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精品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精品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精品教案

篇1

关键词: 网页型电子教案 制作 优化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页设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界正在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教案,以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案。而在制作各种电子教案的过程中,最优的方法是利用网页设计技术制作,再辅以其它应用工具对其进行优化。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提出“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分三步逐步推进我国信息化教育:第一步是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运用;第二步是组织上网,利用网上资料;第三步是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料,不断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中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今天,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要求教师完成信息化的第一步,即以多媒体教学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第二步与第三步也在广泛开展,广大教师都在广泛开发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各类的教材出版社也都为各自所出版的教材增加竞争的砝码,在出版教材的同时,80%的教材都有增值服务:如配送电子教案,网上在线学习卡,教学及学生自学光盘和其它类似服务。这些正是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中提出的推进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电子教案概念、重要性及常见的制作技术

所谓电子教案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存储在计算机中,教学过程通过投影仪或网页浏览进行教学或让学生自学。

电子教案在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今天,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便于电子教案中的各种资源随时更新与修改。

2.便于教学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如:文字、图片、动画、影片、音乐的高效组合。

3.便于学生复制到家后自我学习,如果将其放在网页上可供学生浏览学习,及其他教师参考。

4.是响应国家创建节约节性社会的需要,可以大量节约纸张。

5.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及授课效率。

6.减少教师课堂板书及粉笔使用,还可以减少粉笔灰对教师与学生身心健康危害。

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是在Windows95与Office95以后,从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传统的电教方法:幻灯片、录音机、录像带的播放。而广泛采用Word文档和PowerPoint幻灯片的方法,也开始逐步取代纸质教案,而后又开始出现各种动画技术、视屏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这一类可以说是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这种可以称之为传统的多媒体技术,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借助多媒体的特有表现形式,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部分展开,以发挥传统媒体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学校的投影教室,播放的教学软件、图片、视屏、声音、动画、多媒体光盘,用Word电子教案、以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进行授课。

随着网络技术及网页设计与编程技术的推广使用,网络课件,也可以说是网络型电子教案应运而生,但网页设计技术没有普及,所以90%教师都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同样,很多教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有约85%所提供的配套课件是PowerPoint课件,有约10%是教学光盘,只有约5%是网页形式的电子课件。

三、网页设计制作电子教案的优点

网页型电子教案,就是利用网页设计技术及网页编程技术,将教学所用的各种资源融合于一体的电子教案。它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前沿、学法教法改革的试验,是网络学习的小型集约化活动平台,不同于PowerPoint一类的课件,优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减少重复劳动。

教师制作网页型电子教案,可以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效地、有序地整合在一起。网页型电子教案是教师的移动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资源库,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修改与补充,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2.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其一,教师丰富的教学内容、全新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教师可以将网页型电子教案放到学校的网站上,供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可以将QQ在线代码写在网页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网上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将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

其三,学生自学。放在网站上的电子教案,学生可以自学,而这种自学模式则突破了看书或翻阅笔记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条件下,反复利用网络点播、观看多种资源,包括教师的教案、参考资料等丰富的背景资源,建立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灵活性极强的学习模式。

3.有利于教师同行资源共享。

网页型电子教案放在网站有利于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4.有利于提升院校形象,可作为开发精品课程的基础阶段。

现在高等学校都要求开发自己的精品课程。通过多个院校网上查寻,做得好的精品课程都采用网页形式,这是网页型电子教案的最高形式,所以教师制作网型电子表教案正是精品课程的源泉。

四、网页电子教案的制作基本技术及要求

网页电子教案的主要内容是文字、图片、动画,只有通过超级链接到其它素材上,丰富的内容才可以提高教案的视听效果和教学效果。在制作与设计网页电子教案时要注意如下方法与技巧。

1.网页制作的工具选择。

(1)FrontPage简单易学易用,功能强大,基本操作命令同于Word的操作,有利于广大教师学习与应用。

(2)Macromedia公司的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具有强大的网页设计功能,是用于专业制作网页的工具软件、但不易精通;Flash用于制作一些网页动画及网页,也可以制作Flash课件;Fireworks用于网页图片进行优化处理。

(3)其它工具。利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和网页特效。

(4)动态网页技术。可以利用ASP、PHP、JSP等语言编程和用Access、MS SQL、MySQL数据库技术编制动态网页,从而实现交互功能。

2.网页电子教案的组织与规划。

一个成功的网页电子教案,教师的规划能力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网页规划包含的内容很多,如网页的结构、项目的设定、网页颜色搭配、页面版面布局、文字图片的运用等。

3.网页内容的布局。

网页的具体内容可以用表格结构、框架结构表示,Dreamweaver用“层”来进行网页的布局。最好的是用框架结构。用框架结构组织的网页型教案,学生易于浏览,教师易于维护、更新。

4.用网页模板来建立网页。

在网页建立过程中,可以将相同的内容建立网页模板,从而有利于网页编辑与修改。

5.用站点的方式来管理电子教案。

在设计制作网页电子教案的过程中,必须用站点的方式来管理,如文件的移动、更名等操作,否则超级链接的属性就会发生变化。

6.网页交互式设计。

交互式设计可以作为网页电子教案的高级应用,有利于师生、同行教师之间交流,还有利于学生自学与自测。

五、网页电子教案的优化

网页电子教案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高级应用。很多人认为电子教案就是用于教师教学,但作用信息化的今天,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提出推进我国信息化教育进程。网页电子教案的优点就是在于将教案融于网页之中,网页更有利于信息的供享。所以对网页电子教案的优化处理是网页电子教案的重要体现。

