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症医学科护理问题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5-01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充分灵活地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7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4.8±5.7)岁。87例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其中15例危重症孕产妇,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2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2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不能生活自理。
1.2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中医特色护理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治疗及护理均分床到人,医生和护士组成固定的治疗小组,以便为患者提供连续而完整的治疗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应对新入院的患者通过中医评估法――望闻问切来收集其健康资料,观察患者的出汗、恶寒、舌象、脉象等情况,客观真实地填写中医护理记录单,并深入分析患者现存以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以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及中医标准护理计划。护士应依据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辨证分型,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施以辩证护理,针对患者自身的实际症状选择中医护理技术帮其解除病痛。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并观察记录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的重症医学科院内的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以P
2 结 果
2.1 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后,87例患者的调查问卷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
3 讨 论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该项工作难以顺利展开:护士在应用护理技术的时候,需要相关医师的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各中医院均有专职针灸及推拿理疗医师,护士即便接受了专业培训,但没有资格证[2]。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研究强化了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并结合责任制护理模式,成立医护治疗小组,以此促使护士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讨论,提高护士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使其在护理过程中能主动地观察患者疗效,及时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再加上医师的积极配合,必然能保证中医特色护理的顺利开展[3]。
本研究认为在重症医学科中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务必要重视中医特色护理,充分认识到其积极作用;其次,医护人员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切实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意识;最后,不断完善中医特色护理相应的操作规程及制度,并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对重症医学科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此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和谐,降低感染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国锦,杨人,周颖,等.浅谈中医特色护理在ICU中的临床实践[J].医学信息,2013,(17):216-217.
篇2
【摘要】:重症医学科患者使用约束带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其真正目的是出于医疗的需要或者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但若没有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或约束过程中护理措施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医患纠纷或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为此,对重症医学科患者使用约束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患者约束带 问题 护理对策
重症医学科患者病情复杂、危急、管路多、操作多,而且无陪护,为满足医疗的需要和防止患者出现坠床、撞伤、抓伤、拔管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常对小儿、意识障碍、烦躁、自伤或全麻未醒的患者使用约束性措施(大多基层医院使用约束带)。约束性措施既是一种强制性的护理方法,也是一种保护性的护理行为, 但在约束保护过程中,易对患者造成伤害,引发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举证责任倒置”也使临床工作者们如履薄冰。如何对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保护性约束不仅仅是重症安全护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基础护理的难题之一。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共有355名患者使用约束带,其中小儿6例,意识障碍247例、烦躁26例、自伤1例、全麻未醒87例,现对患者使用约束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沟通不到位
有调查显示,ICU中约有50%的急、危、重症患者发生不良心理反应,同时患者病情的不可预知和高额医疗费用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冲突,家属体验着比患者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1]。另外,我院收治的患者多数来自农村,患者及家属常常将约束性措施与捆绑、惩罚联系在一起,部分患者和家属对约束患者上肢有强烈反感,甚至擅自解除约束[2]。而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强度大,重操作、轻沟通,对于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常常没有及时给予满足和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属的配合协同作用减弱,易引起医疗纠纷.
2.护理措施不到位
2.1护士安全意识不足:无医嘱使用;未签知情同意书;护理记录不完整;翻身后忘记系约束带。
2.2护士知识与能力欠缺:对疾病的评估与判断不足,使用约束带的指征掌握不严格。
2.2.1盲目扩大使用约束的病人及部位:如为意识障碍但无自主活动的病员使用约束带;颅脑损伤的病员,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Ⅰ级,护士为患者行双上肢约束。
2.2.2缺乏疾病预见性及应急能力:如发生病情变化时,清醒患者烦躁不安,未及时使用保护性约束,导致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
2.2.3未准确评估使用保护性措施的必要性,无辜延长使用期限,甚至患者死亡后未及时解除约束,导致家属不理解。
2.3责任心不强,护理操作不规范
2.3.1约束前未取下患者身上可能会损伤皮肤的物体,如腕带、手镯,导致皮肤受压,甚至形成压疮。
2.3.2约束带松紧不适宜:过松导致患者自行脱开,过紧导致约束部位皮肤受损,甚至血液循环障碍。
2.3.3约束带固定部位不恰当:固定在床档上,随肢体活动而上下移动,导致约束失效;约束带活结置于患者手掌附近,导致患者自行将活结拽开。
2.3.4患者肢体处于不良位:手卡在床档与气垫床之间,导致患者紧张、不安;过度外展易导致肌肉疲劳、神经损伤。
2.3.5约束部位衬垫不当,尤其是患者烦躁时,衬垫移位,常导致病员皮肤擦伤。
2.3.6,不尊重患者隐私,尤其是昏迷病员翻身时,身体暴露部位过多。
2.4基础护理不到位,尤其是语言交流困难的患者,不能满足其生活方面的需求,有时吸氧管或注射泵管甚至一根头发,都可能导致病人发痒难忍。
以上问题均可导致患者身心受到伤害,为减少医患纠纷或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现提出以下护理对策。
1.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专业素质,使重症医学科护士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娴熟的操作技术、敏锐的感知观察能力和广博的人文知识.通过经验总结,加强自身素质,有效提高护士对医患纠纷的防范意识.
