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国际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特点
(一)具有独立的技术研发力量
世界各国先进钢铁企业都具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安赛乐米塔尔在全球有14个研发中心,拥有科研人员1400多人。新日铁技术开发总部由技术开发规划部、综合技术中心及各分厂技术研究部、技术研究组组成。技术开发总部有员工737人,其中综合技术中心598人。浦项的研发机构中,浦项技术研究中心是浦项的内部研发机构,共有员工588名,其中研究人员295名,技术人员256名,管理人员37名。JFE钢铁研发机构由钢铁研究所、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研究所和Universal造船公司技术研究所组成,共有研究人员约700名,其中钢铁研究所约380名。
(二)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
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高竞争力主要源自持续的高水平研发投入。
美日两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的差距主要源于研发投入的不同。资料显示,1974年~2000年,日本钢铁工业研发经费投入为 279.03 亿美元,而美国为97.17亿美元,仅为日本的32.67%。从投入差距看,两国从1974年的9.4千万美元逐年扩大,到1990年,投入相差16.2亿美元,达到高峰,此后差距逐年有所下降,但直到2000年,日本钢铁业研发经费投入还比美国高出6.33亿美元。从相对值看,1974~1984年日本研发经费投入每年均为美国的1.51 倍;1985~1995年为5.5倍,1996~2000年为3.21 倍。可见,技术研发投入的较大差距是造成日本技术创新远远多于美国的根本原因,也是拉大两国钢铁业整体技术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以工艺创新为先导推动产品创新
纵观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历程,几乎没有一个不重视工艺创新的。日、美、德三国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上的不同投入策略(投入之比分别为1:2、2:1、4:1)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调查表明,日本企业64%费用用于工艺开发,32%用于产品开发,重视工艺创新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美国一度只重视产品开发而忽略工艺创新,是美国在许多工业领域(尤其是钢铁产业)失去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先进钢铁企业非常注重工艺创新,韩国的浦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7年世界第一座FINEX商用化设备在浦项竣工,为实现FINEX工艺的开发和商用化,浦项15年共计投入研发费用5541亿韩元。
(四)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二次创新
据统计,日本从1956年到1981年共投入16亿美元引进技术,85%为专利技术、诀窍和图纸,经过消化创新,较短时间内就实现1.2亿吨钢产出和钢铁工业现代化,从技术进口国成为技术出口国。而我国花费较长时间投入近百亿美元,达到1亿吨钢产出和只有不到30%的现代化。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在引进技术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据统计,日本、韩国钢铁工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投入之比为1:10,而我国是10:1。正是后续研发资金的不足,导致我国钢铁行业重大技术与装备低水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市场导向型的研发体系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世界著名钢铁企业纷纷建立起市场导向型的研发体系。安赛乐米塔尔在全球有14个研发中心,每个研发中心都有市场部门,实现市场信息与研发的无缝对接,以使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期望一致。浦项和韩国多个支柱产业巨头合作,与市场紧密结合,有利于创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浦项还追随下游客户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成家电产品用钢专门加工中心和汽车钢板专门加工中心,并向家电和汽车客户供应量身定做新型产品。JFE钢铁公司针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积极调整研发方向和品种结构,不断将用户的最新需求实时反馈回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适应国内外钢材市场的要求。
二 、河北省钢铁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中度低,自主创新力量分散
自主创新需要经济实力作支撑。2008年全球钢产量前80名的钢铁企业中,河北省占据5席,占河北省钢产量46.4%。河北钢铁集团成立后,河北省钢铁产业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国内其他钢铁大省,集中度仍然很低,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排名前4位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美国为61%、日本为75%,欧盟为73%。河北省是全国产钢第―大省,也是全国民营钢铁的大省,在河北省1亿多吨钢铁产能中,有近70%的产能是由50多家民营企业创造的,平均每家钢铁企业产能不足200万吨,企业规模小且相对分散,因而也造成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造成科研力量和科技投入的分散。
(二)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投入不足
河北省钢铁企业不仅研发投入面小而且投入强度低,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在国内处于落后水平,资料显示2007年河北省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企业均值仅有0.06亿元,仅为投入最多的北京市的8%。而且我省钢铁企业研发投入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严重失衡。我省众多钢铁企业把眼光盯在规模和数量上,热衷于项目投入,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远没有上项目投入的积极性高。行情好的时候,企业顾不上产品研发,行情不好的时候企业又没有能力研发,这成为我省众多钢铁企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导致河北省钢铁行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三)钢铁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
河北省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技术中心比例低。截止到2007年8月,河北省只有新兴铸管集团、唐山钢铁集团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在2007年我国钢铁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排序中,新兴铸管、唐钢集团的得分分别只有78.6、78.3分,在20位钢铁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分别为第12和13位,与排名第一首钢93.1的水平差距显著。2007年9月,邯钢的技术中心才入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与此同时,占河北省总产能70%的民营钢铁企业却基本处于没有研发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尴尬现状。当年,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人才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只有5.70% 和0.24%,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短缺。
(四)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研发投入
河北省钢铁行业偏重于硬件设备的引进,而忽视软件技术的研发和掌握,缺乏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开发投入。2003年河北省钢铁工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为35654万元,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98万元,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仅仅为1:0.0027。远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与日本、韩国的1:5和1:8更是无法相比。正是后续研发资金的不足,致使我省钢铁工业在关键品种、生产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甚至出现某些一流装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的现象。
(五)科技创新有待于向下游装备制造业延伸
我省钢铁企业与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联系。我省钢铁企业并没有从装备制造企业寻求到技术和市场支撑,与此同时,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也要千里迢迢从省外购进钢材。2009年,我省长城汽车累计采购钢材12万吨,总值达8亿元之巨。但这个庞大的采购清单中没有河北的钢铁产品。目前长城汽车的汽车面板主要来自宝钢,汽车大梁钢、衬板等主要来自鞍钢。当前,河北省钢铁产品仍然以大路货居多,最近几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一直在持续,众多钢铁企业依靠普通建材就能生存下来,因此我省钢铁企业与汽车装备制造业缺乏联系,相关的技术创新更是空白。
三、加强河北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自主创新力量
国内外的钢铁生产实践证明,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促进钢铁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当前我省钢铁行业70%产能依然分散在为数众多的民营钢铁企业中。数据显示,河北境内的黑色冶炼及钢加工企业,年产六百万吨以下的企业占四成,大多为民营企业。2008年河北省钢铁企业重组后,产业集中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处于国内较低水平。目前应鼓励河北钢铁集团充分发挥既有优势,采取收购兼并、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整合省内其它民营企业,避免市场过度竞争。鼓励河北钢铁集团与首钢通过相互参股或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共赢发展。在产业布局上,通过兼并重组,加快向沿海的重心转移,形成我省的钢铁产业带。
(二)增加研发投入
国际先进钢铁企业的高竞争力主要源自持续的高水平研发投入。1988~1997年,日本钢铁工业投资655亿美元,约占世界主要产钢国同期钢铁总投资的25%~30%。因此,80年代以来日本钢铁工业的竞争力一直领先于欧美各国。资料显示,2007年河北省钢铁企业科技经费仅为北京市的8%,政府投入仅相当于上海市的2.2%。河北钢铁集团成立后,充分认识到科技投入的重要性,2008年集团投入科技经费26.57亿元,确定并实施了30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申请专利94项,专利实施率超95%。目前我省钢铁企业应在河北钢铁集团的带领下,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有足够资金的支持。与此同时省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尤其在整体创新能力较低阶段,通过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逐步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三)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
实践证明,模仿后的创新是工业后进国家缩小同先进国家技术差距的一条捷径。日本从1956 年到1981 年共投入16 亿美元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创新,在较短时间内从技术进口国成为了技术输出国。长期以来,我省众多钢铁企业热衷于引进项目,忽视消化吸收再创新,2002年,唐山某重点钢铁企业投资25亿元引进了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薄热带生产线,由于近几年钢铁行业市场行情较好,薄钢板产量低,这条生产线从未生产过薄规格产品,但市场变化风云莫测,目前这家企业也陷入困境。当前我省钢铁企业应该在学习、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上下功夫,建立消化引进技术责任制,保证后续研发资金的投入,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四)不断完善创新体系
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载体,我省大多钢铁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人才的制约不具备研发机构,河北钢铁集团在成立河北钢铁技术研究总院之际,应承担起我省钢铁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2007年6月由宝钢等六家企业联合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成立的“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契约型合作创新模式和机制值得我省众多钢铁企业和高校借鉴。2009年12月,河北钢铁集团分别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钢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汽车用钢、管线钢等高科技含量钢种开发和钢铁冶金前沿技术的应用达成19个技术合作项目。我省钢铁企业应依托河北钢铁集团、燕山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等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以契约型合作创新模式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钢铁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联合。
