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2:0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1

1.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从物流人才需求定位方面,可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不健全,企业及个人对物流理解不准确,想要达到物流人才的供需平衡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育中,较多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老师进行填鸭式灌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企业渴求高级物流人才,而供给市场即学校,大多数提供数量众多的初级物流人员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新手,因此产生了物流人才供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

1.2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

1.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2.1.1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

2.1.2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

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现代市场环境下,中小型物流企业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方面高、精、尖专门人才,但他们更加欢迎既懂得经营管理、商务操作,又懂得运用网络为现代物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是个交叉性课程,涉及面广,加之教材内容复杂,章节间系统、关联性较不明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而高职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现代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教什么和学生应学什么。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素质需求确定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

(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是依据完成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为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篇2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物流人才的支撑,在我国,物流人才被列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高校是为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在培养物流人才、推动物流业发展,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在2001年才开始增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设立时间较短,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合理、特色不突出等,严重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可见,针对物流学科的特性,进行特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意义重大。

1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国外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依据物流管理的主要职能,主要课程有:物流战略、供应链管理、仓储规划、运输规划、配送系统、操作系统设计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知识面窄,能力弱,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急需改革与创新。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在遵循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体现专业特色,建立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塔里木大学为例,2014年5月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改革和创新。其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以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为基础,加大基础课程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计量经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课时,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规划设计等方面打好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物流学、仓储、运输、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同时加入一定的自然学科课程,使文科、 理科、工科相互交叉,相互结合,拓宽物流管理专业口径。因物流管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决策软件系统知识和实际设备操作能力,后期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教育和应用教育,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依据当时本地方对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按特定的方向进行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期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物流实践、物流工具操作与物流规划方法等的学习和应用。

2教学方法创新

2.1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参观教学相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应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建设核心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在授课过程中随时调动网络资源,进行视频教学,利用各类辅助教案或网络视频,并结合实地参观教学。在仓库、物流设备、配送中心等内容讲解中使用实物图片;在物流运作、物流系统、供应链运作等内容讲解中使用视频辅助教学;在条形码、管道、设备、仓库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边参观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随时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以达到直观、深刻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感性认知。

2.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资源库,要精选国内外物流领域经典案例,更要开发本地区案例。讲授物流管理课程的讲师应该到本地区有代表性的企业实地考察或挂职锻炼,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出高质量的、实用性强的本土物流案例,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注重案例讨论的设计,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效果。案例讨论部分在设计上要参考该专业学生的人数、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参与度和综合素质等。灵活组织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案例随堂进行自由讨论,也可以事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或小组,在课下准备,上课时抽选部分学生展示案例讨论结果。

2.3依托科技活动,注重研究型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整体规划能力,因此,在该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能力。研究型教学就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依据学术前沿拟定研究课题,学生通过查文献和实地调研,完成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在实施研究型教学时形式多样:传统的研究型教学,通过指导课学生程结课论文来增强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通过国家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实体建立模拟基地,以及邀请企业家和创业者举办学术讲座等科技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快速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例如塔里(下转第66页)(上接第48页)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正在组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团队制度,初步已经实行,教师重大课题聘用学生,让部分学生参与助研,接触到前沿学术动态,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4应用“教师主讲+企业经理参讲 ”教学模式

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由教师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教学等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进行主讲,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同时,可以联系当地的企业,带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并聘请当地有代表性的企业家、经理人进入课堂,给学生讲实际企业运行中的物流相关知识的应用,以及企业中现实发生的案例,增加学生对企业实践的了解和物流知识的应用能力。

2.5运用实验模拟教学

实验模拟教学能够模拟物流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物流流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物流专业课程都可运用实验模拟教学,例如供应链管理课程,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供应链综合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来模拟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为了保证物流管理专业能够实现实验模拟教学,应提高物流实验室的配备,建设实用型特色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至少要配备物流教学系统、物流影视、物流设备、实训手册、实战推演课件、实验教学计划、操作单据、运作案例等方案。

2.6建立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应在相应的区域内,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和本地方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注重实践教学,把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中,按比例设置课外实践的必修学分,实行“课内学分+课外学分”。与本地方的特色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有机会把所学的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真正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达到提高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篇3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所形成的融合产业,是船舶、海工、海洋监测等海洋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乎国家的海洋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了广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将会推动整个北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港口物流的有效运作对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物流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因而,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出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目前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学生的研究。为培养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施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同时具备学术型和技能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物流专业高级人才。

 

1.2 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先决条件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能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尤其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重的学科。因此,必须结合“理论-实践-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中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中掌握专业技能,切切实实做到校企合作的无缝连接。

