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

篇1

 

1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髙职院校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革,目前体育课的教学有多种教学模式并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髙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及评价等方面有了重大的改革,这对全面提髙体育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髙职院校办学时间短,经验少,体育教学方面受普通高校的影响比较大,总的来说,体育课教学“重实践轻理论”,“重实践”是指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向学生传输某种体育技能,以便能够让学生掌握该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技能,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轻理论”是指对于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常识及文化方面的理论教育不重视,重点关注教会髙职院校学生如何健身,但对于健身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甚至不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2体育理论对体育实践的作用

 

随着目前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展可知,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体育知识点的落实,只有完全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才能有较强的运动技能。具体来说,体育理论对实践具有下述两方面的作用:

 

2.1认识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体育实践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和科学事实,这是丰富体育理论的基本源泉。然而,实践经验并非能够自动产生新的理论,而是需要人们持续进行研究,通过具体理论探究,将体育实践转化为理论,以便能够有效掲示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实践的解释功能,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有实践都必须要进行深人详细的解释,而体育理论正好能为解释提供异坚实的理论基础。就认识体育实践的层次而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能够对体育现象进行详细的解释,促进人们对体育实践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同时通过体育理论思维,能够从体育实践中观察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经过全面、科学的分析和综合,能够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判断。就更深层次而言,体育理论对于体育实践的本质、本性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也有效掲示了体育的内在规律和运动机制,从而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体育理论框架,増进学生对体育的完整理解及不同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清晰的梳理,能够为学生有的方式的思考提供技能通过基本的认识依据。有理性,就有智慧和创意,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促动体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促进体育教学持续进步及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2.2价值的启迪与唤醒功能

 

体育理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体育本质、价值及意义的领悟。体育实践是对体育运动的具体体验,教师只有一种自觉的意识才能通过适当的教学模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塑造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深刻的体育理论,能带给学生人性的陶冶和视界的拓展,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进行自觉的思考和审视,更深入的领悟体育教学的内在价值和实际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体育理论的主要作用并非为学生提供规则性与技术性的知识,而是通过理论的传输启迪和唤醒学生加深对体育价值的理解。理论对实践的具体作用在于通过实践唤醒学生价值观的认同与精神的再生,引发学生对体育的价值、理想等主题的深人思考。

 

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除了要满足以“职业为导向”的要求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一个理念,多个技能”,即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特定的体育技能,是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形成一种自学自愿的行动。基于此,如何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是目前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实践与理论并重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体育教学改革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如华东师大的郝金珍教授在《新课改下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健身兴趣”,重点阐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西安理工大学的殷春宇在《试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中明确指出要与终身体育接轨,高校体育教育一定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帮助学生形成自觉自愿的锻炼理念等,总之,众多学者都认为体育理论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加强体育理论文化课程的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经过多位学者的研究及实践得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同堂授课,具体教学改进如下。

 

3.1理论课和实践课同堂授课教学模式

 

具体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同堂授课,在50min的课堂上,可以在前30min进行理论课教学,在进行理论课教学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不仅要确保体育理论的真实性,还要尽量确保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外,由于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导致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评价结果面前丧失了体育学习的信心。可以说,当前较为单一的体育教学评价模式,是对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动性的极大阻碍。

 

4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的策略分析

 

4.1丰富已有体育教学内容

 

通过实际走访调査,笔者发现,当前我国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大多较为单一,在课程设置上,通常是一些浅显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教授。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单薄,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为体育技巧的训练,过多的强调体育动作的标准程度而忽略了体育活动的健身性质,许多学生在教师严苛的要求下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度较低。针对这个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完美接轨,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我们也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鼓励教师将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使初中体育课堂“活起来”。体育课程如果能够得到丰富,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主动参与度也会随之提高。

 

4.2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过去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通常只是在教师的讲解后进行单纯动作模仿。这种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髙的根本原因。因此,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考量,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兴趣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举一个例子,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始前与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告知,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课程内容与课程重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便于学生进行课下的自学。

 

4.3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考量。现代初中体育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在进行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时,教师要深人的考察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薷要,制定出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计划。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调整,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提髙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能够帮助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这一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很快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在轻松的体育教学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5结语