(五)科技创新以下游产业需求为导向
河北省钢铁企业与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缺乏联系,钢材品种落后,2008年河北省中厚板卷、热轧窄带钢、线材、钢筋比例均超过10%,而涂镀层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比例均很小、汽车用钢、特材钢以及高等级建材用钢等我省几乎是空白,而国际明令淘汰的热轧窄带钢占全国的比重却接近60%。目前我省面临着钢铁产量高,但是省内汽车面板却要到省外采购的尴尬局面。2009年,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已经启动了“汽车用钢技术研发课题”,制定了课题组实施方案,力争到2015年成为国内汽车板材主要基地之一。作为上下游产业,河北省钢铁企业应加快与装备制造业深度合作、扩大机械工业钢材需求大户与有关钢铁企业之间互惠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高省内钢材自用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 模式 比较
高等学校是现代科技创新的大本营,同时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可靠保证。为此很多国家都制订了优惠政策和措施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瑞典和印度等国家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特点,获得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
1、美国模式——以内容广泛、稳定持久、经费保障、应用性强为特点
美国的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研究中心,是美国从事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由于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使美国大学的科研能够面向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但与企业合作紧密,而且内容广泛。为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美国高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大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活动;建立各种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用于学生搞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在政府的积极资助下,建立实验室、科研中心、工业中心,用于学生创新实践。为保证科技创新的稳定持久和有较强的应用性,美国大学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美国企业界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使美国大学的科研工作能与生产紧密相连。这种“产—学”合作的科技创新模式,不但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技创新更有针对性,而且大学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加快科研进程。
2.日本模式——强调政府行为,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日本大学的科技创新主要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开展也较早。早在1933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按重要课题划分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56年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60年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为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日本不断采取新举措,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进其发展。政府1996年7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产学研合作进而高校科技创新当作一项基本国策,要求高校与企业认真加以实施。1997年1月,提出了《教育改革计划》,其中包含了日本政府大力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大学的教育、学术研究与产业界生产密切的结合。目前日本要求高校必须与产业界相结合,开展密切合作,双方都承担重要的教育责任,都应对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在日本研究生由大学招收,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后,进入合作企业,企业提供经费、场所和课题,使高校科技创新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作为回报,企业有优先用人的权利。日本许多大学都建立了科学园,其中最富盛名的是筑波大学的高技术科学城。这些科学园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高技术密集区,既培养新的科技人才,促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更源源不断地开发了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
3.瑞典模式——以国家创新局,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
瑞士国家创新局创建于2003年,主要职责是进行国家创新体系的规划与建设,资助对国家战略意义重大、重点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激励开展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促进研发与转化之间的合作。一是鼓励高校积极承接国家和欧共体的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二是要求高校和企业联合承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学校应为第一单位,政府的投入只能作为高校研发经费;为刺激科技成果转化,国家规定成果和专利原则上归个人所有。
4.印度模式——重视产业界发展与大学研究基础结构及国家实验室的牢固关系,实现高校的科技创新
印度大力鼓励国家实验室、企业和学术界合作,尤其重视产业界发展与大学研究基础结构及国家实验室的牢固关系。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控制着40个国家实验室,并负责这些实验室成果在印度工业开发中的应用。该委员会负责人强调:“研究与开发是一种提高利润的商业”,因此号召其下属的各个国家研究实验室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使研究与开发活动更为有效,政府还定期组织召开全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会。这个由科技部下属的科技和工业研究署召集的大会自1987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提供对话场所,加强企业机构与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以及金融和其他机构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印度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以印度的软件业
为例,到2004年,400所大专院校中设有电脑软件专业及世界最大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不仅促进了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培养了大量it人才,而且促进了印度it产业的迅猛发展,使之成为印度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部门。
二、国外高校科技创新模式的特点和启示
从上述国外高校科技创新几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其共同的特点及启示。
首先,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在促使大学的科技创新面向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为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都提供了优惠政策和大量基金。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国家将资助重点由基础研究逐步转向了有应用前景的科研课题,成为其大学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的主要社会原因。
其次,大学对开展科技创新非常重视。强调大学的教育、学术研究必须和产业界的生产密切结合,为此,各国不断采取新举措。因为它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研教学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大学也可借此机会获得充足的办学经费从而有利于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第三,这些国家的企业界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重视与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使大学的科研工作能与生产紧密相连。
最后,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保证高校科技创新顺利进行。例如澳大利亚的“行业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和印度的“国家实验室”,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积极运作、实施,通过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共办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科技与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如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试点工作站等机构;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培养培训科技和管理人员;组建产学研联合促进会,加强地区与校所之间的全面合作关系;注重国际间的科技合作;组织高层科技人员对企业进行技术协助等。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高校科技创新形式:
一是政府推动型高校科技创新。即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引资,经多渠道筹集资金,提供初始经费,由高校承担或参与合作攻关,主要支持高风险、高投入且符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项目。如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校能更好更快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促进学校主动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二是自我主导型高校科技创新。高校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将经营实体与自主科技创新合二为一,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大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主体部门,基本职能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各种高级专业人才。但随着世界性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密切结合,r&d(研究与发展)对经济活动的作用越来越直接,高科技创新活动己经纳入到了大学,并成为其一个重要职能,形成了所谓的大学“第三功能”。一是建立了高校技术创新基地,我国高校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高校建设了一批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全国高校2008年共有r&d机构5159个,建在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09年已有165个。此外,高校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建立了大批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开发院等科技基地,据2008年统计,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以及大部分省市都与大学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二是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设立。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结合的平台。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设立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0所,累计吸引各类资本投资126.3亿元,进驻企业6075家,转化各类成果5716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1.9亿元,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和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强化了孵化服务功能,建立了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
三是企业需求型高校科技创新。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的科技力量虽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不足,大量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仍在企业之外,这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关键。企业里r&d研究人员比较少,企业r&d的投资相对较少,直接造成了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全国约2/3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研究开发机构,近一半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
