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康复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康复课程

篇1

【关键词】就业能力 运动康复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1-01

随着目前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康复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13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康复在促进人民健康服务方面的地位,并特别强调了体育健身在健康服务产业的重要作用。运动作为康复的重要手段,在慢性疾病治疗、老年人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运动康复专业因此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目前各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普遍较差的形势下,以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运动康复专业为例,对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目前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大都是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中独立出来的,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没有明确的区分,很多部分都是重叠的,没有明显突出康复专业的特点,实际上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版;学科化痕迹严重,注重知识,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就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就业竞争力降低;教学体系主要采用“三段式”;专业课程教材缺乏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和适应性,就业观念落后;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课程定位不够明确,不是以培养就业能力的教学体系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差,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的去向主要以医院康复科、疗养院、队医及健身场馆指导为主,这些部门用人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而现在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课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实践课时,学生在学习复杂医学知识的时感到非常困难和枯燥,而毕业后这些知识又不能和实践操作密切结合,这就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我们认为,对于一名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如何治疗疾病比知道疾病的成因更为重要。

二、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就业能力与大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实践工作能力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对目前运动康复课程设置方向调整要做到“三个突出”,第一,突出体育术课的优势,在体育院校的课程如瑜伽、健身气功、康复操及各种体能康复训练课都是其他院校所缺乏的,而这些体育项目无论对健康人群还是患者都是非常有益的康复手段,掌握一定的体育术科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保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所以在体育院校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一定要选修至少2门体育术科课程。第二,突出传统医学的优势,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在康复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针灸、贴扎、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技术在康复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治疗效果显著,用人单位对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学生青睐有加,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大传统医学知识的理论和实践课时。第三,突出与运动康复有关的内容,在与运动康复有关的疾病中,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是最常见的,所以,在平时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突出这两个系统,增加这两个系统的授课时数,并辅以一定数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能掌握运动康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增加其在实践中应付疾病的能力。

三、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具体措施

运动康复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实验、实训、实习是教学过程三个关键环节,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①以够用、必需为原则进行课程改革,按照工作岗位实际需要进行课程建设,在课程重组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理论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②建立相对独立、针对岗位基础技能要求、配合理论学习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多功能型、基地型的实验室,重新开发或完善实验内容,并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将实验、实训教师从理论课中剥离,同时培养或从相关单位引进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实验教师。③以提高实际专业技能为重点,建立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交替机制,教学完全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康复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学生与岗位零距离。

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及专业特点,在专业基础课中,将《系统解剖学》改为《运动解剖学》、将《生理学》改为《运动生理学》,将《诊断学基础》改为《诊断学》,去掉《运动训练学》,增加了《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将《推拿学》,《针灸学》等合并成《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新增加了《贴扎术》。选修课方面,将《医用统计学》改为《体育统计学》,将《营养学》改为《运动营养学》,去掉《语言治疗学》、《假肢与矫形器学》、《医务监督》、《健康管理学》等课程,增加了《残疾人运动员医学分级理论与方法》、《康复体能训练方法》,以及足、篮、网、羽、田径等体育类课程。使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能有一技之长,在从事体育康复方面能更好地理解运动促进健康的机理和作用。目前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类63门课程,其中通识必修课程9门、基础必修课程14门、专业必修课程12门。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此,运动康复专业开设了康复功能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理疗学、肌肉骨骼康复学、贴扎术、运动医务监督、体育保健学等多门专业方向课程,并扩大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1:1),运动康复专业实验教学在体育学一级学科平台上组织,按照基础实验―开放实验―毕业实训三个层次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技能与职业技能。

四、总结

在体育院校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突出“体育术科优势”,突出“传统医学优势”,突出“与运动康复有关内容”为主,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教学完全按照康复行业规范来进行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沿需求相结合,真正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9): 851-854.

[2]黎健民.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世界,2015(6):72-75.

[3]刘国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21):127-128.

[4]陈建,徐国栋,杨翼等. 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7):682-684.