1.将网页电子教案上传到院校的网站上,供学生自我学习。

2.通过电子书制作工具,这些工具可通过网络下载。如:eBook workshop,eBook Edit Pro等软件,将电子教案制作成电子书,可以让学生复制到手机中,从而自由地学习。

3.通过网页制作的电子教案,加入一定的网页特效,如在网页中,禁止复制,禁止另存为,这些特效可以从网上搜索,并辅以框架结构,实现一定的版权保护。这种优化处理,特别有利于教材出版社,可以保护版权,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成果的保护。

4.在上述2、3点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对网页电子教案进行打包格式为“EXE”文件,再辅以制作安装程序软件,如安装程序制作专家,可以实现网页电子教案的软件化处理,可以加入安装序列号,制作成需要安装的学习软件程序。

5.教师每一年都可以通过对网页电子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制作成程序软件和升级版本,从而取得一定的商业利益,这也是对教师制作优秀电子教案努力的回报。

六、结语

总之,网页型电子教案是一种很好的电子教案制作方法,是推进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手段,是一种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各级教学管理者、教材开发者及精品课程的开发者进一步探索的制作方法与理念。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 质量工程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5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工程的启动,各个高校都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更方便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对《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事项和教学评价进行一些探究,期望能够为该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目前在全校理工科专业范围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开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与逻辑思维,最终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教学中学生的反映,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层次广,个体差异大

目前我校招生层次广泛,有专科、本科、单招、中外合作办学等层次,这些学生均要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异较大。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为统一授课提出了挑战。

1.2 学生专业差异性普遍存在

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专业分布广,各自对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同,为了能够将本课程与其专业相衔接,需要任课老师进行专业方面的研究。

1.3 大班授课,教学任务重

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不少甚至是跨专业合班授课,使得任课教师很难对其进行个性化授课。

1.4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很难动摇

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还很难动摇,有些时候甚至是满堂灌,缺乏学生的广泛交流和沟通。

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改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尤为必要。

2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解析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认真研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是建设好精品课程的先决条件,我们对其指标体系进行了分解细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做好准备。

2.2 填报精品课程申报书

结合课程评审指标,认真填报精品课程建设申请书,反复讨论,保证了格式的规范无误,内容上要也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同时提供的支撑材料也有理有据。

2.3 制定教学及考核标准

把该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制定出各自的教学与考试大纲。

2.4 编写教案、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都编写各自的教案,同时,组成研发小组,投入经费,鼓励其研制多媒体课件,并从中择优选用。

2.5 录制教师授课录像

从所有授课教师中选择其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几位,由专门人员为他们录制授课的录像。授课录像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应该有合理的授课内容且注重授课方法的先进性和趣味性。

2.6 建设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有精品课程网站的支撑,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和展示。我们开发了课程网站,在网站栏目设置,界面布局,色彩配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自己的特色。开发的网站充分展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各个考核要素。

3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质量评价

采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辅助教学,同样也要考虑其教学质量的评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类似,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质量的优劣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评价。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对《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

3.1 网站的建设质量

作为优质资源展示的平台,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课程网站,栏目设置合理,界面美观大方,安全性与稳定性高,方便教师和学生用户的使用。

3.2 课程资源质量

精品课程要重视课程资源的质量,避免课件粗制滥造,教师授课录像、课件等内容照本宣科。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中极为重要的资源,要花大力气,学校、学院进行一定的经济投入,鼓励教师提供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

3.3 学生评价

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要重视学生的使用评价。与传统授课评教类似,我们采取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评价系统,留言等信息化手段多方面获得学生对使用效果的评价。

3.4 教师与督导人员评价

教师可以从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来对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督导人员按照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

3.5 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

教学研究与成果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做的革新,有利于学生不断的接受新的教学内容,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学质量的效果。

4 结束语

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如火如荼。这对于提升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结合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本文分析了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最后给出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因素。《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我校该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提升。下一步,我们应更加注重精品课程的建设,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2]胡德华,任磊,车丹.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1).

[3]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4]申自浩,李云全.高校多媒体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2,(25).

作者简介:申自浩(1980-),男,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学理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篇3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31-02

一、引言

理论力学是工科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在学生已有的中学力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对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具备对这些力学模型进行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能力,具备利用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判断分析结果正确与否的能力。我校的理论力学是一门面向全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授课采用两本教材,一本是洪嘉振教授等编著的《理论力学》,该教材从矢量力学出发对概念进行阐述,授课对象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另一门教材为刘延柱教授编著的《理论力学》,该教材从传统的结构力学出发进行描述,授课对象为船舶工程、环境、土木等专业学生。我校的理论力学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以下以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力学为对象,介绍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改革内容。

