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27 17: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政服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1)财政资金拨付使用由层层转拨变为直达最终收款人。以前财政资金层层划拨到各预算单位,资金存放在预算单位账户,由预算单位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取消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财政资金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上,对预算单位下达用款额度,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单位对资金的管理由过去的资金流,变成现在的信息流,即单位用钱不见钱。
(2)单位财务管理的重心由资金管理转变为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不再划拨到预算单位账户,单位安排资金使用依据的是年度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只有符合年度预算的用款计划,才能办理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这加强了单位预算对于财政支出的约束力,突出了财务预算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单位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1)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化。对于财政直接支付,不再通过银行存款科目核算财政资金的领受及使用,对于财政授权支付,新增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为便于年终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新增了“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
(2)账务处理的变化。预算单位账务处理中支出的相关科目需要按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并做好明细账的归类核算工作。
·对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能力要求更高
(1)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四项改革的核心,其他财政改革最终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得以体现,因此要求单位会计人员对国家政策法规和财政改革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掌握。
(2)国库集中支付对单位会计核算要求逐步提高,核算也进一步细化,要求会计人员熟悉会计知识和财务制度,更加强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国库集中支付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化业务流程管理,这要求单位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单位预算管理不规范
(1)部分单位还是停留在传统预算的思想观念上,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主观随意性较大,预算编制不细化,没有将预算与单位管理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前瞻性不强。
(2)预算实际执行中约束力不够,如部分单位支出不按预算规定执行,一方面为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挪用、挤占项目资金,另一方面一些项目支出由于项目未落实或资金被挪用,造成项目结余过大。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与监督薄弱
(1)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部分领导内控意识淡薄,过度依赖财政、审计、纪检等外部监督,认为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控以后,没有必要再设置内部监督岗位,不按要求建立内部监督体系。
(2)单位内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财会人员对单位业务管理活动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一方面导致财务管理获取信息与业务管理活动实质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导致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偏离了预算管理规定,改变了资金使用用途,财政资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3)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控制流程不规范。实际工作中,单位由于编制紧张,人手有限等原因,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普遍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得到合理有效分离。
·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
(1)没有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设置会计核算科目,如没有按规定设置“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核算年终结余资金,而将结余资金记入“暂付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
(2)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付业务与会计核算没有进行有效衔接,会计核算没有准确按照支付业务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核算,与单位管理活动的业务实质存在偏差。
·相关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
(1)人员素质依然薄弱。部分单位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工作的变化认识不到位,缺乏对新理念、新技能的系统学习,财务管理工作依然停留于旧模式,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人员素质跟不上新的财务管理需要。
(2)信息系统基础支持不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预算单位用款申请、财政支付和银行支付资金、账务处理等均通过网络来进行,部分财务人员还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对业务软件使用不熟悉,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单位财务预算水平
(1)预算是单位资金管理的关键,有预算才有支出,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单位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2)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财政部门要对单位实际和未来资金需求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编制切合实际的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深化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全面性。
(3)做好预算执行控制。单位要按照预算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变执行中的预算,并建立财政资金使用动态监控机制,加强支出管理,避免资金浪费,及时发现和处理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改革促进管理
(1)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工作,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所有财政资金都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流转。
(2)推行公务卡改革,规范单位公务支出报销管理,确保国库支付业务反映的经济内容与单位管理活动有效衔接。
(3)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对支付业务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防范财政资金支付风险。
·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减小财务风险
(1)充分发挥国库的预算执行监督作用,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通过直接或授权支付完成了财政资金的拨付以后,为了对支付业务背后反映单位管理活动的业务单据等实施有效监督,必须创新监督模式,搭建国库支付系统全方位监控平台,以法律法规约束、规范会计核算、外部监督检查、内部审计等组成的监控防线,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统一的监督检查程序,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单位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规范日常会计管理工作,熟悉单位管理活动,加强资金收支情况的监督,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3)单位应结合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与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业务需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岗位,配备足够的人员,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建立岗位之间相互约束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1)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规定,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对财政授权支付和年终结余资金的核算分别设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严格按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设置明细,做好国库集中支付与账务处理的衔接工作,使单位财务信息与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信息保持一致。强化单位内部信息沟通,让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单位管理活动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强化配套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1)单位应强化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财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促进技能更新,培养一批既精通财务管理知识、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业务知识,熟悉掌握新的业务操作方法和流程。
(3)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篇2
关键词:家政服务 前景分析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3.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292-02
家政服务是众多服务行业中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在服务业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可。家政服务已经走进千万人的生活中,根据家庭展开的一系列家务活动处理,是目前我国行业发展前景较为远大的行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深化,家政服务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但是,受传统观念、从业人员素质、服务领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家政服务业发展受到了制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急需解决。
一、家政服务的前景分析
1.我国产业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的现状表明,社区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从这组数据中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第二产业迅速往第三产业发展。有关服务业的就业率占到的比重快速增加。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从第二产业向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中,社区服务业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在这个行业急需大量的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第三产业总量的加大,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城市居民家庭对社区服务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根据人社部抽样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需要社区清洁、家电维修、上门送报、社区保安、房屋维修等19项社区服务,这样看来,在每个中等城市中,几乎有三十多万家庭都有社区服务消费的需求,相关服务需求可以为全国就业市场提供临时就业岗位接近十三万个,这样又能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据此进一步推算,全国3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43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中,人们对家庭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就可以为社会提供1500万个工作岗位,对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讲也是一个较为可观的数字。除此之外,全国还有192个中等城市和400多个小城市,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因此,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有极大的消费需求。
3.社区服务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在社区实现就业相对较容易。根据我国的当前就业情况以及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较大一部分下岗职工和长期失业人员难以实现再就业,主要存在的原因就是劳动者自身的原因,比如: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不强、劳动者年龄过大等等。但是,社区服务业的相关工作岗位对人们的要求较低,不需要有过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因此,社区服务业可以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便利的再次就业的条件和环境。
二、家政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在家政服务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根据分析,家政服务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政市场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难以实现规范化。我市家政市场中存在非法中介,存在较为严重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行为,导致许多家庭受到较为严重的侵害,但没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受害者也没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导致规范、合理、科学的家政服务行业受到市场的排挤和冲击。存在这些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家政管理部门,没有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机构。由于家政市场没有统一管理、科学管理,导致家政市场秩序混乱,非法分子趁机而入。
2.家政市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大多数家庭存在家政服务消费需求,但是也有较大顾虑,人们不敢聘用家政服务员,主要原因就是:⑴风险意识差,人们难以对家政服务员的身份进行确定和审查,存在安全、财产隐患。⑵保险意识差。很多家庭、家政服务员缺乏保险意识。⑶维权能力弱。许多家庭通过非法中介聘用家政服务员,家庭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家政服务员进入非法中介,受到侵害,没有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同时也不知道应该找谁求助、投诉。从上述问题可以l现,就是因为家政组织和家政市场没有较强的法律规范,导致不法中介或者有不良品质的家政服务员进入家政市场,才会导致消费家庭和家政服务员都没有权益保障和法律保护。因此,家政公司、用户或者家政服务员如果有冲突,没有法律依据最终权益受到损害。
3.家政服务员培训率低。现有的家政服务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尤其是家庭相对困难的家政服务员因为要承担培训费用而不愿意参加培训;而很多参加过培训的家政服务员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认为家政服务低人一等而不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家政市场出现了“培训的不上岗、上岗的不培训”的现象,市场普遍缺乏优秀的、有经验的、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家政服务员,不少高收入白领、涉外家庭急需受过专业训练的家政服务员,复合型、全能型管家更是供不应求。
三、解决家政服务的建议
1.建立行业准入制和准入标准。建议在现有工商、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三家分别审批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家政市场管理主体,由家政行业协会建立行业准入制。新进入家政市场的中介、公司和非正规劳动组织必须由家政行业协会进行资格认定,在获得由家政行业协会颁发的行业准入证的基础上分别到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