动。但是大多数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由此产生了企业需求型高校科技创新模式:即企业将技术难题投入到学校,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攻关,使高校和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这种科技创新模式使大学可直接了解实际问题,把在与企业的相互合作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思想融进教学中去,促使教学的不断改革;企业部门在解决其重大科研难题上得到了大学优秀科技人才的支持和帮助,使科研成果很快得益。
通过对国外高校科技创新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合作,缺少或弱化任何一方,其实施价值与意义就大打折扣。而我国现行高校科技创新模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合作各方均为独立的主体,由于各自主体受制约与驱动的因素不同,就产生出一个致命的缺陷,即高校科技创新常常被人为地孤立起来,影响了整合效应。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不突出,缺乏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法规和相应配套措施以及专门协调各方的功能完善的中介机构,政府在多渠道筹集资金方面努力还不够,制约着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开展;另一方面是高校缺乏自主性社会适应性,办学模式相对封闭,与社会及产业界相互疏离,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加之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不愿把自己的企业变成大学生的培训基地,使得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
在新形势下,我国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导向等途径,解决高校科技创新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呢?应该如何选择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呢?可以肯定,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高等学校或单靠企业都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政府从全局、整体、长远的高度,站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自利益之上的战略角度,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激励三方的合作,为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做出切实努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应该选择一条“政府组织推动、国家示范带动、高校主导主动、企业重视联动”的道路,具体而言:
政府组织推动、国家示范带动,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三方利益关系,大力倡导并积极鼓励高校科技创新。为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除了必要的宏观调控外,各级政府还必须牵头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以组织和推动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实。在高校科技创新的推行过程中,国家应起示范带动作用,比如鼓励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大学的密切联系。
高校主导主动,就是高等学校应走出自我封闭状态,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建设。高等学校应与整个社会及产业界展开广泛的合作,更准确有效地选择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克服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倾向,使高校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有利于高校的各项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高校中科技人才众多,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而且科研设备条件优良,信息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可以满足产学研合作的需要。
企业重视联动,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与大学联系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的科技创新得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校企结合”的热情与主动都高于企业,而企业方面则较消极、被动,缺乏主动关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热情,极少见到企业或产业组织就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系统的建议、要求。从工厂内部看,基本上没有能够独立运用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或大学实验室中的技术所提供的、可能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力量。我国的企业不能不追求技术进步,否则,只有产品卖不掉、企业最终倒闭一条路。但是,我国企业内部的技术开发力量的增长,却远远跟不上开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需要的增长。我国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在目前阶段,仍不得不维持以大学为主进行技术开发,把一项一项成熟得可以直接用于产品制造的技术转交给企业的状况。因此,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除了政府推动、高校主动,还必须有企业的重视联动。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的建立,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使高校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更源源不断地为企业、为社会开发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微等.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04(3)
[2]张恩栋等.国内外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5)
[3]黎海波.印度鼓励科技创新和转化的经验[j].云南科技管理,2006(1)
[4]白阁.印度现代高等教育的成绩和问题分析[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郑州大学2007
>
篇3
【关键词】 企业科技档案 创新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众多企业虽已搭建起了科技信息平台,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仍差距很大,而距离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则更遥不可及。目前现状不容乐观,影响了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难于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以及传递的网络化,现早已达成大势所趋的共识而势在必行。
1 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1)数字化程度偏低:企业科技文件运行依然是纸质与电子文件双轨,科技档案管理归档和整理的基本策略,现仍是按纸质与数字化档案双套制并行。但由于人们考虑到档案安全性和保密性,加之长期养成的纸质阅读习惯,仍还主要依赖于纸质档案。员工若想在企业系统平台上,直接查阅有些文档的全文仍很困难。因许多科技档案数据库主要记录的对象,大都是档案文件的二次文献信息,即文件的著录信息。结构的确定,其实即是将著录卡上的项目,转换为数据表上的字段信息,而具体信息却并未归入信息系统。现行的档案数据库和档案信息系统,只注重依赖信息系统,却忽略了系统内容质量的提高,以及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致使规范标准缺失、逻辑设计混乱、质量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标准系统,且各部门之间的系统很难实现相互连通,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割裂。不同的标准和部门系统就像隐形的屏障,阻碍了信息的快速共享和交流。(2)编研工作滞后:由于普遍存在重文书轻科技档案编研的现象,加之科技档案编研人数较少,业务素质又偏低,专业技术素质则更不尽如人意,使得科技编研材料只注重追求数量和速度,编研工作与现实则相脱节,编研成果率低下,编研材料的内容普遍单一,档次偏低,一次性编研成果多,而适应形势发展的深层次编研成果却很少。(3)复合型人才缺失:由于主客观原因,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普遍专业知识老化,老龄化,未曾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以及信息化培训更廖若星晨,业务素质难以满足需要。(4)服务方式被动: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方式都比较单一,服务的对象有局限性,只能为企业内部提供借阅和复制和利用,服务方式被动,坐等上门、按图索骥。(5)科技文件管理较分散:在工程项目完结后,产生的大量科技文件,均还分散在各形成部门,且同一项目的非同类文件又分散在不同部门中,均不能及时归档,致使科技档案的实体分散,整体信息不全。不少企业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据为已有,科技文件实体的私有,阻碍了内部人员知识的共享和交流。随着企业人才的调离和流失,使得企业信息资源,产生一定程度的断层和流失。(6)归档率低:众多企业科技文件归档率低,许多重大科技活动、科研项目的档案,往往只保存着有关立项,以及验收工作的部分档案,然而反映项目研究过程的原始记录,以及研究状况等重要数据,却未作保存。甚至连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的档案部门也未保存。由于信息缺失过多,它们既不能起到借鉴作用,也不能成为共享信息资源。(7)管理模式陈旧:众多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模式陈旧,尽管电子档案现已大大超过了纸质载体档案的数量,但仍局限于科技档案实体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缺乏完整、统一的流程规范,还普遍存在档案丢失、损坏以及泄密等诸多问题。由于缺乏严谨、周密的推进计划,致使对科技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则一直很少涉及,故工作效率偏低,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8)服务手段落后:由于部分决策者不够重视,软硬件设施投入均不足,致使经费有限、设施陈旧、人手不够等矛盾日益突出,很难购置先进的设备。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自动化管理水平低,不能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和信息交流,只能简单地编制科技档案案卷目录、专题目录,或部分全文检索等,基本处于手工操作状态。
2 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作为企业信息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并勇于实践,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和质量,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实现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创新。
(1)思想观念创新:科技档案部门要转变观念,对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广泛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认识,从而统一思想,统筹规划,及时协调,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争取支持和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应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学习新知识,把科学技术应用到档案的管理、开发,以及反馈的全过程中来。积极地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企业应加大软硬件经费的投入,配置各类先进的设施、设备。应将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有关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以及员工绩效考核范围。(2)组织机构创新:在组织机构建设上,设置专门的科技档案室,配备配齐专职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队伍建设上,要通过多种途径选拔、培养人才,应大力引进档案、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尤其是既懂档案业务,又具备计算机知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强化继续教育力度,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相关的科技知识等培训,加强职业意识教育。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使之从传统的实体保管者,逐渐成为管理者,科技知识提供者及科技决策咨询者,从而实现管理手段由手工型,向技术型转变。(3)管理模式创新:在管理体制上,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对本企业履行宏观领导和管理职能,对各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在管理方式上,要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使之由传统的实体保管,逐步转变为现代化档案实体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在管理机制上,要实行总经理负责、总工程师分管制,需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业绩考核制度、规章制度,评价机制,应努力营造出员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氛围。