篇2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 体育文化

体育理论教学是传播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多成果,都运用到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教材版本很多,但其中的内容在“精”、“新”、“全”等方面大多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运用价值。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情况都令人失望。

一、体育理论教育现状

(一)体育理论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时一般每年只安排有2――4学时,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指导实践锻炼的作用。体育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其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助于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体育文化理念的严重缺乏,是学生不重视体育理论的根本原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自身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和内涵,它与国家、民族、社会的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对个人的健康、心理、情感、性格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而体育文化,在当今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却很淡薄,甚至是空白(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关)。正是这种“淡薄”和“空白”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育认识的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对人体基本解剖知识的匮乏和自身体质状况的盲目乐观,以及自我锻炼意识和锻炼原则、方法的不足,是学生缺乏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直接体现。

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为数不少,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在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对人体的各部位肌肉、骨骼名称的含糊不清,对人体系统功能的了解不全面,对人体基本保健常识的缺乏等等;在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方面,没有自我评价观念和准则,往往盲目乐观,甚至还存有“不生病就健康”的片面认识;在自我锻炼方面,缺乏自觉积极性和锻炼意识,没有科学的锻炼计划和原则方法,很多都是凭一时兴起而不能做到长期坚持,锻炼手段也较为单一。这些都明显地暴露出目前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

二、几点建议

(一)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育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探求多种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促使学生在体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使其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在对具体动作技术分析过程中,有效引入人体基本解剖知识、运动生物力学、美学、肌肉运动顺序节奏分析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的同时,又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又如:在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教学中,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教师补充指导的方法进行练习,特别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不受气候、场地、器材限制的徒手练习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充实自我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

很少有学生对自身体质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简单含糊的“健康”、“良好”等词对自身进行评价。在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设置方面,更是少见,而且这些学生的锻炼计划中,明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内容和方法也较为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客观评价自身体质状况的基础上,学会制订科学合理的自身锻炼计划和目标,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对于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课余缺乏锻炼、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除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群体活动和校内外比赛任务外,还应积极与学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学生会、校园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建设,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如: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墙报、单项体育协会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传播各种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把看似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升华为一种文化根植于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对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体育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的行为受控于人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学习将十分被动和困难。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体会,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应注意从理论知识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知识的积累中逐渐真正认识和了解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自然会积极主动投身于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从而促使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王玉珠.体育组织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3

中国的大学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大学学校的增多和扩招带来的就是学生数量的逐年攀升。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这一庞大的数字似乎预示着大学教育的飞度发展,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当前的大学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往传统的延续,如何转变教学思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成了重中之重。

二、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病

(一)教师讲解多,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晚年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今的大学教育首先表现为创造精神的缺乏,学生适应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上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期末进行考试等,上课时学生总是处于听讲或做笔记之间,还没有从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老师与学生之间也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互动,课堂间或的提出几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也不积极主动,或低头回避老师,或被点名提问到也简单回答几句,没有形成勇敢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习惯。中国的大学教育无论从灵活性还是操作性上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对于标准答案的过分强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性和独立性被抹杀。

(二)授课任务重,课时相对较少

现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也有某些不尽合理的地方,比如教师授课任务较重,而课时则相对较少。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部分教师在上课课程中为了赶进度,忽略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仅仅将一些表面的知识讲解完毕,学生不能从课堂上收获太多知识或者一时半会儿很难接受如此多知识灌输,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脱节;课时少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教师很难抽出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有益的互动,有些知识内容较为晦涩,学生可能理解不了,需要教师及时给与解惑,而教师若时间少不能进行详尽解答的话,可能导致学生疑惑点越积越多,从而丧失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三、创新教育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一)增加授课灵活性,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进行职业规划设计的指导培训和效果不尽人意,有针对性学习,多数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未来就业之间严重脱节,这也是困扰当今大学教育的一个难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理论性课程应该少而精,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前提下,适当多增加一些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其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学校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多、选修课内容少也是当前教育的弊病,大多数学生无法自主安排学习内容,而必须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学习相应科目,这种统一化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大学教育应适度放宽对学生课程的安排和专业限制,进入大学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所报考的专业没有确切的了解,大多是按照家长老师的意见和自己模糊的认识随便报考,进入大学后,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清晰了自己的兴趣点和爱好的专业,而当前专业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其发展自己的兴趣点,并给予一定的便利和帮助。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由于大多数大学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得他们在讲课的过程中缺乏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一来是强调教师的授课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授课内容的新鲜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的知识内容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必须及时进行更新,让学生了解最前沿学科知识;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则表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或安排一些操作性课程,比赛等,我国的大学教育仍然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造成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动手能力不强的窘况,以至于广泛流传着“毕业即等于失业”的悲观论调,这与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动手能力不强等有密切关系。因此,为了提高大