2.制定家政行业规范。家政行业协会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是从收费;二是从家政服务行业制定统一的家政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合同;三是从家政服务员的特长以及相关经历;四是建立家政行业协会的专业网站。实现家政服务员、中介机构、家政公司联网互动。
3.建立家政行业监管。行业监管将是家政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监管有利于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相关人员必须要接受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促使家政服务行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一是家政行业协会可以对其成员单位实行统一星级挂牌,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法中介进入家政市场,扰乱秩序。
二是对成员单位中的家政服务员实行服务等级评定;根据其业务水平和家庭反馈的服务水平进行评定,要进行定期以及不定期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其服务水平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是通过设立投诉电话、服务热线、电子邮箱等方法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
四是建立奖惩机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将社会举报多、投诉多的单位列入黑名单,对其进行规范指导、教育,若教育之后服务依旧不达标,就将取消从事家政行业的资格。
五是严格把好服务员关,实现服务员身份证、健康证、上岗证持证上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家政服务行业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家政服务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有利于社会就业压力的解决。为了更好地发展家政服务业,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加强管理,为家政服务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政府应该建立统一的家政服务管理体制,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的相关法律规范,让家政服务员、消费群体权益有法律保护,建立家政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科学体系,促使家政服务行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促进家政服务行业自身的健康、快速、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阳.家政服务行业法制化问题研究[j].才智,2012.(10)
篇3
由于客服部经理调动,我受公司领导指派,负责客服部近一时期的全面工作,根据我们公司客服工作的工作重点,结合我多年从事物业客服管理工作的经验,现把20xx年上半年尤其是这段时间所做的工作及下一步工作工作安排及设想总结如下:
一、强化部门制度建设
1、由于部门人员变动,结合实际情况,对本部门工作分工进行调整,加强管理,提
高工作效率。
2、针对客服部管理制度空白的实际情况,对制度进行起草和修订。制度建设共七则:例会制度、投诉处理规定、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制度、维修处理规定、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巡楼制度、前台管理制度。并将应用表格重新按照统一标准制作,并下发使用。
3、加强员工精神风貌建设,实行每日晨会制度,及时传达公司相关文件精神,把工作落实到到实处。
4、定期召开客服部全体人员会议,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及时整改,完善和提高部门员工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
5、有针对性地开展部门培训工作,组织学习《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各项制度得到落实。
6、对B区新进员工的招聘培训工作。
二、收费管理
1、对前期因房屋质量问题而要求物业公司赔偿的52户进行沟通,经过客服部管理员、主管、经理直至物业总经理的多次艰难协商沟通,现已经集团批准同意已妥善解决35户。
2、对20xx上半年到期物业费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清缴工作,收缴率达92%,收缴金额为370,214。65元。不含前期因赔偿未成而拒交物业费的17户,并将物业费、采暖费收取及赔偿金额进行统计整理上报,明细附后。
3、家政创收收入20xx年计划为10万元,截止至7月末共收入7410元,于计划相距很大,主要原因首先为物业公司今年准备开展一些创收项目,如配送,为业户接送小孩等,但上半年一直未实行;其次是保洁人员数量精减一半,调整流动性比较大,造成计划完成率比较低。下半年由于二期开始交屋也是家政服务开展的时机,力争创收达2万元。
4、下半年收费分三部分,一是对20xx年6月30日到期因各种原因迟迟不交的21户进
行清缴;二是进行20xx年7月末到期物业费的收取工作,针对公寓多为出租户的特点,主要以电话通知辅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催缴;三是对前期索赔未达成协议的16户进行跟进,尤其是重点解决一直未来协商的5户,力争20xx年底前将此项遗留问题妥善解决。物业费收缴率力争达99%以上,采暖费收缴率达100%。
三、服务管理
1、对前期物业档案和资料进行整理,并规范档案借用制度,安排专人管理,实行借用登记制。
①对客户基本信息进行重新整理;重点对4号、5号公寓分布情况汇总成平面图,将业主与租赁住户分开,方便查阅和日常管理;
②对业主及各外协单位的联系方式进行更新整理;
③对维保厂家资料进行统计整理,联系地产办公室确定验收合格日期,为客户维修提供有利依据;
④将前期信报箱钥匙、电磁炉、门禁卡领用情况逐一进行情况统计,核实剩余数量,查找缺损原因,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⑤对现有空房钥匙及室内设施设备进行整理,安排联系维修及室内清洁工作,为销售做好准备,并实行定期空房巡视制。
2、对客户前期房间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修缮,重点处理了防水、门槛石、墙面裂纹、水浸维修、地板裂纹、淋浴屏漏水、卫生间渗水及卫生间地砖倒坡、更换室内门锁、维修入户门、维修洗水盆下水等问题。
3、对4#807因洗衣机水龙头在未关的情况下断裂造成漏水导致地板、墙面等受损要求赔偿进行处理,多次沟通业主及相关责任单位,在未果的情况下致函要求责任单位限期答复,现已做出书面承诺于7月底对业主进行地板进行恢复处理。同样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责任单位进行不同处理,如5#506同样的原因业主因漏水受损后,由物业公司将业主及责任单位约见面谈,双方达成维修意向,即为业户尽到了责任,也维护了物业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失。
4、加强走动式管理,规范日常大堂岗位及巡楼工作,组织多次集体巡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近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拍照统一整理以书面的形式,转相关部门处理,并进行回访跟进。
5、管理小区内养犬问题,一是下发“小区内加强管理养犬规定”的通知,并公示举报电话;二是请民主广场派出所配合,清理整顿违反养犬规定的业主并下发清理通知;三是专门设一部电梯,通知引导携带宠物者乘坐货梯并做电梯指示,以免人、犬冲突等问题的发生。
6、针对前期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并加大检查公寓业主二次装修情况,一经发现,按相关规定要求业主停工并到物业公司办理相关装修手续,方可开工,同时请安管部在班后及夜间按公司对装修业户的规定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四、B区工作准备
1、与地产集团销售中心沟通联络,取得B区所有业主祥细资料及户型图,提前做好交屋准备,提高工作效率。
2、对B区交屋需要的程序、资料进行思考准备,改进完善制定A区交屋程序,避免产生同样的错误及失误。根据A区资料参考《物权法》等法规对B区所需文件进行整理准备,并请示集团后准备印刷。
3、进入B区施工现场,了解进度,对已完工项目进行初验,为正式接管开始准备工作,为10月1日顺利交屋做好准备。
4、下半年进行B区全面交屋入伙工作,安排交屋后需要维修项目工作,做好回访。
5、B区交屋入伙资料的存档工作,钥匙的保管借用管理。
五、保洁管理
1、接管管业部后,针对之前存在的问题,立即对工作情况进行整体安排。一是对人员分工、工作范围、工作标准、作息时间、工作周期和频率等内容统计进行布置,对重组的保洁班进行内部选拔,目前已选出试用班长两名;公寓实行二班制,保证早8点前将公寓大堂全部清理完毕,给业主留下清洁明亮的视觉享受。
二是对公寓及商街工作标准进行提高及细化,加强清洁质量;三是对费用计划进行掌握,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新思路,节支增效;四是协助仓库管理员合理储存和使用保管保洁用具,用品,进行建帐,入库、领用严格实行登记,并由领用人、班长及经理签字后方可出库,并控制其合理的使用,并进行月底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2、日常保洁管理。一是对保洁班目前工作依照考核标准进行每日巡查,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二是组织班长召开工作布置会议,对其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事后有总结;三是定期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进行阶段性总结,将新标准、新要求在班组内进行贯彻落实提升班组精神面貌。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整,保洁工作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从工作质量标准上均有明显的改观,多次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及表扬。
篇4
摘 要: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利益机制,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往往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求形成,具有学历化、短期化的特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比较差,合作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建构多赢的合作体系,提升合作办学的治理能力,既关系到校企合作实效的达成,又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式,也形成了对合作办学理想路径的预见。
关键词: 治理视野 校企合作 多赢体系建构
理论界对于“治理”一词有形色不一的定义,但得到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则是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提出的,他们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又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治理这个概念具备以下几点特质。
1.制度性。治理作为一种对共同事务的管理和对各方利益的调和,内在地寓含着一种制度性。因为无论是对共同事务的管理,或是对多方利益的调和,都离不开良好的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
2.协商性。有别于管理的行政色彩和自上而下的垂直性,治理强调各个主体是平等的、合作的,它强调的是民主、协调、沟通,强调民主性、公开性和协商性,关注的是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治理之于管理的一种扬弃与超越。
3.多元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不同,治理最突出的是要依法管理,表现为一种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治理的主体往往是多元的,即不仅重视政府的主体作用,还重视社会和民间的主体作用,不仅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还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治理更加强调多方参与及各方利益的兼顾。
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倡导并逐渐流行,至今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从治理的视野审视当下的校企合作,其存在的问题是显见的。
其一,缺乏对合作制度的优化设计。纵观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过性及短期性的特点,往往以一临时协议代替合作制度,缺乏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顶层设计。其二,缺乏对运行机制的共同商定。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是在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引导情况下的独立行为。学校主动积极而企业被动应付,意愿不强,在操作过程中,合作双方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基本上就是学校在“唱独角戏”,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其三,缺乏对主体利益的多方兼顾。现有的基层电大校企合作,更多的只是学历提升,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确立学校的培养目的,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制。总体而言,现有的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既没有遵循企业的需求、互惠互利,又没有真正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缺乏共赢这一校企合作的核心动力。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利益机制,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往往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求形成,具有学历化、短期化的特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比较差,合作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建构多赢的合作体系,提升合作办学的治理能力,既关系到校企合作的实效的达成,更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进行了多年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式,也形成了对合作办学理想路径的预见。
一、优化制度,完善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几乎都是在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状态下开展的,因此,对校企合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晰又相互协调的组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治共管的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是推动校企合作有序运作的基础。
在奉化电大的校企合作探索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与力邦社区的合作。力邦社区是由西坞街道与奉化力邦投资公司合作建设的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该社区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2800多名居民,推行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人性化服务,已成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样板。在与该社区合作的初期,就做好了顶层制度的设计。
首先,建立了基地管理机构。从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保障校企合作,完善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管理,对于提高校企合作质量起显著推进作用。为此,奉化电大主动出击,积极理顺政校关系、社校关系,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当地政府及相关社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市政府、教育局及西坞街道、力邦社区的支持下,落实了场地、设施、人员等基地的构成要素,并成立了组织机构--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实施。管委会由市教育局、西坞街道、奉化电大、社区相关负责同志和学员代表组成,下设培训部和学习部,培训部负责基地非学历培训工作,学习部负责对就读电大的力邦社区居民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其次,健全了基地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基地有序、高效\作的基础。基地管理委员会在经过调研及磋商后,制定了基地管理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是人员管理制度。基地根据外来务工人员集居区的特点,制定了《基地管理人员聘任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导师制度》等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了民主聘任、以人为本、注重绩效的原则,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教师及学员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经费管理制度。规定了多功能电脑房建设和管理经费、教学资源开发经费、基地师资培训经费、优秀管理人员和优秀学生奖励经费使用细则等经费管理制度;明确了经费的来源及支付规程,有效保障了基地经费的开源节流、规范使用,以实现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新市民”学习支持基地的硬件设施主要是多功能电脑房,内有30网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和双向视频设备,内部设施比较贵重,为防止不必要的损坏,基地制定了电脑房使用规程,建立了完整的设备台账,制定了维护规程,在鼓励居民使用的同时,要求居民爱护设施设备,对正常性的损耗、损坏、教室维用由社区负责,网络设施设备的维修由电大负责。