篇2

一、要树立综合康复的理念

我国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教授曾指出:“弱智教育的课程要更多地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能以学科或变相学科为本。中重度的弱智学生更要以实际能力的训练领域为主,而不是以普通教育的学科为主”。据此,在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首先要分析障碍儿童的特点(如障碍的类型与程度)以及其机能、知识、技能、社会行为与态度等的现有发展水平。其次,要考虑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生活的基本需求。从智障儿童自身发展需要来说,智能障碍儿童身心功能的康复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它是智障儿童各种能力顺利发展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基本上是遵循着普通教育的模式。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智障学生多数是中度智障儿童。按照国家教育部和中残联的分级规定中说明,中、重度智障儿童是“可训练”型的,而非“可教育”型的。对他们来说,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是智能康复和智能开发的辅目标。据有关调查表明: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大多数障碍儿童在进入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之前,并未接受过正规与科学的康复训练。

学校应该是智障儿童康复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为智障儿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务,学校教师或康复专业人员应该是学生教育与康复的主要力量,这也是我国培智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当前的培智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就是要以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为手段,来满足社会与学生生存的需要。鉴于此,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在医教结合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还应以综合康复的理念进行课程的整合。

二、要践行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以培智为主的特校的课程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即:康复训练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劳动技能类课程。其中,康复训练类课程是文化类课程实施的基础和载体。障碍儿童学习文化,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运动、感知、认知、言语语言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康复训练课程的内容可渗透部分文化学习的内容。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又是进一步发展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能有效促进障碍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康复理念指导下的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康复机会,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比如在课堂问答中开展言语、语言康复训练;在看图识字教学中开展视觉康复训练;在书写教学中开展手指精细动作康复训练;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开展多感官协调康复训练……把康复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康复功能,实现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尽可能促进智障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各学科都应该并能够在文化知识教学中恰当应用康复技术,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比如在(数学)点数教学中开展口手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体育)广播操教学中开展身体平衡、协调能力康复训练;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听觉分辨能力、语言、记忆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我们这里提出的康复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康复渗透”。在当前的培智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在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也有一些康复训练活动,但就笔者在与一些老师的访谈中所了解,多数教师在学科课堂上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是为实现文化知识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多数老师的头脑中,“学科本位”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没有从观念上形成“培智教育就是康复教育”的教学理念。而我们的培智教育所需要确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它、指向它、实现它。只有真正树立“以康复训练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把康复目标纳入到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才能让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和目的性进行理性思考,使当前学科课堂上的康复活动成一种有意识的教学行为,实现康复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三、要把握特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当前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教学评价中,依然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考评师生的主要依据。这样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甚至是限制)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计划的实施也都仅仅围绕着学科知识进行,从而阻碍了以培智为主的特校学科课程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培智为主的特校作为普通学校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应积极探索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整合课程评价的改革,构建符合整合课改理念的评价内容,试行以培智为主的特校语文评价的新方法,形成促进智障学生发展、提高智障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篇3

学校以“满足特殊需要,提升生活品质”为教育宗旨,以“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为课程目标,积极构建“素质养成、康复矫治”的适应性特教模式,培养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品质,努力为各类残疾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一)建章立制,提高认识,优化思想舆论氛围。

1、2014年,我校接任了“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这是一项抢救性的良心工作。为了使项目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首先抓好个训教师师德、责任感方面的教育。我们经常利用调研、观课等机会,向个训教师传达康复理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教师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努力奉献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重视做好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方面相关制度的完善。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体系,并制成了制度汇编集本,让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处于全体教职工的监督之下,真正实现阳光操作,并在实践中做到有章必依,严格要求。

3、努力做好长的培训工作。我们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家长的培训纳入“家长学校”的总体安排,积极开展家长的培训提高工作。学校还组织了多次由校长主持的家长座谈会,宣传相关政策,沟通思想,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完善设施,筑牢人力物力保障

1、加强我校组织领导。我校目前共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有专职个训教师2人(特教专业)。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康复机构和学校业务部门的指导,由校长亲自抓,课程处也有专人负责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安排与督查。康复工作与学校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2、完善专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我校按照上级康复机构要求,先后建设了语训教室、个训室、音乐室、体能康复训练室等一批功能训练教室,并按照配置标准,为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学教玩具、专业图书器材,满足了开展康复工作的需要。

3、加大对智力残疾儿童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少智力残疾儿童家庭都存在着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送孩子参加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于家庭困难的家庭,学校给予智力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提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质量

1、规范管理好康复档案。学校根据每个智力残疾儿童的年龄、残疾程度、类型、目前存在主要障碍、康复情况、是否有其它残疾、语言水平、家庭状况等情况建立残疾儿童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针对性、目标性明确,确保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有序运行。每学期,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情况,进行一次观察描述综合评估,评估的情况作为调整策略,改善教学的依据。

