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经济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何谓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安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安全为目的,合理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资源,为达到预定的安全防范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内涵诸要素
1、核心――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现代社会语境下最迫切的管理目标。而安全的核心就是人的生命财产和合法利益。成功的安全管理往往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参与和自觉管理。而作为组织的领导者,也会把安全意识融入企业管理所需要的计划、决策和控制当中的。
2、整体特征――系统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安全管理同样具有更为系统化的特征。成功的安全管理需要在掌握这种系统规律基础上整合科技创新、政策法律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自身系统框架的运行规范来强化和优化安全系数。
3、基本任务――对风险的识别、预测和防范。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机制,要求管理者有风险意识,同时具备风险识别、预测和防范的能力。这些风险来自市场、供应商、竞争对手、政策导向和境外金融压力等。而对于这些风险的集中化、专业化的处理,是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4、最终归宿――企业安全文化。现代企业管理是一种艺术和文化,因此管理的条条框框最终会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要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融入到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之中,自然化作员工潜移默化的工作方式,从而主动形成一种接受安全管理、创新安全管理的文化氛围。
二、知识经济给企业安全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知识经济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简单的说,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作为交易对象的经济形态,它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其本质是以对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以对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为最重要形式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1、对“安全”意识定位的影响。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是以信息资源为产品的,而信息资源的生产是无形的、不损耗大量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的,因此就降低了物质方面的安全要求。但是,信息资源又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在现代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的语境下,知识经济的安全管理意识必须将对知识本身的保护吸纳进来。因为知识资源没有物理形态,因此更容易通过技术手段被窃取,从而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知识经济对“安全意识”的影响体现在从物质生产安全到知识产权安全的转变。
2、对安全管理方式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安全管理,是以系统的安全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发为基础,通过教育培训,不断创新,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不断改进安全管理的模式,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学习型”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引导下,员工不是去被动的遵守,而是主动运用各种高科技、高智能的方法和手段去预测、预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去解决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知识经济下的安全管理方式是一种创新的管理方式,是鼓励员工以创新的姿态来参与到管理之中。因为知识经济的生产就是一种创新,是对知识的生产,是智力的生产。
3、对管理人才的影响。这一点具有循环意义,因为管理要落实到人才上,而知识经济本身就是以人的智慧为产品的经济形态。因此这一背景下的安全管理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实现。一方面,对现有的安全科学和安全技术的突破创新和研究开发,从而使用来指导安全管理的理论指南不断更新,这就有赖于安全管理研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另一方面,一种从事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往往具有较之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下的安全管理人才更明显的超前意识和发展意识。
4、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既然最终要回归和沉淀为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那么安全管理必然会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亮点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多层文化,即企业员工通过自己对生产安全和安全意识的阐述来构筑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所从事的生产就是知识和智力的生产,因此产品和生产过程本身就具有思考和思维创造的属性,这个过程就能够形成独立的企业文化。对这一文化的塑造和强调,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创新主体感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知识经济下的安全管理模式的改进方案
(一)在管理概念上注重安全意识塑造
对于知识经济来说,企业的安全意识更多的是信息安全意识,因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和智力等资源作为基本的配置对象,而且信息特有的虚拟形态也决定了对它的保护难度更大。对于知识产业来说,信息安全就是企业安全的全部。具体可以通过对信息安全的成本控制、对信息安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的预测、对企业形象和品牌等非货币形态资产的评估和保护等方式来实现。
(二)强化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
强化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支具有极强信息安全意识、发展意识和前沿意识的管理队伍意义重大。因此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包括政府、企业、教育、社会组织多方力量,努力培养人才,重视安全科学领域内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在知识经济的浪头里锻炼成长,要用新的方式更有效地培养和管理安全管理人才,用新的概念全方位地认识和选拔人才,用新的模式高效率地激励人才,使安全管理的水平跟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三)塑造企业安全文化
篇2
【关键词】案例知识;经验知识;知识管理;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20-04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同时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应该是知识。近年来,虽然知识管理的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知识管理领域的关注点依然局限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客观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而“知识的冰山理论”则明确地指出客观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仅仅占据了大约人类知识总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大部分的人类知识是不显露、难以归类和度量的。通常对大部分的客观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管理都是采用基于规则的知识管理,也就是将知识总结为一条一条的规则,通过规则的传递和共享使得知识本身得到应用和发展。如计算机软件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会将软件编写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细节总结成规则,通过分享这些规则使得新手能够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节约时间和精力。
尽管那些难以归类和度量的知识占据了人类知识的大部分,但人们在使用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它的管理,其中作为人类最实用和有价值的经验性知识也没能得到很有效的管理,所以在这里我们要问的是如何来管理经验性知识?可能有人会想使用“规则”的方法来管理经验性知识,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要将经验性知识总结成普遍适用的规则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无数的观察和实践,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是使用具体的案例来表征自身的经验性知识的,这样的发现让知识管理领域的专家联想到使用案例来表征和管理经验性知识,实践证明使用案例来管理经验性知识确实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案例是对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从所经历的事件当中有意截取的,对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想使用案例来有效地管理经验性知识,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案例,案例具有哪些特征?
一 案例知识的性质及其特征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于知识的定义众说纷纭,布鲁姆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辞海》中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指出知识从本质上说是属于认识的范畴”;国内的学者认为“知识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其中,笔者比较认同知识是指那些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然而在现实中知识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来呈现的,案例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案例知识是指人们对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意义的事件的记录,也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性知识,它表征了人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包括“做什么”、“如何做”的策略,并叙述了相关信息、情境和细节。同时案例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难以提取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是情境化的,它们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在现今社会的众多领域中,人们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借鉴这样或那样的经验,从而使得问题的处理简单起来,事实也证明了经验性知识对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类型的知识所无法比拟的。如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医生首先需要将病人的症状和自己脑海中的“疾病脚本”(疾病脚本是医生临床知识积累的结果)进行比较,然后据此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0从这里可以看出医生在给病人治病时也会用到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临床经验),这样既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医生诊断的准确性。
案例知识是一种来自于个人或他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在游水的过程中学习游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经验性知识的重要性。经验性知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判断以及处理事物的技能,它被认为是最具有真理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它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预计的,因为它是认识其他一切的基础。作为经验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案例知识有其自身的一些具体特征:
首先,案例知识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在本质上是有别于故事的,故事是可以想象和杜撰的,而案例知识所记录的事件必须是真实的而非杜撰的,其次既然案例知识所记录的是具体事件,那么它所描述的就应该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在特定的情境中,问题解决者在遇到问题之后,采取特定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问题处理的结果。
其次,案例知识为新问题的理解提供情境。当遇到新问题的时候,问题解决者会根据新问题所提供的线索检索存储在头脑中相似的案例,与新问题相似的案例知识会为新问题的理解提供情境,因为案例可以提供丰富的索引信息,使得人们能够快速地从记忆中检索出与当前问题相关的知识点,从而使得新问题的理解变得快速而准确。
再则,案例知识为新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案例知识能为新问题的求解提供建议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理论家都认为:相似的问题具有相似的解决方案。当遇到新问题的时候,通过检索头脑中以往的案例知识,当检索到与当前问题匹配程度很高的案例时,通过借鉴以往案例的解决方案和解决结果,问题处理者会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制定出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后,案例知识提供情境来评估所提议的解决方案。案例知识不仅能为新问题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且以往案例解决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可以指导当前问题的求解,该怎样走向成功或避开失败,这样改善了问题求解的质量。