 

1.3 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

 

环北部湾经济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实习的机会,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是实用性,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通过实践和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切实了解相关行业运行现状,明晰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主要有高水平的海洋电子信息高端人才,但却严重缺乏高端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建设具备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人才队伍成为北部湾企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海洋信息产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物流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产业,而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需要更专业的物流人士,尤其对于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更需要有精通海洋运输知识的专业物流人才。目前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全而不专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很难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物流工作。另外,目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偏理论较多,实践性课程很少,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课程严重偏少。一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尤其是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上实践课;二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只是部分的实训模拟功能;三是因为缺乏与校外企业合作,学生没有实践基地,课堂上的理论课和课堂实践课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2 教师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教师。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欠缺。所以,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仅仅限于理论知识,对于企业中实际的物流运作和规划不能更深入的了解。

 

2.3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是属于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案例分析法、课堂讲授法等,或者通过参观见习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应用技能。

 

3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3.1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构创新:立交桥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层次比较多,针对不同层次(应本、中升本、专升本)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结合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法,增加与海洋运输有关的一些课程,比如海洋运输信息管理等,突出同时具备物流管理知识和海洋电子信息知识的人才培养特色。

 

(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传授理论知识,而并不能传授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是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比如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等。第二,建立核心课程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物流知识,应该增加相应的配套实验课程,如ERP、 Flexsim仿真软件、Lingo编程软件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综合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3.2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物流的应用性、实务性非常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同时要具备物流知识和海洋信息知识的学生来说,实操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案。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其中每个层次阶段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下图所示。

 

实践教学结构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加深阶段,对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专业能力初步锻炼的阶段。在本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港口企业参观见习等,重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是指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探索中,强调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本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以及专业实训等。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项目环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学习和研究,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课程设计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融合更多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专业实训主要是指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在老师和企业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未来的工作状态,如订单的处理、产品的出入库管理、商品的进出口流程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专业实训是联结校内和校外企业需求的桥梁,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模拟阶段。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科研竞赛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专业技能只要是指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ERP实训、物流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等。科研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科研训练计划,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术活动,这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等起到很大的作用。全国性大学生物流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能力。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前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相关专业工作,学生需要到物流相关企业中进行锻炼,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第7学期可以安排到相关物流企业实习,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掌握相关物流企业的岗位职责、熟悉物流工作流程,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毕业论文设计是对物流专业学生四年来学习的进一步的提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实际活动,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物流管理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而物流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体,所以需要教师们在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定期去企业间学习、考察、调查等。因此,要培养出实践性很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关键还是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实践性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具体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现有的专业物流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学校每年定期派送部分教师到企业中轮岗实习,以此来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物流的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

 

(2)社会引进“双师型”教师。直接从社会中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专业成功人士,引进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3)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门到企业中聘请高层管理人员来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物流作业基础、物流运作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

 

4 结 论

 

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高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依托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海洋信息产业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这标志着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理念的透彻了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了。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颇受学生欢迎。现对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结合现有高职高专类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应是使学生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并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不但强调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应该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规定要达到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包含所要掌握的技巧,把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总目标相对接。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与现代物流学、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等课程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通常已对上述学科的知识有一定掌握。在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供应链管理课程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对已学的理论与知识回顾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供应链管理课程。

2、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动态等前沿知识补充学习

由于教科书的时滞性,及供应链理念在我国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间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更新较快等原因,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及前沿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吸收最新理念与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做到持续学习,时时把握新的理论动态,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新知识的补充;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相关前沿知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其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求。

3、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分析学习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搬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相关理论及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学习。如全球十大供应链管理实例――沃尔玛供应链管理、DELL供应链管理、福特供应链管理等,以及我国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典型例子如宝供物流供应链、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宏基流程重组实例等。通过应用实例的学习,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法学课程的教学不应采取理论课常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灵活的启发式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多,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口才,实用性强,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适时提出精选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学习讨论,启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直接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从而使理论知识具有生动性和形象化的特征,摆脱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关注供应链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要对案例的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个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了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应用、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以及DELL供应链管理等实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及分析,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为明显。