(三)育人为本,注重大学精神的培养

篇4

摘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对三类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必须熟记的知识,用口诀教;急需运用的知识,在现场教;能够探究的知识,要展开教等方法。既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特征,又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16

课程标准针对系统宽泛的理论知识体系,为各学段学生科学地总括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为此,教师在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贴合理论知识的实践原理,并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着眼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教知识。以培养学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抽象和概括知识的能力。据此,浅谈我们在课堂上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三个案例,以共鸣。

一、必须熟记的知识,用口诀教

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它紧密地联系着体育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贯穿于体育教学始终。在这些体育理论知识之中,大多数是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部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有少量则是必须熟记的知识。然而恰恰是这少量的必须熟记的知识,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和提高运动技能影响最大,关系到他们完成动作的规格和质量。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用口诀法教学生必须熟记的基础知识,效果良好。体育教学中的口诀法是指把要记忆的内容创编成言简意赅而又押韵的口诀或顺口溜来记忆的方法。以排球垫球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1.教师在课前将垫球动作要领“身体正面对准来球;当来球在胸腹前一臂左右距离时,两手臂伸直、夹紧、提肩;抬双臂前伸到球下,用腕关节以上10厘米处击球;手臂击球时,下肢伸腿蹬地,上下肢配合,协调用力;击球后身体重心前移”[1]进行口诀化处理。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将其总结为“夹肘压腕臂摆平,抬臂蹬腿体前倾;腹前击球前臂垫,动作轻松不僵硬”。

2.经过教师讲解示范环节的详细介绍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诀与动作的协同练习。学生一边做徒手动作一边齐声说出动作口诀,先一句句口诀对照相应动作的分解练习,再连起来完整练习。此环节主要是利用口诀与动作在知识掌握中的相互促进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与激发。虽然动作口诀未必包含全部动作要领,但却是动作要领中最关键的信息[2]。这些信息不但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记的知识,还对学生理解动作方法至关重要。而充分利用多感官对大脑多皮层的持续刺激对建立新授动作的神经反射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精炼口诀,并通过新口诀与动作的反复配合练习加深记忆。探究过程是对动作和口诀的纵深认识和重新梳理,其本身对知识的掌握具有积极意义。反复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成超量学习,以快速形成深度记忆和动作自动化。在本例中,通过学生探究综述将排球垫球口诀精炼为“插、夹、抬、蹬”四个字。通过口诀法的连续重复练习,学生在本课不但熟记了垫球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了动作技术,还提升了知识的抽象加工能力。

二、急需运用的知识,在现场教

体育理论知识不但对促进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方法具有显著作用,还关系到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健康安全。根据“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对于学生缺乏且已经危及到其健康的知识,教师要不拘泥于教学计划在现场对学生进行即时的理论知识传授。这不但能够维护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安全,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因为学生身体的不适感和痛苦会给其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在此时传授给学生能够解困的知识,学生的记忆较之以往会更加牢固。

1.在一次800米测试时,发现有学生脚步沉重且表情痛苦,走近观察发现这几位学生始终紧闭嘴巴用鼻子呼吸,致使出现类似缺氧的症状。询问后得知她们依据科学老师对鼻子过滤和湿润空气的讲解,理解认为用嘴呼吸不利于健康,故只用鼻子呼吸。殊不知她们目前的呼吸方法只适用于一般日常生活,在体育运动中是不科学甚至是危险的。在现场陪跑讲解“口鼻并用”的呼吸方法后,她们的跑步状态逐步恢复正常。

2.学生对于急需的知识会记忆深刻,其根源是人对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学生在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会在头脑中快速检索和抽象加工知识,这就是一次隐性的学习探究过程。例如在新生800米跑随堂测试过程中,见到几位平时表现尚好的女生在跑步过程中双手叉紧腰部。在测试结束后了解到,她们在跑步开始后不久便感觉到腰部疼痛,发现按压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所以才叉腰跑步。对此,老师利用休息时间马上给学生讲解了“极点”现象和对策,学生随后从容地参加到后续练习。

