、戒烟与戒酒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有效戒除烟瘾和酒瘾等。从身体上保证其健康,以此来避免出现不良情绪的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导致其健康状况与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而老年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诸如营养健康、家庭矛盾、经济收支,甚至日常生活中发生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可能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因此,社会各界应重点对老年人的健康行为进行心理护理方面的干预。一方面,要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乐观地生活;另一方面,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理问题也应该加强预防和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荆瑞荣.心理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4)。

篇2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科收治的30例HCAP患者与30例CAP患者临床特点及护理情况。

结果:CAP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病情好转、死亡例数分别为0例、0例、0例、6例、29例、0例,住院时间平均为(41.2±4.7)d;HCAP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病情好转、死亡例数分别为1例、1例、28例、16例、24例、3例,住院时间平均为(59.4±1.7)d,病情好转率低于CAP组、其余5项指标均大于CAP组(P0.05)。

结论:HCAP患者相比CAP患者住院时间更长,误吸、抗生素应用率、病死率等方面明显更高,临床需采用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提升HCAP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关键词: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获得性肺炎对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23-02

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主要指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患者,此病与CAP同样在院外发生[1],但临床特点多有差异,本文试对比了HCAP与CAP患者临床情况及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包括30例HCAP患者与30例CAP患者。

1.2诊断方法。根据《医院获得性肺炎》指南[2]对HCAP进行诊断,放射学诊断肺炎渗出的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体温在35~38℃范围以外;呼吸困难、胸痛;新发咳嗽;呼吸衰竭。

同时符合以下任一点:护理机构长期生活、接受家庭护理及输液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30d之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或化学治疗、伤口处理[3]。

1.3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CAP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病情好转、死亡例数分别为0例、0例、0例、6例、29例、0例,住院时间平均为(41.2±4.7)d;HCAP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病情好转、死亡例数分别为1例、1例、28例、16例、24例、3例,住院时间平均为(59.4±1.7)d,病情好转率低于CAP组、其余5项指标均大于CAP组(P0.05)。见表1。

3讨论

3.1HCAP特点。HCAP为近年来提出的独立类肺炎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抗生素使用日渐频繁、长期护理员生活或家庭护理人数不断攀升,HCAP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此类患者年龄大、综合功能状态差、合并症多、病死率高、预后效果差。分析和对比HCAP的临床特点,是区分不同类型肺炎疾病、采取更合理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改善HCAP综合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本次研究中,HCAP组患者病情好转率低于CAP组、其余血液透析治疗、30d内静脉抗生素治疗、近3个月住院2d以上、误吸病史、死亡率5项指标均大于CAP组,住院时间平均为(59.4±1.7)d,长于CAP患者。可见HCAP患者抗生素使用率、误吸率、血液透析率、病死率等均高于CAP组,各类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也长于CAP患者,临床上急需采取更为合理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3.2护理要点。由于HCAP患者治疗项目更多、输液及治疗时间更长,见效慢,需针对性采取一对一心理干预,耐心讲解HCAP特点、当前病情、治疗效果,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烦躁、消极情绪,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更积极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

误吸是导致反复住院、延长治疗和住院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需在治疗同时客观评估所有患者误吸可能性,分层次予以误吸预防护理,指导家属协同看管,选择患者神志清醒时坐位喂食,尽量不喂食过干、过稀、易误吸的食物;鼻饲前确认胃排空状况,部分患者可持续滴注代替喂食,避免食道反流、控制胃内压。

HCAP患者在CAP护理基础上应强化气道护理,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和深呼吸,积极拍背、协助翻身,选择性使用仪器协助排痰;神志不清患者人工清理呼吸道、避免呼吸衰竭。

综上所述,HCAP患者误吸、抗生素应用率、病死率等临床特点多于CAP不同,应强化基础护理并予以针对性气道、饮食、心理等方面护理,以改善综合疗效。

参考文献

[1]曲歌平,刘长庭,孙宝君等.老年人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与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的差异[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2):149-153

篇3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孙丰源介绍说,由于我国重医疗、轻护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专业性护理人员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据了解,某直辖市2012年首批护理专业本科生只有200人进入医疗机构,护士缺口仍在3500人左右,病房、尤其是老年病房,护士短缺,护理人员中护工占有较大比例。在民办养老机构,其护理人员的来源是靠常年向社会招聘,从业人员几乎没有进行基本的培训。

我国老年人口1.78亿,80岁以上高龄老人接近2900万,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预期寿命(正在以每年4~5%的速度)向高龄化的方向发展,寿命增长了,但长寿却不健康。目前我国约有3300万人失去部分的自理能力,1080万人完全失能,这些老年人最需要的就是长期护理。

