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篇1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特点;制作技巧

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声音、画面、文字等传播符号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判断、有归纳预测的一种引导性新闻节目。常见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有三种类型:访谈式,如《焦点访谈》;群言式,如《铿锵三人行》,这种评论形式与访谈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参与人数的增多,形式较为自由;调查式,如《新闻调查》。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传播的手段和符号决定了媒体的传播特点,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声画结合,双线互补

不同于广播只作用于受众的听觉,报纸只作用于观众的视觉,电视新闻评论把电视传播符号与新闻评论题材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声音、画面和文字手段,既诉诸受众的视觉,也诉诸听觉。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途径接收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和评论观点。电视新闻评论充分发挥自己的图像优势,广泛使用各种传播符号,让人物的语言配合动作及文字真实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大大延长了视听感官,强化了观众对信息的感知能力。电视虽然和广播一样,用线性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广播是单性传播,声音是唯一的传播方式,电视因为可以同时利用声音画面两种手段,能实现“双线互补”的传播效果。

(二)多元角色共同参与

纸媒、单篇是“一言堂”式的评论,表达的只是作者的看法。广播新闻评论是以主持人或评论员为核心,辅助多种声音,虽然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媒体的看法,但中心人物只有一个,论点也只有一种。电视新闻评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可以多人共同讨论,形成群体式、参与式评论。在此以《铿锵三人行》为例,关于它的节目形态,虽然迄今为止没有明确定论,但笔者认为,节目的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思想和内涵。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它兼具发散性和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谈论角度,也没有明确条框的约束,思维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散发。虽然它“将私人间的侃谈搬上电视,以百姓之心,看天下之事,轻松惹笑,真心流露,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节目”,但其谈论的内容具有时新性、时效性,都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节目的优势也正是不用严格遵守概念、判断、推理这样严谨的推断顺序,而是根据对方的观点随时碰撞产生新的思想。

(三)充分展示纪实信息,现场感强

如果说纸媒和广播新闻评论注重的是观点的阐述和论证,那么电视新闻评论更强调论据和事实的呈现。电视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的评论,在对新闻事件的展示过程中,往往采用长镜头加同期声的记录方式,在保证声画同步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新闻事实。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在展现论据和事实时,可以不断变化图像信息,配合解说词或者记者的介绍,把纪实信息展现得生动形象。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技巧

评论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声画优势,掌握评论的制作技巧,让新闻评论做到有内容、有深度。

(一)评论的选题和角度

选题直接决定了观众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第一印象,因此它对一个节目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评论应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群众普遍关心、亟待解决或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做到主题单一集中,一事一议,不要面面俱到。由于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的评论,在选题过程中,就要选择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在选择评论角度时,不能以大众导向为指引,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瞄准关键点,力求做到角度独特新颖。一个好的切入点是新闻评论成功的基础,评论时要开门见山,根据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适时插入画面,把论据和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二)评论语言的使用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一种拥有自主意识的媒介,已经具有独立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虽然它以声音画面为传播手段,但评论的主要论点依旧体现在人物的话语中。因此,人物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要把好语言关,把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注重节目的宣传教育功能,不能发表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言论。电视新闻评论不同于具有娱乐性质或是商业性质的节目,不能为了收视率而无所不用其极,一定要向观众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评论员和主持人在评论过程中,斟酌语句的使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

(三)深入挖掘,客观辩证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评论是意见性信息,新闻报道是事实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虽然表现手法多样,但这种多种符号融合的“形象化评论”很容易造成内容的浅显通俗,没有深度。深度要靠事实来支撑。充分全面的背景材料可以拓展新闻评论的深度,发散评论的思维。因此,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有话可说、有据可考才能使评论具有加深主题的筹码。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明确了解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掌握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方法,才能让新闻评论节目在众多节目中成为“亮点”,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媒体。

参考文献:

[1]吕正标,王嘉.电视新闻节目理念、形态与实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19-120.

篇2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评论采用广播或报纸的评论形式。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

二、论据的形象性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

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参与)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电视评论应该是评论员、专家、受众三方面形成的合力共同完成论证任务。光有群众的逐个讲说,易失之过散;光有专家的讲说,易陷于专业性强或失之抽象;光有评论员的讲述,则成为记者的“独角戏”,显得单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

四、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核心作用电视能实现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员具有核心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大优势是评论员直接出面述评,而不是像报纸评论员那样靠文字来传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策划。在确定评论选题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就要参与选题的总体策划,开拓题材资源,捕捉社会焦点,并根据电视特性,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

2.即席评说。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评,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电视语言形态。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说任务有三:

(1)参与提供论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相对讲是比较丰富的,有图像提供的论据,有现场采访提供的论据,也必然要有评论员提供的论据。

(2)组织、串连作用。电视新闻评论既然是多种电视语言的合力,那么在图像、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方面需要有评论员来组织、串连,作简洁的必要补充、引伸,通过必要的有声语言使图像与现场采访人,使论据与论证都和谐的结合