最后,科学制订了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合作实践中,学校主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并与社区企业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对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大纲设置等教学链结构的重审与研究,从教学计划、专业选择、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管理流程等方面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形成企业学习计划书。共同审定并构建了比较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实训实施有效的评价。
二、有效整合,建设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成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基层电大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现有的合作办学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加之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基本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学校只有牢固确立治理的意识,在把握办学主动权的基础上,对外更好地理顺政校关系、社校关系及企校关系,保障社区、企业有效参与校企合作管理的权利,同时,有针对性地吸收各种社会资源,使之尽可能地达到合理状态;对内组织协调好学校内部的人财物及时间空间信息这些管理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设计安排,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在奉化电大的合作办学实践中,充分践行了治理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高效健康运行。对外,形成“政府主导、电大主体、多方联合”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指政府行为导向机制,市教育局在基地建设中起指导和引导作用,为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制度、组织和经费保障,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电大为主”即学校负责基地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基地师资的培训、培训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实施等基地运作的主要工作,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历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多方联合”指学校与力邦社区、西坞街道成人学校、社区周边企业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整合这些单位的人力、信息、管理等资源,共同为新市民服务。健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明晰了各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保证基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见图1)。
对内,积极打造基地新市民“3S”学习支持服务机制;“3S”(Study; Support; Service)体系中,Study,Support,Service分别指学习、支持、服务。“3S”机制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即机构、人员、平台、环境和对象。机构是体系的基础与保证,它是多层级的,机构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与人员配备直接影响机制功能的发挥;人员主要有三类教师、技术人员和教学服务管理人员;平台主要指为新市民自主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条件;环境等服务环境包括社会、经济、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服务;对象主要是力邦社区新市民学习支持服务基地教育的新市民群体。该机制由支持环境、学习者、支持者、支持内容、支持方式、支持策略等构成,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互动、信息互通、多样服务的目标(见图2)。
三、因需施教,构建互利多赢的合作模式
针对我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学校热,企业冷”问题,许文全认为高校应主动回应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需求,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尺构建并完善企I合作利益链。选择好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寻求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基础。
目前,奉化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扩大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其中,在要素结构别强调经济增长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基地“3S”体系必须与奉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来自政府政策方面的倾斜与支持。具体来讲,一是在需求结构方面,基地“3S”的构建与实施必须在做好电大学历教育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学历后续教育,以满足奉化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二是在供给结构调整方面,基地的未来发展要在继续发挥县级电大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各类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以课程资源为主的建设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社区居民技能提升的教学资源建设;三是在要素结构转变方面,要关注基地支持服务的质量,建立更加科学的基地培训质量标准和考核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基地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根据新市民的实际情况,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方法等。为增强基地“3S”体系内容的针对性,基地管委会从学习内容的需求、不同年龄的需求、学习载体的需求三个方面对新市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不同结构人群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学习需求,以确保基地提供的学习(Study)内容的有效性。一是职业技能学习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社区新市民工作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区新市民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地管委会根据奉化区经济发展特点及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学习培训需求,安排学习培训的内容及课程。一方面推出了专业技能培训,主要提供电脑、家政服务、初级会计人员等专业技能证上岗培训。另一方面推出了双证制培训。参照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双证制改造计划”的做法,把高中学历教育班更名为“双证制高中文化培训班”,使学生在获得高中文凭的同时,还可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家政服务证书、电脑初级证书等,增强新市民就业竞争力,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二是新市民素质学习培训。市民素养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市民素养是加快城市发展的灵魂。基地管委会结合力邦社区新市民的特点,筛选科学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方式,让新市民爱学、乐学、会学。首先,推出了奉化方言和奉化历史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解决了新市民与本地人的语言沟通问题,增强了对奉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快了新市民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其次,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讲座。针对新市民心理特点,开设了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例如《如何认识自己》《管理沟通的技巧》《如何排解工作与生活压力》《青春期心理压力化解》等。通过学习,帮助新市民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提升情绪自控、压力化解及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再次,加强了法律意识、安全教育学习培训。结合国家普法教育,对新市民开展《劳动合同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宣讲活动;开展针对性的法律案例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联合司法等部门,深入力邦社区为新市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同时,利用讲座、知识竞赛、板报、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开展安全宣传教育,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现场参观以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有效强化了力邦社区新市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最后,提供文明道德修养培训。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国情、区情,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交礼仪等教育,引导新市民养成文明做人、规范做事的良好行为规范。三是学历教育学习。积极鼓励力邦社区新市民参加电大的开放教育,圆大学梦提高学历层次。由于送教上门,尽力为新市民提供周到贴心的学习支持服务,实行人本化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市民报读电大人数逐年增加,居民的学历层次得到快速提升(见图3)。
此外,基地管理委员会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二三”培训模式,即“构建三类培训项目、实施三大培训策略。1.三类培训项目。“三类”培训项目是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企业一线工人培训和创业人员培训;例如针对社区居民中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队伍扩大,管理理论知识缺乏的现状,基地管委会主动与社区联合,开办多期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发展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基层管理队伍素养的提高。2.三大培训策略。“三大”培训策略是指上挂式培训(同政府培训项目挂钩)、横联式培训(与社区、企业联合)、下辐式培训(自愿培训)。例如力邦社区所处的西坞街道亿元企业3家,5000万元规模企业4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5家。力邦社区居民大多在这些企业里工作,所以基地的培训坚持以力邦社区周边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居民的工作应用为目的,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训场地。在西坞街道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基地管委会与社区周边企业进行了广泛沟通和磋商,至2012年底,确定宁波豪光服饰有限公司、奉化恒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奉化市西坞雁华电子厂分别为服装、机械和电子培训实训基地。例如2012年春季我校与宁波锐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定单式培养”方式,送教上门,进企业办班。首次合作招收学员72名(95%学员为新市民),专业为开放教育专科“数控技术”和“物流管理”。此举得到市政府、教育局领У母叨戎厥蛹吧缁岣鹘绲某浞挚隙ǎ奉化日报、奉化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奉化电大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合作,共同为新市民服务,既有利于提高新奉化人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快速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奉化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了力邦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又有力地助推了本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又为奉化电大合作办学探索了新途径,为基层电大更为有效地参与社区教育,寻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式。互利多赢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合作成效,又保证了合作长效,推动了合作办学的良性运行。
由管理转变为治理,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区别,更是思维方式及行动逻辑上的调整,有别于管理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及行政色彩,治理强调各个主体是平等的、合作的,强调的是民主、协调与沟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相对于单一校园环境培养办学而言的,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模式,在实施校企合作中必须处理许多关系,建立起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高效的运行机制,对各种主体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找到合作的结合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才能更好地激发校企合作的意愿,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文全.构建校企合作利益链的必要性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3(13):282.
篇5
【关键词】社区服务资源;居家养老;养老模式;社会公益互助;养老体系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老年人群的和谐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老年人维持正常生活困难的帮助;二是老年人发展需要的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人类会面临更多由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虽然老年人的困难和需要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养老问题。
一、养老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划分养老模式有两个划分准则:一种是以照料老人的方式为依据,把养老模式划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另一种则以经济供给形式为依据,将养老模式划为家庭和社会养老两大类。本文以照料方式为划分标准的城市养老模式下,从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及其养老服务设施基本状况跟老年人具体需求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入手分析,并深入探讨现阶段城市养老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一)机构养老
该养老模式即为每月向养老机构上缴一定额度的费用,就可享受该机构给予老人在护理、饮食、居住等相关养老服务,这机构养老适合老年人安享晚年,养老院、福利院、护理院等均属于机构养老的服务范畴。机构养老服务有以下好处:给予老人专业的护理,其子女不必为父母晚年操心;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可悉心照料独居老人的生活起居。
(二)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不同,与过去的家庭自然养老也有很大区别。它以家庭为主导,辅之以社区服务,服务内容涵盖老人的生活起居、日常护理、家政及精神慰藉等方面,居家养老分为上门服务与社区日托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还引进了另外一种服务更为专业化的以养老机构为依托的服务模式。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越性集结在一起,是现代老年人较为理想的一种养老模式。其社会成本不高,能有效利用资源,且费用不多,老人不必远离原来居住的社区及房屋,便可获得温馨的养老护理服务。
二、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及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一)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
生理特点:人类从出生到18周岁为成长期,19周岁-45周岁为成年时期,46岁之后身体逐步走向了下坡路。到了老年期,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面临体内各项组织器官衰老、生理和整体调节机能严重下降。表现在外的是:面容衰老、反应迟缓、活动能力变差、以及健忘和焦虑等状况的出现,自理能力差。
心理特点:一是自尊心理,许多老人认为:儿女对其百依百顺,不断恭维才是对他的尊重。二是孤独心理,许多人退休后无所适从,甚至会感到茫然若失,不善言谈、性格孤僻也成为了这一时期老年人的主要心理特点。三是患得患失心理,例如好猜忌、敏感等。许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要明显重于身体。
(二)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
为进一步对浙江省养老方式进行一次准确无误的摸牌,作者以浙江省部分城市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老年人对养老方式选择这一话题进行了周密地调查。