案例知识的这些特征使得它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高校的很多课程的教学中,常常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具体的情境中怎样运用学习过的知识,而且利用己学习的案例为学生在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提供有力支持,这样,学生通过借鉴案例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案来促进自己处理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二使用案例来管理经验性知识
案例知识是人们在处理日常问题时所积累的经验性知识,如人们常将日常生活中事件的顺序存储在一个高度概括的“脚本”中,人们需要借助这些脚本来生活,它可以表征日常的情景、事件的顺序和特点以及与某些特定经验相关的物件等。比如:图书馆“脚本”就被视为一种知识结构,任何人在去过几次图书馆之后都会在头脑中留下这样的“脚本”,如什么地方是书库,借书的程序、所需证件以及在图书馆中应该遵循哪些规范等等,这个脚本会成为以后人们处理此类事件的经验,这样的知识概括性很强,可以在同类情境中反复使用。通常,像“图书馆脚本”这样的个人经验性知识都是以案例的形式存储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在必要的时候,人们也是根据一些具体要求从记忆中检索出所需要的案例,进而从案例中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研究表明,专家能够熟练地解决问题,不仅仅在于他拥有丰富的领域一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个人经验性知识,这些经验性知识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之中。当某具体事件的外部信息被感知后,专家的大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联想机制,从记忆中检索出与遇到事件特征或结构相似的已有案例,然后在进行比较,修改、匹配和适用,从而解释或解决新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专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所使用的知识不仅包括一般规则或普遍原理,而且更多的是使用先前具体事件的案例。大多数时候专家会以案例的形式将自己的在平时解决问题时所积累的经验存储在记忆里,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专家会通过回忆之前的案例来帮助解决当前所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虽然会经常用到经验性知识,但对于经验性知识的表征和共享却很少关注,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发现经验性知识的表征是十分复杂的,表征的复杂就间接地影响到经验性知识的共享。如果能将领域专家的经验性知识传递给新手,那会使得新手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并很好地完成工作,这样就使新手少走弯路。这是一个由个人知识转变为公共知识的过程,是指一个人通过学习他人处理事件的案例,模仿案例的解决方案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通过自我思考、言传身教等方式获得案例中所包含隐性知识。
要实现个人知识转变为公共知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个人的经验性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经验性知识的表征,使用案例来表征人们的经验对于经验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案例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案例知识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1)问题描述,对当前需要解决问题的描述,其中包括了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信息;(2)解决方法描述,问题解决者遇到该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如从哪里下手,涉及的原理以及需要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解决当前的问题等信息;(3)解决效果描述,问题解决者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对于当前问题的解决效果,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使用案例来表征个人经验是经验性知识得以传递和共享的第一步,要想个人的经验性知识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就必须建立案例库。将特定领域的一些经典案例按照问题描述、解决方法描述、解决效果描述以及关键字等将案例存储到数据库中,需要指出关键字是为了方便人们检索,如图1。当人们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可以使用关键字从案例库中检索与当前问题相似的先前案例,在检索得到的多条案例中,问题解决者可以通过观察先前的案例的问题描述来进一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案例,然后进入选定的案例进行学习,之后问题解决者会根据先前案例的所提供信息来制定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从而解决当前问题。在问题解决者成功的解决完当前问题之后,问题解决者会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存储到案例库中。这样不仅实现了经验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同时也实现了对经验性知识有效的管理。
三 案例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问题充斥着人们每一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那么,解决问题就成为人们工作或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们总是要设法去解决每天遇到的问题,无论是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所以,问题解决是人类适应环境,解决生存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基本方式。这样的现状致使很多的专家学者一直力图基于自己的假设和观点探讨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基于案例的推理就是由此产生的,它是人工智能领域新崛起的一项推理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Roger Schank教授于1982年,在《动态存储器》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从此创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基本理论。案例推理是基于人类认知过程的一种问题解决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人们在解决一个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参考与新问题相似的案例,然后把该案例中有关信息和知识复用到新问题的求解之中,从而简化问题的求解。基于案例的推理过程如图2所示。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JanetKolodner也认为:“基于案例的推理意味着使用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新的问题,在基于案例的推理中,推理者回忆与现在情境相似的先前情境,并用其解决新问题。基于案例的推理意味着调整先前的解决方案来满足新需求;使用过去案例来解释新情境;使用过去案例来评判新的解决方案;或者很像律师那样从以前的案例中作出推理来解释新情境,或者很像劳工仲裁人的那样建立新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基于案例的推理在很大程度上类似领域专家求解问题的过程,这种旨在利用过去经验进行推理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它独有的魅力。
基于案例的推理是人们解决问题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案例知识库是基于案例推理顺利实现的基本条件,离开了案例知识,基于案例的推理也就无从谈起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案例知识在推理过程主要起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问题解释、问题解决以及对问题解决结果的预测和评估。
1 问题解释功能
案例知识的问题解释功能主要体现在当遇到新的复杂的问题时,问题解决者往往会联想过去发生的类似事件,希望从中找出那些与新问题有关的旧经验。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的案例能为新问题的理解提供情境,使得问题处理者在理解新问题的时候不用从头开始,而是以过去发生的案例为基础来进一步推理从而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在你进入一家餐厅之后,会有服务员走上来询问你有什么需要,此时以往的经验就能解释眼前的情景:服务员是过来帮助你点餐的。
2 问题解决功能
案例知识的问题解决功能主要体现在当遇到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时,人们经常会根据以往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来推导当前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如果在问题处理者的脑海中存在与当前事件十分相似的案例,问题解决往往会尝试将过去案例的解决方案直接运用到当前问题的处理中,或者将过去案例的解决方案通过一定的修改使其适应新的问题。即便在问题处理者的脑海中不存在与当前案例十分相似的案例,问题解决者也能够从相关的案例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从而帮助新问题的解决。如交通警察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往往会先了解一下交通事故发生的地点、事故发生时的交通环境以及事故的严重程度等等,之后他会分别的询问受害者和肇事者事故的经过,在得到这些信息之后他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回忆之前此类案例的处理措施,然后参照案例的处理方法,对当前的交通事故采取类似的处理措施。
3 结果预测和评估功能
案例知识的结果预测和评估功能主要体现在当遇到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时,人们可以从已有的相似案例中发现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的失误会导致问题处理的失败,这能让问题解决者在处理问题有意识的关注某些细节。以往案例的解决效果可以帮助问题解决者来估计当前问题的处理效果,会成功还是会失败,如果问题解决者预测此次问题的处理可能会失败,那么问题解决者就需要改进自己的解决方案来帮助自己解决当前的问题。如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时候,往往需要先询问病人的症状,在得到这些信息之后医生从自己的临床经验中检索此类症状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如果在医生的临床中遇到此类症状的病人并且治愈了,那么医生就会预测采取相似的治疗措施就能够治愈病人。反之,如果在医生的临床中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病状,那么医生就不能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很快地作出诊断,而需要根据病人的描述从病理学推导或者组织专家会诊来确定病因,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医生对治疗结果的预测说明对当前问题解决结果的预测是来源于先前的经验。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档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98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均离不开企业的规范化、有序化发展,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有效的档案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但是,现如今企业在管理档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知识经济特征
首先,知识具有必要性,它在企业运行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其次,知识具有丰富性、全球性以及先进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时期,知识具有间接性和匮乏性,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知识逐渐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网络平台中,知识逐渐融合在一起,它的应用价值被充分实现。在社会发展的传统阶段,知识形式单一,主要以书本、报刊以及文稿等形式呈现,现如今,知识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它能以文字、电子、图形、语音、光碟以及图像等形式呈现。再次,知识具有网络性。知识的处理方式、处理手段以及知识传播方式等均能实现网络化,以往知识传播主要通过广播或者电视等单一设备,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社会化、家庭化和工作化,人们身边随时发生着各种知识传播的现象。然后,知识具有管理性。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有效运用,因此,知识运用的过程即知识管理的过程。最后,知识产权化。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创新型知识的保护,利用知识可以促进企业效益化发展。
2 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2.1 传统管理问题
传统企业档案管理的重点主要投放在档案收集、整理、分类保存等方面,它的管理对象主要有事件、书报、记载、人事、物品存档、过程以及文件等;管理手段主要为纸质记录、分类存储于档案管理室。传统阶段的档案管理受限于技术手段,以“资料收集”“保存”“管理”“借阅”等工作为管理重点。在此期间,人们高度重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借阅人数较少。传统档案管理在历史记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人可以此为依据满足工作需要。传统管理的具体问题表现为:工作内容较复杂,且耗时。在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中,由于企业档案资源较多、涉及内容较广,对这类档案资源进行收集、整理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督促、监督以及编辑整理,而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档案管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此外,档案管理还需要较大的保存空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管理成本。
2.2 信息时代管理问题
2.2.1 分类方法传统
企业针对档案开展管理工作时,经常沿用传统的分类方法,且分类创新方法较少,分类管理规则形式化,这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脱离,当员工对档案进行目标搜索时,由于搜索难度较大,目标档案搜索经常以失败告终,即使搜索成功,也会花费大量精力。而往往搜索档案的人员并不是档案管理者,在未掌握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档案查找,会大大增加查找难度,会使档案搜集者失去查找信心。
2.2.2 网络化优势较弱
虽然现今处于网络信息时代,但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者经常弱化网络化优势,当人们搜集档案、获取档案信息时,网络便捷化优势未能充分彰显,而管理者主要发挥了人工优势。
2.2.3 管理耗时、耗力
管理耗时、耗力与传统档案管理具有相同性,企业档案管理者对信息的获取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档案分类整理能力等较弱,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2.2.4 资料分类模糊