三、能够探究的知识,要展开教

在学年教学计划中以体育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室内体育理论课不可或缺。这既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应教学任务,也是体育课受制于天气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必然安排。但这些体育理论课要么是因为体育教师照本宣科而枯燥乏味,要么是被其他学科挤占挪用,造成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厌烦上理论课。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解析和良好设计,形成“越不教越不会教,越是教不好越不愿意教”的恶性循环[3]。为此,教师需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理论知识的操作性,避免纸上谈兵式的说教,体现课程的实践特征。对能够展开探究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大胆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探究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展开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例如《心率测定》室内理论课,教学重点是运动时的心率测定。首先,教师让各组学生自测一分钟的安静心率,绝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以腕桡动脉为测试部位,并且测试数据都在合理范围内,总体准确。随后,教师让每组选出男女各一人测试半分钟高抬腿跑后的心率,结果体质相当的同性别学生在相同强度的运动后,自测心率的数据区间竟然为90次至170次。要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产生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经过激烈讨论,学生们发现是因为运动后腕部桡动脉的跳动十分浅表,已经无法满足测试计数要求。需要找寻跳动更强的体表动脉作为检测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到颈动脉,大家开始了新的尝试。

2.在第二环节的心率颈动脉测试中,半分钟高抬腿跑后的自测心率数据区间缩小到120至160次,但仍有明显的准确性偏差。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有学生提到自己计数的时候感觉到数不清楚,只能凭感觉“数多快,跳多快!”。为此,大家提出了1至10“单音节”计数法,即计数时只循环数1至10这几个单音节,避免数复杂数字和多位数字浪费时间,保证了数数速度。有人马上提出,一分钟里会有很多个循环的“10”,如何记录?最后大家商定,先测运动后10秒的数据再计算出心率,运动心率的颈动脉测试法就这样呈现出来。在采用新方法的第三次测试中,体质相当的同性别学生在参加了相同负荷运动后,心率区间缩小至20次以内,体现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可靠性。这样的体育理论课不但学生参与热情高,而且教学效果好。

参考文献:

[1]课程教育研究所等.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2]俞政荣.“口诀教学”让小学体育课堂更高效[J].中国学校体育,2011(8):43.

篇5

关键词: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体系 史论结合

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作为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主体贯彻教学大纲、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和媒介,该体系构建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为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当代中国理论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干课程。“史论结合”成为该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着力点和主要抓手。

一、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重建的必要性

所谓史论结合,也称史论统一。所谓史,是指历史事实,具有具体性和过程性,所谓论,是指理论原则、经验总结及其实际运用,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1]。高校本科通用教材面世以来,其间又进行多次修订,该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进行组织教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史论结合,以论为主是本课程的特色。“基本原理”是其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是其历史背景。教材“论”和“史”过于简略。作为教学内容,前者会造成理论深度不够,不能以理服人;后者,事实不够清晰具体,不能以历史形象感人。

2.中国化作为教学内容体系的主线,是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的主要支撑点。其一,对此介绍过于简单,其过程和规律在教材内容体系中展示不够充分,不能真正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其二,教材前后逻辑线索不够一致,结构层次不够清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主线没有贯彻至整个教材体系,前后不够一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般来说,二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至少,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应该是后者的逻辑起点)在教材的“总论”分析中逻辑较混乱,结构层次不清。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材重点和教学的重点,其本身内容的概括和介绍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教材对此着墨不多,介绍过于简单,其内容不够统一。其一,总论中没有把该理论作为统一理论而是当做四大理论成果进行概括和介绍的。其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具体理论的安排,没有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逻辑层次进行安排,显得结构不够严谨,层次不够清晰。

4.教材内容是以理论自身内在逻辑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组织和安排,所以要把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认知能力结合起来,就需要按照认识规律结合学生认知过程进行改造和创新,构建适合教、学互动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和重建很有必要,对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有序、结构层次清晰的教学体系具有诸多优点:逻辑主线前后一贯,充分展示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历史进程;理论深刻具体、历史真实可感,能够以理服人,具体感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兼顾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既符合理论自身的逻辑又兼顾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认知过程;教学相长,既符合理论自身的发展过程、反映教学规律,又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逻辑严密、脉络、结构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提高授课的实效和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层次,有助于更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结构和体系。