2、科学设置康复课程。我校开设了各类适合智力残疾儿童发展的康复课程,如集体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等课程、小组课语训、游戏、音乐、感统、美工等,每门课都有明确的分类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康复中,我们坚持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注意了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力争每天有30分钟以上的个训时间,保证了每一个智力残疾儿童都能在通常训练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训练。

3、加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教学研究。我们要求老师本着“问题就是课题”的思想,把学习、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共商解决的办法。

4、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求家长要做好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第一老师,在配合学校康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庭康复。同时,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及时就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问题,与家长交流沟通。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亲子运动会”,“教学半日开放”等活动,增进了智力残疾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感情,提高了家长的康复参与意识,也促进了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我校教师缺少经验的积累,康复总体成果还有待提高。

2、部分残疾儿童家长认识水平较差,对康复工作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够,缺乏信心,对康复效果缓慢的持放弃态度。家长对康复的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不重视、不理解,行动上存在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了聋儿康复的全面、有效实施。

3、学校目前没有相应的评估工具、设备,教师只是运用观察、描述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估,为康复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影响了康复效果。

篇4

此次大会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的外籍专家,他们均在相关专业领域钻研30年以上,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会议中,德国联邦水上教育协会主席乌韦・里甘(Uwe Legahn)先生;在国际儿童运动医学方面享有盛誉的国际专家、医学博士诺伯特 M・梅内教授(Prof.Dr.med.Norbert M・Meenen);法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丹尼尔・泽勒伯伯格教授(Prof.Dr.Daniel Zylberberg);挪威的水上教育专家泰耶・史塔克赛特(Terje Stakset)先生,均与参会者分享了欧洲先进的水上教育理念,并针对“儿童运动发展”、“儿童水上安全”、“儿童日常紧急医疗事故处理”等热门话题,展开了讲座与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由丹尼尔・泽勒伯伯格教授(Prof.Dr.Daniel Zylberberg)著写,由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引进与编译的风靡欧美水上教育行业的指导书籍《我,父母和水》,在仪式上进行了图书签发活动。这也是龙格继2015年推出中国水上教育行业专业读本《如居水中》后,连续第二年引进和编译专业的儿童水上教育书籍。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执行董事任S翔表示,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会力争每年向中国家庭引进一本国外优质书籍,为亲子水上教育事业在中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在此次峰会上,中&欧水上教育学研究中心分享总结了过去一年,德法等欧洲国家、以及中国的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在水上公益事业的成果,并对中国水上公益事业进行了下一步展望。“爱在龙格,见证成长”一直是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的理念,作为一家2012年创立的企业,目前龙格在全国已有近50家中心,专业的课程与品质的服务,让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具备了开展公益事业的软硬条件。在未来,中&欧水上教育学研究中心会继续携手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以龙格亲子游泳俱乐部全国各中心为公益点,由各地公益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及监督,以水上辅助康复课程为内容,带动中国“自闭症与脑瘫儿童康复”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体育 加强 保健教育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体育运动对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渗透和影响,体育运动在生活方式中的价值越发显著。人们体育健身意识的迅速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与运动有关的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多。最近在体育场上发生的一系列运动性伤害事件令世人震惊,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事体育事业人士的关注和思索。因此在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不同领域中,都应加强"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参与者的健康意识,使他们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其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从而有效地推进健康教育。这既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又体现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基本精神,对完善和提高体育事业的进程是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意义的。

1.体育保健学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1.1 体育的起源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增进身体健康。《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瘀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导之。"帝尧时代因气候恶劣,造成积水潮湿,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人们心情忧愁憋闷,肌肉萎缩,为改变身体状况编制了"消肿舞"以疏导"民气"强健筋骨。战国时期的《导引》、东汉后期的《华佗五禽戏》等都是为强身健体、预防和治疗疾病而创编的体育舞蹈,表明我国从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制社会时期,已开始运用某些身体活动为自身的健康服务,实现身体保健、祛病延年的目的。

1.2 体育保健学的形成、发展是医学和体育的有机结合。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并在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交叉科学。它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在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的人的解剖生理特点,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结构、机能、素质发展变化的影响[2]。

2.加强体育保健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很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要求现代人必须具有更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素质。

然而,在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发生两名参赛者猝死的的悲剧,这给世人搞响了警钟。按理说现在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而且营养过剩都到了需减肥的程度,但现代年轻人的身体素质,反不如五六十年代营养短缺的人们,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怎样进行科学地健身锻炼?怎样进行修身养性、自我保健?这是我们体育保健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3.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中应加强保健教育