社会是动态发展的,知识类档案是要与时俱进进行分类的,且并不是所有的分类都是一成不变的,某些知识经实践检验后,会再次优化、完善,这时就要及时进行修正、保存,然而部分企业在管理档案时存在分类模糊、不及时的问题。
3 档案管理与知识资源管理间的关系
知识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利用特定方式,管理知识从产生、发展、传递到实践应用的过程,这不仅能丰富员工的知识量、开阔知识视野,还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优化企业的工作质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以企业知识为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十分必要的,管理者在具备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相应的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管理工作高效进行,才能充分展现企业的文化理念,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3.1 企业管理核心正向知识资源管理转变
企业知识具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显性知识,第二种是隐性知识。其中,第一种是指已经保存下来,具有可观、可读、可听等特点的知识;第二种是指未被保存,仅在脑海中、数据中以及行为中表现的知识。知识资源主要倾向于显性知识,因此,企业档案管理也就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提供来源,因此,知识资源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和核心。由于知识资源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且它作为企业发展的经营成果,具有较高的资产价值,因此,管理知识资源即是管理知识资产。
3.2 尊重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
知识管理规律指的是,促进企业知识动态变化的规律。知识管理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员工是知识的产生者。二是知识在企业环境中具有共享性。三是知识规范化后,能够得到员工的全面认可和支持。四是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是知识资源目标化的充分体现。五是知识创新,即对企业集体全面创新,它能改工作模式以及工作方法,促进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3 现档案知识管理到知识资源管理的过渡
档案资源属于显性知识,且该知识资源已经经过标准化处理。因此,强化、管理档案知识这一知识资源时,理应从知识资源管理的角度入手,以实现档案知识管理到知识资源管理的过渡。
3.4 现实需要
知识资源管理后,企业档案知识会利用知识资源管理规律进行管理,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内部员工积极参与,形成规范的知识资源优化处理,将过去管理者一人管理转变为人人管理。其次,知识资源参与实际分类工作和应用工作,这能有效解决以往分类模糊以及应用不及时等问题。最后,应用了正确、规范的知识管理方法开展档案知识管理工作,从而减少了错误方式的应用。
3.5 实施性较强
档案知识是经过规范化处理的知识资源,它能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同时,这与档案知识管理规律相符,因此,具有一定的发展生命力。
3.6 为企业提供价值
传统档案管理的最大价值在于历史记载性,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最大价值在于历史数据数字化。企业档案管理的实质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发展的利润空间。传统的档案管理受技术条件以及陈旧管理思想的束缚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档案管理实质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及时实现。
4 结 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档案管理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知识资源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优化经营管理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员工参与档案管理的责任感。知识资源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增强企业竞争力,还能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加快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晓娟,马瑜,左田原,等.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一种知识资产观[J].档案学通讯,2012(4).
[2]刘昕.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档案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6).
[3]邰曦.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档案管理的转变[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
篇4
一、在《经济法》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弥补中职《经济法》教材的不足
中职《经济法》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只注重法律法规的陈述,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且内容过于死板僵化,无趣味性,教材知识内容和展现方式单一,只用纯文字的手段表述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让学生对内容单一,仅以枯燥文字表述的学科产生兴趣,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无学习兴趣,何来能力的培养?
2.弥补传统讲授法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讲授法主要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讲演、板书等形式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单向信息传输方式,缺乏双向交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必然会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脱离。
案例教学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其优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与《经济法》教材编写的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案例,通过师生双方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提炼,使学生在所给的案例中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注重能力的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增强教师与学生互动效果
相比较讲授法而言,案例教学法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效果,把教师的讲述与学生的自学、思考相结合,师生可相互出题,共同讨论,一起探究,相互交流各自所获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强调师生一起活动,共同进行操作。
3.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惟一的任务,借助于案例教学法,教师主要是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是学生碰到问题时候的咨询者。这样给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4.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不仅拓宽思维,而且培养他们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遵循的主要原则
案例教学法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我们在实施时还要注意一些问题。选择案例教学法,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能力水平体现到什么程度。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要想使所选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已能把握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那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典型性原则
只有选择典型案例,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所谓典型性是指案例必须具有最能印证观点,包含原理,说明问题的教学价值。即选择的案例可以是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典型案例,也可以是大家身边熟悉的案例,只要能说明问题,包含原理,就是典型。这需要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认真地仔细对比、筛选。
2.趣味性原则
这个趣味性包括案例本身的趣味性,有趣的案例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经济法案例因为牵涉到法律,内容上相对比较严肃,趣味性不太强,主要靠教师在呈现方式上尽可能突出它的趣味性。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可增强声音、图像、音乐等效果,避免形式的单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消费者权利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赵丽蓉和巩汉林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引入作为案例放给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分析,其中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这个小品本身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会令学生充满兴趣,不由自主地就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实用性原则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加以选择运用。所选案例要实用,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运用案例进行分析有关问题时,也可配合使用一些实物教学。比如在讲到商标法有关知识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商标,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明白知识无处不在,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本人选择了有关香烟的商标,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辨别能力,也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学习,把学习融入生活,学会让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4.启发性原则
案例是为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但它不应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只有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分析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发挥,才能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
案例教学的实施得靠教师在课前作大量准备工作,慎重筛选出合适的案例,然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课堂实施的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学生阅读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学生阅读案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分析,形成一个简要的分析提纲,以备讨论之用。同时也是让学生先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考案例中包括哪些原理概念等。
2.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问题。小组讨论分析既可以弥补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不足,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个别辅导,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以使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发言
这时可以让小组讨论的结果呈现给大家,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让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合理因素,以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方案。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言,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胆量。
4.总结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案例进行总结。
教师的总结包括:对讨论情况的总结,对案例本身的总结,对案例讨论题的总结等。在总结评价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意,肯定其优点和成绩。让学生明确意识到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让他们寻求正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学生应总结出自己在阅读案例、准备发言、讨论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培养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既体现了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策略,又体现了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策略,同时使教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艳瑞,王玉.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运用.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陈杰大.中职《经济法》教材编写改革刍议.职业教育研究,2010(3).
[3]刘淑艳.思想政治课案例选编应遵循的原则.教学与管理,2004(10).
[4]伍海琳.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教学中的应用.职教论坛,2004(8).
[5]陈玉荣.试论案例教学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6]高德菊,韩照波.案例教学初探.职教论坛,2004(7).