(4)管理技术创新:逐步建立科技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技档案案卷、文件目录检索和全文查询。其具有很强的经济性,用户不需投入较高成本,便可提升查阅档案信息的效率,调动其使用档案信息的积极性,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实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要依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科技档案管理软件,其体系结构、系统功能、适用网络结构、后台数据库、与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接口、以及科技档案管理模块等,均要符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做好科技档案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录入、查询和维护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到开发利用,逐步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坚持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5)服务手段创新:首先,可设局域网,进行科技档案查询利用。在企业内部信息网上建立“科技档案信息网”主页,栏目设置主要有组织机构、档案法规、业务建设、档案查询、电子邮件等。其中通过“档案查询”,链接科技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用户注册,各部门用户可根据权限进入系统,查找科技档案案卷和文件目录,查阅电子档案全文。其次,通过因特网,企业中一些不需要加密的文档,内容即可在网络上公布。由于无加密设置,用户便能直接在网上阅读,或下载后查看,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已开放的科技档案信息。将档案信息网并入企业因特网,所属企业科技档案文件、表格、单据、图纸、照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料,通过网络传输到科技档案信息数据库中,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归档、网络查询、数据一次输入、多次输出,提供科技档案查询服务。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利用,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能有效实现众多电子信息的储存、分类、检索和查询。建立、健全和完善电子档案查询使用制度,用制度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特别针对有保密要求的企业内部网络而言,可实现电子档案信息的有效和快速归档,所属部门、社会用户在权限控制下,不仅能完好地保存一些电子文件,还能采用加密技术,保障科技档案的安全,防止重要文档被其他进行查阅和传播。(6)服务方式创新:通过局域网和因特网,不再沿用过去查阅加目录式的单一服务方式,而采取多种查阅方式并重,分别建立不同载体形式的阅览区域:纸质、电子、声像等。同时,还可提供兼有传输、检索和利用功能的在线服务,可跨越时空,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使安全性和保密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充分有效预防和杜绝网上泄密、侵权或违法行为,实现信息网络化、技术现代化及管理智能化。要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多形式、多渠道地拓展服务方式,迅速实现由被动、单一和封闭型服务,向主动、多元化和开放型服务的转变。企业科技档案部门应自始至终坚持“资源共享”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整合档案资源。为使收集、处理、完善、存储,以及使用档案信息资源这一系列流程得以实现,应加大信息资源共享的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寻找有用信息,使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存储。逐步有效改善传统中科技图书、科技情报及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科技信息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易管性和整体性,以得到高度整合。应在建立社会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对科技档案目录的建立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为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快速、持续,以及稳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创新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更是企业发展无穷的动力。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整体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优势,建立起科学适用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使科技档案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同步的发展,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对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兴芳.中小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学术伦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42 ― 02
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人数大幅增加,取得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相较于以往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高校教师逐渐认识到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从资金保证方面和管理配套方面都加大了对本科生科研的支持力度,并缔造了诸如“挑战杯”等赛事作为“指挥棒”;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本科生逐渐认识到本科期间的科研训练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表达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的意愿,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进行科研实践。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快速发展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无法回避。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是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长期从事本科生科研实践的指导老师,本文将重点阐述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暴露出的一些管理问题和学术伦理问题。
一、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管理问题
我国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直到“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才开始实施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国创”),而浙江省也相应出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以下简称“新苗”)〔1〕,各个学校也推出相关院系的项目计划。与之对应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吸引了大量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2〕。学生项目立项、结题、发表文章及挑战杯获奖在奖学金评选、研究生保送名额上都有相应加分。这些措施无疑在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一)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多、散、小
除“国创”与“新苗”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外,各个学校还推出了校级项目,甚至学校的二级学院还推出了院级项目〔3〕。这些校、院级项目经费多为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在科研实践中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但却会耗费了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大量精力。而部分学生为了多拿项目,往往存在多头申报等问题,由于精力有限导致部分项目只立项而不结题。科研指导教师由于无法有效统计本科生具体拿到的项目数,从而无法精确计算经费使用方案。
(二)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存在项目权责不明
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一般都是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孵育而来,一个以本科生前期实验得来的实验数据为基础申报而得到的学生项目,必然是前期花费了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其费用往往超过学生项目的经费。理论上,学生的科研项目的支出应该由指导教师来决定,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科研项目的支出从流程上不需经过指导教师签字即可完成,导致部分学生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处于事实上无人监管的状态,客观上也不利于发挥导师指导学生申报项目的积极性。
(三)科技创新项目支出及结题条件苛刻
目前浙江省“新苗”资助金额为1万元,相比于“国创”,其项目数较多,相比于校、院级项目,其金额较大。但相对而言,其支出及结题条件过于苛刻。相关规定5千元可自由支出各类实验开销,剩下的5千元必须在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应等级的期刊论文后方可支出,这同样是结题的必要条件。但这实际上给指导教师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要满足该项目的支出及结题条件,无疑将牺牲一部分数据,因为本科生的科研实践结果往往只是许多优秀的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团队实验结果的一部分;如果放弃剩下的5千元,将面临所指导的学生无法结题,导致所带的本科生团队积极性下降,人员流失。另外,学生项目支出报销流程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以本文作者所在的医学院为例,必须学院主管领导签字,方能报销,而学院主管领导往往身兼医院职位,工作十分繁忙,报销周期无形被拉长,从而导致学生报销意愿降低。
综上所述,如果上述现象长期存在,学生和导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必然降低,以作者所在的实验室为例,目前除特殊情况外,已不再申报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而以往,以本实验室为依托平台所获 “国创”和“新苗”项目累计达十余项。其他实力较强的兄弟实验室也有类似情况,这种现状显然是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相违背。因为导师不同意申报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对本科生的积极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打击,从而不利于导师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并且上述实验室往往实力较强,科研经费充裕,因为项目的原因放弃实力强的实验室和优秀的导师对本科生而言也是一种损失,而加州伯克利大学对本科生科研评价指标采用学分绩点制为主,而并非单纯采用为唯一考核指标,可作借鉴〔4〕。
二、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学术伦理问题
学术伦理是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行为规范,是学术自治范围内必须遵守的规范,其基本原则为诚实、负责、公正。只有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才能合宜有效进行,并获得社会的信赖与支持。学术伦理关乎大学生今后的科研道德,必须予以重视,如果大学生出现杜撰、抄袭、剽窃及学术不当等行为管理者和导师仅仅因为本科生年龄尚小、不懂事为由,对此事不放在心上,或者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导致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形成不重视学术伦理的风气,认为自己用小聪明得到了大便宜,严重者甚至蓄意造假,将来必将酿成大错,管理者和导师难辞其咎。本文作者在实际指导本科生科研的过程中观察到有几个重要的学术伦理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
(一)科研数据的可重复性问题
大学本科生由于不像研究生那样有较长的时间从事科研实践,边角余料的时间往往不足以完成一项完整的科研项目,部分本科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做实验时往往不够重视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得到一组较好的数据便认为已经顺利获取最终的实验结果,但这却恰恰犯了科学研究的大忌。科学研究强调数据的可靠和真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实验的可重复性是极其重要的,一组数据必须经得起反复测试,以不同方法可得到验证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导师,必须反复强调数据的可靠性问题。
(二)研究成果权属问题
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实践一般都是在导师所在实验室由导师指导下完成,所有研究成果及试验方法等机密应当归属于导师所有,但也存在个别学生成果权属意识不强,认为实验由自己完成,自己对实验技术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机密有处置权,为了换取利益,将实验室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案等随意交给其他实验室,导致导师所在的团队损失惨重,这种现象虽属个例,但一经发生,影响极坏。这就要求管理者和导师平时就必须格外强调成果权属问题,同时导师也有必要对实验室核心配方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报奖材料夸大及造假问题