二、教学体系与改革

1.教学内容安排。本科生理论力学研究的对象为刚体,主要讲述平面问题,授课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三部分。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理论力学授课学时为81学时,课程于大二上开设,学生人数500多人,由4~5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内容安排为:绪论2学时,数学基础5学时,静力学12学时,运动学14学时,运动学计算机辅助分析8学时,矢量动力学基础10学时,刚体动力学8学时,分析力学14学时,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8学时。教学所用教材是从矢量力学对问题进行描述的,因此在正式进行理论力学教学内容前,安排了5学时的数学基础授课,介绍教材中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且统一符号表达。目前大型工程软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大量使用,是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与大型工程软件应用相接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应用软件的理论构架和计算方法。理论力学中,静力学内容较为简单,难点在于摩擦平衡问题。运动学主要包含定点和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其中动点问题是难点。动力学中,碰撞问题需要用到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的积分形式,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涉及到动能定理的内容,因此动力学内容的重点是碰撞问题、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拉格朗日第一类方程和第二类方程。课程安排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不占教学学时。期中考试内容为静力学和运动学,期末只考试动力学。因为动力学内容中需要用到静力学和运动学的知识点,例如采用达朗贝尔原理解题时需要用到静力平衡和运动学中的加速度分析等,因此期末考试事实上是对理论力学所有知识点的测试。

2.多媒体技术应用。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在高校的授课中得到了大量使用。使用电子教案后,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堂讨论,实现启发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达到此目的,教师应在电子教案的制作上和内容安排上做足功夫。以往板书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有充足的时间做笔记,课后复习时对课堂内容的印象也较深。电子教案很容易使得教师讲课内容快和产生“走马观花”现象,导致学生来不及消化课堂内容。因此,电子教案的使用应当注意如下问题:一是电子教案的内容安排上应当尽可能地接近板书形式,前后内容进行有效关联,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进行电子教案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知识点应该利用板书进行辅助;三是教师应当掌握好讲课速度和授课技巧,不断进行课堂师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要取得好的讲课效果,任课教师应当不断磨炼和提高个人授课技巧,提高电子教案的实用性,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目的。我校的理论力学电子教案多年来根据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得到完善。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电子教案中针对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开发有大量的动画显示,这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中,针对航空航天和机械等系统,穿插了一些科研介绍,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出,该电子教案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实效,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开发电子教案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为兄弟院校提供教学参考。

3.计算机辅助计算基础与应用。以往的理论力学课程较少涉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内容。对于实际工程系统,目前计算机辅助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工程设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已经开发有成熟的大型工程应用软件,这些软件是基于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开发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我校的理论力学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内容,开发了《理论力学求解器》软件(在纸质教材中附有光盘),并且分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学生上机实践,进一步理会理论力学的关键知识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大型工程软件的构造和计算方法等有一定的认识,领悟掌握好理论力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工程服务打下基础。采用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达到理论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软件相结合的目的。

4.实验教学。我校的理论力学课程安排有实验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振动、、综合演示等实验。学生可以按学号登陆“工程力学教学基地”网站(http://),网上察看选课办法和实验要求。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实验,并且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由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教师承担,不占理论力学的教学学时。实验作为理论力学教学的辅助功能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理论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目的。近年来,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对大量的教学实验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充分应用新的实验技术和结合工程实践,开发出了一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提供了条件,详见以上的教学基地网站。

5.课程网站。我校的理论力学建设有课程网站(http://),该网站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和多媒体先进的表现手段,营造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完整、系统学习理论力学的环境。课程网站是一个教师、助教、学生共同参与的助学平台。通过课程网站的讨论区和留言区,教师还可以收集校内外的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参考。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一、信息技术内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我们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总目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计算机类岗位的高素质专才,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多媒体的网络教学,使教学模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学生可在任何地方进行网上学习,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师。学生通过上网提出问题、进行作业提交,教师实行网上解答,考试出题,布置并批改作业等。学生可自由选择所学时间、地点、进度、内容等,网络教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得以更新,能客观公正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计算机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仅是表现为策略或内容上的交叉、渗透、组合和综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

1.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

明确教学大纲的作用是“规范教学行为、引导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以前的教学大纲按照章节目录的顺序进行编排,内容和进度统一化,过分强调规范教学行为的作用,已经不适应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此,对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改革,按照教学内容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编排,规定各模块的基本目标和要求,重点、难点等,使得教师能够在保证模块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从而发挥教学大纲应有的作用。

2.网络资源及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上教学包括网上课堂、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课件点播系统、网络考试系统和互助学习课程网站,它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融合了校内外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多项研究成果,是一个全面支持网上教学的系统平台。它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环境,能更好、更方便的解决教师和学生网上交流问题。

(一)内容媒体设计

分析学习内容,选择高新教学媒体。课程的内容要提炼“精”字。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传统教材的搬家,应适宜计算机网络信息内容,分解教学内容形成知识节点,结构图或概念图的方式组织这些节点,做成教学目录.供学习者选择路径。除了视频录像、电子教案等,更需注重目标导向内容。以文本、图形、语音等静态呈现方式表现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用虚拟现实技术、动画影视片断视频讲课等动态呈现形式,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路感观的综合作用,可应用不同层次的媒体,统一与变换相结合,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交互工具

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获得答案,教师了解学习情况,可见师生交互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给师生身处异地提供方便,随意交流。开发交流工具:同步/异步讨论园地、协同工作工具、课程电子邮箱等,支持多媒体系统如图形、语音、视频、电子白板等。