3.1 在大众体育中提高国民的体育保健意识。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健身意识,让国民真正意识到体育运动在得到身心愉悦的同时,更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就需要进行有关的体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尤其是健康保健知识的普及,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终身体育以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为宗旨,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健身理论为重点,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并对他们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者能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

3.2 切实落实学校体育保健教育的实施。新世纪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健康等内容。显然,现有的那种体育教育模式与当前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的需求,已不相适应。社会在呼唤新的课程体系的出现。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只对体弱多病的、有残疾的和身体异常的学生开设了一个专门的课,有的叫"保健课",有的称"康复课"。而本人则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对在校的学生都开设体育保健及相关知识的选修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才能养成科学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从而达到健康学习和生活的目的。

3.3 竞技体育中加强体育保健教育的必要性。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过程。由此可看出竞技体育对运动者体质、体能、心理等生理指标是高要求的。

4.小结

在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不同领域中,都应加强"康复、保健、健身"相结合的教育对完善和提高体育事业的进程是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意义的。它能培养参与者的健康意识,使他们掌握康复、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识,促进其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与保健打下基础,从而有效地推进健康教育。这既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又体现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的基本精神。

参考文献

[1]夏平.中国古代体育保健探微,重庆交通学院不报(社科版)[J]

[2]于从茂.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教学的思考,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J]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

篇6

[摘 要]本文探析了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体育保健课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及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提高与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健生体育保健课现状对策

1.前言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对在校学生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和本领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对学生入学的身体条件也逐步放宽。然而,现高校保健课的现状,不管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存有一定的弊端。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商学院、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天水师范大学、河西学院、陇东学院、合作师范专科学校14所高校的学生和老师4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现有网络和图书资源,查阅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和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相关文献。

2.2.2调查问卷法。根据需要设计关于甘肃省普通高校保健生体育保健课开设、教学现状问卷,向14所高校的学生和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389份,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7.25%。样本基本能代表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

2.2.3专家访谈法。访谈相关的专家、学者、保健课专任教师(采取当面访谈的方式)以及学校体育部门主管领导,并做好记录并进行总结。

2.2.4逻辑分析法。根据了解到的问题经过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总结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保健课的设置与学生对体育保健课的喜欢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是有体育专业的院校,而针对保健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只有西北师范大学一所,所开保健课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可见,甘肃省普通高校设置体育保健课的比率较低,由此可说明学校规模、师资力量、伤残及病弱学生人数与体育保健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系。

表1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现状调查与学生喜欢程度调查

学 校(所) 是否开设体育保健课 是否有体育保健课专职教师 是否有体育保健大纲 是否有体育保健教材 是否开设保健生体育保健课 学生对体育保健课的喜欢程度(350人)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非常喜欢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N=14 7 7 2 12 7 7 7 7 1 13 96 107 130 17

百分比% 50 50 14.2 85.8 50 50 50 50 7.1 92.9 27.4 30.6 37.1 4.9

3.2授课的对象没有针对性,上课形式单一。

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目的是针对那些体育弱势群体的,而实际上,选这门课的学生没有固定的群体,选修体育保健课的多数学生是因为爱好,有少数学生是为了挣取学分。对伤弱病残学生(A),完不成正常体育课的学生(C)开设该门课的高校只有1所(占开设此课程学校的14.2%),在上课形式的调查中,有6所(占开设此课程学校的85.8%)学校采用独立班上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上课形式多以课本教学为主,缺少实践,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只知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操作能力。

3.3体育保健课的教材、大纲与教师业务水平。

教材是指导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学行为的指南。在开设保健课的院校中70%的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可遵循的教材,这将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教师会什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甚至索性让学生自由活动,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没有切实可行的体育康复、保健手段和健身方法,保健课如同虚设。

教师业务水平也令人担忧,在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中,有5所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保健课教师,教学由其他体育教师兼任。就现任体育保健课教师水平,很难完成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任务。

3.4保健生体育成绩评定状况。

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院校,保健课成绩评定办法简单,具体是:

1、保健课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态度和出勤情况酌情评定,最高不超过85分;

2、保健课教师考查教学内容,评定和其它体育专项课相同;

3、考试,但只考体育理论知识;

4、保健课教师随意评定。

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学校,保健生的体育课成绩评定由教师随意评定,对保健生只考体育理论,有个别院校,保健生可申请免修体育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开课率不高,部分高校有相应的制度,但执行和完成情况不好,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固定,上课的随意性比较强。