2.使用约束前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严格掌握使用指征。与家属有效沟通,取得理解和同意, 并签定知情同意书,医生下达医嘱后方可使用。
3.制定合理的流程及制度及应急预案,规范护理操作,使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据可依。特别是新上岗护士的护理行为更加有引导性。使护理工作中的观察项目更有指向性。
4.加强细节管理,使用保护性约束注意事项:(1)约束前取下患者身上可能会损伤皮肤的物体。(2)约束带衬垫适当,松紧适宜,以能容进两指为宜,约束过程保持肢体功能位,每2~3 h解松一次,观察皮肤有无受压及擦伤,各管道是否通畅、在位。(3)约束带固定在床档下方的轴关节上,打结处远离患者手部。(4)约束过程中定时巡视患者, 提升护士巡视的内在质量,对于语言表达障碍的患者如气管插管的患者可以借助非语言符号如姿势、表情、动作、空间距离来达到沟通的目的[3],以满足其生活及心理的需求.(5)尊重患者隐私,减少身体暴露部位。(6)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铺平整、干燥。(7)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准确判断使用时限,如病情许可,尽早解除约束,避免长时间约束患者。
5.在护理记录单中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约束的时间、约束的部位、约束部位的皮肤及肢体循环状况,约束后患者的皮肤及躯体的变化情况和解除约束的时间、解除人等。如有纠纷时可作为法律凭据。
6.合理使用镇静剂:对于烦躁、谵妄的高危人群合理使用镇静剂,缓解恐惧、紧张等心理,对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帮助。护士应正确配置镇静剂的剂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疗效,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生,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防止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
篇3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用药安全;用药管理;对策
1重症医学科用药安全管理的现状
1.1医护人员
(1)药品存放不规范。重症医学科涉及的药物种类众多、药物数量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药品摆放时,常因空间有限而擅自拆除药物外部包装,导致在以往的拿取及存放工作中因不易辨别,与其他药物混淆、拿错,加剧了用药安全问题。部分护理人员因自己的粗心大意,容易将药物放错药盒,长期将不同的药物混放。另外,冷藏的药物未能及时存放进冰箱冷冻保存,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2]。(2)药理知识欠缺。重症医学科的工作任务量繁多,招收进入的新护士常不能适应该科室的紧张环境,导致心理紧张。在入院考核时,考核制度不够严谨、门槛较低等因素,也导致护理人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药理知识有所欠缺。部分护士对药物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因此在与患者及医生的沟通中也存在着问题。未在配药时使用专用的溶媒、未按照药物说明书严格用药、不能有效遵从医嘱等因素也加剧了用药安全问题的产生,从而引发医患纠纷。(3)核查制度不严谨。是否具有严格的核查制度、严格落实核查制度,是保障安全用药的前提条件。但在临床工作中,真正能做到按时、按次,严格落实核查制度的护理人员较少,常因各种因素未能严格执行,导致少用、多用、错用药物的问题。然而,研究证明,通过严格执行核查制度能够大大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3]。(4)缺乏严谨的护理意识。医嘱核对不仔细导致医嘱实行出现问题,导致患者延时用药、用错药的现象也有发生,这都与护理人员缺乏严谨的护理意识所造成的。护理工作待遇较低,部分护士受到资金、待遇的影响而敷衍工作,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原有的奖惩制度强调在护理工作出现差错时给予护理人员惩罚,造成护士因逃避惩罚而隐瞒不报,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另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口头医嘱、单人取药等行为都可能带来法律隐患。
1.2仪器因素
重症监护室的治疗过程中,离不开各种精密仪器的运转,而仪器一旦发生故障也会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不能过度依赖于仪器的指示,一旦仪器的指示灯出现故障,极易延误患者的治疗。重症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护理人员与精密仪器的高度配合,两者中一旦有一方出现问题,很可能会耽误患者治疗,导致医疗事件的发生。
1.3管理制度
(1)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护理人员大多为女性,产假、病假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按时全部到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免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另外,危重症患者病情较急、病情变化快,日夜颠倒的工作情况经常发生,也导致了护理人员休息不足,在工作时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2)组织管理不严格。对药物管理不够重视,组织管理不严格也是引发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的因素之一。虽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没有严格的排班制度,在交接班时并不严谨,容易出现意外情况。科室没有专门的药物管理小组,未按时对药物进行检查,也没有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药物使用知识[4]。(3)特殊药物管理不规范毒麻类、精神类药物由于其特殊性,在交接时出现纰漏很可能会诱发重大问题。如在紧急气管插管需用吗啡时,未按照要求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制度、处方药存在漏开等现象。(4)备用药物管理不严谨。由于危重症患者在治疗时较为特殊、治疗时间紧迫,在进行救治时常是先使用再记录,护理人员手忙脚乱之下,记录数据也不准确,领药、用药时会可能会出现数量不准确的情况。最终在患者死亡或出院时,电脑记录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患者无法正常领药,降低工作效率,也容易引起患者不满。
2干预措施
2.1加强人员培训
(1)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加强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让护理人员从心理上认可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严重性。让护理人员学会用法律意识捍卫自身正当利益,提高自我风险的防范意识,严格遵守各个操作流程,降低可能意外事故的发生率[5]。(2)加强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基础。足够扎实的药物知识理论,是保证护理人员在进行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也是提高用药安全性的前提条件。科室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安排讲课,讲授相关药物知识,学习药物的使用及管理知识。由护士长带头总结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管理措施。科室建立“常用药物使用说明书及配伍禁忌”档案,将科室常用药物的使用办法、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情况记录在册,要求护理人员按时学习,并加强认知。将药物知识理论列入季度考核中,考察护理人员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奖惩,调动工作积极性。
2.2完善管理制度