孙丰源说,自从1978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少生育约为4亿人口。如今独生子女孝敬父母遇到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二是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三是生活成本高,无力负担;四是无法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五是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六是护理康复医疗短缺;七是异地医疗费用结算较为繁琐。

因此,孙丰源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我国专业性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对于高等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学制设置、基础课程、专业科目、实习期限、护理工作准入制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等制度,应当制定和规范统一标准。其次,建立助理护士、专业护士和高级护士的护理人才梯队。再次,注重培养护士的综合能力,把知识、素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三大要素,并以素质培养为重点,使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保证技术过硬,更要体现高素质的人文关怀,集中反映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篇4

一是硬件条件急需改善。以**县为例,该县农村敬老院大都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不少附属用房严重损坏,许多设施年久失修。自2005年省“关爱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农村敬老院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基数较大,急需改造的房屋仍有500多间。同时,养老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了“自我造血”和做大做强。

二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养老机构的单位性质和经费来源不够明确,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所以难以吸引有专业管理和护理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在**县农村敬老院91名工作人员中,真正从事服务工作的50人左右,入住老人与工作人员比例为16:1,且这些工作人员大都来自农村,文化程度较低,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粗放的问题。

三是服务内容明显滞后。多数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少,一般只能满足老人吃、住、照料的生存需要,不能满足老人们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方面需要,难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对老人缺少吸引力。

四是政策扶持难以落实。上级出台的优惠政策,比如《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苏政发[20*]96号)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比如民办养老机构很难获得划拨用地、地价优惠,而且无法享受低息、无息贷款,甚至商业贷款,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等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

二、基本情况

目前,**县有60岁以上老人15.57万人,占总人口的14.92%;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11.62万人,占*总人口的11.13%,按国际通行标准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对该县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占老年人总数的10.4%左右,迫切需求的有5%左右,按此测算,全县约需1.6万个养老床位。

**县现有养老机构21家,共有床位1000个,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0.64%左右。21家养老机构均为公办,其中农村敬老院20家,有床位930个;县城老年公寓1家,有床位70个。养老机构共有工作人员103人,其中农村敬老院91人,县城老年公寓12人。乡镇敬老院、县城老年公寓入住分别达到86%、100%,县城老年公寓床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养老机构收费一般不高,县城老年公寓对生活能够自理的每月收取420元,生活不能自理的收取670元;农村敬老院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2000元,由县财政统一拨付。这些收费标准,均由该县物价部门核定。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政府义不容辞。建议将各级政府发展养老等社会福利事业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增加刚性指标。同时,认真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坚决消除“中梗阻”现象。

2、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建议明确农村养老机构事业单位性质,提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待遇,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高层次管理、护理人才,扩大养老产业从业人员队伍。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3、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议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财政、税费、金融、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民办公助等形式创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以合资、入股、购买等形式参与公有养老机构的改建和扩建。

篇5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日趋严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到3亿, 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将一直维持在3亿至4亿的规模。人口老龄化浪潮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初现端倪,老年护理供需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纵观发达国家的情况,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发展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是指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者伤残导致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者护理服务的保险。德国在1995年实施长期护理保险,由政府强制推行,所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员都有义务参加社会护理保险,风险的实际承担者为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商业性质的长期护理制度。日本在2000年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建立老年护理保险不仅能够保障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还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我国也可效仿。从国家层面上,应尽快推动出台《老年护理保险法》,为老年护理保险的开展创造公平、有序、规范的政策法律环境;在发展模式上,初期可以由公民自愿投保,待条件成熟之时再进行政府强制投保;在保险资金来源上,由政府、企业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缴费,具体比例可以参照现有医疗保险的比例,在保险人选择上,可参考德国、美国模式,由商业保险公司运作管理。保监会应出台相关办法或细则,明确老年护理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功能职责、服务内容的适当区分和有效衔接,并加强经办机构资质管理和市场监管,实现老年护理保险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老年护理机构和专业护理人员比较缺乏,应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质性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促进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国内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规模也得到了迅速积累,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达到6.01万亿元。但是,如何有效实现与负债成本相匹配的、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率,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2011年我国保险投资收益率只有3.6%,仅高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0.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比较狭窄,投资收益高度依赖资本市场,在当前国内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导致保险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虽然新《保险法》和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名义上已经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但目前监管部门对保险机构开展股权、不动产等另类投资在投资团队、投资资质等方面要求很高,投资对象等范围相对狭窄,形成“门虽然打开了、但门槛很高”,渠道名义上放开了、但仍难以实质性运作的尴尬局面。