4.1.2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教材和教学大纲需要完善。

4.1.3甘肃省部分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学习评价比较混乱,考试内容、评定标准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4.2建议

4.2.1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肢残体弱学生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从运动医学观点来看,体育保健的各种运动符合生理卫生的学原理,明确体育保健与康复的指导思想,针对高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加强体育保健运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健身康复效果。

4.2.2转变观念,更新思想,重视体育保健课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所有学生得到体育教育的机会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力。因此,必须认识到保健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2.3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推动体育保健课程的发展。保健学生的考核评价要和正常学生有所区别,要重视保健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提高。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评价标准应摒弃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考核评价标准,对成绩的评定也应扩展到“学习态度、体育保健知识、健康状况、体育意识、实践考核”具体到每个方面的分值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参考文献]

篇7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在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内25名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7岁~12岁,其中11名学生为轻度智力落后,11名学生为中度智力落后、3名学生为重度智力落后学生。

 

(二)方法

 

采用儿童智力筛查测验量表根据学生的年龄测定学生的智力水平。2013年9月每个学生入学时测验一次,2014年7月学年结束进行第二次测验,对比两次测验结果,用以探究教学有效性。

 

(三)讨论

 

根据智力筛查量表对学生各方面测试的分析以及结合学生的普遍特征,学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旨在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智力水平。

 

第一,教学原则。

 

一是分层教学原则。教师针对班级中智力落后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分层,为其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激发兴趣原则。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由于智力落后儿童注意力难以持久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设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克服儿童的退缩、压抑等不良心理,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是充分练习原则。也叫过度学习原则,是指在智力落后儿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学习、充分练习所学知识和技能,使之加深印象,熟能生巧。

 

四是学以致用原则。学以致用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要紧密结合智力落后儿童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实际,使其所学能适应参与正常人类生活的目标。

 

五是补偿缺陷原则。指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外,还要有计划地克服和补偿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存在的缺陷,通过各种活动,发展他们的活动技能,使其能从事简单的劳动,使其身心机能协调发展。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是以学科性课程为智力落后儿童认知奠定基础。

 

二是在关注智力落后儿童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同时,着重于能力培养、态度养成和缺陷补偿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开设了思品课、心理课、保健课、美工课、活动课、体锻课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高尚品质。

 

三是改变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的模式,增加针对满足智力落后儿童特殊教育需要的课程设置 考虑近几年新生肢残较多的情况,学校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增设了康复课,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将感觉统合的内容贯穿其中,使学生通过康复运动锻炼肌体功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是增强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五是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爱好,重点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发挥其特长,让学习能力较差,但在其他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三,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分层化教学法。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定势、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是生活化教学法。

 

由于智力落后学生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他们的感知速度几乎比正常儿童慢一半。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采用了生活化教学法。

 

三是情境化教学法。

 

创设生活情境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它能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体验。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情境表演,情境对话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以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四是自主化教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校活动中,也时时以学生为主。学生自主参与学校活动,不仅展示了自我,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更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融入社会,为今后能进入社区学校打下基础。

 

五是情感化教学法。

 

有人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具有不稳定、不深刻、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缺乏自信心,易沮丧、缺乏冲劲与竞争的观念等特征。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如布置温馨而又规范的教室,给学生亲切的问候与关心,学生答题正确时,教师用表扬与奖励送去欣赏;当学生不敢发言时,教师用激励的话语送去鼓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用微笑去宽容。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帮助学生茁壮成长。

 

根据实际数据显示,经过学校的教育,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智力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近年来,在校就读的学生中被送往正常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加,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学生无法完全适应外校学习生活的问题。因此,除了针对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学习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融合于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外,还需要更加努力,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将来能有更多的学生走向社区正常学校,适应学校生活,融入社会。

篇8

一、什么是艺术

休闲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一种业余生活。艺术休闲,不仅是一门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还是一幅有效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对智能、体能的调节和生理、心理机能的锻炼有着积极作用的良药。

二、培智学校开设艺术休闲课程的重要性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艺术休闲课程,是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质量。培智学校开设艺术休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多重形式的主题性休闲娱乐教育活动课程,发掘智障儿童的潜能。我校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实施后,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障儿童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艺术休闲课堂中,儿童不仅习得了丰富的知识,娱乐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挖掘了潜能;掌握了能力,有益了身心;还培养了良好的心态与生活素质,让智障儿童在艺术的课堂中学习感受科学、文明、道德、休闲,有益于儿童自身的健康,培养性情、陶冶情操、愉悦精神。