2.充分反映学生认知过程和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利完成教-学知识理论的对接和正向迁移;能够满足学生解疑释惑的学习需要,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3.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教师贯彻教学大纲要求、依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构建是教师不断研究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对象和总结教学规律的过程。它既可以督促教师总结和研究教学规律、学习和研究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和相关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是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素养和社会阅历进行再创新的过程,又是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认识社会实际的过程,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强化授课效果。

三、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以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中国化的的两大理论体系为结构框架,按总分结构改革和重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体系。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由三大编目组成,即第一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第二编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思想);第三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论部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按其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其中第一章包括:第一节只有才能救中国、第二节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一般规律、第三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第四节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意义;第二章保持原有教材的架构。该部分以中国化为经、以中国化理论成果为纬,概述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介绍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运用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其历史过程,阐述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如何中国化?马克思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什么?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和历史经验是什么?

分论第一部分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按总分结构构建教学体系,依次为:第二章思想(总论)、第三章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该部分运用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阐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如何。

分论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的建设理论”是教学的重点,按照总分结构依次安排: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基本道路、基本制度)、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动力、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该部分运用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阐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如何。

概论教材体系经过2013年和2015年的修订,纠正2010年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作四个理论问题,把该理论作为完整理论体系进行编排,增加了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化两大理论之间衔接和过渡,更好地实现了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教材编排意图。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

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面临尴尬的境界:学生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课外表现的又是一套;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能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改变这种知、情、意、行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德育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转化,才能产生效果,其途径就是要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育。

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课堂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教师和学生由人的层面沦为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物的层面。新课程理念中蕴涵了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体验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思”,也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策划。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本场景,体验社会形态,体验生存方式,对于活化课堂,锻炼学生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来说都是颇有成效的。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只是提出了一种教学形态,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发展的理想选择。这就完全改变了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过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而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是人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并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感受情感。每个人的道德体验都是独特的,每位学生的体验都是带有自己特殊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化发展为主旨,尊重学生独特的道德体验,分享其道德体验成果,形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

3.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受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4.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之在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方面收到实际效果,尤其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实际效果。体验式教学优化学习过程,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育的基本构想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注重对学生已有情绪情感、认知体验的唤起和激活,注重对学生的新情绪情感、新认知体验的积极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力图做到不断丰富、深入、融合与升华学生的体验。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法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体验是让学生站在一定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及相应的结果,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全面地考虑问题。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体,如电影、电视、多媒体等,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由情绪上升为情感,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

2.角色扮演法

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情景剧、模拟法庭或即兴表演等。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内涵。把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换成活生生的现实,不但表演者有了内心的体验,观看者也会泛起涟漪。这种戏剧化的效果,往往会使人产生真实的感受,进而变化为某种行为规范。这要比空泛地讲解课本内容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辩论法

讨论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常用的学生自主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动口、动脑并获得自身体验,培养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最能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问题往往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正义的和道德的判断。

4.回归生活体验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应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情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丰富的生活情景中去“亲心”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亲、可信、可行、可用,必将积极主动地学习。

5.阅读感悟法

阅读体验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一定的材料,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由于受阅历等限制,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在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优秀作品,同样可以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在阅读体验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寄寓着作者浓厚情感体验、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并且要引导学生体验贯注在材料中作者的心理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交互感应,从而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6.社会实践法

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他们底子薄、基础弱,无论思想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不尽如人意,走进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很多人都很自卑,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不良思想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加强引导。通过社会实践让他们知晓世情、国情、人情、民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符合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真实的。让学生在体验中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达到照本宣科所达不到的效果,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浓厚兴趣,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宋振韶,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81-02