(3)对被评论事物的直接论证。

在镜头前真实地讲自己对事物的剖析意见,而这必须是评论员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具体分析。

3.现场采访。

电视新闻评论员经常在现场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他既要懂得现场采访的一般要求,还要十分明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现场采访的特殊要求,认真按照特殊要求来展开现场采访活动。

4.是否说到“点子上”。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的共性原则,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既要善于展开评述,深入剖析,又要能在最后提炼出精粹的思想来。

五、用多种电视语言贴近观众电视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必须使多种电视语言形成合力来完成评论任务

篇3

关键词:新闻;网络;评论

在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新型信息终端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它在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新闻的网络评论作为一种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又一新型评论形式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广度不容小觑,因此网络评论在公众舆论的组织和引导层面所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新闻评论,利用好网络新闻评论,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服务,使之成为引领社会舆论、弘扬社会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平台,同时也是媒体从业者和信息交流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所谓新闻评论,即时评、政论,它是大众、专业评论人员或相关专业人士就当日新闻在公众传媒以及网络平台上发表的个人署名或匿名或化名的言论。随着承载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评论以其自由、公开、广泛等特性更适宜普通受众参与其中,评论的形式、语言风格、字数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甚至点击一个图标都能成为受众参与评论的方式。结合传统新闻学的理论知识,我们不难发现,新闻的网络评论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就某一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及时进行评述,阐明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

一、网络评论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一)网络评论的基本类型

从类型划分上看,新闻网络评论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传统的网页评论,这种形式出现最为传统,具体是指在新闻网页上的“观点”、“意见”、“情绪化表达”等言论专栏里发表的评论文章。在语言风格和语体概念上与传统媒体评论具有较大的相似程度。网络评论的产生有着较强的随意性,这些评论可以由网站的编辑独立完成,也可能是网友编写或网站工作人员转载而成;新闻网络评论的第二种类型是电子论坛,这种形式更具自由性,更多是给予网民们自由发挥和自由评论的空间。正因为其明显的互动性、开放性以及快捷等特点,电子论坛已经成为网络媒体在网络空间网民们互相探讨、交流的一个新平台;第三种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微博评论。微博,也就是微型博客的简称,用户终端可使用便携式或固定式的信息终端信息、发表观点。而这种信息和观点往往受字数的格式限制,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即时性、便捷性、广泛性、高速传递性决定了其在未来信息分享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公开的平台上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转载、评论,由于互联网、手机网络的普及以及技术的支持,微博新闻已经成为许多人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最迅速、最简单的方法。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像个新闻场,依靠其网聚的强大人际关系网络,为传统新闻媒体提供海量的新闻信息。而这种新闻信息提供的过程同时也附加着者的观点评论。由于网上评论反应及时,传递迅速,受众越来越多,比如新近发生的 “甘肃11.16校车车祸事件”、“深圳联防队员入室案”再到卡扎菲被捕,大到两会信息,国家新闻,小到民生百态,物价浮动,许多新闻人们都是通过微博获取、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网络评论的特点

1.互动交流性。网络顾名思义其可四通八达,多向传递,只不过这种概念上的巨大连接是虚拟的,每一个终端接收设备既是信息的发起源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不难发现,网络与传统媒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统媒体只能使受众被动的接受,而网络的受众既可以接受也可以发起。

2.时效性以及新闻源外来性特点。时效性是新闻传播的特点之一,一条新闻从发生到抵达受众终端,以其传播方式不同,速度亦有很大区别。科技改变生活不是句空话,当前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手机广播、车载广播、移动电视终端成为最新、最快的传播形式。另外网络平台所承载的新闻基本属于传统媒体采编形成,这与目前网络站点的新闻采访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拿来和外来是网络新闻的另一个特点。

3.强化和丰富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发生后,传统媒集体既会充分客观的展现新闻本质,也会基于新闻发表评论,而这样的评论和社会呼吁只是一个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或报社的一家之言,即便是评论水准很高,但也无法穷尽所有精辟观点思想,网络评论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商品综合市场,我们在这里既可以看到汽车、家电,也可以看到鞋带、线头,换言之网络评论实质上强化和丰富了评论本身。除此之外,网络评论具有较强的感召能力,比如,2011年11月14日早晨7时37分,位于西安南郊的嘉天国际公寓爆炸事件。事故发生后,西安市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预案。而与此同时,网上的目击者视频、微博等新载体信息也大量上传,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媒体反映快、报道准,而广大受众的积极关注、手机微博互动、网络即时评论对于整个事件的快速应对跟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网络评论甚至延展至各种电子媒介、接收终端的观点意见、情绪表达其实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表现。全方位立体的认知事物、解析新闻需要这样的新闻评论体系。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上很多观点意见、想法、措辞相当激烈,但这当中也不难找出一些启发心智、开阔思路的真知灼见。