篇5
关键词:华北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探索途径;措施
中图分类号:TM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47-02
近几年来,在华北油田管理局党委和和管理局的领导下,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使油田的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也应看到,油田的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离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安全技术手段满足不了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生产的基础还相对薄弱。因此,笔者从强化华北油田安全生产管理和完善安全监督体制方面着手研究,探索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措施。
一、增强实现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责任感
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改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理念,以“我要安全”活动为主线,以落实安全责任为关键,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要加强安全监管,不断改善油田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切实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又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实现油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责任感,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形成全面落实安全责任的氛围
1、提高落实责任的意识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晰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体现在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系统的HSE工作负责。在管理层强化“谁主管、谁负责”意识,确保安全生产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安全部门负责综合监管,其他职能部门对本系统内的HSE工作实行专项监管。在操作层强化“有岗必有责”、“我要安全”的意识,变被动安全为自主安全。
2、提升落实责任的执行力
深入落实HSE责任分解制度,层层分解责任,签订责任状,落实领导HSE承诺。开展全员重温安全承诺活动,完善承诺内容,落实承诺措施,对照承诺找差距,针对差距抓整改。深化安全目标责任项目组制,实现对安全重点指标和重大项目的有效控制或监管。深化督导HSE委员会会议制度,对基础薄弱、出现险情或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重点督导。强化季度日常监督考核、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重点工作专项考核,促进安全责任的深入落实。
3、提升落实责任的整体水平
建立实施季度安全责任研究例会制度,从资金投入责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规章制度制定责任等方面,定期识别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理清“责任点”,研究落实责任、规避法律风险、优化管理的对策措施。将法律责任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安全培训和各单位安全管理的实践之中,提升油田落实安全责任的整体水平。
三、实现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措施
1、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
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使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是强化基础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编制专业的视频教程,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标准化操作,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消除习惯性违章。
2、提高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宣贯,加强临时用电、工业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直接作业环节的安全监管,严肃查处“三违”和“低老坏”,切实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规范作业程序,培养员工安全操作行为习惯。
3、优化安全检查方式
坚持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常规安全检查,及时排查和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深化“解剖式”安全检查,对管理基础薄弱、“三违”问题突出、出现重大险情或发生事故的单位进行深度剖析检查。制定安全评价标准,分系统开展“评价式”安全检查,全面分析评价各单位安全管理现状,定期通报情况,对管理薄弱单位进行重点督导。深入推进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细化危害因素识别,加强现场安全监管,有效控制现场施工风险。积极探索安全巡视制度,分系统对各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巡视检查,促进全油田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
4、强化隐患治理
坚持“分工负责,分级治理”原则,落实隐患治理责任。按照HSE责任制,抓好全油田的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单位要落实隐患治理主体责任,克服“等、靠、要”消极现象。规范隐患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实施、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实施重点隐患项目督办和后评估制度,将隐患治理情况纳入单位HSE考核。高度重视安全技术措施项目费用的提取与使用,严肃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将安全隐患项目和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纳入效能监察和审计范畴,确保规范运作。
5、提高事故预防科学性和有效性
采用科技含量较高、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提升油田安全水平。加强事故的预防工作,提高事故预防科学性和有效性,是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管理原则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同兄弟油田、兄弟单位扩大对流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安全生产科技竞争与合作,才能促进安全科技的共同发展。通过很好的沟通、学习、合作,积极学习国内先进技术和经验,推进安全科技现代化、全局化发展。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也很多。需要安全主管部门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的新思路、新技术、新策略,定期开展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促进安全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6、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对于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弥补安全管理手段不足,以实现“我要安全”的目的,建立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推进油田安全文化建设。继续推进安全文化试点建设,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经验。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安全文化建设载体,大力营造“共担安全责任、共保安全发展、共享安全成果”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安全卫士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守安全规章、查安全隐患、除事故险情、担安全责任、强安全监管、促安全发展”的先进典型。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形成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的工作格局。
7、提高安全应急救援水平
提高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要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应急救援资源的基础上,增强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认真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制订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发挥好生产安全预警机制重要作用,以保证应急救援系统决策有力、反应迅速、运转协调、效果良好,实现油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安全环保处
参考文献:
[1]徐德蜀,邱成著.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篇6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患者一般都会存在幻觉妄想,并伴有兴奋激越和敌对的行为,严重危及患者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临床文献报道[1],75%的暴力行为发生在使用看抗精神病药物前两周,因此有效对激越症状进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在控制兴奋激越症状时锥体外体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本次我们采用静脉滴注氯硝安定治疗,虽然临床效果较好但是也存在些许的不良反应,因此要给予严格的观察和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我院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患者,所有的入组患者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IV诊断的标准,其中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60分,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19~50岁。并排除重大躯体疾病,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的治疗均知情,并与我方签订知情协议。
1.2方法 口服喹硫平片,最初剂量为100mg/d,最大剂量为750mg/d,2~6mg/d氯硝西泮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2w。
1.3评定方法 分别在治疗前后治疗后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因子(PANSS-EC)评定激越症状,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
1.4数据分析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P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PANSS-EC评分为(20.30±4.2)分,治疗72h后为(11.29±3.3)分,治疗后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7,P
用药后5例出现过度镇静,11例出现乏力,7例出现嗜睡,反常反应1例,不良反应率为60.0%。其中过度镇静和嗜睡以及乏力的患者并未经过特殊的处理,患者的症状自行缓解。
3 护理措施
3.1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在静脉滴注氯硝安定的时候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和过度镇静等现象,临床报道折现现象与氯硝安定较长的半衰期和药物后效应有关[2]。以上出现的不良反应会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治疗和护理带来极大的麻烦。因此在治疗时,要向患者的家属充分说明该药物的一般不良反应,使得当不良反应出现时患者家属有所准备,并配合护士进行相关的工作。
3.2主动与患者交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急性激越状态的患者许多都不能主动述说症状,对于该类患者护士更要注意观察其用药后的反应。在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均不能主动述说症状,但是我们护士在每次查房时均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使得患者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完成输液治疗。当发现患者出现激越症状改变时护士要及时汇报医师做下一步的治疗准备。
3.3防跌倒等护理 氯硝安定有骨骼肌松弛作用加上抗精神病药物一般都容易引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3],因此患者容易发生跌倒事件。在本次的研究资料中我们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评估跌倒风险;对容易发生跌倒的患者床缘加上防护栏,在洗手间加上防滑垫等措施;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用药后可能会发生跌倒的不良反应加强患者和家属的防跌倒意识。