近年来各种针对本科生的学术比赛越来越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国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无疑,各种比赛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包装能力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过度的刺激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反作用。许多学生为了让自己团队的申报材料看上去更强大、炫目,往往采取联合报奖的方法,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但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相关人员的知情权。更有甚者,伪造应用证明、成果转化证明等材料,令人触目惊心。这一方面说明指挥棒出了问题,另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和导师的默许甚至鼓励危害就更大了。这些问题,如果是由于无知造成的,一定要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果是蓄意而为的,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听之任之,等本科生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到荣誉,成为标兵,精英教育演变成恶徒教育就悔之晚矣。
三、结语
本文的目的并非否定各种本科生科研项目或奖项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这些刺激本科生从事科研训练的措施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更接地气。而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指出问题,解决问题,为这些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建言献策。
〔参 考 文 献〕
〔1〕方惠英,楼程富,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7,(08): 41-42.
〔2〕王林桂, 尹绍武, 林琛.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06): 130-132.
篇5
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直接体现,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和城市的重视,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丰富人民生活方面已经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推动着现代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并不断与之融合,其所形成的新的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受到了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极大关注,许多现代化大都市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
科技创新丰富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内涵,拓展了现代文化产业的领域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20年前就预言:“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现代文化发达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预言。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所有产品中雄踞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在日本,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创造了新的奇迹,日本在全球的唱片业、出版业和动漫卡通业成为霸主,文化产业年产值占到了GDP的20%左右,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这一切就根本无法想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技和智力融合文化形成的创意产业,是将文化、智力(创意)、科技三者结合,由这三者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我们知道,2005年最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莫过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超女”现象充分昭示了文化随着互联网等科技手段的进步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活力。没有网络、手机短信等新的通讯科技,这次活动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就无法带来全国大范围“丝”、“迷”的参与,也就没有这个品牌的巨大价值。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事实表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不但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并且正在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形式,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借助现代科技改变了原来的形式,将庞大的文字信息容纳为一张光盘,文字、声音和图像汇成的多媒体信息一改原来单一的信息获取形式。现在,电子图书、网络图书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自觉接受和使用;传统的游戏也已经基本被网络游戏这一概念所替代,游戏已经不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时候通过网络,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玩伴。腾讯的游戏大厅,同时在线的玩家已经超过几十万。科技一旦与文化紧密结合,将极大拓展文化产业的领域和范围,增添其活力。
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早在现代科技出现之前,就有了音乐,就有贝多芬、莫扎特等天才音乐家,但是作为产业,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只有在科技发展之后,音乐才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上世纪20年代的钢丝录音,40年代出现了唱片,60年代有了磁带,80年代有了录音机,到了2000年,出现了MP3。随着科技创新,音频技术也不断发展。三星等韩国公司在这个产业上领先一步,韩国人在MP3播放器市场上狠赚了一把,也极大地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可短短几年,MP3就被新的科技创新产物――MP4所代替,技术升级和换代之快,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讲,正是视频技术的创新促进了音乐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发展,音乐只能是宫廷内皇家贵族的奢侈品。电影电视更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我们知道,随着科学进步,电影、胶片和电影技术诞生,电视机也成为普通的消费品。现在电视已经成为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文化可以以先进的科技来进行新的诠释。华旗公司制作的《春夏秋冬》,在古筝、笛子、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伴奏下,如水墨画一般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对四季变迁的认识和了解。最近他们还计划把《诗经》拍成动画片,用水墨动画和传统的中国元素表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科技手段的创新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5000年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文化,在科技创新中一定会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产业也一定会在世界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在,动漫游戏产业成了欧洲、美国和日、韩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引领和促进。动漫游戏是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粗略计算,仅交互媒体和游戏动画一个领域,就涵盖了计算机硬件、数学、物理学、美术、心理学、音乐、光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多项学科和技术。游戏产业目前成为了文化产业中重要的成长极。根据美国著名市场调查机构NPD Group的统计,2006年,全球游戏市场总产值将超过860亿美元。2000年日本游戏对GDP的贡献已经接近1/5。
科技创新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结构
随着高科技及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移位与蜕变,新的产业正在逐渐成型,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产业被高科技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知道,融合高新科技、文化、艺术及商业运作而出现了一种新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语境中的新生事物。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当今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提升和改善了传统的文化产业结构。创意产业所产出的不仅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这个产业的产品具有物质的形态,也是充盈着精神的、智慧的甚至是感性的物质和服务。文化产业因为高科技的发展在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文化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证。我们知道,以社会化、网络化等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也带来了崭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全方位的创新。科技创新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丰富了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优化了文化的结构,提升了文化的内涵。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化既有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种网络上的传播和延伸扩展,如数字电视等,又有基于网络而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如以网络为载体的动漫游戏等,它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和工具,以产业化方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文化行业。
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如影视制作、软件设计、信息和通讯技术与服务等,也都是把科技与文化紧密地结合的产物。电影电视中“替身”已经被电脑特技所代替,高科技提高了影视的观赏性,3D、4D形式的出现,增强了人们的体验性,为电影电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CAD、CAM等制造业软件的发展,使设计变得简单直观和快捷,大批制造业的图纸被一个小的软件所代替。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短信和彩铃也一改原来的信息传播形式,通过手机迅速风靡全国,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成为手机附加值的重要部分。
科技创新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主要来源于其文化价值和知识产权。一件印有北京奥运会标志的文化衫,基本都在168元左右,成本远低于这个价格,其价值主要是知识产权和文化的附加值。文化产品中增加了科技的附加值,将极大提高其单位价格,同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文化产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而且会创造巨大的物质价值。近年来,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文化领域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科技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上。前几年,国产电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我们把观看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作为时尚,无不为其场面之惊险、宏大而叹服。影视制作中的高科技,使美国人在世界电影市场上一直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高科技具有高附加值性。我们知道,几十克干扰素就值上亿元。一张没有内容的光盘,成本就是1元,而赋予了数字和多媒体内容的光盘,就是其成本的数10倍或者更高。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大大增加了文化产业的科技附加值,文化产业的地位得到不断增强。以2000年为例,按照我国的口径计算,美国文化产业已经占了GDP的21%,其中主要就是其影视和电影收入。本世纪初,美国的电视和音像出版总收入已达700亿美元,是其仅次于航天的第二大收入。日本在游戏、动画、卡通、漫画领域中拥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文化内容强国,现在其文化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其汽车工业产值,占当年GDP的18.5%。以动漫游戏和影视为主要出口产品的韩国文化产业已经占全年 GDP的15%。许多国家的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互联网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动漫制造技术等等,普遍在文化产业中使用,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使文化产品的制造和流通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高新技术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文化的增加值成倍地上升。一部电影、一款游戏,创造亿元收入的例子比比皆是。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产品,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大大超过了其他产业。统计表明,高技术文化产业品种年增长在60%以上,年产值增加的幅度在35%以上。一些新型的领域达到了年年翻番。