如何改进教学过程和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的益处

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把多媒体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现多媒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得到激发。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感兴趣。多媒体教学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承载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当代大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新颖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笔者配合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放映了《复兴之路》、《辉煌60年――共和国纪事》等文献专题记录片,并着手一些Flas的辅助教学,既拓宽了教学信息的广度,又增强了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所要求的效果。其次,教学空间得到优化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而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把学生带入模拟实践场景,营造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十分灵活,可将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然后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此外,多媒体教学还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学生在输入学号和密码后就能进行各门课程的学习或者考试。这无疑扩大了师生的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拓宽了师生的互动途径,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多媒体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了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其中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有思想情感的交流。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室的控制台都是固定的,教师要一边讲授教学内容,一边进行幻灯片切换,所以教学中通常不能离开控制台,其注意力也很大程度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大数的时间都在操作计算机,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课件演示却成了“教”的主角。这种对机器的高度依赖性,造成了学生“目中无人”的教学结果,学生处在被动环境下接受知识,这无疑会导致接受效果的降低,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2.巨大的信息量,教学效果欠佳。多媒体的优势在于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但是,如果内容过多,进度过快,造成学生目不暇接,常常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脑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巨大的所谓信息量不仅麻痹了学生思维的神经,使学生无法真正接纳和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淹没,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受到限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及时调节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教学内容对有些学生来说大多成了过眼烟云,更谈不上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显然,信息量太大有悖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了好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亟待提高。在当前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课件的制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的教师做课件时对教材内容没有深入研究,课件没有准确反映教材重点和难点;有些教师平时功夫做得不足,积累不够,素材少,课件大量堆砌、照搬教材内容,烦琐单调,将多媒体等于教案和板书“搬家”;有的教师课件制作不顾教学内容的需要,一味追求课件的美观复杂,导致课件设计过于花哨,造成实际授课中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干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果造成教师手忙脚乱地放、学生应接不暇地看,双方都完全被多媒体技术所左右,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多媒体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既要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更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社会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具有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等优势,但它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师在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1.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忽视。多媒体教学与以往教学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传统教学也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板书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教师刚劲有力、美观传神的板书,是多媒体教学中电子屏幕无法取代的。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从“独白”走向交往和对话。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在一起的交互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缺乏活力。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课件制作到课堂操作、作业练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都应该有学生的参与、互动。要引入一些与学生交流的结构与方法,使学生能参与其中,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地获取和选择教学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多媒体课件是促进理论进学生头脑的重要载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这些年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在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的基础上,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突出重点,讲究实用,既不能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也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盲目追求课件的美感。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钻研上,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和技术手段,制作出真正高水平的教学课件。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已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广大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能更加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接受,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学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理论导刊,2011,(6).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

探究多元智能理论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应率先考量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现状。纵观我国教育历史可知,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封建帝制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虽因朝代更选改制多次,其应试教育本质却并未扭转,时间跨越民国行至现代,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理念因时展逐步向现代化、科学化、实效化方向迈进,因此,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刻不容缓。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其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素质培养为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受教群体在素质教育下有效提高个人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发展需求。在众多素质教育门类中,体育作为保障受教群体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逐步演化出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等概念。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的共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必不可少。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包括身与心、思想与交流等多种元素,是丰富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全民化、终身化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发展、应时发展十分必要。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对于素质教育时代全民素质培养而言意义重大。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应用启示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在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素质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多元智能理论可知,其并非满足于受教群体的单一素质培养,而是立足于现实需求,真正实现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利用多元思维,打造全智能教学理论,从而实现受教群体的全方位素质培养。因此,将其与体育课程教学科学融合,对体育教学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其不但可以强化体育教学的身体素质教育功能,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项教学融合,将体育真切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可以有效促进多学科之间共同作用,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有机融合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体育教育更科学地开展意义重大。其科学落实以人为本,重点侧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地确保了受教群体发展的科学与自愿。而其多元化丰富的教学策略,则可大大促进受教群体对教育本身的认同与参与,从而行之有效地保证了受教群体在教育引导下科学稳定发展,积极提升个人素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应率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原则。通过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有效落实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培养受教群体的各项素养的目的。对此,本文认为,行之有效地落实教育内容多元化原则,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积极发挥学习迁移作用,以使体育教育与文理教育、艺术教育充分融合,从而丰富自身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2.教师素养多元化

教育内容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手段,而教师素养多元化则是多元职能理论科学落实的核心。教师素养只有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需求,才能实现理论的科学开展,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体育课程教学。故此,本文认为,培养多元化素养的体育教师,并构建教师合作机制,以联动办学、学习迁移手段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的紧密结合,才是多元智能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选拔及培养多元素养及多元思维的教师,积极营造学习迁移环境,确保教师素养多元化原则得到落实,是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落实及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将促进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保证素质教育落实于我国的基础教学之中,保证全民素质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牛蔚林.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110-112.