3.4积极应对反常行为 本次有1例患者出现反常行为。苯二氮卓类药物会使得患者的皮层约束缺失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兴奋、敌意以及精神病性症状[4]。所以当患者首次使用氯硝安定时,患者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状况,最好在患者用药12h内均让其在护士的视线范围内,当患者出现亢奋现象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定向力,及时向医师汇报。
3.5猝死防范 注射氯硝安定后会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可使得患者出现昏迷和呼吸抑制现象[5,6]。在本次的研究资料中,并未发现有猝死现象,本组研究的患者在静脉滴注氯硝安定前均进行心电图、胸片的检查,从而排除重大疾病。此外在每次滴注前,我们均会测试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脉搏和血压异常的患者均及时向医师进行汇报。在滴注过程中严格把控滴注的速度,一般为40~60滴/min,并且每30min进行巡护1次。需要夜间滴注的患者,要设立专人陪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奏,对于需要长期滴注氯硝安定的患者要建立滴注卡,详细记录患者滴注氯硝安定的次数,每次滴注时间、剂量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
4 小结
篇7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战略意义;制度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3
1 自贸区的含义及上海自贸试验区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人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亦可用来形容一国国内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即属于后者。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其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是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大创举,也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
2 中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2.1 现行中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
离岸金融业务是近三十年来国际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产物,它突破了所在国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货币政策、外汇管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东道国国内金融市场完全分隔,为资金在最大限度内的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国际上,目前已形成了以伦敦为代表的伦敦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纽约型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然而,在中国,目前离岸金融仍然属于边缘化的新生事物,面临着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尽管离岸金融试点从深圳扩展到上海和天津,尽管各地媒体和学术界对于谁应当建立离岸金融中心一度争论得不亦乐乎,但是至少直到目前看来,中国还未拥有运行较为完善的离岸金融市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或成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起点。
2.2 现行中国离岸金融业务运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方面,我们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自2002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恢复后,仍沿用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其中,部分条款已经明显滞后,有些内容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适用对象为中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造成了内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我国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之间相互矛盾,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1997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允许在岸与离岸银行业务之间有10%的资金相互抵补,而在2002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圳发展银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批复》中规定在岸与离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构架下,监管主体及监管职责不明确,地区间的监管标准不统一,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3 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3.1 离岸金融市场的消极影响
离岸金融市场对世界经济以及市场所在国经济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离岸金融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潜藏着巨大风险,宏观层面上增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影响各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加大了各国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难度;微观层面上放大了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3.2 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积极战略意义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不但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整个国家的金融改革开放也有重要的意义。从国家整体利益看,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离岸金融的发展关系密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上是开放本币自由流动的缓冲区,是对本币国际化的支持。我国可以通过建立离岸市场实现人民币的离岸化经营,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开辟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回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相当数量的境外人民币,从而便于我国加强对境外本币的监控,减少这部分本币对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进而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保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2)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水平。离岸金融要求开办地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这有利于提升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离岸业务的开展将使东道国与国际市场接轨,中资金融机构可以在家门口学习和借鉴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培养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专门人才;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中资银行学到新的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锻炼队伍,转变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高金融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本地银行业的发展。
(3)有利于带动我国贸易、生产和就业的增长。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能确保外商来华投资利润不必直接汇回母国,也便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调度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进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可望为出口加工业解决外汇瓶颈。比如,在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加工项目,如OEM尚无报关清单,因而要履行复杂的报批手续,不能马上收汇,业务开展受制约。而离岸金融功能的创新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今后滨海新区的贸易增长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通过提供为市场配套的设施和服务业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当地的收入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我国可以从税收和离岸银行业利润以及其他费用收入中获得相当的外汇收入,提高财政收入,改善外汇收支状况,给整个环渤海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有利于提升市场所在城市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以天津为例,历史上天津曾是我国北方经济金融中心,目前天津不仅初步形成覆盖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监管机构和市场体系,而且外资银行纷纷抢滩进驻,国外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北方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开始进入恢复阶段,建立天津离岸金融市场将使新区的中资银行得以开辟以非居民为服务对象、基本按国际市场规则操作的离岸金融业务,外资银行的离岸业务将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从而在新区内形成局部范围内的国际资金流动,增强新区金融的国际化功能。
4 上海自由贸易区制度的创新建议
4.1 发展模式选择角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区分,银行的离岸资金与在岸资金不得相互抵补”,是一种“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这可以有效阻止离岸金融交易活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冲击。目前我国政府金融监管的能力尚处于软弱状态,主要还是运用信贷规模来控制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继续采用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逐渐考虑向渗透型市场过渡。
4.2 制度体系确立角度
国际经验表明,如英国、新加坡和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相应的外部金融环境和其他必要政策支持。在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初期,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为其运行提供了宽松的监管环境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而使该国或地区离岸金融市场或迎头赶上或后来居上。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是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这些优惠政策可包括:税收优惠;逐步实行自由外汇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降低对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面对周边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强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提供宽松的政策支持,以至少相同或相近的融资成本来吸引离岸金融交易者。
4.3 法律监管制度角度
离岸金融业务法律框架的完善和细化,是创建我国离岸金融监管政策有效实施的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法制因素可以看作对外部条件最具吸引力的内部条件,它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树立了信心。我国目前关于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只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对离岸金融有关的银行业务有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以规范离岸金融业务。因此,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在政府政策推动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法制的补充和完善,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通行的监管规则的基础上,尽快设计一套比较完整的离岸金融的法律制度。公平合理、稳定开放的法制环境会产生强大的发展后劲,是吸引国外金融资本的最有效因素。