(三)计算机教学过程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为了使学生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科技发展情况,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某些典型创新成果与所学基本原理是如何联系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组研制了科技文献同步检索系统。其中包括中英文科技论文与中文专利检索两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输入任意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中文或英文关键词,即可找到反映当前科技进步的文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分析某些典型的创新成果与所学原理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用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即在网络中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与一体,是网络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人人都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仪器和各种实验。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习,深入理解广域网、局域网及Internet的体系结构与协议原理,了解局域网组建的常用技术及方法,学习添加网络协议及网络服务,实现网络打印,熟悉Internet常用技术,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内容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综合学习各方面知识,才能做好有关计算机的实验,从而获得系统级的分析、设计、管理、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2010-3

[2]李少纲.《电工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福建高教研究》2009(2)

[3]张新华.电机与拖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8.08

篇5

论文摘要: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培养出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踏入社会后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校环境和社会上的工作环境具有很大差别。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教学机制,合理利用企业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1、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在我们所接触的环境中网络应用几乎无处不在,网络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不断增强。尤其近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直接为我国提供了数十万的就业岗位,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市场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造成网络基础技能人才的一度短缺。如果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将严重阻碍我国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步伐。根据国家信息部门的预测,在未来几年中,我国对新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百万。

我国的IT行业发展迅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比如和IT行业联系最密切的计算机专业,根据调查,目前IT行业的人才队伍严重匮乏,主要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布局,既缺乏高级的IT人才,包括高级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更缺乏能够承担网络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只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技能,就一定有广阔的就业市场。

2、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所学内容陈旧,和社会严重脱节,或者所学内容不符合企业需求,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加强网络专业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上非常落后,与社会严重脱节,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教学资源。

3、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背景

我校作为省政府直接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希望走在课程改革与校企合作机制的前列。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同时和企业建立互惠的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企业则负责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平台,率先开创学校与企业无缝接的教学体系。

锐捷网络是一家具有广泛用户基础和近千家设备销售和服务渠道的网络设备厂商,拥有成熟的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愿意寻求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的院校进行深度合作,把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学校共享,在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身企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

4、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范围

为了加速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使其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专业,更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合,加强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岗位紧缺人才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进行全面调查,深入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的硬件设施,使工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能够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上,应该分别从职业道德、技能应用、职业素养等方面入手。经常开展综合实训并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目的,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5、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校企合作内容

5.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合作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主要以培养网络基础技能型人才为主,对这类人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强,不需要掌握较为高端的网络技术,主要从事的网络施工类的工作。根据调查,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或者网络工程建设的实施人员,而这类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局域网组建”和“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技术。因此,为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学校要尽快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课程。为了加强校企合作,笔者建议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打造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以下为培养的具体方案:

1)共同规划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

建设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2)共同完成 “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的编写。

完成精品课与核心课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PPT课件开发;课程建设电子资料开发:电子教案、课程大纲、模拟试题等;课程建设视频开发。

3)师资队伍建设合作

合作目标:培养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使教师可以独立胜任《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胜任讲授锐捷系列职业认证课程及组织和培训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认证考试并获得证书。

5.2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把教师培养成既有教学工作经验又有课程开发能力的双师教师。聘请企业专家定期到学校授课,增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培训,增强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6、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平稳过渡到工作岗位,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和锐捷网络的合作,成立专门的“锐捷网络学院”,其目的在于培养一批经过锐捷认证的优秀技能人才。锐捷网络具有稳定的人才交流平台,加入锐捷供需联盟后,不但能够降低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成本,增强就业机会,还能够为企业提供品质一流的技能人才。

7、结束语

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和企业合作是一项双赢的新型教育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了技能过硬、职业素养高的新型技能人才。因此,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敢于创新、善于总结,一定能够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工作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子商务;校本资源;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8-02

一、校本资源库建设的背景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电子商务资源库。第一种是商业资源库,如:通惠裕电子商务资源网()、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这种资源库,主要是面向电子商务行业,介绍行业动态、推销网站平台。由于它的服务对象和商业目的,基本上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仅可作为课后了解。第二种是电子商务专业精品课程。我系电子商务专业现有精品课有两门,省级《网络营销》(),院级《网页设计与制作》()。它仅针对某一门课程,是为了本课程的教学需要,且数量有限,无法涵盖专业设置中的所有课程,不能为其他课程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课题研究以及学生考证、校内外竞赛等提供素材与资源。且到目前为止,在公用网上还找不到基于Web共享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本资源库。

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相对商业资源库,校本资源库是面向与服务本专业师生,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且师生在分享资源的同时,又积极地创建资源,使资源库变成一种动态、发展的资源库。建设好电子商务专业校本资源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①能够为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院校的资源库建设,起着一种指导作用。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值得借鉴;②能够为本专业教师或相关专业教师在制作课件、、课题研究、案例教学等提供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需要,提高教学质量;③能够为本专业学生或相关专业学生参加考证、校内外竞赛,作品展示等提供素材和平台,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双证书”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④能够提高师生制作图片、动画、视频以及设计网站等操作技能;5.能够加大教学改革的推进。如精品课程建设、“行动导向”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