2、观看影像资料

除了案例学习之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影像资料学习的机会。在我国现有管理学者中,有不少对管理理论既是优秀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成功的实践者,如余世维、林伟贤等。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表达方式活泼,语言风趣生动,案例真实可信。如余世维的核心竞争力影像资料,林伟贤的资源整合系列资料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经典教材。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更大的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拟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理论的实质,在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供应链中各环节协作过程,通过模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供应链协作中牛鞭效应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效的消弱措施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供应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供应链在发展中的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流程重组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为保证模拟实验收到如期的良好效果,模拟实验前教师应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优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的考核,传统上我国各大专院校多习惯于采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核对于校方和教师来说没有难度容易操作,但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多,独立分析归纳的少,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对供应管理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应用并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应用解析等题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实现多样化,考核不再只是单纯的一张试卷,可以把考试和论文相结合,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例如为了考查学生对于重点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把握,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允许学生考试时带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所写内容不限,但是复印无效,必须是自己手写。这样学生在考前不只是单纯地背概念,而是更注重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归纳与把握。

五、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下。为了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物流活动,为企业策划物流管理方案,提高实践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报销学费等方式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博士生;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等。另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拥有广博、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精,不但熟悉自己所教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还要弄清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使自己不仅具有纵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横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由封闭的学科型向开放的能力型转变。

教师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新意识越强烈,追求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一旦产生,就会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改变现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照本宣科,不搞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总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如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无疑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 朱金生、 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

篇5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双师型;实践性教学

1引言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烟台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制造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烟台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了国际综合物流园区、国际商贸物流园区、国际冷链物流园区和国际保税物流园区。烟台大学成立了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主动适应,整体优化,定位准确”的办学特色,构建对接物流管理企业岗位群的情境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运输、配送、仓储、报关报检等专业核心能力,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现代物流相关技术与流程,会经营、懂管理,适应产业发展、就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专业建设思路与教学模式

2.1总体指导思想

校企进一步优化“基于专业岗位分析”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1个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递进式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充实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功能。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2.2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设置

专业理论课的内容和深度以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必需、够用、能发展”为度,严格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发展去滚动式地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实效性。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增设了更符合物流业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主要包含基本实务操作、电商物流、国际运作、第三方物流、物流案例分析等。具体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就显著,组织撰写了《物流外包与管理》和《现代物流(双语)》等教材,其中《现代物流(双语)》教材被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选用教材,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依托现代物流双语示范课和物流管理省级精品课,建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群。

2.3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物流管理专业要保证承载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和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培养既有高校教师资格和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德、识、艺三磬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通过企业锻炼、培训进修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探索并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的选拔符合教师条件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在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特别是注重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授课技巧,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在教师管理上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借助科学研究,提高整体教学层次。近五年,该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部省级项目10余项;出版各类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SCI/SCI/EI收录期刊论文10余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项。1名教师被聘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获得烟台大学首届青年学术骨干和“152”人才工程。

2.4构建递进式实践性教学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如表2所示。建成物流管理实训室,以供应链及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供应链及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条码、射频、电子标签、分拣设备等为实现手段,形成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的现代物流生产性实训中心。软件部分主要包括: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信息采集设备(RF手持终端、RF接收机、条码打印机等)、物流作业设施设备(POS硬件系统、电子标签、托盘货架、流利货架、推车、托盘车、周转箱等)、网络设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机、服务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组成局域网)等。建立沙盘模拟实训室,包括物理实物沙盘、ERP沙盘、ERP电子沙盘、机器人、AGV小车、投影仪、扩音系统等。与烟台交运集团、德邦物流、安德水产集团、东方电子集团、张裕集团和东岳通用汽车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较完善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出入库、拣选、理货、配送等多项实训,为相关物流企业提供仓储、配送、人员培训等业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平台。目前,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这些物流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训,学生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有效训练和提高,初步形成了校企互惠共赢的局面。在山东振华物流公司、烟台市物流园区等现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依托合作企业网融公司,在山东省及周边拓展莱芜市物流园区、淄博物流园区、济南物流园区等物流企业及流通型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在莱芜物流园区建立1个示范性顶岗实习“工作站”,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实现校企之间的物质资源共享、智力资源互补,实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一体化、学院教师与企业员工深度交流及共同培训。

3结语

本文本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构建对接物流管理企业岗位群的情境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专业岗位分析”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培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校企合作的递进式实践性教学体系。只有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改革,符合行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满足企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志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3):158-160.

[2]孟子敏.管理类课程三线并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38-41.

[3]祝勇,江涛涛.物流管理专业跟进式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改进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1):145-148.

[4]李颖,邓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273-277.

[5]施彦.物流实训教学方式的优化与虚拟现实的运用实践微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1):173-174.