篇8
关键词:矿山开采;矿山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Key :words:mining;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reatment measures
Abstract: Collected the latest data of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in recent years, Analyzed Anhui province 's typical mine geo-environmental issues about geohazard,destroy land resources, destroy scenery for terrain Landform,and discharge a large number of waste brought negative effect and so on In the mining . Point ou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degree is high,The harmfulness is great,And dut forward obviously problem of deviation and deficiency i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background condition of region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mining method and mining specialty,Respectively,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treatment measures of typical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是国家级材料工业基地、华东能源供应基地以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共发现矿产138种(含亚矿种),有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1],其中。近80%的矿产地被开采,历史上矿山数量最多时达上万家,开发利用的矿产主要为煤、铁、铜、锰、钨、萤石、灰岩、石英岩、硫铁矿、盐矿、磷矿、膨润土、滑石、石墨、方解石、石材及砂石粘土类等。经多年矿业整顿,目前全省尚有生产和新建矿山3700多个,年产矿石量近5亿吨。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为本省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充分的矿物原料,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给人民生产建设和生活带来诸多危害。
1典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1.1矿山地质灾害
安徽省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塌陷、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两淮煤田,其次是铜陵、马鞍山等矿区。相关资料表明,2002年以前,全省先后有50余座矿山开采引发了采空地面塌陷,塌陷总面积近260km2,此后塌陷面积仍持续不断地增长。其中两淮地区塌陷最为严重,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已产生并初具规模,八十年代后,随着一批新矿区的建成及部分老矿区鼎盛期的到来,塌陷范围明显增大,至2010年塌陷面积增至370km2(见表1),部分塌陷区
表1两淮煤田地面塌陷面积表(1985年-2010年)
已连接成片,积水成湖,中心水深最大约22.00m[2]。长期频发的地面塌陷使大面积的平原变成高低不平的荒滩洼地,肥沃农田变成低产地、沼泽地、湖泊,并导致数十万农民无地可种,近千个村庄搬迁,矿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遭受重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
崩塌、滑坡主要发生在皖南山区及沿江丘陵一带的露天开采矿山,据不完全统计,仅自八十年代至2002年期间,全省露采矿山先后发生较大规模的崩、滑灾害多达5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逾亿元。近几年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少量小规模的灾害不断发生,其危害性同样不容忽视。
1.2压占损毁土地资源及破坏地形地貌景观
据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全省各类矿山累计压占、损毁土地总面积约为700km2,其中采矿用地占60.46%,地面塌陷15.86%,尾矿库占地9.20%,排土场占14.48%。矿业活动形成大量的采坑、塌陷洼地、荒芜地,改变了部分土地用途,造成大片优质土地劣化、灌溉困难,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土地的增值和农民的收益,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生地形地貌形态及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使原本山青水绿的大地变得满目疮痍,尤其是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保护区附近以及主要交通干线、河道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所产生的视觉污染十分严重。虽然近些年来投入了巨额资金,加大了土地恢复、生态修复力度,但远远赶不上破坏的增速。
1.3排放废弃物影响
矿山开采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废水和废渣,废水来源于矿坑排水、选矿水以及废石场、尾砂库淋溶水等;废渣以废土石、煤矸石、冶炼渣、粉煤灰、炉渣为主。粗略估计,全省主要矿山年排放废水量约5500万吨,年排放固体废弃物量约6800万吨,而多年来废水综合利用率平均仅为30%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平均仅为47%左右,不仅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这些废水、废渣成份复杂,部分矿山废水、废渣中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酸碱性物质以及硫、磷、氯、砷、氟等有害元素含量较高,一些矿山企业不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就直接或间接排放,导致矿区周边和下游水土环境遭到程度不同的污染,个别矿区甚至十分严重。
2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客观上是由矿区的地质背景条件决定,但主观上却与人类矿业经济活动不无关系。
2.1地质背景条件因素
安徽省地域广大,区内地形起伏多变,自北而南分布有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大别山区、沿江丘陵平原、皖南山区五大地貌单元,其中平原约占总面积的 61.5%,丘陵约占12%,山地约占22.1%(图1-1)[3]。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
图1 安徽省地貌类型及断裂略图
①平原②丘陵③山地④深断裂⑤大断裂
遍布,各时期地质构造运动发育了深切岩石圈的深断裂约13条,延伸达数十公里以上的大断裂29条 [4]。首先,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往往在区域上决定着矿山地质灾害的分布,如江淮丘陵、沿江丘陵、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山高坡陡,沟谷发育,采矿边坡在降水和地表径流作用下,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灾害,又如部分矿山分布在构造发育地带,沿构造带(面)发生崩塌、滑坡、矿坑突水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其次,复杂的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也是矿山地质灾害多发的一大内在因素。安徽省自晚太古代以来的各时代地层均发育齐全,其中粘土岩、含煤碎屑岩岩性脆弱,岩石抗压、抗剪强度低,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弱,遇水易软化,极易产生采空区塌陷,两淮煤田的采空塌陷多与此有关,而丘陵山区采场坡麓地带的碎石土、粘性土,由于结构松散或具有一定的胀缩性,在人为切坡作用下则极易产生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另外,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地下水水量丰富,也是造成部分矿山在抽排岩地下水时引发岩溶塌陷和地面沉降的一个因素。
2.2人类矿业活动因素
长期以来,一方面随着安徽省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矿业经济飞速发展,矿山企业数量激增,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省仅有矿山1千多家,到2002年发展到7千多家,最高峰时达1万多家,其中乡镇和个体矿山占全省矿山总数90%以上。矿山企业总量不断扩大,开采量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许多矿山企业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想,只重于经济效益,竞相争抢资源,甚至乱采滥挖,轻视或忽略环境保护与治理,加上当时有关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出台滞后,矿业管理工作尚不到位,从而导致矿山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普遍缺乏足够的治理资金,并且治理技术比较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矿山环境破坏趋势难以得到根本好转。
3以往治理措施及存在的不足
3.1以往治理措施
由于历史开采时期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多以及治理资金的严重不足等原因,一段时间来,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之路充满曲折性,保护和治理工作相对滞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此项工作才逐渐得以重视,并先后通过申报国家治理资金及省、地方、企业联合出资的方式,投入治理资金十几亿元,治理了部分环境问题突出的矿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矿山环境恶化趋势。治理主要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相对成熟的技术方法,其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露天采矿场治理:针对采场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开展截洪排水、降坡减载、支挡锚固等;边坡复绿;场地平整、复垦、恢复土地利用功能;②塌陷区治理:以两淮矿区开展较早,已形成较成熟的“二个层次、三大类型、六种模式”的技术方法。“二个层次”指多层煤回采的深层塌陷区和单一煤层回采的浅层塌陷区;“三大类型”指塌陷地复垦种植类型、塌陷地复垦基建类型、塌陷区水面养殖类型;“六种模式”为多层煤开采深层塌陷区水面养殖类型、浅层塌陷区复垦造地种植复垦模式、煤矸石充填塌陷坑为建设用地模式、粉煤灰充填塌陷区复土营造经济林果复垦模式、深浅交错尚未稳定的塌陷区用作鱼鸭混养和果蔬(菜)间作复垦模式、利用大水面塌陷区兴建水上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的复垦模式;这一技术方法在国内煤矿治理方法中走在前列,并已在两淮地区的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全面推广应用。成效较为显著。其它地区一般是利用废土石、尾矿、尾砂进行地表回填后覆土造地;③废石堆场、尾矿库场、排土场等场地治理:两淮矿区多复垦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沿江矿区(铜陵、马鞍山)通常进行植树造林、园林造景等,其它矿区一般复垦为耕地、林地;④废弃物处理利用:大中型矿山一般建有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后主要回用于矿山生产,剩余的达标排放;废渣主要用于铺路、回填场地、塌陷区、充填采空区等,其中大型矿山的部分煤矸石也用于发电、制砖等;⑤矿山地质公园建设:即结合地质遗迹、人文历史等特殊条件建成集旅游、休闲、娱乐、科普、研究于一体主题性公园,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特殊典范,如目前已建设完成的淮北矿山公园,其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即将建设完成的还有淮南大通国家矿山公园、铜陵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
3.2存在的不足
虽然近些年来全省各地针对一些典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做了大量的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通过对已完成治理状况的全面分析,发现以往的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层次比较低,大多数矿山治理仅停留在消除地质灾害阶段,还未全面上升到生态恢复和景观重现的高度,且实施治理的技术含量较低,工艺较简单、粗糙;②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治理措施过于简单化、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带来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较低;③尽管有少数矿山对采矿压占损毁的土地进行了复垦,但多数只是简单的回填平整便恢复利用,忽视复垦土地的质量和复垦效果;④对于地形地貌景观的修复,停留在少数重点风景区内、城市边缘及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的矿山,而对其它区域的矿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⑤对于矿山废弃物,多就地排放或简单地直接利用,而对废弃物的处置处理重视程度不够,对尾矿中丰富的伴生组份也未能充分回收再生,造成资源浪费。
4治理措施的优化选用