三、校本资源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与针对性原则。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不应单纯追求资源的数量,首先应考虑资源内容对师生教学、科研、自主学习、考证竞赛是否有价值,注重资源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应贪图资源的“大而全”,对没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应毫不留情地舍弃。所以在选择资源内容时,除了传统的教案、课件、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外,还应根椐当前教学课改以及科研等发展需要的需要,增加课改培训、专家讲座、教学案例、、实用软件、学生作品、教研成果等。

2.开放性与共享性原则。资源库的价值在于应用。资源库建好以后,不应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使用,而应提供给师生校外进行备课、科研、自主学习,以及有限度地提供给同类兄弟院校使用。同时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还应提供给用户进行交流与反馈。为此,资源库建设应有一个好的网站平台、硬件设施和网络带宽,提供给校内外用户随时随地地使用。

3.动态性与发展性原则。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作为服务于教学活动的资源库,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与教学活动“与时俱进”,而不致于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之后,变成一个“陈列库,博物馆”。所以,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就应提前考虑后期维护,资源库更新等问题。首先利用网站建设技术,提供一个使师生在分享资源的同时,又积极地上传资源的网络平台;其次,应指定专门人员负责管理资源库的后期维护,负责对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分类、优化、整合、审核、评分等,对上传资源者进行积分排名,对过时的资源进行删除等,再次,应利用行政手段,激励师生上传优质资源,奖励积分前几名的资源提供者。

4.系统性和方便性原则。要按照科目、素材种类、资源提供者、应用种类等分门别类存放,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资料库。资源库对用户的检索应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要能满足不同用户不同方式的教学与科研需要。要能适合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需要。如素材的种类,分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应用种类分为:教案、课件、习题集、试卷、电子图书、软件工具、学生作品、科研成果、等。

四、校本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分别为文字素材、课件素材、图片素材、动画素材、音频素材、教案、试卷、试题库、教研论文库等。没医学科中教学方案以及题库为教学者直接相互交流学习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有佳方法。通过对教学老师集散的一些实习效果较好的教案、集体备课的教案加之老师个人的总结,及一些参考和设计相对分别入库。它的建立也是把一些有关电子商务专业的效果好的教学资源集中,以免重复,与此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方便性特征,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中之重。

五、校本资源库建设的操作方法

1.资源库建设要归纳于系部的教学常规管理。系部也是对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库作为考核任课老师的重要内容,并对此提出明确要求。并且从中指定专门负责资源库的整理、定期对其进度以及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查,于此同时还要对资源库的建设中提供技术参考、支持。

2.加强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通过能使完善的收集整理资料的同时,要对计算机专用的培训,使老师可以很好的掌握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

3.组织评比和交流活动。系部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不同科目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评比和交流活动,加大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奖励,对于不到位的应提出意见,并进行督促。于此同时还可以对一些优秀先进的学校进行技术上以及组织上的学习,一达到提升自我,实现资源共享。

4.加大投入力度,购买优质资源。随着近几年校园网的建设热潮,吸引了大量的优秀公司加盟校园网的软件开发和资源建设,比如说,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系部应该及时购买这些优质教育资源,迅速地丰富资源库。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目前互联网中教育教学网站众多,其中也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网站,网站上有许多有用的资源,有些是无偿的。有些是有偿的。学校可以购买这些网站的使用权,使教师能够从中筛选本学科所需要的内容,方便快捷地下载下来并及时充实到学校资源库。

上述五点,是在课题研究初期的基本构想,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或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卫,李林.创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构想[J].现代农业科技,2009,(8).

[2]詹斌,胡小勇.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3]徐宁成,张海云.关于校本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07,(7).

篇7

关键词:数据库;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203-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urse on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

JIA Yan-li

(Software office,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4,China)

Abstract: As a basic compulsory subject of computer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System" was classified as a Key Course of College Level in 2007, which was a "milestone"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history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beginning with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surrounding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creative abilities, the author explores a series of teaching practice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ourseware produ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um system changes, and quality programs’ Web site building.

Key words: database; teaching reform; course construction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不仅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而且已成为其它理工类、管理类等学科的热门选修课。数据库技术包含数据处理最精华的思想,其知识点涵盖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算法设计与程序设计等多种软件知识,数据库系统经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优点,成为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的必备知识和管理信息系统必备工具。

南阳理工学院自2001年招收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本科专业以来,《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就一直作为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将该课程列为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重要课程进行建设,并针对本门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讨论与研究,开展相应建设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教学资料和科研经验,促进了理论和实践教学,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 教学规划和建设

1.1 课程建设目标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因为本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数据库原理和软件设计基础,主要讲解关系数据库各种数据模型、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安全、数据库保护等模块[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基础知识,了解各种数据库设计方法(如自顶而下、自下而上等)、标准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步骤、数据库维护等数据库应用技术和反映当前数据库领域发展趋势的新产品、新技术。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试验及实训(如课程设计)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对数据库系统有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从事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成员能够针对具体科研项目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或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等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实际项目为讲解实例,从数据库设计步骤出发,为学生详细讲解系统开发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知识点并形成软件工发的思想与思路,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2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每届约390人,教师10人(其中讲师占39.0%),师生比约为1:39,离本科教学评估的师生比要求相差甚远。为解决教师相对不足的现状,除了积极引进高层次教师,还要重点培养年轻教师为教学骨干后备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一至二名学术带头人。截止到2010年10月份,课题组成员升级为教授2名,讲师8人,全部具有硕士资格,师资力量得到极大提升,科研能力也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可以使青年教师扩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思想,更有力促进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同时科研工作是促使教学最有力的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研究。近年来数据库原理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成功申报了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基于S3C2410的可信JPEG XR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和《基于数据挖掘的陶瓷坯釉料配方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同时《电机行业硅钢片套裁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通过鉴定验收。通过这些科研项目,有效地锻炼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教师自身素质得以迅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基本功更加扎实。