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为2011年度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134)以及2011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防灾科技学院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大学英语多元评价模式研究”(编号ZY20110223)的研究成果。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让学生个体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和网络来组织教学和英语实践活动,设定灵活多变的教学任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生动化、形象化、立体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深入体会和领略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可见,体验式教学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倡导个性化学习,尊重学习者个人的学习风格及学习策略,重点在于创建适合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环境。而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因此在创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才能使他们真正从中受益。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着重研究人体智能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将其应用于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中对于创建适合不同学生个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198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人体的智能主要可以分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我观察智能。各种智能彼此相对独立,同时又可以互相组合,使个体体现出不同的智能差异和优势。智能既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又具有可发展性。由于智能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其发展受到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影响,因此要想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智能情况,必须充分考虑该个体所处的环境,多元化地对其进行评价。语言智能是人的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语言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采取多元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的多元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开始流行,逐渐成为美国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并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学科领域,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重要策略。Herman等(1990)提出了实作评价这一概念,进一步从实质上解释了“真实评价”这一多元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Campbell(1996)概括出多元评价方式的五项基本原则,实质上把教学和评价看成了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使教学介入到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

的确,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基于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我们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其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智能差异,建立了新型大学英语多元评价体系,以进一步全面有效地衡量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设计难度不同的体验任务,并进行分层次评价;根据学生智能发展情况设计体验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长设计体验任务,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分项目评价;根据智能不同的学生的语言进步程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发展性评价。

分层次评价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将其分成不同级别,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语言智能实际水平的高低,设计与其能力水平相适应的难度不同的体验式教学任务,实施因材施教,教学后根据不同级别学生的智能水平设计相应难度的评价试卷对其进行测试评价。教师可安排的体验式活动有:多种形式的交谈、专题讨论、连贯对话、角色扮演、笔头作文、口头或笔头翻译等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积极的语言小环境,调动和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对任务的设计、安排、调配等方面的组织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形成性评价指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整体评价不再单独依赖最终的一张试卷,而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次完成体验式教学任务的情况纳入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主体上,该方式将改变教师作为评价者的主体地位,评价的权利会适当转移到学生自己手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和反思者。在评价方式上,将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分项目评价指的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设计能够突出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优势的体验式教学任务,如描述图片,快速阅读,在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后,分别对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分别进行测试评价。该评价方式能够对语言智能的多个方面进行细致评价,有利于了解学生各种语言能力的具体情况。

发展性评价指的是将学生在每学期英语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过程性测试结果进行整理,同时参考其每学期期末的终结性成绩,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语言学习的进步程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激发学习热情,保持学习信心,科学全面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这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模式对于检验体验式英语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师作通过体验情景、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合理地任务设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去亲身接触、感知和思考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把观察思考后的内容及时加以归纳,得出新的概念(包括语法知识、语言知识或是背景知识等)并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去。这种从引发体验、尝试体验、探索体验、自我体验、创新体验等具体方式中,自我发现语言使用规则,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交流中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使其真正“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弥补传统“讲授式”英语教学的不足。多元评价模式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恰好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体现其现有智能优势,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语言智能进行形成性、发展性、分层次和分项目评价,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全面促进具有不同语言智能水平的学生深刻了解自身的语言智能潜力,促使其发挥自身优势智能,有效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以评促学”。同时,本评价模式将改变了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动态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逐步转变学生在传统评价模式中的被动地位,减轻英语学习压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使教师能够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切实开展因材施教,最终实现“以评促教”。■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M]. 沈致隆.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3.

[2]牛佳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学生评价方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5)

[3]李军. 多元智能下的教育评价若干策略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03 (7).