针对当前安徽省几大典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以往治理恢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本着先进、适宜、有效并且经济适用的宗旨,对进一步优化、选用治理措施提出如下一些认识:
4.1主要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4.1.1地面塌陷治理
安徽省地面塌陷主要由地下开采的煤矿、金属矿山引发,地面塌陷程度与矿区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顶底板岩性及厚度、开采方式和开采深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危害程度又因所处的经济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综合以上因素,治理宜分为平原区、丘陵山区两种类型分别进行。
平原区地形平坦,矿区上覆松散层厚度大,地下潜水位较高,矿山类型以煤矿为主,矿层一般埋藏深,产状较平缓,基本上都采用井工方式开采,陷落法管理顶板,开采规模较大,引发的采空地面塌陷一般呈片状,规模较大。加上矿区所在地耕地质量好,人口稠密,地表建筑比较集中,故这类地区塌陷危害较大。对于此类塌陷区治理,两淮矿区 “两个层次、三大类型、六种模式”的技术方法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在国内塌陷区治理中走在前列,可在平原区全面推广,各矿山只需结合本矿具体的地质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即可。
丘陵山区地形起伏变化大,矿区地层产状较陡,上覆松散层厚度薄,地下水贫乏,矿山开采规模相较不大,引发的地面塌陷规模较小,塌陷后一般形成局部漏斗式塌陷坑,多呈条带形台阶状,塌陷区相当部分处于山岭荒坡,区内人口稀少,故塌陷危害性比平原区要小。对于此类塌陷区,以往治理主要是充填复垦,即利用矿山生产中产生的废土石、矿渣等进行回填、平整后再覆土种植,治理模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实际上除此而外,采用非充填复垦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治理方式,具体可按潜水位高低分为三种种情况:①低潜水位塌陷区:指基本上不积水的塌陷区,当塌陷范围不大时,对土地略加平整,“填平补齐”即可耕种,当塌陷面积较大时,在塌陷盆地底部挖塘蓄水或打井取水,使复垦后的塌陷区成为浇灌型保水、保土、农果相间的陆生生态系统区;②中潜水位塌陷区:指局部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并受丰水年和干旱影响的塌陷区,积水区域难以种植作物,也不能进行淡水养殖,复垦方法是将盆地底部深挖成深水鱼塘,使其同时具有蓄洪和浇灌功能,将周围的“坡子地”改建为条带型水平梯田,使塌陷前单一陆生农业成为水陆结合型农业;③高潜水位塌陷区:指常年被水淹没的塌陷区,宜采用“挖深垫浅、疏导水系”的综合治理方法,因势利导,将其复垦为合乎本土的“鱼米之乡”。所谓“挖深垫浅”就是根据塌陷后的地形地貌,将较深的塌陷区再挖深,使其深水区适合于养鱼,浅水区适合于栽藕、植菱角或其它淡水养殖,利用挖出的泥土垫高浅部塌陷区,使其成为旱田。
4.1.2崩塌、滑坡治理
矿山开采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形地貌往往是决定其在区域上分布的主要因素。两淮平原区地形平坦,采场边坡一般低缓,发生崩塌、滑坡的几率相对较小;江淮丘陵、沿江丘陵、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山高坡陡,在强降水和地表径流作用下,极易发生此类灾害。各矿山开采所引发的崩塌、滑坡本质上无区别,只是规模大小、危害程度以及治理难度不同而已,以往对其的治理多采取临时性清理、支挡措施,而忽视对其多种诱发作用如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及坡体荷载作用等的预治理,不能彻底消除其危险性,以致同一灾害反复发生。事实上将预治理措施与治理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更有效的途径,从长治久安的路线出发,其治理成本相对更低。结合以往治理经验和当前先进的手段,治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①拦截地表水: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排除滑坡区内的雨水、泉水,如在滑坡体上方或坡体的外缘设置地表截水沟,在滑坡区内设置纵横排水沟;②排除地下水:拦截和旁引滑坡区的地下水,引出、排除滑坡体内地下水,如设置截水盲沟、盲洞、渗管、仰斜孔群、垂直钻孔等;③减载抗滑:削减滑坡体的高度和坡度,降低滑体重心,同时采用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防护网等修筑支挡工程,提高滑体稳定性;④岩土锚固:通过锚杆将滑体与下覆稳固地层联锁在一起,并进行喷浆护坡,以保持边坡稳定。
4.2土地恢复治理及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修复
存在压占、损毁土地资源的采矿用地单元主要是露天采矿场、地面塌陷区以及工业场地、排土场、尾矿库等,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其治理不单是消除地质灾害或恢复土地利用,往往连同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也必不可少,并且只有在充分结合矿区土地利用规划和当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基础上才更便于治理工程的实施。按采矿压占损毁的土地单元(除地面塌陷区同前述外)分别探讨其治理措施如下:
4.2.1露天采矿场治理
露天采矿场在全省平原、丘陵和山区广为分布,各类矿山均有,面积大小不一,不仅压占损毁大量土地资源,对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形态特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边坡型采矿场,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区,采矿地多位于山体斜坡一带,剥露地层多为岩质,以往治理中一般只对采场边坡中存在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及其隐患进行治理,而对采场中大片的空地则弃之不管,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事实上,复垦采场空地不仅能增加可耕种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也以另一种方式改善着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从省内外成功治理的实例看,治理措施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清理、平整采场空地,使地面坡度满足农业种植或林业种植用地要求,再覆以采前剥并离储存备用的采区表土(如果条件允许,适当配以耕植熟土、谷物秸秆、含生物元素的废料等有机物与之间层填埋),即可种植农作物或树木;另一类是平地开采型采矿场,在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山间平地分布较广,主要为水泥配料用、砖瓦用、化工用粘土矿,采矿地多为土质,采坑浅,治理措施和方法较为简便,可直接平整、恢复为农用地或改造为鱼塘。
4.2.2工业场地、废石堆、排土场、尾矿库场等场地治理
平原区如两淮矿区的此类场地多处于开阔平缓地带,占用的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周边多分布有人居场所,环境影响程度较高,通常的治理措施是结合矿区周边土地利用规划和当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复垦为耕地、建设用地或林地,既充分挖掘土地利用价值,缓解当地地少人多的社会矛盾,也改善了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而丘陵山区的此类场地多处于斜坡或谷地,占用的土地类型多为荒坡地、林地,离人居环境较远,但往往处于其上游地段,宜针对不同类型的场地采取灵活的治理措施,以获得最大的土地效益和环境效益。对于小面积场地可通过建埂筑坝、整修渠道、造田复耕为农业用地,大面积场地可复垦为经济林、生态林或人工园林。当然,对于少数已然存在严重污染源的场地,则不能只做简单地恢复利用,需采取特殊处理措施,如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复垦等,以免对下游地区的人居和水土环境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4.3废弃物处置处理及综合利用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全省矿山废弃物的排放量正逐年增长,尤其是两淮煤矿区和马鞍山、铜陵、庐江和霍邱等地的金属矿区、硫铁矿区产生的煤矸石、废石、尾矿和废水等废弃物,不仅量大,而且存在严重的污染源。由于受社会经济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制约,目前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很难将之全部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因此进行适当的处置处理和利用,使之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以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当前首先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但无论是煤矿矿山、金属矿山还是非金属矿山,也不论是地处平原、丘陵或山区的矿山,其废弃物排放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都同样不容忽视,需区别对待的是:一类废弃物中存在污染源,另一类不存在或较少。
4.3.1废弃物处置和处理
首先,废弃物放置场所的选择不仅直接关系到占用土地的合理性、景观影响的轻重程度,还涉及水土环境污染范围的大小。从现有情况看,有不少矿山的废水坑、排土场、尾矿库等都设置于地势较高的上游地段,或离人居场所较近的地点以及交通干道、河道附近,特别是丘陵山区的矿山,废弃物场地多在山麓、斜坡一带,废水、废渣及淋漓液极易随雨水流向下游的平地,其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和景观的视觉污染不言而喻。有效解决废弃物放置问题的措施就是避开类似上述的地点,科学谨慎地选址,杜绝废弃物存放造成下游污染的任何可能性,对于某些显然存在污染源的煤、多金属、硫铁矿等矿山更应如此。其次,固体废弃物堆、尾矿库本身可能存在的边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以及水土流失、淋漓液渗漏等二次环境污染问题,对此则宜建坝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辅以防渗、集排水工程措施防止渗水、溢水外流,如采用粘土固化注浆技术对坝基进行防渗处理,修筑排水沟、引流渠将溢水汇入污水处理池等,这也是当前受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而对于废污水的处理,则应根据各矿山废水中所含有害元素的特征及其危害性,建立相应规模和级别的污水处理系统,实行分级处理,达标排放,杜绝不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就直接或间接排放的现象发生。
4.3.2 废弃物综合利用
针对矿山废污水采用循环供水系统,使之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多次重复地使用,是当前矿山企业减少排放、解决供水紧张最普遍的利用途径,也是切实有效的利用方式,但实际上还有更多的矿山废水由于无处可存而被白白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无辜浪费。如果能促进矿山企业通过矿农、矿林、矿厂等联合方式,适当采取更完善的处理措施,将这些废水储进备用的池塘、水库用于农业灌溉、林业种植、工业生产等,则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最佳形式[5],也必将带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尤其对于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则更是难能可贵,事实上,绝大多数矿山的废水只需稍加处理便可以如此利用。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充分利用,是减少污染源从而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但目前全省大多数矿山的主要用途仅是作为铺路、回填场地以及充填塌陷区、采空区的材料,少数采煤矿山的煤矸石也用作制砖、发电等,利用方式过于单一,未能实现资源价值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固体废弃物作为“二次资源”回收再生也是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一些生产历史悠久的老矿山,不仅废石、尾矿积存量大,而且其中有价金属等可重新利用的资源极为丰富,这在多数矿山企业都没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近年来有不少专门研究机构对其作为原材料综合利用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开发的主要用途有:农肥原料,生产水泥、玻璃、陶瓷、保温、隔热、隔音等材料,铸石、铸造砂原料,耐火材料等[6]。极力引进并合理选用这些选进的研发成果,完全可以使之得到充分利用,并将由此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结语
目前,随着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目标的实施,矿业开发正迈入新的发展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和社会进步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同时所带来的矿山环境问题也将前所未有,只有勇于面对这个难题,积极探讨和研究产生矿山环境问题的本源所在,与时俱进,采取有效应对的保护措施,打破治理“瓶颈”,才能化解危机,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R].2010.6:5-11.
[2]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研究报告[R]. 2005:28-45.
[3]程言新,张福生,王婉茹,等. 安徽省1:50万地貌图说明书[R]. 蚌埠: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3:34-36.
[4]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6:497-498.
[5]环发[2005]109号.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1.
[6]陈永贵,张可能.我国矿山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5(04):313.