(1)设立专门管理小组。成立重症医学科的高风险药物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以高年资护士帮助低年资护士的方式,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能力。根据医院具体的规章制度,制定出适合本科室的、切实可行的药物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有小组负责检查药物的存放及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组内成员应互帮互助,由于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较差,在应对意外情况和保管高风险药物方面尚有缺陷,高年资护士应主动负担起教导责任,帮助低年资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高业务能力。(2)加强药物管理。各类备用药物按照每季度检查一次的频率进行登记,过期或临近过期的药物应用醒目颜色的笔标注。抢救类药物应根据各科室需求不同,进行合理的数量调整,并建本登记。交接班时实行双人双锁管理,不能仅仅是口头医嘱,还应将盘点和检查情况记录在册,以方便查备。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在使用毒麻类、精神类等高风险药物时应及时开处方并放入特定区域保存。各类药物根据科室使用数量不同,调整发放数量,做到资源的合理配备,减少浪费。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服药时应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和药物信息,以确保正确用药,保证患者的健康。
2.3检测设备仪器
定期检查和维修各类仪器,确保仪器的正常运作。护理人员不应完全依赖于仪器,还要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通过添加药物标识、及时补充药物、按时清理维修等措施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篇4
1.1一般资料:
医院重症医学科基本概况:置病床数10张,拥有护士22名,年龄18~40岁。工作年限1~18年。本科3名,大专13名,中专6人。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14名。床护比1∶2.2。
1.2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625例,年龄16~78岁,平均49.5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开展优质护理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患者(神志清醒)或者患者家属的配合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仪表仪态、健康宣教内容、患者的需求满足情况、服务态度等各项满意度,每个项目都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来测定。另外根据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考核标准进行质量、绩效考核。
2具体实施方法
2.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氛围: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关于医院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让护士人人熟悉实施内容并认真贯彻实施,按照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对照自身找差距,统一认识提高服务观念,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按规范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2.2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
病人入住后,护士应热情接待,采用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认真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饮食生活习惯及心理活动情况。加强主动服务意识,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尽量消除陌生感,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检查、治疗、护理工作的时间,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工作中保持镇静,操作熟悉、忙而不乱,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认真执行医嘱,迅速配合医生完成抢救。
2.3提倡主动服务:
由于重症医学科病房不同于其他科室,有其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定时探视制度,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患者的治疗、生活起居全部依靠护理人员,患者会出现孤独、焦虑、无助、恐惧等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认真询问及倾听,落实晨、晚间护理,提供患者的各种生活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使其安心治疗,在实施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带来的不适等,取得信任和配合。
2.4结合学科特点,将制度落到实处:
根据各班职责,结合科室人员的情况,实行具有专科特点的弹性排班,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使护士保持最佳工作状态,精力充沛有条不紊,以保证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持续、深入、有效开展。实施护士分级管理,推行护士长指导下的组长负责制。制定工作流程,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建立入院前、入院时、住院、转出或死亡后全程服务规范,保证患者得到高效、全方位的护理。落实首问、首听、首看负责制,各种问话有回应及落实;监护病情到位。完善探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实行人性化的探视管理,接待探视家属,要求笑脸相迎,规范迎接用语。积极采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的意见及建议,完善及改进工作流程,提高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严格护士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护士薪酬、晋升、评优相结合。
2.5加强医患、护患有效沟通:
医患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进行的,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使医患双方充分、有效地表达对医疗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全面地了解患者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性的治疗,使病人得到更满意的服务。
2.6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技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和谐。
2.7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严格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做好教育评估,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从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调节、功能锻炼等多个方面,让患者掌握相关保健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促进患者自我防护。同时,护士在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适时地、有目的地将躯体护理与健康教育融于一体,使患者及家属容易接受和记忆,同时可促进和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提高满意度,让健康教育要真正服务于患者。