二、新闻网络评论的作用

通过对新闻网络评论的特点发掘,我们发现,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形成舆论具有自身的优势,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新闻评论时效性强,有利于抢占舆论宣传先机。网络让受众第一时间获取了新闻,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受众获取了新闻后也可以马上利用网络媒体发表新闻评论,受众的评论发表过程相对简单,对知识水准、专业技术要求不高,观点形成之后无需过多斟酌,便能实现即时上传、评论。而传统媒介的采、编、审、播则有着严格的过程和时间节点的控制。其次,新闻的泛网络评论对舆论影响力巨大。近些年出现的新闻事件中,网络评论其实就是一个无形的推手,新闻本身也许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泛网络化的探讨、交流、分析甚至是意见流都会加速和加强人们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度,更难以控制的是这种强大的意见流会逐渐汇集形成对新闻本身的舆论评价,而舆论评价的升级则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这种巨大的影响既可以剔除社会诟病,也可能有失社会公正甚至影响司法公正。近两年通过网络,或者说是微博的力量,“郭美美事件、我爸是李刚以及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等,不仅被披露出来,而且微博平台所负载的舆论信息导向价值也多方位的展现出来。

三、新闻网络评论存在的问题

1.评论可信度低、管理难。由于话语权的下放、把关人的缺失、用户水平良莠不齐、碎片化表达、网络消息的散布蔓延等原因,网络在某种层面和范围也成了谣言滋生和扩散之地,有的网络推手利用谣言制造网络焦点,操纵网络民意,形成“网络暴力”,将公共事件进一步变成社会行动,影响社会稳定。其次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上信息和评论被追责的可能很小,换言之,网络的虚拟性也决定了这种隐蔽性的言论和身份存在会产生种种缺乏责任意识和监管基础,这样就会产生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缺乏法制观念的消息和言论。比如药家鑫一案之后,药家鑫之父药庆卫状告张妙人张显的案件,也是因为张显在微博中的相关言论引发,至今案件仍在审理当中。网络的不实言论甚至缺乏事实基础的评论攻击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网络评论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也充分说明网络的本质特性可谓是一把双刃剑。

2.新闻的网络评论缺乏实力和高度。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决定了其存在价值定位,人们并不会完全信任于网络观点和网络信息,这一点与传统媒体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媒体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新闻采集队伍,而长期的学习实践,政治思想意识的树立,形成了传统媒体的采编高度和评论高度。而网络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或者相关信息的,其参与者、者业务素养、专业知识、文化水准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网络对于新闻事件的评价缺乏有见解的认知和高度。

四、推动新闻媒体互动评论、网络新闻评论健康发展之我见

网络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信息互通平台,存在着因自由、开放而产生的种种隐忧。将正常的观点、情绪表达与有悖公序良俗的言论区分开是一个大的挑战,如何引导网民正确利用网络平台,营造有序、纯净、高水准的网络坏境成为目前网络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从硬件层面可采取技术手段开发安装相关软件,此种软件对虚假、错误、甚至是带有蛊惑、煽动性质的言论加以及时过滤、拦截,防止滋生蔓延。

其次,加强网站编辑的职业认知感和业务素养。网站编辑对于发现的问题或者不实的言论、过激的评价以及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及时制止或者予以警告。对网络上发表的评论观点,可以采取先审后传、边审边传的编辑处理方式。同时网站的信息管理工作者应积极加强与网络警察的交流合作,共同构筑网络防护过滤网。

第三,兼顾堵疏结合。如果说前两者的监管有堵的成分,那么对于网络信息参与者的引导则显得尤为重要。网民发表评论的时候主观随意性较强,其评论缺乏责任感和公正度,那么对于日渐庞大的网络信息受众,应该有引导者,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意见流、观点流更需有人引领和规范,逐步形成注入理论因素。网站或是聘请或是培养有见解、有素养、有法制观念的专业评论队伍,充分的起到引领和规范的作用。

篇4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公共领域 构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哈贝马斯所提出的传统的公共领域在相对封闭的地域场所独立发展的线性演进被中断。网络以其自身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对公共领域的构建起到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网络新闻评论的盛兴更使得公共领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从传播模式来看

传统的公共领域因受其交流情境和交流方式的影响,在相对封闭的特定场所内多数都表现为单一的线性传播。这一公共领域范畴里,主要的传播形式是人际传播,参与这一传播过程的双方的信息授受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传播者传递什么信息,受众就接受什么信息。在当今传统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表现为“一对多”的传播,这种传播模式使传播信息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传播者的手中,信息经过多层把关才能传播到受众手中,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直线型的单向点对多式的流动,受众的反馈受到很大的限制,公共领域所提倡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无法完全实现。