篇10

关键词 课程群理论 实践教学 机电控制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传统机械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机械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机械、电子、控制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高等工科院校的机械专业必须走“加强基础,扩宽知识面,以机为主,机电结合”的发展道路。

我校机械类专业已有近四十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划分为“工程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方向,其中“机电一体化”方向每年的毕业生有100人左右,就业形势一直很好。机电控制课程群是“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电子学、数控技术等课程。

然而,在近几年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机电控制课程群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体系不严谨,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有重复。如“电机控制”在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电子学、数控技术三门课程中都有讲授。(2)理论与实践脱钩,实践环节偏少。目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机电控制课程群中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较少,部分重要课程甚至未开设实验课,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解决不了实际问题。(3)课程体系和内容与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工程机械”背景结合不紧密。由于我校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公路施工部门工作,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够多掌握些工程机械方面的知识,而我校工程机械专业也有较强的优势。因此,促进机电控制技术与工程机械的结合,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的“三赢”是我们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4)机电控制的最新技术未能融入到课程体系,如机器人技术、PLC控制技术等。这样使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机电控制的最新技术,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如何调整和改革机电控制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紧跟机电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体现我校机械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机电一体化”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随着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稳定增长。然而机电控制类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我国众多高校的机械专业对于机电控制类课程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改革,如将电工电子技术中的电机部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学整合为机电传动与控制;将PLC控制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方向的骨干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等。

国外美国、日本、德国等国机械工程教育理念主要是面向工程、面对实际应用,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对机械工程类领域本科专业评估标准,分别从知识、能力、社会意识和交流合作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也可以看成是对一个现代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各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能力的培养在机械专业教育任务中是相当重要的。美国经过调查研究,得出“拥有最优秀工程人才的国家,就拥有具备相当优势的经济和工业的核心要素”结论,提出“回归工程”、“重构工程教育”的口号。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重新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回归。教学上通过增加工程实践训练,增加设计内容,以增加学生工程经验。日本则明确地提出,工科大学四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工程”,四年的教育过程要始终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实际进行。工科大学的工程教育是教学的首要问题。德国的培养模式堪称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典范。工程师就是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德国模式除课堂学习外,还强调工程设计和实践,大学提供给工程界的是训练有素的工程师。

然而,欧美国家的教育方式需要大量实践装备和企业的合作,这些资源要求我们不具备,不能照搬。然而其思想理念可以借鉴。

1 课程群理论实施方法与途径

1.1 改革目标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体系,形成一整套新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机电控制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适合我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业务水平,从整体上提高人才质量。

1.2 实施的内容

(1)深入研究机电控制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整合机电控制课程群的内容,优化机电控制相关课程的体系结构,选择或编写相关教材,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调整学时。

(2)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整合、完善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体系结构的整合、优化。经过近几年的投资建设,机电控制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但是利用率却不高。由于课堂教学中安排的实验课时较少,学生没有时间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导致一方面学生动手的兴趣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实验室的设备被闲置。将“机电传动与控制”、“现代制造技术”、“CAD/CAM”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工作,变以前验证性、参观性为主的实验为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增加工程机械的背景知识,加强机电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的介绍,体现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

(4)改革教学方法,紧密跟踪机电控制前沿知识,以工程实例为驱动,强调知识的应用背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1.3 实施的方案

(1)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和专家,展开对机电控制相关知识关系和重要性的研究,理顺各知识的传授顺序,探讨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部分研究以调研、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并展开教研讨论来实施。

(2)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构课程的名称、内容,适应当前学校对培养计划的规定,删减陈旧和重复的知识,增加综合问题和前沿技术的内容。这部分工作可通过重新选择教材和自编讲义,重新修订大纲来实现。

(3)新课程体系下进行实验、实习环节的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学校资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效果等方面有充分的保证,提高教学质量。

(4)新课程内容体系下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紧密跟踪机电控制领域前沿知识,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4 教学效果评价

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鲜明特点在于,授课理论与实际习题差距较大,学生往往感觉将理论掌握好了,做题却难度较大。这是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存在较大难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作业与实践评价往往成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为了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将作业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业是基础作业,这一部分主要基础较弱学生,使该层次学生通过努力,完成该部分作业,达到教学目标。第二部分为巩固类作业,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采用中等难度习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知识;第三部分为深化类作业,主要针对层次较高学生,习题难度较高,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学中期考查是教学效果评价另一重要方法。在课程过半以后,可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考查学生前半部分的学习效果,并根据考查成绩及时调整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考查结果,要考虑到他们差异性,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的任何点滴进步,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同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 结论

为了提高机电控制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提出了课程群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方法。该方法紧跟机电控制课程的最新进展,体现我校机械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