2.8完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
根据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及要求,细化人性化服务工作流程,对传统的排班方式及工作分工进行改革,加强程序化管理,实施以责任护士包干病人的排班模式,使人性化护理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安排外出进修及参专科培训,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科室质控小组重点检查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可行性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病人满意度分别为70.13%及93.29%,差异显著(P<0.01);护理质量、绩效考核平均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果说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确保了护理安全,护患关系得到改善。表1中率的比较用X2检验,得分的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4体会
篇5
【关键词】 等级医院评审;护理质量管理;重症医学科
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涵盖各层次的评价体系[1]。其中, 护理工作涉及评审内容的方面,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管理者, 面临的不仅是如何迎接新一轮的医院评审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规范重症医学科的各项护理工作。
2012 年, 我省开展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认真对照《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并在2012 年9月省卫生厅组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工作中得到了护理专家的好评, 顺利通过医院复审。结合创建达标经验, 现将重症医学科护理迎评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医院概况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4年被评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 于2012 年通过山东省卫生厅三级甲等医院复评。目前, 开放病床1396 张, 设有58个临床科室、50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共897 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234名、护师237 名、护士381名;本科学历199名、大专学历613名、中专学历79 名。
2 护理迎评工作
积极响应护理部号召, 制订重症医学科迎评方案;护理迎评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分别是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准备迎评阶段、现场评审阶段。
2. 1 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 2011年初, 全院召开了中层干部评审达标会议, 明确创建目标, 为迎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症医学科迅速成立迎评核心小组。成员均为护理骨干。由护士长组织精读评审标准, 汇总护理相关条款, 制定迎评推进计划, 责任到人。将责任划分到每一名护士, 做到全体动员、人人参与, 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迎评营造了浓厚氛围。
2. 2 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 有护士长带领护士反复学习《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分析标准, 找出现有工作的不足, 层层完善, 请教院内护理专家, 咨询参评过的医院, 制定《重症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护理核心指标与达标要求》, 并将其作为等级医院评审护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执行。同步制定了 “迎评周工作计划”、“每日一制度学习计划”等相关内容, 一步步推进中医院迎评工作。迎评材料也从标识、目录、内容以及需要的支撑材料都做了统一要求。
2. 3 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 成立科室内护理评审小组, 模拟专家检查思路、评审办法, 并结合本院实际, 安排多次自评, 不断总结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为有效整改奠定了基础。在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方面;做到反复练习, 人人达标, 培训的同时, 锻炼护理人员应对检查的能力。
2. 4 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 邀请院内护理专家指导工作, 模拟评审场景进行试评, 增加督查的客观性和严格性。汇总专家意见、建议, 逐项整改。追踪整改效果。同时, 利用统计手段把目标量化, 实施统计评价, 用详实的数据测量出目前达到的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根据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 查缺补漏, 提升各条款的等级水平。
2. 5 准备迎评阶段 这是迎接评审工作的冲刺准备阶段, 从接待评审专家设定检查路线, 以及护士长向评审专家简要的介绍科室特色(灵活掌握), 以及迎评办公室内的布局, 迎评当日的人员安排等均做好周密准备。召开工休座谈会, 坦诚告诉患者及家属医院迎评检查的真实性, 征求他们对病区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意见, 积极沟通解释, 取得配合, 做好迎评前患者及家属的培训。
2. 6 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的时间大约是2~3 d 时间, 实际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审前1 d, 医院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备查。评审第1天, 评审专家参加病区早交班, 参加医院汇报会, 访谈院长及分管院长, 访谈护士长, 访谈病区责任护士, 访谈实习护士, 访谈科主任及医生, 访谈患者及家属, 查看病区治疗室及急诊急救流程等环节。评审第2 天, 评审专家到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科室现场查看工作流程和护士培训、护士长考核、病区质量管理情况。评审第3 天, 专家组反馈医院评审意见。
评审第1天, 八个评审小组其中的六组分别陆续来到了重症医学科, 对医疗、护理工作做了全面的检查、评估。全科医护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评审专家,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 精湛娴熟的技能水平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院的等级评审工作结束了, 纵观护理评审的整个过程,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参加医院评审不仅是对护理工作进行的一次认真、细致的全面大检查, 也是利用外力推动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3]。只有及时把握新的评审理念, 与时俱进 , 解放思想, 才能找准发展方向 , 提升核心竞争力, 将护理工作推进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齐文中, 周乃忠. 适应医疗市场, 促进医院发展. 临床医药实践, 2004, 13(3):239.