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本课题组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上一个台阶,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今后我们还会引进人才来充实教学队伍,给课题组增添活力,培养他们迅速成为专业骨干。

1.3 课程建设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理论知识点多而抽象,听起来容易而操作难,学生学完之后感觉比较空洞,教师因参与多项科研工作具有教学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全面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影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最大祸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根据学生类别,按专科、本科、专升本分别制订教学大纲,从源头上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压缩理论课课时,加大实验课时,增加实训环节,形成“理论+试验+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然后改革课程考核方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加强学生打牢基础的必要性。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起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课程建设也逐见成效。

1.4 教材建设

本课程选用王珊主编的《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教材,因为该教材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严格按照关系数据库模型和数据库设计方法来展示数据库系统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技术,有关的学术观点更让人易于接受。鉴于该教材实验部分内容缺乏,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及积累,自编了与本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包含习题集和上机指导。习题集提供了不同类型的5种不同难易程序的习题,而且以数据库设计习题为主,上机指导包括每章上机题例及相关要求和提示,对学生实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实训课程暂无指定教材,完全由教师真实项目作支撑,等经验成熟了,我们决定将这三部分的内容统一,自编成一本切合我院学生使用的通用教材。

2 深化教学改革

2.1 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通过规范教学大纲界定数据库教学知识点,然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和课件。经过多年积累,本课程组教师都有自己的电子教案,为了统一思想,知识共享,本课程组利用假期进行电子教案资源整合,互相吸收优点,对原模板改进,加入知识难点小视频,并且力争做到知识点生动有趣,难点通俗易懂,吸引学生兴趣等,形成本课程唯一的高质量电子课件样本。在使用过程中各任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本着一年一修订的办法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同时利用多媒体投影,结合黑板板书,既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又不至单调枯燥。利用校园网课件、利用论坛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难、公布教师的电子邮箱地址、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渠道等措施逐渐增强学生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数据库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综合性、抽象性、实用性等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引进了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的脱离实际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成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为对象,以共同完成案例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一种新教学方法[2]。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或实际的项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数据库抽象概念,明白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掌握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在数据库课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体验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但是案例教学法不是简单地将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化了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教师有项目研发经验、解决和处理数据库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要有能力对案例教学结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3]。只有经过教师充足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相互交流、师生的自我评价等才能使案例教学法行之有效。

2.3 采取集中实训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微机和数据库编程工具即可,使用ACCESS、SQL Server、Oracle等都可以满足要求。我校具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三个可用于开设该课程的机房,近百台电脑,完全具备实践教学的环境要求。在整学期理论和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两周实训,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有机地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通过集中实训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明显提高。

2.4 考核方式改革

经过多年积累,我校建设题库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参考题目。另外对于考核方法也作了调整,实行考教分离,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逐步细化考核的标准,逐步改变目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以利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评分方式是理论(30%)+实验(20%)+实训(50%)。

2.5 建立精品课程教学网站

经过2年多建设,《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于2007年7月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建成《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网站。在建设《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网站是一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举措,也是让学生能更大程度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并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的平台。在此课程的教学网站上,有教学大纲、课件、习题集、试题库、讨论区、小视频等课程相关内容,既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共享与交流环境,也为其他专业和远程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4]。

3 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的成就

作为计算机专业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长期以来形成可一种积极进取和团结向上的作风,一种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协作精神。全体教师成员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课程质量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近三年的年度教学评价中课题组教师的业务考核均为良好以上。其中有三人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教学优秀二等奖。教学之余课题组成员积极申报并参与科研工作,如《高校学分制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三维视景仿真应用研究》、《嵌入式网络视频远程传输研究》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4 不足之处及以后的努力方向

在本课程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如师资队伍不完善,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比例低,教材建设水平有限, 网络资源不够丰富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制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针对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高职称、高学历人员比例不高的现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和学历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提高自身教学、科研素质。并可适当引进一些高学历、高职称优秀人才加入。

2)教材建设要借鉴国外优秀教材,汲取其中精华,最后自编成一套理论性强、实践操作可行性好的教材,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3)网络资源是提高资源共享,学生课外学习、交流的良好途径,要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设立专门的论坛、题库、经典例题、考研专区等内容,施行专人负责,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宋晓虹,陈翠娥.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篇8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整合教学研究中,作为教学研究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激发了探索各种教学模式的热情,更认识到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是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引言

NTeQ的含义是“整合技术促进探究”(iNtegratingTechnologyforinQuiry),是由美国孟菲斯大学的GaryR.Morrison教授和DeborahL.Lowther教授首先提出的。该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用模式,它真正实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的工具和学生学的工具。NTeQ模式以学生和课程目标作为出发点,从学习理论、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选择适当的计算机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过程详细地体现出来,从而能够帮助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有一个清晰的设计思路。