SHALLOWDISCUSSTREATMENTMEASURESOFTYPICALMINE GEOLOGICALENVIRONMENTMANAGEMENTANDOPTIMIZING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困境;应对措施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高职教育近年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一些方面仍然非常滞后,未能与学校的发展同步,未能与时展相适应。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即属该种情况。在计算机科学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普遍运用于各行各业的今天,多数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徘徊在信息化的边缘,严重影响管理效能的提升,制约了人事档案在服务教职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方面潜能的释放。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1]。正视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破解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寻求破解之道,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责任。
1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早在2002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就联合下发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的任务要求;2011年,出台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对档案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作为档案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人事档案管理,自然也在上述要求之列。并且,因人事档案具有利用率高、动态性强等特点,信息化工作尤显必要。
其次,信息化管理是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人事档案以纸质化材料为主,虽然它在数十年的人事档案发展史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占用空间大,安全隐患高,纯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纸张容易变质,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等等。这种弊端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显得更加突出。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不足。将档案资源数据化,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空间,而且能大大提高档案利用效率,还可借助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此外,信息化资源可以永久保存,不存在纸质资源易变色、变质、反复查阅引起破损等的问题。
再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服务高职院校发展的迫切需求。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数量也相应大幅增加,沿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在工作人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师资数据统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诸多数据库需要对教师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如果以纸质材料作为分析对象,工作量之大、工作效率之低、差错率之高可想而知。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相关信息变动频繁,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方能及时准确更新。也有同行认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在促进教师反思和成长、协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等方面发挥着辅助功能[2]。
2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障碍
首先,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高职院校未能认真落实《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未能将人事档案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相联系,也未将人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觉得这项工作可有可无,投入可大可小,人员可多可少。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更是重视度不足,觉得只有投入,不见产出。认为将有限的信息化资源投入到教学上能立竿见影。这种短视效应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使得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不但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也未能与学校的发展同步,人事档案工作逐渐被边缘化。
其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不能适应信息化要求。由于高职院校多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多学历层次较低,年龄结构偏大,且多为兼职,加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使得原来的管理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缺乏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系统思路和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档案管理的能力。
再次,信息化软硬件支撑薄弱。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复印机、光盘、刻录机、移动硬盘及管理软件等。这些设备和软件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且后期维护也需要一定的经费,如果不能提供上述必备设备,信息化工作就难以开展。
最后,信息化安全性风险未能排除。信息化手段为人事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资源共享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其安全性问题又是一大阻碍。人事档案信息化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管理安全。物理安全主要与信息化系统、设备等硬件相关联,网络安全主要是指病毒入侵等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风险,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信息的泄露和完整患,管理安全则是指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来保证上述安全措施的实现[3]。由于信息化安全问题的存在,在信息传输或共享过程中,计算机易受攻击,且一旦信息泄露,将会以极快的速度扩散,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而人事档案管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密性,上述风险也为成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又一个制约因素。
3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加强软硬件建设,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首先,要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确保工作场地和空间符合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配备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电子和存储设备。其次,要建设功能齐全、稳定、成熟、安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人数据录入、更新、检索、查询、共享功能,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满足服务学校、服务教职工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要指定专人对电子设备和管理平台定期维护,解决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故障,保障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有效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促成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升级。一是选择安全、可靠、完善的管理软件,通过数据(文字、影音)录入、图片扫描等方式,对现有档案材料进行数字化升级,将档案袋变文件夹,将档案室变数据库。在数字化转换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并考虑未来数据动态更新和软件升级的需要。二是实现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后,可在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不同单位(教职工调动、工作分配涉及到的相关单位)之间进行异地查阅,极大地减小工作量,并可避免纸质档案传送过程中易出现的档案丢失、泄密等问题,是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严密防范网络漏洞,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创造安全环境。信息网络技术虽有快捷、高效等诸多优点,但应用到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其安全性问题却值得高度警惕。数据录入、存储、上传、传输、查阅过程中,安全患都无处不在。为此,在网络化设计和管理中,必须严防漏洞。首先,要制定网络化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责任人,制定每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其次,通过加密技术防止资料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设置访问权限,授权方通过身份认证后方可查阅档案;引入防写技术,防止数据被恶意更改。
(四)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力。为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人员要摒弃守旧的观念,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适应人事档案管理新要求。从事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具备熟练的电子计算机及常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能力;二是具备扫描仪、刻录机等常用电子设备的使用能力;三是具备管理平台操作能力;四是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五是具备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和故障的处理能力。高职院校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掌握先进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档案管理能力。
(五)制定信息化管理标准,确保信息无障碍沟通和共享。资源共享是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其重要前提是信息管理的标准化,也即信息共享方使用统一的平台,对档案数据格式、文件规格作统一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共享共用的目的。可行的建议是由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对档案数据的形成和流转环节进行统一要求,确保档案管理部门能对所辖区域人事档案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且人事档案信息能在不同单位之间无障碍交流和使用。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明确人事档案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要客观肯定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丰富资源。尤其是在当前,因为纸质档案的凭证价值作用电子档案暂时无法替代,所以纸质档案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有存在的必要[4]。可行的做法是,一般性材料,只进行电子化存档;对重要文件,纸质化和电子化同步存档,但在档案使用方面则以信息化为主。
参考文献
[1] 吴白莉.试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J].档案与建设,2009(9):37-38.
[2] 米晓红.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20):190.
篇10
锅炉检验工作已有三十余年历史,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从小到大,以从初步雏形发展为具有综合能力的检验机构,机制健全、设备先进、检验手段齐备,为科学准确的检验锅炉,各种安全技术数据的取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多年的检验实践和锅炉检验工作中,体会到各级检验单位,往往重视定期检验而对运行检验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从锅炉检验的角度看,定期检验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是正确分析锅炉自身状态安全可靠的最佳检验手段,但其难以完全正确的反映锅炉在运行状态下的安全使用状态,所以就有必要在锅炉运行检验中下一些工夫,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为此谈一些对开展锅炉运行检验的看法。
一、开展锅炉运行检验工作,是区域锅炉安全运行的保障
作为锅炉检验不仅仅是锅炉本体的检验,它应包含着安全附件、自控仪表、附属设备、水质管理、司炉素质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检验,只有通过这些检验的完成,才能准确无误地对某一台锅炉的现有状态做一个完成性的报告,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只做了定期检验,通过一些运行时残留的痕迹分析后得出结果的一些结论,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残留的迹象有时并非是原始的,如我们在停炉后有时要求一些煮炉清垢工作,大家都知道煮炉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化学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发生的情况,恰恰不是运行中的实际情况,如温度、压力、水位等,如果我们在检验过程中,把其残留迹象当做现场来分析问题,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那就很难避免错误结论。
2.定期检验工作是严格考验检验员能力的工作,但我认为考验检验员能力工作也就是说检验员在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检验人员的水平不等,这种偏差不同,检验质量则随着检验人员水平的差异而不同。
3.残留现场必定不是运行状态的现场,各类技术数据是发生后的,从以上三方面而论,我认为必须开展锅炉运行检验工作,只有切实可行的抓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本区域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才能为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安全技术保证。
二、对锅炉运行状态下锅炉检验工作的一点想法
锅炉运行检验工作必须有序运行,必需制度化,1992年国家以颁布《锅炉运行状态检验规则》,我们就应该以它作为准绳,去工作、去实施,但近几年来,因为客观原因,该项工作收效很少,怎么才能把这项工作切实的抓起来,我想首先必需提高思想认识,让各级检验单位充分认识到运行检验的重要性,同时建立必要的锅炉运行检验工作制度,用一个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形式把其确定下来,这样对检验单位来讲是必要的日常工作,对受检单位来讲是必要的日常工作,对受检单位来说也是必须接受的检验,从而达到运行状态下锅炉检验的正常进行。
三、必须建立完善锅炉运行状态下检验的一些制度
谈及建立完善锅炉运行状态下检验制度,必须从建立和完善两个方面谈,首先我认为建立这个制度,必须在检验单位领导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检验单位的领导如果不能完全理解运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他的脑海中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可有可无,那么这项工作将无法进行,制度化问题无从谈及。只有检验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达到了一定程度,对其有了责任感,那么就势必去研究它、琢磨它,想办法去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建立健全一些相适应的制度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
1.领导参与制度。这项制度是确定锅炉运行检验制度的保证,只有领导参与,才能促使领导对区域内的锅炉运行状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对区域内锅炉状态有更深的了解,既然对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了,他就能会对这方面的安全经济工作重视起来,在锅炉运行检验制度建立上起到督促指导作用。
2.锅炉运行状态检验用户反馈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是将检验要素填写锅炉状态下的检验报告为依据,由用户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提供检验反馈,确定检验工作的质量,对检验报告提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达到锅炉运行检验透明度,使检验单位对区域内每一台锅炉安全状态做到心中有数。
3.建立锅炉运行状态检验意见书三级签发制度。对于民用锅炉,在填写运行锅炉检验报告单位后,对存在的严重问题填写锅炉运行状态检验意见书,此意见书应由检验员提出,检验员、检验单位领导和监察人员共同签字,这样可促使锅炉使用单位尽快、尽早的将事故隐患处理掉,确保运行期间的安全,也使检验单位对检验发生的问题一清二楚。
4.建立对锅炉运行状态检验意见书整改监督检查制度。这一制度,即运行锅炉如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重大隐患,必须限期整改或停止运行,除填写整改意见书外,还必须及时监督检查,对据不整改要坚决执法,予以严肃处理,预防重大事故的出现。
5.表彰制度。对锅炉安全运行较好,安全运行时间较长的司炉人员,进行表彰,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促使司炉人员的责任感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这项制度的开展,对锅炉运行管理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只有做好了这项工作,锅炉的安全运行才能从根本上得以保证。
- 上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 下一篇:经济作物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