篇6
关键词: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创新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受苏联范式的影响,恪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建设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时代变迁,新经济的出现,“使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新模式,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作方式”,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新时期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坚持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变迁,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政治经济学必须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增强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追求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实现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但在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以经济学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生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二)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在理论的号召和指导下,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的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与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提升改革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三)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创新。
(四)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其次,要处理好与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同时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目前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太细,肢解了整体性,在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紧密联系。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园;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般来讲,我国大学生科技园的功能主要定位于技术创新产地、企业孵化器、人才培养中心、产学研整合示范点、综合服务基地等。如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技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很多企业在投产时候还是新兴产品,到厂房建成恐怕就已经成了落后技术了。为了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我国的大学生科技园有必要也必须培养并建立更多的功能,以满足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从而带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孵化出更多的中国硅谷。
1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的含义及定位
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等各高校都在做,可以说各有千秋,但大部分定位的主要功能是孵化中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和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现代的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的定位和功能与以往的大学生学校科技园不尽相同,现代的大学生创新科技园定位于面向大学生,以学生为主,以提高大学生的项目运作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基于这样的目标,学校的科技园在建设过程中,对创新项目的设立,项目的运作和管理等都有自身的特点。
1.1 面向学生,服务学生
创新科技园采用项目申报立项的方法,只接受学生申报,学生可以自主提出申报项目,自主进行可行性调研,自主选择技术方案,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但不强行要求设立指导教师,创新科技园只是起到服务,督促、检查,指导、培训的作用,涉及具体项目的运营管理完全由学生自主决策,包括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进展规划等,使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了解项目的运营与管理过程。
1.2团队合作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训练中来,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利用创新科技园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校特别规定必须以团队的形式申报项目,团队人数不得少于3人,同时为了防止团队中人数过多,滥竽充数,也规定不得多于8人。希望通过项目运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1.3建立实际的工作任务与环境
在学生申报创新训练项目之初,学校就要求学生把科技园当做客户对待,项目组要转换角色,按照实际的规范化的要求拿出设计方案,一旦获得科技园的资助,需要与科技园签署项目协议书,项目运作完成后按要求提交项目的自检自测报告,验收报告等,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规范的工作方法,这对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带来极大的益处。
2新时代大学生科技园的功能
2.1 国外资源
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的企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园技术支持企业的发展能力。国外资源主要包括:①人才资源,归国留学人员,外国技术人才;②技术资源,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或与外国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开发;③资金,引入国外风险资金。大学生科技园借助社会声誉,获得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利用境外技术资源,从而完善理论和技术发展体系;同时,也能对境外的技术发展和相关知识作用及时反馈。
2.2 科研机构
大学生科技园内的创业企业一般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创业企业在某一高科技领域内从事技术服务或产品生产;但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自己没有能力购买大型实验设备和建立相关的研发平台,所以需要借助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设备和平台来实施自己的研究。同时这些技术支持企业也需要同独立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进行交流,获取最新的信息,寻求帮助。独立科研机构资源主要包括:中科院、社科院各研究所;地方政府所属研究院;大型公共实验平台。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学习和吸收。技术交流和信息互补是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3 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的建设和管理——大学生创新科技园运营与管理是根据科技园的任务和工作内容来确定
在项目征集阶段,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奇思妙想,不受任何局限地发挥想象力,学校把这些奇思妙想统统到科技园的网上去,供学生探讨、思考和启发,有些想法可能幼稚,有些想法可能目前无法实现,但给学生充分发挥和畅想的自由,灵感可能就来自于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另一方面学校也从企业和社会征集来的需要解决的科研问题,项目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公司,企业等。征集到项目后,经过初步的筛选,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实用性的项目,分类放置到可选项目中,由学生自行组织项目组来选择项目申报,提交项目申报书,科技园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将获得一定的资助经费。
在项目进行中,科技园先对所有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规范的技术文档写作培训,项目管理和实施培训等。
项目完成后的科技转化工作由科技园,项目组,校企合作办共同完成。
在机构设置上,大学生创新科技园成立了常设机构一创新项目管理组,由管理组负责各种管理制度和规定的起草,公布和具体协调实施。
在项目实施的管理上科技园对学生采取了“扶持,放手、规范”的措施:
扶持,不仅是资金的扶持,也包括场地设备的支持,技术、法规培训的支持,完成项目后参与的学生还将获得教务处认可的学分并记入档案,科技园给学生颁发相应的项目证书,获得专利的科研项目也会获得科技园的经费支持。如果是大四的学生还可以将申报成功的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同样获得学校认可。
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不强设指导教师,虽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但对指导教师无任何要求,既没有资历的要求,也不会对指导教师进行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等相关考核,完全是自愿行为。
规范,主要体现在技术文档方面,要求学生做好项目报告,其内容应包括,设计方案书,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测试方案书,测试方法和测试数据,技术说明书或使用说明书,验收方案书等:如要求技术方案撰写清晰明了,图示详细,表达准确:对技术说明书的撰写,以ISO9000标准来要求,要做到使专业人员很容易看懂,不会产生歧义,关键数据指标无遗漏;对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是表述详细完整无缺陷,要做到使非专业人员看完后,无任何疑问,可使用会使用。
科研成果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为减少纠纷,学校在双方签署的协议书中已详细规定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归属,明析了法律责任,这样对参与的学生也起到督促和警示作用。
对大学生申报的项目结项验收工作,是由科技园管理组从用户的角度,以用户的身份来进行的,如:功能和性能的测试验收,文档资料的移交,技术答辩等,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用户的评审要求都会被拒绝验收,项目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补充修正之后继续申请项目验收,如果3次被用户拒绝验收,将被判为不合格,参与项目的学生也不会获得学分,剩余的资助经费也随之停止拨付。
项目申报立项的训练方法,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项目主管通常是由好学而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他得到的锻炼实践机会最多,而项目组成员,尤其是一些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在项目小组里总是少做或者不做工作,有“南郭先生”骗学分之嫌疑。
如何杜绝“南郭先生”需要学校认真思考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考核方式。
3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科技园而言,其核心功能定位应是依托大学生的科技资源优势对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进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其基本功能定位应是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孵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产学研整合示范基地和综合服务基地。在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分析之后,我们得出了大学生科技园作为国家技术地前沿基地,还应该具备:网络中枢作用、技术辐射中心、产业集群吸引地和标准化基地的作用,以及促进官产学研会结合、促进高校技术创新等。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3.