互联网所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非线性传播模式,为大众的多元化意见的表达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网络的多元、互动、海量、实时等特征真正打破了传统点对面、一对多的线形模式,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的多元网状传播结构。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分散了媒介的话语霸权,使话语表达呈现多元化特征,从而使精英分子的话语垄断局面得到缓解,有利于公共领域的真正形成。在网络所构筑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里,特定话题经由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传播方式引出,就会引起其他参与者的回应。随着话题的互动循环以及对讨论的深入,该话题由此上升为公共领域中的公众议题。随着参与讨论人数的增加,讨论会以同时发生的多路对话的形式发展。话题的发起者由此成为一个普通的节点,淹没在辩论之网中。另一方面,讨论还有可能在任何一个节点分叉,从而引起新的议题,形成新的网络对话。

二、从参与者的多元化来看

古希腊的“城邦型”公共领域和十七、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只有相应较高教育水平的有产者才有资格有能力建构。然而,随着“公民写作”和“公民表达”时代的来临,每个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表达欲望的公民都可以成为公共领域的参与者。

网络论坛等网络传播形式降低了公共讨论的门槛,网络新闻评论成为一种人人可参与的言论空间,参与者变得多元化了。除了在财产和教育上享有优势权的强势群体,弱势群体也可以代表自己的阶层、自己的利益集团发言,建立起自己的公共领域。现在,在网际公共领域的推动下,生态保护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事业正在取得日益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支持。此外,网络新闻评论在赋予弱势群体权力的同时,并没有削弱强势群体的权力,形形的弱势群体的公共领域与强势群体的公共领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也可以彼此博弈,网络的各种评论正好给其提供了一个思想博弈的平台,通过不同群体之间观点的理锋,从而推动着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①

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评论基本上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媒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受众处于被动地位,基本上没有自主话语权。网络新闻评论则突破了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界限,互联网强大的实时交互功能,使网民可以积极而及时地参与讨论。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评论的提供者。他们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或意见传播给别人,还可以针对别人的信息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目前,国内的新闻网站都设立了与网民互动的新闻评论专栏或链接,如:新华网的“焦点网谈”、“新华网谈”,人民网的“强国论坛”、“观点集粹”,搜狐网的每条新闻后都有“辩论区”。②在网络上,普通人也有了平等的话语权,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对称性。

三、从话语空间的多元化来看

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新闻评论大多以单篇的形式出现,往往只能反映“一面之辞”或“少数人意见”,无法真正实现“观点的自由市场”。网络新闻评论的集纳性与多元化创造了一个个不同的公共话语空间。网络媒体的超文本、超链接等手段使之得以传播海量信息,为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从而为话语空间的多元化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

目前,新闻评论正向专栏集纳化方向发展,它要求网络评论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跟进事件的发生发展,通过网民的互动参与实现新闻评论整体推进。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公民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都希望通过大众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而网络新闻评论恰恰为不同的意见表达创造了多元化的公共话语空间,促进公共领域在各个方面的构建。

注释

①曾丽红,当代时评的勃兴与公共领域的构建,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5

自近代报刊传入汉文化地区,报刊中国化的步伐便告启动。经过宗教报刊的发端、《循环日报》等报刊的推进,至第一次国人办报时,中国特色报刊基本形成。其中,梁启超对报刊中国化的贡献最大。

梁启超通国学、识新学,民族情怀深厚,救世之心亦切,这就决定了梁启超以办报作为救国救民的手段时,报刊必定被赋予中国特色。也正是梁启超深广的报刊活动,使中国特色报刊雏形初具,呈现出独立、完整、鲜明的风貌。

1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维新运动中,梁启超参与编辑《万国公报》,又任《中外纪闻》主笔。1896年,梁启超参与创办《时务报》,在《时务报》的第一册,梁启超写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变法通议》两篇文章。前者鲜明地提出了“去塞求通”的思想,视该报为“耳目喉舌”;后者在七万言的篇幅里,论述了不变法的危险、变的必要、如何变等问题,明快犀利,气势如虹。《时务报》以其新思想、新文风“风靡海内”,知识界争趋之状,“如饮狂泉”。1897年《知新报》创办后,梁启超又为该报撰稿。1898年,《湘报》创刊,梁启超任董事、撰述。在创办报纸、撰写评论的同时,梁启超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对新闻学的几个主要问题都有所论及。在评论写作实践中,梁启超创造了“新文体”,并被新闻界长期使用。

总之,梁启超的报刊活动涉及报刊的创办与编辑、评论写作、文体创新、新闻思想的提炼总结等方面,范围广泛,参与深刻,影响深远。

2 梁启超对中国特色报刊形成的贡献

2.1 《时务报》的报名具有汉语言的构词特点

汉语翻译外语词汇,方法之一是音译加注释,比如Car、Beer、Aids、Pizza,翻译为卡车、啤酒、艾滋病、比萨饼,后面多了“车”、“酒”、“病”、“饼”的注释,同样,英国大报《The Times》,其汉译为“泰晤士报”而不是“泰晤士”。这一思维反映在国人所办报刊的名称上,就是报名加“报”字。就报名的意思来说,“The Times”和“时务报”是相近的,前者想做“时代的记录”,后者则要宣传时代的要务,梁启超等人给《时务报》取名《时务报》而不是《时务》,其中可见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当然,报名带“报”字不自《时务报》始,但是,《时务报》作为早期有影响的大报无疑可作为体现该特点的典型。