2.NTeQ模式的操作步骤

按照NTeQ模式的思路,创建一个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单元计划需要10个步骤,如图1所示。图1NTeQ课程计划模式2.1制定目标教师的每一个课程计划的列出都是从学习目标开始的。一般根据课程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内容特点,制定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目标。2.2计算机功能教师在课前应充分考虑需要用到的计算机功能,并选择合适的功能来辅助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学生需要使用互联网或者教学光盘搜索相关资料,因此连通的网络和光驱是必需的;学生在数据分析时可能用到电子表格、数据库和图表等,还可能会创建文档,编辑图片、绘图等,这就需要安装相应的Office组件和其他应用软件。2.3确定问题问题是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教师在向学生陈述问题时要讲究艺术性[1],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来自现实世界,具有真实性,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行动计划,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来解决。2.4处理数据在处理数据阶段,教师要明确学生将如何解决问题,也就是教学目标将如何成功的实现过程。2.5显示结果学生的学习结果展示有多种方式,有打印稿、口头陈述、Web页、幻灯片演示、海报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时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2.6评估NTeQ教学模式中替代性评估弥补了传统评估的不足,不仅能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评估内容,如测验、演示报告等,采用任务列表或量规等评价工具,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量规,为行为标准分配分数级别[2]。2.7支持性活动计算机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仅靠计算机不能完成整个教学活动,有的教学活动本身不适合使用计算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支持性活动,如相关阅读、小组讨论等。2.8准备活动考虑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将开展哪些活动,以什么方式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的活动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中心问题展开。2.9结束活动教师对结束活动也需要精心准备,准备好响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从而加深他们的学习过程。2.10技术整合活动考虑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将开展哪些活动,以什么方式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的活动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中心问题展开。

3.教案示例

NTeQ教学模式应用方便,教师按照NTeQ教学模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设计即可。下面是对计算机本科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排序章节采用NTeQ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的教案。3.1基本内容本章主要讨论比较各种内部排序方法———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归并排序和基数排序的基本思想、算法特点、排序过程,以及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在每类排序方法中,从简单方法入手,重点讨论性能先进的高效方法(如插入排序中的希尔排序、交换排序中的快速排序、选择排序中的堆排序等)。3.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A:掌握每一种排序方法的机理;学习目标B:深刻理解排序的定义和各种排序方法的特点,并能加以灵活应用;学习目标C:掌握各种排序方法的算法描述及时间复杂度的分析;学习目标D:理解排序方法“稳定”或“不稳定”的含义,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要求应用的排序方法必须是稳定的。3.3资源列表3.3.1网络资源列表。A.吉林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http://202.198.16.51/wangluo/xueyuan/wangluoxuexi/01.dkch/selected.jspB.西北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http://jpkc.nwu.udu.cn/datastr/C.西安石油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http://jpkc.dept.xsyu.edu.cn/shujujiegou/index.htmD.浙江师范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http://teacher.zjnu.cn/quyt/3.3.2文章列表。A.数据结构中典型排序算法性能分析(PDF文件)B.一个比快速算法更快的算法(PDF文件)C.摇动排序算法性能的研究(PDF文件)D.奇偶交换排序算法性能的研究(PDF文件)3.4技术与工具A.MicrosoftPowerPointB.MicrosoftWordC.IE浏览器或其他浏览器D.MacromediaFlashMXE.MicrosoftVisualC++6.03.5多维活动3.5.1活动1:内容的讲解。在这个活动里,教师讲解排序方法的基本分类及分类所依据的原则。插入排序、交换排序、选择排序和归并排序的基本思想和各类排序方法中的简单排序法的排序过程通过Flash动画演示。插入排序类中的直接插入排序、选择排序类中的简单选择排序和堆排序、交换排序类中的快速排序等排序方法的实现、算法即算法分析是本章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讲授各种排序方法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排序方法的稳定性问题。即对于具有同一排序码的多个记录来说,若采用的排序方法使排序后记录的相对次序不变(即前面的仍在前面,后面的仍在后面,当然由远邻变相邻),则称此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否则称为不稳定的。3.5.2活动2:内部排序方法的比较。此活动通过上机操作深化学生对各种排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机内容为对6种常用的内部排序算法进行比较:直接插入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已知待排序的表长不小于100,其中的数据要用伪随机数产生程序产生,至少要用5组不同的输入数据作比较,比较的指标为有关键字参加的比较次数和关键字的移动次数。最后要求对结果做出简单分析,包括对各组数据得出结果波动大小的解释。本活动的主要工作是设法在已知算法中的适当位置插入对关键码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的计数操作。程序还可以考虑几组数据的典型性,如,正序、逆序和不同程度的乱序。调试的时候可以采用分块调试的方法。3.6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6.1完成上机实验要求,程序调试成功,运行结果正确。3.6.2能对结果进行合理分析。3.6.3提出创新思路或对现有程序有所改进。3.6.4成果展示(作业、实验报告等)内容完整,材料齐全。