1. 问卷编制。本调查内容的调查方式为实地调查。在调查对象选择上分别针对浙江省部分城市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具体的调查人员选择上,选择了随机抽样的方式,最终,本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为2000份。为了预防主观判断所引起的失误,在本问卷采用了“隶属度赋值”方法,即:将定性指标分为A、B、C三个部分,并对每个选项所对应的内容予以明。
2. 调查结果。(1)根据调查结果,浙江省老年人目前的养老方式选择在家养老的占67.7%,选择养老机构的占20.1%,选择在家养老的占12.2%。(2)浙江省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的原因。从对问题“浙江省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在家养老的原因进行调查后发现:身体状况良好、家庭成员能够照顾自己和对养老院条件不满意这三个因素是主要诱因。(3)浙江省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原因。在对问题1选择养老机构进行养老的501位老人进行该问题的调查后发现:子女不在身边、和家人关系不融洽、身体状况不好和认为自己在家太孤独是主要原因。(4)浙江省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有47.60%的老年人不知道社区有专业的养老服务,62.60%的人不清楚,知道的占19.80%。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自理能力明显下滑,需要能够提供洗衣、打扫卫生和做饭等一系列家政服务。从老年人身体和需求角度出发,家政服务是社区养老首先应该提供的一个服务项目。
三、人口老龄化给老年人供养水平带来的问题
老年人供养水平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衡量标准不能仅限于经济。供养老年人的前提条件是经济,只有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社会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供养内容及养老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老龄化还将制约供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家庭规模锐减,赡养压力上升
就当前浙江省人口年龄分布结构来看,受计划生育影响,多数家庭夫妻生育的子女数迅速减少,从而使得家庭规模变小。在老年人不再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的境遇之下,那些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服务、没什么经济来源的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子女。另外,老人的体质状况与自我养老能力对其晚年养老生活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总之,家庭规模不断减小的过程中,照料老年人的生活的压力却在日益增加,成为浙江省人口老龄化情况之下老年人供养水平欠佳的主要问题。
(二)改变了家庭的理财模式,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人的寿命在逐渐延长,这也表示退休后的日子更长了。为了保证和提高自己老年的生活水平,储蓄成为许多家庭的理财之道。从个人方面分析,预期寿命的延长说明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及强度应相应增加,在工作期间必须增加储蓄。从家庭方面分析,可以推测出家庭成员的养老期限后,整个家庭就必须根据现期收入及将来的预期收入去消费。上述这些养老投资形式对国民储蓄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切的意义。
(三)人口寿命延长,社会医疗压力加大
在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深度发展影响之下,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这无疑延长了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年限。同时,随着老年人的年龄递增,其生活自理能力却在下降、患病的可能性也比从前更大,而医疗护理费用与生活照料时间及成本都在上升。老年人是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最大使用群体。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浙江省,社会医疗压力将会日益加重。
四、浙江省养老模式的发展
浙江省养老的基本模式可以考虑家庭养老、家庭与社会协助养老及社会养老结合发展,从而构建依托“社区服务资源”的“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的养老体系。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其他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与制度。从经济角度分析,家庭养老以家庭为载体,具有自然实现和完成养老保障功能和过程的优势;另一方面,受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影响,我国素有“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因此,家庭养老也是最为原始的一种养老模式。
(二)家庭与社会协助养老
家庭与社会协助养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家庭为核心,结合社会养老,另一个是以社会为核心,以家庭协助养老。就浙江省总体水平来看,尚处于第一阶段。而从“家庭养老”上升到“社会养老”,这也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可以预见的是:两个阶段和模式之间的转换需有一个过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同发展将一直存在于未来的某一发展阶段中。
(三)社会养老
随着浙江省的老龄化问题不断加深,诸如:一对年轻人赡养4-8位老人、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将会日益严重,而这部分人单纯借助家庭养老或是家庭社会协助养老等方式安度晚年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浙江省的统一协调之下,集合民间资产,增设养老机构、慈善机构等多元化社会养老机构则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五、构建“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的养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深化社区养老服务内涵
1. 理论分析。浙江省开展社区养老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规则出发开展社区养老,首先解决老年人的困难,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同时还要具备选择的空间,让老年人有自己挑选的可能。要做到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服务和便利。把养老的各种设施和居住居民的生活结合起来,保证不但可以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服务,还不会影响到社区内另外人群的生活。此外,要在各社区内营造互帮互助的气氛。让老年人彼此之间更加熟悉,增加互信。浙江省建设养老社区还要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取最高的社会利益。
2. 实际操作规程。(1)构建完备的医疗系统。医疗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善社区医疗设施和改善医疗环境就成了改善浙江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主要手段。构建满足社区养老需要的医疗条件,除了要完善医疗设施、提供温馨的医疗环境之外,还要主动了解社区管辖范围内老人的具体情况,经常开展医疗知识普及和常见老年疾病的预防和急救。(2)提高社区家政的能力。步入老年之后,人的生活逐渐开始出现变化,其生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外来帮助的程度逐渐加深。社区提供服务的时候要针对这种特征,寻求专业的家政公司或者由物业公司牵头,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家政服务。(3)打造社区养老人员队伍。社区养老是一个复杂的项目,需要专业的人员提供专门的服务,这就需要各社区服务管理部门要大力提高服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加高服务人员进入服务行业的门槛,进行凭证上岗制度管理,逐渐优化养老服务人员的构成管理。(4)扩大养老资金筹集来源。就现况而言,浙江省经济虽然较为发达,但是对基层养老的投入相对较为单薄,家庭的经济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居民养老的水平。在增加养老投入方面,依靠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养老设施的建设是不可能。因此,浙江省必须须扩大养老资金的来源,开拓养老资金的筹集面,逐渐实现社会募集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资金筹措形式。
(二)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制
1. 整合资源,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当人进入晚年时期,想要延缓身体机能的衰老,就要加强身体的锻炼。社区养老首先要对社区内已经具备的锻炼设施进行排查,对现有的锻炼设施进行整合,对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锻炼设施进行维修和保养;对不可以使用的锻炼设施进行更换或者拆除。同时根据现有经济能力增加一些事儿老年人锻炼的健身器材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2.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不同的社区,老年人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社区建设也要有所区别。在社区养老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长远着眼,对养老建设有一个规划,让养老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养老,要提供配套的、系统的服务,彻底现在的个体化养老形式。对有意建设养老院的单位,可以适当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已经建成的养老院,可以根据养老院的入住老人和养老院现有的养老水平,有目的的进行适当的扶持。
3. 扩大养老服务队伍,为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养老建设不单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养老更关注的应该是老年人的内心,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发展,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造成现在很多的老人都是空巢老人。因此,在社区养老的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吸收那些可以理解老人内心的服务人员加入到养老服务人员的队伍中。
4. 应用信息化手段,为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时展的潮流。在社区养老的建设过程中,增加其信息化程度不但可以精简养老服务的流程,而且可以提高养老建设的效率。加快养老服务中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对社区内老年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社区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调控,逐渐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社区养老体系。
5. 加强跟踪独居老年人变化工作。各社区、街道办事处对老年人的信息进行全面且系统的管理。特别是老年人的动向,社区和街道管理人员要更加的关心。同时,把大的社区划分为一定的区域,配置专门的区域管理员。组织义工和志愿者和老年人结成对子,通过电话、上门等方式对老年人的资料和动向进行管理。对老年人的相关情况做好记录,确保老年人的健全。
(三)推进养老机构建设
为了优化浙江省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必须增加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完善其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建立相应的科学规范,对养老部门准入、运行和退出实行严格的奖惩和监督。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扶持要建立统一的规范,根据养老部门的设备、养老人口、服务人员的配置等相关资源发放适当比例的资金扶持。可以在养老部门的建设中引入协会制度,对浙江省养老市场上的养老组织进行行业培训和管理,对养老组织的运营加以帮助和引导,从而在政府部门和养老部门之间扮演好中介的角色,不断推进浙江省养老部门的持续运行。
(四)完善长期照护体系
1. 提倡老年人自助互助。老年人要对自身的健康有合理、科学的认识为。在长期照顾体系形成之前,首先要对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别人再周到的服务,也不如老年人自己对健康重视。为了缓解浙江省社区养老问题,老年人互助、自助的养老模式是及其值得提倡。在社区养老建设的过程中,要提倡老年人之间的互助,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家庭,这就导致对老年人进行长期照顾的提供者将会出现大规模的缺失。所以,在那些低龄的老年人群体中发展出照顾资源,对老年人实行互助是极有必要的。
2. 以家庭为基本养老单位。对长辈的孝敬和奉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这种养老形式却有所衰退。年轻人除了要赡养父母、供养子女,还会有房贷、车贷等贷款压力,在庞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多数人不会选择送长辈进入相对昂贵的养老机构颐养天年,于是导致部分老年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想要解决这种困境,只能采取雇佣当地的低收入者,对老年人进行必要的照顾。此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出台一定的政策,为外出打工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带薪休假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多在家照顾父母。
3. 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虽然家庭是养老资源中的主力军,但是也必须构建一些社会养老组织,对那些孤寡老人或者是家庭确实照顾不到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拂。空巢老人的现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两条政策的推出就可以改变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打破以往的那种“小家”氛围,为老年人构建社区这个“大家庭”。
4. 构建政府法律、法规,保障养老建设。目前,出现了很多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家庭养老的问题上缺少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只是单独依靠自己自觉和道德约束,在法规约束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浙江省有关部门应增加养老方面的法规完善和制度建设,为养老建设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五)社会公益服务养老“银行”建设的构想
1. 社会公益服务的参与人员与受益人员。养老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有更多的开拓创新精神,才能提升当前的养老服务水平。可以借鉴公益献血中“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中来,建立一个类似献血档案的社会公益服务“银行”式记录,以社区为单位,所有常住人口中的具备公益服务意愿的、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其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在有关部门的社会公益服务档案中累积,所有公益活动的付出,都可以为自身或家人的未来养老换来相应的回报。
2. 社会公益服务的具体内容。社会公益服务的内容可以覆盖面广一些,但主要还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服务与医疗护理服务两大类。日常生活服务可以包括洗衣、做饭、买菜、打扫卫生等家务类的体力服务,或者陪聊等精神上的抚慰服务。医疗护理服务可以包括陪同就医和居家医疗护理或陪护服务。此处以小时数作为公益活动量的累计,但也不是单纯的时间累积,可以引入服务内容难度的高低及服务效果评价等,划分不同的公益服务等级,越高的服务等级,对应的服务小时数越多,这样的综合性累积能够更加公平。此外,关于医疗护理服务,由于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所以需要争取社区医院或医疗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复杂的医疗护理服务最好由医务人员担任,参与服务的医务人员,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公益服务小时数。
3. 社会公益服务的管理与监督。以社区居民服务点为管理主体,负责社会公益的养老服务“银行”的建设和管理,其监督责任可以由服务参与人、受益人和社会、个人、政府相关机构共同进行,还可以筹建社区公益服务志愿者委员会,负责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效果评价维护等。建议每一个社区都成立“服务评价考核组”,在评价考核公益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宣传社会公益养老服务活动的意义及内容,维护服务参与人、受益人的权利,对各类公益服务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全面推动社会公益服务养老“银行”的发展与完善。
六、结语
浙江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人均年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其经济与社会改革也走在前端,在该省试点“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的养老体系,无论是民众观念还是资金支持,都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新颖的养老体系重在社会公益资源的成果累积,用行动换收益,成立个人社会公益服务“银行”,制定社会公益服务的具体内容,通过个人公益服务时数认证系统,实现全省数据共享,个人累积的服务小时数能够在自身或家中老人需要的时候取出,换取相应的社会公益服务,真正做到“居家养老”“社会公益互助”二合一,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剑伟.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09.
[2] 田逸娇.英、美、日三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1).
[3] 陈成文,孙秀兰.社区养老服务: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0(01).