而与此同时,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则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些领域和项目也对保险资金有着迫切需求。保险资金规模大、周期长、资金来源稳定等特点,也决定了其在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考虑适当降低《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中相关要求,制订出台可操作的具体实施细则,给企业以更大的自,改变目前名为备案实为行政审批、有制度办法而无法开展投资活动的情况。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松保险机构直接投资股权范围;扩大保险机构间接投资股权基金的范围和类别,如夹层基金和FOFs(基金的基金)等目前适合保险资金特点的产品。同时,出台优惠性政策,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养老、医疗机构等经济实体,建设能够延伸养老保险服务链条、满足不同人群健康养老需要的养老养生社区。

用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推动食品安全

建立强制性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是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补充,不仅能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及时地补偿受害消费者,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对于促进提高投保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2009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后,一些保险公司也结合新规专门推出了食品安全责任险,然而只有极少数企业选择投保。

为推动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议参考借鉴《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中规定建立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的做法,积极通过立法形式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建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对参保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激发其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积极性。保监会可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立食品安全保险评级机制。根据每款产品在上一保险期内的表现(如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客户投诉率等),由保险监管部门予以保险评级,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保险评级调整其下一期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费率,顾客可以根据保险评级来挑选安全可靠的食品,企业则以保险评级为动力和约束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

保障房建设在未来五年将面临1.3万亿至1.5万亿元资金缺口的挑战,由于资金需求庞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希望机构资金能够助保障房建设一臂之力。

篇6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篇7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1社区护理资料概况

本次对糖尿病社区护理研究是选择某社区2013年7月~12月17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总结。此次参与研究的糖尿病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102例,年龄60~86岁,平均(67.4±3.6)岁,糖尿病病程13~38年,平均(15.8±3.1)年。

2社区护理干预措施

2.1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和认识为了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使其了解糖尿病的特点以及对治疗方式有一定的了解,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鼓励,着重描述糖尿病属于终身伴随性疾病,只要治疗得当,不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要对患病后应注意的事项要着重说明,只有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正确全面的认识,才能够有正确的治疗态度,减少情绪上的抵抗,提高患者健康维护能力。

2.2饮食指导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内容,而饮食对血糖有着极大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和管理,叮嘱患者多食用绿色蔬菜、粗谷物、豆类等高蛋白高营养低脂肪的食物。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制定饮食方案,提高对患者食用总热量的控制,避免摄入的热量过大,使患者能够保持最理想的体重。患者每日所需的总热量要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计算公式为:每日所需的总热能=标准体重×每公斤体重所需的热能。在对饮食进行控制后,若患者的血糖和尿糖仍然呈现为较高和阳性趋势,则应及时告知患者要求停止食用水果。血糖恢复正常水平后,可恢复水果的食用,但仍要进行选择,避免使用高糖类水果。

2.3心理疏导干预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具有病程长且治疗效果一般较慢或不明显的特点。老年患者在患病初期对疾病认识不全面,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在这些负面的情绪的影响下患者的病情易加重,不仅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还易促进并发症的发生。要对老年患者及逆行那个心理疏导,给患者举例证明周边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治疗的成功案例,使患者有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提高自我管理意识,积极配合治疗。

2.4提高家属在护理干预中的作用使家属加入到护理干预中,充分利用家属对患者的护理能力,打下坚实的家庭管理基础,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社区护理人员在进行家庭随访时应向患者家属说明家属参与护理干预的积极作用,鼓励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向患者家属讲解糖尿病知识,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治疗和保养的方法向家属进一步讲解,要求家属和护理人员一同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监督,以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5提高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护理干预的同时,也要提高对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干预,社区护理人员在进行随访时要将并发症护理干预作为主要工作完成。首先对患者进行并发症知识的普及,对其说明一些常见并发症的症状以及危害程度,避免患者因不了解并发症症状或危害延误治疗而加重病情。对患者进行随访定期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各项相关指标的检测,了解患者血压、血脂以及心肺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视力的变化进行了解,尤其是指端末梢有无麻木、视力有无改变以及小便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发生并发症,在社区医师无法进行干预时要及时建议患者转综合医院治疗,对于老年患者中病程超过10年的应建议使用家庭式血糖监测仪定期了解血糖变化,并为患者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以便及时了解患者血糖的变化情况。

3讨论

经过对比发现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日常保养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除病情较严重的患者需留院治疗外,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多为长期在家进行地自我治疗。但是由于患者对糖尿病认识的不足以及医疗知识的欠缺,往往会陷入一定误区,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应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加以关注,采取正确有效地方法帮助患者有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且强化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这对控制患者血糖和并发症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丽燕,唐宁娟,袁衬香,等.优质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3(09).