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实习;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G3198.2016.07.021

1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电商模式的不断兴起,社会对运输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从较低层次的运输搬运工、站点收派件员、到仓库理发货员、录单员,再到更为高级的运输管理人员,几乎呈井喷式增长.这使得社会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着较大需求,为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但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后往往无法胜任岗位工作,鉴于此,众多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安排了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即在本科生第七学期将学生送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六个月的实习过度,作为在校期间课程学习或学分修读的一部分,实习合格则取得相应学分.通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并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开展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并进一步提升学生毕业就业时的竞争力.因此,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的差异,在开展毕业实习时也各有不同,最后的成效也不尽相同.目前也有其他高校学者对这一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文献[1]分析了常见的实习模式,并就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对策,文献[2]则用量化的方式建立了物流专业实习环节质量评价体系,采用FCE方法对物流专业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改进专业实习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民师院)为例,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2毕业实习生存现状

2.1基本情况

民师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科生,2009年学校获得升本资格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2016年迎来物流管理首届本科毕业生,2013年以后物流管理专科停止招生,因此本文仅针对物流管理本科毕业实习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民师院物流管理2012级共132名毕业生,在毕业实习前,学校统一为学生联系了三家需求量较大的用人单位,分别为顺丰速运(浙江嘉兴分部),敦豪供应链(DHL东莞站),全一快递(上海、北京、东莞、深圳等地),此外,还有学生自主实习(自行选择其他实习单位),或因考研暂缓毕业实习环节.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132名学生的毕业实习去向安排情况为:顺丰26人,敦豪33人,全一30人,自主实习29人,考研暂缓实习14人.

2.2实习内容及工作形式多样化

据现场参观及后续回访获取的资料显示,尽管各单位都与物流行业相关,但学生所从事的业务内容却存在较大差异.在顺丰实习的同学主要在各站点进行收派件,或在中转场进行大件包裹的搬运与装卸,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在DHL实习的同学主要在位于华为公司内部的仓库从事仓管员工作,少数同学从事船务、关务或是质量监控的文职工作.在全一实习的同学主要在各站点从事录单员、质控专员或是财务相关工作,而自主实习的同学则差异较大,有些在物流公司从事与上述单位基本相同性质的工作,也有少数同学从事着与物流行业关系不大的工作.

2.3薪资待遇及劳动强度存在较大差别

根据各用人单位提供的实习薪资待遇显示,顺丰在实习期的基本工资约为1800元/月,无绩效或提成,食宿自理,这对于“双11”和“双12”等购物高峰期来说,工作强度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往往每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但是3个月实习期结束后继续留在顺丰的员工,可获得绩效奖励,每月可获得报酬为4000元左右,但劳动强度仍较大.DHL提供的实习待遇则为基本工资1700,按每天八小时制计算,加班工资为基本工资1.5倍,平均每天加班2-3小时,公司提供住宿,但伙食自理,实习生每月可到手工资在3500-4000左右.全一的实习待遇则为基本工资2500元/月,提供住宿,每月200元餐补,实习生每月可到手工资为3000左右,基本为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工作环境相比于另外两家单位稍优.而自主实习的同学,工作形式和薪资待遇则差别较大,在此不一一列举.

2.4毕业实习与就业择业匹配情况

反馈结果显示,位于三家用人单位集体实习的同学,其工作性质与物流运输行业密切相关,在实习阶段对终端物流、仓储、运输等基本环节已较为熟悉,并基本掌握了一些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这对于将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有积极意义.其中,一部分优秀的同学从事着船务、关务、财务、质控等类型的工作,这些工作虽不直属于物流管理,但是仍与物流行业关系密切,且工作内容和形式相对于物流基础行业更有难度,工作环境更好,从事此类工作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3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民师院物流管理首届本科毕业生,其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无论是在学校组织层面,还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亦或是学生自身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在进行实际调研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列举如下主要问题.

3.1学校组织层面没有把握合适时机

物流行业由于与电商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部分公司的货运量存在较大的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像顺丰这种以淘宝件为主要客户群的物流公司来说,时机尤为重要,如“双11”,“双12”等淘宝天猫促销大战时节,全民网购导致快递公司快件数量倍增,公司此时对实习生存在较大缺口,本校前往顺丰公司的学生于11月2日出发,3日到达,离“双11”高峰仅隔几天,加上培训,时间相对紧张.但是由于其他高校学生到达时间更早,因此,在工作岗位分配上,我校学生失去了先发优势,只能被动接受剩余的工作岗位,这也是导致后续部分同学离职的原因之一.

3.2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严重匮乏

部分同学在单位实习时碰到的较大问题就是业务不熟练,缺乏操作技能,学习能力较差.一方面这与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关,没有购买足够的物流系统或设施设备供学生练习,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难以适应环境.