[4] 江立华,沈洁.中国城市社区福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篇6
2016年调查报告范例一:
为学习先进经验,推进我县养老体系建设,近期县委副书记、县长xxxx,副县长xxxx带领有关部门赴xxxx市进行了参观学习。先后参观学习了xxxx市xxxx区福利中心(公建公营)、xxxx区89000民生服务平台、xxxx区福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xxxx乐天养老中心、招远市社会福利中心。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单位的经验
参观学习的养老服务机构,目前在全省养老服务方面,从建设规模、运营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标准、专业程度、产业运作等方面都有很强的代表性,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建设规模大。xxxx乐天养老中心项目,由企业集团承建,由省发改委立项规划建设集公益事业、养老产业为一体的社会公益项目。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规划占地40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以满足3万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期项目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提供7000张养老床位,年均接待老年人9000人。xxxx市xxxx区民生信息服务平台,把89000民生服务中心作为民生领域一号工程。中心呼叫大厅设有49个坐席,点对点承接群众电话、短信、网站、微信等服务诉求;民生大厅设有25个窗口,面对面接待群众来访。同时,借助国内领先的智慧民生社区项目,将智慧移动理念植入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远程医疗、数字养生和居家养老等个性化服务,首批2万部一键通手机已免费发放到全区70岁以上老年人手中。
二是经营主体活。招远市社会福利中心,是招远市政府投资由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招远市金都医院租赁经营,集养老、医疗为一体的现代化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总投资3.1亿元,占地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620张。该中心的建设,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要求其发挥托底保障作用,发展成为招远市集护养、休闲、医疗为一体的大型公益性养老机构。考察公办民营的单位是非政府组织在运营,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强,管理、研发、服务团队精干高效、有事业心。
三是产业链条长。xxxx乐天养老中心项目在做好养老服务业的同时,重点打造养老服务产业,在优先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加强残障老人专业化服务。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娱乐等需要,开发老年产品用品,真正把老年服务业办成了老年产业。涉足院舍养老、医疗卫生、居家照料、老年餐饮、清洁管家、护理教育、老年用品等领域。
四是服务标准高。考察的几处养老机构都结合实际探索出一套成熟的服务标准。xxxx市xxxx区老年人护理中心的智慧养老模式,启用老年人服务热线12349,将服务细化为基础服务、候鸟养生、异地养老、居家养老、精神慰藉、养老护理、特殊订制服务等板块,进行量化、细化、标准化服务。参观学习的养老机构均有自己的专业培训机构和团队,从具备国家职业鉴定证书护士资格的人员中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并经过养老专业护理师培训,进行全责护理训练,同时面向社会对相关管理及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如失能老人房间无异味、服务人员工作时间无空隙安排等现象,充分体现了团队管理专业化水平。所参观养老机构均实现的医养结合,如乐天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医疗康复中心已与省立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建设综合性三甲医院。乐天养老中心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复合养老的服务模式,其亮点在于将养老服务标准化、模块化,便于复制和推广,为解决社会养老难题做了有益尝试。
二、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养老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助养需求多。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8%,高于全国水平(14.8%)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老年人4.6万人,约占全县老龄人口的70%,而且每年还在递增,高龄比重逐步上升,单独居住、独自生活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需要照顾的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随着高龄比例增多而增加,养老需求日益增长。
二是全面推动养老体系建设。自2014年以来,我县将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惠民举措之一来实施,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县镇村各个层面推动养老体系建设。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场所)50处,其中公办养老机构8处(7处镇(街道)敬老院,1处光荣院),床位1153张,集中供养了74.5%的农村五保对象和24名孤老优抚对象。建成农村幸福院36处,床位720张,已运营22处;建成运营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处床位80张;民办养老机构2处(玫苑老年公寓、红枫叶老人养护院),床位252张。目前全县共有养老床位1851张,每千名老年人26 张,年底可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张的目标。
三是开展多方面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博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52名(其中8名城市三无老人)特困老人每人每月提供20个小时的无偿上门送时服务。为336名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发放了高龄津贴。采取物质配送、生活照料及家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老人上门医疗巡诊,春节前送食用油、面粉、贴春联等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构方面。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进展缓慢,7处镇街敬老院,已经运行多年,但未按要求对敬老院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人员现在只能由政府从其他岗位上调用。没有成立社会福利中心,导致部分孤儿和城市三无人员无法集中供养。
二是人员方面。养老服务队伍不专业,缺少专职护理人员。敬老院除镇街委派的管理人员外,没有专职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多年老、体弱、多病,对医疗、康复、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缺乏相应的医疗设施,缺少专业的医生进行值班。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由村(居)管理,运营不规范。
三是经费方面。建设运营资金不足,镇街存在对敬老院的建设资金和运营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部分农村敬老院从五保老人供养经费中列支2013年以来陆续成立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因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建设标准较低,达不到标准化运作的要求。
四是管理方面。养老场所隐患较多。由于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处于探索阶段,体制和政策上还不完善,大部分都是在原有闲置场所的基础上因陋就简进行改扩建,建设手续并不健全,没有通过验收或审查,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养老机构(场所)管理服务缺乏规范,目前运营的农村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在管理服务上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距离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的现代养老服务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村(居)干部对养老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村两委干部认为做养老事业无利可图、担心老人在养老场所发生意外,不愿意让老年人入住养老场所,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我县仅停留在养老服务业方面,没有形成养老产业,社会资金投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推动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建设完善养老机构(场所),实现县镇村养老服务全覆盖。根据老龄人口的基数和供养需求,科学编制养老服务机构布局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建议成立我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将老年公寓、县光荣院、县救助站(未成年人养护中心)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养护院等纳入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进医疗机构建设康复中心,实行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城市三无人员、孤儿、流浪乞讨人员、孤老优抚人员等民政服务对象及社会化养老服务对象,提高入住率、盘活国有资产。二是整合资源,通过改善提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重点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同时向居家老人、留守老人提供寄养代养、日间托养、家庭护理、配送餐等服务。探索打破镇街行政区域界线,建设县级综合性五保供养中心,将全县五保对象纳入县级财政供养范围。三是继续加强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划建设。将农村养老房建设与美丽乡村、危房改造、幸福院建设和基层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批建设,形成具备居住、医疗、娱乐、日间照料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一批公寓式(一室一厅一卫)养老房,实现医养结合、老残托养、产权集中、循环使用等多种服务功能,解决农村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养老难问题。四是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土地、场所、设施等,开办各种模式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
(二)积极推进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解决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在内的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紧张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将社区居委会综合用房建设纳入强制性规划审批序列:由规划部门牵头负责城市社区综合用房建设工作,国土、建设、房管、民政、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在县城和各镇新建房地产项目的社区,要求开发建设单位按照社区用房面积每百户(套)2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其中不少于5平方米用于社区养老设施),并按每平方米不低于400元的标准进行装修,无偿提供给社区居委会。规划建设部门在进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施工图)中明确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具体类别、建筑规模、设置位置。二是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同步建立社区家庭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活动、助餐、保健康复、日间托老等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体娱乐、老年教育、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民政服务对象信息平台,将民政各类服务对象信息录入信息数据库,根据不同业务划分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救灾应急、城乡低保、各类救助、优抚对象、社区建设等不同板块。依托民政服务对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完善老年人救助服务系统功能,建立包括老年人健康档案、子女联系方式、居家呼叫服务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信息沟通等服务。
(三)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实现对养老行业的科学监管。一是完善制度。制定我县养老服务设施管理章程流程,推动我县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出台《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农村幸福院管理暂行办法》,完善养老机构的基本规范,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和服务管理规范。二是加强养老机构管理。明确的机构建设、设计规范,行业准入、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收费机制、护理技术、食品卫生安全、医疗保障、教育培训和应急处置等具体实施细则,形成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指导各农村幸福院成立幸福院监督委员会,做到定期公示公开幸福院账目。
(四)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规范化养老服务水平。一是明确公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配备标准。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的等级,实施分级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配备比例:服务对象生活能自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10;需要半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5;需要全护理的,配备比例不低于1∶3。护理人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购买,资金全额列入镇街财政预算。二是开展专业培训。全面实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加大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工作力度,开展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评,同时分期分批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到市、省两级进行中级、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实现全县所有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场所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均能够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三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提升养老机构专业化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检查督办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二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构,制定协调工作制度,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相关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民政、发改、住建、财政、编制、人社、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和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应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三无、五保等老人的供养标准,更好地保障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推进全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2016年调查报告范例二: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不发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只有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建设,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才能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项目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县通过县四家班子领导、项目业主单位班子领导分组负责、分点联系服务项目并月报告季总结工作情况,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积极谋划项目落地,倾情服务项目建设,不断开展项目督查,强力推动项目进度。从近几年的项目建设来看,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基本建设项目118个,其中计划新开工51个,续建13个,竣工23个,开展前期工作31个,总投资108.42亿元,年内计划投资12.24亿元。今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全市排名靠后,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排全市第10位,折射出我县项目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领导和部门对项目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项目工作缺乏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近期,我县正在开展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动员会议时,已就项目谋划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就各单位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解释。但最后报到项目办的项目却很不理想。部分切块组没有集中研究涉及本组工作范围内的项目工作;部分单位上报的项目只需要一年就可实施完毕,部分单位报送的材料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部分单位报送材料未经主要领导审核,有些单位只字未报。甚至,当项目办催问材料时,个别单位答复:业务人员下乡了,报送不了材料。还有些单位负责人思想上存在误区,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事的思想,认为谋划项目累人累已,担心后期争取项目难、筹措资金难、推进建设进度难,影响绩效考评,所以不愿意谋划项目。
二是新项目大项目策划不够足。个别部门对项目谋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谋划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等、靠思想严重;部分职能部门对国家政策和市场预期分析研究不到位,在灵活运用国家政策和我县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一些主要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依旧因循守旧,跳不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办事方法,过多的重视部门利益而忽视了大局利益,谋划项目的眼界不够开阔,缺乏深度。有些职能部门办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互相推诿、拖拉扯皮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当前,我县在建的重大项目中,一部分是因工作需要或上级要求而谋划的,还有一部分是中央预算内项目,实际主动策划并实施或引进企业实施的项目不多。且从总体上看,多为小项目;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很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项目少,特别是缺乏重大产业项目支撑。
三是项目前期工作开展不够实。我县的项目前期工作被动滞后,项目申报和建设处于两难境地。项目前期工作资金、技术、人才等必备要素严重不足,相关部门技术力量薄弱、工作经费极度紧缺,不少行业主管部门不愿开展或无法开展前期工作,牵头部门发改局只有1名工作人员且非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项目工作,县里虽成立有项目办,但没有独立的编制和工作人员,项目策划、编制等工作开展艰难。部门沟通不畅,缺乏一站式服务平台,项目前期工作涉及的土地、林地、水保、环评等多个环节,手续难以审批,打消了不少业主的积极性。部分单位对项目前期工作重视不够、业务不熟,报送项目材料不齐、质量不高,反复修改完善报批材料耗时过长,影响全县项目申报成功率。目前,我县前期工作完善的项目几乎没有,没有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导致项目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差,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耽误了项目前期准备的宝贵时间,使项目对上不能申报、对外不能招商,进不了上级项目库。如国家有资金安排,我县却没有成熟的项目可以申报。另外,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部分项目土地审批权上收中央,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管理更加严格,用地指标问题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首要因素。
四是项目征地拆迁办法不够灵。征地拆迁困难是制约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县部分项目因征地拆迁未落实而一直难以动工;还有部分项目受征地拆迁的影响进展缓慢,不能按建设工期顺利完工。