篇8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75

老年人由于机体结构老化, 普遍存在身体抵抗力下降, 器官功能衰退现象, 易罹患各类系统性疾病、非传染性慢性疾病, 其中同患者自身特点及衰老相关的一类疾病被称之为老年病。本次研究通过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240例老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舒适护理对该类患者的临床价值, 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各类老年病患者240例, 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20例。实验组男91例, 女29例, 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71.5±3.9)岁, 包括42例高脂血症, 21例冠心病, 15例糖尿病, 23例脑卒中和19例骨质疏松;对照组男87例, 女33例, 年龄61~85岁, 平均年龄(72.0±4.1)岁, 包括37例高脂血症, 22例冠心病, 17例糖尿病, 21例脑卒中和23例骨质疏松。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其身体状况制定护理方案, 给予其对症治疗, 并从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和治疗护理3个方面实施基础护理干预[1]。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 具体包括:①细致照顾, 动作轻柔:在协助患者翻身、进行按摩时, 应注意动作轻柔, 防止造成患者皮肤破损;给水时, 注意水质、水温适宜, 在便盆使用前采用温水进行洗涮;帮助患者进行衣物更换前, 征求患者对于衣裤选择的意见;②态度耐心、细心:老年病患者由于受到心理、生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多存在性格固执、言语??嗦表现, 特别是在患病后由于过度担忧病情, 极易出现暴躁、抑郁、猜疑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应给予老年病患者充足的关怀和理解, 注意护理服务态度温柔;同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良好心理素质, 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 耐心倾听, 切忌勿与患者争吵;③用药护理:老年病患者由于病情较为特殊, 且其机体抵抗力较低, 服药期间容易发生各类不良反应, 因此在护理期间应注意加强监护, 在患者用药后叮嘱其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其用药后的情况变化;④饮食护理: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衰退, 在科学营养进食的基础上应注意避免食物对肠胃造成刺激, 避免摄入过多不易消化食物, 建议细嚼慢咽, 少食多餐;⑤皮肤护理:大部分老年病患者均需卧床静养, 受到身体机能退化的影响, 患者极易出现压疮, 因此在护理期间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皮肤清理, 采用柔软、宽松、吸湿性强的贴身衣物;定期进行皮肤按摩, 并协助患者翻身, 注意动作轻柔防止造成皮肤摩擦受损;⑥疼痛护理:老年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表现,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如对于腹部疼痛者, 指导患者平缓呼吸, 并调整, 选用清淡食物, 以保持大便畅通, 改善腹胀表现, 从而促进疼痛缓解[2]。

1. 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3] 采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调查, 满分100分。①不满意:≤60分;②基本满意:61~80分;③满意:81~90分;④非常满意:91~100分。满意率=(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9

我院老年病房收治60岁以上病人,这些病人具有年龄大、患病种类多、护理难度大特点。结合实际工作,我科自2006年6月起将人文关怀理念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转变护理观念,建立人文关怀理念

21世纪,随着医疗市场的竞争,医学模式和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护士转变护理观念,以病人为本,换位思考,在护理活动中时刻体现人文关怀理念。自2005年开始,我院积极开展“六声”、“三到位”、“八主动”、护理人员与患者“情景对话”等活动,我科积极响应各项活动,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每个护理服务的细节上,将其理念深入工作,深入人心,从而使护理人员主动转变观念,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质量,明显改善了护患关系。

优质服务

病区接诊:病人来到病区,责任护士面带微笑,主动迎接,主动自我介绍,将病人带到准备好的病房,详细介绍病房设施,主管医生,主动为患者送上热水,并在床单位为其测量生命体征,消除病人的紧张、陌生感。

改善环境:为方便老年患者上下床,我科将病床高度降低10cm,防止摔伤、发生意外,病室及卫生间都设置扶手、呼叫器,开关触手能及;地板铺设地胶,具有防滑特点,方便老年人活动;每一病房都设沙发和电视,方便病人休息和观看,每个细节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病

人倍感温馨。

提升设施:每天为病人发放住院费用一日清单,使病人明白消费,使各项医疗收费透明化,增强病人对医疗的信任度;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如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以增强病人健康意识,积极配合治疗。

规范语言:与病人交谈时,要尊重病人,以“您好”开始,病人配合要“道谢”,病人询问不说“不知道”,操作不成功时要“道歉”。护理操作动作应轻柔、熟练、准确,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操作轻。