梁启超创办、编辑的报纸都采用书册式装订、竖排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图书的传统样式特征,尽管以后很快有所革新、但仍是以传统为起点的。

在中国近代报刊事业初具规模、大众传播初步形成时期,媒介形式包括报名、装订和排版形式的中国传统特点、中国文化特色,无疑是增强亲和力、使受众认可和接受的必要办法。

2.2 在内容上则确立了近代报刊评论本位的趋向和特征

梁启超为维新报刊写了很多高质量的评论。他作为当时的有识之士,洞悉列强环伺的险恶国际形势,觉察到了中国被瓜分以致亡国灭种的危险,同时他也看到了国人的暮气沉沉和麻木不仁。强烈的爱国情、沉重的危机感、急切的拯救心,使他笔下呈现的不是报道事物变动的“寓理于事”的新闻,而是大声疾呼、耳提面命的评论。这些评论宣扬变法,鼓吹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倡西学,启蒙了民众、警醒了国人,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推崇。同时也使中国报刊也呈现出评论本位的特点。

在此之前,王韬也写过很多评论,惜乎《循环日报》形单影只,影响不广。梁启超则挟国人办报潮起之势,巨笔如椽,指点时政,所作评论见于几乎所有维新报刊,声势影响巨大。如果说王韬是评论的开山祖,具体而微地体现着评论本位,那么梁启超则以恣肆的气势和规模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打上了评论本位的烙印。

评论本位历经百年,至今余绪不绝。2008年4月,北京、合肥、大连、武汉、昆明等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抵制家乐福事件,但《人民日报》对此并没有设置议程,没有报道相关新闻,而是连发《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爱国热情与国家利益》两篇评论,籍以引导舆论。评论本位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2.3 梁启超提出了卓异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强调信息的传递性。《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去塞求通”其主语实指为报馆、传播渠道,虚指则为信息的流动。“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故……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讲的既是渠道缺失的弊端,更是信息不畅的窘境。至“朝登一报,夕布万邦”、“文甫脱稿,电已飞驰”之处,信息传递性的思想则更为明显,简直呼之欲出了。“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更谈不上信息的效用”,上下通达,内外相闻、开民智、造舆论,都以信息的流动性为前提和基础。实现信息流动性,对于改变闭关锁国的国情、改变国人闭目塞听的状态,无疑至为重要。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新”和“真”。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梁启超提出了“报事速而确”的主张,虽然它针对的是办好报章的条件,但其中体现了对新闻的认识。报纸“惠人者”以“知今为最要”,报馆要搜求“新事”,也就是说要报告外界的最新变动,使读者受益。这就比较明显地说明了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要求。

此外,梁启超还论述了报刊的性质、任务等其他问题。其中他提出的“耳目喉舌”、“党报”等概念至今仍在使用。

总之,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较为全面,涉及了新闻的主要问题,虽然他是以“宣传”为论述角度的,这使对一些问题的论述不够明确和专门化,但这并不能否定梁启超新闻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

2.4 梁启超创造了新的评论文体和风格

王韬的评论,从文体和风格上来说仍不脱古代议论文的藩篱。梁启超则以自己的实践实现了评论文体的脱胎换骨,创造了新文体“报章体”,风格鲜明,耳目一新。

梁启超曾阐述了“报章体”的特征:“平易畅达”、“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皆用、“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他还特别指出了晚汉魏晋文风对自己的影响,报章体有晚汉魏晋文风的影子。可见,报章具有民族文化的“血统”,是中国特色的文体。

报章体实际上清除了大众传播的文本障碍,使信息载体呈现简明的

文秘站:形式,便于受众解码和接受信息,从而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3 中国特色报刊形成的意义

篇6

关键词体育新闻评论趋势写作手法风格

随着体育事业与体育媒体的发展,作为新闻评论重要分支的体育新闻评论独树一帜,非常繁荣。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为体育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广阔且有稳定受众的生存空间,网络媒体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体育新闻评论和“评论员”队伍的数量。体育新闻评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进步。几乎任何重大体育事件体育都会从各个角度进行评说。随着体育新闻评论的影响力的扩大,体育新闻评论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在不断适应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体育新闻评论的新趋势有:

一、“新闻化”特色不断增强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体育媒体在新世纪更为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而网络上的体育评论其时效性就体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比赛一边进行,网络们的评论就已经“出炉”,不受刊发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写作手法上看,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常常在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体育新闻评论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体育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有时很难区分新闻稿件与评论的界限。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

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家型”的评论员是各大体育媒体竟相争夺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媒体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体育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许多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报纸都会策划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评论专栏。专业人员侧重理性分析,而非专业人员的“感性宣泄”也会获得很多读者的欢迎。