五是项目建设服务意识不够强。缺乏有效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吸引力不足。部分项目存在重招商重争取、轻服务轻建设的现象。有些项目引进来了,因跟踪不到位,服务不到位,影响了业主的积极性,甚至有的中途退出了。另外,我县缺乏完善的项目招投标平台,现有的项目招投标制度不科学,程序繁杂,历时长,严重影响项目的建设前期工作进度。
六是项目资金筹措渠道不够广。由于我县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融资实施大项目难度大。而我县财力有限,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难度也大。在现有建设项目中有的项目靠贷款实施,有的靠财政拨款,有的靠上级补助,真正通过多方筹资实施的项目极少。
七是项目建设管理力量不够力。部分单位对招标机构的资质审查不严,加之我县确定招标机构的制度不科学,有时出现选择的招标机构不称职,造成有的项目投标书主要条款不严格响应招标文件也能中标,造成工程建设中存在较大争议,影响工程进度;有的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条款不全,过后又在不具备法定变更事由的前提下,采取签订补充协议等形式,对合同中已明确约定的合同价款等实质性内容加以修改;部分业主单位对监理的选择把关不严,选择的监理资质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不记监理日记,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记录的现象,在工程联系单上只签 情况属实,没有具体意见,使很多隐蔽的工程量在结算审计时无法准确核定。甚至对施工单位擅自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工程量、使用不达标材料等问题不加阻止,严重影响工程投资控制和工程质量问题;部分业主部门一但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后就放松了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一些施工方存在转包工程或同时承包多个工程现象,致使有些项目迟迟未开工,有些虽开工了但却在磨洋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大部分业主单位缺乏真正熟悉项目建设的专业人才,虽安排有专人负责,但因缺乏项目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工程监管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工程质量及投资的管理。
二、几点思考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切实强化项目工作力度,有效改变对项目建设不够重视、项目工作长期被动的现状,促使项目建设一业兴、百业旺。
一是要解决不受重视的问题。要营造一个全县上下人人关心项目工作,共同参与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首先,要从提升思想认识入手,切实提升广大领导干部对项目工作的重视程度。要通过广泛举办政策学习会、项目工作培训班等办法,把做好项目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必要性给大家讲清,让大家吃透,增强大家对项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家把重视项目工作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要从宣传动员入手,创造条件让老百姓也重视项目建设。要加大项目建设对利民便民惠民、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项目建设,关注关心项目工作,共同参与项目推进,齐心监督项目运行。再次,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开创人人重视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健全包括招商引资、项目争取、项目策划、项目推进、项目服务、项目监管等内容的奖惩机制,增强重视项目建设的内生动力,从制度上保障项目工作受重视,把项目建设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要抓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国家和自治区围绕国计民生不断出台新的稳增长、促发展政策和措施,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工作衔接和项目对接,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自治区、市相关政策,掌握现阶段国家的投资方向和扶持重点,以超前5至10年的战略思路谋划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优势、有前景、效益好、质量高且符合我县实际的好项目,以便今后在我们需要上报项目争取上级支持或拿出项目争取企业投资的时候能够及时拿得出、有效果。谋划项目时要听取方方面面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做好可行性研究,增强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成功率,进一步避免因项目论证不充分造成投资损失、时间浪费和机遇丧失。
三是要破解项目筹资瓶颈。筹集项目建设资金需要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合力推进。因此,我们要从发展的大局出发,找准自身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畅通上下、内外对接协作渠道,努力引导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开展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建设项目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做好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主动与金融单位衔接、推介项目,为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实现银企双赢。加大市场融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大力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合理、合法投入项目建设,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完善多方筹资机制。可参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机制,突破体制束缚,探索研究一些项目建设多方筹资机制,改变个别地方项目建设等、靠、要现状,形成项目建设工作合力。
四是要强化项目服务和保障。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服务力度,切实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以筑巢引得凤凰来的思路,建立健全有效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项目落地、投资增长。除现有的服务项目工作措施外,还要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出台一些服务企业、服务项目的具体措施,从税收、土地、融资、规划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要进一步加快现有园区可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园区规划实施,着力夯实硬件服务平台和载体。相关审批部门要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项目审批时限,能开绿色通道的要容缺预审,能不通过串联审批的要改为并联审批。发改部门要积极研究,借鉴自治区经验,定期或不定期牵头组织开展联合审批活动,尽最大限度为各单位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特别是要解决好招投村工作程序繁杂、历时长的问题。国土部门要主动帮助破解各项目建设用地难题,健全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搞好土地现状调查,摸清底数,尽快拿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利用土地办法,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五是要及时推进征地拆迁。征地拆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言而喻。要定期召开征地问题协调会,同项目业主、有关部门一起寻求突破口,解决用地问题。要加强征地拆迁宣传动员,把政策法规、项目内容、项目意义及拆迁措施等讲深讲透,争取涉及群众理解和支持。要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好与被征地群众及被征地群众之间的关系,及时理清补偿手续、社保手续,及时兑现补偿资金,促进和谐拆迁。拆迁补偿过程中,群众普遍存在怕吃亏的心理,相互攀比,等待观望,客观上对工作进度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做到公平、公正、阳光、透明,不搞优亲厚友、不搞独断专行、不搞暗箱操作。
篇7
关键词:政府;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76-03
伴随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长,养老问题也逐步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关注。2014年中国人口的构成分析指出老年人口的规模呈现总量增加、增幅提升的发展趋势,社会保障的赤字逐年扩大,更凸显了中国养老形势的严峻。由于居家养老能够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优势,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养老难题的紧迫推动居家养老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分别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开展该问题的研究,本文试对我国居家养老及其服务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尝试解决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问题。
一、“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一)“居家养老”概念
对于“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国内既有的文献针对“居家养老”服务是否需要社会、家庭力量的参与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
以卢晓珑、唐咏为代表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居家养老”不仅包括“在家养老”这一养老场所的界定,还应有社区或社会服务力量的参与。实现老人居家就可以享受养老服务,依托社区、邻里具体实施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1],强调社区或社会在养老服务提供中应扮演主要角色。
以陈军、马春波为代表的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也有学者称此为 “半社会半家庭式的养老模式”[2]、“新型居家养老”[3]。但对于各供给主体在“居家养老”中的主次作用,各位学者看法不一。陈大亚等持“主辅”观点的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会养老为辅;何荣则认为“居家养老”中家庭和社会责任均摊,共同向老年人提供服务[4];张旭升、牟来娣则将居家养老定义为在政府主导、民间组织运作、社区协助下,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统称[5]。
各位学者都丰富了对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各方主体如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参与老人的日常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居家养老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有效弥补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不足
齐海丽认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有限,引发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的困境[6];同时,随着我国“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增多,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削减了原有的家庭养老供给[2],社会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这都导致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难以广泛推行。学者俞贺楠等人就指出居家养老集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为一体,尤其是广大老人可以接受,也为政府减轻了财政的负担,更符合中国国情[7]。
(二)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
苗景秀、张晓晓等学者认为居家养老符合多数老年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养老观念与中国传统孝道[8],通过实地调查后指出老人对于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在思想上较易接受,可以保留老年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缩减开支的同时保证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9];而机构养老难以向老人提供一种“家”的感觉,无法充分利用家庭物质资源,集中宿舍式的生活也会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10],而居家养老服务对于继承中国优秀孝文化,宣扬新孝道,加强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9]。
(三)拓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
社区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成为老年人活动的“第二空间”,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社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钟金玲认为社会组织则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11]。胡宏伟、严晏指出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拓宽养老资金来源,同时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是扩大就业渠道、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12]。
三、当前居家养老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
胡宏伟、钟金玲提出养老领域社会组织准入机制过于严格,限制了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的供给[18]。同时,袁维勤认为社会组织仍过多依赖政府,社会化动员与信息传播渠道受限[19],阻碍了社会组织中专业人才的作用发挥。此外,学者杨光辉等也指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20],政府需增设养老服务管理专业[21];同时,也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具体的培训工作可联合院校进行,制定适应地区需求的养老护理培训课程体系[22],实行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服务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匮乏
冯晓娟指出我国目前居家养老资金来源渠道较少,限于家庭与政府、社会福利彩票的福利金,缺乏民间社会资本的参与[23]。钟金玲认为非政府组织资金运行情况缺乏透明公开,财务管理制度尚未明晰使其在资金方面受到多重挑战[18];学者铁刚则指出当前政府养老的财政支出总量与结构和社会福利综合指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因此要继续改进财政的支出结构[24]。张歌认为应当引入老年长期照料的筹资渠道,即个人储蓄、公共部门资金支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25]拓宽资金来源;此外,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国外捐助,向社会提供服务获得的收入拓展资金来源[26]。
(三)居家养老服务亟待完善
目前社会各方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人的日常照料、家政服务等方面,而针对老人的紧急援助服务体系还未完善,老年教育等项目投入匮乏[27]。许琳、唐丽娜认为在具体实施中,服务对象需要细分,当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龄困难老人和对社会有贡献的老人,未覆盖所有老人并划分服务人群[28],且服务设施不齐全,功能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29]。对此,可以建立老年人生活服务网、医疗卫生保健网,为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建档立案,便于各类服务信息的整合,全面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30]。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研究
(一)政府作用
1.政策法律扶持
在服务主体方面,学者周湘莲、罗楠等都指出政府需明确、细化各参与主体的服务内容、程序及模式,保障老年人接受服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需健全居家养老的家庭支持政策,家庭成员选择与老年人共同居住,可以对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31],如购房时能拥有经济补贴、贷款优惠等[32]。政府逐步建立社会力量的准入机制,制定支持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服务企业用地用房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出台《老年护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定照料者的服务细则,将居家养老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33]。
2.居家养老资金投入
学者张歌认为政府应扩大养老领域的资金投入,并制定资金使用规范,同时建立起长效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将相关的建设经费以及政府购买经费都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中[26],对居家养老项目的建设贷款给予贴息。伞楠、蔡成提出可以通过发放老年福利彩票[34]、出租闲置房产用作公共基金,邀请成功人士赞助等等增加养老资金投入。苏健也指出应当资金支持养老供需信息收集与整理、宣传工作,资助创建养老供需信息虚拟养老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全方位宣传居家养老服务,并维护和完善网络平台[33]。
3.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有效的腐败防范机制,是推动居家养老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后盾。周湘莲、胡宏伟认为政府应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估和投诉受理制度[35];学者田玲、张思峰、张勇敏认为必须引入第三方机构,施行多元化的管理监督机制,完善问责制度与公示制度[31],健全信息反馈渠道,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反馈,增加居民满意度等群众参与评定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规范评估过程,参考其他行业的星级考核制度进行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12],实现对服务提供方的全面监督。
(二)社会组织作用
1.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元服务
社会组织相比于个体家庭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借助宣传舆论、示范带动等方式,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吸引更多的人才[18]。此外,社会组织的职能分工逐步精细化,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更灵活的项目化运作,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需要。同时,社会组织能够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个体之间起协调和沟通的作用,不仅能缓解一些社会矛盾,而且能为不同部门提供合作的契机,整合社会福利资源,优化养老服务内容[36]。
2.减轻政府养老财政负担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养老服务资金具有多元化特征,不仅融合了政府的资助,还有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捐助,拓宽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渠道,极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并降低了家庭支付养老服务的开支,并带动着相关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作用,带来潜在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37]。
3.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效率
社会组织因具有独立性、志愿性等特征,故拥有更多的精力注重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凝聚力的建设[37]。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社会组织弹性化的管理方式、透明式的运作模式,能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并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以其专业化服务团队和职业精神为老年群体提供令人满意的养老服务。既能够避免生产效率低下的出现、又能降低市场竞争过度所引发的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18]。
五、居家养老研究的展望
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所选择的养老模式,大力倡导也是大势所趋。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政府职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方面,为我国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可多关注于居家养老供给主体方面,如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渠道、市场机制对于居家养老的具体调节功效等都可进一步探析。同时“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增加老年人社会资本存量,是迎接老龄化挑战的最佳选择。”[38]
参考文献:
〔1〕洪国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思考[J].人口研究,1997,21(04):44-48.