3.3学生心态扭曲且期望过高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毕业实习是他们第一次尝试性的进入社会,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感觉自己从环境上一步步“堕入深渊”,从小的成长环境,使他们面对这个现实社会时往往无所适从.对实习工作不满意,认为实习异常辛苦,对实习缺乏正确认知.事实上,产生这种心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社会历练经验,将学校学习作为社会实习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必然会觉得落差太大.但是他们由于经验的缺乏并没有将不同单位或工作进行横向对比,明白其实每个行业都各有艰辛的道理.此外,学生对实习环境和报酬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当他们面临简陋的住宿环境、嘈杂的车间厂房和微薄的实习收入的时候,内心原始的期望与现实再次形成巨大落差.

3.4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缺失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岗位上,不管是何种工作性质,均对操作技能和基础能力有一定要求.在车间和仓库的岗位需要熟练掌握各类设施设备的运用,在办公室从事文职的岗位需要对计算机较为熟练,在DHL这样的外企工作的同学则需要英语达到较高的水平.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同学在这些技能方面都很缺失,导致学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不匹配.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并不缺乏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成为部分同学在竞争实习岗位,甚至于日后正式择业时的瓶颈.以DHL为例,由于员工的正常流动,时不时会空出一些相对较好的岗位,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大学生来填补这些空缺岗位,此时英语就成为他们晋升的阻力亦或是动力,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亦是如此.

4提升对策与建议

为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为其毕业就业与择业奠定基础,完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进一步优化专业知识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要注重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基础能力培养,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口语和写作阅读能力,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中,前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通过相关等级考试,如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口语考试等,虽然等级与能力不完全匹配,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二者还是呈正相关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率,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技能训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在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时,可结合相关的3D软件来为学生分配角色,参与模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了解基本运作流程,又比如在进行Flexsim物流仿真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物流运筹学中的相关模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用仿真软件加以实现,观察仿真效果并不断改进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4.2重视高年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心理疏导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就业与重点高校自是无法相比,因此往往借助于毕业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形势,直接为毕业择业做铺垫.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应结合当下企业需求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注重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力争学一门会一门.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应多向学生解读当下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对专业、职业、实习、择业有清晰认识,甚至有必要对某些同学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为对专业和职业的错误认知浪费宝贵大学时光,贻误就业时机.

4.3深化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以扩大选择面

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适时为企业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企业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做到共赢.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在传统的毕业实习基础上深化合作,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也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由公司为实习生安排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同样按照修学分的方式进行,纳入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合作企业数量,也可以让学生在选择毕业实习去向时有更多选择.

5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深入具体分析了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成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做出应有贡献,也为同类院校优化实习环节组织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唐立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习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10,(10):117G119.

篇7

关键词:科教融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0引言

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备受社会重视。新时代、新常态下的物流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迫切要求转型升级,不断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引领物流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科教融合是大学本质、办学目的以及育人形式的内在逻辑要求,是大学回归本真、修订目标、创新育人方式的必然取向。科教融合从大学学术共同体出发,明确提出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关系。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这种内在逻辑耦合关系,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跨界性与实践性,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4个方面尝试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利于培养大量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力助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断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1文献综述

在科教融合新常态下,专家学者们已研究了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策略和机制。关少化等[1]思考了洪堡的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房宏君等[2]分析了科教融合与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徐明丽[3]提出了教、研、学相长的人才培养举措。丁祎昕等[4]探究了协同创新视阈下的科教融合本科生人才培养机制。黄音等[5]构建了校企合作下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钟相强等[6]认为科教结合在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成洪波[7]认为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发现和发掘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王廷璞等[8]实证了科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协同创新育人的良好办学效果。江定心[9]构建了“研究+实践”型教学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杨青等[10]开展了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改革和实施活动。梁玮[11]通过多种途径探索了人才培养新模式。王嘉铭等[12]认为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依托科教融合理念进行制度设计。肖英等[13]构建了基于“挑战杯”的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薛澜[14]认为未来的科教融合重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柯春松等[15]探索了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崔宝东[16]认为现代高校创新管理机制,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科研与人文精神,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刘静平[17]将学生分为“融合和非融合”两组,对比实证了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基于上述文献的分析可知,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现有的研究虽然为此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但是涉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不多,研究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少之又少,还需对此课题进行研究。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类型与特点

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物流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与特点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2.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类型