四、“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新闻信息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例如,

“对艾东梅不得已出售体现自己过往人生价值的奖牌一事,公众普遍表示了同情。不出意外,艾冬梅将能赚到她所预计的租个柜台卖童装的启动资金。

然而,此事虽然有光明的一面,更多的却是带给人们的沉重思考。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在非奥运年有近万名运动员退役,奥运会年的退役规模则更大。但得到“妥善安置”的却仅有千人左右。其他都只能进行所谓‘一次性补偿’,补偿金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可以说,艾冬梅的境遇很有代表性。许多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这篇评论由一个运动员的经历,引申到对于我国体育体制的探讨,对于事件发生的根源和造成个人境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深刻且独到。

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限制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持续进步,信息技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且新闻传播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想满足持续增长的人们需求,就需要充分分析新媒体背景中新闻传播形式。本文特意研究了新闻传播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主要特点,而且对于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特点

1.1时效性较强,全时性比较显著

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性属于主要的特点以及特征。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方法的研究能够看出,大部分都是借助报纸的形式来完成传播,报纸的信息收集、编排和印刷都会消耗比较多的时间,如此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很难得到保证。现阶段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平台开始取代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事件,而且可以做到对于新闻事件的跟踪,如此新闻传播时效性能够显著提升,而且新闻传播也会增加全时性的特点。

1.2数字化趋势比较明显

传统的新闻传播内容,大多数都是文字比较多,图片比较少,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个时期的有关需求。不过由于时代的持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的新闻内容很难满足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中,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其中增加了声音和音频等内容。不仅如此,新闻传播的媒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出现了计算机和手机等即时通信设施,如此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数字化趋势也变得更加显著。

1.3互动性比较强

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的分析能够看出,虽然可以做到互动,不过大多数都是选择信件以及电话等方法,效果比较差,并且周期比较长。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比较多的即时通信设备和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形式来获取新闻事件,并且可以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可以保障人们的知情权,而且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及时地收取新闻资讯,当然也会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权,之后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可以根据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来掌握民意,这样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主体都是新闻编辑以及记者,不过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全体公民都能够借助手机和电脑这些设施来记录、传播以及评论有关的新闻事件,这样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主体变成了全体人员。如此能够显著降低新闻制造以及传播的成本,而且可以显著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能够显著降低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工作的复杂性,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跟踪和报道,如此也可以显著提升我国新闻的整体质量。

1.5全媒体趋势比较显著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媒体的全媒体化主要包括这样几点:第一点就是新闻传播形式变得全媒体化,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不再只是文字较多、图片较少的方式,开始朝着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联系的方法变化,如此新闻趣味性会显著提升,而且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使得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第二点就是新闻传播介质的全媒体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就是报纸和电视的方法,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手机和电脑都能够实现对于新闻的传播和阅读,如此人们新闻阅读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2.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创新形式的研究

2.1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中,新闻的传播方法比较单调,主要就是借助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的方法,人们在获取新闻以及各种资讯的时候方法比较少,并且不太方便,很难及时地获取。不过由于现阶段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产生了自媒体这种全新的形式,人们都能够借助自媒体这种全新的方式传播新闻、获取新闻和评论新闻,如此时效性也会显著提升,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传播以及读取。不过自媒体传播的新闻大多数都没有被确认,通过和传统媒体进行比较能够看出,自媒体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所以现阶段借助自媒体来阅读以及传播新闻的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不过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员选择报纸广播这些传统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需要以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为基础,增加自媒体传播方法,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由于网络和新媒体的持续进步,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属于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充分联系传统的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能够被充分利用,给人们提供质量更高的新闻信息。

2.2新闻传播形式需要满足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是比较便捷的,不过需要充分分析人们的阅读习惯。由于经济的持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也在持续增快,工作压力也在持续增加,由于新闻信息比较多,所以比较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很难在这些新闻信息里面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所以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说,在处理新闻的时候,需要分析大众的阅读习惯,正确分类以及管理新闻信息,把相同话题的新闻放到相同的栏目里,而且最好是在首页,如此能够使得大众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阅读,这样能够显著提升阅读效率以及阅读兴趣。在这个时期,需要划分好阅读群体,由于群体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阅读习惯也存在差异,其中对于青少年来说,新闻传播的内容需要比较简单,方便理解,确保读者能够掌握获取的信息。对于那些中年的人员来说,这些人员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显著强于青少年,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做好信息的精炼,而且需要突出重点。

2.3增强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多,人们都可以直接传播新闻,如此新闻产量持续增加,并且因为大多数的新闻没有被确认,这样就会产生比较多的负面新闻,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持续提升。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保持职业操守,对于新闻信息需要进行核实以及整理,而且不可以随意渲染,保障新闻的真实性,确保新闻能够正确地进行引导。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从前,人们想要获取新闻只能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时间、空间都会受到限制。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传统、单一的获取新闻的方式,新媒体成为人们新的交流方式。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行业要摒弃传统,在传播模式上有所创新。