篇6
关键词: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干预;前瞻性监测
据研究报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与导管的护理技术密切相关,如消毒液的选择、最大无菌屏障化及手卫生等执行措施。为降低CRBSI的发生率,我院重症医学科将预防CRBSI标准规程的执行率作为科室护理品质指标,执行目标率为95%,将2014年8月~2015年2月ICU内留置动静脉导管患者采用专门的核查表对关键护理措施的执行率进行前瞻性的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2月入住ICU带有动静脉导管>48h和携带动静脉导管转出ICU≤48h的患者。共监测154例,其中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7例,多发伤16例,脊髓损伤10例,重症胰腺炎18例,其他疾病73例。
1.2 CRBSI的诊断标准[3] ①有动静脉置管史,插管>48h后出现发热,体温>380C,除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导管细菌培养阳性,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②导管和外周血或成对血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
1.3 监测方法与指标 监测采用《国际医院感染控制协会》提供的"预防医院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护理核查表"。该监测表涵盖内容即目前公认的各项CRBSI的预防措施,[5](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液、置管时无菌屏障最大化、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及导管的正确维护)。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由培训合格的感控护士每日随机调查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执行率:正确执行了预防措施的患者数/进行了动静脉导管置管的所有患者;感染率:重症医学科内患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人数/重症医学科内患者留置动静脉插管的总天数)。填写动静脉置管患者监测日志及核查表并根据CRBSI的诊断标准判定患者是否发生CRBSI。监测半年共获得有效监测数据834份。
2 结果
2.1 154例监测期间CRBSI发生情况 监测期间发生CRBSI 10例,10例中体温均>380C,其中5例血培养中有鲍曼不动杆菌,3例血培养中有屎肠球菌,另两例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和洋葱分支杆菌。CRBSI发生率平均为4.85‰。后续跟踪随访结果,本组因感染CRBSI延长ICU住院时间平均为15.6d。
2.2预防CRBSI相关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与感染率对比 见表1。
3讨论
3.1 护理措施执行不力对CRBSI发生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该院预防CRBSI相关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不佳,6项护理措施执行率为58.3%-97.9%;ICU中CRBSI发生率较高,给患者预后及医疗费用带来不利影响,可见落实相关的护理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统计预防CRBSI相关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结果显示,手卫生措施执行率仅占58.3%,说明手卫生制度仍是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良的手卫生会大大增加接头污染的机会。敷料不能及时更换也是引起CRBSI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5]皮肤定植菌80%分布在皮肤的角质层,20%分布在毛囊和皮脂腺。若敷贴潮湿或污染后不及时更换,置管部位潮湿不但有助于细菌繁殖,且易导致细菌通过毛细血管反应扩散入导管,同时外渗的血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敷料可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减少细菌繁殖,固定导管。为便于观察常使用透明敷料。2002年美国疾控中心的指南指出一旦发现敷料存在潮湿、污染、松动,应立即更换。在成年人中使用透明敷料更换时间一般为7d,纱布敷料为2d[5]。而本研究调查结果示,及时更换敷料仅占71.3%。另外,定时用≥0.5%氯已定溶液擦拭接头可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氯已定主要破坏细胞胞膜的完整性,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氯已定能更好的预防CRBSI。
3.2护理策略
3.2.1 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患者与患者之间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是控制包括CRBSI在内的院内感染的基础。但常因工作量过大、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而被忽视。针对发生感染的10例患者分析,对ICU人员定期针对手卫生进行强化教育和培训是首要举措。具体措施:洗手池上方贴宣传画图,包括七步洗手法和参照国内和国际标准收卫生指南制定的洗手指征,提醒医护人员随时洗手,专职人员针对洗手依从性较差的医护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并在探视通道入口贴有洗手的宣传画和配有洗手液,提醒探视人员洗手,改进洗手条件和营造洗手的氛围。同时要做好护工和保洁人员的手卫生监督工作,定期进行手卫生细菌学监测,对不合格的进行分析整改,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洗手依从性。每月手卫生执行率与免洗手消毒液的出库数量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3.2.2统一维护标准 参照标准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统一透明薄膜并标明更换时间,换药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堵塞,每次操作时用≥0.5%氯已定溶液擦拭;采用密闭系统进行输液,输血及输注营养开设专用通路,采用正压封管技术。
3.2.3 开展教育培训 设定感染控制专职护士,主要职责是评估导管风险;监控置管与维护的操作过程;定期员工的培训及考核;监督工作人员规范洗手及培养标本的留取;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采用集束化方案并贯彻实施[4]。
3.2.4 加强留置动静脉导管患者的前瞻性目标性监测 通过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显示,科学有效的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医疗机构相关感染的监测,特别是在高危病区监测可以了解不同间隔时间的感染发生率,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高发因素并进行干预。降低CRBSI的发生率是ICU内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标,监测则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前提。同时感染控制人员通过现场前瞻性监测,可以促进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增加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了解和依从性,从而提高执行力。
总之,ICU患者中CRBSI的发病率较高,预防CRBSI相关护理措施落实不佳。只有提高护士对CRBSI防控重要性认识,采取正确的护理技术,并实施科学的监测,才能提高护理干预的执行力,最大程度的预防CRBSI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丽英,季俏.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干预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95-1697.