目前,就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一般可分为基础操作型、综合管理型和复合战略型3种类型。基础操作型物流人才也被称为初中级实用型人才,在物流企业中主要从事设备操作与维护,物流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的管理和经济核算以及储存、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工作。综合管理型物流人才不仅能够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更能够进行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操作进出口贸易业务,熟悉电子商务物流,精通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及成本核算。复合战略型物流人才主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善于掌控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还可从需求的角度分类,具体分为企业物流人才、物流企业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研究人才4类。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物流企业人才主要指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则指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2.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在智能技术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复合型、语种多样化型、国际型、智慧型4个方面[18]。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基础操作型物流人才特点是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综合管理型物流人才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方案。复合战略型物流人才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现代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实操技术技能、规划未来蓝图和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具有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和其他商业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

3科教融合下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模型构建

物流行业处在智能变革时代,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尤为关键。面向现代企业需求的类型与特点,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产业发展等因素[19],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下,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改革OBE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以需求导向理论及协同教育理论为支撑,在区域经济需求导向下,结合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以及物流管理领域人才需求情况[21],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这4个方面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以期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助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2]。

3.1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概述

基于高校的校园智慧网WLAN,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可以链接智能端口、通过智能端口可以管理师资队伍模块、课堂教学模块、虚拟仿真实习平台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并能为这些模块提供智能云服务。

3.2智能云服务简介

在高校校园智慧网WLAN的支撑下,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中的智能云服务模块具备服务功能,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资源管理、微课管理、学习空间、在线学习、虚拟教室、虚拟企业、网络教研、课堂实录等方面的服务。

4科教融合下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模型实施

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有效路径,主要源于学术探究的过程、大学理念的认知、组织架构的耦合和教学学术的遵循。这种基于自身理性选择的人才培养方式具有科研育人、保障组织和激励教学学术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学校应以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综合管理应用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的培养,在科教融合下的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实施中,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堂教学设计、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明能干的师资队伍利于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兼职的方式组建一支凝聚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支技术过硬、科教素养高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智能云平台,让教师大胆运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智能云提供的虚拟教室和虚拟企业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拟演练,并且依靠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教师工作的工作岗位,逐步培养和精心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2强化课堂教学设计

科教融合是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依托科教融合理念,根据学校特色,把教学和科研、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强化课堂教学设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物流专业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创新“双导师制”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双证融通”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将项目研发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4.3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走向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和智能监控。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益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物流信息技术素养,创新复合应用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4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是培养合格且适应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最高效途径。在真实的实习基地工作环境中,学生可以迅速自然地转换角色,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并能够灵活运用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及时解决实际物流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5结语

高校是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开拓新的渠道,拓宽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满足未来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关少化,许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洪堡“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关系”思想再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10):172-173.

篇8

1.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分析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核心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仓储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述仓储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分类仓储的方法及工艺以及设备的使用知识结构涉及面比较广,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学生对很多仓储设备的认识及使用很难把握,因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大部分教师采用了许多学生不喜欢的讲授法,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以考试为向导,以教材为依据,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一直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检测出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情况。

1.2课程内容与实训实习脱节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实习,而没有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习内容只是为理论知识服务,而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仓储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技能,但最终也很难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

1.3课程教学配套资源匮乏

目前的仓储与配送教材理论性过强,没有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技能训练,学习期间,学生可利用的校内校外资源比较匮乏,而我们的老师为上一节课,要花很多时间做一个网站,上完课之后,又兴师动众地将教室布置成企业实景,将桌子摆成货架,搜集物品,上完课之后又在第一时间将其拆除还原整个教室的原样。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固然值得提倡和学习,可是它们有没有可持续性,更多是时候它成为一个瞬间尝试仅仅停留在表面。

1.4教学改革缺少强大支持

我们目前还无法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实景观摩,无法使学生在一个实训基地进行每个岗位的综合实训。仓储与配送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在实践中教学,有效的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是需要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的强大支持的。

2.职业学校物流管理课程改革目标

在课程建设上应打破传统的注重理论系统,知识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一线培养生产操作和管理人员”的高职办学方针,以仓储配送岗位需求为起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物流行业对仓储配送岗位人才的需求,“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具体管理岗位有仓储主管、配货主管、运输调度主管等;仓储岗位有安全质量检验员、仓储收货理货管理员、仓储备管理员、仓储保管员、仓储成本核算员等;配送岗位有配送管理员、运输调度员等。围绕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一品德、二基础、三能力、四证书。

3.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

3.1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建立,相应地对老师和教材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水平,教师在拥有完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把握的同时,时刻关注理论前沿,掌握最新理论动态,而且还要善于将书本中的论知识与现实中物流中的仓储与配送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要求有多元化的教材体系与其相适应,我们要改变一本教材用到底的现状,针对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不仅具有基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应该兼备一定的强化实训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及学生实习,充分利用学校物流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增设实训项目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趋于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促使该课程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3.2教学方法要多样