4.教学过程中几点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NTeQ教学模式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4.1明确教师的主导和引导角色传统的教学,只要教师带着已经精通的教学内容走进教室,再拿起粉笔和张开嘴就能开始课堂的进行。而现在要求教师作为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设计教学计划,要求将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教学内容,还能通过其他的手段在加强掌握知识的同时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和开发软件。4.2教学环境的准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准备好教学环境。例如在讲授栈的应用时,可以通过演示小运用程序汉诺塔来阐释栈在递归调用中的使用,如图2所示。图2汉诺塔游戏演示过程4.3正确使用信息技术NTeQ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为主、以计算机为辅来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但是应注意到信息技术只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手段,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即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操作计算机。

5.结语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采用NTeQ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当使用一种新模式时,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NTeQ模式是国外教育专家首创的,由于国外教育方式与我国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运用该模式的时候,要从我国的教学环境出发,根据所在院校的条件,制定出符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

[J].教育研究,2000,(10).

篇9

关键词: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65-03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化,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事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网络软件开发、测试,网络管理及网络安全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基于这样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基本技术,并能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突破传统的课程学科和知识体系的限制,建立一套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际能力培养。

本文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深职院网络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数量需求,将网络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为专业集成公司的售前、售中和售后岗位,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和设备维护岗位,以及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岗位。相应地,课程体系将以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变化为主要依据进行建设。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2.1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2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2.3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在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抓好10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2.4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网络专业应该进一步调整充实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好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使专业教材系列化,并争取在校企联合编写出版工学结合的网络实训教材方面取得突破。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目前,深职院网络专业正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本专业正参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申报、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的国家教育部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子课题的建设任务,力争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新成果,促进专业教材建设,提高专业教材对全国的辐射力和知名度。为此,拟采取并切实落实下面的几项具体措施。

3.1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组网、建网”,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3.2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目前,我们在制订课程考核标准时,参照了Cisco,华为,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等)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3加大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网络专业将“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基础、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工程实训、网络编程应用开发、网络监测技术、信息工程监理”等10门课程确定为专业主干课程,以这些课程为先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1)修订完善课程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教师教案;(2)在原有教师电子课件的基础上,以Cisco、华为为突破口,与企业合作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3)加强专业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在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完成至少4门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基础”、“网络编程应用开发”)的教学资源上网工作,争取专业所有主干课程上网,进入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校内外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也为全国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

同时,推广现有国家精品课程“网络互联技术”的建设经验,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争取在2年内有2门以上的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3.4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做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配合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1) 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2)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3) 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4结束语

目前,深职院网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专业与Cisco公司合作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以及和华为公司合作建立的华为网络技术学院多次获得全国/亚太区优秀网络技术学院称号;专业由于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在2007年初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的验收,成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在2006年底入选了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建设专业。本文所探讨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对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2] 浦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4): 69-71.

[3] 丛俊歌.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1(1):57-58.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教学做一体化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并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探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在此基础上,为精品课程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争取出版优秀的教材、创建优秀教师队伍、树立优秀教学理念、组织科学的教学内容、开发优秀的教学手段、形成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

1 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协调教学系统的各方面因素,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配合用现代技术开发出来的软件平成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力求反映最新的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成果,通过案例来介绍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力争做到同一个应用针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表现为: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工作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整合原有课程内容,按照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形成为主线,依据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服务性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情境为载体,设计了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认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基本网络应用共6个学习情境 。

教学活动全部在一体化实训室展开,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每个情境中通过若干个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案例同步训练、案例自主训练、案例拓展训练来让学生初识工具、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2 一体化教学模式各子系统

2.1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与关怀。经过不断的锤炼,到今天打造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这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专兼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稳定、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这是一支团结向上的团队,做到了资源共享,无私助人。课程组整体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一直保持着近距离接触,并及时将其融入教学和教改之中。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团队精神,负于责任和使命感,以中青年教师为一线教学骨干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其中多数教师获得过院级各类教学奖项,形成了本课程教学和建设的后备力量。

2.2 教材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用自编教材《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计算机实用基础情境式教程》是课程组目前根据工学结合思想,基于行动导向开发的适应我校一体化教学的教材,该教材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整合在计算机的配置与使用、操作系统的应用、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PT、基础网络应用6个学习情境中,每个情境又以情境描述、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总结和技能拓展几个部分组成,能够很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方便教师“教”“学”“做”的开展,锻炼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各项能力。

2.3 教学网站建设

学校有很好的网络环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建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通过网站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共享优秀资源。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应用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已投入使用,可以满足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交流。网络教学资源库由教学文件、课程录像、习题库等组成,其中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PPT课件、FLASH课件、视频教程、案例、实训项目、学习指导、历年考题等;课程录像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案例操作录像等;习题库中主要是书上的全部习题。学生还可以上传作业、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实现在线批阅,推荐优秀作业等。

2.4一体化实训室建设

要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建立健全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重视综合性、创新性实训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5 建立综合评价和网络考试系统

为了更好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我们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即“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方式”,两者各占50%,前者侧重于单项技能测试,后者侧重于综合运用。为了实现考试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我们开发了考试题库,并准备建立电子考试系统,以实现教考分离、实现个性化教学、标准化教学的重要工具。并建立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体系接轨的测试体系。

3 结语

高职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多年的实践验证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我们精心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建设,使教学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以其互动性强、协作性强、教学相长等特点在为提高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实用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