[2]陈玉平,罗桂芝,高丽娟,罗霞娟,万虹,刘雪琴.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95-897.
[3]袁咏梅,周慧珠.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2857-2859.
篇7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篇8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本研究发现,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误吸,口腔护理不规范,呼吸机装置消毒隔离不严格等。结论 合理的,规范的口腔护理、加强对呼吸机装置消毒隔离的管理、尽量缩短使用呼吸机的时间等是降低其发生的重要防控措施。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呼吸机辅助通气是治疗和监测危重患者病情的一种重要方法,是重症监护室常用的基本操作之一,然而应用呼吸机治疗发生感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1]。因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肺炎,称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一旦发生, 往往病情凶险, 处理困难。近年来预防和控制该病倍受相关专业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现将本院2010至2012年117例重症监护室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探讨分析其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1400余张。现收集本院2011至2012年期间重症监护室中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117例其中,男68例,女49例;年龄43~93岁,平均63岁;机械通气时间为2~23 d,其中>7 d者占68.6%,7 d。本组均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通气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标准[2]。
1.2 调查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法,查阅117例出院病历,对发生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的病例确诊,并排除误诊与漏诊者。
2 结果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本研究发现,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误吸,口腔护理不规范,呼吸机装置消毒隔离不严格等。
3 讨论
3.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3.1.1 误吸 报道显示,约5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气道中可培养出革兰氏阴性菌落,最初覆盖在胃黏膜,随后在口咽部、气管内也分离到。致病菌从消化道转移到气管的机制显然是误吸[3]。重症患者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通常都入鼻胃管来提供营养支持。但鼻胃管可增加消化道菌群随着消化液反流的几率,从而增加口咽部菌群定植的机会,并导致口咽部分泌物滞留,最终增加患者反流和误吸的危险性。
3.1.2 口腔护理 不严格气管内插管可导致局部气道的创伤和炎症,并造成宿主局部防疫功能缺陷,从而增加患者口咽定植条件致病菌的危险性,而由于异物的刺激(气管导管),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口腔护理不及时不彻底,分泌物可通过气囊周围的缝隙进入到气管内,吸痰时也容易将这些细菌带入下呼吸道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
3.1.3 呼吸机装置的消毒隔离不规范 呼吸机装置本身就容易成为各种致病菌的集聚地。在过去数年中,有调查发现,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与被污染的湿化器相关,由于雾化器消毒不当或储水罐添加水过程中受污染,以及呼吸机循环管道冷凝水返流污染等等。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吸入带菌雾粒数量多,细菌浓度高的气雾时即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
3.1.4 其他危险因素 调查发现,机械通气时间长短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成正比,通气时间越长,VAP发生危险越高。 此外,大量使用抗生素的, 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二重感染。制酸剂的应用,使胃内酸浓度降低,有利于致病菌在患者胃内繁殖,并逆行到咽部再吸入气管引起感染[4],医护人员不正确清洗或及时更换手套可通过呼吸道护理操作将之带入其他患者的下呼吸道等等,这些都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3.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控措施
3.2.1 合适的 学者们对仰卧及半坐卧位的机械通气患者分别进行胃、咽和支气管内分泌物的培养,结果表明,半卧位患者仅32%可在咽部及支气管内培养出与胃内相同的微生物,而在仰卧位患者则高达68%,提示机械通气患者处于半卧位可减少胃内容物误吸至下呼吸道[5]。因此对于那些尚可忍受此种的患者,是一个简单有效且无须花费的预防措施。
3.2.2 加强呼吸机装置的消毒隔离,选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罐。及时倾倒管道内冷凝物,避免反流进入气道。做好呼吸机的终末消毒处理,患者使用后的呼吸机其呼气阀送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彻底用消毒液擦拭仪器,做好记录。
3.2.3 加强口腔护理,做好气道管理:为患者定期翻身、拍背,及时吸痰,操作时需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口腔护理,每6 h用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溶液规范彻底的进行口腔护理,同时更换牙垫。
3.2.4 尽可能缩短人工气道留置和机械通气时间;每日评估,尽量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选择无创通气方法来建立人工气道,可避免感染并发症和气管损伤。
3.2.5 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环境管理:严格探视制度,控制人员流动。病房每日开窗通风3次,30 min/次;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液一日两次擦拭地面、物品表面。
综上所述, 重症监护室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张波,高和.实用机械通气治疗手册.北京:北京军医出版社,2006:241.
[2] 林晓静,李亚洁,廖晓燕,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管理策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35.
[3] 章亚平,陈慧敏,沈旭慧.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相关护理问题与措施.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56.