教学中应该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热点 难点问题入手,将探究式 启发式案例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课堂上要多进行师生讨论,把枯燥的理论讲解转为活跃的讨论研究 ,做到以点带面 课外指导应该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课外研讨批改学生的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 ,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点面结合 使学生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为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3教学手段要先进

高职的人才培养 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为此,要积极挖掘现有教学资源潜力,建立由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的跨时空现代教育技术体系等构成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立体化教学系统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供的声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形象 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具有可重复再现的特点,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有助于适应学生的差异,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定进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特别是在进行操作技能教学中,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效能,对加快操作技能的训练速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实践要求很高的物流行业,专业教师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更要有丰富的企业实际专业工作经历与管理操作经验。新聘教师不仅要求其专业背景和学历,更注重其实际企业工作经历。

篇9

关键词: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方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共计1267项,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专项103项。辽宁何氏医学院主持的《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项目负责人市场营销教研室孙茹云老师的主持下,本学期已经进入到第二轮教学。

一、授课对象

第一轮教学的授课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大二的学生。考虑到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章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已经学习过的课程,比如,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为避免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产生学习逆反心理,本轮教学我们更换了授课对象,选择了对企业管理相对陌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二、教学方式

上一轮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建课方教师在网上讲授理论知识,提供学生所需各种课程相关资料,包括课件和习题,参考资料等。线下由使用方教师带领学生巩固、运用理论知识和考察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具体做法是:以使用方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学习计划,在线上监控学生学习进度。线下由使用方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题,进行案例分析,答疑,用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审核,对问题进行新一轮汇总,再课上进行总结讲解,以此形成两性循环。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它的缺陷确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无论是线上线下的教学都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线上学习由于网络速度以及平台问题有时延缓了正常的学习进度,有时学生为了追赶学习计划,需要长时间连续学习,加之对着冰冷的屏幕,毫无生气,难免导致学习比较枯燥。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教学,虽然重点突出了教学效果,但学生却不是主动接受知识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立项初衷相悖。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本轮教学过程中,从让学生乐学、活学的目的为出发点,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氛围,重新更改了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一)项目导向型

针对于营销管理这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结合双十一的时间背景,设计了一个项目,要求学生策划天猫双十一的促销活动。以完整的策划方案为作品,要求学生完成主题、创意、文案的全部设计。辽宁何氏医学院地处相对偏僻,学生日常购物多来自于网络,天猫是学生们特备喜欢的电商,以此作为学生研究对象,深受学生喜爱。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历届双十一天猫活动资料,以及其竞争对手京东的相应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历届活动优缺点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用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设计出具有创新的促销主题以及活动方案。当学生完成全部策划案的时候看着自己的作品,小有成就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任务驱动型

在生产管理线上理论知识完成之后,带领学生参观蒙牛企业沈阳分公司的工厂。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真正了解线上章节的具体理论知识点。在参观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参观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现场提问,了解企业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回来之后,结合我们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更加可行的问题解决方案,以论文形式进行上交。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线上理论知识主要围绕企业人才选育用留四大部分展开进行讲解。线下,使用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模拟,主要对面试这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两两一组,一个扮演面试官,一个扮演面试者,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受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对于这种方法,学生非常乐于参与,一个方面让学生非常生动的感受了所学理论知识点,而另一个方面使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社会情境,富于感情,使学生真正热爱人力资源工作,有意向投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当中。

(四)案例分析法

全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自主搜集自己相对感兴趣的企业案例。线下课堂上让大家进行分享,并且进行问题诊断。大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大家在共同探讨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其中案例研究对象有外资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主要供我们学习其成功经验。而针对一些中小企业的运营,主要是进行诊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活学活用。上一轮的教学,因为保持着相对陈旧的教学方法,线下教学时间,利用率不够紧凑,每堂课都会有所剩余,让学生自己总结或者提问。本轮教学,学生都是在相对比较快乐的氛围中度过的,我们不再是“煎熬”着前行,而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所提升,这些教学方法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本轮教学效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升利用率。