一、新媒体的含义、特点及优势

(1)新媒体的含义。新媒体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的电脑、手机、网络等一些新的媒介。新媒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等同于数字化媒体。(2)新媒体的特点。一是,排除时间、空间限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以往,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的方式很传统、单一,只能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实现,时间、空间都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且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可以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而新媒体的出现化解了人们的困扰,带来了新的娱乐媒介,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读新闻、听音乐、看视频,并渐渐成为主流。二是,互动性强、便于交流。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人们不但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读取新闻、信息,还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沟通和交流。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看到的人可以实时进行评价、反馈,对于各大网站的新闻人们随时可以在手机上发表评论并读取其他人的有关评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和评论者。三是,传播更具开放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和交流会受到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社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些障碍都被扫除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再受地域、文化、社会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媒体传播是以文字为主,但新媒体融合了图片、视频等新形式,大众可以通过转载、评论进行新闻传播,真正做到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四是,传播形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天涯社区等公众媒体的流行,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随着新媒体的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找到相关领域的公众媒体,像人们用的最多的微信朋友圈,人们随时可以在上面发表信息、评论并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3)新媒体的优势。和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新闻来源和传播范围都更广、更灵活。传统媒体一般都要有专业的记者去采访新闻并进行专业报道,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动动手指就可以将所见所闻传播到网络上,与更多人分享时事、热点。因此,新媒体获取、传播、更新新闻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信息量更丰富,这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而且新媒体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编辑;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7-01

当今社会新媒体不断发展,曾经电视作为媒介几乎占据媒体传播的统治地位,现在也不得不为了适应当今人们新的生活方式而转变。因此电视新闻编辑也就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编辑的特点变化

1.电视新闻文字内容的转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视新闻文字内容的转变是电视不断向网络融合。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传播,当今社会以网络传播为主导,新闻报道不只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还对可能要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报,在新闻报道中不断使用“或”、“将”、“可能”这样的字词,正是使用这样的模糊的字眼,使新闻报道具有超前性、模糊性。新闻报道从已经发生事件,变成了可能会发生的事件。

2.电视新闻画面内容的转向

因为网络的时效性很强,所以电视新闻越来越注重画面是否生动。网络报道的时效性正是以前电视新闻编辑的无法做到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电视新闻在画面编辑更加生动,采访内容更加丰富。

二、主动抓住媒介融合带来的机遇

通过媒介的不断融合,体现了现在新闻传播渠道的新变化。新闻编辑共同体不断联合、扩大;新闻编辑越来越突出个性,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与受传者的互动性。

网络的发展,把人们带进了网民编辑时代。从文字内容方面来看,现在的网民可以参与电视新闻的编辑。并且随着手机等通信电子产品的逐渐普及,使得网民编辑时代也渗透到了视觉内容上,一些网民成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参与者,融入电视新闻编辑共同体。而相对于传统意义的电视新闻编辑而言,联合这些“业余编辑”则十分重要。让这些专业编辑和业余编辑都成了能够为节目贡献内容的人,而这些人同时也是电视新闻的传播者和受传者。

2.评论和观点凸显新闻专业主义

如果说联合网民,使网民成为电视新闻编辑共同体是一种平民化的方式来应对媒介融合,那么在电视新闻中增加对新闻的评论,就是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动出击。

对电视新闻进行评论,既需要发掘有个性的主持人以及新闻评论员,又需要利用深度评论来调节节目模式和架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会因为其评论的精到而受到观众的欢迎,这样以来不但表现出媒体人的担当又能突出新闻的专业主义,因而需要不断地发掘有观点、有个性的主持人以及有观点、有个性的新闻评论员。同时对节目模式和架构上进行调整,通过用深度评论来把握住电视新闻节目的节奏。要利用正确的节目模式以及架构,告诉观众现在有什么重大新闻。

3.增加新闻直播和连线

在新媒介不断融合的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当中,新闻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注重新闻的同期插入,这样以来发挥了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呈现现场的优点。随着新媒介的融合,现场报道新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需要尽可能的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现场直播恰好是能够将新闻时效性和新闻现场完美结合的方式。

三、应对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

现在传统新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网络的发展也使得传统新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在的人们需要即时掌握最新的新闻资讯,因此媒介融合必不可少。媒介的融合不是随口一说,必须制定合适的制度,才能够促使各种媒介之间和谐稳健地发展。这里所说的制度不仅是媒体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还包括有关政府部门的政策。

新事物的出现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促进媒介融合。但新机遇也意味着会有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新的挑战,需要事先制定好正确的应对措施。目前在电视节目方面的挑战主要是集中在文艺娱乐类电视节目当中,还未涉及到新闻类电视节目,但本人觉得有两个方面的潜在危机需要引起学者和业者注意,做好应对措施。