〔2〕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2001,(09):22-24.
〔3〕马春波.城市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何荣.居家养老是我区城镇养老的最佳模式选择[J].新疆社科论坛,2005,(06):63-66.
〔5〕张旭升,牟来娣.“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J].西北人口,2010,31(06):25-28.
〔6〕齐海丽.我国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海论丛,2012,(04):95-99.
〔7〕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1):202-205.
〔8〕张晓晓.我国养老模式转变过程中孝道传承的作用[J].学术交流,2011,(09):51-54.
〔9〕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6-57.
〔10〕苗景秀.关于新形势下“居家养老”的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06):39-41.
〔11〕李晨漪.国内外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综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5):12-16.
〔12〕胡宏伟,时媛媛,肖伊雪.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01):119-123.
〔13〕程鹏辉.民间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困境与对策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14〕蒋正华.中国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杂志,2005,(6):41-43.
〔15〕秦艳艳,邬沧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J].兰州学刊,2012,(01):123-127.
〔16〕葛启慧,班晓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回归家庭养老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2014,(12):19-21.
〔17〕高秀艳,吴永恒.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引入竞争机制之浅见[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29(02):18-21.
〔18〕钟金玲.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02):45-50.
〔19〕袁维勤.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20〕肖云,杨光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研究[J].西北人口,2013,34(06):95-96.
〔21〕余珊.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22〕孙维良.通货膨胀背景下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1,(11):36-38.
〔23〕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04):67-70.
〔24〕铁刚.基于社会福利指标的我国财政支出合理化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35-239.
〔25〕张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研究综述―基于经济学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4,(04):142-147.
〔26〕祁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角色、优势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1,(10):75-78.
〔27〕潘芮.关于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08):178-180.
〔28〕许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西部六省区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01):33-36.
〔29〕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19-123.
〔30〕杨智慧.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1〕田玲,张思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思路框架与制度安排―基于国际实践经验的分析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4,(06):56-59.
〔32〕李长远,张举国.能促型政府视角下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国际的经验[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3):5-10.
〔33〕苏健.居家养老与非营利组织的动员[J].理论观察,2013,(10):50-51.
〔34〕伞楠,蔡成.居家养老地方政府财政扶持分析[J].商业经济,2014,(12):22-23.
〔35〕周湘莲,林琛.居家养老服务民营化中政府责任的缺失及其治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8-21.
〔36〕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篇8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一年来省政府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014年8月至10月,省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对我省2013年7月以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情况进行了检查。随后于11月听取和审议了梁黎明副省长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报告》及省人大民族华侨委员会《关于检查出境入境管理法执行情况的报告》,提出了6点审议意见,并要求省政府于2015年10月底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6点审议意见高屋建瓴、切合实际、针对性强,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对全省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为进一步做好出入境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5年9月15日至18日,省人大常委会检查组专题听取了省政府关于6点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情况的汇报,并先后赴台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证大厅、玉环大麦屿港区、三门核电站实地检查,听取相关单位的工作汇报,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随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切实落实责任,力求全面整改到位。各省级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对照6点审议意见,逐条落实整改要求,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特别是部分难点问题取得了新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学用结合,加强出入境管理法教育普及
省司法厅、省普法办积极协同公安、外事侨务、旅游、海关等职能单位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并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2015年3月9日,省司法厅、省普法办在省普法领导小组会议上就部分专业法宣传进行了分工落实,同时在《浙江省2015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及《关于进一步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的意见》中明确“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强化单位、部门的法治宣传教育主体责任,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点面结合,努力促成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的工作局面,确保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等专业法宣传落到实处。
(二)立足自身,做好相关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公安部门梳理了新法中涉及申请人接待、证件受理、审核上传、执法工作制度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重点提高一线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水平;编写了《公安机关处置涉外案(事)件实战手册》,积极规范涉外案(事)件处置,切实提高全省公安机关处置涉外案(事)件实战水平;召开贯彻实施《往来港澳通行证、签注签发规范》培训班,对规范主要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解读和说明,确保新《规范》规定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和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三)借力用力,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社会知晓率。各有关部门在巩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结合有关普法主题活动,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活动。公安部门以召开新闻通气会、邀请媒体实地体验等方式开展专题宣传,并借力移动、电信、联通和社保平台,向市民发送宣传短信,在银行营业厅等人流密集场所和社区发放纸制宣传资料,利用街面各类电子屏和本地热门网站设置预约平台二维码和链接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宣传影响。青田结合侨乡实际,制作了出境入境管理法涉侨法律专题宣传片,在青田县广播电视台以及中国青田网、青田侨网和青田全球华文媒体联盟等媒体登载播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紧贴实际,突出特色化宣传。省外侨办通过举办外国人领事保护工作研讨会等活动,向各国驻华使节介绍外国人在浙领事保护工作情况,争取外国政府对我公民在所在国涉领事保护工作的支持。当地政府各有关部门在“三非”外国人(即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主要集中地,通过上门走访、座谈交流以及与企业签订合法用工承诺书等形式,宣传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丽水针对外籍新娘的问题,加强涉外婚姻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醒广大群众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义乌小商品市场针对涉外商人开展出境入境管理法专题宣传,为涉外商户提供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涉外商户及外商合法权益。
二、打防结合,维护良好的出入境管理秩序
各有关部门主动融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坚持从严管理,构建完善打防管控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促进各系统各单位各要素的互补性和协调性,积极妥善化解涉外领域各类不安定因素,严厉查处涉外领域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出入境管理秩序。
(一)严管出境入境源头。省外事侨务办坚持“谁邀请、谁负责”“宽严相济、区别对待”和“分级管理”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外交部《关于被授权单位办理邀请外国人来华手续的暂行管理办法》《浙江省邀请外国人来华暂行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审发外国人来华邀请函电,切实加强外国人来华的源头管控,进一步规范邀请外国人来华工作。公安部门严格出入境证件受理审批和边防检查,开展执法办案平台与不准出境报备管理的系统对接,运用系统报警、人像比对等技术手段,严防各类重点人员和“”人员潜入境内,严防不准出境人员、报备人员潜出境外。近一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共报列不准入境人员130余人次,共对453名特定人员实施口岸出入境控制(边控),共核查回复我国驻外使领馆要求核查的身份、持照信息函件3000余份。
(二)严控日常动态。公安部门将在浙外国人纳入派出所实有人口管理,全部实现信息系统联网运行。实行外国人住宿登记核查制度,指定专人每天对外国人住宿登记情况进行检查核对,严防漏报漏登。部署开展外国人基础大排查专项行动,共走访、排点场所516246家,其中企业47948家、出租房屋427440间、宾馆旅店26509家、其他场所14546家。目前,全省外国人住宿登记的准确率、及时率、登记率均保持全国前列。创新推出“签证回访”“签证互查”“签证抽查”“签证点评”等系列签证证件监管手段,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管控,共抽查回访数据8781份,发现单位地址信息不一致92人,人员住址信息不一致 317人,查处各类涉外案(事)件 243起,处罚单位4家、人员468人,宣布作废签证证件30件,得到了公安部的充分肯定。外事侨务部门充分发挥“境外浙江籍中国公民和驻外机构安全保护联席会议”机制牵头单位作用,加强与有关国家驻上海总领馆的沟通联络,认真做好涉外管理与维稳工作,今年前三季度共协调处理有关涉外案件200余件。
(三)严点人员和重点单位。公安部门强化来浙难民动态管控和信息掌握,安排人员定期上门走访核查,传导管控压力,促其主动离开。部署开展中介机构专项排查活动,加大对违规经营中介公司的打击力度,依法取缔了杭州澳海因私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资格。基层公安部门对辖区涉外人员、单位进行筛选分类,分级确定重点涉外单位和重点关注人员,及时掌握外国人来浙目的、动态去向、人员交往、交通工具、通讯方式和涉外单位的经营活动、从业人员、租房等变动情况。建立健全动态管理和异常动向预警制度,对户籍迁至我省的敏感人员在我省申办出入境证件的,从严执行双重核查工作机制,对已经申领出入境证件的敏感人员,每季度组织一次信息排查。
(四)严打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门始终保持“三非”活动严打高压态势,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清理打击越南、缅甸等毗邻国家人员“三非”专项行动,共处置涉外案件事件1863起,其中查处“三非”外国人1731人次,遣送外国人352名,共破获妨害国(边)境犯罪案件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6名。严厉查处各类境外非政府组织、媒体、宗教团体以各种名义入境来我省从事政治、宗教渗透和破坏活动,目前已发现在我省从事渗透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20余个,查破境外宗教渗透和非法采访事件数十起。
三、建用结合,着力推进出入境信息化建设