篇8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一、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般煤矿科技创新管理所采用的指导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条件下,探索并发现新一套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思路,同时尽最大的限度使用,改进配置企业中物资资源的不足,发掘新人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些指导思想下,还要坚持科技兴矿为宗旨,以市场上对煤矿的需求为引导者,激励人才为主要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开发和管理、研发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创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一个煤矿企业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方针,同时引进发达的的科学技术,培育创新管理新文化,从而创建新型矿井。也正因为如此才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矿井之间的竞争力。要想使科技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服务,首先要保证人才的利用和资金的投入,还要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以便培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引进先技术设备能有效的保证生产安全,能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使煤矿的生产能力提高,为矿井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煤矿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1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解决在矿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和高新技术一同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理论技术,使科技创新管理水平能够得以发展。此外,煤矿企业还结合了自身研发的科技成果,因此,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为了生产力,使得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2.2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根据科学统计,煤矿的技术人员占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少之又少,仅仅不到10%,远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值,所以导致科技人员缺乏,出现“机关学校普遍增多,生产线人缺少”的现象。此外,由于许多科技人员技术不达标,缺少好技术和素质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在劳动上的分布不合理,结构失衡,学的用不上,用的不能掌握得现象。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有很多煤矿企业中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只是局限于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只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并不能带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人才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方面。因此,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培养也迫在眉睫。2.3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管理。一般在科技创新资料和档案里所指的都是煤矿企业科学技术的资源,它是科技成果的载体,在企业生产和建设活动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生产和建设的前提。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重视不够,导致了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进程。与其他企业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周期长,在时间上不固定,涉及的范围也比其他企业广,但是收集时的难度却比较大。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工艺流程和技术状况有了解,此外为了避免产生遗漏和错误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由于煤矿企业在生产中有特殊性,生产中的科技资料和档案也是处在一个变化的动态中,导致在管理资料和档案的时候工作量大且繁琐,如果不能及时归档,会导致资料档案不完全不准确。煤矿信息化在近几年虽然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技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却跟不上进度,也阻碍了资料档案高效的利用。
三、煤矿科技创新的走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技术、全球化、人才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在此情况下,要想保持煤矿自身的优势,必须发展科技,增强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1.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要体现规范化、现代化和高效化。说的是要发展机制创新来加强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工作制度,优化资源,以便提高自助研发的创新能力。2.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加快生产力转化速度。3.对多种经营实行结构的调整,使得能够促进多种经营技术水平的提高。根据煤矿企业经营的部署,要积极开展与煤矿有关的新技术和相关材料,还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同时,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4.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规范对项目的管理,完善竞争中的激励机制,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和开发创新力。要做好这些,首先要有足够的开发基金,同时规划好资金的分配和资金管理,以便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在开发资金的同时还要改进质量,不断增加新品种,加强对项目管理一确保质量和水平。三要对科技成果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估,以此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强化用人机制,使工作人员使用新机制,保证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对科技人员按劳分配,在住房、工作调动方面给予优惠,形成尊重爱护人才的好气氛。
四、对科技管理发展动向的探析
4.1对科技创新建立长远的规划。什么事都是事先要有准备,才能得到成功,不然只能是失败,对于煤矿企业,也是如此,要想更好的使科技创新为矿井生产,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长远规划。煤矿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生产状况和装备情况,为矿井提出长期规划,为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百战不殆。4.2建立专项的科技资金,改善激励机制。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它虽然不全是对资金的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要方向。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技资金,研究合理完善的一种奖励制度,同时发现有效益、有价值的科技资金并加以奖励。煤矿企业不仅要对技术人员有科技资金奖励,还要鼓舞全体工作人员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以便能够创建好的科技创新气氛,并提高煤矿争产中的科技含量,另外以奖励资金维护科技创新管理,能对生产经营的局面有改善,而当生产经营有好的效益资金奖励也会随之增加。4.3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提高员工素质。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应该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进程,加强引进现代煤矿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创建培训体系还要提高员工的技术。在培养员工科学技术的时候,还要能够掌握国内外煤矿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以便能在竞争中获胜,还能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做贡献。实际行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技创新的成果归功于实际行动。煤矿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只有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紧密结合,发现问题并排除问题,才能让科技创新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生产服务,为煤矿企业提高效益。4.4规定资料档案的管理。煤矿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对资料档案管理的重视,提高员工对资料档案管理的认识,将资料档单规划到煤矿企业工作中。加强对档案资料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工作效益加快。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化,也可以加快信息化的进程。
篇9
然而,目前校企合作的实践往往只停留在参观、考察、调研等较浅层面上,进行校企合作实施课程教学的方式较少,对之进行研究的更少,产生了像学生在学校学的和在企业实践学的内容脱节、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却缺少必要的辅导、学校考核与企业学习考核标准不同、学校教师在学校与在企业教学中角色定位不同等问题。因此,亟需建构一个校企合作实施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尽管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理念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对校企合作依赖性不高
从企业每年招聘的新员工来源看,与企业有合作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并不占优势。大约67%以上的样本企业每年新招聘员工来自于合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低于20%。从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实施的效果,经过企业实习的学生,与企业真正需求的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差距。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有待提升
在实习的安排上。企业主要根据单位生产的需要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实习对口率比较低。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缺少系统的指导。具体如图所示。
图1 实习安排对口率
(三)生产管理困难和安全是阻碍实习实训开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学生缺少员工的岗前培训,缺少安全意识,在企业中的实习时间普遍较短,所以容易发生安全问题。而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是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具体见图2数据。
图2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图
二、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实施方式