篇9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思维;急诊护理;应用和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88-0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即代表医院的形象,又折射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医院纠纷发生的“集中营”。因此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更新更高。不但要有高超的急救护理技术,更要有科学的急救护理工作思维,要求护士思维敏捷,对病情观察有预见性和主观能动性。急救护理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运用医学理论知识,预见到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做好抢救中的各项护理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1抢救和确诊的因果关系思维
护士是患者在就诊期间24小时连续接触的群体,是患者病情变化时出现各种危险状况的第一反应人,所以要求护士在接诊患者时要第一时间对急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评估病情、能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预见性的想到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果断决策、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抢救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但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CT、B超级各种理化检查才能完成。“时间就是生命”但临床必需的检查会消耗很长的时间,可能会延误抢救的最佳时间。急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认识到只有将患者从致命的危险中抢救出来才可能有机会挽救其生命。因此急诊护士预见性思维培养的着眼点就应放在伤情评估紧急护理救治配合医生诊断继续进一步治疗这一科学的急救护理抢救程序中。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医生检查病情时,护士就应立即投入护理抢救,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和诊断,这在位明确病因的急诊抢救中是不能颠倒的顺序。护士应牢记:确诊,只有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才能够、才有机会做出的[1]。
2针对不同的急诊患者护士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动态评估病情,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的思维
2.1加强护士运用预见性思维动态评估危重患者病情的护理意识急诊急危重患者的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急、重,病情变化不可预料。患者来急诊科就诊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的表现,病因不明确,病情发展迅速。往往患者和家属缺乏心理准备,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因此病史叙述不清。面对这种危急状况,护士不能消极等待医嘱,而是应用急救护理学知识评估患者,认真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和家属的述说,通过分析判断得出患者的首优护理问题,并在第一时间给予最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时解除各种急症危象。如心跳呼吸骤停,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开通气道,气管擦管,调节好呼吸机模式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持续心电监护等。因此,要加强护士对危重症的护理意识,提高救护技能。面对危重患者,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及时给予治疗,给患者赢得最大的生还希望。另外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减少纠纷的发生。
2.2预见性建立安全护理意识预见性安全护理也被称为超前护理,对于护理中病情复杂易变且极易发生意外的急危重症病患群体,通过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对病患病情确定护理要点,并对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尽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2]。
2.2.1预见性建立最佳护患关系急诊护患关系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急诊护士应意识到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各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反正会影响急救工作或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在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时,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当时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心理反应、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及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以及陪同家属的情绪。通过评估来指导护士采用适宜的职业言行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恰当、有效的沟通,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真实反应病情,同时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2.2.2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安全护理病患在进入急诊室时,医护人员应充分对病患“伴随症状、自护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并依据病患是否存在“视力障碍、有无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警示牌[3],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例如:躁动患者要采用必要的约束和保护措施,并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让其明白使用保护用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防患者和家属擅自解除保护用具。患者在做各种医学检查或住院等各种转运途中,也可能发生危象,所以要应用“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转运程序来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依据个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防范转运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发生[2]。
3正确准备应用、科学管理急救设备物资的预见性思维
3.1抢救设备护理思维急诊科是危重患者的“集中营”,是抢救患者的“主战场”,对护士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对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的准确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护士在抢救设备的应急操作中,应把思维定势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即使情况突变也能沉着冷静应对。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批量患者就诊时,护士通过评估事故原因、受伤人数及患者的病情预见性的准备各种急救物资。
3.2抢救物品管理思维在危重患者抢救中,抢救物品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抢救的成功与否。例如:昏迷导致窒息的患者,此时需要及时吸痰畅通呼吸道,那么吸痰器是否能在第一时间使用就是关键因素。所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抢救仪器的状态也极大地影响抢救效果,抢救的状态取决于管理。在急诊这个特殊的“战场”,设备物品管理不仅仅是科主任、护士长的职责,也是每位急诊护士都应有的管理意识,应深刻理解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抢救物品的密切关系,要有危机意识和管理理念,以及预见性的完善准备。必须使急救设备物资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应具备以下条件:齐全、分类、完好、无菌、组合、匹配、立即、明示、固定[2]。为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4危重患者抢救时预防职业危险因素的预见性思维
职业危险因素自从职业医学之父Bemadio Ramazini 提出这个概念之后,职业危险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人们对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的认识更深刻了一步。而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长期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死亡、等恶性刺激的患者,以及因为病情急,各种操作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故许多急救操作都是在不知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的情况下给予实施。所以急诊的工作性质使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紧张而无规律,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明显多于同行其他科。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4].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分泌物物、破损组织、血液或唾液,呕吐物,是接触各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菊素等[5]的研究显示: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实际上,至少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被污染针头刺伤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几率为0.3%,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6%-30%,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1.8%[6]。但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7]。因此,在危重患者抢救时培养并加强急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预见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广泛应用,我们应该预见到会有更多的职业危险因素出现。因此,有待于我们应用预见性思维去不断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5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时的预见性思维
急诊科室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那些需要转运到其他相关科室接受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危重患者,如何保证在转运过程中做到安全转运,这就取决于护士在转运患者时有无预见性思维。主要包括:转运前护士的准备;患者病情的评估以及目前所用各种仪器的使用情况;患者所建立的各种管路的留置、固定、引流情况;做好与患者和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针对疾病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预见性的做好各种应急急救仪器和药物。
6总结
急诊护理工作中培养和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使急救护理工作变被动与主动,更加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促进了急救护理工作者全面的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主动性;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护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中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了医院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亚卓,赵文静.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J].护理杂志,2009,07(09):923-94.