三、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习;创新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渤海大学校级教改立项项目(项目编号:BDJG-14-YB-C-0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5日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是目前高校所面临的迫切需要改革的环节,早在很多年以前,我国高校就已经从外交活动、合作项目层面把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作为出发点,进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与国际化接轨中,通常将重心主要放在两大方面:一是放在科研和培养项目上,主要为了争取外资和扩大影响;二是人才素质培养层面,创立国际化互认课程,培养国际化技能的本科毕业生。这就是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ISEC项目(又称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具有独特的学业规划,凡是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在没有出国前就会充分体验到海外高等院校的学习氛围,学习美国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美国高校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ISEC项目大纲要求学生英语达到相应水平,熟悉国际运作规则,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国际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他们是未来国内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们将深受中外用人单位青睐,他们也将享有更高的年薪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这是高等教育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社会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国际化供应链管理创新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的稀缺,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以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影响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僵硬地把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的全盘教授。承担国际化课程的教师都是经过留学基金委进行统一培训的有上岗资格的专业教师。但是,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被传统的思维所影响而缺乏主见和创新意识,善于学习但缺乏创新,对所学的知识不愿意也不善于思考,被动的随着老师和小组长的节奏前行,仍然用传统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国际化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同时增加了有关学生国际化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僵硬的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制全盘照搬,教师的引导性地位并没有灵活充分的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在实践性方面的培训也多以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难以培养出应用创新型的人才。

(二)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明辨性思维思考问题。明辨性思维,就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以,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明辨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得理解、评估观点和解决问题,它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明辨性思维应该随着授课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当中。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对明辨性思维的确切要求,对明辨性思维的教育问题是个空白,不会用明辨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更不会把问题一分为二用创新的精神去解决问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响到学生创新活力的不仅仅是人们接收到的大量的信息和观点,如何把接收到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和批判性接收,对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曾说:在未来15~20年,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就必须更新教育模式,重视和开始对大学生明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环节滞后。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国际项目,引进国际化人才,传授本科学生国际化技能。把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到中国来,同时也把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科学技术带到国外留学生中。理论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应用国际教材,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环节严重滞后。显然,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淡薄,没有足够的对国际化实践环节的重视。没有国际化实践环节,即使有些高校增加了国际化实践环节,其实践内容也非常陈旧,实践形式也较单一,而且并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师与实践基地也是导致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课上,大多数老师采用理论讲解或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很少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带到真正的生产实践当中去,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教学。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基地。目前在学校周边企业中没有相关的国际化供应链企业,也是导致实践基地的建立和维系缺少稳定性、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之一。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有真正地与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在高校最为广泛的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法,在理论教学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在引入了ISEC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角色表演、辩论赛等,但很多学生不适应也不配合这种更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的教学法。况且上课班型的人数太多,没有办法针对每个人的自身特点而定制不同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和讲解过程中缺少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过程的讲解就致使学生们还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顺着教师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供应链管理国际化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重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目前,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国际化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创新能力、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以提高学生适应国际供应链市场为向导,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综合素质和国际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前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际供应链模块,把国际供应链法律法规、绿色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等相关课程加到国际供应链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相关的模块课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的素质要求,又使学生学习到了供应链国际化专业知识。

(二)运用明辨性思维,把ISEC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运用ISEC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运用明辨性思维,对课堂教学安排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明辨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中小班教学,30~60人为宜,可以采取演讲、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法、辩论赛、布置任务等ISEC的教学方法,使这些方法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把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的落实到供应链管理课程当中。

(三)增加国际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国内很少有国际化供应链公司,这就给供应链国际化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高等院校在设置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着手于具有国际贸易的大型物流企业或者是供应链设计公司,与他们签订产学实践基地。从实践环节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基本理论知识以更可视化、人性化、感观化的形式多方式的呈现给学生,利用网络模拟平台、仿真实验系统、人机交互模拟等先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高等院校可以聘请供应链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现专业教学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先进的ISEC教学手段与国际化创新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高等学校方面,学校应鼓励每个学生参加供应链及物流创新创业大赛,任课教师在创新上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心。以学术科研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潜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注册国际采购经理证、注册生产和库存经理证书或国际注册高级供应链师等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持证上岗。高等院校应以相关科目免修或者是资金奖励等手段鼓励拿到国际资格证的同学,通过课外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课外课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以ISEC国际化考核理念,完善供应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笔者建议采用ISEC综合考核体系,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采取分节考核法,把每一堂每一节的课堂分数落实在纸面上,同时把期末的试题库试卷再乘以相应的系数,改变以前一纸定乾坤的应试体系。同时把握过程教学管理,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调查报告、课堂讨论、小论文、自我展示等各个环节中把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化体现出来。同时,学校通过采用创新能力及获取创新学分的激励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或科研活动,进行一定范围的专业阅读、一定程度地参与专业大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学分。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的回报。

三、结语

提高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供应链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就要求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国际化课程素材,从理论知识方面和创新能力两方面,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深化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为我国供应链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管理型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占飞,魏春艳等.ISEC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29.1.

[2]钟启泉.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