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行为导向”是高等院校的主要模式。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更多强调的是情境学习。因为不同的职业及其工作情景各具特色,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内涵、表现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性的“能力”具有共通的一面,可以进行知识传授,但更多地还须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才能形成,尤其是社会性职业技能,难以用简单的传授或单一的训练方式进行,须由学习者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情境学习理论认为,能力的获得必须在相关或“真实”的情境中,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力是活动、情境的产品。只有在情境中或工作过程中才能全面反映学习者处理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复杂关系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实施的时候要灵活地运用了校内和校外两个课堂,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校内课堂要利用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进行训练,企业课堂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两方面的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缩短学生由初学者向职业人过渡的时间。
(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明确企业需求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是基于创造企业未来高绩效要求,能够区分优劣业绩并具有测量性的员工工作行为特质。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使用,一方面能够弥补以岗位为核心的硬性管理引起的软缺陷,从本质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如何适用于企业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竞争能力。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多用于企业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工作,根据对核心课程所对应的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建构与之对应的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为课程项目设计奠定基础。
(二)基于企业需求的项目设计与教学场所选择
“做学合一”落实在教学层面上,主要是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实现的。实施项目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基于岗位胜任素质模型进行的项目设计与选择,要使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确立,就要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并根据企业需求的调整而不断改进,除在教学内容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构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236”教学实施方式
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236”教学实施方式。
·“2”即利用“校内模拟教学+企业实境训教”两个课堂进行教学;
·“3”即由“教师+能工巧匠+学生”三个主体完成教学;
·“6”即经过“讲解、示范、指引、指导、操作、体验”六步骤实现教学。
图3 “236”教学模式示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以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为原型来设计学习情境中的工作任务,以仿真或真实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开展教学,在校内模拟教学课堂,利用物流实训室对汽车零部件仓储企入库、在库、出库的操作进行模拟,教师讲解知识、操作示范,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操作;在学习情境1和学习情境2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柳机配送中心进行两个阶段的实境训教,企业能工巧匠“言传身教”进行指引和指导,学生在工作岗位顶岗操作,在工作中体验职业氛围、感受企业6S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把“236”教学模式贯穿于所有学习情境的教学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实施方式的价值与意义
(一)探索企业实习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企业实习与课程教学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做到了有机结合。一方面,将企业中适合学校教学的部分,转化为学校教学项目,通过建立仿真的实训室,让学生在实训中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为下一阶段企业实训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推行教学企业项目,将真 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平台中来,通过企业中心训练和企业项目训练来增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这种结合,兼顾了学校教学的系统性和企业教学的实践性,并且通过两个课堂的教学实施融合解决了原有企业教学中安全性的问题和实习对口的问题。
(二)明确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教学的路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进校起,就已经接受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非常重要的观念,他们大多数都能明白职业技能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因此非常愿意到公司去参加实际工作,加深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为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坚持的基础。但是,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教学实施一直是企业教学中的难点。在企业教学中教什么内容,怎么去教,学生如何去学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探索,我们从研究企业需求入手,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项目,再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场所和教师,再按照“236”教学模式进行实施。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为其他课程进行校企合作实施提供了参考。
(三)为校企融合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校企合作的领域还体现在技术研究和培训领域,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专业课题的共同开发和研究,进行企业员工的培训。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大部分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专业领域具有较为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企业在生产过程,肯定会遇到一些专业技术难题,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科研课题组,通过理论和经验的完美结合,解决企业在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合作,学校充分了解了企业人员培养的需求,这为学校培训项目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员工培训明确了内容,并且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提供平台,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教师+企业(公司)+学生”相结合的模式,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世斌.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调研报告[R].天
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2011:11.
[2] 郭险峰.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然路径[J].
职教论坛,2009,(S1):201-203.
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主题
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高等级子午线轮胎硫化机等橡机厂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追求技术创新,研究和设计开发出有自己特点的机械式和液压式高等级子午线轮胎硫化机等装备,来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一、坚持科技创新,助推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
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公司自成立以来,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开发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硫化机设计和制造经验。公司创业初期,王绍亨总工就带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为了中国的子午线轮胎生产装备技术的发展,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工作不动摇。创建初期在缺少图纸资料情况下,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不断研制和生产制造出满足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要求的各种设备,不断地填补了国内子午胎生产设备的空白。在国内一炮打响并开创了子午线轮胎生产制造设备的国产化先河。与进口设备相比,在产品质量和性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价格只是当时进口设备价格1/3至1/2,受到了国内许多大轮胎企业的欢迎和采用,不仅打破了进口设备价格上的垄断,也为其他企业树立了信心,破除了崇洋迷信,国外企业能做到的,国内企业也可以做到。1977年,在对引进的国外硫化机样机进行测绘、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公司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台55英寸双模外胎定型硫化机,替代了进口产品,结束了我国轮胎硫化机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引进中,公司技术人员发现“洋”机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围绕这些问题,技术人员开展了长期的技术攻关,继而走上了一条自行设计研制开发轮胎硫化机的征途。上世纪80年代,“双轮”牌轮胎硫化机成批量出口到东南亚。企业是技术发明和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机制则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最终表现为竞争机制,竞争形成压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壮大,造就了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自“双轮”牌轮胎硫化机批量出口东南亚以后,化机人并未满足。进入上世纪90年代,化机人又确定了新的目标,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大开发与投入的科技创新之路。公司成功开发出28英寸~220英寸等硫化机系列产品,获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13项。这些硫化机精品被世界一流轮胎业巨头认可,一举打入东南亚、欧美发达国家,并率先在全国同行中实现了硫化机出口欧美发达国家的夙愿。福建华橡公司是中国首家研制出第一台轮胎硫化机和胶囊硫化机的厂家,在不断满足轮胎厂的发展和需求中,福建华橡公司自身也越做越大。2001年以来,公司生产经营得到快速发展,轮胎硫化机产销量从2001年的100余台/年,发展到2011年的505台/年,产品遍布全国各地,并批量销往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全球化经营战略格局。
二、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科技创新中,福建华橡股份公司一直坚持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原董事长高洪良一直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消化吸收借鉴国内外技术的基础上,一定要有华橡公司自己的特点技术,不能盲目照搬。在全钢工程子午线轮胎硫化机的研制方面,华橡公司一直坚持科技创新第一。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发生产轮胎硫化机的企业之一。由于工程子午胎、巨型/特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型机一直由国际上几大轮胎公司垄断着技术,为了打破垄断,华橡股份公司与国内外几家轮胎公司合作,轮胎厂提出工艺路线技术要求,华橡公司负责研制设备技术,通过几十年来的技术攻关,先后研制出20多个子午线轮胎硫化机系列产品,包括机械式、液压式的75″~170″工程子午线轮胎硫化机等等。
三、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和巩固自身的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