[2]范金花.建立ICU预见性安全护理有效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6).
[3]吴玉芳,蒋冬芳,蒋渊屏.优质护理在ICU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4-105.
[4]陈祖辉,王声.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6(12):1038.
[5]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
篇10
[关键词] 临床护士;分层次;培训;探讨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117-02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给临床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护理工作的压力和医学迅速发展的挑战,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的护理技能,敏捷的观察能力、急诊急救的应急能力、与患者交流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掌握护理前沿理论与技术,带动医院护理学科的发展。我院是拥有700张床位的三级医院,护理人员526人,副主任护师12人,主管护师163人,大专以上学历238人。因此如何做好临床护士的培训工作,已经成为护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院于2000年建立了临床护理培训基地,配备专职护士长,各种模拟操作设备,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及护士的理论与技能水平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实施方法
1.1基本理论、技能培训
重点放在新毕业护士的培训。
1.1.1基本理论培训
每月组织全院护士业务学习一次,每半年进行全院护士理论考试一次,每年开展护理技术大赛一次。
1.1.2基本技能培训
1.1.2.1 模拟培训。示教室护士长根据21项基本技能操作的难易程度及护士的掌握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每月培训1~2项。护理培训示教室每日下午对全院护士开放,示教室护士长对培训项目作示范,护士利用模拟人反复操作。
1.1.2.2现场指导。示教、模拟培训后,病区护士长结合患者实际操作情况对护士进行现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2.3 考核。通过系统的培训,护理部将对培训过的护士进行实际操作考核,不合格者将重新培训。
1.2 专业理论、技能培训
重点培训对象为临床带教老师。
1.2.1专科理论培训
1.2.1.1业务学习。病区护士长每周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如常见危重症的护理及监护知识、护患沟通技能及心理护理。
1.2.1.2护理查房。护士长每两周针对病区危重患者护理查房一次,讲解专科护理知识及本专业护理前沿知识,解决疑难护理问题;科护士长每月查房一次;护理部每季度查房一次。
1.2.1.3死亡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进行护理质量分析,制订改进措施。
1.2.1.4护理会诊。针对病情复杂、涉及本科室(如内科)其他专业护理问题,科护士长组织科室(如内科)护理会诊,涉及跨科室的护理问题,科护士长向护理部提出全院护理会诊。
1.2.1.5进修学习。每年各专业派一名护理骨干到全国护理专业著名的医院进修学习半年,回来将先进的护理理论向全院护士讲解。
1.2.2专业技能培训
由科护士长、护士长对本专业重症监护常见的临床监护技术和护理操作技能、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等进行培训、考核。
1.3素质培养
护理部加强护士素质培养,把护士素质培养训练列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外请教授讲课、派护士到上级医院观摩学习,多媒体教育和形体语言教育教学等多种方式对护士进行培训,2009年护理部外请专家讲课3次,内容包括护理礼仪[1]、护士形象设计、交流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分析与对策等。
1.4管理层培训
适用于中级管理、护士长等人员的培训。
1.4.1护理缺陷分析
每年召开护理质量缺陷分析会,讲述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完善管理机制、各项制度及有待于提高的护理问题。
1.4.2护理科研、论文
鼓励主管护师、护士长了解新知识、引进新技术、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科研,年终对情况及科研项目应用情况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分并给予奖励[2]。
1.4.3学历培养
激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我院护理队伍专科学历达75.2%。
1.4.4参加护理管理培训班
每年派护理管理人员参加国内护理管理研讨班,将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引入医院。
1.4.5出国深造
2009年派护理部副主任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习护理管理。
2实施效果
2.1建成培训基地
建立了一批机制完善、适应学科发展的培训基地,形成了初步的护士培训网络。
2.2 护理质量提高
通过对护理队伍分层次、系统化培训,护士的理论知识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临床操作技能、急救能力、观察能力更加过硬。全院护士“三基”考核合格率从2000年的90.7%提高到2009年的100%。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
2.3服务质量提高
通过护理礼仪、沟通交流技巧等培训,护士接待患者、接听电话、交接班、各项护理操作都按护理标准去做,护理工作规范化,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从2000年的95.5%上升至2009年的98.9%
2.4护理管理质量提升
通过参加国内外护理管理培训,护理管理者及时掌握前沿管理方式,带动医院护理学科的发展,我院护理部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无缝隙护理、护理会诊等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清华.礼仪培训对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91.
[2]马丽和,刘晓英.当代护理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6,20(2):97.
[3]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