三、培智学校如何开展好艺术休闲课堂

(一)更新传统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艺术休闲等同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以致抹杀了它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使“艺术休闲”一词完全变味。甚至有人认为智障儿童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还学什么艺术,玩什么休闲,开设这样的课程根本没有意义,还浪费了学校资源。其实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首先,教育理念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我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当今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同时,艺术休闲课堂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儿童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自由方式。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是比较特殊的,正是因为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选择性课程必须是适合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有利于智障儿童全面成长的课程。其次,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出台肯定有着它可取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的功能是挖掘孩子潜能,而不是任其发展。我们必须及时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让新兴的,学生易接受和学习的教育方式引进课堂,艺术休闲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将艺术课程和休闲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将课堂开放、自由,让儿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第三,富于娱乐性的休闲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它对性情的陶冶有长期的作用。我们根据不同内容的艺术休闲活动,进行活动设计,根据儿童的喜好和特长有意地进行教学安排学习,让儿童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意识地进行自由学习。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学校艺术休闲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激发智障儿童潜能、康复儿童身心的有效途径,学校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同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深化课堂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艺术休闲课堂主要开设有舞蹈、音乐、折纸、朗诵、书画、折餐巾、陶艺、棋类、纸牌、自理、语言治疗、音乐治疗、运动、康复等十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安排有一或两位老师负责教学,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课程进行教学。在组织儿童进行艺术休闲活动时,我们充分考虑到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课程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等,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活动设计。如康复课堂中的内容有丝网花制作、软陶制作、十字绣、缝制、织补等。自理课堂中的洗菜、做饭、糕点、蛋糕制作、饼干制作等一系列的特色教学内容,不仅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也让儿童在快乐的动手中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

(三)强化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每一位负责艺术休闲教学的教师都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和个人修养,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种休闲、愉快的教学课堂,老师们每月都有一次“艺术休闲开放课堂展示活动”,面向全区、全校的教师展示自己的艺术课堂。我们的老师们不仅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每一位负责艺术休闲的教师都是经过专门培训与学习过的。如语言治疗的汪老师,专程到上海的“小小虎幼儿园”进行语言治疗的培训与学习;如折餐巾教学的徐老师,也是专程到四星级酒店里经过一周的专业培训学习;还有陶艺的刘老师,专程到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手工、陶艺的专业学习;音乐治疗的吴老师,也是专程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奥尔夫音乐的专业学习。我们的老师专业技能深厚,在艺术休闲的课堂中为儿童营造了一种轻松、快乐的课堂,使我们的儿童喜欢这样的课程,真正地在艺术的课堂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营造校园品牌文化

一直以来,我校致力于打造“平江培智,幸福特教”的甜美校园文化品牌文化,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因此艺术休闲课堂就成为了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最好的实验田。为更好地营造“甜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学校不仅优化了校园基础设施,改善了艺术教育设备设施,为每一个艺术休闲教室配备了齐全的教学教具,添置和更新了消耗性器材,增加了各种艺术休闲活动的经费等。力争使艺术休闲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支持、鼓励艺术休闲教师用好教学光盘等多媒体设备,积极开展各类艺术休闲展示交流活动。当我们走进古色古香的校园大门,一幅和谐美好的校园风景将我们吸引;当我们来到了家政教室,清新、自然、美好的生活物品编织着美好的生活情境;当我们走进音乐治疗教室,乐符和着轻松的音乐将我们深深吸引……美丽的校园环境,甜美的校园文化,都为我们的艺术休闲教室提供了完美的环境资源,让我们的智障儿童徜徉于幸福、快乐的教室里学习。同时,校园文化的发展带动着艺术休闲课堂的成长,艺术休闲课堂也成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源泉。

(五)面向社会展示自我

智障儿童在艺术休闲课堂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学会了很多的休闲方式,在艺术休闲的课堂中儿童的自我价值得到了认可。为了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我们的儿童,认识他们的价值,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个义卖活动,与共建单位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的大学生们进行互动活动。义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儿童在艺术休闲课堂中亲手制作的软陶作品、陶艺作品、丝网花、布艺、编织品等,通过让儿童自己义卖自己的作品,来体验自身的自我价值感,给智障儿童营造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在我们的艺术休闲课堂中儿童还有着更多的精彩,如舞蹈课堂中,我们排练的舞蹈“环保时装秀”节目就荣获了苏州市首届智障儿童时装表演一等奖。我们的江苏兰同学就是通过艺术休闲课堂中的写字教学,在平江区中小学生书法比赛中赢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向外界的多种展示活动,我们的儿童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体验了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儿童的文化艺术感。