1.应当重视电视内容供应商的崛起

电视内容供应商的崛起和发展,可能会影响新闻类节目。曾经电视节目占有渠道优势,但现在一些文艺娱乐类节目之中已经出现了电视内容供应商自己制作的节目,然后再将节目出售给一些电视台和网络直播平台。面对这种新的挑战,电视台要么接受这些电视内容供应商制作的节目,为这些节目提供平台;要么选择通过不断调整创新自身的节目来应对电视内容供应商挑战。挑战与机遇相辅相成,新挑战带来的结果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传播效果。

2.防止节目模式模仿而造成的恶性竞争

模仿国外的节目模式可能引发恶性竞争。新闻类节目的模式创新难度相对较大,一旦电视新闻编辑者发现有了可以模仿的节目模式,就会出现节目模式一味的模仿国外,造成恶性竞争局面。因此相关新闻工作者注重节目模式的不断研究和创新。

在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介不断地融合,电视新闻编辑共同体也在不断扩大,电视新闻内容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化,新闻工作者要及时、正确地处理好新的挑战,让电视节目更加平民化、个性化,增强节目互动性。

参考文献

[1] 蒋金.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135-136.

[2] 蒋宜.浅析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编辑职能转型[J].新闻传播,2014,14:124.

篇10

【关键词】电视 新闻评论 网络评论

随着网络的壮大与成熟,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浏览新闻,发表意见,监督舆论。网络作为一种全新媒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而网络新闻评论凭借其广泛的参与性﹑超强的时效性、内容的海量性、传播的互动性﹑形式的多样性﹑受众的自主性以及较大的自由度等,分流了一大部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观众,很多人开始通过网络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在网络上形成新的舆论阵地。面对网络的强大攻势,电视新闻评论该如何调整策略,从而在网络时代的新兴传播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多的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习惯于去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习惯于到网络上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习惯于自觉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意见群体组成联盟。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71.5%。其中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36687万人,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1.5%,在网络使用率中排名第四。在这样的形势下,电视开始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我们看到2011年热点的新闻事件——小悦悦事件、温州动车事件、花季少女被毁容等,网络成为人们的首要消息来源,参与新闻评论的首选方式,而在这方面电视媒体的反应则相对慢了一些。现在很多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甚至把网络作为新闻话题的获取平台,网上热议的话题记者再跟进,进行采访报道。在获得一些信息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主的在网络上进行检索,获取各方信息,并形成意见同盟,掌握主动的话语权。但根据受众选择心理学说,人们在选择信息时,更愿意去接触与自己先前意识所相同的信息,网络就更容易出现窄播。

1、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多元化和平民化

网络作为“异位”媒介,受到的限制较小,再加之网络技术带来的超强的互动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发表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人。网络中大多数的新闻评论都是由网民自发发表的,而且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得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年龄的网友都可以自由的在网中发表自己对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现象的看法,并且这种意见的发表是不受任何约束的。再加上网络的互动性、即时性带来的便利,网民在网络中也易获取与自己意见相同的盟友,并获得强大的支持,这种不受约束的思想自然的抒发平台,这种由网民自发参与的新闻评论,更贴近受众,赋予受众更多的话语权。另外,网络新闻评论由于主体的多元性﹑广泛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更具时效性。

2、网络新闻评论内容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网络新闻评论丧失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谨慎性与权威性,网络中各种观点鱼龙混杂。许多网站在发表新闻评论时,往往会考虑迎合自己网站网民的意见,形成舆论群体,网民迅速向自己支持的社区靠拢,形成多种声音并存的局面,甚至造成网友由于意见不和而相互攻击。目前,虚拟性仍然是网络的一大重要特征,这种虚拟性使得发言者不必去承担过多的责任,将言论人的责任感大大降低。这就使网民在网络中发表言论时,不去深究信息的真实性,甚至出现网络诽谤。加之,网络的审查较为宽松,给予各种参差不齐的评论声音存在的空间。

3、网络新闻评论形式的随意性

网络中的新闻评论形式比较随意,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在网络中,网友可以对自己同意的观点下留下一个“顶”字,可以将自己认同的微博转发;网络编辑也可通过语言规范的编者按代表网站发表评论;学者和专家也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表权威的观点和看法供网友阅读。

4、网络新闻评论平台的多选择性

新闻评论除了在特定的网站发表外,也可以在贴吧﹑群组等其他各种平台中发表,加强覆盖面,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网络中,“把关人”身份的模糊,使得新闻评论不受过多的限制,可以在任何一个平台。

二、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新思路

在网络时代,电视新闻评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要想在新时代占据一席之地,电视新闻评论就需要改变策略,充分发挥电视新闻形象化、新闻报道深度化的优势,同时加快与网络媒介的融合,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寻求新的突破点。

1、加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评论相对于网络来说,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对时效性的把握。电视媒介由于其主体的确定性,把关人制度的限制,以及媒介自身属性的要求等,新闻评论的需要较长的时间,这点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但随着我国新闻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卫星直播车的使用等,在时效性方面应该可以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