省公安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围绕建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的工作目标,从实际出发,努力克服体制障碍,分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顺利完成台胞证电子化改革工作。根据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意见要求,省公安厅成立了台胞证电子化项目建设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组织软件开发和制证设备安装联调,并在全省开展实战操作演练和培训工作。9月21日,电子台胞证在我省顺利启用。
(二)全力做好全国出入境管理信息新系统试点工作。今年8月31日,公安部部署开展全国出入境管理信息新系统项目建设,该系统是贯彻落实全国公安机关“四项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涵盖现有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所有业务功能,实现系统技术路线统一、业务办理模式统一和服务群众标准统一,使用后将大大提升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警务实战能力和指挥决策水平。经我省积极争取,公安部决定在我省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部署。目前,全省公安部门正在全力开展试点工作,并紧紧抓住试点机遇,规范业务管理,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三)创新开展出入境移动警务通系统建设。今年以来,省公安厅汇集各方需求,积极研发出入境移动警务通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移动端设备,具备出入境查询、境外人员日常管理、涉外单位日常管理、出入境核查服务等功能。通过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可共享使用移动端设备,并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查询和维护,达到信息实时比对和对外国人入境、居留、就业等信息进行动态管控的目的。目前,出入境移动警务通系统已经基本研发完成,将在今年本月投入使用,并用于世界互联网大会涉外安保工作。这是我省在出入境信息化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初步实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同时也为今后系统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专群结合,进一步构建“大外管”工作格局
各有关部门以强化协调联动为工作重点,不断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推进,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外管工作新举措,着力构建“反应灵敏、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出入境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内挖潜力,充分发挥出入境管理厅际协调小组作用。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各职能部门间的协助配合,制定并落实定期协调联动制度规范,不断增强出入境综合管理能力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公安、教育、科技、民政、司法、人力社保、商务、文化、卫生计生、外事侨务、旅游等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培训、调研等主题活动,特别是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的力度、广度、深度达到了较高水平,有效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显著提升。
(二)外强协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基层单位的作用。按照“打通边界、内外协同”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政策措施,不断延伸出入境管理的触角和范围,方便来浙外国人出入境和停居留。比如,温州市相关职能部门改变工作思路,主动与本地院校对接,在温州医科大学建立第一家外国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整合借助社会化力量,将涉外管理服务送进高校校园,为周边高校的外国留学生、文教专家提供法律法规咨询、勤工助学信息、签证证件申办咨询、房屋租赁、困难求助等服务。
五、内外结合,进一步加强出入境管理力量建设
省公安厅等部门着眼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出入境管理队伍,加强机构设置,改善办公条件,优化人员配备,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加强机构建设。公安部门从体现出入境管理中央事权属性出发,对部门机构设置、部门称谓、职级配备和编制规定等方面进行相应规范,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我省出入境管理工作需要。目前全省县(市、区)已经完成出入境管理单设机构83个,占有行政区划公安机关总数的82%,机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改善办公条件。近一年来,全省公安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出入境办证大厅面积增加3000余平方米,累计用于窗口建设、设备采购资金达5000多万元。
(三)优化人员配备。公安部门重视外语人才培养,从公安民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社会人员中遴选和培训了近700名外语人才,组建了一支精通波斯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等24个语种的服务队伍,为与管理服务对象的畅通交流提供语言保障。充分调动社会协管力量,加强翻译员、流动人口协管员、涉外单位联络员、旅馆信息采集员等“五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重大信息和案事件奖励制度,织密群防群治网络。今年省公安厅还面向全省基层公安机关公开遴选具有涉外工作经历的优秀民警,充实出入境管理队伍。
六、创承结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抓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导向,全面深化简政放权,优化简化办事程序,研究破解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深化出入境管理体制改革。公安部门着力推动出入境审批一体化改革,嘉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出入境审批市县同权的地级市,大大减少了审批层级,出入境办证时限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减少到10个工作日,工作效能提升40%。人力社保部门逐一梳理外国人就业管理职能和审批事项,稳步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权限下放到县(市、区),缩短审批办理时限,平均办理时效提高30%以上。杭州口岸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配套设置引导标识和专门检查区域、通道,为外国人通关入境提供了便利和优质服务。经进一步争取,近期国务院批复同意外国人过境免签停留期限从72小时延长至144小时,并且实现浙江、江苏、上海相关口岸政策联动,外国人入境后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出境口岸由单一变多元,外国人过境我省将更加便捷。
(二)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公安部门全面推广自助签注机、自助填表机、自助发证机等自助服务设备,以系统自动核查、审批取代人工审批,证件审批流转实现“光纤速度”,大大提高了出国(境)证件审批办理工作效率。目前,全省92个窗口启用自动审批系统,审批量已占全部申请量的64%。推广电子港澳通行证自助签注,非国家工作人员可24小时自助开展电子港澳签注的受理、审批、缴费、制证和发证等全流程操作,做到立等可取,服务群众全天候、无时差。目前,一体化自助签注机已在省厅和杭州、嘉兴等8个市地30个窗口安装启用。
(三)服务外国人就业和留学生勤工俭学。公安、人力社保、文化、外事侨务等部门在今年2月联合发文,明确外国人入境短期就业相关审批办理程序,截止9月底,累计服务外国人182名;公安、人力社保等部门积极做好外籍船员试点和外籍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菲佣)就业审批试点工作,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了外籍家政服务人员在浙就业审批办法,成功争取将舟山列为我国低端工种首次向外国人开放的试点城市,批准国家远洋捕捞行业引进外籍船员,截止9月底,累计审批办理申请入境就业外籍船员425人次,公海作业外籍船员用工备案1009人次;教育、公安、人力社保等部门加强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优秀留学生留浙就业,省教育厅已在浙江科技学院开展留学生勤工俭学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计划于年内出台《浙江科技学院来华留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实施细则(试行)》,明年初正式试行。
(四)维护华侨合法权益。省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研究对策措施,努力推动《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十四条“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办理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电信、社会保险、财产登记等事务需要提供身份证明的,可以凭本人的护照证明其身份”规定落实落地,切实维护华侨合法权益。如外事侨务、教育、公安、民政、人力社保等部门就方便华侨华人子女回国就读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出台规定,明确华侨、归侨等在国内计划生育政策上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对持中国护照但在国内无户籍而不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可参加全国高校港澳台华侨联合招生考试;金融机构在对华侨一般业务受理上,认可华侨持有效护照办理(少数华侨申请贷款不予受理的,主要是因为华侨在国内没有资产、抵押物等原因所致),即从审批角度和国内居民保持相同标准;对华侨参加社会保险的,可与国内企业签署劳动合同,由企业以其护照代为办理社会保险关系;对华侨办理相关电信业务和购买房产后办理登记证明,可凭护照办理相关手续,且过程并不复杂。目前,《浙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已列入省人大2016年立法规划,出台后将为华侨权益保护和侨商回归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五)服务在浙外籍妇女儿童。教育部门出台了《关于规范外籍子女学校管理的意见》,今年以来,先后在全省批准设立了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丽水设立了外籍妇女管理服务中心,借助乡镇服务中心,将外籍妇女逐一登记,开展语言文化、生产技能、优生优育知识、出入境法律知识培训,并把境外新娘纳入民政救助体系,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生产,留人留心。温州、丽水、金华、衢州分别开展寄养儿童双重国籍情况专题调研,梳理了1500余名寄养儿童的身份信息,摸清了底数,对依法认定外国籍的,给予最长3年的居留证件。
(六)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对于管理权限属于国家层面的出入境事务,各有关部门根据我省实际,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建议。比如,省公安厅积极参与顶层设计,专门组织召开研讨会,专题研究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往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管理条例》草案的修订意见,有关意见建议已反馈公安部。
《出境入境管理法》实施以来,我省主动加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用足用好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全省出入境管理部门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新常态下出入境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全省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一是学习宣传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和地方对学习宣传法律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执法者对新颁布、修改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在工作中无法及时掌控处置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深化法制理念教育,让每位执法者牢固树立尊重法律权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办事的理念,坚持“岗位不同、内容不同,层级不同、要求不同”的原则,有区别、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出境入境管理法教育培训,开展多种形式法律宣传,提升出入境管理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二是信息互联互通有待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各自为战的现象仍然存在,还无法完全做到各相关单位间的信息实时共享。我们将以出入境移动警务通系统为基础,研究在公安信息网与互联网之间搭建专门传输通道,依托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将出入境管理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配合协作有待进一步密切。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各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单打独斗现象,多部门共商共管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实现多方协作的无缝衔接和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我们将充分利用外国人管理厅际协调小组这个平台,共同研究解决全省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公安内部各警种明确责任、落实工作,加强部门间、警种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措施共用。以落实省两办文件为抓手,积极推动将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平安浙江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区域性出入境警务合作机制,加强常态合作,形成互利共赢格局。
四是机构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我省出入境业务量屡创新高,各项涉外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但是涉外服务管理人员配备依然不足,基层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外语水平和外事能力也有待加强。我们将根据各地出入境管理工作实际,健全机构设置,建立一支数量上与任务量相匹配,质量上具备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专业管理和服务队伍。
- 上一篇:电工初步知识
- 下一篇: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家政服务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