篇9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培智学校 特殊教育 国家一般课程

分类号:G764

我国专门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培智学校,最早创办于1984年,最初是沿用普通小学的课程和教材。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随后,全国各地几百所培智学校一直都用统一的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近年来,由于随班就读安置形式的推广,以往主要在培智学校就读的轻度智障儿童纷纷进入了普通学校。当前的培智学校的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儿童和部分自闭症儿童为主。与轻度智障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无论是残障程度,还是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材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培智学校的教学需要。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且无配套的教学用书。因此,上世纪的培智学校统编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各培智学校的教学需求。面对无合适现成课程和既定教材可用的局面,近些年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顺应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2007年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建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该方案强调地方、学校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参与,在实行国家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倡导因地制宜设置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培智学校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从实践角度来看,源于培养目标和评价体制的差异,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管理更为灵活。在这种环境下,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本文所探讨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课程选择、修订、改编、整合等,也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可追溯到1994年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的校本化实施,距今已近20年。在一项调查中,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培智学校占所调查学校的77%,还有10%的学校准备开发。由此可见,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

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北京及上海、广东、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培智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笔者将以上述地区的一些培智学校为例,管窥当前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

北京市海淀培智中心学校的生活适应课程,其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将“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自助技能的人”。该校坚持“教、学、做”合一的课程理念,自主研发了一套以中重度弱智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生活适应为目标、以自助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学生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自助教育课程体系。

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以斯宾塞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开展智障儿童生活课程开发与研究。以生活能力训练为核心,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训练内容切合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发展的需要,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生活,达到学会生活的目的。南京市育智学校提出“社会适应”导向的课程观,认为智障学生除了要学会生活自理以外,还应学习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将课程的选材方向归纳为五个方面:“购物、交通、交往、体健、休闲文化”。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中重度智障儿童成为“社会人”。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培智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教育建立在了解自我、表达自我及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该校坚持“生活即教育”,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确立了从基本的生存能力到较高的生存质量的宝塔式分类推进的教育总目标。

总之,虽然提法有些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有差异,但“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培智学校基本都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教学。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广为认可的价值取向,是各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所共同追求的总目标。

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因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可划分为多种类型:依据开发的范围,可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又称完全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依据开发主体的变化,可分教师个人、教师小组、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种类型:依据课程开发的程序和主体参与的程度不同,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结合当前培智学校课程开发的具体情况和特色,本研究主要以开发范围为依据,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全科课程开发和部分课程开发。

2.1 全科课程开发

当前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组成。但时至今日,国家层面的一般性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培智学校实行全科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是指,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一般以《中度弱智儿童训练纲要》的精神为基础,根据《纲要》提出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相应的教材。全科课程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以核心课程统领。安华培智学校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健康为辅助课程,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特长训练、实践活动为选择性课程的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系统。该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研究制定从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的培智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按学习领域将课程划分为:(1)基础性课程(语文、实用算术、美育);(2)功能性课程(感知、康复);(3)技能性课程(自理、社会适应、常识、劳动技能)。这与南京市育智学校以及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类似。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包括社会化课程、体能课、图形操作课、情绪分化课。

一体化课程。北京市宣武培智学校为智力、语言、情绪障碍的学生以及孤独症、多重残疾的学生提供了一体化的校本课程。该课程包括社会技能、沟通、认知、劳动、运动、娱乐休闲等六个教学领域。

上述全科课程在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采用主题教学、活动统领各个领域和各个科目。这说明培智学校都较为重视课程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然而,培智学校是否都具有进行全科开发的能力?所开发的课程是否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契合?怎样凸显校本课程的特色?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一直存在。

2.2 部分课程开发

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基本保留原先的课程内容,仅对某一科或某些学习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地方区域优势和生源特点,通过对课程的改编、整合或重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比较典型的部分课程开发的例子有: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智障学生开展适合本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缝纫、编织等加工业实用技能的培养;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侧重于智障学生的艺术休闲课程开发;大连市中山培智学校开发的智障者工艺美术课程;海淀培智学校开发的社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基于智力障碍学生人际交往潜能现状和初职校现实的问题背景,开发了适合于轻度智力障碍学生的人与社会课程,等等。