精心护理:老年病人因病程长、恢复慢、顾虑多,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交流,每天晨会后,护士长带领护理人员巡视病房,向病人道早安;责任护士发药时,主动帮病人倒好开水,方便病人服用,新添加的药物应事先说明用法和注意事项。老年患者因记忆力差,应反复交代,详细说明,必要时看病人服完药再离开。活动不便病人入厕或下床活动时,主动协助搀扶。没有家属陪伴的病人及时巡视,随时给予帮助。

提高技术:在护患关系中,技术关系是非技术关系的基础[1]。因此,为减少病人痛苦,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护理操作考核,努力提高年轻护士穿刺技术,使护理操作规范化、程序化、熟练化。

加强护患沟通:根据不同病人使用不同沟通技巧,充分利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时间,多与病人沟通,及时了解患者感受;对肢体偏瘫患者要加以鼓励,让病人充满信心;对听力、记忆力减退的病人,说话声音要大一些,并反复讲解,加深记忆。平等和尊重病人,耐心倾听,经求病人意见;当病人指责护理工作时,态度要诚恳,控制情绪,保持冷静,决不与病人争吵。

积极反馈

建立反馈制度:护士长与责任护士每月召开1次公休会,倾听病人心声,了解病人需求和建议,并根据病人需求和建议改进护理工作。

出院指导:病人出院时,认真做好出院指导,如出院后的服药、饮食起居、锻炼等,并将出院带药的用法清晰地标明在外包装上,并详细说明,并给病人留下科室电话号码,以备病人需要时联系;主管护士主动将病人送至电梯口。

电话回访制度:病人出院后,由1名专职护士定期电话回访,了解病人情况,指导病人按时吃药,按医嘱适当锻炼、合理进食,并详细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使病人充分感受医护人员的关心。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我科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理念得到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护患关系。

篇10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68-01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社区护理工作可深入病人家庭,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在高血压病的康复和日常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上半年,我中心32名医护人员分别对猴嘴地区五个街道45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健康档案登记,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达12.1%。其中男302例,女238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群的“头号杀手”,大大增加了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为有效地控制这种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现象,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1 措施与方法

1.1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1.1.1 改进饮食机构,降低体重:由于猴嘴地区是台北盐场所在地,普遍存在食盐摄入量超标现象,平均每人每天约12~18g,由于膳食中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建议老人必须每日限制钠盐5~6g,不吃或少吃加工食品、腌制食品、火腿及腐乳等。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常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鱼类,以植物油烹调为主,通过饮食控制,以降低体重。

1.1.2 戒烟限酒:吸烟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据测吸两支烟10min后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且尼古丁还会影响降压药的疗效。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表明,男性持续饮酒者与不饮酒者比较,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高40%,长期饮酒还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

1.1.3 加强体育锻炼: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频率可每周3~5次,每次20~60min,但不要过度强烈的体力活动,以防止运动诱发的心绞痛、心衰、脑中风和猝死。

1.2 健康教育

1.2.1 教会病人及家属在家中测量血压的方法,定期检测血压表计量是否正确。病人若无条件在家测血压,嘱其可到附近的卫生服务机构测血压。

1.2.2 让高血压病人了解更多关于高血压病的知识:冬季外出时保暖以防寒冷诱发血压升高,避免在嘈杂环境中久留,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分的睡眠,参加轻松有趣的活动,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保持情绪平稳。

1.3 定期的社区访视是保证正确用药的措施:该疾病需终身治疗、随时监控。长期的综合治疗必须由患者自己实施,是否遵医嘱治疗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社区护士应增加随访频率1个月随访1次,除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外,还对患者的正确用药和检测有及时的指导作用,同时对患者保持有效用药有警示作用,提高患者遵医率,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4 定期复诊是使并发症得以早诊断、早治疗的有效方法:高血压的治疗时间长,血压的有效控制易受不同因素影响,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和脏器功能损害,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反应差,不能早期发现而延误病情,导致较多并发症,因此社区护士应根据病人的血压控制情况建议其定期到医院复诊,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进行相关治疗方案的调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2 结果

经过上述系列的护理干预,最近笔者再次对患病老人进行了干预后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评定出干预对象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见表1。

对于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效果笔者也进行了比较。根据2004年高血压防治指南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为正常标准。血压测量结果显示:一年来除2例因严重并发症死亡外,血压控制在120~140/70~90mmHg287例,约占54%左右;血压在140~180/90~100mmHg251例,约占46%;戒烟35例,戒酒32例,分别占吸烟与饮酒总人数的61%、63%。

3 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后病人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及血压控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参考文献

[1] 秦红.老年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比较.中国,200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