3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与问题

3.1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实践,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2)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得以更好地体现。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3)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书面成果丰硕。以安华培智学校为例,该校已经编制课程文件8册,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网络手册(试用)》和《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试用)》等成果。此外,该校编写完成了学前、义教、职高三个学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计113册。课程成为培智学校新的课程生长点,丰富了培智学校的课程类型。(4)一些培智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以课题促课程开发,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宣武培智学校依托“培智学校包班制班级中生活化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等市级课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综合课程的开发与研究。(5)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改经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理论依据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估方式等方面,为国家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6)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增强普通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性的试点,有利于推进融合教育。

3.2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3.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较差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然而,培智学校的教师工作本身就比较繁重,在工作日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相当数量的教师只能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开发校本课程。这种疲于应付的状况,不利于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学,势必也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培智学校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难以胜任全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研究发现,仅有36%的培智学校认为本校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能“好”,63%的培智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的培训,为数不少的教师是在无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情况下边干边学。一个培智学校的教师曾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校本课程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此外,在资源和经费方面,仅有50%的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库,仅有57%的学校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项资金支持。

3.2.2 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先于国家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当前,很大一部分培智学校没有充分明确自身的角色地位,不管学校自身条件怎样,都一门心思完全重新开发全科课程,并以此开展学校的全部教学活动。事实上,这已经超出了校本的范畴和职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不等同于学校零起点的独立全科课程开发。以一个学校的力量,力图完成国家课程的任务,未能将全部的精力放在真正的校本研究上,违背了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势必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从学校内部来说,有个别培智学校甚至在没有课程论证、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的情况下编写校本教材。还有为数不少的培智学校未设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规章制度。组织零散,使得学校内部沟通不畅,教师们各自为战,各年级之间容易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目标缺乏层次性、遗漏知识点等现象。

当前,有一部分培智学校有自己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和修订。但这些评估往往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轻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再者,已有的评估往往是学校自评,只有少数培智学校是由校外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校本课程评估,这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总的来说,我国缺乏比较科学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评价标准作为监督和管理的依据,是造成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合作和共享意识淡薄,特色不明显

从已有资料来分析,仅有少部分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反映在学前特殊教育、职业高中教育课程及其他类别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方面。其他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整体上不够明显。不但总教育目标基本一致,实施教学的内容、计划、流程也趋于相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培智学校之问关于校本课程的对外交流合作不够,学校之间往往各自为战。这种情况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浪费了成本,又影响了质量。重复性高,水平低、无特色成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硬伤。在对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方面,一些培智学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作为保密材料,仅用于学校自编“教材”;也有的培智学校重视成果的公开出版,力图大面积推广。然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校际交流与合作相当缺乏,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如果能通过校际交流,将各自校本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其效果和价值将更大。

4 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性的建议

4.1 增强国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导和管理

课程开发不是随心所欲的拼盘,而应该认真选择,精心组织,严格监管。当前,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缺乏外部评价和监督的状况,使校本课程的基本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校本课程的督导机构,定期组织专家对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为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质量控制。

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课程定义将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理解以及实施方式。培智学校需要在“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这一核心问题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同时,国家应该主动担负起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修订的责任。当务之急,就是组织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的专家,做好培智学校国家规定性课程的开发工作,以缓解培智学校各自为战进行全科课程开发的压力。

4.2 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沟通与合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团队形式开展,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校内的教师之间要加强协作,以提升校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其次,是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了避免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同一个地区的培智学校可以分工协作,各校分别承担一两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做到术有专攻,时间、精力上有保证,校本课程的特色也会更明显,对提升质量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是国内外培智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我国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借鉴普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而较少关注国外其他培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模式。事实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课程开发经验,再结合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有利于拓宽思路,打破自身课程开发的瓶颈,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四,是培智学校与特殊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的合作。要达到有特色、高质量的目标,校本课程改革必须以更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基础,培智学校有必要通过与特殊教育和课程开发领域的专家合作,促进教师们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升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

4.3 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课程开发将是持续深入的过程,开发的程度越深,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多,对各种支持系统的要求也越高。培智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决定培智学校校本课程质量。要使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得以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学习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此外,如何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积极的态度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也是需要考虑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与教学相结合的持续过程。应该在合理配备师资的前提下,给教师们充裕的科研时间。校本课程开发也不仅仅是培智学校自己的事,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信息、资源、经费、设备等方面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以调动教师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

4.4 整合已有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